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脊髓动静脉畸形自发性出血一例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脊髓动静脉畸形自发出血1例(论文文献综述)

李杰,张艳艳,张晓,高美娜,田田[1](2021)在《26例脊髓血管畸形的临床特征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脊髓血管畸形(SVM)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以提高早期诊断率,改善患者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至2019年10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6例SVM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和影像学特征。结果 26例患者中硬脊膜动静脉瘘(SDAVF)13例(50%),脊髓动静脉畸形(SAVM)9例(34.6%),髓周动静脉瘘(PMAVF)3例(11.5%),海绵状血管瘤(CM)1例(3.8%)。临床症状:肢体无力23例(88.5%),肢体麻木14例(53.8%),疼痛10例(38.5%),感觉减退、消失或异常8例,大小便障碍9例(34.6%),间歇性跛行、恶心呕吐各2例,步态异常1例,头晕1例。SDAVF病变多位于胸腰段以下,而SAVM、PMAVF和CM病变多位于胸腰段以上。21例(80.8%)SVM患者的磁共振成像(MRI)结果显示脊髓水肿、缺血或信号流空影。结论 SVM临床表现多样且无特异性,容易误诊和漏诊。对于进行性瘫痪或四肢瘫痪的患者,要考虑患有SVM的可能。

吴海燕,王素菊,高志强,姜鸿[2](2020)在《中枢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初步分析》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分析中枢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central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CPPV)的临床表现和特点探讨CPPV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收集2014年6月至2018年6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3例CPPV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例,女性2例,年龄分别为36、14、70岁。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症状、眼震特征、伴随的其他中枢眼动异常、MRI、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所有患者在头部相对于重力变化时均表现出短暂的眩晕和诱发的眼震,但眼震的特点不符合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眼震的典型特征。3例患者行复位治疗均无效,并且都伴有视眼动系统异常的体征或其他中枢系统症状。MRI、PET-CT、血生化结果证实了病因分别为慢性出血、炎症和副肿瘤小脑变性。3例患者虽病因不同但病变部位均涉及中枢速度存储机制(velocity storage mechanism,VSM)。结论 VSM破坏,导致反馈性旋转信号修正通路受损,头位相对于重力发生变化时呈现CPPV的临床表现。

乔宗容[3](2020)在《IONM对不同病理状态的豆纹动脉辨识与保护的术中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的应用,研究如何才能对不同病理状态的豆纹动脉进行有效地辨识并施加保护,进而避免动脉的损伤,保留神经组织的结构功能完整性,减少不良并发症的发生。方法:纳入在2017年12月至2019年1月期间行手术治疗的4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在手术中均常规应用神经电生理监测,包括MEP/SEP/EEG等监测手段。依据疾病类型,主要以脑肿瘤,脑动静脉畸形与脑血管病等3类分别进行分析。根据术前影像手段来初步判定豆纹动脉与占位的关系。以豆纹动脉的解剖学基础为根本,结合术中电生理监测的结果,对不同病理条件下的术中情况与干预措施进行分析、总结与评价。结果:在49例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出现电生理监测异常反应者共22例,约占44.8%。其中出现MEP异常报警者共15例,发生率为68.1%;SEP异常报警者共10例,发生率为45.4%;EEG异常报警者共9例,发生率为40.1%。在电生理监测结果出现异常变化的病例中,经过术中干预与处理后,共有12例患者的异常变化得以逆转,比例为45.5%。其中MEP异常报警后恢复者有9例,占69.2%;SEP异常报警后恢复者有7例,占70%;EEG异常报警后恢复者有8例,占88.9%。在27例未发现电生理异常报警的病例中,出现新发神经功能障碍的患者有2例,发生率约7.4%。结论:豆纹动脉的显微解剖与影像解剖特点仍是脑神经科学需不懈探索的领域。保护血管的完整性,规避脑组织的缺血损伤,是神经外科医师执着追求的目标。在神经外科手术中,联合MEP/SEP/EEG的电生理监测技术的辅助应用,对有效地辨识并保护处于不同病理状态的豆纹动脉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刘魏华,赵恺,王俊文,焦利武,黄宽,游超,张所军,舒凯,雷霆[4](2019)在《29例自发性椎管内血肿的诊断和治疗分析》文中提出目的 探讨自发性椎管内血肿的诊治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外科2011年1月至2018年7月收治的29例自发性椎管内血肿的临床资料,包括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治疗策略及预后情况。并根据美国脊髓损伤协会损伤分级(ASIA)对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进行评估。结果 29例自发性椎管内血肿患者,有明确病因者10例(其中脊髓血管畸形7例,肿瘤卒中2例,海绵状血管瘤1例),不明原因者19例,占65.5%。7例采取非手术保守治疗,经治疗2周后脊髓功能评估D级3例,E级3例。22例采取手术治疗,从发病到手术间隔(9.4±7.5) d,手术后两周评估A级5例,C级5例,D级8例,E级4例。28例患者平均随访(48.7±23.1)个月,随访未手术6例患者,均为E级。22例手术患者随访A级4例,D/E级18例。结论 对于自发性椎管内血肿患者,出血的病因即使经过术前完备的检查和手术探查亦有可能无法明确。术前神经功能状态对预后具有重要的预测意义。对术前已有神经功能损伤患者,应尽可能早期手术清除血肿解除脊髓压迫,大部分患者通过手术可获得良好的预后。

付腾宇[5](2019)在《复合手术室治疗脊髓血管畸形的临床疗效分析》文中提出目的:研究旨在分析复合手术室治疗脊髓血管畸形是否能提升手术疗效,降低风险进而改善患者预后及术中应用脊髓血管造影术对诊断、治疗脊髓血管畸形的临床价值。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于2013年3月至2018年1月在北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治疗的脊髓血管畸形患者20例,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行磁共振及脊髓血管造影明确诊断,于复合手术室进行治疗,术中行脊髓血管造影动态观察血管畸形的构筑,及时评估手术疗效。术后采用门诊及住院复查、电话联系等方式随访,时间为6-12个月,用改良Aminoff-Logue评分评价患者术前术后的脊髓神经功能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1例(55%)硬脊膜动静脉瘘的患者均于复合手术室完成瘘口的完全闭塞,其中有2例(18%)瘘口处有多支引流静脉,通过临时阻断后造影的方法,确定责任血管,保留正常引流静脉。7例(35%)脊髓动静脉畸形的患者,有5例(71%)脊髓动静脉畸形患者经复合手术室完全切除,其中有2例(29%)患者首次术中脊髓血管造影发现残余病灶,仔细探查分离后完整切除畸形血管团,再次造影证实畸形团完整切除。2例(29%)脊髓动静脉畸形患者行次全切除,患者经术中脊髓血管造影提示畸形有少许残余异常血管,考虑保护脊髓功能,残余部分暂不予处理,密切随访观察。2例(10%)髓周动静脉瘘患者复合手术室治疗之后术中行脊髓血管造影提示了瘘口完整消除,无残留。其中1例(50%)为位于终丝的髓周动静脉瘘,终丝增粗,术中通过向造影管内注入美兰,明确瘘口位置后给予完整切除,再行脊髓血管造影提示瘘口闭塞,异常静脉消失。本组共20例患者,随访6-12个月,术后未见手术及造影并发症。患者症状均得到一定好转,以下肢肌力及感觉异常改善最为明显,尿便障碍也有部分恢复。硬脊膜动静脉瘘患者术前术后改良Aminofflogue评分对比可知术后治愈2例(18%),改善8例(73%),无变化1例(9%),好转率91%;脊髓动静脉畸形患者术前术后改良Aminofflogue评分对比可知术后治愈2例(29%),改善4例(57%),无变化1例(14%),好转率86%;髓周动静脉瘘患者术前术后改良Aminofflogue评分对比可知术后治愈1例(50%),改善1例(50%),好转率100%。所有患者总计治愈5例(25%),改善13例(65%),无变化2例(10%),好转率90%。硬脊膜动静脉瘘的患者术前改良Aminofflogue评分为7.00(6.00,9.00),术后改良Aminofflogue评分为3.00(2.00,4.00),术前与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脊髓动静脉畸形的患者改良Aminofflogue评分为为7.00(4.00,8.00),术后改良Aminofflogue评分为3.00(1.00,4.00),术前与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髓周动静脉瘘的患者术前改良Aminofflogue评分为为7.00(6.00,-),术后改良Aminofflogue评分为3.50(2.00,-),术前与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8);全部患者总计术前改良Aminofflogue评分为为6.00(5.00,7.75),术后改良Aminofflogue评分为3.00(2.00,4.00),术前与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复合手术室治疗脊髓血管畸形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改善了患者的预后,降低了术中风险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为实现临床一期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2.术中脊髓血管造影的应用可以精准的定位瘘口及畸形血管团的构筑,明确供血动脉的走行和数量,降低瘘口闭合不全,畸形切除不彻底等情况的发生,保证周围正常血管不受损害,为术者制定正确手术策略提供临床依据。

刘盛杰[6](2018)在《血管影像学检查阴性的蛛网膜下腔出血92例临床分析及长期随访》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探究血管影像检查阴性的原因不明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临床及影像学特点、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差异,以及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并对患者进行长期临床随访,观察患者长期预后。方法: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在2011年4月–2014年5月期间,收住院完善血管检查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共404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311人,首次未发现病因的为93人,3个月后1个病例复查脑血管造影诊断为动脉瘤;不明原因蛛网膜下腔出血为92例,我们对这些血管检查阴性的不明原因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92例病人进行回顾分析,与311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在性别、年龄、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吸烟史、入院时Hunt&Hess分级、蛛网膜下腔出血CT的Fisher分级、世界神经外科医师联盟(WFNS)委员会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分级、脑积水发生率、脑缺血发生率、死亡率及出院时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等指标进行对照分析。对92例血管影像学检查阴性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根据性别、年龄(≤60岁、>60岁)、有无高血压病史、有无糖尿病病史、是否吸烟进行分组。结果用改良的Rankin评分进行评估。并对预后良好者进行了长期临床随访。结果: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危险因素在阴性组和动脉瘤组患者之间虽存在一定差异,但仅高血压方面的诱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性组Hunt&Hess分级与动脉瘤组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CT的Fisher分级与世界神经外科医师联盟(WFNS)委员会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分级在阴性组与动脉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并发症脑积水及脑缺血情况两组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两组之间存才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的死亡率无统计学意义。预后不良的15例患者中13例死亡,其中8例在医院死亡、5例自动出院后短期内死亡,13例患者中入院Hunt&Hess分级5级者2例、4级者4例(其中1例二次出血)、3级者3例、2级者4例,Hunt&Hess分级2级的死亡患者1例既往肝硬化、肝癌、凝血功能障碍病史,住院期间合并胸腔积液、肺不张、低蛋白血症,1例住院期间并发胰腺炎、肠梗阻,1例住院期间并发血小板减少,1例发现结核性脑膜炎;预后不良的15例患者中另外2例入院Hunt&Hess分级均2级,1例并发肺栓塞,出院MRS 4级,1例并发脑积水,出院MRS3级;本研究92例不明原因的SAH患者中,二次出血者1例,约占1.1%;脑缺血者为2例,约占2.2%(其中1例为基底节区梗死,1例为一过性脑缺血;脑积水者2例,约占2.2%,均不需行脑室腹腔分流手术。不明原因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年龄、高血压病史与不良预后存在相关性,而性别、糖尿病史、吸烟与患者预后无明显相关性;出院后MRS 0-1级62例成功随访患者,1例死于心脏病,1例患慢性硬膜下血肿,3例患者出现脑梗死,无再次出血患者。结论:不明原因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预后优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但二次出血、脑缺血、脑积水等并发症仍存在;高血压、高龄为不明原因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出院时MRS0-1级患者长期预后良好。

曾小军[7](2018)在《低分子肝素在预防脊柱手术后血栓栓塞并发症中的应用》文中认为目的:探讨使用低分子肝素预防脊柱手术后血栓栓塞并发症的应用指针、疗效及安全性;设计一套适用于脊柱手术围术期血栓栓塞风险评估量表,探索此量表的有效性、安全性。希望总结出一套适宜脊柱外科围术期血栓预防的理想的指导意见。方法:本项目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回顾性分析2组实施脊柱手术的病例。治疗组(B组):947例,2009年7月至2012年6月收入院手术,予以术后每日治疗剂量的低分子肝素。对照组(C组):814例,2006年7月至2009年6月收入院手术,术后不使用低分子肝素。比较两组病例的伤口引流量、血栓栓塞并发症发生率和出血并发症发生情况。第二部分,设计一套适用于脊柱手术围术期血栓栓塞RAM,采用这个风险评估量表对2014年10月至2017年10月所有脊柱手术患者(A组)围手术期进行风险分层,高风险患者(分值≥4),采用物理措施+药物抗凝预防血栓栓塞并发症;中风险患者(分值=3),仅采取物理措施;低风险患者(分值<3),不采用血栓栓塞的预防措施,但鼓励患者尽早自主活动。重新收集第一部分中的两组病例的相关数据,根据此评估量表对每例患者进行评分,记录三组病例中每位患者评分情况、血栓预防措施的使用情况和血栓栓塞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使用血栓预防措施导致的出血并发症发生情况。通过统计分析,了解评分与脊柱手术围手术期血栓栓塞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关系,并评估这个新的风险评估量表是否能帮助评估脊柱外科手术患者血栓栓塞并发症(包括深静脉血栓、肺栓塞、脑中风、心肌梗塞)风险的高与低,检验高危患者在住院期间进行的血栓预防是否能达到预防血栓栓塞的效果,评估使用低分子肝素后出血并发症发生情况是否减少,以评价该评分量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1、相对对照组(C组),治疗组(B组)术后血栓栓塞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治疗组0.21%,对照组1.6%;P=0.002)。在这些并发症中,脑梗塞的发生率降低最为明显(P=0.005)。出血并发症的总发生率治疗组相对较高,但两组差异较小(治疗组 1.8%;对照组 0.74%,P=0.051)。2、两两比较,A组的血栓栓塞并发症发生率最低(A组0.09%;B组0.21%;C组1.6%;P<0.05)。不采用任何预防措施的C组中,低风险亚组发生率为0%,中风险亚组发生率为1.6%,高危亚组5.7%。血栓栓塞并发症发生率随着风险等级增高而增加。A组及B组均使用了 LMWH预防血栓栓塞并发症,两组中发生LMWH相关的出血并发症发生率A组明显较B组低(A组0.09%;B组1.8%;P<0.05),B组中出血并发症主要发生于低危亚组(3.08%)及中危亚组(1.12%)。结论:使用LMWH可显着降低脊柱手术后血栓栓塞并发症的发生率,但增加了切口出血,从而增加了发生症状性硬膜外血肿的风险。根据新设计的风险评估量表进行风险分层,按风险等级选用血栓预防措施,可提高LMWH预防血栓栓塞的效果和安全性。

沈东超,王子璇,肖伏龙,张玮艺,张潇潇,张宁,王春雪[8](2016)在《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应用阿替普酶纳入及排除标准的科学声明(第八部分) 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致医疗卫生专业人员的声明》文中认为(接上期)14 3个月内颅内/脊髓手术史近期(3个月内)颅内和脊髓内手术被列为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说明中的静脉溶栓禁忌证及2013年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美国卒中协会(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ASA)指南的溶栓排除标准。参考本指南此前的章节,累及神经轴的手术部位出血有因占位效应和受压导致神经功能损害的次要风险。近期颅内或脊

籍灵超,贾婧杰,张静,尤少华,白银,王洪田[9](2014)在《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诊断和治疗国际指南》文中认为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H e r e d i t a r y Hemorrhagic Telangiectasia,HHT)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发病率保守估计为1/5000,经常可以并发具有临床意义的动静脉畸形,多见于脑、肺、胃肠道和肝脏。HHT患者常不能及时诊断,其家人也不了解现有的筛查和治疗方法,常导致儿童和成人患者发生中风和危及生命的出血。HHT诊疗指南的目的是为HHT诊断、治疗、并发症预防建立循证的共识和指南。主要方法是在结构式的共识过程中,利用达成共识的组织结构(AGREE framework)、系统的搜索策略、文献回顾和纳入的专家意见等,制定产生总的指南。指南工作组包括来自11个国家的33名临床和遗传学专家,涉及HHT的所有方面,包括指南方法学家、医护工作者、HHT的诊所工作人员、医疗保健管理员学员、患者权益代表和HHT患者。工作组在会议前确定了需讨论的临床相关问题。文献搜索使用OVID MEDLINE(19962006.10)数据库。工作组在随后召开的指南会议上分享了结构化共识的过程,验证了从系统搜索生成的证据表。本次会议的重要成果是产生了HHT的诊断和治疗的33项推荐,其中有30项推荐在专家团的同意率为80%以上。

李红芳[10](2013)在《首次DSA阴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44例临床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AH)患者首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呈阴性的临床病例特点、原因分析及诊疗策略,并分析其与首次DSA阳性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差异。以指导首次DSA阴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治疗与预后,降低该疾病的致死率及致残率。方法:对2009年9月~2011年9月期间在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外科进行住院治疗的自发性SAH患者307人,均于入院1h内对病人进行Hunt-Hess分级,入院后3h完成颅脑CT检查并依据CT结果完成改良Fisher分级,入院72h内完成DSA检查,据DSA结果对患者进行分组,分为DSA阳性组和DSA阴性组。对两组的性别、诱因、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吸烟史、癫痫发作、入院时Hunt-Hess分级、改良Fisher分级、CT表现符合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erimesencephalic Non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morrhage, PNSAH)的患者数量、内科治疗后的头痛、呕吐及意识障碍持续时间、再出血率、脑积水率、脑血管痉挛率、死亡率及出院时的NIHSS评分等指标进行对照分析。对其中的44例首次全脑血管造影呈阴性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临床特征、并发症发生率、预后、符合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NSAH)的数量等方面进行评估,并在出血后2-3周进行DSA或CTA、MRA的复查,分析其临床特点、可能原因及预后。讨论其在临床特点与DSA阳性组的差异,分析病因,并评估其预后,以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结果:全脑血管造影阴性组在性别、年龄、Hunt-Hess分级及Fisher分级、高血压诱因与DSA阳性组存在差异,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首次DSA阴性患者2-3周后行DSA复查,6例患者重新获得了动脉瘤或血管畸形的诊断,14例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NSAH)患者,2-3周复查脑血管造影仍无阳性发现,2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出血原因不明。6例重新获得了动脉瘤或血管畸形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均给予介入栓塞手术或外科手术治疗,其中有1例后交通动脉瘤患者经介入栓塞后,并发再出血死亡;另1例后交通动脉瘤患者并发额叶出血,经外科血肿清除手术后恢复良好,仅遗留言语不清后遗症。符合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NSAH)患者的比率占31.8%。44例患者没有发生脑积水、不可逆性脑血管痉挛者。随访结果为42例患者均恢复正常生活工作、无明确神经系统后遗症。仅1例遗留言语不清后遗症。结论:首次DSA检查结果呈阴性的SAH病人,男性多于女性,合并高血压病者少。SAH患者脑血管造影阴性的首位原因是PNSAH(占31.8%)。其他原因可能是脑微小动脉瘤、脑血管痉挛、隐匿性颅内血管畸形、高血压动脉硬化、高位脊髓血管畸形,少数为投射技术误差等造成的假阴性。脑血管造影阴性的SAH患者并发症少,死亡率低,预后良好。PNSAH患者首次造影阴性可以不必重复造影。其它患者均应在2~3周后行DSA复查或CTA、MRA。如反复同一部位出血而DSA阴性时,应考虑有病变存在。行MRI检查,如果发现有血管痉挛,应该重复造影,如果仍无发现,在征得患者家属的同意下手术探查甚至手术探查。

二、脊髓动静脉畸形自发出血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脊髓动静脉畸形自发出血1例(论文提纲范文)

(1)26例脊髓血管畸形的临床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检查方法
2 结果
    2.1 SVM患者的临床表现
    2.2 SVM患者的影像学特点
    2.3 SVM患者的治疗及预后
3 讨论

(3)IONM对不同病理状态的豆纹动脉辨识与保护的术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豆纹动脉辨识与保护的解剖基础及术中研究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复合手术室治疗脊髓血管畸形的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6)血管影像学检查阴性的蛛网膜下腔出血92例临床分析及长期随访(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材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入组及排除标准
        1.3 研究方法
        1.3.1 临床资料及分组
        1.3.2 各平分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结果
    2.1 动脉瘤组与血管检查阴性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临床分析
    2.2 血管检查阴性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
        2.2.1 单因素分析
        2.2.2 多因素分析
    2.3 随访结果
讨论
    3.1 血管影像学检查阴性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的临床特点
        3.1.1 临床特点
        3.1.2 住院期间并发症
        3.1.3 治疗及出院时MRS评分
    3.2 血管影像学检查阴性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影像学检查特点
    3.3 血管影像学检查阴性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学分析
        3.3.1 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3.3.2 药物原因
        3.3.3 脑血管痉挛
        3.3.4 动脉瘤本身原因
        3.3.5 其它原因
    3.4 血管影像学检查阴性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血管检查的复查
    3.5 影响血管影像学检查阴性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
    3.6 血管影像学检查阴性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长期预后及随访
    3.7 不足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及影像特征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低分子肝素在预防脊柱手术后血栓栓塞并发症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引言
    1. “血栓栓塞”的来源应包括“静脉血栓”和“动脉血栓”
    2. 围手术期血栓栓塞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危害
    3. 血栓栓塞并发症的预防措施
    4. 低分子肝素预防血栓的机理与风险
    5. 个体化评估后使用抗凝药物
    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使用和不使用低分子肝素预防血栓栓塞并发症的比较
    1. 材料与方法
    2. 统计分析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个体化评估后选择性使用低分子肝素预防血栓栓塞并发症
    1. 材料与方法
    2. 统计分析
    3. 结果
    4. 讨论
    5.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1. 血栓栓塞的发生与发展
    2. 静脉血栓
    3. 动脉血栓栓塞
    4. 脊柱外科手术围手术期血栓栓塞
    5. 总结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8)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应用阿替普酶纳入及排除标准的科学声明(第八部分) 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致医疗卫生专业人员的声明(论文提纲范文)

14 3个月内颅内/脊髓手术史
    14.1 3个月内颅内/脊髓手术史:建议
15 3个月内缺血性卒中病史
    15.1进一步研究
    15.2 3个月内缺血性卒中病史:建议
16活动性内出血或21 d内胃肠道及泌尿生殖道出血史
    16.1活动性内出血或21 d内胃肠道/泌尿生殖道出血史:建议
17既往7 d内不易压迫处血管的动脉穿刺
    17.1既往7 d内不易压迫处血管的动脉穿刺:建议
18不可控制的高血压、严重高血压、反复高血压或需积极治疗的高血压
    18.1不可控制的高血压、严重高血压、反复高血压或需积极治疗的高血压:建议
19颅内出血病史
    19.1颅内出血病史:建议
20未破裂动脉瘤
    20.1未破裂动脉瘤:建议
21颅内血管畸形
    21.1伴有颅内血管畸形卒中患者的治疗建议
22颅内肿瘤
    22.1伴有颅内肿瘤卒中患者的治疗建议
23严重共患病
    23.1先前存在的痴呆
    23.2恶性肿瘤
    23.3卒中复发
    23.4伴有严重系统性疾病卒中患者的治疗建议
24先前残疾
    24.1疗养护理、预期寿命及其他混杂因素
    24.2先前残疾的卒中患者的治疗建议
25血糖
    25.1血糖水平异常的卒中患者的治疗建议
26卒中发作时伴癫痫发作
    26.1癫痫发作起病的卒中患者的治疗建议

(9)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诊断和治疗国际指南(论文提纲范文)

简介
方法
指南的必要性
HHT指南工作组成员
临床相关问题的决议
幕后准备
临床推荐的决议
证据分级
大会组织
报道编制
基金会的作用
缩略词
1 HHT诊断
    1.1背景
    1.2推荐
2 鼻衄
    2.1 背景
    2.2 推荐
3 脑血管畸形
    3.1 定义
    3.2 背景
    3.3 推荐
4 肺动静脉畸形
    4.1 背景
5 胃肠道出血
    5.1 背景
    5.2 推荐
6 肝动静脉畸形
    6.1 背景
    6.2 推荐
7 注释

(10)首次DSA阴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44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临床资料与分组
        1.2.2 量化指标
    1.3 统计学分析
结果
    2.1 首次DSA阴性组与阳性组患者组间临床分析比较
    2.2 首次DSA阴性组与阳性组患者组间治疗与预后比较
    2.3 首次DSA阴性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
    2.4 首次DSA阴性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治疗效果评价
讨论
    3.1 首次DSA阴性组蛛网膜下出血患者发病特点讨论
    3.2 首次DSA阴性组蛛网膜下出血患者治疗方式讨论
    3.3 首次DSA阴性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病因诊断方法
    3.4 首次DSA阴性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病因分析
        3.4.1 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3.4.2 颅内动脉瘤本身的因素
        3.4.3 脑血管痉挛
        3.4.4 海绵状血管瘤或一些隐匿性血管畸形
        3.4.5 造影技术误差
        3.4.6 其他原因
    3.5 首次DSA阴性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预后讨论
    3.6 不足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DSA检查阴性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探讨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四、脊髓动静脉畸形自发出血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26例脊髓血管畸形的临床特征分析[J]. 李杰,张艳艳,张晓,高美娜,田田. 河南医学研究, 2021(14)
  • [2]中枢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初步分析[J]. 吴海燕,王素菊,高志强,姜鸿.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20(08)
  • [3]IONM对不同病理状态的豆纹动脉辨识与保护的术中研究[D]. 乔宗容.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2)
  • [4]29例自发性椎管内血肿的诊断和治疗分析[J]. 刘魏华,赵恺,王俊文,焦利武,黄宽,游超,张所军,舒凯,雷霆.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9(02)
  • [5]复合手术室治疗脊髓血管畸形的临床疗效分析[D]. 付腾宇. 大连医科大学, 2019(04)
  • [6]血管影像学检查阴性的蛛网膜下腔出血92例临床分析及长期随访[D]. 刘盛杰. 天津医科大学, 2018(01)
  • [7]低分子肝素在预防脊柱手术后血栓栓塞并发症中的应用[D]. 曾小军. 武汉大学, 2018(01)
  • [8]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应用阿替普酶纳入及排除标准的科学声明(第八部分) 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致医疗卫生专业人员的声明[J]. 沈东超,王子璇,肖伏龙,张玮艺,张潇潇,张宁,王春雪. 中国卒中杂志, 2016(09)
  • [9]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诊断和治疗国际指南[J]. 籍灵超,贾婧杰,张静,尤少华,白银,王洪田. 中国医学文摘(耳鼻咽喉科学), 2014(01)
  • [10]首次DSA阴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44例临床分析[D]. 李红芳. 天津医科大学, 2013(02)


蛛网膜下腔出血论文 动脉瘤论文 高血压论文 脊髓论文 心血管病论文

上一篇:伽罗瓦环和类残差环上的逻辑函数变换
下一篇:矩阵初等变换的一些性质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