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晓杰,秦贞良,王恂[1](2019)在《一种新型防火材料在电缆运行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针对近年来电缆火灾事故频发问题,分析了常用电缆防火与阻燃的技术措施。提出新型阻燃防火包带,基于国标及相关技术标准对新型材料应用效果开展实验研究,结合实际应用的效果,验证该新型防火材料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周银银,温辉斌[2](2019)在《变电站电缆防火措施的探讨》文中研究指明电缆在变电站中起着能量和信号传输的作用。而电缆在使用中可能会使变电站发生火灾,并引发其他的事故。本文讨论了变电站电缆防火的具体措施和施工期间需要解决的问题。
刘凯[3](2019)在《防火涂料对电缆引燃特性影响实验研究与过载运行条件下温度场演化》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以及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进程的推进,电力网络在广度和深度都快速延扩。电力电缆的安全稳定运行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高压电缆系统埋地敷设方式的不断推广,对于电缆系统的安全优化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挑战。对于高压带电电缆,它们可抽象为一种外层聚合物包裹生热金属的物理结构。各种原因引发的局部过热或外部热源,是导致电缆故障乃至火灾发生的重要致因。我国电缆设计与敷设标准,对电缆额定载荷等进行了详细规定,并指出了安全余量的重要性。针对工程电力电缆,基于电缆径向层状材料分布结构,建立了电缆内外耦合传热模型,计算分析了电缆在不同载荷和环境条件下的内外温度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电缆线芯过细、护层材料增厚,均会导致电缆内外温度明显升高,从而增加热灾害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对于铝芯电缆,其线芯温度更易超过XLPE允许工作温度90℃;处于埋地铺设工况的电缆,周围通风散热条件往往相对不良,也将进一步促使带电电力电缆整体温度的升高,易形成过热从而引发事故。通过开展不同强度外加热流条件下电缆喷涂0号水性(s-0)防火涂料加热引燃实验,分析了不同热流条件下外护套受热行为,结果表明:加热功率最高为28kW/m2实验工况下,喷涂不同厚度涂料的电缆,其外护套会先熔化,再脱落,然后被引燃,且随着涂层厚度的增加,PE外护套的熔化、脱落时间也随之更长;加热功率最高为55kW/m2实验工况下,喷涂不同厚度涂料的电缆样品,其外护套均在脱落前被引燃,这说明实际火灾场景中,此辐射条件下的电缆在起火后,更易发生沿电缆轴向的火蔓延行为。针对涂刷不同种类和不同厚度防火涂料的电力电缆,开展了基于环形加热的加热功率为55kW/m2档条件下的加热引燃实验,分析了电缆点燃时间、受热过程中涂料对电缆外护套保护作用过程及涂料的受热形态变化。结果表明:涂层厚度为1.5mm时,电缆着火时间均比0.5mm和1.0mm厚度时要长;电缆涂刷油性防火涂料后,其平均点燃时间长于涂刷水性防火涂料的工况,油性防火涂料的延燃效果优于水性防火涂料,且水性防火涂料1.5mm厚度着火时间长于1.0mm和0.5mm,因此在本实验中其最适厚度为1.5mm,而油性防火涂料1.5mm厚度和1.0mm厚度着火时间差距较小,因此其最适厚度为1.0mm。电缆涂刷1号水性(s-1)、2号水性(s-2)、3号水性(s-3)和4号油性(y-4)优乐4种防火涂料,在电缆点燃前,分析涂料表面形态变化,可分为3个阶段:惰性阶段、涂料“膨胀”阶段和稳定阶段。通过电缆涂刷油性涂料在受热过程中整体质量和质量损失速率的变化数据,得到其对电缆的保护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即:涂料热解、形成泡沫状碳质层、外护套热解、电缆起火四个阶段,涂料对电缆的保护主要体现在形成泡沫状碳质层阶段。电缆涂刷油性防火涂料受热后膨胀现象明显,涂料体积明显增大,形成“泡沫状”碳质层后,起到较好的隔热作用,至电缆点燃前,电缆表面温升速度减缓,而电缆涂刷水性防火涂料受热后,涂料表面形成“泡状凸起”,热解生成的气体稀释电缆周围可燃气浓度,延迟电缆点燃时间。电缆涂刷防火涂料后,电缆起火后火势蔓延较慢,且油性防火涂料对于电缆火蔓延的抑制效果优于水性防火涂料。
白婧,王霁[4](2015)在《火焰作用下明敷电缆耐火性能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对VV、ZC-VV及YJV电缆在不同保护方式下的绝缘失效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防火涂料涂层厚度增加时,电缆绝缘层类型是影响电缆耐火性能的关键因素,而电缆中的阻燃成分对于电缆耐火性能的影响不大;在实验的涂层厚度范围内,失效时间与涂层厚度呈指数多项式关系;施工时,应将电缆防火涂料涂层厚度控制在1×10-3 m左右,将钢结构防火涂料厚度控制在1.5×10-32.5×10-3 m。
王春三[5](2013)在《建筑电线电缆防火涂料的探讨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通过对建筑电线电缆火灾危害性的分析,简述了建筑电线电缆防火涂料的阻燃机理,并对今后建筑电线电缆应用和性能改进提出了建议。
赖穗欢[6](2013)在《电缆防火涂料的现状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阐述了电缆防火涂料的发展和研究现状,分析了相关检测标准的具体要求以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就合理利用电缆防火涂料对电缆进行防火保护、减少火灾危害、促进电缆防火涂料产业发展提出了建议。
陈政,王超[7](2012)在《发电厂电缆防火设计探讨》文中研究表明电缆防火设计是发电厂消防系统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发电厂内电缆的敷设方式包括:直接在空气中敷设;直埋敷设;穿管敷设;架空桥架、槽盒内敷设;电缆沟或隧道内的桥架或支架敷设等。文章分析了目前发电厂采用的电缆防火材料和防火措施,指出了发电厂电缆防火设计时应关注的问题。
范斌[8](2012)在《电缆防火涂料的应用及优化措施》文中研究表明对电缆防火涂料的应用现状进行了评述,对其组分和作用机理进行了分析,并对今后电缆防火涂料的应用和性能改进提出了建议。
王霁[9](2011)在《防火涂料对交联聚乙烯绝缘电缆受热时绝缘失效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利用红外辐射加热炉及绝缘电阻测量系统,模拟ISO 834火灾条件,研究了交联聚乙烯绝缘电缆在涂敷不同厚度防火涂料和穿上涂有不同厚度钢结构防火涂料金属管两种保护方式下,绝缘电阻的失效时间及温度。结果表明:在两种保护方式下,交联聚乙烯绝缘电缆的绝缘失效时间与涂层厚度成正比;与直接涂敷电缆防火涂料相比,穿上涂有防火涂料的金属管对交联聚乙烯绝缘电缆的保护效果更明显。
李云浩,沈金波[10](2011)在《我国电线电缆防火封堵现状》文中研究说明通过对国家标准关于电线电缆防火封堵规定的分析,总结了我国电线电缆防火封堵的具体措施,系统介绍了电线电缆防火封堵相关的现有产品和新产品,较为深入地分析了我国电线电缆防火封堵存在的一些问题。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0 引言 |
| 1 常用电缆防火与阻燃技术措施 |
| 1.1 选用耐火电缆和阻燃电缆 |
| 1.2 防火涂料及阻燃包带 |
| 1.3 耐火槽盒及防火堵料 |
| 2 新型材料防火延燃的性能指标 |
| 2.1 新型材料延燃性能研究 |
| 2.2 新型材料防火性能研究 |
| 2.2.1 新型材料引燃特性研究 |
| 2.2.2 新型材料热释放特性研究 |
| 2.2.3 新型材料气体释放特性研究 |
| 2.3 新型材料对电缆持续供电能力的研究 |
| 3 现场应用 |
| 4 总结 |
| 引言 |
| 1 变电站电缆的运行特点 |
| 2 电缆防火必须以防为主 |
| 3 电缆防火设计与施工的类型 |
| 4 变电站电缆的防火措施 |
| 4.1 电缆防火必需以防为主 |
| 4.1.1 电缆的运行环境是电缆长期安全运行的保证 |
| 4.1.2 保证电缆预防性试验的质量 |
| 4.1.3 要选用正规厂家合格的电缆, 运行中对电缆头加强监视 |
| 4.2 要加强对电缆头的监视和管理 |
| 4.3 在电缆竖井内, 约每隔7m设置阻火隔层 |
| 4.4 电缆特殊情况的阻隔措施 |
| 5 结束语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 |
| 1.2 国内外电缆火灾事故 |
| 1.3 电缆火灾事故致因分析 |
| 1.4 电缆火灾特点 |
| 1.5 前人工作 |
| 1.5.1 电缆温度场估算与监测研究 |
| 1.5.2 电缆防火涂料研究现状 |
| 1.5.3 电缆与导线燃烧火灾行为研究 |
| 1.6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 1.7 章节安排 |
| 第2章 单芯电缆内外热流传递模型 |
| 2.1 引言 |
| 2.2 电缆横截面传热模型 |
| 2.2.1 线芯生热 |
| 2.2.2 中间层传热 |
| 2.2.3 表面层散热 |
| 2.2.4 线芯内部温度分布 |
| 2.2.5 内外耦合传热 |
| 2.3 本章小结 |
| 第3章 电缆过载运行条件下内外温度场分布 |
| 3.1 引言 |
| 3.2 不同负载条件下电缆温度场 |
| 3.3 不同线芯截面电缆温度场 |
| 3.4 环境对流散热对温度场的影响 |
| 3.5 线芯种类对温度场的影响 |
| 3.6 本章小结 |
| 第4章 电缆环形加热实验平台、电力电缆及涂料样品介绍 |
| 4.1 引言 |
| 4.2 电缆环形加热与着火实验平台 |
| 4.3 测量系统 |
| 4.4 电缆样品及防火涂料介绍 |
| 4.4.1 电缆样品 |
| 4.4.2 电缆防火涂料 |
| 4.5 电缆防火涂料样品热重实验 |
| 4.5.1 热分析动力学方法 |
| 4.5.2 活化能 |
| 4.5.3 最大质量损失速率 |
| 4.5.4 最大质量损失速率温度 |
| 4.6 本章小结 |
| 第5章 电缆喷涂防火涂料对电缆引燃特性实验研究 |
| 5.1 引言 |
| 5.2 实验布置 |
| 5.2.1 不同加热强度下电缆涂刷防火涂料引燃特性实验 |
| 5.2.2 不同涂层厚度及涂料种类电缆引燃特性实验研究 |
| 5.3 电缆涂刷防火涂料引燃特性实验结果 |
| 5.3.1 不同加热强度下电缆涂刷防火涂料实验结果 |
| 5.3.2 不同种类和不同涂层厚度防火涂料对电缆引燃特性实验研究结果 |
| 5.4 本章小结 |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 6.1 本文主要结论 |
| 6.2 创新点 |
| 6.3 工作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在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 1 实验设计 |
| 1.1 实验原理 |
| 1.2 实验设备 |
| 1.3 实验材料 |
| 1.4 实验步骤 |
| 2 实验结果分析 |
| 2.1 电缆绝缘电阻变化规律 |
| 2.2 电缆型号对电缆耐火性能的影响 |
| 2.3 保护方式对电缆耐火性能的影响 |
| 2.4 火焰与热辐射作用下的电缆耐火性能的异同 |
| 3 结论 |
| 前言 |
| 1 建筑电线电缆火灾的危害性 |
| 1.1 燃烧蔓延迅速, 难于及时扑灭 |
| 1.2 燃烧生成大量有毒烟气, 威胁人员生命财产安全 |
| 1.3 形成“二次污染”, 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
| 2 建筑电线电缆防火涂料的阻燃机理 |
| 3 建筑电线电缆防火涂料的性能要求 |
| 4 建筑电线电缆防火涂料的应用 |
| 5 结语 |
| 2 电缆防火涂料的研究现状 |
| 3 电缆防火涂料的检测标准 |
| 4 电缆防火涂料的应用现状 |
| 5 结束语 |
| 1 电缆防火涂料的应用 |
| 1.1 电缆防火涂料用于保护重点线路 |
| 1.2 电缆防火涂料对电缆载流量影响小 |
| 1.3 电缆防火涂料能阻止火势竖向蔓延 |
| 2 电缆防火涂料的组分 |
| 3 电缆防火涂料的作用机理 |
| 4 电缆防火涂料应用的改进和优化 |
| 4.1 加强电缆防火涂料的应用 |
| 4.2 引入纳米材料技术改良性能 |
| 4.3 选择良好的增塑剂 |
| 4.4 选择良好的催化剂 |
| 4.5 选择正确的成碳剂 |
| 1 前言 |
| 2 实验 |
| 2.1 实验材料及设备 |
| 2.2 实验方法 |
| 3 结果与讨论 |
| 3.1 电缆防火涂料对YJV电缆受热时绝缘失效的影响 |
| 3.2 穿上涂敷不同厚度防火涂料的金属管对YJV电缆受热时绝缘失效的影响 |
| 4 结论 |
| 1 国家标准规范的规定 |
| 2 不同场合防火封堵方法 |
| 3 电线电缆防火封堵的相关产品 |
| 4 电线电缆防火封堵的现状分析 |
| 5 结束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