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强[1](2011)在《宽带无线接入技术的设计和实现》文中研究说明无线宽带接入技术是解决宽带网络瓶颈的一种新兴技术,能够实现高带宽,低误码率的数据传输。设计一种无线宽带接入具体方案并将其应用于我们所熟悉的小区住宅网络及农机智能管理建设中。将该技术的理论实用化。
沈汉明[2](2008)在《LMDS接入技术应用与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依据LMDS适用于人口密集、通信业务量大的城市骨干网至用户终端的无线接入的技术特点,在工程建设周期短、组网方式灵活、运行维护成本低。作为一种新兴的宽带无线接入手段,列举了LMDS为新兴的网络服务商提供了经济、快速、宽带大容量双向数据传输手段。随着技术、市场不断成熟,LMDS将成为运营商在"最后一公里"宽带接入和交互式多媒体应用提供了经济和简便的解决方案,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
周聘麟,张健,龚平[3](2006)在《几种热门宽带固定无线接入技术的对比分析》文中认为宽带无线接入具有工作频带宽,启动资金小,提供服务快,频率利用率高,系统容量大,运营维护成本低等优点,故近来相继涌现了LHDS、LMCS、MMDS、MVDS等多种宽带无线接入系统。本文在对比分析几种热门无线接入系统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它们各自的优缺点。
曹立鑫[4](2006)在《数字化小区通信系统的研究与工程设计》文中认为随着现代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及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数字化、网络化和信息化正日益融入人们的生活。因此,人们对住宅小区智能业务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宽带化智能小区的建设也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并且随着业务的发展,用户提出了许多新的业务需求,如VoIP、VoD、还有如IPTV等,这些业务对网络带宽要求大、QoS要求高,为开通这些业务对小区宽带数据承载网络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本文首先对主流的接入网技术如xDSL接入、以太网接入、光纤接入和无线接入等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给出了数字化社区通信系统接入网的设计方案,包括光纤接入网设计方案、铜缆接入网设计方案、以太网接入网设计方案以及无线接入网设计方案,最后以某数字化小区通信系统建设工程为例,分别进行了有线接入网和无线接入网的工程设计,研究了方案设计原理,分析了方案的性能,介绍了可实现的功能,对接入网设备进行了选型,给出了设备清单。FTTx+ADSL+LAN综合接入网方案是以光纤接入为核心的综合宽带接入方案,能够满足社区多种信息业务的要求。数字化社区通信系统接入网的最终解决方案将是FTTH,能够实现全业务接入。
王巍[5](2006)在《无线接入技术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首先介绍了无线接入的四种方式,在此基础上具体分析了宽带无线固定接入技术LMDS、宽带IP无线移动接入技术和基于蓝牙技术的两种无线接入技术,并给出了无线接入网的几种实现方案。
赵庆平[6](2006)在《基于LMDS网络及传输信道的研究》文中提出本文研究的课题是内蒙古赤峰电信局实施的LMDS系统作为“最后一公里”接入传输方式的技术改造项目。在赤峰市城区和周边多用户区建立了LMDS的综合多业务接入平台和多用户接入平台,并对方案的可行性进行了实验测试; 同时对LMDS终端接口将来可承载的多种业务模式进行了设计。对LMDS系统信道的传播特性建立了相关模型并进行了理论研究,特别是雨衰对LMDS系统影响做了重点的研究,并对干扰情况进行了理论分析。结合无线技术的发展提出了在LMDS系统中采用正交频分复用技术(OFDM)提高抗衰落、干扰和频谱利用率的问题及采用双极ATPC技术解决抗雨衰问题。
蓝宗侦[7](2005)在《LMDS无线接入网技术及应用》文中提出本文运用网络通信技术基本理论和方法,结合无线宽带接入技术的发展和业务的现实需求,全面、系统地介绍了LMDS的概念、技术原理及其系统构成,同时分析论述了LMDS系统的优缺点、应用领域及国内外的市场状况等具体问题。
周登义,陈渝光,胡明[8](2004)在《LMDS无线接入技术在城域网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介绍LMDS的基本含义 ,详细阐述LMDS的网络结构和关键技术 ,深入分析LMDS宽带无线接入在城域网中的应用 ,并对该技术的发展趋势作出展望
戴红宇[9](2004)在《IBM中国有限公司整合技术服务部的发展过程及前景分析》文中研究指明1994年中国整合技术服务部开始战略转型,大力发展服务业务。经过十年的时间,员工从四十人发展到600人,年营业收入从零发展到近2亿美金,顺利实现了从成本中心到利润中心的战略转型,其发展速度之快令人惊叹。本文作者于1994年加入IBM中国有限公司,一直就职于服务部门,亲身经历和亲眼目睹了IBM整合技术服务部成长的历史。希望通过本文总结IBM整合技术服务部的成功经验和成长历程,从实践的角度为从事IT服务和处于高速成长的企业提供一些借鉴。根据管理重点的发展变化,笔者将IBM整合技术服务部的发展划分成四个阶段:起步阶段、稳定发展阶段、快速扩张阶段和整合发展阶段,并针对各个阶段展开分析。在每个阶段结合内部和外部环境,分析其发展所面临的主要矛盾,重点列举整合技术服务部的主要举措和重大事件,内容涉及了变革的沟通,市场定位,销售组织,人力资源管理,服务体系建设,成本控制,服务质量管理等诸多方面。对四个发展阶段进行分析之后,根据当前的内外部环境进行前景分析,提出整合技术服务部在前进道路上需要密切关注的领域,并提出管理对策,内容包括加强市场分析,实现客户满意,优化销售管理,实施生产率管理,以及如何理性对待成长。最后对IBM中国整合技术服务部的成长进行总结,分析其成功的秘诀,指出全球资源的依托,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制定和实施战略,优秀的领导者,成本控制,营销管理,客户满意等成功的关键因素。
林江艳,吴作鹏,吴作鹏[10](2004)在《宽带无线:期待明日绽放》文中研究说明信息产业部通信科技委副主任、中国国家无线电频率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陈如明教授预测: “随着NGN(Next Generation Network)、NGI(Next Generation Internet)、NGTN(Next Generation Telecommunications Network)等蓝图的日益明朗,宽带无线接入方式将不可避免地成为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0 引言 |
| 1 宽带无线接入技术的应用和前景 |
| 2 固定宽带无线接入系统组成 |
| 3 LMDS系统网络组成 |
| 1) 基础骨干网络: |
| 2) 基站: |
| 3) 用户端设备: |
| 4) 网管系统: |
| (1) 完成配置功能。 |
| (2) 实现性能监控功能。 |
| (3) 具备数据备份和恢复功能。 |
| (4) 提供软件下载功能。 |
| (5) 自动显示系统备份状态功能自动显示系统备份模块工作状态等。 |
| 4 结束语 |
| 前言 |
| 一、LMDS系统的组成 |
| 二、LMDS优点 |
| 1) 工作频带宽、可提供宽带接入 |
| 2) 运营商启动资金较小,后期扩容能力强,投资回收快 |
| 3) 业务提供速度快 |
| 4) 在用户发展方面极具灵活性 |
| 5) 可提供质优价廉的多种业务 |
| 6) 频率复用度高、系统容量大 |
| 7) 网络运行、维护费用比较低 |
| 三、LMDS在国内外的使用情况 |
| 四、LMDS的应用与发展 |
| 1、LMDS适应我国当今宽带业务的需求 |
| 2、LMDS在我国有广阔的应用发展前景。 |
| 一、引言 |
| 二、宽带无线接入系统和宽带无线接入技术 |
| 1.MMDS |
| 2. DBS卫星接入技术 |
| 3. 红外光通信 |
| 4.LMDS |
| 5. 其他技术 |
| 三、结论 |
| 内容提要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数字化小区通信系统接入网技术概述 |
| 1.2 数字化小区通信系统接入网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 |
| 第二章 数字化小区通信系统接入网技术的研究 |
| 2.1 数字化小区通信系统接入技术的理论基础 |
| 2.2 接入网技术的比较分析 |
| 第三章 数字化小区通信系统接入网设计方案 |
| 3.1 接入网设计方案概述 |
| 3.2 光纤接入网设计方案 |
| 3.3 铜缆接入网设计方案 |
| 3.4 以太网接入网设计方案 |
| 3.5 无线接入网设计方案 |
| 第四章 数字化小区通信系统接入网工程设计 |
| 4.1 有线接入网工程设计 |
| 4.2 无线接入网工程设计 |
| 4.3 FTTH 基于MC 解决方案 |
| 第五章 结束语 |
| 参考文献 |
| 摘要 |
| ABSTRACT |
| 致谢 |
| 0 引言 |
| 1 无线接入的四种方式 |
| 1.1 无线本地环路系统 |
| 1.2 无绳电话系统 |
| 1.3 移动卫星接入系统 |
| 1.4 无线局域网 |
| 2 宽带无线固定接入技术LMDS |
| 2.1 LMDS简介 |
| 2.2 LMDS的系统结构 |
| 2.3 LMDS的技术优势 |
| 3 宽带IP无线移动接入技术 |
| 3.1 IP无线移动接入网 |
| 3.2 IP无线移动接入网的演进与应用 |
| 4 基于蓝牙技术的无线接入网 |
| 4.1 蓝牙技术简介 |
| 4.2 蓝牙技术下应用蜂窝IP的工作原理 |
| 4.3 移动IP和蜂窝IP在蓝牙中的不同应用 |
| 4.4 BLUEPAC中微微网的组网方式 |
| 4.4.1 基站作为蓝牙从设备, BT用户作为主设备 |
| 4.4.2 基站作为蓝牙主设备, BT用户作为从设备 |
| 4.4.3 主从切换方式 |
| 5 小结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宽带接入网技术概述 |
| 1.1.1 光纤宽带接入方式 |
| 1.1.2 HFC Cable Modem 接入方式 |
| 1.1.3 多通道多点分配业务(MMDS ) |
| 1.1.4 固定卫星通信接入方式 |
| 1.2 LMDS 技术及在国内外应用的现状 |
| 1.3 本文研究的背景及主要内容 |
| 2 LMDS 系统结构与技术原理 |
| 2.1 LMDS 系统结构及功能 |
| 2.2 LMDS 系统业务支持能力 |
| 2.3 LMDS 系统的扩展性技术 |
| 2.3.1 小区规划 |
| 2.3.2 调制方式 |
| 2.3.3 频率复用 |
| 2.4 动态带宽分配 |
| 3 LMDS 系统网络设计与实验测试分析 |
| 3.1 LMDS 系统网络设计 |
| 3.2 LMDS 系统业务测试 |
| 3.2.1 单端口吞吐量测试 |
| 3.2.2 时延性能测试 |
| 3.2.3 丢包率测试 |
| 3.2.4 Internet 业务测试 |
| 3.2.5 会议电视业务实现方案测试 |
| 3.3 LMDS 业务承载方式设计 |
| 3.3.1 视频点播业务实现方案 |
| 3.3.2 LAN 互连/VPN 业务实现方案 |
| 3.3.3 专线接入/带宽出租业务实现方案 |
| 4 LMDS 传输信道的研究 |
| 4.1 LMDS 传播模型及系统传输信道各参量的关系 |
| 4.1.1 自由空间损耗 |
| 4.1.2 因降雨而造成的额外损耗--雨衰 |
| 4.1.3 因大气造成的额外衰耗--大气衰耗 |
| 4.1.4 因障碍物和不规则地形造成的衍射损耗 |
| 4.1.5 阻挡及植被的损耗 |
| 4.1.6 天线防护罩潮湿的损耗 |
| 4.1.7 多径衰落损耗 |
| 4.1.8 雾、雪和尘埃造成的损耗 |
| 4.1.9 去极化损耗 |
| 4.2 干扰分析 |
| 4.2.1 干扰源 |
| 4.2.2 干扰分析 |
| 4.3 在 LMDS 实际工程中频率干扰的分析 |
| 4.3.1 对相邻扇区的邻道干扰进行分析 |
| 4.3.2 同一运营者不同基站之间的干扰问题 |
| 4.3.3 不同运营者之间的干扰问题 |
| 5 现有 LMDS 的技术难点及解决方法的研究 |
| 5.1 如何提高抗衰落、干扰和频谱利用率 |
| 5.1.1 现有LMDS 调制方式的分析及OFDM 技术分析 |
| 5.1.2 使用OFDM 调制方式解决的问题 |
| 5.2 提高抗雨衰能力的机制 |
| 5.2.1 现有的抗雨衰机制 ATPC |
| 5.2.2 两级的 ATPC 改善抗雨衰机制 |
| 6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1 引言 |
| 2 LMDS的含义 |
| 3 LMDS的网络结构和关键技术 |
| 3.1 基站设备 |
| 3.2 用户端 |
| 3.3 网管系统 |
| 4 城域网建设面临的关键问题 |
| 5 LMDS宽带无线接入在城域网中的应用 |
| 6 结束语 |
| 第一篇 IBM中国整合技术服务部的发展过程及前景分析 |
| 1.1 引言 |
| 1.2 IBM 整合技术服务部背景介绍 |
| 1.3 起步阶段 |
| 1.3.1 远景激励 |
| 1.3.2 服务定位 |
| 1.3.3 启动销售 |
| 1.3.4 营造发展环境 |
| 1.3.5 小结 |
| 1.4 稳定发展阶段 |
| 1.4.1 工资风波的处理 |
| 1.4.2 技术能力的培养 |
| 1.4.3 服务流程的完善 |
| 1.4.4 备件体系的建立 |
| 1.4.5 支持网络的建立 |
| 1.4.6 经营许可的拓展 |
| 1.4.7 小结 |
| 1.5 快速扩张阶段 |
| 1.5.1 办公地点的回归 |
| 1.5.2 “2000年战役”的成功实施 |
| 1.5.3 服务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
| 1.5.4 员工培训 |
| 1.5.5 服务质量的管理 |
| 1.5.6 服务成本控制 |
| 1.5.7 业务拓展 |
| 1.5.8 小结 |
| 1.6 整合发展阶段 |
| 1.6.1 强化项目管理 |
| 1.6.2 明确服务范围 |
| 1.6.3 加强渠道整合 |
| 1.6.4 服务队伍的建设 |
| 1.6.5 小结 |
| 1.7 前景分析及建议 |
| 1.7.1 加强市场分析 |
| 1.7.2 实现客户满意 |
| 1.7.3 优化销售管理 |
| 1.7.4 实施生产率管理 |
| 1.7.5 理性对待成长 |
| 1.8 成长的启示 |
| 第二篇 电子书阅读器定价分析 |
| 2.1 前言 |
| 2.2 电子书产业 |
| 2.2.1 产业背景 |
| 2.2.2 电子书的特点 |
| 2.2.3 电子书阅读器的功能一览 |
| 2.2.3.1 国内的电子书阅读器市场 |
| 2.2.3.2 礼品市场 |
| 2.2.3.3 大众消费市场 |
| 2.2.3.4 行业市场 |
| 2.2.3.5 教育市场 |
| 2.2.4 国内电子书阅读器的生产厂家 |
| 2.3 定价策略分析 |
| 2.3.1 定价的基本目标 |
| 2.3.2 测定需求的价格弹性 |
| 2.3.2.1 电子书的市场需求 |
| 2.3.2.2 电子书阅读器的市场预测 |
| 2.3.2.3 电子书阅读器的价格调研 |
| 2.3.2.4 替代产品的市场价格 |
| 2.3.2.5 电子书阅读器的价格弹性 |
| 2.3.3 运用价格弹性概念制定企业定价策略 |
| 2.3.4 估算成本 |
| 2.3.5 分析竞争者的价格及产品 |
| 2.3.6 选择定价方法 |
| 2.3.6.1 撇脂定价法 |
| 2.3.6.2 渗透定价法 |
| 2.3.6.3 电子书阅读器的定价方法 |
| 2.3.7 选定最终价格 |
| 2.4 附录 电子书阅读器市场调查问卷 |
| 第三篇 固定宽带无线接入市场运营分析报告 |
| 3.1 前言 |
| 3.2 固定宽带无线接入技术定位分析 |
| 3.2.1 宽带接入技术概述 |
| 3.2.1.1 ADSL |
| 3.2.1.2 Cable Modem |
| 3.2.1.3 光纤+以太网 |
| 3.2.1.4 固定宽带无线接入 |
| 3.2.2 LMDS和MMDS技术 |
| 3.2.2.1 LMDS |
| 3.2.2.2 MMDS |
| 3.2.2.3 网络结构 |
| 3.2.3 LMDS和MMDS的定位 |
| 3.3 固定宽带无线接入技术环境分析 |
| 3.3.1 国家政策 |
| 3.3.2 运营商现状 |
| 3.3.2.1 中国电信 |
| 3.3.2.2 中国网通 |
| 3.3.2.3 中国联通 |
| 3.3.2.4 中国移动 |
| 3.3.2.5 中国铁通 |
| 3.3.2.6 中国卫通 |
| 3.3.2.7 广电运营商 |
| 3.3.3 用户需求 |
| 3.3.4 国外固定宽带无线接入情况 |
| 3.3.4.1 频率分配情况 |
| 3.3.4.2 网络运营情况 |
| 3.3.4.3 市场预测 |
| 3.4 宽带无线接入用户需求分析 |
| 3.4.1 大型企业 |
| 3.4.1.1 大型企业用户 |
| 3.4.1.2 大型企业用户的业务特点 |
| 3.4.1.3 大型企业用户对宽带接入的业务需求 |
| 3.4.2 中小企业 |
| 3.4.2.1 中小型企业用户 |
| 3.4.2.2 中小型企业用户的业务特点 |
| 3.4.2.3 中小型企业用户对宽带接入的业务需求 |
| 3.4.3 家庭用户 |
| 3.4.3.1 家庭用户 |
| 3.4.3.2 家庭用户的业务特点 |
| 3.4.3.3 家庭用户对宽带接入的业务需求 |
| 3.4.4 临时租用用户 |
| 3.4.4.1 临时租用用户 |
| 3.4.4.2 临时租用用户的业务特点 |
| 3.4.4.3 临时租用用户对宽带接入的业务需求 |
| 3.4.5 电信运营商用户 |
| 3.4.5.1 电信运营商的业务特点 |
| 3.4.5.2 电信运营商对宽带接入的业务需求 |
| 3.4.6 广电运营商用户 |
| 3.5 宽带市场产业链分析 |
| 3.5.1 波特竞争模型的结构分析 |
| 3.5.2 价值链分析 |
| 3.6 宽带市场运作模式分析 |
| 3.6.1 新型宽带网络运营商----长城宽带 |
| 3.6.2 国外宽带产业链整合的先例---韩国 |
| 第四篇 家电行业财务分析报告 |
| 4.1 摘要 |
| 4.2 股票价值判断 |
| 4.2.1 基本假设 |
| 4.2.2 理论基础 |
| 4.2.3 各项指标预测 |
| 4.2.3.1 DIV1预测 |
| 4.2.3.2 红利增长率g预测 |
| 4.2.3.3 R预测 |
| 4.2.3.4 RF取值 |
| 4.2.3.5 估计(RM-RF) |
| 4.2.3.6 β计算 |
| 4.2.3.7 计算R |
| 4.2.4 股票价值预测 |
| 4.2.5 误差分析 |
| 4.2.5.1 模型误差 |
| 4.2.5.2 统计误差 |
| 4.2.6 内在价值与市场价格比较 |
| 4.2.7 证券组合的收益和风险 |
| 4.2.7.1 单支股票的收益和风险 |
| 4.2.7.2 股票组合的收益和风险 |
| 4.3 投资决策分析 |
| 4.3.1 长虹 |
| 4.3.2 康佳 |
| 4.3.3 春兰 |
| 4.3.4 海信 |
| 4.3.5 厦新 |
| 4.4 融资分析 |
| 4.4.1 长虹的融资情况 |
| 4.4.2 海信的融资情况 |
| 4.4.3 厦新的融资情况 |
| 4.4.4 康佳的融资情况 |
| 4.4.5 春兰的融资情况 |
| 4.4.6 家电行业的融资方式总结 |
| 4.5 资本结构和红利政策 |
| 4.5.1 家电行业资本结构结构分析 |
| 4.5.2 行业资本结构分析 |
| 4.6 公司财务业绩和成长性的评价 |
| 4.6.1 流动性指标 |
| 4.6.1.1 资产负债率 |
| 4.6.1.2 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和现金比率 |
| 4.6.1.3 流动负债经营活动净现金流比 |
| 4.6.2 赢利性指标 |
| 4.6.2.1 主营业务毛利率和主营业务利润率 |
| 4.6.2.2 总资产收益率和净资产收益率 |
| 4.6.3 资产负债管理能力指标 |
| 4.6.3.1 应收账款周转率 |
| 4.6.3.2 存货周转率 |
| 4.6.3.3 应付账款周转率 |
| 4.6.3.4 流动资产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和总资产周转率 |
| 4.6.4 成长性指标 |
| 4.6.4.1 主营业务增长率和净利润增长率 |
| 4.6.4.2 每股收益增长率 |
| 4.6.4.3 总资产扩张率和固定资产投资扩张率 |
| 4.7 公司流动资本管理水平和政策 |
| 4.7.1 对五家公司流动资本管理水平和政策的整体分析 |
| 4.7.1.1 流动资产管理水平 |
| 4.7.1.2 流动资产投资策略 |
| 4.7.1.3 流动资产融资策略 |
| 4.7.2 各个公司的流动资本管理分析 |
| 4.7.2.1 四川长虹 |
| 4.7.2.2 深康佳 |
| 4.7.2.3 春兰 |
| 4.7.2.4 海信 |
| 4.7.2.5 厦新 |
| 4.8 公司成长及前景分析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