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玉米对乙草胺敏感性的研究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玉米对乙草胺的敏感性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苏新[1](2021)在《乙氧氟草醚对水稻的安全性及其混用效应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乙氧氟草醚是水稻田常用的化学除草剂,其作用原理为原卟啉原氧化酶(PPO)抑制剂,具有杀草谱广、持效期长、活性高、低毒、低残留等特点,且其抗性发生缓慢,在东北地区水稻田广泛使用,但由于对水稻安全性不高,在北方地区低温条件下极易产生药害,近些年使用面积大幅度减少。因此,明确乙氧氟草醚对不同水稻品种的安全性至关重要。本试验选取黑龙江、吉林、辽宁三个省份不同积温带具有代表性的38个水稻品种为研究对象,采用整株盆栽法测定不同水稻品种对乙氧氟草醚的敏感性以及不同时期施药对敏感性不同的水稻品种安全性的影响,分析不同水稻品种对乙氧氟草醚敏感性差异的生理原因,并明确了乙氧氟草醚与双唑草腈和嗪吡嘧磺隆的混用效应及最佳混用配比。论文的主要结果如下:(1)不同水稻品种对乙氧氟草醚的敏感性不同以乙氧氟草醚对各水稻品种产量是否产生损失来评价其敏感性,并结合株高恢复度对其进行排序,乙氧氟草醚对水稻产量无损失记为耐药品种(N),对水稻产量造成损失,但与对照产量差异不显着记为中耐品种(M),与对照产量差异显着记为敏感品种(S)。耐药性水稻品种有15个,占比39.47%,以株高恢复度从大到小进行排序:垦稻31、松粳10、沈稻9、鸡西稻1号、沈稻8、松粳9、龙粳21、莲育1496、龙稻27、吉粘9、龙粳31、垦稻9号、龙垦201、育龙9、吉粘6;中耐性水稻品种有12个,占比31.58%,以株高恢复度从大到小进行排序:龙稻31、松粳18、辽粳390、龙稻21、龙粳46、松粳12、松粳6、龙粳47、龙庆稻3号、美锋稻669、龙洋16、松辽5;敏感性水稻品种有11个,占比28.95%,以株高恢复度从大到小进行排序:松粳13、九稻60、龙粳65、绥粳4、隆粳772、合粳1号、龙粳50、龙粳25、长白19、五优稻4号、龙粳39。(2)乙氧氟草醚对敏感性不同的水稻品种的最佳施药时期及施药剂量有差异对于耐药性水稻品种垦稻31而言,移栽前5~3 d施药,在施药量36~108 g a.i./hm2下均是安全的,移栽前1 d施用时,乙氧氟草醚施药量在36~54 g a.i./hm2时安全,高于54 g a.i./hm2时需谨慎施用,移栽后3~5 d施用时,施药量为36 g a.i./hm2时对垦稻31相对安全,高于36g a.i./hm2时不建议施用;对于敏感性水稻品种龙粳39而言,乙氧氟草醚在移栽前5~3 d施用时,施药量在36~54g a.i./hm2时对水稻相对安全,高于54 g a.i./hm2时需谨慎使用,移栽前1 d、移栽后3~5 d施药,对龙粳39的株高、鲜重、分蘖均有显着的抑制作用,不推荐施用。(3)不同水稻品种对乙氧氟草醚敏感性表现差异与水稻体内的保护酶系活性、丙二醛含量和叶绿素含量有关乙氧氟草醚在正常推荐剂量(36~72 g a.i./hm2)范围内对耐药性水稻品种垦稻31体内所测定的5项生理指标影响较小,而乙氧氟草醚施药剂量≥54 g a.i./hm2便可对敏感性水稻品种龙粳39体内所测定的5项生理指标产生较大的影响。敏感性不同的2个水稻品种受药剂胁迫以后体内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变化趋势不同,垦稻31(N)的POD酶活明显高于对照,在药后35 d可逐渐恢复,而龙粳39(S)的POD活性一直处于被抑制状态,药后35 d仍处于较低水平状态,恢复至正常水平需要更长时间;敏感性不同的2个水稻品种受药剂胁迫以后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变化趋势不同,垦稻31(N)体内SOD酶活受一定的抑制,药后35 d仍处于低水平状态,与对照差异不显着,而龙粳39(S)体内SOD活性始终处于上升状态,药后35 d仍明显高于对照水平;敏感性不同的2个水稻品种体内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受药剂胁迫以后变化趋势也不同,垦稻31(N)CAT活性于药后15 d开始增强,明显高于对照,而龙粳39(S)活性于药后15 d开始处于被抑制状态,且两者均未在药后35 d内恢复至正常水平状态;敏感性不同的2个水稻品种受药剂胁迫以后丙二醛(MDA)含量变化趋势相同,在施药后6 d,两水稻体内MDA含量均处于较高水平状态,随着时间的延伸而呈逐渐下降趋势,但龙粳39(S)体内MDA含量始终高于垦稻31(N),且在药后35 d有继续上升的趋势,而垦稻31(N)于药后35 d恢复至对照水平;敏感性不同的2个水稻品种受药剂胁迫以后体内的叶绿素含量均受到明显抑制,垦稻31(N)于施药后25 d可恢复至正常水平,而龙粳39(S)叶绿素含量随着时间的延伸虽有恢复,但药后35 d叶绿素含量仍明显低于对照水平。(4)乙氧氟草醚通过混用可明显降低用量,提高对水稻的安全性乙氧氟草醚与双唑草腈混用对稗草的防除有增效作用,对萤蔺及野慈姑的防效为相加作用,防除三种杂草的最佳混配范围为3.6~7.2:33~66,最佳混配比为1:9,混剂在移栽后5 d施用对垦稻31(N)和龙粳39(S)的选择性指数均大于2,对水稻安全;乙氧氟草醚与嗪吡嘧磺隆混用对稗草及萤蔺的防除均有增效作用,对野慈姑的防效为相加作用,防除三种杂草的最佳混配范围为3.6~10.8:10~20,最佳混配比为1:2,混剂在移栽后5 d施用对垦稻31(N)及龙粳39(S)的选择性指数均大于4,对水稻安全。

王泽华[2](2020)在《乙草胺对玉米抗感自交系生长及生理生化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通过大田试验,以对除草剂乙草胺表现抗性的玉米自交系H726和感性自交系H811为试验材料,利用不同处理研究了乙草胺对不同敏感性玉米自交系形态、光合荧光和根尖生理生化等指标的变化,挖掘了不同敏感性玉米对乙草胺抗性存在差异的生理原因和差异机制,明确乙草胺作用机理,研究结果为抗除草剂玉米自交系鉴定筛选、种质创制及新品种选育提供技术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乙草胺胁迫下,感性自交系H811的株高、根系生长受到抑制,叶面积和地上、地下部干鲜重较对照显着降低,一直没有恢复到对照水平。相反,乙草胺处理对抗性自交系H726的形态指标差异不显着。说明不同类型玉米对乙草胺的敏感性不同,并且造成减产的原因是乙草胺在苗期对玉米造成了不可逆的伤害。(2)根尖解剖结构表明:感性自交系H811根尖的根冠、顶端分生组织、皮层薄壁细胞、中柱鞘细胞均发生了显着变化,其中中柱鞘细胞变小影响侧根的发生,从而减少乙草胺的吸收,减少药害,推测这是玉米对乙草胺胁迫的响应机制;抗性自交系H726的根尖解剖结构未发生明显变化,说明不同敏感性玉米根系对乙草胺抗性存在差异。(3)根尖生理指标研究表明:抗、感自交系根尖的抗氧化酶活性、丙二醛(MDA)含量比对照显着升高,但抗性自交系H726在5叶期就已经恢复到对照水平,而感性自交系H811直到9叶期才恢复到对照水平,说明根尖抗氧化酶活性调节能力是导致玉米抗、感自交系根系对乙草胺的抗性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感性自交系H811根尖的可溶性糖和游离脯氨酸含量显着高于抗性自交系H726,说明乙草胺对感性自交系H811根系影响更大。(4)光合指标研究表明:感性自交系H811的净光合速率(Pn)和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下降,胞间CO2浓度(Ci)和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上升,且所有光合指标直到11叶期才恢复到对照水平,而抗性自交系H726的光合指标较于对照均无明显变化。表明玉米抗感自交系对乙草胺抗药性产生差异的原因是气孔因素导致H811光合效率下降。

霍云雷[3](2019)在《乙草胺在玉米生态系统中沉积及其与药效关系》文中研究说明农药作为科学技术进步和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产物,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农业生产安全、人民身体健康和社会和谐稳定,在农业生产中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其中,乙草胺(Acetochlor)是东北玉米农田常用土壤封闭处理酰胺类除草剂,主要应用于玉米、大豆、油菜等旱田作物,芽前以防除一年生禾本科杂草和部分阔叶性杂草。随着乙草胺的大量使用,诸多负面影响也随之显现出来,由于自身或其降解产物有可能危害非靶标生物,使用不当将会对土壤环境质量及后茬敏感作物产生不利影响,进而导致有害生物群落演替单一、抗性杂草增多、农药用量加大、残留污染与药害重,对农田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本文研究了乙草胺在玉米种植体系中靶区沉积量与消解规律。探讨了不同施药量下农药沉积规律与药效关系,确定了对有害生物防控最低有效剂量,明确了农药施用量-靶区沉积量-防效三者之间关系。同时,在室内可控条件下,研究了乙草胺在不同条件下的降解规律,初步确定乙草胺降解主要影响因素,进一步探究了农田黑土中不同浓度乙草胺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为有关部门提供精准的生态环境效应数据及为乙草胺的科学合理施用提供保障。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研究了乙草胺在玉米种植体系上沉积量与药效关系。根据乙草胺登记浓度,本研究设不同田间施药剂量,于玉米播后苗前土壤处理,分别在不同时期采取土壤、植株样品,测定土壤和植株在玉米种植不同时期沉积量与消解规律,同时在施药后40 d调查乙草胺对杂草防治效果。结果表明,按照农药推荐施用剂量设置乙草胺施药有效浓度为675、1012.5、1350、2025 g/hm2,在吉林地区两年土壤中原始沉积量分别为0.6331.824 mg/kg和1.9284.307 mg/kg,在两年植株中原始沉积量分别为0.1910.316 mg/kg和0.1870.478mg/kg。随着施药时间增加,土壤中乙草胺沉积量逐渐降低,其两年在土壤中半衰期分别为6.811.7 d和8.39.9 d,40 d降解率均达到90%以上。乙草胺在植株中半衰期为3.85.1d和5.46.0 d,30 d降解率也均达90%以上。收获期各浓度处理均未检测出乙草胺残留。施药后40d在吉林两年土壤中乙草胺沉积量分别为0.0170.154 mg/kg和0.1580.202mg/kg,当施药浓度在1350 g/hm2以上时,40 d对马唐、稗草和狗尾草等主防杂草的总防效均达90%以上。(2)环境条件对玉米田土壤中乙草胺降解因素的研究。进一步评价其在土壤生态环境中的持效性,明确不同环境因素对乙草胺降解速率的影响。以吉林省玉米田三种典型农田土壤(黑钙土、草甸黑土、白浆土)为研究对象,在室内可控条件下,研究了乙草胺在不同土壤类型、不同含水量、不同温度以及添加其它除草剂条件下的降解规律,初步探究影响乙草胺降解的外界因素。结果表明,相同处理下,随着有机质含量的增加,乙草胺降解速率加快。温度对乙草胺的降解影响最为明显,在草甸黑土中,当温度从5℃增加到35℃,土壤半衰期分别由44.6 d缩短至13.2 d。乙草胺在土壤中降解速率快慢与土壤含水量也有一定关系,随着含水量增加降解速率加快,当土壤含水量从5%增加到20%时,半衰期分别由原来的25.6 d缩短至14.7 d。加入不同浓度莠去津对乙草胺降解速率无明显影响,说明乙草胺在土壤中的降解速率与温度和含水量有关且呈正相关趋势。(3)探讨了农田黑土中乙草胺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明确了乙草胺在黑土环境中的微生物效应,揭示乙草胺在黑土环境中的对微生物活性的影响。以不同浓度乙草胺处理玉米田土壤为研究对象,调查了玉米田黑土中微生物数量并对土壤酶活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乙草胺土壤处理714 d各浓度处理对土壤细菌主要表现为抑制作用,30 d仅有最高剂量(2025 g/hm2)对细菌有抑制作用,45 d后抑制作用得以缓解并逐渐趋于对照水平。施药后7 d对真菌有抑制作用,抑制作用随着施药浓度的增加而增强,30 d后真菌数量恢复正常水平;放线菌对乙草胺表现出较强的适应能力,施药后7 d,随着施药量的增加促进效果加强,之后逐渐恢复正常水平。同时研究乙草胺对土壤酶影响,各处理浓度对过氧化氢酶没有显着影响;对土壤脲酶表现出高浓度抑制作用而低浓度抑制效果并不明显,30 d后抑制效果逐渐恢复,各浓度处理恢复对照水平;对土壤脱氢酶的作用效果随施药浓度增加,促进效果越大。

姚宇涵[4](2018)在《乙草胺抗、感糯玉米自交系筛选及其相关生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通过田间试验,对苗前喷施乙草胺后同一自交系55个穗行的敏感性进行筛选并得出高抗自交系BWC95和高感自交系BWC12,并以此为试验材料对喷施乙草胺后玉米叶片的光合特性、叶绿素荧光参数及保护性酶等指标进行测定和分析,比较喷施乙草胺对不同敏感型玉米自交系生长发育和生理指标的变化,进一步明确玉米苗期产生乙草胺抗性差异的生理原因,剖析逆境条件下玉米的生理防御机制,为乙草胺抗性育种及抗性种质资源筛选、鉴定提供理论参考。研究结果表明:1.通过聚类分析法将同一自交系的55个穗行对乙草胺的抗性分成5类,中抗穗行25个,高抗穗行12个,中感穗行共11个,高感穗行仅有7个。2.相较于抗性自交系BWC95,乙草胺敏感自交系BWC12的PN显着的降低,Ls明显升高,说明气孔限制是BWC12的PN降低主要原因。Gs显着降低,Ci显着升高,说明非气孔因素导致CO2利用率降低,从而导致了CO2在细胞内的积累。喷用乙草胺后,乙草胺敏感自交系BWC12的Fv/Fm、ΦPSII和qP降低,过剩光能积累,NPQ升高。相较于BWC12,自交系BWC95的叶绿素荧光参数变化不明显。3.在乙草胺处理后,丙二醛含量、CAT酶活性、APX酶活性、脯氨酸含量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与抗性自交系BWC95相比,乙草胺敏感自交系BWC12保护性酶活性较低,膜脂过氧化严重,叶片中的丙二醛和过氧化氢酶含量较BWC95显着升高。

秦媛儒[5](2018)在《乙草胺和镉单一与复合污染对蚯蚓—土壤—玉米系统生态过程影响研究》文中认为在我国,农田除草剂滥用对土壤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危害。此外,由于采矿业的发展,重金属污染也是我国部分农田土壤面临的严重环境问题,但缺乏系统的研究手段。本研究以蚯蚓-土壤-玉米系统为研究对象,探讨除草剂和镉单一与复合处理对该系统中动物行为的影响,及通过动物行为变化介导的对土壤理化性质和作物生长影响。(1)乙草胺单一处理实验表明,乙草胺表施造成蚯蚓损伤,随着乙草胺浓度的增加,蚯蚓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逐渐降低,而丙二醛(MDA)含量逐渐增加,对蚯蚓生理损害逐渐增加。因此,为了规避这种危害,蚯蚓行为模式发生了变化,有从表层(0-10cm)向深处(10-30cm)分布的趋势,且该现象随着处理时间的增加,趋势越来越明显。处理50天后,表层土壤中蚯蚓数量随着乙草胺浓度的增加显着降低,50mg/kg处理组从88.41%降低到15%,100mg/kg处理组从83.23%降低到0%。蚯蚓分布模式的变化进一步对土壤理化性质和植物的生长产生了影响。实验结束时,土壤有机质、速效磷、根系SOD活性变化不明显,而土壤碱解氮、根系MDA、植物生物量和株高在实验结束时表现出显着差异,即除了侧根数量在中等浓度下数量最低外,随着乙草胺浓度的增加,土壤碱解氮、植物生物量和株高逐渐下降。(2)镉单一处理实验表明,镉浓度的增加使蚯蚓体内SOD活性逐渐降低,且在实验结束时高浓度处理中SOD活性显着高于对照,而MDA含量随着处理时间的增加有增加的趋势,但只在第25天时有显着差异。蚯蚓生理的变化同样说明其受到了毒害,因此蚯蚓表现出与乙草胺处理相似的行为规避反应,深层土壤中蚯蚓百分比随着处理浓度和处理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处理50d后,30mg/kg处理组从88.54%降低到3.63%,10mg/kg处理组从91.11%降低到6.06%,达到显着水平。此外,部分土壤理化指标及作物生理指标也随处理浓度和时间的变化而有所变化,其中,土壤有效磷、根系SOD和MDA没有显着变化,而土壤碱解氮、有机质含量随处理浓度增加有上升的趋势,且在时间结束时最为明显,与之相反,实验结束时,侧根数量、生物量和株高随着处理浓度增加降低显着降低。(3)镉和乙草胺复合实验表明,相对单独作用,两者共同作用对蚯蚓的影响减弱。具体而言,蚯蚓体内MDA含量在高浓度乙草胺或镉处理下显着增加,但是两者共同作用时,其增加的幅度反而小于两者单独作用下变化幅度,相应的蚯蚓向底层分布现象减弱,处理50d,表层分布百分比为:53.09%、23.93%、47.09%、36.17%,即蚯蚓有向深处土壤分布的趋势,但是共同作用的效果反而小于单独作用。土壤指标的变化不明显,除了土壤有机质在乙草胺或镉单独处理时显着下降外,其他土壤指标变化不显着。生物量和、株高和根数量的响应与蚯蚓行为分布、生理响应及土壤指标的变化略有区别,在实验结束时三个指标都是在交互处理中最低,说明两种污染物共同作用对作物生长的影响可能还与其他因素有关,如土壤微生物等。综合以上结果可知,乙草胺除了能够直接作用于有害杂草从而影响作物外,还能通过介导土壤动物的行为,改变土壤理化性质,最终影响作物的生长。并且该影响还受镉污染情况调控,因此,从系统的角度分析这两种环境污染的生态后果必不可少,这可以为以后其他污染物生态风险的正确界定提供借鉴。

刘亚光,唐兴佳,刘蓝坤,朱金文,张建树[6](2018)在《黑龙江省稗草对三种玉米田常用除草剂抗药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采用琼脂法与整株法测定黑龙江省玉米田12种稗草生物型对莠去津、乙草胺和硝磺草酮抗性水平,同时测定不同抗性生物型体内SOD、POD、CAT及GSTs酶活性变化差异。结果表明,宾县生物型对莠去津产生低水平抗性,抗性指数为5.01。鸡西和五常生物型抗性指数分别为3.40和3.23,处于敏感性下降阶段。12种稗草生物型对乙草胺和硝磺草酮均未产生抗性;施用莠去津011 d,宾县生物型体内GSTs酶活性变化率始终高于五常和敏感生物型,3 d后POD酶活性变化率开始显着高于敏感生物型,其酶活性平均变化率与稗草抗性水平呈正相关;SOD和CAT酶活性变化率与稗草对莠去津抗性程度无关。稗草产生抗性可能是体内GSTs对莠去津代谢作用加强所致,与POD酶活性变化有关。

高敬尧[7](2017)在《生物炭对玉米苗期乙草胺胁迫作用的减缓效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乙草胺是我国施用量最大的除草剂之一。但因其受环境、天气、土质等因素影响较大,使用不当会对环境造成严重影响。研究表明:生物炭是具有富碳、多孔和比表面积大等特性的土壤污染修复新材料之一,施入土壤具有促进植物的生长,钝化土壤中农药和重金属的作用,进而影响到农药和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及迁移。因此,本文从生物炭施入对作物主要酶活性,叶绿素和MDA含量等方面研究了乙草胺对玉米幼苗生长的影响,及在生物炭添加下对乙草胺在土壤中残留和半衰期的影响,为乙草胺的合理施用提供技术支撑和理论依据。本试验获得如下结果:(1)乙草胺对玉米苗期的生长有胁迫作用,并随浓度的增加胁迫作用增强。乙草胺对玉米株高、叶绿素含量均有抑制作用;植株体中抗氧化酶也受到胁迫,高中低三种浓度处理都使玉米幼根和幼叶中SOD升高;100 ml/亩的处理前期植株中POD、CAT低于对照组,后期升高;200 ml/亩的处理使植株中POD、CAT活性升高;400 ml/亩的处理使得苗期玉米体内SOD、POD先升高再降低,但使CAT活性低于对照处理;乙草胺的施用使植株中MDA含量升高;随胁迫时间的延长胁迫作用减弱,但高浓度的乙草胺施入对植物体内各种指标的影响是不可逆的。(2)生物炭缓解乙草胺胁迫作用的结果表明:生物炭添加可以有效的缓解乙草胺对株高、叶绿素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胁迫作用;生物炭对玉米幼苗地上和地下部分乙草胺胁迫恢复作用效果差异较大,幼根中酶活性变化更能体现出生物炭对乙草胺胁迫作用的恢复效果。0.5%的生物炭处理,可使幼根中SOD活性恢复到对照水平;乙草胺作用初期POD变化较小,生物炭的添加抑制了POD活性,在处理21天时POD活性升高,1.0%生物炭处理组对乙草胺胁迫恢复效果最好;低量生物炭添加使CAT活性升高,高量生物炭CAT降低,1.0%、2.0%的处理组可较好缓解乙草胺对CAT胁迫作用;添加生物炭可以有效降低MDA含量,在幼根里0.5%和2.0%的生物炭处理MDA接近于对照,但2.0%的处理显着降低了植物幼叶中MDA的含量,所以0.5%的生物炭处理最好。乙草胺胁迫下生物炭的施入使玉米幼根中AMS活性先升高再降低,幼叶中AMS活性变化与之相反。综合以上结果,0.5%1.0%的生物炭添加量对乙草胺胁迫恢复效果最好。(3)本研究使用气相色谱内标标准曲线法测定土壤中乙草胺残留动态变化。运用农药残留动态方程,计算出乙草胺的半衰期。结果表明:乙草胺在供试土壤中的半衰期为6.93 d,当添加生物炭量为0.1%、0.5%、1.0%、2.0%、3.0%时,乙草胺的半衰期分别为7.79 d、9.12d、16.91 d、30.51 d、40.77 d,较乙草胺在没有添加生物炭土壤半衰期分别延长了0.86 d、2.19d、9.98 d、24.58 d、33.84 d。说明生物炭对乙草胺有较好的吸附作用,并随生物炭量的增加乙草胺半衰期延长,出现解吸延迟现象。

李尧[8](2017)在《生物炭对土壤中乙草胺环境行为及生物有效性影响规律》文中研究表明乙草胺是我国使用量最大的几种除草剂之一。作为一种内分泌干扰物和潜在的致癌物,乙草胺具有较大的环境风险,大量使用后可能对环境生物和农作物产生潜在威胁。因此明确乙草胺的环境行为及生物有效性,找到合适的方法控制乙草胺对环境产生污染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通过向河北棕壤中添加生物炭,明确了生物炭对乙草胺环境行为的影响,探讨了生物炭对乙草胺对玉米苗生物有效性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进行了三种不同的生物炭对乙草胺的吸附试验,结果表明生物炭对乙草胺的吸附能力很强,其中以水稻壳为原料制成的生物炭对乙草胺的吸附能力最强,Kf值达到了309.96 L/kg。通过对比发现生物炭对乙草胺吸附能力强弱是生物炭比表面积、碳化程度等综合作用的结果。2.研究了不同种类和含量水平的生物炭对乙草胺在土壤中消解的影响,发现生物炭的添加可以降低乙草胺在土壤中的消解速率。乙草胺在未添加生物炭的对照土壤中半衰期为11.95 d,而在1%的添加水平下,含BCH,BCW,BCR的土壤中的半衰期分别为24.7,19.8,99.0 d。发现生物炭的吸附能力越强,其延缓乙草胺消解的能力也就越强。而当生物炭的添加水平逐渐提高时,乙草胺在土壤中的半衰期也相应变大。含0,0.1%,0.5%,1%,1.5%的BCH的土壤中半衰期分别为16.11,18.73,21.66,24.76,28.88 d。3.通过向土壤中添加不同水平的生物炭,发现生物炭对乙草胺对玉米苗的生物有效性有明显影响。在较短的土壤老化时间内,生物炭可以促进玉米苗的生长,并且降低乙草胺在玉米苗植株内的富集指数(BCF,RCF)。但是随着生物炭在土壤中老化时间的增长,乙草胺在玉米苗中的浓度增加,玉米苗的生长受到抑制,而且其在玉米苗的富集指数增加。4.比较多种化学方法评价土壤中乙草胺的生物有效性,发现Tenax方法提取的浓度与玉米苗植株内乙草胺的浓度相关性最强,并且不受生物炭存在和土壤老化等因素的影响(R2=0.8449,P<0.01)。说明Tenax提取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测乙草胺在土壤中的生物有效性。

刘蓝坤[9](2016)在《黑龙江省玉米田稗草对四种除草剂的抗药性初步研究》文中认为黑龙江省是我国玉米主产区之一,2014年玉米播种面积是664.2万公顷,约占粮食作物播种总面积的47%。黑龙江也是我国使用除草剂最早的省份之一,莠去津和2,4-D丁酯等除草剂在80年代玉米田大面积使用。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L.)Beauv)是一年生禾本科杂草,在玉米田大量发生,每平方米有20株稗草时就可使玉米产量损失约15%。本文以采自黑龙江省12个地区23个玉米田稗草生物型为研究对象,采用琼脂法和整株盆栽法测定黑龙江省稗草对烟嘧磺隆、莠去津、硝磺草酮、和乙草胺四种常用除草剂产生的抗药性水平;通过对比这2种不同的测定方法,分析了琼脂法与整株盆栽法的符合度;同时对稗草体内ALS酶、GSTs酶、SOD酶、POD酶和CAT酶进行了测定,初步确定了酶与稗草抗药性的关系。结果如下:(1)采用琼脂法和整株盆栽法测定稗草对四种除草剂的抗性,得出以下结论:1)整株盆栽法测定稗草对烟嘧磺隆和莠去津产生了一定的抗药性。采用整株盆栽法测定23个稗草生物型对烟嘧磺隆抗性结果为:宾县02稗草生物型属于中等水平的抗药性,抗性指数为14.00;宾县01、鸡西02、阿城02和肇东01的稗草生物型处于低等水平抗性,抗药性水平分别是9.77、5.80、5.47和5.03;青岗01、齐齐哈尔01、青岗02三地的稗草生物型处于敏感性下降阶段,抗性指数分别为4.00、3.95和3.45;以上产生抗性的稗草生物型占35%;其他15个供试稗草生物型对烟嘧磺隆敏感,未产生抗性的稗草生物型的比例占65%。采用整株盆栽法测定23个稗草生物型对莠去津抗性结果为:宾县02的稗草生物型对莠去津产生了低等水平抗药性,抗性指数为5.01;鸡西02和五常02生物型处于敏感性下降阶段,抗药性水平分别是3.40和3.23,以上产生抗性的稗草生物型占13%;其他20个供试稗草生物型对莠去津敏感,未产生抗性的稗草生物型的比例占87%。2)整株盆栽法测定稗草对硝磺草酮和乙草胺未产生抗药性。采用整株盆栽法测定23个稗草生物型对硝磺草酮和乙草胺抗性结果为:稗草对硝磺草酮和乙草胺均处于敏感阶段,抗性指数都小于3,对硝磺草酮和乙草胺均未产生抗药性。3)琼脂法测定稗草对烟嘧磺隆和莠去津的抗药性与整株盆栽法测定结果符合度高。两种方法测定稗草对烟嘧磺隆抗药性水平的符合度为82.61%,被测的23个生物型中有19个生物型抗性分级一致,其余4个生物型琼脂法测定结果抗性分级虽然不同但抗性指数大于整株盆栽法测定结果,因此琼脂法不会漏筛对烟嘧磺隆产生抗性的稗草,可以代替整株盆栽法进行玉米田稗草对烟嘧磺隆的抗药性测定。采用琼脂法与整株盆栽法测定稗草对莠去津抗药性水平的符合度为82.61%,被测的23个生物型中有19个生物型抗性分级一致,其余4个生物型中有3个生物型琼脂法测定抗性指数大于整株盆栽法测定结果,因此琼脂法不会漏筛对莠去津产生抗性的稗草,因此可以代替整株盆栽法进行玉米田稗草对莠去津的抗药性测定。(2)测定了三种不同抗性生物型施用烟嘧磺隆和莠去津后体内酶活性变化情况,结论如下:1)不同抗性水平稗草体内酶活性与烟嘧磺隆的关系不同,结论如下:POD酶和CAT酶活性与对烟嘧磺隆的抗性程度关系不密切。以宾县02为高抗生物型(R)、肇东01为中抗生物型(M)、学校为敏感生物型(S),在烟嘧磺隆处理后,三种生物型POD酶和CAT酶活性平均变化率和峰值大小均无规律,稗草体内POD酶和CAT酶活性与其对烟嘧磺隆产生抗药性无关。SOD酶活性与对烟嘧磺隆的抗性水平关系不大。以宾县02为高抗生物型(R)、肇东01为中抗生物型(M)、学校为敏感生物型(S),在烟嘧磺隆处理后,三种生物型SOD酶活性平均变化率无规律,但是峰值变化率R>M>S,稗草体内SOD酶活性与其对烟嘧磺隆产生抗药性关系不大。ALS酶活性与其对烟嘧磺隆的抗性水平正相关。以宾县02为高抗生物型(R)、肇东01为中抗生物型(M)、学校为敏感生物型(S),在烟嘧磺隆处理后,三种生物型ALS酶活性变化趋势均先降低再恢复,被抑制程度为:S>M>R,趋于正常水平速度:R>M>S,ALS活性是导致稗草对烟嘧磺隆产生抗药性的原因之一。2)不同抗性水平稗草体内酶活性与莠去津的关系不同,结论如下:SOD酶和CAT酶活性与对莠去津的抗性程度关系不密切。以宾县02为高抗生物型(R)、肇东01为中抗生物型(M)、学校为敏感生物型(S),在莠去津处理后,三种生物型SOD酶和CAT酶活性平均变化率和峰值大小均无规律,稗草体内SOD酶和CAT酶活性与其对莠去津产生抗药性无关。POD酶和GSTs酶活性与对莠去津的抗性水平正相关。以宾县02为高抗生物型(R)、肇东01为中抗生物型(M)、学校为敏感生物型(S),在莠去津处理后,三种生物型POD酶活性均先升高再降低,平均变化率R>M>S,峰值变化率R>M>S,稗草体内POD酶活性与其对莠去津产生抗药性有关。

汪梦竹[10](2016)在《油菜和小麦种苗根系对乙草胺耐性差异的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乙草胺是我国目前使用量最大的除草剂之一,能够有效防除多种杂草且对油菜生长安全,但低于正常使用剂量的乙草胺就会使小麦无法正常生长,所以麦田禁用乙草胺。为进一步完善不同作物根系对乙草胺的药害反应症状,揭示油菜和小麦对乙草胺耐性存在差异的机制,本研究对梯度浓度乙草胺胁迫下油菜和小麦种苗的根系外部形态、根尖解剖结构和根尖生理代谢三个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结果不仅可为乙草胺在生产中的科学使用提供依据,还对完善乙草胺的作用机理及探讨不同作物对乙草胺耐性的差异机制有理论意义。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种苗根系形态观察结果表明,梯度浓度乙草胺处理后,小麦种苗的根长、根干重、种子根的侧根数、根毛长度和密度受抑制的程度均显着大于油菜。乙草胺不同处理浓度下小麦根系药害症状表现为:试验最低浓度(0.01 mg/L)就使种子根侧根数显着减少;0.1 mg/L浓度处理下,种苗根干重和根毛长度也被显着抑制;高于1 mg/L浓度时,幼根扭曲且硬度增加,外观颜色褐化,根毛密度显着减小且分布极不均匀;在试验最高浓度(100 mg/L)处理下,种子根停止生长,无侧根发生。而油菜种苗根系只有在乙草胺处理浓度高于1 mg/L时才表现出根长、根干重、侧根数目、根毛长度和密度受到抑制。就根系形态反应而言,油菜对乙草胺的耐受浓度是小麦的10倍以上。(2)解剖学观察结果表明,油菜和小麦种苗根尖内部结构在较高浓度(1 mg/L和10mg/L)乙草胺处理后的异变不同:油菜根尖整体缩短变粗,分生区宽度、皮层细胞层数和厚度增加,但根冠、分生区、静止中心、维管柱和导管等均未出现明显异常;而小麦种苗根尖形态变为近圆弧形,内部各组成部分间的界限模糊不清,细胞间隙增大且各层细胞排列混乱,根冠变形,分生区细胞着色较浅,细胞分裂相减少,分生区长度明显缩短,静止中心细胞体积增大且与周围分生区细胞形态无明显区别;根尖内皮层细胞“马蹄”型加厚明显,维管束和导管直径增大,中柱鞘细胞木质化。小麦根尖内皮层“马蹄”加厚有利于阻滞乙草胺进入根尖维管柱,从而减轻乙草胺对地上部分的伤害,这是一种适应性调节反应;小麦根尖分生区细胞的分裂活动受抑制是导致根尖外形缩短的重要原因,中柱鞘细胞木质化是导致高浓度乙草胺处理后小麦种子根无侧根发生的直接原因。(3)生理指标测定结果表明,随乙草胺处理浓度升高,油菜和小麦根尖细胞的MDA含量、细胞膜透性、可溶性糖含量和游离脯氨酸含量都呈现升高趋势,但是2者的细胞膜透性变化差异最明显,表现为:油菜根尖的细胞膜透性仅在处理浓度达到100 mg/L时才显着高于对照,而小麦根尖的细胞膜透性在处理浓度仅为0.1 mg/L时就显着高于对照,可见,油菜根尖细胞膜透性对乙草胺的耐受浓度是小麦的1000倍。油菜根尖细胞的游离脯氨酸积累量和积累速度明显高于小麦;油菜根尖细胞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及SOD、POD和CAT的活性均随乙草胺处理浓度升高而上升,但小麦根尖细胞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及SOD、POD和CAT的活性则随乙草胺处理浓度升高而先升后降。综合试验结果可知,相对外部形态,油菜和小麦种苗根系生理代谢对乙草胺胁迫反应的差异更明显,其中所测代谢指标中细胞膜透性的差异是导致2者对乙草胺耐性差异的最主要原因;根尖细胞内游离脯氨酸含量和抗氧化酶水平的差异也是油菜和小麦根系对乙草胺耐性存在差异的原因之一。

二、玉米对乙草胺的敏感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玉米对乙草胺的敏感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乙氧氟草醚对水稻的安全性及其混用效应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水稻生产与水田杂草危害
        1.1.1 水稻生产现状
        1.1.2 水田杂草的发生与危害
    1.2 我国水田化学除草现状
        1.2.1 水田除草剂应用现状
        1.2.2 水田应用化学除草剂引发的问题
        1.2.3 乙氧氟草醚
    1.3 除草剂对作物的影响
        1.3.1 除草剂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1.3.2 除草剂对作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1.3.3 除草剂对作物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1.4 除草剂的混用
        1.4.1 除草剂混用的意义
        1.4.2 除草剂混用效应的评价
        1.4.3 本试验混用除草剂简介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供试水稻品种
        2.1.2 供试杂草
        2.1.3 供试除草剂
        2.1.4 供试化学试剂
        2.1.5 主要仪器设备
    2.2 试验设计与方法
        2.2.1 乙氧氟草醚对不同水稻品种安全性的研究
        2.2.2 乙氧氟草醚对水稻生理生化影响的研究
        2.2.3 乙氧氟草醚与双唑草腈、嗪吡嘧磺隆混用效应的研究
    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乙氧氟草醚对不同水稻品种安全性的研究
        3.1.1 不同水稻品种对乙氧氟草醚敏感性初筛
        3.1.2 乙氧氟草醚在不同时期施药对水稻安全性的影响
    3.2 乙氧氟草醚对水稻生理生化影响的研究
        3.2.1 乙氧氟草醚对不同水稻品种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
        3.2.2 乙氧氟草醚对不同水稻品种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
        3.2.3 乙氧氟草醚对不同水稻品种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
        3.2.4 乙氧氟草醚对不同水稻品种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
        3.2.5 乙氧氟草醚对不同水稻品种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2.6 小结
    3.3 乙氧氟草醚与双唑草腈、嗪吡嘧磺隆混用效应的研究
        3.3.1 乙氧氟草醚除草活性的测定
        3.3.2 乙氧氟草醚与双唑草腈混用效应的研究
        3.3.3 乙氧氟草醚与嗪吡嘧磺隆混用效应的研究
        3.3.4 两种混剂对水稻的安全性评价
        3.3.5 小结
4 讨论
    4.1 乙氧氟草醚对不同水稻品种的安全性
    4.2 乙氧氟草醚对水稻生理生化的影响
        4.2.1 乙氧氟草醚对不同水稻品种抗逆酶活性的影响
        4.2.2 乙氧氟草醚对不同水稻品种MDA含量的影响
        4.2.3 乙氧氟草醚对不同水稻品种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4.3 乙氧氟草醚与双唑草腈、嗪吡嘧磺隆混用效应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2)乙草胺对玉米抗感自交系生长及生理生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玉米田除草剂的研究进展
        1.1.1 玉米田除草剂的应用现状
        1.1.2 玉米田除草剂药害的研究进展
    1.2 乙草胺的应用及存在的问题
    1.3 乙草胺胁迫对作物影响的相关研究进展
        1.3.1 乙草胺胁迫对作物形态指标的影响
        1.3.2 乙草胺胁迫对作物生理指标的影响
        1.3.3 乙草胺胁迫对作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设计
    2.3 试验方法
        2.3.1 形态指标的测定
        2.3.2 根尖石蜡切片的观察
        2.3.3 根系抗氧化酶活性的测定
        2.3.4 光合指标测定
        2.3.5 叶绿素荧光参数测定
        2.3.6 产量及其相关因素的测定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乙草胺对玉米自交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3.2 乙草胺对玉米自交系形态指标的影响
    3.3 乙草胺对玉米自交系根尖解剖结构的影响
        3.3.1 乙草胺对玉米自交系根尖纵切面的影响
        3.3.2 乙草胺对玉米自交系根尖横切面的影响
    3.4 乙草胺对玉米自交系根系生理指标的影响
        3.4.1 乙草胺对玉米自交系根系活力的影响
        3.4.2 乙草胺对玉米自交系根系抗氧化酶的影响
        3.4.3 乙草胺对玉米自交系根尖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3.4.4 乙草胺对玉米自交系根尖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3.4.5 乙草胺对玉米自交系根尖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3.5 乙草胺对玉米自交系光合特性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3.5.1 乙草胺对玉米自交系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5.2 乙草胺对玉米自交系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3.5.3 乙草胺对玉米自交系光合参数的影响
        3.5.4 乙草胺对玉米自交系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的影响
        3.5.5 乙草胺对玉米自交系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的影响
        3.5.6 乙草胺对玉米自交系光化学(qP)和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的影响
        3.5.7 乙草胺对玉米自交系非循环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的影响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4.2.1 乙草胺胁迫对玉米形态指标的影响
        4.2.2 乙草胺胁迫对玉米根尖解剖结构的影响
        4.2.3 乙草胺胁迫对玉米根尖生理指标的影响
        4.2.4 乙草胺胁迫对玉米光合作用的影响
参考文献
致谢

(3)乙草胺在玉米生态系统中沉积及其与药效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乙草胺概述
    1.2 乙草胺应用及环境行为特点
    1.3 影响农药降解因素
    1.4 乙草胺对土壤健康的影响
    1.5 研究的目的、内容以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乙草胺在玉米种植体系上沉积量与药效的关系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3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环境因素对不同土壤类型中乙草胺降解的影响
    3.1 供试材料
    3.2 试验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4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乙草胺对玉米中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
    4.1 供试材料
    4.2 试验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4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4)乙草胺抗、感糯玉米自交系筛选及其相关生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除草剂的施用与药害
        1.1.1 玉米除草剂施用概况
        1.1.2 除草剂药害概况
    1.2 国内外乙草胺研究进展
        1.2.1 乙草胺简介
        1.2.2 乙草胺作用机理
        1.2.3 乙草胺药害研究进展
    1.3 乙草胺药害防治与补救
        1.3.1 乙草胺药害的防治
        1.3.2 乙草胺药害的补救
    1.4 试验目的
2 测定项目和方法
    2.1 试验设计
        2.1.1 乙草胺抗性筛选
        2.1.2 不同抗感系对乙草胺的光合和生理响应
    2.2 形态指标的测定
        2.2.1 株高和茎粗
        2.2.2 药害症状
    2.3 光合指标的测定
        2.3.1 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二氧化碳浓度和气孔限制值的测定
        2.3.2 叶绿素荧光参数
    2.4 其他生理指标的测定
        2.4.1 脯氨酸含量的测定
        2.4.2 过氧化氢酶活性测定
        2.4.3 丙二醛含量测定
        2.4.4 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
    2.5 数据处理及分析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糯玉米自交系穗行对乙草胺的耐药性鉴定
    3.2 不同抗感系对乙草胺的生理响应
        3.2.1 形态指标
        3.2.2 光合参数
        3.2.3 叶绿素荧光参数
        3.2.4 生理指标差异
4 结论与讨论
    4.1 玉米自交系对乙草胺耐药性的鉴定
    4.2 乙草胺对玉米植株光合作用的影响
    4.3 乙草胺对生理指标的影响
参考文献
致谢

(5)乙草胺和镉单一与复合污染对蚯蚓—土壤—玉米系统生态过程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我国土壤环境现状
        1.2.2 农药和重金属污染对土壤动物影响研究概况
        1.2.3 农药和重金属单一/复合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1.2.4 农药和重金属对作物生理生长影响
    1.3 研究思路
    1.4 本研究技术路线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2.1 实验设置
        2.2.2 测定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乙草胺对土壤-蚯蚓-玉米系统生态过程影响研究
        3.1.1 乙草胺对蚯蚓的垂直分布变化及其生理响应
        3.1.2 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
        3.1.3 玉米形态性状变化
        3.1.4 玉米根生理变化
    3.2 镉对蚯蚓-土壤-玉米系统生态过程影响研究
        3.2.1 镉对蚯蚓的垂直分布变化及其生理响应
        3.2.2 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
        3.2.3 玉米形态性状变化
        3.2.4 玉米根生理变化
    3.3 乙草胺和镉对蚯蚓-土壤-玉米系统生态过程影响研究
        3.3.1 乙草胺和镉对蚯蚓在土壤中垂直分布变化及及生理响应
        3.3.2 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
        3.3.3 玉米形态性状变化
        3.3.4 玉米根生理变化
4 讨论
    4.1 蚯蚓生理和行为对乙草胺和镉污染的响应
    4.2 土壤理化性质对乙草胺和镉污染的响应
    4.3 植物个体形态和生理特征对乙草胺和镉污染的响应
5 结论
6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黑龙江省稗草对三种玉米田常用除草剂抗药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1.1 供试植物
        1.1.2 供试除草剂
        1.1.3 供试药剂
        1.1.4 供试仪器
    1.2 方法
        1.2.1 琼脂法测定稗草对三种除草剂抗性
        1.2.2 整株盆栽法测定稗草对三种除草剂抗性
        1.2.2. 1 整株盆栽法测定稗草对乙草胺和莠去津抗药性
        1.2.2. 2 整株盆栽法测定稗草对硝磺草酮抗药性
        1.2.3 莠去津对不同抗性水平稗草酶活性影响
        1.2.3. 1 供试材料准备
        1.2.3. 2 莠去津对SOD酶活性测定
        1.2.3. 3 莠去津对POD酶活性测定
        1.2.3. 4 莠去津对CAT酶活性测定
        1.2.3. 5 莠去津对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测定
    1.3 数据处理
        1.3.1 抗性指数计算
        1.3.2 酶活性用活性变化率表示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稗草生物型对3种除草剂抗性测定结果
        2.1.1 不同稗草生物型对莠去津抗性测定结果
        2.1.2 不同稗草生物型对硝磺草酮抗性测定结果
        2.1.3 不同稗草生物型对乙草胺抗性测定结果
    2.2 莠去津对稗草酶活性影响
        2.2.1 莠去津对稗草SOD酶活性影响
        2.2.2 莠去津对稗草CAT酶活性影响
        2.2.3 莠去津对稗草POD酶活性影响
        2.2.4 莠去津对稗草GSTs酶活性影响
3 讨论
    3.1 不同稗草生物型对3种除草剂抗性水平
    3.2 琼脂法与整株盆栽法测定稗草对除草剂抗性符合度分析
    3.3 稗草体内酶活性与其对莠去津抗性关系
4 结论

(7)生物炭对玉米苗期乙草胺胁迫作用的减缓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乙草胺简介及其环境行为
        1.1.1 乙草胺简介
        1.1.2 乙草胺在环境中的行为
    1.2 生物炭的研究进展
        1.2.1 生物炭的介绍
        1.2.2 生物炭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1.2.3 生物炭施入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1.2.4 生物炭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与改良
        1.2.5 生物炭对农药等有机污染物的影响
    1.3 生物炭对土壤中乙草胺残留的影响
        1.3.1 土壤中乙草胺的检测技术
        1.3.2 生物炭对乙草胺残留的作用机制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5 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乙草胺对玉米生长胁迫的实验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与药品
        2.1.2 盆栽试验设计
        2.1.3 玉米苗期生长生理指标测定方法
    2.2 生物炭对乙草胺胁迫作用试验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材料与设备
        2.2.2 试验方法
        2.2.3 生物炭对土壤中乙草胺残留试验方法
        2.2.4 生物炭施用对乙草胺药害缓解作用试验方法
    2.3 试验指标的测定方法
    2.4 乙草胺残留测定试验方法
        2.4.1 试验仪器与设备
        2.4.2 药品与试剂
        2.4.3 土壤样品前处理
        2.4.4 仪器分析条件
        2.4.5 气相色谱法检测乙草胺的可行性
        2.4.6 计算方法
    2.5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浓度乙草胺对玉米苗期生长胁迫的影响
        3.1.1 乙草胺对玉米苗期株高的影响
        3.1.2 乙草胺对苗期玉米植株中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1.3 乙草胺对苗期玉米植株中SOD活性的影响
        3.1.4 乙草胺对苗期玉米植株中POD活性的影响
        3.1.5 乙草胺对苗期玉米植株中CAT活性的影响
        3.1.6 乙草胺对苗期玉米植株中MDA含量的影响
    3.2 生物炭对乙草胺胁迫作用的影响
        3.2.1 乙草胺胁迫下生物炭对株高的影响
        3.2.2 乙草胺胁迫下生物炭对可溶性蛋白含量影响
        3.2.3 乙草胺胁迫下生物炭对叶绿素含量影响
        3.2.4 乙草胺胁迫下生物炭对SOD活性的影响
        3.2.5 乙草胺胁迫下生物炭对POD活性的影响
        3.2.6 乙草胺胁迫下生物炭对CAT活性的影响
        3.2.7 乙草胺胁迫下生物炭对MDA含量的影响
        3.2.8 乙草胺胁迫下生物炭对AMS活性的影响
    3.3 生物炭对土壤中乙草胺残留的影响
        3.3.1 乙草胺气相色谱标准曲线
        3.3.2 乙草胺气相色谱分析方法的可靠性
        3.3.3 生物炭对乙草胺在土壤中消解动态的影响
4 讨论
    4.1 乙草胺对玉米苗期生长胁迫的影响
    4.2 生物炭对乙草胺胁迫缓解作用的影响
    4.3 生物炭对乙草胺在土壤中消解动态的影响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生物炭对土壤中乙草胺环境行为及生物有效性影响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第一章 引言
    1.1 生物炭的特点及在土壤中的作用
        1.1.1 生物炭的特点
        1.1.2 生物炭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1.1.3 生物炭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1.1.4 生物炭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1.2 生物炭对土壤中农药环境行为的影响
        1.2.1 生物炭对土壤吸附农药的影响
        1.2.2 生物炭对土壤中农药消解的影响
        1.2.3 生物炭对土壤中农药生物有效性的影响
    1.3 生物有效性的评价方法
        1.3.1 生物法
        1.3.2 化学法
    1.4 乙草胺特性及研究现状
        1.4.1 乙草胺基本信息
        1.4.2 乙草胺的污染现状
        1.4.3 乙草胺环境行为研究现状
        1.4.4 乙草胺的毒性风险分析
    1.5 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1.5.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乙草胺在土壤和玉米苗中的残留分析方法
    2.1 材料和方法
        2.1.1 试剂和仪器
        2.1.2 仪器
        2.1.3 液相色谱和质谱条件
        2.1.4 标准溶液配置
        2.1.5 样品前处理
    2.2 结果讨论
        2.2.1 检测条件的验证
        2.2.2 分析方法线性关系验证
        2.2.3 方法回收率验证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不同种类和含量的生物炭对乙草胺在土壤环境行为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剂与材料
        3.1.2 仪器与设备
        3.1.3 生物炭扫描电镜分析
        3.1.4 生物炭红外光谱分析
        3.1.5 生物炭对乙草胺的吸附试验
        3.1.6 乙草胺在不同生物炭土壤中的消解实验
        3.1.7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讨论
        3.2.1 不同种类的生物炭的扫描电镜分析
        3.2.2 不同种类的生物炭的红外光谱图
        3.2.3 不同种类的生物炭对乙草胺的吸附
        3.2.4 乙草胺在添加生物炭土壤中的消解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同添加水平的生物炭对乙草胺在玉米苗生物有效性的影响及评价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剂与材料
        4.1.2 仪器与设备
        4.1.3 土壤培养
        4.1.4 玉米苗幼苗富集实验
        4.1.5 QuEChERS方法提取玉米苗样品中的乙草胺
        4.1.6 化学方法预测乙草胺的生物有效性
        4.1.7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讨论
        4.2.1 生物炭对土壤中乙草胺残留量的影响
        4.2.2 生物炭对玉米苗中乙草胺残留浓度的影响
        4.2.3 生物炭对乙草胺污染土壤中玉米苗生长的影响
        4.2.4 生物炭对玉米苗中乙草胺生物富集的影响
        4.2.5 化学方法评价不同生物炭添加水平土壤中乙草胺对玉米苗的生物有效性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创新性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9)黑龙江省玉米田稗草对四种除草剂的抗药性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黑龙江省玉米生产与发展现状
    1.2 杂草的发生与危害
        1.2.1 玉米田杂草的发生情况
        1.2.2 玉米田杂草的危害
    1.3 杂草化学防除概况
        1.3.1 我国玉米田除草剂应用现状
        1.3.2 黑龙江省玉米田杂草化学防除现状
        1.3.3 玉米田化学防除杂草所引发的问题
    1.4 杂草抗药性的发生与发展
        1.4.1 杂草抗药性的研究进展
        1.4.2 杂草抗药性的鉴定检测方法概述
        1.4.3 杂草抗药性形成机制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1.6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供试药剂和仪器
        2.1.2 供试种子
    2.2 试验方法
        2.2.1 琼脂法测定稗草对四种除草剂的抗药性
        2.2.2 整株盆栽法测定稗草对四种除草剂的抗药性
        2.2.3 烟嘧磺隆和莠去津对不同抗药性水平稗草酶活性的影响
    2.3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稗草对四种除草剂的抗药性
        3.1.1 琼脂法测定稗草对四种除草剂的抗药性结果
        3.1.2 整株盆栽法测定稗草对四种除草剂的抗药性结果
        3.1.3 琼脂法与整株盆栽法测定稗草抗药性水平的符合度分析
    3.2 烟嘧磺隆和莠去津对稗草体内酶活性的影响
        3.2.1 烟嘧磺隆对稗草酶活性的影响
        3.2.2 莠去津对稗草酶活性的影响
4 讨论
    4.1 分析各地区稗草对烟嘧磺隆和莠去津的抗性水平差异原因
    4.2 比较分析琼脂法与整株盆栽法测定稗草对除草剂的抗药性
    4.3 分析稗草体内酶活性与抗性的关系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油菜和小麦种苗根系对乙草胺耐性差异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1.1 乙草胺相关研究概况
        1.1.1.1 乙草胺简介
        1.1.1.2 乙草胺的作用机理
        1.1.1.3 乙草胺的药害症状
        1.1.2 不同作物对乙草胺耐性差异的研究进展
        1.1.2.1 不同作物对乙草胺的耐性反应
        1.1.2.2 油菜和小麦对乙草胺耐性差异的研究进展
    1.2 选题目的和意义
    1.3 选题依据
第二章 乙草胺对油菜和小麦种苗根系形态的影响
    2.1 试验材料
        2.1.1 植物材料
        2.1.2 梯度浓度乙草胺的配制
    2.2 研究方法
        2.2.1 种苗根系生长观察与测定
        2.2.2 根毛生长观察与测定
        2.2.3 数据处理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油菜和小麦种苗根系外形对乙草胺胁迫的反应差异
        2.3.2 油菜和小麦种苗根长和侧根数对乙草胺胁迫的反应差异
        2.3.3 油菜和小麦种苗根干重和根冠比对乙草胺胁迫的反应差异
        2.3.4 油菜和小麦种苗根毛对乙草胺胁迫的反应差异
    2.4 结论与讨论
        2.4.1 油菜和小麦种苗根系生长对乙草胺的耐受浓度有明显差异
        2.4.2 乙草胺胁迫下油菜和小麦种苗根系的药害症状有明显差异
第三章 乙草胺对油菜和小麦种苗根尖解剖结构的影响
    3.1 试验材料
        3.1.1 植物材料
        3.1.2 梯度浓度乙草胺的制备
    3.2 研究方法
        3.2.1 石蜡切片的制作和观察
        3.2.2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油菜和小麦种苗根尖纵切面对乙草胺胁迫的反应差异
        3.3.2 油菜和小麦种苗根尖横切面对乙草胺胁迫的反应差异
    3.4 结论与讨论
        3.4.1 油菜和小麦种苗根尖解剖结构对乙草胺胁迫的反应存在显着差异
        3.4.2 乙草胺胁迫下小麦种苗根尖根冠、分生区和静止中心结构呈现异常
        3.4.3 乙草胺促进了小麦根尖内皮层凯氏带加厚和维管柱的分化
        3.4.4 较高浓度乙草胺致使小麦中柱鞘细胞木质化
        3.4.5 油菜和小麦种苗根系对乙草胺耐性存在差异的细胞组织学机制探讨
第四章 乙草胺对油菜和小麦种苗根尖生理代谢的影响
    4.1 试验材料
        4.1.1 植物材料
        4.1.2 梯度浓度乙草胺的制备
    4.2 研究方法
        4.2.1 相关生理指标的测定
        4.2.2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油菜和小麦种苗根尖丙二醛含量及细胞膜透性对乙草胺胁迫的反应差异
        4.3.2 油菜和小麦种苗根尖可溶性蛋白含量对乙草胺胁迫的反应差异
        4.3.3 油菜和小麦种苗根尖可溶性糖和游离脯氨酸含量对乙草胺胁迫的反应差异
        4.3.4 油菜和小麦种苗根尖SOD、POD和CAT活性对乙草胺胁迫的反应差异
    4.4 结论与讨论
        4.4.1 油菜和小麦根尖细胞膜透性对乙草胺胁迫的反应差异最显着
        4.4.2 油菜和小麦根尖可溶性糖含量对乙草胺胁迫的反应差异较小
        4.4.3 油菜和小麦根尖游离脯氨酸的积累对乙草胺胁迫的反应存在显着差异
        4.4.4 油菜和小麦根尖细胞的抗氧化酶活性对乙草胺胁迫的反应存在显着差异
        4.4.5 油菜和小麦种苗根系对乙草胺耐性存在差异的生理机制探讨
第五章 总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玉米对乙草胺的敏感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乙氧氟草醚对水稻的安全性及其混用效应的研究[D]. 张苏新. 东北农业大学, 2021
  • [2]乙草胺对玉米抗感自交系生长及生理生化的影响[D]. 王泽华.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8)
  • [3]乙草胺在玉米生态系统中沉积及其与药效关系[D]. 霍云雷. 吉林农业大学, 2019(03)
  • [4]乙草胺抗、感糯玉米自交系筛选及其相关生理研究[D]. 姚宇涵. 沈阳农业大学, 2018(04)
  • [5]乙草胺和镉单一与复合污染对蚯蚓—土壤—玉米系统生态过程影响研究[D]. 秦媛儒. 云南大学, 2018(01)
  • [6]黑龙江省稗草对三种玉米田常用除草剂抗药性研究[J]. 刘亚光,唐兴佳,刘蓝坤,朱金文,张建树.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8(04)
  • [7]生物炭对玉米苗期乙草胺胁迫作用的减缓效应[D]. 高敬尧. 东北农业大学, 2017(04)
  • [8]生物炭对土壤中乙草胺环境行为及生物有效性影响规律[D]. 李尧.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7(05)
  • [9]黑龙江省玉米田稗草对四种除草剂的抗药性初步研究[D]. 刘蓝坤. 东北农业大学, 2016(02)
  • [10]油菜和小麦种苗根系对乙草胺耐性差异的分析[D]. 汪梦竹.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11)


玉米论文 乙草胺论文 除草剂论文 莠去津论文 酶活性论文

上一篇:发展合作经济,实现组织创新
下一篇:我国高校会计制度存在的一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