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VEGF基因治疗冠心病的现状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VEGF基因治疗冠心病的现状(论文文献综述)

王擎擎[1](2021)在《活血温通方联合BMSCs移植改善心梗后缺血缺氧微环境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当代以干细胞技术为核心的再生医学的迅速发展,为心肌梗死的治疗带来新的希望,其中干细胞移植治疗心梗,有望修复坏死的心肌组织,改善受损的心功能,但是梗死区缺血、缺氧局部微环境使MSCs移植后存活率降低,极大地限制了 MSCs用于治疗MI的疗效。中药促进MSCs移植后存活的研究目前也显示出了很好的疗效,可以调控MSCs的归巢、定植,提高MSCs移植后存活率。导师姚魁武教授基于中医胸痹心痛“阳微阴弦”的基本病机,常用活血温通法治疗冠心病,临床疗效显着,并根据多年临床经验拟定了具有活血温通效果的经验方—活血温通方。我们前期研究也发现活血温通方可以显着改善心肌缺血模型组大鼠心功能,明显缩小心肌梗死面积,而且能够降低炎症反应、抑制心肌细胞凋亡、减少胶原纤维面积以及促进血管新生,同时发现活血温通方减轻心肌缺血损伤可能与Sirt1信号通路激活有关。而活血温通方联合MSCs移植治疗心梗,还没有相关的报道。目的:1.总结导师姚魁武教授活血温通法治疗冠心病阳虚证的用药规律、治疗思路,并进行系统的经验总结。2探索活血温通方对BMSCs移植治疗心梗疗效的影响以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1.收集2016年1月—2020年12月就诊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姚魁武主任医师门诊,应用中药汤剂治疗且符合纳排标准的全部初诊原始病案。通过“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软件系统进行数据分析,根据分析得到到药物频次、常用药物组合、潜在处方等,分析探讨姚魁武教授活血温通法治疗冠心病的用药规律、诊疗思路,并做系统总结。2.提取大鼠BMSCs,培养至第三代时,用流氏细胞仪进行细胞鉴定。用活细胞染色剂CM-Dil进行荧光标记,以检测移植后细胞的存活情况。3.通过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制备心机梗死模型。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Sham组):冠状动脉只穿线不结扎,术后灌胃纯水,持续28天;心梗组(MI组):按AMI造模方法进行造模,造模成功后于梗死区边缘心肌组织的2个位点直接注入共100μL的PBS。术后灌胃纯水,持续28天;BMSCs移植组(BMSCs组):按AMI造模方法进行造模,造模成功后于梗死区边缘心肌组织的2个位点直接注入共100μL的MSCs单细胞悬液(细胞浓度3x106个/100μL)。术后灌胃纯水,连续28天;活血温通方组(HXWTF组):造模方法同心梗组。术后灌胃活血温通方,连续28天;活血温通方+BMSCs移植组(BMSCs+HXWTF组):造模方法同BMSCs移植组。术后灌胃活血温通方,连续28天。4.超声心动图检测大鼠心功能、TTC染色用于观察心肌梗死面积大小、HE染色观察心梗大鼠心肌组织形态的改变、荧光显微镜观察BMSCs移植后的存活情况。5.用WST-1法测定大鼠血清SOD活力和TBA法测定大鼠血清MDA水平,以评价各组氧化损伤程度;TUNEL染色观察心肌细胞凋亡;采用ELISA试剂盒检测大鼠血清中炎性因子TNF-a、IL-6、IL-10与生长因子VEGF、bFGF水平,评价炎症反应程度;天狼猩红染色检测各组大鼠心肌纤维化程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梗死边缘区α-SMA和CD31的表达情况,以评价血管新生情况;Western blotting检测心肌组织Sirt1、NF-κB、FoxO1和p53的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1.从用药频次分析,196张处方中,共137味中药,用药频次≥20的中药有39味,用药频次≥50的有22味,用药频次≥50按频次由高到低依次为丹参(193),桂枝(164),砂仁(123),川芎(117),瓜蒌(109),白芍(105),炙甘草(95),鸡血藤(93),茯苓(88),柴胡(87),炒枳壳(80),当归(78),干姜(77),炒白术(76),杜仲(64),党参(61),麦冬(59),肉苁蓉(58),炒酸枣仁(56),薤白(54),葛根(54),五味子(50)。2.196张处方中的137味中药按功效共分为16类,根据药物功效使用频次由高到低排列前10位的依次为补虚类(769),活血化瘀类(436),温里类(339),清热类(210),化湿类(198),解表类(184),理气类(177),化痰类(155),利水渗湿类(119),安神类(114)。3.从药物组合频次分析,药物组合频次≥90的由高到低依次是丹参-桂枝(162),丹参-砂仁(123),丹参-川芎(115),丹参-瓜蒌(108),丹参-白芍(104),丹参-桂枝-砂仁(99);桂枝-砂仁(99)。基于关联规则深入分析用药组合,导师活血温通法治疗冠心病常用的2味药的组合是丹参-瓜蒌,丹参-砂仁,丹参-桂枝,丹参-鸡血藤等;3味药的组合是丹参-砂仁-瓜蒌,丹参-桂枝-瓜蒌,丹参-桂枝-鸡血藤等。从用药关联规则网络拓扑图可以看出,关联性比较大的药物组合是丹参、桂枝、鸡血藤、瓜蒌、川芎、砂仁。4.基于复杂算法的聚类分析在深入挖掘可以得出导师活血温通法治疗冠心病常用的核心组合。3种药物聚类核心组合为丹参,桂枝,砂仁,瓜蒌,鸡血藤;丹参,桂枝,川芎,白芍,砂仁;丹参,桂枝,川芎,砂仁,茯苓。4种药物聚类核心组合为;丹参,桂枝,砂仁,瓜蒌,川芎,鸡血藤;丹参,桂枝,麦冬,炙甘草,川芎,生地黄;丹参,桂枝,砂仁,鸡血藤,川芎,降香;丹参,桂枝,砂仁,干姜,茯苓,瓜蒌。5种药物聚类核心组合为;丹参,桂枝,鸡血藤,瓜蒌,川芎,党参;桂枝,丹参,麦冬,川芎,炙甘草,炒白术;丹参,桂枝,干姜,砂仁,茯苓,黄连;丹参,桂枝,砂仁,瓜蒌,川芎,白芍;丹参,砂仁,桂枝,川芎,鸡血藤,降香。5.基于方剂频数分析,可以得出196例病案中共涉及方剂54个,方剂频数为2以上的药物有32个,方剂频数为5以上的方剂有24个,方剂频数为10以上的方剂有13个,方剂频数为20以上的药物有6个。可以看出导师活血温通法治疗冠心病常用的方剂有丹参饮(118),四逆散(73),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25)苓桂术甘汤(23)、瓜蒌薤白白酒汤(21)等。6.根据方剂配伍的使用频次,可以得出导师活血温通法治疗冠心病常用的方剂配伍是丹参饮-四逆散(47),丹参饮-黄芪赤风汤(11),丹参饮-交泰丸(11),丹参饮-瓜蒌薤白白酒汤(11),丹参饮-半夏泻心汤(11),丹参饮-瓜蒌薤白半夏汤(11)等。基于关联规则深入分析用方组合,可以得出导师活血温通法治疗冠心病常用的方剂配伍是丹参饮-四逆散-瓜蒌薤白半夏汤,丹参饮-四逆散-黄芪赤风汤,丹参饮-四逆散-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等。根据方剂组合规律关联规则网络拓扑图可以看出关联比较大的方剂是丹参饮、四逆散、生脉散、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瓜蒌薤白半夏汤、瓜蒌薤白白酒汤、交泰丸等。基于复杂算法的聚类分析在深入挖掘可以得出导师活血温通法治疗冠心病常用的核心方剂组合是生脉散,丹参饮,枳实薤白桂枝汤,补中益气汤,四君子汤;丹参饮,交泰丸,半夏泻心汤,苓桂术甘汤,越鞠丸;丹参饮,四逆散,黄芪赤风汤,瓜蒌薤白半夏汤,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7.BMSCs的鉴定:用流氏细胞仪检测第3代BMSCs表面标记物CD44、CD90、CD45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CD44表达率为99.2%,CD90表达率为97.4%,CD45的表达率为6.7%。8.活血温通方联合MSCs移植对心梗大鼠心功能的影响:与MI组相比,BMSCs移植组、活血温通方组、活血温通方联合BMSCs移植组EF均有明显改善(**P<0.01,***P<0.001,***P<0.001),活血温通方联合 BMSCs 移植组 EF比BMSCs移植组和活血温通方组改善明显(***P<0.001,**P<0.01);与MI组相比,BMSCs移植组、活血温通方组、活血温通方联合BMSCs移植组FS均有明显改善(**P<0.01,***P<0.001,***P<0.001),活血温通方联合BMSCs移植组FS 比 BMSCs移植组和活血温通方组改善明显(***P<0.001,***P<0.001)。9.活血温通方联合MSCs移植对心梗大鼠心肌梗死面积的影响:假手术组无梗死,完整心脏表面和心脏切片均呈现红色,无苍白色区域。心梗组完整心脏表面和心脏切片苍白色区域均最大,故心梗面积最大,且心梗处明显凹陷,心梗处心肌明显变薄。BMSCs移植组和活血温通方组较心梗组,完整心脏表面和心脏切片的苍白色区域均明显减少,说明BMSCs移植和活血温通方药物干预均能减少心梗面积。活血温通方联合BMSCs移植组心脏苍白色区域最小,心梗处轻微凹陷,说明活血温通方能提高BMSCs移植改善心梗大鼠心肌梗死面积的疗效。10.活血温通方联合MSCs移植对心梗大鼠心肌组织形态的影响:HE染色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其余各组梗死区均有不同程度的炎性细胞浸润。心梗组细胞排列紊乱,细胞间隙增大,炎性细胞浸润最严重。BMSCs移植组、活血温通方组、活血温通方联合BMSCs移植组这些病变均有明显改善,炎性细胞浸润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与BMSCs移植组、活血温通方组相比较,活血温通方联合BMSCs移植组细胞排列更有序,炎性细胞浸润更少。11.活血温通方对BMSCs移植四周后存活的影响:在全景数字扫描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活血温通方联合BMSCs移植组红色荧光分布更广。红色荧光与蓝色荧光重叠的数量明显更多。12.活血温通方联合BMSCs移植对心梗大鼠血清SOD、MDA的影响:与MI组相比,BMSCs移植组、活血温通方组、活血温通方联合BMSCs移植组SOD活力均有显着升高(**P<0.01,***P<0.001,***P<0.001);与BMSCs移植组、活血温通方组相比,活血温通方联合BMSCs移植组SOD活力均有显着升高(***P<0.001,**P<0.01);与心梗组相比,BMSCs移植组、活血温通方组、活血温通方联合BMSCs移植组MDA水平均有显着降低(**P<0.01,***P<0.001,***P<0.001);与BMSCs移植组、活血温通方组相比,活血温通方联合BMSCs 移植组 MDA 均有显着降低(***P<0.001,**P<0.01)。13.活血温通方联合BMSCs移植对心梗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与MI组相比,BMSCs移植组、活血温通方组、活血温通方联合BMSCs移植组细胞凋亡水平显着降低(***P<0.001,***P<0.001,***P<0.001);与 BMSCs 移植组、活血温通方组相比,活血温通方联合BMSCs移植组细胞凋亡水平均有显着降低(***P<0.001,***P<0.001)。14.活血温通方联合BMSCs移植对心梗大鼠血清炎性因子TNF-α、IL-6、IL-10的影响:与假手术组相比,MI组TNF-α、IL-6和IL-10水平水平显着升高(***P<0.001);与MI组相比,BMSCs移植组、活血温通方组、活血温通方联合 BMSCs 移植组 TNF-α 显着降低(**P<0.01,**P<0.01,***P<0.001),IL-6 显着降低(***P<0.001,***P<0.001,***P<0.001),IL-10 显着升高(***P<0.001,***P<0.001,***P<0.001);与 BMSCs 移植组、活血温通方组相比,活血温通方联合BMSCs移植组TNF-α显着降低(**P<0.01,**P<0.01),IL-6显着降低(***P<0.001,**P<0.01),IL-10显着升高(***P<0.001,***P<0.001)。15.活血温通方联合BMSCs移植对心梗大鼠心肌纤维化的影响:与假手术组相比,MI组心肌纤维化明显(***P<0.001);与MI组相比,BMSCs移植组、活血温通方组、活血温通方联合BMSCs移植组心肌纤维化面积明显减少(***P<0.001,***P<0.001,***P<0.001);与BMSCs移植组、活血温通方组相比,活血温通方联合BMSCs移植组心肌纤维化面积明显减少(*P<0.05,**P<0.01)。16.活血温通方联合BMSCs移植对心梗大鼠梗死边缘区α-SMA、CD31表达的影响:与假手术组相比,MI组α-SMA、CD31的表达明显增多(***P<0.001,**P<0.01);与MI组相比,BMSCs移植组、活血温通方组、活血温通方联合BMSCs 移植组 α-SMA、CD31 的表达均显着增多(***P<0.001,***P<0.001,***P<0.001);与BMSCs移植组、活血温通方组相比,活血温通方联合BMSCs移植组 α-SMA、CD31 的表达显着增多(**P<0.01,*P<0.05;*P<0.05,***P<0.001)。17.活血温通方联合BMSCs移植对心梗大鼠血清生长因子VEGF、bFGF的影响:与假手术组相比,MI组VEGF、bFGF水平显着升高(***P<0.001);与MI组相比,BMSCs移植组、活血温通方组、活血温通方联合BMSCs移植组VEGF、bFGF 显着升高(***P<0.001,***P<0.001,***P<0.001);与 BMSCs移植组、活血温通方组相比,活血温通方联合BMSCs移植组VEGF、bFGF显着升高(***P<0.001,***P<0.001)。18.活血温通方联合BMSCs移植对心肌组织SIRT1、NF-kB、FoxO1和p53蛋白表达的影响:与假手术组相比,MI组Sirt1的表达明显降低(***P<0.001),NF-kB、Foxo1、p53 的表达明显升高(**P<0.01,**P<0.01,**P<0.01)。与MI组相比,BMSCs移植组、活血温通方组、活血温通方联合BMSCs移植组Sirt1的表达显着升高(**P<0.01,***P<0.001,***P<0.001),NF-κB的表达显着降低(*P<0.05,**P<0.01,**P<0.01),FoxO1 的表达显着降低(*P<0.05,*P<0.05,*P<0.05),p53 的表达显着降低(*P<0.05,**P<0.01,**P<0.01);与BMSCs移植组、活血温通方组相比,活血温通方联合BMSCs移植组Sirt1的表达均显着升高(**P<0.01,*P<0.05),NF-kB的表达显着降低(**P<0.01,*P<0.05),FoxO1的表达显着降低(*P<0.05,*P<0.05),p53的表达显着降低(*P<0.05,*P<0.05)。结论:1.导师活血温通法治疗冠心病常活血药与温阳药并重,且用药平和,配伍主次分明,以经方为主。在活血温通法治疗冠心病的组方用药中常含有活血温通方,治疗效果短期的显着,可能是因为改善了心肌缺血缺氧微环境,也初步说明了活血温通方的临床疗效比较显着。2.活血温通方可能是通过改善心梗后缺血缺氧微环境而提高了 BMSCs移植后的存活率,而进一步提高BMSCs移植治疗心梗在抗细胞氧化损伤、抗细胞凋亡、降低炎症反应、抗心肌纤维化和促进血管新生方面的疗效,以及促进移植后的BMSCs的旁分泌功能而进一步修复受损的心肌,缩小心肌梗死面积,改善心功能。3.活血温通方能促进BMSCs移植后Sirt1信号通路的激活,以协同恢复心功能。

王宇[2](2021)在《五龙通络解郁方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合并抑郁症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从“双心医学”概念的提出,冠心病合并抑郁症日益受到关注,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焦点。业已证明二者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双向联系,但具体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且尚无统一公认的诊疗方案。本研究从文献整理、临床评价、网络药理学预测、动物实验验证四个方面对五龙通络解郁方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合并抑郁症进行了初步的探索研究,以期为中医药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合并抑郁症指出一个新的方向。目的1.对古代文献中,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合并抑郁症的治疗思路和经验进行整理,梳理其病机和治法,为“益气活血解郁”法提供理论支撑。2.通过临床试验初步评价五龙通络解郁方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合并抑郁症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3.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预测五龙通络解郁方潜在的作用靶点,并通过动物实验对其进行验证。方法1 古代文献研究以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及国家图书馆馆藏为主,结合“超星阅读器”以及网络数据库“国学大师”,对先秦至明清时期中医古籍文献进行检索,以“胸痹”“郁证”为主题词,并制定相关限制词。将检索得到的相关古籍原文按照中医文献学整理方法,采用分门别类的方法,结合文献体例进行整理。2随机对照的小样本探索性临床研究将65例符合诊断标准的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合并轻中度抑郁症的患者区组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指南推荐的最佳治疗方案,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五龙通络解郁方,治疗4周。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心绞痛发作情况(SAQ积分)、抑郁状态(HAMD积分、PHQ-9积分)、中医证侯积分以及安全性指标。3网络药理学研究获取五龙通络解郁方的活性成分及靶点、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合并抑郁症的疾病靶点,把两者对接得到五龙通络解郁方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合并抑郁症的可能靶点。利用Cytoscape软件构建“药物—疾病”蛋白作用网络,并对潜在的治疗靶点进行筛选,选取关键的作用靶点,通过动物实验进行进一步的验证。4实验研究4.1五龙通络解郁方对血管损伤模型斑马鱼行为学的影响通过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VEGFR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 Ⅱ,VRI)诱导,建立斑马鱼血管内皮损伤模型,并通过斑马鱼行为分析仪采集斑马鱼的游行轨迹、游行距离、游行速度以及活跃时间等,观察不同浓度五龙通络解郁方对血管损伤模型斑马鱼行为学的影响。4.2五龙通络解郁方对斑马鱼血管新生的影响通过VRI诱导,建立斑马鱼血管内皮功能损伤模型,通过计算节间血管指数,评价五龙通络解郁方对斑马鱼血管内皮功能的保护作用。4.3五龙通络解郁方对斑马鱼炎症模型的影响通过切尾建立斑马鱼巨噬细胞迁移和聚集模型,在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五龙通络解郁方在不同浓度下对巨噬细胞迁移及聚集的影响。结果1文献研究通过对古代文献中记载的诊疗思路进行整理,发现古代医家多认为心气不足是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合并抑郁症的重要病机,气滞是关键因素。通过对古代医家的用药经验整理发现,益气温阳药物所占比例最大,出现频次也最多;其次为理气类药物。活血类药物的药味虽然少,但是其出现的频次仅次于益气类药物和理气类药物之后。本次研究还发现古代医家在治疗胸痹合并情志疾病时,还运用了一定比例的祛风药物,如防风、蔓荆实、麻黄等。2随机对照的小样本探索性临床研究SAQ积分方面,治疗后两组SAQ总分较治疗前均有降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在AS、AF、TS、DP四个维度,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在PL维度,治疗组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HAMD方面,治疗后两组HAMD总分较治疗前均有降低(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在阻滞状态、睡眠障碍、焦虑躯体化方面,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在认知障碍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PHQ-9方面,治疗后两组PHQ-9总分较治疗前均有降低(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中医证侯积分方面,包括总分、主症和次症,治疗后两组均较治疗前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患者未出现心律失常现象(如心率增快、PR间期延长、房室传导阻滞、QTc间期延长等)、凝血功能异常、肝肾功能异常等不良反应。3网络药理学研究通过网络药理学预测,五龙通络解郁方可能作用于VEGFA、IL6、STAT3、AKT1、MAPK1、APP、EGFR、MMP9、CTNNB1、IL-1β等97个作用靶点。选取重要程度排名前两位的VEGFA、IL6为作用靶点,预测五龙通络解郁方可能通过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以及抑制炎症反应来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合并抑郁症。4实验研究4.1五龙通络解郁方对血管损伤模型斑马鱼行为学的影响在游行距离方面,模型组斑马鱼游行距离明显减少,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五龙通络解郁方不同浓度组均可增加血管损伤模型斑马鱼的游行距离,其中VRI+100 μg/mL组与模型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VRI+30 μg/mL、VRI+300μg/mL、VRI+1000μg/mL组与模型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游行速度方面,模型组斑马鱼游行速度明显减慢,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五龙通络解郁方不同浓度组均提高血管损伤模型斑马鱼的游行速度,其中VRI+100 μg/mL组与模型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VRI+30 μg/mL、VRI+300μg/mL、VRI+1000μg/mL组与模型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活跃时间方面,模型组斑马鱼活跃时间明显缩短,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五龙通络解郁方不同浓度组均延长血管损伤模型斑马鱼的活跃时间,其中VRI+100 μg/mL组与模型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VRI+30 μg/mL、VRI+300μg/mL、VRI+1000μg/mL组与模型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游行轨迹方面,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的斑马鱼游行轨迹明显稀疏。与模型组相比,五龙通络解郁方不同浓度组均可增加斑马鱼的游行线路,其中以VRI+100μg/mL组最明显。4.2五龙通络解郁方对斑马鱼血管新生的影响结果发现,模型组斑马鱼背部节间血管明显减少,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模型组相比,不同浓度的五龙通络解郁方均可促进斑马鱼血管新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VRI+30 μg/mL(P<0.001)、VRI+100 μg/mL(P<0.001)、VRI+300 μg/mL(P<0.001)、VRI+1000μg/mL(P<0.001)]。4.3五龙通络解郁方对斑马鱼炎症模型的影响结果发现,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斑马鱼尾部出现明显地巨噬细胞迁移和聚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模型组相比,不同浓度的五龙通络解郁方均可减少斑马鱼尾部巨噬细胞的迁移和聚集。其中300 μg/mL组与1000 μg/mL组分别抑制了26%和31%的巨噬细胞迁移和聚集,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30 μg/mL组与100 μg/mL组分别抑制了 7.8%和8.7%的巨噬细胞迁移和聚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心阳(气)不足是胸痹合并情志疾病的根本原因,而气郁(滞)是关键因素,病位主要在心、肝、脾。治疗以益气温阳为主,兼之以解散,并在此基础上运用风药进行治疗。2.五龙通络解郁方可改善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合并轻中度抑郁症患者(气虚血瘀,肝郁气滞证)的心绞痛发作情况以及抑郁状态,且临床应用是安全、有效的。3.结合网络药理学及动物实验结果,五龙通络解郁方可能是通过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以及抑制炎症反应发挥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合并抑郁症的治疗作用。综上所述,基于“络风内动-络损神伤”理论的“益气活血解郁、祛风通络止痛”法为中医药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合并抑郁症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敖玉涵[3](2021)在《冠心病合并心衰的中医证治及方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并总结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各阶段的证候要素、证候特征与证候演变规律;探究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临床有效中医治法;阐明导师张明雪教授临床所用基本方“参芪瓜蒌薤白半夏汤”内各中药的有效成分及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疾病靶点,并对筛选出来的主要靶点及通路进行预测分析;为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从证候类型-治则治法-处方用药的临床诊病思维模式提供参考与借鉴。材料与方法:1.通过全国多中心、多地区(涵盖全国东北、西北、华北、东南、西南、华南六大地区)的大样本临床专家问卷调查,采用《冠心病合并病证候要素、证候特征及证候病机演变规律临床专家调查问卷(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部分)》,选择探索性因子分析(因子分析→主成分分析→症状群)作为统计学手段,得出各阶段中医证候要素,根据应证组合规则确定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各阶段的证候类型及特征,并总结各阶段的证候演变规律。2.以“中医疗法,中医治法,中西结合,冠心病合并心衰,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作为主题词,采用主题词与自由词相结合的方式检索自建库以来至2020年,CNKI、CBM、万方、VIP数据库内符合纳排标准的文献,经剔除重复文献并阅读摘要和全文后,筛选出最终纳入的文献进行后续的网状Meta分析,以获得中医治疗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临床常用有效治法及治法之间的疗效差异。3.采用网络药理学分析方法,通过TCMSP、Uniprot数据库检索并筛选“西洋参-黄芪-瓜蒌-薤白-半夏”中每味中药的活性成分,借助Cytoscape软件筛选出其中的关键作用靶点。采用Genecards、OMIM、Digsee、TTD和Drugbank数据库筛选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相关靶点。将二者的交集靶点导入String数据库中进行PPI分析以构建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在Cytoscape中使用Cytohubba插件得到枢纽基因,在Metascape数据库中对枢纽基因进行KEGG通路分析和GO富集分析,以探索潜在靶点可能具有的生物学功能及通路,从而获得“西洋参-黄芪-瓜蒌-薤白-半夏”治疗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关键活性分子与潜在的分子机制。最终,利用Auto Dock Tools1.5.6软件将得到的药物主要活性成分与筛选出的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1.经过对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4个阶段逐一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得出各阶段证候要素,并根据应证组合原则得出每个阶段的证候类型及特征如下:(1)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前心衰阶段包括两个中医证型:心脾两虚证,气虚冲逆证;(2)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前临床阶段包括五个中医证型:气阴两虚证,气虚血瘀证,肝脾不调证,湿阻气结证,(肾)阳虚饮停证;(3)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临床阶段包括四个中医证型:宗气虚乏证,饮停阻络证,肾虚水泛证,寒饮阻络证;(4)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终末阶段包括两个中医证型:喘脱亡阳证,水气凌心证。其中各阶段内,气虚、阳虚贯穿始终,痰饮、瘀血是影响病情转归的重要证候要素。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各阶段的证候演变规律如下:(1)进入前心衰阶段:患者初期心功能尚无明显异常,也无心衰的症状和体征,病性多以气虚为主,可因恣食肥甘厚味,或有烟酒嗜癖,或因外感寒邪,劳累体倦,或长日忧思、或郁怒伤肝而影响心、肝、脾的功能,自此步入心力衰竭前心衰期而见心脾两虚、气虚冲逆之证,但病情较轻,易于恢复;(2)由前心衰阶段-前临床阶段:如果在前心衰阶段未对患者实施干预,或患者未曾远离危险因素,病情可发生进展,逐渐由虚性病性发展为本虚标实之证,可见心中气血亏耗渐重,心脏结构已发生改变,气虚累及阴阳,并出现水湿、血瘀等实邪,叠加于原本气虚、气滞之上,使肾中元阳虚弱之象逐渐显露,心阳亏虚情况加重,表现为气阴两虚、气虚血瘀、湿阻气结、(肾)阳虚饮停之证,虽症状增多,牵涉脏腑功能广泛,但病情不至深重,适当干预仍能及时阻止疾病进展;(3)由前临床阶段-临床阶段:在前临床阶段的基础上,如若患者因冠心病或心力衰竭征象未显而未加重视,不予干预,则原有痰饮、水湿、气滞、瘀血等实邪可通过彼此之间相互作用迅速耗伤五脏气血,阻碍水液代谢、精微运化、气机摄纳,病机趋于复杂,进入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临床阶段,水饮、痰瘀搏结,气虚更甚,阴阳两虚,实邪难祛,可见宗气虚乏、饮停阻络、肾虚水泛、寒饮阻络之证,并向危重态势发展;(4)临床阶段-终末阶段:此为病情发展最深重或危重时期,患者生活质量极差,阳气殆尽,阴阳水火不相续接,坎离不济,金不从革,木不曲直,中土气机失于斡旋,病情深重,有时时欲脱之象,或至昏睡等浅昏迷症状,此阶段患者心脏结构及功能受损严重,并可呈进行性加重,多器官受累缺血缺氧,故可见各器官功能衰竭甚至休克之症,病情深重,已难转圜。2.网状Meta分析共纳入61个RCT研究,样本量共计5827例,涉及益气+养阴、益气+利水、益气+活血、益气+温阳+利水、益气+温阳、益气+通脉共6种中医治法。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1)在总有效率、左心室射血分数的治疗效果方面,益气+温阳+利水+常规治法为最优治疗方案,结合论文一的调查问卷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可知,此种治法可主治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前临床期(肾)阳虚饮停证、临床期肾虚水泛证,以及终末期水气凌心证,因此对于本病中后期阶段患者,见左心室射血分数减低,或症见胸痹、心悸、气喘、外周水肿等阳虚水饮内停之证,可使用益气温阳利水之法,有助于改善患者射血分数与临床症状;(2)对于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NT-pro BNP的改善而言,益气+养阴+常规治法为最优治疗方案,结合论文一的调查问卷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可知,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气阴两虚型亦多见于前临床期,常见肝肾阴虚、心肝血虚等阴虚之证,病情较轻,但又可因本虚生标实,出现痰瘀轻证,因此可对此类患者采用益气养阴之法,不仅可补气阴之分,巩固阴气凝敛之用,降低血浆NT-pro BNP水平以改善心功能,缩小心室容积,更寓“阴中求阳”,以防疾病向下一阶段进展出现阴阳皆虚之候;(3)益气+通脉+常规治法可最优增加病患的六分钟步行距离,结合论文一的调查问卷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可知,此治法所针对的证候可对应于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前临床期气虚血瘀证、湿阻气结证、(肾)阳虚饮停证,临床期饮停阻络证、肾虚水泛证、寒饮阻络证,终末期水气凌心证,此时予以益气通脉之法,可纠正气虚之象,祛除瘀血、痰饮等痹阻经气之邪,恢复脉道畅通,提高患者运动耐量,从而改善其生活质量。以上所得Meta分析结果均有统计学意义,且符合网状Meta分析的预测排序,结果可靠。3.网络药理学分析结果表明,“西洋参-黄芪-瓜蒌-薤白-半夏”具有主要活性作用的关键蛋白有10个,分别为:槲皮素、β-谷甾醇、1,7-二羟基-3,9-二甲氧基紫檀烯、7-O-methylisomucronulatol、刺芒柄花素、黄芩苷、黄芩素、柚皮素、豆甾醇、卡文定碱,可能是西洋参-黄芪-瓜蒌-薤白-半夏中各药物治疗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主要活性成分。通过构建182个共有靶点基因的PPI蛋白互作网络,筛选出前10个核心关键靶点分别为AKT1、TP53、JUN、STAT3、BCL2L1、CDKN1A、CDK2、IL10、CCND1、MYC等。KEGG通路富集分析提示细胞凋亡、AGE-RAGE信号通路极有可能是本研究药物治疗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关键信号通路。GO富集分析结果表明,药物所涉及的分子生物学功能主要包括调控激酶活性、干预配体-受体结合;细胞组分结果提示细胞膜、内质网、线粒体是核心靶点的组织分布和亚细胞分布区域;在生物学过程方面,处方主要影响人体对有毒物质、无机物、脂类、脂多糖的反应,同时在活性氧代谢过程起到一定作用,并能够影响细胞增殖、凋亡等生物过程。分子对接结果显示,药物活性成分与靶点受体蛋白具有较好的结合活性,MMP9与刺芒柄花素结合效果最佳,其次按序为:MMP9与山奈酚、MAPK8与β-谷甾醇、MMP9与β-谷甾醇、VEGFA与刺芒柄花素。结论:1.基于探索性因子分析与主成分分析结果可知,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各期病机复杂,证候繁多,诊治之时需根据疾病不同阶段抓住关键证型加以干预。疾病初期病情较浅,尤以本虚为主,但随病情进展而逐渐发生痰、水、瘀互结之证,难以转圜。前心衰期和前临床时期是本病的关键阶段,此时患者的症状不甚明显,亦或出现非心脏疾病证候,但临床施治时如能在此阶段高危人群中把握关键证候要素、证候特征,提纲挈领,在病机尚未形成时遏制态势发展,患者即可良好向愈,延缓疾病进展,有效改善预后及生活质量。2.基于网状Meta分析结果可知,益气温阳利水法、益气养阴法和益气通脉法均为临床常用治法,但三种治法各有侧重,基于论文一的调查问卷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可知,益气温阳利水法适用于本病中后期阶段患者,见左心室射血分数减低,或症见胸痹、心悸、气喘、外周水肿等阳虚水饮内停之证;益气通脉法适用于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前临床期以及终末期水气凌心证,见患者运动耐量下降、或见气虚、痰瘀痹阻之象;益气养阴法多用于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前临床期,此阶段病情较轻,此时加以干预可显着改善患者预后、延缓疾病进程,因此对于此阶段中经检查发现已进展为结构性心脏病但临床未产生明显心力衰竭症状,或者病情处于慢性缓解期的本病患者,应根据所见气阴两虚证候善用益气养阴法治疗,从而有效把握最佳治疗先机。3.基于网络药理学结果可知,导师临床治疗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气阴两虚证所用基本方“西洋参-黄芪-瓜蒌-薤白-半夏”具有多组分、多靶点、多通路的治疗特点,能有效改善患者症状,可抗氧化应激、抑制炎性反应,调节血脂,改善心功能,防止心肌与组织细胞损伤;能通过干预细胞凋亡通路减少心肌细胞缺失,通过阻断AGE-RAGE通路延缓心肌纤维化进程。因此本方可通过上述机制有效逆转心室重构,纠正心室代偿性增大,恢复心肌组织顺应性、降低僵硬度,防止病情向疾病下一阶段进展,可作为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关键过渡阶段的良好基础方。此外,在临证之时,还应注意根据患者症状结合本基础方适当给予活血、化痰类中药,方可减轻患者痰瘀轻证,资助本方延缓疾病进程之功。4在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证候类型-治则治法-处方用药诊疗思维过程中应重视气阴两虚证-益气养阴法-参芪瓜蒌薤白半夏汤。本文通过多中心大样本临床专家调查问卷得出结论,气阴两虚证是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前临床期的临床常见证候,且为本病承上启下的关键阶段,接着采用网状Meta分析结果证实益气养阴法是本病临床常用中医治法,可通过改善患者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NT-pro BNP水平来延缓疾病进程、扭转疾病转归,最后经网络药理学结合分子对接技术验证了导师临床所用治疗本病气阴两虚证基本方“西洋参-黄芪-瓜蒌-薤白-半夏”的活性成分能与疾病蛋白稳定结合,从而为本病的证候类型-治则治法-处方用药诊疗过程提供了思路与借鉴。

严志鹏[4](2021)在《“血-脉-心-神”一体观指导下的宁心安神法干预冠心病血运重建后心境障碍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冠心病人群的不断增加以及PCI、CABG术的广泛应用,造就了庞大的冠心病血运重建后群体,随之伴发的精神、心理问题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心境障碍是以情绪或心境改变为主,伴有认知和行为改变为特征的一组疾病统称,包括精神科所有常见的异常心境,如焦虑症、恐怖症,一般的情绪高涨或低落。本研究从理论探讨、临床数据回顾、临床研究三方面系统的阐述了“血-脉-心-神”一体观指导下宁心安神法干预冠心病血运重建后心境障碍的临床疗效以及术后心境障碍的危险因素挖掘,并从调控HPA轴及保护血管内皮角度探讨了宁心安神中药干预血运重建后心境障碍的可能机制。研究一基于“血-脉-心-神”一体观探讨宁心安神法干预冠心病血运重建后心境障碍的理论研究“血-脉-心-神”一体观是以缺血性心脏病为研究模型,以有形物质结构“血液”、“脉道”、“心脏”为基础,融合“心藏神”无形之用,在中医整体观指导下提出的学术理念。其核心理念包括血、脉、心、神四者在病程、病位上的时间续贯性和空间多维性,并强调“心藏神”、“形-神”一体,突出“安神”对辨治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性,提倡慢性心血管疾病应进行全周期调护,重视预防以及改善预后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面的必要性。在治疗策略方面,认为血脉失和是血运重建后心境障碍发生的前期基础,心体受损、神不安位是其根本病机,因此主张运用宁心安神法养心体安心神,酌情加减兼顾血脉失和,令血脉流利。研究二冠心病血运重建后心境障碍危险因素的临床研究目的:明确冠心病血运重建后引发心境障碍的危险因素,为临床早期、快速识别血运重建后易患心境障碍人群提供帮助。方法:通过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病历系统筛选符合纳排标准并行PCI、CABG术且临床资料完备的患者,制定《冠心病血运重建患者心境障碍危险因素调查表》,收集患者基本信息、病史信息、血运重建信息、NYHA评分等临床资料,依据所得资料及诊断标准将样本分为心境障碍组和非心境障碍组,录入Excel并建立数据库,使用统计软件对两组进行差异性比较,再将具有差异的因素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最后得出血运重建后心境障碍相关危险因素。结果:性别、心律失常、服药种类、血运重建次数、急诊血运重建与冠心病血运重建后发生心境障碍相关。结论:性别、心律失常、服药种类、血运重建次数、急诊血运重建是冠心病血运重建后发生心境障碍的危险因素。其中,冠心病血运重建后女性发生心境障碍的概率是男性的2.523倍,合并心律失常者发生心境障碍的概率是未合并者的2.323倍,行急诊血运重建患者发生心境障碍的概率是未行的5.367倍,随着服药种类和血运重建次数的增加,心境障碍的发生率也随之升高。研究三“血-脉-心-神”一体观指导下的宁心安神法干预冠心病血运重建后心境障碍的临床研究目的:探讨“血-脉-心-神”一体观指导下宁心安神中药对冠心病血运重建后心境障碍的临床疗效和可能存在的起效机制,科学回答宁心安神中药具有双心同调的作用。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冠心病血运重建后心境障碍患者,分为中药治疗组和西药对照组,中药治疗组在西药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宁心安神中药,干预4周后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心绞痛疗效、中医证候疗效、生活质量改善、心境状态改善,并收集患者0、4周血清,探讨宁心安神中药对HPA轴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结果:宁心安神法干预冠心病血运重建后心境障碍疗效肯定。在临床疗效上,心境状态积分、心绞痛积分、中医次症积分、焦虑或抑郁方面中药治疗组优于西药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血清学指标方面,两组治疗后VEGF有上升趋势,ACTH、NE有下降趋势,但均无统计学差异;治疗组CORT含量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脉-心-神”一体观指导下的宁心安神中药对心境状态和躯体症状均有较大程度的改善,具有双心同调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HPA轴的过度激活及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有关。

郭春霞[5](2021)在《冠心Ⅱ号组方对颈动脉损伤兔血管内皮修复作用及相关VEGF/PI3K/Akt通路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 的]采用兔颈动脉球囊损伤术联合高脂饮食建立术后支架内再狭窄(in-stent restenosis,ISR)模型,观察中药复方冠心Ⅱ号组方对血管内皮的修复作用评价其疗效,并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磷酯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protein kinase B,VEGF/PI3K/Akt)信号通路探索相关机制。[方 法]清洁级日本大耳兔30只适应性饲养1周后,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手术组、冠心Ⅱ号(GXⅡ)组、冠心Ⅲ号(GXⅢ)组、阿托伐他汀钙组,共计5组,每组6只。(1)假手术组(普通饲料+生理盐水):不做球囊损伤手术,普通标准饮食,生理盐水4mL/day灌胃;(2)手术组(颈动脉球囊损伤+高脂饲料+生理盐水):颈动脉球囊损伤手术,高脂饮食,生理盐水4 mL/day灌胃;(3)GXⅡ号组(颈动脉球囊损伤+高脂饲料+GXⅡ):颈动脉球囊损伤手术,高脂饮食,GXⅡ溶液(4g/day)灌胃;(4)GXⅢ号组(颈动脉球囊损伤+高脂饲料+GXⅢ):颈动脉球囊损伤手术,高脂饮食,GXⅢ溶液(9g/day)灌胃;(5)阿托伐他汀钙组(颈动脉球囊损伤+高脂饲料+阿托伐他汀钙片):颈动脉球囊损伤手术,高脂饮食,阿托伐他汀钙溶液5 mg/day灌胃。所有实验兔干预15天后,空气栓塞法处死,摘取右颈总动脉,主动脉抽取全血。采用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镜下观察各组损伤血管组织形态病理学的改变;Western blot测定颈动脉损伤段血管VEGF,PI3K,Akt,磷酸化Akt(p-Akt)、内皮细胞一氧化氮合成酶(eNOS)蛋白表达;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分别检测兔血清内皮素-1(ET-1)及血清血脂指标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结 果]1.一般情况:假手术组兔精神状态良好,活动自如;余4组造模初期手术后兔精神倦怠,行动相对迟缓。经干预处理后,除手术组大鼠一般情况无明显缓解外,GXⅡ、GXⅢ及阿托伐他汀钙组兔较手术组兔一般情况均较干预前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精神状态好转,行动迟缓症状减轻。2.损伤血管组织形态学观察:假手术组血管内膜表面光滑,无明显增厚现象;与假手术组相比,手术组血管内膜厚度较假手术组明显增加,血管管腔面积减小;与手术组相比,各治疗组兔损伤血管内膜增厚的情况明显减轻,血管管腔面积相对增大。3.血脂水平:与假手术组比较,手术组兔血清TC、TG、LDL-C水平升高(P<0.05),HDL-C水平降低(P<0.05);与手术组相比,各治疗组兔血清TC、TG、LDL-C水平降低(P<0.05),HDL-C水平升高(P<0.05)。4.损伤血管组织蛋白表达:与假手术组比较,手术组兔血管组织VEGF、P13K、p-Akt蛋白表达上调(P<0.01)、eNOS蛋白表达下调(P<0.01);与手术组相比,各治疗组兔组织蛋白VEGF、P13K、p-Akt 蛋白的表达下凋(P<0.01)、eNOS 表达上调(P<0.01)。5.血清ET-1水平:与假手术组比较,手术组血清ET-1水平上升(P<0.01);与手术组相比,各治疗组血清ET-1水平降低(P<0.01)。[结 论]冠心Ⅱ号组方(冠心Ⅱ号、冠心Ⅲ号)对颈动脉球囊损伤兔模型能减轻血管内膜增厚程度,调节血脂TC、TG、LDL-C、HDL-C水平,具有血管内皮保护样作用。其作用可能与VEGF/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冠心Ⅱ号组方通过下凋p-Akt、P13K、VEGF表达、上调eNOS表达、降低ET-1水平,从而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减轻血管内膜增生。

杨健[6](2020)在《基于网络药理学和机器学习探索中医药对冠心病辨证论治的生物学基础》文中认为冠心病是一种典型的心血管疾病,已成为人类生命健康的头号威胁。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在预防和治疗冠心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传统中医学经过几千年的理论发展和临床实践,形成了以“整体观”和“辨证论治”为精髓的中医临床诊断和用药治疗体系,强调对疾病的不同证候进行分析和正确的诊断,并指导正确又精准的用药。中医药对冠心病进行辨证论治、分型用药取得了显着效果,然而其生物学基础尚不明确,系统性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结合网络药理学和机器学习技术,系统探讨中医药对冠心病辨证论治、分型用药潜在的生物学基础。首先,本研究利用统计分析、复方网络和关联规则挖掘等数据挖掘技术对共计197个复方和186味中药的冠心病中药复方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丹参、川芎、黄芪等药材的使用频次大,治疗冠心病的中医用药以活血药、化瘀药、补血药、补气药、化痰药为主,以活血药、祛痰药、补虚药为主的药物配伍构成核心药物组合。性味归经分析发现中药温寒并用,以甘、辛、苦味为主,归肝、脾、心、肺、胃、肾经,与中医胸痹本虚标实,病位在心,涉及多脏器的病因病机相吻合。分析冠心病中药网络发现,该网络节点度服从幂率分布,具有异质性,大部分节点的度很小,少部分节点有相对很大的度,而这少部分的大度节点恰恰对应了冠心病中药复方中的核心中药,例如丹参、川芎、黄芪、当归、瓜蒌等,它们的主要功效为活血、化瘀、补血、补气、化痰等,对应了冠心病的核心病因病机。其次,本研究结合网络药理学和机器学习技术,探索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用药的潜在生物学基础。通过文献调研,共选定了八个冠心病典型证型及对应中药复方,并从TCMID、Drug Bank、Dis Ge NET等数据库中搜集了复方对应的活性化合物、潜在作用靶标、冠心病疾病基因等信息。通过计算复方作用靶标与冠心病疾病基因在人类全基因组背景网络上的相关性、复方作用靶标与用于治疗心血管疾病西药小分子作用靶标的网络邻近度,发现各中药复方的作用靶标均与冠心病疾病基因有显着相关性、各中药复方的作用靶点均与九类心血管药物靶点有一定的重叠,从分子层面上证实了中药复方对冠心病的有效性。从药材、症状、化合物、靶点、信号通路五个层面对八个复方进行了系统的比较分析,发现八个复方在多层面上均能聚为五类,且在症状、靶标和信号通路上的聚类结果完全一致。八个复方均具有缓解心绞痛的作用,共同富集了七条与冠心病密切相关的信号通路,分别为5-羟色胺能突触、环磷酸腺苷信号通路、钙信号通路、花生四烯酸代谢、类固醇生成、氮代谢和类固醇激素生物合成。聚为每一类的中药复方对应了特异性的生物学过程:用于心肾阴虚和心肾阳虚证的左归饮、参附汤合右归饮(复方7、8)通过调节甲状腺激素信号通路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信号通路,改善肾功能;用于气滞血瘀、气虚血瘀及气阴两虚证的血府逐瘀汤、八珍汤和加味生脉散(复方2、5和6)通过特异性干预TNF信号通路和NF-κB信号通路中的CXCL5、CXCL8、CXCL12、CCL19和CCL21等细胞因子,减轻炎症反应,增强免疫力;用于痰浊闭阻证的瓜蒌薤白半夏汤(复方3)通过特异性作用于CXCR4、CXCL12等靶点,调节产生免疫球蛋白的肠道免疫网络,提高免疫力;用于寒凝心脉证的宽胸丸(复方4)通过调节色氨酸代谢,改善血液循环;用于心血瘀阻证的冠心Ⅱ号方(复方1)通过调节VEGF信号通路,干预血管生成。另外,本研究利用整合拓扑相似和功能相似设计的一种冠心病中药复方重要靶标的排名算法,成功识别了每个中药复方的重要靶标,并证实了整合拓扑相似和功能相似比仅考虑拓扑相似的算法具有优越性。之后,通过检索Pub Med和Pub Chem数据库,利用文本挖掘技术验证了本研究中部分识别的重要靶标和复方的作用机理,如复方7和8对肾功能的影响,复方2、5和6的抗炎作用等。最后,本研究利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研究了血府逐瘀丸、复方丹参滴丸和速效救心丸治疗冠心病气滞血瘀证的潜在作用机理。通过构建“中药-化合物-靶标”网络、冠心病疾病基因的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复方潜在作用靶标的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和GO、KEGG富集分析,发现这些中药复方中多个活性成分(儿茶素、槲皮素、柚皮素、橙皮素、异甘草素、丹参酮类化合物、川芎内脂类化合物、脂肪酸类等)主要作用于F2、P2RY12、ITGB3、TLR4、PTGS2、SLCO1B3、SLCO1B1、ABCA1、ABCC2、ABCC6、GGCX、ENPP1、MIF、PRKAA1、F13A1等多个靶标,通过调控血小板激活、补体和凝血级联、NF-κB信号通路、胆汁分泌和催产素信号通路等信号通路,从而发挥调节血管内皮功能、改善炎症反应和调节脂质代谢等作用,进而起到治疗气滞血瘀型冠心病的作用。总体而言,本文通过数据挖掘、网络药理学和机器学习等手段,首次系统地探究了中医药对冠心病进行辨证论治、分型用药的潜在生物学基础。本研究为冠心病的中医临床精准治疗和个性化干预提供了现代医学证据,也为中医辨证论治的现代化研究提供一种借鉴。

董艳[7](2020)在《三七总皂苷治疗冠心病血瘀证的lncRNA-miRNA-mRNA调控网络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三七是传统活血止血中药,其主要活性成分是三七总皂苷(PNS)。目前PNS已被广泛运用于治疗心血管疾病,尤其对于抗血小板药物抵抗、继发性硝酸甘油失效及术后仍胸闷胸痛等难治性冠心病血瘀证患者疗效突出。但由于PNS包含数十种皂苷成分,作用靶点繁多,作用环节交错,作用机制复杂,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临床运用和疗效发挥。而现有PNS治疗冠心病血瘀证的机制研究结果分散、单一,难以形成清晰、系统的调控网络。有鉴于此,本研究利用网络药理学预测、临床验证和细胞学基础研究的方法,旨在从转录组学层面系统揭示PNS治疗冠心病血瘀证的多靶点、多层次网络作用机制,以期为PNS的临床运用提供客观依据,从而提高中医药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目的从lncRNA-miRNA-mRNA调控网络层面,利用网络药理预测、临床验证和细胞学功能研究,系统揭示PNS治疗冠心病血瘀证的多靶点、多层次整体作用机制。方法第一部分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PNS治疗冠心病血瘀证靶基因及IncRNA-miRNA-mRNA调控网络的预测研究根据2015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确定PNS的5个主要成分为三七皂苷R1、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e、人参皂苷Rb1和人参皂苷Rd。首先,运用PharmMapper数据库,通过反向药效团匹配的方法,分别预测与5种成分中每种匹配度最高的前300个靶基因,将靶基因统一命名并作去重处理。同时,在NCBI GEO数据库中检索和筛选人类冠心病靶基因相关研究,利用GEO2R分析GSE20686基因集中393例冠心病和非冠心病患者的差异表达基因,筛选其中差异倍数至少为1.5且P<0.05者作为冠心病的靶基因。基于团队前期高通量测序数据,分析15例冠心病血瘀证、冠心病非血瘀证和健康人群的差异表达基因(每组各5例),从而获得冠心病血瘀证的靶基因。其次,通过对PNS、冠心病及冠心病血瘀证的预测靶基因进行统一命名后,采用VENN网站分析3组数据的交集基因,并利用GeneCards、GeneMANIA及WebGestalt GSAT数据库分析该交集靶基因及其共表达网络的GO功能及KEGG通路。最后,根据交集靶基因的功能及信号通路,结合本团队前期构建的冠心病血瘀证lncRNA-miRNA-mRNA网络,进一步预测PNS治疗冠心病血瘀证的调控网络。第二部分PNS干预冠心病血瘀证靶基因及lncRNA-miRNA-mRNA调控网络的临床验证研究采用临床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纳入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UA)血瘀证患者8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试验组为西医基础治疗+血塞通软胶囊(主要成分是PNS,以下简称PNS),对照组为西医基础治疗+PNS模拟剂,疗程为4周。分别观察两组的性别、年龄、吸烟、饮酒、体重指数、危险因素、用药情况和血运重建情况等基线指标,以评价组间均衡性。比较两组的主要疗效和次要疗效指标,以评价PNS治疗UA血瘀证的临床有效性。主要指标为心绞痛疗效和中医证候疗效,通过分析西雅图心绞痛量表(以下简称西雅图量表)和冠心病心绞痛血瘀证疗效评价量表(以下简称血瘀证量表)的积分变化获得。次要指标为中医症状体征疗效,通过分析两组治疗前后的症状体征变化获得。同时,统计两组治疗前后的血常规、肝肾功能、血糖、血脂、心肌酶、凝血功能及心电图等安全性指标,评价PNS的临床安全性。为了验证PNS治疗冠心病血瘀证的靶基因及lncRNA-miRNA-mRNA调控网络,进一步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两组治疗前后血浆中靶基因及网络的表达水平,分别计算2-ΔΔCt值及差异倍数。第三部分基于RNA干扰技术研究PNS调控lncRNA-miRNA-mRNA网络的作用机制采用H2O2干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以构建冠心病血管内皮细胞氧化应激损伤模型。利用化学合成siRNA的方法制备miR-3656 inhibitor和miR-3656 mimics,并以慢病毒shRNA包装的方法制备lncR CTB-114C7.4 overexpression和lncR CTB-114C7.4 knockdown。运用噻唑蓝比色法分别筛选H2O2的造模浓度,以及PNS的最佳干预时间和浓度。完成以上前期实验基础后,将实验分为7组:空白对照组、H2O2 模型组、H2O2+PNS 治疗组、H2O2+lncR CTB-114C7.4 overexpression组、H2O2+miR-3656 inhibitor 组、H2O2+PNS+lncR CTB-114C7.4 knockdown 组、H2O2+PNS+miR-3656 mimics组。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网络中各RNA的表达量,分别将H2O2模型组与空白对照组、PNS治疗组,以及H2O2基础上的RNA干扰组进行两两比较;同时,将PNS治疗组与PNS基础上的RNA干扰组亦进行比较,通过计算2-ΔΔCt值及差异倍数,从而分析PNS调控网络的启动靶点和确切调控模式。同时,运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各组中BCL2A1和Beclin1蛋白的表达水平,计算灰度比值,比较不同分组之间蛋白含量的差异,观察是否与相应mRNA表达保持一致。进一步运用流式细胞仪和透射电子显微镜,结合在溶酶体抑制剂条件下LC3-II蛋白水平的变化,以测定不同实验分组的细胞凋亡、自噬小体和自噬流情况,从而分析该调控网络对细胞凋亡和细胞自噬的影响。结果第一部分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PNS治疗冠心病血瘀证靶基因及lncRNA-miRNA-mRNA调控网络的预测研究1、由PharmMapper数据库预测到656个PNS靶基因,在GSE20686基因集中分析出225个冠心病的靶基因,经团队前期高通量测序获得221个冠心病血瘀证的靶基因;2、以上3类预测靶基因有一个共同的交集是BCL2A1。该靶基因具有调节蛋白质结合的功能,与细胞凋亡和细胞自噬信号通路密切相关;3、BCL2A1 可以作为NR4A1 的下游调节因子,共同参与lncR CTB114C7.4-miR3656-NR4A1调控网络介导的细胞凋亡信号通路。因此BCL2A1 可能为 lncR CTB114C7.4-miR3656 的下游靶基因;4、BCL2A1蛋白还能与Beclin1蛋白结合,影响后者的生物学功能,进而调节细胞自噬。以上网络预测结果表明,PNS可能通过lncRCTB114C7.4-miR3656-BCL2A1/Beclin1网络,调节细胞凋亡或细胞自噬,进而发挥治疗冠心病血瘀证的作用。第二部分PNS干预冠心病血瘀证靶基因及lncRNA-miRNA-mRNA调控网络的临床验证研究1、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各项基线指标无统计学差异,表明两组具有可比性;2、在心绞痛疗效方面,PNS能降低心绞痛发作次数、改善心绞痛稳定状态;3、在硝酸甘油停减率方面,PNS能减少硝酸甘油的使用量;4、在中医证候疗效方面,PNS能降低患者的血瘀证积分,将血瘀证量表的平均减分率从6.63%提高到34.44%;5、在单项中医症状体征疗效方面,PNS能明显改善患者胸痛和胸闷症状,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0.65%和76.32%;6、在安全性指标方面,PNS对患者血常规、肾功能、凝血功能及心电图等无影响,并能改善血糖和部分肝功能、血脂及心肌酶指标,表明其临床运用安全;7、在靶基因及调控网络方面,PNS能上调患者血浆中lncR CTB-114C7.4和BCL2A1表达,并下调miR-3656和Beclin1表达水平。以上临床试验结果证实了 PNS治疗冠心病血瘀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验证了 PNS对预测靶基因及网络的干预作用,同时提示网络的调控模式可能为lncR CTB114C7.4↑-miR3656 ↓-BCL2A1 T/Beclin1 ↓。第三部分基于RNA干扰技术研究PNS调控lncRNA-miRNA-mRNA网络的作用机制1、lncR CTB-114C7.4是PNS的直接作用靶点,也是网络中的上游启动靶点;2、PNS调控网络的确切模式为lncR CTB114C7.4↑-miR3656↓-BCL2A1↑,而Beclin1 mRNA则表现不稳定,不直接参与该网络;3、BCL2A1蛋白在各组中的相对表达水平与其mRNA表达量保持一致,表明PNS能通过激活网络促进BCL2A1蛋白表达。而Beclin1蛋白则与BCL2A1蛋白在各组中保持相对固定的负相关关系,表明二者存在相互作用;4、在细胞凋亡方面,H2O2模型组能促进细胞凋亡,以早期细胞凋亡为主;PNS治疗组、lncR CTB-114C7.4过表达组和miR-3656阻滞组均能抑制早期和总细胞凋亡;lncR CTB-114C7.4敲降组和miR-3656过表达组则能逆转PNS的抗早期及总细胞凋亡作用。该结果表明,PNS能通过激活lncR CTB114C7.4k↑-miR3656↓-BCL2A1↑网络,从而抑制早期细胞凋亡;5、在细胞自噬方面,H2O2模型组能促进自噬小体形成和自噬相关膜合成,并有增加自噬流的趋势;PNS治疗组和lncR CTB-114C7.4过表达组均能减少自噬相关膜合成,抑制自噬小体形成和自噬流;lncR CTB-114C7.4敲降组则促进自噬小体形成,能重新激活细胞自噬。以上细胞实验表明,PNS能通过上调lncR CTB-114C7.4表达,激活lncR CTB114C7.4↑-miR3656↓-BCL2A1T网络,影响 BCL2A1 和 Beclin1 蛋白水平,从而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凋亡和细胞自噬。结论1、研究表明PNS治疗冠心病血瘀证的预测靶基因是BCL2A1,调控网络是lncR CTB114C7.4-miR3656-BCL2A1/Beclin1;2、PNS 治疗冠心病血瘀证有效,在临床有效的基础上进一步验证了其对靶基因及网络具有调控作用;3、PNS调控网络的启动靶点是lncR CTB-114C7.4,确切调控模式是lncR CTB114C7.4↑-miR3656 ↓-BCL2A1↓,介导的细胞学功能是通过上调BCL2A1蛋白,并下调Beclin1蛋白表达,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凋亡和细胞自噬,从而发挥治疗冠心病血瘀证的作用。

林浩[8](2020)在《通阳宣痹汤治疗痰瘀互结型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评估广西名中医卢健棋教授创立的通阳宣痹汤对痰瘀互结型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stable angina pectoris,SAP)的临床疗效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旨在推广名中医的SAP诊治经验,并为今后进一步临床及基础领域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11月-2019年11月期间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治疗的108例明确诊断为SAP(分级为“Ⅰ级”、“Ⅱ级”),中医辨证分型为痰瘀互结证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投骰子的方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各54例,其中对照组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通阳宣痹汤,疗程均为4周。观察对比两组治疗前后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舒张功能(flow mediated dilation,FMD)、血浆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及内皮素-1(endothelin-1,ET-1)等血管内皮功能重要指标和中医证候积分、中医证候疗效、改善心绞痛总有效率、西雅图评分(SAQ)。应用SPSS 23.0版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中,等级资料运用秩和检验,无序资料则应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经方差齐性检验、正态性检验后,组内自身治疗前后比较用配对T检验,组间治疗前后疗效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如不符合正态分布或方差齐性,采用非参数检验。结果:1.两组治疗前性别、年龄、病程、心绞痛分级、基础疾病、血管内皮功能重要指标(FMD、NO、ET-1)、中医证候情况、中医证候积分、心绞痛积分、西雅图中五组内容的评分比较均无显着差异(P>0.05),均具有可比性;2.治疗后心绞痛总有效率:两组受试者治疗后心绞痛程度均有改善(P<0.05),但相比下,治疗组总有效率90.3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08%,有统计学差异(P<0.05);3.治疗前后FMD:两组受试者经治疗后FMD水平均较前有所升高(P<0.05),但治疗组的升高水平更为明显(P<0.05);4.治疗前后NO、ET-1水平:两组受试者经治疗后的血清NO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但治疗组升高更为明显(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ET-1水平均较前降低(P<0.05),但治疗组降低更明显(P<0.05);5.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两组受试者经治疗后的中医证候积分均有所降低(P<0.05),但治疗组降低程度更为显着(P<0.05);6.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疗效:两组受试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疗效均较前改善(P<0.05),但治疗组总有效率84.91%高于对照组的63.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治疗前后SAQ各个小组评分:两组受试者经治疗后SAQ内容中各个小组评分均有改善(P<0.05),但治疗组西雅图内容除躯体活动受限程度(P>0.05)外,其余各项评分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完成本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的105例受试者生命征平稳,两组受试者在研究过程中各项安全性指标未见明显异常,无不良事件发生。结论:1.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通阳宣痹汤可有效改善痰瘀互结型SAP患者的心绞痛情况及血管内皮功能,并显着缓解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其疗效优于单纯西医常规治疗组,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及有效性得到验证,值得临床推荐。2.通过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后发现,通过运用中医药干预血管内皮功能的方式治疗SAP一直是近30年来临床研究的热点所在,且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的中成药及治法中,多涉及芳香温通,益气活血类别的中药组分及相关治则,一定程度上验证此研究开展的科学性。3.通过运用网络药理学探究通阳宣痹汤治疗SAP的作用机理,预测出通阳宣痹汤中含有许多对血管内皮功能具有确切改善作用有效化学成分,如豆甾醇、β-谷固醇、异鼠李素、卡维丁、8-异戊烯基山奈酚等,进一步通过拓扑分析发现通阳宣痹汤含有许多与SAP疾病紧密相关潜在核心靶点,如VEGFA、PPARG、CAT、TP53、SOD1等,为未来大中心、多样本的进一步临床研究及基础研究提供了一定理论参考。

李翠华[9](2020)在《系统药理学方法解析Q方对冠心病的干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冠心病(CHD)是现在最常见的并且多发的心血管疾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并造成大量死亡的一种身心疾病,近年来冠心病猝死的数量居全球首位。传统中药治疗冠心病已被大量报道,如瓜蒌薤白汤,二陈汤等。Q方(保密配方)由丹参、黄芪、桂枝、姜黄、薤白、瓜蒌、绞股蓝七味中药材组成,药典中记录及研究中报道,这七味中药在心血管疾病方面均有治疗作用。Q方制剂已被批准在陕西省中医院用于临床治疗冠心病,并呈现显着疗效。但其靶点及作用机制仍不清楚。本研究首先通过体外细胞实验确定Q方的生物活性,进而通过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探究Q方对冠心病的治疗作用、差异代谢物质及受影响的代谢途径,最后采用系统药理学的方法,探究此Q方所含潜在活性成分、治疗冠心病的潜在靶点及其通路和生物学功能,以此来阐明Q方治疗冠心病的作用机制,为治疗冠心病提供新方法和思路。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结果如下:通过对H9C2心肌细胞进行培养,对Q方进行毒性测试,随后将H9C2心肌细胞随机分为三组,NC组、CK组、DG组,于厌氧箱内无血清培养诱导冠心病模型,同时给予Q方治疗,24小时后测定其细胞活力。提取细胞代谢物,通过UHPLC-FIE HR/MS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差异代谢物质。通过系统药理学的方法预测Q方的潜在活性成分和作用靶点:从TCMSP中寻找此Q方中七味药的成分,对其进行ADME分析,筛选出OB≥30%和DL≥0.18的化合物作为潜在活性成分,再从数据库及相关文献资料中寻找其对应的靶点,将其靶点作为发挥药效的潜在靶基因或蛋白,然后对Q方中度值大于5的作用靶点进行GO功能和通路富集分析。从数据库中筛选出冠心病相关的靶点,并借助Cytoscape 3.2.1软件对Q方的活性成分、靶点及冠心病相关靶点进行网络分析。结果:细胞实验和代谢组学分析结果表明:Q通过上调R-3-羟基丁酸、y-氨基丁酸、丙酮酸、柠檬酸的表达水平,来影响氨基酸代谢途径和生物合成、氨酰基-tRNA的生物合成、柠檬酸盐循环(TCA循环)、丙酮酸代谢等相关代谢通路等从而缓解缺血缺氧诱导的心肌缺血。系统药理学结果显示:Q方内含有928个化学成分,其中84个为Q方的潜在活性成分,我们进一步收集了其对应的靶点,共317个,其中度值大于5的靶点有98个。对作用靶点进行功能富集,其分析数据显示Q方中的活性靶点富集于PI3K/Akt、FoxO、HIF-1、TNF、NF-кB及VEGF通路,这些靶点可以调节细胞增殖和细胞凋亡,也可以影响PPAR、Akt和NF-кB的活性以及氨基酸代谢和脂肪酸代谢,从而发挥治疗冠心病的作用。实验结果表明,Q方通过干扰花生四烯酸和氨基酸代谢途径及柠檬酸循环等代谢通路进而缓解缺血缺氧诱导H9C2细胞的心肌缺血。系统药理学揭示Q方中84个化学成分为主要潜在活性物质,通过调节PI3K/Akt、NF-кB和VEGF信号通路发挥治疗冠心病的作用。

崔博雅[10](2020)在《银杏叶制剂治疗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疗效的系统评价及其作用机制探索》文中认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简称冠心病)与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我国临床常见病及多发病,患病人数众多并呈持续上升趋势。据统计,我国15岁以上的人口中,CHD的患病率为12.3%;DM的成人患病率达10.4%。CHD与DM互为危险因素已得到广泛共识,研究表明我国CHD住院患者中并发DM的患病率约为52.9%。CHD合并DM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的特点,给人民健康造成极大危害。因此,对于CHD合并DM的治疗仍是临床研究的重点之一。目前,银杏叶制剂广泛应用于CHD的治疗中。据文献报道及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银杏叶制剂对DM的治疗亦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为进一步探索银杏叶制剂治疗CHD合并DM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开展以下研究。研究目的1、基于文献计量学及可视化分析的方法了解中西医治疗CHD合并DM的研究现状,把握研究热点,预测未来研究发展趋势。2、基于系统评价方法为银杏叶制剂治疗CHD与DM安全性及有效性提供循证医学证据,初步探讨银杏叶制剂治疗CHD合并DM的潜在可能性。3、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探索银杏叶制剂治疗CHD合并DM的作用机制。研究方法研究一文献研究1、中西医治疗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文献计量学及可视化分析1.1中医治疗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文献计量学及可视化分析以“冠心病and糖尿病”、“中医”、“中药”等关键词,检索中国知网(CNKI)收录的中医药治疗CHD合并DM的研究,采用CiteSpace5.1.R6软件对上述检索方法获得的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为详实了解中医药治疗现况,对近三年中医药治疗CHD合并DM的研究,从剂型、方药、疗效指标等方面做进一步统计分析。1.2西医治疗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文献计量学及可视化分析因相关研究数量较多,为选取质量较高更能代表国际趋势的文献。本研究以Web of Science 为检索库,以“Coronary Heart Disease”AND“Diabetes”为主题词检索近十年有关CHD合并DM的研究,采用CiteSpace5.1.R6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2、银杏叶制剂治疗冠心病与糖尿病的系统评价2.1银杏叶制剂治疗冠心病有效性及安全性的系统评价再评价以“银杏叶”、“冠心病”、“Meta分析”、“系统评价”等关键词检索中外数据库关于银杏叶制剂治疗CHD的系统评价,根据预先制定的纳排标准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采用AMSTAR2与GARDE量表,对纳入文献进行方法学与证据等级评价。2.2银杏叶制剂治疗糖尿病有效性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以“糖尿病”、“银杏叶”、“银杏叶提取物”等为关键词,检索中外数据库关于银杏叶制剂治疗DM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根据事先制定的纳排标准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等,采用Jadad量表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5.3软件对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不良反应等疗效指标进行Meta分析,以评价银杏叶制剂治疗DM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研究二机制研究银杏叶制剂治疗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作用机制探索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探索银杏叶制剂治疗CHD合并DM的作用机制。通过检索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CMSP)获得银杏叶有效活性成分并进行筛选。检索Th erapeutic Target Database、GAD、Drug bank 等数据库,获取 CHD、DM 疾病相关靶点,筛选银杏叶有效成分与疾病的共有靶点,构建蛋白互作网络。采用Cluo go软件对关键靶标进行GO富集及KEGG通路分析。研究结果研究一文献研究1、中西医治疗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文献计量学及可视化分析1.1中医治疗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文献计量学及可视化分析共检索文献587篇。对该领域研究较为深入,发文量最高的为倪青研究者。发文量最多的机构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目前研究热点集中于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等。未来研究方向为中医药治疗CHD合并DM的作用机制研究。近三年中医药治疗CHD合并DM文献共有38篇,治疗方式以汤剂治疗为主(35篇)、其次为中成药(2篇)、注射剂(2篇)、针灸治疗(1篇),共涉及疗效评价指标41种。证型以气阴两虚兼瘀血、痰浊内阻为最常见类型,治法以活血、祛痰、益气养阴为主。1.2西医治疗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文献计量学及可视化分析最终纳入研究17265篇。发文量前5位的国家为美国、英格兰、中国、意大利、德国。Grundy SM、Ridker PM研究者发文量最多,中心性最高,为该领域学术核心。研究热点集中于对本病相关危险因素的预防与治疗。未来研究趋向于采用循证医学手段为临床决策寻找依据。2、银杏叶制剂治疗冠心病与糖尿病的系统评价2.1银杏叶制剂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系统评价再评价本研究最终纳入7篇系统评价/Meta分析研究,包含2项英文研究、5项中文文献,采用AMSTAR2对纳入的文献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结果提示研究质量总体偏低。采用GRADE对纳入文献进行证据等级评价,结果提示证据质量为低与极低。2.2银杏叶制剂治疗糖尿病有效性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本研究纳入5篇研究文献,其中2篇为中文文献、3篇为英文文献,共计纳入257名试验者研究数据。DM病程为1-8年,治疗周期为15天-18个月,制剂类型包括片剂及注射剂。文献总体质量一般。Meta分析的结果提示:银杏叶制剂联合西药或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银杏叶制剂,FPG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MD=-1.47 95%C1[-2.19.-0.75]P<0.0001);银杏叶制剂联合西药或对照组治疗上加用银杏叶制剂,PBG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MD=-2.4895%Cl[-3.36,-1.59]P<0.0001);银杏叶制剂联合西药或对照组治疗上加用银杏叶制剂,HbA1C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MD=-0.37 95%Cl=[-0.74,-0.01]P=0.05)。研究二机制研究银杏叶制剂治疗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作用机制探索本研究结果提示银杏叶可作用于CHD与DM的共同靶点29个,这些靶点为银杏叶治疗CHD合并DM的潜在作用靶点。其中关键靶标主要包括:IL6、NOS3、TNF、TP53、PT GS2、IL1B、VEGFA、PPARG、CRP等。通过GO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发现,银杏叶作用于CHD合并DM的生物学过程主要为急性炎症反应的调节(regulation of acute infl ammatory response)、脂质储备的负性调节(negative regulation of lipid storag e)、神经炎症反应的调节(regulation of neuroinflammatory response)。与银杏叶治疗CHD合并DM相关的主要通路包括:VEGF信号通路、AGE-RAGE信号通路等。结论研究一文献研究1.中西医治疗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文献计量学及可视化分析通过文献研究发现,中医药越来越多的应用于CHD合并DM的治疗中,并且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但仍存在文献质量较低、疗效指标不一、缺乏可靠的循证医学证据等问题。西医治疗多采用降脂、降糖、抗凝等药物联合治疗的方式,药物服用量较大,长期应用药物的副作用及多种药物的相互作用带来的不良反应难以避免。寻找一种经济、有效、安全性较高的,CHD与DM共同受益的药物仍是目前研究的重点。2、银杏叶制剂治疗冠心病与糖尿病的系统评价2.1银杏叶制剂治疗冠心病的系统评价再评价研究表明银杏叶制剂可有效改善CHD患者血脂水平、临床症状、心电图等相关指标,安全性较好。但因纳入的研究较少、质量偏低,故对指导临床治疗价值有限,需要进一步的临床验证及机制研究。2.2银杏叶制剂治疗糖尿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本研究通过系统评价的方法对银杏叶制剂治疗DM有效性及安全性进行评价,银杏叶制剂联合西医基础治疗与对照组相比可有效降低FPG、FBG、HbA1C的水平,不良反应较少,安全性较好。但是纳入的研究较少,随访时间较短,远期疗效及安全性仍不确定,仍需高质量的临床研究进一步验证。研究二机制研究银杏叶制剂治疗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作用机制探索研究结果提示,银杏叶中的槲皮素、儿茶素、芝麻素等活性成分是治疗CHD合并DM的重要成分。银杏叶主要通过VEGF、AGE-RAGE信号通路,调控NOS3、VEGF的表达,同时抑制IL-6、IL1β等炎症因子的表达,达到治疗CHD合并DM的目的。综上所述,采用文献计量学及循证医学手段研究证明,银杏叶制剂对于治疗CHD合并DM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基于网络药理学手段进一步初步探索了银杏叶制剂治疗CHD合并DM的相关靶点及作用机制。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未来仍需实验及临床研究进一步证明。

二、VEGF基因治疗冠心病的现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VEGF基因治疗冠心病的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活血温通方联合BMSCs移植改善心梗后缺血缺氧微环境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活血温阳类药物治疗冠心病的文献研究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药联合MSCs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部分 姚魁武教授论治冠心病阳虚证的经验以及发掘
    导师姚魁武活血温通法治疗冠心病的经验总结
    基于中医传承计算平台分析姚魁武教授治疗冠心病阳虚证用药特点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活血温通方联合BMSCs移植治疗大鼠急性心梗的疗效评价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活血温通方联合BMSCs移植改善大鼠心梗区缺血缺氧微环境的机制研究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小结
创新点与展望
致谢
个人简历
查新报告

(2)五龙通络解郁方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合并抑郁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冠心病合并抑郁症的西医研究进展
        1 冠心病合并抑郁症的流行病学研究
        2 冠心病合并抑郁症潜在发病机制
        3 冠心病合并抑郁症的治疗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冠心病合并抑郁症的中医研究进展
        1 中医对冠心病合并抑郁症的认识
        2 冠心病合并抑郁症的辨证分型
        3 冠心病合并抑郁症的中医治疗
        4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部分 胸痹合并情志病症的古代文献整理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范围
        2.2 检索工具及方法
        2.3 检索策略
    3 检索结果
    4 行文体例
    5 文本类型
    6 原文整理
        6.1 方药治疗类
        6.2 针灸治疗类
    7 数据统计
        7.1 药物种类分析
        7.2 药物属性分析
        7.3 药物气味分析
    8 总结分析
        8.1 病因病机
        8.2 治疗方法
    9 结论
    10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五龙通络解郁方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合并抑郁症的小样本探索性临床研究
    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法
        1 研究目的
        2 临床资料
        3 研究方法
    结果
        1 纳入病例基线比较
        2 疗效分析
        3 安全性观察
        4 结果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基于网络药理学五龙通络解郁方的作用靶点预测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2.1 相关平台、工具
        2.2 五龙通络解郁方中化合物及其潜在靶点预测
        2.3 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合并抑郁症的靶点预测
        2.4 五龙通络解郁方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合并抑郁症的靶点预测
        2.5 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构建及核心靶点筛选
        2.6 基因富集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五龙通络解郁方的成分及作用靶点
        3.2 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合并抑郁症疾病靶点
        3.3 五龙通络解郁方-有效活性成分-有效靶点关系图
        3.4 PPI网络构建及核心靶点筛选
        3.5 五龙通络解郁方主要单味药物的成分及作用靶点
        3.6 五龙通络解郁方潜在作用靶点的GO分析
        3.7 五龙通络解郁方潜在作用靶点的KEGG分析
    4 讨论
        4.1 五龙通络解郁方的主要作用靶点
        4.2 五龙通络解郁方的主要作用通路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五龙通络解郁方对斑马鱼生存率的影响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结论
    实验二 五龙通络解郁方对血管损伤模型斑马鱼行为学的影响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2 结果观察
        3 统计分析
        4 结果
        5 结论
    实验三 五龙通络解郁方对斑马鱼血管新生的影响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2 结果观察
        3 统计分析
        4 结果
        5 结论
    实验四 五龙通络解郁方对斑马鱼炎症模型的影响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2 结果观察
        3 统计分析
        4 结果
        5 结论
    小结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3)冠心病合并心衰的中医证治及方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论着摘要
英文论着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论文一 基于探索性因子分析方法的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中医证治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论文二 中医疗法治疗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网状Meta分析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论文三 基于网络药理学分析张明雪教授治疗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经验的分子机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表
综述 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中医证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4)“血-脉-心-神”一体观指导下的宁心安神法干预冠心病血运重建后心境障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基于“血-脉-心-神”一体观探讨宁心安神法干预冠心病血运重建后心境障碍的理论研究
    1 “血-脉-心-神”一体观理论基础
        1.1 “血-脉-心-神”一体观理论起源
        1.2 “血-脉-心-神”一体观理论核心
    2 “血-脉-心-神”一体观对冠心病血运重建后心境障碍的认识
        2.1 心境障碍概述
        2.2 血脉失和是冠心病血运重建后心境障碍发生的前期基础
        2.3 心体受损,神不安位是冠心病血运重建后心境障碍发生的根本病机
    3 “血-脉-心-神”一体观干预冠心病血运重建后心境障碍的策略分析
第二部分 冠心病血运重建后心境障碍危险因素的临床研究
    1 研究资料
        1.1 资料来源
        1.2 病例纳入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资料
        2.2 数据收集与管理
        2.3 统计学分析
        2.4 研究流程图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描述
        3.2 单因素分析
        3.3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4 小结一
第三部分 “血-脉-心-神”一体观指导下的宁心安神法干预冠心病血运重建后心境障碍的临床研究
    1 研究资料
        1.1 资料来源
        1.2 病例纳入
    2 研究方法
        2.1 干预方法
        2.2 干预时间
        2.3 数据收集与管理
        2.4 质量和安全性控制
        2.5 结局评价
        2.6 实验试剂及步骤
        2.7 统计学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描述
        3.2 两组患者治疗0、4 周心绞痛、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3.3 两组患者治疗0、4 周生活质量比较
        3.4 两组患者治疗0、4 周心境状态比较
        3.5 小结二
        3.6 两组患者0、4 周血清学指标比较
        3.7 小结三
讨论
    1 从“血-脉-心-神”一体观角度干预冠心病血运重建后心境障碍的优势性
    2 冠心病血运重建后易患精神心理疾病的人群特征探讨
    3 “血-脉-心-神”一体观干预冠心病血运重建后心境障碍的临床疗效分析
    4 “血-脉-心-神”一体观干预冠心病血运重建后心境障碍的起效机制探讨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一 中医对“神”的认识及现代内涵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应激反应在冠心病血运重建后再发心绞痛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冠心Ⅱ号组方对颈动脉损伤兔血管内皮修复作用及相关VEGF/PI3K/Akt通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冠心病介入术后再狭窄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基于网络药理学和机器学习探索中医药对冠心病辨证论治的生物学基础(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前言
    一、冠心病
        (一)冠心病的流行病学情况
        (二)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三)冠心病的现代医学治疗
        (四)冠心病的中医治疗
    二、研究现状
        (一)冠心病辨证分型及用药
        (二)冠心病中医用药规律
        (三)冠心病中医辨证论治的生物学基础
    三、研究思路及内容
    四、研究意义
第二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中医治疗冠心病的用药规律分析
    一、引言
    二、材料与方法
        (一)资料来源
        (二)中药复方纳入和排除标准
        (三)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三、结果
        (一)药物频次分析
        (二)药物功效分类、性味、归经分析
        (三)中药网络分析
        (四)药物关联规则分析
    四、讨论
    五、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复杂网络和机器学习的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用药的生物学基础挖掘
    一、引言
    二、材料与方法
        (一)数据准备
        (二)基于网络的药物作用效果评价
        (三)中药复方聚类方法
        (四)中药复方重要靶点识别算法
        (五)中药复方作用靶点和通路的文本挖掘验证
    三、结果与讨论
        (一)中药小分子及其靶标基本信息
        (二)中药复方和治疗心血管疾病西药的靶标类别分析
        (三)中药复方对冠心病作用效果的网络分析
        (四)中药复方的多层面聚类分析
        (五)中药复方的重要靶标的识别分析
        (六)文本挖掘验证中药复方的重要靶标和治疗机制
    四、讨论
    五、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药复方治疗气滞血瘀型冠心病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一、引言
    二、材料与方法
        (一)数据准备
        (二)网络构建
        (三)GO和 KEGG富集分析
        (四)分子对接
    三、结果与讨论
        (一)中药小分子-潜在靶点网络
        (二)冠心病疾病基因的PPI网络
        (三)复方潜在靶标的PPI网络
        (四)GO和 KEGG富集分析
        (五)中药-化合物-靶标-信号通路网络
        (六)分子对接验证
    四、讨论
    五、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一、全文总结
    二、创新点
    三、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中医药治疗冠心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说明
    一、发表论文情况
    二、获奖情况
    三、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致谢

(7)三七总皂苷治疗冠心病血瘀证的lncRNA-miRNA-mRNA调控网络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冠心病证候相关miRNA、lncRNA和中医药干预研究现状
    综述二 三七总皂苷治疗冠心病作用机制的研究现状
前言
第一部分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PNS治疗冠心病血瘀证靶基因及lncRNA-miRNA-mRNA调控网络的预测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利用PharmMapper数据库预测PNS靶点
        1.2 利用NCBI GEO数据库分析冠心病的靶基因
        1.3 利用高通量测序数据预测冠心病血瘀证靶基因
        1.4 运用VENN分析交集靶基因
        1.5 分析交集靶基因的GO功能和KEGG通路
        1.6 交集靶基因参与的lncRNA-miRNA-mRNA调控网络
    2 研究结果
        2.1 PNS的预测靶点
        2.2 冠心病、冠心病血瘀证的预测靶基因
        2.3 PNS治疗冠心病血瘀证的预测靶基因
        2.4 靶基因BCL2A1的共表达分析
        2.5 靶基因BCL2A1及其共表达网络的GO功能和KEGG通路分析
        2.6 基于BCL2A1预测lncRNA-miRNA-mRNA调控网络
    3 讨论与小结
第二部分 PNS干预冠心病血瘀证靶基因及lncRNA-miRNA-mRNA调控网络的临床验证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及分组
        1.2 研究设计方法
        1.3 纳/排标准
        1.4 干预方法
        1.5 临床观察指标
        1.6 不良事件处理及数据管理
        1.7 检测治疗前后血浆中靶基因及调控网络表达水平
        1.8 统计方法
    2 研究结果
        2.1 试验完成情况
        2.2 基线统计情况
        2.3 疗效性指标统计分析
        2.4 安全性指标统计分析
        2.5 血浆中lncRNA-miRNA-mRNA表达水平
    3 讨论与小结
第三部分 基于RNA干扰技术研究PNS调控lncRNA-miRNA-mRNA网络的作用机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研究结果
        2.1 H_2O_2最佳造模浓度
        2.2 PNS最佳作用浓度及时间
        2.3 lncR CTB-114C7.4敲降慢病毒筛选结果
        2.4 qRT-PCR检测结果
        2.5 WB检测蛋白水平
        2.6 细胞凋亡检测结果
        2.7 TEM观察自噬小体
        2.8 细胞自噬流检测结果
    3 讨论与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附件

(8)通阳宣痹汤治疗痰瘀互结型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文献研究一:SAP与血管内皮功能的相关性分析及基于文献计量学的中医药干预血管内皮功能治疗SAP的现状研究
        1 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与血管内皮功能的相关性研究
        2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中医药干预血管内皮功能治疗SAP的现状研究
        2.1 资料与方法
        2.2 结果
        3 基于文献计量学研究讨论内容
    文献研究二:《伤寒杂病论》对胸痹的认识与基于网络药理学的通阳宣痹汤治疗SAP的分子机制分析
        1 《伤寒杂病论》中关于CHD的记载
        2 《伤寒杂病论》中关于CHD病因病机的阐释
        3 治疗原则
        3.1 治病求本
        3.2 标本兼治
        3.3 从肾论治
        4.卢健棋教授通阳宣痹汤创方理念
        5.基于网络药理学的通阳宣痹汤治疗SAP的分子机制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2 结果
        5.3 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的讨论内容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通阳宣痹汤治疗痰瘀互结型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选择
        1.4 研究方法
        1.5 观察指标
        1.6 疗效评定指标
        1.7 伦理学要求和知情同意
        1.8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疗效分析
    3 讨论
        3.1 组方背景
        3.2 组方分析
        3.3 单味药物的药理学相关研究
        3.4 本研究结果分析
        3.5 进一步扩充文献研究内容的缘由
        3.6 展望
第三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综述 中医药对冠心病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影响的研究概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9)系统药理学方法解析Q方对冠心病的干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缩写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和发病机制
        1.1.1 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1.1.2 如何预防冠心病
    1.2 冠心病治疗现状
        1.2.1 外科手术治疗现状
        1.2.2 西药治疗现状
        1.2.3 中药治疗现状
    1.3 Q方及其应用
        1.3.1 Q方的解析
        1.3.2 Q方的药理活性
    1.4 系统药理学及其应用
        1.4.1 系统药理学
        1.4.2 系统药理学和中药复方研究结合的必然性
        1.4.3 新药开发中的应用
    1.5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Q方治疗冠心病作用研究
    2.1 实验材料、试剂及仪器
        2.1.1 材料
        2.1.2 试剂
        2.1.3 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细胞活力和毒性测定
        2.2.2 MTT法检测Q方对冠心病的治疗作用
        2.2.3 UHPLC-FIE HR/MS代谢组学检测差异代谢产物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细胞相对增值率计算与细胞毒性检测
        2.3.2 MTT法检测Q方对冠心病模型细胞的存活率的影响
        2.3.3 Q方对H9C2心肌细胞代谢途径的影响
    2.4 分析与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Q方治疗冠心病的系统药理学研究
    3.1 系统药理学研究方法
        3.1.1 Q方数据库的生物构建
        3.1.2 ADME/T系统评价
        3.1.3 Q方中潜在活性成分靶点预测
        3.1.4 靶蛋白所在的生物学过程富集
        3.1.5 冠心病相关蛋白的挖掘
        3.1.6 网络构建
    3.2 系统药理学解析结果
        3.2.1 Q方中各成分的物理化学性质比较
        3.2.2 预测Q方的活性成分和靶点
        3.2.3 靶蛋白的体内生物学过程富集与分析
        3.2.4 冠心病的相关基因
        3.2.5 网络构建与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2.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银杏叶制剂治疗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疗效的系统评价及其作用机制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技术路线图
英文缩略词
文献综述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1、流行病学
    2、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中医病因病机
        2.1 心脾气虚,痰浊瘀滞
        2.2 气阴两虚,血脉阻滞
        2.3 毒瘀日久,损伤心络
    3、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发病机制研究
        3.1 胰岛素抵抗
        3.2 高血糖
        3.3 血脂异常
    4、银杏叶制剂治疗冠心病与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4.1 银杏叶制剂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
        4.2 银杏叶制剂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
    5、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研究一 文献研究
    1、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文献计量学及可视化分析
        1.1 中医药研究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文献计量学及可视化分析
        1.2 西医研究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文献计量学及可视化分析
        1.3 讨论
        1.4 小结
    2、银杏叶制剂治疗冠心病与糖尿病的系统评价
        2.1 银杏叶制剂治疗冠心病有效性及安全性的系统评价再评价
        2.2 银杏叶制剂治疗糖尿病有效性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
研究二 机制研究 银杏叶制剂治疗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作用机制探索
    1、材料与方法
        1.1 银杏叶有效活性成分筛选
        1.2 疾病靶点检索及筛选共有靶点
        1.3 构建蛋白互作网络
        1.4 GO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
    2、结果
        2.1 银杏叶活性成分筛选
        2.2 疾病相关靶点筛选
        2.3 PPI网络构建及关键靶点分析
        2.4 GO及KEGG通路富集
    3、讨论
        3.1 银杏叶治疗CHD合并DM有效成分探讨
        3.2 银杏叶制剂治疗CHD合并DM的作用机制
    4、小结
结语
致谢
研究生个人简历
参考文献

四、VEGF基因治疗冠心病的现状(论文参考文献)

  • [1]活血温通方联合BMSCs移植改善心梗后缺血缺氧微环境的机制研究[D]. 王擎擎.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2]五龙通络解郁方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合并抑郁症的研究[D]. 王宇.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冠心病合并心衰的中医证治及方药研究[D]. 敖玉涵.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4]“血-脉-心-神”一体观指导下的宁心安神法干预冠心病血运重建后心境障碍的临床研究[D]. 严志鹏.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冠心Ⅱ号组方对颈动脉损伤兔血管内皮修复作用及相关VEGF/PI3K/Akt通路的影响[D]. 郭春霞.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2)
  • [6]基于网络药理学和机器学习探索中医药对冠心病辨证论治的生物学基础[D]. 杨健.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5)
  • [7]三七总皂苷治疗冠心病血瘀证的lncRNA-miRNA-mRNA调控网络机制研究[D]. 董艳.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8]通阳宣痹汤治疗痰瘀互结型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研究[D]. 林浩.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9]系统药理学方法解析Q方对冠心病的干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李翠华. 西北大学, 2020(02)
  • [10]银杏叶制剂治疗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疗效的系统评价及其作用机制探索[D]. 崔博雅.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丹参的功效与作用论文 气虚血瘀证论文 血瘀的症状论文 系统评价论文 冠心病最佳治疗方法论文

上一篇:知识经济的人文观
下一篇: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术的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