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云霞[1](2021)在《荔枝核总黄酮对HSC-T6的作用和差异蛋白质组学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以大鼠肝星状细胞T6细胞株(HSC-T6)为受试对象,探讨并完善荔枝核总黄酮(total flavonoids from Litchi Seed,TFL)拮抗肝纤维化的作用靶点与作用机制。方法:常规培养HSC-T6,分别观察TFL在不同时间和不同浓度对HSC生长增殖率的影响,从中选择最佳的TFL药物浓度进行后续实验;将HSC-T6分为细胞对照组和TFL实验组,细胞对照组的HSC-T6常规培养,TFL实验组采用上述最佳的TFL药物浓度干预HSC-T6,分别使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和ELISA方法检测各组HSC-T6的超微结构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Ⅰ型胶原(ColⅠ)、Ⅲ型胶原(ColⅢ)含量的变化。制备肝纤维化模型大鼠,在大鼠腹部皮下注射40%四氯化碳橄榄油混悬液0.3 ml/100 g,2次/周,共8周。造模完成后,行肝组织病理染色检测,证实造模成功。将肝纤维化造模完成的大鼠分为模型对照组和TFL实验组,模型对照组大鼠在肝纤维化造模完成后常规饲养,TFL实验组大鼠予灌胃TFL 100 mg/(kg·d),4周后收集模型对照组和TFL实验组的大鼠血清。检测各组血清对HSC-T6的最大无毒浓度,以最大无毒浓度为最佳诱导剂量孵育HSC-T6,诱导分化14天后提取全蛋白,通过DDA/DIA技术筛选出模型对照组和TFL实验组血清干预后的差异表达蛋白,并对差异蛋白进行GO、KOG、PPI、PATHWAY和亚细胞定位等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1.透射电镜结果显示TFL干预后HSC-T6的超微结构发生变化,细胞间隙变大,胞膜四周纤毛脱落,多角伪足减少,膜表面不平整,细胞浆内线粒体明显变形,线粒体嵴断裂或消失,粗面内质网扁池扩张,核糖体脱落,核内染色质浓缩或边聚,核膜皱缩,可见凋亡小体形成。2.ELISA 结果显示,TFL 干预后 HSC-T6 的 MMP-2、Col Ⅰ、Col Ⅲ含量下降。3.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模型对照组和TFL实验组的差异蛋白共177个,其中上调蛋白84个,下调蛋白93个。GO分析显示,差异蛋白参与分子功能共10个条目,主要为分子结合和催化活性;细胞组分共18个条目,主要为细胞质和细胞器;生物过程共24个条目,主要为细胞过程、代谢过程、生物调节等。4.KOG注释分析显示,差异蛋白比对到KOG数据库共有23个子类和192条蛋白注释信息,其中细胞过程和信号传递是获得注释信息最多的分类,其次为信息存储与处理、新陈代谢作用和缺乏注释的蛋白等。5.PPI分析结果显示,存在互作关系的上调蛋白28个:SELENOH、C1QC、C1QB、APOE、ANGPTL4、NF1、GPX3、CLU、DMAP1、VTN、MYH14、SELENOM、HRG、PF4、HMOX1、IGH1A、IGG2A、IGHG、PGK2、PLIN2、KDM4C、ITIH4、BAZ2A、C9、ADH7、MGST1、GSTA1、ATP9B等。存在互作关系的下调蛋白42个:RAD51、HELZ2、PBK/TOPK、HMGCS1、UBE2T、UBE2C、DLGAP5、LOC100911660、PTEN、BLM、CYP51A1、MDC1、LRRK1、MVD、NSDHL、IDI1、SPC24、CDCA8、KNSTRN、CCNB2、FAM83D、HMGXB4、STARD4、HLTF、LIPG、UHRF1、KAT8、PCSK9、UBE2S、AMMECR1L、WDR76、ZNRD2、DDX10、MAP3K3、PIMREG、SMAD1、MCL1、MPRIP、FIGNL1、RPAP1、STMN1、SPP1 等。6.PATHWAY富集分析结果显示,KEGG代谢通路分为6个分支,共注释38项条目,分支包括细胞过程、环境信息处理、遗传信息处理、人类疾病、代谢和有机系统等,其中差异蛋白占比前三的分支为人类疾病、新陈代谢和有机系统。代谢通路主要包括原发性免疫缺陷、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补体和凝血级联、系统性红斑狼疮、哮喘产生IgA的肠道免疫网络、免疫系统、萜类骨架的生物合成、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同种异体移植排斥、范可尼贫血途径、造血细胞谱系、非洲锥虫病、胆固醇代谢、类风湿关节炎、矿物质吸收、细胞色素P450对异生物的代谢、病毒性心肌炎、利什曼病、阿米巴病、癌症中的转录失调、扩张型心肌病、自然杀伤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FcεRI信号通路、B细胞受体信号通路、磷脂酶D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酮体的合成与降解、PI3K-Akt信号通路、肝细胞癌、药物代谢-细胞色素P450等。7.亚细胞定位结果发现这些差异蛋白主要位于细胞核、细胞质或细胞外,其余则较平均散布于胞质内膜、线粒体、过氧化物酶体、内质网、胞质网丝以及细胞骨架上。结论:1.荔枝核总黄酮(TFL)可下调HSC-T6的MMP-2、ColⅠ和ColⅢ的表达水平,对HSC-T6的生长增殖具有抑制作用。2.本实验基于DDA/DIA模式并通过GO、KOG、PPI、PATHWAY以及亚细胞定位等生物信息学技术分析后发现C1QC、C1QB、C9、SELENOH、SELENOM、GPX3、APOE、CLU、ANGPTL4、NF1、HRG、PF4、ITIH4、ADH7、RAD51、BLM、FIGNL1、MDC1、SPC24、KNSTRN、CDCA8、HELZ2、HMGCS1、MVD、IDI1、CYP51A1、NSDHL、LIPG、PBK/TOPK、FAM83D、DLGAP5、UBE2T、UBE2C、UBE2S、UHRF1、MAP3K3、LRRK1、SMAD、、MCL、等差异蛋白与肝纤维化疾病具有密切相关性;PI3K/Akt通路、NF-κB信号通路、胆固醇代谢、补体和凝血级联、细胞色素P450可能是TFL抑制HSC-T6生长增殖并诱导HSC-T6死亡的主要信号转导途径。3.TFL可能通过调控多个蛋白和参与多种信号传导通路抑制ECM的形成和诱导HSC-T6死亡,发挥拮抗肝纤维化的生物学效应。
闫奇[2](2021)在《RNF2通过ERK/p38信号通路调控肝纤维化进程中肝星状细胞的功能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RNF2对肝星状细胞活化、增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为肝纤维化的治疗方法提供新的靶点和理论依据。方法:收集人的正常肝脏样本和纤维化样本,通过HE染色和Masson染色观察其组织病理学改变,同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免疫印迹法检测α-SMA和RNF2的表达变化。用TGF-β1诱导肝星状细胞LX-2,根据RNF2的表达变化选取一个合适的诱导时间和浓度构建体外肝纤维化模型。在LX-2细胞中,通过转染p EGFP-C2-RNF2质粒过表达RNF2,通过感染慢病毒RNF2-sh RNA沉默RNF2;并加入TGF-β1诱导,分别用Western blot和RT-q PCR检测α-SMA、Col1aⅠ、MMP2和TIMP1的表达,ELISA和RT-q PCR检测炎症因子TNF-α,IL-6和IL-1β的分泌和表达。用MTT方法和Ed U染色检测LX-2细胞增殖情况,用流式细胞术检测LX-2细胞凋亡情况。最后通过Western blot检测RNF2对MAPK信号通路激活的影响。结果:HE染色和Masson染色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样本相比,肝纤维化样本肝小叶结构紊乱,出现严重的肝脏脂肪变性、坏死,并形成再生结节和纤维化间隔。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的结果提示α-SMA和RNF2在纤维化的肝脏组织中表达明显上调。通过Western blot结果分析,TGF-β1诱导LX-2细胞后RNF2表达上调,并且在20 ng/ml的TGF-β1诱导LX-2细胞24 h的条件下,RNF2表达达到峰值,因此我们选取浓度为20 ng/ml的TGF-β1诱导LX-2细胞24 h作为激活肝星状细胞的条件。我们在分别成功过表达和沉默RNF2的基础上激活肝星状细胞,结果显示RNF2过表达促进α-SMA和Col1aⅠ生成,促进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TIMP1表达,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表达;RNF2过表达能够促进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6和IL-1β表达和分泌。而RNF2沉默可以逆转上述效应。同时,过表达RNF2促进活化的LX-2细胞增殖,抑制LX-2凋亡;沉默RNF2则抑制LX-2细胞增殖,促进凋亡。Western blot结果提示,过表达RNF2上调TGF-β1诱导的LX-2细胞的ERK和p38磷酸化水平,沉默RNF2抑制ERK和p38的磷酸化;而RNF2表达变化对JNK磷酸化水平无影响。结论:通过以上结果可以得出,RNF2通过调控ERK/p38信号通路促进肝星状细胞的活化、增殖并且抑制其凋亡,促进肝纤维化进展。
刘雪冰[3](2020)在《恩替卡韦联合扶正化瘀胶囊治疗乙肝肝硬化代偿期3年疗效观察及精神心理状态评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比恩替卡韦联合扶正化瘀胶囊或单独服用恩替卡韦胶囊治疗乙肝肝硬化代偿期患者3年疗效,并在服药3年后对患者精神心理状态进行评估,为进一步优化乙肝肝硬化代偿期治疗方案提供新思路。方法:本研究是一项回顾性研究,总共筛选出2016年1月至2017年2月首诊于我院确诊为乙肝肝硬化代偿期并符病例选择标准的患者61例,将口服恩替卡韦联合扶正化瘀胶囊治疗3年的31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再将单独口服恩替卡韦治疗3年的3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服药前及服药期间均定期完善Fibrotouch、肝功能、乙肝病毒DNA、肝纤四项。比较患者治疗前、治疗1年、2年、3年的肝脏硬度(LSM值)、透明质酸(HA)、层黏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CⅣ)、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乙肝病毒DNA(HBV DNA),并在治疗3年后采用电话回访的方式进行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将这些数据资料进行分析,比较治疗各期与治疗前的差异性。结果:(1)两组肝脏硬度(LSM)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的LSM值相比,在治疗1年时无显着差异(P>0.05),在治疗2年、治疗3年时均有显着差异(P<0.05)。说明恩替卡韦联合扶正化瘀胶囊在治疗2年、治疗3年时降低LSM水平效果优于单用恩替卡韦胶囊。(2)HBV DNA阴性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1年、治疗2年、治疗3年时HBV DNA阴性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说明恩替卡韦联合扶正化瘀胶囊或单用恩替卡韦胶囊在治疗1年、治疗2年、治疗3年时促使HBV DNA转阴效果无显着差异。(3)两组精神心理状态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的HAMA评分、焦虑分度无显着差异(P>0.05)。说明两组乙肝肝硬化代偿期患者精神心理状态的改善程度无显着差异。(4)两组转氨酶水平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的ALT相比,在治疗1年、治疗2年时均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3年时有显着差异(P<0.05);两组的AST在治疗1年、2年、3年时均无显着差异。说明恩替卡韦联合扶正化瘀胶囊在治疗3年时降低ALT水平效果优于单用恩替卡韦胶囊,但对AST水平的改善无显着差异。(5)两组肝纤维化血清指标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的HA、LN、PCⅢ、CⅣ相比,在治疗1年时均无明显差异(P>0.05),在治疗2年、治疗3年时均有显着差异(P<0.05)。说明恩替卡韦联合扶正化瘀胶囊在治疗2年、治疗3年时降低HA、LN、PCⅢ、CⅣ水平效果优于单用恩替卡韦胶囊。(6)两组总体疗效比较:恩替卡韦联合扶正化瘀胶囊的总体疗效显着优于单用恩替卡韦胶囊,P<0.05,差异显着。结论:(1)恩替卡韦联合扶正化瘀胶囊在降低乙肝肝硬化代偿期患者的肝脏硬度指标、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ALT水平方面显着优于单用恩替卡韦,但在增加HBV DNA阴转率、降低AST水平方面无显着差异;总体疗效来说恩替卡韦联合扶正化瘀胶囊也优于单用恩替卡韦胶囊。(2)两组乙肝肝硬化代偿期患者的精神心理状态改善程度无显着性差异。
李佳行[4](2020)在《连翘苷对肝脏纤维化的改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肝脏纤维化(Liver fibrosis,LF)是一种由嗜肝病毒感染、脂质代谢异常、胆汁淤积、长期酗酒、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因素导致的慢性肝脏组织损伤及炎症共同反应,是肝硬化发生的关键病理环节。中商情报大健康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脂肪性肝脏疾病的发病总人数已超过3亿。2020年我国乙肝、丙肝和脂肪性慢性肝病患者将达到4.47亿。有效防治肝脏纤维化,是阻止病情由慢性肝炎进一步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的重要途径。鉴于目前世界各国尚无有效的上市药物用于肝脏纤维化防治,寻找有效防治肝脏纤维化的药物,日益紧迫。连翘是一种用于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的传统中药,能够降低炎症反应、调节血压、降低血脂、抑制病原微生物等。连翘苷(Phillyrin,PHI)是来源于连翘的天然小分子化合物,可缓解肺损伤、肾损伤、脑损伤,具有抗炎、抗氧化等广泛的药理作用。鉴于其抗炎、抗氧化的药理作用,连翘苷可能对肝脏纤维化具有保护作用。然而,连翘苷对肝脏纤维化的改善作用及机制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建立四氯化碳(Carbon tetrachloride,CCl4)和α-萘异硫氰酸酯(Alpha-naphthylisothiocyanate,ANIT)诱导的小鼠肝脏纤维化动物模型,评价连翘苷抗肝脏纤维化的药理作用;采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s,LPS)、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TNF-α)分别刺激巨噬细胞或肝星状细胞,建立巨噬细胞炎症反应模型和肝星状细胞的活化模型,进一步研究连翘苷改善肝脏纤维化的相关机制。方法1.肝脏纤维化动物模型的建立及连翘苷给药分别用10%CCl4橄榄油溶液和含0.05%ANIT的饲料诱导C57BL/6雄性小鼠四周,建立肝脏纤维化动物模型,同时经腹腔注射方式给予小鼠PHI或生理盐水处理。通过肝脏形态学分析、肝脏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检测、组织病理学分析、羟脯氨酸含量测定、RT-PCR和免疫印迹等方法,评价PHI抗肝脏纤维化的药理作用。2.MTT实验考察细胞增殖采用0.1μM-100μM的连翘苷分别孵育L02、HSC-T6、LX-2、RAW264.7细胞24h、48h、72h,通过MTT实验考察细胞的增殖活性;用LPS分别刺激RAW264.7和HSC-T6细胞,并给予细胞PHI处理,通过MTT实验考察细胞的增殖活性。3.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活性采用LPS刺激RAW264.7和HSC-T6细胞迁移,并给予细胞PHI处理,通过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活性。4.ELISA检测细胞炎症因子水平采用LPS刺激RAW264.7和HSC-T6细胞,并给予细胞PHI处理,利用ELISA检测细胞炎症因子水平。5.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ROS水平采用LPS刺激HSC-T6细胞,并给予细胞PHI处理,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内ROS水平。6.免疫荧光检测细胞蛋白表达及核转位采用LPS刺激RAW264.7细胞,细胞因子TNF-α和TGF-β1分别刺激LX-2细胞,并给予细胞PHI处理,通过免疫荧光实验检测NF-κB p65蛋白核转位以及α-SMA蛋白表达和Smad2/3蛋白核转位。7.免疫印迹检测蛋白表达及磷酸化采用LPS分别刺激RAW264.7和HSC-T6细胞,细胞因子TNF-α和TGF-β1分别刺激LX-2细胞,通过免疫印迹实验检测α-SMA蛋白表达及NF-κB p65蛋白和Smad2/3蛋白磷酸化水平。结果1.在CCl4和ANIT诱导的小鼠肝脏纤维化模型中,连翘苷能够显着改善肝脏纤维化。PHI组的肝脏组织损伤程度、胶原含量以及炎症和纤维化相关基因的表达都有所降低。同时,PHI组中NF-κB p65蛋白和Smad2/3蛋白磷酸化水平相对于模型组都显着下降。2.0.1μM-30μM PHI在72h内对L02、HSC-T6、LX-2、RAW264.7细胞增殖作用无影响;PHI对LPS诱导RAW264.7和HSC-T6细胞的增殖、迁移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3.PHI能够显着抑制LPS诱导HSC-T6细胞ROS的产生,以及抑制巨噬细胞和肝星状细胞炎症因子的分泌和NF-κB p65蛋白磷酸化。4.PHI能够显着抑制肝星状细胞α-SMA蛋白表达及Smad2/3蛋白磷酸化。结论连翘苷对小鼠肝脏纤维化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其机制与抑制NF-κB信号通路和TGF-β1/Smad2/3信号通路,进而调节巨噬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和抑制肝星状细胞的活化有关。
宋晓改[5](2020)在《ADAM9在酒精性肝纤维化中的作用及调控的分子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利用CRISPR/Cas9技术,进行基因编辑ADAM9序列,抑制其基因表达,旨在研究ADAM9在小鼠酒精性肝纤维化中的作用及调控的分子机制研究。方法(一)ADAM9-sg RNA3转染大鼠肝星状细胞HSC-T6:将本实验室前期筛选的有活性的ADAM9-sg RNA3质粒转染大鼠肝星状细胞HSC-T6,经过嘌呤酶素筛选,提取转染成功的细胞DNA进行PCR扩增、电泳、胶回收,然后进行测序,以此来验证有效sg RNA3蛋白。(二)体外实验:培养大鼠肝星状细胞HSC-T6,分为四组,正常HSC-T6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正常HSC-T6+酒精组:直接用酒精诱导培养;ADAM9-sg RNA3+酒精组:将有效sg RNA3进行稳定转染后给予酒精诱导培养;JNK抑制剂+酒精组:将JNK抑制剂SP600125和培养液混匀加入细胞温育24小时,再和酒精一起诱导细胞培养。免疫印迹检测相关因子表达:解整合素-金属蛋白酶ADAM9,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信号通路磷酸化蛋白p-c-Jun,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细胞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三)体内实验:健康清洁的C57BL/6J雄性小鼠220只,随机分为4组:A组:正常对照组(10只):采用对照Lieber-De Carli饲料TP4030C喂养;B组:生理盐水+酒精组(70只):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C组:ADAM9-sg RNA3+酒精组(70只):尾静脉注射有效ADAM9-sg RNA3质粒;D组:JNK抑制剂+alcohol组(70只):尾静脉注射JNK抑制剂SP600125;B、C、D组分别采用Lieber-De Carli酒精饲料TP4030A喂养4周,之后联合腹腔注射5%CCl4橄榄油溶液2ml/kg,2次/周,直到第8周,建立小鼠酒精性肝纤维化动物模型,第8周集中处死,摘除眼球取血,分离小鼠血清检测AST、ALT这两个酶的数值;肝脏处理后,进行石蜡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HE染色)检测小鼠肝脏损伤情况;天狼星红染色检测小鼠肝脏纤维化程度;Hoechst33258细胞凋亡染色检测肝细胞的凋亡情况;免疫印迹检测相关因子表达:ADAM9,PCNA,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细胞凋亡相关蛋白Bax,应激蛋白HSP70,代谢关键酶细胞色素P4502E1(CYP2E1),肿瘤坏死因子TNF-α,α-SMA,p-c-Jun。结果DNA测序结果显示sg RNA3组基因序列与正常基因序列相比,差异大,蛋白免疫印迹结果显示:转染ADAM9-sg RNA3质粒的HSC-T6细胞ADAM9蛋白表达量较正常HSC-T6+酒精组细胞的表达量明显降低(P<0.01),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因此确定sg RNA3为有效向导RNA。体外实验:1.蛋白免疫印迹实验结果:与正常HSC-T6+酒精组相比,ADAM9-sg RNA3+酒精组和JNK抑制剂+酒精组细胞ADAM9,p-c-Jun,α-SMA,PCNA的蛋白表达量显着降低(P<0.01),而Caspase-3的蛋白表达量显着上升(P<0.05或P<0.01)。体内实验:1.血清转氨酶变化情况:生理盐水+酒精组和ADAM9-sg RNA3+酒精组、JNK抑制剂+酒精组小鼠血清中AST、ALT水平较正常组明显升高(P<0.01或P<0.05),其中ADAM9-sg RNA3+酒精组和JNK抑制剂+酒精组小鼠血清中AST、ALT水平显着低于生理盐水+酒精组(P<0.01或P<0.05),JNK抑制剂+酒精组小鼠血清中AST、ALT水平与ADAM9-sg RNA3+酒精组相比降低更加明显(P<0.05)。2.苏木精-伊红染色情况:与正常组相比,生理盐水+酒精组和ADAM9-sg RNA3+酒精组以及JNK抑制剂+酒精组小鼠均出现显着肝损伤(P<0.01);与生理盐水+酒精组小鼠相比,ADAM9-sg RNA3+酒精组和JNK抑制剂+酒精组小鼠肝细胞坏死显着降低(P<0.01);与ADAM9-sg RNA3+酒精组相比,JNK抑制剂+酒精组小鼠肝细胞坏死降低更明显(P<0.05)。3.苦味酸-天狼星红染色结果:与正常组小鼠相比,其余三组小鼠都发生了显着的肝纤维化(P<0.01或P<0.05),与生理盐水+酒精组小鼠相比,ADAM9-sg RNA3+酒精组和JNK抑制剂+酒精组小鼠肝纤维化减轻更加显着(P<0.01);与ADAM9-sg RNA3+酒精组相比,JNK抑制剂+酒精组小鼠肝纤维化减轻更加明显(P<0.05)。4.Hoechst33528染色结果:与正常组小鼠相比,生理盐水+酒精组和ADAM9-sg RNA3+酒精组及JNK抑制剂+酒精组小鼠都发生了显着的肝细胞凋亡(P<0.01);与生理盐水+酒精组小鼠相比,ADAM9-sg RNA3+酒精组和JNK抑制剂+酒精组小鼠肝细胞凋亡的数目有所减少(P<0.05或P<0.01);与ADAM9-sg RNA3+酒精组小鼠相比,JNK抑制剂+酒精组小鼠肝细胞凋亡的数目更显着(P<0.05)。5.蛋白免疫印迹实验结果:与生理盐水+酒精组相比较,尾静脉注射ADAM9-sg RNA3+酒精组和尾静脉注射JNK抑制剂+酒精组肝内CYP2E1,Bax,TNF-α,ADAM9,α-SMA,p-c-Jun的蛋白表达量显着降低(P<0.05或P<0.01);而VEGF,PCNA,HSP70的蛋白表达量显着升高(P<0.05或P<0.01)。结论在小鼠酒精性肝纤维化中,ADAM9起到促进肝纤维化的作用,ADAM9通过激活JNK信号通路促进小鼠酒精性肝纤维化。
余蕾[6](2020)在《肝苏颗粒抑制肝星状细胞的活化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采用TGF-β1活化肝星状细胞,探讨肝苏颗粒主要有效物质对其抑制作用和作用机制,从而初步揭示肝苏颗粒抗肝纤维化的可能机理,为其进一步开发和应用提供依据。方法:1.文献研究查阅近年来肝苏颗粒及赶黄草有关文献报道,包括肝苏颗粒来源、临床应用、实验研究报道等进行文献数据分析。2.实验研究建立TGF-β1诱导的人肝星状细胞LX-2活化模型,MTT法筛选肝苏颗粒主要有效物质赶黄草总黄酮的作用剂量,设定高、中、低三个剂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不同剂量下细胞培养液中I型胶原(Col I)和纤连蛋白(FN)的含量,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率,胶原收缩实验检测胶原收缩情况,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凋亡率,RT-PCR法检测TGF-β1/Smads信号通路相关蛋白m 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凋亡相关蛋白及TGF-β1/Smads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并观察在给予TGF-β1/Smads信号通路抑制剂LY2109761后,赶黄草总黄酮对活化LX-2细胞胶原收缩和TGF-β1/Smads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1.肝苏颗粒的文献研究结果通过对关于肝苏颗粒的文献进行梳理、研究后发现,肝苏颗粒为现在常用的治疗肝病的中药制剂之一,主要功效为降酶、保肝、退黄,其化学成分主要为黄酮类和酚酸类化合物。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文献均表明,肝苏颗粒对肝纤维化具有治疗作用;药学和药理研究可证明,赶黄草总黄酮是当前公认的赶黄草保肝、抗脂肪肝的主要药效物质,也是其治疗肝纤维化的重要有效物质。2.LX-2活化模型的建立和赶黄草总黄酮药效浓度确定TGF-β1浓度为2、4、6、8、10、12、14、16μg/L均可促进LX-2细胞增殖(P<0.01),6μg/L时的增殖活性和细胞培养液中α-SMA含量最高,当低于或超过该剂量时作用均减弱,提示6μg/L的TGF-β1是活化LX-2的最佳浓度,故以之为LX-2细胞活化浓度。赶黄草总黄酮药物浓度的筛选结果显示,赶黄草总黄酮浓,度为13mg/L时,细胞存活率大于80%,而浓度大于17mg/L时,药物呈现出明显的细胞毒性,因此选用5、9、13mg/L三个剂量进行后续实验。3.赶黄草总黄酮对活化的LX-2一般状态和细胞凋亡的影响MTT法结果显示,赶黄草总黄酮可抑制TGF-β1活化后的LX-2细胞的增殖,且药物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明显,在13mg/时有显着抑制作用(P<0.01)。划痕实验显示赶黄草总黄酮可抑制TGF-β1活化后的LX-2细胞的迁移,在9mg/L时抑制作用显着(P<0.01);胶原收缩实验显示,TGF-β1组胶原收缩明显增加,而赶黄草总黄酮作用后的各组与单纯TGF-β1组相比较,胶原的收缩程度降低,作用效果呈剂量依赖。细胞液基质检测显示,赶黄草总黄酮可明显抑制活化后LX-2细胞液中FN和ColⅠ的升高(P<0.01);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TGF-β1对细胞凋亡无明显影响,而赶黄草总黄酮可促进活化后的LX-2细胞凋亡,作用效果呈剂量依赖,在赶黄草总黄酮作用浓度达到9mg/L时有统计学意义(P<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TGF-β1活化的LX-2细胞中Bcl-2表达增加而Bax表达降低,但与未活化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赶黄草总黄酮各组作用的LX-2细胞Bcl-2的表达显着降低而Bax的表达则明显增加(P<0.05)。4.赶黄草总黄酮对活化肝星状细胞TGF-β1/Smads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影响RT-PCR实验显示,赶黄草总黄酮可显着抑制LX-2细胞中α-SMA m RNA的表达(P<0.01)。另外,赶黄草总黄酮作用后,TGF-β1/Smads信号通路相关蛋白Smad2、Smad3 m RNA表达均显着减少(P<0.01);而Smad7的表达稍有增加,在药物浓度达到13mg/L时,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样,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赶黄草总黄酮作用后,Smad3、p-Smad2和p-Smad3的表达均不同程度减少,而Smad7的表达稍增加,且在9mg/L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5.赶黄草总黄酮对活化肝星状细胞TGF-β1/Smads信号通路抑制后的影响采用特异性TGF-β1/Smads信号通路抑制剂LY2109761作用于LX-2后,胶原收缩结果显示,单纯用赶黄草总黄酮和单纯用LY2109761均可抑制胶原收缩(P<0.05),而在使用LY2109761预处理后再给予赶黄草总黄酮,抑制效果大于单纯给药(P<0.01);western blot实验结果显示,单纯使用赶黄草总黄酮和LY2109761均可抑制α-SMA、p-Smad2和p-Smad3的表达(P<0.05),而LY2109761预处理后再给予赶黄草总黄酮,抑制效果大于单纯给药(P<0.01)。结论:1.肝苏颗粒具有抗肝纤维化作用,赶黄草总黄酮是其重要的有效物质。2.赶黄草总黄酮对TGF-β1活化的肝星状细胞LX-2具有抑制作用,可抑制增殖和降低基质分泌,机制与诱导凋亡和抑制TGF-β1/Smads信号通路有关。
姑丽巴哈尔·艾木都拉[7](2020)在《睡莲花总黄酮及其成分对HSC细胞增殖活化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睡莲花总黄酮(NCE)及其成分烟花苷(NCE-1)和睡莲酚(NCE-2)对H2O2致正常肝细胞(LO2)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对肝星状细胞(HSC)增殖、活化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其对TGF-β1诱导的HSC细胞增殖活化的影响及机制。方法:1)通过MTT法检测NCE及其成分NCE-1和NCE-2对LO2细胞分别作用24、48和72 h后的毒性。0.6 mmol·L-1H2O2处理LO2细胞4 h构建H2O2损伤LO2细胞模型。用含不同浓度样品的培养液干预损伤肝细胞并通过MTT法测定细胞活力,检测细胞上清液AST、ALT、MDA、SOD和NO水平,评价NCE、NCE-1和NCE-2对肝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2)通过MTT法检测NCE(终浓度分别为6.25、12.50、25.00、50.00、100.00μg/m L)、NCE-1(终浓度分别为6.25、12.50、25.00、50.00、100.00μg/m L)和NCE-2(终浓度分别为2.0、4.0、8.0、16.0、32.0、64.0、128.0μg/m L)对HSC细胞增殖的影响,计算半数抑制率(IC50);生化法检测细胞上清液LDH、Hyp含量;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液Ⅰ-Col、?-SMA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和周期的变化。3)通过MTT法检测NCE、NCE-1和NCE-2对TGF-β1诱导HSC细胞增殖的影响;ELISA法检测Ⅰ-Col、?-SMA含量及Smad2、Smad3、Smad7蛋白的表达水平;流式细胞仪测定其对TGF-β1刺激HSC后细胞凋亡和周期的影响。结果:1)给药24、48和72 h后,NCE、NCE-1和NCE-2分别在6.25~12.50μg/m L、6.25~100.00μg/m L、6.25~25.00μg/m L的浓度范围内对正常人肝细胞(LO2)无毒性作用,细胞的存活率达到90%以上,且在该范围内可显着抑制H2O2对LO2细胞造成的损伤,细胞活力得到了明显提高(P<0.05),并能显着降低H2O2致急性损伤肝细胞的ALT、AST、MDA和NO水平,提高SOD活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MTT实验结果表明,NCE、NCE-1和NCE-2可显着抑制HSC细胞的增殖,且呈明显的量效关系;不同剂量的NCE(3.125、6.25、12.50μg/m L)、NCE-1(12.5.00、25.00、50.00、100.00μg/m L)和NCE-2(5.00、10.00、20.00μg/m L)对细胞分泌Hyp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P<0.05);对HSC细胞内Col-1、α-SMA的表达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P<0.01)。高剂量的NCE-1(100.00μg/m L)还对HSC细胞的凋亡具有较为显着的诱导作用(P<0.05)。3)实验结果表明,NCE(3.125、6.25、12.50μg/m L)、NCE-1(12.5.00、25.00、50.00、100.00μg/m L)和NCE-2(5.00、10.00、20.00μg/m L)可显着抑制TGF-β1诱导HSC的增殖,且呈明显的量效关系(P<0.01);NCE、NCE-1和NCE-2对TGF-β1诱导HSC细胞的Col-1、α-SMA、Smad2及Smad3的蛋白表达也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能上调smad7的蛋白表达(P<0.01)。结论:睡莲花总黄酮及其成分烟花苷和睡莲酚体外给药对氧化应激致肝细胞损伤有保护作用;并可抑制HSC的活化增殖及TGF-β1诱导HSC的增殖,对肝纤维化有潜在的防治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促进细胞凋亡、抑制细胞外基质合成及干预TGF-β1/Smad信号通路有关;同时也揭示了烟花苷和睡莲酚是睡莲花总黄酮发挥抗肝纤维化药效的物质基础。
郑洋[8](2019)在《莪术醇对肝纤维化小鼠肝星状细胞Rho-ROCK信号通路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观察莪术醇对肝纤维化小鼠肝星状细胞Rho-ROCK信号通路的作用,探究其作用的分子机制。为莪术醇抗肝纤维化提供科学依据,为进一步开发与研究广西道地药材莪术抗肝纤维化提供了理论铺垫。方法:用生物信息学对肝纤维化和莪术进行深入分析。将KM小鼠分为三组,空白组、模型组、莪术醇组,用四氯化碳构建肝纤维化模型,用莪术醇对其进行灌胃处理。用HE和Masson染色观察肝脏结构的改变,使用自动分析仪检测肝纤四项和肝功能。对小鼠肝星状细胞进行培养,然后对其进行分组。先用MTT比色法测定各组细胞的增殖率,以此来确定莪术醇的高中低浓度,按照8个浓度梯度来进行。然后将细胞分为6组:空白对照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莪术醇低浓度组、莪术醇中浓度组,莪术醇高浓度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RhoA和ROCK2mRNA的含量,免疫印迹检测RhoA和ROCK2的表达。结果:1.生物信息分析的结果:发现肝纤维化重要的靶点基因与Rho-ROCK信号通路关系密切;莪术发挥药理作用的通路上富集的基因与Rho-ROCK信号通路关系密切。2.肝纤维化模型的构建:空白组肝细胞,环绕汇管区成放射状排列,未见明显病理学改变,基本无胶原纤维生成;模型组肝细胞排列不规则,有空泡样改变,有胶原纤维沉积,纤维间隔变宽,可以看到明显的由纤维组织包绕肝小叶形成的假小叶;莪术醇组胶原沉积较少,肝组织病变较模型组改善。3.肝纤四项和肝功能指标:模型组和莪术醇组肝纤四项指标和肝功能指标均高于对照组,模型组两项指标又均高于莪术醇组,这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四氮噻唑蓝检测结果:设置莪术醇8个浓度梯度,除空白组外,均对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选择莪术醇1.5626ug/ml、3.1252ug/ml、6.2504ug/ml三个剂量作为莪术醇的低中高浓度组,因为这三组细胞增殖率较高。在这8组中,随着莪术醇浓度的增加,细胞的增殖率下降,增殖率与浓度有剂量关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模型组RhoA和ROCK2mRNA的表达量均显着高于空白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阳性对照组RhoA和ROCK2mRNA的表达量均显着高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莪术醇各组RhoA和ROCK2mRNA的表达量均显着低于模型组,而且这种差异存在明显的剂量依懒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免疫印迹检测结果:模型组RhoA和ROCK2的表达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并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阳性对照组RhoA和ROCK2的表达明显高于模型组,并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莪术醇各组RhoA和ROCK2的表达明显低于模型组,并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ho-ROCK信号通路与肝纤维化和莪术关系密切,莪术醇对肝纤维化KM小鼠模型有一定的抗肝纤维的作用,莪术醇对肝星状细胞Rho-ROCK信号通路有抑制作用,在一定的剂量范围内,这种抑制作用与剂量有剂量依赖性。
陈阳[9](2019)在《中医辨证联合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疗效观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中医辨证联合恩替卡韦治疗HBe Ag阳性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疗效,从病毒学、肝功能、免疫相关细胞因子、APRI、及生存质量等方面探讨HBe 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临床疗效。方法:收集HBe 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7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采用恩替卡韦(正大天晴公司提供),0.5mg/天,口服;治疗组采用中医辨证治疗联合恩替卡韦(0.5mg/天)口服。两组患者均以24周为1个疗程,治疗前及用药后第24、48周进行疗效评价。结果:1.肝功能:治疗24、48周后,治疗组降低AST优于对照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免疫相关细胞因子:治疗48周后,治疗组降低IL-10、IL-2优于对照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纤维化指标:治疗24、48周后,治疗组降低肝脏弹性指数E值优于对照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周后,治疗组降低APRI优于对照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病毒学指标:治疗48周时治疗组降低HBe Ag滴度下降优于对照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中医症候积分:治疗48周后,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有效率,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SF-36量表:治疗48周后,治疗组改善一般健康(GH)、体能(PF)、身体疼痛(BP)、精力(VT)、心理健康(MH),精神影响(RE)方面优于对照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辨证联合恩替卡韦治疗HBe Ag阳性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具有较好临床疗效,有助于降低HBe Ag滴度、降低患者肝纤维化水平(从无创性评分方面)、降低部分炎症细胞因子,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邵帅[10](2019)在《LncRNA-Tug1通过下调miR-29b激活肝星状细胞进而促进肝纤维化》文中研究表明肝纤维化是指多种致肝损伤因子引起的肝内结缔组织异常增生,导致肝脏内细胞外基质生成与降解平衡失调,继而发展为肝硬化、肝衰竭导致患者死亡。早期肝纤维化通过治疗可以逆转,因此寻找参与肝纤维化发生的关键因子及其作用机制,对肝纤维化的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 RNAs)参与广泛的生物过程,可在多个水平调控基因的表达。本研究在正常及肝纤维化模型小鼠的肝组织中通过芯片技术筛选出一个在肝纤维化组织中表达量升高且具有物种同源性的lnc RNA-Tug1,并研究其功能及作用机制,为临床预防和治疗肝纤维化提供新的思路。方法1.构建肝纤维化小鼠模型:腹腔注射橄榄油和四氯化碳(CCl4)建模。取2组小鼠肝组织运用HE染色、天狼猩红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q RT-PCR、Western Blot检测肝纤维化相关指标以确保造模成功。2.筛选差异表达的lnc RNAs:运用芯片技术,筛选出在肝纤维化中差异表达的lnc RNAs,在其中选择一个表达量升高且具有物种同源性的lnc RNA,即lnc RNA-Tug1。3.收集正常人和肝硬化患者的肝组织提取RNA,q RT-PCR检测lnc RNA-Tug1的表达,同时提取CCl4以及BDL(Bile duct ligation)诱导的肝纤维化模型小鼠的肝组织总RNA,q RT-PCR检测lnc RNA-Tug1的表达。4.提取正常及肝纤维化模型小鼠的原代肝星状细胞和原代肝细胞,q RT-PCR检测lnc RNA-Tug1的表达;同时用TGF-β分别处理LX-2细胞以及AML-12细胞后q RT-PCR检测lnc RNA-Tug1的表达,揭示并验证lnc RNA-Tug1在肝星状细胞以及肝细胞中的表达。5.敲低和过表达lnc RNA-Tug1的慢病毒处理正常小鼠的原代肝星状细胞,q RT-PCR检测lnc RNA-Tug1及纤维化相关基因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促纤维化基因在蛋白水平的表达。用敲低lnc RNA-Tug1的慢病毒处理LX-2细胞,再用TGF-β处理后检测lnc RNA-Tug1及促纤维化基因的表达。探究lnc RNA-Tug1在肝纤维化中的作用。6.为了验证lnc RNA-Tug1是否可以影响mi R-29b的表达,提取正常小鼠的原代肝星状细胞,用敲低和过表达lnc RNA-Tug1的慢病毒处理,提取RNA检测mi R-29b的表达量。7.过表达lnc RNA-Tug1的慢病毒处理提取的小鼠原代肝星状细胞,分别用mi R-29b类似物和阴性对照处理后q RT-PCR、Western Blot检测纤维化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验证lnc RNA-Tug1可以通过下调mi R-29b促进肝纤维化的发生。结果1.本研究通过芯片技术在肝纤维化模型小鼠的肝组织中筛选出一个在肝纤维化发生过程中表达量升高且具有物种同源性的lnc RNA,即lnc RNA-Tug1。2.在肝硬化患者的肝组织标本中lnc RNA-Tug1的表达量明显高于正常人。且在CCl4以及BDL诱导的肝纤维化模型小鼠肝组织中lnc RNA-Tug1也升高。3.提取正常及CCl4诱导的肝纤维化模型小鼠原代肝星状细胞,检测lnc RNA-Tug1和α-SMA的表达,结果显示lnc RNA-Tug1表达量升高;TGF-β处理LX-2细胞后,lnc RNA-Tug1表达量也升高,揭示lnc RNA-Tug1在激活的肝星状细胞中表达量升高。而在原代肝细胞和小鼠肝细胞系AML-12中lnc RNA-Tug1的表达量无明显变化,提示lnc RNA-Tug1不影响肝细胞的功能。4.用敲低和过表达lncRNA-Tug1的慢病毒处理正常小鼠原代肝星状细胞,q RT-PCR、Western Blot显示敲低lnc RNA-Tug1可降低纤维化基因的表达,过表达lnc RNA-Tug1后促纤维化基因表达也升高;敲低lnc RNA-Tug1的慢病毒转染LX-2细胞,再用TGF-β处理后,q RT-PCR及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敲低lnc RNA-Tug1后可降低促纤维化基因的表达,证明lnc RNA-Tug1可促进肝星状中促纤维化基因的表达。5.正常小鼠的原代肝星状细胞用敲低和过表达lnc RNA-Tug1的慢病毒处理后,q RT-PCR显示mi R-29b表达与lnc RNA-Tug1呈负相关。而过表达lnc RNA-Tug1后用mi R-29b类似物及阴性对照处理,q RT-PCR及Western Blot结果显示mi R-29b消除了lnc RNA-Tug1对肝星状细胞中促纤维化基因的影响。结论在本研究中,我们通过基因芯片技术筛选出一个在肝纤维化中表达升高且具有物种同源性的lnc RNA-Tug1,其在CCl4以及BDL诱导的肝纤维化模型小鼠的肝组织以及肝硬化患者的肝组织中表达量升高。通过体外细胞模型实验得出lnc RNA-Tug1在激活的肝星状细胞中表达量升高,并且可以促进肝星状细胞中促纤维化基因的表达,但在肝细胞的中的表达无明显变化。机制上,发现lnc RNA-Tug1负性调控mi R-29b的表达,并且可以通过下调mi R-29b促进促肝纤维化基因的表达从而引起肝纤维化,为肝纤维化的治疗提供了新的依据。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1 材料 |
| 1.1 细胞系 |
| 1.2 实验动物 |
| 1.3 主要试剂与耗材 |
| 1.4 主要仪器 |
| 2 方法 |
| 2.1 细胞培养及传代 |
| 2.2 检测TFL药物对HSC-T6增殖的影响 |
| 2.3 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HSC-T6的超微结构 |
| 2.4 ELISA检测MMP-2、ColⅠ、ColⅢ的含量变化 |
| 2.5 肝纤维化动物造模分组及含药血清的制备 |
| 2.6 检测含药血清对HSC-T6增殖的影响 |
| 2.7 含药血清干预后蛋白质的收集与提取 |
| 2.8 DDA检测 |
| 2.9 DIA检测 |
| 2.10 主要数据库和数据指标 |
| 2.10.1 NR数据库和UniProt蛋白数据库 |
| 2.10.2 STRING蛋白互作数据库 |
| 2.10.3 GO数据库 |
| 2.10.4 KOG数据库 |
| 2.10.5 KEGG数据库 |
| 2.11 统计学分析 |
| 3 结果 |
| 3.1 TFL药物对HSC-T6生长抑制率的影响 |
| 3.2 TFL药物对HSC-T6超微结构的影响 |
| 3.3 TFL药物对HSC-T6的MMP-2、ColⅠ、ColⅢ含量的影响 |
| 3.4 肝纤维化动物造模结果 |
| 3.5 不同浓度的含药血清对HSC-T6增殖的影响 |
| 3.6 肽段与蛋白的定量质控分析 |
| 3.7 DDA/DIA检测结果 |
| 3.8 GO富集分析 |
| 3.9 KOG注释分析 |
| 3.10 PPI分析 |
| 3.11 PATHWAY富集分析 |
| 3.12 亚细胞定位分析 |
| 4 讨论 |
| 4.1 理论基础 |
| 4.1.1 肝纤维化与肝星状细胞的理论基础 |
| 4.1.2 差异蛋白质组学的理论基础 |
| 4.1.3 中医药对肝纤维化认识的理论基础 |
| 4.1.4 荔枝核总黄酮(TFL)治疗肝纤维化的理论基础 |
| 4.2 TFL对HSC-T6生长增殖的影响 |
| 4.3 TFL对HSC-T6的ECM形成相关因子的影响 |
| 4.3.1 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 |
| 4.3.2 Ⅰ型胶原(ColⅠ) |
| 4.3.3 Ⅲ型胶原(ColⅢ) |
| 4.4 TFL对HSC-T6部分差异蛋白功能的讨论 |
| 4.4.1 上调蛋白 |
| 4.4.2 下调蛋白 |
| 4.5 TFL对HSC-T6差异蛋白部分信号通路的分析 |
| 4.5.1 PI3K/Akt通路 |
| 4.5.2 NF-κB信号通路 |
| 4.5.3 胆固醇代谢与合成 |
| 4.5.4 补体和凝血级联 |
| 4.5.5 细胞色素P450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缩略词表 |
| 综述 荔枝核总黄酮防治肝纤维化相关细胞因子及信号通路的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Abbreviations)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1.前言 |
| 2.实验材料 |
| 2.1 细胞株 |
| 2.2 质粒 |
| 2.3 试剂与抗体 |
| 2.4 实验仪器与设备 |
| 2.5 主要试剂溶液的配制 |
| 3.实验方法 |
| 3.1 细胞培养与转染 |
| 3.2 实时荧光定量PCR |
| 3.3 Western blot |
| 3.4 细胞免疫荧光 |
| 3.5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
| 3.6 HE染色 |
| 3.7 Masson染色 |
| 3.8 细胞因子检测(ELISA) |
| 3.9 EDU染色方法 |
| 3.10 MTT法测定细胞增殖 |
| 3.11 流式细胞术 |
| 3.12 质粒提取 |
| 3.13 实验结果统计分析 |
| 4.结果 |
| 4.1 RNF2 在肝脏纤维化组织中的表达 |
| 4.2 过表达和沉默RNF2 生物学效果检测 |
| 4.3 RNF2 对LX-2 细胞活化的调控作用 |
| 4.4 RNF2 对LX-2 细胞中纤维化因子的表达影响 |
| 4.5 RNF2 对LX-2 细胞中炎症因子分泌的调控 |
| 4.6 RNF2 对LX-2 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 |
| 4.7 RNF2对MAPK信号通路的作用研究 |
| 5.讨论 |
| 6.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个人简历 |
| 致谢 |
| 综述 RNF2在癌症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研究目的及研究方法 |
| 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 2 研究方法 |
| 2.1 诊断标准 |
| 2.1.1 西医诊断标准 |
| 2.1.2 中医诊断标准 |
| 2.2 病例选择 |
| 2.2.1 纳入标准 |
| 2.2.2 排除标准 |
| 2.2.3 剔除标准 |
| 2.3 病例来源及分组 |
| 2.4 治疗方式 |
| 2.5 观察指标 |
| 2.5.1 主要指标 |
| 2.5.2 次要指标 |
| 2.6 安全检测指标 |
| 2.7 总体疗效评价 |
| 2.8 检测标准 |
| 2.9 数据统计及分析方法 |
|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及分析 |
| 3 研究结果 |
| 3.1 一般资料情况 |
| 3.2 两组患者各测量点LSM值比较 |
| 3.3 两组患者各测量点HBV DNA阴性例数比较 |
| 3.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精神心理状态比较 |
| 3.5 两组患者各测量点转氨酶水平比较 |
| 3.6 两组患者各测量点HA、LN、PCⅢ、CⅣ比较 |
| 3.7 两组患者各测量点总体疗效比较 |
| 3.8 安全性评价 |
| 4.讨论 |
| 4.1 中医对乙肝肝硬化代偿期的认识 |
| 4.1.1 乙肝肝硬化代偿期的中医病名及病因病机认识 |
| 4.1.2 乙肝肝硬化代偿期的中医辨证分型及治则治法 |
| 4.1.3 中医治疗乙肝肝硬化代偿期 |
| 4.2 西医对乙肝肝硬化代偿期的认识 |
| 4.2.1 乙肝肝硬化发生机制 |
| 4.2.2 乙肝肝硬化的治疗 |
| 4.3 扶正化瘀胶囊及其拆方抗肝纤维化的作用 |
| 4.4 瞬时弹性成像(Fibrotouch)检测肝纤维化 |
| 4.5 情志病从肝论治及慢性肝病患者的精神心理状态 |
| 4.6 结果分析 |
| 4.6.1 两组肝脏硬度(LSM)在不同治疗时点的变化分析 |
| 4.6.2 两组HBV DNA阴转例数在不同治疗时点的变化分析 |
| 4.6.3 两组精神心理状态在治疗前后的变化分析 |
| 4.6.4 两组转氨酶指标在不同治疗时点的变化分析 |
| 4.6.5 两组肝纤维化血清指标指标在不同治疗时点的变化分析 |
| 4.6.6 两组总体疗效分析 |
| 4.7 存在问题及展望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 综述 扶正化瘀胶囊及其拆方对肝纤维化细胞因子的调控作用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 缩写词表 |
| 英文摘要 |
| 中文摘要 |
| 第一章 前言 |
| 第二章 连翘苷对四氯化碳诱导肝脏纤维化的改善作用及机制研究 |
| 2.1 实验材料 |
| 2.2 实验方法 |
| 2.3 实验结果 |
| 2.4 讨论 |
| 2.5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连翘苷对α-萘异硫氰酸酯诱导肝脏纤维化的改善作用及机制研究 |
| 3.1 实验材料 |
| 3.2 实验方法 |
| 3.3 实验结果 |
| 3.4 讨论 |
| 3.5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连翘苷对体外细胞活性的研究 |
| 4.1 实验材料 |
| 4.2 实验方法 |
| 4.3 实验结果 |
| 4.4 讨论 |
| 4.5 本章小结 |
| 全文总结 |
| 参考文献 |
| 文献综述 肝脏纤维化的主要病因及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酒精性肝纤维化概述 |
| 1.1.1 酒精性肝纤维化病因及发病机制 |
| 1.1.2 酒精性肝纤维化病理特点 |
| 1.1.3 酒精性肝纤维化动物模型 |
| 1.2 酒精性肝纤维化过程中分子调控机制研究 |
| 1.2.1 酒精及其代谢产物对肝脏的影响 |
| 1.2.2 CYP2E1与酒精性肝纤维化 |
| 1.2.3 热休克蛋白与酒精性肝纤维化 |
| 1.2.4 细胞凋亡与酒精性肝纤维化 |
| 1.2.5 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信号途径与酒精性肝纤维化 |
| 1.3 解整合素-金属蛋白酶ADAM9 |
| 1.3.1 ADAM9概述 |
| 1.4 CRISPR/Cas9 技术概述 |
| 1.4.1 CRISPR/Cas9 系统的发展历程及分类 |
| 1.4.2 CRISPR/Cas9 系统的结构 |
| 1.4.3 CRISPR/Cas9 系统的实验原理 |
| 1.4.4 CRISPR/Cas9 系统在各个方面的应用 |
| 第2章 前言 |
|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
| 3.1 实验材料 |
| 3.1.1 细胞和质粒 |
| 3.1.2 实验动物准备 |
| 3.1.3 主要仪器设备 |
| 3.1.4 主要实验试剂 |
| 3.1.5 主要试剂配制 |
| 3.2 实验方法 |
| 3.2.1 实验设计 |
| 3.2.2 利用CRISPR/Cas9 技术构建ADAM9 三合一质粒 |
| 3.2.3 细菌培养 |
| 3.2.4 提取质粒 |
| 3.2.5 细胞培养 |
| 3.2.6 筛选HSC-T6细胞最佳嘌呤酶素浓度 |
| 3.2.7 嘌呤酶素筛选和细胞转染 |
| 3.2.8 PCR技术检测 |
| 3.2.9 胶回收DNA |
| 3.3 体外实验 |
| 3.3.1 免疫印迹蛋白检测 |
| 3.4 体内实验 |
| 3.4.1 血清AST、ALT酶活性的检测 |
| 3.4.2 组织包埋及切片 |
| 3.4.3 HE染色检测各组小鼠的肝脏坏死情况 |
| 3.4.4 苦味酸-天狼星红染色法检测各组小鼠肝脏纤维化的情况 |
| 3.4.5 Hoechst33258 染色法检测小鼠的肝细胞凋亡状况 |
| 3.4.6 免疫印迹蛋白检测 |
| 3.5 实验数据的统计学分析 |
| 第4章 结果 |
| 4.1 CRISPR/Cas9 技术靶向突变小鼠ADAM9 基因三合一质粒 |
| 4.2 免疫印迹法检测细胞蛋白表达结果 |
| 4.3 小鼠血清ALT、AST酶活性的检测结果 |
| 4.4 肝脏组织HE染色结果 |
| 4.5 肝脏组织苦味酸-天狼星红染色结果 |
| 4.6 肝脏组织Hoechst33258 染色结果 |
| 4.7 免疫印迹法检测组织蛋白的表达结果 |
| 第5章 讨论 |
| 5.1 小鼠酒精性肝纤维化中ADAM9与转氨酶和组织损伤的关系 |
| 5.2 小鼠酒精性肝纤维化中ADAM9和胶原纤维的关系 |
| 5.3 小鼠酒精性肝纤维化中ADAM9 和α-SMA的关系 |
| 5.4 小鼠酒精性肝纤维化中ADAM9和细胞凋亡的关系 |
| 5.5 小鼠酒精性肝纤维化中ADAM9 对肝细胞应激分子HSP70 的影响 |
| 5.6 小鼠酒精性肝损伤中ADAM9对肝细胞增殖的作用 |
| 5.7 小鼠酒精性肝纤维化中ADAM9和VEGF的关系 |
| 5.8 小鼠酒精性肝纤维化中ADAM9和JNK信号途径的关系 |
| 5.9 小鼠酒精性肝纤维化中ADAM9和CYP2E1 的关系 |
| 5.10 小鼠酒精性肝纤维化中ADAM9和TNF-α的关系 |
| 5.11 问题与展望 |
| 第6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缩略语词汇表 |
| 附录 Ⅰ 图及说明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词表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资料来源 |
| 1.2 检索方法 |
| 2 结果 |
| 2.1 肝苏颗粒文献检索结果 |
| 2.2 赶黄草文献检索结果 |
| 2.3 肝苏颗粒研究病种分类 |
| 2.4 赶黄草研究病种分类 |
| 2.5 肝苏颗粒治疗肝纤维化的情况 |
| 2.6 肝苏颗粒药效物质的研究情况 |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 第一节 赶黄草总黄酮指纹图谱及含量鉴定研究 |
| 1.实验材料 |
| 1.1 实验药物 |
| 1.2 实验试剂 |
| 1.3 主要仪器 |
| 2.实验方法 |
| 2.1 指纹图谱实验 |
| 2.1.1 指纹图谱色谱条件 |
| 2.1.2 溶液的制备 |
| 2.2 赶黄草总黄酮含量测定方法 |
| 2.2.1 芦丁对照品溶液配制 |
| 2.2.2 供试品溶液制备 |
| 2.2.3 显色剂溶液的制备 |
| 2.2.4 测定法 |
| 3.实验结果 |
| 3.1 赶黄草总黄酮指纹图谱 |
| 3.2 赶黄草总黄酮含量测定结果 |
| 第二节 赶黄草总黄酮对肝星状细胞的抑制作用研究 |
| 1.实验材料 |
| 1.1 实验细胞 |
| 1.2 实验药物 |
| 1.3 主要试剂 |
| 1.4 主要仪器 |
| 2.实验方法 |
| 2.1 .细胞复苏与传代 |
| 2.1.1 细胞复苏 |
| 2.1.2 细胞传代 |
| 2.2 肝星状细胞活化模型的建立 |
| 2.2.1 MTT实验 |
| 2.2.2 ELISA实验 |
| 2.3 赶黄草总黄酮作用浓度的筛选 |
| 2.4 赶黄草总黄酮对活化后的LX-2细胞活力、细胞迁移、胶原收缩、分泌功能和凋亡的测定 |
| 2.4.1 活化后LX-2细胞活力测定 |
| 2.4.2 活化后LX-2细胞迁移试验 |
| 2.4.3 活化后LX-2细胞胶原收缩试验 |
| 2.4.4 活化后LX-2 细胞分泌ColⅠ、FN含量测定 |
| 2.4.5 活化后LX-2细胞凋亡测试 |
| 2.5 赶黄草总黄酮对活化后的LX-2 相关蛋白m RNA表达的作用 |
| 2.5.1 RNAiso Plus提取总RNA |
| 2.5.2 cDNA反转录 |
| 2.5.3 PCR扩增 |
| 2.6 赶黄草总黄酮对活化后的LX-2相关蛋白表达的作用 |
| 2.6.1 样品提取 |
| 2.6.2 BCA蛋白浓度测定法测蛋白浓度 |
| 2.6.3 western blot步骤 |
| 2.7 赶黄草总黄酮对TGF-β1/Smads通路抑制后的LX-2 的作用 |
| 2.7.1 对胶原收缩的作用 |
| 2.7.2 对相关蛋白表达的作用 |
| 2.8 统计学方法 |
| 3.实验结果 |
| 3.1 TGF-β1 诱导LX-2 细胞活化模型的浓度筛选结果 |
| 3.2 赶黄草总黄酮作用浓度的筛选结果 |
| 3.3 对TGF-β1 活化后的LX-2 细胞的活力、迁移能力、胶原收缩、分泌功能和凋亡的影响 |
| 3.3.2 对活化后LX-2细胞迁移的影响 |
| 3.3.3 对活化后LX-2细胞胶原收缩的影响 |
| 3.3.4 对活化后LX-2 细胞分泌Col I和 FN含量的影响 |
| 3.3.5 对活化LX-2细胞凋亡的影响 |
| 3.4 对TGF-β1 活化的LX-2 细胞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
| 3.4.1 对活化后LX-2细胞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
| 3.4.2 对活化后LX-2 细胞TGF-β1/Smads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
| 3.5 对TGF-β1/Smads信号通路相关蛋白m RNA水平的影响 |
| 3.6 对TGF-β1/Smads通路抑制后的LX-2 细胞的影响 |
| 3.6.1 对胶原收缩的作用 |
| 3.6.2 对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
| 讨论 |
| 结论 |
| 创新点 |
| 问题与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1 :综述 肝纤维化中西医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附录2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 1 睡莲花总黄酮及其成分对H_2O_2致LO2 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
| 1.1 仪器与试剂 |
| 1.2 方法 |
| 1.3 实验结果 |
| 1.4 讨论 |
| 2 睡莲花总黄酮及其成分对HSC细胞增殖、活化的影响 |
| 2.1 仪器与试剂 |
| 2.2 方法 |
| 2.3 实验结果 |
| 2.4 讨论 |
| 3 睡莲花总黄酮及其成分对TGF-β1诱导的 HSC 细胞增殖的影响 |
| 3.1 仪器与试剂 |
| 3.2 方法 |
| 3.3 实验结果 |
| 3.4 讨论 |
| 小结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天然活性成分抗肝纤维化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综述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导师评阅表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基因数据挖掘研究 |
| 1、基于KEGG通路和基因网络对肝纤维化靶点基因的筛选 |
| 1.1 研究的方法 |
| 1.2 研究结果 |
| 1.3 讨论与分析 |
| 2、基于肝星状细胞肝纤维化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 2.1 研究方法 |
| 2.2 研究结果 |
| 2.3 讨论与分析 |
| 3、基于网络药理学分析莪术的作用机制 |
| 3.1 研究方法 |
| 3.2 研究结果 |
| 3.3 讨论与分析 |
| 4、总结 |
| 第二部分 莪术醇对肝纤维化KM小鼠的作用 |
| 1、实验材料和方法 |
| 1.1 实验材料 |
| 1.1.1 实验动物 |
| 1.1.2 药物与试剂 |
| 1.1.3 主要设备 |
| 1.2 实验方法 |
| 1.2.1 实验分组 |
| 1.2.2 肝纤维化模型的制备 |
| 1.2.3 莪术醇灌胃 |
| 1.3 相关指标的测定及方法 |
| 1.3.1 小鼠一般情况相关指标 |
| 1.3.2 小鼠肝纤四项指标的检测 |
| 1.3.3 小鼠血清肝功能主要指标的检测 |
| 1.3.4 小鼠肝脏病理观察 |
| 1.4 统计学分析 |
| 2、结果 |
| 2.1 小鼠死亡情况 |
| 2.2 小鼠肝指数 |
| 2.3 小鼠肝纤四项 |
| 2.4 小鼠肝功能 |
| 2.5 肝组织病理检查结果 |
| 3、总结 |
| 第三部分 莪术醇对肝星状细胞Rho-ROCK信号通路的作用 |
| 1、实验材料和方法 |
| 1.1 实验材料 |
| 1.1.1 细胞 |
| 1.1.2 药物与试剂 |
| 1.1.3 主要仪器设备 |
| 1.2 实验方法 |
| 1.2.1 实验分组 |
| 1.2.2 主要试剂的配制方法 |
| 1.2.3 MTT比色法检测HSC的增殖情况 |
| 1.2.4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RhoAmRNA和 ROCK2mRNA 的含量 |
| 1.2.5 免疫印迹检测RhoA和 ROCK2 的表达 |
| 1.2.6 统计学分析 |
| 2、实验结果 |
| 2.1 MTT比色法检测HSC的增殖 |
| 2.2 RT-PCR来检测RhoA和 ROCK2mRNA |
| 2.3 WB检测RhoA和 ROCK2 的表达情况 |
| 3、总结 |
| 4、讨论 |
| 4.1 西医对肝纤维化的理解 |
| 4.2 肝纤维化病因与流行病学研究 |
| 4.3 肝纤维化发病机制 |
| 4.4 肝星状细胞的生理特性与在肝纤维化中的核心作用 |
| 4.5 中医对肝纤维化的认识 |
| 4.6 中医对肝纤维化的治疗 |
| 4.7 选择莪术醇作为研究对象的理论依据 |
| 4.8 选择血管紧张素Ⅱ作为阳性对照药的依据 |
| 4.9 实验方法的相关讨论 |
| 4.10 总结与展望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缩略词表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 个人简历 |
| 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 主持及参与的课题 |
| 中文摘要 |
| English abstract |
| 缩略语中英文对照 |
| 引言 |
| 1.研究技术路线 |
| 2.研究对象 |
| 2.1 病例来源 |
| 2.2 诊断标准(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 |
| 2.3 纳入标准 |
| 2.4 排除标准 |
| 2.5 脱落标准: |
| 2.6 数据采集 |
| 3.研究方案 |
| 3.1 治疗方案 |
| 3.2 观察指标 |
| 3.3 综合疗效判定:《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标准》 |
| 3.4 数据统计分析 |
| 4.研究结果 |
| 4.1 病例入组情况 |
| 4.2 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 |
| 4.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的比较 |
| 4.4 免疫性指标(两组患者治疗前后 IL-2、IL-10) |
| 4.5 病毒学指标 |
| 4.5.1 HBsAg48周血清学转换情况 |
| 4.5.2 HBeAg 治疗后血清学转换情况 |
| 4.5.3 HBeAg下降滴度 |
| 4.5.4 HBV-DNA 治疗后转阴率 |
| 4.5.5 HBV-DNA病毒载量比较 |
| 4.6 肝脏纤维化无创性指标的比较 |
| 4.6.1 两组患者E值 |
| 4.6.2 两组患者APRI |
| 4.7 中医症候积分的比较 |
| 4.8 SF-36量表前后各维度积分 |
| 5.部分讨论 |
| 5.1 中医对慢性乙型肝炎的认识 |
| 5.1.1 病名 |
| 5.1.2 中医对肝的认识 |
| 5.1.3 中医对其病因的认识 |
| 5.1.4 中医对其病机的认识 |
| 5.1.5 中医对乙肝辨证论治的认识 |
| 5.1.6 中药在治疗慢乙肝中的应用 |
| 5.1.7 中医药的抗肝纤维化 |
| 5.2 慢性乙型肝炎的现代发展研究 |
| 5.2.1 慢性乙型肝炎的病原学及流行病学研究 |
| 5.2.2 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与细胞因子 |
| 5.2.3 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 |
| 5.2.4 HBsAg在 HBV诊断中的应用 |
| 5.2.5 HBeAg在 HBV诊断中的应用 |
| 5.2.6 乙肝临床疗效评价的进展 |
| 6.研究不足及展望 |
| 7.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1 医学综述 中医药抗肝硬化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语 |
| 前言 |
| 研究现状、成果 |
| 研究目的 |
| 研究方法 |
| 一、在肝纤维化发展过程中筛选鉴定差异表达的lncRNAs |
| 1.1 对象和方法 |
| 1.1.1 细胞系 |
| 1.1.2 实验动物 |
| 1.1.3 实验试剂 |
| 1.1.4 液体配置说明 |
| 1.1.5 主要仪器 |
| 1.1.6 主要实验技术 |
| 1.2 结果 |
| 1.2.1 构建及验证四氯化碳诱导的肝纤维化小鼠模型 |
| 1.2.2 在肝纤维化组织中筛选出差异表达的lncRNA-Tug1 |
| 1.2.3 验证lncRNA-Tug1 的表达 |
| 1.3 讨论 |
| 1.4 小结 |
| 二、LncRNA-Tug1 在肝纤维化过程中的功能研究 |
| 2.1 对象和方法 |
| 2.1.1 细胞系 |
| 2.1.2 实验动物 |
| 2.1.3 实验试剂 |
| 2.1.4 液体配置说明 |
| 2.1.5 主要仪器 |
| 2.1.6 实验技术 |
| 2.2 结果 |
| 2.2.1 lncRNA-Tug1 在激活的肝星状细胞中表达量升高 |
| 2.2.2 lncRNA-Tug1 促进肝星状细胞中促纤维化基因的表达 |
| 2.3 讨论 |
| 2.4 小结 |
| 三、LncRNA-Tug1 在肝纤维化过程中的机制研究 |
| 3.1 对象和方法 |
| 3.1.1 细胞系 |
| 3.1.2 实验动物 |
| 3.1.3 实验试剂 |
| 3.1.4 液体配置说明 |
| 3.1.5 实验技术 |
| 3.2 结果 |
| 3.2.1 lncRNA-Tug1 通过下调miR-29b调节靶基因表达 |
| 3.3 讨论 |
| 3.4 小结 |
| 全文结论 |
| 参考文献 |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 综述 肝纤维化过程中肌成纤维细胞的来源及活化机制 |
| 综述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