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孝感水田玉米螟的发生与防治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孝感稻田地区玉米螟发生与防治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丹[1](2020)在《双季玉米体系周年产量形成与气候资源高效利用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受气候条件和生产条件变化的影响,我国两熟及多熟制生态区种植模式单一、传统种植模式周年光温资源配置不合理、造成资源浪费严重且抗灾能力弱等问题突出,导致周年产量及资源效率下降。近年来,以充分发挥玉米高光效优势为核心,在黄淮海平原和长江中游地区建立了双季玉米、春玉米-晚稻、早稻-秋玉米等新型高产高效种植模式。由于两季品种筛选依据科学性不足、季节间品种搭配不合理等,限制了双季玉米种植模式产量和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为此,本研究从品种季节间生态适应性出发,筛选适宜黄淮海平原和长江中游地区双季玉米种植制度的品种类型及两季品种搭配模式,进而研究不同搭配模式的产量形成、气候资源分配与利用特征、及产量与气候资源的定量匹配关系,揭示了双季玉米模式建立的生理生态机制,提出了双季玉米周年高产高效的可调控途径,具有重要的生产实践意义。主要研究结果与结论如下:(1)明确了黄淮海平原和长江中游地区双季玉米高产高效品种类别搭配方式及季节间品种选择的差异性。黄淮海平原第一季和第二季品种的有效积温分别为1230℃-1345℃左右和1365℃-1430℃左右,适宜的两季品种搭配模式为低有效积温型-高有效积温型(LH)、中有效积温型-中有效积温型(MM)和高有效积温型-低有效积温型(HL);长江中游地区的品种有效积温分别为1450℃-1520℃左右和1350℃-1450℃左右,适宜的两季品种搭配模式为低有效积温型-高有效积温型(LH)、中有效积温型-中有效积温型(MM)、中有效积温型-高有效积温型(MH)和高有效积温型-中有效积温型(HM)。(2)明确了黄淮海平原和长江中游地区的双季玉米高产高效模式季节间资源分配特征及区域间的差异性。黄淮海平原双季玉米高产高效搭配模式(LH)季节间的积温分配率(TDR)为47%(第一季)和50%(第二季),积温比值(TR,第一季/第二季)为0.9,LH两季积温偏第二季分配;长江中游地区双季玉米高产高效搭配模式(HM)季节间的TDR为49%(第一季)和46%(第二季),TR为1.1,HM两季积温偏第一季分配。依据以上指标,可通过品种选择调配季节间光温资源分配,合理制定两季生育期最佳分配方案。充分挖掘区域光温资源,发挥玉米高光效高物质生产能力是提升黄淮海平原和长江中游地区周年产量与光温资源的关键。(3)研究产量形成与生态因子的关系。双季玉米干物质积累量(DM)的差异是产量(GY)差异的主要原因。黄淮海平原第一季的DM无显着差异,第二季的DM的差异导致周年DM的差异。温度是调控双季玉米GY和DM的主要气象因子,第二季花前有效积温(GDD)达1040℃,花后GDD达660℃,DM物质积累量最高。温度和降水是调控长江中游地区双季玉米GY和DM的主要气象因子。第一季玉米花前GDD、日均温(MT)、日均高温(Tmax)和日均低温(Tmin)分别达762.2℃、18.5℃、23.3℃和14.4℃时,DM最高;花后GDD、MT、Tmax和Tmin分别达832.3℃、28.1℃、31.7℃和24.3℃时,DM最高。第二季花前GDD、MT、Tmax和Tmin分别达948.9℃、28.6℃、32.5℃和24.6℃,DM最高;花后GDD、MT、Tmax、Tmin和降雨量(Pr)分别达659.6℃、21.8℃、26.7℃、16.9℃和82.9 mm时,DM最高。(4)通过密度对双季玉米体系产量形成的调控效应可知,黄淮海平原和长江中游地区双季玉米高产高效模式(LH和HM搭配模式),第一季品种可适当增加种植密度(9.75×104株ha-1左右),第二季品种可适当降低种植密度(6.75×104株ha-1左右),产量和干物质积累量最高,可见两季合理的密度搭配可促进双季玉米周年产量的增加,实现周年产量和效率的同步提高。适宜的种植密度下,与MM和HL搭配模式相比,黄淮海平原双季玉米高产高效搭配模式(LH)周年产量提高13%和28%;与LH、MM和MH搭配模式相比,长江中游地区双季玉米高产高效搭配模式(HM)周年产量提高47%、28%和30%。

陈实[2](2019)在《湖北省水稻生产技术采用及其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1982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并于2003至2015年间实现了我国粮食生产的“十二连增”,2015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62143.5万吨,较2003年增长了44.28%。然而,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不断加快,农村大量年轻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资源与环境约束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日益突出等问题,使得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难以为继,只有在扩大经营规模的基础上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才能有效实现“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的双重目标。为贯彻实施“科技兴农”、“藏粮于技”等可持续发展战略,一方面从宏观层面考察我国农业技术采用特征及其效应,对于加强政府农业技术推广调控指导,加速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改革创新,提升农业科技贡献率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科技成果只有被农户采纳应用到农业生产中,才能切实转化为生产力,作为目前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主流发展形式,专业大户在保留以农户为主的农业生产经营特性同时,又解决了传统农业经营存在的“低、小、散”等问题,并且在农业技术采纳应用方面,专业大户通常能发挥较强的带头示范作用,因此从微观层面研究专业大户农业技术采用行为及其效应,对于促进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业技术广泛应用以及推进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以湖北省水稻生产为例,分别从宏观和微观视角探究了农业技术采用及其效应,围绕“湖北省水稻生产技术采用时空演变特征”、“技术采用对湖北省水稻生产的空间效应”、“湖北省种稻大户生产技术采用行为的影响因素”、“参与农技培训对不同规模种稻大户技术采用的推广效果差异”以及“种稻大户不同生产技术采用的‘增产’、‘增效’效应比较”等几个方面问题依次展开研究。首先,结合相关文献和我国农业发展国情,提出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梳理,提出本文的研究框架。其次,从宏观层面上,通过构建技术采用综合评价指标,分析了湖北省水稻生产技术采用的时空演变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深入剖析技术采用对湖北省水稻生产的空间效应。然后,从微观层面上,对湖北省种稻大户经营特征、生产技术需求特征、生产技术采用行为特征和生产技术采用环境特征展开描述性分析;采用Logistic模型分析影响种稻大户生产技术采用行为的主要因素,并利用倾向得分匹配方法(PSM)进一步探究参与农技培训对不同规模种稻大户技术采用行为的影响差异;在运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SFA)测算种稻大户水稻生产技术效率的基础上,比较不同生产技术采用的“增产”、“增效”效应差异。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促进农业技术广泛应用的对策建议。得到如下研究结论:(1)湖北省水稻综合技术采用按其波动规律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即1996~2001年、2002~2006年和2007~2014年,总体呈稳步上升态势。受育秧栽培技术、化学调控技术采用水平的共同作用,湖北省水稻综合技术采用逐步形成“两边高,中间低”的布局,其中水稻育秧栽培技术采用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末的整体明显改善,到近些年大面积回落两个阶段,而水稻化学调控技术采用水平较高区域则逐渐向鄂西南方向聚集。水稻综合技术采用的影响因素分析发现,农技承包人员有效密度与湖北省水稻综合技术采用之间并不存在显着影响关系,种植业产值比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农户经营规模以及分属丘陵平原农业区均对水稻综合技术采用正向影响显着。(2)考虑农机跨区作业背景下,生产技术采用与农业机械化水平对湖北省水稻生产的直接和空间影响都经历了由不显着到显着的演变。2001年以前,生产技术采用与湖北省水稻生产并不存在显着影响关系,2001年之后随着农户更倾向于采用“增产、省力、易操作”的化学调控类技术,生产技术采用开始对水稻生产表现为显着正向影响。而且水稻生产技术采用存在显着的空间溢出效应,时间上略微滞后于其对本地水稻生产的正向影响,说明周边地区农户通过接触考察后进行模仿、学习,进而促进增产型水稻生产技术的传播扩散。另一方面,由于大中型农机自2004年推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后才开始显着增加,2006年之后农业机械总动力才逐渐开始对湖北省水稻生产表现为显着正向影响。但在湖北省市(州)层面下,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对本地水稻生产的正向影响愈发显着,其对周边地区水稻生产却表现为显着的空间挤出效应。(3)利用调研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发现,湖北省种稻大户生产经营和技术采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1)务农劳动力的年龄及文化水平结构有待优化,目前湖北省种稻大户的年龄层主要集中在45-65岁,青壮年劳动力严重缺乏,使得粮食生产整体活力不足,且受教育程度主要集中在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较传统小农户,并没有发生明显改善;(2)较小规模种稻大户的耕地细碎化问题较为严重,由于较小规模种稻大户的转入土地主要来源于周边邻里或亲戚的租借,通常没有签订正式合同,租借的随机性无法确保耕地位置的统一,地块分散更为严重;(3)土地流转不畅是制约种稻大户进一步扩大规模的重要因素,农户不愿转出土地的原因主要有两类,一是部分农户“恋地”情结严重,二是“失地”农户的安置问题没能得到很好解决;(4)种稻大户技术信息获取渠道单一,对“网络”等新媒体渠道的有效利用明显不足;(5)种稻大户补贴“到位”问题亟待解决,只有解决农村土地流转中的寻租行为,才能促进粮食补贴更好地发挥其功能。(4)种稻大户不同生产技术采用行为的影响因素存在差异,参与农技培训对种稻大户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采用行为具有显着正向影响,但与良种技术采用行为并不存在显着影响关系;务农劳动力数量与种稻大户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采用行为显着负相关,但与良种技术采用行为显着正相关;家庭成员中有人担任村干部与种稻大户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采用行为显着正相关,与良种技术采用行为显着负相关;种稻大户技术采用风险偏好对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采用行为无显着影响,但对良种技术采用行为有显着正向影响。经实证结果验证,农户参与农技培训与农户技术采用行为之间的内生性问题确实存在,评估参与农技培训对种稻大户技术采用行为的作用效果时,需对内生性问题加以处理。此外,比较参与农技培训对不同规模种稻大户生产技术采用行为的影响效果差异发现,相比大规模种稻大户,参与农技培训对较小规模种稻大户的技术推广效果表现更佳。(5)种稻大户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采用、良种技术采用对水稻产量和技术效率均具有显着正向影响,其中机械投入与水稻产量不存在显着影响关系,考虑种稻大户基本实现“100%水平机耕机收”,机械投入对种稻大户水稻增产边际贡献达到瓶颈;户主受教育水平与技术非效率显着负相关,说明受教育水平越高的农户通过学习相关技术知识来实现各生产要素有效配置的可能性更大。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种稻大户技术效率得到明显改善,不过这并不否定较小规模种稻大户仍存在极高效(技术效率大于0.95)生产的比较优势。不同规模种稻大户采用适宜性技术的“增产”、“增效”效应更加显着,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采用的“增产”、“增效”效应在大规模种稻大户中表现更佳,即100亩及以上规模种稻大户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后的亩产平均提高114.32斤,技术效率平均提升0.0676。而良种技术采用的“增产”、“增效”效应则在较小规模种稻大户中表现更佳,30~50亩、50~100亩规模种稻大户采用良种技术后的亩产平均提高54.74斤和64.03斤,技术效率平均提升0.0274和0.0205。本研究可能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1)采用宏、微观视角相结合的方式研究农业技术采用及其效应。由于宏观技术采用水平难以量化,已有研究大多从微观视角研究农户技术采用行为及其效应,本文以湖北省水稻生产为例,通过构建技术采用综合评价指标,实现从宏观层面探究湖北省水稻生产技术采用的时空演变规律及其空间溢出效应,从微观层面分析种稻大户生产技术采用行为及其效应,不仅能为加强政府技术推广宏观调控指导提供决策依据,而且能为促进种稻大户技术采用行为提供可行性思路,在研究视角和研究内容上有所创新。(2)针对种稻大户这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技术采用行为展开较为全面的分析。已有关于传统农户技术采用行为的研究已经较为丰富,但系统研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技术采用行为的文献仍有待补充,完善这方面研究对于推进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和农技推广应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在考察种稻大户不同技术采用行为的影响因素前提下,分别从“增产”、“增效”两个角度分析了种稻大户技术采用效应,在研究视角上有所创新。(3)科学客观地评估了参与农技培训对种稻大户技术采用行为的作用效果。已有研究在考察参与农技培训对农户生产技术采用行为的影响时,通常简单将是否参与农技培训作为一个解释变量加入Logit或Probit模型,忽略了二者可能存在内生性问题,即参与农技培训的农户通常本身就具有更强烈的技术采纳意愿,导致高估农技培训带来的技术推广效果。此外,也少有研究关注参与农技培训对不同规模农户的农技推广效果差异。本文通过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方法(PSM)剔除了内生性问题干扰,并深入考察了参与农技培训对不同规模种稻大户技术采用行为的影响差异,在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上有所创新。

杨艳[3](2018)在《中国主要作物田节肢动物数据库的构建与试用》文中研究表明任何转基因作物在进入商业化应用之前都必须经过严格的环境风险评价。评价转基因作物特别是抗虫作物对农田重要非靶标节肢动物的生态影响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非靶标安全评价需要以农田中栖居的节肢动物群落知识等作为依据。此外,田间节肢动物种类繁多,不可能对所有节肢动物进行评价。因此,需要遴选合适的节肢动物代表种。基于系统的文献检索和Microsoft Access2010(结构化查询语言SQL)软件,构建了我国主要作物田节肢动物数据库。该数据库可用于转基因作物环境风险评价的四个方面:1)非靶标物种的识别;2)辅助实验室物种的确定;3)辅助高级Tier试验物种的选择;4)为商业化后的环境监测确定合适的物种。该数据库收集了来自中国34个省级行政区域超过900篇的文献,包括2520种节肢动物18375条物种丰富度的记录。数据库提供了我国主要作物水稻、玉米、大豆、棉花和小麦五种作物田节肢动物的详细生物学信息及地理分布信息,主要包括节肢动物物种的拉丁名、异名、分类、地理分布、丰富度、生态功能、栖息习性及取食习性等,还包括了不同研究中采集物种的经纬度信息、节肢动物的调查取样方法和时间等信息。数据库收集的节肢动物种类涵盖了25个目、255个科。其中,蜘蛛目(458种)、半翅目(436种)和鞘翅目(417种)是记录物种最多的三个目。来自蜘蛛目、膜翅目、半翅目、鞘翅目、鳞翅目和双翅目六个目的节肢动物数量占总物种数的93%。所记录的节肢动物中,植食性节肢动物1091种;捕食性节肢动物938种;寄生性节肢动物502种。有关传粉类节肢动物的研究记录很少,本数据库仅收录28种传粉类节肢动物。分解类节肢动物(土壤昆虫)的研究记录极少,该数据库仅收录9种分解类节肢动物。结合我国各省五种作物的种植分布情况,绘制了我国节肢动物分布图。每种作物在每个省因种植情况的不同,其田间节肢动物物种的研究情况也不相同。其中,水稻田节肢动物物种数量最多的省份是湖南省(1198种)、其次是福建省(993种)、广东省(785种)、贵州省(602种)及湖北省(478种);棉花田节肢动物记录最多的省份是湖北省(553种)、其次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401种)、河南省(293种)、山东省(256种)和安徽省(236种);大豆田节肢动物记录最多的省份是吉林省(363种)、其次是安徽省(349种)、黑龙江省(158种)、福建省(144种)和江苏省(124种);玉米田节肢动物记录最多的省份是山东省(175种),其次是吉林省(146种)、湖北省(110种)、河南省(101种)和黑龙江省(84种);小麦田节肢动物记录最多的省份是河南省(132种)、其次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08种)、河北省(103种)、陕西省(49种)、宁夏回族自治区(45种)及黑龙江省(45种)。不同省份不同作物上的节肢动物被研究和记录频次与该作物在本地区的种植面积和重要性相关。为了阐明该数据库的功能和作用,通过5个假设案例和2个实际案例演示了如何利用该数据库科学遴选节肢动物指示种以支持转基因作物的生态风险评价工作。基于数据库中数据的分析,初步提出了在转基因作物非靶标效应评价中应该重点关注的物种名单,为精准评价转基因作物的生态风险奠定了基础。同时,分析了该数据库在查询田间濒危物种及田间节肢动物种群动态监测方面可发挥的作用。最后,分析了数据库的不足之处及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和方法。

赵丹丹[4](2016)在《二化螟抗药性监测及大螟鱼尼丁受体基因克隆与表达分析》文中认为水稻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Walker)]和大螟[Sesamia inferens(Walker)]是水稻上的重要害虫,广泛分布于我国主要水稻种植区。二化螟的为害程度较大螟重,大螟通常在稻田周边零星发生。长期以来,水稻螟虫的防治主要依靠化学药剂,其中主要包括有机磷类杀虫剂毒死蜱和三唑磷、大环内酯抗生素类杀虫剂阿维菌素和甲维盐、沙蚕毒素类杀虫剂杀虫单及新型双酰胺类杀虫剂氯虫苯甲酰胺和氟苯虫酰胺,目前双酰胺类杀虫剂是田间防治螟虫的主要药剂。但是由于化学药剂的长期不合理使用,二化螟对这些药剂均产生了一定的抗药性。本研究进行了田间二化螟种群对上述七种药剂的抗药性监测,以期能够及时了解上述药剂的抗性发展情况。同时还进行了二化螟对双酰胺类杀虫剂交互抗性的研究,旨在延长该类药剂的使用寿命,使其在二化螟的防治中发挥更好的作用。为了明确大螟对氯虫苯甲酰胺和氟苯虫酰胺的活性,本研究测定了三个田间大螟种群对上述两种药剂的敏感性。昆虫鱼尼丁受体是双酰胺类杀虫剂的主要靶标,鉴于目前还没有关于大螟对双酰胺类杀虫剂作用机制的研究,因此本研究克隆了大螟鱼尼丁受体基因cDNA的全长序列,并对其不同组织及不同发育阶段鱼尼丁受体基因表达水平的差异进行研究,以期为未来大螟对双酰胺类杀虫剂抗药性分子机制的研究提供依据。1.二化螟对七种药剂的抗药性监测本研究分别采用点滴法和稻苗浸渍法于2013-2015年测定了我国10省30地59个二化螟田间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氟苯虫酰胺甲维盐、阿维菌素、毒死蜱、三唑磷及杀虫单七种药剂的抗药性。结果显示:田间二化螟种群对这七种药剂均存在明显的地理差异,抗性高的种群基本都来自浙江省、江西省及湖南省,江苏省、山东省及辽宁省的二化螟种群相对敏感,其中辽宁地区的二化螟种群对上述七种药剂均处于敏感阶段。在2013-2015年,已经发现在2015年浙江苍南二化螟种群对氟苯虫酰胺已产生了138.4倍的高水平抗性,同时已有21个种群对该药剂产生了低到中等水平抗性(5.5-85.1倍);浙江余姚、苍南、象山及江西南城二化螟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已达到中等水平抗性(RR=10.9-77.6倍),并且有10个种群对其也产生了低水平抗性(5.7-8.9倍)。从连续监测的数据可以发现,浙江余姚、象山及江西南城二化螟种群对双酰胺类杀虫剂一直处于较高水平的抗性,而江苏仪征、邗江及安徽徽州3个种群一直处于相对敏感的阶段。同时为了明确氯虫苯甲酰胺原药和制剂的抗性水平是否存在差异,我们比较了浙江余姚和象山两个抗性种群对97.3%氯虫苯甲酰胺原药和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的抗性倍数,发现两个二化螟种群对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的抗性均高于其原药。2014-2015年,我国大部分二化螟田间种群对甲维盐、阿维菌素及杀虫单仍处于敏感至敏感水平下降阶段,分别占其监测种群总数的78.2%、76.9%及88.9%,而浙江象山、金华、湖南东安及江西上高、南城种群对甲维盐为低到中等水平抗性(5.6-22.5倍);浙江苍南、余姚、江西上高、南城及湖南东安、攸县对阿维菌素表现为低到中等水平抗性(5.5-15.6倍);只有湖南东安、安徽徽州及山东临沂三个种群对杀虫单产生了低到中等水平抗性(6.5-16.1倍);浙江苍南、象山及江西上高等七个种群对毒死蜱产生了中等水平抗性(11.2-67.6倍);而对于三唑磷,湖南东安和浙江金华对其仍为高水平抗性(RR=216.8和209.9倍),浙江象山、苍南及江西上高南城等七个种群对其也达到中等抗性水平。2.二化螟对双酰胺类杀虫剂的交互抗性为了明确二化螟对双酰胺类杀虫剂溴氰虫酰胺、四氯虫酰胺及氯氟氰虫酰胺与氯虫苯甲酰胺和氟苯虫酰胺间是否存在交互抗性,我们以浙江余姚和象山抗性种群为试材,进行了其对三种新双酰胺类杀虫剂的交互抗性研究,结果显示,对氟苯虫酰胺和氯虫苯甲酰胺均产生了中到高水平抗性(27.6-133.6)的浙江象山、余姚二化螟种群,对溴氰虫酰胺、四氯虫酰胺和氯氟氰虫酰胺也产生了中到高水平抗性(30.3-127.0倍),则表明上述三种新双酰胺类杀虫剂与氯虫苯甲酰胺和氟苯虫酰胺之间存在交互抗性。3.水稻大螟对氯虫苯甲酰胺和氟苯虫酰胺的敏感性测定本研究采用稻苗浸渍法对于2014年采自江苏南京、通州及浙江余杭的大螟田间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和氟苯虫酰胺两种双酰胺类杀虫剂的敏感性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这两种药剂对大螟的毒力差异显着,大螟对氟苯虫酰胺比氯虫苯甲酰胺的敏感性高。但是不同地区大螟种群对同一种药剂的敏感性差异不明显。4.大螟鱼尼丁受体基因克隆与表达分析利用RT-PCR和RACE的方法,克隆得到大螟鱼尼丁受体的cDNA全长序列,命名为SiRyR,该序列全长15428bp,开放阅读框15357 bp,编码5118个氨基酸。大螟RyR氨基酸序列与甜菜夜蛾和棉铃虫RyR的相似性最高,分别为97%和96%,与线虫、人和大鼠的相似性较低(43%-50%);此外通过构建进化树,同样发现大螟RyR与棉铃虫和甜菜夜蛾RyR的亲缘关系最近。同时对其蛋白质结构预测发现存在七种蛋白质结构域,包括跨膜区结构域、MIR结构域、RIH结构域、RIH-associated结构域、SPRY区域、RyR结构域和离子通道蛋白家族自身螺旋结构。此外,通过荧光定量PCR对大螟鱼尼丁受体基因在不同发育阶段及不同组织部位中的表达情况进行研究,发现鱼尼丁受体在大螟整个生活史及不同组织部位中鱼尼丁受体基因均有表达,且在雄成虫和四龄幼虫的胸部表达量最高。

石萍丽[5](2012)在《蔬菜地五种光源诱捕害虫的效果评价》文中研究说明农作物绿色防控是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态安全的重要措施,灯光诱杀作为绿色防控的重要措施之一译被广泛应用。虽然灯光诱杀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田间化学药剂的使用量,但其对天敌和中性昆虫也有较强杀伤能力的问题亟待解决。为此,本文利用五种不同光源,研究了蔬菜地害虫的种类、数量和种群动态,并系统评价了五种光源杀虫灯对天敌和中性昆虫的影响,以期找到一种专一性强、诱杀害虫效果好的光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蔬菜地灯诱昆虫类群及种类2011年5月-10月共开灯70天,所诱昆虫初步统计为13目95科215种,其中害虫约涉及5目44科175种,中性昆虫、天敌约9目21科39种。2.蔬菜地主要灯诱昆虫种类的消长动态5月下旬至6月中旬为主要地下害虫铜绿丽金龟Anomala corpulenta和小地老虎Agrotis ypsilon高发时期,蝼蛄和蟋蟀在7月上中旬发生集中程度高,栗鳃金龟Melolontha hippocastani在8月中下旬为上灯高峰期。5月上中旬为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发生高峰期,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和斜纹夜蛾Prodenia litura为杂食性,8月中旬至9月份为发生高峰时期,9月中下旬为甜菜螟Hymenia recurvalis上灯高峰期,瓜绢螟Diaphania indica于8月中旬集中上灯。对于蛀食花果类害虫,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在6月上中旬、烟青虫Heliothis assulta在7月中旬至8月中旬、豆荚螟Etiella zinckenella在9月份上灯量很大,豆野螟Maruca testulalis诱虫量相对较小。对于刺吸类害虫,中黑盲蝽Adelphocoris suturalis、绿盲蝽Lygocoris lucorμm和叶蝉集中在7-8月份发生,中黑盲蝽A. suturalis7月中下旬和8月中下旬最大,绿盲蝽L. lucorμm9月上中旬上灯量最大,大青叶蝉Cicadella viridis高峰期不是特别明显,小绿叶蝉Empoasca flavescens和黑尾叶蝉Nephotettix bipunctatus在7月上中旬有一明显高峰,另外黑尾叶蝉在8月中下旬有另一小高峰。中性昆虫中水龟甲上灯量较大,龙虱于7月份上灯量较大,8月中旬另有一高峰。龙虱上灯量较小,主要集中在6月中旬至8月中旬。大多数天敌昆虫均在6月中旬上灯,期间除对寄生蜂和步甲诱集量较少外,各种天敌均有很大诱虫量,另外7月底、8月底、8月中下旬小步甲、步甲和隐翅甲上灯量较大。3.五种光源灯诱效果比较五种光源诱杀主要蔬菜害虫效果比较:1号对绿盲蝽L. lucorμm诱杀效果最好,诱虫量显着高于其他光源;2号对铜绿丽金龟A. corpulenta、小地老虎A.ypsilon、棉铃虫H. armigera、烟青虫H. assulta、斜纹夜蛾H. recurvalis、甜菜螟H. recurvalis、瓜绢螟D. indica、豆荚螟E. zinckenella和豆野螟M. testulalis诱杀效果均较好,且明显好于1号;3号对小菜蛾P. xylostella、甜菜夜蛾S. exigua、瓜绢螟D. indica和栗鳃金龟M. hippocastani诱杀效果最好,好于1号;4号对中黑盲蝽A. suturalis诱杀量明显大于1号。五种光源诱杀中性昆虫效果比较:2和3号光源对水龟甲诱集量最大,5号显着小于其他光源;3号诱集龙虱量最大,5号最小,但与1号差异不显着。五种光源诱杀天敌昆虫效果比较:2号对步甲、3号对寄生蜂、4号对草蛉和5号对隐翅甲、瓢甲、虎甲杀伤作用均较小。通过益害比的分析,结果表明灯诱昆虫总的益害比为0.061。五种光源相比,5号光源益害比最低,3号次之,2号光源益害比最高。总而言之,2号光源对害虫诱集效果较好,但对中性昆虫和天敌昆虫杀伤作用较大;5号对中性昆虫和天敌杀伤力最小,但诱集害虫效果次于2号、3号光源:3号光源对害虫、天敌和中性昆虫诱集量均较大,但益害比较小。

赵兴华[6](2010)在《褐飞虱对苯基吡唑类杀虫剂抗性风险评估及交互抗性研究》文中指出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al)是水稻生产上一种重要害虫,历史上有关其危害的报道有很多。近几年,褐飞虱在我国长江流域频繁爆发,对水稻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威胁。目前化学防治仍然是控制其危害的主要手段。近年来,防治褐飞虱的主要药剂如苯基吡唑类(氟虫腈),抗性出现快速上升的趋势。因此,继续进行褐飞虱对常用药剂的抗性研究,在褐飞虱抗性治理中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监测了褐飞虱对苯基吡唑类等杀虫剂抗性动态变化;通过室内抗性筛选,进行了褐飞虱对氟虫腈的抗性风险评估;对三种苯基吡唑类杀虫剂进行了交互抗性测定;检测了毒死蜱对褐飞虱的生物活性及对其生殖力的影响,为褐飞虱的抗性治理提供科学依据。1水稻褐飞虱的抗药性监(检)测为了明确褐飞虱对现用主要药剂的抗性现状,以便于制定科学可持续的防治策略和方法,在2008年-2009年期间,采用稻茎浸渍法监测了我国9省15地褐飞虱种群对苯基吡唑类、新烟碱类及昆虫生长调节剂类杀虫剂的抗药性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田间褐飞虱不同种群对不同药剂的抗性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2008年和2009年对氟虫腈的抗性分别为低到中等水平(RR=9.0-32.5倍)和中等水平到高水平(RR=24.7-44.9倍),抗性随着褐飞虱迁飞路线有不断升高的趋势,而且逐年快速上升。在吡虫啉暂停使用后,继续对褐飞虱田间种群抗性进行监测,吡虫啉基本维持在极高水平抗性(RR=210.1-381.0倍)。2009年6省6地的褐飞虱种群对噻嗪酮(RR=9.0-14.0倍)、噻虫嗪(RR=5.3-8.2倍)为低水平到中等水平抗性,抗性上升缓慢。2褐飞虱对氟虫腈的抗性风险评估为了评估氟虫腈对褐飞虱的抗性风险,用氟虫腈对室内饲养的湖北孝感褐飞虱种群进行了连续18代的抗性筛选,对氟虫腈有7.5倍抗性的起始种群,在经过室内抗性选育后,LC50值由0.289 mg a.i./L上升到1.646 mg a.i./L,抗性上升5.70倍,与敏感种群相比抗性倍数为42.8倍达到高水平抗性。根据Tabashnik的方法,计算了筛选前期和后期抗性现实遗传力h2分别为0.0998(1-9代)、0.5370(9-18代),整个筛选期间h2=0.2958(1-18代),表明褐飞虱对氟虫腈具有较高的抗性风险,在连续大面积使用的情况下容易使抗性快速上升,而且抗性上升速度随着选择压的升高而加快。3氟虫腈与丁烯氟虫腈、乙虫腈的交互抗性研究在乙虫腈和丁烯氟虫腈尚未在我国水稻上大面积使用的情况下,我们采用田间褐飞虱种群对苯基吡唑类三种杀虫剂的抗性监测和室内抗性筛选种群测定交互抗性的两种方法,研究了氟虫腈与乙虫腈和丁烯氟虫腈间的交互抗性,结果表明:对氟虫腈产生中等至高水平抗性(RR=24.7-44.9倍)的6个褐飞虱田间种群对乙虫腈为高水平的抗性(RR=45.1-96.6倍);室内用氟虫腈筛选18代的种群(抗性上升5.6倍)对乙虫腈的抗性上升高达4.0倍,由此证实褐飞虱对氟虫腈产生抗性后,对乙虫腈具有高水平的交互抗性;对氟虫腈产生中等至高水平抗性的6个褐飞虱田间种群对丁烯氟虫腈多数种群为敏感性下降(RR=3.4-4.5倍),个别种群为低水平抗性(RR=8.3倍);室内用氟虫腈筛选18代的种群(抗性上升5.6倍)对丁烯氟虫腈的抗性仅为1.5倍,证实褐飞虱对氟虫腈产生抗性后,对丁烯氟虫腈为低水平交互抗性。4毒死蜱对褐飞虱的生物活性及生殖力影响的评价由于褐飞虱对吡虫啉、氟虫腈等药剂的抗性不断的上升,毒死蜱已经成为了近几年防治褐飞虱的替代药剂之一,可用于科学合理的轮换使用,以延缓抗性的发展。本研究进行了毒死蜱对褐飞虱生殖力影响的评价以及监测了2008-2009年田间种群的抗性水平。研究结果表明:用毒死蜱亚致死剂量(0.64 mg a.i./L)处理褐飞虱3龄若虫后,褐飞虱的产卵量、卵块数及产卵历期与对照组相比统计分析差异不显着,对短翅型褐飞虱的生殖力没有明显的刺激作用。田间褐飞虱种群对毒死蜱的抗性处在敏感到低水平抗性阶段。

胡君[7](2010)在《二化螟抗药性监测及对呋喃虫酰肼的抗性风险评估》文中认为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 Walker)属鳞翅目螟蛾科,是我国长江流域稻区的重要钻蛀性害虫之一,可为害水稻形成枯心、白穗、枯孕穗等。上世纪90年代以来,部分地区暴发为害难防治,严重阻碍了水稻的稳产与高产,目前主要依靠化学防治。针对二化螟对多种杀虫剂产生抗药性问题,于2008-2009年监测了我国苏、浙、湘、鄂、川、皖及豫等7省共17个二化螟种群对几种主要杀虫剂的抗性发展变化,为抗性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同时我们对创新杀虫剂呋喃虫酰肼进行了室内抗性筛选,明确其在室内的抗性发展动态,评估其抗性风险,为指导田间用药提供理论依据。2008-2009年采用四龄幼虫点滴法对苏、浙、鄂、川、皖及豫等7省共17个二化螟种群进行抗药性监测,其结果表明:长江流域稻区二化螟对杀虫剂的抗性分布存在明显的区域性。高抗区浙江南部的苍南、瑞安、江山二化螟种群对上世纪70-90年代广泛使用的沙蚕毒素类的杀虫单(RR=43.2-177.0倍)和有机磷类的三唑磷(238.7-728.1倍)、毒死蜱(31.7-57.8倍)均产生了高-极高水平抗性,且对近年来开始广泛使用的氟虫腈(11.2--24.7倍)和阿维菌素(5.9-7.1倍)也已开始产生了中等或低水平抗性;中抗区的安徽庐江、湖南攸县、江苏高淳种群对三唑磷产生极高水平抗性(203.2-379.0倍),对杀虫单(18.3-48.8倍)和毒死蜱(29.8倍)为中等-高水平抗性,对氟虫腈(4.4倍)和阿维菌素(4.1-4.7倍)为敏感性降低;低抗区除江苏仪征种群对毒死蜱(45.2倍)、安徽和县对三唑磷(50.0倍)开始产生高水平抗性外,对其它品种为敏感-中等水平抗性,对氟虫腈和阿维菌素为敏感:敏感区的河南信阳、江苏连云港、四川武胜种群除对个别品种(如杀虫单)为低水平抗性外,对其它大多数品种为敏感-敏感性降低。各地二化螟种群对5种药剂的监测结果与当地的药剂使用情况相结合,针对不同的抗性分布区域来制定相应的治理方案,指导田间正确用药。以连云港(LYG05)地区种群为起始种群,用呋喃虫酰肼经过室内13代不连续筛选后,与敏感品系相比,计算得出抗性倍数为2.71倍,抗性上升倍数为0.06倍,现实遗传力0.0139。从以上测定结果来看,二化螟对呋喃虫酰肼的抗性发展较慢,因而具有较低抗性风险性。

王明亮[8](2010)在《房县烟田主要害虫综合防治技术体系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以房县烟叶基地为依托,调查当地烟田害虫种类,明确主要害虫种群动态和防治关键技术,研究新的烟草害虫生态控制技术,完善房县烟田害虫无公害控制技术体系。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通过对房县烟区烟草全生育期系统调查得知,房县烟区以地下害虫地老虎类、烟青虫、烟蚜、斑须蝽和螽斯为常发性害虫,其中,主要以地下害虫地老虎和烟青虫为主;烟蚜种群数量较低但发生较普遍,整个烟草生育期均可受害,应引起重视。为降低烟草在苗期受到地下害虫的危害,使烟草长势均匀、一致,在不使用任何杀虫剂的情况下寻求最适移栽时期,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移栽时间的推移,烟苗在移入大田后逐渐避开地下害虫的危害,被害率明显下降,结合烟草生育期,以5月20日移栽最为适宜。为减少烟叶中农药残留量,防止害虫抗药性的产生及化学农药对天敌和自然环境的破坏,植物源农药来源于自然,安全无污染,是传统化学农药很好的替代品。本试验结果表明,印楝素乳油能很好的替代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当地使用药剂)在大田中广泛应用,效果与之相当。为减少农药在烟草上的使用量,提高烟草品质,利用物理方法对害虫进行防治是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法,其中利用银灰膜驱避蚜虫在大田得到广泛应用。试验结果表明,在总地膜比例中,银灰膜所占比例越大,对蚜虫的驱避效果越好,当银灰色薄膜占到2/3时驱避效果可达92%以上,驱避效果随所占比例的减少而降低,当使用量降至某一比例时(1/5)则驱避效果消失。对频振式杀虫灯诱捕昆虫种类和数量进行了鉴定和分析,共采集鉴定昆虫标本12303头,初步鉴定属11目67科183种。本研究对环神农架生态烟叶产区频振杀虫灯诱捕昆虫种类和数量进行了鉴定和分析。结果表明,频振杀虫灯诱捕烟草害虫数量占诱杀害虫总量的的3%,诱捕烟草天敌昆虫种类占诱虫种类总数的2%,其余均为中性昆虫。根据上述结果,笔者认为频振杀虫灯可以作为害虫生态控制的一项辅助技术在环神农架生态烟叶产区推广使用。

吴海波[9](2009)在《水稻石榴邻作系统昆虫群落多样性及其季节性动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7年5月~2008年12月,以云南省建水县相邻种植的水稻田与石榴园为基地,采用Malaise网诱捕器、黑光灯对水稻田和石榴园昆虫群落组成进行了系统调查,并从群落中物种营养关系划分的天敌亚群落、害虫亚群落、中性昆虫亚群落多样性层次对其多样性动态进行了统计分析。获得如下结果:相邻种植的水稻田、石榴园中共诱集获得昆虫12目104科669种10428头。包括半翅目(10科30种199头)、鳞翅目(27科249种2704头)、膜翅目(18科169种1926头)、鞘翅目(23科118种1729头)、双翅目(11科64种641头)、同翅目(3科14种2395头)、直翅目(4科14种78头)、蜻蜓目(3科4种40头)、脉翅目(2科4种7头)、毛翅目(1科1种400头)、缨翅目(1科1种303头)、革翅目(1科1种6头)。其中鳞翅目、膜翅目、鞘翅目、同翅目昆虫数量较大,为该系统昆虫群落的主要构成成份,其相对丰富度分别为0.2586,0.1855,0.1654和0.2291。石榴园相邻的水稻田中共诱捕昆虫12目104科526种7213头,其中寄生性天敌(83种710头)、捕食性天敌(83种957头)、害虫(271种4919头)、中性昆虫(89种627头)。2007年5月~2008年12月,昆虫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分别为59.10,4.36和0.70。害虫亚群落、天敌亚群落和中性昆虫亚群落物种丰富度分别为31.76,22.24和13.66,多样性指数分别为3.30,4.32和3.38。水稻田相邻的石榴园中共诱捕昆虫12目90科430种3215头,其中寄生性天敌(69种291头)、捕食性天敌(69种266头)、害虫(227种2291头)、中性昆虫(65种367头)。2007年5月~2008年12月,昆虫群落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分别为53.12,4.51和0.74。害虫亚群落、天敌亚群落和中性昆虫亚群落物种丰富度分别为29.21,21.67和10.84,多样性指数分别为3.60,4.44和3.39。相邻种植的水稻田、石榴园两类生境中共存昆虫11目72科283种8980头。包括半翅目(7科13种149头)、鳞翅目(17科92种2391头)、膜翅目(15科80种1540头)、鞘翅目(15科45种1192头)、双翅目(8科34种513头)、同翅目(2科8种2383头)、直翅目(3科6种66头)、毛翅目(1科1种400头)、缨翅目(1科1种303头)、蜻蜓目(2科2种37头)、革翅目(1科1种6头)。连续两年内,相邻种植的水稻田、石榴园两类生境中昆虫群落的相似性系数为0.4205。

陈文明[10](2008)在《二化螟抗药性监测及其对氟虫腈抗性风险评估》文中提出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Walker)]是危害水稻的重要害虫之一,常年在长江流域发生较重。上世纪90年代以来,二化螟发生危害再次呈加重趋势,部分地区暴发危害难于防治,对水稻的高产稳产构成严重威胁。本研究于2006-2007年检(监)测了浙江、江苏及安徽等地二化螟种群对几种主要杀虫剂的抗性,明确其发展现状;并于2007年测定了浙江、江苏两省五个地区种群对6类十几种杀虫剂的敏感性,以期为科学用药提供理论指导;通过室内抗性筛选,分别进行了二化螟对氟虫腈和呋喃虫酰肼的抗性风险评估。2006-2007年采用四龄幼虫点滴法对浙、苏、皖三省的二化螟种群进行了抗性检(监)测,结果表明:(1)氟虫腈自1997年首先开始在浙江东南部的温台地区大面积推广用于防治二化螟等水稻害虫,使用量呈逐年增加的趋势,是目前防治二化螟的重要药剂之一。监测发现浙江瑞安和苍南地区二化螟对氟虫腈产生中等水平抗性,而其他地区二化螟仍处于敏感~敏感性降低。(2)检测到浙江苍南二化螟对阿维菌素产生低水平抗性(RR=7.6倍),这是本实验室首次检测到二化螟种群对阿维菌素的抗性,其它地区二化螟对阿维菌素仍处于敏感水平。(3)浙江瑞安、苍南及江苏高淳二化螟对三唑磷均产生极高水平抗性,江苏东海、连云港及安徽黄山二化螟对三唑磷仍处于敏感~敏感性降低阶段。(4)杀虫单由于用药历史长,监测的所有种群对其产生不同水平的抗性,抗性水平与各地用药历史相关,浙江东南部地区瑞安和苍南两个种群对其产生极高水平的抗性,江苏苏南的高淳种群也已经产生了极高水平抗性,而江苏苏北由于使用比较晚,则仅监测出中等水平的抗性。(5)两年的监测结果表明,浙江苍南种群对毒死蜱的已经产生高水平的抗性(RR分别为61.9和91.7倍),浙江瑞安种群对对其产生中等水平抗性(RR分别为39.3和40.5倍),江苏高淳种群2006年对其为低水平抗性(RR=8.8倍),2007年发展为中等水平抗性(RR=22.6倍),连云港和东海种群对其没有明显的抗性(2.4~5.4倍)。(6)瑞安、苍南种群对氯氟氰菊酯、氰戊菊酯、高效氯氰菊酯、高效氟氯氰菊酯及溴氰菊酯为中~高水平的抗性,其他3个种群对除氰戊菊酯以外的4种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产生低~中水平的抗性(5.3~31.2倍)。高淳和连云港种群对氰戊菊酯仍处于敏感水平(RR=2.6倍),东海种群表现为敏感度降低(RR=3.3倍)。采用四龄幼虫点滴法测定了6类十几种杀虫剂对浙江、江苏两省五个地区二化螟种群的毒力,作者在了解当地药剂使用情况和二化螟抗性水平的基础上,针对不同抗性水平的地区,提出相应的抗性治理方案,用以指导田间用药。以浙江瑞安二化螟种群(RA05)为起始种群,室内累计饲养21代,期间用氟虫腈筛选10代,与敏感品系相比,筛选品系对氟虫腈的抗性为32.39倍,抗性上升0.60倍,根据筛选结果估算出的现实遗传力(h2)为0.2069。以江苏连云港(LYG05)为起始种群,用呋喃虫酰肼经过8代不连续的筛选后,与敏感品系相比,筛选品系对呋喃虫酰肼的抗性倍数为2.00倍,抗性上升倍数为-0.22倍,最终估算出现实遗传力为-0.0847,初步表明抗性发展较慢,二化螟对呋喃虫酰肼存在较低的抗性风险。

二、孝感稻田地区玉米螟发生与防治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孝感稻田地区玉米螟发生与防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双季玉米体系周年产量形成与气候资源高效利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一章 前言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 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2 应对气候变化作物种植模式的研究与发展
        1.3 双季玉米模式的优点及推广限制因素
    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3 研究方案
        3.1 主要研究内容
        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双季玉米体系季节间搭配模式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生态区双季玉米品种GDD和产量
        2.2 不同生态区双季玉米体系品种类别划分
        2.3 双季玉米体系季节间搭配模式比较
    3 讨论
        3.1 双季玉米种植模式下两季玉米品种的选择
        3.2 双季玉米模式不同类别品种的生态适应性
    4 小结
第三章 双季玉米体系资源优化配置与利用特征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双季玉米体系适宜搭配模式产量
        2.2 双季玉米体系适宜搭配模式周年气候资源分配
        2.3 双季玉米体系不同类别品种产量形成与气候资源的关系
        2.4 双季玉米适宜搭配模式光、温、水资源生产效率
        2.5 双季玉米体系适宜搭配模式光能利用效率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章 双季玉米产量形成与气候因子的定量关系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生态区生态因子差异分析
        2.2 双季玉米体系适宜搭配模式的干物质积累量
        2.3 双季玉米体系适宜搭配模式花前花后干物质积累与分配
        2.4 双季玉米体系适宜品种搭配模式下干物质积累与气候资源的关系
        2.5 双季玉米体系适宜搭配模式的干物质积累与生态因子相关分析
        2.6 双季玉米体系适宜搭配模式的干物质积累与生态因子的定量关系
    3 讨论
        3.1 双季玉米体系不同搭配模式产量形成与干物质积累的关系
        3.2 气象因子对双季玉米体系不同搭配模式干物质形成的影响
        3.3 气象因子对双季玉米体系不同搭配模式干物质积累影响的定量分析
    4 小结
第五章 密度对双季玉米体系产量形成的调控效应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内容与方法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种植密度对双季玉米不同搭配模式产量的影响
        2.2 种植密度对双季玉米不同类别品种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2.3 种植密度对双季玉米不同类别玉米品种籽粒灌浆的影响
        2.4 种植密度对不同类别品种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的影响
    3 讨论
        3.1 种植密度对不同搭配模式玉米品种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3.2 种植密度对不同搭配模式玉米品种灌浆特性的影响
        3.3 种植密度对不同搭配模式玉米品种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的影响
    4 小结
第六章 不同生态区双季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体系集成
    6.1 黄淮海平原周年双季玉米高产栽培技术体系
    6.2 长江中游地区周年双季玉米高产栽培技术体系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1 主要结论
    2 本研究创新之处
    3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及进一步研究的思考
        3.1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
        3.2 进一步研究探讨
参考文献
附表 1 双季玉米种植模式两季的播种期和收获期(黄淮海平原和长江中游地区)
致谢
作者简介及成果

(2)湖北省水稻生产技术采用及其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农业技术采用影响因素相关研究
        1.3.2 农业技术采用效应相关研究
        1.3.3 专业大户相关研究
        1.3.4 文献评述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研究可能的创新点
第2章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农业技术采用
        2.1.2 种稻大户
        2.1.3 农技培训
    2.2 理论基础
        2.2.1 农业弱质性理论
        2.2.2 农户行为理论
        2.2.3 农业技术扩散理论
    2.3 分析框架
第3章 湖北省水稻生产技术采用时空演变分析
    3.1 引言
    3.2 研究方法、理论分析与数据来源
        3.2.1 研究方法
        3.2.2 理论分析
        3.2.3 数据来源
    3.3 湖北省不同类型水稻生产技术采用的时空演变分析
        3.3.1 时间演变分析
        3.3.2 空间布局演变分析
        3.3.3 空间自相关性分析
    3.4 湖北省水稻生产技术采用的影响因素分析
        3.4.1 计量模型与估计结果
        3.4.2 实证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湖北省水稻生产技术采用空间效应分析
    4.1 引言
    4.2 理论分析、变量选取和数据来源
        4.2.1 理论分析
        4.2.2 变量选取
        4.2.3 数据来源
    4.3 统计分析
    4.4 不考虑空间因素下的模型估计结果及分析
    4.5 考虑空间因素下的模型估计结果及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湖北省种稻大户生产技术采用特征分析
    5.1 调研地区及主要内容
    5.2 种稻大户经营特征
    5.3 种稻大户生产技术需求特征
    5.4 种稻大户生产技术采用行为特征
    5.5 种稻大户生产技术采用环境特征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湖北省种稻大户生产技术采用行为分析
    6.1 引言
    6.2 计量模型、变量选取与说明
        6.2.1 计量模型
        6.2.2 变量选取与说明
    6.3 种稻大户生产技术采用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6.4 参与农技培训对种稻大户生产技术采用行为的影响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湖北省种稻大户生产技术采用效应分析
    7.1 引言
    7.2 理论模型构建、变量选取与说明
        7.2.1 理论模型构建
        7.2.2 变量选取与说明
    7.3 种稻大户水稻生产的随机前沿分析
    7.4 种稻大户生产技术采用“增产”、“增效”分析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8.1 研究结论
    8.2 对策建议
        8.2.1 优化农技推广体系,促进水稻生产技术采用行为
        8.2.2 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激发水稻生产技术采用需求
        8.2.3 完善政策服务体系,优化水稻生产技术采用环境
    8.3 研究不足之处与展望
        8.3.1 研究不足之处
        8.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中部地区水稻种植大户农业生产经营情况调查问卷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中国主要作物田节肢动物数据库的构建与试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第一章 引言
    1.1 转基因作物全球种植情况
    1.2 转基因作物的优势
    1.3 转基因作物的生态环境风险
        1.3.1 靶标生物的抗性进化风险
        1.3.2 对生物多样性的潜在影响
        1.3.3 杂草性
        1.3.4 基因漂移
        1.3.5 对非靶标生物的影响
    1.4 转基因作物的环境风险评估
        1.4.1 非靶标影响评价的体系
        1.4.2 非靶标风险评价的物种选择
    1.5 中国主要作物的气候区划
        1.5.1 水稻气候区划
        1.5.2 棉花气候区划
        1.5.3 大豆气候区划
        1.5.4 玉米气候区划
        1.5.5 小麦气候区划
    1.6 中国主要作物的转基因培育情况
        1.6.1 水稻
        1.6.2 棉花
        1.6.3 大豆
        1.6.4 玉米
        1.6.5 小麦
    1.7 研究背景、内容及意义
        1.7.1 研究背景
        1.7.2 研究技术路线
        1.7.3 研究内容
        1.7.4 研究意义
第二章 数据库构建
    2.1 数据库窗体
        2.1.1 节肢动物物种信息窗体
        2.1.2 收集信息记录窗体
        2.1.3 窗体间的关系
    2.2 数据表
        2.2.1 数据表间的关系
    2.3 数据库查询
第三章 文献检索及筛选
    3.1 文献检索
        3.1.1 WebofScience数据库
        3.1.2 CABAbstracts数据库
        3.1.3 中国知网数据库
    3.2 文献筛选
    3.3 质量检查
    3.4 平均丰富度计算
第四章 我国主要作物田节肢动物数据库中物种的组成
    4.1 概述
        4.1.1 取样方法分析
        4.1.2 节肢动物分类组成情况
    4.2 水稻田节肢动物
        4.2.1 植食性节肢动物
        4.2.2 捕食性节肢动物
        4.2.3 寄生性节肢动物
        4.2.4 分解类节肢动物
        4.2.5 传粉类节肢动物
    4.3 棉花田节肢动物
        4.3.1 植食性节肢动物
        4.3.2 捕食性节肢动物
        4.3.3 寄生性节肢动物
    4.4 大豆田节肢动物
        4.4.1 植食性节肢动物
        4.4.2 捕食性节肢动物
        4.4.3 寄生性节肢动物
        4.4.4 传粉类节肢动物
    4.5 玉米田节肢动物
        4.5.1 植食性节肢动物
        4.5.2 捕食性节肢动物
        4.5.3 寄生性节肢动物
        4.5.4 分解类节肢动物
    4.6 小麦田节肢动物
        4.6.1 植食性节肢动物
        4.6.2 捕食性节肢动物
        4.6.3 寄生性节肢动物
    4.7 讨论
第五章 数据库中我国各省作物田节肢动物分布情况
    5.1 我国各省水稻田节肢动物的地理分布情况
        5.1.1 我国各省水稻种植情况
        5.1.2 我国各省水稻田不同生态功能节肢动物分布情况
    5.2 我国各省棉花田节肢动物地理分布
        5.2.1 我国各省棉花种植情况
        5.2.2 我国各省棉花田中不同生态功能节肢动物分布情况
    5.3 我国各省大豆田节肢动物地理分布
        5.3.1 我国各省大豆种植情况
        5.3.2 我国各省大豆田中不同生态功能节肢动物分布情况
    5.4 我国各省玉米田节肢动物地理分布
        5.4.1 我国各省玉米种植情况
        5.4.2 我国各省玉米田中不同生态功能节肢动物分布情况
    5.5 我国各省小麦田节肢动物地理分布
        5.5.1 我国各省小麦种植情况
        5.5.2 我国各省小麦田不同生态功能节肢动物分布情况
    5.6 物种在不同作物田的重复性分析
    5.7 讨论
第六章 数据库试用案例研究
    6.1 濒危物种查询
    6.2 代表性物种遴选案例研究
        6.2.1 假设性案例研究一:抗虫转基因水稻
        6.2.2 假设性案例研究二:转Bt基因抗虫棉
        6.2.3 假设性案例研究三:抗虫转基因玉米
        6.2.4 假设性案例研究四:抗虫转基因大豆
        6.2.5 假设性案例研究五:耐除草剂大豆
        6.2.6 实际案例研究六:HOSUT小麦
        6.2.7 实际案例研究七:转cry2A基因水稻
    6.3 物种分布情况及丰富度查询
第七章 全文结论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节肢动物数据库的基本框架和详细数据表,属性和控制术语
    附录2 一些简单的数据查询语言(DQL)
    附录3 推荐测试的非靶标代表性物种列表(根据生态功能)
    附录4 我国作物田节肢动物数据库外观
致谢
作者简历

(4)二化螟抗药性监测及大螟鱼尼丁受体基因克隆与表达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水稻二化螟的发生和为害
    2 我国水稻二化螟抗药性研究概况
        2.1 二化螟的抗药性发展
        2.2 二化螟抗药性治理
    3 水稻大螟发生发展和治理的研究概况
        3.1 水稻大螟的分布和为害
        3.2 水稻大螟的发生和发展
        3.3 大螟的治理策略
    4 双酰胺类杀虫剂的研究概况
        4.1 鱼尼丁受体的结构与功能
        4.2 昆虫鱼尼丁受体
        4.3 双酰胺类杀虫剂的抗性研究进展
    5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二化螟对七种药剂的抗药性监测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昆虫
        1.2 供试药剂
        1.3 生物测定方法
        1.4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二化螟田间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抗药性
        2.2 二化螟田间种群对氟苯虫酰胺的抗药性
        2.3 二化螟田间种群对甲维盐的抗药性
        2.4 二化螟田间种群对阿维菌素的抗药性
        2.5 二化螟田间种群对毒死蜱的抗药性
        2.6 二化螟田间种群对三唑磷的抗药性
        2.7 二化螟田间种群对杀虫单的抗药性
        2.8 二化螟田间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原药和制剂的抗药性比较
    3 讨论
第三章 二化螟对双酰胺类杀虫剂的交互抗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昆虫
        1.2 供试药剂
        1.3 生物测定方法
        1.4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第四章 大螟鱼尼丁受体基因克隆和表达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昆虫
        1.2 供试药剂及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
        1.4 生物测定方法
        1.5 引物设计
        1.6 总RNA的提取及反转录反应
        1.7 PCR扩增
        1.8 PCR产物的回收、连接和转化
        1.9 生物测定数据的统计分析
        1.10 序列分析及荧光定量PCR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大螟对氯虫苯甲酰胺和氟苯虫酰胺的敏感性
        2.2 大螟鱼尼丁受体基因全长cDNA克隆及与其他鱼尼丁受体基因的系统进化学比较
        2.3 大螟鱼尼丁受体基因(SiRyR)序列结构与其C末端的分析
        2.4 SiRyR基因在大螟不同发育阶段及不同组织部位的表达量
    3 讨论
全文总结
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蔬菜地五种光源诱捕害虫的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昆虫趋光性机制的研究
    2 国内外灯光诱杀害虫的研究及应用进展
        2.1 杀虫灯的应用
        2.2 影响灯诱效果的因素
        2.3 灯光诱杀对天敌昆虫的影响
    3 蔬菜害虫为害与防治研究
        3.1 蔬菜害虫为害现状
        3.2 蔬菜害虫为害新特点
        3.3 蔬菜害虫防治技术研究
    4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蔬菜地灯诱昆虫类群及种类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
        1.2 试验时间
        1.3 试验材料
        1.4 试验方法
        1.4.1 光源设置
        1.4.2 五种光源的诱虫效果
    2 昆虫鉴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蔬菜地灯诱地下害虫的种类及数量
        3.2 蔬菜地灯诱的食叶类害虫种类及数量
        3.3 蔬菜地灯诱刺吸类害虫的种类及数量
        3.4 蔬菜地灯诱蛀食花果类害虫的种类及数量
        3.5 蔬菜地灯诱其他害虫的种类及数量
        3.6 蔬菜地灯诱的中性昆虫种类及数量
        3.7 蔬菜地灯诱的主要天敌昆虫种类及数量
    4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蔬菜地主要灯诱昆虫消长动态
    1 材料与方法
    2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蔬菜地地下害虫灯下消长动态
        3.1.1 铜绿丽金龟灯下消长动态
        3.1.2 小地老虎灯下消长动态
        3.1.3 栗鳃金龟灯下消长动态
        3.1.4 暗黑鳃金龟灯下消长动态
        3.1.5 大绿丽金龟灯下消长动态
        3.1.6 黑绒金龟灯下消长动态
        3.1.7 蝼蛄灯下消长动态
        3.1.8 蟋蟀灯下消长动态
        3.1.9 网目拟地甲灯下消长动态
        3.2 蔬菜地主要食叶害虫灯下消长动态
        3.2.1 小菜蛾灯下消长动态
        3.2.2 甜菜夜蛾和斜纹夜蛾灯下消长动态
        3.2.3 甜菜螟和瓜绢螟灯下消长动态
        3.2.4 棉褐带卷蛾灯下消长动态
        3.2.5 乌桕黄毒蛾灯下消长动态
        3.3 蔬菜地主要蛀食花果类害虫灯下消长动态
        3.3.1 棉铃虫和烟青虫灯下消长动态
        3.3.2 豆荚螟和豆野螟灯下消长动态
        3.4 蔬菜地主要刺吸类害虫灯下消长动态
        3.4.1 中黑盲蝽灯下消长动态
        3.4.2 叶蝉灯下消长动态
        3.5 蔬菜地主要中性昆虫灯下消长动态
        3.5.1 水龟甲灯下消长动态
        3.5.2 龙虱灯下消长动态
        3.6 蔬菜地主要天敌昆虫灯下消长动态
        3.6.1 隐翅甲灯下消长动态
        3.6.2 瓢虫灯下消长动态
        3.6.3 草蛉灯下消长动态
        3.6.4 步甲灯下消长动态
        3.6.5 虎甲灯下消长动态
        3.6.6 捕食性蝽灯下消长动态
    4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五种光源灯诱效果比较
    1 材料与方法
    2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五种光源对地下害虫的诱杀效果
        3.1.1 五种光源对铜绿丽金龟和小地老虎的诱杀效果
        3.1.2 五种光源对栗鳃金龟的诱杀效果
        3.2 五种光源对主要食叶害虫的诱杀效果
        3.2.1 五种光源对小菜蛾的诱杀效果
        3.2.2 五种光源对甜菜夜蛾和斜纹夜蛾的诱杀效果
        3.2.3 五种光源对甜菜螟和瓜绢螟的诱杀效果
        3.3 五种光源对主要蛀食花果类害虫的诱杀效果
        3.3.1 五种光源对棉铃虫和烟青虫的诱杀效果
        3.3.2 五种光源对豆荚螟和豆野螟的诱杀效果
        3.4 五种光源对主要刺吸类害虫的诱杀效果
        3.5 五种光源对蔬菜地几种非靶标昆虫的诱集作用
        3.5.1 五种光源对水龟甲的诱集作用
        3.5.2 五种光源对龙虱的诱集作用
        3.6 五种光源对主要害虫天敌昆虫的诱集作用
        3.6.1 五种光源对隐翅甲的诱集作用
        3.6.2 五种光源对瓢虫的诱集作用
        3.6.3 五种光源对草蛉的诱集作用
        3.6.4 五种光源对寄生蜂的诱集作用
        3.6.5 五种光源对步甲的诱集作用
        3.6.6 五种光源对虎甲的诱集作用
        3.7 五种光源对各类群害虫诱杀效果研究
        3.7.1 五种光源对鳞翅目夜蛾科和螟蛾科的诱杀效果
        3.7.2 五种光源对直翅目和半翅目的诱杀效果
        3.8 五种光源对蔬菜地害虫诱集作用的综合评价
    4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褐飞虱对苯基吡唑类杀虫剂抗性风险评估及交互抗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褐飞虱的发生与危害
    2 褐飞虱的大发生原因分析
        2.1 水稻品种和耕作制度的变化
        2.2 境外虫源基数大
        2.3 气象因素
        2.4 人为操作因素
        2.5 其他因素
    3 褐飞虱抗药性研究
        3.1 褐飞虱抗药性概况
        3.2 影响褐飞虱抗药性发展的因素
        3.3 褐飞虱抗药性机理
    4 褐飞虱再猖獗的研究
        4.1 杀虫剂诱导褐飞虱再猖獗的因素
        4.2 褐飞虱再猖獗的调控
    5 褐飞虱抗药性综合治理
    6 氟虫腈的作用特性及抗性研究现状
        6.1 氟虫腈简介
        6.2 氟虫腈的应用
        6.3 氟虫腈作用机制
        6.4 氟虫腈在体内的代谢及选择毒性
        6.5 氟虫腈抗药性研究进展
        6.6 丁烯氟虫腈和乙虫腈
    7 本研究的立题依据和目的意义
第二章 水稻褐飞虱的抗药性监(检)测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昆虫
        1.2 供试药剂
        1.3 测定方法—稻茎浸渍法
        1.4 数据处理计算
        1.5 敏感基线
    2 结果与分析
        2.1 褐飞虱对氟虫腈的抗药性监测
        2.2 褐飞虱对噻嗪酮的抗性监测
        2.3 褐飞虱对吡虫啉的抗性监测
        2.4 褐飞虱对噻虫嗪的抗性监测
    3 讨论
第三章 褐飞虱对氟虫腈的抗性风险评估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昆虫
        1.2 供试药剂
        1.3 生物测定方法
        1.4 室内抗性筛选
        1.5 抗性现实遗传力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褐飞虱对氟虫腈抗性的室内筛选
        2.2 褐飞虱对氟虫腈的抗性现实遗传力的估计
        2.3 褐飞虱对氟虫腈的抗性发展的预测
    3 讨论
第四章 抗氟虫腈褐飞虱的交互抗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昆虫
        1.2 供试药剂
        1.3 测定方法——稻茎浸渍法
        1.4 数据处理计算
        1.5 交互抗性的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田间种群交互抗性测定
        2.2 抗性种群测定交互抗性
    3 讨论
第五章 毒死蜱对褐飞虱生物活性测定及繁殖力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昆虫
        1.2 供试药剂
        1.3 毒力测定方法
        1.4 药剂对褐飞虱生殖力影响的测定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毒死蜱敏感基线
        2.2 褐飞虱对毒死蜱的抗性水平
        2.3 毒死蜱对褐飞虱3龄若虫的毒力
        2.4 毒死蜱亚致死剂量对短翅型褐飞虱繁殖力的影响
    3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7)二化螟抗药性监测及对呋喃虫酰肼的抗性风险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水稻二化螟种群发生现状
    2 二化螟种群大发生原因分析
        2.1 耕种因素
        2.2 气象因素
        2.3 化学防治、控制水平下降
        2.4 天敌种群数量下降
    3 水稻二化螟的抗药性研究进展
        3.1 抗性现状
        3.2 二化螟抗性机理
        3.3 二化螟抗性遗传
        3.4 抗药性治理
    4 呋喃虫酰肼的作用机理及抗性研究现状
        4.1 理化性质
        4.2 室内毒力及田间药效
        4.3 作用机理及抗性现状
        4.4 抗性机理
        4.5 残留及对天敌的影响
    5 本研究的立题依据及目的意义
第二章 水稻二化螟抗药性监测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昆虫
        1.2 供试药剂
        1.3 生物测定方法
        1.4 统计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长江流域稻区二化螟种群对主要杀虫剂的抗性
    3 讨论
第三章 水稻二化螟对呋喃虫酰肼抗性筛选及抗性风险评估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虫
        1.2 供试药剂
        1.3 药剂筛选方法
        1.4 生物测定
        1.5 抗性现实遗传力估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连云港种群对呋喃虫酰肼的抗性现实遗传力
    3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房县烟田主要害虫综合防治技术体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烟田几种主要害虫的发生与危害情况
        1.1.1 烟蚜
        1.1.2 烟草夜蛾
        1.1.3 小地老虎
        1.1.4 斑须蝽
    1.2 烟草害虫防治研究进展
        1.2.1 农业防治技术的研究应用
        1.2.2 生物防治技术研究进展
        1.2.3 化学防治
        1.2.4 物理防治
        1.2.5 其它无公害防治措施的研究应用
2、目的意义
第一章. 烟区害虫种类及主要发生规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品种
        1.2 调查地点及烟草栽培措施
        1.3 调查方法
        1.4 烟草植株上害虫及发生调查
    2 结果分析
        2.1 烟草害虫种类
        2.2 烟田主要害虫发生动态
        2.3 烟草害虫对烟草的危害率
    3 小结与讨论
第二章. 不同栽培时间地下害虫危害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品种
        1.2 调查地点及烟草栽培措施
        1.3 调查方法
    2 结果分析
    3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不同驱避剂对地下害虫防治效果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品种
        1.2 试验点选择
        1.3 主要栽培技术措施
        1.4 试验方法
    2 结果分析
    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银灰膜驱蚜试验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试验点选择
        1.3 主要栽培技术措施
        1.4 试验方法
    2 结果分析
        2.1 不同处理下的驱蚜效果
        2.2 不同处理下主要农艺性状
    3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频振式杀虫灯对烟田害虫的诱杀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
        1.2 杀虫灯及安置
        1.3 烟草及生育期
        1.4 昆虫诱捕及鉴定
    2 结果分析
        2.1 房县烟区上灯昆虫种类分析
        2.2 诱虫数量的动态变化
    3 小结与讨论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不同光源对水稻害虫诱杀效果研究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频振式杀虫灯设计原理
        1.2、频振式杀虫灯的安装与注意事项
        1.3、频振式杀虫灯的应用范围
        1.4、成本与效益比较
        1.5、频振式杀虫灯诱虫影响因素
    2、目的意义
    3、材料方法
        3.1、试验场地的选择
        3.2、光源的设置
        3.3、研究内容
    4. 结果与分析
        4.1 不同光源对水稻主要害虫的诱集作用研究
        4.1.1 不同光源对二化螟的诱集作用研究
        4.1.2 不同光源对褐飞虱的诱集作用研究
        4.1.3 不同光源对稻纵卷叶螟的诱集作用
        4.2 不同光源对水稻次要害虫的诱集效果
        4.2.1 不同光源对三化螟的诱集作用研究
        4.2.2 不同光源对大螟的诱集作用研究
        4.2.3 不同光源对白背飞虱的诱集作用研究
        4.3 不同光源对稻田主要天敌昆虫的诱集作用研究
        4.3.1、20种不同光源对寄生蜂的诱集作用
        4.3.2 不同光源对隐翅甲的诱集作用
        4.3.3 不同光源对瓢虫的诱集作用研究
        4.3.4 不同光源总益害比
        4.4 不同光源对稻田害虫诱集作用综合评价
        4.5、主要水稻害虫上灯节律研究
    5. 小结与讨论
致谢

(9)水稻石榴邻作系统昆虫群落多样性及其季节性动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群落的概念、结构和组织学研究
    1.2 昆虫群落多样性研究现状
        1.2.1 昆虫群落研究现状
        1.2.2 天敌群落多样性研究现状
    1.3 昆虫群落多样性调查取样方法
    1.4 群落多样性评价方法
        1.4.1 群落多样性与稳定性的关系
        1.4.2 非作物生境的生态作用
        1.4.3 环境异质性与群落稳定性
        1.4.4 昆虫种群数量的时空动态
        1.4.5 物种多样性的时间动态
    1.5 昆虫群落的调控研究现状
    1.6 研究基地基本概况
    1.7 研究目的及意义
    1.8 创新点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地概况
    2.2 调查方法
        2.2.1 Malaise 网诱捕法
        2.2.2 黑光灯诱捕法
    2.3 标本鉴定
    2.4 数据统计分析
        2.4.1 昆虫物种数统计
        2.4.2 相似性系数
        2.4.3 聚类分析方法
        2.4.4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昆虫物种组成
    3.2 邻作系统水稻田昆虫群落组成
        3.2.1 水稻田各群落昆虫数量方差分析
        3.2.2 邻作系统稻田黑光灯诱集的昆虫群落
        3.2.3 邻作系统稻田Malaise 网诱捕的昆虫群落
        3.2.4 邻作系统水稻田昆虫组成
    3.3 邻作系统石榴园昆虫群落组成
        3.3.1 石榴园各群落昆虫数量方差分析
        3.3.2 邻作系统石榴园黑光灯诱捕的昆虫群落
        3.3.3 邻作系统石榴园Malaise 网诱捕的昆虫群落
        3.3.4 邻作系统石榴园昆虫组成
    3.4 两系统昆虫群落相似性
        3.4.1 邻作系统两种生境共存昆虫物种
        3.4.2 邻作系统共存昆虫物种多样性的季节动态
        3.4.3 邻作系统共存昆虫物种的相似性系数
        3.4.4 共存物种模糊聚类分析
        3.4.5 邻作系统昆虫群落多样性与稳定性的关系
        3.4.6 邻作系统共存物种昆虫组成
    3.5 昆虫群落相对多度
        3.5.1 水稻田昆虫群落的相对多度
        3.5.2 石榴园昆虫群落的相对多度
    3.6 邻作系统中天敌昆虫多样性及其生态功能
        3.6.1 水稻田、石榴园天敌昆虫多样性及其优势度
        3.6.1.1 水稻田天敌昆虫多样性及优势度
        3.6.1.2 石榴园天敌昆虫多样性及优势度
        3.6.2 天敌昆虫与水稻、石榴害虫数量关系
        3.6.2.1 天敌昆虫与水稻田害虫的数量关系
        3.6.2.2 天敌昆虫与石榴园害虫的数量关系
        3.6.3 天敌昆虫与主要害虫的数量关系
    3.7 中性昆虫多样性及其生态功能
        3.7.1 水稻田、石榴园中性昆虫多样性及其优势度
        3.7.1.1 水稻田中性昆虫多样性及其优势度
        3.7.1.2 石榴园中性昆虫多样性及其优势度
        3.7.2 中性昆虫与水稻、石榴害虫间的数量关系
        3.7.2.1 中性昆虫与水稻害虫的数量关系
        3.7.2.2 中性昆虫与石榴害虫的数量关系
        3.7.3 中性昆虫与两种生境中捕食性天敌的数量关系
        3.7.3.1 中性昆虫与水稻田捕食性天敌的数量关系
        3.7.3.2 中性昆虫与石榴园捕食性天敌的数量关系
4. 讨论
    4.1 两年调查昆虫数量说明
    4.2 马氏网诱捕调查法
    4.3 天敌昆虫群落与害虫群落多样性间的时空关系
    4.4 两年调查昆虫数量差异说明
    4.5 昆虫群落的季节性动态规律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10)二化螟抗药性监测及其对氟虫腈抗性风险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水稻二化螟种群发生的情况
    2 种群回升及大发生原因分析
        2.1 种植结构与耕作制度的变化
        2.2 水稻品种
        2.3 栽培方式和收割方法的改变
        2.4 化学防治效果差,对种群控制减弱
        2.5 气候因素
        2.6 天敌
    3 水稻二化螟的抗药性研究进展
        3.1 二化螟抗药性现状
        3.2 二化螟抗药性机理
        3.3 二化螟抗性的遗传
        3.4 抗药性治理
    4 氟虫腈作用机理及抗性研究现状
        4.1 氟虫腈在水稻上的应用及特点
        4.2 氟虫腈在昆虫体内的代谢及其毒性
        4.3 氟虫腈在环境中的降解
        4.4 二化螟对氟虫腈的抗性
    5 呋喃虫酰肼的研究进展
    6 本研究的立题依据及目的意义
第二章 二化螟抗药性检(监)测及敏感性测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昆虫
        1.2 供试药剂
        1.3 毒力测定方法
        1.4 统计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苏、浙、皖三省六地二化螟种群对常用杀虫剂的抗性
        2.2 不同种群对5种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抗性
        2.3 不同地区二化螟种群对杀虫剂的敏感性
        2.3.1 浙江瑞安二化螟种群(RA07)对阿维菌素等15种杀虫剂的敏感性
        2.3.2 浙江苍南二化螟种群(CN07)对阿维菌素等14种杀虫剂的敏感性
        2.3.3 江苏高淳二化螟种群(GC07)对阿维菌素等10种杀虫剂的敏感性
        2.3.4 江苏连云港二化螟种群(LYG07)对阿维菌素等17种杀虫剂的敏感性
        2.3.5 江苏东海二化螟种群(DH07)对阿维菌素等20种杀虫剂的敏感性
    3 讨论
第三章 水稻二化螟对氟虫腈抗性筛选及抗性风险评估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昆虫
        1.2 供试药剂
        1.3 药剂筛选方法
        1.4 生物测定
        1.5 抗性现实遗传力估计
        1.6 抗性预报
    2 结果与分析
        2.1 瑞安种群对氟虫腈的抗性现实遗传力
        2.2 抗性发展速率预测
    3 讨论
第四章 水稻二化螟对呋喃虫酰肼抗性筛选及抗性风险初步评估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昆虫
        1.2 供试药剂
        1.3 生物测定
        1.4 筛选与现实遗传力估计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四、孝感稻田地区玉米螟发生与防治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双季玉米体系周年产量形成与气候资源高效利用机制研究[D]. 王丹. 华中农业大学, 2020
  • [2]湖北省水稻生产技术采用及其效应研究[D]. 陈实. 华中农业大学, 2019(01)
  • [3]中国主要作物田节肢动物数据库的构建与试用[D]. 杨艳.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8(12)
  • [4]二化螟抗药性监测及大螟鱼尼丁受体基因克隆与表达分析[D]. 赵丹丹. 南京农业大学, 2016(04)
  • [5]蔬菜地五种光源诱捕害虫的效果评价[D]. 石萍丽. 华中农业大学, 2012(02)
  • [6]褐飞虱对苯基吡唑类杀虫剂抗性风险评估及交互抗性研究[D]. 赵兴华. 南京农业大学, 2010(05)
  • [7]二化螟抗药性监测及对呋喃虫酰肼的抗性风险评估[D]. 胡君. 南京农业大学, 2010(06)
  • [8]房县烟田主要害虫综合防治技术体系的研究[D]. 王明亮. 华中农业大学, 2010(04)
  • [9]水稻石榴邻作系统昆虫群落多样性及其季节性动态研究[D]. 吴海波. 云南农业大学, 2009(S2)
  • [10]二化螟抗药性监测及其对氟虫腈抗性风险评估[D]. 陈文明. 南京农业大学, 2008(08)


二化螟论文 杀虫剂论文 氟虫腈论文 水稻论文 玉米螟论文

上一篇:第三代牙本质的产生和活髓保存疗法
下一篇:从非典看政府信息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