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梁[1](2021)在《公路路基路面病害成因及防治措施》文中指出为提高公路行车舒适度,减少公路病害的出现,结合某县级公路出现的路基翻浆、滑坡、水毁,路面车辙、裂缝、坑槽、泛油等病害,对路基路面病害成因及防治措施进行了分析,指出适当的防止措施能提高路面使用性能、延长路面使用寿命。
黄厚罡[2](2020)在《成都某高速K215+615-K215+715段填方路基滑坡稳定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公路滑坡作为路基变形破坏的主要病害,常影响公路的建造与运行。本文以成都某高速公路K215+615-K215+715段左侧填方路基滑坡为对象,通过现场地质测绘、勘探及室内试验等,对该滑坡的形成机制及稳定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路基滑坡是较高填筑材料松散—密实砂质泥岩碎块在持续强降雨作用下,雨水沿裂隙、孔隙等下渗,致使路基下部粉质粘土长时间受浸泡,物理力学特性降低,并形成扬压力,而上部路基填料中雨水下渗形成动水压力,并增加路基容重,致使该滑坡变形破坏,其暴雨工况下的稳定性系数为0.85,为不稳定。因此,该滑坡形成机制分析及稳定性评价可为滑坡后期治理提供依据。
韩谢张[3](2020)在《高速公路路基滑坡的成因及监测技术探讨》文中认为本文介绍了高速公路路基滑坡的成因和其影响,分析了简易监测法、地质监测法、大地精密测量法以及自动遥感监测法等检测技术,提出了设置抗滑桩、设置挡土墙、削坡排水以及反压处理等路基滑坡治理措施,对于高速公路工作人员具有参考意义。
金朝扬[4](2019)在《填方路基边坡稳定性分析及其加固措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是一个灾害频发的国家,其中大多灾害与边坡相关,边坡工程受滑坡、山崩、坠石和泥石流等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其地质条件多样性、水文条件多样性导致边坡工程处于多维度复杂环境中。其中边坡失稳破坏问题是一项集复杂性、不确定性、动态变化特征于一体的系统性问题。因此研究边坡工程灾变失稳机制与稳定性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重庆市巴南区经济园区S11地块西侧填方路基边坡的复杂地质条件、降雨致灾因子等几类特殊问题,通过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及数值模拟等手段研究典型坡体结构在不同致灾因子下的失稳破坏机制与稳定性特征,揭示边坡灾变的一般规律,对该填方路基滑坡的稳定性问题进行分析评价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整治措施。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有:(1)通过对工程现场的实地勘察,分析研究该填方路基滑坡区的地质特征和环境条件,并现场钻探取样通过土工试验得到岩土物理、力学参数,为该填方路基边坡滑坡的稳定性分析和整治方案的合理选择,提供了准确的计算参数。(2)通过研究该填方路基边坡滑坡体的基本形态特征和应力、应变特性,定性分析其滑坡基本原因,初步评价滑坡破坏机理和滑坡稳定性;并采用极限平衡法定量分析该滑坡分别在天然条件下和降雨因子作用下的应力应变特征。(3)系统地从非饱和土力学理论、饱和及非饱和渗流理论及强度理论、降雨入渗作用下边坡稳定分析方法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并以国内典型降雨诱发型滑坡的调研和总结为基础,深入研究了降雨致灾因子下边坡失稳破坏机制及稳定性特征,借助数学建模实现了渗流与应力作用下,边坡安全的破坏评价方法,得出降雨雨型、降雨强度及持时等致灾因子对边坡失稳机制及稳定性的影响,并计算最危险滑动面及最小安全系数,最后进行稳定性分析及评价。(4)对极限平衡法分析成果和数值模拟结果进行整理研究,遵循滑坡治理的原则,结合S11地块西侧填方路基边坡滑坡破坏模式的使用特点,采用“抗滑桩+格构植草护坡+截排水”的滑坡治理方案。
徐德勇[5](2019)在《道路路基工程病害的处理技术》文中研究说明路基是道路工程的主体,决定着道路的承载性能和耐久性能,会对最终道路行车的稳定性与安全性产生影响,加强其病害处理研讨意义重大。本文以道路路基工程为研究对象,重点就常见的病害及处理技术进行论述。
姚子元[6](2018)在《高速公路路基滑坡的成因及监测技术探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对高速公路路基滑坡的具体成因及不利影响进行介绍的基础上,对路基滑坡的监测技术进行了总结,主要有简易监测法、地质监测法、自动遥感监测法、大地精密测量法等,可根据不同的滑坡情况采取不同的监测技术,最后,对高速公路路基滑坡监测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张鹏元[7](2018)在《贵州南部山区运营高速公路常见滑坡病害发育规律与稳定性研究》文中提出滑坡是贵州南部山区高速公路修建过程中危害最严重也是最常见地质灾害类型之一,同时也是高速公路运营阶段最大的安全隐患。贵州省南部山区高速公路滑坡类型丰富,具有典型性,对这些滑坡进行详细调查研究,分析其成因类型、发育规律、发育背景及稳定性,对贵州省高速公路的建设和安全运营意义重大。本文调查和研究了贵州省南部山区通车运营的板坝至江底高速公路、都匀至新寨高速公路、从江至义兴高速公路惠水至兴仁段、水口至格龙高速公路、贵阳至都匀高速公路、麻尾至驾欧高速公路、镇宁至胜境关高速公路、六盘水至六枝、黎平至洛香高速公路、凯里至羊甲高速公路等10条高速公路路段发生的20多处滑坡灾害,获取了大量滑坡资料,在此基础上系统总结了该地区运营高速公路滑坡的发育背景,分析了贵州南部山区运营高速公路滑坡病害的发育类型及变形破坏特征,提出了通车运营高速公路已有支护结构的滑坡稳定性数值模拟方法,并以贵州凯羊高速公路RK9滑坡为典型实例,运用该方法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与评价。首先,分析与研究贵州南部山区运营高速公路滑坡发育背景,得出如下结论:贵州南部山区高速公路滑坡病害主要分布在500m-2000m的高程上,中低山形成的滑坡病害最多;滑坡主要分布于二叠系地层和三叠系地层中,其表面多为第四系残坡积层;贵州山区高速公路段,很多滑坡都是在暴雨后发生,是“大雨大滑,小雨小滑,无雨不滑”的真实体现,贵州南部山区滑坡约有92%的发生在暴雨、大暴雨期间和持续强降水后,因此,降雨是贵州南部山区高速公路滑坡的主要诱发因素,同时也是边坡长期弱化的主要地质营力;人类活动是高速公路滑坡病害孕育的重要影响因素,在贵州现有高速公路中,由于刷坡过高、施工方法与施工过程不合理、拦挡工程设计不到位等因素,同时施工过程切坡填谷,强烈改变的坡体原始应力状态,从而导致通车运营后极易产生许多的滑坡灾害。其次,根据调查结果,将贵州南部山区运营高速公路最常见的滑坡按物质组成划分为堆积层滑坡、填方路基滑坡、破碎岩质滑坡和岩质滑坡四大类,其发育规律和变形破坏特征各有差异。研究发现,堆积层滑坡主要为第四系残坡积层,多为浅表部中小型滑坡;填方路基滑坡的滑面主要在填方内部和填方与原始地面的交界处,是高速公路运营过程中常出现的较难治理的滑坡;破碎岩质滑坡多发生在断层及构造发育强烈的中硬岩体中,岩质滑坡多发生在软硬岩互层或顺倾岩质边坡中;按照岩体的强度,可将贵州南部山区高速公路岩质滑坡划分为硬质岩滑坡、中硬质岩滑和软质岩滑坡,后两者在贵州南部山区高速公路中相对发育。贵州南部山区通车运营高速公路发育的滑坡主要为人工切坡的高陡路堑边坡及填方土路基边坡失稳,区别于一般公路滑坡的是这类边坡往往已有一定的支护措施,且公路处于通行状态,危害大,治理难度大,成本高。本文在调查和研究运营高速公路滑坡的发育背景和发育规律的基础上,以贵州凯羊高速公路RK9滑坡为具体实例,提出适用于公路通车运营过程中,具有前期支护结构的运营高速公路滑坡数值模拟稳定性分析方法,从而考虑切坡和支挡结构施工过程中滑坡变形失稳特征,进行滑坡的稳定性分析与评价,验证基于前期支挡结构施工过程的山区运营高速公路滑坡稳定性数值模拟分析方法的实用性。
张暮晨[8](2018)在《阜新市南环路K13-K14段路基滑坡防治研究》文中提出辽宁省阜新市地质环境复杂,地理位置介于内蒙古高原和辽河平原的过渡带,地处辽宁西部的低山丘陵区。辖区内交通便利,矿产资源丰富,煤矿资源储量较大。随着煤矿资源的开采,在很多矿区形成了高陡煤矸石堆积体边坡,这种高边坡的稳定性差,往往会因一种或几种不稳定因素的影响而导致滑坡的产生,从而导致巨大的损失。有效的监测手段能够把握滑坡的变形规律,判别滑坡的发展过程,对于滑坡的形成机理的研究和滑坡的灾害预防都有重要意义。本论文在收集整理已有资料的基础上,通过结合野外实地调查寻访对滑坡的现阶段发展状况进行总结分析,利用软件计算滑坡体稳定性,最后结合计算成果和野外调查成果,对滑坡体的治理提出合理的方案。文中对滑坡体的裂缝发育分布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分析,根据野外调查的结果,详尽地分析了滑坡体裂缝发育分布规律,进而对边坡的位移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利用Geo Studio(SLOPE/W模块)进行不同工况下的边坡安全系数分析计算,讨论在不同的工况下边坡的稳定性,确定滑坡的影响范围大小,最终根据上述分析结果对边坡提出相关的治理方案,并确定出最优的治理措施。这也为今后开展滑坡的治理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温雪芬[9](2017)在《山区公路高填路基全寿命周期风险评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进行,西部山区高等级公路里程正在迅速增长,而在修建的过程中,由于受到线形设计等因素的影响,不可避免的要穿过一些地形复杂的山区而产生大量的高填方路基,高填方路基具有填筑高度大、地质条件复杂、自重大等特点,往往很容易发生边坡稳定性破坏。近年来的实践表明,滑坡灾害和路基沉陷在山区公路高填方路基灾害中尤为突出,给社会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因此,对高填方路基灾害进行危险性评价对灾害的治理和监测预警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论文以国家科技支撑项目“西南山区干线公路路基灾变过程控制理论与动态调控技术研究”为依托,开展相关研究,引入了全寿命周期的概念,并且在构建山区公路高填方路基全寿命周期灾害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过程中,将高填方路基灾变视为动态的过程,进行全寿命周期内路基稳定性动态评价,并进行山区公路高填方路基风险分级,是对传统山区公路高填方路基灾害防治技术的一次突破。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对高填方路基典型地质灾害滑坡和路基沉陷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同时引入了高填方路基全寿命周期的概念,即把高填方路基的勘察设计阶段、建设阶段和运营阶段定义为高填方路基的全寿命周期;(2)以层次分析法为理论基础,根据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以及多位专家的经验建议,在高填方路基的全寿命周期内,分阶段分别选取了滑坡和路基沉陷的评价指标,在全寿命周期内分阶段建立了高填方路基典型地质灾害滑坡和路基沉陷的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3)根据高填方路基灾害危险性区段划分的原则,将各评价指标的危险性分为4个等级并分别赋值;由于不同因素在不同阶段对灾害危险性程度不同以及同种因素在不同阶段对灾害的危险程度也不同,结合实际情况以及各专家的建议,对各评价指标进行了量化分级处理,在高填方路基的全寿命周期内分阶段建立了滑坡灾害和路基沉陷灾害的危险性评价指标分级表;(4)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各阶段评价指标间的相关性,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出高填方路基灾害危险性评价指标在各阶段的权重,在高填方路基的全寿命周期内分阶段建立了滑坡和路基沉陷的危险性评价模型,同时把高填方路基危险性划分为低危、中危、较高危和高危4个等级,根据评价模型所计算的结果判断出高填方路基灾害的危险等级;(5)结合重庆南川贵州道真高速公路K29+800K30+200段填方路堤和重庆奉节云阳高速公路K1362+390485段填方路堤的实际情况,对所建立的模型进行了验证,将评价结果与现场调查资料灾害历史资料对比分析,发现评价的结果和调查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潘贵兵[10](2017)在《公路工程路基滑坡预防及处理》文中指出因为地质条件错综复杂,所以在公路工程建设中滑坡现象屡见不鲜。滑坡是一种不良的自然灾害,不仅严重影响了公路工程的顺利建设,而且还给滑坡后期的运营及养护工作带来了不便。文章主要阐述公路路基滑坡的预防和处理工作。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0 引言 |
| 1 公路路基路面常见病害成因 |
| 1.1 路基翻浆成因 |
| 1.2 路基滑坡成因 |
| 1.3 路基水毁成因 |
| 1.4 路面车辙成因 |
| 1.5 路面裂缝成因 |
| 1.6 路面坑槽成因 |
| 1.7 路面泛油成因 |
| 2 公路路基路面病害防治措施 |
| 2.1 路基翻浆防治 |
| 2.2 路基滑坡防治 |
| 2.3 路基水毁防治 |
| 2.4 路面车辙防治 |
| 2.5 路面裂缝防治 |
| 2.6 路面坑槽防治 |
| 2.7 路面泛油防治 |
| 3 结语 |
| 1 高速公路路基滑坡成因分析 |
| 2 路基滑坡造成的影响 |
| 3 高速公路路基滑坡监测技术 |
| 3.1 简易监测法 |
| 3.2 地质监测法 |
| 3.3 自动遥感监测法 |
| 3.4 大地精密测量法 |
| 4 路基滑坡的整治措施 |
| 4.1 设置抗滑桩 |
| 4.2 修筑挡土墙 |
| 4.3 削坡排水 |
| 4.4 反压处理 |
| 5 结束语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2.1 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及现状 |
| 1.2.2 非饱和土降雨入渗分析现状 |
| 1.2.3 降雨条件下边坡稳定性研究现状 |
| 1.2.4 滑坡稳定性整治措施研究现状 |
| 1.3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 1.3.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 1.3.2 本文研究技术路线 |
| 第二章 降雨型滑坡破坏机理分析及参数选取 |
| 2.1 降雨型滑坡机理 |
| 2.1.1 降雨对抗剪强度的影响 |
| 2.1.2 降雨对滑坡体影响的阶段分析 |
| 2.2 降雨型滑坡影响因素 |
| 2.2.1 降雨强度对滑坡的影响 |
| 2.2.2 降雨形式及持时对滑坡的影响 |
| 2.3 勘查区自然地理条件 |
| 2.3.1 地理位置及交通 |
| 2.3.2 气象水文 |
| 2.4 地质勘查结果 |
| 2.4.1 岩土体组成及结构特征 |
| 2.4.2 水文地质条件 |
| 2.5 边坡计算参数的选取原则及取值 |
| 2.5.1 参数选取原则 |
| 2.5.2 土体物理力学参数取值 |
| 2.5.3 岩石物理力学参数取值 |
| 2.5.4 其它岩土参数取值 |
| 2.6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滑坡稳定性分析及趋势预测 |
| 3.1 滑坡稳定性分析 |
| 3.1.1 滑坡变形迹象及变形史 |
| 3.1.2 滑坡稳定性影响因素 |
| 3.1.3 滑坡变形破坏模式 |
| 3.1.4 滑坡变形阶段 |
| 3.2 定量分析 |
| 3.2.1 计算模型及荷载组合 |
| 3.2.2 滑坡稳定性计算及评价 |
| 3.3 滑坡发展变化趋势及危害性预测 |
| 3.3.1 滑坡发展变化趋势 |
| 3.3.2 危害性预测 |
| 3.4 小结 |
| 第四章 基于SLOPE/W的边坡稳定性数值模拟 |
| 4.1 SLOPE/W软件及其原理 |
| 4.2 边坡地质模型及计算模型的建立 |
| 4.2.1 模型建立的条件 |
| 4.2.2 模型的建立 |
| 4.3 天然条件下坡体应力-应变特征 |
| 4.3.1 天然条件下坡体应力特征 |
| 4.3.2 天然条件下坡体应变特征 |
| 4.4 天然条件下边坡稳定性分析 |
| 4.5 降雨条件下坡体应力-应变特征 |
| 4.5.1 降雨条件下坡体应力特征 |
| 4.5.2 降雨条件下坡体应变特征 |
| 4.6 降雨条件下边坡稳定性分析 |
| 4.7 小结 |
| 第五章 滑坡整治方案及工程措施 |
| 5.1 确定主要整治方案 |
| 5.2 治理设计参数 |
| 5.3 治理工程计算 |
| 5.3.1 支挡位置荷载计算 |
| 5.3.2 抗滑桩临空面嵌入点计算 |
| 5.4 抗滑桩护壁计算 |
| 5.4.1 护壁土压力计算 |
| 5.4.2 护壁内力及配筋计算 |
| 5.5 排水工程设计 |
| 5.5.1 排水系统设计标准 |
| 5.5.2 排水系统设计原则 |
| 5.5.3 水力计算及断面设计 |
| 5.6 施工技术要求 |
| 5.6.1 抗滑桩施工技术要求 |
| 5.6.2 格构护坡施工技术要求 |
| 5.6.3 排水工程施工技术要求 |
| 5.7 整治后边坡稳定性验算 |
| 5.8 小结 |
| 第六章 结论和建议 |
| 6.1 结论 |
| 6.2 建议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1 路基沉陷病害及其处理技术 |
| 1.1 路基沉陷病害及成因 |
| 1.2 路基沉陷病害的处理技术 |
| 2 路基翻浆病害及其处理技术 |
| 2.1 路基翻浆病害及成因 |
| 2.2 路基翻浆病害的处理技术 |
| 3 路基滑坡病害及其处理技术 |
| 3.1 路基滑坡病害及成因 |
| 3.2 路基滑坡病害的处理技术 |
| 4 结语 |
| 0 引言 |
| 1 高速公路路基滑坡的成因与不利影响 |
| 1.1 具体成因 |
| 1.2 不利影响 |
| 2 高速公路路基滑坡监测技术 |
| 2.1 简易监测法 |
| 2.2 地质监测法 |
| 2.3 自动遥感监测法 |
| 2.4 大地精密测量法 |
| 3 滑坡监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
| 4 结语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2.1 国内外滑坡研究概述 |
| 1.2.2 滑坡稳定性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
| 1.2.3 运营高速公路滑坡灾害研究现状 |
| 1.3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
| 1.3.1 研究目标 |
| 1.3.2 研究内容 |
| 1.3.3 研究方法 |
| 1.3.4 技术路线 |
| 第2章 贵州区域工程地质及高速公路发展概况 |
| 2.1 贵州省区域地质概述 |
| 2.1.1 地形地貌 |
| 2.1.2 地层岩性 |
| 2.1.3 地质构造 |
| 2.1.4 气候与水文 |
| 2.2 贵州省高速公路概况 |
| 2.2.1 贵州省交通概况 |
| 2.2.2 研究区域概述 |
| 2.3 本章小结 |
| 第3章 贵州南部山区高速公路滑坡发育背景研究 |
| 3.1 地形地貌对贵州南部山区高速公路滑坡发育的影响 |
| 3.2 地层岩性对贵州南部山区高速公路滑坡发育的影响 |
| 3.3 地质构造对贵州南部山区高速公路滑坡发育的影响 |
| 3.4 水文地质条件对贵州山区高速公路滑坡发育的影响 |
| 3.5 降雨对贵州南部山区高速公路滑坡发育的影响 |
| 3.6 人类活动对贵州南部山区高速公路滑坡发育的影响 |
| 3.7 本章小结 |
| 第4章 贵州南部山区高速公路滑坡发育类型与特征研究 |
| 4.1 贵州南部山区高速公路常见滑坡病害分类方法 |
| 4.2 滑坡类型与发育特征 |
| 4.2.1 堆积层滑坡 |
| 4.2.2 填方路基滑坡 |
| 4.2.3 破碎岩质滑坡 |
| 4.2.4 岩质滑坡 |
| 4.3 本章小结 |
| 第5章 贵州山区运营高速公路滑坡典型实例稳定性研究 |
| 5.1 山区运营高速公路边坡失稳特点 |
| 5.2 山区高速公路滑坡稳定性分析方法概述 |
| 5.3 FLAC3D滑坡稳定性分析 |
| 5.4 运营高速公路滑坡稳定性FLAC3D数值模拟分析 |
| 5.4.1 凯羊高速公路RK9滑坡基本特征 |
| 5.4.2 边坡变形破坏特征 |
| 5.4.3 滑坡稳定性数值模拟分析 |
| 5.5 本章小结 |
| 结论与展望 |
| 结论 |
| 建议与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摘要 |
| 详细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2.1 滑坡类型与机理研究现状 |
| 1.2.2 滑坡稳定性分析评价研究现状 |
| 1.2.3 滑坡治理研究现状 |
| 1.3 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
| 1.3.1 主要内容 |
| 1.3.2 技术路线 |
| 第2章 滑坡区地质环境特征 |
| 2.1 地理位置概况 |
| 2.2 气象与水文 |
| 2.2.1 气象 |
| 2.2.2 水文 |
| 2.2.3 矿产资源 |
| 2.3 地形地貌 |
| 2.3.1 地形 |
| 2.3.2 地貌 |
| 2.4 地层岩性 |
| 2.5 地质构造及地震 |
| 2.6 水文地质 |
| 2.7 植被特征 |
| 2.8 人类活动 |
| 第3章 滑坡发育特征及成因分析 |
| 3.1 滑坡基本特征 |
| 3.1.1 滑坡形态及边界特征 |
| 3.1.2 滑坡物质组成及结构特征 |
| 3.1.3 滑坡变形特征 |
| 3.1.4 滑坡区水文地质特征 |
| 3.2 滑坡形成机制分析及影响因素 |
| 3.2.1 滑坡衍化分析 |
| 3.2.2 滑坡影响因素分析 |
| 3.3 小结 |
| 第4章 滑坡稳定性分析 |
| 4.1 滑坡稳定性影响因素及分析方法 |
| 4.2 滑坡稳定性分析 |
| 4.2.0 GeoStudio软件简介 |
| 4.2.1 计算方法 |
| 4.2.2 滑坡的计算模型 |
| 4.2.3 滑坡计算参数及工况 |
| 4.2.4 滑坡稳定性极限平衡计算 |
| 4.2.5 滑坡稳定有限元分析计算 |
| 4.2.6 滑坡发展趋势及危害性 |
| 4.3 小结 |
| 第5章 滑坡治理方案设计 |
| 5.1 概述 |
| 5.1.1 设计依据 |
| 5.1.2 设计原则 |
| 5.1.3 防治方法 |
| 5.2 防治方案研究 |
| 5.2.1 阜新市南环路K13-K14段路基滑坡防治方案对比 |
| 5.2.1.1 滑坡防治工程方案比选原则 |
| 5.2.1.2 滑坡防治对象与设计标准 |
| 5.2.1.3 滑坡防治工程方案比较 |
| 5.2.2 阜新市南环路K13-K14段路基滑坡防治方案设计 |
| 5.2.2.1 地表排水工程设计 |
| 5.2.2.2 抗滑桩设计 |
| 5.2.2.3 生态工程 |
| 5.2.2.4 其他 |
| 5.3 小结 |
| 第6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作者简介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项目背景与研究目的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 1.2.1 边坡风险评估及理论方法的研究现状 |
| 1.2.2 全寿命周期的研究现状 |
| 1.3 研究内容、关键技术、技术路线及实施方案 |
| 1.3.1 研究内容 |
| 1.3.2 关键技术 |
| 1.3.3 技术路线 |
| 1.3.4 实施方案 |
| 第二章 高填方路基典型灾害类型及影响因素分析 |
| 2.1 概述 |
| 2.2 高填方路基滑坡灾害及影响因素分析 |
| 2.2.1 高填方路基滑坡 |
| 2.2.2 高填方路基滑坡危险性影响因素分析 |
| 2.3 高填方路基沉陷及影响因素分析 |
| 2.3.1 高填方路基沉陷 |
| 2.3.2 高填方路基沉陷危险性影响因素分析 |
| 2.4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高填方路基全寿命周期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及分级 |
| 3.1 高填方路基全寿命周期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 3.1.1 高填方路基灾害危险性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 |
| 3.1.2 全寿命周期内高填方路基滑坡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 3.1.3 全寿命周期内高填方路基沉陷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 3.2 高填方路基全寿命周期危险性评价指标的量化分级 |
| 3.2.1 高填方路基灾害危险性区段划分的基本原则 |
| 3.2.2 全寿命周期内高填方路基滑坡危险性评价指标的量化分级 |
| 3.2.3 全寿命周期内高填方路基沉陷危险性评价指标的量化分级 |
| 3.3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高填方路基全寿命周期危险性评价模型 |
| 4.1 概述 |
| 4.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层次分析法) |
| 4.2.1 层次分析法 |
| 4.3 高填方路基滑坡灾害全寿命周期内危险性评价模型 |
| 4.3.1 勘察设计阶段高填方路基滑坡危险性评价结构模型的建立 |
| 4.3.2 建设阶段高填方路基滑坡危险性评价结构模型的建立 |
| 4.3.3 运营阶段高填方路基滑坡危险性评价结构模型的建立 |
| 4.4 高填方路基沉陷全寿命周期内危险性评价模型的建立 |
| 4.4.1 勘察设计阶段高填方路基沉陷危险性评价结构模型的建立 |
| 4.4.2 建设阶段高填方路基沉陷危险性评价结构模型的建立 |
| 4.4.3 运营阶段高填方路基沉陷危险性评价结构模型的建立 |
| 4.5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工程实例演示 |
| 5.1 重庆南川~贵州道真高速公路K29+800~K30+200段填方路堤边坡基本特征 |
| 5.2 重庆南川~贵州道真高速公路K29+800~K30+200段填方路堤危险性评价 |
| 5.3 重庆奉节~云阳高速公路K1362+390~485段填方路堤基本特征 |
| 5.4 重庆奉节~云阳高速公路K1362+390~485段填方路堤危险性评价 |
| 5.5 本章小结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 6.1 结论 |
| 6.2 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