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再论Pb-Zn(Ag)锰矽卡岩的形成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再论含Pb-Zn(Ag)锰质夕卡岩建造(论文文献综述)

郭玉乾,方维萱,童祥,路红记[1](2020)在《云南个旧新山矽卡岩钨多金属矿地球化学特征及找矿意义》文中提出采用矿物地球化学岩相学研究思路,对个旧新山矿段含钨矽卡岩原生地球化学异常进行了研究。新山矿段钨多金属矿发育W-Sn-Mo-Bi-(Au)-Cu-(Ag)-Mn综合异常,与燕山期黑云母花岗岩接触带含钨矽卡岩关系密切,钨矿单一经济品位和综合经济品位指标圈定矿体可为多组分低品位钨矿体工业化综合利用提供总体解决方案。富锰钙铝榴石-钙铁榴石、富锰次透辉石-钙铁辉石、富锰绿钙闪石、含锰富水矽卡岩矿物等新山矿段钨多金属矿储矿岩相为锰质矽卡岩的内在矿物地球化学机制。W-Sn-Mo-Bi-Cu-Mn地球化学岩相学示矿信息提取原理是含钨富锰矽卡岩相富集了含锰矽卡岩矿物、白钨矿、钼钨钙矿、钨锰铁矿、辉钼矿、黄铜矿、辉铋矿、硫碲铋矿、自然铋、锡石等矿。Sn、Cu、Bi(Au)具有综合回收利用价值。

田坎[2](2019)在《西藏帮布勒铅锌铜铁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论文选取项目团队在冈底斯成矿带西段新发现的帮布勒Pb-Zn-Cu-Fe多金属矿床为研究对象,基于详实的野外地质调查,首次系统性的总结报道了帮布勒矿床的地质特征以及成矿地质条件,对典型岩矿石标本开展了岩相学观察,对与成矿相关的石英斑岩、流纹斑岩等开展了高精度锆石U-Pb定年、锆石Hf同位素以及全岩Sr-Nd-Pb同位素分析;利用扫描电镜、电子探针等多种手段开展了矿物学、矿物地球化学分析;并结合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以及C-H-O同位素分析、金属硫化物矿物的S-Pb同位素分析等研究,探讨了该矿床的成因。取得的主要认识如下:1.查明并报道了帮布勒矿床地质特征帮布勒矿床矿(化)体产于晚白垩世石英斑岩与灰岩接触带,以及灰岩和砂岩的层间界面,形态较复杂。现有地表探槽工程与钻探工程初步控制了矿区内三个主要矿体群,并证实了300m以下隐伏矿体的存在。在矿区范围地表内圈定铅锌矿(化)体76个、铜矿体2个,深部隐伏矿(化)体12个;矿石矿物以方铅矿、闪锌矿、黄铜矿、磁铁矿等为主;矿区内主要蚀变为发育在接触带附近的矽卡岩化,以形成钙铁榴石、透辉石和阳起石为主。根据已有控制程度概算矿区主要矿体333+3341金属资源量为:Pb 32.67万吨,Zn 38.00万吨,Ag 170.91吨,Cu 1259吨,已达到大型矿床规模。该发现为念青唐古拉成矿带的向西延伸提供了重要的事实依据,使该成矿带继查个勒矿床的发现后再次向西延伸约250km。2.开展了岩石地球化学研究,厘定了岩浆岩成因类型帮布勒矿区内成矿相关的石英斑岩Si O2含量变化于72.4777.31 wt.%;K2O含量为0.865.89 wt.%;铝饱和指数A/CNK为0.881.43,显示高钾钙碱性、偏铝质、高分异I型花岗岩特征;稀土总量变化于73.95247.89 ppm之间(平均189.80 ppm),具轻稀土相对富集,重稀土亏损的特点,同时具有明显的Sr、Eu、Nb、Ta、P等负异常,暗示其岩浆形成过程中经历了重要的结晶分异过程。石英斑岩的εHf(t)整体集中于-7.92-12.85,对应的地壳模式年龄为19611121 Ma;全岩(87Sr/86Sr)i比值为(0.71480.7258),εNd(t)值(-9.01-7.32),二阶段Nd模式年龄为16121477 Ma;铅同位素206Pb/204Pb、207Pb/204Pb、208Pb/204Pb分别为18.68618.781、15.69915.762和39.13139.344,显示Pb同位素的组成与拉萨地体的Pb同位素一致。综上,帮布勒矿区石英斑岩可能形成于班公湖-怒江洋南向俯冲结束后的后碰撞伸展环境,与拉萨地块基底的部分熔融有关。3.限定了帮布勒矿床的成岩与成矿时代,为完善晚白垩世(8070Ma)这个“特殊”时间段冈底斯成矿带的成岩成矿演化序列提供了新的证据获得了研究区内的石英斑岩、流纹斑岩、闪长玢岩的锆石U-Pb年龄均为77Ma左右,结合区域研究成果,我们认为晚白垩世冈底斯带上的岩浆活动是连续的,并不存在前人认为的8070 Ma期间的岩浆活动“静宁期”。该时期(8070 Ma)北冈底斯地区的岩浆活动作用强度强于南部冈底斯地区,并且侵位时间也有从北向南逐渐变新的趋势,同时也表现出东部地区强于西部地区的特点。该时期的成矿作用在北冈底斯地区以铁铜、铜金矿化为主,形成了东部以日阿、更乃等铁铜矿点为代表的矿床;在念青唐古拉带上则以铅锌铁铜多金属矿化为主,形成了以帮布勒为代表的大型矽卡岩型Pb-Zn-Cu-Fe矿床。4.讨论了矿床成因并初步建立了成矿模式矿区内矿石δ34SCDT值集中在-0.8‰3.9‰,中值在0附近,显示了硫为单一岩浆来源的特征。矿石与石英斑岩中的Pb同位素的组成较为稳定,具有较为一致的上地壳来源特征。与成矿相关的透明矿物的C-H-O同位素结果显示成矿流体在早期以岩浆流体为主,到晚期逐渐过渡为以大气降水为主。成矿模式简述为:晚白垩世(77Ma±),羌塘地体与拉萨地体已经由碰撞造山作用逐渐进入后碰撞环境。在碰撞向后碰撞环境的转换过程中区内的古老地壳发生部分熔融并经过高度的分离结晶作用形成石英斑岩岩浆,随后岩浆携带大量的成矿物质向上侵入围岩地层或局部超覆于围岩之上,与围岩中的灰岩发生交代反应,在岩体与围岩接触带附近形成矽卡岩化带。矽卡岩阶段以岩浆水为主的成矿流体整体具有高温、高盐度、高氧逸度的特征,在接触带及附近发育以石榴子石、透辉石、阳起石等为主的矽卡岩蚀变,到了矽卡岩末期大量的磁铁矿开始生成,并交代早期的矽卡岩矿物;而到了石英-硫化物期由于大气降水的不断混入,成矿流体的温度、盐度等出现明显降低,含矿气水热液在石英斑岩与灰岩接触带附近、灰岩与拉嘎组砂板岩的层间破碎带以及拉嘎组地层内广泛发育节理裂隙的部位发生减压、降温,随后伴随成矿物质的沉淀、堆积,在有利部位形成了矽卡岩型的铅锌铜铁多金属矿体,5.为区域找矿提出了下一步的工作建议研究认为晚白垩世8070Ma羌塘-拉萨地块碰撞后的局部伸展作用诱发的岩浆活动侵入到碳酸盐围岩地层中,可能是此时期形成矽卡岩型矿床的主要机制。围绕该时期的岩浆活动,在念青唐古拉铅锌铁铜成矿带上寻找矽卡岩型矿床可能会是下个阶段找矿工作的重点关注对象,并重点围绕着帮布勒大型铅锌矿床的发现,考虑矿床丛聚性、等距性等分布特点,在隆格尔-南木林弧背断隆带及冈底斯火山岩浆弧北缘加大勘探力度。

牛旭宁[3](2019)在《西藏蒙亚啊铅锌矿床成因与找矿方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论文围绕蒙亚啊铅锌矿床成因与找矿方向问题,基于野外地质勘查,通过对已有研究成果整理分析、光薄片详细镜下观察,系统总结蒙亚啊铅锌矿床的地质特征和成矿地质条件,为矿区进一步找矿预测提供理论依据。蒙亚啊铅锌矿床位于念青唐古拉成矿带东段,区内上石炭统-下二叠统来姑组地层和中二叠统洛巴堆组地层富含铅锌成矿元素,是主要的矿源层。矿区近EW向、NW向及SN向断裂为成矿物质运移及沉淀提供通道和沉淀场所。矿区岩浆岩以花岗斑岩为主。矿体呈层状、脉状沿断裂及其两侧展布,并具有典型的矽卡岩矿物和蚀变特征。矿区出露的花岗斑岩形成于中新世(13-20 Ma),矿化时限集中于古新世(60-66Ma)、始新世(49-55Ma),表明矿区存在两期矿化,且与已出露的花岗斑岩无关。地层及矿石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矿区来姑组地层和洛巴堆组地层提供了部分成矿物质,成矿流体整体呈现出还原特征,并从东到西表现出还原性逐渐降低的趋势。详细的矽卡岩(石榴子石、辉石)矿物和硫化物(闪锌矿)矿物学研究,表明蒙亚啊铅锌矿床属于典型矽卡岩型矿床。流体包裹体和C-H-O同位素研究,表明成矿流体为岩浆热液和大气降水的混合流体,后期有大量大气降水的参与,并从东向西呈现出温度逐渐降低、盐度逐渐降低的趋势,温度的降低可能是矿质沉积的机制。S-Pb同位素结果显示成矿物质具有壳幔混源的源区特征,可能与念青唐古拉结晶基底的重熔有关,来姑组和洛巴堆组地层参与成矿。结合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岩-成矿时代研究,推测蒙亚啊铅锌矿床的形成与印度-欧亚大陆主碰撞期的岩浆活动有关,属于远端矽卡岩型矿床。蒙亚啊矿区地质、物探、化探、遥感异常特征和短波红外光谱数据表明,矿区西南部所处地层为来姑组地层二段、三段及洛巴堆组地层,地层内部有大型断裂切穿,具有较好的成矿条件。区内磁异常数量多,异常值高,存在明显的Pb-Zn-Cu-Ag组合异常,异常强度高,存在一定的铁染异常,与矿区内其他已知矿体所处地质环境类似,可能具有较大的成矿潜力。

张永超[4](2019)在《西藏查个勒铅锌钼铜矿床特征及成因:来自流体包裹体、矿物学、年代学和地球化学证据》文中提出查个勒大型铅锌钼铜矿床位于念青唐古拉铅锌银铁钼钨成矿带西段,但目前对该矿床的成矿流体来源及演化、成矿物质来源、成矿作用和成因类型等方向的认识不足,严重制约了下一步的勘探开发以及该成矿带西段的找矿工作。本文系统开展了查个勒矿床地质特征、岩石地球化学、年代学、矿物学、流体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取得的主要认识为:1、查明查个勒矿床地质特征查个勒矿床自北向南由龙根铅锌矿段、查北铅锌多金属矿段和查南钼矿段组成。其中龙根矿段富含Pb、Zn和Fe,矿体呈脉状、透镜状、层状产于矽卡岩、大理岩及附近层间破碎带。查北矿段则富含Pb、Zn、Ag和Cu,矿体呈脉状、不规则状或透镜状赋存于角岩、矽卡岩、灰岩和大理岩中。查南矿段则富含Mo、Fe,及少量Cu,矿体主要呈细脉状或浸染状产于岩体中石英脉和硅化花岗斑岩中。矽卡岩具有明显的分带特征,近端石榴子石呈红褐色,远端为浅棕色、绿色,从近端至远端钙铝榴石含量逐渐增加。而辉石也显示了相似的特征,随着靠近灰岩,透辉石端元组分逐渐增加。2、限定了查个勒矿床成岩成矿时代,提出古新世-早始新世板片回撤的成岩成矿动力学模式查个勒矿床三个矿段成矿花岗斑岩具有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均表现为高硅,富碱,贫Ti、Mg、P和Ca,相对富集轻稀土元素(LREE)、Rb、Th、K和Nd,而亏损Ta、Nb、Sr和Ti。各矿段成矿岩体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标准化配分模式、Pb同位素组成相近,且与大陆上地壳相似,显示强烈的轻重稀土分馏,呈斜率较大的右倾“V”型稀土配分模式。三个矿段成矿岩体具相似的εHf(t)值(-8.53-0.23)和εNd(t)值(-15.48-5.24),Nd模型年龄(1.31.77 Ga)和Hf模型年龄(1.02-1.47Ga)与念青唐古拉群结晶基底形成时代相似,通过Sr-Nd-Hf同位素所计算的花岗斑岩源区地幔贡献比例为10-60%。查个勒矿床各矿段成矿岩体具有相同的岩浆源区,来源于中元古代结晶基底的部分熔融,并有一定量幔源物质的贡献。查个勒矿床三个矿段的成岩成矿年龄相近,均在5964Ma,具体为龙根矿段花岗斑岩锆石U-Pb年龄(64.3±0.7 Ma)与闪锌矿Rb/Sr年龄相似(59.1±1.1 Ma)。查北矿段花岗斑岩年龄(63.8±1.1 Ma)与白云母40Ar/39Ar年龄相似(62.75±0.63Ma)。查南矿段花岗斑岩年龄(63.9±0.9 Ma)与辉钼矿Re-Os年龄(62.3±1.4 Ma)相似。成岩成矿作用与北向俯冲的新特提斯洋板块回撤以及印度与欧亚板块之间的碰撞有关,是俯冲晚期-主碰撞早期过渡环境的产物。3、探讨查个勒矿床三个矿段关系及矿床成因,认为查个勒矿床为典型的斑岩型Mo+矽卡岩型Pb-Zn多金属矿床查个勒矿床三个矿段产于同一构造体系下,并表现出从Mo、Mo-Cu、Cu-Pb-Zn变为Pb-Zn的矿化分带。成矿岩体均为花岗斑岩,且具有相似的岩相学、地球化学、锆石U-Pb年龄、矿化年龄和Sr-Nd-Pb-Hf同位素组分特征,表明它们具有共同的岩浆源和类似的演化过程。流体包裹体和C-H-O同位素表明查个勒矿床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岩浆热液体系,成矿流体演化过程中大气降水加入的比例逐渐增加,成矿晚期演化为以大气降水为主。查个勒矿床Mo矿化和Pb-Zn矿化金属硫化物具有相似的S和Pb同位素、辉钼矿Re同位素和闪锌矿Rb同位素表明这两种矿化具有相似的成矿物质来源,均是岩浆热液起主导作用。从查南钼矿化、查北铅锌多金属矿化到龙根铅锌矿化,黄铁矿和黄铜矿的微量元素组成LA-ICP-MS分析结果呈现有规律的变化。例如Sb、Mo、Mn和As等元素在查南钼矿段黄铁矿中最为富集,Cu和Zn等元素在查北矿段相对富集,而Pb、Ag、Co、Ni等微量元素在龙根矿段黄铁矿中相对富集。三个矿段大多数黄铁矿Co/Ni≥1,同时Au、As的含量与斑岩型热液矿床类似。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和方铅矿成因判别图显示其为与岩浆热液相关成因。因此,我们推断三个矿段在同一构造-岩浆事件下形成,属于同一斑岩-矽卡岩Mo-Pb-Zn成矿系统。4、探讨了查个勒矿床成矿作用过程流体包裹体、C-H-O同位素和激光拉曼分析表明,在第I成矿阶段,Pb-Zn矿化成矿流体为高温、中等盐度的NaCl-H2O型岩浆水,岩浆热液流体与灰岩在约1.12.7 km深度处发生交代蚀变。在龙根矿段形成主要以钙铁榴石为主的石榴子石,而少量发育的辉石主要为透辉石和钙铁辉石,该阶段热液系统具有相对较高的氧化条件。而查北矿段主要为以钙铁辉石和钙锰辉石为主的辉石,以及极少量的以钙铝榴石为主的石榴子石,这些证据表明查北矿段处于还原环境。而在查南矿段,从岩浆中分异出的岩浆热液流体具有高温、高盐度、弱还原性的特征,形成了钾硅酸盐化蚀变及与之相关的无矿石英脉体。第II成矿阶段,成矿流体的温度和盐度进一步降低,该阶段有大气降水的加入,沉淀出了湿矽卡岩矿物、磁铁矿、石英等。在龙根矿段成矿流体沸腾作用导致铁发生沉淀形成了磁铁矿。在查南钼矿化地段发育钾硅酸盐化蚀变,该阶段成矿流体在降温降压的过程中发生沸腾作用,导致了辉钼矿、黄铁矿和少量黄铜矿的沉淀。在第III成矿阶段,查北和龙根矿段成矿流体温度、盐度大大降低。成矿流体逐渐由氧化向还原环境转变、流体的沸腾作用和低温、低盐度的外部大气降水的混入最终导致了富含铜、铁的硫化物沉淀。而在查南矿段,则发生绢英岩化蚀变,并有少量黄铁矿和黄铜矿硫化物沉淀。随后,在第IV成矿阶段,随着大气降水混入的比例越来越高,流体温度、盐度均发生明显下降,在查北和龙根矿段导致了铅锌硫化物发生了快速沉淀。而在查南矿段发生了青磐岩化蚀变,主要形成绿帘石、绿泥石、石英等蚀变矿物,可见星点状黄铁矿发育。而在成矿晚期(第V阶段),随着大气降水大量的混入,流体逐渐演变为以大气降水为主的低温的、低盐度的流体,代表了成矿热液活动的减弱或终止。5、建立了查个勒铅锌钼铜矿床成矿模式在65Ma左右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开始碰撞,导致北向俯冲的新特提斯板块发生回撤,诱发地幔物质上涌,并促使上覆念青唐古拉群结晶基底部分熔融并与少量幔源岩浆形成壳幔混合母岩浆。大规模岩浆上升侵位至浅部地壳形成岛弧型花岗斑岩侵入体,并不断分离出超临界流体。查个勒矿床超临界流体演化为完全不同的两类热液。在查北矿段和龙根矿段出溶的流体转变为一种高温、中等盐度的富含成矿元素(Zn、Pb、Cu、Fe)的NaCl-H2O体系岩浆热液。上升流体在花岗斑岩与下拉组灰岩之间的接触处或在岩性界面附近发生选择性交代作用,导致铅锌硫化物沉淀。而在查南钼矿段,出溶的流体转变为高温、高盐度,富含Mo、Fe等元素的流体体系,最终沉淀形成斑岩型Mo(Fe、Cu)矿化。6、分析了矽卡岩型铅锌、铁矿床和斑岩型钼矿床岩浆岩成因及源区差异,认为源区差异和岩浆岩性质是导致不同矿化的主要原因矽卡岩型Pb-Zn、Fe和斑岩型Mo矿床是古新世-早始新世念青唐古拉地区形成的三种最重要的成矿类型。Pb-Zn矿化与Fe矿化成矿性差异可能主要与岩浆源区的差异有关,更多幔源物质的混入对于矽卡岩型Fe矿床及相关花岗岩的形成至关重要,而岩浆源区主要为古老拉萨大陆地壳物质的岩浆作用则产生了强烈的Pb-Zn矿化。而Mo矿化和Pb-Zn矿化、Fe矿化的成矿差异性与岩浆源区无关,可能主要与岩浆侵位过程中地壳物质的加入、岩浆氧逸度和岩浆分异程度等物理化学条件有关。7、总结控矿因素,矿床时空分布特征,指明区域找矿方向念青唐古拉地区永珠组、洛巴堆组、下拉组、昂杰组、拉嘎组、郎山组等含碳酸盐岩地层与古新世-早始新世中酸性岩浆岩接触交代部位是寻找矽卡岩型铅锌矿床、铁矿床有利地段,而在矽卡岩Pb-Zn多金属矿区的外围和深部应加大对斑岩型钼矿的勘查。

邓明国,陈伟,王学武,刘凤祥,管申进,卢映祥,余海军,赵发[5](2018)在《滇西芦子园远程矽卡岩Pb-Zn-Fe(Cu)多金属矿床流体包裹体初探及矿床成因探讨》文中研究表明滇西镇康芦子园是"三江"成矿带保山地块内迄今发现的唯一超大型Pb-Zn-Fe(Cu)多金属矿床,是区内系列同类层控热液铅锌矿床的典型代表。矿体呈似层状、脉状及透镜状产于寒武系碳酸盐岩建造的矽卡岩和大理岩层间破碎带,矿石构造以条带状、浸染状和脉状-网脉状为主要特征;围岩蚀变复杂、分带明显,由下至上依次为石榴子石-透辉石-透闪石-阳起石化带→绿泥石-绿帘石-阳起石-蔷薇辉石化带→碳酸盐-大理岩化带。矿床成矿流体从早期到晚期经历了多个矿化阶段。本文选取了该矿床早矽卡岩阶段、晚矽卡岩阶段、石英硫化物阶段和石英碳酸盐阶段的多种脉石矿物及闪锌矿进行了系统的流体包裹体研究。结果显示,早矽卡岩阶段发育微溶CO2富液相和纯液相水溶液包裹体,并含大量K+、Na+、Ca2+、F-和Cl-和少量SO42-,气相成分主要为H2O、CO2及少量CH4和N2,包裹体均一温度为233.6315.6℃,盐度为10.6%17.6%NaCleqv;晚矽卡岩阶段发育含CO2和子矿物三相包裹体,均一温度214.9388.0℃,盐度5.9%16.4%NaCleqv;石英硫化物阶段发育含CO2的水溶液包裹体,气相成分为CH4、H2O和少量CO2,均一温度150.0285.0℃,盐度为2.5%13.8%NaCleqv;石英碳酸盐阶段为单一成分的水溶液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05.0187.5℃,盐度为0.5%12.3%NaCleqv。结合H-O同位素研究表明,成矿流体最初来源于具中高温、中高盐度、高K、Na,富CO2、Cl、F等特征的深部岩浆热液,在石英硫化物阶段开始有大气降水混入,演化为中阶段中低温、低盐度、贫CO2的热液流体,至成矿晚阶段转化为以大气降水占主导。该矿床成矿环境的改变、流体混合以及流体的沸腾作用可能是导致成矿物质富集沉淀的重要机制。综合矿床地质特征、成矿流体包裹体和HO同位素研究认为,该矿床为与陆陆碰撞造山和深部隐伏岩体有关的远程矽卡岩成矿系统。

胡昕凯,张寿庭,曹华文,裴秋明,夏炳卫,赵玉,王亮[6](2017)在《河南栾川中鱼库矽卡岩矿物学特征及地质意义》文中提出河南栾川中鱼库硫锌多金属矿床是近年来发现的矽卡岩型硫锌多金属矿床,为进一步探讨其成矿机制,本文以矽卡岩矿物为研究对象,开展了野外观察、岩矿鉴定和电子探针分析综合研究。研究表明,矿床成矿阶段可细分为早矽卡岩阶段、退化蚀变阶段(晚矽卡岩阶段)、石英-硫化物阶段、石英-碳酸盐阶段。该矿床矽卡岩为交代成因的钙矽卡岩,石榴子石以钙铁榴石-钙铝榴石系列为主,辉石以透辉石-钙铁辉石系列为主,帘石主要为绿帘石,角闪石为钙角闪石,绿泥石为铁镁绿泥石。石榴子石、辉石端元组分特征显示矽卡岩阶段成矿流体经历了从酸性到碱性、从还原到氧化的转变。随着流体演变,从退化蚀变阶段到石英-硫化物阶段,成岩成矿环境逐渐从氧化环境过渡到还原环境。石英-硫化物阶段是成矿主阶段,在此阶段金属硫化物大量富集和沉淀。

邓明国,徐荣,王朋,孙柏东,曾磊,余海军,王涛,沙建泽[7](2016)在《滇西芦子园Pb-Zn-Fe多金属矿床蔷薇辉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意义》文中提出芦子园超大型Pb-Zn-Fe多金属矿床是保山地块上系列同类矿床的典型代表,矿体呈似层状顺层产出,含矿围岩以矽卡岩为主;地质、物探、化探、遥感等综合推断深部存在隐伏岩体,但已知矿床内未见到隐伏岩体且未获得直接的成矿年龄等,矿床成因一直存在较大分歧。矿床深部发现蔷薇辉石与Fe、Pb、Zn、Cu矿化具密切的共伴生关系以及往深部蔷薇辉石含量增加、颗粒增大等特征,具有重要的矿床成因指示意义。本文对蔷薇辉石的主量元素、微量元素、稀土元素以及H、O同位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蔷薇辉石主要化学组成SiO 247.01%48.66%,MnO 34.42%40.19%,CaO 7.52%8.51%,FeO2.85%8.76%,MgO 0.22%0.28%,TiO2和Al2O3含量均较低;微量元素Li、Be、Sc、Zr、Rb、Sr等不相容元素不亏损或弱亏损,相容元素Cr、Co、Ni明显亏损;稀土元素总量较低;包裹体δDV-SMOW为-81.7‰-73.3‰,δ18OH6.1‰,2O为5.4‰在δD-δ18OH2O图解中投点均落入岩浆水区域;矿石矿物Y/Ho值与周边燕山期志本山、漕涧花岗岩较为一致。上述均表明芦子园矿床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深部岩浆岩,综合分析认为,芦子园Pb-Zn-Fe多金属矿床为与燕山期隐伏中酸性岩浆岩有关的远程矽卡岩型矿床。

马旺[8](2016)在《西藏列廷冈—勒青拉矽卡岩型铅锌铁铜钼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与成因探讨》文中研究指明列廷冈-勒青拉矿床位于冈底斯北缘Pb-Zn-Fe-Cu-Mo多金属成矿带东侧,是该带上一个独特的同时发育Pb、Zn、Fe、Cu、Mo五种元素矿化的典型矽卡岩型多金属矿床。矿床在空间上具有一定蚀变矿化分带特征,Fe-Cu-Mo矿体主要发育在与成矿岩体和蒙拉组二段灰岩接触带位置,呈半环状围绕成矿岩体分布,受接触构造控制,矿体形态呈透镜状、囊状、不规则状,发育的蚀变矿物为钙铝榴石和少量钙铁榴石、铁普通辉石、透辉石、铁阳起石、绿帘石、绿泥石等。Pb-Zn-(Cu)矿体主要产于岩体西侧远端外接触带蒙拉组灰岩地层中,与灰岩、砂板岩呈互层产出,受后期构造影响,矿体产状形态各异,发育的蚀变矿物为含锰钙铁辉石、含锰铁阳起石和少量钙铁榴石、绿帘石、绿泥石等。列廷冈-勒青拉矿床与成矿相关的花岗斑岩、花岗闪长斑岩、花岗闪长岩成岩年龄分别为60.69±0.98Ma、62.85±0.58Ma、61.40±1.5Ma,都具有富硅富碱准铝质特征,属于高钾钙碱系列I型花岗岩范畴。三者微量元素原始地幔标准化配分曲线以及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模式图相似,具有LREE相对富集,HREE相对亏损,中等负Eu异常,Rb、Ba、Th、U、Pb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强烈富集,Nb、Ta、Ti、P等高场强元素强烈亏损,此外Sr也明显亏损,显示出弧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锆石Hf同位素显示三套成矿岩体是幔源岩浆混染拉萨地体内古老地壳重熔岩浆的产物。Fe-Cu-Mo矿段与黄铜矿共生的辉钼矿Re-Os同位素等时线年龄为59.4±4.5Ma,Pb-Zn-Cu矿段闪锌矿Rb-Sr同位素等时线年龄为58±2Ma,二者成矿年龄在误差范围内一致,表明Pb-Zn-Fe-Cu-Mo为同一成矿系统,同属于印度-亚洲大陆碰撞造山带主碰撞早期岩浆活动的产物。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及激光拉曼分析显示,列廷冈-勒青拉矿床流体包裹体主要为气液两相和含子晶流体包裹体,成矿流体为Na+-Ca2+-K+-CO32--SO42--Cl--F--HS-卤水体系。从时间上来说,呈现从矽卡岩阶段到硫化物阶段温度下降,盐度升高的特征,从空间上来说,呈现从近岩体到远岩体矿化温度下降、盐度升高的特征。成矿流体早期阶段主要源自花岗质岩浆热液系统,C-H-O同位素研究显示从石英硫化物阶段开始存在循环大气降水的加入。两个矿段灰岩、大理岩地层与正常海相沉积灰岩相比?18OV-SMOW具有明显亏损的特点,说明成矿流体在矿区灰岩地层中大规模运移,进而导致矿区远端外接触带形成Pb-Zn-Cu矿体。硫同位素显示Fe-Cu-Mo矿段硫化物的δ34S大部分集中在-1‰-5‰之间,显示其岩浆硫来源,可能混染了海水硫的有机还原作用产生的硫。Pb-Zn-Cu矿段硫化物的δ34S值大部分集中在-7‰-11‰之间,更多的显示围岩中硫的作用。矿床硫化物中的铅同位素与区域上岩浆岩的铅同位素特征相似,因此推测矿床中铅同位素主要来源于岩浆。最后综合分析得到矿床的成矿模型,印度板块与拉萨地块于65Ma发生初始碰撞,导致平缓俯冲的新特提斯洋壳板片发生回卷,进而诱发大规模软流圈物质的上涌以及地幔楔热结构的强烈改造,导致地幔发生部分熔融,形成大量镁铁质岩浆。镁铁质岩浆上侵到拉萨地块下地壳底部发生停滞,经历MASH过程后演化出与矽卡岩型Fe-Cu矿化有关的岩浆,后与下地壳的熔体混熔上升侵位,引发古老的中上地壳发生部分熔融,进而形成与矽卡岩型Pb-Zn-Fe-Cu-Mo矿化有关的岩浆沿断裂上升侵位。伴随着岩浆不断的结晶分异,形成了早期的高温中盐度并富含成矿物质的成矿流体沿矿区断裂构造、层间裂隙等构造薄弱带侵位-渗透,与矿区蒙拉组灰岩接触带部位引起双交代作用,形成一系列矽卡岩矿物。随着流体温度降低,水解作用增强,流体氧化还原条件的改变,PH升高,磁铁矿在接触带附近沉淀。随后阶段由于大气降水的持续加入和流体沸腾作用导致大量的SO2、H2S、HCl、CH4、N2等从液相分离出来,进入气相使得流体PH继续增大,因温度的降低,压力的减小,在近岩体接触带部位形成以高温为特征的Fe-Cu-Mo矿体,在远离岩体外接触带部位形成以中高温为特征的Pb-Zn-Cu矿体。

戴慧敏[9](2016)在《大兴安岭成矿带中北段铜多金属矿床地球化学建模及潜力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利用1999年以来更新的区域化探数据对大兴安岭成矿带中北段进行了地球化学图件更新,对大兴安岭成矿带中北段进行了主要成矿元素区域分布特征研究,重新对大兴安岭成矿带中北段进行地球化学分区,使用了原始数据直接圈定地球化学异常并与地质背景衬度法圈定异常进行了对比。在开展综合研究的基础上,收集大兴安岭地区典型铜矿床地质、地球化学资料,对研究区进行了找矿模型研究和资源量估算探讨。由于数据为不同年代、不同采样单位及不同实验测试单位在地球化学图件编制中多个图幅间出现了等量线环绕子区边界现象。通过对比分析,传统系统误差校正方法均不较好地校正本区出现的系统误差,因此,本文提出了“基于地球化学背景的系统误差校正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针对单点离群数据在地球化学图面上出现“牛眼点”现象,经对比各种网格化模型认为改进的距离倒数幂指数加权法能最大程度削弱上述现象。根据元素组合及区域分布特征,将大兴安岭成矿带中北段划分为四个地球化学区和五个成矿地球化学异常区带,与研究区矿集区分布吻合。各地球化学区地球化学参数对比显示,各地球化学区内主要元素相对于其他地球化学区具有最大的变异系数。根据异常元素组合特征和地质背景对比,总结不同成因类型铜矿床的特征元素组合分别为:陆相火山热液型Cu-Au-As-Sb和Cu-W-Sn-Mo;矽卡岩型特征元素组合Cu-Pb-Zn-Au-Ag-Sb-Bi;基性超基性岩型铜矿床特征元素组合为Cu-Ni-Cr-Co;斑岩型铜矿床特征元素组合分别为Cu-Au-Mo-Zn-Pb;海相火山岩型特征元素组合为Cu-Zn-Pb-Au-Ag-As-Cd-Hg。通过多宝山典型铜钼矿床以面金属量法对呼玛地区找矿靶区资源量估算,经验证对比,进一步对大兴安岭成矿中北段Ⅲ级成矿带进行资源量预测,大兴安岭成矿带中北段铜资源量为761.7万吨。

辛江[10](2013)在《内蒙古东南部多金属成矿系列与找矿模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内蒙古东南部是我国重要的铜多金属矿床矿集区之一。有较长的研究历史和较好的研究基础,但还存在以下主要问题:一是有些矿床的成矿过程复杂,成因尚需进一步厘定;二是深部控矿构造尚不清楚,有待进一步查明;三是不同成矿系列的资源潜力还不是很清楚。本文在深入解剖本区典型矿床的基础上,初步确定了区内各类型矿床均为构造-岩浆活动带的产物,是基底活化、重融熔再生和叠加改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矿床系列受不同大地构造环境所控制,与印支-海西期成岩成矿、燕山期成岩成矿相对应,后期成矿作用对前期成矿作用有继承性但更多是覆盖叠加作用;认为中新生代岩浆热液成矿系列是本区最终的成矿作用,最具成矿潜力。具体认识和成果如下:(1)据新的区调成果,该区多处出露前寒武基底,成矿过程中老基底地层活化,提供成矿物质,如拜仁达坝矿区的下元古界宝音图群提供了部分铅源;(2)本区大地构造演化两个重要阶段是古亚洲洋演化阶段和陆内变形阶段,即形成了晚古生代增生造山带和燕山伸展构造-岩浆活动带;(3)岩浆岩沿主要区域构造产出,晚华力西花岗岩带沿黄岗—乌兰浩特复背斜两翼分布,时代由北西向南东逐渐变新;燕山期是本区岩浆活动的高峰期,分为燕山早期、晚期岩浆岩;(4)岩浆热液成矿作用主要形成于挤压造山向碰撞伸展过渡时期的构造-岩浆活动带中,产出有以敖伦花斑岩钼矿为代表的西拉木伦河北岸天山—林西钼成矿带以及其他多金属成矿带;(5)剖析了典型矿床,系统总结了该区的3个成矿系列:脉状热液铜多金属矿床成矿亚系列、斑岩-似斑岩型钼矿多金属成矿亚系列、矽卡岩型铁多金属成矿亚系列;(6)同位素地球化学也显示了成矿物质来源的多源性,如白音诺尔的铅源为混合铅,古老铅的源区具有高的W值和Th/U比,其时代可能是早古生代,中生代期间活化迁移,与地幔铅发生混合的结果;(7)阐述了基底控矿特征,成矿过程是基底活化、重熔再生和叠加改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朝不楞多金属矿床中Cu、Mo矿源来自深部岩浆,Pb、Zn来自活化地层。敖伦花同位素示踪表明可能有基底活化重熔的发生;(8)总结了区域成矿规律,明确了本区各成矿系列的时空演化特征;建立了找矿模型,高度概括了研究区的区域成矿预测评价模型,并对区域矿产资源潜力进行了初步评价,提出了3个区域找矿远景区。本次工作概括了内区主要地层单元、构造格架、成矿有关的岩浆岩的分布特征,总结本区铜多金属矿床、矿(化)点的时空演化特征,并划分了三类成矿系列;结合了研究区的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异常模型;建立了区域找矿模型;确立了地区找矿标志和找矿方向,并提出了部分找矿远景区。

二、再论含Pb-Zn(Ag)锰质夕卡岩建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再论含Pb-Zn(Ag)锰质夕卡岩建造(论文提纲范文)

(1)云南个旧新山矽卡岩钨多金属矿地球化学特征及找矿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概况
2 矽卡岩型钨多金属矿床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2.1 新山锡铜钨矿段井巷工程原生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2.2 新山锡铜钨矿段钨多金属矿体综合评价
3 矿物地球化学特征
    3.1 富锰钙铝榴石-钙铁榴石
    3.2 富锰次透辉石-钙铁辉石
    3.3 含锰硅酸盐矽卡岩矿物
    3.4 W、M o元素赋存状态
    3.5 Bi、C u元素赋存状态
4 讨论
    4.1 矽卡岩型钨多金属矿床指示元素与可利用性评价
    4.2 含锰矽卡岩化-含钨锰质矽卡岩相与地球化学岩相学示矿信息提取
5 结论

(2)西藏帮布勒铅锌铜铁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选题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矽卡岩型矿床研究现状
        1.2.2 研究区多金属矿床研究现状
        1.2.3 研究区勘查工作现状
        1.2.4 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研究思路及创新点
        1.3.1 研究思路
        1.3.2 主要创新点
    1.4 论文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构造背景
    2.2 区域地层
    2.3 区域岩浆岩
        2.3.1 火山岩
        2.3.2 侵入岩
    2.4 区域构造
        2.4.1 区域断裂
        2.4.2 区域褶皱
    2.5 区域变质作用
    2.6 区域矿产
第三章 矿床地质特征
    3.1 矿区地层
    3.2 矿区岩浆岩
    3.3 矿区构造
        3.3.1 断裂
        3.3.2 褶皱
    3.4 围岩蚀变
    3.5 矿体特征
        3.5.1 北部矿体群
        3.5.2 中部矿体群
        3.5.3 东南部矿体群
        3.5.4 矿床规模
    3.6 矿石特征
        3.6.1 矿石类型
        3.6.2 矿石组构
        3.6.3 矿石成分特征
    3.7 空间分布特征与期次划分
        3.7.1 空间分布特征
        3.7.2 期次划分
第四章 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
    4.1 岩相学特征
    4.2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4.2.1 主量元素特征
        4.2.2 微量元素特征
        4.2.3 稀土元素特征
    4.3 锆石U-Pb年代学特征
    4.4 全岩Sr-Nd-Pb及锆石Hf同位素特征
        4.4.1 Sr-Nd-Pb同位素特征
        4.4.2 锆石Hf同位素特征
    4.5 岩石成因及动力学背景
        4.5.1 岩石成因类型
        4.5.2 起源与源区性质
        4.5.3 构造环境分析
    4.6 冈底斯晚白垩岩浆活动的新证据
第五章 矽卡岩矿物及金属矿物特征
    5.1 矽卡岩矿物学特征
        5.1.1 石榴子石
        5.1.2 辉石族
        5.1.3 闪石族
        5.1.4 绿帘石
        5.1.5 绿泥石
        5.1.6 云母类
    5.2 矽卡岩矿物成因
        5.2.1 石榴子石成因
        5.2.2 辉石成因
    5.3 金属矿物学特征
        5.3.1 方铅矿
        5.3.2 闪锌矿
        5.3.3 黄铜矿
        5.3.4 斑铜矿
        5.3.5 磁铁矿
    5.4 金属矿物成因
        5.4.1 结构成因
        5.4.2 矿物成因
第六章 流体特征及物质来源
    6.1 岩相学特征
    6.2 物理化学特征
        6.2.1 均一温度
        6.2.2 流体盐度
        6.2.3 流体密度
        6.2.4 压力与深度估算
    6.3 成矿流体来源:C-H-O同位素
        6.3.1 C-H-O同位素特征
        6.3.2 成矿流体来源
    6.4 成矿物质来源:S-Pb同位素
        6.4.1 S同位素
        6.4.2 Pb同位素
第七章 矿床成因及成矿模式
    7.1 矿床成因
    7.2 成矿模式
    7.3 晚白垩世成矿演化序列的补充
    7.4 找矿建议
第八章 主要结论与存在问题
    8.1 主要结论
    8.2 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3)西藏蒙亚啊铅锌矿床成因与找矿方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矽卡岩型矿床研究现状
        1.2.2 念青唐古拉成矿带研究现状
        1.2.3 蒙亚啊矿床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 论文工作量
第2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位置
    2.2 区域地层
    2.3 区域构造
    2.4 区域岩浆岩
    2.5 区域变质作用
    2.6 区域矿产类型
第3章 矿床地质特征
    3.1 矿区地质概况
        3.1.1 地层
        3.1.2 构造
        3.1.3 岩浆岩与变质作用
    3.2 矿体特征及分布
    3.3 矿石特征
    3.4 成矿期次
    3.5 围岩蚀变
第4章 岩石地球化学
    4.1 成岩-成矿年代学特征
        4.1.1 岩浆岩年代学
        4.1.2 成矿年代学
    4.2 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
        4.2.1 岩石元素地球化学
        4.2.2 锆石Hf同位素特征
        4.2.3 Sr-Nd-Pb同位素特征
    4.3 围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4.4 矿石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4.5 小结
第5章 矿床成因
    5.1 矿物学特征
        5.1.1 矽卡岩矿物学特征
        5.1.2 闪锌矿微量元素特征
    5.2 成矿流体特征
        5.2.1 流体包裹体特征
        5.2.2 成矿流体来源
    5.3 成矿物质来源
        5.3.1 硫同位素特征
        5.3.2 铅同位素特征
    5.4 成因分析
第6章 找矿方向
    6.1 控矿因素
        6.1.1 地层与成矿的关系
        6.1.2 构造与成矿的关系
        6.1.3 岩浆岩与成矿的关系
    6.2 找矿标志
    6.3 找矿方向
        6.3.1 短波红外光谱特征及解译
        6.3.2 地物化遥综合异常特征
        6.3.3 找矿方向
第7章 结语
    7.1 取得的主要成果和进展
    7.2 存在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4)西藏查个勒铅锌钼铜矿床特征及成因:来自流体包裹体、矿物学、年代学和地球化学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选题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来源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矽卡岩型矿床研究现状
        1.2.2 斑岩型钼(铜)矿床研究现状
        1.2.3 研究区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内容、方法和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1.3.3 拟解决的问题
        1.3.4 论文创新点
    1.4 完成的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背景
    2.2 区域地层
    2.3 区域构造
        2.3.1 褶皱构造
        2.3.2 断裂构造
    2.4 区域岩浆岩
        2.4.1 侵入岩
        2.4.2 火山岩
第三章 矿床地质特征
    3.1 矿区地质概况
        3.1.1 地层
        3.1.2 构造
        3.1.3 岩浆岩
    3.2 矿体及矿化特征
        3.2.1 龙根铅锌矿段矿体特征
        3.2.2 查北铅锌多金属矿段矿体特征
        3.2.3 查南钼矿段矿体特征
    3.3 矿石特征
        3.3.1 矿石物质成分
        3.3.2 矿石结构构造
        3.3.3 矿石类型
    3.4 围岩蚀变
        3.4.1 龙根矿段围岩蚀变特征
        3.4.2 查北矿段围岩蚀变特征
        3.4.3 查南矿段围岩蚀变特征
    3.5 成矿期与成矿阶段
        3.5.1 龙根矿段
        3.5.2 查北矿段
        3.5.3 查南矿段
第四章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岩成矿动力学背景
    4.1 成岩成矿年代学
        4.1.1 成岩年代学
        4.1.2 成矿年代学
    4.2 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4.2.1 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
        4.2.2 锆石微量元素特征
    4.3 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4.3.1 锆石Hf同位素
        4.3.2 Sr-Nd-Pb同位素
    4.4 岩石成因及动力学背景
        4.4.1 岩浆源区及岩石成因
        4.4.2 动力学背景
    4.5 岩浆性质对成矿的约束
        4.5.1 岩浆源区对成矿性差异的影响
        4.5.2 岩浆氧逸度及演化对成矿性差异的影响
第五章 矿床成因及成矿模式
    5.1 矿物学特征
        5.1.1 矽卡岩矿物学特征
        5.1.2 金属矿物学特征
    5.2 成矿流体特征
        5.2.1 流体包裹体特征
        5.2.2 成矿流体来源及演化
    5.3 成矿物质来源
        5.3.1 S同位素研究
        5.3.2 Pb同位素研究
        5.3.3 矿物化学特征
    5.4 矿床成因
    5.5 成矿机理
        5.5.1 成矿作用过程
        5.5.2 矿质沉淀机制
    5.6 成矿模式
第六章 成矿潜力及找矿方向
    6.1 成矿地质条件
    6.2 成矿规律及找矿指示
        6.2.1 成矿时空分布规律
        6.2.2 区域找矿方向
第七章 结论及存在问题
    7.1 结论
    7.2 存在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5)滇西芦子园远程矽卡岩Pb-Zn-Fe(Cu)多金属矿床流体包裹体初探及矿床成因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背景
2 矿床地质地质特征
3 样品采集及分析方法
4 流体包裹体及H-O同位素特征
    4.1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4.1.1 早矽卡岩阶段
        4.1.2 晚矽卡岩阶段
        4.1.3 石英硫化物阶段
        4.1.4 石英碳酸盐阶段
    4.2 包裹体显微热力学
    4.3 包裹体成分
        4.3.1 包裹体群成分分析
        4.3.2 单个包裹体激光拉曼成分
    4.4 H-O同位素
5 讨论
    5.1 成矿物理化学条件
    5.2 成矿流体来源及演化
    5.3 成矿机制
    5.4 矿床成因
6 结论

(6)河南栾川中鱼库矽卡岩矿物学特征及地质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背景及矿床地质特征
    1.1 区域地质背景
    1.2 矿床地质特征
2 样品采集与测试
3 矽卡岩类型及成矿期次划分
4 矿物主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4.1 石榴子石
    4.2 辉石
    4.3 角闪石
    4.4 绿帘石
    4.5 绿泥石
5 讨论
    5.1 矽卡岩矿物对成岩成矿环境的指示意义
    5.2 矽卡岩矿物与金属矿化的关系
    5.3 矿床成因
6 结论

(7)滇西芦子园Pb-Zn-Fe多金属矿床蔷薇辉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背景及矿床地质特征
    1.1 区域地质背景
    1.2 矿床地质特征
2 蔷薇辉石岩相学特征
3 样品采集及分析方法
4 分析结果
    4.1 岩(矿)石主量元素组成
    4.2 蔷薇辉石电子探针分析结果
    4.3 微量元素组成
    4.4 稀土元素组成
    4.5 蔷薇辉石H、O同位素组成
5 讨论
    5.1 成矿物质来源
        5.1.1 稀土元素示踪
        5.1.2 氢、氧同位素示踪
    5.2 蔷薇辉石Eu正异常的形成及成矿环境
    5.3 成因意义
6 结论

(8)西藏列廷冈—勒青拉矽卡岩型铅锌铁铜钼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与成因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大陆碰撞造山与成矿作用研究现状
        1.2.2 冈底斯北缘Pb-Zn-Fe-Cu-Mo多金属成矿带研究现状
        1.2.3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实物工作量
    1.5 室内相关实验测试方法
        1.5.1 样品处理
        1.5.2 全岩主量元素、微量元素、稀土元素测试
        1.5.3 锆石LA-ICP-MS U-Pb定年和微量元素分析
        1.5.4 锆石Hf同位素分析
        1.5.5 矿物电子探针分析
        1.5.6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和激光拉曼分析
        1.5.7 稳定同位素分析
        1.5.8 放射性同位素分析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层
        2.1.1 下古生界
        2.1.2 石炭-二叠系
        2.1.3 三叠系
        2.1.4 侏罗系
        2.1.5 白垩系
        2.1.6 下第三系
        2.1.7 第四系
    2.2 区域构造
        2.2.1 旁多逆冲断裂系
        2.2.2 措勤逆冲断裂系
        2.2.3 当雄-羊八井活动构造带
    2.3 岩浆岩
    2.4 区域矿产分布
第三章 矿床地质特征
    3.1 矿区地质特征
        3.1.1 矿区地层
        3.1.2 矿区构造
        3.1.3 矿区侵入岩
    3.2 矿体地质特征
    3.3 矿石特征
        3.3.1 矿石类型
        3.3.2 矿石组构
        3.3.3 矿物组合特征
        3.3.4 蚀变矿物及特征
    3.4 成矿期次划分
    3.5 成矿时代
第四章 矿物学特征
    4.1 蚀变矿化分带特征
    4.2 矿物学特征
        4.2.1 石榴子石
        4.2.2 辉石
        4.2.3 绿帘石
        4.2.4 阳起石
        4.2.5 绿泥石
    4.3 矽卡岩矿物对成矿环境和成矿作用的启示
第五章 成矿岩体特征及成因
    5.1 岩石学特征
        5.1.1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5.1.2 成岩年代学特征
        5.1.3 锆石Hf同位素
        5.1.4 锆石微量元素特征
    5.2 岩石成因
        5.2.1 成岩温度与岩浆氧逸度
        5.2.2 构造环境及岩浆源区特征
    5.3 岩浆源区对成矿金属类型的控制
    5.4 成岩成矿构造背景及动力学过程
第六章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6.1 成矿流体来源与性质
        6.1.1 流体包裹体研究
        6.1.2 稳定同位素特征
        6.1.3 成矿流体来源与性质
    6.2 成矿物质来源
        6.2.1 硫同位素组成
        6.2.2 铅同位素组成
第七章 矿床成因模型
    7.1 成矿地质条件
    7.2 成矿流体来源及演化
    7.3 矿床成因类型
    7.4 成矿模式
第八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大兴安岭成矿带中北段铜多金属矿床地球化学建模及潜力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2 选题依据及意义
    1.3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第2章 区域地质与矿产概况
    2.1 大地构造环境
    2.2 区域地质背景
    2.3 成矿特点及控矿因素
第3章 成矿系列与成矿区带
    3.1 成矿区带划分
    3.2 铜铅锌钼等有色金属成矿规律
第4章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4.1 物性特征
    4.2 区域重力场特征
    4.3 区域磁场特征
第5章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5.1 元素地球化学场分布特征
    5.2 主要成矿元素区域分布特征与成矿环境分析
    5.3 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第6章 典型矿床研究及找矿靶区圈定
    6.1 铜典型矿床
    6.2 找矿靶区的圈定方法
    6.3 找矿靶区的划分依据
第7章 找矿模型
    7.1 地质‐地球化学找矿模型研究
    7.2 资源量预测
第8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10)内蒙古东南部多金属成矿系列与找矿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
    1.2 选题依据、目的和意义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2.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任务及内容
    1.4 研究思路及技术方法
    1.5 完成的主要实物工作量
    1.6 取得的主要成果认识
第二章 内蒙古东南部区域成矿背景
    2.1 大地构造演化
    2.2 地层演化特征
    2.3 构造特征
        2.3.1 断裂构造
        2.3.2 褶皱构造
    2.4 岩桨岩
        2.4.1 岩浆岩演化
        2.4.2 区域岩浆活动与成矿的关系
    2.5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2.5.1 区域重力特征
        2.5.2 航磁异常特征
    2.6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2.6.1 元素地球化学背景分布特征
        2.6.2 元素的共生组合特征
        2.6.3 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2.7 区域成矿规律
        2.7.1 矿床空间分布规律
        2.7.2 矿床时间分布规律
        2.7.3 区域构造与成矿的关系
        2.7.4 矿床类型
        2.7.5 成矿系列
第三章 脉状热液铜多金属矿床成矿亚系列典型矿床
    3.1 概述
    3.2 典型矿床研究
        3.2.1 拜仁达坝
        3.2.2 大井 Sn-Cu-Pb-Zn 多金属矿床
第四章 斑岩型钼铜多金属成矿亚系列典型矿床
    4.1 概述
    4.2 典型矿床研究
        4.2.1 敖伦花斑岩钼矿床
        4.2.2 哈什吐 Mo-Cu-Pb-Zn 矿区
第五章 矽卡岩型铁多金属成矿亚系列典型矿床
    5.1 概述
    5.2 典型矿床研究
        5.2.1 朝不楞铁多金属矿床
        5.2.2 白音诺尔铅锌矿床
第六章 找矿模型
    6.1 找矿模型的建立
        6.1.1 本区矿床的地层标志
        6.1.2 本区矿床的构造标志
        6.1.3 本区矿床的岩浆岩标志
        6.1.4 本区矿床的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
        6.1.5 本区矿床的成矿时代专属性
        6.1.6 本区矿床的同位素地球化学标志
        6.1.7 本区矿床的矿化蚀变特征标志
    6.2 本区找矿模型
    6.3 找矿远景区的提出
        6.3.1 塔尔巴格吐银铅锌多金属矿找矿远景区
        6.3.2 萨荣温多尔找矿远景区
        6.3.3 敖包浑迪找矿远景区
第七章 结束语
    7.1 主要成果认识
    7.2 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四、再论含Pb-Zn(Ag)锰质夕卡岩建造(论文参考文献)

  • [1]云南个旧新山矽卡岩钨多金属矿地球化学特征及找矿意义[J]. 郭玉乾,方维萱,童祥,路红记. 地质通报, 2020(11)
  • [2]西藏帮布勒铅锌铜铁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研究[D]. 田坎. 中国地质大学, 2019(05)
  • [3]西藏蒙亚啊铅锌矿床成因与找矿方向研究[D]. 牛旭宁.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
  • [4]西藏查个勒铅锌钼铜矿床特征及成因:来自流体包裹体、矿物学、年代学和地球化学证据[D]. 张永超. 中国地质大学, 2019
  • [5]滇西芦子园远程矽卡岩Pb-Zn-Fe(Cu)多金属矿床流体包裹体初探及矿床成因探讨[J]. 邓明国,陈伟,王学武,刘凤祥,管申进,卢映祥,余海军,赵发. 岩石学报, 2018(05)
  • [6]河南栾川中鱼库矽卡岩矿物学特征及地质意义[J]. 胡昕凯,张寿庭,曹华文,裴秋明,夏炳卫,赵玉,王亮.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3)
  • [7]滇西芦子园Pb-Zn-Fe多金属矿床蔷薇辉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意义[J]. 邓明国,徐荣,王朋,孙柏东,曾磊,余海军,王涛,沙建泽. 岩石学报, 2016(08)
  • [8]西藏列廷冈—勒青拉矽卡岩型铅锌铁铜钼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与成因探讨[D]. 马旺.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6(04)
  • [9]大兴安岭成矿带中北段铜多金属矿床地球化学建模及潜力评价研究[D]. 戴慧敏.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6(08)
  • [10]内蒙古东南部多金属成矿系列与找矿模型[D]. 辛江.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3(10)


矽卡岩论文 地层划分论文 矿化作用论文 地球化学论文 地质论文

上一篇:普通带式输送机改大型斜带式输送机的尝试
下一篇:无形资产管理的流程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