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三娣,杨新玮,韩宏伟,李振,叶菊芬,董倩倩,李佳[1](2021)在《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不恰当放电治疗原因分析及处理》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不恰当电击的原因及处理,尽可能减少ICD不恰当电击。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7月至2020年7月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ICD程控检查中11例不恰当电击患者的原因及处理。结果 11例患者不恰当电击治疗共62次,最多的1例患者21次,最少的1次。T波感知2例,心房颤动4例,窦性心动过速3例,右室导联完整性受损1例,外部电磁干被电击1例。发生不恰当电击后通过ICD腔内图、治疗效果、病人当时的症状,病史等认真分析,合理设置的ICD参数和/或相应处理,减少了ICD不恰当电击。结论 ICD植入术后随访程控能发现不恰当的放电原因,调整参数或相应处理能避免不恰当放电。
陈玉萍,许巍[2](2020)在《儿童重症监护病房不同年龄儿童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PICU中室上性心动过速(supraventricular tachycardia,SVT)患儿的发作特点、病情严重程度和对不同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治疗反应,为临床医生提供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9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PICU住院的不同年龄SVT患儿的临床特点及对不同药物的疗效观察。结果 73例患儿,男53例(72.6%),女20例(27.4%);婴儿组(1个月~1岁)31例(42.5%),幼儿组(1~3岁)15例(20.5%),年长儿组(3~14岁)27例(37.0%)。首发临床表现以发现心率增快36例(49.3%)、进乳差或拒乳12例(16.4%)、心悸心前区不适11例(15.1%)、伴发热咳嗽13例(17.8%)为主;进乳差或拒乳仅发生在婴儿组,幼儿组和年长儿组发现心率增快多于婴儿组,年长儿组自觉心悸或心前区不适者比例也明显高于其他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充血性心力衰竭18例(24.7%),心源性休克6例(8.2%)。婴儿组患儿合并先天性心脏病比例和诊断充血性心力衰竭比例均显着高于幼儿组和年长儿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转律成功54例(74.0%),联合同步电复律成功6例(8.2%);转律未成功5例(6.8%),死亡4例(5.5%)。结论 PICU不同年龄SVT患儿的临床表现、心电图表现和心脏基础疾病不同;药物和同步电复律不能全部转律;可并发危及生命的心力衰竭或心源性休克,甚至死亡。
侯锦婷[3](2020)在《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新发心房颤动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既往未明确诊断房颤病史且首次于我院植入心脏起搏器的患者术后新发心房颤动的发病率进行分析,研究此类患者新发心房颤动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具有抗房颤功能的起搏器在开启相应功能后是否可起到预防房颤发生的作用。方法:对2010-2018年于我院住院行心脏起搏器植入的患者进行筛选,除外既往明确诊断心房颤动及资料不全者,最后纳入125例患者进行研究。所有入组患者都符合本研究要求的纳入标准,不符合排除标准,并于术后规律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门诊随访并进行心脏起搏器程控及标准12导联心电图检查。出院时告知患者,若在随访期间出现心慌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就诊同时完成常规的心电图检查,若存在心脏相关问题需携带就诊检查资料来我院门诊进行程控检查。结果:通过对以上125例入组患者进行随访分析,在植入起搏器后1年内共有22例在随访过程中发生房颤,占入组人数的17.6%。在对新发房颤患者的基础情况及既往疾病的研究中,合并有高血压的有14例(64%,P=0.021)、糖尿病有14例(64%,P=0.004)、术前动态心电图提示存在房早或短阵房速的有12例(55%,P=0.007),既往有饮酒史的患者有13例(59%,P=0.035),超重或肥胖患者11例(50%,P=0.017),提示起搏器术后患者中,房颤在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房早或短阵房速、饮酒史、超重或肥胖患者中高发。对收集到的这些患者在入院时的血生化及心脏彩超检查资料进行分析后发现,这些发生房颤的患者血尿酸(UA:360.59±78.65umol/L,P=0.005)、血浆B型钠脲肽(BNP:322.18±190.137pg/ml,P=0.002)、左房内径(LA:41.73±5.75mm,P=0.001)、射血分数(EF:56.05±4.72%,P=0.000),提示在起搏器术后患者中,UA、BNP、LA、EF与新发房颤相关。在针对起搏器及其特殊功能分析中,非房颤组患者中开启MVP功能14例(14%)、Search AV功能3例(3%)、VIP功能46例(45%),P=0.022,结果提示我们开启相关的功能可以预防心脏起搏器术后房颤的发生。最后在针对以上对新发房颤有影响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后显示超重或肥胖、左房大、射血分数低是起搏器术后新发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在对植入心脏起搏器术后新发心房颤动的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的研究中,能够大致获得出以下结论:1.2010-2018年于我院首次行心脏永久起搏器的既往无房颤病史的患者中,起搏器术后1年内新发房颤的发病率为17.6%,较未安装心脏起搏器的患者明显偏高。2.高血压、糖尿病、房早或短阵房速、饮酒史、超重或肥胖、UA、BNP、左房内径偏大、射血分数偏低的患者更容易发生房颤,其中超重或肥胖、左房内径大以及射血分数低是心脏起搏器术后新发房颤独立危险因素。3.开启起搏器的特殊功能后可以有效预防房颤,且房颤发生后rATP功能可以有效终止房颤。
杨亚男[4](2020)在《三维标测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跳跃间期与成功消融靶点至希氏距离之间的相关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三维标测下诱发出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时的跳跃间期与消融成功的靶点至希氏的距离之间的关系。方法:经电生理检查确定为慢-快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98名患者在三维电生理标测系统(强生Carto3磁电结合双导航电生理标测系统)下行慢径改良消融治疗,通过使用三维标测系统标记出成功消融的靶点、标准希氏点、最小希氏点,分别测量出成功消融的靶点至标准希氏点的距离(A距离)及成功消融的靶点至最小希氏点的距离(a距离)。观察未使用异丙肾上腺素即可诱发出跳跃并发生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时的跳跃时间间期(A时间)分别与慢径改良消融成功的靶点至标准希氏的距离(A1距离)以及慢径改良消融成功的靶点至最小希氏的距离(a1距离)的关系;需要使用异丙肾上腺素才能诱发出跳跃并发生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时的跳跃时间间期(a时间)分别与慢径改良消融成功的靶点至标准希氏的距离(A2距离)以及慢径改良消融的成功靶点至最小希氏的距离(a2距离)的关系。结果:未使用盐酸异丙肾上腺素即诱发出慢快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患者为65例,有一例未标测出标准希氏的位置,其对应的电生理检查时快慢径之间的跳跃时间间期为A1时间(64例)(121.16±55.59ms),标准希氏H至成功消融靶点之间的距离为A1距离(64例)(13.56±5.06mm),A1时间与A1距离之间相关系数为r=0.091,P=0.473,该相关系数没有统计学意义;最小希氏h至成功消融靶点之间的距离为a1距离(65例)(10.19±4.34mm),电生理检查时快慢径之间的跳跃时间间期为A2时间(65例)(120.76±55.24ms),A2时间与a1距离之间相关系数为r=0.035,P=0.784,该相关系数没有统计学意义。需要使用盐酸异丙肾上腺素才能诱发出慢快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患者为33例,有一例未标测出标准希氏的位置,电生理检查时快慢径之间的跳跃时间间期为a1时间(32例)(118.70±48.79ms),标准希氏H至成功消融靶点之间的距离为A2距离(32例)(12.43±3.70mm),A2距离与a1时间之间相关系数为r=0.080,P=0.665,该相关系数没有统计学意义。最小希氏h至成功消融靶点之间的距离为a2距离(33例)(9.80±3.67mm),电生理检查时快慢径之间的跳跃时间间期为a2时间(33例)(119.72±43.50ms),a2距离与a2时间之间相关系数为r=0.314,P=0.076,该相关系数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强生Carto3三维电生理标测系统测定的成功消融靶点至标准希氏之间的距离以及成功消融靶点至最小希氏之间的距离分别与电生理检查时可诱发出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跳跃间期(无论是否需要使用盐酸异丙肾上腺素)进行相关性分析,两者之间没有发现相关性。
唐亚群[5](2018)在《食道调搏终止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通过针对特定时间区间内永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患者予以分组研究,对比分析食道调搏(TEAP)对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临床治疗价值,为提高此类患者临床治疗有效性、安全性提供切实依据,最终目的在于保障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疗效及预后,同时减轻副作用。方法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16年6月-2018年3月期间永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94例PSVT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对照组,每组n=47。对研究组患者行食道调搏治疗,对照组患者行普罗帕酮复律。本次研究中所涉及的医疗及护理操作均指定高年资、高职称临床医护人员完成。观察指标包括:(1)治疗效果:记录两组患者经不同方法治疗开始至停止所需时间,其中PSVT的终止表现即恢复窦性心律;(2)疼痛程度:记录两组患者经不同方法治疗过程中,不同时间点疼痛情况,具体时间点选取治疗前(T0)、治疗后1h(T1)、治疗后2h(T2)。其中患者对自身疼痛自评方法选择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医生对患者疼痛程度评价方法选择Kuttner面部表情疼痛评价法,上述量表得分与疼痛程度均呈正相关(即分数越高、被评价者疼痛程度越重)。(3)应激反应:记录两组患者经不同方法治疗过程中,不同时间点生命体征指标变化情况,具体时间点选取治疗前(T0)、治疗后1h(T1)、治疗后2h(T2),具体生命指标包括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4)不良反应:记录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常见不良反应包括胸痛、窦性停搏、低血压、终止后早搏等。(5)经济性:记录两组患者经不同方法治疗时所产生的医疗费用,单位以元计。(6)负面情绪: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理紧张情绪变化情况,评价方法选用14压力知觉量表(CPSS),分数与被评价者心理紧张程度呈正相关(即分数越高、被评价者心理越紧张)。(7)满意度:于本次治疗结束后指导患者独立填写(特殊情况下可由患者家属代为填写,如患者意识不清等)由本科室医护人员共同参与制定的自拟治疗满意度调查表,分数与被评价者满意度呈正相关(即分数越高、评价者对本次治疗过程满意度越优)。将上述研究所得两组相关数据利用统计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SPSS.19)软件行统计学分析后得出结论。结果治疗结果如下:(1)治疗效果:研究组患者治疗开始至PSVT终止所需时间显着少于对照组,数据对比P均<0.05(存在统计学意义)。(2)疼痛程度:两组T0时VAS、Kuttner面部表情疼痛评价方法评分结果对比均P>0.05,T1时两组VAS、Kuttner面部表情疼痛评价方法评分结果均较T0时显着降低,而T2时两组VAS、Kuttner面部表情疼痛评价方法评分结果则较T1时进一步下降,但研究组T1、T2时间点VAS、Kuttner面部表情疼痛评价方法评分结果较T0时下降幅度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各时间点VAS、Kuttner面部表情疼痛评价方法评分结果对比均P<0.05。(3)应激反应:两组T0时HR、MAP检测值对比均P>0.05,T1时两组HR、MAP检测值均较T0时显着降低,而T2时两组HR、MAP检测值则较T1时进一步下降,但研究组T1、T2时间点HR、MAP检测值较T0时下降幅度优于对照组,组间各时间点HR、MAP检测值对比均P<0.05。(4)不良反应: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仅为8.51%,对照组则高达25.53%,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总比率数据对比P<0.05(注:本次研究未出现同1例PSVT患者同时发生2种及以上不良反应情况)。(5)经济性:研究组患者治疗所产生的相关费用与对照组对比并无显着差异,数据对比P>0.05。(6)负面情绪:两组患者分别经食道调搏、药物治疗前CPSS量表评分对比P>0.05,治疗后两组CPSS量表评分均较之前显着下降,研究组治疗后心理紧张情绪较之前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CPSS量表评分与治疗前对比、各组治疗前后CPSS量表评分对比均P<0.05。(7)满意度:两组患者经相应方案治疗后,研究组患者对本次治疗工作评价得分(即自拟治疗满意度调查表得分)显着高于对照组,数据对比P<0.05。结论食道调搏应用于PSVT治疗过程中可有效缩短治疗时间、减轻患者疼痛程度,此法在安全性方面也存在一定优势,利于患者尽快恢复健康,对缓解患者紧张情绪、维持良好的医患关系也具有积极意义。在实际救治过程中,建议选择食道调搏作为治疗PSVT的首选方法,从而有利于保障PSVT患者疗效、预后及生活质量,值得实际工作中推广使用。
朱洁,余集才[6](2015)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院前急救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院前急救方法和疗效。方法以我市急救中心某分站2012年112月现场处置的16例Psvt患者为研究对象,对现场急救方法进行分析并总结。结果物理治疗方法(机械刺激迷走神经)转复成功2例,药物治疗方法(普罗帕酮、西地兰)转复成功13例,不成功1例。结论使用机械刺激迷走神经法和使用普罗帕酮或西地兰药物终止Psvt发作是院前急救中安全、可靠、易行的处置手段。
马力忠,莫庆仪,梁桂明,李正然,黄晓雯[7](2015)在《小儿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102例临床复律方法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小儿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的临床复律方法。方法:总结分析我院2010年9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102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儿的临床特征及复律方法。结果:03岁组患儿的临床表现主要为面色苍白(53.85%)、气促(46.15%)、呕吐(30.77%)、唇发绀(30.77%);>3岁组患儿临床表现主要为心悸(80.95%)、胸闷(73.02%)、面色苍白(77.78%)、气促(30.16%)。102例患儿共复律131例次,其中采用ATP复律47例次,成功复律35例(74.47%);普罗帕酮复律43例次,成功复律31例(72.09%);去乙酰毛花苷丙注射液(西地兰)复律16例次,成功复律11例(68.75%);胺碘酮复律10例次,成功复律8例(80.00%);食管心房调搏复律15例,成功复律15例(100%)。不同药物之间复律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药物复律与食管心房调搏的复律成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963,P<0.01)。结论:PSVT是儿科急症,药物复律的效果确切,药物无效或出现血流动力学障碍时可使用食管心房调搏复律。
赵锦绣,刘锟[8](2014)在《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治疗方法探讨》文中提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简称室上速。大多数心电图表现为QRS波群形态正常、RR间期规则的快速心律。大部分室上速由折返机制引起,患者通常无器质性心脏病表现,不同性别与年龄均可发生。心动过速发作突然起始与终止,持续时间各不相同。症状包括心悸、胸闷、焦虑不安、头晕,少见有晕厥、心绞痛、心力衰竭与休克者。症状轻重取决于发作时心室率快速的程度以及持续时间,也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有关系。如果心室率发作时过快,使心输出量与脑血流量突减或心动过速突然终止,窦房结未能及时恢复自律性导致心搏停顿,都可以导致晕厥。体检心尖区第一心音强度恒定,心律绝对规则。急性发作期治疗包括刺激迷走神经、药物治疗、食管心房调搏术、直流电复律。预防复发可用药物及导管消融技术。。
招忠满[9](2013)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30例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临床特征,总结其诊治经验。方法:对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30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宽QRS波型3例,窄QRS波型27例。用药物(三磷酸腺苷、异搏定、西地兰、阿拉明)复律26例,成功22例,食道调搏超速抑制复律3例,电复律3例,按压颈动脉窦复律1例,自动复律1例。30例全部复律成功。结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复律方法。
田燕平[10](2012)在《食道调搏术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中的诊治效果》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和研究食道调搏术在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中的最佳方式和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近年来收治的74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7例,两组患者均采用经食道心房调搏术进行治疗,其中观察组患者采用分级递增法;对照组患者则采用亚速刺激法,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控制效果以及刺激时间等情况进行统计对比。结果:分析递增法相较亚速刺激法而言,具有不易再次诱发PSVT且刺激时间较短的优点,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超速刺激法与猝发刺激法相较于前两种方法更容易诱发心绞痛,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食道心房调搏术进行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治疗时,选用分级递增法的效果更为显着,值得在临床上加以推广和应用。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研究对象 |
| 1.2 研究方法 |
| 2 结果 |
| 2.1 T波感知2例,共电击治疗5次 |
| 2.2 房颤电击治疗4例,共电击治疗33次 |
| 2.3 窦速3例,共致不恰当电击治疗16次 |
| 2.4 电极完整性受损1例,2个时间段共被电击3次 |
| 2.5 使用淋湿的电钻1例,被电击1次 |
| 3 讨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语 |
| 1 前言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患者选择 |
| 2.2 术前资料的收集 |
| 2.3 起搏器的植入方式 |
| 2.4 起搏器的类型及参数设定 |
| 2.5 随访资料收集 |
| 2.6 房颤发作的定义 |
| 2.7 统计分析 |
| 3 结果 |
| 3.1 临床基础资料分析 |
| 3.2 起搏相关参数分析 |
| 3.3 起搏器术后新发心房颤动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
| 4 讨论 |
| 4.1 房颤相关危险因素 |
| 4.1.1 BMI、饮酒、高血压、糖尿病、房性心律失常与房颤 |
| 4.1.2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与房颤 |
| 4.1.3 心脏彩超与房颤 |
| 4.1.4 UA、BNP与房颤 |
| 4.2 起搏器与房颤 |
| 4.2.1 起搏模式与房颤 |
| 4.2.2 心房起搏与房颤 |
| 4.2.3 特殊功能 |
| 5 结论 |
| 6 局限性 |
| 本论文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前言 |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 三维标测系统在心脏电生理诊治中的应用现状(综述)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主要英文缩略语索引 |
| 前言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资料 |
| 1.1.1 一般资料 |
| 1.1.2 病例选取标准 |
| 1.2 方法 |
| 1.2.1 研究方法 |
| 1.2.2 药物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
| 1.2.3 食道调搏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
| 1.2.4 评价方法 |
| 1.3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治疗效果 |
| 2.2 疼痛程度 |
| 2.3 应激反应 |
| 2.4 不良反应 |
| 2.5 经济性 |
| 2.6 负面情绪 |
| 2.7 满意度 |
| 3 讨论 |
| 4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食道调搏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 致谢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现场心电图 |
| 1.3 急救方法 |
| 1.3.1 常规处理 |
| 1.3.2 物理治疗 |
| 1.3.3 药物治疗 |
| 1.4 效果判定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1 资料和方法 |
| 1. 1 一般资料 |
| 1. 2 诊断标准 |
| 1. 3 复律方法 |
| 1. 4 研究方法 |
| 1. 5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 1 患儿的临床表现 |
| 2. 2 不同复律方法复律情况及时间差异 |
| 2. 3 不同复律药物的不良反应情况 |
| 3 讨论 |
| 1 刺激迷走神经 |
| 2 药物治疗 |
| 3 食管心房调搏术 |
| 4 直流电复律 |
| 5 导管消融技术 |
| 1 临床资料 |
| 1.1 一般资料 |
| 1.2 临床表现 |
| 1.3 治疗方法及转归 |
| 2 讨论 |
| 2.1 诊断与鉴别诊断 |
| 2.2 ATP应用 |
| 2.3 复律方法的选择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临床资料 |
| 1.2 治疗方法 |
| 1.3 统计学处理 |
| 2 结果 |
| 3 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