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康脉胶囊治疗Ⅰ期动脉硬化闭塞症临床观察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康脉胶囊治疗Ⅰ期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李婉婷,姚伊依,陈嘉兴,高杰[1](2021)在《电针夹脊穴联合芪参通脉饮1号治疗Fontaine Ⅱ期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电针夹脊穴联合芪参通脉饮1号治疗FontaineⅡ期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0年1月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周围血管病科就诊的90例FontaineⅡ期ASO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试验1组、试验2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以电针夹脊穴治疗,试验1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应用通塞脉片口服治疗,试验2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应用芪参通脉饮1号口服治疗,3组均以7 d为1个疗程,共观察4个疗程。4个疗程后,观察3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包括肢体冷感、下肢间歇性跛行、踝肱指数)及微循环血流状态(包括足部温度、温控血流),对比分析3组之间的差异性。结果试验1组总有效率为86.67%,试验2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33%,3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临床症状和体征、微循环血流状态均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改善(P<0.05),试验1组、试验2组改善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试验2组优于试验1组(P<0.05)。结论电针夹脊穴联合芪参通脉饮1号能够改善FontaineⅡ期ASO患者的下肢缺血情况,缓解下肢发凉及疼痛症状,改善微循环血流,且安全有效。

王超[2](2021)在《全元通脉胶囊治疗Ⅱ期痰瘀阻络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针对Ⅱ期痰瘀阻络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采用全元通脉胶囊进行治疗,通过客观评价其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症状、体征的改善,间歇性跛行距离的增加以及ABI指数的提高情况,来评价其临床疗效,从而为临床治疗期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提功一种新的治疗方法。方法将就诊于石家庄市中医院脉管一科门诊符合研究标准的Ⅱ期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证属痰瘀阻络型患者74例,按照就诊顺序编号,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患者均为37例。对照组予常规以及贝前列素钠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全元通脉胶囊口服治疗,疗程为4周。分别于治疗前后记录患者的皮温、皮色、麻木、酸胀评分及间歇性跛行距离,ABI指数,观察并比较两组数据,以评价其疗效。结果两组74例患者,治疗组中1例患者剔除;对照组中2例患者剔除。最终治疗组36例、对照组35例纳入最后统计分析当中。1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病程方面,经统计学分析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具有可比性。2两组患者在皮温、皮色、酸胀、麻木症状体征评分改善方面,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在间歇性跛行距离方面,经统计学分析治疗前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的间歇性跛行距离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4两组患者在ABI指数方面,经统计学分析治疗前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的ABI指数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5疗程结束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4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4.29%,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6两组患者治疗后血常规及肝肾功检查未出现明显异常。结论全元通脉胶囊对于Ⅱ期痰瘀阻络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症状体征评分、间歇性跛行距离、ABI指数方面均有改善。与单纯运用常规以及贝前列素钠片治疗相比,加用全元通脉胶囊对于Ⅱ期痰瘀阻络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疗效更显着,临床上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图0幅;表8个;参116篇。

宋飞,赵诚,曹永兵,曹烨民[3](2020)在《中医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对近年来有关中医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研究文献进行全面查阅、整理,从中医内治法、外治法及其他治法三方面进行概述,并分析中医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及特点,总结中医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具有的独特优势。目前已有的研究方法和疗效评价标准尚不够规范和完善,且在药效学和作用机制研究方面涉及较少,还需继续深入研究。

崔向武[4](2019)在《蠲脉Ⅰ号温阳拆方对ASO家兔血管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组成部分旨在通过动物实验探讨蠲脉Ⅰ号温阳拆方、蠲脉Ⅰ号全方、金匮肾气丸对家兔ASO模型的防治作用,并通过进一步研究探讨温阳方药对ASO模型家兔血清钙离子、血管组织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及钙调节蛋白的调节作用。初步验证邓柏杨教授根据异病同治原则,在现有大量文献研究和自身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ASO发病机制与老年肾阳虚血管细胞内钙超载相关的假说。方法:选用新西兰大白兔35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蠲脉Ⅰ号温阳拆方组、蠲脉Ⅰ号全方组、金匮肾气丸组,每组7只。采用单纯高脂喂养实验家兔12周复制ASO模型,并在模型复制期间同步给药。12周后根据彩色多普勒腹主动脉血管照影及腹主动脉HE染色病理切片检测判断模型制备情况。实验开始与结束时各采血一次检测血脂四项、血流变及血清钙离子等血液指标。模型制备成功后,麻醉下无菌操作截取2-3cm腹主动脉,分为两份,一份做石蜡切片HE染色镜下观察血管组织机构形态学变化,一份液氮速冻qPCR检测各组血管组织中CAM(钙调蛋白)基因mRNA的相对表达量。每组随机抽取3只家兔腹主动脉血管组织用预冷的PBS溶液迅速清洗干净精细剪将血管组织剪成肉糜,消化细胞悬液加入flo-4-am荧光探针进行流式细胞仪检测荧光强度及细胞内钙离子阳性比例。结果:12周后血管超声照影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家兔腹主动脉内经正常管壁光滑未见明确斑块回声。模型组家兔腹主动脉内膜局部欠光滑,可见多个强回声斑块附着。腹主动脉病理切片检测显示,模型组有明显的斑块形成管腔缩窄;各组血液指标检测结果:1、实验前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蠲脉Ⅰ号温阳拆方组、蠲脉Ⅰ号全方组、金匮肾气丸组五组血脂指标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浓度无差异(p>0.05);血流变指标全血低切粘度、高切粘度、血浆粘度以及红细胞压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钙离子浓度对比无差异(P>0.05);2、模型制备成功后各组血液指标比较(1)模型组及各药物治疗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是TC、LDL-C浓度明显升高(P<0.05),TG、HDL-C浓度无明显差异(P>0.05);血流变指标全血低切粘度、高切粘度、血浆粘度以及红细胞压积,均不同程度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钙离子浓度对比无差异(P>0.05);(2)各药物治疗组与模型组对比,TC、TG、LDL-C和HDL-C浓度无明显差异(p>0.05);血流变指标全血低切粘度、高切粘度、血浆粘度以及红细胞压积,差异无统计学意(P>0.05);血清钙离子浓度对比无差异(P>0.05);3、各组腹主动脉病理切片HE染色结果显示(1)正常对照组血管组织内膜表面光滑,完整,内皮细胞排列整齐无隆起,中膜平滑肌细胞环装排列,整齐;(2)模型组与各药物治疗组均有不同程度的内皮损伤斑块形成,模型组血管组织形态最差,全方组基本正常,拆方组与金匮肾气丸组血管组织形态较差但优于模型组;4、qPCR检测各组血管组织中cam(钙调蛋白)基因mRNA的相对表达量结果显示各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5、细胞流式检测结果显示(1)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细胞内钙离子浓度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模型组与各药物治疗组比较,钙离子浓度低于各药物治疗组(P<0.05)。结论:1、采用单纯高脂喂养家兔12周制备成功制备ASO动物模型。2、实验后除正常对照组外,模型组及药物治疗组均患有高脂血症且血液处在高粘状态,药物在防治ASO疾病中对家兔血液脂质及血液黏度水平的影响不明显,可能是因在喂药过程中同时高脂喂养干扰了药物疗效。3、通过血管组织形态学变化对比,温阳拆方能够降低斑块形成风险保护血管结构的完整性防止病变。其效果可能是温阳法能够促进钙离子内流,提高并维持血管组织细胞内钙离子浓度产生。而模型组血管组织细胞内钙离子浓度低,说明ASO的发病机制可能是血管组织细胞内钙离子的“空载”而非“超载”。4、采用经典温肾助阳方剂金匮肾气丸以方测症,其起到一定的防治作用,但效果不如蠲脉Ⅰ号温阳拆方,高脂诱导的ASO动物模型可能为阳虚证。

宋飞[5](2019)在《软坚清脉颗粒保护下肢缺血性血管损伤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研究软坚清脉颗粒对下肢缺血性小鼠的药效学实验研究,动物实验通过制作下肢缺血性小鼠实验模型研究软坚清脉颗粒对下肢动脉缺血小鼠的血流情况检查以及对VEGF、CD31和PDGF的表达水平研究;细胞实验通过制备大鼠含药血清,通过含药血清作用于缺氧损伤的HUVECs,研究软坚清脉颗粒对血管内皮细胞缺氧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方法:1、动物实验:C57BL/6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和模型组,模型组用手术结扎股动脉建立下肢缺血性小鼠模型,模型成功后随机分为软坚清脉颗粒高、中、低三个剂量组,分别灌胃给予软坚清脉颗0.185 g·kg-1·d-1、0.370 g·kg-1·d-1和0.740 g·kg-1·d-1溶液,每天1次,连续28d给药后用激光散斑血流成像仪检查血流流动情况;通过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小鼠VEGF和CD31的表达水平;ELISA检测血清中VEGF和PDGF含量表达。2、细胞实验: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软坚清脉颗粒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灌胃给予0.9%Na Cl溶液和0.275 g·kg-1·d-1、0.550 g·kg-1·d-1、1.100g·kg-1·d-1软坚清脉颗粒剂溶液,每天2次,连续灌胃10 d。末次给药后采集心脏血液,制备含药血清。将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s)分成空白、模型和软坚清脉颗粒低、中、高剂量组。空白组加不含含药血清的完全培养基,置于常规环境下培养(21%O2);模型组细胞加入制备的对照组含药血清,软坚清脉颗粒各剂量组细胞分别加入制备的相应组别的含药血清。空白组除外,其他各组置于含95%N2+5%CO2混合气体的培养箱培养,建立缺氧损伤模型。MTT法检测细胞活力;Hochest33342和Annexin V-FITC/PI染色检测细胞凋亡;Rho123染色后流式细胞仪检测线粒体膜电位(MMP);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细胞中TL1A和Caspase-3的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动物实验:(1)普通饲料喂养并在手术建立下肢缺血性模型后,造模成功后持续给药直至第28d后,观察下肢缺血性小鼠下肢血流情况:与正常组对比,模型组中下肢动脉血流阻断,未见其血流通过,可见造模后下肢动脉缺血;同模型组相比较,软坚清脉颗粒低、中、高剂量组血流分叉分支较多,说明其侧枝循环血供良好;(2)下肢缺血性小鼠VEGF表达:与正常组相比较,模型组内VEGF较正常组内VEGF表达较少(P<0.01);与模型组相比较,软坚清脉颗粒在低剂量组上优于模型组(P<0.05),存在剂量上的依存性,且软坚清脉颗粒中、高剂量组别明显高于模型组这一组别(P<0.01);(3)在血管新生标记物CD31的表达: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血管中CD31较正常组血管中CD31表达减少(P<0.05);与模型组对比,中药复方软坚清脉颗粒中和高剂量优于模型组别(P<0.05),低剂量组CD31表达与模型组无明显差异,但软坚清脉颗粒复方中剂量和高剂量组CD31表达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4)血清中VEGF表达: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血清中VEGF表达比正常组表达含量下降,低于正常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与软坚清脉颗粒低剂量、中剂量和高剂量中VEGF表达呈递增趋势(P<0.05,P<0.01);且软坚清脉颗粒中、高剂量明显高于低剂量组(P<0.01)。(5)血清中PDGF表达:软坚清脉颗粒对小鼠血清中PDGF表达,与正常组对比,模型组中PDGF表达低于软坚清脉颗粒正常组(P<0.05),且中、低、高三个剂量组随剂量上变化呈逐步递增状态,且中、高剂量表达优于低剂量组(P<0.01)。2、细胞实验:(1)缺氧诱导48 h后,模型组HUVECs细胞活力较空白组活力显着降低(P<0.01);同模型组相比较,软坚清脉颗粒中、高剂量组的细胞活力显着升高(P<0.01);且中、高剂量组的细胞活力明显高于低剂量组(P<0.01);(2)缺氧诱导24 h后,模型组细胞核固缩碎裂并出现凋亡小体,细胞凋亡率较空白组明显升高(P<0.01);软坚清脉颗粒各剂量组的核固缩和凋亡小体明显减少,细胞凋亡率较模型组均显着降低(P<0.05,P<0.01);且中剂量和高剂量组的细胞凋亡率明显低于低剂量组(P<0.01);(3)与空白组相比较,模型组细胞MMP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较,软坚清脉颗粒各剂量组细胞MMP显着升高(P<0.05,P<0.01);且中、高剂量组细胞的MMP明显优于低剂量组(P<0.01);(4)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细胞TL1A和Caspase-3 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软坚清脉颗粒各剂量组细胞TL1A和Caspase-3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5,P<0.01);且中、高剂量组细胞TL1A和Caspase-3 m RNA表达量明显低于低剂量组(P<0.01)。结论:中药复方软坚清脉颗粒能够促进下肢缺血性小鼠血流增加,剂量性的促进VEGF和CD31的表达,对VEGF和PDGF表达具有促进作用,促进下肢血管新生并建立侧枝循环;软坚清脉颗粒含药血清可以通过稳定MMP抑制缺氧诱导的HUVECs细胞凋亡,其作用机制的表达可能与抑制TL1A和Caspase-3的表达相关。

赵旭阳[6](2018)在《中药熏洗辅助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中药熏洗辅助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联合应用治疗效果,拓展中医药治疗本病的思路和方法。方法:选取2017年04月至2017年11月就诊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周围血管病科住院患者中符合入组标准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52例(患肢共70条),随机分为对照组26例和治疗组26例,分别给予基础治疗和基础治疗联合中药熏洗治疗,4周为一个疗程对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体征积分、踝/肽比、足背动脉内径和足背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小腿、足背及足趾部位皮温、凝血功能试验的变化进行统计分析,并观察记录两组用药期间的药物不良反应。结果:1、在改善中医症状体征指数、ABI数值、足背动脉内径大小和足背动脉PSV方面治疗组显着优于对照组(P<0.01)。2、在改善下肢各部位皮温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3、两组在降低血小板数量及凝血功能水平方面均有成效,且无明显差异。4、治疗前后两组的安全性指标无异常改变。结论:基础治疗与中药熏洗辅助治疗相结合能够明显改善中医症状体征、ABI指数、足背动脉内径和足背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有效改善下肢皮温。说明中药内外合治对本病的治疗效果优于单独中药内服治疗,这一思路值得进一步讨论和研究。

王继雪[7](2018)在《复络方治疗早期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痰瘀阻络型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复络方(自拟方药)治疗早期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痰瘀阻络型的临床疗效,为早期痰瘀阻络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提供新的治疗药物。方法:本研究选取2017年5月~2018年2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周围血管科病的门诊患者,共纳入6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治疗组应用复络方颗粒,温水冲服,一日两次;对照组采用通塞脉片5片,口服,一日三次。治疗12周后,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静息ABI指数、小腿红外热像图及总体疗效进行对照分析。结果:(1)治疗后患者的肢体发凉、肢体酸胀、肢体麻木、灼热感、肤温降低、肤色异常、足背动脉搏动、间歇性跛行情况均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足背动脉搏动相比(P>0.05);(2)治疗后小腿红外热像图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3)治疗后静息ABI指数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4)疗程结束后,治疗组总有效率80%,对照组总有效率66.7%,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1.复络方对早期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痰瘀阻络型的临床表现、小腿的红外热像图及总体疗效均有改善。2.复络方对早期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痰瘀阻络型的治疗疗效优于通塞脉片,作用显着。

张雅[8](2016)在《电针夹脊穴辅助治疗Ⅰ期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通过对60例Ⅰ期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临床观察,探讨电针夹脊穴对本病的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Ⅰ期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病例。两组病例性别、年龄、病程资料相比较,P>0.05,无显着性差异,具有可比性。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周期为三周;治疗组给予电针夹脊穴结合常规治疗,治疗周期为三周。观察两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疗效及微循环状态(温控血流、阻断后反应性充血、红外热像图)的变化,进行统计学处理,对比两组之间差异性。结果:1.两组患者经治疗,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73.33%,P<0.05,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治疗后皮肤温度、酸胀、麻木、皮肤色泽、间歇性跛行等临床症状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2.治疗组患者治疗后温控血流、阻断后反应性充血、红外热像图指标好转均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治疗组微循环改善优于对照组。结论:电针夹脊穴辅助治疗Ⅰ期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患者具有提高临床疗效的作用。

郭娴[9](2016)在《吕培文教授学术思想、临床经验总结及应用调和气血法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吕培文教授,多年来从事中医外科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一直担任北京中医院外科主任、外科教研室主任以及硕士研究生导师等职。现为全国第五批、北京市级第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在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中不断积累、发展、创新。在继承房芝萱、赵炳南、王玉章等多位外科泰斗的经验基础上,结合中医外科临床特色,求发展、找突破,不断创新,逐渐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学术思想体系。2012年至2015年期间,本人有幸跟师吕教授侍诊学习,以中医传承跟师学习的方法,得到老师悉心指导、倾囊相授,临诊中感悟颇深。以期通过本论文的书写,初步探讨老师的主要学术思想及中医外科特色证治方法。本研究共分为四个部分:一、吕培文教授学术渊源探究:通过跟师学习、病案整理、文献研究、师承交流探讨等多方面学习方法的应用,整理总结吕培文教授学术思想形成的成长经历、学术传承渊源及主要学术思想成就。1、正规院校学习,为今后开展临床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工作之初,幸遇中医泰斗,培养了吕教授注重师承与临床相结合的学术特色,以中医为主的中西医结合思维体系。2、吕教授深得房芝萱亲授,对于外科疑难重疾,尤其是大动脉炎的证治、血分药物的应用特点以及外用甲字提毒粉的学术传承研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3、吕教授师从于王玉章,做为学术继承人,不仅在吕教授学术思想的形成上起到了关键作用,同时对王老的临证宝贵经验进行了较为完整的总结。尤其对于中医外科整体与局部辨证特点、脾胃学说在外科疾病中的运用、内外同治方法的灵活运用进行总结。4、吕教授随赵炳南临证,赵老阴阳辨证体系对吕教授影响颇深,强调在整体与局部辨证以及病变过程中,应明辨阴阳气血之不同,同时赵老大量实用方剂对临证遣方起到了深远的影响。二、吕培文教授学术思想总结:深入探讨总结吕培文教授临证辨证特点、理论思想体系、辨证特点、及处方用药规律的总结与应用。吕教授博采众家之长的基础上,溯本求源,通过大量的临证实践及经验整理,形成了具有突出优势特色的中医外科诸病的学术经验以及从外科疾病入手,形成以气血辨证为基础的特色辨证学术思想体系。1、辨证中注重整体与局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必要时注重西医诊断及治疗方法的运用。2、注重外科首辨阴阳的理解与运用。从发病情形、局部及全身症状、判断预后等方面深入探讨阴阳辨证为外科总则。3、探讨气血理论在周围血管疾病中的运用。从周围血管病病因病机、气血理论核心思想、临证气血理论的巧妙应用等方面进行论述。4、熟读经典,汲取精华,将《内经》、《临证指南医案》、《血证论》等典籍中的重要思想与中医外科特色相结合运用。三、吕教授临证经验总结:1、糖尿病足溃疡外科证治特色:吕教授强调阴阳气血整体与局部辨证为重要原则。内治法寓消托补三法于调和之中,注重固护脾胃正气的治疗原则。外治法注重溻渍、掺药、消敷贴法以及清疮术(鲸食法、蚕食法)的灵活辨证运用。2、深静脉血栓的中医证治:吕教授强调,瘀血阻于脉络是本病的基本病机。瘀、湿、热三者相互为病是本病早期的主要病理特点,血瘀贯穿于疾病的始终。本病虚是本、邪是标、瘀是变。应注重气血同治的原则,责之于脾、肾、肺脏为主。3、下肢淋巴水肿证治特点:吕教授依据本病特点,强调在辨证中尤其要注意辨湿热、辨阴阳、辨气血、辨部位,同时注重内外同治的重要作用。4、乳腺疾病证治特点:理、调、健为治疗总则,责之于肝脾肾三脏,治疗上注重处理“扶正”与“祛邪”的关系,尤其擅用当归、芍药,二药为治疗乳癖之要药,均入血分,具有养血活血、调肝化瘀的作用。5、甲状腺疾病证治特点:以吕教授消瘤方为例,从气、痰、瘀致病特点分析本病早期以气滞为主,而中后期则以血瘀、痰凝为主。本病特点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气滞、痰凝、血瘀为主要致病因素。6、多发大动脉炎的证治特点:老师在结合房芝荁房老经验基础上,认为本病主要分为虚寒、虚热两型。抓住调和气血为主要治则,动静结合,气机调畅,必要时攻补兼施。7、肿瘤诊疗特点分析:吕教授认为,调整阴阳,补其不足,泻其有余,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状态,是治疗肿瘤的最基本原则。老师提出慢性疾病患者“与病共存”的理念,通过调和之法,可改善人体内环境的整体状况,使阴阳气血重新达到动态平衡的状态8、慢性荨麻疹证治特点:吕教授认为本病亦可从“血”论治自始至终抓住一个“血”字,辨气血阴阳虚实之不同,临床疗效显着。9、中医外科常用止痛药物总结:外科之“‘痛”,依据其疾病部位、性质、持续时间、发作特点、诱发因素之不同,应细辨病因,灵活运用。10、围绝经期气血辨证特点:此期正是冲任功能逐渐衰退的一个过渡时期,机体气血阴阳平衡失调,会产生各种疾病,外科多见为乳腺疾病、甲状腺疾病、血管疾病等。吕教授认为大多为肝气太旺或肾气不足,肝肾同源、调和气血为此类患者多见立法治疗原则。四、应用吕培文教授调和气血基本方药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进行临床病例对照观察研究,评价本方法应用于临床的优势特色。目的:通过观察运用吕培文教授调和气血基本方药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症状体征及客观专科指标改善情况,探讨调和气血法在动脉硬化闭塞症治疗作用机理及优势分析。研究方法:1、本研究选自2013年1月—2015年7月,符合本研究诊断标准的门诊、住院患者109例做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两组例数按2:1设定,治疗组观察病例共74例,对照组观察病例35例。2、治疗组应用吕培文教授调和气血基本方药,对照组应用桃红四物汤,每日一剂,分两次温服,疗程为3个月。3、分别进行疗效评价、专科指标(踝肱比及足趾PPG)、安全性指标观察。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8.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计数资料以例数表示,各时间点与基线的比较采用秩和检验。t检验前均开展方差齐性检验,若变量转换后仍不符合齐性,则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检验水准a=0.05,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P>0.05为无统计学差异。结果:1.总体疗效评价:治疗组74例中,治愈3例,显效25例,有效36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3.2%;对照组35例中,治愈1例,显效10例,有效17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80%。2、专科临床症状评分改善:两组患者主要专科临床症状,肢体皮肤发凉、酸胀、麻木、间歇性跛行、静息痛、皮温降低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肢体皮色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专科指标检查评价:两组治疗前后ABI测定较治疗前均有改善(P<0.05),两组间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前后PPG测定较治疗前均有改善(P<0.05),两组间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调和气血法在动脉硬化闭塞症治疗中的应用,可提高临床疗效,尤其在肢体皮肤发凉、酸胀、肢体麻木、间歇性跛行、静息痛、皮温降低、肤色异常方面的改善具有明显优势。

张龙凤[10](2010)在《康脉软胶囊对动脉硬化闭塞症病人血液流变学影响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ASO)是由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所致的一种常见周围血管疾病,属于中医“脱疽”、“脉痹”等范畴。康脉软胶囊制剂具有剂量小、吞服方便、易于病人长时间服用的优点,用于治疗ASO等周围血管疾病,取得良好疗效。目的:观察康脉软胶囊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时对血流变的影响。方法:80例ASO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应用康脉软胶囊治疗。对照组40例,应用通塞脉片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踝/肱指数、足背温度、临床症状和体征的变化。结果:康脉软胶囊能改善血液流变学、踝/肱指数、足背温度、临床症状和体征,与对照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康脉软胶囊能有效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且疗效优于通塞脉片(P<0.05)2、康脉软胶囊可以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血液高凝状态,使末梢肢体的供血得以改善。

二、康脉胶囊治疗Ⅰ期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康脉胶囊治疗Ⅰ期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电针夹脊穴联合芪参通脉饮1号治疗Fontaine Ⅱ期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2.1 ASO诊断标准:
        1.2.2 临床分期标准:
        1.2.3 中医辨证标准[7]: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2 治疗与观察方法
    2.1 治疗方法
        2.1.1 一般治疗:
        2.1.2 对照组:
        2.1.3 试验1组:
        2.1.4 试验2组:
    2.2 观察指标与方法
        2.2.1 临床症状体征评价:
        2.2.2 微循环血流状态评价:
    2.3 统计学方法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判定标准[9]
    3.2 结果
        3.2.1 治疗后3组临床疗效比较:
        3.2.2 治疗前后3组临床症状体征比较:
        3.2.3 治疗前后3组微循环血流状态比较:
4 讨论

(2)全元通脉胶囊治疗Ⅱ期痰瘀阻络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引言
第1章 临床研究
    1.1 临床资料
        1.1.1 一般临床资料
        1.1.2 诊断标准
        1.1.3 纳入标准
        1.1.4 排除标准
        1.1.5 中止标准
        1.1.6 脱落标准
        1.1.7 剔除标准
    1.2 研究方法
        1.2.1 治疗方案
        1.2.2 疗效观察指标
        1.2.3 疗效判定指标
        1.2.4 统计学方法
    1.3 研究结果
        1.3.1 一般资料分析
        1.3.2 治疗后疗效分析
        1.3.3 安全性指标治疗后疗效分析
    1.4 讨论
        1.4.1 理论依据
        1.4.2 组成药物药理作用
        1.4.3 临床疗效结果分析
    1.5 小结
    1.6 展望和不足
结论
第2章 综述 关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研究进展
    2.1 中医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认识
        2.1.1 中医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病名的认识
        2.1.2 中医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病因病机的认识
        2.1.3 中医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治疗的认识
    2.2 现代医学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认识及治疗概况
        2.2.1 西医概念及流行病学
        2.2.2 相关危险因素
        2.2.3 发病机制
        2.2.4 相关辅助检查
        2.2.5 西医治疗
    2.3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A 临床研究病例报告表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3)中医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ASO的中医辨证论治
2 ASO的中医内治法
    2.1 活血化瘀法治疗ASO
    2.2 软坚清脉法治疗ASO
    2.3 温阳通脉法治疗ASO
    2.4 益气活血法治疗ASO
3 ASO的中医外治法
    3.1 中药外敷法治疗ASO
    3.2 中药外洗法治疗ASO
4 ASO的其他中医疗法
5 结语

(4)蠲脉Ⅰ号温阳拆方对ASO家兔血管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实验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实验动物
        1.1.2 实验用品及设备
        1.1.3 中药药物制备
        1.1.4 实验用饲料
        1.2 实验方法
        1.2.1 实验分组
        1.2.2 动物饲养
        1.2.3 造模方法
        1.2.4 模型复制判定方法
        1.2.5 给药方法
        1.2.6 给药剂量
        1.2.7 灌药时长
    2 样本采集
        2.1 血液采集
        2.2 组织样本采集
    3 检测指标及方法
        3.1 血液生化指标
        3.2 血管组织样本检测
        3.2.1 制作动脉血管病理切片
        3.2.2 qPCR检测各组血管组织中CAM(钙调蛋白)基因mRNA的相对表达量方法
        3.2.3 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家兔腹主动脉组织细胞中的Ca2+荧光值
        3.3 统计学处理
    4 结果与分析
        4.1 模型制备评判结果
        4.2 血液生化指标检测
        4.2.1 各组实验前血液指标对比结果
        4.2.2 模型制备成功后各组血液指标对比结果
        4.2.3 各组腹主动脉病理切片HE染色结果
        4.3 qPCR检测各组血管组织中CAM(钙调蛋白)基因mRNA的相对表达量。
        4.3.1 RNA纯度和完整性检测结果
        4.3.2 实时荧光定量PCR目的基因扩增曲线、溶解曲线
        4.3.3 血管组织中CAM(钙调蛋白)基因m RNA的相对表达量
        4.4 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家兔腹主动脉组织细胞中的Ca~(2+)浓度结果
第二章 讨论
    1 传统中医学与现代医学对ASO相关认识的文献研究
        1.1 中医对ASO病名认识
        1.2 ASO中医病因病机研究
        1.2.1 ASO病因病机实为年老阳虚
        1.3 ASO的中医辨证分型论治
        1.4 中治疗ASO的临床研究
        1.4.1 中医复方的临床应用研究
        1.4.2 中医外治法与针灸
        1.5 中医方药作用机制研究
    2 ASO的现代医学研究
        2.1 病因病机
        2.2 现代医学临床诊断方法和标准
        2.3 现代医学治疗方法
    3.实验相关内容讨论
        3.1 实验动物的选择与模型制备
        3.2 实验用方剂
        3.3 中医证候模型
        3.4 模型评价
        3.5 血液指标
        3.6 CAM基因表达、血管组织内钙离子浓度、血清钙离子检测相关
        3.6.1 ASO 与老年血管钙化
        3.6.2 ASO 与血液游离钙离子
        3.6.3 ASO与细胞内钙离子关系
        3.6.3.1 钙离子的生理作用
        3.6.3.2 ASO与增生性疾病
        3.6.3.3 钙调蛋白(CAM)
    4.结论
    5.本实验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软坚清脉颗粒保护下肢缺血性血管损伤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软坚清脉颗粒对下肢缺血性小鼠模型的体内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药品来源
        1.2 动物
        1.3 试剂
        1.4 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小鼠造模分组及给药饲养
        2.2 下肢缺血性小鼠实验模型构建(详见图1)
        2.3 造模后分组给药
        2.4 动物血清样本采集
        2.5 免疫荧光染色检测VEGF和 CD31
        2.6 ELISA检测血清中VEGF和 PDGF的表达
        2.7 统计学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软坚清脉颗粒对下肢缺血性小鼠下肢血流检查
        3.2 软坚清脉颗粒对下肢缺血性小鼠VEGF和 CD31 的免疫荧光染色图片
        3.3 软坚清脉颗粒对下肢缺血性小鼠血清中VEGF和PDGF检测
    4 讨论与分析
        4.1 现代医学研究与ASO的相关因素
        4.2 软坚清脉颗粒对血管内皮新生和保护作用
第二章 软坚清脉颗粒对血管内皮细胞缺氧损伤的保护作用
    1 实验材料
        1.1 药物
        1.2 动物
        1.3 细胞株及培养
        1.4 试剂
        1.5 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含药血清制备
        2.2 分组、干预与造模
        2.3 细胞培养
        2.4 MTT实验检测细胞增殖情况
        2.5 Hoechst33342和Annexin V/PI染色检测细胞凋亡
        2.6 Rho123 染色检测线粒体膜电位(MMP)
        2.7 RT-PCR细胞因子检测
        2.8 Western blot检测TL1A和 Caspase-3 蛋白表达
        2.9 统计学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对正常HUVECs细胞活力的影响
        3.2 对缺氧诱导下HUVECs细胞活力的影响
        3.3 对缺氧诱导下HUVECs细胞凋亡的影响
        3.4 对缺氧诱导下HUVECs细胞MMP的影响
        3.5 对缺氧诱导下HUVECs细胞TL1A和 Caspase-3 m RNA表达的影响
        3.6 对缺氧诱导下HUVECs细胞TL1A和 Caspase-3 蛋白表达的影响
    4 讨论与分析
        4.1 传统中医对ASO的认知
        4.2 中医中药治疗ASO
        4.3 奚氏“软坚清脉”中药复方方药分析
        4.4 软坚清脉颗粒对血管内皮细胞缺氧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文献综述 中医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2 在校期间已发表论文

(6)中药熏洗辅助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1 祖国医学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1.1 病名沿革
        1.2 临床症状的描述
        1.3 病因病机
        1.4 治疗方法
        1.5 预后
        1.6 现代中医对本病的研究进展
        1.7 中西医结合治疗
    2 西医对本病的认识
        2.1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2.2 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2.3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诊断
        2.4 ASO的治疗现状及进展
        2.5 结语
临床研究
    1 病例来源
    2 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
        2.2 分期标准
        2.3 中医诊断标准
        2.4 病例控制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治疗方法
        3.2 治疗疗程
        3.3 观察指标
        3.4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3.5 安全性评价标准
    4 统计分析
结果
    1 两组基线情况比较
        1.1 性别、年龄、病程及患肢情况、症状体征积分比较
        1.2 血压情况比较
        1.3 血糖情况
        1.4 两组治疗前ABI、足背动脉内径、PSV、下肢不同部位皮温情况
    2 治疗前后疗效性指标比较
        2.1 总体疗效比较
        2.2 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2.3 两组治疗前后ABI指数比较
        2.4 两组治疗前后足背动脉内径、PSV比较
        2.5 两组红外热像检查下肢不同部位皮温比较
        2.6 两组凝血功能和血小板计数比较
    3 安全性评价
讨论
    1 中医学对ASO的认识
    2 中药内外合治的理论依据
    3 方药分析
        3.1 药物组成
        3.2 立方依据与方义分析
        3.3 中药现代药理研究
    4 临床疗效分析
        4.1 治疗前后两组症状积分变化情况的比较
        4.2 治疗前后两组ABI的比较
        4.3 治疗前后两组足背动脉内径和足背动脉峰值血流速度的比较
        4.4 治疗前后两组下肢不同部位皮温比较
        4.5 治疗前后两组凝血功能及血小板计数比较
        4.6 统计软件分析结果
    5 不足与展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历

(7)复络方治疗早期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痰瘀阻络型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综述一 中医对ASO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1. 祖国医学对木病的认识
        1.1 病名沿革
        1.2 临床症候的描述
        1.3 病因病机
        1.4 治疗方法
        1.5 中医对脱疽预后的记载
        1.6 ASO的中医学现代研究
综述二 西医对ASO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1. 现代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1.1 西医学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病因病机研究
        1.2 临床症状
        1.3 西医学治疗ASO的临床研究
临床研究
    1. 病例来源
    2. 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
        2.2 分期标准
        2.3 中医诊断标准
        2.4 中医症候分型
        2.5 病例控制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治疗方法
        3.2 检查方法
        3.3 观察指标
    4.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5. 安全性评价
    6. 统计分析
结果
讨论
    1. 立题依据
    2. 方药研究
        2.1 中药药理研究
        2.2 中药的现代药理研究
    3. 结果分析
    4. 不足与展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一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历

(8)电针夹脊穴辅助治疗Ⅰ期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综述一 中医学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研究概况
    1 中医学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病名与特点的认识与研究
    2 中医学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病因与病机的认识与研究
        2.1 古代经典对病因病机的研究
        2.2 现代中医学对病因病机的研究
    3 中医学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治疗的认识与研究
        3.1 古代治疗法
        3.2 现代中医学治疗法
        3.3 中西医结合治疗
    4 结语
综述二 西医学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认识和治疗概况
    1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流行病学
    2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病因研究
    3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病机理
    4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检查
        4.1 踝肱指数
        4.2 超声多普勒
        4.3 动脉造影
    5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
        5.1 治疗原则
        5.2 治疗方法
    6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预防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和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法
        2.2 观察指标
        2.3 疗效评定标准
        2.4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一般情况分析
    2 疗效分析
        2.1 临床疗效对比分析
        2.2 临床症状对比分析
    3 微循环情况分析
        3.1 温控血流对比分析
        3.2 阻断后反应性充血对比分析
        3.3 红外热像对比分析
讨论
    1 电针夹脊穴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中医理论基础
    2 电针夹脊穴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生理学基础
    3 高杰教授关于电针夹脊穴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研究
    4 电针夹脊穴对Ⅰ期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疗效分析
    5 电针夹脊穴对微循环影响的分析
        5.1 电针夹脊穴对温控血流的影响
        5.2 电针夹脊穴对阻断后反应性充血的影响
        5.3 电针夹脊穴对红外热像图的影响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图
发表论文情况
个人简历

(9)吕培文教授学术思想、临床经验总结及应用调和气血法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吕培文教授学术渊源探究
    1 学习成长经历
    2 秉承名家之旨、旁参诸家之长
        2.1 赵炳南学术思想传承
        2.2 房芝萱学术思想传承
        2.3 王玉章学术思想传承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吕培文教授学术思想总结
    1 中西并重与融会贯通
    2 外科辨证首辨阴阳的理解
    3 气血理论在周围血管病中的运用
    4 固护脾肾、以调为补
    5 熟读经典、汲取典籍之精华
        5.1 针对脉管病“久病入络”的理解与认识
        5.2 叶天士“久病入络”理论在外科中的应用
        5.3 《血证论》中对脾阴的理解
        5.4 《血证论》中气血水火的关系
    6 调和气血法与三因制宜理论的运用
    7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吕培文教授临床治疗经验总结
    1 糖尿病足溃疡外科证治特色
    2 深静脉血栓的中医证治
    3 下肢淋巴水肿证治特点
    4 理、调、健治疗乳腺疾病
    5 从气、痰、瘀入手治疗甲状腺疾病
    6 多发大动脉炎的中医证治
    7 应用调和法治疗肿瘤特点分析
    8 从血论治荨麻疹
    9 中医外科常用止痛药物总结
    10 围绝经期气血辨证特色
    11 处方谴药轻用量、对药相须重化裁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吕培文教授应用调和气血法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临床研究
    英文缩略语表
    综述
        综述一脱疽的中医诊疗现状
        1 中医病因病机认识
        2 辨证论治特点
        3 外治法特点
        4 总结
        综述二 动脉硬化闭塞症西医诊疗现状
        1 流行病学调查
        2 危险因素
        3 临床诊断方法
        4 药物治疗
        5 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前言
    临床资料
        1 病例选择
        2 诊疗标准
    研究方法
        3 设计方法
        4 治疗方法
        5 观察指标
        6 统计方法
        7 质量控制
        8 伦理原则
    研究结果
        9 一般资料
        10 疗效评价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康脉软胶囊对动脉硬化闭塞症病人血液流变学影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一、祖国医学对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研究进展
        (一) 祖国医学对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认识
        (二) 辨证分型与治疗
        (三) 专方专药
        (四) 辩证论治
    二、现代医学对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研究进展
        (一) 病因病理
        (二) 临床表现
        (三) 临床诊断
临床研究
    一、临床资料
        (一) 病例来源
        (二) 病例入选标准
        (三) 病例排除标准
    二、研究方法
    三、结果
讨论
    一、康脉软胶囊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作用机理
        1、传统医学的认识
        2、现代医学的认识
    二、血液流变学与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关系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必然趋势
        1、手术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局限性
        2、病因的多源性
        3、中西医治疗的整体性
        4、中西医结合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必然性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历
中文详细摘要

四、康脉胶囊治疗Ⅰ期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电针夹脊穴联合芪参通脉饮1号治疗Fontaine Ⅱ期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临床观察[J]. 李婉婷,姚伊依,陈嘉兴,高杰. 北京中医药, 2021(10)
  • [2]全元通脉胶囊治疗Ⅱ期痰瘀阻络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观察[D]. 王超. 华北理工大学, 2021
  • [3]中医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研究进展[J]. 宋飞,赵诚,曹永兵,曹烨民. 甘肃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05)
  • [4]蠲脉Ⅰ号温阳拆方对ASO家兔血管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影响的研究[D]. 崔向武.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5]软坚清脉颗粒保护下肢缺血性血管损伤的实验研究[D]. 宋飞.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6]中药熏洗辅助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观察[D]. 赵旭阳.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8(01)
  • [7]复络方治疗早期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痰瘀阻络型的临床疗效观察[D]. 王继雪.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8(01)
  • [8]电针夹脊穴辅助治疗Ⅰ期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观察[D]. 张雅.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6(08)
  • [9]吕培文教授学术思想、临床经验总结及应用调和气血法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临床研究[D]. 郭娴.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10]康脉软胶囊对动脉硬化闭塞症病人血液流变学影响的临床研究[D]. 张龙凤.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0(07)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论文 aso论文 动脉硬化症论文 心血管病论文 中医论文

上一篇:国产不锈钢药芯焊丝的应用
下一篇:邓小平对党的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