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藏东南高山区沿江路基水害防护工程对策——以川藏公路中坝段为例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藏东南高山区沿河公路路基水毁防护工程对策——以川藏公路中坝段为例(论文文献综述)

陈诺[1](2018)在《地形艰险灾害严重山区选线策略初探》文中研究说明地形艰险与灾害严重山区的选线设计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一方面选线本身是一项牵涉多学科的系统体系,涉及到多种知识的综合应用;另一方面西部山区地势陡峻、灾害多发,也给选线带来了难度。根据《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今后我国的路网将继续向西部延伸,在“一带一路”建设的背景下,由中国西部通往南亚的交通通道也将列入建设规划,这些都会给未来山区高标准线路的建设带来挑战。针对目前山区线路设计,缺乏系统的理论体系,多以经验评判方案优缺点的现象,本文选取了多个山区线路选线设计和方案决策的典型案例,分析并总结了减灾选线要点,提出了更科学的山区选线设计指导思想。论文共分为四个专题分别对灾害频发山区和地形艰险山区的选线策略进行了探讨。专题一为泥石流特别严重区铁路减灾选线策略。首先以东川支线铁路为例,分析了原线的选线设计思路、受灾情况和原因,将新老线路对比得出主弱支强型河段减灾选线应首先考虑高程绕避。之后针对川藏铁路行经的帕隆臧布流域冰川泥石流堵河严重区段提出了铁路利用山麓地带冰碛台地布线的减灾选线策略,并论证了其可行性。专题二为内移隧道通过大型灾害点时的选线策略。选取了G318线“102”滑坡群整治工程,分析了其受灾情况和成因,总结出了沿河线路在通过潜在大型灾害点时采用隧道工程绕避的优势。专题三为灾害严重越岭段线路合理布局隧道与展线段的选线策略探讨。分别以G318线二郎山隧道和墨脱公路嘎隆拉隧道为例,以线路修建历史,运营状况和新老线路的对比总结了利用长隧方案越岭在建设、运营和避灾方面的优势;专题四探讨了铁路跨大地势阶梯高差障碍的选线策略。论文以经吉隆口岸的中尼铁路为例,分析了吉隆藏布帮兴台地原为冰碛堰塞湖的成因,从而论证了其作为车站的稳定性;针对喜马拉雅山南坡普遍分布南北向平行水系的特点,提出了线路可利用平行水系布置跨流域的马蹄形展线方案的建议。最后对线路方案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分析了铁路建设的意义。

王逸威[2](2017)在《天山公路水毁特征与冲刷型水毁防护研究》文中指出天山公路从北疆独山子到南疆库车,连接伊犁、塔城、阿勒泰等地区,是连接新疆自治区南疆和北疆的一条重要交通干线。本文针对天山公路沿线的水毁灾害和防护进行深入研究,结合天山地区的区域特征,全线调研天山公路的水毁灾害情况,开展发展趋势预测分析,计算对比分析天山公路沿线流域设计流量特征,结合实验测试深入研究冲刷型水毁防护工程的合理性。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进行了天山公路水毁灾害分析与预测,归纳出天山公路的区域特征,结合国道217线天山公路的水毁现场调查资料,根据水毁成因进行了分类,采用密度指标研究了天山公路沿河路基的水毁分布规律。根据水毁影响因素,预测了天山公路沿河路基水毁的发展趋势。(2)开展了天山公路沿线流域特征研究,调研并分类总结了天山公路沿线各流域的河流总体特征;对比河流设计流量的估算方法,根据天山公路沿线各流域的观测站数据,对比了不同分析方法下天山公路沿线库车河、开都河、巴尔特能沃赞乃河、阿拉斯坦河、喀什河以及奎屯河流域的设计流量,并结合文献记载数据研究了合适的设计流量值。(3)结合新疆天山公路沿线实际,针对挡墙、护坦和丁坝三种典型的水毁路基防护构筑物,进行了室内水毁模型试验,并基于现有研究成果,提出公路冲刷型水毁防治的冲刷深度计算公式。通过与工程实测数据进行对比,验证了本文提出公式的正确性。在此基础上,对天山公路沿线K987+464-K987+844路段的水毁防护方案进行分析和优化。

叶近云[3](2017)在《浅谈公路路基水毁防治措施》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主要通过对公路路基水毁灾害类型的分析,探讨目前公路路基水毁的主要原因以及防治条件,并提出公路路基水毁的防治措施,旨在通过解决路基水毁问题,进而提高公路的使用质量。

达瓦泽仁,毛雪松,扎拉次仁,刘龙旗,王莉云[4](2016)在《藏东昌都地区国道干线公路沿线典型地质灾害类型分析》文中指出针对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公路易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和水毁等问题,通过调查昌都境内三条国道干线,对该地区地质灾害的分布情况及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昌都境内国道沿线的地质灾害呈带状分布,而且在岩性和时间上的分布特征具有相似性;影响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不仅仅是单一因素,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唐兰[5](2014)在《山区沿河公路路基缺口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西南地区地质条件复杂,为水毁形成的重要区域。本文对西南地区公路水毁进行野外调研,根据西南地区水毁情况对公路水毁分类,分类包括路基缺口、堆积物掩埋道路、混凝土路面板悬空、路基沉陷、滑坡推挤路基、桥涵结构水毁等6类。将其中一种分类情况—路基缺口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路基有护坡无面板,受山洪及泥石流作用下路基缺口的力学形成机制。分析其机制能掌握野外路基缺口的形成模式,掌握路基缺口的形成部位,发展过程,雨期缺口的形成时间,对安全避灾等能起到指导作用,并能针对路基缺口形成部位采取边坡防护、改善路基材料提高路基强度等措施增加路基缺口的形成周期。本文的主要工作:(1)对西南地区20余条国省道公路水毁情况进行了现场调研,主要进行省道公路水毁现场调查与资料收集,对西南地区公路水毁情况进行了分析,以此对水毁作了科学的分类。(2)根据现场收集的沿线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岩性、地质构造、公路建筑特征等资料,分析了路基缺口形成的条件。(3)针对西南地区出现的路基缺口情况,分析了路基缺口的形成特点、力学破坏模式,并针对不同破坏模式分析了其形成过程以及形成机理。(4)基于流体力学方法,确定了弯道环流作用下的掏蚀槽球心深度位置,以及水平环流作用下的掏蚀槽底面圆心的平面位置,根据运动学以及Osman公式得到了掏蚀槽半径随时间变化的理论公式。(5)基于弹塑性力学方法,分析了路基缺口的三维力学模型—滑动失稳型缺口的启动机制,根据极限平衡理论,求解了此类缺口的临界掏蚀槽半径公式,分析了以掏蚀槽半径为判定条件的缺口形成机制。(6)基于弹塑性力学方法,分析了路基缺口的三维力学模型—坠落失稳型缺口的起动机制,根据极限平衡理论,求解了此类缺口的临界掏蚀槽半径公式,分析了以掏蚀槽半径为判定条件的缺口形成机制。(7)基于塑性力学方法,分析了路基缺口的三维力学模型—泥石流冲击型缺口的启动机制,分析了泥石流浆体冲击力大小与缺口形态的关系,并建立了泥石流冲击力与路基顶面冲击方向上缺口长度之间的关系式;根据塑性力学和hertz碰撞理论求解了泥石流中大块石的冲击力与冲击坑半径的关系式。

路遥[6](2013)在《铁(公)路路基冲刷破坏特征与抗冲刷等级评价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山洪灾害冲刷铁(公)路基的现象时有发生并造成了严重危害,也给线路的正常运营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影响。然而目前,山洪冲刷淘蚀作用下铁(公)路基的破坏机理尚不够明确,路基冲刷稳定性的预测模型也没有统一的标准。为了有效制定和实施山洪的防灾减灾措施,山洪冲刷淘蚀作用下路基的破坏机理探讨、路基稳定性预测分析及其抗冲刷等级评价就十分必要了,这对完善线域工程的勘测设计理论及山洪灾害的治理依据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论文的主要工作及结论如下:(1)分析了山洪灾害冲刷作用下各线路结构物的破坏形态,并归纳出路基冲刷破坏的原因包括灾害本身以及勘察、设计、施工、运营管理等五个方面的因素,为路基抗冲刷等级评价指标的选取提供了基础依据。(2)根据山洪对路基冲刷破坏的主要作用——浸泡软化、流水淘蚀等,提出路基冲刷破坏主要包括滑移破坏和崩塌破坏两种破坏模式,并分别改进了两种破坏模式下路基冲刷破坏机理的力学分析模型,推导了冲刷淘蚀作用下路基稳定性的计算公式。(3)为了解决多种冲刷稳定性计算模型预测结果不一致的问题,采用数据库及编程技术编程实现路基稳定性判定。随着数据库的不断更新发展,通过比较模型预测的正确率,将有利于选择出针对某一特定区域路基段的最佳计算模型。(4)基于灰色系统理论与二元比较法,改进形成了一种关联度-二元比较分析的多目标模糊优选模型主观权重计算方法。基于离差极小化方法,系统比较并综合利用关联度-二元比较分析法的主观权重信息与熵值法的客观权重信息进行组合赋权,并将其应用于山洪灾害危险度评价实例当中。(5)结合山洪冲刷破坏路基的致灾因素、破坏机理并在综述路基冲刷影响因素及铁(公)路路基填料特点的基础上,选取勘察因素、设计因素、施工因素、运营因素和致灾体本身因素等5个一级评价因子共14个二级基础评价指标,建立了山洪冲刷作用下路基工程的抗冲刷等级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其适用性进行了验证。

郝清珍[7](2013)在《山区农村公路水毁预估评价模型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公路建设的迅速发展,山区农村公路占我国公路总里程的比重日益增加,每年因水毁灾害造成的公路破坏也日趋增多,严重制约了我国山区农村正常的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因此,对山区农村公路水毁原因机理进行研究,选取合适的评价指标,进行水毁灾害的评价和提前预估就显得非常必要。山区农村公路水毁预估评价模型就是采用提前识别、预判的方法,对山区农村公路有可能发生水毁破坏的路段进行预估评价,从而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该模型主要从两方面进行着手建立,一是对山区农村公路水毁影响因子的评价;二是各水毁影响因子的权重的确定。考虑到山区农村公路水毁的多样性及复杂性,本文选取了六大因素作为构建水毁预估评价模型的影响因子,同时采用灰色关联法确定了各水毁影响因子的权重。预估评价模型按照得分从低到高,即水毁发生的可能性从小到大,被划分为四个等级,并根据不同等级提出相应的灾情预测及相关建议。山区农村公路水毁灾害的评价及防治的科学理念与技术对策应当贯彻于公路工程规划勘测、设计施工和养护管理的各个阶段,使山区农村公路和自然环境相协调,这是根治山区农村公路水毁的根本出路。

陈远川[8](2012)在《山区沿河公路水毁评估与减灾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当前全球气候变化和灾害频发的背景下,作为分布最广泛、最便捷的公路基础设施,公路本身即是受灾害作用的客体,同时也承担为抢险救灾提供交通支持的任务,因此开展山区沿河公路水毁风险研究有重要意义。风险评估是防灾减灾学科的重要方面,可为山区公路地质安全提供决策支持。本文以山区沿河公路水毁风险为研究对象,通过大量现场调查,采用灾害学、公路水毁学、灾害地质学、地貌学、岩土力学、水力学、GIS技术、数值模拟等多学科交叉和综合研究手段,研究山区沿河公路水毁风险形成机制、评估及减灾方法,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立足山区沿河公路建设及养护需求,从山区沿河公路水毁灾害分类、水毁风险形成机制、评估和减灾措施等方面构建了山区沿河公路水毁风险评估理论和减灾技术框架。提出了山区沿河公路地质安全和水毁风险评估的理念,丰富了公路养护科学内涵。重视小流域山洪、河道洪水对山区沿河公路的致灾作用,提出了水毁灾害体的概念。2)基于水毁灾害体毁损山区沿河公路的受力模式,将山区沿河公路水毁灾害类型概化为推挤、牵拉、“冲”、“淤”、“渗”五大类型,便于进一步深入研究水毁灾害体毁损山区沿河公路的力学机制。通过有限元数值模拟对典型公路水毁类型破坏公路的机制进行了研究,数值模拟研究重点针对滑坡推挤、滑坡牵拉、落石冲击、冲蚀槽扩展、泥石流淤埋、涵洞渗流等作用对公路的毁损规律进行了研究,得出了典型水毁灾害类型毁损公路的变形破坏规律。3)提出了公路水毁风险的耦合对抗形成机制,即公路水毁风险是水毁灾害体危险性与公路承灾体易损性之间时空耦合对抗的结果。认为水毁风险评估是关于多因素非线性灾害风险系统的预测评价问题。根据水毁风险形成的耦合机制,提出了采用解耦措施来逆向控制公路水毁风险形成演化过程的减灾思路。4)提出了水毁灾害体的孕灾环境与致灾因子异相耦合发育机理。基于公路承灾体健康的理念,认为公路承灾体易损性主要受控于公路结构本身的健康性态,采取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技术措施使结构健康复原是工程性减灾措施的目的。将公路承灾体类型分为结构性承灾体和功能性承灾体两类。针对山区沿河公路,给出了从孕灾环境、致灾因子、水毁灾害体危险性、承灾体易损性评价到水毁风险评估的思路与一般函数表达式。5)建立了小流域山洪对沟口段公路的危险性评价方法。基于流域地貌分析,提取分岔比、河流频数、RHO系数、形状系数等典型地貌特征参数,综合考虑提取的地貌量化参数与小流域山洪危险性的关系,分级量化小流域山洪对沟口公路的危险性大小。6)构建了山区沿河公路崩滑灾害危险性评价方法和指标权重计算方法。基于崩滑灾害的孕灾环境和致灾因子异相耦合发育机理,采用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手段,在因素分析、指标遴选、基础数据库建立、崩滑信息指数和指标权重计算的基础上,构建了山区沿河公路崩滑灾害危险性评价方法。基于历史崩滑灾害面积分布信息熵,建立了山区沿河公路崩滑灾害危险性评价指标权重的计算方法,确定的权重具有一定的客观性。7)建立了基于泥石流沟地貌演化阶段的公路泥石流灾害危险性评价方法。根据泥石流沟不同地貌演化阶段与泥石流灾害规模、频率的关系,建立了泥石流沟不同发育阶段与泥石流灾害危险性等级之间的映射关系,可据此进行泥石流地貌灾害危险性评价。一般情况下,泥石流沟谷地貌演化从幼年期到老年期的整个过程中,泥石流灾害危险性总的变化趋势是先增高再降低,在壮年偏幼年期泥石流灾害危险性等级最高为极危险;各发育阶段根据泥石流灾害危险性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壮年偏幼年期、壮年期、幼年期、壮年偏老年期、老年期。8)以横断山区美姑河流域沿河公路为例进行了小流域山洪对沟口公路危险性评价、崩滑灾害危险性评价、公路泥石流灾害危险性评价,验证了本文建立的危险性评价方法的有效性,得出了研究区公路水毁风险相关的一些结论,可供研究区公路管养部门防灾减灾决策参考。9)从流固耦合动力学、紊流力学、泥沙运动力学的角度研究了山区沿河公路洪水毁损过程及机理、路基冲失机制、路基缺口形成机制。以河道洪水毁损山区沿河公路承灾体机制研究为基础,遴选典型承灾体易损性评价指标,并进行指标分级量化后,进行山区沿河公路主要承灾体易损性分析。10)在山区沿河公路水毁风险评价单元划分的基础上,对山区沿河公路线形评价单元在潜在多灾种作用下的危险性评价给出了危险度计算方法。对山区沿河公路评价单元综合易损性和潜在公路灾害损失分别给出了易损度和潜在损失估算方法。针对山区沿河公路水毁风险评估,耦合危险度、易损度和潜在公路灾害损失得出了山区沿河公路水毁风险计算的隐式表达式,并就水毁风险评估的显式计算模型进行了探讨。11)强调以水毁风险评估为代表的非工程性减灾手段的重要性,得出了山区沿河公路水毁灾害减灾系统框架体系,从工程性和非工程性措施两方面系统总结了山区沿河公路水毁灾害减灾措施的研究现状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从山区沿河公路养护工作创新意识和基于水毁风险评估的灾害预警两方面探讨了山区沿河公路非工程性水毁灾害减灾措施。针对山区洪水、泥石流灾害毁损沿河公路的作用特征,从山区沿河路基曲面型路基防护结构扩展了工程性减灾措施。

马保成[9](2011)在《公路水毁灾害识别技术研究》文中指出论文以暴雨、洪水导致的公路水毁灾害为研究对象,依托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路基灾害防治技术推广及应用示范”等科研项目,结合“干线公路灾害防治工程试点”,从灾害类型、危险因子和危险程度等方面对公路水毁灾害风险识别技术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灾害识别是公路防灾减灾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公路水毁灾害识别技术的研究对于公路水毁灾害的预防、治理以及公路规划建设、养护管理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公路工程的特殊性,通过现场调查、理论分析等,利用已有室内模型试验资料,在对公路水毁灾害类型及成因、识别原则方法等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从区域路网层面、路线层面和路段层面等3个层面进行公路水毁灾害识别,并建立了识别指标体系。研究得到以下主要成果:(1)根据致灾因子、发生位置及破坏类型,将公路水毁类型划分为沿河公路水毁灾害(包括沟谷泥石流水毁、小桥及涵洞水毁、沿河公路及其冲刷防护建筑物水毁)和边坡水毁灾害(主要包括坡面侵蚀、坡面冲刷、边坡降雨失稳以及边坡排水沟渠系统和防护工程水毁)两大类。并着重研究了沿河公路水毁和边坡水毁灾害的类型、成因及影响因素。(2)选择地表坡度、海拔高程、地表破碎程度以及岩土类型等要素,基于GIS编制了《地表形态指数图》、《中国公路岩石类型分布图》和《中国公路土类型分布图》,反映其区域差异性及对公路建设的影响,并用于公路水毁灾害区域风险识别。(3)从区域、路线和路段等层面分析了灾害识别的必要性,总结归纳了灾害识别的原则、方法和技术手段;借鉴“中国公路水文区划”、“中国公路岩土区划”等研究基础,建立了公路水毁灾害区域识别方法,从宏观角度把握区域水毁灾害发育、分布特点;提出了由路基几何形态、内部结构面、岩土工程性质等3个要素构成的路基工程地质结构及路基灾害分析方法,从路线和路段角度研究水毁灾害成灾特点。(4)对于沿河公路水毁灾害,综合考虑降雨、植被覆盖度、河网密度和沟谷比重(即沟谷面积占坡面面积比)等影响因素,形成河川径流强度指数,基于GIS编制了《中国沿河公路水毁区域识别图》,进行区域路网沿河公路水毁灾害的初判;提出了沿河公路、小桥涵和沟谷泥石流水毁易发地段的超前识别判据及路线危险性分段方法,实现了路线沿河公路水毁灾害的预判;建立了沿河公路水毁灾害危险度计算方法,完成路段层面沿河公路水毁灾害的详判。(5)对于公路边坡水毁灾害,综合考虑降雨、地形坡度、岩土类型和植被覆盖度等影响因素构成坡面径流强度指数,基于GIS编制了《中国公路边坡水毁区域识别图》,进行区域路网公路边坡水毁灾害的初判;研究了公路边坡水毁灾害的易发地段识别方法及识别判据,为路线边坡水毁灾害的预判提供参考;根据公路边坡水毁灾害发育的阶段性,将崩塌、滑坡、坡面泥石流的发育阶段划分为早、中、晚3个链式阶段,由此建立了公路边坡水毁灾害危险度定量识别方法,从而实现了路段层面公路边坡水毁灾害的详判。论文提出的灾害灾前识别方法简单实用,有助于实现公路水毁灾害预防和治理的主动性、超前性,并结合工程实例进行了应用、验证;初步开发的识别系统实现了公路水毁灾害识别的流程化和可视化,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和经济性。

刘爱光[10](2011)在《公路路基水毁防治措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每年雨季,全国公路水毁时有发生,已成为影响公路安全和运营的顽疾,并且带来高额的经济损失。2010年7月28日至30日,吉林省中东部地区普降暴雨,暴雨造成了洪水暴发,多条国省干道及区域内的县乡道路、农村公路遭到洪水侵袭,发生了严重的水毁及破坏,造成了区域交通运输大范围、长时间中断。针对暴雨区域内的公路与桥梁水毁问题的严重性及普遍性,有必要对公路与桥梁水毁防治措施进行调查、分析及研究。本文通过实地调查吉林省2010年公路水毁情况,针对吉林省2010年洪水对国省干道、县乡道路及村村通水泥路造成的水毁情况进行实地调查,对吉林省2010年的洪水特性进行了分析;根据搜集到的水毁情况进行归纳、汇总,根据公路路基发生水毁部位,分为路基坍塌、路基沉陷、路基防护设施、路基排水设施、泥石流、沿河路基等六种常见、易发生水毁的情况,介绍了水毁的现象及特点,从地形地质、水力特性、工程材料、施工、养护等方面对水毁原因进行分析和研究,总结出常见公路路基水毁现象的成因;针对水毁现象的成因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各种常见、易发的公路路基水毁灾害防治和重建的基本原则及指导意见,并结合安二公路和鹤大公路的部分水毁工程实例,介绍了路基坍塌、路基排水设施水毁、泥石流水毁、沿河路基水毁四种水毁情况的治理方式方法。

二、藏东南高山区沿河公路路基水毁防护工程对策——以川藏公路中坝段为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藏东南高山区沿河公路路基水毁防护工程对策——以川藏公路中坝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地形艰险灾害严重山区选线策略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选线设计的历史沿革及发展现状
        1.2.2 我国选线设计技术发展
    1.3 本文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意义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第2章 泥石流特别严重区段铁路减灾选线策略
    2.1 泥石流地区主弱支强型河段铁路选线要点
        2.1.1 东川支线的概况
        2.1.2 原东川支线采择低线方案的思路
        2.1.3 原东川支线的受灾情况及原因分析
        2.1.4 东川支线新线与老线的对比分析
    2.2 冰川泥石流堵江危害严重区段铁路选线策略
        2.2.1 帕隆藏布流域概况
        2.2.2 帕隆臧布流域山麓地带地貌特征与冰碛台地
        2.2.3 基于立体绕避原则的铁路线位方案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内移隧道绕避大型灾害点案例分析
    3.1 “102”滑坡群概况
        3.1.1 “102”滑坡群地理位置
        3.1.2 “102”滑坡群所处地区情况
    3.2 “102”滑坡群灾害及成因分析
        3.2.1 “102”滑坡群受灾情况
        3.2.2 “102”滑坡群成因分析
    3.3 “102”滑坡群整治工程情况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灾害严重越岭段展线与隧道布局原则探讨
    4.1 越岭隧道与明线翻越方案相比交通条件改善显着—以川藏公路二郎山隧道工程为例
    4.2 低标高长隧方案有利于减少引线段山地灾害-以川藏公路二郎山隧道加长方案为例
    4.3 高海拔山区利用隧道工程克服雪害-以扎墨公路为例
        4.3.1 扎墨公路沿线概况
        4.3.2 扎墨公路的修建历史
        4.3.3 嘎隆拉隧道—以隧道工程克服高原雪害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跨特大地势阶梯铁路选线策略-以跨喜马拉雅山中尼铁路为例
    5.1 引言
    5.2 研究现状和概述
    5.3 线路走向方案分析
        5.3.1 喜马拉雅造山带简介
        5.3.2 建设穿越喜马拉雅造山带跨境铁路的思路
        5.3.3 沿线自然地理条件概述
        5.3.4 线路走向方案概述及优缺点分析
    5.4 线路限制坡度和加力牵引坡度比选
    5.5 基于信息熵原理的喜马拉雅山南坡水系分析
        5.5.1 研究区水系分布情况
        5.5.2 研究区水系有序度分析
    5.6 吉隆口岸附近线路展线方案研究
        5.6.1 吉隆口岸车站站位选址
        5.6.2 展线方案分析
    5.7 局部方案比选
    5.8 线路方案的推荐意见和综合评价
        5.8.1 线路推荐方案简述
        5.8.2 线路方案的综合评价
    5.9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2)天山公路水毁特征与冲刷型水毁防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公路水毁灾害成因与等级划分研究
        1.2.2 公路水毁防护与治理研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天山公路水毁灾害分析与预测
    2.1 天山区域特征
        2.1.1 地质构造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象条件
    2.2 水毁成因与类型
        2.2.1 冲刷型水毁
        2.2.2 漫流型水毁
        2.2.3 淤埋型水毁
        2.2.4 混合型水毁
    2.3 水毁灾害分布与危险度分析
        2.3.1 现有水毁分布
        2.3.2 水毁路段危险度指标
        2.3.3 路基水毁路段危险度分段
    2.4 天山公路沿河路基水毁发展趋势预测
        2.4.1 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2.4.2 水毁发展严重性预测指标
        2.4.3 天山公路水毁发展严重性预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天山公路沿线流域特征研究
    3.1 河流总体特征
        3.1.1 河流形貌特征
        3.1.2 河流断面特征
        3.1.3 河床物质特征及其分类
        3.1.4 河流水文特征及分类
    3.2 设计流量估算方法
        3.2.1 水文站资料分析法
        3.2.2 地区性公式分析法
        3.2.3 典型形态断面分析法
        3.2.4 暴雨推理公式分析法
    3.3 天山公路沿岸流域设计流量估算研究
        3.3.1 库车河设计流量
        3.3.2 开都河流域设计流量
        3.3.3 巴尔特能沃赞乃河设计流量
        3.3.4 阿拉斯坦河流域设计流量
        3.3.5 喀什河流域设计流量
        3.3.6 奎屯河流域设计流量
    3.4 设计流量估算对比研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冲刷型水毁防护方案及基础埋置深度研究
    4.1 天山公路水毁防护方法
    4.2 挡墙基础埋置深度研究
        4.2.1 护墙破坏形态
        4.2.2 已有冲刷公式
        4.2.3 护墙冲刷室内物理模拟试验
        4.2.4 冲刷公式应用对比
    4.3 护坦基础埋置深度研究
        4.3.1 已有护坦冲刷公式
        4.3.2 护坦基础埋置深度室内模拟试验
    4.4 丁坝基础埋置深度研究
        4.4.1 丁坝附近的水流冲刷机理
        4.4.2 丁坝冲刷水毁模拟试验
    4.5 K987+464~K987+844路段新建防护工程设计示例
        4.5.1 工程设计参数分析
        4.5.2 水毁防护方案研究
    4.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主要研究与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附录B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参与课题目录)

(3)浅谈公路路基水毁防治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1 公路路基水毁灾害的类型及原因分析
    1.1 公路路基水毁的类型
    1.2 公路路基水毁的原因
    1.3 公路路基水毁防治的使用条件
2 公路路基水毁的防治策略探究
    2.1 选取合适的公路路基位置
    2.2 做好公路路基的排水及养护措施
    2.3 公路路基水毁后的防治措施
3 结束语

(4)藏东昌都地区国道干线公路沿线典型地质灾害类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昌东地区典型地质灾害类型及其分布特征
    1.1 调查路段概况
    1.2 G317、G318和G214线地质灾害类型调查
        1.2.1 G317线沿线地质灾害类型情况
        1.2.2 G318线沿线地质灾害类型情况
        1.2.3 G214线沿线地质灾害类型调查
    1.3 G317、G318和G214线地质灾害分布特征
    1.4 三条国道干线(昌都境内)灾害总体分布情况及特征
2 三条国道干线沿线典型地质灾害成因分析
    2.1 崩塌的成因分析
    2.2 滑坡的成因分析
    2.3 泥石流的成因分析
    2.4 水毁的成因分析
3 结语

(5)山区沿河公路路基缺口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山区沿河公路水毁类型研究
        1.2.2 山区沿河公路水毁机理研究
        1.2.3 山区沿河公路路基破坏机理研究
    1.3 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本文研究思路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内容
        1.4.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西南地区区域地质概况
    2.1 西南地区地质概况
        2.1.1 西南地区地貌特征
        2.1.2 西南地区历史雨情特征
        2.1.3 西南地区公路水毁损失概况
    2.2 西南地区水文概况
        2.2.1 降雨
        2.2.2 洪水
        2.2.3 降雨与洪水转换关系
    2.3 西南地区公路沿线地质条件
        2.3.1 公路沿线区域地质构造
        2.3.2 公路沿线历史地质灾害发育
        2.3.3 公路沿线地貌
        2.3.4 公路沿线岩性
        2.3.5 公路沿线降雨
        2.3.6 公路沿线植被覆盖
        2.3.7 公路沿线人类活动
    2.4 小结
第三章 公路水毁分类
    3.1 公路水毁的基本特征
    3.2 沿河公路水毁类型及其特性描述
        3.2.1 路基缺口
        3.2.2 堆积物掩埋道路
        3.2.3 混凝土路面板悬空
        3.2.4 路基沉陷
        3.2.5 路基推挤水毁
        3.2.6 桥涵结构水毁
    3.3 小结
第四章 山区沿河公路路基缺口的演化过程
    4.1 山区沿河公路路基缺口
    4.2 公路路基破坏体结构
    4.3 影响山区沿河公路路基缺口的形成条件
        4.3.1 缺口形成的降水条件
        4.3.2 缺口形成的地形条件
        4.3.3 缺口形成的道路建筑条件
    4.4 路基缺口的地质模型及其演化过程
        4.4.1 滑动失稳型缺口
        4.4.2 倾倒失稳型缺口
        4.4.3 坠落失稳型缺口
        4.4.4 泥石流冲击型路基缺口
        4.4.5 渗透型路基缺口
    4.5 路基缺口形成机理
        4.5.1 基脚土体的泥沙起动机理
        4.5.2 上部路基土体滑动破坏机理
    4.6 小结
第五章 路基基脚掏蚀槽
    5.1 路基土体冲刷深度
    5.2 掏刷路基基脚的水流形式
        5.2.1 弯道环流
        5.2.2 突变河道的水平涡流
    5.3 小结
第六章 山区沿河公路路基缺口形成机制
    6.1 滑动失稳型路基缺口力学机制
        6.1.1 基本假定
        6.1.2 滑动面的确定
        6.1.3 滑动体的启动机制
    6.2 坠落失稳型路基缺口力学机制
        6.2.1 坠落体的形态
        6.2.2 坠落体的破坏机制
    6.3 泥石流冲击型路基缺口力学机制
        6.3.1 泥石流冲击作用研究
        6.3.2 泥石流冲击路基的破坏机制分析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6)铁(公)路路基冲刷破坏特征与抗冲刷等级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山洪灾害的危害
        1.1.2 山洪灾害的分布
        1.1.3 山洪灾害冲刷特例
        1.1.4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2.1 路基冲刷破坏机理研究现状
        1.2.2 山洪灾害评价研究现状
        1.2.3 存在的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山洪冲刷特征与致灾因素分析
    2.1 路基冲刷破坏形态分析
    2.2 致灾因素分析
        2.2.1 外部因素
        2.2.2 内部因素
    2.3 工程案例分析
        2.3.1 京九线
        2.3.2 枝柳线(焦柳线)
        2.3.3 雅泸高速公路
    2.4 本章小结
3 路基冲刷破坏机理与稳定性分析
    3.1 路基冲刷机理分析
        3.1.1 浸泡作用下路基强度变化机理
        3.1.2 山洪冲刷路基的力学破坏机理
    3.2 路基稳定性分析方法
        3.2.1 分析方法
        3.2.2 实例分析
        3.2.3 稳定性判定程序开发
    3.3 本章小结
4 山洪冲刷作用下路基抗冲刷等级评价
    4.1 山洪灾害危险性评价
        4.1.1 危险性评价模型及其指标体系
        4.1.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1.3 实例分析
    4.2 路基抗冲刷等级评价
        4.2.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4.2.2 实例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
    5.2 今后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7)山区农村公路水毁预估评价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研究意义
        1.1.2 研究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水毁的防治方面
        1.2.2 水毁的预估评价方面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案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山区农村公路水毁现象与特征分析
    2.1 山区农村公路水毁的客观条件
        2.1.1 山区地形地貌条件
        2.1.2 山区地质条件
        2.1.3 山区气象条件
        2.1.4 山区农村公路的构造特点
    2.2 山区农村公路常见的水毁病害形式
        2.2.1 边坡失稳破坏
        2.2.2 挡土墙的失稳或破坏
        2.2.3 防护工程的水毁
        2.2.4 路基路面的水毁
        2.2.5 排水设施的水毁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山区农村公路水毁影响因素分析及量化
    3.1 山区农村公路水毁的主要影响因素
    3.2 各水毁影响因子分析及其量化
        3.2.1 降雨形态
        3.2.2 地形地质状况
        3.2.3 排水系统状况
        3.2.4 路基构造物状况
        3.2.5 防护工程状况
        3.2.6 支挡工程状况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灰色关联法构建山区农村公路水毁预估评价模型
    4.1 山区农村公路水毁状况预估评价模型
    4.2 各水毁影响因子权重 的排序
        4.2.1 灰色关联分析法的研究
        4.2.2 灰色关联度的计算
    4.3 山区农村公路水毁预估评价模型评价分级、灾害特征及相关建议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应用案例
    5.1 X218 黄双线概况
        5.1.1 路线概况
        5.1.2 路线走向与地质特征
        5.1.3 气候特征
        5.1.4 路线区域内河流
    5.2 2009~2011 年 X218 黄双线水毁破坏情况
    5.3 对 2012 年 X218 黄双线水毁状况评价预估
        5.3.1 降雨指数 RI
        5.3.2 水毁多发点状况指数 WMPCI
        5.3.3 排水设施指数 DSI
        5.3.4 路基状况指数 SCI
        5.3.5 防护工程指数 PCI
        5.3.6 支挡工程指数 RCI
        5.3.7 山区农村公路水毁状况指数 WCI
    5.4 2012 年 X218 黄双线水毁损失概况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建议
    1 主要结论
    2 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8)山区沿河公路水毁评估与减灾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山区公路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
        1.2.2 山区公路小桥涵及防排水设施水毁灾害
        1.2.3 山区公路路基水毁机理
        1.2.4 山区公路水毁灾害评估及监测预警
        1.2.5 山区公路水毁灾害防治技术
        1.2.6 四川省美姑河及周边区域地质灾害研究
        1.2.7 研究现状述评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山区沿河公路水毁分类研究
    内容提要
    2.1 引言
    2.2 公路水毁及水毁风险定义
    2.3 山区沿河公路水毁分类
        2.3.1 已有的公路水毁灾害分类模式
        2.3.2 基于公路破坏模式的公路水毁分类
    2.4 山区沿河公路水毁类型地质模型
        2.4.1 推挤型公路水毁地质模型
        2.4.2 牵拉型公路水毁地质模型
        2.4.3 “冲”型公路水毁地质模型
        2.4.4 “淤”型公路水毁地质模型
        2.4.5 “渗”型公路水毁地质模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山区沿河公路水毁风险形成机制
    内容提要
    3.1 典型水毁灾害破坏公路机制数值模拟
        3.1.1 滑坡推挤作用下路基变形破坏特征
        3.1.2 滑坡牵拉作用下路基变形破坏特征
        3.1.3 落石冲击作用下路基变形破坏规律
        3.1.4 冲蚀槽扩大诱发路基变形破坏规律
        3.1.5 泥石流淤埋作用下桥梁的变形破坏规律
        3.1.6 涵洞渗透破坏成因分析
    3.2 山区沿河公路水毁风险形成机制
        3.2.1 山区沿河公路水毁灾害体
        3.2.2 山区沿河公路承灾体
        3.2.3 山区沿河公路水毁风险形成机制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山区沿河公路水毁危险性评价
    内容提要
    4.1 小流域山洪对沟口公路危险性评价
        4.1.1 研究区概况
        4.1.2 流域地貌形态特征量化分析
        4.1.3 沟口公路小流域山洪危险性评价
    4.2 山区沿河公路河道洪水灾害危险性评价
        4.2.1 山区沿河公路河道洪水灾害危险因子分析
        4.2.2 沿河公路河道洪水危险性评价
    4.3 山区沿河公路崩滑灾害危险性评价方法及应用
        4.3.1 研究区概况
        4.3.2 评价方法
        4.3.3 美姑河沿河公路崩滑灾害危险性评价
    4.4 基于地貌演化阶段的公路泥石流危险性评价
        4.4.1 研究区公路泥石流灾害概况
        4.4.2 研究区泥石流沟发育宏观背景
        4.4.3 灾害规模、频率与地貌演化阶段关系
        4.4.4 泥石流灾害危险性评价
        4.4.5 实例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山区沿河公路承灾体易损性
    内容提要
    5.1 山区沿河路基洪水毁损过程及机理研究
        5.1.1 山区沿河路基洪水毁损过程
        5.1.2 山区沿河路基洪水毁损机理分析
    5.2 沿河公路路基冲失水毁机制
        5.2.1 沿河路基冲失水毁特点
        5.2.2 沿河路基冲失水毁营力分析
        5.2.3 沿河路基抗冲失水毁能力分析
        5.2.4 沿河路基冲失水毁机制
        5.2.5 算例
    5.3 沿河公路路基缺口形成机制
        5.3.1 河道水流对沿河公路路基缺口的影响作用
        5.3.2 沿河公路路基缺口形成机制分析
        5.3.3 沿河公路路基缺口类型
    5.4 洪水水位对沿河路基干湿状态的影响
    5.5 山区沿河公路主要承灾体易损性分析
        5.5.1 沿河路基易损性分析
        5.5.2 路面易损性分析
        5.5.3 挡土结构易损性分析
        5.5.4 小桥涵易损性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山区沿河公路水毁风险评估
    内容提要
    6.1 山区沿河公路水毁风险评价单元
        6.1.1 山区沿河公路水毁风险分布
        6.1.2 评价单元划分
    6.2 山区沿河公路评价单元综合危险性分析
    6.3 山区沿河公路评价单元路段综合易损性分析
        6.3.1 山区沿河公路路段综合易损性评价指标体系
        6.3.2 山区沿河公路路段综合易损性分析
    6.4 山区沿河公路灾害损失货币化分析
        6.4.1 公路灾害损失分类
        6.4.2 公路承灾体灾前价值核算
        6.4.3 公路承灾体灾后损失估算
    6.5 山区沿河公路水毁风险评估
        6.5.1 评价单元公路灾害识别及危险度计算
        6.5.2 评价单元公路易损度及潜在损失计算
        6.5.3 水毁风险评估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山区沿河公路水毁减灾方法
    内容提要
    7.1 山区沿河公路水毁减灾系统框架结构
    7.2 非工程减灾措施
        7.2.1 规避公路水毁灾害的非工程性措施
        7.2.2 从创新公路养护工作增强山区沿河公路抗灾能力
        7.2.3 基于水毁风险评估的山区沿河公路灾害预警
    7.3 工程减灾措施
        7.3.1 增加公路抗御灾害能力的工程性措施
        7.3.2 防御洪水及泥石流的曲面路基防护结构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及建议
    8.1 结论
    8.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着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9)公路水毁灾害识别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边坡及泥石流灾害识别理论与方法研究现状
        1.2.2 洪水灾害识别理论与方法研究现状
        1.2.3 灾害识别系统与 GIS 应用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公路水毁灾害的类型及影响因素
    2.1 公路水毁灾害的类型划分
        2.1.1 公路自然灾害的类型
        2.1.2 公路水毁灾害的类型
    2.2 沿河公路水毁灾害的类型及成因
        2.2.1 沿河公路及其冲刷防护建筑物水毁类型及成因
        2.2.2 小桥涵水毁类型及成因
        2.2.3 沟谷泥石流水毁类型及成因
    2.3 公路边坡水毁灾害的类型及成因
        2.3.1 坡面侵蚀、冲刷水毁类型及成因
        2.3.2 边坡降雨失稳的类型及成因
        2.3.3 边坡防排水系统水毁的类型及成因
    2.4 沿河公路水毁灾害影响因素
        2.4.1 暴雨引发洪水是主要影响因素
        2.4.2 河流特征对公路水毁影响显着
        2.4.3 降雨汇流的影响因素
        2.4.4 公路工程结构物
        2.4.5 不合理的人类活动
    2.5 公路边坡水毁灾害影响因素
        2.5.1 地质条件
        2.5.2 地表水的冲刷、浸泡
        2.5.3 植被作用
        2.5.4 气候条件
        2.5.5 风化作用
        2.5.6 地震
        2.5.7 不合理的人为工程活动
    2.6 几个重要的影响因子
        2.6.1 地形地貌
        2.6.2 岩土类型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公路水毁灾害识别的原则及方法
    3.1 公路水毁灾害风险识别的目的、原则
        3.1.1 风险识别的目的
        3.1.2 风险识别的必要性
        3.1.3 风险识别的原则
    3.2 公路水毁灾害风险识别的方法
    3.3 公路水毁灾害识别理论
        3.3.1 公路水毁区域识别方法
        3.3.2 路基灾害分析方法
        3.3.3 路基工程地质结构与灾害识别
    3.4 公路水毁灾害识别的技术方法
    3.5 公路水毁灾害识别的要点及流程
        3.5.1 公路水毁灾害风险识别方法的适用性
        3.5.2 公路水毁灾害识别技术手段的适用性
        3.5.3 公路水毁灾害识别的流程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沿河公路水毁灾害识别技术研究
    4.1 沿河公路水毁灾害风险识别的构思
    4.2 沿河公路水毁灾害区域风险初判
        4.2.1 公路水毁灾害区域识别指标
        4.2.2 沿河公路水毁灾害区域识别
    4.3 沿河公路水毁灾害路线风险预判
        4.3.1 沿河公路水毁易发地段识别
        4.3.2 沿河公路水毁路线危险性识别
    4.4 沿河公路水毁灾害路段风险详判
        4.4.1 沿河公路及防护工程水毁路段风险详判
        4.4.2 小桥涵水毁路段风险详判
        4.4.3 沟谷泥石流水毁路段风险详判
    4.5 沿河公路水毁灾害识别技术应用
        4.5.1 沿河公路水毁灾害区域风险初判实例
        4.5.2 沿河公路水毁灾害路线风险预判实例
        4.5.3 沿河公路水毁灾害路段风险详判实例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公路边坡水毁灾害识别技术研究
    5.1 公路边坡水毁灾害风险识别的构思
    5.2 公路边坡水毁灾害区域风险初判
    5.3 公路边坡水毁灾害路线风险预判
        5.3.1 崩塌灾害易发地段的识别
        5.3.2 滑坡类灾害易发地段的识别
        5.3.3 坡面泥石流灾害易发地段的识别
        5.3.4 公路边坡水毁灾害路线危险性识别
        5.3.5 公路边坡水毁灾害易发地段识别方法的运用
    5.4 公路边坡水毁灾害路段风险详判
        5.4.1 边坡灾害发育的阶段性
        5.4.2 崩塌灾害的危险性识别
        5.4.3 滑坡类灾害的危险性识别
        5.4.4 坡面泥石流灾害的危险性识别
        5.4.5 边坡水毁灾害危险度定量识别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公路水毁灾害识别系统框架
    6.1 系统设计
        6.1.1 系统设计的原则
        6.1.2 系统的结构设计
    6.2 识别系统模块设计
        6.2.1 区域识别子系统
        6.2.2 路线识别子系统
        6.2.3 路段识别子系统
    6.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建议
    主要结论
    论文创新点
    进一步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公路路基水毁防治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情况
    1.3 本文研究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2章 吉林省2010年洪水特性分析
    2.1 概述
    2.2 洪水频率分析
    2.3 小结
第3章 路基水毁成因分析
    3.1 吉林省2010年水毁情况概述
    3.2 路基水毁成因及工程实例
        3.2.1 路堑边坡坍塌(滑移)
        3.2.2 路堤边坡坍塌(滑移)
        3.2.3 路基整体沉陷(坍塌)
        3.2.4 路基防护设置冲毁
        3.2.5 路基排水设置水毁
        3.2.6 泥石流水毁
        3.2.7 沿河路基水毁
    3.3 小结
第4章 路基水毁防治措施及工程实例
    4.1 基本原则
    4.2 防治措施及工程实例
        4.2.1 路基坍塌
        4.2.2 路基排水设施水毁
        4.2.3 泥石流水毁
        4.2.4 沿河路基水毁
    4.3 小结
第5章 结论及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四、藏东南高山区沿河公路路基水毁防护工程对策——以川藏公路中坝段为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地形艰险灾害严重山区选线策略初探[D]. 陈诺. 西南交通大学, 2018(09)
  • [2]天山公路水毁特征与冲刷型水毁防护研究[D]. 王逸威. 长沙理工大学, 2017(01)
  • [3]浅谈公路路基水毁防治措施[J]. 叶近云. 科学中国人, 2017(14)
  • [4]藏东昌都地区国道干线公路沿线典型地质灾害类型分析[J]. 达瓦泽仁,毛雪松,扎拉次仁,刘龙旗,王莉云. 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 2016(02)
  • [5]山区沿河公路路基缺口机制研究[D]. 唐兰. 重庆交通大学, 2014(03)
  • [6]铁(公)路路基冲刷破坏特征与抗冲刷等级评价研究[D]. 路遥. 中南大学, 2013(05)
  • [7]山区农村公路水毁预估评价模型研究[D]. 郝清珍. 长安大学, 2013(06)
  • [8]山区沿河公路水毁评估与减灾方法研究[D]. 陈远川. 重庆交通大学, 2012(03)
  • [9]公路水毁灾害识别技术研究[D]. 马保成. 长安大学, 2011(05)
  • [10]公路路基水毁防治措施研究[D]. 刘爱光. 吉林大学, 2011(12)


地质论文 新疆天山论文 川藏公路论文

上一篇:电离层形成的热力学机制
下一篇:应重视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