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哲[1](2021)在《基于地貌学方法分析太行山南段第四纪构造活动特征》文中研究说明地貌形成受控于区域构造活动,区域地貌的变形结果可以反映区域构造活动与演化历史。太行山南段位于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的过渡区域,处于地质构造较为复杂的区域,新生带以来受到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板块等俯冲的双重影响,构造活动强烈,对地貌具有控制作用,区域形成大规模的断陷活动,形成多期次层状地貌,发育一系列NNE向断裂,并构成一条显着的地震活动带,历史上发生过1830年磁县71/2级地震。该地区长时间没有大震发生,缺少关注度,尤其是对第四纪以来太行山南段的隆升幅度、期次还有些争议,晋获断裂中南段的活动性研究还不充分。为了研究太行山南段构造地貌的差异,本文通过室内遥感解译以及GIS平台,利用多种地貌指数对该区域地貌演化阶段进行了探讨;通过宏观的地形参数(坡度及坡谱、粗糙度、切割度、起伏度)、河流地貌参数(HI指数)以及条带状剖面分析了太行山南段的宏观构造地貌;通过遥感影像解译和无人机遥感数据、野外的阶地调查以及前人研究资料对太行山南段沁河、丹河、漳河、露水河、淇河、淅水河、子房河和平甸河的河流阶地的发育级数、拔河高度和年龄进行了限定,建立了太行山南段阶地形成时代框架,探讨了太行山南段第四纪以来构造活动之间的关系;基于遥感影像解译、无人机飞行、DEM数据分析、野外的实地调查、钻孔信息以及前人的研究,对晋获断裂中南段的活动性进行了研究分析,获得了以下认识:(1)太行山南段的坡度、粗糙度、切割度、起伏度在太行山南段东侧呈现高值,高值区域与太行山东麓断裂走向具有一致性,显示出断裂对地貌的的控制作用;太行山南段流域HI值指示太行山南段地貌处于幼年-壮年发展阶段,整体构造处于活跃阶段。(2)太行山南段在1.7Ma至少发生了3期6个阶段的构造隆升事件,即早更新世晚期、中更新世和晚更新世,6个阶段分别为1.7Ma、0.8Ma、0.1Ma、0.07Ma、0.05Ma和0.03Ma。1.7Ma以来隆升速率逐步加快,2.6Ma以来太行山南段平均抬升了166~285m,最大不超过300m,因此,第四纪并不是太行山南段主要隆升阶段。(3)晋获断裂中段走向NNE,为一条正断层,上新世以来断距约500m,活动速率为0.09mm/a,根据钻孔信息和断层剖面信息,断裂早更新世活动较强,中晚更新世以来活动减弱;晋获断裂南段走向NNE,为一条正断层,早更新世活动剧烈,中晚更新世活动较弱。
赵子贤[2](2021)在《祁连山东北缘晚新生代沉积-构造-地貌演化过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祁连山东北缘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边界,北邻阿拉善地块。新生代以来,受青藏高原北东向扩展影响,北祁连造山带逐渐隆起成山,并在其北侧形成一系列新生代盆地,构成了典型的盆-岭地貌格局。查明祁连山东北缘晚新生代构造隆升历史,对于解析这一独特地貌的形成过程以及青藏高原构造生长过程和动力学机制等具有重要意义。祁连山东北缘发育有武威盆地,盆地内沉积了厚层的晚新生代地层,是研究区域晚新生代沉积-构造-地貌演化过程的关键区域。本文建立在武威盆地晚新生代高精度磁性地层年代学的基础上,通过大比例尺地质填图、沉积特征分析、碎屑锆石物源分析、区域构造解析等方法,恢复了祁连山东北缘晚新生代的沉积-构造-地貌演化过程,并探讨了其动力学机制。主要取得以下成果:1.根据武威盆地WW-01钻孔和丰乐盆地沉积特征,将祁连山东北缘新近纪甘肃群划分为丰乐组和果园组。丰乐组为一套扇三角洲-滨浅湖相沉积,由底到顶粒度逐渐变细,颜色整体为桔红色-砖红色。果园组为一套棕红色-土黄色河湖相沉积,底部发育一套浅砖红色砾岩,粒度向上逐渐变细。第四纪以来,祁连山东北缘存在4期沉积特征明显不同的冲积扇,在武威盆地内部则充填了稳定的砾卵石层。2.基于武威盆地WW-01钻孔高精度磁性地层学和宇宙成因核素测年结果,结合区域地层对比,将祁连山东北缘新近纪甘肃群丰乐组沉积时代限定在早中新世-晚中新世(~21–8.25 Ma),区域上相当于兰州-临夏盆地的咸水河组、河西走廊西部疏勒河组的中下段和宁夏地区的彰恩堡组;果园组的沉积时代为晚中新世-上新世末(~8.25–2.58 Ma),区域上相当于河西走廊西侧疏勒河组上段、兰州-临夏盆地的临夏组和宁夏地区的干河沟组。3.通过武威盆地WW-01钻孔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分析了晚新生代以来盆地物源的波动信息:~11.15 Ma以来,北祁连造山带和阿拉善地块竞相为武威盆地提供物源。其中,10.34–9.51 Ma,8.18 Ma,3.51–0 Ma武威盆地物源以北祁连造山带为主;8.69 Ma,8.14–4.05 Ma武威盆地物源以阿拉善地块为主。4.祁连山东北缘晚新生代主要经历4期构造变形:(1)早中新世-晚中新世(~21–8.25Ma)NW-SE向伸展变形,控制了丰乐组的沉积;(2)晚中新世(~8.25 Ma)NW-SE向缩短变形,这期变形造成了丰乐组和果园组之间的平行不整合界面;(3)晚中新世-上新世末(~8.25–2.58 Ma)NE-SW向强烈缩短变形,这期强烈变形控制了果园组的沉积,其变形初始时间(~8.25 Ma)可能代表了青藏高原北东向扩展到达祁连山东北缘的启动时间;(4)晚第四纪NE-SW向伸展变形。5.综合沉积学、磁性地层学、物源波动信息、构造变形特征等,将祁连山东北缘晚新生代沉积-构造-地貌演化过程划分为3个阶段:(1)早中新世-晚中新世NW-SE向伸展与断陷盆地发育,晚中新世NW-SE向弱挤压与沉积盆地反转;(2)晚中新世-上新世NESW向挤压与压陷盆地发育,青藏高原北东向扩展到达祁连山东北缘一带;(3)上新世晚期以来,~3.6 Ma龙首山隆起,区域盆-岭地貌格局初具规模,~2.58 Ma北祁连造山带强烈隆升,武威盆地湖盆消亡,区域现今盆-岭地貌格局定型。
杜家昕[3](2021)在《青藏高原东北缘的隆升、扩展与北部河流、沙漠地貌的形成演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生代以来,印度-亚欧板块的碰撞形成了“世界第三极”——青藏高原,高原的构造隆升和扩展对高原及周边区域的构造格局、地貌发育、生态环境和气候变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青藏高原东北缘边界由阿尔金、海原等大型走滑断裂和祁连山逆冲断裂带所控制,其内部发育大量走滑、逆冲断裂及褶皱构造,吸收了主要的上地壳变形,影响着该区域的地貌形态和构造活动,研究这些断裂的几何学、运动学、年代学特征和构造转换模式是深入理解和认识新生代地质构造和地球动力学过程的关键。阿拉善地块则位于高原东北缘北部,地块南部与祁连山北麓、河西走廊相接,分布一系列逆冲和左旋走滑断裂,同时也发育了中国第二大流动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和中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然而,祁连山内部断裂构造与阿尔金走滑断裂带的构造应力是如何转换?阿拉善地块南部断裂构造变形特征及其动力学机制是什么?黑河的河流地貌形成与巴丹吉林沙漠地貌演化对区域构造变形与扩展是如何响应的?因此,对该地区的构造变形特征、构造转换机制、地形地貌演化、生态环境变化及人类活动影响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不仅对认识和理解该区域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等多圈层系统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地表过程的影响具有重要科学价值,而且对于挖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阿拉善世界地质公园的国际价值和助力潜在世界自然遗产巴丹吉林沙漠高大沙山-湖泊并存地貌景观的申遗工作都具有实际应用价值。本研究基于遥感科学、构造地质学、地貌学、地质年代学等多学科交叉,通过多源遥感数据的处理、影像解译分析和野外考察验证,重点聚焦该地区的关键断裂带--昌马断裂和雅布赖断裂,分析其断裂的空间分布、几何分段特征和滑动速率,讨论它们与阿尔金断裂构造变形与应力转换关系,刻画北祁连、河西走廊和阿拉善地块南部在距今33 Ma以来的构造变形机制和地貌发育过程,探究高原隆升与扩展对黑河流域的河流地貌、生态环境和巴丹吉林沙漠高大沙山-湖泊并存地貌景观的形成与演化所起的作用与影响。研究取得的主要结论和认识如下:(1)1932年昌马地震沿NW-NWW的昌马断裂产生了长约120 km地表破裂带,由5段长为14.4-39.56 km不连续的一级破裂带组成;地震地表破裂可以跨越长0.3~4.5 km和宽2.2~5.4 km的阶区构造,但终止于断裂带最东端宽约6.3km的挤压型阶区;估算断裂中东段和东段的全新世左旋走滑速率分别为3.43±0.5 mm/yr和4.49±0.5 mm/yr,吸收了阿尔金断裂带东段约3-4 mm/yr的变形。探槽的分析研究表明:晚第四纪以来主要经历了6次地震事件:事件一(距今9.4±1.0~9.6±1.0 ka),事件二(距今6140±30 BP~7.0±1.1 ka),事件三(距今3000±30~5700±30 BP),事件四(距今1960±30~2030±30 BP),事件五(距今<1960±30BP),以及事件六(1932年昌马地震)。(2)NE-NEE走向的雅布赖断裂长138 km,其南西段与北东段以左旋走滑活动为主、中段以正断活动为主。磷灰石(U-Th)/He低温热年代学结果显示,雅布赖山在白垩纪(距今约135-71.5 Ma)时期,经历了快速冷却和构造抬升;白垩纪-始新世时期(距今约70-33.9 Ma),雅布赖山经历长期的剥蚀作用;渐新世-早上新世(距今约33.9-5 Ma),雅布赖断裂开始左旋走滑活动,造成白垩纪红色岩层发生47±2 km的左旋位错,其长期走滑速率为1.40±0.06 mm/yr;上新世(距今约5 Ma)以来,该区域构造应力由NE-SW向挤压应力转变为东西向的拉张应力,断裂活动表现为左旋走滑兼正断活动。雅布赖山的正断层活动造成下盘山体持续抬升,阻挡限制了沙山的迁移与扩展,为巴丹吉林沙漠中世界最壮观的高大沙山-湖泊并存的地貌景观的形成提供了独特的地势条件。(3)黑河上游、中游河道在北祁连山脉及其前缘的断裂构造活动影响下,发生自东向西迁移,穿过正义峡向北流至额济纳旗,形成了河流下游巨型冲洪积扇,成为巴丹吉林沙漠的主要物源。黑河流域1995-2015年的荒漠化监测结果显示,2000年以前,黑河中游长期的过度用水导致下游生态环境持续恶化;自2000年开始,对下游进行生态输水使得下游约69%的退化土地得到显着恢复,植被覆盖增加,年均降水增多,原本干涸的尾闾湖居延海也逐渐恢复。同时,调水平衡模型表明当中游向下游年平均输水量阈值为11亿立方米、下游与中游的径流量比值为1.4时,可以维持流域的经济-社会-生态用水平衡,这将为丝绸之路沿线区域跨流域兼顾经济、社会、生态“三重底线”的可持续生态恢复提供重要参考。(4)高原东北缘与阿拉善地块自33 Ma以来的构造地貌演化模式:第一阶段(33-10 Ma),在印度-亚欧板块的碰撞挤压下,阿尔金断裂左旋走滑活动延伸进入阿拉善地块南部,并影响了雅布赖断裂的左旋走滑活动;第二阶段(10-5 Ma),NE-SW向挤压应力使得高原东北缘地壳缩短,祁连山开始快速隆升,其内部和北祁连山前缘的走滑和逆冲构造开始活化,阿尔金断裂的走滑变形被祁连山内部的走滑和逆冲构造所吸收、转换,同时阿拉善地块南部左旋走滑活动逐渐减弱;第三阶段(5 Ma-至今),区域应力由NE-SW向挤压应力转换为近EW向的拉张应力,而雅布赖断裂则转变为以左旋走滑兼具正断活动的拉张性质;同时,北祁连山脉继续不断隆升和区域构造变形向河西走廊一带扩展,不仅控制了黑河中、下游河流迁移、改道,也对巴丹吉林沙漠高大沙山-湖泊并存的独特地貌景观的形成与演化起到重要影响。综上,本研究从不同的时空尺度,揭示了新生代以来,在青藏高原东北缘与阿拉善地块南部“山脉-河流-绿洲-沙漠”系统形成和演化过程中,“构造-气候-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与影响,提出北祁连山脉的构造隆升与扩展对该区域地表演化过程的内、外动力两方面控制作用:在地壳增厚和构造抬升等内动力作用下,断裂和褶皱变形吸收了地壳变形,控制了河流地貌和沙漠地貌的形成格局;外动力方面,高原的隆升不仅影响了气候,使得祁连山脉第四纪形成冰冻圈,在其北部发育近东西走向的低洼廊道,为沙源物质提供运输通道,并在河西走廊及阿拉善南部形成了以荒漠、绿洲为主的生态环境格局。
张波[4](2020)在《西秦岭NWW向断裂系的几何图像与变形分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西秦岭造山带位于青藏高原、鄂尔多斯和华南地块的过渡区,晚新生代以来,在青藏高原向北东扩展的构造背景下,受东昆仑断裂、西秦岭北缘断裂、龙门山断裂围陷的西秦岭造山带发生强烈的构造活动,形成显着的构造地貌,并在先存构造的基础上发育走向NWW和NE两组活动断裂。其中,NWW活动断裂系(白龙江断裂、光盖山-迭山断裂和临潭-宕昌断裂)是研究西秦岭构造变形的关键,对讨论块体过渡区的相互作用、东昆仑断裂东端的构造转换和东延终止等科学问题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西秦岭造山带的三条NWW断裂为研究目标,通过宏观构造地貌分析和断裂新活动特征定量研究,分析西秦岭造山带和三条NWW断裂的长期构造变形,研究活动断裂的几何图像、活动性质、活动速率、古地震等定量参数,结合深部结构、大地构造、地震学、测绘等多学科资料,构建区域构造模型,讨论东昆仑断裂东端的构造转换和终止问题。主要研究结果如下。第一,跨区域的宏观构造地貌显示:西秦岭以迭山山脉为界分为南、北两部分,南部的长期构造抬升、河流下切显着强于北侧,白龙江流域受到由南向北的构造掀斜。第二,跨断裂的垂向宏观构造地貌显示:白龙江断裂的长期垂直分量较小,形成线性河谷和沟谷;光盖山-迭山断裂的垂向宏观地貌显着,断裂两侧垂直落差明显,形成迭山山脉和主夷平面、山间盆地、山前剥蚀面的边界,主夷平面发生数百米的垂直位错和1°-3°的构造掀斜;临潭-宕昌断裂的垂向宏观地貌明显,主夷平面的最大垂直位错约500 m,同时发生明显的构造掀斜。跨NWW断裂系的水系发生同步左旋拐弯,显示三条断裂具有长期的左旋走滑;左旋位移均明显大于垂直位移;位移峰值区均位于断裂中段。第三,通过遥感解译、野外考察、活断层填图、古地震探槽、差分GPS和无人机摄影测量、14C和OSL测年等方法,定量研究三条断裂的几何展布和运动学特征,得到如下结果。白龙江断裂分为西、中、东三段,西段和中段发生15°的顺时针旋转,中段和东段形成左阶阶区,阶区内发育武坪拉分盆地。西段呈帚状散开的形态,至少包括三条散开的分支;中段平直,线性较好;东段包括南支和北支,北支又包括两条次级分支。坪垭和葛条坪剖面显示东段北支断裂以左旋走滑为主,兼具逆冲分量,上新世-早更新世以来该分支的平均垂直滑动速率为0.04-0.11 mm/a。光盖山-迭山断裂分为西、中、东三段,西段和中段以腊子口左阶阶区分隔,中段和东段以化马左阶拐弯过渡,各段分为南麓和北麓断裂,包含2-3条次级分支;西段从裸露基岩山和森林穿过,遥感图像显示晚第四纪坡积物上发育断层陡坎和断层沟槽等新活动迹象;中、东段南麓断裂为1:50000填图段,新活动以左旋走滑为主,兼具倾滑;在黑峪寺、老庄村和布陀村限定左旋滑动速率分别为2.6-4.4 mm/a(未剔除最新事件的同震位错)、<0.72±0.34 mm/a、<0.67±0.19mm/a,老庄村点垂直滑动速率为<0.13±0.03 mm/a,结合前人结果,认为光盖山-迭山断裂的整体左旋速率约1 mm/a,垂直活动速率<0.5 mm/a;在巴盖村、下湾村和中牌村三个点限定4次古地震事件,分别是1385-2100 a BP、2765-3320a BP、12775-13005 a BP和18495-32950 a BP。临潭-宕昌断裂分为西、中、东三段,西段向西张开,东段帚状散开,中段形态收敛;完善了断裂的几何图像,发现了夏河断裂,该断裂与2019年夏河Ms5.7地震密切相关;首次发现断裂全新世活动的地质地貌证据,在贡恰村发现全新世断层陡坎并限定一次古地震2090-7745 a BP,在东段分支——木寨岭断裂的峪谷村、哈冶口发现全新统被断错;断裂整体以左旋走滑为主,局部段由于构造转换以逆冲为主,中段一条分支全新世以来的左旋走滑速率<0.86-1.10 mm/a,东段主断裂全新世早期以来的左旋速率为0.86-1.65 mm/a,垂直滑动速率为0.05-0.10 mm/a,东段分支断裂——禾驮断裂晚更新世中期以来的左旋速率为0.47±0.15 mm/a,临潭-宕昌断裂的整体左旋速率约为1-2 mm/a。第四、区域构造模型和变形分配在东昆仑-西秦岭过渡区,NWW断裂系与东昆仑断裂左阶过渡,与NE断裂系交切过渡,在西秦岭内部形成多个次级块体。应变由次级块体向东传递或转换,调节西秦岭的内部变形。白龙江块体和岷县块体的东边界高度积累应变并以巨大地震(1654年天水南8级地震、1879年武都南8级地震)释放,而二者之间的次级块体沿边界断裂继承并继续向东传递应变至秦岭主造山带。区域地质剖面、小震剖面和深部结构显示,三条NWW断裂均向北倾,塔藏断裂、白龙江断裂和光盖山-迭山断裂组成白龙江构造带,是若尔盖盆地向西秦岭造山带的俯冲带,临潭-宕昌断裂向深部延伸归并到陡立、南倾的西秦岭北缘断裂带,是陇中盆地向西秦岭造山带的高角度俯冲带。综合宏观构造地貌、地表活动断裂及构造转换关系、深部结构等资料,认为西秦岭造山带总体上由南部的白龙江构造带、北部的西秦岭构造带共同控制,若尔盖盆地、陇中盆地向西秦岭的相向俯冲是西秦岭造山带的构造背景。万年尺度(活动构造研究)和十年尺度(GPS、区域构造应力场、小震分布)的构造变形研究显示,NWW断裂系以左旋走滑为主,白龙江构造带的左旋走滑源于东昆仑断裂的东端效应,临潭-宕昌断裂的左旋走滑可能与西秦岭北缘断裂相关。三条NWW断裂的晚第四纪左旋速率分别为1-2 mm/a、~1 mm/a、1-2 mm/a。若尔盖盆地东、西两侧,东昆仑断裂的滑动速率衰减1-3 mm/a,衰减值与白龙江断裂(1-2 mm/a)、光盖山断裂(~1 mm/a)的走滑相当。考虑到白龙江断裂、光盖山断裂和东昆仑断裂以左阶过渡,阶区内发育一系列活动断层,说明白龙江构造带和东昆仑断裂带可能在深部相连,白龙江断裂、光盖山-迭山断裂参与分配东昆仑断裂的左旋走滑。东昆仑东端无剩余左旋分量分配到北侧的临潭-宕昌断裂。东昆仑断裂东端的变形既向东传递,又向北传递。向东传递时,变形被塔藏断裂及其东侧的横向构造(虎牙断裂和岷江断裂)吸收,形成强烈隆起的岷山和频繁发生的大地震。向北传递到白龙江断裂和光盖山-迭山断裂,变形主要被哈南-稻畦子断裂吸收并以巨型地震释放,可能有很小的分量传递到两当-江洛断裂,甚至到秦岭北缘断裂。东昆仑断裂东端形成帚状散开的构造形态,断裂终止于西秦岭造山带。
董金元[5](2020)在《柴达木盆地北缘晚第四纪构造活动特征及变形模式》文中认为新生代初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的碰撞导致青藏高原的隆升是地球历史上一次重大的地质事件之一,随着碰撞的持续进行,高原不断隆升与扩展,造就了现今整个亚欧大陆的构造格局。祁连山夹持于阿拉善地块和柴达木地块之间,是青藏高原扩展的前缘位置,也是高原最新的组成部分。祁连山地区发育有大量晚第四纪活动断裂和褶皱,构造活动强烈,变形样式复杂,是研究高原扩展和变形的理想场所。前人对祁连山北缘及河西走廊的活动构造已经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但对同样重要的祁连山南缘,即柴达木盆地北缘缺少深入的研究。因此,为了对祁连山地区构造变形和高原扩展有更深刻的认识,需要对柴达木盆地北缘的活动构造深入研究。本论文选择柴达木盆地北缘盆山边界断裂和山前褶皱为研究对象,重点对大柴旦-宗务隆山南缘断裂、以及山前第一排褶皱——石底泉背斜、德令哈背斜带进行详细的研究。通过研究活动断裂和褶皱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构建和完善柴达木盆地北缘的活动构造几何图像,在此基础上对柴达木盆地北缘的变形模式进行探讨。本论文主要取得如下认识:(1)宗务隆山南缘断裂是祁连山与柴达木盆地的边界逆断裂,全长约95km,总体走向为EW向。获得的该区的洪积扇地貌面年龄为43ka、20ka和11ka,可以很好地与东北缘地区的地貌面年龄进行对比,其形成主要受气候因素控制。宗务隆山南缘断裂是一条全新世活动逆断裂,断裂晚更新世以来的垂直滑动速率为0.41±0.05mm/a,水平缩短速率为0.47~0.80mm/a。(2)大柴旦断裂位于柴北缘中段柴达木山南缘,构成了柴达木山与柴达木盆地的盆山边界。根据几何形态和活动性质,将大柴旦断裂分为三段,东段和西段表现为逆冲断裂,中段以右旋为主兼逆冲。大柴旦断裂中段6.5ka以来的右旋滑动速率为2.04±0.33mm/a;114ka以来的断裂垂直滑动速率为0.18±0.02mm/a,14ka以来断裂的垂直滑动速率为0.41±0.06mm/a,6.5ka以来的断层垂直滑动速率为0.33±0.08mm/a,总体垂直滑动速率介于0.17~0.41mm/a。(3)石底泉背斜位于宗务隆山与南侧红山围限的小型带状山间盆地内,背斜在形态上呈南翼陡、北翼缓的不对称褶皱,深部受控于一条N倾的盲逆断层。通过宇宙成因核素定年得到构成背斜主体的Fan3洪积扇的年龄为158.32±15.54ka。通过区域构造活动对比分析,我们认为石底泉背斜的形成响应了青藏高原东北缘15万年左右的共和运动,是共和运动在柴达木盆地北缘的反应。158ka以来,石底泉背斜的隆升速率是0.06±0.01mm/a,缩短速率是0.05±0.01mm/a。(4)德令哈背斜位于柴达木盆地东北缘宗务隆山山前,构成了山前第一排褶皱。背斜长25km,宽6km,走向NWW,是一条北翼短而陡,南翼长而缓的不对称褶皱。根据背斜西段地貌面的变形量和年龄,得到背斜自142ka以来的缩短速率为0.22±0.03mm/a,隆升速率为0.51±0.06mm/a。德令哈背斜东段发育了两个风口和两个水口,地貌证据表明背斜向东侧向扩展。在东段划分出Q1~Q6六期地貌面,根据地貌面的宇宙成因核素暴露年龄以及不同地貌面沿着背斜脊线的距离,得到德令哈背斜向东侧向扩展的速率为17mm/a。假定背斜单向扩展的情况下,根据背斜长度反推得到背斜起始形成于1.47Ma。横穿背斜的水系受背斜向东侧向扩展的影响,不断废弃、改道、侧向偏转,形成了现今风口与水口的分布格局。(5)宗务隆山南缘断裂的水平缩短速率和德令哈背斜的缩短速率之和为0.69~1.02mm/a,代表柴达木盆地北缘盆山边界断裂与山前第一排褶皱总的缩短速率。GPS数据揭示横跨祁连山地区总的地壳缩短速率为5-7mm/a,因此南祁连宗务隆山南缘盆山边界断裂与山前第一排褶皱总的地壳缩短约占整个祁连山地壳缩短的10~20%。(6)柴达木盆地北缘石底泉背斜、德令哈背斜区150ka B.P.左右地貌面的形成是响应了共和运动。共和运动在柴达木盆地北缘广泛存在,主要体现在最新一期褶皱的形成,以及构造成因阶地和地貌面的废弃、先存褶皱的加速变形。(7)鄂拉山断裂、日月山断裂,以及大柴旦断裂右旋走滑段、宗务隆山北缘右旋走滑断裂,这些断裂构成了祁连山地区的右旋走滑断裂系统。大柴旦断裂右旋走滑段、尤其是宗务隆山北缘的小型右旋走滑断裂,相比鄂拉山、日月山断裂,规模较小,可能处于右旋走滑构造变形的初期阶段。大柴旦断裂右旋走滑段的形成,可能是调节东西段山前差异性的逆冲。祁连山地区右旋走滑断裂系统的作用主要是对不同块体差异运动过程进行调节。
李维东[6](2020)在《黄河上游晚新生代沉积物的物源分析与河流演化》文中指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无论是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方面,还是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都起着至为关键的战略作用。黄河源自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东流汇入太平洋,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超大型水系,其形成演化是具有深远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关乎人类的缘起、发展和未来,长期备受地质学家重视。本文选取黄河上游作为主要研究区域,综合运用构造地貌学、沉积学及地质年代学等多种学科手段,探讨晚新生代构造地貌演化及黄河发育。主要工作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详细追索黄河上游典型河段古河道遗迹(阶地、古砾石层),利用地质年代学手段进行地层定年,建立其时空格架;(2)在关键层位系统采集物源(U-Pb、重矿物)样品,获取物源特征;(3)系统收集前人发表的黄河不同区段、不同时代的沉积物物源数据,将其与本文获取的数据进行对比,进而探讨黄河上游晚新生代沉积物的物源分析与河流演化过程。主要取得如下成果和认识:(1)通过U-Pb锆石年龄谱的对比分析,显示河套盆地段黄河T9阶地基座沉积物、中宁段干河沟组砂砾层及龙羊峡段古黄河曲乃亥组砂砾层的年龄谱具有相似的特征,为分析黄河早期演化提供了证据。(2)黄河河套段T9阶地埋藏的古黄河沉积物、中宁段干河沟组砂砾层的重矿物组合主要以角闪石和绿帘石为主,含有数量不等的锆石、磷灰石、金红石、电气石、榍石等,与黄河上游现代沉积物、兰州段典型阶地沉积物和古老砾石层以及银川盆地古老砾石层的重矿物组合具有相似性。(3)综合河流阶地与古黄河沉积物的野外观测、碎屑锆石年龄谱特征、重矿物组合等资料,认为黄河上游至少在上新世早期已初步形成,其位置和规模接近现代黄河流域。
马振华[7](2020)在《晚中新世以来祁连山东段层状地貌及水系演化》文中认为青藏高原的形成是地球历史上最重大的地质事件之一。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以及印度板块向北的持续楔入作用对整个亚洲大陆的地貌、水系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青藏高原的形成与隆起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以夷平面、河流阶地为代表的层状地貌面,这些层状地貌面不仅记录了丰富的区域地貌演化信息(是重建地貌发育、演化过程的良好载体),而且层状地貌面具有分布面积广、高度相对稳定等特点,能为确定高原的隆升时间和幅度提供证据。同时河流系统是层状地貌面形成的主要外营力,且河流系统是对构造-气候变化响应非常敏感的地貌单元,因此水系演化研究是地表过程-构造-气候之间的耦合研究的理想切入点。祁连山作为青藏高原北部边界,是高原隆升扩展研究的关键区域,祁连山东段夷平面、河流阶地等层状地貌面序列完整、分布广泛、保存较好,是重建区域地貌演化与隆升历史、探讨水系演化与构造-气候耦合的理想材料。尽管该区域的层状地貌及水系演化研究历史悠久,成果丰富,但是缺乏对完整层状地貌序列的年代学约束,对于水系格局演化过程缺乏系统研究。因此,本文选择祁连山东段达坂山夷平面及区域内大通河和湟水阶地为研究对象,在详尽的野外调查基础上,通过对达坂山夷平面上覆新生代沉积物两个平行钻探岩芯的沉积学和年代学研究,以及区域内大通河和湟水阶地序列、年代学及物源等综合分析,建立了祁连山东段多级层状地貌面的年代框架,重建了区内大通河、湟水的物源变化,探讨了祁连山东段晚新生代以来构造-地貌-水系演化过程以及水系演化对构造-气候的耦合响应。获得以下主要结论和成果:(1)祁连山东端达坂山夷平面厚层风化壳上覆沉积物于8.1–7.5 Ma开始接受河流环境沉积,6.7–6.4 Ma开始堆积风成红粘土,表明8 Ma以前祁连山东端达坂山地区经历了较长时间构造相对稳定的夷平时期,达坂山夷平面于8 Ma停止发育,6.5 Ma加速隆升。根据由夷平面、河流阶地构成的完整层状地貌面序列的高程及年代框架,重建了6.5 Ma以来的区域下切速率历史,揭示祁连山东端达坂山地区晚中新世以来经历了阶段性加速隆升过程。而祁连山东端隆起时间晚于祁连山西段及中段,指示新近纪祁连山构造活动存在向东扩展过程。(2)大通河在下游八宝川盆地河桥段发育有8级阶地,其中最高阶地形成年代为1081 ka;大通河在中游门源盆地发育有5级阶地,其形成年代分别为424 ka(T5)、243 ka(T4)、130 ka(T3)、14 ka(T2),T1形成于全新世;湟水在民和段发育有10级阶地,其形成年代分别为1405 ka(T10)、1081 ka(T9)、866 ka(T8)、621 ka(T7)、424 ka(T6)、337 ka(T5)、243 ka(T4)、130 ka(T3)、14 ka(T2),T1形成于全新世。大通河河桥段阶地序列物源在T6与T5以及T3与T2之间发生了两次显着变化,指示1100 ka大通河主要流经下游白垩系及新生代红层区域,此后大通河不断溯源侵蚀,于620–420 ka贯通门源盆地,并在130–60 ka袭夺现今门源盆地以上流域。大通河流域数字地貌形态分析显示黑河与大通河分水岭一直向大通河一侧迁移,具有未来黑河袭夺大通河上游流域的趋势。湟水民和段T10以来阶地物源未发生明显变化,指示1400 ka之前湟水已切穿老鸦峡、溯源至湟水中上游地区,使古湟水东流。(3)湟水、大通河阶地的形成是构造-气候耦合作用的结果,气候变化决定了河流阶地的形成时间,而构造隆升为河流的长期下切提供了驱动力与空间,合适的地表隆升速率是阶地形成的必要条件。大通河及祁连山内其他河流的演化过程证明,更新世以来祁连山的不断隆升控制了大通河1100 ka以来纵向河不断发育的过程,当山体隆升速率大于横向河侵蚀速率时,将迫使河流偏转,纵向河发育;随着山体进一步隆升,由于与周边地形高差不断增大,增强了横向河的侵蚀能力,使得横向河切穿山体,袭夺纵向河。而气候变化决定了水系重组发生的时间,在暖湿的间冰期,降水的增多和大量冰雪融水加大了河流的侵蚀能力,促进了水系重组。
赵云[8](2020)在《黑龙江省东部桦南隆起晚白垩世以来隆升-剥露过程》文中研究表明桦南隆起位于黑龙江省东部,伊舒断裂和敦密断裂之间,处在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的前缘,受到郯庐断裂带北段和太平洋板块运动的共同作用。桦南隆起的隆升是对太平洋板块俯冲的响应,直接导致了大三江盆地的破坏,形成现今黑龙江省东部广泛分布的中新生代盆地群,因而桦南隆起是研究太平洋板块俯冲的最佳位置之一。本文运用构造地貌分析、磷灰石裂变径迹测年及热演化史模拟,对桦南隆起的隆升剥露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通过裂变径迹测年法和磷灰石热史模拟,发现桦南隆起地区晚白垩世以来,存在2期隆升和1期沉降:晚白垩世-始新世中期隆升,其中7560Ma为快速隆升时期;始新世中期-中新世中期沉降,23.515Ma为快速沉降时期;中新世中期至今隆升,其中5Ma以来为快速隆升时期。本文基于数字高程模型(DEM),利用ArcGIS软件提取了坡度、起伏度、面积高程积分和地貌信息熵四种地貌指数。结合地貌高程的趋势,识别出桦南隆起地貌是15Ma以来左旋隆升剥露后被第四纪右旋改造的结果,地貌总体处于老年期,但在空间上存在差异,桦南隆起地区3个局部区流域地貌演化处于壮年期阶段,其中双鸭山南部区域最大,七台河北部区域其次,宝清西部区域相对较小。结合地貌学及热年代学的研究成果,桦南隆起地区晚白垩-中新世中期的剥露埋藏存在时空差异,晚白垩世-始新世中期的隆升自东向西迁移,始新世中期-中新世中期的沉降自东向西扩展,中新世以来的隆升整体差异性较小。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对桦南隆起地区发生快速隆升的动力学机制进行了梳理,推断7540Ma期间的隆升可能是由印度板块向北俯冲,与欧亚板块发生陆陆碰撞导致的;4023.5Ma期间的沉降过程可能是由郯庐断裂带右旋走滑和太平洋板块运动转向共同导致的,23.515Ma期间的沉降过程可能是由郯庐断裂带左旋走滑导致的;15Ma至今的隆升可能是由太平洋板块加速运动,海槽强烈扩张产生西向推力导致的。
周浩[9](2020)在《西峰蒲河流域河流阶地分布、时代及成因分析》文中指出河流阶地作为河流系统对地面抬升和气候变化响应的结果,记录了河谷发育过程中地面抬升和气候变化信息,所以对河流阶地的研究不仅可以重塑河流演化历史,还有助于提取阶地形成时期的地面抬升和气候变化信息。西峰位于黄土高原中部,区域内蒲河等河流径流量小,但河谷宽阔且不对称,发育多级河流阶地,是河流多次侵蚀堆积的结果,蕴含丰富构造气候信息,但目前研究较少。本文通过对西峰蒲河流域河流阶地野外调查和室内年代学分析,获得研究区内河流阶地的特征、分布、级序和年代框架,同时探讨河流阶地发育模式和动力来源,获得以下几点成果及认识:1、野外调查和实测显示,西峰蒲河流域共发育七级河流阶地,T7T2阶地上覆黄土地层分别为:S0L15、S0L9、S0S5-1、S0S1、S0L1、S0L1。2、通过阶地上覆黄土-古土壤天文调谐年龄对比和阶地沉积物OSL测年分析表明,七级河流阶地形成年龄分别为:1.26Ma,0.94Ma,0.53Ma,0.13Ma,7060ka,11ka和4ka。3、西峰蒲河流域河流阶地形成受地面抬升和气候变化的共同控制,地面抬升提供河流下切动力和空间,气候变化控制河流堆积-下切的转化。当地面抬升速率慢时(T7T4),河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较不敏感,仅在气候变化强烈的时期形成并保存阶地;当地面抬升达到一定程度后(T4T1),河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敏感,在每次气候转型期都形成并保存相应的阶地。4、通过河流阶地形成时间与青藏高原隆升阶段对比和区域河流特征分析得出,青藏高原隆升和北东向扩展是西峰蒲河流域河流阶地形成的动力来源。
张天宇[10](2020)在《鄂尔多斯西南缘晚新生代盆地地质-地貌演化》文中认为青藏高原晚新生代以来的隆升扩展导致亚洲大陆内部强烈的构造变形,并对周边地区的地貌格局和环境演变产生了重大影响。高原东北缘是现今高原最新的和正在形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造变形与地貌演变最为强烈的地区之一。鄂尔多斯西南缘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华北地块及秦岭造山带三者交汇的部位,是青藏高原北东向扩展的前缘,青藏高原东北缘的两大构造边界断裂——海原—六盘山—宝鸡断裂带与西秦岭北缘断裂带在此交接并控制了鄂尔多斯西南缘晚新生代断陷盆地的形成演化;在地理位置上,鄂尔多斯西南缘自西北向东南由强烈挤压缩短变形的六盘山冲断带转变为断陷拉张的渭河盆地,是挤压逆冲与走滑拉张应力体制交接转换的部位。因此,鄂尔多斯西南缘是正确认识青藏高原横向扩展时间、机制、过程及区域构造变形交接转换等科学问题的重要区域。然而,研究区第四系覆盖严重,晚新生代以来,盆地的形成演化历史认识还比较模糊,对其沉积—构造演化过程、动力机制等方面的认识存在分歧,这些问题限制了对青藏高原横向扩展及周缘影响等相关科学问题的深入理解。本文针对盆地沉积充填过程、第四纪层状地貌面形成序列及盆地沉积—构造演化的动力机制等科学问题系统研究鄂尔多斯西南缘晚新生代盆地地质—地貌演化,以期为深入理解青藏高原横向扩展提供帮助。围绕上述科学问题,论文通过地层序列对比、沉积充填特征、沉积—构造演化、第四纪地貌面过程等综合研究,建立了鄂尔多斯西南缘晚新生代盆地的地层—年代格架,探讨了盆地沉积—构造演化过程;建立了千河盆地地貌面发育序列,确定了其形成年代,恢复了地貌面发育演化历史;结合区域新构造运动演化历史,探讨了鄂尔多斯西南缘晚新生代盆地新构造活动以来的盆地演化的其动力学机制。论文主要获得以下几方面具体结论:(1)研究区渭河盆地主要发育灞河组(N1b)、蓝田组(N2l)、三门组(N2-Q1s)及第四纪黄土—古土壤序列;千河盆地晚新生代以来主要发育甘肃群(N1-2G)、三门组(N2-Q1s)及第四纪黄土—古土壤序列。根据凤翔标准钻孔古地磁年代学结果,蓝田组红粘土年龄为8.26~2.5Ma,三门组(N2-Q1s)下部湖相沉积年龄为4.5~3.6Ma,上部河流相与风积相交替沉积地层年龄为3.6~2.5Ma,第四系黄土地层最早沉积年龄为2.5Ma;千河盆地内甘肃群(N1-2G)年龄为8.26~3.6Ma,三门组湖相沉积(N2-Q1s1)年龄为4.5~3.6Ma,三门组砾石层(N2-Q1s2)发育的年代介于3.6~2.0Ma之间,第四纪黄土最底层年龄为2.0Ma。(2)8.26~4.5Ma之间,受青藏高原北东向扩展远程效应的影响,研究区总体构造隆升,千河盆地甘肃群与渭河盆地西端蓝田组主要发育风成红粘土,处于“红土高原”演化阶段。4.5Ma左右,受鄂尔多斯逆时针旋转产生的局部NE-SW向拉张应力影响,鄂尔多斯西南缘沿陇县—岐山—马召断裂发生断陷,开始发育“古三门湖”,形成湖相沉积。(3)晚上新世—早更新世,千河盆地内发育两个重要的沉积—构造界面,代表盆地演化过程中两次重要的构造事件。一是甘肃群顶部夷平面,约形成于3.6Ma,代表研究区响应青藏运动A幕,发生差异性升降运动,地貌强烈分异,千河盆地沿千阳断裂发生断陷,千阳隆起快速隆升,千河盆地与渭河盆地西端分割;二是2.0Ma发育的山麓剥蚀面,代表研究区对青藏运动C幕的响应,整体进一步抬升,开始接受黄土堆积,并开始向现代水系发育阶段发展。(4)第四纪期间受青藏高原幕式隆升和气候旋回的影响,千河两岸发育不对称河流阶地,北岸发育五级河流阶地,南岸发育四级河流阶地。千河北岸五级阶地分别形成于1.176Ma、0.778Ma、0.504Ma、0.131Ma和0.039Ma,南岸四级阶地分别形成于0.778Ma、0.375Ma、0.131Ma和0.039Ma。(5)鄂尔多斯西南缘晚新生代盆地地质—地貌演化过程总体可划分为晚中新世—早上新世红土高原发育,早上新世盆地初始裂陷,晚上新世—早更新世盆地差异性升降运动,早更新世台塬地貌及现代水系雏形形成以及早更新世中期以来阶段性隆升及河流阶地发育五个阶段。该演化过程反映青藏高原东北向扩展是其形成发展的动力背景。结合区域新构造运动背景,本文认为青藏高原以秦岭造山带向东挤出和陇西地块向东推挤作为其扩展的主要途径,并且在时空上总体呈现出逐步向北东向扩展的特征,这种特征并不支持青藏高原刚性扩展的“大陆逃逸”非连续变形模型,更倾向于“连续变形”模型。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引言 |
| 1.1 研究背景 |
| 1.2 研究现状与问题 |
| 1.2.1 河流阶地在构造隆升中的研究现状 |
| 1.2.2 太行山隆升的研究现状 |
| 1.2.3 晋获断裂中南段研究现状 |
|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 1.3.1 太行山第四纪隆升研究 |
| 1.3.2 断裂活动特征 |
| 1.4 主要工作量与主要成果 |
| 1.4.1 主要工作量 |
| 1.4.2 主要成果 |
| 第二章 区域概况 |
| 2.1 自然地理概况 |
| 2.1.1 地理位置及交通概况 |
| 2.1.2 气候水文概况 |
| 2.1.3 区域地貌特征 |
| 2.2 区域地质概况 |
| 2.2.1 区域构造演化概况 |
| 2.2.2 区域地层特征 |
| 2.2.3 区域主要活动断裂与地震活动 |
| 第三章 宏观地貌与构造 |
| 3.1 地形地貌参数 |
| 3.2 河流面积-高程积分 |
| 3.3 区域条带状剖面 |
| 3.4 小结 |
| 第四章 太行山南河流阶地序列及发育特征 |
| 4.1 太行山南段河流阶地发育特征 |
| 4.1.1 漳河阶地发育特征 |
| 4.1.2 丹河阶地 |
| 4.1.3 沁河阶地 |
| 4.1.4 露水河阶地 |
| 4.1.5 淇河和淅水河阶地 |
| 4.1.6 其他河流阶地 |
| 4.2 河流阶地年龄 |
| 4.3 河流阶地形成原因 |
| 4.4 阶地与南太行山隆升探讨 |
| 4.4.1 太行山南河流下切速率 |
| 4.4.2 南太行山隆升幅度分析 |
| 4.4.3 隆升原因的探讨 |
| 4.5 小结 |
| 第五章 晋获断裂中、南段活动特征 |
| 5.1 遥感数据的来源、处理及解译 |
| 5.2 长治断裂活动特征 |
| 5.2.1 遥感解译特征 |
| 5.2.2 地貌地质特征 |
| 5.2.3 活动性特征 |
| 5.3 晋城断裂 |
| 5.3.1 遥感影像特征 |
| 5.3.2 地貌地质特征 |
| 5.3.3 活动性特征 |
| 5.4 小结 |
| 第六章 结论与存在的问题 |
| 6.1 主要结论 |
| 6.2 存在问题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历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选题背景及项目依托 |
| 1.2 研究现状 |
| 1.3 论文选题、研究内容及方法 |
| 1.4 论文实际工作量 |
| 1.5 主要创新点 |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 2.1 地理位置 |
| 2.2 区域构造格架 |
| 第三章 祁连山东北缘晚新生代沉积特征 |
| 3.1 祁连山东北缘新近纪沉积特征 |
| 3.2 祁连山东北缘第四纪沉积特征 |
| 小结 |
| 第四章 祁连山东北缘晚新生代地层年代格架 |
| 4.1 武威盆地WW-01 钻孔磁性地层学研究 |
| 4.2 宇宙成因核素定年 |
| 4.3 钻孔沉积速率及其揭示的构造事件 |
| 4.4 祁连山东北缘晚新生代地层年代格架 |
| 小结 |
| 第五章 祁连山东北缘晚新生代物源分析 |
| 5.1 样品采集及测试 |
| 5.2 锆石特征与测试结果 |
| 5.3 碎屑锆石物源分析 |
| 小结 |
| 第六章 祁连山东北缘晚新生代构造变形 |
| 6.1 构造变形特征 |
| 6.2 构造变形时序 |
| 小结 |
| 第七章 讨论 |
| 7.1 祁连山东北缘晚新生代沉积-构造-地貌演化过程 |
| 7.2 祁连山东北缘晚新生代沉积-构造演化的动力学机制 |
| 结论 |
| 存在问题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录 |
| 个人简历、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2.1 青藏高原东北缘内部构造形变、隆升与扩展模式 |
| 1.2.2 青藏高原东北缘与阿拉善南部新生代构造转换关系 |
| 1.2.3 青藏高原东北缘沙漠地貌演化 |
| 1.2.4 青藏高原对黑河流域生态环境的影响 |
| 1.2.5 研究现状述评 |
| 1.3 科学问题、研究目标、内容、技术路线和工作量 |
| 1.3.1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
| 1.3.2 研究目标 |
| 1.3.3 研究内容 |
| 1.3.4 技术路线 |
| 1.3.5 论文完成工作量 |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 2.1 青藏高原东北缘地质背景 |
| 2.2 阿拉善地块南部地质背景 |
| 第3章 数据和方法 |
| 3.1 数据源和预处理 |
| 3.2 研究方法 |
| 3.2.1 活动断裂几何学研究 |
| 3.2.2 断裂活动时间测年 |
| 3.2.3 断裂活动速率估算 |
| 3.2.4 地形地貌形态分析 |
| 3.2.5 沙漠地貌信息提取 |
| 3.2.6 流域生态环境研究 |
| 第4章 昌马断裂带第四纪构造活动研究 |
| 4.1 昌马地震破裂带第四纪构造变形 |
| 4.1.1 昌马地震破裂带几何分段 |
| 4.1.2 昌马地震破裂带终止讨论 |
| 4.2 昌马断裂带第四纪构造活动 |
| 4.2.1 昌马断裂带第四纪滑动速率测定 |
| 4.2.2 昌马断裂古地震探究 |
| 4.2.3 昌马断裂带与阿尔金断裂带构造关系讨论 |
| 4.3 小结 |
| 第5章 雅布赖断裂带新生代构造演化研究 |
| 5.1 雅布赖断裂带新生代几何构造 |
| 5.1.1 南西段 |
| 5.1.2 中段 |
| 5.1.3 北东段 |
| 5.2 雅布赖断裂带构造演化模式 |
| 5.2.1 雅布赖断裂低温热年代学分析 |
| 5.2.2 雅布赖断裂活动速率分析 |
| 5.2.3 雅布赖断裂构造演化阶段 |
| 5.3 雅布赖断裂带与巴丹吉林沙漠地貌演化关系研究 |
| 5.3.1 雅布赖断裂区域地形地貌特征 |
| 5.3.2 雅布赖断裂带与巴丹吉林沙漠地貌演化关系讨论 |
| 5.4 小结 |
| 第6章 黑河构造地貌响应与生态环境演化研究 |
| 6.1 黑河流域长期演化与周围构造活动的关系 |
| 6.1.1 黑河流域构造活动演化 |
| 6.1.2 黑河流域面积高程积分分析 |
| 6.2 黑河下游流域现代生态环境研究 |
| 6.2.1 黑河下游近20 年荒漠化监测 |
| 6.2.2 黑河下游近20 年植被水体变化 |
| 6.2.3 黑河下游近20 年气候变化 |
| 6.3 黑河流域构造环境与水资源平衡讨论 |
| 6.3.1 黑河流域水资源调配对地质生态环境的影响 |
| 6.3.2 黑河流域构造环境对水资源平衡影响 |
| 6.4 小结 |
| 第7章 青藏高原东北缘构造变形与河流、沙漠地貌演化响应 |
| 7.1 青藏高原东北缘新生代构造变形 |
| 7.1.1 33-10 Ma |
| 7.1.2 10-5 Ma |
| 7.1.3 5 Ma-现在 |
| 7.2 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地貌形成及对构造演化的响应 |
| 7.2.1 地形地貌方面 |
| 7.2.2 气候环境方面 |
| 7.2.3 物质来源方面 |
| 7.2.4 水源补给方面 |
| 第8章 结论、研究亮点和存在问题 |
| 8.1 结论和主要进展 |
| 8.2 研究亮点 |
| 8.3 存在的问题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科学问题及意义 |
|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 1.2.1 研究现状 |
| 1.2.2 存在问题 |
| 1.3 研究目标与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 1.3.1 研究目标 |
| 1.3.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 1.5 论文获得的成果及主要创新点 |
| 第2章 研究方法 |
| 2.1 宏观地貌分析 |
| 2.2 断裂几何图像和新活动特征研究 |
| 2.2.1 多源遥感影像综合解译 |
| 2.2.2 野外考察和探槽开挖 |
| 2.2.3 晚第四系测年 |
| 2.2.4 高分辨率地貌测绘 |
| 2.3 区域构造模型建立 |
| 第3章 区域时间标尺 |
| 3.1 夷平面 |
| 3.1.1 夷平面的分级 |
| 3.1.2 夷平面的时代 |
| 3.2 剥蚀面 |
| 3.3 河流阶地 |
| 3.4 冲沟阶地 |
| 3.5 研究区域时间标尺 |
| 第4章 宏观地貌 |
| 4.1 地形地貌参数 |
| 4.2 流域地貌参数 |
| 4.2.1 流域不对称度 |
| 4.2.2 面积高程积分 |
| 4.3 区域条带剖面 |
| 4.4 小结 |
| 第5章 断裂宏观地貌 |
| 5.1 与断裂相关的宏观地貌 |
| 5.1.1 横跨白龙江断裂系的山脊点剖面 |
| 5.1.2 横跨临潭-宕昌断裂的山脊地形剖面 |
| 5.1.3 跨区域的地形剖面 |
| 5.2 水系位错 |
| 5.3 小结 |
| 第6章 活动断层几何展布、新活动特征与活动速率 |
| 6.1 白龙江断裂 |
| 6.1.1 几何展布 |
| 6.1.2 新活动特征及活动速率 |
| 6.1.3 小结 |
| 6.2 光盖山-迭山断裂 |
| 6.2.1 几何展布 |
| 6.2.2 活动性质和时代 |
| 6.2.3 古地震研究 |
| 6.2.4 滑动速率 |
| 6.2.5 小结 |
| 6.3 临潭-宕昌断裂 |
| 6.3.1 几何展布 |
| 6.3.2 新活动特征 |
| 6.3.3 滑动速率 |
| 6.3.4 小结 |
| 第7章 区域构造模型与变形分配 |
| 7.1 活动断裂几何图像 |
| 7.1.1 西秦岭NWW断裂系几何图像 |
| 7.1.2 西秦岭NWW断裂系与东昆仑断裂、贵德断裂的构造转换 |
| 7.1.3 NWW断裂系与NE断裂系的构造转换 |
| 7.2 地表断裂的深部延伸与深部构造背景 |
| 7.2.1 地质剖面特征与断裂的深部延伸 |
| 7.2.2 研究区深部结构与断裂向深部延伸 |
| 7.3 区域构造模型 |
| 7.3.1 区域构造模型 |
| 7.3.2 白龙江断裂与光盖山-迭山断裂、塔藏断裂的关系 |
| 7.3.3 临潭-宕昌断裂与西秦岭北缘断裂的深浅构造关系 |
| 第8章 西秦岭内部变形分配与东昆仑断裂东延问题 |
| 8.1 西秦岭内部变形分配 |
| 8.2 东昆仑断裂东端构造转换与东延问题 |
| 第9章 结论 |
| 9.1 主要研究成果 |
| 9.2 存在的问题 |
| 9.3 下一步研究计划 |
| 参考文献 |
| 附表1 14C测年结果 |
| 附表2 OSL测年结果 |
| 致谢 |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前言 |
| 1.1 关于柴达木盆地北缘构造变形的认识及存在的问题 |
| 1.2 论文选题依据与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
| 1.3 研究思路和技术方法 |
| 1.4 主要工作量 |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 2.1 柴达木盆地北缘新生代地层序列 |
| 2.2 祁连山及柴达木盆地北缘前新生代构造演化 |
| 2.3 祁连山及柴达木盆地北缘新生代构造活动 |
| 2.4 祁连山及柴达木盆地北缘晚第四纪构造活动 |
| 第3章 大柴旦-宗务隆山南缘断裂 |
| 3.1 柴达木盆地北缘断裂概述 |
| 3.2 研究方法 |
| 3.2.1 地貌填图和位错测量 |
| 3.2.2 定年 |
| 3.3 宗务隆山南缘断裂 |
| 3.3.1 宗务隆山南缘断裂概述 |
| 3.3.2 宗务隆山南缘断裂新活动性及断错地貌特征 |
| 3.3.3 宗务隆山南缘断裂的滑动速率 |
| 3.3.4 气候与构造在地貌演化中的作用 |
| 3.3.5 小结 |
| 3.4 大柴旦断裂 |
| 3.4.1 大柴旦断裂概述 |
| 3.4.2 地貌面分期解译 |
| 3.4.3 大柴旦断裂中段断错地貌及运动性质研究 |
| 3.4.4 断层滑动速率 |
| 3.4.5 小结 |
| 第4章 宗务隆山山前褶皱 |
| 4.1 柴北缘褶皱概述 |
| 4.2 石底泉背斜 |
| 4.2.1 石底泉背斜的地质地貌特征及年龄限定 |
| 4.2.2 地貌面变形特征及变形速率 |
| 4.2.3 讨论 |
| 4.2.4 小结 |
| 4.3 德令哈背斜 |
| 4.3.1 德令哈背斜的地质地貌特征 |
| 4.3.2 地貌面发育特征及年龄 |
| 4.3.3 地貌面变形特征及变形速率 |
| 4.3.4 德令哈背斜的侧向扩展 |
| 4.3.5 小结 |
| 第5章 柴达木盆地北缘构造变形及讨论 |
| 5.1 祁连山及邻区活动构造几何图像 |
| 5.1.1 祁连山北缘逆冲系统 |
| 5.1.2 柴达木盆地北缘逆冲系统 |
| 5.1.3 左旋走滑系统 |
| 5.1.4 右旋走滑系统 |
| 5.2 柴达木盆地北缘晚第四纪地壳缩短速率及其在祁连山应变分配中的作用 |
| 5.3 共和运动在柴达木盆地北缘的响应 |
| 5.4 柴达木盆地北缘晚新生代构造变形历史 |
| 5.5 柴达木盆地北缘构造变形样式与动力学机制 |
| 5.5.1 柴达木盆地北缘右旋走滑断裂的变形机制 |
| 5.5.2 祁连山及柴达木盆地北缘的构造变形模式及机制 |
| 第6章 主要结论及存在的问题 |
| 6.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
| 6.2 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工作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选题背景及项目依托 |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 1.2.1 黄河形成发育的研究历史 |
| 1.2.2 黄河不同河段主要研究概况 |
| 1.2.3 黄河形成的几种观点及问题 |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 1.3.1 研究内容 |
| 1.3.2 技术路线与研究步骤 |
| 1.4 论文实际工作量及主要创新点 |
| 第二章 自然地理与区域地质概况 |
| 2.1 自然地理概况 |
| 2.1.1 地势 |
| 2.1.2 气候 |
| 2.1.3 水文 |
| 2.1.4 植被 |
| 2.2 区域地质背景 |
| 2.2.1 地层 |
| 2.2.2 构造 |
| 2.2.3 岩浆岩 |
|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研究方法与实验样品 |
| 3.1 研究理论 |
| 3.1.1 物源分析 |
| 3.1.2 电子自选共振(ESR)定年 |
| 3.2 测试方法 |
| 3.2.1 碎屑锆石U-Pb年龄 |
| 3.2.2 重矿物分析 |
| 3.2.3 电子自旋共振(ESR) |
| 3.3 实验样品 |
|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黄河上游晚新生代典型地层物源特征 |
| 4.1 青海龙羊峡段古黄河河道的发现及典型地层物源特征 |
| 4.1.1 区域地貌-地质背景 |
| 4.1.2 古黄河河道的发现 |
| 4.2 宁夏中宁段典型地层物源特征 |
| 4.2.1 区域地貌-地质背景 |
| 4.2.2 典型地层物源特征 |
| 4.3 内蒙古河套盆地段典型地层物源特征 |
| 4.3.1 区域地貌-地质背景 |
| 4.3.2 典型地层物源特征 |
|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讨论 |
| 5.1 青海龙羊峡段物源分析与黄河发育 |
| 5.1.1 古黄河砾石层及相关地层的形成时代 |
| 5.1.2 古黄河砾石层有关物源的讨论 |
| 5.2 宁夏中宁段物源分析与黄河发育 |
| 5.2.1 干河沟组的形成时代 |
| 5.2.2 宁夏中宁段干河沟组的物源分析与黄河发育 |
| 5.3 内蒙古河套盆地段物源分析与黄河发育 |
| 5.3.1 采样阶地的形成时代 |
| 5.3.2 物源分析与黄河发育的探讨 |
| 本章小结 |
| 第六章 对黄河及其他主要水系形成演化的启示 |
| 6.1 对黄河形成演化的启示 |
| 6.2 与长江形成发育有关研究的相互启发 |
| 本章小结 |
| 结论与展望 |
| 7.1 结论 |
| 7.2 不足与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表1 本文样品碎屑锆石U-Pb年龄数据 |
| 附表2 河套盆地段黄河T3阶地和T9阶地砾石层古流向 |
| 个人简历、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 1.2 研究历史与现状 |
| 1.2.1 层状地貌面成因 |
| 1.2.1.1 夷平面 |
| 1.2.1.2 河流阶地 |
| 1.2.2 层状地貌面年代学研究 |
| 1.2.3 水系格局演化研究方法 |
| 1.2.3.1 地质地貌学方法 |
| 1.2.3.2 物源示踪方法 |
| 1.2.3.3 历史记录与现代观测 |
| 1.2.3.4 数字地貌参数与模拟研究 |
| 1.2.4 祁连山东段层状地貌与水系演化研究现状 |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 1.3.1 研究内容 |
| 1.3.2 技术路线 |
| 1.4 论文工作量与创新点 |
| 1.4.1 论文工作量 |
| 1.4.2 论文创新点 |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 2.1 地质概况 |
| 2.1.1 构造 |
| 2.1.2 研究区地层 |
| 2.2 自然地理概况 |
| 2.2.1 地貌特征 |
| 2.2.2 气候植被 |
| 第三章 研究方法与实验分析 |
| 3.1 层状地貌面年代学研究方法 |
| 3.1.1 磁性地层学 |
| 3.1.1.1 基本原理 |
| 3.1.1.2 样品采集与测试 |
| 3.1.2 生物地层学 |
| 3.1.3 电子自旋共振(ESR)测年 |
| 3.2 环境代用指标研究方法 |
| 3.2.1 粒度 |
| 3.2.2 元素地球化学 |
| 3.3 水系演化研究方法 |
| 3.3.1 物源分析方法 |
| 3.3.2 数字地貌参数 |
| 第四章 达坂山夷平面与年代学研究 |
| 4.1 达坂山夷平面特征 |
| 4.2 夷平面上沉积物特征与沉积演化 |
| 4.2.1 岩性特征 |
| 4.2.2 沉积演化阶段划分 |
| 4.3 生物地层学 |
| 4.4 磁性地层学 |
| 4.4.1 岩石磁学测试结果与分析 |
| 4.4.2 古地磁测试结果与分析 |
| 4.4.3 磁性地层划分与地层年代 |
| 第五章 大通河、湟水阶地序列与年代学研究 |
| 5.1 大通河八宝川盆地阶地序列与年代 |
| 5.1.1 阶地序列与阶地分布 |
| 5.1.2 最高级阶地(T8)年代 |
| 5.1.2.1 古地磁样品采样与测试 |
| 5.1.2.2 磁性地层年代与T8阶地年代 |
| 5.1.3 东岸T3阶地年代 |
| 5.2 大通河门源盆地阶地序列与年代 |
| 5.2.1 阶地序列与阶地分布 |
| 5.2.2 阶地年代学研究 |
| 5.3 湟水民和段阶地序列与年代 |
| 5.3.1 阶地序列 |
| 5.3.2 阶地年代学研究 |
| 第六章 大通河、湟水水系演化 |
| 6.1 大通河、湟水流域概况 |
| 6.2 大通河水系演化历史重建 |
| 6.2.1 碎屑锆石U-Pb年龄 |
| 6.2.1.1 潜在源区碎屑锆石U-Pb年龄分布特征 |
| 6.2.1.2 河桥阶地序列碎屑锆石U-Pb年龄分布特征 |
| 6.2.2 重矿物组合 |
| 6.2.3 砾石岩性成分 |
| 6.2.4 现代大通河水系演化历史 |
| 6.3 大通河水系未来演化趋势分析 |
| 6.4 湟水水系演化 |
| 第七章 讨论 |
| 7.1 晚新生代祁连山东段地貌演化 |
| 7.2 晚新生代祁连山东段的隆升 |
| 7.2.1 祁连山的向东扩展 |
| 7.2.2 祁连山东段的加速隆升 |
| 7.3 祁连山东段河流演化对构造-气候的耦合响应 |
| 7.3.1 河流阶地的形成与构造-气候的耦合 |
| 7.3.2 造山带水系演化与构造-气候的耦合 |
| 7.3.2.1 构造对水系演化趋势的控制 |
| 7.3.2.2 气候变化对水系重组时间的控制 |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 8.1 主要结论 |
| 8.2 研究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一 图索引 |
| 附录二 表索引 |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和选题依据 |
| 1.2 研究现状 |
| 1.2.1 桦南隆起研究现状 |
| 1.2.2 裂变径迹研究现状 |
| 1.2.3 构造地貌学研究现状 |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 1.3.2 技术路线 |
| 1.4 研究目标 |
| 1.5 论文工作量 |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
| 2.1 区域概况 |
| 2.2 区域构造 |
| 2.3 区域地层特征 |
| 2.4 岩浆岩 |
| 第3章 区域地貌分析 |
| 3.1 地貌类型 |
| 3.2 地形特征 |
| 3.3 地貌指数 |
| 3.3.1 DEM数据简介 |
| 3.3.2 地貌指数类型 |
| 3.3.3 地貌指数分析 |
| 3.4 小结 |
| 第4章 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年代学 |
| 4.1 测年原理 |
| 4.2 样品采集 |
| 4.3 样品测试实验过程 |
| 4.4 测试结果分析 |
| 第5章 隆升剥露过程与机制 |
| 5.1 磷灰石热演化史模拟 |
| 5.2 隆升剥露的时空特征 |
| 5.3 桦南隆起隆升剥露机制 |
| 第6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选题依据 |
|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
| 1.2.1 河流阶地研究现状 |
| 1.2.2 河流阶地年代学研究现状 |
| 1.2.3 黄土地层研究现状 |
| 1.3 研究方案与工作量 |
| 1.3.1 研究内容 |
| 1.3.2 工作方法 |
| 1.3.3 技术路线图 |
| 1.3.4 完成的工作量 |
| 2 区域自然地理及地质概况 |
| 2.1 研究区位置及自然地理概况 |
| 2.1.1 地理位置 |
| 2.1.2 区域地貌概况 |
| 2.1.3 气候水文概况 |
| 2.2 区域地质概况 |
| 2.2.1 区域地层概况 |
| 2.2.2 区域构造概况 |
| 3 蒲河流域河流阶地发育特征及序列 |
| 3.1 黑河雷家坪段河流阶地特征 |
| 3.2 蒲河关户川段河流阶地特征 |
| 3.3 蒲河巴家咀段河流阶地特征 |
| 3.4 蒲河南部青寨-白纸坊段河流阶地特征 |
| 3.5 交口河张家湾段河流阶地特征 |
| 3.6 茹河彭阳段河流阶地特征 |
| 3.7 本章小结 |
| 4 河流阶地年代厘定 |
| 4.1 阶地年代的测定方法 |
| 4.1.1 黄土-古土壤序列定年 |
| 4.1.2 光释光测年 |
| 4.2 阶地年代学结果 |
| 4.2.1 黄土剖面测量结果 |
| 4.2.2 光释光测试结果 |
| 4.3 本章小结 |
| 5 蒲河流域河流阶地发育模式 |
| 5.1 河流下切速率与区域地面抬升 |
| 5.2 河流阶地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
| 5.3 地面抬升背景下,河流阶地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
| 5.4 本章小结 |
| 6 蒲河流域河流阶地的动力来源 |
| 6.1 蒲河流域河流阶地对青藏高原隆升的的响应 |
| 6.2 区域河流特征对比 |
| 7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个人简历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选题背景及项目依托 |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 1.2.1 青藏高原北东向扩展的认识及存在问题 |
| 1.2.2 鄂尔多斯西南缘晚新生代盆地的形成与演化 |
| 1.2.3 晚新生代层状地貌面研究及存在问题 |
| 1.2.4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
| 1.3 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 1.3.1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 1.3.2 研究内容 |
| 1.4 论文工作量 |
| 1.5 论文创新点 |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 2.1 区域自然地理概况 |
| 2.1.1 区域地形地貌 |
| 2.1.2 区域气候植被特征 |
| 2.2 区域地质背景 |
| 2.2.1 区域构造单元划分 |
| 2.2.2 区域主要断裂 |
| 2.2.3 区域地层序列与岩浆岩 |
| 2.2.4 研究区晚中生代以来构造演化 |
| 2.3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
| 2.3.1 重力场特征 |
| 2.3.2 磁场特征 |
| 2.3.3 综合物探反演 |
| 2.4 区域构造地貌划分 |
|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区域新构造运动演化背景 |
| 3.1 区域新构造演化 |
| 3.1.1 青藏高原东北缘中—晚中新世的构造隆升 |
| 3.1.2 六盘山地区新构造演化 |
| 3.1.3 陇西地区新构造与沉积演化 |
| 3.1.4 鄂尔多斯地区新构造与沉积演化 |
| 3.1.5 秦岭新构造运动演化 |
| 3.2 主要边界断裂带的新构造演化 |
| 3.2.1 海原断裂的构造演化 |
| 3.2.2 西秦岭北缘断裂的构造演化 |
| 3.3 区域新构造演化过程 |
|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鄂尔多斯西南缘晚新生代盆地地层划分与沉积体系 |
| 4.1 区域地层划分及存在问题 |
| 4.1.1 区域晚新生代地层划分方案 |
| 4.1.2 研究区以往地层划分中存在的问题 |
| 4.2 研究区晚新生代地层划分及典型剖面特征 |
| 4.2.1 研究区地层划分及典型剖面特征 |
| 4.3 研究区晚新生代沉积相与沉积环境分析 |
| 4.3.1 沉积相识别标志 |
| 4.3.2 沉积体系分析 |
| 4.4 研究区晚新生代地层形成年代分析 |
| 4.4.1 研究区可参考的晚新生代标准地层年代剖面 |
| 4.4.2 研究区晚新生代地层形成年代讨论 |
|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鄂尔多斯西南缘晚新生代盆地沉积—构造演化 |
| 5.1 新生代沉积底部不整合 |
| 5.2 千河盆地晚中新世—上新世地层沉积充填特征 |
| 5.2.1 千河盆地甘肃群(N_(1-2)G)沉积充填特征 |
| 5.2.2 千河盆地三门组(N_2-Q_(1s))沉积充填特征 |
| 5.2.3 千河盆地内甘肃群及三门组顶部夷平面 |
| 5.3 渭河盆地西端晚中新世—上新世沉积充填特征 |
| 5.3.1 渭河盆地西端灞河组(N_1b)、蓝田组(N_2l)沉积充填特征 |
| 5.3.2 渭河盆地西端三门组(N_2-Q_(1s))沉积充填特征 |
| 5.4 鄂尔多斯西南缘“古三门湖”消退及其新构造意义 |
| 5.4.1 三门组湖相沉积物特征 |
| 5.4.2 三门组湖相沉积期气候环境演化 |
| 5.4.3 古湖泊消退及新构造意义 |
| 5.5 鄂尔多斯西南缘晚新生代盆地沉积—构造演化 |
| 本章小结 |
| 第六章 第四纪千河盆地地貌面形成演化 |
| 6.1 千河盆地层状地貌面序列 |
| 6.1.1 千河盆地貌面的识别 |
| 6.1.2 千河盆地地貌面空间分布特征 |
| 6.1.3 千河盆地地貌面结构特征 |
| 6.2 千河盆地地貌面年代学研究 |
| 6.2.1 千河盆地地貌面年代学研究方法 |
| 6.2.2 千河盆地地貌面形成年代 |
| 6.3 千河河流阶地的成因 |
| 6.3.1 河流发育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
| 6.3.2 河流发育对构造的响应 |
| 6.4 千河水系形成演化过程 |
| 6.4.1 千河盆地山麓剥蚀面的发育与解体 |
| 6.4.2 千河水系形成演化过程 |
| 6.5 渭河水系形成演化 |
| 本章小结 |
| 第七章 讨论 |
| 7.1 中新世晚期—上新世早期“红土高原”发育的地质背景 |
| 7.2 上新世初期“红土高原”的解体及其对青藏高原北东向扩展的响应 |
| 7.3 晚上新世千河盆地断陷、夷平面解体及新构造意义 |
| 7.4 第四纪层状地貌面形成演化及构造意义 |
| 7.5 鄂尔多斯西南缘晚新生代盆地形成演化过程及动力学机制 |
| 结论与存在问题 |
| 结论 |
| 存在问题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