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爱萍,曹海潮,狄春香,于少利,慕卫,李北兴[1](2021)在《乳化剂EL-40对高效氯氟氰菊酯微囊防控苗期棉蚜的调节作用》文中研究表明为探究乳化剂蓖麻油聚氧乙烯醚EL-40调控载药微囊释放性能的机制,评价载药微囊对非靶标生物的急性毒性,采用界面聚合法,通过调节乳化剂EL-40用量(0.5%、1.0%和2.0%)制备释放性能不同的2.5%高效氯氟氰菊酯微囊悬浮剂,分别于棉蚜Aphis gossypii发生初期与盛期进行施药,监测药剂处理后棉蚜与瓢虫的种群动态,明确其对棉田棉蚜的控制效果,并确定最佳施药时期。结果表明,微囊制备过程中,提高EL-40用量可降低囊壳致密度,进而加快载药微囊活性成分释放,当EL-40用量为0.5%、1.0%和2.0%时,添加润湿剂OP-10后载药微囊在叶面上的24 h释放百分比分别为18.02%、41.58%和63.84%。相对于乳油剂型,微囊化显着提高了2.5%高效氯氟氰菊酯对斑马鱼Danio rerio与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的安全性,且安全水平与微囊释放速率呈负相关,其中,含0.5%EL-40载药微囊的缓释性能最佳,对两者的急性毒性分别为270.55μg/L(LC50)与0.73 mg/L(LR50)。相较于发生盛期施药,在发生初期施药对棉蚜种群的控制效果更好,且可避免对瓢虫种群造成伤害,其中2.0%EL-40载药微囊对棉蚜的控制效果最佳,施药后14 d棉蚜的校正虫口减退率为72.90%。表明在棉花苗期棉蚜发生初期使用含2.0%EL-40的2.5%高效氯氟氰菊酯微囊悬浮剂的控制效果更好,控制期更长。
秦婷婷,曹鑫悦,周泽群,褚超群,方雨桐,曲乐安,支俊俊,王震,耿涛[2](2022)在《1952年以来我国大豆单产变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几十年来,我国大豆产需缺口不断扩大,提升大豆单产水平已成为当前提高大豆总产量的首要可行举措。然而,影响我国大豆单产的驱动因子及其地域空间差异特征并不明晰。本文通过搜集1952年、1965年、1978年、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17年的全国各省市农业统计年鉴等数据,从大豆种植的管理措施、自然因素、科技水平、社会因素、经济因素等方面选取与大豆生产密切相关的13个因子,以大豆单产作为目标变量构建增强回归树模型,量化各因子的相对重要性及其与大豆单产之间的关系,分析大豆单产的变异特征,揭示全国尺度及4个大豆主产区之间的大豆单产驱动力时空分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各年份的大豆单产变异系数为34.1%~73.2%,表明全国各地市大豆单产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本研究构建的增强回归树模型可有效解释43.3%的大豆单产变异性,并可量化揭示各因子与大豆单产之间的非线性关系。2) 1952年以来影响我国大豆单产水平的最重要因素依次为大豆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总种植面积的百分比(相对重要性为20.9%)、文盲率(18.9%)、每公顷化肥(折纯)施用量(10.7%)。3)不同主产区的大豆单产核心驱动力存在空间差异,北方春大豆区的最重要因素为每公顷农业机械总动力(13.1%)、文盲率(11.8%),黄淮海流域夏大豆区的最重要因素为每公顷化肥(折纯)施用量(25.6%)、每公顷农药(折纯)施用量(18.4%),长江流域春夏大豆区的最重要因素为研发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百分比(21.5%)、有效灌溉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百分比(14.3%),南方多熟大豆区的最重要因素为每公顷化肥(折纯)施用量(22.7%)、第一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百分比(13.3%)。4)大豆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百分比对于全时期、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后3个时期均是影响大豆单产最重要的因子,改革开放前其他重要的因子包括文盲率和每公顷化肥(折纯)施用量,改革开放后则包括每公顷农业机械总动力和年均温。总之,我国各大豆主产区需合理施用化肥和农药,努力提高机械化水平和农业生产者的知识水平,本研究结果可为各省市采取有效措施提升大豆单产水平提供科学依据。
郑加强,张慧春,徐幼林,周宏平[3](2022)在《农药喷雾全过程性能分析及其测试技术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农林植物受生物及非生物胁迫的发生面积居高不下,化学农药防治是消灭或控制病虫草害等有害生物胁迫的最主要方法,而农药喷雾性能直接影响着病虫草害防治效果。通过农药喷雾全过程性能综合分析图,归纳了农药喷雾过程中的雾化性能、输运沉降性能和沉积性能。其中,雾化性能包括雾流锥角形状、射流贯穿长度、液膜破碎距离以及药液在线混合等喷雾宏观特性和雾滴变形、分裂、聚并、碰撞和雾滴尺寸、雾滴速度等喷雾微观特性;雾滴形成后到达靶标前的流场(电场)性能及其雾滴在流场(电场)中的行为是输运沉降性能的重要测试内容;雾滴到达靶标后包括浸润、持留、蒸发、弹跳、滑落等雾滴沉积性能。综述了农药喷雾性能综合测试方法、关键喷雾部件性能测试、雾化过程性能测试、输运过程喷雾流场及沉降性能测试、沉积过程雾滴运动行为测试、防治效果测试、农药残留测试等研究概况,提出了开展系列化喷雾性能标准试验系统研究、模块化田间喷雾性能测试仪研制、综合喷雾性能测试系统、农药喷雾模型与喷雾性能物理测试互动耦合、生物农药喷雾性能测试、农药残留快速智能化检测、根据靶标植物的表型特征调节农药用量的测试技术研究及智能化无人农场植保作业性能测试系统设计等建议,以形成系统化农药喷雾性能测试体系。
孟莹,孙虹雨,杨劲,周海燕,吕广辉,孙立德[4](2021)在《农业病虫气象服务技术培训探讨》文中提出针对农业病虫气象服务技术培训需求进行分析,根据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方式,阐述了讲授式、研究式、案例式及体验式4种培训方式的特点、功能和局限性等。特别是迁飞性害虫迁飞降落与锋面天气的关系,采用天气学、数值预报产品及统计学方法预测农业病虫发生程度、发生量、发生时期及最佳防治期,主要病虫发生气象指标及人工气候箱和自然天气条件下生长规律,以及定量评估病虫发生程度的蒙特卡罗方法和绿色气象防控技术的推广应用等;列举了农业病虫气象服务技术在农业病虫防治中的作用,并指出了培训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供借鉴。
李映,葛喜珍[5](2021)在《基于k-临近算法构建大棚番茄灰霉病预警及其生物农药干预系统》文中指出采用大棚气象条件监测系统记录了大棚番茄两种种植季的温度、湿度和光照的变化,结合大棚番茄灰霉病发病率的规律,使用机器学习中的k-临近算法构建了大棚番茄种植过程中的灰霉病预警系统。监测结果表明,生物农药小檗碱或枯草芽孢杆菌均可针对灰霉病的发生起到良好的预防作用,且小檗碱的预防作用更佳,可将发病率控制在5%以下。运用该种预警系统与生物农药干预的结合,为大棚番茄灰霉病的防治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李坤忠,张晶,周国璐,刘建荣[6](2021)在《为30余万烟农托举起美好生活向往》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烟叶强、烟农富、烟区美 接续乡村振兴的烟草力量2020年11月,普格、布拖、金阳、昭觉、喜德、越西、美姑7县退出贫困县序列,凉山贫困县全部清零,进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期。“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是党的十?
雷云飞[7](2021)在《江津区水稻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试验示范》文中研究指明
歧雅菲[8](2021)在《水资源约束下黄河流域粮食产量变化及安全评价》文中研究指明气候变化使得河川径流量不断减少,水资源安全遭受巨大挑战,水资源短缺将是未来几十年粮食增产的主要制约因素,因此研究水资源约束下黄河流域粮食产量变化及安全状况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黄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分析黄河流域粮食生产和水资源利用现状,选取指标评价黄河流域粮食安全状况,并探究影响粮食安全的主要因素。基于SDSM统计降尺度,预估黄河流域未来气候情景下的气象因子,计算黄河流域的农业需水量,以粮食产量最大为目标构建水资源配置模型,计算水资源约束下黄河流域可达到的最大粮食产量。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基于收集到的资料分析黄河流域粮食生产和水资源利用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2000—2017年黄河流域粮食产量和播种面积均呈波动上升的趋势,空间上粮食产量总体由西向东呈现递增,粮食播种面积则由西向东、由北向南递增;黄河流域工业用水和农业用水先增加后减少,而生活和生态用水则不断增加,空间上内蒙古自治区总用水量最大。(2)基于人均粮食占有量对粮食安全进行分类,分析黄河流域粮食安全现状以及影响粮食安全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2002年以后粮食安全等级不断提升,到2009年一直稳定在小康型,粮食安全等级较高的区域主要在内蒙古、河南以及山东;影响黄河流域粮食安全最明显的五个要素分别为化肥施用量、粮食总播种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有效灌溉面积以及降水总量。(3)基于SDSM统计降尺度对黄河流域未来时期的气象因子进行预估,结果表明各个模式与实测降水相关系数均在0.74以上,气温相关系数均在0.9以上,各模式未来降水有增加的趋势。(4)对AquaCrop-OS模型进行本地化处理,并使用相关系数、标准化均方根误差(NRMSE)和协同指数(d)评价模型的精度和适应性,分析结果可知模型在黄河流域的适应性较好。基于预估的未来气象因子和本地化处理的AquaCrop-OS模型计算黄河流域未来农业需水量,结果表明未来各模式不同情景下的农业需水量均有下降的趋势。(5)以粮食产量最大构建黄河流域水资源调配模型,分析可知2030年黄河流域粮食产量有所降低,最大仅为10484万t,粮食安全等级最大仅达到小康水平,CanESM2和产量有所降低,最大仅为10484万t,粮食安全等级最大仅达到小康水平,CanESM2和GFDLESM2G两个模式各情景的人均粮食占有量在450kg/人左右浮动,MIROC ESM CHEM模式粮食安全均处于较安全状态。
瓦热斯·为力[9](2021)在《复合生物药肥对棉叶螨及棉花产量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王涛[10](2021)在《气候变化对中国油菜产量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材料 |
| 1.2 方法 |
| 1.2.1 高效氯氟氰菊酯微囊悬浮剂的制备 |
| 1.2.2 载药微囊的表征参数测定 |
| 1.2.3 高效氯氟氰菊酯微囊悬浮剂的叶面性能测定 |
| 1.2.4 高效氯氟氰菊酯微囊悬浮剂对非靶标生物的毒性 |
| 1.2.5 高效氯氟氰菊酯微囊悬浮剂的田间药效试验 |
| 1.3 数据分析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载药微囊的形貌与粒径 |
| 2.2 载药微囊的化学结构分析 |
| 2.3 高效氯氟氰菊酯微囊悬浮剂的叶面性能 |
| 2.3.1 表面张力与接触角 |
| 2.3.2 叶面沉积形貌与初始释放 |
| 2.4 高效氯氟氰菊酯微囊悬浮剂对非靶标生物的安全性 |
| 2.4.1 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 |
| 2.4.2 对七星瓢虫的急性毒性 |
| 2.5 高效氯氟氰菊酯微囊悬浮剂田间应用效果评价 |
| 2.5.1 药剂对发生初期棉蚜种群的控制作用 |
| 2.5.2 药剂对发生盛期棉蚜及瓢虫种群的影响 |
| 3 讨论 |
| 1 农药喷雾全过程性能分析 |
| 1)雾化性能。 |
| 2)输运沉降性能。 |
| 3)沉积性能。 |
| 2 农药喷雾性能测试研究现状 |
| 2.1 农药喷雾性能综合测试及喷雾机整机性能测试 |
| 2.2 关键喷雾部件性能测试 |
| 1)喷头设计及磨损测试: |
| 2)泵与风机: |
| 3)喷杆: |
| 4)喷雾控制系统: |
| 2.3 雾化性能测试 |
| 1)混药效果测试: |
| 2)雾化机理测试: |
| 3)雾滴尺寸测试: |
| 2.4 输运沉降过程喷雾流场性能测试 |
| 1)流场测试: |
| 2)电场分布与荷质比测试: |
| 3)飘移测试: |
| 2.5 沉积过程雾滴运动行为测试 |
| 1)雾滴与靶标作用测试: |
| 2)雾滴覆盖性能测试: |
| 2.6 防治效果测试 |
| 1)微生物农药存活率测试: |
| 2)作业质量与防治效果测试: |
| 3)农药安全使用(有效利用率): |
| 2.7 农药残留测试 |
| 3 喷雾性能测试技术研究展望 |
| 1)系列化喷雾性能标准试验系统研究。 |
| 2)模块化田间农药喷雾性能测试仪研制。 |
| 3)农药喷雾模型与喷雾性能物理测试互动耦合研究。 |
| 4)生物农药喷雾性能测试技术研究。 |
| 5)农药残留快速智能化检测技术研究。 |
| 6)根据靶标植物的表型特征调节农药用量的测试技术研究。 |
| 7)智能化无人农场植保作业性能测试系统研究。 |
| 4 结 语 |
| 1 农业病虫气象服务技术培训需求 |
| 1.1 农业病虫发生消长和天气气候条件的关系研究 |
| 1.2 迁飞性害虫远距离迁飞的气象规律研究 |
| 1.3 病虫发生程度评估及经济效益评价 |
| 1.4 智慧农业病虫气象及绿色气象防控技术 |
| 2 农业病虫气象服务技术培训特点 |
| 2.1 培训目标 |
| 2.2 培训内容 |
| 2.3 培训方式 |
| 3 农业病虫气象服务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
| 4 农业病虫气象服务技术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 5 小结 |
| 0 引言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仪器与试剂 |
| 1.2 田间实验设计 |
| 1.3 数据分析和预警系统的建立 |
| 2 结果 |
| 2.1 不同种植季数据采集 |
| 2.2 番茄灰霉病发病率统计及生物农药干预 |
| 2.3 气象因素统计与预警模型 |
| 3 讨论 |
| 摘要 |
| 1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 1.2.1 粮食安全内涵 |
| 1.2.2 粮食安全评价 |
| 1.2.3 影响粮食安全的因素 |
| 1.2.4 水资源利用对粮食安全的影响 |
| 1.2.5 农业水资源管理 |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 1.3.2 技术路线 |
| 2 研究区域概况及资料来源 |
| 2.1 研究区域概况 |
| 2.1.1 自然地理及气候特征 |
| 2.1.2 河流水系 |
| 2.1.3 农业生产 |
| 2.2 数据资料收集 |
| 2.2.1 气象土壤资料 |
| 2.2.2 作物资料 |
| 2.2.3 其他数据资料 |
| 2.3 本章小结 |
| 3 黄河流域粮食生产格局及水资源利用演变分析 |
| 3.1 黄河流域粮食产量及播种面积变化分析 |
| 3.2 粮食种植结构变化 |
| 3.2.1 黄河流域粮食种植结构的时间变化特征 |
| 3.2.2 黄河流域粮食种植结构的空间变化特征 |
| 3.3 水资源利用时空变化 |
| 3.4 本章小结 |
| 4 黄河流域粮食安全评价 |
| 4.1 黄河流域粮食安全时空评价 |
| 4.1.1 黄河流域粮食安全的时间分布特征 |
| 4.1.2 黄河流域粮食安全的空间分布特征 |
| 4.2 粮食安全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
| 4.2.1 影响粮食安全因素指标的选取 |
| 4.2.2 影响粮食安全的主要因素分析 |
| 4.3 本章小结 |
| 5 基于AquaCrop-OS模型的黄河流域农业需水研究 |
| 5.1 AquaCrop-OS模型基本原理 |
| 5.1.1 AquaCrop-OS模型原理 |
| 5.1.2 模型参数率定及验证 |
| 5.2 黄河流域未来气象因子预估 |
| 5.2.1 SDSM统计降尺度 |
| 5.2.2 未来气象因子变化趋势 |
| 5.3 黄河流域未来农业需水 |
| 5.4 本章小结 |
| 6 考虑水资源约束的黄河流域未来粮食安全评价 |
| 6.1 黄河流域水资源配置模型 |
| 6.1.1 目标函数 |
| 6.1.2 约束条件 |
| 6.1.3 模型求解 |
| 6.2 黄河流域未来水资源配置结果 |
| 6.3 黄河流域未来粮食产量及安全评价 |
| 6.4 本章小结 |
| 7 结论与展望 |
| 7.1 结论 |
| 7.2 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