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小菜蛾对溴氰菊酯抗性的遗传分析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小菜蛾对溴氰菊酯的抗性遗传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朱林莹[1](2020)在《天维菌素与阿维菌素交互抗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天维菌素A(Tenvermectins A,TVMs A)是从基因工程菌Streptomyces avermitilis MHJ1011发酵液中分离纯化得到的新型阿维菌素衍生物,具有很好的杀虫杀螨活性。本文以室内选育出的小菜蛾中抗天维菌素A品系RS(RR=33.57倍)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天维菌素与阿维菌素等药剂的交互抗性,抗性种群现实遗传力、抗性风险评估、适合度代价以及抗性机理。主要结果如下:1.RS品系对阿维菌素等5种药剂交互抗性测定结果表明:RS品系仅与氯氰菊酯(RR=10.26倍)存在中等水平交互抗性;与天维菌素B(RR=1.80倍)、阿维菌素B1a(RR=2.29倍)、氯虫苯甲酰胺(RR=3.89倍)和多杀菌素(RR=1.95倍)等四种杀虫剂不存在交互抗性。2.抗性现实遗传力结果表明:RS品系的平均选择响应R随着筛选代数的增加呈现下降趋势,现实遗传力从G4代到G9代数值下降,表明小菜蛾种群中起始抗性基因频率低。G9抗性现实遗传力h2=0.0135,这表明小菜蛾对天维菌素A抗性遗传力低,即抗性发展慢,不易得到高抗种群。3.抗性风险评估结果表明:假定田间种群抗性现实遗传力h2为室内筛选估算值的1/2,使用天维菌素A来防治小菜蛾,若杀死率达到50%、60%、70%、80%、90%,预计小菜蛾获得10倍抗性所需代数分别为113代、93代、77代、64代、51代。4.利用两性生命表研究小菜蛾RS和SS品系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与SS品系相比,RS品系卵期显着延长,幼虫的发育历期、蛹期、雌成虫寿命、雄成虫寿命、总繁殖前期和产卵天数均显着缩短,蛹孵化率、雌成虫存活率较明显下降,相对适合度代价为0.9930,说明RS品系存在适合度代价。5.解毒代谢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与SS品系相比,RS品系中多功能氧化酶活性高2.92倍,羧酸酯酶活性增加2.86倍,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高1.72倍。推测小菜蛾对天维菌素A产生中等抗性,与多功能氧化酶和羧酸酯酶活性增加有关。6.通过克隆测序RS和SS品系谷氨酸门控氯离子通道α亚基,并测定4种抗性相关基因的m RNA表达量差异。结果表明:与SS品系相比,RS品系的谷氨酸氯离子通道α亚基存在6处突变,与小菜蛾对天维菌素A抗性产生有关;在m RNA水平上,RS品系为SS品系的4.86(Px Glu Cl)倍、3.85(ABCC2)倍、2.94(CYP6)倍、2.05(GST)倍,其中Px Glu Cl、ABCC2和CYP6三个基因差异显着,GST无显着性差异。综上,小菜蛾对天维菌素A产生中抗水平可能是由谷氨酸门控氯离子通道、ABC转运蛋白与多功能氧化酶共同协作,多基因调控形成的抗性机制。

左亚运[2](2019)在《甜菜夜蛾对甲维盐和双酰胺类杀虫剂抗性机理的研究》文中指出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Hubner)是一种世界性的重要农业害虫,其间歇性暴发成灾的特性导致化学防治成为控制甜菜夜蛾危害的主要手段。由于甜菜夜蛾对传统的有机磷类、氨基甲酸酯类和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产生了严重的抗性,甲维盐和氯虫苯甲酰胺等新型杀虫剂成为防控甜菜夜蛾的主要药剂。由于甲维盐和氯虫苯甲酰胺的广泛和大量使用,我国部分地区甜菜夜蛾种群已对甲维盐和氯虫苯甲酰胺产生了高水平抗性,但甜菜夜蛾对甲维盐和氯虫苯甲酰胺的抗性机理尚不清楚。甜菜夜蛾WH-EB品系对甲维盐的抗性为244倍,且抗性为显性遗传。本研究旨在通过遗传定位,找出甜菜夜蛾WH-EB品系对甲维盐的抗性基因,以明确该品系显性抗性的分子遗传机理。同时,通过建立近等基因系和定点突变,研究甜菜夜蛾RyR突变与双酰胺类杀虫剂的关系。这些结果有助于改进甜菜夜蛾的抗性治理策略,制定适当的抗性管理措施,以延缓甜菜夜蛾对甲维盐和氯虫苯甲酰胺的抗性进化。1.甜菜夜蛾P-糖蛋白基因敲除对阿维菌素和甲维盐敏感性的影响P-糖蛋白(P-glycoprotein,P-gp)在癌细胞的多重耐药性中起到重要的参与作用,也有研究发现昆虫P-gp基因过量表达与阿维菌素抗性相关。本研究克隆了编码甜菜夜蛾P-gp蛋白的一个基因(SeP-gp),氨基酸序列同源比对结果显示SeP-gp和其他昆虫ABCB1转运蛋白具有共同的结构特征。通过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获得了缺失4个核苷酸的SeP-gp敲除品系。生测结果表明,甜菜夜蛾SeP-gp敲除品系对阿维菌素和甲维盐的敏感性显着增加(~3倍),但对其它10种化学杀虫剂(多杀菌素、溴虫氰、高效氯氰菊酯、丁硫克百威、茚虫威、毒死蜱、辛硫磷、丁醚脲、氟啶脲、氯虫苯甲酰胺)和2种Bt毒素(Cry1Ca和Cry1Fa)的敏感性无明显变化。上述结果表明甜菜夜蛾SeP-gp可能通过逆向转运作用降低靶标细胞内阿维菌素和甲维盐的浓度来提高幼虫的耐药性,并暗示该基因过量表达可能导甜菜夜蛾对阿维菌素和甲维盐产生抗性。2.甜菜夜蛾WH-EB品系甲维盐抗性基因的图位克隆及活体功能验证本研究采用遗传定位策略对甜菜夜蛾WH-EB品系甲维盐抗性基因进行图位克隆。根据鳞翅目昆虫基因组具有同线性(synteny)的特性,采用特定基因外显子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或内含子插入缺失标记(Indel)对甜菜夜蛾的31条染色体进行标记,并将抗性基因定位于29号染色体上(Chr29);然后,在Chr29上进一步开发分子标记,将抗性基因定位于Chr29上0-2.5 Mbp区间。在该定位区域内存在与杀虫剂解毒功能相关的CYP9A基因簇,据此推测甜菜夜蛾WH-EB品系对甲维盐的显性抗性可能与CYP9A基因簇中一个或多个P450基因点突变或表达上调有关。采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将甜菜夜蛾WH-EB抗性品系CYP9A基因簇(~130 kb)完全敲除,发现CYP9A基因簇缺失品系恢复了对甲维盐的敏感性,从而证实了甲维盐抗性基因位于CYP9A基因簇中。通过CYP9A基因簇内大片段敲除和P450基因序列比对,发现WH-EB抗性品系CYP9A58在底物结合部位SRS1区的116F氨基酸残基突变成116V可能与抗性有关。将WH-EB抗性品系CYP9A58基因完全敲除后,恢复了对甲维盐的敏感性,从而明确CYP9A58基因F116V突变是导致甜菜夜蛾WH-EB品系对甲维盐产生高水平抗性的遗传基础。3.CYP9A58氨基酸F116V突变对甲维盐和阿维菌素代谢能力的影响以及其在田间种群突变频率的检测为了明确CYP9A58氨基酸F116V突变对甲维盐解毒代谢的影响以及其在田间种群突变频率与甲维盐抗性的关系。本研究用昆虫细胞杆状病毒表达系统对甜菜夜蛾CYP9A58野生型等位基因(116F)和突变型等位基因(116V)分别进行了体外表达,测定其对甲维盐和阿维菌素的代谢能力,并于2018年从山东、河南、福建和上海4个省市采集了 5个甜菜夜蛾田间种群,对其进行了生物测定和F116V基因突变频率检测。结果表明,来自抗性品系的CYP9A58突变型(116V)对甲维盐和阿维菌素具有较强的代谢能力,而来自敏感品系的CYP9A58野生型对甲维盐和阿维菌素没有代谢能力。通过质谱进一步鉴定其代谢产物,发现CYP9A58突变型在代谢甲维盐和阿维菌素的过程中产生了羟基-和O-脱氧甲基化代谢产物。生测结果表明,5个地区的甜菜夜蛾种群均已对甲维盐产生了高水平抗性(212-388倍),F116V的突变频率为80.36%-96.67%,其中上海QP种群的抗性水平及F116V突变频率均为最高,河南LY种群的抗性水平和F116V突变频率均为最低,不同种群的甲维盐抗性水平与抗性等位基因频率有显着的相关性(R2=0.9794)。离体功能表达结果进一步证实,甜菜夜蛾WH-EB品系CYP9A58通过F116V点突变获得对甲维盐和阿维菌素的解毒代谢能力,从而对甲维盐和阿维菌素产生抗性。田间种群突变频率与甲维盐抗性的关系表明,可以依据CYP9A58氨基酸F1 16V突变频率预测甜菜夜蛾田间种群甲维盐抗性水平,为快速、精准选药提供科学依据。4.甜菜夜蛾鱼尼丁受体氨基酸点突变对双酰胺类杀虫剂抗性的影响双酰胺类杀虫剂是一类以昆虫鱼尼丁受体(RyR)为靶点的新型化合物。已在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二化螟 Chilo suppressalis 和番茄潜麦蛾 Tuta absoluta中发现RyR的C-端跨膜区G4946E和I4790M位点突变(按小菜蛾PxRyR氨基酸序列编号)导致对双酰胺类杀虫剂产生靶标抗性。在2018年采自山东潍坊的甜菜夜蛾田间品系(WF)中发现了与双酰胺类杀虫剂抗性相关的鱼尼丁受体I4743M突变(对应于PxRyR的I4790M),但并未发现G4900E突变(对应于PxRyR的G4946E)。为了明确甜菜夜蛾鱼尼丁受体I4743M突变对双酰胺类杀虫剂的影响,通过与敏感品系杂交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将WF品系的I4743M等位基因导入WH-S敏感品系遗传背景中,建立纯合的I4743M突变品系(命名为4743M)。甜菜夜蛾4743M品系的遗传背景与WH-S品系为一对近等基因系,具有约94%的遗传相似性。4743M品系对氯虫苯甲酰胺(21倍)、溴氰虫酰胺(25倍)和氟虫双酰胺(22倍)的抗性处于中等水平,说明I4743M突变本身对这3种双酰胺类杀虫剂的抗性约为20倍。为了明确甜菜夜蛾鱼尼丁受体G4900E突变(对应于PxRyR的G4946E)对双酰胺类杀虫剂抗性的影响,通过CRISPR/Cas9技术将与G4900E突变成功敲入WH-S敏感品系中,建立的G4900E突变纯合品系命名为4946E。4946E品系与野生型WH-S品系相比,分别对氯虫苯甲酰胺、溴氰虫酰胺、氟虫双酰胺具有223-,336-和>1000-倍的抗性。抗性遗传分析表明,甜菜夜蛾4743M品系和4946E品系对双酰胺类杀虫剂抗性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本研究明确了甜菜夜蛾鱼尼丁受体I4743M突变(田间已发生的,导致中等水平抗性)和G4900E突变(未来可能发生的,导致高水平抗性)对双酰胺类杀虫剂抗性的不同影响,对于开发抗性分子检测技术和制订适应性的抗性治理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崔儒坤[3](2017)在《小菜蛾对性诱剂的抗性机理及风险评估》文中认为小菜蛾,主要危害萝卜、白菜和菜心等十字花科类蔬菜,是十字花科类蔬菜上的重要害虫之一。据统计,全世界每年投入4050亿美元用于防治小菜蛾。目前,防治小菜蛾的主要手段是采用化学药剂防治,但是由于人们在化学药剂上的不合理的使用,而且小菜蛾世代周期短,繁殖速度快,因此,小菜蛾已对目前大多数的化学药剂产生了一定的抗药性。在采用多种防治措施来治理小菜蛾时,使用性诱剂不但可以在不杀伤天敌,而且对环境友好的前提下,能够取得很好的防治效果。那么,小菜蛾对性诱剂是否也会产生抗药性,以及如若其对性诱剂产生抗药性后,其抗药性的机理又是什么样的,本论文对此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由于不同国家地区的小菜蛾种群的性信息素的比例及含量不同,因此,在使用性诱剂对本实验室饲养的小菜蛾种群进行抗性选育时,先对其性信息素的比例进行了筛选,最终得出性诱剂各组分的比例在(Z)-11-十六碳烯醛:(Z)-11-十六碳乙酸酯:(Z)-11-十六碳烯醇=5:5:1时,使用剂量为55μg时,具有最佳的引诱率,引诱率可达到85%。2.通过对室内小菜蛾进行了连续12代的抗性选育后,得到抗性种群(R)和敏感种群(S),抗性品系对性诱剂的抗性倍数为25.83倍,为中等水平抗性,引诱率也有起初的85%下降到48.9%。通过构建生命表,对敏感品系和抗性品系的生物适合度进行了比较,抗性品系相对敏感品系生物适合度下降,相对适合度为0.768,尤其在产卵量上存在显着差异。3.在对室内两品系小菜蛾种群的性信息素结合蛋白与受体蛋白的研究中,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对性信息素受体蛋白进行表达量的研究发现,抗性品系的控制性信息素受体蛋白的基因存在表达量下降的现象,且与Z11-16:Ald相对的受体OR1存在显着差异。抗性品系的性信息素结合蛋白PBP3的氨基酸序列与敏感品系的氨基酸序列相比存在氨基酸的替换的现象,其中PBP3氨基酸序列中发生了3对氨基酸被替换。分别为60位的精氨酸被替换为赖氨酸,125位的丙氨酸被替换为甘氨酸,以及127位的丝氨酸被替换为苏氨酸。通过模拟分子对接,将两品系的性信息素受体PBP3分别与三种性信息素分子进行了模拟对接,结果显示,抗性品系的性信息素结合蛋白与性信息素分子之间的结合自由能略有升高,由此推测,这种现象可能是导致小菜蛾对性诱剂敏感性下降的原因之一。4.通过对抗性品系的现实遗传力进行计算发现,连续12代的筛选后,总的现实遗传力(h2)为0.049。在筛选初期(F0F5)可能由于筛选压力高,现实遗传力为0.062,相较于后期(F6F11)的筛选较高,现实遗传力0.019。在抗性种群现实遗传力不变的前提下,假设在汰选压力为50%90%,现实遗传力稳定不变的情况下,小菜蛾对性诱剂的敏感性降低10倍所需的代数为9.44.3代。

张建恒[4](2016)在《小菜蛾田间种群靶标抗性基因频率的检测及SCBI类杀虫剂靶标抗性的遗传方式》文中认为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L.)属鳞翅目菜蛾科害虫,主要危害十字花科蔬菜。繁殖能力强、生活周期短、世代重叠严重等生物学特性使小菜蛾极易对杀虫剂产生抗药性。目前,小菜蛾已对至少93种杀虫活性成分产生了抗药性。小菜蛾的抗药性问题给十字花科蔬菜生产带来严重威胁和巨大的挑战。大量研究表明,靶标敏感度降低是害虫对杀虫剂产生高水平抗性的主要机制,在小菜蛾上已报道了多种与杀虫剂抗性相关的靶标基因突变。在本研究中,利用对靶标基因的目标DNA片段进行直接测序,检测了小菜蛾田间种群中与抗性相关的靶标基因突变频率,分析了靶标基因突变频率与杀虫剂抗性水平的相关性。同时,分离纯化了钠离子通道中具有F1845Y突变的纯合品系(KS-1845Y)和具有V1848I突变的纯合品系(KS-1848I),明确了这两个品系对茚虫威和氰氟虫腙的抗性遗传方式。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为我国小菜蛾抗药性治理策略的制订提供重要依据。1.小菜蛾田间种群抗药性监测2014-2015年对来自华东和广东省八个地区的小菜蛾田间种群,采用浸叶法测定其对高效氯氰菊酯、茚虫威、氰氟虫腙等7个代表性杀虫剂的敏感性。抗性监测结果表明:小菜蛾田间种群对各类杀虫剂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广东省田间小菜蛾对高效氯氰菊酯、茚虫威、氯虫苯甲酰胺、毒死蜱都达到了高水平抗性,对氰氟虫腙、阿维菌素、多杀霉素达到了中等水平抗性;2014-2015年间,华东四地区小菜蛾对各类杀虫剂抗性相对较稳定,除济南种群对高效氯氰菊酯有约130倍的高水平抗性之外,对茚虫威、氰氟虫腙、氯虫苯甲酰胺、阿维菌素、多杀霉素都处于中低水平抗性。2.小菜蛾田间种群靶靶标抗性的分子检测在抗药性监测的基础上,检测了上述田间种群与抗药性相关的靶标基因的突变频率。与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抗性相关钠离子通道基因M918I、T9291、L1014F的抗性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11.6%、86.6%-100%、96.6%-100%,这3个位点的突变频率与拟除虫菊酯抗性水平均无显着相关性,推测小菜蛾田间种群可能存在其他的抗性机理。钠离子通道基因F1845Y和V1848I的抗性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23.3%和0-40%,其联合突变频率(0-58.3%)与茚虫威(R2=0.822)和氰氟虫腙(R2=0.887)抗性水平有显着相关性,推断F1845Y和V1848I是小菜蛾田间种群对SCBI杀虫剂产生抗药性的主要机制。鱼尼丁受体基因E1338D、I4790M在田间种群的抗性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10%,0-8.3%,且绝大多数以杂合子形式存在,而G4946E的抗性等位基因频率达到了 21.6%-90.3%,并与氯虫苯甲酰胺抗性水平相关性显着(R2=0.75),由此推断G4946E突变是氯虫苯甲酰胺抗性的主要机理。谷氨酸氯离子通道突变基因A309V仅在昆山种群中检测到,抗性等位基因频率为0-3.3%,所以A309V对昆山种群阿维菌素抗性的贡献不大。在所有试虫中,未检测到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的α6亚基错误剪切,可能其它抗性机制是小菜蛾对多杀霉素产生抗性的主要原因。乙酰胆碱酯酶基因A298S和G324A在田间种群的抗性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41.6%-75.1%,41.6%-75.1%,与毒死蜱抗性水平相关性显着,相关系数分别为0.863、0.847,所以乙酰胆碱酯酶基因A298S和G324A可能是小菜蛾田间种群对毒死蜱产生抗性的主要机制。3.小菜蛾对钠离子通道阻断剂(SCBI)的抗性遗传分析已有研究表明,小菜蛾钠离子通道基因第4结构域第6跨膜区(IVS6)F1845Y和V1848I突变与两种SCBI杀虫剂(茚虫威和氰氟虫腙)抗性相关。为了明确这两种点突变对茚虫威和氰氟虫腙抗性的贡献和遗传方式,通过单对家系筛选从2015年采自江苏昆山的田间种群中分离出仅有钠离子通道基因1845Y突变的纯合品系(KS-1845Y)和仅有18481突变的纯合品系(KS-18481)。将上述两个抗性品系分别与小菜蛾敏感品系(SZ)进行正交和反交,并测定亲本和杂交Fi代幼虫对茚虫威和氰氟虫腙的敏感性水平。结果表明,KS-1845Y和KS-1848I品系对茚虫威(381倍和336倍)和氰氟虫腙(736倍和674倍)具有相似的抗性水平,抗性均为常染色体遗传。KS-1845Y品系和KS-1848I品系对茚虫威、氰氟虫腙抗性为共显性至不完全显性,KS-1845Y品系对这两种杀虫剂抗性的显性度均高于KS-18481品系。茚虫威和氰氟虫腙可能对具有F1845Y突变或V1848I突变的钠离子通道具有不同的阻断效应,从而导致不同的显性度。在茚虫威或氰氟虫腙选择压力下,田间抗性的进化可能有利于显性度相对较高的F1845 Y突变。

陈洁琼[5](2014)在《小菜蛾对唑虫酰胺的抗性及22种萜类化合物对小菜蛾的拒食作用》文中提出本文以小菜蛾为靶标,研究了小菜蛾对唑虫酰胺的抗药性机理,唑虫酰胺对小菜蛾的亚致死效应,以及萜类化合物对小菜蛾的拒食活性。1.江西不同地区小菜蛾对9种杀虫剂的敏感性比较2013年采取浸叶法测定了江西省8个地区田间小菜蛾对9种杀虫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小菜蛾8个地理种群对BT、溴虫腈和丁醚脲表现为敏感至低水平抗性,对啶虫隆、氯虫苯甲酰胺和茚虫威均表现为中等及以下水平抗性,对阿维菌素和高效氯氰菊酯已产生了高水平的抗性。吉水种群对多杀菌素表现高抗(抗性倍数:42.69)外,其余7个种群表现中等或中抗以下水平抗性(抗性倍数为7.0635.12)。因此,在江西小菜蛾的防治方面,可轮换使用Bt、溴虫腈、氯虫苯甲酰胺、多杀菌素、啶虫隆、茚虫威和丁醚脲,而阿维菌素和高效氯氰菊酯建议停止使用。2.小菜蛾对唑虫酰胺的抗性选育、抗性风险评估及交互抗性研究用喷雾法在室内用唑虫酰胺筛选了小菜蛾(R)18代抗性。与敏感种群(S)相比,抗性上升了5.09倍,初步达到低等抗性水平。小菜蛾对唑虫酰胺的抗性呈现曲折上升趋势。运用阈性状分析法计算抗性现实遗传力h2=0.1187,筛选前期和后期h2分别为0.5546和0.2407。由此说明小菜蛾对唑虫酰胺的抗药性后期发展比前期要快。在实验室环境下,假设筛选p=0.54,当药剂杀死率在50%99%之间,h2=0.1187对抗性提升10倍所需代数进行预测,得出需要19.592.99代。由此表明小菜蛾对唑虫酰胺可能产生抗性风险。采用浸叶法测定抗性小菜蛾对8种常用杀虫剂的交互抗性的结果表明,抗唑虫酰胺小菜蛾种群对阿维菌素有近7倍的交互抗性,对氯虫苯甲酰胺、四氯虫酰胺和氟虫双酰胺3种酰胺类杀虫剂也存在低等抗性,对茚虫威有近2倍的低水平抗性,而对定虫隆、丁醚脲和溴虫腈则未表现交互抗性。因此,为了延缓小菜蛾对唑虫酰胺的抗性发展,在田间防治小菜蛾时,避免选用同类型的酰胺类杀虫剂和阿维菌素。3.小菜蛾对唑虫酰胺的抗药性机理将增效醚(PBO)、磷酸三苯酯(TPP)、顺丁烯二酸二乙酯(DEM)与唑虫酰胺混配测定对敏感和抗性种群的活体增效活性。结果表明,TPP、PBO、DEM对唑虫酰胺抗性种群的增效作用分别为2.00、1.96、1.22倍,而敏感种群基本无增效作用。敏感种群与抗性种群的离体解毒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酯酶(EST)、多功能氧化酶(MFOs)、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活性分别比对照种群提高了2.14、1.32、0.95倍。其中酯酶的活性提高最大,活体增效试验与离体酶活性测定结果相一致。由此说明,解毒酶参与了对唑虫酰胺的抗性机理,而酯酶发挥的作用最大。4.唑虫酰胺对小菜蛾的亚致死效应采用浸叶法在室内测定了小菜蛾3龄幼虫对唑虫酰胺的毒力,以确定唑虫酰胺的亚致死剂量(LC30和LC50)并研究其对小菜蛾生长发育、氧化酶、酯酶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的影响。与对照相比,经唑虫酰胺亚致死浓度处理后,小菜蛾幼虫体重与蛹重减轻,幼虫历期和蛹期明显延长,成虫寿命缩短。羽化率、单雌产卵量与卵孵化率亦均低于对照,说明亚致死浓度的唑虫酰胺对小菜蛾的种群增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唑虫酰胺亚致死浓度处理小菜蛾3龄期幼虫后,其体内的酯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和多功能氧化酶活性均显着低于对照,表明唑虫酰胺亚致死浓度对小菜蛾体内的解毒酶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这说明唑虫酰胺亚致死剂量能显着抑制小菜蛾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并降低小菜蛾幼虫体内3种解毒酶活性,这对唑虫酰胺的合理应用以及小菜蛾综合防治策略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5.萜类化合物对小菜蛾的拒食活性研究采用十字交叉法,测定了22种萜类化合物对小菜蛾幼虫的拒食作用。22个样品0.01g/mL初步选择性筛选结果表明,8、12、13、19及21号5个样品活性较高。进一步用5个样品0.01、0.001、0.0001g/mL测定对小菜蛾的选择性拒食活性。结果表明:药后48h,13号和21号化合物拒食率高于其它3个样品,13号样品0.01g/mL拒食率达100%。非选择性拒食活性试验结果表明,13号和21号0.01g/mL药后48h拒食率分别为74.85%和68.93%,均低于选择性拒食率。

李瑾[6](2014)在《溴氰菊酯抗性和敏感品系小菜蛾幼虫体内差异表达蛋白的鉴定与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 L属鳞翅目菜蛾科,作为世界性分布的十字花科蔬菜主要害虫,也是抗药性产生最快和最强的农业害虫之一。自1953年小菜蛾被报道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对DDT产生抗性的作物害虫以来,已对多种杀虫剂产生抗性,其中以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抗性发展最快。小菜蛾抗药性的产生和不断增强带来一系列的危害,农业减产、环境污染、伤害天敌、甚至危害人类的健康和生态平衡。因此,小菜蛾抗性机理方面的研究刻不容缓。溴氰菊酯(deltamethrin, DM)是人工合成拟除虫菊酯杀虫剂中杀虫毒力最强的品种之一,对哺乳动物安全,具有广谱、低残留的特点,在生产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我们前期的研究发现,小菜蛾溴氰菊酯敏感品系和抗性品系成虫期的蛋白质双向电泳图谱存在显着差异。但是,小菜蛾的主要危害是在幼虫期,而且同一蛋白在不同生理阶段表达水平也有很大差异,因此分析幼虫在溴氰菊酯胁迫下蛋白质表达谱的变化,不仅有助于阐述抗性机理,分析交互抗性,还有望筛选出杀虫剂的分子靶标。本文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采用双向电泳和质谱技术对小菜蛾幼虫体内差异表达的蛋白质进行分离和鉴定,通过基因转染技术进一步验证基因与溴氰菊酯抗性之间的关系。主要结果如下:(1)构建了高分辨率和重复性较好的溴氰菊酯抗性和敏感品系小菜蛾幼虫的蛋白质双向电泳图谱。运用imagemaster2D platinum软件分析凝胶图谱,分离出的蛋白质斑点约900个,其中有89个蛋白点的表达丰度存在两倍以上差异。(2)随机选择30个差异明显的蛋白点进行串联质谱分析,Mascot软件检索这些在抗性品系中表达而在敏感品系中不表达或者不同品系中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的归属、性质和功能,最终成功鉴定出10个蛋白,这些蛋白涉及能量代谢、糖酵解、氨基酸代谢、脂质代谢、蛋白质折叠与降解、转录调控以及致死因子诸多方面。(3)选取3个蛋白进行荧光定量PCR验证,发现这些蛋白质在nRNA水平的表达与在蛋白水平的表达是一致的。(4) pIB/V5-his-TOPO载体与TCTP基因连接构建了pIB-TCTP重组质粒,通过基因转染技术将重组质粒导入果蝇Kc细胞,细胞毒力实验结果表明,过表达TCTP基因的实验组细胞活力高于对照组。本研究发现了溴氰菊酯胁迫下小菜蛾幼虫体内差异表达的蛋白,这些差异表达的蛋白为进一步研究溴氰菊酯的作用靶标和作用机理,筛选与其抗性相关的蛋白质提供理论依据。

李瑾,李凤良,焦东旭,李娜,程罗根[7](2014)在《溴氰菊酯胁迫下小菜蛾幼虫体内差异表达蛋白的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 L.是世界性十字花科蔬菜的主要害虫,已对多种杀虫剂产生抗性,其中以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抗性发展最快。溴氰菊酯是拟除虫菊酯杀虫剂中杀虫毒力最强的品种。我们前期的研究发现,小菜蛾溴氰菊酯敏感品系(DS)和抗性品系(DR)成虫期的蛋白质双向电泳(2-DE)图谱存在显着差异。本研究通过双向电泳技术从小菜蛾4龄幼虫中分离出89个有明显差异的蛋白点,从中选出30个进行串联质谱(MALDI-TOFMS)实验,并利用蛋白质数据库检索这些在抗性品系中表达而在敏感品系中不表达或者不同品系中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的归属、性质和功能,最终成功鉴定出10个蛋白。对其中的3个基因进行了荧光定量PCR验证,发现这些蛋白质在mRNA水平的表达与在蛋白水平的表达是一致的。这些在溴氰菊酯胁迫下差异表达的蛋白为研究溴氰菊酯的作用靶标和作用机理,以及筛选与其抗性相关的蛋白质提供了依据。

侍甜[8](2011)在《甜菜夜蛾抗性监测及甲维盐和高效氯氰菊酯抗性种群的抗性机理和抗性遗传方式》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甜菜夜蛾属鳞翅目夜蛾科,其寄主范围非常广,为害甘蓝、大葱、花椰菜、番茄、青椒、豇豆、芹菜等多种蔬菜和棉花、玉米、花生、大豆、甜菜、烟草、花卉、茶、果树及杂草等170多种植物,是一种世界性分布、杂食性、间歇性大发生的重要农业害虫。近年来甜菜夜蛾在我国危害逐渐加重,甜菜夜蛾的暴发涉及到种植结构、气候、天敌、落后的监测防治措施及其自身生物学特性等诸多因子,但是由于其对常用杀虫剂抗药性的产生,使得许多传统杀虫剂已不能有效控制其危害,也是引起甜菜夜蛾大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本研究监测了不同地区甜菜夜蛾种群对各类杀虫剂的抗性,并进一步开展了甜菜夜蛾对甲维盐和高效氯氰菊酯抗性种群的代谢抗性机理和遗传方式研究,相关研究结果可以为制定科学合理的甜菜夜蛾防治方案及相应的抗性治理措施打下基础。1甜菜夜蛾的抗药性监测及药剂间可能存在的交互抗性分析2009年和2010年在甜菜夜蛾的发生期,从全国10个不同地点的蔬菜上采集甜菜夜蛾幼虫,在室内F1和F2代用浸叶法测定了10种杀虫剂对甜菜夜蛾3龄幼虫毒力并计算其抗性水平。结果表明,对溴虫腈的抗性处于敏感至敏感性下降阶段(0.9-4.5倍),对茚虫威(5.6-36.7倍)和多杀菌素(4.6-32.8倍)的抗性处于低至中等抗性水平,各地种群对尚未大量田间使用于甜菜夜蛾防治的氯虫苯甲酰胺也表现出一定的抗性,抗性倍数在4.8-36.1倍之间;除了2010年江西南昌甜菜夜蛾种群对甲维盐仍处于中等抗性水平(20倍)外,其它田间种群对甲维盐均达到极高水平抗性(127-1899.5倍)。但甲维盐毒力仍然较好,LCso值在0.559-8.358ppm之间,是所有监测药剂中毒力最高的。各地甜菜夜蛾对3种生长调节剂的抗性水平差异较大,上海奉贤-09种群对虫酰肼(48.5倍)和甲氧虫酰肼(51.7倍)的抗性最高,其次是云南晋宁-10种群对这两种药剂分别达到37.6和44.5倍的抗性,其它种群对虫酰肼(1.3-11.1倍)处于敏感至中等水平抗性,对甲氧虫酰肼(0.6-7.2倍)的抗性尚处于敏感至低水平抗性之间;除了陕西阎良-10种群对氟啶脲(436.6倍)达到极高水平抗性外,其它种群对氟啶脲抗性在2.7-24.5倍之间。将不同药剂对各地甜菜夜蛾的毒力进行两两对应的相关性分析及显着性检验,分析不同药剂间可能存在的交互抗性。结果表明甲维盐与多杀菌素、虫酰肼、甲氧虫酰肼、茚虫威毒力间有较为显着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818、0.759、0.781和0.632,说明甲维盐与这些药剂有一定水平的交互抗性,与溴虫腈、氯虫苯甲酰胺、氟啶脲不存在明显的交互抗性。溴虫腈除了与茚虫威有极显着的相关性外,与其它几种监测的药剂均无相关性。虫酰肼与甲氧虫酰肼对甜菜夜蛾的毒力具有极显着的相关性,且这两种药剂与多杀菌素、甲维盐也具有显着的相关性,表明它们之间交互抗性明显。此外,毒死蜱、高效氯氰菊酯、氟啶脲对甜菜夜蛾的毒力与其它杀虫剂均无显着的相关性。甜菜夜蛾对不同药剂的抗性同时还表现出一定的地域差异,上海奉贤和云南晋宁种群对各种杀虫剂的抗性相对较高,而其它地区(除个别药剂外)抗性则相对较低,这种差异与各地的防治习惯与用药历史均有很大的关系。同时根据抗性监测的结果,本文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药剂使用方案。2甜菜夜蛾田间种群代谢酶活性检测及甲维盐和高效氯氰菊酯抗性种群的代谢抗性机理解毒代谢酶活力增强是害虫对杀虫剂产生抗性的重要原因。四个不同田间种群三种主要代谢酶对不同底物的活力测定表明,与敏感种群相比,三种代谢酶的活力均有不同水平升高,但田间种群抗性情况复杂,与抗性相关的酶活力变化需进一步的证据。通过甜菜夜蛾不同地理种群对各种杀虫剂的抗性与解毒代谢酶活力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多功能氧化酶PNOD活力的升高与甜菜夜蛾对甲维盐、茚虫威、多杀菌素等8种药剂的相关性都较高,即多功能氧化酶PNOD活力的上升与这些药剂的抗性均有一定的关系。而谷胱甘肽S-转移酶对DCNB的活力和酯酶活力的升高与氯虫苯甲酰胺、虫酰肼、甲氧虫酰肼和高效氯氰菊酯的抗性也有一定的关系,酯酶的活力与高效氯氰菊酯的抗性的相关性达到了极显着水平。分别测定多功能氧化酶抑制剂PBO、谷胱甘肽S-转移酶抑制剂DEM和酯酶抑制剂DEF在不同种群中对甲维盐及高效氯氰菊酯的增效作用,结果表明:在云南晋宁、上海奉贤和江苏六合田间种群中,PBO对甲维盐的增效比分别是4.3、2.1和1.2倍,DEM对甲维盐的增效比分别是1.0、1.0和0.6倍,DEF对甲维盐的增效比分别是4.4、7.0和2.2倍;而PBO在三个种群中对高效氯氰菊酯的增效比分别是4.5、10.9和58.0倍,DEM对高效氯氰菊酯的增效比分别是0.5、0.7和1.8倍,DEF对高效氯氰菊酯的增效比分别是31.3、21.2和245.3倍,说明多功能氧化酶和酯酶均参与了甜菜夜蛾田间种群对甲维盐和高效氯氰菊酯的代谢,而谷胱甘肽s-转移酶作用不明显。但解毒代谢酶活力测定结果表明,这三个种群多功能氧化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和酯酶活力与敏感种群相比均有显着差异。由于甜菜夜蛾田间种群的多抗性,解毒代谢酶在甜菜夜蛾对杀虫剂的抗性进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田间种群代谢机理比较复杂,因此采用增效剂的增效作用检测结果说明代谢酶在田间种群对甲维盐及高效氯氰菊酯抗性形成中的作用可能更具可靠性。3甜菜夜蛾甲维盐抗性衰退及甲维盐和高效氯氰菊酯的抗性遗传方式抗性衰退研究是抗性风险评估的重要内容。云南晋宁-10和上海奉贤-09,10三个田间种群对甲维盐的抗性衰退研究表明,晋宁种群从F2代到F8代抗性倍数从689倍下降到74倍,奉贤-09种群从F2代的1899.6倍下降到F5代的43倍,奉贤-10种群从F2代到F6代抗性倍数从847倍下降到59倍,甲维盐抗性衰退的速度较为明显,这个结论有助于抗性治理方案的制定。鉴于目前抗性监测的结果表明不少地区甜菜夜蛾已经对甲维盐产生中至高水平的抗性,必须立即停止或减少甲维盐在抗性水平较高地区如上海、云南等地的使用,选用其它一些没有交互抗性的药剂进行合理的轮用或混用,以利田间抗性的衰退,同时加强对甲维盐的抗性监测,注意评估其抗性治理的效果,从而达到对这一药剂的高效和保护性利用,充分发挥其对甜菜夜蛾的高效控制作用。以云南晋宁和上海奉贤两个甜菜夜蛾田间种群分别与敏感种群进行正、反交实验,分析甜菜夜蛾田间种群对甲维盐及高效氯氰菊酯的抗性遗传方式。两个田间种群与敏感种群的正交、反交后代F1、F1’对甲维盐的抗性水平相当,且LD-P线明显偏向抗性种群一侧,显隐性度D值在0-1之间,说明这两个甜菜夜蛾田间种群对甲维盐的抗性遗传方式均为常染色体、不完全显性遗传。回交分析结果显示LD-P线在死亡率50%处没有明显的平坡,且χ2适合性测验结果不符合单基因遗传的假设,说明上海奉贤田间种群对甲维盐的抗性受多基因控制。两个田间种群与敏感种群的正交、反交后代对高效氯氰菊酯的抗性水平相当,LD-P线都处于靠中间的位置,且正、反交显隐性度D值均在0左右,说明两个甜菜夜蛾田间种群对高效氯氰菊酯的抗性遗传方式均为常染色体、共显性遗传。

牛芳[9](2011)在《小菜蛾对氯虫苯甲酰胺的防御、代谢及抗性风险评估》文中研究指明为明确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对氯虫苯甲酰胺的防御、代谢过程及氯虫苯甲酰胺应用中存在的抗性风险,本文以小菜蛾为试虫,测定了氯虫苯甲酰胺胁迫对小菜蛾保护酶系(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代谢酶系(羧酸酯酶CarE、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细胞色素P450酶系)的影响;采用浸叶法进行了小菜蛾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抗性筛选,明确了抗性发展规律,获得了对氯虫苯甲酰胺达中等水平抗性的小菜蛾品系;测定了增效醚(PBO)、顺丁烯二酸二乙酯(DEM)和磷酸三苯酯(TPP)三种酶抑制剂对氯虫苯甲酰胺的增效作用;比较了抗氯虫苯甲酰胺小菜蛾品系与相对敏感品系幼虫解毒酶系比活力、生物适合度的差异;测定了氯虫苯甲酰胺与其他药剂间的交互抗性;分析了小菜蛾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抗性风险。主要结果如下:生化分析法测定氯虫苯甲酰胺LC25与LC50处理小蛾幼虫6 h72 h间对保护酶系、解毒酶系的影响。结果表明,两浓度下氯虫苯甲酰胺处理对小菜蛾幼虫体内保护酶CAT、POD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氯虫苯甲酰胺处理6 h72 h间,对小菜蛾幼虫体内解毒酶的诱导具有顺序性。处理后6 h,除了LC25诱导的CarE活性比对照升高,各解毒酶系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现象;处理后12 h,小菜蛾体内CarE最先被诱导,且高浓度可诱导高活性,LC25与LC50处理后活性分别为对照的1.33倍和1.50倍;处理24 h后,小菜蛾体内细胞色素P450的O-脱甲基活性(ODM)被诱导,且LC25较LC50可诱导高活性的ODM活性分别为对照的2.13倍与1.57倍;处理后48 h,可显着诱导GST活性,处理浓度越高,被诱导活性越大,LC25与LC50处理后活性分别为对照的1.30倍和1.82倍。用氯虫苯甲酰胺对小菜蛾3龄幼虫筛选22代,氯虫苯甲酰胺对3龄小菜蛾幼虫的LC50为1.74μg/ mL,抗性倍数达25.1倍;从F0到F10抗性发展较为缓慢,F10之后抗性速度加快,到F22发展了中等水平的抗性。交互抗性试验结果表明,高效氯氰菊酯、氟铃脲、虫酰肼、虫螨腈、毒死蜱、多杀菌素、甲维盐对抗性品系的毒力分别是敏感品系的4.27倍、3.35倍、3.07倍、2.73倍、2.25倍、1.36倍和1.12倍。抗氯虫苯甲酰胺小菜蛾品系对拟除虫菊酯类、几丁质抑制剂类、蜕皮激素类似物、芳基吡咯类、有机磷类都有不同程度的交互抗性,而对于大环内脂及其衍生物类杀虫剂无明显交互抗性现象。PBO、DEM和TPP三种酶抑制剂对抗氯虫苯甲酰胺小菜蛾品系均有显着的增效作用,增效分别达15.5、3.90和2.48倍。抗性与敏感品系小菜蛾幼虫离体解毒酶活研究表明,抗氯虫苯甲酰胺小菜蛾幼虫体内的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羧酸酯酶CarE比活力分别为217.6μmol/ min/ mg Pr.,448.2μmol/ min/ mg Pr.,高于敏感品系但无显着差异;细胞色素P450 O-脱甲基活性为0.167μmol/ min/ mg Pr.,显着高于敏感品系,是敏感种的2.13倍。采用组建生命表法比较小菜蛾抗氯虫苯甲酰胺品系的相对生物适合度表明,抗性品系相对敏感品系的适合度为0.81。与敏感品系相比,抗性品系卵期缩短近0.5 d,蛹期也有所缩短,但幼虫历期延长5 d,使总历期延长;雄成虫寿命缩短58.2 %,但产卵峰期没有影响,且单雌产卵量显着增加;抗性品系的羽化率、幼虫存活率、化蛹率都显着低于敏感品系;抗性品系的内禀增长率、毛增值率、净增殖率均显着降低。采用阈性状分析法,对小菜蛾抗氯虫苯甲酰胺品系的现实遗传力进行估算,整个22代筛选期间抗性遗传力较低,为0.165。假设氯虫苯甲酰胺对小菜蛾的杀死率为50 %、60 %、70 %、80 %、90 %和99 %,对抗性提高10倍所需的代数分别进行预测(假设筛选前后毒力回归线的斜率为2.0,即δp= 0.5):在现实遗传力h2= 0.16时,群体中50 %90 %个体致死时,要获得10倍的抗性约需157代;在现实遗传力h2= 0.08时,要获得10倍的抗性约需3114代。

刘虹伶,李凤良,金剑雪,刘雅琴,刘旭[10](2011)在《小菜蛾不同抗性品系杂交后代羧酸酯酶和乙酰胆碱酯酶的活力分析》文中提出本文报道小菜蛾抗溴氰菊酯、抗杀虫双品系的正、反杂交后代的羧酸酯酶和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并与其亲本及敏感品系的酶活力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后代正反杂交各代羧酸酯酶和乙酰胆碱酯酶之间没有显着差异;抗溴氰菊酯亲本的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略低于正反杂交后代的活性,而羧酸酯酶的活性略高于各正反杂交后代的活性。

二、小菜蛾对溴氰菊酯的抗性遗传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菜蛾对溴氰菊酯的抗性遗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天维菌素与阿维菌素交互抗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天维菌素研究现状
        1.1.1 天维菌素产生菌研究
        1.1.2 天维菌素应用研究
    1.2 抗药性现状
        1.2.1 小菜蛾抗药性现状
        1.2.2 小菜蛾对阿维菌素抗性发展现状
    1.3 抗药性产生机制
        1.3.1 表皮穿透速率降低
        1.3.2 解毒代谢功能增强
        1.3.2.1 酯酶
        1.3.2.2 多功能氧化酶
        1.3.2.3 谷胱甘肽-S-转移酶
        1.3.3 靶标位点敏感性减弱
        1.3.3.1 钠离子通道
        1.3.3.2 乙酰胆碱酯酶
        1.3.3.3 γ-氨基丁酸受体
        1.3.3.4 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
        1.3.4 小菜蛾对阿维菌素抗性机制研究
        1.3.5 小菜蛾阿维菌素抗性与GluCl受体
    1.4 论文研究思路
2 天维菌素对小菜蛾的抗性选育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虫源
        2.1.2 供试药剂
        2.1.3 小菜蛾饲养
        2.1.4 生物测定
        2.1.5 天维菌素抗性种群选育
        2.1.6 交互抗性
        2.1.7 现实遗传力的估算和抗性风险评估
        2.1.7.1 现实遗传力的估算
        2.1.7.2 抗性风险评估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抗性品系选育
        2.2.2 交互抗性
        2.2.3 抗性品系现实遗传力及抗性风险评估
        2.2.3.1 小菜蛾天维菌素A抗性品系现实遗传力
        2.2.3.2 小菜蛾天维菌素A抗性品系抗性风险评估
    2.3 讨论
3 小菜蛾天维菌素A抗性品系生物适合度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虫源
        3.1.2 供试药剂与器材
        3.1.3 种群适合度
        3.1.4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3 讨论
4 小菜蛾对天维菌素A抗性生化机理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虫源
        4.1.2 供试药剂
        4.1.3 供试器材
        4.1.4 解毒酶酶活测定
        4.1.4.1 酶源制备
        4.1.4.2 蛋白含量测定
        4.1.4.3 多功能氧化酶MFO测定
        4.1.4.4 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测定
        4.1.4.5 羧酸酯酶CarE测定
        4.1.4.6 乙酰胆碱酯酶AchE测定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总蛋白含量
        4.2.2 四种解毒酶活性
    4.3 讨论
5 小菜蛾Glu Clα亚基基因克隆及抗性相关基因表达量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虫源
        5.1.2 供试试剂
        5.1.3 仪器及设备
    5.2 试验方法
        5.2.1 引物设计
        5.2.2 总RNA提取
        5.2.3 RNA检测
        5.2.4 cDNA合成
        5.2.5 PCR扩增
        5.2.5.1 小菜蛾Glu Clα亚基全长序列的克隆
        5.2.5.2 实时荧光定量qPCR反应
        5.2.6 PCR产物的回收与纯化
        5.2.7 连接
        5.2.8 转化
        5.2.9 序列测定
    5.3 结果与分析
        5.3.1 小菜蛾抗性和敏感品系Glu Clα亚基序列对比
        5.3.2 小菜蛾抗性和敏感品系抗性相关基因表达量比较
    5.4 讨论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2)甜菜夜蛾对甲维盐和双酰胺类杀虫剂抗性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甜菜夜蛾危害及对甲维盐和氯虫苯甲酰胺抗药性概况
    2 阿维菌素类杀虫剂抗性机理的研究现状
        2.1 靶标抗性
        2.2 代谢抗性
        2.3 穿透抗性
        2.4 P-gp蛋白
    3 双酰胺杀虫剂抗性机理研究现状
        3.1 靶标突变
        3.2 其他抗性机理
    4 细胞色素P450
        4.1 P450的结构
        4.2 细胞色素P450突变与功能的关系
    5 CRISPR/Cas9系统
        5.1 CRISPR/Cas9系统的简介
        5.2 CRISPR/Cas9作用原理
        5.3 CRISPR/Cas9基因编辑在昆虫中的应用
    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甜菜夜蛾P-糖蛋白基因敲除对杀虫剂敏感性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昆虫
        1.2 克隆SeP-gp
        1.3 生物信息学分析
        1.4 sgRNA的体外转录
        1.5 胚胎显微注射
        1.6 基因组DNA提取和突变鉴定
        1.7 杀虫剂和t毒素
        1.8 生物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SeP-gp的克隆和特性描述
        2.2 CRISPR/Cas9介导的SeP-gp敲除品系
        2.3 SeP-gp敲除品系对杀虫剂和Bt毒素敏感性的影响
    3 讨论
第三章 甜菜夜蛾WH-EB品系甲维盐抗性基因的图位克隆及活体功能验证
    1 材料和方法
        1.1 供试昆虫
        1.2 图位克隆定位
        1.3 体外转录sgRNA
        1.4 显微注射
        1.5 品系纯化
        1.6 生测测定
        1.7 克隆CYP9A亚家族基因并分析其进化
    2 结果
        2.1 染色体定位
        2.2 染色体区间定位
        2.3 甜菜夜蛾CYP9A各基因的相对位置
        2.4 WH-EB-dA9品系纯化及其对甲维盐和阿维菌素的敏感性
        2.5 WH-EB-dA52-59品系纯化及其对甲维盐和阿维菌素的敏感性
        2.6 克隆CYP9A58基因并分析WH-EB和WH-S品系之间的差异
        2.7 WH-EB-A58-KO品系纯化及其对甲维盐和阿维菌素的敏感性
    3 讨论
第四章 CYP9A58氨基酸F116V突变对甲维盐和阿维菌素代谢能力的影响以及其在田间种群突变频率的检测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甜菜夜蛾
        1.2 供试药剂
        1.3 甜菜夜蛾总RNA的提取及第一链cDNA的合成
        1.4 甜菜夜蛾CYP9A58表达载体及重组Bacmid的构建
        1.5 Bacmid的转染与杆状病毒载体的制备
        1.6 CYP9A58体外表达
        1.7 甲维盐和阿维菌素的体外代谢
        1.8 生物测定方法
        1.9 田间种群CYP9A58 F116V突变频率检测
    2 结果与分析
        2.1 甜菜夜蛾CYP9A58和CPR基因的克隆与载体构建
        2.2 标准曲线的建立
        2.3 在High Five细胞中表达P450s
        2.4 CYP9A58突变型和野生型的重组蛋白对甲维盐和阿维菌素的代谢
        2.5 鉴定代谢产物
        2.6 甜菜夜蛾田间种群对甲维盐的抗性水平
        2.7 F116V抗性等位基因频率及与甲维盐抗性水平的关系分析
    3 讨论
第五章 甜菜夜蛾鱼尼丁受体氨基酸点突变对双酰胺类杀虫剂抗性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昆虫品系和饲养
        1.2 杀虫剂和生测
        1.3 甜菜夜蛾SeRyR基因突变鉴定
        1.4 田间品系14743M抗性等位基因频率检测
        1.5 SeRyR I4743M突变导入WH-S品系中
        1.6 利用CRISPR/Cas9技术将G4900E敲入甜菜夜WH-S品系中
        1.7 4743M和4946E品系对双酰胺类杀虫剂的抗性遗传分析
    2 结果
        2.1 田间品系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敏感性
        2.2 检测田间SeRyR突变位点并分析其突变频率
        2.3 甜菜夜蛾I4743M突变对双酰胺杀虫剂敏感性的影响
        2.4 4946E品系的建立与纯化
        2.5 甜菜夜蛾SeRyR G4900E突变对双酰胺杀虫剂敏感性的影响
        2.6 4743M品系和4946E品系对双酰胺类杀虫剂的抗性遗传分析
    3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基金项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3)小菜蛾对性诱剂的抗性机理及风险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小菜蛾的分布与危害
        1.1.1 小菜蛾的分布
        1.1.2 小菜蛾的危害
    1.2 小菜蛾的抗药性研究进展
        1.2.1 小菜蛾的抗药性现状
        1.2.1.1 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抗性
        1.2.1.2 对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的抗性
        1.2.1.3 对有机磷类杀虫剂的抗性
        1.2.1.4 对苯甲酰基脲类杀虫剂的抗性
        1.2.1.5 对沙蚕毒素类杀虫剂的抗药性
        1.2.1.6 对抗生素类杀虫剂的抗性
        1.2.1.7 对微生物杀虫剂的抗性
        1.2.2 小菜蛾的抗药性机理
        1.2.2.1 昆虫的行为抗性
        1.2.2.2 昆虫的生理抗性
    1.3 抗性小菜蛾种群的相对适合度
    1.4 抗性风险评估
    1.5 小菜蛾的抗性治理及综合防治
    1.6 小菜蛾性诱剂的研究进展
        1.6.1 小菜蛾性诱剂的发现与发展
        1.6.1.1 小菜蛾性信息素的发现和鉴定
        1.6.1.2 小菜蛾性信息素的人工合成
    1.7 小菜蛾性信息素结合体(PBPs)和受体(ORs)的研究进展
        1.7.1 小菜蛾性信息素气味结合蛋白(PBPs)
        1.7.2 小菜蛾性信息素气味受体蛋白(ORs)
    1.8 立体依据、研究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供试昆虫及饲养
        2.1.1.1 小菜蛾饲养材料的种植
        2.1.1.2 小菜蛾的人工繁殖和饲养
        2.1.1.3 小菜蛾虫种的保存
        2.1.2 主要试剂及材料
        2.1.3 主要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小菜蛾性诱剂各组分最优配比及总量的筛选
        2.2.1.1 小菜蛾性诱剂各组分最优配比的筛选
        2.2.1.2 小菜蛾性诱剂最优使用剂量的筛选
        2.2.2 小菜蛾对性诱剂的抗性选育及生物适合度
        2.2.2.1 小菜蛾对性诱剂的抗性选育
        2.2.2.2 抗性级别的划分
        2.2.2.3 敏感品系与抗性品系小菜蛾的生物学特性观察
        2.2.2.4 生命表的组建
        2.2.3 小菜蛾对性诱剂的抗性机理
        2.2.3.1 小菜蛾触角RNA的提取
        2.2.3.2 小菜蛾触角RNA的反转录
        2.2.3.3 小菜蛾基因组DNA的提取
        2.2.3.4 小菜蛾ORs和PBPs引物的设计
        2.2.3.5 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小菜蛾ORs的表达量
        2.2.3.6 小菜蛾PBPs的扩增、测序、克隆及序列对比
        2.2.3.7 小菜蛾PBPs在基因组DN A上的扩增、测序和序列比对
        2.2.3.8 小菜蛾PBPs的分子对接与分子动力学模拟
        2.2.4 小菜蛾对性诱剂的现实抗性遗传力及风险评估
        2.2.4.1 现实遗传力估算
        2.2.4.2 抗性风险评估
3 结果与分析
    3.1 小菜蛾性诱剂各组分的最优配比
    3.2 小菜蛾性诱剂的最佳使用剂量
    3.3 小菜蛾对性诱剂的抗性筛选
    3.4 小菜蛾敏感品系和抗性品系的生物适合度比较
    3.5 小菜蛾敏感品系与抗性品系ORs的表达量比较
    3.6 小菜蛾敏感品系与抗性品系PBPs的差异比较
        3.6.1 敏感品系与抗性品系小菜蛾触角中PBPs的差异比较
        3.6.2 敏感品系与抗性品系小菜蛾基因组DNA中PBPs的差异比较
        3.6.3 敏感品系与抗性品系小菜蛾PBPs与性信息各组分结合力的研究
        3.6.3.1 PxylPBP3-R/S蛋白的三维建模
        3.6.3.2 PxylPBP3-R/S蛋白与三种性信息素分子的分子对接
    3.7 小菜蛾对性诱剂的抗性现实遗传力
    3.8 小菜蛾对性诱剂的抗性风险评估
4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小菜蛾性诱剂各组分最佳的比例及使用剂量
        4.1.2 小菜蛾对性诱剂的抗性筛选
        4.1.3 小菜蛾敏感品系与抗性品系ORs的表达量差异比较
        4.1.4 小菜蛾敏感品系与抗性品系PBPs与性信息素结合力研究
        4.1.5 小菜蛾敏感品系与抗性品系的生物适合度
        4.1.6 小菜蛾对性诱剂的风险评估
    4.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4.3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硕士期间科研、参加学术活动情况
附录B 敏感品系与抗性品系小菜蛾基因组PBP3的序列对比

(4)小菜蛾田间种群靶标抗性基因频率的检测及SCBI类杀虫剂靶标抗性的遗传方式(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小菜蛾的生物学特性及抗药性概况
        1.1 小菜蛾的生物学特性
        1.2 小菜蛾的抗药性概况
    2 小菜蛾靶标抗性机理
        2.1 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基因突变与拟除虫菊酯和SCBI类杀虫剂抗性
        2.2 谷氨酸受体基因突变与阿维菌素抗性
        2.3 鱼尼丁受体基因突变与双酰胺类杀虫剂抗性
        2.4 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基因突变与多杀霉素抗性
        2.5 乙酰胆碱酯酶与有机磷类杀虫剂的抗性
    3 小菜蛾非靶标抗性机理
        3.1 表皮穿透率下降
        3.2 解毒代谢作用增强
    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小菜蛾田间种群靶标抗性等位基因的分子检测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昆虫
        1.2 供试药剂、主要试剂及仪器设备
        1.3 生物测定
        1.4 各靶标突变位点的检测
    2 结果分析
        2.1 田间小菜蛾对高效氯氰菊酯抗性监测及钠离子通道突变点的检测
        2.2 田间小菜蛾对SCBI类杀虫剂抗性监测及相关钠离子通道突变检测
        2.3 田间小菜蛾对氯虫苯甲酰胺抗性监测及鱼尼丁受体基因突变检测
        2.4 田间小菜蛾对阿维菌素抗性监测及谷氨酸氯离子通道突变检测
        2.5 田间小菜蛾对多杀霉素的抗性监测及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突变检测
        2.6 田间小菜蛾对毒死蜱的抗性监测及乙酰胆碱酯酶的突变检测
    3 讨论
第三章 小菜蛾对SCBI类杀虫剂的抗性遗传方式
    1 材料方法
        1.1 供试昆虫
        1.2 供试药剂
        1.3 主要试剂和仪器设备
        1.4 生物测定
        1.5 抗性选育过程
        1.6 抗性遗传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KS-1845Y小菜蛾品系对茚虫威和氰氟虫腙的抗性遗传方式分析
        2.2 KS-1848I小菜蛾品系对茚虫威和氰氟虫腙的抗性遗传方式分析
    3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5)小菜蛾对唑虫酰胺的抗性及22种萜类化合物对小菜蛾的拒食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小菜蛾抗药性研究概述
        1.1 小菜蛾的发生与危害
        1.2 小菜蛾的抗药性发展现状
        1.2.1 小菜蛾对有机磷类杀虫剂的抗性
        1.2.2 小菜蛾对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的抗性
        1.2.3 小菜蛾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抗性
        1.2.4 小菜蛾对酰基脲类杀虫剂的抗性
        1.2.5 小菜蛾对抗生素类杀虫剂的抗性
        1.2.6 小菜蛾对沙蚕毒素类杀虫剂的抗性
        1.2.7 小菜蛾对微生物杀虫剂的抗性
        1.2.8 小菜蛾对植物源杀虫剂的抗性
        1.3 小菜蛾交互抗性的研究
        1.4 小菜蛾抗性机理的研究
        1.4.1 表皮穿透性与小菜蛾的抗药性
        1.4.2 代谢酶与小菜蛾的抗药性
        1.4.3 靶标部位不敏感与小菜蛾的抗药性
        1.5 唑虫酰胺的研究进展
        1.6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第二章 江西不同地区小菜蛾对 9 种杀虫剂的敏感性比较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虫源
        2.1.2 供试药剂
        2.1.3 生物测定
        2.1.4 数据分析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南昌地区小菜蛾田间种群抗药性
        2.2.2 武宁地区小菜蛾田间种群抗药性
        2.2.3 信丰地区小菜蛾田间种群抗药性
        2.2.4 吉水地区小菜蛾田间种群抗药性
        2.2.5 崇仁地区小菜蛾田间种群抗药性
        2.2.6 乐平地区小菜蛾田间种群抗药性
        2.2.7 都昌地区小菜蛾田间种群抗药性
        2.2.8 铅山地区小菜蛾田间种群抗药性
    2.3 讨论
第三章 小菜蛾对唑虫酰胺的抗性选育、风险评估及交互抗性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虫源
        3.1.2 供试药剂
        3.1.3 抗性选育
        3.1.4 生物测定方法
        3.1.5 抗性风险评估和抗性发展速率的预测方法
        3.1.6 交互抗性测定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小菜蛾抗唑虫酰胺品系的选育
        3.2.2 唑虫酰胺对小菜蛾的抗性现实遗传力
        3.2.3 唑虫酰胺对小菜蛾的抗性风险评估
        3.2.4 抗唑虫酰胺品系的交互抗性
    3.3 讨论
        3.3.1 唑虫酰胺对小菜蛾的抗性选育和风险评估
        3.3.2 抗唑虫酰胺小菜蛾种群的交互抗性
第四章 小菜蛾对唑虫酰胺的抗药性机理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虫源
        4.1.2 供试试剂和仪器
        4.1.3 实验方法
        4.1.3.1 三种增效剂(PBO、DEM、TPP)对唑虫酰胺的增效试验
        4.1.3.2 酶原制备
        4.1.3.3 酯酶活性测定方法
        4.1.3.4 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测定方法
        4.1.3.5 多功能氧化酶的测定方法
        4.1.3.6 蛋白质含量测定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三种增效剂对唑虫酰胺的增效作用
        4.2.2 三种解毒酶活力的比较
    4.3 讨论
第五章 唑虫酰胺对小菜蛾的亚致死效应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昆虫及饲养条件
        5.1.2 供试药剂、试剂及仪器
        5.1.3 生物测定方法
        5.1.4 不同浓度唑虫酰胺对小菜蛾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5.1.5 不同浓度唑虫酰胺对小菜蛾幼虫体内解毒酶活性的影响
        5.1.5.1 酶原制备
        5.1.5.2 解毒酶活性的测定
        5.1.5.3 蛋白质含量测定
        5.1.5.4 数据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唑虫酰胺对小菜蛾的毒力
        5.2.2 亚致死浓度唑虫酰胺对小菜蛾幼虫体重及蛹重的影响
        5.2.3 亚致死浓度唑虫酰胺对小菜蛾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
        5.2.4 亚致死浓度唑虫酰胺对小菜蛾幼虫体内解毒酶活性的影响
        5.2.4.1 唑虫酰胺对小菜蛾多功能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5.2.4.2 唑虫酰胺对小菜蛾幼虫体内酯酶活性的影响
        5.2.4.3 唑虫酰胺对小菜蛾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的影响
    5.3 讨论
第六章 萜类化合物对小菜蛾的拒食作用
    6.1 材料与方法
        6.1.1 供试虫源
        6.1.2 供试药剂
        6.1.3 药剂配置
        6.1.4 拒食活性测定方法
        6.1.4.1 选择性拒食活性
        6.1.4.2 非选择性拒食活性
    6.2 结果与分析
    6.3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6)溴氰菊酯抗性和敏感品系小菜蛾幼虫体内差异表达蛋白的鉴定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小菜蛾抗性发展现状
    1.2 小菜蛾对农药抗性的研究
        1.2.1 有机磷类
        1.2.2 拟除虫菊酯类
        1.2.3 氨基甲酸酯类
        1.2.4 沙蚕毒素类
        1.2.5 抗生素阿维菌素类
        1.2.6 苏云金杆菌类
    1.3 小菜蛾的抗药性机制
        1.3.1 解毒酶活性增加
        1.3.2 靶标敏感度降低
    1.4 蛋白质组学研究
        1.4.1 蛋白质组学研究策略
        1.4.2 蛋白质组学技术
        1.4.2.1 蛋白质分离技术
        1.4.2.2 蛋白质鉴定技术
        1.4.3 蛋白质组学在昆虫抗药性方面的研究
    1.5 基因转染技术
第2章 小菜蛾幼虫体内差异表达蛋白的分离与鉴定
    2.1 实验材料
        2.1.1 供试小菜蛾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试剂配制
        2.2.2 蛋白样品制备
        2.2.2.1 小菜蛾幼虫总蛋白的提取
        2.2.2.2 蛋白标准曲线的制备和浓度检测
        2.2.3 双向电泳
        2.2.3.1 第一向等电聚焦(IEF)
        2.2.3.2 第二向SDS-PAGE电泳
        2.2.4 图像采集与分析
        2.2.4.1 银染
        2.2.4.2 凝胶扫描与图像分析
        2.2.5 质谱鉴定
        2.2.5.1 取点
        2.2.5.2 胶内酶解
        2.2.5.3 MALDI-TOF-TOF 质谱
    2.3 实验结果
        2.3.1 蛋白质样品的浓度测定
        2.3.2 小菜蛾幼虫的双向电泳图谱
        2.3.3 差异蛋白点的质谱鉴定结果
    2.4 讨论
        2.4.1 双向电泳图谱分析
        2.4.2 质谱鉴定结果分析
第3章 应用qRT-PCR技术验证小菜蛾幼虫体内差异蛋白质的表达
    3.1 实验材料
        3.1.1 供试小菜蛾
        3.1.2 主要试剂
        3.1.3 主要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提取小菜蛾幼虫总RNA
        3.2.2 检测RNA的浓度和纯度
        3.2.3 合成cDNA
        3.2.4 实时荧光定量PCR
        3.2.5 数据统计与分析
    3.3 结果
        3.3.1 RNA样品的测定
        3.3.2 qRT-PCR检测结果
        3.3.3 差异点蛋白的表达分析
    3.4 讨论
第4章 TCTP过表达对Kc细胞溴氰菊酯敏感性的影响
    4.1 实验材料
        4.1.1 供试小菜蛾
        4.1.2 果蝇Kc细胞
        4.1.3 主要试剂和仪器
        4.1.4 主要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TCTP目的基因的制备
        4.2.1.1 提取小菜蛾幼虫总RNA
        4.2.1.2 合成cDNA
        4.2.1.3 PCR扩增目的基因片段
        4.2.2 构建重组质粒
        4.2.2.1 PCR产物纯化
        4.2.2.2 构建pIB-TCTP重组质粒
        4.2.2.3 鉴定重组质粒
        4.2.3 瞬时转染Kc细胞
        4.2.3.1 抽提质粒
        4.2.3.2 Kc细胞接种6孔板
        4.2.3.3 转染Kc细胞
        4.2.4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目的基因表达
        4.2.4.1 提取细胞RNA
        4.2.4.2 逆转录合成cDNA
        4.2.4.3 实时荧光定量PCR
        4.2.5 细胞毒性检测
    4.3 实验结果
        4.3.1 PCR扩增目的基因
        4.3.2 重组质粒pIB-TCTP的鉴定
        4.3.3 TCTP基因的表达分析
        4.3.4 细胞活力分析
    4.4 讨论
第5章 总结
参考文献
在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溴氰菊酯胁迫下小菜蛾幼虫体内差异表达蛋白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 1 材料
    1. 2 小菜蛾幼虫差异表达蛋白的分离与鉴定
    1. 3 抗性相关基因的mRNA表达谱分析
    1. 4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 1 小菜蛾幼虫总蛋白的二维电泳分离
    2.2差异点的质谱鉴定与分析
    2. 3 差异点基因转录水平的表达分析
3 讨论
    3. 1 代谢相关蛋白
    3. 2 参与蛋白质折叠与降解的蛋白
    3. 3 转录调控蛋白
    3. 4 生长因子

(8)甜菜夜蛾抗性监测及甲维盐和高效氯氰菊酯抗性种群的抗性机理和抗性遗传方式(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甜菜夜蛾的发生与为害
    2 甜菜夜蛾的抗药性现状
        2.1 国外抗药性现状
        2.2 国内抗药性现状
    3 甜菜夜蛾暴发的原因
        3.1 自身生物学特性
        3.2 气候条件
        3.3 种植结构调整及栽培管理
        3.4 天敌因素
        3.5 抗药性问题
        3.6 落后的监测和防治措施
    4 甜菜夜蛾抗药性机理
        4.1 表皮穿透速率降低
        4.2 解毒代谢酶活性增强
        4.3 靶标部位敏感性下降
    5 抗性遗传
    6 抗性治理策略
        6.1 建立和完善抗性监测体系
        6.2 农业防治
        6.3 生物防治
        6.4 物理防治
        6.5 化学防治
    7 新型杀虫剂的作用机制及其抗性现状
        7.1 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
        7.2 多杀菌素
        7.3 溴虫腈
        7.4 茚虫威
        7.5 氯虫苯甲酰胺
    8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甜菜夜蛾的抗药性监测及药剂间可能存在的交互抗性分析
    摘要
    1 材料和方法
        1.1 供试甜菜夜蛾
        1.2 供试药剂
        1.3 生物测定方法
        1.4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敏感毒力基线
        2.2 甜菜夜蛾对新型杀虫剂的抗性
        2.3 甜菜夜蛾对昆虫生长调节剂的抗性
        2.4 甜菜夜蛾对传统杀虫剂的抗性
        2.5 不同药剂间毒力的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第三章 甜菜夜蛾田间种群代谢酶活性检测及甲维盐和高效氯氰菊酯抗性种群的代谢抗性机理
    摘要
    1 材料和方法
        1.1 供试甜菜夜蛾
        1.2 供试药剂及化学试剂
        1.3 生物测定方法及增效剂的活体增效实验
        1.4 解毒代谢酶的活性测定
        1.5 蛋白质含量测定
        1.6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甜菜夜蛾田间种群的解毒代谢酶活性测定
        2.2 增效剂对甲维盐和高效氯氰菊酯的增效作用
        2.3 解毒代谢酶活力与杀虫剂抗性的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第四章 甜菜夜蛾甲维盐抗性衰退及甲维盐和高效氯氰菊酯的抗性遗传方式
    摘要
    1 材料和方法
        1.1 供试甜菜夜蛾
        1.2 供试药剂及化学试剂
        1.3 生物测定方法
        1.4 解毒代谢酶的活性测定
        1.5 抗性遗传方式分析
        1.6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甜菜夜蛾田间种群对甲维盐的抗性衰退趋势
        2.2 甜菜夜蛾对甲维盐、高效氯氰菊酯的抗性遗传分析
        2.3 云南晋宁-10、上海奉贤-10种群及其与敏感种群杂交、回交后代MFO、GST、EST的活性比较
    3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9)小菜蛾对氯虫苯甲酰胺的防御、代谢及抗性风险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小菜蛾及其研究概况
        1.1.1 小菜蛾的生物学及危害
        1.1.2 小菜蛾的抗药性现状
        1.1.3 小菜蛾的抗药性机理研究
        1.1.3.1 解毒代谢的增强
        1.1.3.2 靶标敏感性的降低
        1.1.4 与抗药性相关的适合度变化
        1.1.5 保护酶系对耐药性、抗药性的影响
    1.2 氯虫苯甲酰胺及其研究概况
        1.2.1 氯虫苯甲酰胺的研发
        1.2.2 氯虫苯甲酰胺的理化性质
        1.2.3 氯虫苯甲酰胺的作用机理
        1.2.4 氯虫苯甲酰胺的毒理学与环境生态安全性
        1.2.5 氯虫苯甲酰胺的前景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药剂、试剂和主要仪器
        2.1.1 供试药剂
        2.1.2 化学试剂
        2.1.3 生化测定主要化学试剂
        2.1.4 试验用主要仪器
    2.2 小菜蛾饲养及抗性筛选方法
    2.3 氯虫苯甲酰胺对小菜蛾的毒力测定
    2.4 增效剂的增效作用测定
    2.5 交互抗性的测定
    2.6 组建种群生命表方法
    2.7 生理生化研究方法
        2.7.1 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测定
        2.7.1.1 试剂配制
        2.7.1.2 酶源制备
        2.7.1.3 测定步骤
        2.7.2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测定
        2.7.2.1 试剂配制
        2.7.2.2 酶源制备
        2.7.2.3 测定步骤
        2.7.3 羧酸酯酶(CarE)活性测定
        2.7.3.1 试剂的配制
        2.7.3.2 标准曲线的制备
        2.7.3.3 酶源的制备
        2.7.3.4 测定步骤
        2.7.4 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性测定
        2.7.4.1 试剂配制
        2.7.4.2 酶源的制备
        2.7.4.3 测定步骤
        2.7.5 细胞色素P450 O-脱甲基活性测定
        2.7.5.1 试剂配制
        2.7.5.2 标准曲线的制作
        2.7.5.3 酶源的制备
        2.7.5.4 测定步骤
        2.7.6 蛋白质含量测定
        2.7.6.1 试剂配制
        2.7.6.2 标准曲线的制备
        2.7.6.3 酶源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2.8 数据处理与分析
        2.8.1 数据统计与分析
        2.8.2 生命表的编制
        2.8.3 现实遗传力(h2)估算与抗性风险评估
3 结果与分析
    3.1 小菜蛾对氯虫苯甲酰胺的防御及代谢
        3.1.1 氯虫苯甲酰胺处理对小菜蛾幼虫过氧化物酶的影响
        3.1.2 氯虫苯甲酰胺处理对小菜蛾幼虫过氧化氢酶的影响
        3.1.3 氯虫苯甲酰胺处理对小菜蛾幼虫羧酸酯酶活力的影响
        3.1.4 氯虫苯甲酰胺处理对小菜蛾幼虫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力的影响
        3.1.5 氯虫苯甲酰胺处理对小菜蛾幼虫细胞色素P450 O-脱甲基活性的影响
    3.2 小菜蛾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抗性发展规律及交互抗性
        3.2.1 氯虫苯甲酰胺对小菜蛾的抗性筛选
        3.2.2 小菜蛾抗氯虫苯甲酰胺品系对其他药剂的交互抗性
    3.3 小菜蛾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抗性机理
        3.3.1 增效剂与氯虫苯甲酰胺混用对抗性小菜蛾幼虫的毒力
        3.3.2 敏感与抗性品系羧酸酯酶比活力差异
        3.3.3 敏感与抗性品系谷胱甘肽-S-转移酶比活力差异
        3.3.4 敏感与抗性品系细胞色素P450 O-脱甲基活性差异
    3.4 小菜蛾抗氯虫苯甲酰胺品系的生物学特性
    3.5 小菜蛾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抗性风险
        3.5.1 小菜蛾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抗性现实遗传力
        3.5.2 小菜蛾对氯虫苯甲酰胺抗性风险评估
4 讨论
    4.1 小菜蛾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抗性发展规律
    4.2 小菜蛾对氯虫苯甲酰胺的防御及代谢的影响
        4.2.1 氯虫苯甲酰胺胁迫对小菜蛾保护酶系的影响
        4.2.2 氯虫苯甲酰胺胁迫对小菜蛾代谢酶系的影响
    4.3 小菜蛾虫对氯虫苯甲酰胺的代谢抗性机制
    4.4 抗氯虫苯甲酰胺小菜蛾品系的生物学特性
    4.5 小菜蛾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抗性风险评估
5 主要结论及有待继续研究的问题
    5.1 结论
        5.1.1 小菜蛾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抗性发展及风险评估
        5.1.2 小菜蛾对氯虫苯甲酰胺的防御及代谢
        5.1.3 小菜蛾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抗性机理
        5.1.4 抗氯虫苯甲酰胺小菜蛾的生物适合度
    5.2 有待继续研究的问题
本文创新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硕士学位论文内容简介及自评

四、小菜蛾对溴氰菊酯的抗性遗传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天维菌素与阿维菌素交互抗性研究[D]. 朱林莹. 浙江农林大学, 2020(02)
  • [2]甜菜夜蛾对甲维盐和双酰胺类杀虫剂抗性机理的研究[D]. 左亚运.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3]小菜蛾对性诱剂的抗性机理及风险评估[D]. 崔儒坤. 华南农业大学, 2017(08)
  • [4]小菜蛾田间种群靶标抗性基因频率的检测及SCBI类杀虫剂靶标抗性的遗传方式[D]. 张建恒. 南京农业大学, 2016(04)
  • [5]小菜蛾对唑虫酰胺的抗性及22种萜类化合物对小菜蛾的拒食作用[D]. 陈洁琼. 江西农业大学, 2014(02)
  • [6]溴氰菊酯抗性和敏感品系小菜蛾幼虫体内差异表达蛋白的鉴定与分析[D]. 李瑾. 南京师范大学, 2014(12)
  • [7]溴氰菊酯胁迫下小菜蛾幼虫体内差异表达蛋白的分析[J]. 李瑾,李凤良,焦东旭,李娜,程罗根. 昆虫学报, 2014(01)
  • [8]甜菜夜蛾抗性监测及甲维盐和高效氯氰菊酯抗性种群的抗性机理和抗性遗传方式[D]. 侍甜. 南京农业大学, 2011(01)
  • [9]小菜蛾对氯虫苯甲酰胺的防御、代谢及抗性风险评估[D]. 牛芳. 山东农业大学, 2011(08)
  • [10]小菜蛾不同抗性品系杂交后代羧酸酯酶和乙酰胆碱酯酶的活力分析[J]. 刘虹伶,李凤良,金剑雪,刘雅琴,刘旭. 西南农业学报, 2011(02)


小菜蛾论文 杀虫剂论文 甲维盐论文 阿维菌素论文 基因合成论文

上一篇:省人民政府关于试行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和个体户统一管理的通知
下一篇:黄原胶摇瓶发酵条件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