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康[1](2021)在《调脂通脉解毒方对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大鼠TLR4/NF-κB通路的影响及证候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动物实验:观察调脂通脉解毒方对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损伤大鼠体重、血脂水平、神经功能、脑梗死体积及TLR4/NF-κB信号通路相关炎症因子包括:Tol]样受体4(TLR4)、核因子-κB p65(NF-κBp65)、脂蛋白磷脂酶A2(Lp-PLA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等表达水平的影响,探讨其对大鼠神经损伤的保护作用和保护脑组织的机制。2.临床研究:探究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不同证候间脑卒中病因分型(TOAST分型)特点及TLR4/NF-κB信号通路相关炎症因子包括:TLR4、NF-κBp65、转化生长因子-β激活的激酶1(TAK1)和IL-6等炎症因子水平差异,为中医药防治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提供客观依据及辨证思路,为探究中药作用机理提供数据基础。方法1.动物实验:将7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调脂通脉解毒方低剂量组(以下简称低剂量组)、调脂通脉解毒方中剂量组(以下简称中剂量组)、调脂通脉解毒方高剂量组(以下简称高剂量组)和西药组,每组12只,适应性喂养1周后,尾静脉取血检测血脂。高脂饲料喂养6周制备高脂血症模型后,再次取血检测血脂,用线栓法致大鼠左侧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建立脑梗死损伤模型,各组分别给予相应浓度的调脂通脉解毒方灌胃,西药组与尼莫地平溶液灌胃,模型组及假手术组用生理盐水灌胃,记录各组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状况及评分。灌胃2周后用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检测脑梗死体积,并取缺血侧大脑皮层组织,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法)检测TLR4和NF-κB p65的表达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大鼠脑组织中Lp-PLA2、TNF-α、hs-CRP、IL-6含量。2.临床研究:纳入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东直门医院及东方医院门诊及住院符合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诊断的患者170例及健康体检者10例,根据四诊信息填写临床病例观察表进行证候评分确定中医证候,分析中医证候分布情况,比较不同中医证候间患者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脑卒中病因分型及血清TLR4、NF-κBp65、TAK1、IL-6炎症因子水平差异的特点。结果1.动物实验1)大鼠血脂检测显示:经高脂饲料喂养后,各组大鼠血脂水平较喂养前明显升高(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灌胃后较模型组相比,各剂量组及西药组TC、TG、LDL-C水平均出现降低(P<0.05),高剂量组HDL-C水平升高(P<0.05),其中高剂量组较其他组TC、TG和LDL-C水平下降幅度更大(P<0.05)。西药组与低剂量组相比,在TC、TG和LDL-C水平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 HDL-C水平上升高(P<0.05)。2)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调脂通脉解毒方各剂量组及西药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升高(P<0.05)。与低剂量组相比,中剂量组评分升高(P<0.05),而高剂量组和西药组较其他各组升高更显着(P<0.05),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3)大鼠脑组织TTC染色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中药各剂量组及西药组均出现脑梗死,与模型组相比,各剂量组与西药组脑梗死体积均减少(P<0.05),与低剂量组相比,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脑梗死体积减少(P<0.05);与中剂量组相比,高剂量组脑梗死体积减少(P<0.05)。高剂量组较西药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4)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与低剂量组相比,中、高剂量组及西药组TLR4水平降低(P<0.05);与中剂量组相比,高剂量组和西药组TLR4 水平降低(P<0.05);高剂量组与西药组TLR4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NF-κB p65表达水平比较,与低剂量组相比,中、高剂量组p-NF-κB p65水平降低(P<0.05),西药组与低剂量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剂量组间比较,高剂量组水平降低最多(P<0.05)。5)Elisa检测结果显示:Lp-PLA2、TNF-α水平比较,与模型组相比,低剂量组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高剂量组及西药组水平较模型组下降(P<0.05),且高剂量组降低最多(P<0.05)。hs-CRP、IL-6水平比较,与模型组相比,各剂量组及西药组表达水平均降低(P<0.05),各剂量组间比较,高剂量组hs-CRP、IL-6水平降低最多(P<0.05),与西药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临床研究1)中医证候分布特点: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以痰瘀互结证最多(34.70%),气虚血瘀证其次(21.76%),其余各证候分布较少,分别为风痰阻络证(17.65%)、肝阳上亢证(14.12%)、痰热腑实证(11.76%)。2)性别、年龄分布特点: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男性多于女性,平均年龄67.1±10.8岁。在各年龄段的分布中,其中65~80岁的患者占到48.2%,65岁以下患者占35.9%。40~65岁患者风痰阻络证居多(31.15%),65~80岁患者以痰瘀互结证最多(53.66%),80~90岁年龄段的患者气虚血瘀证居多(59.26%)。3)不同证候间脑卒中分型特点:TOAST分型在各中医证候间存在差异(P<0.05),其中痰瘀互结证多表现为小动脉闭塞性脑卒中,而气虚血瘀证多表现为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其余各证候间脑卒中分型无明显差异。4)各证候炎症因子水平比较,与正常组相比,各证候组炎症因子表达水平均升高(P<0.05)。其中痰瘀互结证TLR4、TAK1、NF-κBp65表达量最高(P<0.05),气虚血瘀证其次(P<0.05)。肝阳上亢证和痰热腑实证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证候间IL-6水平比较,气虚血瘀证表达量最高(P<0.05),痰瘀互结证其次,与风痰阻络证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调脂通脉解毒方可以调节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大鼠血脂水平,改善神经功能评分,减少脑梗死体积,并能够减少脑组织中的NF-κB p65和TLR4蛋白的表达,降低Lp-PLA2、TNF-α hs-CRP、IL-6等炎症因子的水平,减轻炎症性损伤,改善脑梗死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提示其可能通过调节血脂、抑制TLR4/NF-κB通路对脑梗死后神经功能损伤发挥保护作用。2.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以痰瘀互结证和气虚血瘀证为主,不同证候间脑卒中病因分型存在差异,TLR4、TAK1、NF-κB p65、IL-6等炎症因子在不同中医证候中有不同的水平特点,与中医对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病因病机的认识相符,可作为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分型的客观依据。
安彦敏[2](2020)在《银杏叶片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体重增加及糖脂代谢紊乱的影响》文中提出精神分裂症是精神科常见病,是一种高发病率、高致残率的疾病。奥氮平目前广泛用以治疗精神分裂症,疗效肯定。研究显示奥氮平在治疗精神分裂症过程中,常导致患者肥胖、体重增加、糖代谢及脂代谢异常等。银杏叶提取物药理作用广泛,常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神经精神等疾病的治疗,有用于精神分裂症的研究,能提高抗精神病药物的疗效,且有减轻抗精神病药不良反应的作用。银杏叶有降血脂的疗效,在既往的研究中虽有用中医中药方法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代谢综合征的研究,但没有用银杏叶提取物治疗的相关研究。因此本研究观察银杏叶制剂在精神分裂症的治疗过程中对奥氮平所致体质量、糖代谢、脂质代谢不良反应的影响,为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的代谢综合征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和方向。目的:银杏叶制剂具有调节血脂和减轻抗精神病药物不良反应的疗效,本研究在常规抗精神病药奥氮平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银杏叶片,观察治疗效果,并探讨银杏叶片对服用奥氮平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体重增加、糖代谢、脂质代谢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共80例,按入院时间先后进行编号,采用数字随机表的分配方式将所有入组对象按1:1比例,随机平均分为2组,每组均40例:单用组给予奥氮平(15±5)mg/d治疗,联合组给予奥氮平(15±5)mg/d+银杏叶片1.2g/d治疗,共治疗8周。于治疗前及治疗第2、4、8周末分别对2组患者进行血脂各项(TC、TG、LDL、HDL)、空腹血糖(FBG)、体重、体质量指数(BMI)监测;于治疗前及治疗第2、4、8周末分别对2组患者进行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药物不良反应量表(TESS)评分。结果:1.血脂各项:与治疗前对比,单用组第4周末和第8周末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均明显升高(P<0.05),高密度脂蛋白(HDL)明显降低(P<0.05);与治疗前对比,联合组第8周末LDL和HDL均无明显变化(P>0.05),TG和TC均显着升高(P<0.05);治疗同期比较,第8周末时联合组TG、TC和LDL均显着低于单用组(P<0.05),HDL显着高于单用组(P<0.05)。2.FBG:与治疗前相比,单用组、联合组FBG值第8周末均明显增高(P<0.05)。2组患者治疗同期FBG比较均无明显变化(P>0.05)。3.BMI:与治疗前相比,单用组、联合组BMI值第8周末均明显增高(P<0.05)。2组患者治疗同期BMI值比较均无明显变化(P>0.05)。4.PANSS:与治疗前相比,单用组、联合组PANSS评分第2、4、8周末均明显降低(P<0.05)。2组患者治疗同期比较,在治疗第4、8周末时联合组分值均较单用组低(P<0.05)。结论:1.服用奥氮平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会存在不同程度血脂水平改变、空腹血糖水平升高、体重增加,引起代谢综合征。2.银杏叶片能改善奥氮平所致的脂代谢异常,并可提高抗精神病药的临床疗效。3.银杏叶片对奥氮平所致血糖升高、体重增加无明显改善。
李鑫璐[3](2020)在《缺血性中风复发风险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中国,由于缺血性中风的高发,导致每年至少有150万居民苦于由各种病因所引起的中风,即使有患者可以幸存下来,也会因为后遗症而留有残疾。近年来缺血性中风的复发趋势也逐年上涨,其致死率、致残率均高于初次发病的患者,且生活质量不容乐观。初次发生中风者有2533%的人未来在35年内复发,甚至于多次复发,导致病情不断加重,直至死亡[1]。对于缺血性中风复发风险因素的研究是当下热门话题,可见其研究的价值及重要性。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缺血性中风患者复发的风险因素,为缺血性中风的二级预防提供参考,助人群更好的防治缺血性中风的复发。方法:研究对象选择2018年11月2019年11月在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脑病科与治未病中心就诊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组成病例组,以年龄、性别为匹配条件选择不患有该病但具有可能相关风险因素的患者或健康体检者组成对照组。采用问卷调查形式收集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婚姻状况),社会经济信息(医保类别,工作状况),个人史(吸烟,饮酒),既往史(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家族史及中医体质(阴虚质、阳虚质、气虚质、气郁质、平和质、瘀血质、痰湿质、湿热质和特禀质)。将所有除年龄外的信息分类赋值后,应用的分析软件为目前最新的IBM SPSS Statistics 26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用卡方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单因素筛查,筛选出两组之间有差异,即有可能对缺血性中风复发产生影响的因素带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进行分析。结果:本研究主要涉及一般情况、既往史、中医体质、个人史、家族史、社会经济因素等方面,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基线特征:本研究共有164例研究对象,其中病例组82例,对照组82例。年龄、性别因素在两组间的分布状况相同,P值>0.05;病例组中,年龄最大的患者是79岁,最小的患者是46岁,平均年龄为65.66岁;对照组中年龄最的患者是79岁,最小是46岁,平均年龄为63.60岁。本研究164例人群中,男性98人,占59.8%;女性66人,占40.2%。女性和男性人数比例为0.67:1,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其中病例组84例中,男性49例,占59.8%;女性33例,占40.2%,病例组中男性复发率明显高于女性;2.中医体质分布:调查分析发现,多数缺血性中风复发患者为多体质类型夹杂。本组研究人群中,痰湿质人数最多共65人,占总人数的39.6%,其中病例组有49个研究对象属于痰湿质,占23.2%;对照组有16人属于痰湿质,占19.0%;对照组平和质和痰湿质分布较多,属于平和质的研究对象共19人,占总人数的11.6%;其中对照组有18人属于平和质,占22.0%;3.单因素筛查:根据P值结果显示,病例组与对照组的患者在21项影响因素中,合并疾病(高血压)、合并疾病(冠心病)、合并疾病(糖尿病)、中医体质(痰湿质)、中医体质(平和质)、职业状态(退离休)、个人史(饮酒)等7个方面两组间存在差异。4.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中医体质(痰湿质)、合并高血压病、合并冠心病、合并糖尿病、职业状态(退离休)与缺血性中风复发有关;中医体质(平和质)与缺血性中风复发呈负相关。结论:1.中医体质(痰湿质)、合并(高血压)、合并(冠心病)、合并(糖尿病)、职业状态(退离休)与缺血性中风复发有关,中医体质(平和质)与缺血性中风复发呈负相关。2.缺血性中风复发因素的研究对中风病患者的二级预防及指导医生的临床诊疗有不可忽略的必要性,不仅要分析流行病学的影响因素,更应加强对中医体质和社会因素的分析,帮助人群更好的防治缺血性中风。
刘智美[4](2020)在《通脑丸治疗痰瘀阻络型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课题通过观察通脑丸对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痰瘀阻络型)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相关量表、血清指标的变化,客观评价其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随机将选取的80例符合标准的患者分为2组(各40例),均予基础治疗,治疗组与对照组分别合用通脑丸与脑心通胶囊。疗程为4周。分别于治疗前后认真填写病例报告表,观察患者中医症候评分及各项量表评分的变化,同时检测血脂四项HCY、hs-CRP水平,并将两组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治疗前两组资料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基础资料、各项量表评分与实验室指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对照组与治疗组之间具有可比性,可进行后续的临床观察;2.疗效比较:治疗结束后治疗组的临床疗效与中医症候疗效的总有效率分别是95%、92.5%,对照组的临床疗效与中医症候疗效的总有效率分别是80%、80%,且2组间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通脑丸治疗该病的临床与中医症候疗效优于脑心通胶囊;3.各项量表评分比较:相较于治疗前,治疗后2组NIHSS评分均明显下降,而ADL评分、FMA评分均升高,2组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2组组间进行比较时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通脑丸对该病的治疗效果较脑心通胶囊的效果更佳;4.实验室指标的比较:相较于治疗前,治疗后血清HCY、hs-CRP、TC、TG、LDL-C水平降低,血清HDL-C水平升高,治疗前后的2组组内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2组组间的血清HCY、hs-CRP水平进行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2组组间的血清血脂四项水平进行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通脑丸与脑心通胶囊在调节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血脂方面疗效相当,而在抗炎、抗氧化方面通脑丸优于脑心通胶囊。结论:通脑丸可有效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痰瘀阻络型)患者的临床疗效;能显着改善患者的中医症候积分及各项量表评分;调节患者的血脂水平,降低HCY、hs-CRP水平,无明显毒副作用。
吴旦,郑亚纯,丁楠,查慧军,闵会,姚建标,何厚洪,王如伟[5](2020)在《银杏与三七制剂在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的异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银杏与三七是常见的心脑血管治疗中药,在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抗氧化应激、神经保护、血管保护等作用。通过相关机制文献对比研究表明,在抗氧化应激过程中,银杏从自由基形成的初期至造成细胞炎症引起细胞凋亡的全过程均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三七主要在抗炎、抗凋亡中起效;在谷氨酸引起的神经损害修复以及神经保护作用上,银杏与三七均能够促进神经元再生、修复受损轴突进而保护神经细胞。此外银杏叶还能缓解因谷氨酸引起的神经毒性;三七在修复血脑屏障与血管再生上有独特的作用。临床使用中银杏与三七主要作为辅助用药,配合溶栓相关治疗方案联用,起到缓解炎症、消除水肿、提高治愈率与改善预后的作用。慢性脑灌注不足的相关疾病中,银杏有独特疗效,银杏能够有效改善相关症状,提高认知与记忆力。此外,由于银杏能够影响体内多巴胺的分泌从而保护神经细胞,在抗抑郁相关疾病上有一定的疗效,但临床数据有限仍需要进一步研究。
刘旺华[6](2019)在《基于微观辨证探讨脑缺血后脾虚病机可能及健脾补土方干预》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采用文献调查法探讨脑缺血损伤后脾虚病机可能;从在体和离体两层次探讨健脾补土方(JPBTF)对脑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对细胞外基质(ECM)及整合素(INT)-黏着斑激酶(FAK)信号通路的干预作用及机理,反证脑缺血损伤后脾虚病机可能,为临床抗脑缺血损伤提供新的治法和切入点。方法:1.通过文献回顾性研究,检索近10年脑卒中急性期相关期刊文献,运用频次分析探讨缺血性脑卒中证素分布规律。2.以《古今名医临证金鉴·中风卷》收录的着名医家治疗脑卒中的经验方为研究对象,运用频次分析、聚类分析探讨缺血性脑卒中用药规律。3.基于微观辨证和取象比类思想,将神经ECM微观结构与中医“脾土”功能之间的相似性进行类比,提出健脾补土法保护ECM抗脑缺血损伤的治法。在体实验中,采用大脑中动脉闭塞法制备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将大鼠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JPBTF小剂量组、JPBTF中剂量组、JPBTF大剂量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采用改良大鼠m-NSS法,脑组织病理形态采用HE染色法观察,血脑屏障采用电镜观察,血脑屏障通透性采用伊文思蓝渗出法检测,细胞外基质胶原(Col Ⅳ)、层粘连蛋白(LN)、纤维蛋白原(FN)、Caspase-3蛋白表达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胶原容积分数(CVF)采用Masson染色法检测,MMP-9 mRNA、MMP-2 mRNA表达用RT-PCR法检测,INTβ3、p-FAK、p-AKT、bcl-2蛋白表达用免疫印迹法检测,神经细胞凋亡检测用TUNEL法。细胞实验中INT、ILK、FAK蛋白表达采用免疫印迹法和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结果:1.脑卒中急性期常见证型有13个证型,其中与“痰”有关的证有7个,累积频率占53.8%。与“瘀,”有关的证型有5个,累积频率占50.2%。与“气虚”有关的证型有3个,累积频率占22.9%。2.脑卒中急性期病位证素频次排前3的分别是脑、脾、肝;病性证素频次排前3的分别是痰、瘀血、气虚。3.脑卒中处方中频次排前10的单味药是白芍、牛膝、当归、半夏、茯苓、石菖蒲、胆南星、钩藤、黄芪、熟地。4.脑卒中处方中频次排前5位的药类依次是补虚药、平肝熄风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化痰药。5.高频使用药物聚类分析聚为6类:分别是涤痰汤加减、羚角钩藤汤加减、天麻枸杞菊花饮、镇肝熄风汤加减、六味地黄丸加减、补阳还五汤加减。6JPBTF各剂量能改善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神经功能症状(P<0.01),改善脑组织病理形态;JPBTF大、中剂量能保护血脑屏障完整性,减轻血脑屏障通透性,减少脑组织伊文思蓝的渗出(P<0.05);JPBTF各剂量能减轻神经细胞凋亡(P<0.05~0.01);JPBTF大、中剂量能减轻脑组织Col Ⅳ、LN、FN的降解和丢失(P<0.05~0.01);JPBTF各剂量能抑制ECM降解酶MMP-9、MMP-2的表达(P<0.05~0.01);JPBTF大、中剂量促进INT-FAK信号通路关键蛋白INTβ3、ILK、p-FAK、p-AKT、bcl-2 的表达(P<0.05~0.01);JPBTF 各剂量能降低脑组织 Caspase-3的表达(P<0.05~0.01)。结论:1.文献研究显示,病位证素除了脑,脾排在第一,病性证素痰排第一,气虚排第三。表明脾失健运,气血生化不足以及脾失健运,酿湿生痰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病理环节,脾虚是脑缺血后的一个重要的病机;通过对《当代名医临证金鉴·中风卷》进行数据挖掘显示,健脾益气是治疗脑卒中的重要治法单元,为健脾补土法组方治疗脑卒中提供了理论支撑。2.健脾补土方能改善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脾虚状态、神经功能和脑组织病理形态,减轻ECM降解,抑制神经细胞失巢凋亡。3.健脾补土方可能通过保护ECM和干预INT-FAK信号通路减轻脑缺血神经损伤。4.基于微观辨证和取象比类思想将ECM与“脾土”类比建立的健脾补土法保护神经ECM抗脑缺血损伤具有可行性。
黄格朗[7](2019)在《从CT灌注成像探讨灯盏细辛对缺血性卒中临床疗效及机制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CT灌注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perfusion,CTP)评价灯盏细辛注射液在治疗缺血性卒中过程中侧支循环形成情况,及中药对患者康复功能、预后的影响;观察灯盏细辛注射液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factor,VEGF)、缺氧诱导因子-1 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1,HIF-1 α)、血管生成素1(Angiopoietin,Ang-1)、Ang-2、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ey)的调节作用,探讨灯盏细辛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的疗效与侧支循环形成之间的机制及对患者康复预后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文献研究,第二部分为临床研究。第一部分文献研究通过对知网、维普、万方数据库查询文献,总结近年来现代医学及中医学对缺血性卒中的认识,通过了解侧支循环的建立对缺血性卒中的临床意义及方法,并研究了缺血性卒中的康复预后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充分的理论依据;第二部分临床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以缺血性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试验组38例,对照组35例,两组患者均予对症、支持治疗,试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静脉滴注灯盏细辛注射液,30ml/次,用250ml 0.9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后使用,1次/d,连续治疗2周;对照组患者则用同规格250ml 0.99%氯化钠注射液静脉滴注,1次/d,连续治疗2周。两组患者在入院后48小时内及第30天,分别行CTP检测评估患者脑血管侧支循环灌注情况;分别于入院后1天、14天、30天空腹静脉采血,检测血清VEGF、HIF-1 α、Ang-1、Ang-2、IL-6、Hey 蛋白浓度;分别第 1 天、14 天、30 天使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Barthel index(BI)、简易 Fugl-Meyer 评定(FMA)、通用 ICF 组合进行评分,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能力、运动功能、综合能力等康复指标。结果:1.血液检验指标结果:治疗第14天,试验组患者血清中VEGF、Ang-2的表达与治疗前比较明显增高,HIF-1 α、Ang-1、IL-6、Hey等反应因子表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血清中VEGF、Ang-2的表达增高,HIF-1 α、IL-6、Ang-1、Hey表达降低,其中Ang-2、HIF-1、IL-6、Ang-1、Hey表达的改变与治疗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照组VEGF表达与治疗前增高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30天,试验组患者血清中VEGF、Ang-2表达的仍能维持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IF-1 α、IL-6、Ang-1、Hey炎症反应因子表达则进一步降低;对照组患者血清VEGF、Ang-2、IL-6、Ang-1、Hey等因子表达较前均逐步下降。组间结果显示,试验组与对照组间比较血清VEGF、Ang-2表达增高、Ang-1表达下降在治疗第14天、30天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IF-1 α、IL-6、Hey表达下降,其中HIF-1 α下降幅度较对照组慢,IL-6、Hey下降幅度较对照组快,在治疗第14天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第30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影像学指标结果:治疗前CTP检测提示患侧病灶感兴趣区域(ROI)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BF)、脑血容量(cerebral blood volume,CBV)较健侧轻度降低,但达峰时间(time to peak,TTP)、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明显延长,治疗30天患者该区域CBF、CBV较入院时提高、改善,TTP、MTT时间入院时缩短,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康复评定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第14天、30天康复评定进行组内比较,患者NIHSS、BI、FMA、ICF评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对照比较,在治疗第14天、30天,患者NIHSS、BI、FMA、ICF评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本研究结果显示,灯盏细辛注射液可能促进缺血性卒中患者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域侧支循环的形成,通过增加患者血清中VEGF、Ang-2的表达增高,及Ang-1、IL-6、Hey等反应因子的表达降低来实现,其中HIF-1 α在发病早期含量明显增高并到达高峰,并随时间推移逐渐下降,但经灯盏细辛药物干预后,试验组HIF-1 α下降幅度和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慢,提示侧支循环的形成与HIF-1 α/VEGF信号通路关系密切。2.经CTP检测,根据CBF、CBV与TTP、MTT时间的变化,治疗30天患者CBF、CBV较入院时提高、改善,TTP、MTT时间入院时缩短,提示缺血半暗带区域血流较前丰富,考虑患者侧支循环的建立恢复局部血供,与CTA可观察到的侧支循环对比,结果显示CTP在侧支循环的判断上有着较强的敏感性。3.NIHSS、BI、FMA、ICF康复量表评分显示,灯盏细辛注射液能明显降低试验组缺血性卒中患者NIHSS、ICF评分,减轻神经功能残损,增加患者身体的参与能力,提高BI、FMA评分,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提高肢体功能恢复,其作用与侧支循环的有效建立,脑部血流的恢复有一定相关性,侧支循环建立良好,则脑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肢体行为能力恢复越好。
栾海燕[8](2019)在《针刺对“痰瘀毒”致动脉粥样硬化家兔腹腔巨噬细胞脂质沉积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观察针刺对动脉粥样硬化家兔血脂、血液流变学、炎症因子水平、氧化应激标志物、腹腔巨噬细胞脂质沉积情况的影响,探究针刺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机理,为针刺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提供实验依据。材料与方法:26只雄性新西兰兔(2-3月龄,2-2.5kg/只)适应性喂养1周后,随机分为空白组和造模组,其中空白组7只,造模组19只。空白组以标准兔饲料喂养,造模组高脂喂养4周后,行颈动脉球囊损伤术,术后继续高脂喂养。4周后,随机从空白组和造模组中各取一只家兔,采用HE染色观察家兔颈动脉病理形态学变化,确认造模成功。然后将造模组余下的18只兔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电针治疗组(AS模型+电针)、阳性对照组(AS模型+阿托伐他汀钙片),每组6只。空白组不施加干预因素,以标准兔饲料喂养;模型组不予任何治疗,继续高脂喂养;电针组给予电针内关、足三里、关元穴处理,药物组给予含阿托伐他汀钙片的混悬液灌胃,治疗结束取材后,采用化学法检测血液中血脂含量;使用全自动血液流变仪检测血流变指标;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CRP、TNF-α、IL-6、ox-LDL含量;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MDA含量,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SOD活力;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腹腔巨噬细胞受体CD36及SR-A1的蛋白表达,油红O染色观察腹腔巨噬细胞内脂质沉积情况。结果:1.HE染色结果模型评价:显微镜下观察颈动脉,可见空白组颈动脉结构正常,内皮完整,未见炎性细胞浸润及泡沫细胞形成;造模组动脉内膜明显增厚,内膜下可见大量泡沫细胞聚集,提示AS造模成功。治疗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动脉内膜明显增厚、结构受损,可见炎症细胞浸润,泡沫细胞聚集,粥样斑块形成;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电针治疗组、阳性对照组粥样斑块面积明显减小。2.血脂水平与空白组比较,模型对照组TG、CHO、LDL-C均明显升高(P<0.01);HDL-C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电针治疗组、阳性对照组CHO、TG、LDL-C含量降低(P<0.01),HDL-C明显升高(P<0.01)。3.血液流变学指标与空白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全血黏度(高切、中切、低切),毛细管血浆粘度,全血还原粘度(高切、中切、低切),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压积均明显增高(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电针治疗组、阳性对照组全血黏度(高切、中切、低切),毛细管血浆粘度,全血还原粘度(高切、中切、低切),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压积均明显降低(P<0.01)。4.炎症因子水平与空白组比较,模型对照组CRP、TNF-α、IL-6均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电针治疗组、阳性对照组CRP、TNF-α、IL-6含量降低(P<0.05或P<0.01)。5.氧化应激标志物水平与空白组比较,模型对照组SOD含量明显降低(P<0.01),ox-LDL、MDA含量升高(P<0.01);与模型组对照比较,电针治疗组、阳性对照组的SOD含量升高(P<0.01),ox-LDL、MDA含量降低(P<0.01)。6.腹腔巨噬细胞受体CD36及SR-A1的蛋白表达水平与空白组比较,模型对照组的腹腔巨噬细胞受体CD36及SR-A1蛋白的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电针治疗组、阳性对照组的腹腔巨噬细胞受体CD36及SR-A1蛋白的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7.腹腔巨噬细胞脂质沉积情况与空白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巨噬细胞内脂滴明显增多;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电针治疗组、阳性对照组巨噬细胞内脂滴明显减少。结论:1.针刺能有效调节动脉粥样硬化家兔血脂水平和血液流变学指标,有改善血脂代谢和血液流变学的作用。2.针刺能有效调节动脉粥样硬化家兔炎症因子水平和氧化应激标志物,有一定的抗炎、抗氧化作用。3.针刺能减少动脉粥样硬化家兔腹腔巨噬细胞受体CD36及SR-A1的蛋白表达,减少巨噬细胞内脂质蓄积,抑制泡沫细胞形成,从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
程慧娟[9](2019)在《中药针剂联合中医特色疗法治疗急性期脑梗死瘀血阻络证的回顾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脑梗死在我国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高的特点,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身心健康,给社会、家庭造成了严重的负担。因此,有效的治疗脑梗死是现代医学不断追求的目标。西医治疗手段的时间窗限制、不良反应、费用问题均导致了其治疗的局限性,因此需要寻求更好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我国的传统医学不断现代化,目前中药针剂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室,且已证实在脑梗死急性期的治疗上具有确切的疗效,并有大量研究表明中西医综合疗法治疗脑梗死疗效明显优于单纯的西医治疗,中西医综合疗法将成为我国治疗脑梗死的一种必然趋势。目的:通过比较中药针剂联合不同的中医特色疗法治疗急性期脑梗死瘀血阻络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寻找较佳的中西医综合治疗方案,推广应用于临床治疗或为临床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回顾性研究的方法,从湖南长沙地区及株洲地区部分医院的病案数据库中检索在2018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期间明确诊断为脑梗死急性期证属瘀血阻络证的病例,本研究纳入病例共480例,按患者住院期间的不同治疗手段分为甲组(西医联合中药针剂)、乙组(西医联合中药针剂及针刺)、丙组(西医联合中药针剂及中药汤剂)、丁组(中药联合中药针剂及中医外治组),记录病例的一般情况、治疗前及治疗后的中医证候积分、NIHSS评分、ADL评分及不良反应。临床恢复情况根据疗效评定标准分为基本恢复、显着进步、进步、无效四个等级,并记录各组各等级病例数及总有效率,对四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并比较各评分的变化及治疗疗效。结果:1.治疗前后四组各项评分变化情况:四组中医证候积分、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乙组和丁组中医证候积分及ADL评分的改善无明显差异(P>0.05),但均优于甲组和丙组(P<0.05),联合中药汤剂中医证候积分改善和生活能力的提高和甲组相当(P>0.05);联合其他中医特色疗法后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的改善均比甲组明显(P<0.05),联合针刺组NIHSS评分改善最为显着,其次为联合中医外治组。2.总疗效评价:四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5.83%、96.67%、91.67%、95.83%,均疗效明显;疗效等级经秩和检验分析后,四组疗效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针剂联合不同的中医特色疗法治疗效果均优于西医联合中药针剂组。其中,西医联合中药针剂及针刺组治疗效果最优,其次为西医联合中药针剂及中医外治组。3.不良反应:治疗期间,共发生3例轻微不良事件,但均不影响后续治疗。结论:西医和中药针剂联合不同的中医特色疗法治疗急性脑梗死急性期瘀血阻络证患者疗效确切,具有安全性,且均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中医证候评分,有效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尤以针剂联合针刺治法最为明显。
李瑶[10](2019)在《不同LDL水平对急性脑梗死的影响及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的降脂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究不同水平低密度脂蛋白(LDL)与脑梗死后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和梗死面积的关系及丹参多酚酸的降脂作用,为脑卒中的预防、治疗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对2014年10月至2016年12月在多中心神经内科住院的轻中度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患者的基本资料、用药情况、相关化验检查等数据。依据LDL水平将患者分理想水平组、合适水平组、边缘升高水平组和升高组。对比各组治疗前和治疗后7、14、90天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改良Rankin评分(Modified Rankin Scale,mRS)和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对比治疗前与治疗后14天梗死面积。观察受试者接受丹参多酚酸治疗14天后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高密度脂蛋白(high-density lipoprotein,HDL)和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的变化情况。结果:1.与LDL理想水平组相比,LDL升高水平组NIHSS评分偏高,BI指数明显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RS评分四组无明显差异(P>0.05)。2.治疗后LDL不同水平组各时间节点NIHSS评分和mRS评分均较前显着下降,BI指数较前明显增加(P<0.05),但各组间神经功能改善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3.各组入院时脑梗死面积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14天后脑梗死面积均明显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升高水平组脑梗死面积改善程度明显低于理想水平组及合适水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丹参多酚酸治疗后TC与LDL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G与HDL变化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高LDL水平提示脑梗死后较重的神经功能缺损,LDL对疾病的严重程度有一定预测作用。2.不同LDL水平对脑梗死后神经功能恢复无明显影响,但高LDL水平不利于脑梗死面积的缩小。3.注射用丹参多酚酸具有一定的降低TC和LDL的作用,可以显着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符号说明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 综述一 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研究进展 |
| 1 血脂异常与缺血性脑卒中的流行病学现状 |
| 2 血脂异常引起动脉粥样硬化 |
| 3 血脂异常与脑卒中关系密切 |
| 4 缺血性脑卒中的调脂治疗 |
| 5 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治疗中存在的问题 |
| 6 缺血性脑卒中与炎症反应 |
| 7 TLR4/NF-κB信号通路及炎症因子 |
| 8 总结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二 中医药防治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 |
| 1 中医药对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的认识 |
| 2 中医药对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 |
| 3 中医药在现代研究中发现的新作用 |
| 4 中医药针对疾病治疗难点发挥的作用 |
| 5 总结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调脂通脉解毒方对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大鼠TLR4/NF-κB通路影响的实验研究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1 实验动物 |
| 2 药物与试剂 |
| 3 主要仪器 |
| 4 实验器械 |
| 5 动物饲养 |
| 6 实验方法 |
| 7 取材 |
| 8 观察与检测指标 |
| 9 统计方法 |
| 结果 |
| 1 调脂通脉解毒方对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大鼠体重的影响 |
| 2 调脂通脉解毒方对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大鼠血脂水平的影响 |
| 3 调脂通脉解毒方对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大鼠神经功能的影响 |
| 4 调脂通脉解毒方对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大鼠脑梗死体积的影响 |
| 5 调脂通脉解毒方对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大鼠p-NF-κB p65蛋白表达的影响 |
| 6 调脂通脉解毒方对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大鼠TLR4蛋白表达的影响 |
| 7 调脂通脉解毒方对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大鼠Lp-PLA2、TNF-α水平的影响 |
| 8 调脂通脉解毒方对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大鼠hs-CRP、IL-6水平的影响 |
| 讨论 |
| 1 调脂通脉解毒方对脂质代谢的影响 |
| 2 调脂通脉解毒方对脑梗死体积的影响 |
| 3 调脂通脉解毒方对脑梗死后神经功能的影响 |
| 4 调脂通脉解毒方对TLR4/NF-κB信号通路相关炎症因子的影响 |
| 5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三部分 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不同证候间脑卒中分型及炎症因子水平特点研究 |
| 前言 |
| 资料与方法 |
| 1 临床资料 |
| 2 研究方法 |
| 3 统计方法 |
| 结果 |
| 1 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资料 |
| 2 各中医证候患者脑卒中病因分型(TOAST分型)特点 |
| 3 不同中医证候患者炎症因子差异比较 |
| 4 不同中医证候积分与炎症因子水平的相关性 |
|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结语 |
| 结论 |
| 创新点 |
| 不足与展望 |
| 致谢 |
| 附录 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医证型与炎症因子的临床研究 |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 个人简历 |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表 |
| 第一部分 综述 |
| 1 精神分裂症及其治疗 |
| 1.1 精神分裂症概述 |
| 1.2 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
| 1.2.1 遗传因素 |
| 1.2.2 环境因素 |
| 1.2.3 神经发育异常假说 |
| 1.2.4 脑结构异常改变 |
| 1.2.5 神经生化假说 |
| 1.3 精神分裂症的治疗方法 |
| 1.3.1 药物治疗及不良反应 |
| 1.3.2 物理治疗 |
| 1.3.3 社会心理干预治疗 |
| 2 银杏叶制剂的研究现状 |
| 2.1 银杏叶制剂的药理作用 |
| 2.1.1 抗氧化作用 |
| 2.1.2 拮抗PAF作用 |
| 2.1.3 对神经系统的保护作用 |
| 2.1.4 降血脂作用 |
| 2.1.5 改善微循环 |
| 2.1.6 抗炎、抗肿瘤 |
| 2.1.7 增强机体免疫力和抗衰老 |
| 2.2 银杏叶制剂的临床应用 |
| 2.2.1 心脑血管疾病的应用 |
| 2.2.2 神经精神系统疾病方面的应用 |
| 2.2.3 GBE的不良反应 |
| 3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 1 引言 |
| 2 研究方法 |
| 2.1 研究对象 |
| 2.1.1 入组标准 |
| 2.1.2 一般资料比较 |
| 2.2 分组方法 |
| 2.3 治疗方案 |
| 2.4 观察指标 |
| 2.4.1 量表评定(PANSS、TESS)、疗效观察 |
| 2.4.2 BMI、FBG、血脂各项(TC、TG、LDL、HDL)测定 |
| 2.5 统计学方法 |
| 3 研究结果 |
| 3.1 患者治疗前后血脂的比较 |
| 3.1.1 单用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的比较 |
| 3.1.2 联合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的比较 |
| 3.1.3 不同组患者治疗同期血脂的比较 |
| 3.2 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BG)比较 |
| 3.2.1 单用组患者治疗前后FBG比较 |
| 3.2.2 联合组患者治疗前后FBG比较 |
| 3.2.3 不同组患者治疗同期FBG比较 |
| 3.3 患者治疗前后BMI比较 |
| 3.3.1 单用组患者治疗前后BMI比较 |
| 3.3.2 联合组患者治疗前后BMI比较 |
| 3.3.3 不同组患者治疗同期BMI比较 |
| 3.4 患者治疗前后PANSS比较 |
| 3.4.1 单用组患者治疗前后PANSS比较 |
| 3.4.2 联合组患者治疗前后PANSS比较 |
| 3.4.3 不同组患者治疗同期PANSS比较 |
| 3.5 临床疗效比较 |
| 3.6 不同组患者安全性比较 |
| 4 讨论 |
| 4.1 发生代谢综合征风险的分析 |
| 4.2 血脂、血糖和体重水平的比较分析 |
| 4.3 抗精神病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的比较分析 |
| 5 结论 |
| 6 研究不足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介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语 |
| 引言 |
| 文献综述一 缺血性中风的中医治疗 |
| 1 病名 |
| 2 病因病机 |
| 2.1 《内经》 |
| 2.2 各家论述 |
| 3 中医药治疗 |
| 3.1 内治 |
| 3.2 外治 |
| 3.3 中药针剂 |
| 文献综述二 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
| 1 定义 |
| 2 危险因素 |
| 试验研究 |
| 1 研究对象 |
| 1.1 病例组 |
| 1.2 对照组 |
| 2 研究方法 |
| 2.1 资料信息的收集 |
| 2.2 中医体质分类方法与体质类型判定 |
| 3 资料整理方法 |
| 4 统计方法 |
| 5 结果 |
| 5.1 单因素筛查结果 |
| 5.2 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结果 |
| 6 讨论 |
| 6.1 中医体质(痰湿质、平和质) |
| 6.2 合并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 |
| 6.3 职业状态(退离休) |
| 6.4 本文局限性 |
| 6.5 展望 |
| 结论 |
| 本文创新点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 个人简介 |
| 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词表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 1 研究对象 |
| 1.1 病例来源 |
| 1.2 诊断标准 |
| 1.3 纳入标准 |
| 1.4 排除标准 |
| 1.5 病例剔除、脱落及终止标准 |
| 2 研究方法 |
| 2.1 样本量估计 |
| 2.2 分组方法 |
| 2.3 治疗方法 |
| 2.4 观察项目与指标 |
| 2.5 疗效判定 |
| 2.6 研究记录 |
| 2.7 统计学处理 |
| 3 研究结果 |
| 3.1 基础资料表述 |
| 3.2 治疗前2组基础资料比较 |
| 3.3 治疗后2组疗效比较 |
| 3.4 安全性评价 |
| 4 讨论 |
| 4.1 刘国安教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学术思想 |
| 4.2 通脑丸的处方组成及方药解析 |
| 4.3 单味药现代药理研究 |
| 4.4 对照药物的选择 |
| 4.5 疗效观测指标的选择 |
| 4.6 通脑丸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的疗效分析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
| 1 缺血性脑卒中的西医研究进展 |
| 2 缺血性脑卒中的中医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 1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保护作用 |
| 1.1 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氧化应激保护) |
| 1.2 神经保护作用 |
| 1.3 血脑屏障保护与血管修复 |
| 1.4 二级预防 |
| 1.5 抗卒中方案联用 |
| 2 慢性脑缺血性疾病的保护作用 |
| 3 对中风后抑郁症的影响 |
| 4 小结与讨论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词表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基于文献的缺血性脑卒中证素分布规律研究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文献资料来源 |
| 1.2 检索策略 |
| 1.3 纳入标准 |
| 1.4 排除标准 |
| 1.5 筛选方法 |
| 1.6 资料规范化处理 |
| 1.7数据分析 |
| 2 结果 |
| 2.1 各证型分布情况 |
| 2.2 病位、病性证素分布规律 |
| 3 讨论 |
| 第二部分 基于文献的缺血性脑卒中用药规律研究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资料来源 |
| 1.2 纳入标准 |
| 1.3 排除标准 |
| 1.4 资料规范化处理 |
| 1.5 统计学处理 |
| 2 结果 |
| 2.1 脑卒中处方中药使用步页次分析 |
| 2.2 脑卒中处方药物类别分析 |
| 2.3 高频使用药物聚类分析 |
| 3 讨论 |
| 第三部分 健脾补土方通过ECM和INT-FAK通路对脑缺血损伤的干预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健脾补土方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脑损伤的影响 |
| 1.1.1 健脾补土方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功能和脑组织病理形态的影响 |
| 1.1.2 健脾补土方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伊文思蓝渗出的影响 |
| 1.1.3 健脾补土方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 |
| 1.1.4 健脾补土方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ECM的影响 |
| 1.1.5 健脾补土方对调控ECM降解的酶类的影响 |
| 1.1.6 健脾补土方对INT-FAK信号通路INTβ3、p-FAK、p-AKT、bcl-2表达的影响 |
| 1.2 健脾补土方对体外神经元INT、ILK、FAK表达的影响 |
| 2 结果 |
| 2.1 健脾补土方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脑损伤的影响 |
| 2.1.1 动物一般情况及证候观察 |
| 2.1.2 健脾补土方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功能的影响 |
| 2.1.3 健脾补土方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脑组织病理形态的影响 |
| 2.1.4 健脾补土方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影响 |
| 2.1.5 健脾补土方对脑缺血灌注损伤大鼠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 |
| 2.1.6 健脾补土方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细胞外基质的影响 |
| 2.1.7 健脾补土方对调控ECM降解的酶类的影响 |
| 2.1.8 健脾补土方对INT-FAK信号通路INTβ3、p-FAK、p-AKT、bcl-2表达的影响 |
| 2.2 健脾补土方对体外神经元INT、ILK、FAK表达的影响 |
| 3 讨论 |
| 3.1 微观辨证 |
| 3.2 取象比类 |
| 3.3 基于微观辨证和取象比类思想的细胞外基质与“脾土”的类比 |
| 3.4 ”脾土”与脑生成的关系 |
| 3.5 “脾土”与脑的经络相通关系 |
| 3.6 “脾土”与脑主情志的关系 |
| 3.7 “脾土”与脑卒中发病的关系 |
| 3.8 脑卒中临床特点与“脾土”的关系 |
| 3.9 ECM和INT-FAK通路与脑缺血损伤的关系 |
| 3.10 中医药防治脑缺血性疾病研究概况 |
| 3.11 健脾补土方通过ECM和INT-FAK通路对脑缺血损伤的干预 |
| 3.12 健脾补土方立法选方理论探讨 |
| 第四部分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业绩 |
| 综述 中医药防治缺血性脑卒中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 1.1 缺血性卒中现代医学认识 |
| 1.1.1 缺血性卒中治疗现状 |
| 1.1.2 缺血性卒中侧支循环建立 |
| 1.1.3 缺血性卒中侧支循环建立的评估 |
| 1.1.4 缺血性卒中侧支循环建立意义 |
| 1.1.5 小结 |
| 1.2 中医对缺血性卒中的认识 |
| 1.2.1 病因病机 |
| 1.2.2 中风证型分类 |
| 1.2.3 中医药治疗 |
| 1.2.4 小结 |
| 1.3 缺血性卒中的康复预后 |
| 1.3.1 脑卒中后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与改善 |
| 1.3.2 康复训练对神经可塑性的影响 |
| 1.3.3 缺血性卒中预后 |
| 1.3.4 小结 |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 2.1. 研究对象 |
| 2.1.1 病例来源 |
| 2.1.2 诊断标准 |
| 2.1.3 病例纳入标准 |
| 2.1.4 病例排除标准 |
| 2.1.5 病例脱落标准 |
| 2.1.6 治疗师入选标准 |
| 2.1.7 试验中止标准 |
| 2.2 研究方法 |
| 2.2.1 研究设计 |
| 2.2.2 随机分组方法 |
| 2.2.3 随机的隐藏 |
| 2.2.4 盲法的控制 |
| 2.2.5 研究方案 |
| 2.2.6 指标检测方法 |
| 2.3 统计学分析 |
| 2.4 研究结果 |
| 2.4.1 患者一般资料 |
| 2.4.2 血液检验结果指标 |
| 2.4.3 两组患者影像学指标比较 |
| 2.4.4 两组患者康复评定结果比较 |
| 2.5 小结 |
| 第三章 讨论 |
| 3.1 缺血性卒中与细胞因子 |
| 3.1.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缺氧诱导因子-1α |
| 3.1.2 血管生成素和白介素-6 |
| 3.2 中医对缺血性卒中的认识 |
| 3.2.1 病因病机 |
| 3.2.2 中医药治疗 |
| 3.3 灯盏细辛注射液对缺血性卒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
| 3.3.1 灯盏细辛的化学结构 |
| 3.3.2 灯盏细辛的药理作用及多学科应用 |
| 3.3.3 野黄芩苷及其药理作用 |
| 3.3.4 总咖啡酸酯及其药理作用 |
| 3.4 灯盏细辛对缺血性卒中治疗作用 |
| 3.5 灯盏细辛与缺血性卒中的辨证分型 |
| 3.6 灯盏细辛注射液对侧支循环形成的机制分析 |
| 3.7 灯盏细辛注射液对康复预后的影响 |
| 3.8 灯盏细辛注射液使用过程的安全性评价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一 脑卒中侧支循环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二 灯盏细辛主要有效成分脑保护机制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 致谢 |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 附件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英文缩略词表 |
| 前言 |
| 论文一 针刺对动脉粥样硬化家兔颈动脉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
| 材料与方法 |
| 实验结果 |
| 讨论 |
| 小结 |
| 论文二 针刺对动脉粥样硬化家兔血脂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
| 材料与方法 |
| 实验结果 |
| 讨论 |
| 小结 |
| 论文三 针刺对动脉粥样硬化家兔炎症因子及氧化应激标志物的影响 |
| 材料与方法 |
| 实验结果 |
| 讨论 |
| 小结 |
| 论文四 针刺对动脉粥样硬化家兔腹腔巨噬细胞脂质沉积的影响 |
| 材料与方法 |
| 实验结果 |
| 讨论 |
| 小结 |
| 结论 |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动脉粥样硬化的认识及治疗 |
| 综述二 祖国医学对动脉粥样硬化的认识 |
| 综述三 针灸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实验研究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介 |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中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 1.病例选择 |
| 1.1 病例来源: |
| 2.诊断标准(见附录一) |
| 3.病例入选标准 |
| 3.1 病例纳入标准 |
| 3.2 病例排除标准 |
| 4.研究方法 |
| 4.1 临床病例分组 |
| 4.2 治疗方案 |
| 4.3 临床资料的记录(详见临床资料记录表:附录二) |
| 5.统计学方法 |
| 6.结果 |
| 6.1 性别分布情况及比较(见表1a、1b) |
| 6.2 年龄分布情况及比较(见表2a、2b) |
| 6.3 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NIHSS评分、ADL评分比较(见表3) |
| 6.4 治疗后临床总疗效比较(见表4a和4b) |
| 6.5 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变化及比较(见表5a和5b) |
| 6.6 治疗后NIHSS评分变化及比较(见表6a、6b) |
| 6.7 治疗后ADL评分变化及比较(见表7a、7b) |
| 6.8 不良事件的记录 |
| 第二部分 讨论 |
| 1.理论讨论 |
| 1.1 中风的病因病机 |
| 1.2 脑梗死西医病因与“瘀”的关联 |
| 2.中药针剂在脑梗死治疗中的应用现状 |
| 3.活血化瘀类针剂的药理研究 |
| 3.1 三七皂苷类制剂 |
| 3.2 银杏叶制剂 |
| 3.3 川芎提取物类制剂 |
| 3.4 丹红注射剂 |
| 3.5 灯盏细辛制剂 |
| 3.6 水蛭、地龙复方制剂 |
| 4.中医特色治疗脑梗死的优势 |
| 4.1 中药口服制剂 |
| 4.2 针刺疗法 |
| 4.3 中医外治法 |
| 5.结语 |
| 5.1 结论 |
| 5.2 不足与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文献综述 |
| 参考文献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英文缩写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中药提取物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