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亮均[1](2020)在《单次操作时间对推拿治疗小儿咳嗽疗效影响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不同单次操作时间的推拿治疗对小儿咳嗽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咳嗽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的小儿咳嗽推拿手法治疗,观察组单次操作时间为10~15min,对照组单次推拿操作时间为20~30min,即观察组与对照组每次推拿治疗时间比为1:2。两组均每天治疗1次,共治疗6天。运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两组患儿年龄、性别、病程、症状积分及临床疗效进行统计,并对比其临床疗效及临床主症(咳嗽、咳痰)与次症(发热、鼻塞流涕、咽部体征)积分和体征的改善情况。结果:(1)两组患儿年龄、性别、病程、治疗前的症状总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临床主症及次症评分结果:两组治疗后各症状积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在咳嗽、咳痰、发热、鼻塞流涕、咽部体征积分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愈11例,显效11例,有效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3%;对照组治愈14例,显效10例,有效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7%,两组临床疗效及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应用推拿疗法治疗小儿咳嗽时,采用单次操作时间为10~15min的推拿方法与常规单次操作时间20~30min的推拿方法疗效一致。
王春宇,杨会蓉[2](2015)在《试论唐宗海豁痰丸在内伤咳嗽及肺胀证属痰热津伤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痰"是导致咳喘的重要因素,内伤咳嗽及肺胀后期伤及阴液者不在少数,笔者辨证应用唐宗海豁痰丸在临床上取得较好疗效,多数时候可达到痰出嗽平的效果。
段传皓[3](2010)在《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对防治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从中医理论、临床研究两方面对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防治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的临床观察研究。研究方法:所有病人均门诊采集,病例来源于2009年6月-2009年7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呼吸科门诊就诊的慢性支气管炎临床缓解期患者。共纳入临床病历100例,采用治疗组及对照组,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共50例,对照组共5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西医标准疗法,治疗组联合应用以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研究结果:治疗前两组中医证候总分相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单项症状比较,咳嗽、咯痰、喘息单项症候积分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过程中发现,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总分比较,治疗组治疗前后总分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明显小于治疗前;对照组治疗前后总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后中医证候总分相比较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前后单项症状评分比较,治疗组的咳嗽、咯痰、喘息症状于治疗前后评分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咳嗽、咯痰、喘息症状于治疗前后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的单项症状积分比较:两组在治疗后咳嗽、咯痰、喘息积分对比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前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比较,治疗前两组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经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的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的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次数持续时间明显小于治疗前;对照组治疗前后的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次数持续时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相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两组治疗前后感冒情况比较,从感冒次数来说,治疗前两组感冒次数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治疗前后感冒次数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在治疗前后感冒次数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后感冒次数相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感冒的等级分布来说,治疗前两组感冒次数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治疗前后感冒等级分布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尚不能认为对照组在治疗前后感冒情况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用药情况比较,两组在治疗前采用不同用药途径的患者人数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采用不同用药途径的患者人数在治疗前后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采用不同用药途径的患者人数在治疗前后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采用不同用药途径的患者人数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治疗前采用不同用药种类的患者人数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前后用药种类的患者人数在治疗前后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采用不同用药途径的患者人数在治疗前后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采用不同用药种类的患者人数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途径比较,两组在治疗前采取不同治疗途径的患者人数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采取不同治疗途径的患者人数在治疗前后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采取不同治疗途径的患者人数在治疗前后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采取不同用药途径的患者人数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肺虚、脾虚、肾虚三组在治疗前中医证候总分比较不全相同,治疗后中医证候总分无可比性(P<0.05)。三组在治疗前咳嗽积分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咯痰、喘息积分有统计学意义,无可比性(P<0.05)。三组患者治疗前后单项症状积分比较,肺虚、肾虚组的咳嗽、咯痰、喘息症状于治疗前后评分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脾虚组的咳嗽、咯痰症状于治疗前后积分有统计学意义(P<0.05),喘息症状于治疗前后积分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三组在治疗后咳嗽积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临床缓解期患者,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咳嗽、咯痰、喘息等临床症状,同时可减少患者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次数及感冒次数。目前世界上针对慢性支气管炎的治疗尚缺乏特效的药物及方法,而中医中药秉承其五千年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精髓,在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方面具有较好的疗效。
孙旭,张欣[4](2009)在《婴幼儿先心病术后使用叩背机排痰时间的比较与研究》文中指出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是危及儿童健康和生命的常见疾病,发病率约为7‰,全国每年新发病例高达15~20万例。由于先心病术后并发症发病率高达30%,在婴幼儿中更高,尤以术后肺部并发症多见,是造成术后死亡率增加,住院时间延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护理上应积极预防和治疗。加强呼吸道管理是预防和治疗肺不张和肺炎的有效措施。积极采用胸部
杜晶国[5](2003)在《小儿拍背除痰三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 1 中医对小儿咳嗽的认识及研究 |
| 1.1 对该病的认识 |
| 1.2 小儿生理病理特点与咳嗽的关系 |
| 1.3 病因探讨 |
| 1.4 病机与病位 |
| 1.5 中医辨证分型与治疗 |
| 1.6 总结 |
| 2 西医对小儿咳嗽的认识 |
| 2.1 对本病病名的认识 |
| 2.2 流行病学调查 |
| 2.3 小儿咳嗽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
| 2.4 西医对本病的治疗 |
| 2.5 小结 |
| 3 对推拿时间的认识 |
| 3.1 古代文献中对推拿时间的认识 |
| 3.2 现代中医对推拿时间的认识 |
| 3.3 推拿时间分析 |
| 3.4 小结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 1 临床资料 |
| 1.1 研究对象 |
| 1.2 诊断标准 |
| 1.3 纳入标准 |
| 1.4 排除标准 |
| 1.5 剔除标准 |
| 1.6 脱落标准 |
| 1.7 中止标准 |
| 1.8 安全性评价 |
| 2 研究方法 |
| 2.1 研究对象分组 |
| 2.2 治疗方法 |
| 2.3 观察指标及方法 |
| 2.4 统计学方法 |
| 3 技术路线图 |
| 4 结果 |
| 4.1 一般资料分析 |
| 4.2 两组症状积分比较 |
| 4.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
| 4.4 不良反应比较 |
| 4.5 试验结果小结 |
| 第三部分 讨论与分析 |
| 1 立题依据 |
| 1.1 发病率高 |
| 1.2 推拿治疗小儿咳嗽疗效显着 |
| 1.3 文献报道较少 |
| 1.4 推拿时间的选择 |
| 2 推拿治疗小儿咳嗽的选穴依据 |
| 3 研究结果分析 |
| 3.1 两组疗效的比较分析 |
| 3.2 两组症状综合比较分析 |
| 4 问题与展望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临床观察表 |
| 知情同意书 |
| 综述 中医外治法治疗小儿咳嗽的临床现状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 1方解 |
| 2临床应用 |
| 3验案举例 |
| 4小结 |
| 目录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综述 |
| 综述一 慢性支气管炎中医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 |
| 1 历代医家对慢性支气管炎的认识 |
| 2 慢性支气管炎病因病机的现代研究概况 |
| 3 慢性支气管炎辨证论治的现代研究概况 |
| 4 参考文献 |
| 综述二 中医对冬病夏治与穴位贴敷的认识 |
| 1 历代医家对冬病夏治的认识 |
| 2 历代医家对穴位贴敷的认识 |
| 3 冬病夏治与穴位贴敷的中医治疗现代研究概况 |
| 4 参考文献 |
| 综述三 慢性支气管炎的现代医学研究 |
| 1 慢性支气管炎的概念 |
| 2 慢性支气管炎的流行病学资料 |
| 3 慢性支气管炎的危险因素 |
| 4 慢性支气管炎的发病机制 |
| 5 慢性支气管炎的病理生理 |
| 6 慢性支气管炎的诊断标准 |
| 7 慢性支气管炎的治疗及进展 |
| 8 慢性支气管炎的预后评价 |
| 9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 研究目的 |
| 临床资料 |
| 1 病例来源 |
| 2 一般情况 |
| 3 均衡性分析 |
| 诊断标准 |
| 1 西医诊断标准 |
| 2 临床分期 |
| 3 急性发作期病情程度划分 |
| 4 中医病证证候分类 |
| 研究方法 |
| 1 病例选择 |
| 2 研究方法 |
| 研究结果 |
| 1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 |
| 2 治疗组患者在治疗前后中医单项症侯积分之间的差异及总分之间的差异 |
| 3 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前后中医单项症候积分之间的差异及总分之间的差异 |
| 4 两组患者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情况 |
| 5 治疗组患者在治疗前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情况 |
| 6 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前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情况 |
| 7 感冒情况 |
| 8 用药情况 |
| 9 治疗途径 |
| 10 观察治疗组患者不同证型的中医症候积分 |
| 讨论 |
| 1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对防治慢性支气管炎临床缓解期的理论依据 |
| 2 方义分析 |
| 3 研究结果分析 |
| 4 总结 |
| 5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附表 |
| 慢性支气管炎患者调查表1 |
| 慢性支气管炎患者调查表2(用来判断治疗组患者中医证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