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宇[1](2021)在《青岛近代建筑外墙灰墁修复适宜性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青岛近代(1897年-1949年)建筑表现出特有的域外文化移植现象,对外墙灰墁的研究不仅包含文化与观念的阐明,也包含了建造技术与工艺的揭示。在不同时代历史背景和建造技术与工艺的影响下,外墙灰墁呈现历时性演化,即使在同时代采用相同营建范式也存在共时性差异。灰墁作为建筑外立面的主要表现形式,在修复工程中应给予重视。目前灰墁的修复工作面临许多问题,例如施工人员缺乏专业修复素质、修复效果未达到预期或质量不达标、修复后缺少相关部门进行规范的保养维护等,因此对灰墁修复的适宜性技术研究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旨在解决灰墁修复的现状问题,形成一种系统的、成熟的、适宜的修复体系,为后期实际工程提供参考。对青岛近代建筑外墙灰墁及基材的研究,本文先后分析了灰墁的发展历史、类型及施工工艺,接着分析了灰墁和基材的组分及性能,包括灰墁的胶砂比、骨料、粘结剂、添加剂、物理性能和基材的用材、砌筑方式、物理性能。对于灰墁的劣化问题,本文介绍了目前常用的检测技术,并结合劣化迹象分析劣化成因。本文的核心章节分为灰墁的劣化修复和清洗两部分。对于灰墁的劣化修复,本文首先明确了修复原则,分别介绍了灌浆修复技术、局部修补技术,根据劣化迹象又介绍了其它修复技术。最后重点介绍了整墙重做技术的修复规程,,分为:前期调研、设计阶段、施工阶段、资料汇编和归档、修复评价五个阶段,又将施工阶段进一步分为:确定修复范围、清除劣化砂浆、基材处理、浇水润湿、做灰饼标筋护角、抹底灰中灰、面层抹灰、浇水养护。对于灰墁的清洗,本文总结了清洗要求及注意事项、清洗对象、清洗规程,将清洗技术分为水清洗、物理清洗、化学清洗、敷剂清洗和生物清洗,并横向对比分析了每种技术的清洗原理、优缺点、主要清洗对象,最后根据灰墁常见清洗对象制定适宜的清洗方法。文章最后总结了本次研究过程的主要结论,笔者评估了研究成果的成功与不足,展望了本领域的研究前景。
陈尧[2](2021)在《腐蚀环境下基于全寿命设计需求与时变可靠度的钢结构性能退化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钢结构在服役环境、材料内部因素和外荷载等共同作用下,其抗力会随时间的发展出现衰退,缩短结构服役期内的使用寿命。钢结构因腐蚀所导致的结构全寿命耐久性问题一直是工程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是制约钢结构建筑发展的难点问题之一。传统钢结构设计通常不考虑结构在全寿命周期内可靠性随时间的退化,由此引发了很多因结构耐久性不足导致的工程安全事故和经济浪费。因此,亟需从结构全寿命角度出发,将耐久性设计贯穿于结构整个全寿命周期,注重结构可靠性在全寿命周期的动态变化,把握结构在不同使用阶段的可靠指标和性能水准。按照以上需求和目标,本文主要围绕“腐蚀环境下钢结构全寿命周期性能”这一关键性课题,采用理论分析、试验研究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从材料、构件到体系层面研究了钢结构在海洋大气和工业大气环境下的腐蚀行为和力学性能退化规律,旨在为建立考虑腐蚀环境的钢结构全寿命设计方法提供依据。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开展了无防护碳钢(碳钢)、镀锌防护碳钢(镀锌钢)同时在4200h模拟海洋大气环境和960h模拟工业大气环境下的腐蚀行为试验研究。对腐蚀后的试样依次进行了SEM扫描电子显微镜锈层微观形貌分析、三维非接触点蚀深度测量和腐蚀失重计算。分析了碳钢、镀锌钢在模拟海洋大气和工业大气环境下的腐蚀形貌差异,得到了碳钢点蚀深度分布模型、点蚀深度变异系数和蚀坑发展规律。进一步采用灰色系统理论对室内模拟加速腐蚀与室外大气暴露腐蚀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并建立了室内外腐蚀相关性预测模型。(2)采用万能试验机和电化学工作站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外加应力与腐蚀环境耦合作用对碳钢和镀锌钢腐蚀速率的影响,并通过失重法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应力的存在能够显着地减小碳钢和镀锌钢表面电阻,提高电解质在钢材表面的溶解速率,从而加快钢材腐蚀速率。根据电化学测试法和失重法的结果,分别建立了碳钢和镀锌钢应力腐蚀加速因子与弹性应力的关系模型。(3)开展了腐蚀后钢材拉伸试验,研究了腐蚀对钢材拉伸断裂形态、应力—应变曲线及力学性能(屈服强度、极限强度、弹性模量、极限应变和断后伸长率)的影响。得到了腐蚀后钢材各力学性能指标与平均腐蚀率的关系模型,建立了同时考虑腐蚀环境、外加应力作用和腐蚀时间的钢材应力—应变曲线。(4)采用室内加速腐蚀和机械钻铣方法分别获得了不同腐蚀程度的“均匀腐蚀”构件和局部随机点蚀构件。共开展了34根轴心受压构件局部稳定和整体稳定试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通过ANSYS有限元参数化分析,研究了影响腐蚀构件承载力的主要因素。针对在海洋大气和工业大气环境中常见的“均匀腐蚀”构件,建立了以平均腐蚀率和点蚀深度变异系数为影响指标的承载力随时间的退化模型,并通过试验数据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对于海洋环境下常发生的局部腐蚀构件,建立并验证了以平均腐蚀率、腐蚀延伸和构件正则化长细比为影响指标的承载力随时间的退化模型。(5)基于概率统计理论,将腐蚀钢构件承载力退化模型引入到构件时变功能函数中,并运用Monte Carlo随机抽样方法研究了钢构件在海洋大气和工业大气环境下可靠性随外加应力作用和时间发展的退化规律,提出了钢构件同时考虑腐蚀环境和外加应力作用的时变可靠度退化模型,用于预测腐蚀钢构件的剩余寿命。(6)运用有限元软件ANSYS/PDS模块对工业大气环境下某一6层76m高的窑尾预热器塔架结构的可靠性进行分析,得到塔架结构构件可靠性随腐蚀时间发展的退化规律,并通过对结构响应指标的灵敏度进行分析,得到了影响结构时变可靠度的关键敏感性抗力因素,可为钢结构的优化设计提供参考依据。(7)根据钢结构所处环境腐蚀性等级的不同,提出了钢结构多层次耐久性设计目标,并给出相应的耐久性量化指标;针对不同大气腐蚀环境和钢材类型,给出结构腐蚀裕量设计建议值。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考虑腐蚀环境影响的“三水准”钢结构全寿命性能化设计方法和设计流程,并以实际工程为例,对具体设计流程进行阐述,给出考虑腐蚀影响的钢结构全寿命优化设计建议。论文所提基于全寿命的钢结构设计方法可为腐蚀环境下新建钢结构的设计提供科学指导,同时也可为既有钢结构的耐久性评估、寿命预测及维护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郑晓平,陈雷,陈松年,黄培量,董姝[3](2020)在《温州古牌坊的病害调查与保护对策初探》文中提出温州现有各式古牌坊八十余处,共六大类,其中不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造型各异、内涵丰富,集科学、艺术、文化价值于一身,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为对全市古牌坊保存现状有个全面的了解,本文在调查的基础上,对全市所有古牌坊的病害进行了系统的统计与分析,其病害类型主要有微生物病害、构件断裂与缺失、盐碱结晶、蛎灰浆流失、人为破坏等,其中微生物和低等植物所占比例最大,断裂、裂隙和蛎灰浆流失对牌坊的结构稳定性影响最大。针对这些病害及各地牌坊实际情况,并结合国内外专家学者对石质文物和木质古建筑的保护方法,提出古牌坊保护修复的几点建议:进行必要的清洗,清理周边环境,蛎灰浆加固,防火防水以及进行数字化保护。此次古牌坊病害的调查与统计以及相应保护对策的探讨为后期开展现场保护工作提供了理论参考与科学依据。
任忠效[4](2020)在《基于BIM的山岭隧道施工许可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些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在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不断加大,隧道工程领域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隧道多建于山岭之中,呈线性分布,且深埋地下,隐蔽性比较强,勘测设计阶段难以通过有限的钻孔精确揭示隧道地质条件。同时,隧道施工的孕险环境和致灾因子复杂多变,潜在的风险因素多;现有的施工许可评价工作也处于探索阶段,其结果准确性相对较低,可靠性较差,难以满足施工安全的需求;再加上受各种主客观因素制约,隧道施工过程中的地质超前预报成果也未能有效的指导隧道施工,导致隧道施工过程中坍塌、突泥、涌水等灾害事故频发。因此,需要探索出一条基于BIM和实时超前地质预报的隧道施工许可机制,以便实现高效、实时、动态的风险调控和预警。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以文笔山隧道实际工程为例,开展隧道施工信息化与施工许可机制方面的相关研究。首先,基于传统二维图纸和相关文字报告,建立了隧道结构及其地质条件的三维BIM宏观、粗略模型;然后,在隧道开挖过程中,基于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成果,将典型结构面、断层、地质构造等信息引入到前述宏观、粗略地质BIM模型中,实现地质模型的实时动态更新、修正和精细化建模;最后,基于精细地质模型和拟采用的隧道施工工法、开挖工艺、支护参数等因子,开展了隧道施工许可定量评价工作,评价精细地质条件下,掌子面前方采用拟定施工方案隧道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安全是否有保障,并且根据评价结果实现对拟定施工方案的动态调整。通过上述的宏观建模—超前地质预报—精细化修正建模—拟定方案的评价—动态调整,为隧道的施工许可评价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法,并以实际案例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其研究成果可以适用于一般山岭隧道工程,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张忠和[5](2020)在《哈尔滨市花园街区中东铁路职工住宅的修复与再利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花园街历史文化街区已有百余年历史,是哈尔滨市现存唯一一处尚保持城市初建时期住宅区基本风貌的地区,街区内的历史建筑均是为百年前来哈尔滨工作的俄籍中东铁路职工所提供的住宅。2006年哈尔滨市政府公布花园街区为历史文化保护街区,2013年花园街区内历史建筑被认定为不可移动文物。但是,花园街区的保护情况却并不理想,自2011年原住民被迁出以后,街区长期处于荒置状态,街区内的文物建筑也因无人管理而损毁严重。2019年,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与哈尔滨工业大学签署了相关协议,将在哈尔滨新建一所中俄联合大学,新校园的选址即为已经荒置多年的花园街区,街区内的文物建筑终于迎来了修复与再利用的良机。本文首先对花园街区中东铁路职工住宅的建筑特征和残损情况进行深入的分析与调研。结合老图纸与文物建筑的现状,总结出住宅建筑群具有鲜明的标准化设计特征。在现场勘察的基础上,本文对花园街区内文物建筑的病害形态、病害规律与病害机理进行了分析研究。此外,本文还引入层次分析法的原理与相关软件对花园街区文物建筑的现状和价值进行了相对客观与全面的评估。在充分的史料研究与细致的现场勘察基础上,本文提出了花园街区中东铁路职工住宅的修复措施。针对铁皮屋面、三角屋架、清水砖墙、板材墙体、石质勒脚、门窗构件、室内隔墙、天花地板等建筑部位各自的劣化情况,本文提出了适宜的修复技术与手段。合理地利用是对文物建筑最好的保护,花园街区内的中东铁路职工住宅在修复完成后还需被赋予适宜的功能才能有机融入未来的中俄联合大学校园。本文提出了工作室模式、文化设施模式、商业设施模式三种功能置换方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历史氛围的塑造、空间秩序的重构、交通流线的梳理三项空间设计策略。同时,为了适应新植入的功能,文物建筑的立面外观需要进行微改造,外部环境也需要结合新功能的要求进行更新设计。通过以上的研究,旨在为花园街区中东铁路职工住宅建筑群的修复与再利用工作提供一定的指导,作为实践积累丰富寒地文物建筑保护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并为寒地其他文物建筑的保护修复提供参考借鉴。
贾莹莹[6](2020)在《玄武岩纤维对早期水泥砂浆裂纹扩展规律影响的试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普通水泥砂浆内部含有大量的初始裂纹和微孔隙,会影响其在环境及荷载下的各项特征,而掺加高性能纤维可以有效提高其力学性能。为研究玄武岩纤维对水泥砂浆早期抗裂性能的影响,设计了玄武岩纤维水泥砂浆和普通水泥砂浆等2组试件,浇筑了含人工裂缝预制的标准水泥砂浆试件。通过三点弯曲强度试验,结合电阻应变仪、数字散斑相关方法和红外热成像技术,从多角度、多参数深入探究玄武岩纤维对早期水泥砂浆裂纹扩展的影响规律。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对比分析这2组试件的荷载-位移曲线和基本力学性能参数;并通过计算断裂能、临界应力强度因子及弹性裂纹嘴张开宽度,进一步分析玄武岩纤维对试件断裂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发现:玄武岩纤维的掺入能够有效地提高水泥砂浆试件的早期力学性能,其抗折强度和抗压强度分别提高38.50%和62.52%,最大荷载对应的变形量提高47.2%;而在断裂性能参数方面,与普通水泥砂浆试件相比,玄武岩纤维水泥砂浆试件的断裂能、裂缝嘴张开宽度和临界应力强度因子分别提高38.55%、32.00%以及38.56%。(2)通过电阻应变片量化研究应力-应变特征及裂纹扩展速率,研究发现:普通水泥砂浆和玄武岩纤维水泥砂浆试件的平均裂纹扩展速率分别为0.198 mm/s和0.086mm/s,说明掺入玄武岩纤维后,试件的裂纹扩展速率降低57.00%,纤维在裂纹扩展方面表现出了明显延缓作用。(3)通过数字散斑相关方法,将散斑图像转化成能够表征水泥砂浆试件力学性能的变形信息,研究发现:基于数字散斑相关方法能够直观地呈现试件加载过程中的全场变形信息,试件破坏时裂纹尖端附近出现应变局部化带;掺入玄武岩纤维后,有效地提高了水泥砂浆试件的抗裂性能,试件出现初始裂纹的时间变晚;由于玄武岩纤维的特性,裂纹扩展遇到纤维后沿着纤维表面滑移,裂纹扩展路径呈现曲折性,在数字散斑云图中体现出明显的裂纹弯曲路径。(4)通过红外热像仪探测试验加载过程中试件表面的红外辐射温度,研究发现:普通水泥砂浆试件的红外辐射温度最小值、最大值及平均值曲线变化较平缓,而玄武岩纤维水泥砂浆试件的红外辐射温度曲线大致呈上升趋势,这与纤维与水泥基体之间的界面脱粘、滑移以及拉断等力学行为有关。
王昊[7](2018)在《石质文物清洗技术研究综述》文中指出石质文物表面的污染物主要为石膏黑垢、盐碱结晶、金属氧化物色斑及生物病害等类型,其清洗技术主要以化学清洗、小型工具机械清洗等常规清洗和借助于激光清洗机、蒸汽清洗机等特殊设备的特种清洗为主。通过对国内外石质文物清洗技术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将有助于我国文物保护工作者开展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
刘明飞[8](2017)在《北京20世纪遗产建筑砖材保护修复策略整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世纪遗产建筑因其“年轻”的特性,没能引起人们更好地注意,以至于遭到无视甚至有被拆除的风险。近年来,随着20世纪遗产建筑逐渐得到重视,相应的保护修复工作也不断开展。然而,保护修复成果并不乐观,很多都对建筑造成了不可逆的“修复性损坏”。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对建筑病理诊断不准确、对相应技术和策略的选择与使用也相应出现了失误,以及对整个保护修复体系的不明晰等,导致在进行保护修复时对遗产建筑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二次损坏。砖材是20世纪遗产建筑中使用最广泛、也最典型的建筑材料。在20世纪遗产建筑的保护修复当中,对砖材的保护修复就显得格外重要。因此,本文将研究的重点放在砖材上。其基本思路是,在对相关文献资料以及实地调研等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对北京20世纪遗产建筑砖材的劣化类型及原因、相应的检测及修复技术和建筑的预防性保护等内容的进行讨论,探究其中的内在联系,进而建立相应的修复体系,将保护修复过程进行系统化和规范化,保证整个工作能够正常、有序、高效地进行,真正达到延长建筑使用寿命的目的。并希望通过相关的分析和研究,对20世纪遗产建筑中其他具有价值的建筑材料的保护修复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及指导意义。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首先是绪论部分,对相关概念进行阐释,介绍研究背景,明确了研究对象和目的,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综述,确定了相关的研究内容和方法。其次,对北京20世纪遗产建筑砖材的劣化类型以及对应的劣化原因进行分析和研究。在此基础之上,对砖材劣化相应的检测以及修复技术策略进行整合研究,明确检测或修复前后的工作内容及方法。第三,对北京20世纪遗产建筑砖材的保护修复的技术策略进行适宜性评估,并论述预防性保护的重要性,进而建立整个保护修复体系基本框架,并以案例进行说明。最后是结论与展望,总结全文的研究内容,并阐述对20世纪遗产建筑的保护修复的展望。
申彬利[9](2017)在《北京20世纪遗产建筑石材保护修复策略整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遗产建筑见证了新中国的变迁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发展与保护的矛盾日趋明显,急功近利的心态忽视了对遗产建筑价值的认知与保护,越来越多的20世纪遗产建筑在城市的改扩建中遭到破坏。石材作为遗产建筑最重要的装饰性材料之一,通常处于建筑的显着位置,是表现建筑的整体形象,体现美学价值的重要手段,它们的损毁会严重影响20世纪遗产建筑的原有风貌,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套适宜性的20世纪遗产建筑石材的保护与修复技术策略,对遗产建筑实施合理地保护。目前,对于20世纪遗产建筑的保护修复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各项保护修复措施的应用,多参照文物古迹建筑以及近现代历史建筑的保护修复实践。由于建筑的年代、风格、所用材料等各不相同,每个年代的建筑都有自己的特点,如果盲目地使用常规修复技术,可能会对遗产建筑造成二次破坏。本文首先简述了北京20世纪遗产建筑石材的保护与修复原则,并对建筑石材劣化的成因与类型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是保护修复工作的基础和准则,能够帮助我们对建筑石材的病因“对症下药”,避免保护修复工作中的盲目性。随后论述了北京20世纪遗产建筑中石材的使用与发展概况,并讨论20世纪遗产建筑石材面临的各种劣化问题。在此基础上,对20世纪遗产建筑保护修复的工作流程进行了研究总结,提出一套科学严谨、严格遵守保护修复原则、针对20世纪遗产建筑石材的保护修复工作流程。进而针对一些具体劣化问题,展开对20世纪遗产建筑石材保护修复技术的研究。最后,通过对各项具体的建筑石材保护修复技术的归纳评析,提出了适宜可行的北京20世纪遗产建筑石材保护修复技术策略,并结合北京西什库教堂的保护修复工程实例加以佐证,希望为今后20世纪遗产建筑的保护与修复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焦杨[10](2016)在《基于劣化定量分析的遗产建筑砖墙外立面评估体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砖砌建筑是中国20世纪最常见的建筑形式,清水砖墙则作为典型的历史建筑构件诠释了这一时期建筑艺术、材料学以及施工工艺的演变与发展,见证了近现代中国城市的变迁。近年来,随着我国对20世纪遗产建筑的逐步重视,保护修复工程日渐增加,然而往往由于修复前期对建筑病理诊断的失准导致修复技术及策略选择不当,影响了遗产建筑的修缮效果,甚至造成人为的二次破坏。国内外相关研究表明遗产建筑修复技术及策略的选择应建立在对其劣化现状进行系统化、科学化的评估分析工作基础之上,形成完整有效的评估结论,指导修复工作的进行,从而以最小干预的原则最大程度的保护遗产建筑的文物价值。因此,本文以北京地区20世纪遗产建筑砖墙外立面作为研究对象,在对其劣化现象和机理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基于劣化量化分析的评估体系,在此基础上对遗产建筑修复技术的适宜性选择及修复策略的整合应用进行了探讨分析。全文分九章:第一章绪论。主要论述了研究的背景、对象、意义、内容及方法,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评析,释义有关概念及术语,阐述了论文的框架和创新点。第二章劣化研究。对北京地区20世纪遗产建筑砖砌墙体的特点进行了介绍,并重点分析了砖材料劣化的现象、成因与作用机理,对劣化程度的判定提出了分类、分级的量化标准。第三章劣化现状调查。介绍了现阶段北京地区20世纪遗产建筑的保护现状,对234栋遗产建筑进行实地走访调查,对其砖墙外立面的劣化现状进行了初步评价,采用劣化曲线分析了劣化发生的特点与规律,并提出了专家诊断数据库的概念。第四章评估体系构建。分析比较了国内外遗产建筑的评估策略、方法与系统结构,建立了基于定量分析的20世纪遗产建筑砖墙外立面评估体系框架,并论述了遗产建筑评估导则的相关内容。第五章现场调研评估。阐述分析了评估体系现场调研部分的工作与内容,包括评估策划论述、前期历史资料调研、现场调研、现场评估以及专项检测。重点对劣化现象的判断与病理诊断方法进行分析,对劣化现象的测绘记录、数据采集进行了说明。第六章量化评估。对常见的量化评价方法进行评析,建立了客观量化与主观定性分析相结合的评价方法。重点阐述了量化评价中指标体系的建立、权重值的计算、劣化程度指标的计算,并提出了遗产建筑砖墙外立面劣化程度等级标准。随后基于量化评价的结论进行了砖墙耐久度的计算分析。第七章修复技术及策略。列举评析了砖砌建筑的主要修复技术,结合文本评估体系的研究进行了基于量化分析的砖墙修复技术适宜性评价,归纳并提出了修复策略整合方案。随后对遗产建筑砖墙外立面的预防性保护进行了阐述。第八章工程案例评析及评估应用。对实际工程案例中的建筑评估工作进行案例研究与评价,并通过修复后走访调研,应用评估体系对遗产建筑进行劣化现状的量化计算和修复后评价。第九章结论与展望。对本文的研究重点进行总结,对后续的研究工作及其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相关概念释义 |
| 1.1.1 青岛近代建筑 |
| 1.1.2 外墙 |
| 1.1.3 灰墁 |
| 1.1.4 砂浆 |
| 1.1.5 基材 |
| 1.1.6 修复 |
| 1.1.7 适宜性技术 |
| 1.1.8 劣化 |
|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
| 1.3 研究目的及方法 |
| 1.3.1 研究目的 |
| 1.3.2 研究方法 |
| 1.3.2.1 文献研究法 |
| 1.3.2.2 调查法 |
| 1.3.2.3 实验法 |
| 1.3.2.4 跨学科研究法 |
| 1.3.2.5 个案研究法 |
| 1.3.2.6 经验总结法 |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4.1 国内研究现状 |
| 1.4.2 国外研究现状 |
| 1.5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 1.5.1 研究内容 |
| 1.5.2 研究创新点 |
| 1.6 研究框架图 |
| 第2章 青岛近代建筑外墙及灰墁分析 |
| 2.1 外墙灰墁近代发展历史 |
| 2.1.1 德占时期(1897 年-1914 年) |
| 2.1.2 第一次日占时期(1914 年-1922 年) |
| 2.1.3 北洋及国民政府时期(1922 年-1938 年) |
| 2.1.4 第二次日占及国民政府时期(1938 年-1949 年) |
| 2.2 外墙灰墁类型及做法 |
| 2.2.1 一般抹灰墙面 |
| 2.2.2 拉毛灰墙面 |
| 2.2.3 洒毛灰墙面 |
| 2.2.4 拉条灰墙面 |
| 2.2.5 人造石墙面 |
| 2.2.6 水刷石墙面 |
| 2.2.7 干粘石墙面 |
| 2.2.8 其它类装饰墙面 |
| 2.2.9 花饰线脚 |
| 2.3 外墙灰墁组分及性能分析 |
| 2.3.1 胶砂比 |
| 2.3.2 骨料 |
| 2.3.3 粘结剂 |
| 2.3.4 添加剂 |
| 2.3.5 灰墁性能检测 |
| 2.3.5.1 灰墁孔隙率检测 |
| 2.3.5.2 灰墁吸水性能检测 |
| 2.3.5.3 灰墁强度检测 |
| 2.4 外墙基材组分及性能分析 |
| 2.4.1 用材 |
| 2.4.1.1 砖材 |
| 2.4.1.2 石材 |
| 2.4.2 基材砌筑方式 |
| 2.4.3 基材性能检测 |
| 2.4.3.1 基材孔隙率检测 |
| 2.4.3.2 基材吸水性能检测 |
| 2.4.3.3 基材强度检测 |
| 2.5 小结 |
| 第3章 青岛近代建筑外墙灰墁劣化分析 |
| 3.1 检测技术 |
| 3.1.1 XRD衍射检测 |
| 3.1.2 电子显微镜检测 |
| 3.1.3 强度检测 |
| 3.1.4 灰墁碳化深度检测 |
| 3.1.5 毛细吸水系数检测 |
| 3.1.6 微波湿度检测 |
| 3.1.7 超声波检测 |
| 3.1.8 内窥镜检测 |
| 3.2 劣化迹象 |
| 3.2.1 空鼓 |
| 3.2.2 剥落 |
| 3.2.3 酥化 |
| 3.2.4 裂纹裂缝 |
| 3.2.5 泛碱 |
| 3.2.6 褪色 |
| 3.2.7 生长微生物 |
| 3.3 劣化成因 |
| 3.3.1 结构体系问题 |
| 3.3.2 环境影响 |
| 3.3.3 可溶盐 |
| 3.3.4 动植物 |
| 3.3.5 其它因素 |
| 3.4 小结 |
| 第4章 青岛近代建筑外墙灰墁修复技术 |
| 4.1 灰墁修复原则 |
| 4.1.1 最小干预原则 |
| 4.1.2 真实性原则 |
| 4.1.3 可逆性原则 |
| 4.1.4 整体性原则 |
| 4.1.5 可识别性原则 |
| 4.2 灌浆修复技术 |
| 4.2.1 适用类型 |
| 4.2.2 修复要求 |
| 4.2.3 修复规程 |
| 4.3 局部修补技术 |
| 4.3.1 适用类型 |
| 4.3.2 修复要求 |
| 4.3.3 修复规程 |
| 4.4 其它修复技术 |
| 4.4.1 泛碱处理 |
| 4.4.2 褪色处理 |
| 4.4.3 微生物处理 |
| 4.5 整墙重做技术 |
| 4.5.1 前期调研 |
| 4.5.2 设计阶段 |
| 4.5.2.1 修复砂浆设计要求 |
| 4.5.2.2 修复砂浆选材 |
| 4.5.3 施工阶段 |
| 4.5.3.1 确定修复范围 |
| 4.5.3.2 清除劣化砂浆 |
| 4.5.3.3 基材处理 |
| 4.5.3.4 浇水润湿 |
| 4.5.3.5 做灰饼、标筋、护角 |
| 4.5.3.6 抹底灰中灰 |
| 4.5.3.7 面层抹灰 |
| 4.5.3.8 浇水养护 |
| 4.5.3.9 其它注意事项 |
| 4.5.4 资料汇编和归档 |
| 4.5.5 修复评价 |
| 4.6 小结 |
| 第5章 青岛近代建筑外墙灰墁清洗技术 |
| 5.1 清洗要求及注意事项 |
| 5.1.1 清洗要求 |
| 5.1.2 注意事项 |
| 5.2 清洗对象 |
| 5.2.1 污染颗粒 |
| 5.2.2 染色涂鸦 |
| 5.2.3 生物污染 |
| 5.2.4 污渍 |
| 5.2.5 泛碱 |
| 5.3 清洗规程 |
| 5.3.1 现场调研 |
| 5.3.2 实验分析 |
| 5.3.3 方案设计 |
| 5.3.4 现场试验 |
| 5.3.5 实施清洗 |
| 5.3.6 评估归档 |
| 5.3.7 日常维护 |
| 5.4 清洗技术 |
| 5.4.1 水清洗 |
| 5.4.1.1 低压水清洗 |
| 5.4.1.2 高压喷射 |
| 5.4.1.3 蒸汽清洗 |
| 5.4.1.4 雾化水喷淋 |
| 5.4.1.5 清洗流程 |
| 5.4.1.6 水清洗技术对比 |
| 5.4.2 物理清洗 |
| 5.4.2.1 研磨清洗 |
| 5.4.2.2 机械清洗 |
| 5.4.2.3 激光清洗 |
| 5.4.2.4 超声波清洗 |
| 5.4.2.5 干冰清洗 |
| 5.4.2.6 清洗流程 |
| 5.4.2.7 物理清洗技术对比 |
| 5.4.3 化学清洗 |
| 5.4.3.1 化学清洗 |
| 5.4.3.2 清洗流程 |
| 5.4.4 敷剂清洗 |
| 5.4.4.1 敷剂清洗 |
| 5.4.4.2 清洗流程 |
| 5.4.5 生物清洗 |
| 5.5 小结 |
| 第6章 结语 |
| 6.1 主要结论 |
| 6.2 研究不足 |
| 6.3 研究展望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 1.2 碳钢与低合金钢腐蚀行为研究现状 |
| 1.2.1 碳钢与低合金钢大气暴露腐蚀试验 |
| 1.2.2 室内模拟加速腐蚀与大气暴露腐蚀相关性研究 |
| 1.2.3 应力对钢材腐蚀速率的影响 |
| 1.2.4 钢材的腐蚀模型 |
| 1.3 腐蚀钢材力学性能研究现状 |
| 1.4 腐蚀钢板承载力研究现状 |
| 1.5 腐蚀钢构件承载力研究现状 |
| 1.6 钢结构可靠度和全寿命设计方法研究现状 |
| 1.6.1 钢结构可靠度研究现状 |
| 1.6.2 钢结构全寿命设计方法研究现状 |
| 1.7 目前研究尚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
| 1.8 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
| 参考文献 |
| 第二章 碳钢、镀锌钢在模拟海洋大气与工业大气环境下的腐蚀行为 |
| 2.1 概述 |
| 2.2 室内模拟加速腐蚀试验 |
| 2.2.1 试验前准备 |
| 2.2.2 盐雾试验 |
| 2.2.3 周浸试验 |
| 2.2.4 锈层表面微观形貌分析 |
| 2.2.5 点蚀深度测量及统计分析 |
| 2.2.6 平均腐蚀深度计算 |
| 2.3 碳钢室内模拟加速腐蚀与大气暴露腐蚀的相关性 |
| 2.3.1 大气腐蚀环境分类 |
| 2.3.2 钢材大气暴露腐蚀试验数据 |
| 2.3.3 碳钢室内加速腐蚀灰色预测模型建立 |
| 2.3.4 碳钢室内外腐蚀相关性预测模型 |
| 2.4 镀锌钢室内模拟加速腐蚀与大气暴露腐蚀的相关性 |
| 2.4.1 锌防护层的大气暴露腐蚀试验数据 |
| 2.4.2 镀锌钢室内加速腐蚀灰色预测模型建立 |
| 2.4.3 镀锌钢室内外腐蚀相关性预测模型 |
| 2.5 本章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三章 弹性应力对钢材腐蚀速率的影响及腐蚀模型的建立 |
| 3.1 概述 |
| 3.2 弹性应力对钢材腐蚀速率的影响 |
| 3.2.1 试样设计 |
| 3.2.2 电化学试验过程 |
| 3.2.3 电化学试验结果与分析 |
| 3.2.4 失重法测量弹性应力对钢材腐蚀速率的影响 |
| 3.2.5 应力腐蚀加速因子与弹性应力关系模型 |
| 3.3 Richards腐蚀模型的建立 |
| 3.3.1 现有腐蚀模型的比较分析 |
| 3.3.2 Richards腐蚀模型 |
| 3.3.3 Richards腐蚀模型的适用性验证 |
| 3.4 本章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四章 腐蚀钢材力学性能退化规律研究 |
| 4.1 概述 |
| 4.2 材性试件设计与拉伸试验 |
| 4.2.1 材性试件设计 |
| 4.2.2 拉伸试验过程 |
| 4.3 材性试件拉伸试验结果 |
| 4.3.1 破坏现象 |
| 4.3.2 应力—应变曲线 |
| 4.4 腐蚀钢材力学性能预测模型 |
| 4.4.1 腐蚀钢材抗拉极限承载力预测模型 |
| 4.4.2 腐蚀钢材屈服强度与极限强度预测模型 |
| 4.4.3 腐蚀钢材弹性模量预测模型 |
| 4.4.4 腐蚀钢材极限应变预测模型 |
| 4.4.5 腐蚀钢材断后伸长率预测模型 |
| 4.4.6 腐蚀钢材力学性能预测模型国内外研究结果比较 |
| 4.5 腐蚀钢材时变应力—应变曲线 |
| 4.6 本章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五章 腐蚀钢构件承载力退化规律及设计方法 |
| 5.1 概述 |
| 5.2 腐蚀短柱轴心受压试验研究 |
| 5.2.1 短柱构件设计 |
| 5.2.2 点蚀深度和初始几何缺陷测量 |
| 5.2.3 短柱轴心受压试验 |
| 5.2.4 试验结果与分析 |
| 5.3 腐蚀长柱轴心受压试验研究 |
| 5.3.1 长柱构件设计 |
| 5.3.2 点蚀深度和初始几何缺陷测量 |
| 5.3.3 长柱轴心受压试验 |
| 5.3.4 试验结果与分析 |
| 5.4 有限元模型建立与验证 |
| 5.4.1 有限元模型建立 |
| 5.4.2 有限元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 |
| 5.5 腐蚀钢构件承载力退化规律与设计方法 |
| 5.5.1 腐蚀轴压板承载力退化规律 |
| 5.5.2 腐蚀轴压构件有限元参数化设计 |
| 5.5.3 均匀腐蚀轴压构件承载力退化规律 |
| 5.5.4 局部腐蚀轴压构件承载力退化规律 |
| 5.5.5 腐蚀轴压构件设计方法比较 |
| 5.6 腐蚀环境与应力耦合作用下钢构件承载力时变退化模型 |
| 5.6.1 均匀腐蚀轴压构件承载力时变退化模型 |
| 5.6.2 局部腐蚀轴压构件承载力时变退化模型 |
| 5.7 本章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六章 腐蚀环境下钢结构非线性时变可靠度分析 |
| 6.1 概述 |
| 6.2 时变可靠度计算方法 |
| 6.2.1 Monte Carlo方法 |
| 6.2.2 ANSYS/PDS随机有限元法 |
| 6.3 腐蚀钢构件非线性时变可靠度分析 |
| 6.3.1 腐蚀钢构件概况 |
| 6.3.2 非线性时变可靠度分析 |
| 6.4 窑尾预热器塔架非线性时变可靠度分析 |
| 6.4.1 窑尾预热器塔架工程概况 |
| 6.4.2 窑尾预热器塔架有限元模型建立 |
| 6.4.3 窑尾预热器塔架非线性时变可靠度和灵敏度分析 |
| 6.5 本章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七章 考虑腐蚀环境的钢结构全寿命性能化设计方法 |
| 7.1 概述 |
| 7.2 腐蚀钢结构全寿命性能化设计 |
| 7.2.1 全寿命设计指标 |
| 7.2.2 钢结构耐久性设计指标 |
| 7.2.3 钢结构腐蚀裕量设计建议值 |
| 7.2.4 “三水准”全寿命性能化设计方法 |
| 7.3 优化设计案例分析 |
| 7.3.1 优化设计目标 |
| 7.3.2 优化方案比较 |
| 7.4 本章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 8.1 结论 |
| 8.2 主要创新点 |
| 8.3 展望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 致谢 |
| 一、古牌坊的主要病害类型 |
| (一)盐碱结晶 |
| (二)裂隙、断裂 |
| (三)植物侵害 |
| (四)微生物病害 |
| (五)构件缺失与残损 |
| (六)锈黄斑 |
| (七)鼠雀秽物 |
| (八)蛎灰浆流失 |
| (九)人为损害与缺乏管理 |
| 二、古牌坊保护对策初步探讨 |
| (一)清洗表面污染物 |
| (二)加固与修复构件 |
| (三)增设防火防水措施 |
| (四)加强数字化保护 |
| (五)增强管理力度 |
| 三、结 语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 1.1.1 研究背景 |
| 1.1.2 研究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2.1 隧道BIM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2.2 三维建模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2.3 隧道施工许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 1.3.1 研究内容 |
| 1.3.2 技术路线 |
| 2 文笔山隧道项目工程概况 |
| 2.1 项目概况 |
| 2.2 工程地质 |
| 2.3 水文地质 |
| 2.4 隧道设计 |
| 2.5 隧道施工段施工方案 |
| 3 基于BIM的文笔山隧道支护结构及地质建模 |
| 3.1 基于Dynamo隧道结构参数化建模方法研究 |
| 3.1.1 隧道BIM模型构建平台概述 |
| 3.1.2 隧道建模精度 |
| 3.1.3 隧道构件参数化建模方法 |
| 3.1.4 文笔山隧道模型创建 |
| 3.2 随址区三维地质BIM模型构建 |
| 3.2.1 地质数据特点及建模方法确定 |
| 3.2.2 地质建模流程 |
| 3.2.3 地质数据收集及规范化预处理 |
| 3.2.4 地质数据可视化 |
| 3.3 模型的分析与应用 |
| 3.3.1 结构模型信息查询与工程量统计 |
| 3.3.2 地质模型空间分析 |
| 3.4 本章小结 |
| 4 基于综合地质预报中TSP数据的地质模型优化 |
| 4.1 TSP工作原理 |
| 4.2 TSP技术理论基础 |
| 4.2.1 岩体的弹性参数 |
| 4.2.2 弹性波理论 |
| 4.3 文笔山隧道TSP技术应用 |
| 4.3.1 TSP系统组成 |
| 4.3.2 TSP探测系统布置及数据采集 |
| 4.3.3 地质预报数据解译 |
| 4.3.4 实例工程应用 |
| 4.4 TSP数据融合精细化建模 |
| 4.4.1 基于TSP数据三维可视化精细建模 |
| 4.4.2 地质模型分段更新 |
| 4.5 文笔山隧道综合预报成果 |
| 4.6 本章小结 |
| 5 基于精细地质预报数据的施工许可评价 |
| 5.1 隧道施工许可评价理论 |
| 5.1.1 隧道施工许可机制的概念及评价意义 |
| 5.1.2 隧道施工许可评价指标构建 |
| 5.1.3 隧道施工许可评价方法 |
| 5.1.4 隧道施工许可评价标准及准则 |
| 5.2 隧道施工动态风险评估及施工优化流程 |
| 5.3 隧道施工许可评价实例应用 |
| 5.3.1 施工段工程概况 |
| 5.3.2 施工段评价指标参数 |
| 5.3.3 施工许可评价 |
| 5.3.4 评价结果 |
| 5.4 隧道未开挖段风险控制 |
| 5.5 本章小结 |
| 6 结论与展望 |
| 6.1 结论 |
| 6.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课题研究综述 |
| 1.1.1 研究缘起 |
| 1.1.2 研究背景 |
| 1.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 1.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 1.3 研究对象与相关概念 |
| 1.3.1 研究对象 |
| 1.3.2 相关概念解析 |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 1.4.1 研究内容 |
| 1.4.2 研究方法 |
| 1.5 论文框架 |
| 第2章 花园街区中东铁路职工住宅的现状调研 |
| 2.1 花园街区中东铁路职工住宅的建筑特征 |
| 2.1.1 标准化设计的平面户型 |
| 2.1.2 多样统一的外观形态 |
| 2.1.3 经济实用的技术特征 |
| 2.2 花园街区中东铁路职工住宅的病害探查 |
| 2.2.1 文物建筑的勘察手段 |
| 2.2.2 文物建筑的病害形态 |
| 2.2.3 文物建筑的病害机理 |
| 2.3 花园街区中东铁路职工住宅的综合评估 |
| 2.3.1 文物建筑的现状表达 |
| 2.3.2 文物建筑的现状评价 |
| 2.3.3 文物建筑的价值评估 |
| 2.4 本章小结 |
| 第3章 花园街区中东铁路职工住宅的修复措施 |
| 3.1 花园街区文物建筑修复的原则和依据 |
| 3.1.1 文物建筑修复的原则 |
| 3.1.2 文物建筑修复的相关法规 |
| 3.1.3 文物建筑修复的策略 |
| 3.2 屋顶的修复 |
| 3.2.1 屋面的修复 |
| 3.2.2 屋架木结构的修复 |
| 3.2.3 屋架木构件的防护 |
| 3.3 墙体的修复 |
| 3.3.1 清水砖墙的清理与修复 |
| 3.3.2 石质勒脚的维修与加固 |
| 3.3.3 木质墙体的修复 |
| 3.4 门窗构件的修复 |
| 3.4.1 门斗的恢复与修缮 |
| 3.4.2 门窗的修缮与复原 |
| 3.4.3 门窗金属构件的维修 |
| 3.5 室内修缮措施 |
| 3.5.1 天花的修缮 |
| 3.5.2 室内隔墙的修缮 |
| 3.5.3 室内地面的修缮 |
| 3.6 本章小结 |
| 第4章 花园街区中东铁路职工住宅的再利用 |
| 4.1 文物建筑再利用的理论原则与总体规划 |
| 4.1.1 文物建筑再利用的相关理论 |
| 4.1.2 文物建筑再利用的相关原则 |
| 4.1.3 文物建筑再利用的总体规划 |
| 4.2 文物建筑的功能置换 |
| 4.2.1 工作室模式 |
| 4.2.2 文化设施模式 |
| 4.2.3 商业设施模式 |
| 4.3 文物建筑的空间设计 |
| 4.3.1 历史氛围的塑造 |
| 4.3.2 空间秩序的重构 |
| 4.3.3 交通流线的组织 |
| 4.4 文物建筑的外部形态 |
| 4.4.1 立面外观的更新 |
| 4.4.2 外部环境的改造 |
| 4.5 本章小结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引言 |
| 1.2 玄武岩纤维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2.1 玄武岩纤维的优点 |
| 1.2.2 玄武岩纤维的制品及适用领域 |
| 1.2.3 玄武岩纤维发展前景 |
| 1.3 玄武岩纤维水泥砂浆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3.1 纤维水泥砂浆研究现状 |
| 1.3.2 玄武岩纤维水泥砂浆研究现状 |
| 1.3.3 玄武岩纤维水泥砂浆应用概况和研究前景 |
| 1.4 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
| 1.5 本文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 第二章 试件制备及三点弯曲强度试验 |
| 2.1 引言 |
| 2.2 试件制备 |
| 2.2.1 试验原材料及配合比 |
| 2.2.2 试件浇筑 |
| 2.2.3 试件养护 |
| 2.3 试验加载设备及步骤 |
| 2.4 试验结果 |
| 2.4.1 荷载-位移曲线 |
| 2.4.2 强度及变形参数 |
| 2.4.3 破坏形态 |
| 2.5 断裂能及断裂特征参数 |
| 2.5.1 三点弯曲法测定断裂能 |
| 2.5.2 断裂特征参数 |
| 2.6 普通水泥砂浆和玄武岩纤维水泥砂浆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
| 2.7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基于电阻应变片的玄武岩纤维水泥砂浆裂纹扩展试验研究 |
| 3.1 引言 |
| 3.2 试验设备及原理 |
| 3.3 电阻应变片试验结果及分析 |
| 3.3.1 电阻应变片试验结果 |
| 3.3.2 时间-应变曲线 |
| 3.3.3 应力-应变曲线及变化规律 |
| 3.3.4 两种状态应力-应变曲线比较 |
| 3.4 普通水泥砂浆和玄武岩纤维水泥砂浆电阻应变片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
| 3.5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基于数字散斑方法的玄武岩纤维水泥砂浆抗裂性能研究 |
| 4.1 引言 |
| 4.2 试验概况 |
| 4.2.1 试件预处理 |
| 4.2.2 数字散斑相关方法实现的基本原理 |
| 4.2.3 处理数据软件的相关迭代方法基本原理 |
| 4.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 4.4 基于数字散斑试件断裂规律定量分析 |
| 4.5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基于红外热成像技术的玄武岩纤维水泥砂浆抗裂性能研究 |
| 5.1 引言 |
| 5.2 试验过程及试验结果 |
| 5.2.1 试验设备及试验原理 |
| 5.2.2 红外热成像技术原理 |
| 5.2.3 试验操作过程 |
| 5.3 试验结果 |
| 5.4 本章小结 |
|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
| 6.1 论文研究的主要结论 |
| 6.1.1 基于荷载-位移得到的相关结论 |
| 6.1.2 基于电阻应变片试验得出的相关结论 |
| 6.1.3 基于数字散斑相关方法试验得出的相关结论 |
| 6.1.4 基于红外热成像相关方法得出的相关结论 |
| 6.2 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概念释义 |
| 1.1.1 20世纪遗产建筑 |
| 1.1.2 砖材 |
| 1.1.3 砖材劣化 |
| 1.1.4 策略 |
| 1.1.5 整合 |
| 1.2 研究背景 |
| 1.2.1 背景简介 |
| 1.2.2 存在问题 |
| 1.3 研究对象和研究意义 |
| 1.3.1 研究对象 |
| 1.3.2 研究目的 |
| 1.3.3 研究意义 |
| 1.4 国内外研究概况 |
| 1.4.1 国内研究概况 |
| 1.4.2 国外研究概况 |
| 1.5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 1.5.1 研究内容 |
| 1.5.2 研究方法 |
| 1.6 研究框架与创新点 |
| 1.6.1 研究框架 |
| 1.6.2 创新点 |
| 第2章 北京20世纪遗产建筑砖材劣化机理分析 |
| 2.1 北京20世纪遗产建筑砖砌体特征 |
| 2.1.1 砖材发展与历史 |
| 2.1.2 砖材类型、砌筑方式以及灰缝处理 |
| 2.2 北京20世纪遗产建筑砖材劣化类型 |
| 2.2.1 砖材劣化类型 |
| 2.2.2 砖材劣化类型实例 |
| 2.3 北京20世纪遗产建筑砖材劣化原因 |
| 2.3.1 自然环境影响 |
| 2.3.2 人为破坏 |
| 2.4 北京20世纪遗产建筑砖材劣化总结 |
| 2.4.1 北京20世纪砖材类遗产建筑现状 |
| 2.4.2 北京20世纪遗产建筑砖材劣化特点 |
| 第3章 北京20世纪遗产建筑砖材劣化检测技术研究 |
| 3.1 北京20世纪遗产建筑砖砌材检测的前期准备 |
| 3.1.1 现状观测 |
| 3.1.2 砖材表面信息的记录 |
| 3.2 北京20世纪遗产建筑砖砌材检测技术 |
| 3.2.1 砖材劣化的无损检测技术 |
| 3.2.2 其他检测方法 |
| 3.2.3 砖材劣化的无损检测技术小结 |
| 3.3 劣化现象分析 |
| 3.3.1 数据资料分析 |
| 3.3.2 材料分析 |
| 3.3.3 劣化类型分析 |
| 第4章 北京20世纪遗产建筑砖材保护修复技术研究 |
| 4.1 北京20世纪遗产建筑砖砌材保护修复前期准备 |
| 4.1.1 劣化程度评估 |
| 4.1.2 保护修复方案设计研究和实验验证 |
| 4.2 北京20世纪遗产建筑砖砌材保护修复原则 |
| 4.2.1 砖材保护修复的重要性 |
| 4.2.2 砖材保护修复原则概述 |
| 4.3 北京20世纪遗产建筑砖材保护修复技术 |
| 4.3.1 传统工艺再现 |
| 4.3.2 现代技术干预 |
| 4.4 北京20世纪遗产建筑砖材修复质量评估 |
| 4.4.1 拟定检测标准 |
| 4.4.2 检测评估技术 |
| 第5章 北京20世纪遗产建筑砖材保护修复策略研究 |
| 5.1 北京20世纪遗产建筑砖材保护修复的方法 |
| 5.1.1 第一阶段——遗产建筑调研 |
| 5.1.2 第二阶段——劣化检测分析 |
| 5.1.3 第三阶段——保护修复 |
| 5.2 北京20世纪遗产建筑砖材劣化评估 |
| 5.3 北京20世纪遗产建筑砖材检测技术适宜性评估 |
| 5.4 北京20世纪遗产建筑砖材保护修复技术适宜性评估 |
| 5.4.1 砖材清洗技术 |
| 5.4.2 砖材修复技术 |
| 5.5 北京20世纪遗产建筑砖材预防性保护 |
| 5.5.1 预防性保护 |
| 5.5.2 预防性保护框架及内容 |
| 5.5.3 灾害预防 |
| 5.5.4 监测和日常维护 |
| 5.6 北京20世纪遗产建筑砖材劣化修复体系 |
| 5.6.1 劣化类型-劣化原因体系 |
| 5.6.2 劣化-修复-预防性保护体系 |
| 5.7 修复工程案例评析——北大红楼 |
| 5.7.1 建筑基本信息 |
| 5.7.2 劣化分析 |
| 5.7.3 修复技术选择建谈 |
| 5.7.4 预防维护建议 |
| 5.8 修复工程案例评析——坡里主教堂 |
| 5.8.1 建筑基本信息 |
| 5.8.2 劣化分析 |
| 5.8.3 修复技术选择建议 |
| 5.8.4 预防性维护建议 |
| 结论与展望 |
| 研究结论 |
|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学术论文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相关概念释义 |
| 1.1.1 北京20世纪遗产建筑 |
| 1.1.2 策略 |
| 1.1.3 整合 |
| 1.2 研究背景 |
| 1.2.1 研究背景 |
| 1.2.2 问题的提出 |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 1.3.1 国内研究概况 |
| 1.3.2 国外研究概况 |
| 1.3.3 国内外研究不足之处 |
| 1.4 研究对象、内容与意义 |
| 1.4.1 研究对象 |
| 1.4.2 研究内容 |
| 1.4.3 研究意义 |
| 1.4.4 研究方法 |
| 1.5 研究框架与创新点 |
| 1.5.1 研究框架 |
| 1.5.2 创新点 |
| 1.6 本章小结 |
| 第2章 北京20世纪遗产建筑石材保护原则及其劣化成因 |
| 2.1 北京20世纪遗产建筑石材保护与修复原则 |
| 2.1.1 历史建筑保护的国际公约、宪章 |
| 2.1.2 西方历史建筑保护与修复原则 |
| 2.1.3 我国历史建筑保护与修复原则 |
| 2.1.4 北京20世纪遗产建筑石材保护修复原则总结 |
| 2.2 建筑石材的劣化成因及类型 |
| 2.2.1 建筑石材劣化原因 |
| 2.2.2 建筑石材劣化的常见病变类型 |
| 2.2.3 建筑石材劣化程度标准研究 |
| 2.3 本章小结 |
| 第3章 北京20世纪遗产建筑石材的应用及保护修复流程 |
| 3.1 北京20世纪遗产建筑石材使用概况 |
| 3.1.1 北京20世纪遗产建筑石材的使用与发展 |
| 3.1.2 常用建筑石材的类型与特性 |
| 3.1.3 石材在北京20世纪遗产建筑中的应用总结 |
| 3.2 北京20世纪遗产建筑石材保护修复工作流程 |
| 3.2.1 遗产建筑保护修复流程图 |
| 3.2.2 流程枢纽——记录与文献归档 |
| 3.2.3 第一阶段——调查研究 |
| 3.2.4 第二阶段——检测诊断 |
| 3.2.5 第三阶段——保护修复 |
| 3.3 本章小结 |
| 第4章 北京20世纪遗产建筑石材保护修复技术策略研究 |
| 4.1 北京20世纪遗产建筑石材清洗技术策略研究 |
| 4.1.1 石材清洗技术概述 |
| 4.1.2 石材清洗技术适宜性评析 |
| 4.1.3 石材清洗效果检测评估 |
| 4.2 北京20世纪遗产建筑石材维修技术策略研究 |
| 4.2.1 石材的加固保护技术 |
| 4.2.2 石材的修补技术 |
| 4.2.3 石材维修技术适宜性评析 |
| 4.3 北京20世纪遗产建筑石材养护技术策略研究 |
| 4.3.1 石材养护技术概述 |
| 4.3.2 石材养护技术适宜性评析 |
| 4.3.3 石材养护效果检测评估 |
| 4.4 北京20世纪遗产建筑日常维护策略 |
| 4.4.1 日常管理 |
| 4.4.2 定期检测 |
| 4.4.3 完善文献归档 |
| 4.5 本章小结 |
| 第5章 北京20世纪遗产建筑保护修复实例评析 |
| 5.1 西什库教堂保护修复工程 |
| 5.1.1 西什库教堂概况 |
| 5.1.2 建筑整体情况 |
| 5.1.3 建筑石材劣化情况 |
| 5.2 西什库教堂保护修复技术策略建议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 |
| 1.1.1 研究背景 |
| 1.1.2 问题的提出 |
| 1.2 研究对象、目的与意义 |
| 1.2.1 研究对象 |
| 1.2.2 研究目的 |
| 1.2.3 研究意义 |
| 1.3 相关概念释义 |
| 1.3.1 20 世纪遗产建筑概念和范围 |
| 1.3.2 建筑劣化 |
| 1.3.3 砖墙外立面评估体系 |
| 1.3.4 量化评估与定性分析 |
| 1.3.5 修复技术选择与策略整合 |
|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
| 1.4.1 国内研究概况 |
| 1.4.2 国外研究概况 |
| 1.5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 1.5.1 研究内容 |
| 1.5.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 1.5.3 研究方法 |
| 1.6 研究框架与创新点 |
| 1.6.1 研究框架 |
| 1.6.2 创新点 |
| 1.7 本章小结 |
| 第2章 北京20世纪遗产建筑砖墙外立面劣化研究 |
| 2.1 北京20世纪遗产建筑砖砌体特征 |
| 2.1.1 北京地区砖砌体发展与历史 |
| 2.1.2 砖砌体特征、类别及构造特点 |
| 2.2 北京20世纪遗产建筑砖墙外立面劣化影响因素 |
| 2.2.1 自然因素 |
| 2.2.2 人为因素 |
| 2.3 北京20世纪遗产建筑砖墙外立面劣化现象及机理分析 |
| 2.3.1 砖墙外立面劣化现象 |
| 2.3.2 砖墙外立面劣化机理 |
| 2.3.3 砖墙外立面劣化机理特点及总结 |
| 2.4 砖墙外立面劣化征兆 |
| 2.5 砖墙外立面劣化程度标准研究 |
| 2.6 砖墙外立面劣化程度分类分级标准 |
| 2.7 本章小结 |
| 第3章 北京20世纪遗产建筑砖墙劣化现状调研与分析 |
| 3.1 北京20世纪遗产建筑保存现状 |
| 3.1.1 北京20世纪遗产建筑相关代表性事件 |
| 3.1.2 北京20世纪遗产建筑调研策略 |
| 3.1.3 北京20世纪遗产建筑砖墙外立面劣化调研 |
| 3.2 北京20世纪遗产建筑砖墙劣化现状分析 |
| 3.2.1 劣化现状及特点总结 |
| 3.2.2 劣化规律初步总结 |
| 3.3 其他地区20世纪建筑砖墙劣化对比调研 |
| 3.3.1 南宁20世纪砖砌建筑 |
| 3.3.2 青岛20世纪砖砌建筑 |
| 3.3.3 劣化现象的地域性特点及规律 |
| 3.4 砖墙外立面劣化专家诊断数据库及图示标准 |
| 3.5 本章小结 |
| 第4章 评估体系研究与构建 |
| 4.1 国内外评估体系研究 |
| 4.1.1 美国历史建筑评价体系 |
| 4.1.2 英国历史建筑评价体系 |
| 4.1.3 MDDS—文物古迹损毁诊断系统 |
| 4.1.4 MONDIS系统 |
| 4.1.5 国内评估体系研究 |
| 4.1.6 评估体系研究评析 |
| 4.2 砖墙外立面评估体系构建 |
| 4.2.1 遗产建筑保护工作流程 |
| 4.2.2 评估体系框架 |
| 4.2.3 量化评估系统 |
| 4.3 砖墙外立面评估导则 |
| 4.3.1 历史建筑保护设计导则 |
| 4.3.2 砖墙外立面评估导则 |
| 4.3.3 评估依据 |
| 4.3.4 评估目标 |
| 4.3.5 评估原则 |
| 4.3.6 评估标准 |
| 4.3.7 评估对象 |
| 4.3.8 评估内容 |
| 4.3.9 评估方法 |
| 4.4 本章小结 |
| 第5章 砖墙外立面现场调研 |
| 5.1 评估策划 |
| 5.1.1 调研计划 |
| 5.1.2 调研评估表 |
| 5.2 前期调查 |
| 5.2.1 前期调查的意义 |
| 5.2.2 前期调查的内容 |
| 5.2.3 前期调查的相关问题 |
| 5.3 现场调研及评估 |
| 5.3.1 前期资料核对 |
| 5.3.2 建筑初步评估 |
| 5.3.3 劣化现象诊断调查 |
| 5.3.4 照片记录 |
| 5.3.5 立面测绘 |
| 5.3.6 劣化测绘 |
| 5.3.7 环境评估 |
| 5.4 专项检测 |
| 5.4.1 砖墙外立面检测特点 |
| 5.4.2 专项检测内容 |
| 5.4.3 专项检测方法 |
| 5.5 本章小结 |
| 第6章 砖墙外立面评估 |
| 6.1 遗产建筑评价方法评析 |
| 6.1.1 遗产建筑常用评估方法 |
| 6.1.2 客观量化评估与主观定性评估 |
| 6.2 基于定量分析的砖墙外立面评估 |
| 6.2.1 劣化指标 |
| 6.2.2 劣化评价条件 |
| 6.2.3 劣化基础数据 |
| 6.2.4 劣化等级判断 |
| 6.2.5 劣化权重计算 |
| 6.2.6 劣化程度指标计算 |
| 6.2.7 劣化程度指标的等级标准 |
| 6.2.8 基于风险分析的快速评估方法 |
| 6.3 砖墙耐久度分析 |
| 6.3.1 预测砖墙耐久度意义 |
| 6.3.2 劣化速率 |
| 6.3.3 砖砌墙体耐久度预测方法 |
| 6.3.4 基于劣化定量分析的砖砌墙体耐久度预测 |
| 6.4 判断修复必要性 |
| 6.5 本章小结 |
| 第7章 砖墙外立面修复技术及策略研究 |
| 7.1 砖墙外立面修复技术 |
| 7.1.1 墙体清洗技术 |
| 7.1.2 砖体修复技术 |
| 7.1.3 裂缝修复技术 |
| 7.1.4 灰缝修补技术 |
| 7.1.5 砖墙维护保养技术 |
| 7.2 砖墙外立面修复技术适宜性评估 |
| 7.2.1 遗产建筑修复策略 |
| 7.2.2 遗产建筑修复的影响因素 |
| 7.2.3 修复技术的适宜性选择评估 |
| 7.3 砖墙外立面修复策略整合研究 |
| 7.4 砖墙外立面的预防性保护 |
| 7.4.1 预防性保护的定义 |
| 7.4.2 预防性保护的框架及内容 |
| 7.4.3 基于评估体系的预防性保护策略 |
| 7.4.4 砖墙外立面的监测与日常维护 |
| 7.5 本章小结 |
| 第8章 修复工程案例评析及评估体系应用 |
| 8.1 北京大学红楼保护修复工程案例 |
| 8.1.1 保护修复工程及评估工作 |
| 8.1.2 外立面现状勘测评析 |
| 8.1.3 修复后立面现状调查 |
| 8.1.4 修复后立面现状评估 |
| 8.1.5 评估应用的讨论 |
| 8.2 清华大学西体育馆保护修复工程案例 |
| 8.2.1 保护修复工程 |
| 8.2.2 外立面现状勘测评析 |
| 8.2.3 修复后立面现状调查 |
| 8.2.4 修复后立面现状评估 |
| 8.2.5 修复后立面现状评估 |
| 8.3 本章小结 |
| 第9章 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 |
| 9.1 主要结论 |
| 9.2 研究展望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 附录 |
|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