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庆刚[1](2021)在《东周神怪图像研究》文中提出东周神怪图像见于铜器、玉器、漆木器、丝织品等载体,其原型有鸟、兽、人;本文在对神怪图像进行梳理基础上,对东周时期区域性流行的神怪、神怪图像"造神"方式等问题进行总结、探讨,表明地区信仰体系之间存在差异。
曲文静[2](2020)在《传统与革新——从郑国祭祀遗址编钟纹饰看两周礼乐变革之轨迹》文中提出纹饰是铸刻于青铜器表最为醒目、直观的艺术语言。同时,作为一种文化符号,纹饰呈现出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人们之审美观念。郑国青铜器极具特点,其纹饰亦别具一格,引领了两周之际礼乐文化发展的新风尚,被称之为"新郑风格"。文章通过对郑国祭祀遗址出土镈钟、纽钟之纹饰加以研究与比较,并逐步深入到"新郑风格"的成因、郑国与楚国文化之间的影响以及郑人的礼乐观念等层面,探寻两周礼乐变革之轨迹。文中认为郑国祭祀遗址编钟是两周编钟发展的时代枢纽,在传统与革新间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薛萍[3](2020)在《春秋中期铜器群研究 ——以上马墓地M13为核心》文中提出许多学者都注意到春秋中期,青铜器的风格发生了转变。李学勤先生就曾指出:“春秋中期应当是春秋时期特有风格确立的阶段。”因此本文选取春秋中期的一座代表性铜器墓来独立讨论,总结这一时段青铜器风格的变化,从而理解铜器从春秋早期统一的周文化风格到晚期的列国风格的转变。选取上马墓地M13出土的25件容器和9件乐器为研究对象,对这34件器物的器形、纹饰作尽可能细致的观察和分析,从器类、形制、纹饰出发,找出器物在纵向上的改变和横向上的相似点,确定每一件器物的年代,从而更加明确的将上马墓地M13的年代确定在春秋中晚期这一阶段。这是本文第二章的内容。为免于片面,第三章对春秋中期的几座典型性铜器墓:瓦窑坡M29和M30、枣庄徐楼M1、薛国故城M1、M4、M2、淅川下寺M1、新郑郑公大墓、辉县琉璃阁甲乙墓出土铜器群的时代特征进行总结。第四章,根据对以上铜器群的分析,观察到春秋中期的铜器在器类、形制、纹饰、工艺、区域特征的产生这些方面都发生了改变。器类上,出现了新的器类:盆、盏、敦、、尊缶、鉴、浴缶;形制上,甗、簠、匜、鼎、壶的变化明显;纹饰上,春秋早期粗犷的纹饰减少,细密的蟠螭纹、蟠虺纹增多;立体纹饰出现;工艺上,分铸法成为主流,模印法、镶嵌工艺、填漆工艺出现;在春秋中期偏晚,区域特征已经出现,至少在楚文化区已经形成自身的风格。
孙海燕[4](2020)在《黄淮间中原十国金文整理与研究》文中认为两周时期,在黄河淮水之间,存在着许多周王室所分封的诸侯国。本文对西周至春秋时期,在中原地区比较活跃的十个国家的铜器铭文进行整理和研究。这十个国家分别是:卫、许、陈、应、胡、郑、蔡、宋、凡、虢,後文简称为中原十国。黄淮间中原十国的金文是中原文化圈铜器铭文的典型代表,是两周铜器铭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原十国的铜器铭文的风格特征从西周早期到春秋晚期有着显着的变化,这和两周时期的历史演变有着明显的关系。对位於黄淮间的中原十国铜器铭文的整理和研究,对了解和探讨这一地区的历史变革状况,研究西周至春秋时期周王朝的兴衰变化,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金文分域研究是当前金文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而中原地区是华夏文明的一个重要源头。目前学界对中原地区金文的研究也越来越重视。因此,本文以中原十国的具铭铜器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系统的搜集整理和探索研究。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对中原十国的具铭铜器进行全面的搜集、分类和整理。在充分掌握考古材料和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前人所搜集到的铜器国别正确与否进行判断,对最近几十年来公布的新见铜器进行收录,对国别有异议者进行辨别。如王子婴次炉、京叔盨、京叔盘等器,有学者认为是郑国之器。经本文研究,这几件器并非郑器。王子婴次炉的作器者很可能是楚人。京叔盨中的京叔也并非是郑庄公之弟京叔;再如沈子它簋,旧以为其为沈国之器,经学者们的研究,“沈子”是“冲子”之义,此器应是凡国之器;再如江小仲母生鼎,旧研究者多以此器为江国之器,经本文研究,此器应为郑器,是春秋早期郑文公之子公子士之器,其母为江氏。二、吸收最新的古文字研究成果,补正诸家释文之不足。在校订释文後,对中原十国金文中的重点字词进行校注,并对其中的疑难字词进行研究。前代学者对中原十国金文中的重难点字词,多有研究,但其研究成果比较分散,不便於当代学者的研究。本文将诸家意见进行汇总,比较得失,观其正确与否。如:根据王子扬先生对甲骨文中“凡”字和“同”字的研究,对西周凡国铜器进行仔细辨别;综合学者们对沈子它簋铭文的各种意见,重新对其铭文进行句读等。三、对中原十国金文中存在的疑难问题进行研究。在这些疑难问题中,既包括对疑难字词的考释、铜器的断代,也包括对铜器中出现的历史人物的研究,同时还包括与中原十国相关的历史问题的研究。在古文字研究方面,文章对胡应姬鼎、凡伯怡父鼎、卫夫人鬲、郑子耳鼎、郑宝皿鼎等器的铭文进行研究,并提出己说。如胡应姬鼎旧释为“辞”之字应释为“騂”;(?)凡伯怡父鼎中的“(?)”读为“夔”,此器是春秋晚期夔国之器;金文中常见的(?)字,可能是古文字中用来表示“重复”“重叠”义的“重”字的古文。它的字形、字义和殷周时代“士”的丧葬制度有密切的关系;卫夫人鬲中的“卫夫人”应是卫惠公的夫人;郑伯匜中的“郑伯”应是郑武公。在综合研究方面,本文结合新出简帛材料,对许、陈、应、蔡、宋的历史地理中存有异议的地方进行研究,对西周末年郑国的东迁问题提出己见,并对东周时期的同姓相婚的特殊现象进行分析。四、在本文所收录的513件铜器铭文的基础上,编纂出《中原十国金文史料索引表》,其中包括人名索引、地名索引、通婚索引、职官索引和铜器自名索引,以期为相关研究者提供便捷。以上四个方面是本论文的主要内容,由於本人学识尚浅,行文论述中或有许多不当之处,所提新说亦或有资料不足之缺,望专家学者批评指正,以教後学!
张昌平[5](2019)在《中国青铜器在海外及港台地区的收藏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青铜器是中国流失海外及港台地区文物中最为重要的类别之一,因其数量大、学术性和艺术性强,一直以来为社会和学术界所重视。但中国青铜器流散在海外及港台收藏区域广、藏家流变多,着录信息难以检索,实际上又很难被国内社会乃至研究者所了解。笔者多年来关注流散中国青铜器收藏与研究,写作本文的目的,主要是为概述目前中国青铜器在海外及港台地区各收藏及展览的基本情况,关注收藏者及其藏品着录、以及基于藏品的研究情况,为读者对流散中国青铜器收藏作一个轮廓性阐述。
耿庆刚[6](2019)在《东周青铜器动物纹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动物纹样是造型艺术的一大分支,各地区动物纹样之间有相当大的变化与差异性,本文以东周青铜器动物纹样为研究对象,动物纹样及其载体一方面具有物的属性,其作为“符号”又具有意识属性,对研究东周社会,即从方国到帝国转化阶段有重要意义。在东周考古学文化分区系的基础上,对晋系、楚系、齐鲁系、秦系、燕系、徐舒系、吴越系、巴蜀系动物纹样进行研究,依据动物种类,并对龙、凤、虎等大宗动物纹样进行类型学研究,概括各区系动物纹样特点。在此基础上,对龙、凤、虎、牛、兽蛇与人蛇主题、神怪主题进行综合研究,概述其发展阶段性;最后对列国之间动物纹样的交流与互动进行探讨。研究发现:春秋早期,晋系、楚系、齐鲁系等在以龙造型为核心的动物纹样选择上,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春秋中期开始分化,晋系新出现“翼龙”、“龙身凤”、鸟兽衔蛇与践蛇等动物纹样,楚系新出现“兽身龙”等动物纹样,晋系、楚系动物纹样对其它地区影响较大;春秋晚期以来,各区系动物纹样发生了较大转型,写实性动物纹样渐趋增多,至战国中晚期,并且各区系龙造型有混同的趋势。这一过程,始终存在相同的装饰风格出现在不同的区系中的现象,应该有共同的价值认同观念,追求相似的艺术风格。正是由于这种艺术语言与思想信仰的共同性,才是大一统局面得以形成的文化基础。
李宇晨[7](2019)在《三晋地区东周青铜器蟠螭、蟠虺纹研究》文中认为蟠螭纹与蟠虺纹是东周青铜器上最具代表性的纹饰。三晋地区则是东周时期文化最为繁盛的地区之一,在铜器铸造技术方面亦居于领先地位。因此,三晋地区青铜器上蟠螭、蟠虺纹的形态最为丰富。所谓蟠螭纹,即盘绕交叠的螭纹。由于螭与龙关系密切,故而从广义上讲,凡盘绕交叠的龙纹,均可归入蟠螭纹的范畴。而所谓蟠虺纹,则是蛇纹的一种。由于青铜器纹饰的形态,在不同种类的器物上,会有较大的变化。因此应按容器、乐器与车马器等不同器类,对其上的蟠螭、蟠虺纹分别进行类型学研究。各类青铜器上蟠螭纹的样式差别较大,其中尤以容器上蟠螭纹的样式最为丰富,可分成C形、S形、CS复合形与变形蟠螭纹四类。C形蟠螭纹下分4型8式;S形蟠螭纹亦可分成4型;变形蟠螭纹则可分成3型。而乐器、车马器上的蟠螭纹却样式各异,似无规律可寻。各类青铜器上蟠虺纹的样式则差别不大,其中容器上的蟠虺纹样式最多,可分成4型。乐器、车马器上的蟠虺纹样式较少,亦均可归入这4型之中。结合各件青铜器的时代,可对蟠螭、蟠虺纹进行分期研究。春秋中期是这两种纹饰发展的萌芽期,这一时期内的纹饰较为简单,样式也较少;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是这两种纹饰发展的鼎盛期,多样的纹饰形态大量出现,纹饰也更为精细;战国中期则属消亡期,这一时期内的蟠螭纹与蟠虺纹己几近消失。蟠螭纹应是龙纹与窃曲纹结合、变化后的产物。蟠虺纹则是蟠螭纹的一个变种。并且,在蟠螭纹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了由线条型到图案型,再到变化型的规律。三晋地区东周青铜器蟠螭、蟠虺纹的研究,是青铜器纹饰研究中的重要部分。此项研究,有利于为器物的分期断代提供依据。更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当时社会的精神文明与审美变化。
陈小三[8](2018)在《琉璃阁墓地春秋铜器群文化因素分析》文中认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清理的河南辉县琉璃阁墓地是东周考古的重大发现。由于战乱及政局变动的影响,直到今天,这些资料尚未完整公布。上世纪五十年代郭宝钧先生整理的《山彪镇与琉璃阁》(以下简称《琉璃阁》),以及河南省博物院与台北历史博物馆联合出版的《辉县琉璃阁甲乙二墓》(以下简称《甲乙墓》),①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以往对于琉璃阁墓地的研究中,多集中在大墓年代和墓地性质两个方面,②对该墓地发现的青
王丹[9](2018)在《《左传》的工艺美术内容研究 ——以玉器、青铜器为例》文中指出《左传》是记述我国春秋时期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重要的编年体史书,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由于其史料详实、价值颇高,引起古今中外众多学者的兴趣和研究,但是对于其工艺美术的内容鲜有人去研究。本文即对《左传》的玉器、青铜器进行研究,梳理《左传》中出现的玉器和青铜器的种类、特点等,并对玉器、青铜器的精神层面进行分析,从纹饰到观念全面系统地阐述《左传》中玉器、青铜器的内容。文章首先概括了春秋时代的背景与工艺美术概况,包括当时的百工制度与儒、道、墨对待工艺理念上的差别,然后将《左传》中出现的十余种玉器按照用途分为四类,通过分析《左传》中不同种类玉器的特点,反映出春秋玉器在不同情况下不仅有礼器的作用,同时在政治外交及人们日常生活中具有多种象征意义,特别是玉器具有的人文内涵,突显了当时玉器在人们精神生活中的重要性;其次,本文将《左传》中的青铜器按照功能归为三类,通过分析《左传》中青铜器的特点,体现出春秋时期的青铜器在各地不同的艺术风格,但同时都沿袭了周王室的技艺,反映了当时人们审美思想的变化及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总之,《左传》中玉器和青铜器无论是作为礼器的象征还是上层生活的器物,其艺术人文思想更多的关乎人的精神和情感,超出一般艺术对情感的要求,成为凝聚哲学思想的物态形式。
王震[10](2017)在《中央集权国家形成的考古学观察 ——以中原地区东周时期墓葬为中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东周时期中国古代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西周以来的宗法制与分封制逐渐解体,官僚制和郡县制在发展中得以确立,各诸侯国均建立中央集权的国家形态,由此奠定了此后两千年的中央集权帝国的基础。中央集权国家形成的过程中,当时的高等级人群政治权力格局、社会阶层结构以及作为维护等级体系的礼制都发生了变化。无论是周天子、诸侯、卿大夫政治权力对比变化还是社会阶层结构的演变,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礼制变迁,在墓葬遗存中都有迹可循。而中原地区既有周天子及诸侯国君等大型墓葬,也有众多的中小型墓葬,材料丰富;从历史发展上看,晋国春秋中期称霸诸侯,春秋晚期六卿掌权,最终至战国早期三家分晋,这种卿大夫通过内部斗争的方式夺取政权,在走向中央集权国家的过程中具有代表性。所以本文以中原地区东周时期墓葬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该地区墓葬分析,探索东周时期宗法制向官僚制、分封制向郡县制的转变过程,进而考察中央集权国家形成的过程。论文主要分以下七章。第一章绪论。介绍了本文研究的历史学成果介绍,对中原地区东周墓葬发现研究的历史和现状进行梳理,总结以往研究的成果及存在的不足之处,在此基础上引出本文的研究目的,并对研究方法和思路进行说明。第二章对中原地区墓葬进行分期及确定各期年代。在学界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将铜器墓和陶器墓相结合,对中原各地区东周时期墓葬进行类型学分析,明确各器物演变规律,在此基础上构建或修正了各地区的年代框架。除春秋早期及部分地区战国晚期外,其余各时期均分成早晚两段,并参照以往的研究确立各期段的绝对年代。第三章对墓葬的分类问题进行研究。对以往墓葬分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在此基础上利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中原地区东周时期墓葬分类问题进行研究。以虢国墓地为例详细说明了墓葬要素量化、聚类具体操作、调整验证的全过程,并对聚类方法中的经验及问题进行说明。第四章对高等级墓葬的分析与比较。对中原地区发现的高等级墓葬进行全面、系统地梳理,厘清了部分墓地的年代与性质,对部分墓葬的墓主身份进行推断,并在此基础上对高等级墓葬表现的周天子、诸侯国君及卿大夫势力消长变化进行了分析。第五章探讨东周时期的社会结构演变。在墓葬分类的基础上,对中原内部各地区的社会阶层结构历时性演变进行分析,指出中原地区的社会阶层结构总体上经历了分化与重组的过程,总结在此过程中表现出的区域性差异,并结合历史背景予以阐释。第六章分析东周时期礼制的变迁。利用皮尔逊相关系数和方差分析方法,对中原各地区的棺椁制度及以鼎为中心的铜礼器制度从严格到崩溃的过程进行说明,并结合当时社会阶层变化及历史背景阐述了其中的意义。第七章结语。从考古学角度对中央集权国家形成过程及表现进行讨论,指出春秋中期和战国中期是东周时期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分析中原地区考古学文化对汉文化的影响,最后总结了本文的主要创新与不足。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一、神怪图像的考古发现 |
| 二、神怪图像的分类 |
| (一)三头凤 |
| (二)鸟首兽身 |
| (三)鸟首人身 |
| (四)鸟喙人面 |
| (五)人首鸟身 |
| (六)兽形 |
| (七)人面兽身 |
| (八)方首人身 |
| (九)三首人形 |
| (一〇)人形神 |
| 三、考古与文献语境下的神怪图像 |
| 一、郑国祭祀遗址镈钟纹饰 |
| (一)夔龙纹 |
| (二)蟠螭纹 |
| 二、郑国祭祀遗址纽钟纹饰 |
| (一)纽部 |
| (二)舞部 |
| (三)钲部 |
| (四)鼓部 |
| 三、郑祭编钟纹饰透射出的礼乐转型轨迹及其相关问题 |
| (一)“新郑风格”形成的成因 |
| (二)郑、楚文化之间的交互影响 |
| (三)礼乐转型的时间节点与郑人的礼乐观念 |
| 结语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 1.2 研究现状 |
| 1.3 研究方法 |
| 1.4 研究目标 |
| 第二章 上马墓地M13铜器群的年代 |
| 2.1 食器的年代 |
| 2.2 酒器的年代 |
| 2.3 水器的年代 |
| 2.4 其他器物的年代 |
| 2.5 小结 |
| 第三章 春秋中期典型铜器群分析 |
| 3.1 隰县瓦窑坡M29、M30 |
| 3.2 枣庄徐楼M1 |
| 3.3 薛国故城M1、M4、M2 |
| 3.4 河南淅川下寺M1 |
| 3.5 新郑郑公大墓 |
| 3.6 辉县琉璃阁甲乙墓 |
| 第四章 春秋中期铜器的特征 |
| 4.1 春秋中期器类的变化 |
| 4.2 春秋中期形制的变化 |
| 4.3 春秋中期纹饰的变化 |
| 4.4 春秋中期工艺的变化 |
| 4.5 春秋中期区域特征的产生 |
| 第五章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 致谢 |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凡例 |
| 绪论 |
| 第一节 研究的空间、时间范围和对象 |
| 第二节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 一、中原十国金文研究现状简述 |
| 二、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 上编 黄淮间中原十国金文汇编与校注 |
| 第一章 卫国 |
| 第一节 卫国具铭铜器情况简介 |
| 第二节 卫国具铭铜器汇编与校注(共25件) |
| 一、(?)伯(?)组 |
| 二、卫侯组 |
| 三、夫人组 |
| 四、其它 |
| 第二章 许国 |
| 第一节 许国具铭铜器情况简介 |
| 第二节 许国具铭铜器汇编与校注(共27件) |
| 第三章 陈国 |
| 第一节 陈国具铭铜器情况简介 |
| 第二节 陈国具铭铜器汇编与校注(共37件) |
| 第四章 应国 |
| 第一节 应国具铭铜器情况简介 |
| 第二节 应国具铭铜器汇编与校注(共81件) |
| 第五章 胡国 |
| 第一节 胡国具铭铜器情况简介 |
| 第二节 胡国具铭铜器汇编与校注(共10件) |
| 第六章 郑国 |
| 第一节 郑国具铭铜器情况简介 |
| 第二节 郑国具铭铜器汇编与校注(共27件) |
| 第七章 蔡国 |
| 第一节 蔡国具铭铜器情况简介 |
| 第二节 蔡国具铭铜器汇编与校注(共131件) |
| 第八章 宋国 |
| 第一节 宋国具铭铜器情况简介 |
| 第二节 宋国铜器铭文风格简议 |
| 第三节 宋国具铭铜器汇编与校注(共30件) |
| 第九章 凡国 |
| 第一节 西周时期的凡国 |
| 第二节 凡国具铭铜器汇编与校注(共7件) |
| 第十章 虢国 |
| 第一节 虢国具铭铜器情况简介 |
| 第二节 虢国具铭铜器汇编与校注(共139件) |
| 一、虢季组 |
| 二、虢仲组 |
| 三、虢叔组 |
| 四、虢伯组 |
| 五、河南三门峡市虢国墓地M2001及其附近墓葬所出铜器 |
| 六、虢姜组 |
| 七、城虢组 |
| 八、郑虢组 |
| 下编 黄淮间中原十国金文相关问题综合研究 |
| 第十一章 黄淮间中原十国金文专题研究 |
| 第一节 胡应姬鼎铭文补释 |
| 第二节 (?)凡伯怡父鼎铭文新释 |
| 第三节 卫夫人鬲人名研究 |
| 第四节 宝皿鼎的中的人名和作器时代讨论 |
| 第五节 商周青铜盉为“水器”说补证 |
| 第六节 河南三门峡市虢国墓地M2001墓主身份献疑 |
| 第十二章 黄淮间中原十国金文相关历史问题研究 |
| 第一节 西周末年郑国东迁路线试探 |
| 第二节 西周早期许国历史地理问题补说 |
| 第三节 西周陈国历史地理问题研究 |
| 第四节 西周应国历史地理问题研究 |
| 第五节 西周胡国姓氏问题研究 |
| 第六节 西周蔡国始封地问题考辨 |
| 第七节 西周宋国历史地理问题研究 |
| 第八节 由蔡侯申缶论东周时期的同姓相婚现象 |
| 附录 黄淮间中原十国金文史料索引表 |
| 一、卫国金文史料索引 |
| (一)卫国金文人名索引 |
| (二)卫国金文地名索引 |
| (三)卫国金文铜器自名索引 |
| 二、许国金文史料索引 |
| (一)许国金文人名索引 |
| (二)许国金文地名索引 |
| (三)许国金文职官索引 |
| (四)许国金文铜器自名索引 |
| 三、陈国金文史料索引 |
| (一)陈国金文人名索引 |
| (二)陈国金文铜器自名索引 |
| (三)陈国金文通婚索引 |
| (四)陈国金文职官索引 |
| 四、应国金文史料索引 |
| (一)应国金文人名索引 |
| (二)应国金文铜器自名索引 |
| (三)应国金文地名索引 |
| (四)应国金文名物索引 |
| (五)应国金文职官索引 |
| 五、胡国金文史料索引 |
| (一)胡国金文人名索引 |
| (二)胡国金文铜器自名索引 |
| (三)胡国金文名物索引 |
| (四)胡国金文国名索引 |
| (五)胡国金文通婚索引 |
| 六、郑国金文史料索引 |
| (一)郑国金文人名索引 |
| (二)郑国金文铜器自名索引 |
| (三)郑国金文职官索引 |
| (四)郑国金文通婚索引 |
| 七、蔡国金文史料索引 |
| (一)蔡国金文人名索引 |
| (二)蔡国金文铜器自名索引 |
| (三)蔡国金文职官索引 |
| (四)蔡国金文通婚索引 |
| 八、宋国金文史料索引 |
| (一)宋国金文人名索引 |
| (二)宋国金文铜器自名索引 |
| (三)宋国金文地名索引 |
| (四)宋国金文名物索引 |
| (五)宋国金文职官索引 |
| 九、凡国金文史料索引 |
| (一)凡国金文人名索引 |
| (二)凡国金文铜器自名索引 |
| 十、虢国金文史料索引 |
| (一)虢国金文人名索引 |
| (二)虢国金文名物索引 |
| (三)虢国金文铜器自名索引 |
| (四)虢国金文职官名索引 |
| (五)虢国金文地名索引 |
| (六)虢国金文族名索引 |
| (七)虢国金文通婚索引 |
| 引书简称目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一览表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研究对象 |
| 1.2 研究简史 |
| 1.2.1 理论探讨 |
| 1.2.2 综合研究与区域研究 |
| 1.2.3 纹样与中西交流 |
| 1.3 研究方法 |
| 1.3.1 区系划分 |
| 1.3.2 类型学 |
| 1.3.3 文化因素分析法 |
| 1.4 研究目的 |
| 第二章 东周青铜器动物纹样形态学研究 |
| 2.1 晋系青铜器动物纹样 |
| 2.1.1 龙 |
| 2.1.2 凤 |
| 2.1.3 鸟 |
| 2.1.4 虎 |
| 2.1.5 蛇 |
| 2.1.6 牛 |
| 2.1.7 猴 |
| 2.1.8 马 |
| 2.1.9 猪 |
| 2.1.10 羊 |
| 2.1.11 类犀动物 |
| 2.1.12 狩猎纹 |
| 2.1.13 晋系青铜器动物纹样特征 |
| 2.2 秦系青铜器动物纹样 |
| 2.2.1 龙 |
| 2.2.2 凤 |
| 2.2.3 虎 |
| 2.2.4 豹 |
| 2.2.5 熊 |
| 2.2.6 蛇 |
| 2.2.7 蛙 |
| 2.2.8 斗兽 |
| 2.2.9 猪 |
| 2.2.10 雁 |
| 2.2.11 鹤 |
| 2.2.12 鸱鸮 |
| 2.2.13 其它鸟类 |
| 2.2.14 羊 |
| 2.2.15 秦系青铜器动物纹样特征 |
| 2.3 楚系青铜器动物纹样 |
| 2.3.1 龙 |
| 2.3.2 凤 |
| 2.3.3 鸟 |
| 2.3.4 鸳鸯 |
| 2.3.5 虎 |
| 2.3.6 蛇 |
| 2.3.7 骆驼 |
| 2.3.8 鹿 |
| 2.3.9 牛 |
| 2.3.10 猪 |
| 2.3.11 马 |
| 2.3.12 狩猎纹 |
| 2.3.13 楚系青铜器动物纹样特征 |
| 2.4 齐鲁系青铜器动物纹样 |
| 2.4.1 龙 |
| 2.4.2 凤 |
| 2.4.3 鸟、鹰 |
| 2.4.4 虎 |
| 2.4.5 蛇 |
| 2.4.6 蛙 |
| 2.4.7 猴 |
| 2.4.8 类犀动物 |
| 2.4.9 马 |
| 2.4.10 牛 |
| 2.4.11 象 |
| 2.4.12 齐鲁系青铜器动物纹样特征 |
| 2.5 燕系青铜器动物纹样 |
| 2.5.1 龙 |
| 2.5.2 凤 |
| 2.5.3 虎 |
| 2.5.4 鹿 |
| 2.5.5 鸟 |
| 2.5.6 蛇 |
| 2.5.7 猴 |
| 2.5.8 象 |
| 2.5.9 狼 |
| 2.5.10 犀牛 |
| 2.5.11 燕系青铜器动物纹样特征 |
| 2.6 徐舒青铜器系动物纹样 |
| 2.6.1 龙 |
| 2.6.2 神人珥蛇、操蛇 |
| 2.6.3 兽面 |
| 2.6.4 虎、羊、鸟等 |
| 2.6.5 徐舒青铜器动物纹样特征 |
| 2.7 吴越系青铜器动物纹样 |
| 2.7.1 龙 |
| 2.7.2 蛇 |
| 2.7.3 虎 |
| 2.7.4 鸟 |
| 2.7.5 吴越系青铜器动物纹样特征 |
| 2.8 巴蜀系青铜器动物纹样 |
| 2.8.1 龙 |
| 2.8.2 神人操蛇 |
| 2.8.3 虎 |
| 2.8.4 鸟 |
| 2.8.5 蝉 |
| 2.8.6 猪 |
| 2.8.7 鹿 |
| 2.8.8 犀牛 |
| 2.8.9 兽 |
| 2.8.10 巴蜀系青铜器动物纹样特征 |
| 第三章 东周动物纹样来源及其发展阶段性 |
| 3.1 龙 |
| 3.2 凤 |
| 3.3 虎 |
| 3.4 牛 |
| 3.5 兽蛇、人蛇 |
| 3.6 神怪 |
| 第四章 东周动物纹样所见列国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
| 4.1 其它区域所见晋系动物纹样 |
| 4.1.1 翼龙 |
| 4.1.2 涡龙纹 |
| 4.1.3 凤 |
| 4.1.4 兽面纹 |
| 4.1.5 鸟蛇、兽蛇 |
| 4.1.6 写实动物 |
| 4.2 其它区域所见楚系动物纹样 |
| 4.2.1 兽身龙 |
| 4.2.2 蜥蜴形龙 |
| 4.2.3 凤 |
| 4.3 其它区域所见齐系动物纹样 |
| 4.4 其它区域所见吴越、徐舒、秦、巴蜀系动物纹样 |
| 4.5 小结 |
| 第五章 结语 |
| 5.1 动物纹样的继承与选择 |
| 5.2 动物纹样视角下的东周社会转型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 选题背景、意义与研究目的 |
| (二) 相关研究情况概述 |
| (三) 研究范围与相关概念的界定 |
| (四) 研究方法与思路 |
| 第一章 相关材料的考古发现 |
| 第二章 各类青铜器上蟠螭纹的类型学研究 |
| (一) 青铜容器上的蟠螭纹 |
| (二) 青铜乐器上的蟠螭纹 |
| (三) 青铜车马器上的蟠螭纹 |
| 第三章 各类青铜器上蟠虺纹的类型学研究 |
| (一) 青铜容器上的蟠虺纹 |
| (二) 青铜乐器上的蟠虺纹 |
| (三) 青铜车马器上的蟠虺纹 |
| 第四章 相关问题的综合研究 |
| (一) 蟠螭纹的分期与时代 |
| (二) 蟠虺纹的分期研究 |
| (三) 蟠螭、蟠虺纹的关系及渊源 |
| (四) 纹饰组合及相关问题 |
| 结语 |
| 附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 二、学术史回顾 |
|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 第一章 春秋的时代背景 |
| 第一节 春秋时代的社会背景 |
| 一、政治经济 |
| 二、文化思想 |
| 第二节 百工的管理制度 |
| 一、春秋时期不同地区的百工制度 |
| 二、《左传》中的百工 |
| 第三节 春秋时期的工艺美术 |
| 一、春秋时期的工艺美术概况 |
| 二、春秋时期的玉器与青铜工艺 |
| 第二章 《左传》的玉器种类及特征 |
| 第一节 《左传》中所见玉器的分类 |
| 一、《左传》中的礼玉 |
| 二、《左传》中的葬玉 |
| 三、《左传》中的佩玉 |
| 四、《左传》中的其他玉器 |
| 第二节 《左传》中所见玉器的分析 |
| 一、礼玉 |
| 二、葬玉 |
| 三、佩玉 |
| 四、其他用玉 |
| 第三章 《左传》中的青铜器种类及特征 |
| 第一节 《左传》中的所见青铜器分类 |
| 一、《左传》中的礼器 |
| 二、《左传》中的兵器 |
| 三、《左传》中的其他器型 |
| 第二节 《左传》中所见青铜器的分析 |
| 一、礼器 |
| 二、兵器 |
| 三、其他器型 |
| 第四章 《左传》所见器物反映出的艺术人文内涵 |
| 第一节 《左传》所见器物反映出的审美特征 |
| 一、玉器 |
| 二、青铜器 |
| 第二节 《左传》所见器物反映出的哲学意义 |
| 第三节 《左传》所见器物反映出的其他文化艺术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和论着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相关的历史学研究 |
| 1.2 本文研究对象及时空范围 |
| 1.3 中原地区东周时期墓葬发现研究的简史与现状 |
| 1.3.1 研究简史 |
| 1.3.2 研究现状总结 |
| 1.4 本文的研究目的、思路及方法 |
| 1.4.1 研究目的与思路 |
| 1.4.2 研究方法 |
| 第2章 中原地区东周时期墓葬的分期与年代 |
| 2.1 洛阳地区 |
| 2.1.1 器物类型学分析 |
| 2.1.2 分期与年代 |
| 2.2 郑州地区 |
| 2.3 晋南地区 |
| 2.3.1 器物类型学分析 |
| 2.3.2 分期与年代 |
| 2.4 晋东南地区 |
| 2.4.1 器物类型学分析 |
| 2.4.2 分期与年代 |
| 2.5 晋中北地区 |
| 2.5.1 本地区铜器墓年代分析 |
| 2.5.2 日用陶器类型学分析 |
| 2.5.3 仿铜陶礼器类型学分析 |
| 2.5.4 分期与年代 |
| 2.6 豫北地区 |
| 2.6.1 本地区铜器墓年代分析 |
| 2.6.2 日用陶器类型学分析 |
| 2.6.3 仿铜陶礼器类型学分析 |
| 2.6.4 分期与年代 |
| 第3章 墓葬的分类及相关问题 |
| 3.1 以往墓葬分类的方法及其局限 |
| 3.2 多元统计分析在墓葬分类的运用及其实现过程 |
| 3.2.1 墓葬要素的量化 |
| 3.2.2 降维聚类 |
| 3.2.3 虢国墓地等级的建立及其相关问题 |
| 3.3 本文方法与以往墓葬分类的比较与分析 |
| 3.4 多元统计分析中的经验与相关说明 |
| 3.5 中原各地区墓葬分类结果简介 |
| 第4章 礼乐征伐:由天子至卿大夫——高等级墓葬的分析比较 |
| 4.1 洛阳地区高等级墓葬的发现与研究 |
| 4.1.1 王城陵区高等级墓葬的发现与研究 |
| 4.1.2 成周陵区大墓的年代及相关问题 |
| 4.1.3 周山陵区的相关问题 |
| 4.2 豫北地区的高等级墓葬的发现与研究 |
| 4.2.1 琉璃阁墓地的年代 |
| 4.2.2 琉璃阁墓地性质及其与山彪镇M1、固围村大墓之间的关系 |
| 4.3 其他地区高等级墓葬的发现与研究 |
| 4.3.1 郑州地区高等级墓葬的发现与研究 |
| 4.3.2 晋南地区高等级墓葬的发现与研究 |
| 4.3.3 晋东南地区高等级墓葬的发现与研究 |
| 4.3.4 晋中地区高等级墓葬的发现与研究 |
| 4.4 周天子权威的丧失与诸侯卿大夫权力的扩张——以墓葬为中心的比较 |
| 4.4.1 春秋早中期高等级墓葬比较与分析 |
| 4.4.2 春秋晚期战国早期高等级墓葬比较与分析 |
| 4.4.3 战国中晚期高等级墓葬的比较与分析 |
| 4.5 小结 |
| 第5章 高岸为谷,深谷为陵——东周时期中原地区社会阶层的演变 |
| 5.1 洛阳地区的社会阶层演变 |
| 5.1.1 春秋早中期洛阳地区社会阶层的分化阶段 |
| 5.1.2 春秋晚期战国早期洛阳地区社会阶层的稳定阶段 |
| 5.1.3 战国中晚期洛阳地区社会阶层的重组阶段 |
| 5.1.4 洛阳地区东周时期社会阶层的演变 |
| 5.2 郑州地区的社会阶层演变 |
| 5.2.1 春秋时期郑州地区社会阶层的分化阶段 |
| 5.2.2 战国时期郑州地区社会阶层的重组阶段 |
| 5.2.3 郑州地区东周时期社会阶层的演变 |
| 5.3 晋南地区的社会阶层演变 |
| 5.3.1 春秋早中期晋南地区的社会阶层分化阶段 |
| 5.3.2 战国时期晋南地区的社会阶层的重组阶段 |
| 5.3.3 东周时期晋南地区社会阶层的演变 |
| 5.4 其它地区的社会阶层演变 |
| 5.4.1 晋东南地区的社会阶层演变 |
| 5.4.2 晋中北地区的社会阶层演变 |
| 5.4.3 豫北地区的社会阶层演变 |
| 5.5 东周时期各地区社会阶层的演变及各区域特点 |
| 5.5.1 东周时期中原地区社会阶层的分化与重组 |
| 5.5.2 社会阶层演变的区域性特点 |
| 第6章 齐之以礼与礼下庶人—中原地区礼制变化及其意义 |
| 6.1 东周时期中原地区棺椁制度的变化 |
| 6.1.1 以往研究及本文方法的说明 |
| 6.1.2 洛阳地区的棺椁制度演变 |
| 6.1.3 郑州地区的棺椁制度演变 |
| 6.1.4 晋南地区的棺椁制度演变 |
| 6.1.5 其他地区的棺椁制度演变 |
| 6.1.6 中原地区棺椁制度的演变及其意义 |
| 6.2 东周时期中原地区用鼎及铜礼器制度的变化 |
| 6.2.1 高等级墓葬铜礼器制度变化 |
| 6.2.2 洛阳和晋南地区的用鼎制度及青铜礼器制度的演变 |
| 6.2.3 中原地区的用鼎制度及青铜礼器制度的演变 |
| 6.2.4 中原地区的用鼎制度及青铜礼器制度演变的意义 |
| 6.3 中原地区礼制演变的历史意义 |
| 第7章 结语 |
| 7.1 中央集权国家形成的考古学观察 |
| 7.2 东周时期中原地区社会变迁的关键时期 |
| 7.3 中原地区考古学文化对汉文化的影响 |
| 7.4 本文的主要内容与局限 |
| 参考文献 |
| 附图 |
| 附表 |
|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