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秀家[1](2011)在《生物样品中氚的前处理装置的设计和环境样品中氚水平调查》文中研究表明氚是氢的放射性同位素,可通过天然核反应和人工反应产生,广泛存在于各种环境介质当中。核电站正常运行情况下,可以产生一定量的氚,而这些氚一般都先以气态的形式被排放到大气中,随后就通过各种反应参与到大自然水的循环当中。环境中的氚可以通过人类的呼吸、饮水、饮食、皮肤接触等方式进入人体,进而对人体造成内照射伤害。有机氚在人体的滞留时间长,会对人体造成更大的危害,近年来人们对生物样品中有机氚的认识不断加深。为了准确估算氚对人体造成的有效剂量,需采用一种较好的方法对生物样品中有机氚进行有效前处理。本研究主要开展生物样品前处理装置的设计、性能评价和利用该装置进行环境样品氚水平调查,对生物样品中有机氚加以研究和探讨。在进行大量的科学调研的基础上,本研究设计加工了1套生物样品中氚的前处理装置。在生物样品燃烧的过程中,通过气体进口端的设计、阶段性的温度控制以及螺旋形氧化铜和干燥柱的使用,使得生物样品在石英管中能够按照事先设定好的程序缓慢、完全燃烧,使有机氚能充分转化为氚水,收集的氚水无色澄清。每个样品燃烧结束之后,利用硝酸、无水乙醇和热的湿气洗涤石英管,减少生物样品之间的交叉污染。选用标准氚水和3H-TdR对该前处理装置的氚水和有机氚的化学回收率及其测量重复性进行鉴定,并与江苏省辐射环境监测管理站进行对比测量。结果显示:液闪对氚的探测效率为23.3%,氚水和有机氚的平均化学回收率分别为95.3%和95.4%,氚水和有机氚的平均化学回收率差异无显着性(t=0.11,P>0.05),装置的平均化学回收率为95.4%,每批样品化学回收率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5%,说明设计加工的前处理装置和采取的操作程序是可行的。采集了秦山核电站周围10公里以内5个采样点的生物样品、苏州市区周边的生物样品、山东海阳核电站周围的生物样品、2010年10月~2011年1月空气中水蒸气样品以及田湾核电站附近的生物样品。生物样品中组织自由水氚的处理采取真空硅胶吸附、加热解析硅胶的办法;而生物样品中有机氚的前处理主要利用干法燃烧的前处理方法;空气中收集的水样采用蒸馏法处理。结果显示:秦山核电站周围同一采样点的3种生物样品(青菜、萝卜和松针)中组织自由水氚或者有机氚的比活度处于同一水平。在主导风向的下风向,随着与秦山核电站距离的增大各种样品中自由水氚(或有机氚)的比活度逐渐降低。秦山核电站周围的生物样品中组织自由水氚和有机氚的含量高于苏州本地样品。苏州当地的青菜、萝卜和松针中的自由水氚的含量为:1.77±0.26、1.21±0.26、1.50±0.17Bq/kg(鲜样);三种物质中有机氚的含量为:0.141±0.0083、0.0776±0.0096、0.501±0.072Bq/kg(鲜样)。田湾核电基地周围的小麦中的有机氚的含量小于紫菜和茶叶中的有机氚的含量,但结果均在正常本底范围内。海阳当地的生物样品和大气中氚的含量都处于本底水平。
苏锋[2](2010)在《无机氚与有机氚浓度及其所致辐射剂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氚(3H tritium )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重要天然放射性核素,也是涉氚行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人工核素,氚化水更是核电站主要的放射性液(气)态流出物。释放到环境中的氚化水很容易吸收入人体,造成内照射污染,而氚的测量是进行氚致辐射剂量研究最常用的方法。论文对以不同摄入途径进入涉氚职业人员与公众体内的氚浓度即无机氚与有机氚浓度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实验分析,并计算了无机氚与有机氚以及总氚所造成的内照射剂量。从实验上系统比较了直接蒸馏法、高锰酸钾祛色蒸馏法、双氧水氧化法及过硫酸钾氧化蒸馏法四种样品预处理方法的探测效率。研究表明:过硫酸钾氧化适合于总氚的测定,高锰酸钾祛色蒸馏法适合于氚化水的测定,双氧水氧化法适合于短时间测定大批量摄氚人群的体内氚浓度。实验研究了核电站涉氚工作人员体内无机氚与有机氚的浓度、相应的半排期及所致内照射剂量。研究表明:体内有机氚约占总氚的0.93%~9.14%,平均为4.02%,HTO及OBT二者对氚致剂量的贡献平均分别为87.02%和12.98%,有机氚对氚致内照射剂量的贡献不应忽略;体内氚化水(无机氚)半排期平均为12.41天,体内有机氚半排期平均为40.19天。实验研究了公众体内无机氚与有机氚浓度,并计算公众的氚致剂量。研究表明:公众体内有机氚占总氚的份额最高为8.63%,最低为1.22%,平均为(5.20±0.93)%,有机氚占总氚的份额比涉氚人员体内有机氚占总氚的浓度略高,公众体内氚致待积当量剂量最高为2.05×10-7Sv,远小于公众防护所要求的不超过1mSv的限值要求;另外,在论文中,使用了ICRP推荐的计算方法,分别使用ICRP参考人和中国参考人进行剂量估算,发现二者之间的差值在5%~6%之间。实验研究了核电站涉氚工作场所空气中氚化水和有机氚浓度,并计算氚通过不同摄入途径所造成的职业人员内照射剂量。研究表明:根据不同场所中空气氚浓度,估算出在这些场所工作的人员氚的年摄入量最大值为3.73×104Bq,最小值为1.87×104Bq,均远小于年摄入量限值3×109Bq。从待积当量剂量上来看,在正常工作条件下,呼吸吸入及皮肤吸入途径的年摄入量的氚致剂量的最大值不超过2.04×10-6Sv,考虑工作时间及休息睡眠时间氚的摄入,工作人员受到的总的氚致剂量为2.53×10-6Sv,远小于年剂量限值20mSv。采用食物链转移剂量估算模式和中国参考人及国标中参考人食物消费量等参数,结合环境实验数据及食物中核素浓度,计算了公众食入摄入量及内照射剂量。表明:全国成人平均氚年摄入量为3.01×104Bq,其中,氚化水为1.98×104Bq,有机氚为1.022×104Bq。氚致剂量为1.27×10-6Sv,其中,氚致剂量的70.73%来自于有机氚的贡献。应用核素滞留函数及体液代谢法研究了持续摄氚条件下体内氚的累积、代谢和氚致剂量。研究表明:使用核素滞留模型与体液代谢法分别估算体内HTO和OBT的滞留量,对HTO滞留量的估算,二者之间只有不足1%的差别,而对OBT的滞留量进行的估算,二者之间相差很大,达到39.04%。
花威,文万信[3](2008)在《环境氚测定方法概述》文中研究表明
花威[4](2008)在《体内氚测量与代谢动力学研究》文中提出氚(3H)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宇生放射性核素,也是核工业生产过程产生的人工核素,会产生公众照射剂量和职业照射剂量。反应堆运行过程中,氚化水(HTO)是主要的放射性液态和气态流出物,氚也是辐射工作人员的放射性内污染的主要核素之一。人体体内氚浓度的测量以及氚致辐射剂量的研究是氚公众照射和职业照射危害评估及其防护的主要参考依据。本论文从三方面对体内氚的测量和氚代谢动力学做了较系统的研究。我们与一轻水压水堆核电厂合作,现场采集部分摄氚工作人员的尿样,实验研究了影响体内氚浓度测量准确性的因素,系统比较了尿样不处理、加高锰酸钾蒸馏去色和直接蒸馏去色三种样品预处理方法以及内标准法和外标准法两种计数效率刻度方法的准确性和适用性。通过系统实验研究,认为使用低本底液闪仪采用原始尿样结合外标准法刻度效率方法比较适合大批量摄氚人群的体内氚浓度的快速准确测量。通过现场实验研究了氚的生物半排期和体内有机氚的比例。实验结果表明,体内氚半排期平均为10.6天,并且与工作人员的生理状况和生活习惯等因素有关。正常情况下体内有机氚约相当于氚化水的8.3%~14.1%,在体肤意外接触氚的情况下,体内有机氚的含量会骤增,最大达到氚化水的32倍,有机氚对氚致内照射剂量的贡献不应忽略。根据实验测得的体内氚浓度数据,计算了氚致待积剂量。在实际工作中,某些摄氚辐射工作人员往往在一段时间内持续摄氚,我们应用核素代谢动力学模型研究了持续摄氚条件下体内氚的累积、代谢和待积有效剂量。理论计算和分析表明,一次性体内氚浓度测量将低估持续摄氚所致的实际剂量,在持续摄氚情况下,应计算持续摄氚量所致的待积有效剂量。
水振宇[5](2007)在《涉氚工作人员体内氚浓度测量方法及氚致剂量研究》文中指出在核电站运行过程中,氚(3H)是影响环境的核素之一,而氚水(HTO)则更是重水堆核电站主要的放射性液(气)态流出物。氚水很容易被人体吸收造成内照射污染,而尿氚的测量是进行氚内照射水平评价最常用的方法。因此,本工作的两个主要目的是一:为核电站涉氚工作人员的尿氚常规监测以及在发生放射性事故情况下为大批量的尿样提供一种快速、方便而可靠的样品预处理方法;二:对某轻水堆和重水堆核电站涉氚工作人员的尿氚测量结果进行内照射剂量估算,从而论证涉氚工作场所的安全性。我们主要对核电站尿氚监测工作的两个方面进行研究。第一是对尿氚样品预处理方法改进的实验研究。本文采用尿氚不脱色猝灭校正法对10人的尿样加氚制成试样后进行液闪测量,同时用常规蒸馏脱色法进行比对,发现其在操作上明显比常规蒸馏法快速而方便,且α=0.05时,与常规蒸馏法的测量结果无明显差异。故不脱色猝灭校正法适合短时间内大规模的尿氚检测,可作为核电站尿氚监测的常用方法加以推广采用。第二是通过测量轻水堆和重水堆核电站涉氚工作人员的尿氚浓度并计算其50年的待积有效剂量发现,后者所受到氚的内照射剂量要比轻水堆工作人员高2~4个数量级。
唐泉[6](2005)在《液闪测氚法在重水提氚工艺试验中的应用及其质量控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多。然而,现有的能源资源日益枯竭,氚将成为未来的主要能源之一。因此,世界上一些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对氚进行了研究。随着对氚研究的深入,氚的分析测定方法的研究也得到了发展。由于测量的仪器、所用的化学试剂及所测样品的组成各不相同,对某一特定工艺条件下的各种氚样品的测量方法作有针对性的研究,这对分析测定的质量保证仍是十分必要的。如果不做必要的条件试验而一味地照搬别人的测试方法,很可能得不到一个令人信服的测量结果。要想得一个具有质量保证的测量结果就必须针对所使用的仪器及相关的化学试剂进行必要的条件试验,以便掌握仪器、相关化学试剂的性能及分析样品的组成对测定的影响,为得到有质量保证的测试结果奠定良好的基础。 本课题是针对3号项目扩试试验的具体情况,采用液体闪烁计数法对试验中各个环节氚的监测,通过对液闪法测氚中的一些影响因诸如温度、光致、闪烁液溶剂、闪烁液溶质、乳化剂、闪烁液与被测样品量的关系、避光静置时间等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索和研究,总结出测量3号项目扩试试验中的高、低浓度氚的测量方法。在3号项目中,对于浓度较高的氚样品,试样可控制V闪烁液/V试样≥10,对于浓度极低的样品,试样用量可控制V闪烁液/V试样≤5,有较高的计数率。为3号项目的工艺、辐射防护及环境保护监测提供依据和质量保证。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1)探索温度及光致因素; 2)闪烁液的研究; 3)闪烁液与试样的关系; 4)分析样品质量保证的检验。 通过对所测得的数据进行平行性、重现性的分析,物料衡算的间接检验以及随机取样与中国计量院进行比对,表明监测结果的随机偏差得到很好的控制。工艺样品的偏差均小于2%,系统误差在-10%~-7%之间。能肯定我们所建立的氚测试方法适用于3号项目氚的分析,所测得的试验数据是准确的、有质量保证的。通过该试验,提高了对液闪测氚法规律的认识。
王兰新,张太明,阮光林,刘学军,罗宁[7](2004)在《尿中氚水和总氚的分析测定》文中提出用蒸馏-液闪法和氧化蒸馏-液闪法分别测量了氚污染人员尿中的氚水浓度和总氚(氚水和有机氚)浓度。根据72个高于本底水平的尿中氚水和总氚浓度分析比较,认为在氚内污染工作人员的尿中,有机氚与氚水的浓度比值为(5 4±3 7)%。
王兰新,张太明,阮光林,刘学军,罗宁[8](2003)在《尿中氚水和总氚的分析测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用蒸馏 液闪法和氧化蒸馏 液闪法分别测量了氚污染人员尿中的氚水和总氚(氚水和有机氚)的浓度。根据72个高于本底水平的尿中氚水和总氚浓度分析结果比较,认为在氚内污染工作人员的尿中,有机氚与氚水的浓度比值为(5.4±3.7)%。
王兰新,张太明,阮光林,刘学军,罗宁[9](2002)在《尿中氚水和总氚的对比分析测定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用蒸馏液闪法测量尿中氚水浓度 ,用氧化蒸馏液闪法测量尿中总氚 (氚水和有机氚 )浓度。同时测量了 1999年核设施退役时接触氚人员的高于本底水平的尿中氚水和总氚浓度 72个样品。比较氚水和有机氚浓度 ,得到有机氚浓度占氚水浓度的平均值为 (5 4± 3 7) % ,其值与理论值和动物实验值基本相符
王兰新,阮光林,石正坤,张太明[10](2001)在《尿氚的分析测量和氚人体半排期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用蒸馏和液体闪烁计数法测量了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核物理与化学研究所老点核退役过程中直接接触氚和间接接触氚工作人员的尿样几十个。氚浓度在 10 2 Bq/L和 10 5Bq/L之间 ,最大氚浓度为 2 .7× 10 5Bq/L ,约折合剂量当量 0 .19mSv。短期观测了 2 3名人体氚半排期 ,其范围为 5 .5~ 14.8d ,平均值 9.1d ;中期观测了 5名人体氚半排期 ,其范围为 7.6~ 9.4d ,平均值为 8.5d。本工作的共 2 8名半排期不仅与理论值 10d接近 ,而且与国内外的观测十分符合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章 概述 |
| 1.1 氚的来源 |
| 1.2 氚的物理化学性质 |
| 1.3 氚在生物圈中的分布 |
| 1.4 液体闪烁计数法在氚的测量中的应用 |
| 1.5 生物样品中氚的前处理 |
| 第二章 生物样品中氚的前处理装置的设计及性能评估 |
| 材料和方法 |
| 实验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第三章 环境样品中氚水平调查 |
| 材料和方法 |
| 实验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总结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章 概述 |
| 1.1 氚的产生 |
| 1.1.1 天然氚的产生 |
| 1.1.2 人工氚的产生 |
| 1.2 氚的性质 |
| 1.2.1 氚的物理性质 |
| 1.2.2 氚的化学性质 |
| 1.3 氚的危害 |
| 1.3.1 氚的健康危害 |
| 1.3.2 氚的公众照射 |
| 1.3.3 氚的职业照射 |
| 1.4 氚浓度与氚致剂量问题 |
| 第二章 人体无机氚与有机氚测量及受照剂量估算 |
| 2.1 氚测量效率的刻度及本底的测量 |
| 2.1.1 3H 计数效率的刻度 |
| 2.1.2 实验制样及测量 |
| 2.1.3 实验结果和分析 |
| 2.1.4 实验室环境本底的测量 |
| 2.2 人体无机氚与有机氚测量及受照剂量估算 |
| 2.2.1 体内氚化学态 |
| 2.2.2 实验方案 |
| 2.2.3 实验结果和分析 |
| 2.2.4 涉氚工作人员氚致剂量估算 |
| 2.2.5 HTO 与OBT 半排期研究 |
| 2.3 公众体内无机氚与有机氚测量及受照剂量估算 |
| 2.4 小结 |
| 第三章 空气中无机氚、有机氚的测定及内照射剂量估算 |
| 3.1 空气中氚浓度的测定 |
| 3.1.1 实验方案 |
| 3.1.2 实验结果和分析 |
| 3.2 氚摄入量的估算 |
| 3.2.1 呼入及皮肤渗透途径氚摄入量 |
| 3.2.2 其它途径氚摄入量 |
| 3.3 小结 |
| 第四章 连续摄氚待积当量剂量研究 |
| 4.1 环境氚摄入量估算及体内氚滞留量研究 |
| 4.1.1 氚摄入量研究方法 |
| 4.1.2 氚摄入量及氚致剂量估算 |
| 4.2 体液代谢法估算氚的滞留 |
| 4.2.1 每日水的代谢量 |
| 4.2.2 体内氚化水及有机氚代谢研究 |
| 4.3 连续摄氚待积当量剂量研究 |
| 4.3.1 氚摄入量模拟及代谢量估算 |
| 4.3.2 氚致剂量研究 |
| 4.4 小结 |
| 第五章 总结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着、论文 |
| 致谢 |
| 1 环境中氚的来源 |
| 1.1 天然氚 |
| 1.2 人工氚 |
| 2 环境氚测定方法 |
| 2.1 空气中氚测定方法 |
| 2.2 水中氚测定方法 |
| 2.3 土壤中氚测定方法 |
| 2.4 尿中氚测定方法 |
| 2.5 生物样品含氚量测定方法 |
| 3 结束语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章 概述 |
| 1.1 氚的物化性质 |
| 1.1.1 氚的物理性质 |
| 1.1.2 氚的化学性质 |
| 1.2 氚的产生 |
| 1.2.1 天然氚 |
| 1.2.2 人工氚 |
| 1.2.3 氚的分布 |
| 1.3 氚的照射 |
| 1.3.1 氚的健康危害 |
| 1.3.2 氚的公众照射 |
| 1.3.3 氚的职业照射 |
| 1.4 氚测量方法 |
| 1.4.1 液闪测量原理 |
| 1.4.2 影响探测效率的因素 |
| 1.4.3 不同对象氚的测量方法 |
| 第二章 体内氚测量方法实验研究 |
| 2.1 尿氚形态 |
| 2.1.1 无机氚 |
| 2.1.2 有机氚 |
| 2.2 方法学实验研究 |
| 2.2.1 实验方案 |
| 2.2.2 仪器和试剂 |
| 2.2.3 采样 |
| 2.2.4 制样 |
| 2.2.5 样品测量 |
| 2.3 实验结果和分析 |
| 2.3.1 最低探测下限 |
| 2.3.2 氚测量效率 |
| 2.3.3 内标准法和外标准法计数效率对比 |
| 2.3.4 尿氚浓度比较 |
| 2.4 小结 |
| 第三章 氚生物半排期与有机氚含量实验研究 |
| 3.1 实验动机 |
| 3.2 实验方法 |
| 3.2.1 采样 |
| 3.2.2 制样 |
| 3.3 样品测量 |
| 3.4 测量结果及分析 |
| 3.4.1 测量结果 |
| 3.4.2 氚化水半排期 |
| 3.4.3 尿氚排出规律 |
| 3.4.4 尿中有机氚含量 |
| 3.4.5 尿氚剂量估算 |
| 3.5 小结 |
| 第四章 连续摄氚的氚代谢动力学研究 |
| 4.1 氚在人体内代谢 |
| 4.2 连续摄氚待积剂量的估算 |
| 4.3 小结 |
| 第五章 总结 |
| 参考文献 |
| 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 致谢 |
| 详细摘要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言 |
| 1.1 氚的研究历史和概况 |
| 1.2 氚的来源和循环分布 |
| 1.3 核电站氚的产生 |
| 1.3.1 轻水压水堆 |
| 1.3.2 重水压水堆 |
| 1.4 氚职业照射 |
| 1.5 本文的主要内容 |
| 第二章 氚的属性和体内代谢 |
| 2.1 氚的物理属性 |
| 2.2 氚的化学属性 |
| 2.3 氚的生物属性 |
| 2.3.1 气态氚的新陈代谢 |
| 2.3.2 氚化水(HTO)的新陈代谢 |
| 2.4 氚的生物转运 |
| 2.4.1 体内吸收 |
| 2.4.2 分布和滞留 |
| 2.4.3 排除体外 |
| 第三章 氚的测量 |
| 3.1 ~3H的测量 |
| 3.1.1 常用仪器 |
| 3.1.2 样品处理方法 |
| 3.1.3 测量原理 |
| 3.1.4 影响探测效率的因素 |
| 3.1.5 猝灭校准方法 |
| 3.2 不同形态氚的测量方法 |
| 3.2.1 空气氚的测定方法 |
| 3.2.2 水中氚的测定方法 |
| 3.2.3 土壤氚的测定方法 |
| 3.2.4 生物氚的测定方法 |
| 3.2.5 尿氚的测定方法 |
| 第四章 核电站尿氚浓度测量方法实验 |
| 4.1 方法学实验 |
| 4.2 实验方案和步骤 |
| 4.2.1 整体实验方案 |
| 4.2.2 仪器和试剂 |
| 4.2.3 采样和制样 |
| 4.2.4 样品测量 |
| 4.3 实验结果和分析 |
| 4.3.1 方法最低探测下限 |
| 4.3.2 三种方法测量结果比较 |
| 4.4 讨论和总结 |
| 第五章 氚内照射剂量 |
| 5.1 轻水压水堆氚内照射剂量 |
| 5.2 重水压水堆氚内照射剂量 |
| 5.3 不同堆型氚内照射剂量比较 |
| 5.4 分析和讨论 |
| 第六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氚 |
| 1.2 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
| 1.3 国内外对液闪法测氚的研究状况 |
| 1.4 3号项目扩试试验 |
| 1.5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 第二章 液体闪烁测量法 |
| 2.1 液体闪烁法的一般原理 |
| 2.2 FJ-2107P液体闪烁计数器 |
| 2.3 FJ-2107P液体闪烁计数器工作原理 |
| 2.4 液闪法测氚的影响因素 |
| 第三章 液闪测氚法的条件实验研究与质量控制 |
| 3.1 温度 |
| 3.2 静置时间的确定 |
| 3.3 闪烁液 |
| 3.4 乳化剂 |
| 3.5 计数瓶 |
| 3.6 3号项目闪烁液 |
| 3.7 试样与闪烁液 |
| 3.8 3号项目监测样品的制备采取 |
| 第四章 3号项目监测结果的质量检验 |
| 4.1 监测结果的平行性 |
| 4.2 监测结果的重现性 |
| 4.3 3号项目扩试试验物料平衡监测 |
| 4.4 样品监测的外部比对结果 |
| 4.5 低水平试样测试结果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1 实验部分 |
| 1.1 主要试剂和仪器 |
| 1.2 实验方法 |
| 1.2.1 尿中氚水的测定 |
| 1.2.2 尿中总氚的测定 |
| 2 结果和讨论 |
| 2.1 本底测量 |
| 2.2 尿中氚水和总氚的分析测量结果 |
| 3 结 论 |
| 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 2 条件实验 |
| 2.1 尿中氚水测定的条件实验 |
| 2.2 尿中总氚测定的条件实验 |
| 2.2.1 尿中肌酐的测定方法 |
| 2.2.2 尿中肌酐的测定结果及讨论 |
| 2.2.3 条件实验结论 |
| 3 尿中氚水和总氚分析测定结果及讨论 |
| 3.1 本底测量 |
| 3.2 尿中氚水和总氚的分析测量结果 |
| 3.3 测量结果讨论 |
| 4 结 论 |
| 1 实验部分 |
| 1.1 主要仪器与试剂 |
| 1.2 实验方法 |
| 2 结果及讨论 |
| 2.1 测量结果 |
| 2.2 讨论 |
| 2.3 氚生物半排期的实验研究 |
| 2.3.1 理论根据 |
| 2.3.2 短期追踪监测尿氚排泄的半排期 |
| 2.3.3 中期追踪监测尿氚排泄的半排期 |
| 2.3.4 关于半排期的讨论 |
| 3 结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