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优质饮用水深度净化设备运行效果研究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优质饮用水深度净化设备运行效果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刘子奇[1](2021)在《华北某区农村供水水质评估、供水现状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安全可靠的饮用水与农村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活水平息息相关,是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中的重要一环。华北某区农村饮用水水质评价与供水工程建设,对当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的稳定以及城乡一体化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对华北某区农村供水工程进行调研,对比了饮用水水质评价方法,得出亟需处理的污染指标;分析了该地区饮水安全、供水管理以及服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供水安全、供水管理和供水服务三个角度论述了供水工程可持续发展,并针对现存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合理建议。在饮用水水质的评价中,国标法和综合水质指数(WQI)均是以《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为评价依据,分别定性和定量反映供水水质的评价方法。健康风险评估把污染物负荷与人类健康联系起来,是评估污染物对人类健康的潜在危害的水质评价方法。通过上述3种方法对华北某区农村饮用水水质进行评估,可从不同维度评估供水水质情况,并对水质评估方法提出可行的改进建议。国标法和WQI评估结果显示水样合格率分别为51.4%和89.2%,对比国标法,WQI在解释地域饮用水的风险值大小以及判断该地水质是否适合饮用方面具有较大优势。对比前两种方法,健康风险评估不受国标限值影响,能够指出了限值之下指标的潜在健康风险。评估结果显示As和六价铬为主要污染物,其中Cr6+浓度低于标准限值,二者非致癌风险和致癌风险均超过10-6。污染物对儿童的非致癌和致癌总风险分别是成人的10倍和2倍。WQI与健康风险评估两者共同运用于饮用水水质评估,既涵盖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的重要指标,又对有较大危害的非致癌和致癌指标进行了饮用水摄入的暴露评价,可定量、全面以及客观的展示水质优劣,明确了该地区饮用水中的主要污染物为总大肠菌群数、As和Cr6+。在农村供水运行与维护方面,主要问题有:供水站有6%缺少水源保护措施,14%站区环境较差,存在饮用水安全隐患;8%的供水站供水配套设施未能及时运维检修,导致部分水质不合格;供水工程管理制度执行情况一般,缺少专业管理人员,未按要求公示的供水站高达85%;生产安全巡查监管力度弱,约10%的供水站巡查记录和档案保存不完整;入户计量表安装率仅为30%,水费收缴困难。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村民饮用水安全保护意识欠缺,相关部门政策执行力度不到位,另一方面为供水工程管理模式和供水服务落后。基于农村供水水质、运行和维护的调研与分析,对农村供水工程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如下:(1)在供水安全方面,应提高村民饮用水安全保护意识,政府及相关部门起统筹管理作用,形成“政府指导为主、监管为主,群众参与、监督为辅”的供水安全管理模式,加强饮用水水源地及供水环境的保护和管理。增加纳滤膜处理设备等供水配套设施,改善重金属超标水质,保障供水安全。(2)在供水管理方面,千吨万人供水工程应推行企业化运营和专业化管理模式,千吨万人以下供水工程应以小型工程委托管理模式为原型,委托专业机构辅助管理。定期开展管理人员专业培训,组织职能考核和交流活动。加强供水站消防管理和水质监测,构建卫生监督体系,进行安全生产巡查工作,实现动态管理。(3)在供水服务方面,明确供水服务过程的角色和功能分配,实现供水工程硬件交付向服务交付转变。提高村民的水费收缴意识,优化计量设施,利用现代化手段缴费,落实水价补贴和运行管护费用等保障机制。充分利用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手段,构建信息化、智能化和自动化的控制管理系统,促进水务数据融合与共享,打造农村智慧水务服务体系。

吴亚慧[2](2020)在《花都水厂深度处理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试验工艺在传统常规处理工艺的基础上,结合臭氧活性炭处理和超滤膜处理工艺,分别研究“常规处理-超滤膜处理”、“常规处理-臭氧活性炭处理”、“常规处理-臭氧活性炭处理-超滤膜处理”工艺。采用臭氧-升流式炭滤池解决降流式炭滤池末端跑炭,余臭氧残留以及水源突发性污染问题。采用超滤膜工艺去除浊度、颗粒数、微生物,解决出水水质、口感、生物泄露安全性问题,可实现直饮水。采用常规处理-臭氧炭滤池-超滤膜组合工艺,解决管网恶化、生物泄露、末端跑炭以及突发污染物问题。本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混凝沉淀-砂滤-超滤”工艺出水浊度平均0.071NTU,出水颗粒数(>2um)约为64个/m L,相对去除率高达96%以上。而该工艺对CODMn和氨氮的去除主要依靠砂滤池的表面微生物的降解作用,超滤膜系统去除效果一般。该工艺出水水质指标均完全满足《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中各指标的要求。(2)“混凝沉淀-超滤”工艺与“混凝沉淀-砂滤-超滤”对浊度和出水颗粒数的去除效果相差不大,说明超滤膜系统出水稳定。但是,两种工艺在相同运行参数下,“混凝沉淀-砂滤-超滤”工艺中的砂滤池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超滤膜污染速率,膜污染速率较低、膜通量的衰减速率也较小,砂滤池对超滤膜起到了比较好的保护作用。同时,在又前砂滤池的情况下,超滤膜产水率略高、超滤膜系统的节能效果比较明显。(3)在“常规处理-升/降流式炭滤池-砂滤池”工艺中,升流式炭滤池对CODMn的去除率比降流式炭滤池高,而降流式炭滤池对氨氮的去除率比升流式略高,试验还表明,升流式炭滤池在运行中水头损失比降流式明显降低,且对微型生物的去除效果较降流式炭滤池好很多,因此,采用臭氧活性炭工艺中,选择升流式炭滤池池型。(4)采用“臭氧-升流式炭滤池”工艺时,臭氧投加量对水质的处理效果具有明显的变化。当臭氧投加量为0.5mg/L时,臭氧活性炭工艺对CODMn和TOC的去除效率最高,当臭氧投加量为0mg/L时,工艺对CODMn、TOC、UV254去除效率最低。但当臭氧投加量为0~2mg/L时,工艺对氨氮的去除效果相差不大。随着臭氧投加量的增多,余臭氧浓度逐渐升高。对比可知,当臭氧投加量为0.5~0.8mg/L时,臭氧活性炭工艺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较好,且降低了经济成本。(5)为实现更高标准的水质以及应对北江水源突发污染物问题,将常规处理工艺与臭氧活性炭和超滤膜联用,也即“常规处理-臭氧活性炭-超滤膜”工艺。臭氧活性炭工艺既有高级氧化能力,又具有吸附和生物降解组合功能,可以有效去除有机物、色度、嗅味物质等,对诸多新兴污染物都有很好的去除效果,是目前应对北江水源新兴污染物以及绝大部分突发污染物把关工艺。但是臭氧活性炭工艺的炭滤池出水存在泄漏微生物的风险,因此在炭滤池末端设置超滤膜进行把关,可有效提高自来水的生物稳定性,进一步改善自来水口感。

白楷[3](2020)在《碳基吸附剂去除饮用水中三氯乙醛的研究》文中提出在氯消毒副产物中,三氯乙醛(Chloral Hydrate,简写为CH)的生成量与危害性仅次于三卤甲烷和卤乙酸,而国内外对于CH的相关研究还较少,治理经验相对缺乏。基于此背景,以研究碳基吸附剂对CH去除效果并初步设计家用净水器为目的,先对国内36个典型城市饮用水的CH含量进行了调研,后综合考虑安全性能、结构特征以及吸附性能,从9种碳基吸附剂中(包括活性炭、活性碳纤维以及石墨烯各三种)筛选出较优品类,通过静态、动态吸附实验探究碳基吸附剂去除CH的效果,根据实验结果进行装置设计并实际检验。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水质调研的36份水样中CH检出率为88.89%,有3份水样的CH含量超过国家标准规定的10μg/L。计算方差及异众比率发现众数的代表性较弱,各城市之间饮用水中CH含量的差异较大;此外,CH总体分布呈南部略高于北部地区、东部略高于西部地区。(2)碳基吸附剂的筛选结果表明,综合安全性能、结构特征以及吸附性能来看,9种碳基吸附剂中,C-2型椰壳颗粒活性炭与CF-2型活性碳纤维性能更优,更适用于处理生活饮用水。(3)结合吸附实验数据,进行了家用净水器装置设计。设定CH进水浓度c0为20μg/L、产水流量Q为200L/h、出水浓度ce为≤2μg/L,选用CF-2型活性碳纤维作为吸附剂,填充密度为103.94kg/m3。采用标准10寸滤芯(径高比为0.28),炭床利用率为67.6%。一级、二级、三级净水装置:工作时间分别短于4.55h、11.28h、18.01h时,对CH的去除率可达到90%以上,总净水量分别为0.91m3、2.256m3、3.602m3;压力损失分别为0.0168MPa、0.0336MPa、0.0504MPa;更换周期分别为3、7、12个月;吸附剂年支出分别为178元、143元、133元。(4)以CF-2型活性碳纤维为吸附剂,用定制的家用净水器连续运行进行检测实验,在进水压力0.2MPa、净水流量150L/h的条件下,净水器运行时长为13h以内时,对CH去除率为90%以上,总净水量约为1.95m3,可供一个四口之家使用约半年。(5)结合计算结果、实验结果以及国内外实行的标准,建议在10μg/L标准限值的基础上,增设优质限值2μg/L,作为净水器深度净化后的饮用水中CH含量的限值,以兼顾地区差异,鼓励有条件的地区为居民提供更优质的饮用水。

张煜轩[4](2020)在《异位生物通风在焦化类污染场地中的工程应用研究》文中认为本次试验围绕异位生物通风技术修复焦化类污染土壤展开研究,选择某实际焦化类污染场地的土壤进行试验。选择3组50 m3规模的土壤,设置梯度条件开展中试试验,研究目标污染物去除效果并研究最适的试验通风条件和菌剂添加量。在此基础上,选择500m3规模的土壤开展生产性试验,研究了目标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拟合了污染物的去除速率、讨论了生物通风过程中土壤堆体中气体组成及土壤理化性质参数的变化,最后进行了工程经济性分析。本次研究主要得到以下结论:异位生物通风中试试验根据不同通风量和菌体添加量,设置B、C、D共3组50 m3规模的土壤试验。在96天试验周期内,目标污染物苯并[a]芘、苯并[a]蒽、二苯并[a,h]蒽、茚并[1,2,3-cd]芘均有较好的去除效果,试验结束时污染物浓度均低于修复目标值。在第20-40天不同堆体内污染物浓度受到明显影响,不同堆体pH一直稳定在8.5附近,不同堆体土壤含水率均下降明显且通风量越大下降越明显,不同堆体土壤有机质含量均下降明显且通风量越小下降越明显。根据中试试验结果,确定了生产性试验按照中等通风量搭配10%微生物菌剂添加量进行试验。500 m3规模土壤的生产性试验运行了 96天:苯并[a]芘初始浓度超标22倍,68天全部达标,最终去除率为99.1%;苯并[a]蒽初始浓度超标1.06倍,5天全部达标,最终去除率为98.9%;二苯并[a,h]蒽初始浓度超标37.44倍,68天基本达标,最终去除率为97.9%;茚并[1,2,3-cd]芘初始浓度超标10.99倍,68天全部达标,最终去除率为90.9%;萘、屈、苯并[k]荧蒽等非目标污染物,初始浓度多低于修复目标值,但生物通风过程中浓度有一定波动,同时也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苯并[b]荧蒽个别点位初始浓度超标,68天后全部达标。拟合苯并[a]芘、苯并[a]蒽、二苯并[a,h]蒽、茚并[1,2,3-cd]芘的去除过程,得到他们去除系数分别为0.0445 d-1、0.0284 d-1、0.0386 d-1、0.096 d-1,即试验条件下半衰期分别为16天、25天、18天、8天。堆体中各个点位O2含量的平均值有所波动但与大气实测值比较接近,大部分点位略低于实测值,堆体不同深度O2含量无规律性明显差异;堆体中各个点位CO2含量有波动明显,远高于同时期大气实测值,不同深度CO2含量下层略高;不同堆体之间pH无明显差异,一直稳定在8.5附近;土壤含水率一直在下降,深层下降相对较快;不同深度土壤有机质含量均呈现下降趋势,深层下降相对较快。本次生产性试验发生工程费用204000元,修复成本折合408元/m3;同时发生研发费用153400元,试验总成本折合715元/m3;与其他常见修复多环芳烃类污染土壤技术的成本对比,本次工程试验异位生物通风技术具有明显的经济优势。

苏童[5](2020)在《超滤-纳滤组合工艺处理西江水系源水适用性中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水资源污染情况依旧严峻,西江水系源水中也存在有机微污染和突发污染等问题,伴随着饮用水水质标准的日趋严格和人们对优质饮用水的需求,更多的水厂在选择合适的深度处理工艺生产出优质水以适应新的饮用水水质要求。针对中山市某水厂生产优质饮用水的要求,本文主要通过中试装置验证超滤-纳滤组合工艺处理西江水系源水的适用性,为水厂提质改造提供技术支持。首先,通过小试试验对超滤膜前混凝预处理中混凝剂的种类和投量以及预处理形式进行了优化研究。结果表明,直接超滤工艺出水浊度小于0.1 NTU,对CODMn和UV254的去除率分别为13.60%和7.44%,直接超滤过程中膜通量下降现象最显着,过滤结束时膜污染阻力最大。采用混凝预处理可有效提高对有机物的去除效果,并进一步缓解膜污染。混凝剂采用聚合氯化铝在对有机物的去除和对膜污染的缓解上均优于聚合硫酸铁。提高混凝剂投加量会加强超滤组合工艺对有机物的去除,但过高的混凝剂投加量不利于缓解膜污染。混凝沉淀-砂滤预处理对膜可逆污染的缓解效果优于混凝沉淀预处理,两种预处理方式对有机物的去除效果基本相同。然后,通过中试试验对超滤和纳滤工艺中重要的运行参数进行了优化研究。结果表明,在超滤工艺试验中,膜通量、过滤周期和反冲洗时间对于超滤工艺对浊度、颗粒物和有机物的去除效果无显着影响,减小膜通量、缩短过滤周期以及延长反冲洗时间均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超滤膜污染。在纳滤工艺试验中,提高运行压力和减小回收率均可以提高纳滤工艺对有机物、氨氮以及无机盐的去除效果,增幅在4~20%范围内,而提高运行压力和回收率会在一定程度上加重纳滤膜污染。在本试验中得益于原水水质较好,各试验组检测的纳滤浓水水质均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纳滤浓水可以考虑进行回用或者直接排放。最后,以混凝沉淀-砂滤工艺和臭氧-活性炭工艺为参照,研究了超滤-纳滤组合工艺处理西江水系源水的特点以及应对突发污染的能力。结果表明,混凝沉淀-砂滤工艺能够很好的去除水中的浊度、有机物和氨氮,但是应对金属和苯系物污染的去除能力有限。增加臭氧-活性炭工艺可以进一步去除水中的浊度、有机物和氨氮,也能够一定程度上应对金属和苯系物污染。而增加超滤-纳滤工艺比增加臭氧-活性炭工艺在提高饮用水的生物和化学安全性方面更有优势。超滤-纳滤工艺出水浊度基本稳定在0.023 NTU,颗粒总数基本维持在0 CNT/m L,菌落总数、总大肠菌群和铝均低于检出限,对CODMn、UV254、TOC、氨氮、氯化物、氟化物、总硬度和硫酸盐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74.54%、99.58%、68.34%、32.51%、10.38%、35.94%、35.98%和96.10%,同时也能够一定程度上应对金属和苯系物污染,但是工艺出水中硝酸盐氮浓度会略有增加,不过仍稳定小于国标限值。超滤工艺采用气冲洗+水反冲洗+水正冲洗和纳滤工艺采用正冲洗的物理清洗方式可有效缓解膜污染,对稳定运行一个月的超滤膜和纳滤膜进行恢复性化学清洗后,超滤跨膜压差和纳滤膜通量基本恢复到初始值。

何婧[6](2020)在《离子交换树脂净化饮用水过程中微量有机氮的生成控制及后续消毒工艺对其转化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饮用水安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随着检测仪器的精密度提高,越来越多的饮用水安全问题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因此为了提高饮用水质量并确保饮用水安全性,饮用水净化工艺也在不断的更新换代。离子交换树脂选择范围广,抗污性能好,价格低,再生性能优异,被广泛地应用于饮用水处理领域。但是由于水中存在有机物、氯化物等物质,在饮用水处理过程中,离子交换树脂会产生氮交换副产物,例如亚硝胺。这些有毒有害的副产物会损害人体健康,如引起胃、食管、肺部形成肿瘤等。因此明确离子交换树脂处理饮用水过程中,有机氮副产物的产生量及其在消毒过程中的转化路径显得尤为重要。本论文对市售D301、D890和201*7三种阴离子交换树脂进行筛选,考察它们的吸附和再生性能。实验发现:三种离子交换树脂对SO42-离子的吸附动力学存在明显差异。相同条件下,强碱树脂201*7对SO42-的吸附速率是弱碱树脂D301的1.7倍,是D890的1.3倍,这主要和强碱树脂上带有正电荷有关;但弱碱树脂的再生性能优于强碱树脂,树脂的形貌对树脂再生效率影响不显着。其次,采用静态实验探究了不同工艺参数下三种树脂产生有机氮含量的变化规律,并考察了树脂在连续运行及再生十个周期后产生有机氮的变化规律,得出有效减少有机氮生成的调控方法为:(1)优化树脂体积;(2)调节进水p H值呈弱酸性;(3)适当降低树脂与进水的接触时间或者引入钙、镁等共存离子。同时,通过树脂模拟实验推导了N-4-乙烯基苯基-N,N-二甲胺(VND)产生有机氮的可能反应路径:VND的C=C键首先被氧化断裂,生成甲酸和4-二甲胺甲基苯甲酸;其后4-二甲胺甲基苯甲酸的C-N键被氧化生成对二苯甲酸和二甲胺。最后,为了探究特征含氮有机物苯丙醇胺(C9H13NO)在三种常见消毒过程中的降解速率及其在次氯酸钠消毒过程中的转化路径,通过固相萃取、氮吹浓缩以及GC/MS测试等手段鉴定了C9H13NO转化的中间产物和最终产物,并初步推导了其转化路径:苯丙醇胺首先被氧化成苯甲醛和硝基乙烷,随着反应进行,苯甲醛逐渐被氧化成苯甲酸。

李惠平[7](2020)在《纳滤膜在高品质饮用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20年,我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随着这一目标的全面达成,我国经济水平和人民生活幸福指数也显着提高。而在饮用水处理及供水行业,我国供水基础设施已经完善,供水水量不足的问题得到极大的改善,饮用水供水的主要矛盾开始由水量供给转变为水质保证。为此,对于先进饮用水处理技术的研发刻不容缓。膜工艺具有简单高效、占地面积小、设计水量灵活、产水水质稳定、不生成其他有害副产物、以及耐污染物冲击等诸多优点,被称为“第三代”饮用水处理工艺,是一种新兴高效的饮用水处理技术。本研究在饮用水厂现有常规水处理工艺(混凝-沉淀-砂滤)和臭氧-生物活性炭深度处理工艺的基础上,增加了纳滤膜工艺。分别对比进行了常规处理+纳滤工艺和常规处理+深度处理(臭氧-生物活性炭)+纳滤工艺的中试研究。实验采用多种水质分析指标、结合凝胶色谱(HPSEC)-分子量分布检测、三维荧光(EEM)-平行因子分析法以及原子力显微镜(AFM)和扫描电镜+能谱分析(SEM+EDS)等手段,分别从水质指标提升、不同特性有机物去除效果、水质突发污染应对效果、纳滤工艺运行稳定性和膜污染等多个角度对常规+纳滤联用工艺和常规+深度处理+纳滤联用工艺的运行效果进行了为期7个月(2019年6月-2020年1月)的中试研究,以期得到适用于生产高品质饮用水的水处理工艺。本研究主要得到如下结论:(1)实验期间太湖原水的水温、藻细胞浓度、电导率和pH值随季节呈规律性变化。太湖水中溶解性有机物(DOM)的分子量主要分布于0.22-30kDa,且DOM来源以藻类、浮游生物及水生生物代谢的生源污染的蛋白类有机物为主。(2)根据两种工艺对常规水质指标的提升效果发现,常规+纳滤工艺对UV254和DOC去除率达到97.01%和96.32%;常规+深度处理+纳滤对其去除率达到98.57%和97.62%。此外两种组合工艺对水中可生物降解有机碳(BDOC)和三卤甲烷生成势(THMFP)去除率均高于90%。以上结果表明,两种工艺都能有效提升饮用水水质,处理后的饮用水完全符合高品质饮用水水质标准。(3)由HPSEC-UV-TOC分析发现,两种工艺几乎能有效去除进水中所有分子量的有机物,但是由于浓差极化现象,进水中分子量介于1kDa-5kDa浓度较高的有机物会进入产水侧。采用EEM-PARAFAC能将水中有机物分离成4个组份,两种工艺均能有效降低上述4个组份的荧光强度最大值(Fmax)。(4)NF90纳滤膜对湖泊水中典型存在的2-甲基异崁醇(2-MIB)和土嗅素(GSM)去除效果极好,即使进水中两种嗅味物质浓度分别达到158.5和205.4ng/L,纳滤膜也能将其降低到阈值以下;此外纳滤膜也能有效应对近年来多次发生的苯系物水质突发污染事件,根据回收率、运行压力和纳滤产水中苯系物浓度的非线性曲面拟合优化结果显示,当回收率低于21.63%时,纳滤膜能完全保证产水中6种苯系物浓度符合国家标准。(5)常规+纳滤组合工艺运行时,纳滤膜仅能保证以25L/m2·h通量运行25h,跨膜压差(TMP)就由0.36MPa上升到0.45MPa;常规+臭氧生物活性炭+纳滤组合工艺运行期间,纳滤膜可在22.5L/m2·h通量下稳定运行432小时,常规+深度处理+纳滤工艺的运行稳定性远高于常规+纳滤组合工艺。(6)对两种工艺运行后纳滤膜碱洗液中的有机物成分进行分析后,均发现多糖以及大分子蛋白质,这类物质是造成膜污染的主要有机物类型。其次区域Ⅳ中微生物代谢产生的中小分子有机物也是造成纳滤膜有机污染的主要组份之一,而区域Ⅰ中蛋白质类有机物对纳滤膜污染较小。结合AFM和SEM+EDS对污染后的纳滤膜表面微观分析发现,常规+纳滤组合工艺运行期间,纳滤膜发生生物污染,膜表面形成较厚生物粘膜,同时膜表面检测到铝、硅、硫和钙元素。由此表明,常规工艺作为预处理时,纳滤膜表面发生无机、有机和生物协同污染作用导致TMP迅速上升。本论文收集了大量数据样本,并采用多种常用数学分析方法对两种预处理+纳滤工艺的运行效果进行了多方面分析与研究,最后结合以上6条结论做出如下总结:即采用常规+深度处理+纳滤膜工艺在保证工艺稳定运行的同时,能极为有效的提升饮用水水质,此组合工艺更适用于高品质饮用水处理。

张春鹏[8](2019)在《常州市M水厂深度净化改造工程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工业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快,每年会有大量的工业废水未经妥善处理排入河流,导致河流湖泊等地表水不同程度地受到污染。由于多数自来水厂采用受到污染的地表水作为原水,传统的水处理技术已经不能满足饮用水水质标准,为保证人体健康,需要对饮用水进行深度处理。本文以江苏省常州市M水厂深度净化改造工程作为研究对象,对M水厂原有常规处理工艺运行情况、原水水质情况进行了调研。通过对活性炭吸附、膜技术、臭氧生物活性炭吸附3种深度处理技术以及化学氧化、粉末活性炭吸附、生物预处理3种预处理技术分别进行对比分析,最终选择预加粉炭、臭氧氧化+现有常规处理+臭氧生物活性炭吸附的工艺组合作为M水厂深度净化工艺。同时,本文还根据选择的深度净化处理工艺要求,对M水厂改造建设提出了相关施工方案。为进一步分析M水厂深度净化工艺运行效能,从2018年10月17日至12月25日,每8小时1次,对臭氧生物活性炭滤池进水和出水的浊度、氨氮、耗氧量、亚硝酸盐氮、p H值5项指标进行检测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出水的浊度有所改善,CODMn去除率平均提升30%,氨氮也有一定的下降。针对出水中亚硝酸盐含量有所上升,p H值有所下降的原因,本文也进行了分析。M水厂改造完成正式运行后,选取色度、浊度、耗氧量、氨氮、微生物数量等指标对水厂出厂水质与改造前同期出厂水质进行检测对比。结果显示,CODMn与改造前常规工艺相比下降66.6%;氨氮含量有所下降;出水的色度、浊度提升、口感改善;溴酸盐、甲醛、三卤甲烷、卤代乙酸等消毒副产物含量远低于国家标准。本文还对M水厂改造工程经济运行和工程效益进行了研究。一是采用传统财务分析的方法,计算得出按0.44元/m3水价计算,M水厂运行的财务内部收益率为7.92%,投资回收期为11.36年,符合国家要求。M水厂运行的盈亏平衡点为60.07%,即生产自来水42.05万吨/日时就可达到盈亏平衡,运行具有一定的抗风险能力。二是采用DEA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将M水厂改造工程与W和Q水厂改造工程进行综合效益比较,设置关键输入输出数据,并运用DEAP计算机软件辅助进行分析,得出M水厂在3个工程中综合效益最优的结论。

袁芳[9](2018)在《西山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可行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条件,饮水安全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直接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西山地区位于西北干旱山区,地形地貌复杂,干旱少雨,交通不便,自然条件恶劣,严重制约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多年来,该地区居民长期处于贫困缺水的生活状态。近年来,国家加大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地方政府将西山地区的饮水安全建设作为重点建设项目,于2010年建成了王台饮水安全工程,极大得改善了当地饮水条件,但随着当地畜牧业、养殖业等产业的发展,原工程供水能力已不能满足目前人民生活和生产发展的需要。因此,西山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亟待解决。本文以西山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为背景,通过查阅文献,在现场踏勘、资料收集、地形图测量、地质勘探等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应用理论研究和实践结合的方法对项目建设进行可行性研究。首先依据水利行业相应的规程规范,确定项目规模及建设内容,采用对比法分析了各个环节的技术方案,论证了项目技术方案的可行性;其次,通过现场调查及当地同期信息价的收集,进行项目投资估算、资金筹措、收益估算、社会及生态效益分析,通过国民经济评价及敏感性分析,分析项目在经济方面的可行性;最后,通过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总结了类似公益性项目在技术经济方面的特点、研究方法及应注意的事项,为类似社会公益性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吉志一[10](2018)在《基于长江下游水源的臭氧生物活性炭深度处理工艺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长江下游水质不稳定因素日益增加,河流水质恶化导致消毒副产物前体物增多及管网水质不稳定等问题,需要优化饮用水处理工艺以控制消毒副产物的生成,保障水质安全。论文主要针对镇江征润洲原水水质特征,开展“预臭氧+常规处理+臭氧-生物活性炭深度处理工艺”优化研究,提出制取优质水的适宜工艺参数。主要结论如下:镇江征润洲水源地水质总体较好,基本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Ⅱ类标准,部分指标月均达到Ⅰ类标准,有一定季节性变化状况,水源地原水水质安全保障工程实施后,原水水质有一定提升;原水中的有机物以小分子前体物为主,主要分布在<3kDa的区间内,且强疏水性成分所占比例最高,但常规处理工艺对小分子有机物的去除效果有限,分析后认为臭氧-生物活性炭深度处理工艺适用于镇江原水。利用中试装置对“预臭氧+常规处理+臭氧-生物活性炭深度处理工艺”进行优化研究。结果表明,预臭氧投加量为1.1mg/L时,预处理工艺对于各污染物的综合处理效果最优,但出水中CH2O与BDOC浓度均明显上升,需在后续处理工艺中进一步去除。PAC投加量为18mg/L时,常规处理工艺对各污染物的整体处理效果最好,但无法保证出水的生物稳定性,同时发现预臭氧工艺对常规工艺的处理效果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主臭氧投加量为2.5mg/L时,深度处理工艺对各污染物的去除效果综合最好,出水生物稳定性得到保障,水质各项指标已基本满足优质水标准。臭氧三段投加比为3:1:1时,深度处理单元处理效果较单点投加时的去除率有一定提升。结合中试试验结果,依托镇江市金山水厂进行深度处理示范工程优化研究,对水厂深度处理工艺进行一年的水质跟踪监测,并对深度处理单元的臭氧投加量进行优化研究。优化结果与中试试验结果基本一致,当臭氧投加量为2.4mg/L时,深度处理单元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最好。出水浊度低于0.2NTU,CODMn低于1.1mg/L,BDOC低于0.2mg/L,出水生物稳定性得到保障,同时各项监测指标均可满足优质水参考指标。

二、优质饮用水深度净化设备运行效果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优质饮用水深度净化设备运行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华北某区农村供水水质评估、供水现状与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农村供水水质现状
    1.2 水质与健康风险评估
        1.2.1 国标法
        1.2.2 综合水质指数
        1.2.3 健康风险评估
        1.2.4 其他评价方法
    1.3 农村供水体系管理
    1.4 农村饮用水处理技术
        1.4.1 常规水处理技术
        1.4.2 吸附技术
        1.4.3 膜分离技术
        1.4.4 其他水处理技术
    1.5 研究目的
    1.6 研究内容
    1.7 研究路线
第2章 华北某区供水水质达标与健康风险评估
    2.1 水源地背景
    2.2 供水水质评估
        2.2.1 国标法
        2.2.2 综合水质指数
    2.3 健康风险评估
        2.3.1 非致癌风险
        2.3.2 致癌风险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华北某区农村供水站运行与管理现状评估
    3.1 水源保护与站区环境
        3.1.1 水源保护
        3.1.2 站区环境
    3.2 输配水管网与供水配套设施
        3.2.1 输配水管网
        3.2.2 水泵机组
        3.2.3 净化设备
        3.2.4 消毒设施
    3.3 管理制度和人员
        3.3.1 管理责任
        3.3.2 管理制度与操作规程
        3.3.3 管理人员
    3.4 安全生产与消防
    3.5 水质检测与巡查管理
        3.5.1 水质检测与公示
        3.5.2 巡查管理日志与资料档案
    3.6 供水服务与计量收费
    3.7 应急供水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保障农村供水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4.1 农村供水安全
        4.1.1 水资源保护
        4.1.2 供水设施建设及经济效益
    4.2 农村供水管理
        4.2.1 确立管理模式,加强人员培训
        4.2.2 保障生产安全,构建卫生监督体系
    4.3 农村供水服务
        4.3.1 供水工程硬件交付向服务交付转变
        4.3.2 建立合理水费收缴机制,全面落实水费收缴工作
        4.3.3 创新服务方式,打造智慧水务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学术成果
致谢

(2)花都水厂深度处理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花都区饮用水水源污染现状与北江引水的必要性
        1.1.2 北江水源水质情况
        1.1.3 北江引水与花都水厂工程
        1.1.4 我国饮水水质标准的发展、变化和未来发展趋势
    1.2 饮用水深度处理工艺
        1.2.1 臭氧活性炭工艺
        1.2.2 超滤膜工艺
    1.3 课题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
        1.3.1 课题研究目的
        1.3.2 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第二章 试验概况
    2.1 工艺流程
    2.2 试验装置与运行参数
        2.2.1 常规处理试验装置
        2.2.2 超滤膜试验装置
        2.2.3 臭氧炭滤池试验装置
    2.3 试验水质、检测项目与分析方法及意义
        2.3.1 试验水质
        2.3.2 检测项目与分析方法及意义
第三章 超滤膜深度处理工艺研究
    3.1 净水效果分析
        3.1.1 混凝沉淀-砂滤-超滤工艺净水效果分析
        3.1.2 混凝沉淀-超滤工艺净水效果分析
        3.1.3 两种工艺净水效果对比分析
    3.2 两种工艺对超滤膜系统性能对比分析
        3.2.1 跨膜压差
        3.2.2 产水率
        3.2.3 能耗
    3.3 过滤时间对压力式超滤膜性能的影响
        3.3.1 跨膜压差
        3.3.2 产水率
        3.3.3 能耗
    3.4 超滤膜高通量运行试验
        3.4.1 浊度
        3.4.2 跨膜压差
        3.4.3 产水率
        3.4.4 能耗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臭氧活性炭深度处理工艺研究
    4.1 炭滤池的升流与降流池型的对比研究
        4.1.1 COD_(Mn)去除效果分析
        4.1.2 氨氮去除效果分析
        4.1.3 浊度去除效果分析
        4.1.4 UV_(254)去除效果分析
        4.1.5 炭滤池水头损失变化情况
        4.1.6 炭滤池出水微型生物情况
        4.1.7 升流式炭滤池吸收水中余臭氧试验研究
    4.2 炭滤池工艺主臭氧投加量优化研究
        4.2.1 臭氧投加量对COD_(Mn)去除效果的影响
        4.2.2 臭氧投加量对UV_(254)去除效果的影响
        4.2.3 臭氧投加量对TOC去除效果的影响
        4.2.4 臭氧投加量对氨氮去除效果的影响
        4.2.5 臭氧投加量对余臭浓度的影响
    4.3 混凝沉淀-砂滤-臭氧活性炭试验研究
        4.3.1 COD_(Mn)去除效果分析
        4.3.2 浊度去除效果分析
        4.3.3 氨氮去除效果分析
        4.3.4 水头损失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常规处理-臭氧活性炭-超滤膜全流程工艺研究
    5.1 常规处理-臭氧活性炭-超滤膜组合工艺净水试验研究
        5.1.1 浊度
        5.1.2 COD_(Mn)
        5.1.3 氨氮
        5.1.4 颗粒数
    5.2 常规处理(带砂滤池)-超滤膜组合工艺净水试验研究
        5.2.1 浊度
        5.2.2 COD_(Mn)
        5.2.3 氨氮
        5.2.4 颗粒数
    5.3 常规处理(带砂滤池)-臭氧活性炭组合工艺净水试验研究
        5.3.1 浊度
        5.3.2 COD_(Mn)
        5.3.3 氨氮
        5.3.4 颗粒数
    5.4 常规-臭氧活性炭-超滤膜、常规-超滤膜与常规-臭氧活性炭工艺对比分析
        5.4.1 浊度
        5.4.2 COD_(Mn)
        5.4.3 氨氮
        5.4.4 颗粒数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建议
    结论
    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3)碳基吸附剂去除饮用水中三氯乙醛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饮用水中氯消毒副产物三氯乙醛CH概述
        1.2.1 三氯乙醛CH的性质及来源
        1.2.2 三氯乙醛CH的危害
        1.2.3 三氯乙醛CH的含量及地区分布水平
        1.2.4 三氯乙醛CH的生成影响因素
    1.3 三氯乙醛CH的去除方法及研究现状
        1.3.1 去除CH前体物
        1.3.2 采用其他消毒工艺或更换消毒剂
        1.3.3 去除饮用水中CH
    1.4 三种碳基吸附剂的概述及研究进展
        1.4.1 三种碳基吸附剂的基本性质、应用及研究进展
        1.4.2 吸附原理及影响因素
    1.5 国内外家用净水器发展现状
        1.5.1 家用净水器的净水工艺
        1.5.2 国内外家用净水器标准
    1.6 研究目的与内容
        1.6.1 研究目的及内容
        1.6.2 技术路线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药剂与仪器
        2.1.1 实验药剂
        2.1.2 实验仪器
        2.1.3 实验试剂配制
    2.2 三氯乙醛CH检测方法
        2.2.1 三氯乙醛CH气象色谱检测方法
        2.2.2 三氯乙醛CH分析精度
    2.3 吸附剂性能评价方案
    2.4 吸附剂对饮用水中CH吸附效果实验方案
        2.4.1 恒温摇床吸附实验方案
        2.4.2 动态吸附实验方案
3 典型城市饮用水中CH含量调研及标准研究
    3.1 典型城市饮用水中CH含量调研
    3.2 饮用水中三氯乙醛标准限值的建议
4 碳基吸附剂的筛选
    4.1 安全性能
    4.2 结构特征
        4.2.1 微观形貌分析
        4.2.2 比表面积与孔容孔径
    4.3 吸附性能
        4.3.1 碘吸附值
        4.3.2 亚甲基蓝吸附值
        4.3.3 苯酚吸附值
    4.4 本章小结
5 碳基吸附剂对饮用水中CH的去除
    5.1 碳基吸附剂静态吸附实验
        5.1.1 吸附速度及吸附平衡时间
        5.1.2 吸附等温线
        5.1.3 不同影响因子对碳基吸附剂吸附CH的影响
    5.2 碳基吸附剂动态吸附实验
        5.2.1 流量对CH动态去除的影响
        5.2.2 初始浓度对CH动态去除的影响
        5.2.3 炭床高度对CH动态去除的影响
        5.2.4 不同碳基吸附剂对CH动态去除效果的比较
    5.3 碳基吸附剂去除饮用水中CH装置设计
        5.3.1 设计要求
        5.3.2 装置参数
        5.3.3 成本核算
    5.4 实际应用研究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4)异位生物通风在焦化类污染场地中的工程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土壤污染的基本情况
        1.1.1 土壤污染的现状
        1.1.2 土壤污染的成因
        1.1.3 土壤污染的特性
    1.2 焦化类污染场地研究进展
        1.2.1 焦化类场地污染来源
        1.2.2 多环芳烃的污染性质
        1.2.3 多环芳烃的影响机制
    1.3 生物通风技术的研究进展
        1.3.1 生物通风技术基本原理及概述
        1.3.2 影响因素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前期准备与详细设计
    2.1 工程试验设计
    2.2 试验土壤选择
        2.2.1 场地基本污染状况
        2.2.2 试验用土的选择
        2.2.3 试验用土的质地
    2.3 试验场地与装备
    2.4 试验土壤挖运
    2.5 试验详细设计
        2.5.1 试验条件设置
        2.5.2 试验组运行控制
        2.5.3 试验样品采集与分析检测
第三章 生物通风现场中试试验探索
    3.1 试验前期准备
    3.2 目标污染物去除趋势分析
        3.2.1 苯并[a]芘去除趋势分析
        3.2.2 苯并[a]蒽去除趋势分析
        3.2.3 二苯并[a,h]蒽去除趋势分析
        3.2.4 茚并[1,2,3-cd]芘去除趋势分析
    3.3 试验条件对中试效果的影响
        3.3.1 试验初始条件对目标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影响
        3.3.2 初始条件对非目标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影响
        3.3.3 生物通风过程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3.4 中试试验小结
第四章 生物通风生产性试验中多环芳烃的去除效果
    4.1 目标污染物去除趋势分析
        4.1.1 苯并[a]芘去除趋势分析
        4.1.2 苯并[a]蒽去除趋势分析
        4.1.3 二苯并[a,h]蒽去除趋势分析
        4.1.4 茚并[1,2,3-cd]芘去除趋势分析
    4.2 非目标污染物去除趋势分析
        4.2.1 萘去除趋势分析
        4.2.2 屈去除趋势分析
        4.2.3 苯并[b]荧蒽去除趋势分析
        4.2.4 苯并[k]荧蒽去除趋势分析
    4.3 目标污染物去除趋势的预测
        4.3.1 通风风量对去除效果的影响
        4.3.2 污染物去除过程的数值拟合
    4.4 针对试验排放尾气的检测
    4.5 生产性试验小结
第五章 生物通风对堆体环境的影响
    5.1 试验过程中对气体组成的影响
        5.1.1 气体监测点的设置
        5.1.2 气体监测结果及分析
    5.2 试验过程对土壤理化性质参数的影响
    5.3 小结
第六章 生物通风工程试验经济性分析
    6.1 试验费用核算范围
        6.1.1 试验工程费用核算范围
        6.1.2 试验科研费用核算范围
    6.2 试验费用的详细组成
    6.3 生物通风修复工程成本估算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试验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及导师介绍
附件

(5)超滤-纳滤组合工艺处理西江水系源水适用性中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我国水资源形势与污染现状
        1.1.2 西江水系源水面临的挑战
        1.1.3 我国饮用水水质标准的发展
    1.2 饮用水处理工艺和技术研究现状
        1.2.1 常规处理工艺
        1.2.2 预处理工艺
        1.2.3 深度处理工艺
    1.3 超滤-纳滤组合工艺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超滤-纳滤组合工艺运行参数
        1.3.2 超滤-纳滤组合工艺净水效能
        1.3.3 超滤-纳滤组合工艺的优点和不足
    1.4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1.4.1 课题来源
        1.4.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5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主要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第2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原水水质
    2.2 试验装置
        2.2.1 烧杯混凝试验装置
        2.2.2 平板超滤膜试验装置
        2.2.3 中试装置
    2.3 试验材料
        2.3.1 试验用膜
        2.3.2 试验试剂和仪器
    2.4 水质分析方法
        2.4.1 常规水质指标检测方法
        2.4.2 三维荧光光谱分析
    2.5 膜参数分析方法
        2.5.1 小试膜污染分析
        2.5.2 中试膜运行参数
第3章 超滤膜前混凝预处理试验研究
    3.1 引言
    3.2 混凝剂种类的优选
        3.2.1 混凝剂种类对净水效果的影响
        3.2.2 混凝剂种类对超滤膜污染的影响
    3.3 混凝剂投加量的优化
        3.3.1 混凝剂投量对净水效果的影响
        3.3.2 混凝剂投量对超滤膜污染的影响
        3.3.3 有机物含量与膜污染指数相关性分析
    3.4 混凝沉淀和混凝沉淀-砂滤预处理的对比
        3.4.1 预处理形式对净水效果的影响
        3.4.2 预处理形式对超滤膜污染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超滤-纳滤组合工艺运行参数优化研究
    4.1 引言
    4.2 超滤工艺运行参数的优化
        4.2.1 膜通量
        4.2.2 过滤周期
        4.2.3 反冲洗时间
    4.3 纳滤工艺运行参数的优化
        4.3.1 运行压力
        4.3.2 回收率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超滤-纳滤组合工艺运行效能研究
    5.1 引言
    5.2 超滤-纳滤组合工艺净水效能分析
        5.2.1 对浊度和颗粒物的去除效能
        5.2.2 对有机物的去除效能
        5.2.3 对氨氮和硝酸盐氮的去除效能
        5.2.4 对氯化物和氟化物的去除效能
        5.2.5 对硫酸盐和总硬度的去除效能
        5.2.6 对微生物的去除效能
        5.2.7 对荧光物质的去除效能
        5.2.8 对铝的去除效能
    5.3 常规工况下应对突发污染物的能力分析
        5.3.1 对金属锌和锰的去除效能
        5.3.2 对乙苯和二甲苯的去除效能
    5.4 超滤膜和纳滤膜污染及化学清洗情况分析
        5.4.1 超滤膜污染及清洗情况分析
        5.4.2 纳滤膜污染及清洗情况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离子交换树脂净化饮用水过程中微量有机氮的生成控制及后续消毒工艺对其转化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饮用水处理工艺
    1.2 水质标准
        1.2.1 饮用水水源水质标准
        1.2.2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1.2.3 地下水质量标准
    1.3 饮用水深度处理方法
        1.3.1 臭氧-活性炭技术
        1.3.2 膜分离技术
        1.3.3 光催化氧化技术
    1.4 离子交换树脂法处理饮用水研究进展
        1.4.1 离子交换树脂处理饮用水原理
        1.4.2 离子交换树脂的结构和特点
        1.4.3 离子交换树脂的分类
        1.4.4 离子交换树脂处理饮用水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1.6 研究内容
    1.7 创新点
    1.8 技术路线
第2章 处理饮用水离子交换树脂性能比较
    2.1 概述
    2.2 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
        2.2.1 实验装置和实验材料
        2.2.2 实验方法
        2.2.3 实验运行
        2.2.4 分析项目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离子交换树脂对SO_4~(2-)的交换速率
        2.3.2 离子交换树脂再生性能比较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工艺参数对有机氮生成过程的影响研究
    3.1 概述
    3.2 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方法
        3.2.3 分析项目与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选取特征含氮有机物
        3.3.2 树脂形态的影响
        3.3.3 树脂体积的影响
        3.3.4 反应温度的影响
        3.3.5 反应时间的影响
        3.3.6 反应pH的影响
        3.3.7 共存离子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离子交换树脂产生有机氮的机理研究
    4.1 概述
    4.2 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
        4.2.1 离子交换柱实验
        4.2.2 树脂模拟实验
        4.2.3 分析项目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有机氮浓度变化规律
        4.3.2 离子交换树脂性能变化
        4.3.3 树脂官能团氧化机理
        4.3.4 树脂FT-IR分析
        4.3.5 扫描电镜测试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消毒降解含氮有机物及其反应路径的初探
    5.1 概述
    5.2 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
        5.2.1 实验装置和实验材料
        5.2.2 实验方法
        5.2.3 分析项目和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消毒效率差异分析
        5.3.2 消毒产物及其路径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指导教师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学术评语
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7)纳滤膜在高品质饮用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纳滤膜技术在高品质饮用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
        1.2.1 常规工艺+纳滤
        1.2.2 超滤+纳滤
        1.2.3 深度处理工艺+纳滤
    1.3 纳滤膜的特点
    1.4 纳滤膜在饮用水处理应用中面临的问题
        1.4.1 膜污染
        1.4.2 水温影响
        1.4.3 浓水排放与处理
    1.5 课题来源及研究内容
        1.5.1 课题来源
        1.5.2 研究内容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中试工艺及膜材料
    2.2 测定指标及分析方法
        2.2.1 测定指标及仪器
        2.2.2 可生物降解有机物测定及表征
        2.2.3 三卤甲烷测定
        2.2.4 分子量分布测定
        2.2.5 苯系物测定
    2.3 三维荧光光谱测定及分析
        2.3.1 区域积分法
        2.3.2 平行因子法
3 原水水质特点及不同中试工艺在高品质饮用水处理的效果对比分析
    3.1 原水水质特点
        3.1.1 原水常规水质指标
        3.1.2 原水有机物分子量分布
        3.1.3 原水三维荧光光谱分析
    3.2 水质指标去除效果
        3.2.1 不同中试工艺的水质指标去除效果
        3.2.2 可生物降解有机碳(BDOC)去除效果分析
        3.2.3 三卤甲烷前体物去除效果分析
    3.3 不同分子量有机物去除效果分析
    3.4 不同组份有机物三维荧光去除效果分析
        3.4.1 平行因子模型组份定性表征
        3.4.2 平行因子模型组份定量表征
        3.4.3 有机物特性去除效果相关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几种典型突发性水质污染物的去除研究
    4.1 应对高浓度嗅味物质的去除效果研究
    4.2 对苯系物突发污染的应对研究
        4.2.1 苯系物去除效果
        4.2.2 苯系物去除效果的模型拟合
    4.3 本章小结
5 膜运行工况及污染原因分析
    5.1 运行期间TMP变化对比
    5.2 膜清洗液中有机物特性分析
        5.2.1 清洗过程理化指标及有机物浓度变化
        5.2.2 清洗液有机物分子量特性分析
        5.2.3 清洗液有机物三维荧光分析
        5.2.4 清洗过程中不同特性有机物洗脱效果
        5.2.5 清洗液有机物荧光与分子量特性的相关性分析
    5.3 膜表面污染形貌的表征
        5.3.1 污染后膜表观样貌观察
        5.3.2 膜表面微观样貌的原子力显微镜(AFM)表征
        5.3.3 扫描电镜+能谱分析(SEM+EDS)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建议
    结论
    创新点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8)常州市M水厂深度净化改造工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项目课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饮用水深度处理技术种类
        1.2.1 活性炭吸附
        1.2.2 膜处理
        1.2.3 臭氧生物活性炭吸附
    1.3 饮用水深度处理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饮用水深度处理技术的现状
        1.3.2 国外饮用水深度处理技术的现状
    1.4 研究课题内容
        1.4.1 研究对象和内容
        1.4.2 研究目的
        1.4.3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常州市M水厂概述及研究方法
    2.1 M水厂所在城市概况
        2.1.1 城市区域位置
        2.1.2 城市自然条件
    2.2 M水厂概况
        2.2.1 M水厂建设情况
        2.2.2 M水厂原有处理工艺
        2.2.3 M水厂原工艺运行情况
    2.3 研究方法
        2.3.1 水质监测方法
        2.3.2 工程效益评价方法
第3章 常州市M水厂深度净化改造工程设计
    3.1 引言
    3.2 M水厂原水水质分析
        3.2.1 原水水质情况
        3.2.2 水源地污染情况
    3.3 深度净化处理工艺选择
        3.3.1 常用深度净化处理工艺比较
        3.3.2 深度净化处理工艺确定
    3.4 预处理工艺选择
        3.4.1 化学氧化工艺
        3.4.2 粉末活性炭吸附
        3.4.3 生物预处理
        3.4.4 预处理工艺确定
        3.4.5 预处理工艺与深度净化处理工艺组合
    3.5 M水厂改造工程设计
        3.5.1 改造工程遵循原则
        3.5.2 工程设计内容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M水厂深度净化工艺效果分析
    4.1 引言
    4.2 臭氧活性炭滤池的进出水水质分析
        4.2.1 对浊度处理效果
        4.2.2 对氨氮处理效果
        4.2.3 对耗氧量处理效果
        4.2.4 对亚硝酸盐氮处理效果
        4.2.5 对出水pH值的影响
    4.3 水厂出水水质分析
        4.3.1 相关水质指标与有机污染物处理效果
        4.3.2 消毒副产物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M水厂改造工程经济分析和效益评价
    5.1 引言
    5.2 工程经济分析
        5.2.1 工程经济分析要素
        5.2.2 工程财务收支和财务评价指标
        5.2.3 经济分析结果
    5.3 工程效益评价
        5.3.1 选择输入输出数据
        5.3.2 DEAP Version软件分析
        5.3.3 DEA数据包络分析结果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西山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意义及目的
    1.3 相关文献综述
        1.3.1 国外文献综述
        1.3.2 国内文献综述
    1.4 主要内容
    1.5 研究方法及路线
2 项目基本资料
    2.1 项目背景
    2.2 项目区自然条件
        2.2.1 地理位置
        2.2.2 经济社会状况
        2.2.3 水文及水源概况
        2.2.4 工程地质
    2.3 本章小结
3 项目任务及建设规模分析
    3.1 工程特点
    3.2 工程建设必要性分析
        3.2.1 工程区饮水现状
        3.2.2 工程区饮水存在的问题
        3.2.3 工程建设的必要性和意义
    3.3 建设任务和规模
        3.3.1 工程任务
        3.3.2 建设规模
    3.4 泵站取水流量和供水方式
    3.5 总体布局及主要建设内容
        3.5.1 泵站分级选择
        3.5.2 工程总体布局及建设内容
    3.6 本章小结
4 技术方案研究
    4.1 工程等级和标准
        4.1.1 工程等别及建筑物级别
        4.1.2 防洪标准及抗震标准
        4.1.3 供水流程
    4.2 工程选址及选线
        4.2.1 方案布置
        4.2.2 方案比选
    4.3 主要建筑物选型
        4.3.1 取水方案选择
        4.3.2 泵房型式的选择
        4.3.3 输水管选择
    4.4 工程布置及主要建筑物
        4.4.1 工程总布置
        4.4.2 主要建筑物设计
        4.4.3 主要建筑物基础处理
        4.4.4 厂区边坡处理
        4.4.5 主要建筑物抗震设计
        4.4.6 输水管道设计
        4.4.7 已建输水管复核及原有管道巩固提升
        4.4.8 对外道路
    4.5 机电及金属结构
        4.5.1 水力机械
        4.5.2 电气
        4.5.3 金属结构和采暖通风
    4.6 消防、施工组织、建设征地
    4.7 环境保护、水土保持、劳动安全、节能
    4.8 工程管理
        4.8.1 已有工程管理现状
        4.8.2 工程管理方案
    4.9 本章小结
5 投资分析及经济评价
    5.1 投资估算
        5.1.1 编制原则
        5.1.2 基础价格
        5.1.3 材料及设备预算价格
        5.1.4 工程单价及取费标准
        5.1.5 工程投资
    5.2 经济评价
        5.2.1 概述
        5.2.2 评价原则和主要指标
        5.2.3 投资计划及资金筹措
        5.2.4 基础数据
        5.2.5 国民经济评价
        5.2.6 敏感性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

(10)基于长江下游水源的臭氧生物活性炭深度处理工艺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饮用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1.2.1 膜分离技术
        1.2.2 臭氧氧化技术
        1.2.3 活性炭吸附技术
        1.2.4 臭氧-生物活性技术
    1.3 消毒副产物研究进展
        1.3.1 三卤甲烷(THMs)、卤乙酸(HAAs)研究进展
        1.3.2 甲醛(CH_2O)研究进展
        1.3.3 消毒副产物生成的影响因素
    1.4 饮用水生物稳定性研究进展
    1.5 研究内容、目的和意义
        1.5.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2 技术路线
        1.5.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中试装置简介
        2.1.1 导试水厂设计及运行参数
    2.2 示范工程简介
        2.2.1 运行参数
    2.3 指标分析方法
        2.3.1 常规指标分析方法
        2.3.2 消毒副产物分析方法
        2.3.2.1 THMFP测定分析方法
        2.3.2.2 HAAFP测定分析方法
        2.3.3 BDOC测定方法
        2.3.3.1 BDOC测定原理
        2.3.3.2 BDOC测定方法
    2.4 优质水参考指标
        2.4.1 优质水参考指标确定的思路
        2.4.2 拟定优质饮用水参考指标
第三章 征润洲原水水质特征及有机物组成分析
    3.1 水源地介绍
    3.2 水源水质特征分析
        3.2.1 pH与浊度
        3.2.2 高锰酸盐指数(COD_(Mn))、UV_(254)和总有机碳(TOC)
        3.2.3 总氮(TN)、氨氮(NH_4~+-N)和总磷(TP)
        3.2.4 铁和锰
        3.2.5 三卤甲烷前体物(THMFP)和卤乙酸前体物(HAAFP)
    3.3 水源水中溶解性有机物组成分析
        3.3.1 原水中溶解性有机物的分子量区间组成分析
        3.3.2 原水中溶解性有机物的亲疏水性组成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深度处理工艺优化运行研究
    4.1 预臭氧单元优化运行研究
        4.1.1 常规水质项目
        4.1.2 Fe~(2+)离子
        4.1.3 生物稳定性
        4.1.4 三卤甲烷前体物(THMFP)
        4.1.5 卤乙酸前体物(HAAFP)
        4.1.6 CH_2O生成与去除
    4.2 常规处理工艺单元优化运行研究
        4.2.1 常规水质指标
        4.2.2 三卤甲烷前体物(THMFP)
        4.2.3 卤乙酸前体物(HAAFP)
        4.2.4 Fe~(2+)离子去除分析
        4.2.5 生物稳定性分析
        4.2.6 预臭氧工艺对于常规工艺净水效果的影响
        4.2.6.1 常规水质指标
        4.2.6.2 三卤甲烷前体物(THMFP)
    4.3 臭氧-生物活性炭(O_3-BAC)单元优化运行
        4.3.1 臭氧投加量对于各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分析
        4.3.1.1 常规水质指标
        4.3.1.2 三卤甲烷前体物(THMFP)
        4.3.1.3 卤乙酸前体物(HAAFP)
        4.3.1.4 CH_2O的生成与去除
        4.3.1.5 生物稳定性
        4.3.2 臭氧三段投加比对于各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分析
        4.3.2.1 常规水质项目
        4.3.2.2 消毒副产物
    4.4 净水过程中有机物组成对DBPs生成的影响
        4.4.1 净水过程中DOC和UV_(254)的分子量分布规律
        4.4.2 净水过程中DBPFP的分子量分布规律
        4.4.3 净水过程中DOC和UV_(254)的亲疏水性分布规律
        4.4.4 净水过程中DBPFP的亲疏水性分布规律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金山水厂深度处理工艺示范工程优化运行研究
    5.1 深度处理示范工程水质监测
        5.1.1 常规水质指标
        5.1.2 消毒副产物生成势
    5.2 臭氧-生物活性炭(O_3-BAC)深度处理单元优化研究
        5.2.1 常规水质指标
        5.2.2 三卤甲烷前体物(THMFP)去除效果分析
        5.2.3 卤乙酸前体物(HAAFP)去除效果分析
        5.2.4 生物稳定性分析
    5.3 深度处理示范工程全流程DBPFP与BDOC研究
        5.3.1 消毒副产物前体物全流程变化情况
        5.3.2 BDOC全流程变化情况
    5.4 深度处理工艺与常规处理工艺净水效果对比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四、优质饮用水深度净化设备运行效果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华北某区农村供水水质评估、供水现状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 刘子奇. 北京建筑大学, 2021(01)
  • [2]花都水厂深度处理工艺研究[D]. 吴亚慧.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3]碳基吸附剂去除饮用水中三氯乙醛的研究[D]. 白楷. 浙江大学, 2020(02)
  • [4]异位生物通风在焦化类污染场地中的工程应用研究[D]. 张煜轩.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5]超滤-纳滤组合工艺处理西江水系源水适用性中试研究[D]. 苏童.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6]离子交换树脂净化饮用水过程中微量有机氮的生成控制及后续消毒工艺对其转化的影响研究[D]. 何婧. 深圳大学, 2020(10)
  • [7]纳滤膜在高品质饮用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D]. 李惠平.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1)
  • [8]常州市M水厂深度净化改造工程分析[D]. 张春鹏.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1)
  • [9]西山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可行性研究[D]. 袁芳.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8(06)
  • [10]基于长江下游水源的臭氧生物活性炭深度处理工艺优化研究[D]. 吉志一. 东南大学, 2018(05)


超滤膜论文 活性炭吸附法论文 颗粒活性炭论文 净水活性炭论文 水质检测论文

上一篇:全国高等法院院长会议在京召开
下一篇:论政府信用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