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智开[1](2021)在《王盛烈现实主义绘画艺术研究》文中指出现实主义在20世纪中国美术创作领域占据主要位置,现实主义所强调的真实性、典型性逼真的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实践生活与现实景观,由此产生诸多贴近现实生活、反映社会风貌的艺术作品。而在20世纪中国画史中,现实主义无疑是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转换过程中的重要课题。它一方面要求将受传统文人画影响下的注重自我、远离现实的情感表现,转换为一种关注现实生活、面对大众的入世心态;另一方面,即在绘画语言的表现上,由关注“神”和“韵”的意象造型理念逐渐融合了西方的写实手法,借此发展、提高了中国画表现现实、塑造型体的能力。王盛烈作为当代着名现实主义中国画家、美术教育家、美术活动家,他从多方面入手,积极参与并推动新时期现实主义中国画的艺术创作与发展,并以实际行动引领、壮大了建国以来逐步发展成熟起来的以现实主义为旗帜的关东画派,改变了东北地域性画派在美术史上的新格局。王盛烈运用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创作出众多来源于生活,高度真实的典型形象,在现实主义中国画人物画创作实践方面做出重要贡献。论文以王盛烈现实主义绘画艺术尤其针对其中国画人物画艺术创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其相关作品进行客观分析、研究,结合其创作时期所身处的社会背景、地域环境、个人经历等,形成对王盛烈现实主义绘画艺术较为系统、深入的理解,并通过研究,阐述现实主义在当今艺术语境中的新意义。论文由五个部分组成:绪论作为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论文研究的对象、研究意义、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为第一章,从客观历史轨迹出发,即王盛烈所处的社会环境与时代背景,结合其主观动因,考察王盛烈现实主义绘画艺术的生平史实。第三部分为第二章和第三章,围绕其现实主义中国画人物画作品展开研究,以其代表作《八女投江》为研究切入点,全面梳理、归纳其现实主义中国画人物画创作的题材类型,阐述其艺术创作的内在动因,进而深入到对其现实主义中国画艺术表现形式的探讨。第四部分为第四章,廓清王盛烈各个时期所参与的美术实践活动,探析他作为美术教育家和美术活动家对现实主义中国画发展所做出的贡献与影响。第五部分为第五章,结合以上四部分的分析研究,对王盛烈的现实主义绘画艺术创作形成客观、系统的认知,阐释其艺术主张并从中获得有益于发展当今现实主义中国画的启示,明确现实主义创作理念对当今的美术创作仍具有切实的借鉴意义。
赵晨[2](2015)在《延续、融合、拓展—新时期以来写实水墨人物画研究》文中提出本文通过艺术社会学、图像分析学、文献研究法对新时期以来写实水墨人物画进行分析和梳理,对写实水墨人物画在新时期以来面临的纷繁复杂的发展情况以及写实水墨人物画未来面对的诸多问题进行分析与探究。写实水墨人物画起步比较晚,历史不足百年,在二十世纪前期,写实水墨人物画出现并山此逐渐走向历史舞台,并且在解放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中成为中国画坛一支独秀的领军者。至新时期改革开放以来,写实人物画独领风骚的地位丌始动摇,甚至一度遭到“边缘化”,造成这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画家们似乎都力图远离政治图解式的教化功能,转而注重审美层面上的形式意味以及作者自我心性的表达。但是在新时期以来,“写实水墨人物画”仍然以一种“多元”的态势发展,这既有来自社会风气与思潮转变的影响,也和画家们的学术背景、审美观念和关注问题的角度有联系,同时也显示出他们力图拓宽传统笔墨规范、跃出陈陈相因的模式化“陷阱”、创造性地录找适合自己的笔墨语言有关。因此,写实水墨人物画样式在当下所呈现给我们的多样、迥异的笔墨面貌也是不能被忽视的。它再次表明“扬”与“弃”的价值和意义。当然,这其中既有拓进和成效,也有困厄和缺失。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写实水墨人物画”仍是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不断完善与丰富写实水墨人物画的语言体系,确立以“人”为本体的价值坐标,厘清造型与笔墨的关系,找寻现代转换的策略,是写实水墨人物画在今后不断突围和发展的重要路径。通过对此的反思、梳理将会使我们进一步理解并展望它的发展。
王琬鹭[3](2015)在《当代水墨人物画造型语言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水墨人物画的造型语言是历来艺术家们探索研究的主要课题,从传统水墨人物画造型语言的历史发展,到20世纪初西方绘画观念对中国水墨人物画造型所带来的冲击,引发了艺术家们的争论。随着时代发展,中国水墨人物画开始逐渐成熟,画家们对美学标准和造型意识都有了更深入的认识。造型语言开始呈现多元化发展格局,通过梳理多种造型语言形成的原因以及阐述具有代表性画家及作品,对当代水墨人物画造型语言的多元化进行研究。由于当代社会的发展,水墨人物画的造型语言展现出更加灿烂多元、个性活跃的新面貌。文章分为四部分来阐述当代水墨人物画造型语言,笔者在第一章宏观论述了水墨人物画造型语言的发展历程,按时间划分为传统水墨人物画造型和当代水墨人物画造型两大内容。在第二章研究了当代水墨人物画造型语言的传承与转型,首先分析了传统造型的批判与继承,其中包括三部分内容,即以线造型;逸笔草草不求形似;程式化的语言。其次阐述了造型观念转型的原因。而第三章中重点探讨了当代水墨人物画造型语言多元化发展的新局面。文中作者把造型语言总结归纳为三部分:写实性造型语言、表现性造型语言和抽象性造型语言。分别从各自的发展机制、如何形成及当下状态,并结合当代具有代表性的画家及其作品来进行分析。第四章对当代水墨人物画造型语言进行了延展。一方面,通过分析造型与笔墨的关系,说明造型与笔墨的矛盾和契合。另一方面,结合水墨人物画造型语言的创新,阐述了当代水墨人物画新题材的延展,以及当下社会审美所带来的创新。
范墨[4](2014)在《中国历史题材绘画发展史视野下的“水墨呈现”研究》文中指出中国的历史题材绘画,经历了绵延千余年发展过程,有着“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的功能,在中国绘画艺术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历史发展到今天,代表传统中国画的水墨写意、工笔重彩两种绘画类型和西方传来的油画等形式,共同组成了当代中国历史画创作的基本面貌。其中,现代水墨人物画作为中西方绘画交融的一种新方式,在短短百年时间里得到了迅速发展,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多样性表现形式。本文首先对中国历史画的发展历程做了详细梳理,然后对水墨技法进入历史画创作的过程做出详细介绍并分析了现代水墨历史画的几种风格类型及其成因,最后针对当代水墨历史画创作中所面临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笔者认为,在当代艺术多元化发展的今天,我们需要重新明确历史画的定位,客观认识它在今天所具有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水墨历史画作为中国所特有的绘画类型,过去百年的蓬勃发展有着特殊的根由──它兼具了中西方绘画的有益因素,这一特质,也使得它成为当代中国历史画创作丰富多变的有力动因。如何让水墨历史画创作适应当代艺术的大环境,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课题,笔者认为,做到这一点,需要画家在创作中改变传统水墨历史画的固有方式与观念,吸收当代艺术的优秀养分,不断寻找新意,将画家的个人风格与历史题材的特点作有机的结合,唯有如此,水墨历史画才能焕发新的生机,得以发扬光大。
毕祥琨[5](2014)在《当代写实性水墨人物画造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徐悲鸿将西方写实造型融入中国人物画创作,以写实革新中国画,使宋以后几百年人物画的衰退局面得以扭转,重新回到现实生活怀抱。在中国画传统精神的基础上,经过其后几代画家的学理探究和实践积累,逐渐形成了独立的造型教学体系和新的传统。进入二十一世纪,写实性水墨人物画呈现出更为多样的表现风格及审美取向,对当代写实性水墨人物画造型的研究,成为当下具有积极和现实意义的课题。本文试图通过对当代写实性水墨人物画造型的研究,对自己的人物画创作方向学术定位。研究以纵向历史梳理和横向比较展开,首先,探究中国古代人物画中的写实因素,为后来写实性人物画在中国的发展作为传统支撑。然后,分析写实性水墨人物画确立发展的过程,其核心是西方写实造型与中国画造型传统规律的融合,以及写实性水墨人物画造型风格的早期探索。重点是对当代写实性水墨人物画造型风格的解读,从不同风格的写实性水墨人物画家造型风格的形成,进行具体深入地探讨,梳理出其发展并成熟的脉络,揭示个性造型风格形成的内在发展规律,为当下写实性水墨人物画实践者个人造型风格的探索,提供一种参考和判断,从而把握个人创作的努力方向。全文通过史实分析,造型风格解读,对当代写实性水墨人物画造型进行了理性思考,为写实性水墨人物画自我造型风格的锤炼提供了参考。
郑晗玥[6](2013)在《写实水墨人物画笔墨研究》文中指出写实水墨人物画是二十世纪中西文化交流的前提下所产生的新的绘画“样式”。它的历史不足百年,随着西方绘画观念、技法、画种的大量进入,给中国传统水墨人物画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与此同时,也对中国传统水墨人物画造成了强大的冲击。西方的写实主义和中国的传统水墨在思想上形成了极大的不同。接受西方绘画思想的画家提出了改良中国传统水墨人物画的口号。二十世纪初,中国水墨人物画进入了新的时代,随着西方写实绘画观念的进入,中国水墨人物画的创作思想发生了改变,“中西融合”成为了主流思想,画家把描绘人物本身的写实形象用笔墨的方式展现出来,把传统笔墨与西方造型进行结合,随之“写实笔墨”也大量的出现在水墨人物画中。“写实水墨”就是在中国传统水墨与西方透视绘画方法相结合下产生的水墨画样式。在“写实水墨”形成的初期出现了忽略“笔墨”的状况,吸收西方绘画改良传统水墨人物画的画家在创作是往往只注重西方的写实光影而忽视了中国传统笔墨的情趣。在近代以来,笔墨成为了中国绘画变革中维护传统与反对传统两大阵营争论的焦点。这也是笔墨问题成为中国二十世纪画坛争论的热点问题。当代写实水墨人物画的笔墨语言是在传统笔墨语言的基础上创新得到的,画家们随着社会的变化和思想的转变,在创作中开始意识到在吸取西方写实绘画的基础上需要中国传统笔墨的回归,继承和延续传统笔墨的精髓,把传统笔墨的精髓与写实造型联系起来,真正的做到“中西融合”。从人物画的发展历史来看,写实水墨人物画与传统文化的精神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走写实水墨人物画道路的艺术家们只有理解这个关系的内在联系,才能更好的传承传统笔墨精髓和发扬写实主义精神。在当今这个复杂多样的社会中,人物画家忠于用写实笔墨运用到创作中去,这些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独特的笔墨特点。二十一世纪的写实主义人物画中的笔墨形式需要走新的道路,它要有新的方式,新的选择,是写实水墨人物画的笔墨运用达到真正意义上的飞跃,及时在前进摸索的道路上会充满泥泞,但是只要艺术家们坚持自己,一定会走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
杨梅[7](2011)在《关于20世纪现实主义水墨人物画的探讨》文中指出中国水墨画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有着清新素雅的面貌,画面往往超凡脱俗,意境幽远,因而独具魅力,在古代深受文人士大夫青睐。文人绘画尽量与画工相区别,注重“写意”,而不在“形似”上较真,力求格调高雅,多是抒发某种性情或是追求某种艺术境界,导致传统绘画题材转向山水和花鸟,人物画创作式微,是其衰落的重要因素。其中这种状况持续到清朝后期,在一片摹古之风中,画家的创造力几近于泯灭。这种消极状况引起了清末革新人士的不满,呼吁中国画也要“改良”,以徐悲鸿、蒋兆和等为代表的一代艺术大师们,顺应历史的潮流,响应时代的呼唤,精诚探讨,苦心钻研,首先扛起现实主义旗帜,积极吸收西方绘画的素描、色彩知识以及图形规律,采用传统的笔墨,探索西洋画的造型观念与水墨画的笔墨语言相融合的方法,促使中国画,特别是人物画,实现了贴近现实生活和面向人民大众的观念变化,从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型。二十世纪中国人物画的复兴,在整个中国画领域中表现得十分突出。在当代,水墨写意人物画家吸收、借鉴了西方艺术的有益成分,在素材选择、形象塑造还是技法上,都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探索,进而找到了艺术表达的新途径。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人物画的创作,更是生气勃勃,华彩纷呈。中国画的水墨人物领域又获得了长足的进展,中国人物画所呈现的繁荣景象更是前所未有,所取得的成就十分突出,涌现出一批批脚踏实地的画家,他们把握时代的脉搏,着眼于实际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入刻画出种种人物面貌,不断丰富着绘画领域的艺术形象。现实主义画风因其与时俱进性和广泛的群众基础,从而占据着不易撼动的主流位置。21世纪的现实主义水墨人物画应分为两个层面,精神层面和艺术传达层面。现实主义水墨人物画的精神与现实主义的手法之间存在着内在的紧密联系,我们只有理清楚这种关系,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扬现实主义。21世纪现实主义水墨人物画特色应是立体的、丰满的,赋予人文关怀和生活热情的,其艺术理想应该是真善美的;审美取向应该是正大开阔明朗的;创作取向应该是关注人生、贴近自然,天人合一的;传达手法应该以写实为主;风格上应体现真情实感,体现对艺术与人生的独特感悟和审美发现。富有这种特色的现实主义水墨画一定会有强大的发展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裴月强[8](2010)在《黄慎人物画初探》文中研究表明在清代中期,“扬州八怪”成为了绘画商品化浪潮中的主要代表画派。黄慎作为“扬州八怪”之一的画家,以诗、书、画三绝着称于世,尤其是在人物画方面成就最高。他在人物画方面通过自身的刻苦努力和深厚的写真基础,不断地求新求变来适应市场的需要,最终创造性地以草书笔意融入绘画当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大写意人物画风格。拓宽了写意人物画的表现技法,在中国人物画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本文主要通过对黄慎人物画的艺术风格进行分析研究,论文分五个组成部分:第一部分是黄慎所处社会历史背景分析,阐述清代初、中期政治、经济、学术思想和画风对黄慎的影响。了解其生平,研究扬州画派的画风对黄慎人物画风格的影响。第二部分是黄慎人物画的艺术风格,从其艺术风格的形成、题材特色、思想性和艺术性、艺术成就这四方面来分析,从而对黄慎的艺术风格有一个更全面更系统的了解。第三部分重点研究黄慎艺术风格变化的脉络,这一部分划分为早期、中期、后期三小部分来探究。通过对每一阶段代表作品的分析,更详细地了解到了各个阶段艺术风格的特点及差异。早期阶段以工笔为主的作品,是一种端庄严谨、工致细密的优美风格;中期阶段兼工带写的作品表现出一种洒脱清秀、疏朗苍劲的逸美风格;晚期阶段黄慎以草书笔意入画,作品呈现出一种气势磅礴、雄浑狂放的壮美风格。第四部分把黄慎与同一画派人物画家做一横向比较,通过作品对比分析更进一步了解到了黄慎独特的笔墨方法,对于再一次认识黄慎将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第五部分总结全文,评价黄慎在中国绘画发展史上的地位、作用及贡献,阐述黄慎的人物画对当代人物画创作的启迪。本文选择清代画家黄慎的人物画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作品的分析和整理,阐述了一些规律性的内容和理论,由于自己的能力、条件有限,受地域、时间等客观因素制约,故难免有疏漏和不当之处,望予指教。
曹彦峰[9](2009)在《二十世纪现实主义水墨人物画创作与思考》文中指出本论文以二十世纪中国现实主义水墨人物画为主要研究对象,主要运用和借鉴了美术史、哲学、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诸多领域的研究方法,对这一阶段中国现实主义水墨人物画的兴起背景、发展概况、重要流派、技法特点及重要美术理论进行分析、梳理。结合自己学习水墨人物画的体会,对现实主义水墨人物画发展与创作中的关键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自己探索性的研究。本论文由绪论、本论、结语三大部分组成。其中本论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分析现实主义水墨人物画兴起的背景,并界定现实主义水墨人物画的概念。其一,从传统意笔人物画的衰落入手,论证了传统意笔人物画因本身发展的缺憾必须取得新的改革与突破;其二,从艺术的社会制约性入手,分析说明了大文化背景的改变和二十世纪中国社会革命的需要,促使传统意笔人物画的革新走了现实主义的道路。第二部分着重论述了二十世纪中国现实主义水墨人物画的发展和演变历程。以京派和浙派现实主义水墨人物画为代表,分析其代表画家的创作指导思想、技法特征、重要代表作品等,并对这两个代表画派做出比较和分析,把握二十世纪中国现实主义水墨人物画的全貌,并挖掘总结其历史意义和对当代水墨人物画创作的影响与启示。第三部分是对现实主义水墨人物画创作的关键问题的思考。现实主义水墨人物画相对于源远流长的传统中国画而言,是一个年轻的画种,在创作中必然有诸多问题需要解决、突破和完善。本部分着重从其画种定位、发展空间、笔墨语言特征、寻找最恰切的表现语言和造型方法,以及与传统意笔人物画的联系与区别入手,对该画种创作中的关键问题进行分析,结合自己的学习与创作体会,提出自己的见解。另外,从现实主义水墨人物画与社会生活的血肉联系出发,论证说明现实主义水墨人物画家应该重视深入广阔的社会生活,善于发现和发掘社会生活的本质和美,并提高自身艺术修养,进而创作出高度真实的绘画艺术作品,对当代现实主义水墨人物画创作提出了精神内涵高度上的要求。在论文的写作与思考过程中,笔者的确提高了对该画种的认识,对于今后的艺术创作道路是十分必要和有价值的。
南云,刘悦笛[10](2002)在《巍巍三峡史诗 拳拳爱国深情——记《三峡史诗》巨幅通景山水画创作座谈会》文中研究表明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
| 二、文献综述 |
| (一)现实主义美术研究文献 |
| (二)生平研究文献 |
| (三)艺术作品研究文献 |
| (四)教育教学与社会活动相关文献 |
| 三、研究创新点 |
| (一)发掘新史料补充现有研究文献 |
| (二)提出新观点、新内容 |
| 四、研究方法 |
| (一)社会学方法 |
| (二)文献研究法 |
| (三)访问与调查 |
| (四)图像分析 |
| 第一章 王盛烈现实主义绘画艺术的生成背景 |
| 一、王盛烈的艺术生涯 |
| (一)绘画自修与日本留学时期 |
| (二)由“西”转“中”的创作衍变 |
| (三)现实主义中国画创作的坚守 |
| 二、建国17 年现实主义中国画形成的历史铺垫 |
| (一)政治需求与美术创作相结合 |
| (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与“两结合” |
| (三)改良中国画 |
| 第二章 王盛烈的现实主义中国画创作题材 |
| 一、历史的再现:爱国主义历史题材 |
| (一)《八女投江》的创作 |
| (二)对战争的哲思 |
| 二、朴素的乡土情结:“大众美术”题材作品 |
| (一)为民写真:劳动者为题材的艺术创作 |
| (二)“写照”与“传神”:人物肖像画的表现 |
| 第三章 王盛烈现实主义绘画艺术特征 |
| 一、造型与笔墨的兼容 |
| 二、“明暗”与“线”的契合 |
| 三、速写习作的积累 |
| 四、中西绘画透视的自由运用 |
| 第四章 王盛烈推进现实主义美术的社会活动 |
| 一、美术教育活动 |
| (一)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的建立 |
| (二)美术执教 |
| 二、画派活动 |
| (一)关东画派领军人 |
| (二)筹建“辽宁中国画研究会” |
| (三)创办“同泽书画研究院” |
| 三、艺术活动 |
| (一)美术展览 |
| (二)学术活动 |
| 第五章 王盛烈现实主义绘画艺术观与启示 |
| 一、王盛烈现实主义艺术观 |
| (一)艺术创作与社会责任紧密相连 |
| (二)对现实的关照,艺术为人民服务 |
| (三)创造“具有时代意义”的典型形象 |
| 二、对发展当今现实主义中国画的启示 |
| (一)造型观的解放与笔墨语言的拓展 |
| (二)现实主义的回归与再创造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一 王盛烈年表 |
| 附录二 八女投江相关史实考证 |
| 附录三 王盛烈绘画展览情况 |
| 附录四 王盛烈作品收藏情况 |
| 附录五 王盛烈绘画作品出版情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一 选题的缘起和意义 |
| 二 “写实水墨人物画”概念的界定及相关问题 |
| 三 研究现状 |
| 四 研究思路和方法 |
| 第一章 新时期以来写实水墨人物画的发展现状 |
| 第一节 写实水墨人物画前期的发展简况 |
| 一 传统水墨人物画的概况 |
| 二 写实水墨人物画的成熟 |
| 三 解放初期写实水墨人物画的发展 |
| 第二节 新时期以来写实水墨人物画各时段的发展状况 |
| 一 历史的反思(1977--1980) |
| 二 迷惘与徘徊(198--1989) |
| 三 发展与坚守(1990--2014) |
| 第三节 新时期以来写实水墨人物画发展的地域特征及异同 |
| 一 调整变革(新时期的中央美院体系) |
| 二 延续发展(新时期的“浙派人物画”体系) |
| 三 多样并存(新时期其它人物画流派及风格) |
| 本章小结 |
| 第二章 写实水墨人物画的历史意义和在新时期以来的成就与特征 |
| 第一节 写实水墨人物画的历史意义 |
| 一 新的视觉范式的建立 |
| 二 学习方式的转变 |
| 三 对现实生活紧密联系 |
| 第二节 写实水墨人物画在新时期以来的多样特征及成就 |
| 一 对社会、历史问题反思的加强 |
| 二 绘画语言的纯化与多样化 |
| 三 写实手法与多种流派的融合 |
| 四 新时期笔墨与造型问题的演进 |
|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新时期写实水墨人物画发展的问题 |
| 第一节 历史性的断档 |
| 第二节 科学工具的大量介入 |
| 第三节 对“人”的内在表现的缺失 |
| 第四节 社会发展所催生的各种问题 |
| 本章小结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图 |
| 在校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章 水墨人物画造型语言的发展历程 |
| 1.1 传统水墨人物画造型的发展历程 |
| 1.1.1 稚拙朴实至稳定活跃 |
| 1.1.2 百花齐放至繁荣昌盛 |
| 1.2 当代水墨人物画造型的发展历程 |
| 1.2.1 五四运动至建国前水墨人物画造型 |
| 1.2.2 建国后至文革前水墨人物画造型 |
| 1.2.3 文革后至今水墨人物画造型 |
| 第二章 当代水墨人物画造型语言的传承与转型 |
| 2.1 传统造型的批判与继承 |
| 2.1.1 以线造型 |
| 2.1.2 逸笔草草不求形似 |
| 2.1.3 程式化的语言 |
| 2.2 造型观念的转型 |
| 2.2.1 西方造型的冲击 |
| 2.2.2 时代的变迁 |
| 第三章 当代水墨人物画造型语言的多元化 |
| 3.1 写实性造型语言 |
| 3.1.1 中西融合 |
| 3.1.2 大众审美的诉求 |
| 3.1.3 尊重客观真实 |
| 3.2 表现性造型语言 |
| 3.2.1 思想的自由 |
| 3.2.2 意在象外 |
| 3.2.3 主观的表达 |
| 3.3 抽象性造型语言 |
| 3.3.1 自然形象的提炼 |
| 3.3.2 离形得似 |
| 3.3.3 内在的真实 |
| 第四章 当代水墨人物画造型语言的延展 |
| 4.1 水墨人物画造型与笔墨的关系 |
| 4.1.1 水墨人物画造型与笔墨的矛盾 |
| 4.1.2 水墨人物画造型与笔墨的契合 |
| 4.2 水墨人物画造型语言的创新 |
| 4.2.1 新题材的表达 |
| 4.2.2 当下审美新认识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 摘要 |
| ABSTRACT |
| 目录 |
| 绪论 |
| 一、研究背景 |
| 二、研究内容及目的 |
| 三、研究现状 |
| 四、研究方法 |
| 第一章 中国历史题材绘画发展综述 |
| 第一节 历史画的概念定义 |
| 一、历史画的概念 |
| 二、历史画的重要性 |
| 三、历史画的界定 |
| 第二节 中国历史画的发展历程 |
| 一、古代 |
| 二、近现代 |
| 第二章 水墨技法在现当代历史画创作中的呈现 |
| 第一节 水墨技法如何进入中国历史画创作 |
| 一、古代水墨人物的发展 |
| 二、近代水墨人物的发展 |
| 第二节 新时期水墨历史画创作的演进 |
| 一、建国前期的水墨历史画创作风格 |
| 二、新时期的水墨历史画创作风格 |
| 第三节 水墨人物成为历史人物画创作主流的内在成因 |
| 一、从绘画本体出发 |
| 二、从文化内涵、审美价值出发 |
| 第三章 当代水墨历史画创作中面临的问题 |
| 第一节 外部问题 |
| 一、图像时代的冲击 |
| 二、在当代艺术环境下定位 |
| 第二节 内部问题 |
| 一、历史素养与历史观 |
| 二、历史画创作的史实考证 |
| 第三节 绘画本体问题 |
| 结语 |
| 附录:“历史与美术”主题访谈录(节选) |
| 图版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学术成果统计-作品、论文及专着发表 |
| 学术成果统计-展览及获奖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研究对象及意义 |
| 1.2 研究现状 |
| 1.3 研究方法 |
| 2 中国人物画写实传统溯源 |
| 3 西方写实造型对水墨人物画造型的影响 |
| 3.1 西方写实造型融入水墨人物画创作 |
| 3.2 西方写实造型与中国人物画传统造型方式融合的探索 |
| 3.2.1 以蒋兆和为代表的北方画派 |
| 3.2.2 以潘天寿为代表的浙派 |
| 3.2.3 其它相关画家 |
| 4 当代写实性水墨人物画造型风格解读 |
| 4.1 深刻人物形象的塑造 |
| 4.1.1 毕建勋 |
| 4.1.2 吴宪生 |
| 4.2 现代形式构成的探索 |
| 4.2.1 郭全忠 |
| 4.2.2 袁武 |
| 4.3 笔墨语言本体的开拓 |
| 4.3.1 梁占岩 |
| 4.3.2 周京新 |
| 5 写实性水墨人物画造型风格的锤炼与完善 |
| 5.1 真切地感受现实生活与深刻地认识艺术真实 |
| 5.2 自我造型形式语言的锤炼与完善 |
| 5.3 广泛地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并彰显民族艺术精神 |
| 6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作者简历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章 传统水墨人物画的笔墨特征 |
| 1.1 传统水墨人物画笔墨语言的特点 |
| 1.1.1 传统水墨人物画笔墨语言的历史发展探索 |
| 1.1.2 传统水墨人物画笔墨的特点 |
| 1.2 传统水墨人物画的表现形式 |
| 1.3 传统水墨人物画表现的历史探索 |
| 1.3.1 梁楷泼墨简笔 |
| 1.3.2 闵贞笔墨超逸 |
| 第二章 写实水墨人物画的笔墨旨向 |
| 2.1 写实水墨人物画形成的因素 |
| 2.1.1 社会思想的变革 |
| 2.1.2 科技教育的转型 |
| 2.1.3 文化艺术的发展 |
| 2.2 写实水墨人物画笔墨语言的发展 |
| 2.2.1 对传统笔墨的延续 |
| 2.2.2 西方写实的影响 |
| 2.2.3 传统笔墨与西方写实的融合 |
| 2.3 写实水墨多样性的视觉文化特征 |
| 2.4 写实与中国水墨人物画的创新 |
| 第三章 写实水墨人物画家的笔墨表现与解读 |
| 3.1 初创时期 |
| 3.1.1 徐悲鸿笔墨光影 |
| 3.1.2 蒋兆和水墨塑形 |
| 3.2 承继时期 |
| 3.2.1 方增先积墨笔法 |
| 3.2.2 刘文西焦墨淡染 |
| 3.3 转换时期 |
| 3.3.1 周思聪晕染水墨 |
| 3.3.2 李伯安线型墨韵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一、现实主义水墨人物画的兴起 |
| 1、关于现实主义 |
| 2、关于现实主义水墨人物画 |
| 二、传统意笔人物画转向现代的必然 |
| 1、传统人物画的衰落和现实主义的缺乏 |
| 2、外来文化的冲击 |
| 三、徐悲鸿一派与20世纪现实主义水墨人物画的崛起 |
| 1、徐悲鸿改革国画人物画的个人成就 |
| 2、徐悲鸿一派对现实主义人物画的积极影响 |
| 四、在当代复杂的艺术领域中,水墨人物画的发展及困扰 |
| 1、在当代复杂的艺术领域中,水墨人物画的发展 |
| 2、当代现实主义水墨人物画发展的困扰及未来瞻望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1 黄慎所处社会历史背景分析 |
| 1.1 黄慎的生平 |
| 1.2 清朝初、中叶政治、经济、学术思想及画风对黄慎的影响 |
| 1.3 扬州画派的画风对黄慎人物画风形成的影响 |
| 2 黄慎人物画的艺术风格 |
| 2.1 黄慎绘画艺术风格的形成与当时各画派及社会的关系 |
| 2.2 黄慎人物画的题材特色 |
| 2.3 黄慎人物画作品的思想性与艺术性 |
| 2.3.1 从文化氛围及宗教思想的角度分析黄慎作品的思想性 |
| 2.3.2 从社会地位及历史背景的角度分析黄慎作品的艺术性 |
| 2.4 黄慎人物画的艺术成就 |
| 3 黄慎绘画艺术风格变化的脉络 |
| 3.1 早期阶段 以工笔为主的作品 端庄严谨、工致细密的优美风格 |
| 3.2 中期阶段 以兼工带写为主的作品 洒脱清秀、疏朗苍劲的逸美风格 |
| 3.3 后期阶段 以草书笔意入画的大写意作品 笔墨气势磅礴、雄浑狂放的壮美风格 |
| 3.3.1 清代书法的发展对黄慎的影响 |
| 3.3.2 草书特殊的运笔是其大写意画风的重要因素 |
| 3.3.3 黄慎草书入画后与变革前相比较在美学上的特色 |
| 4 黄慎人物画与扬州画派画家人物画的横向比较 |
| 4.1 黄慎与金农作品的比较 |
| 4.2 黄慎与华喦作品的比较 |
| 4.3 黄慎与闵贞作品的比较 |
| 4.4 黄慎与罗聘作品的比较 |
| 5 黄慎在绘画史上地位的重新认识及其对当代中国人物画创作的启发 |
| 6 结语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 |
| 1.2 研究意义 |
| 1.3 研究方法 |
| 1.3.1 文献查阅法 |
| 1.3.2 比较研究法 |
| 1.3.3 实例分析法 |
| 2 现实主义水墨人物画的兴起 |
| 2.1 现实主义水墨人物画概念的界定 |
| 2.2 传统意笔人物画转向现代的必然 |
| 2.2.1 传统人物画的衰落 |
| 2.2.2 外来文化的冲击 |
| 2.3 现实主义水墨人物画在中国兴起的社会背景 |
| 2.3.1 社会革命需要绘画革命 |
| 2.3.2 毛泽东艺术思想对现实主义水墨人物画的影响 |
| 3 现实主义水墨人物画的发展历程 |
| 3.1 第一代现实主义水墨人物画家徐悲鸿及其重大影响 |
| 3.1.1 徐悲鸿的写实主义绘画思想 |
| 3.1.2 徐悲鸿绘画作品 |
| 3.2 京派与浙派――现实主义水墨人物画的两大阵营 |
| 3.2.1 京派 |
| 3.2.2 浙派 |
| 3.2.3 京派和浙派的简要比较 |
| 3.3 多元化时期的现实主义水墨人物画 |
| 4 关于现实主义水墨人物的思考 |
| 4.1 现实主义水墨人物画的画种定位 |
| 4.1.1 现实主义水墨人物画的独立发展 |
| 4.1.2 现实主义水墨人物画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
| 4.2 寻找恰切的笔墨语言 |
| 4.2.1 笔墨的本质 |
| 4.2.2 客观造型因素直接转化为笔墨语言的可能性 |
| 4.3 现实主义水墨人物画中的写意、写实与真实 |
| 4.3.1 “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的理解误区 |
| 4.3.2 追求高度真实的艺术 |
| 5 结语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绘画作品获奖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