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磊,祝宁,杨学易[1](2022)在《行业异质性、东道国地区特征与跨国公司海外投资区位选择——基于跨国公司对日本FDI的分析》文中指出利用2007—2017年日本47个都道府县制造业和服务业绿地投资项目数,使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法实证检验了行业异质性与东道国地区特征对跨国公司投资区位策略制定的影响。研究发现:跨国公司对日本制造业的投资主要受供给侧因素影响,对服务业的投资更多受需求侧因素影响;跨国公司对高技术制造业投资更多选择日本创新能力强的核心地区,对低技术制造业投资则偏好要素价格低且吸收核心地区技术外溢的邻近地区;区位限制性服务业投资受核心地区的市场规模和购买力影响较大,非区位限制性服务业投资对邻近地区市场的反应不明显,但调整样本后,该类投资则表现出对邻近地区市场的依赖。
韩小红[2](2022)在《双向FDI协调发展与中国工业创新绩效——基于工业集聚和吸收能力的门槛效应》文中提出"十四五规划"指出实体经济是今后我国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探究工业部门双向FDI协调发展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已经成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的重要推动力。通过门槛回归分析2011-2019年我国28个省级面板数据,研究发现:以地区工业集聚作为单一门槛变量,双向FDI协调发展对工业创新绩效存在非线性特征;以地区工业吸收能力作为单一门槛变量,双向FDI协调发展对工业创新绩效存在增强趋势。进一步将整体样本分为沿海地区和非沿海地区,以工业集聚程度为单一门槛变量,沿海地区和非沿海地区双向FDI协调发展对工业创新绩效同样存在非线性特征,其中沿海地区非线性特征呈现负效应;以工业吸收能力为门槛变量时,沿海地区和非沿海地区均随着地区工业吸收能力的提高,双向FDI协调发展对工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存在显着增强的作用,尤其是FDI协调发展对地区工业创新绩效中技术创新的增强趋势更大。进一步科学布局双向FDI区位选择和提升地区工业吸收能力,是双向直接投资协调发展显着促进工业创新绩效的关键环节。
蒋勇,杨巧[3](2021)在《双向FDI对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利用中国2006-2018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建立动态非空间面板、动态空间面板模型,从理论与实证两方面分析了双向FDI对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从全国总体样本的回归结果来看,FDI和OFDI分别对中国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的提升有显着的促进作用,而双向FDI的互动对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影响不显着。而分区域的子样本回归结果表明:东部地区的FDI、OFDI和双向FDI的互动都显着促进了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的提升;中西部地区的FDI对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有显着的正向影响,但是OFDI对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影响不显着,双向FDI的互动对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有一定的负向影响。
丁秀飞,毕蕾,仲鑫[4](2021)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升级的双向影响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基于2003—2014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及WIOD数据,通过测算中国制造业细分行业全球价值链地位指数,建立联立方程模型来验证对外直接投资与全球价值链地位的双向促进关系。实证研究发现:整体而言,对外直接投资与全球价值链地位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对外直接投资发展会影响全球价值链地位的提升,反之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也会促进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对于不同技术密集度行业,对外直接投资影响全球价值链地位的作用不同:对于低技术行业与中低技术行业,对外直接投资提升全球价值链地位的效应不显着,只有高技术行业,对外直接投资才会显着影响全球价值链地位;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对对外直接投资的促进效应也受到行业影响:低技术行业不显着,中低技术行业和高技术行业才显着影响。
刘源丹,刘洪钟[5](2021)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如何重构全球价值链:基于二元边际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世界经济新格局背景下,内外部多种力量推动了全球价值链重构进程,中国作为全球价值链的重要参与者,有追求合理收益、促进经济进一步发展的迫切需求,而对外直接投资是推动重构全球价值链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文章从价值链双边合作度、价值链相对地位双重维度构建全球价值链重构测度指标,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二元边际结构性视角探讨其对全球价值链重构的作用。实证结果表明:对外直接投资的扩展边际和集约边际对全球价值链重构均存在促进作用;进一步的异质性分析表明,上述促进效应主要体现在发达国家样本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子样本下其促进效应更为明显;相比金融危机前,对外直接投资对全球价值链重构的促进作用在2008年后更为显着。
艾育红,彭迪云[6](2021)在《自主创新、对外开放和高技术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基于吸收能力视角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主创新是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首要任务。自主创新被分解为自主研发和消化吸收创新过程,选取2000—2019年中国12大高技术细分行业,采用全面的FGLS方法,实证分析了自主研发和对外开放对高技术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自主研发、外商直接投资和技术引进提高了高技术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出口贸易产生了抑制作用;引进吸收能力并检验消化吸收过程后发现,自主研发并未充分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技术及引进技术,阻碍了全要素生产率的发展,但出口贸易实现了正向溢出效应;进一步检验内外资技术引进的消化吸收后发现,引进技术均未能得到有效吸收,明显抑制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对外开放虽然促进了经济快速增长,但要提高发展质量,必须进一步提高开放水平,培育创新主体,完善"引智机制",加强人才培养。
潘涛[7](2021)在《“一带一路”OFDI逆向技术溢出的制造业升级效应研究》文中认为
周炜[8](2021)在《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全球价值链地位升级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
刘富帅[9](2021)在《中国生产性服务业FDI技术溢出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谢勇[10](2021)在《外商直接投资对中美制成品贸易条件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一、引言 |
| 二、理论框架和假设提出 |
| (一)按照不同行业属性的跨国公司投资区位选择 |
| (二)按照制造业技术水平高低的跨国投资区位选择 |
| (三)按照区位限制程度的服务业跨国投资区位选择 |
| 三、研究设计 |
| (一)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
| (二)模型设定 |
| 四、模型估计与结果分析 |
| (一)基准回归结果 |
| (二)制造业回归结果 |
| (三)服务业回归结果 |
| (四)稳健性检验 |
| 五、结论与启示 |
| (一)结论 |
| (二)启示 |
| 一、问题的提出 |
| 二、文献综述 |
| 三、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 (一)作用机理 |
| (二)门槛效应的作用机理 |
| 1.产业集聚的作用 |
| 2.吸收能力的作用 |
| 四、模型设立及变量选取 |
| (一)模型设立 |
| (二)变量选取 |
| 1.工业创新绩效测度(Yit)。 |
| 2.双向直接投资协调发展的测度(Xit)。 |
| 3.吸收能力(RDit)。 |
| 4.工业集聚(IAit)。 |
| 5.控制变量(STEit)。 |
| (三)数据来源 |
| 五、实证分析 |
| (一)全样本检验结果 |
| (二)分地区分析 |
| (三)稳健性检验 |
| 六、结论与建议 |
| (一)主要结论 |
| (二)政策启示 |
| 一、文献综述 |
| 二、双向FDI对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影响机理分析 |
| (一) FDI对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影响 |
| (二) OFDI对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影响 |
| (三)双向FDI的互动对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影响 |
| 三、研究方法设计 |
| (一)计量模型构建 |
| (二)变量选取和数据来源 |
| (三)空间相关性检验 |
| 四、实证结果分析 |
| (一)全国整体样本回归结果 |
| (二)分区域回归结果 |
|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
| (一)结论 |
| (二)政策建议 |
| 一、引言及文献综述 |
| 二、影响关系分析 |
| (一)对外直接投资对全球价值链升级的影响效应 |
| 1.要素整合效应 |
| (1)关键性短缺资源的补充 |
| (2)国内基础生产要素的释放 |
| 2.逆向技术溢出效应 |
| 3.市场化效应 |
| 4.服务创新效应 |
| (二)全球价值链驱动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的作用机理 |
| 1.构建本国全球价值链体系的战略需要 |
| 2.规避要素流动性限制 |
| 3.寻求最佳的规模效应 |
| 4.发达国家的倒逼机制 |
| 三、模型设定、核心变量测度及数据说明 |
| (一)面板格兰杰因果关系模型设定 |
| (二)联立方程模型设定 |
| (三)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
| 1.内生解释变量 |
| 2.控制变量 |
| 3.数据来源 |
| 四、实证结果分析 |
| (一)面板格兰杰因果关系分析 |
| (二)联立方程全样本估计分析 |
| (三)基于技术密集度的分类检验 |
| 五、结论 |
| 一、引言 |
| 二、文献综述 |
| 三、理论机制分析 |
| (一)均衡模型 |
| (二)理论机制描述 |
| 1.对外直接投资促贸易结构优化渠道为全球价值链重构提供贸易基础。 |
| 2.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渠道为全球价值链重构提供技术基础。 |
| 四、模型设定、指标测算和数据说明 |
| (一)模型设定 |
| (二)指标测算 |
| 1.核心指标测算。 |
| 2.控制变量。 |
| (三)数据说明 |
| 五、实证结果 |
| (一)基本结果 |
| (二)稳健性检验与内生性处理 |
| 1.更换全球价值链重构衡量指标。 |
| 2.内生性处理。 |
| (三)异质性分析:以投资目的国属性划分 |
| 1.“一带一路”战略平台子样本研究。 |
| 2.经济发展水平异质性分样本研究。 |
| (四)进一步研究:以2008年金融危机为节点 |
| (五)中介效应机制检验 |
| 六、结论与启示 |
| 一、引言与文献综述 |
| 二、模型、变量和数据 |
| (一)模型设定 |
| (二)变量计量与数据来源 |
| 1. 被解释变量:TFP、EFF和TE |
| 2. 主要变量 |
| 3. 统计口径与数据来源 |
| 三、实证结果与分析 |
| (一)各变量的描述统计结果 |
| (二)回归结果及分析 |
| 1. 模型选择 |
| 2. 自主研发和对外开放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 |
| 3. 内外资企业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创新 |
| 4. 稳健性检验 |
| 四、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