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玉彬[1](2021)在《探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运用沙利度胺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临床研究及对患者生化指标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探究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应用沙利度胺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0月—2019年10月在本院血液科接受治疗的39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临床资料,对其临床治疗相关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接受BD诱导治疗及自体造血干细胞和沙利度胺维持治疗,分析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临床疗效,相关指标变化及预后状况,对该治疗方案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分析。结果与移植前比较,移植治疗后患者治疗CR、MR及ORR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维持治疗后患者骨髓浆细胞、VEGF及IL-6水平比例明显下降,血红蛋白及白蛋白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患者免疫球蛋白指标IgA、IgG均显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治组患者OS率及PFS率均明显高于复发难治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有21例患者出现便秘(53.85%)、4例出现嗜睡症状(10.26%)、8例出现四肢乏力、1例患者出现食欲不振(20.51%)、3例出现头晕症状(7.69%),所有患者不良反应经对症治疗后均得到有效缓解。未见患者出现肝、肾功能损伤状况。结论自体造血而干细胞移植联合沙利度胺维持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可有效抑制血管生长与炎症反应,控制肿瘤生长,改善患者免疫球蛋白高分泌症状,且安全性较好,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钟赟[2](2021)在《基于芯片数据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以构建多发性骨髓瘤lncRNA相关的预后风险模型及验证》文中提出研究背景和目的: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一种恶性程度高的血液系统肿瘤,复发率较高。研究表明异常表达的长链非编码RNA(lncRNAs)具有致癌和/或肿瘤抑制作用,然而基于表达谱的lncRNA特征对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预后预测的意义研究较少。本研究基于GEO骨髓瘤芯片数据识别出预后特异性的lncRNA,采用Cox回归分析、Kaplan-Meier分析和接受者操作特性(ROC)分析构建并验证了预测模型,使用单样本基因集富集(ss GSEA)和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分析来预测特定lncRNA的功能。数据集分析确定关键基因并用于构建骨髓瘤预后的风险评分系统,该系统用于将训练集中存活率不同的患者分层为高风险组和低风险组。测试集、整个测试集、外部验证集和骨髓瘤亚型对结果完成验证。本研究提供证据表明模型中关键基因可用作预测骨髓瘤预后的标志物并可成为临床诊断潜在靶标,细胞功能研究进一步表明模型中关键基因可能参与骨髓瘤的进展。本研究为剖析骨髓瘤发生发展的潜在机制提供了新的方向,并为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视角。方法:1、在GEO数据库中下载骨髓瘤患者体内高度纯化的骨髓浆细胞的基因表达数据集(GSE4581和GSE57317)及相应的探针序列,在Gencode数据库下载最新版的lncRNA参考序列和gtf文件,结合以上文件提取出探针的表达数据和基因表达数据以及样本的随访信息,随机将GSE4581按照1:1的比例分为训练集和内部验证集两组分别包含127例样本和128例样本,GSE57317作为外部验证集包含55例样本。2、通过R包生存Coxph函数(p<0.01为阈值)对训练集样本中重注释的lncRNA表达水平和生存数据执行了单变量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排序后筛选出预后最为显着的一部分lncRNAs。3、从训练集样本中随机抽取的75%样本进行rbsurv分析,使用三倍较差验证,选择最大基因个数为30,以此进行1000次的rbsurv分析,最终汇总每次的降维结果,统计在1000次中每个探针出现的次数,并分别计算了这些lncRNA探针的标准差,筛选出标准差大于所有探针中位标准差且频次大于300的lncRNA。4、将选定的关键lncRNA进行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筛选出与肿瘤患者生存相关的lncRNA,并将KM曲线p<0.05的lncRNA采用多因素Cox生存分析,并保留AIC值最低的lncRNA作为最终的模型。5、根据样本的表达水平分别计算每个样本的风险得分,并绘制样本的Risk Score,计算筛选出的关键lncRNAs随着风险值增加表达的变化情况;使用R软件包time ROC对Risk Score进行预后分类的ROC分析,分别分析一年、三年、五年的预后预测分类效率并对Riskscore进行零-均值规范化(z-score标准化),将zscore化后Riskscore大于零的样本划分为高风险组,小于零的样本低风险组,并绘制KM曲线;对验证集样本和训练集及验证集所有样本采用与训练集相同的模型和相同的系数进行以上分析。6、使用R软件包GSVA来计算训练集每个样本在不同功能上的得分,计算这些功能与风险得分之间的相关性,选择相关性大于0.3的生物学功能并绘制样本的Risk Score分布图。7、根据PMID:28428277中描述的方法计算上述lncRNA预后模型的13种免疫得分,进一步分析免疫得分在训练集高低风险样本中的显着差异情况。8、根据临床信息中将样本分成7类亚型,分析上述关键lncRNAs的风险得分在不同亚型中预测效能。9、我们采用与训练集相同的模型和相同的系数,根据样本的表达水平分别计算外部数据集所有样本的风险得分,并绘制样本的Risk Score分布;对Riskscore进行zscore,将zscore化后Riskscore大于零的样本划分为高风险组,小于零的样本低风险组,并绘制KM曲线。10、选取2个已发表的相关风险模型,其中一个为16-gene signature(PMID:31612041),另外一个为6-gene signature(PMID:31357080)与本研究构建的风险模型进行比较,根据本研究构建模型中对应的基因,使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分别对训练集样本重新进行风险得分计算,并评估两个模型的ROC,根据最优阈值将样本分成高风险和低风险组,计算两组样本OS预后差异。11、通过q RT-PCR实验方法检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骨髓样本及健康对照样本中上述模型中对应的基因的表达,并在多发性骨髓瘤细胞中改变这些基因的表达采用CCK-8和平板克隆形成实验分析其表达对细胞增殖活动的影响。结果:1、GEO数据库中下载得到(GSE4581和GSE57317)芯片数据,经与Gencode数据库中最新版的lncRNA参考序列和gtf文件比对后将芯片中的表达数据重注释成4094个lncRNA;2、通过R包生存Coxph函数(p<0.01为阈值)对训练集样本中的4094重注释的lncRNA表达水平和生存数据进行单变量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后得出72个预后显着的lncRNA,且选取前20个预后最为显着的的lncRNA进行后续分析;3、从训练集样本中随机抽取的75%样本进行rbsurv分析,选择最大基因个数为30,以此进行1000次并使用三倍较差验证发现大部分探针出现频次在10%左右,计算这些lncRNA探针的标准差后选择标准差大于所有探针中位标准差且频次大于300的11个lncRNAs;4、rbsurv分析结果得出的11个lncRNAs经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筛选得出肿瘤患者生存相关的8个lncRNA,并通过Cox生存分析进一步确定构建预后模型的7个lncRNA;5、通过芯片样本中基因表达水平计算出各样本的风险得分后绘制Risk Score分布图,并鉴定出C5orf17、AC092718.2、AC108002.2、AL033530.1、AL589765.7和TSPOAP1-AS1的高表达和高风险相关,MIR194-2HG的高表达和低风险相关,进一步进行预后分类的ROC分析发现我们所构建的预后模型具有很高的AUC线下面积,其中五年AUC值分别为0.71,然后对Riskscore进行zscore化后将样本划分为53个高风险组,74个为低风险组并绘制KM曲线后发现两组之间存在极显着的差异,验证集样本和训练集及验证集所有样本采用相同参数及模型分析得出基本一致的结果;6、单样本GSEA分析发现大部分生物学功能与样本风险得分呈现负相关,少部分生物学功能与风险得分呈现正相关,选取相关性大于0.3的18个KEGG Pathway;7、计算上述lncRNA预后模型的13种免疫得分发现仅有IFI和Cytolytic在高低风险组中呈现显着差异,进一步分析免疫得分在训练集高低风险样本中的显着差异情况发现结果发现IFI与riskscore呈现显着的负相关。8、7-lncRNA预后模型的风险得分与7类亚型的预后间存在显着差异,其中PR亚型的预后最差,CD1、CD2、HY和LB四类亚型的预后效果较为相似,预后较好,而MF和MS两类亚型预后效果介于中间9、外部数据集采用与训练集相同的模型和相同的系数分析结果显示模型风险得分高的样本的OS明显小于得分低的,ROC曲线分析得出五年AUC值为0.76,然后对Riskscore进行zscore化后将样本划分为高风险组和低风险组并绘制KM曲线得出与训练集一致的结果;10、7-lncRNA预后模型与2个已发表的相关风险模型16-gene signature(PMID:31612041)和6-gene signature(PMID:31357080)比较,16-gene signature的ROC和KM曲线结果显示3年AUC在0.83,p<0.0001;而6-gene signature分析OS预后结果显示1年AUC值在0.71,但预后并不显着p=0.211。11、q RT-PCR实验结果发现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骨髓样本中呈MIR194-2HG低表达,C5orf17呈高表达,且其表达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预后相关,采用CCK-8和平板克隆形成实验发现在多发性骨髓瘤细胞中下调C5orf17和MIR194-2HG的表达后细胞增殖能力显着受到影响。结论:7-lncRNA预后风险模型能够较好的预测骨髓瘤预后,且体外实验进一步表明这7-lncRNA可能参与了骨髓瘤的进展。
朱青青[3](2021)在《多发性骨髓瘤相关肾损害的危险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文旨在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相关肾损害(renal impairment,RI)的危险因素及影响化疗后出现肾脏反应的因素,为骨髓瘤相关肾损害的患者进行早期干预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江西省人民医院符合2014年国际骨髓瘤工作组(International myeloma working group,IMWG)制定的活动性骨髓瘤诊断标准的117例初诊MM患者的临床资料,按IMWG中肾损害标准分为肾功能正常组及肾功能不全组,通过分析患者初诊时一般资料、特殊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中的指标,研究MM相关肾损害的危险因素。在肾功能不全组中根据化疗后是否出现肾脏反应分亚组筛查影响肾功能恢复的因素。结果:1.本研究纳入符合标准的117例初诊MM患者,平均初诊年龄为62.1岁,男女比例为1.34:1,其中肾功能正常组患者55例,平均初诊年龄为62.2岁,男女比例为1.4:1,肾功能不全组患者62例,平均初诊年龄为62岁,男女比例为1.3:1,两组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2.117例MM患者中肾功能不全组出现骨质破坏的比例高于肾功能正常组(93.3%vs85.5%),肾功能不全组出现感染的比例高于肾功能正常组(30.6%vs23.6%),但是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3.肾功能不全组中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比例均低于肾功能正常组(33.9%vs34.5%,4.8%vs14.5%),肾功能不全组中合并肾结石的患者比例高于肾功能正常组(24.2%vs12.7%),但是两组患者在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肾结石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还需要纳入更大样本量进行分析。4.117例MM患者免疫球蛋白电泳结果根据轻链类型比较,肾功能不全组LAM型轻链比例(60.7%)高于肾功能正常组(4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AM型轻链的MM患者更容易出现肾损害。5.本研究中肾功能正常组ISS分期情况:I期9例,II期25例,III期21例,肾功能不全组:I期0例,II期2例,III期60例。在结果显示ISS各分期之间发生肾损害的风险不全相等的情况下两两比较,ISS分期为III期的MM患者肾损害的发生率(74.1%)较ISS分期I期、II期的MM患者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6.通过血常规、生化中的指标比较显示:肾功能不全组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数、血尿酸、血清β2微球蛋白、乳酸脱氢酶(Lactic dehydrogenase,LDH)、校正血清钙水平均高于肾功能正常组,具有统计学意义。7.将可能是影响MM相关肾损害的单因素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中,结果显示中性粒细胞、血尿酸、血清β2微球蛋白三者均为MM相关肾损害的危险因素,建立风险预测模型后提示血尿酸、血清β2微球蛋白的敏感度较好,中性粒细胞敏感度、特异度均较差,血清β2微球蛋白对于MM相关肾损害预测价值最高,最佳截取值为8.155ug/L。8.化疗后肾脏反应组和无肾脏反应组临床资料比较显示两组在年龄、血小板计数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但因样本量太小及细胞遗传学检测、血清游离轻链下降速率等与肾功能恢复相关的指标未纳入研究,因此未进一步分析影响肾功能恢复的因素。结论:1.中性粒细胞、血尿酸、血清β2微球蛋白是MM相关肾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风险预测模型后血清β2微球蛋白预测价值较中性粒细胞、血尿酸高。2.年龄、血小板计数可能是影响MM患者化疗后肾功能恢复的因素,还需要纳入更大样本量及细胞遗传学检测、血清游离轻链下降速率等指标进一步研究。
陈凯欣[4](2021)在《加味金匮肾气汤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并联合西医治疗脾肾阳虚型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1.探讨中药加味金匮肾气汤(Jia Wei Jin Gui Shen Qi Tang,SQT)对骨髓瘤R PMI8226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2.观察加味金匮肾气汤联合西医治疗脾肾阳虚型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 a,MM)的临床疗效,为加味金匮肾气汤作为辅助药物治疗脾肾阳虚型多发性骨髓瘤提供一定的临床参考依据。方法:1.实验研究取对数生长期的RPMI8226细胞根据IC50将对数期生长RPMI8226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仅有培养液,无细胞)、阴性对照组(有细胞悬液,无加药)以及SQT实验组(10、20、30mg/ml),分别培养24h、48h、72h后用CCK8法测定各时间点不同浓度S QT对RPMI8226细胞增值抑制率;将对数期生长RPMI8226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及SQ T实验组(10、20、30mg/ml),培养24h、48h后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凋亡率的影响随时间浓度的变化。2.临床研究收集2019年12月到2021年1月在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血液病科住院的40例MM中医证型属于脾肾阳虚型的患者。按随机分组原则,西医治疗+中药组20例,应用西医治疗+中药加味金匮肾气汤;西医治疗组20例,应用单纯西医治疗,规律治疗4个疗程后,比较两组化疗前后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疗效、骨痛评分、生活质量评分、不良反应评价及次要临床指标(血肌酐、血红蛋白、骨髓瘤细胞)。结果:1.一定浓度的加味金匮肾气汤在体外能够抑制RPMI8226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凋亡。2.加味金匮肾气汤联合西医治疗脾肾阳虚型MM患者,相比西医治疗组能够更好的改善中医脾肾阳虚证候积分及骨痛症状,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二者在临床疗效、不良反应、生活质量KPS评分方面无明显差别。3.加味金匮肾气汤联合西医治疗脾肾阳虚型MM患者,相比西医治疗组,可在一定程度上更好的提升HGB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但对血肌酐、骨髓浆细胞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加味金匮肾气汤在体外能够抑制RPMI8226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凋亡;其联合西医治疗脾肾阳虚型MM患者能够改善中医脾肾阳虚证候积分、骨痛症状,并在一定程度上更好的提升HGB水平,应用于临床安全有效。
杨应丽[5](2021)在《多发性骨髓瘤伴肾损害患者肾功能恢复的相关因素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伴肾功能损伤(renal impairment,RI)患者肾功能恢复的预测指标,以期对MM伴RI患者的治疗、疗效评估及预后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选取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2013年01月至2020年11月初诊未治的、合并RI的57例MM患者,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化疗前及化疗1个周期后的实验室指标,根据治疗前后的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变化情况分为肾功能好转组和肾功能进展组。分析性别、年龄、收缩压、舒张压、起病症状、首次就诊科室、ISS分期、免疫分型、尿蛋白、化疗方案,化疗前和化疗1个周期后的尿素氮、β2微球蛋白(β2microglobulin,β2-MG)、血尿酸、血钙、血磷、乳酸脱氢酶、白蛋白、球蛋白、血红蛋白、血小板、免疫球蛋白(Ig G、Ig A、Ig M)、骨髓细胞学与肾功能恢复的关系。收集的数据均通过SPSS 25.0和Excel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以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57例MM伴RI患者中,男性36例(63.2%),女性21例(36.9%);发病年龄在34-79岁之间,中位年龄62岁,50岁以下11例(19.2%),50-65岁30例(52.6%),65岁以上16例(28.1%);首次就诊科室为血液科的患者有36例(63.1%),其余为肾内科、心内科及脊柱外科等科室。2、免疫分型中,以Ig G型最为多见,其次为Ig A型和轻链型,Ig M型最少;ISS分期均为II期和III期。3、单因素分析表明,轻链类型、治疗方案、治疗后尿蛋白(尿蛋白转阴率)、治疗后肾功能水平(血尿素氮、β2-MG、血尿酸)、治疗前血钙水平、治疗前白蛋白水平及治疗后血红蛋白水平在两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在MM伴RI的患者中,肾功能恢复的预测指标为治疗后血尿酸水平及治疗前白蛋白水平。结论:1、MM患者常常合并RI,但经过积极的化学治疗及对症治疗,RI可有较高的逆转率。2、在治疗前有较高白蛋白水平及治疗后较低血尿酸水平的患者的肾功能更易恢复,提示早期、快速启动治疗降低血尿酸水平的重要性。3、含硼替佐米的治疗方案对肾功能的逆转作用优于其他方案。
乔莎[6](2021)在《合并淀粉样病变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免疫球蛋白及血清酶指标变化及临床意义》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合并淀粉样病变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免疫球蛋白及血清酶指标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1月收治的52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骨髓刚果红染色及偏振光显微镜检查将多发性骨髓瘤分为淀粉病变阴性组、阳性组。对比两组患者免疫球蛋白及血清酶的指标变化及临床意义。结果免疫球蛋白检查中阳性组IgG低于阴性组,且在血清酶中LDH1、LDH酶活性高于阴性组(P<0.05)。其他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阳性组免疫球蛋白IgG降低,血清酶中LDH1、LDH酶活性增高可作为合并淀粉样病变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辅助检查依据。
卢静[7](2021)在《优化多发性骨髓瘤预后评估系统的相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多发性骨髓瘤(MM)是血液系统第二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临床表现及肿瘤细胞生物学特征具有显着异质性,患者生存期可短至数月,或长达十余年。早期对患者进行预后分期,进而制定分层治疗策略,一直是临床关注的重点。近年来随着靶向新药,如沙利度胺、硼替佐米、来那度胺和单抗广泛应用,显着改善患者生存,MM预后分层系统也随之不断更新。2005年国际骨髓瘤工组(IMWG)提出国际分期(ISS)系统。2015年IMWG在原ISS分期基础上,联合乳酸脱氢酶(LDH)和高危细胞遗传学改变,制定的修订后的ISS分期(R-ISS)系统。ISS分期和R-ISS分期是国内外指南中一致推荐的MM分期系统,在临床上广泛应用。ISS分期是基于传统治疗时期患者数据,初始分析时未实际纳入中国患者信息,亚组分析显示在亚洲人群中ISSⅡ和Ⅲ期患者生存无显着差异。新药时期ISS分期是否依然适用于我国MM患者,仍存在争议。本研究首先验证新药时期ISS分期系统在中国初诊骨髓瘤患者中的预后价值。进一步探讨R-ISS分期系统是否适用于中国初诊骨髓瘤患者。血清游离轻链(s FLC)对于MM疾病监测及预后具有重要价值。在前期研究基础上,最终将R-ISS分期与s FLC结合起来,建立改良的R-ISS分期(MR-ISS)系统,优化现有的R-ISS分期系统。研究方法本研究首先回顾性分析1016名2008年-2012年在中国三个骨髓瘤诊疗中心初诊骨髓瘤(NDMM)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ISSⅠ/Ⅱ/Ⅲ期患者的中位生存期(OS)、中位无疾病进展期(PFS),并进一步分析在硼替佐米诱导治疗组和沙利度胺诱导治疗组中,ISSⅠ/Ⅱ/Ⅲ期患者的生存差异。为了进一步探讨修订后的ISS分期,即R-ISS分期是否适用于新药时期的中国骨髓瘤患者,进一步回顾性分析2010年-2015年在本中心就诊的202例NDMM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根据R-ISS分期系统进行分组,以原ISS分期系统为对照,分析R-ISS分期在MM患者中的预后价值。应用Kaplan-Meier曲线分析R-ISSⅠ/Ⅱ/Ⅲ期患者的生存差异,比较R-ISS分期与ISS分期组间的相对风险度差异。根据不同年龄、是否接受硼替佐米为主方案治疗以及是否进行移植等因素,进行亚组分析。验证R-ISS分期在中国骨髓瘤患者OS及PFS中的预后评估价值。最终在前期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将R-ISS和s FLC两项预后因素结合起来,建立了改良的R-ISS分期,即MR-ISS分期系统。回顾性分析595名2010年6月至2016年12月本中心连续就诊NDMM患者资料,确定MR-ISS分期标准,进行亚组分析确定MR-ISS分期的适用范围。对患者比例最高的MR-ISSⅡ期进一步进行危险分层,并在独立样本中验证MR-ISS分期的预后评估价值。研究结果(1)回顾性分析1016名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数据,ISSⅠ/Ⅱ/Ⅲ期患者的中位OS分别为未达到、55.4和41.7个月(P<0.001);中位PFS分别为30、29.5和25个月(P=0.072)。在亚组分析中,沙利度胺治疗组ISSⅠ/Ⅱ/Ⅲ期患者的总生存有显着差异;而在硼替佐米治疗组,ISSⅠ期与Ⅱ期的患者生存没有统计学差异。(2)回顾性分析202例初诊骨髓瘤患者,R-ISSⅠ/Ⅱ/Ⅲ期患者分别为56例、108例和38例;ISSⅠ/Ⅱ/Ⅲ期患者分别为62例、70例和70例。因ISS分期中部分Ⅰ期、Ⅲ期患者进入R-ISSⅡ期,R-ISSⅡ期患者比例最高,Ⅰ期与Ⅲ期患者比例明显减少。R-ISSⅠ/Ⅱ/Ⅲ期中位OS分别为未达到、61和38个月,各期间生存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Cox预后风险模型分析,在OS中R-ISSⅢ期vsⅠ期的相对风险度(HR)为9.606,明显高于ISSⅢ期vsⅠ期中的HR(4.127),HR增加近两倍,提示R-ISS系统可以更好的评估MM患者的预后。亚组分析显示,R-ISS在年轻、接受硼替佐米为基础方案及未行移植的患者中具有预后评估价值。对于PFS而言,在诊断后的最初两年,R-ISSⅠ期患者的PFS优于Ⅱ期、Ⅲ期,R-ISSⅢ期的PFS较短,但在两年后R-ISSⅡ期的PFS趋于稳定,与R-ISSⅠ期相比无统计学差异,这也许与患者疾病进展后挽救治疗方案不同,从而导致分期的偏移有关。(3)在前期研究基础上,回顾性分析我科2010至2016年收治的595例NDMM患者临床资料,联合R-ISS分期和s FLC,建立改良的R-ISS分期(MR-ISS)系统,确定MR-ISS分期标准,Ⅰ期为:R-ISSⅠ期,s FLC比值<80(n=66);Ⅲ期为:R-ISSⅢ期,s FLC比值≥80(n=87);Ⅱ期:不符合Ⅰ期和Ⅲ期的所有患者(n=442)。中位随访48.67月,MR-ISS分期Ⅰ/Ⅱ/Ⅲ期患者,中位OS分别为未达到、48.67和21.3个月(P<0.0001),中位PFS分别为50.97、27.27和13.4个月(P<0.0001)。R-ISSⅠ/Ⅱ/Ⅲ期患者的中位OS分别为:未达到、43.4和33.37个月(P<0.0001),中位PFS分别30.97、28.97和14.23个月(P<0.0001)。MR-ISSⅠ期和Ⅲ期患者的总生存期,与R-ISS分期Ⅰ期和Ⅲ期的患者相比有显着差异。MR-ISSⅡ期患者占比较多,基于各种变量进行单变量Cox分析,结果显示MR-ISSⅡ期患者的不良预后与三个危险因素相关,具体为:老年患者(HR,1.757)、高LDH水平(HR,1.858)和肾功能不全(HR,1.664)。将每个不良预后因素计1分,建立MR-ISSⅡ期风险分层模型,得分为0、1或≥2个的患者分别属于低危组、中危组和高危组。442例患者中,46.4%的患者属于低危组(无高危因素,0分),42.1%的患者属于中危组(1个因素,1分),11.5%的患者属于高危组(≥2个因素,2-3分)。低危组患者中位OS为59.2个月,中危组为43.5个月,高危组为32个月(P<0.001)。最后我们在独立的MM患者样本中,再次验证MR-ISS分期具有预后评估价值。研究结论本研究证实,目前ISS分期系统仍适用于新药时期中国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硼替佐米能部分改善ISS分期较晚期患者的不良预后。R-ISS分期系统可较好的区分患者总体生存时间,在亚组分析中显示硼替佐米治疗组、年龄较小、未行移植的骨髓瘤患者中具有预后评估价值,R-ISS分期部分适用于中国MM患者的预后评估。MR-ISS分期系统,可以将患者分为生存差异显着的三组,特别是可以进一步区分可能快速进展及疾病复发的高危患者,与R-ISS分期系统相比,具有更高的风险预测能力。
李梦迪[8](2021)在《98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临床特征与疗效相关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98例初诊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寻找某些临床特征变化与疗效之间的相关性,为MM患者的预后判断及优化治疗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6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98例初诊的MM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符合中国多发性骨髓瘤诊治指南(2020年修订)诊断标准。临床资料内容包括患者性别、年龄、血红蛋白水平、血钙水平、白蛋白水平、肌酐水平、β2-微球蛋白水平、免疫球蛋白电泳、乳酸脱氢酶水平、疾病分期、细胞遗传学变化(通过FISH检测方法)及治疗方案等。分析规律化疗完成4个疗程后的MM患者不同化疗方案(含硼替佐米与不含硼替佐米)的疗效差异;分析细胞遗传学变化与MM患者的临床表现、疗效之间的相关性。通过SPSS26.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98例MM患者中,有77例进行了FISH检测,检测率为78.57%(77/98)。在被检的77例患者中,有43例患者出现不同的细胞遗传学改变,异常检出率为55.84%(43/77)。(2)细胞遗传学改变分别是:14号染色体异常(IGH重排),检出率为45.46%(35/77);13号染色体异常(13q14缺失),检出率为27.27%(21/77);1号染色体异常(1q21扩增),检出率为35.07%(27/77);17号染色体异常(TP53缺失),检出率为5.20%(4/77)。(3)伴有1q21扩增、13q14缺失患者的血钙水平均高于未出现1q21扩增及13q14缺失患者的血钙水平,并分别具有统计学差异(P=0.023,P=0.009)。此外,伴有1q21扩增患者相较于1q21未扩增患者的ISS分期以Ⅲ期者更多、β2-MG水平更高、而血清白蛋白水平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P=0.015,P=0.007)。(4)98例患者中有56例患者接受含硼替佐米的治疗方案,42例患者未接受含硼替佐米的治疗方案。完成4个疗程治疗后评估疗效,两组比较发现,含硼替佐米的治疗方案组客观缓解率为76.79%,优于不含硼替佐米的治疗方案组(57.1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9)。(5)43例有细胞遗传学改变的患者,在完成4个疗程治疗(不区分是否含硼替佐米药物治疗)后进行疗效评估,其中23例获得缓解,客观缓解率为53.49%(23/43);而34例未有细胞遗传学改变的患者,在完成4个疗程治疗后进行疗效评估,其中29例获得缓解,客观缓解率为85.29%(29/34),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6)。(6)伴有1q21扩增的17例MM患者,应用含硼替佐米药物治疗4个疗程后,有9例获得缓解,客观缓解率为52.94%(9/17);而未伴有1q21扩增的30例MM患者应用含硼替佐米药物治疗4个疗程后,有27例获得缓解,客观缓解率90.00%(27/3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7)伴有13q14缺失的13例MM患者,应用含硼替佐米药物治疗4个疗程后,有9例获得缓解,客观缓解率为69.23%(9/13),未伴有13q14缺失的34例MM患者,应用含硼替佐米药物治疗4个疗程后,有27例获得缓解,客观缓解率为79.41%(27/3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25)。结论:(1)MM患者的细胞遗传学异常多表现为IGH重排、13q14缺失、1q21扩增。(2)MM患者的临床特征与细胞遗传学异常有一定的相关性。(3)存在细胞遗传学异常的患者通常预后不佳。(4)含硼替佐米的治疗方案优于不含硼替佐米的治疗方案。(5)伴1q21扩增的MM患者,硼替佐米效果不理想,可以考虑新的治疗药物。(6)本研究属回顾性研究,纳入样本量少,具有一定局限性。
李玉滨[9](2021)在《209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细胞遗传学异常回顾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回顾性分析本中心新诊断多发性骨髓瘤(NDMM)患者的细胞遗传学异常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4年7月-2020年11月就诊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的209例新诊断多发性骨髓瘤(NDMM)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细胞遗传学特征,比较常规染色体核型分析(CC)、直接荧光原位杂交(D-FISH)与CD138免疫磁珠细胞分选后的荧光原位杂交(MACS-FISH)细胞遗传学异常检出率的差异,分析浆细胞比例对D-FISH、MACS-FISH检出率的影响,探讨不同细胞遗传学异常与MM临床特征及不同预后分层的相关关系。应用SPSS2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所有分析资料以P<0.05被认为有统计学意义(双尾)。结果1.209例NDMM患者年龄均数为58.82±8.82岁,男性126例,女性83例,比例约为1.52:1。所有患者的异常浆细胞比例中位数为20%(4.80%-42%)。其中73.79%(152/206)患者存在至少2种未受累的免疫球蛋白被抑制。免疫分型IgG型占比最高,为43.54%(91/209),其次分别是IgA型25.36%(53/209)、轻链型22.97%(48/209)、IgD 型 4.31%(9/209)、未分泌型 2.87%(6/209)、IgM 型0.96%(2/209)。ISS 分期以 Ⅲ 期 40.78%(84/206)为主,R-ISS 分期以 Ⅱ 期48.24%(96/199)为主,D-S 分期以Ⅲ期 82.35%(168/204)和 A 亚型 80.79%(164/204)为主,mSMART3.0分期标危及高危患者分别占51.02%(100/196)及48.98%(96/196)。2.CC 异常检出率仅为 11.32%(12/106),低于FISH检测的 50.72%(105/209)(P<0.001),FISH检测中1q21扩增、IGH易位、p53缺失分别有73例(34.92%)、61 例(29.18%)、17 例(8.13%)。MACS-FISH 检测阳性率明显高于 D-FISH 检测(60.00%VS44.96%,p=0.035),前者中 1q21、FGFR3/IGH、MAF/IGH、IGH/MAFB、P53/CEP17 IGH/CCND1 6种探针的异常检出分别为:30例(37.50%)、11例(13.75%)、2例(2.5%)、0例(0%)、6 例(7.50%)、11 例(40.74%);D-FISH 检测中 1q21、D13S319、RB1、IGH、p53 5种探针的异常检出分别为:43例(33.33%)、34例(26.35%)、36例(27.9%)、37例(28.68%)、1 1 例(8.53%),MACS-FISH 检测与 D-FISH 检测相比,1q21 扩增、IGH易位及p53缺失检出率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P>0.05,P>0.05)。分析MACS-FISH检测与D-FISH检测之间的染色体异常数目,1种染色体异常分别为37.50%和11.63%,2种染色体异常分别为15.00%和9.30%,≥3种染色体异常分别为3.75%和28.68%。3.分析与浆细胞比例对1q21扩增、IGH易位及p53缺失这3种异常染色体核型总检出率的影响,结果显示D-FISH和MACS-FISH的异常检出率均与骨髓浆细胞比例存在正线性关系;进一步按照MM患者浆细胞比例设为0%<浆细胞≦5%、5%<浆细胞≤ 20%、20%<浆细胞≤ 50%、浆细胞>50%4组,比较MACS-FISH检测与D-FISH检测之间的检出率,结果表明在浆细胞≤5%、5%<浆细胞≤ 20%时,MACS-FISH 的检出率显着高于 D-FISH(43.75%VS8.57%,P=0.000,64.71%VS25%,P=0.000)。MACS-FISH检测中 6 种(1q21 扩增、t(4;14)、t(11;14)、t(14;16)、t(14;20)、p53缺失)染色体核型异常分别在浆细胞≤5%、5%<浆细胞≤ 20%、20%<浆细胞≤ 50%、浆细胞>50%4组间的检出率均无显着差异(P>0.05)。而D-FISH检测中5种(1q21扩增、D13S319缺失、RB1缺失、IGH易位、p53缺失)染色体核型异常分别在浆细胞比例0%-5%时的检出率低于5%<浆细胞≤20%、20%<浆细胞≤50%及浆细胞>50%3组,但统计学差异无意义(P>0.05,P>0.05,P>0.05)。D-FISH检测检出率达到50%时相应浆细胞的比例为40.5%,而MACS-FISH检测检出率率达到50%时相应浆细胞的比例为16.5%。当浆细胞≥60%时,D-FISH及MACS-FISH检出率均为100%。4.FISH阳性阈值采取欧洲骨髓瘤工作网(EMN)标准时(缺失或扩增≥20%,IGH异位≥10%),较实验室阈值相比1q21、IGH、p53、D13S319和RB1异常检出分别减少 31 例(14.83%)、12 例(5.74%)、3 例(0.14%)、12 例(9.30%)和 13 例(10.08%)。进一步分析1q21扩增、IGH易位及p53缺失的总检出率:MACS-FISH与D-FISH组分别为38.85%与34.88%,无统计学差异(P>0.05)。5.在209例患者中对1q21扩增、IGH易位、p53缺失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示1q21扩增与IGH易位存在正相关关系(P<0.001)。MACS-FISH组中p53缺失与t(14,16)存在正相关关系(P=0.000)。D-FISH组中1q21扩增与D13S319缺失和RB1缺失分别存在正相关关系(P=0.000,P=0.000)。分析FISH结果和临床特征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MACS-FISH组中IGH易位与血清肌酐水平存在负相关关系(P=0.030);t(11,14)与血红蛋白水平存在正相关关系(P=0.041);t(4,14)与血清白蛋白水平存在负相关关系(P=0.001);而D-FISH组中1种免疫球蛋白受累者与1q21扩增、IGH易位、RB1缺失、D13S319缺失分别存在正相关关系(P=0.003,P=0.005,P=0.008,P=0.011),2种及以上免疫球蛋白受累者分别与1q21扩增、IGH易位、RB1缺失、D13S319缺失存在正相关关系(P=0.001,P=0.002,P=0.003,P=0.005),血清β2 微球蛋白(β2-MG)与1q21扩增、IGH易位分别存在正相关关系(P=0.002,P=0.12);白蛋白水平与IGH易位、RB1缺失分别存在负相关关系(P=0.006,P=0.006)。结论209例新诊断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平均年龄为58.82±8.82岁,男女比例约为1.52:1,免疫分型以IgG为主,初诊时ISS分期以Ⅲ期为主,RISS分期以Ⅱ期为主,DS分期以Ⅲ期及A亚型为主。FISH检出率高于CC,而MACS-FISH检出率高于D-FISH;当浆细胞比例≤20%时,MACS-FISH检出率显着高于D-FISH,而浆细胞小于60%时,FISH检出率与浆细胞比例存成正比例关系。MACS-FISH是目前临床中检测MM细胞遗传学的最佳方法,在骨髓浆细胞比例≤20%的患者中更加适用,当浆细胞<60%时,进行FISH检测时应当尽量富集浆细胞,当浆细胞≥60%时,MACS-FISH检测及D-FISH检测之间无差异。采用不同FISH阳性阈值,结果存在显着差异,因而设定适合中国MM患者的阳性阈值显得尤为重要。1q21扩增与D13S319缺失和RB1缺失存在正相关,1q21扩增、IGH易位、RB1缺失、D13S319缺失可能与免疫麻痹效应有关,1q21扩增、IGH易位可能与血清β2-MG水平增高有关,而IGH易位尤其是t(4,14)及RB1缺失可能和血清白蛋白水平降低有关。
郭红艳[10](2021)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血清miR-146a表达水平与Th9、Th17细胞比例及其细胞因子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研究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患者血清微小核糖核酸146a(micro RNA-146a,mi R-146a)的相对表达水平、外周血辅助性T细胞9(T helper cell 9,Th9)、辅助性T细胞17(T helper cell 17,Th17)比例及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9(interleukin-9,IL-9)、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水平,分析血清mi R-146a与Th9/IL-9、Th17/IL-17之间的关系,并与临床参数比对,探讨mi R-146a对MM免疫微环境的调控、发病及在疾病进展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8年12月-2020年10月兰州大学第二医院血液科收治的MM患者38例作为病例组,纳入同期来体检中心体检的健康志愿者15例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研究对象外周血Th9、Th17细胞比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IL-9、IL-17浓度,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血清mi R-146a的相对表达水平,分析血清mi R-146a水平与Th9、Th17细胞比例及细胞因子IL-9、IL-17之间的关系。结果:初诊和复发MM患者外周血Th9、Th17细胞比例、IL-9、IL-17水平均较健康对照高(P<0.05);复发组Th9细胞比例、IL-9水平高于初诊组(P<0.05),Th17细胞比例略低于初诊组(P>0.05),但IL-17水平与初诊组相当(P>0.05)。进一步分析发现,初诊和复发组Th9、Th17细胞比例均与ISS分期有关,其中Ⅰ期<Ⅱ期<Ⅲ期(P<0.05);IL-9、IL-17水平在初诊Ⅲ期和Ⅱ期患者中明显高于Ⅰ期患者(P<0.05),而Ⅲ期和Ⅱ期患者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复发Ⅲ期患者IL-9水平明显高于Ⅱ期患者(P<0.05),而IL-17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对于mi R-146a的研究表明,初诊和复发MM患者的血清mi R-146a相对表达水平较健康对照组高(P<0.01),初诊与复发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论初诊还是复发组,不同ISS分期血清mi R-146a水平之间均无明显差异(P>0.05)。相关性分析发现,初诊MM患者血清mi R-146a表达水平与Th9、Th17比例及IL-17水平均呈正相关,而与IL-9水平无相关性。与临床参数比对发现,初诊MM患者外周血Th9、IL-9与血红蛋白浓度均呈负相关,Th9与肌酐水平呈正相关,Th9、Th17及IL-17与β2微球蛋白水平均呈正相关,血清mi R-146a表达水平与血红蛋白、肌酐及β2微球蛋白水平间无相关性。结论:1.MM患者外周血Th9、Th17细胞比例和IL-9、IL-17水平明显升高,其中Th9和Th17细胞比例与疾病分期有关,提示MM免疫微环境中Th9、Th17细胞及其细胞因子水平改变,可能参与了MM发生和进展。2.初诊MM患者的Th9/IL-9水平与血红蛋白、肌酐水平具有相关性,提示Th9/IL-9在MM患者贫血和肾功能损害发生中可能起一定作用。3.MM患者血清mi R-146a相对表达水平明显升高,且与外周血Th9、Th17细胞比例和IL-17水平具有一定相关性,提示mi R-146a可能通过诱导MM免疫微环境紊乱而促使MM发病。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一、资料与方法 |
| 1.一般资料: |
| 2.方法: |
| 3.观察指标: |
| 4.统计学处理: |
| 二、结果 |
| 1.诱导后及移植后患者疗效比较: |
| 2.治疗前后患者生化指标的改善情况比较: |
| 3.治疗前后患者免疫球蛋白变化情况比较: |
| 4.两组患者治疗后生存状况: |
| 5.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
| 摘要 |
| abstract |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 前言 |
| 第1章 多发性骨髓瘤lncRNA预后风险特征模型的构建和验证 |
| 1 引言 |
| 第1节 构建多发性骨髓瘤lncRNA预后风险特征模型 |
| 2 材料 |
| 2.1 基因芯片表达数据 |
| 2.2 芯片平台及基因注释文件 |
| 3 方法 |
| 3.1 基因芯片中样本数据的处理 |
| 3.2 基因芯片中lncRNA注释 |
| 3.3 单因素风险分析 |
| 3.4 rbsurv降维分析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 |
| 3.5 ROC曲线分析 |
| 3.6 统计方法 |
| 4 结果 |
| 4.1 多发性骨髓瘤预后相关lncRNAs的鉴别 |
| 4.2 预后相关lncRNAs进行rbsurv降维分析 |
| 4.3 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并建立多发性骨髓瘤lncRNA预后模型 |
| 5 结论 |
| 第2节 多发性骨髓瘤lncRNA预后风险模型的验证 |
| 2 材料 |
| 2.1 基因芯片表达数据 |
| 2.2 芯片平台及基因注释文件 |
| 3 方法 |
| 3.1 基因芯片中样本数据的处理 |
| 3.2 基因芯片中lncRNA注释 |
| 3.3 单因素风险分析 |
| 3.4 rbsurv降维分析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 |
| 3.5 ROC曲线分析 |
| 3.6 统计方法 |
| 4 结果 |
| 4.1 内部验证数据集验证多发性骨髓瘤7-lncRNA预后风险模型 |
| 4.2 内部所有数据集验证多发性骨髓瘤7-lncRNA预后风险模型 |
| 4.3 外部数据集验证多发性骨髓瘤7-lncRNA预后风险模型 |
| 4.4 多发性骨髓瘤7-lncRNA预后风险模型与文献发表模型比较 |
| 5 结论 |
| 6 讨论 |
| 第2章 分析预后风险特征模型与生物学功能、免疫及亚型之间的关系 |
| 1 引言 |
| 2 材料 |
| 2.1 基因芯片表达数据 |
| 2.2 芯片平台及基因注释文件 |
| 3 方法 |
| 3.1 基因芯片中样本数据的处理 |
| 3.2 基因芯片中lncRNA注释 |
| 3.3 单因素风险分析 |
| 3.4 rbsurv降维分析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 |
| 3.5 ROC曲线分析 |
| 3.6 GSEA功能富集分析 |
| 3.7 免疫得分计算 |
| 3.8 统计方法 |
| 4 结果 |
| 4.1 预后风险模型与生物学功能的关系 |
| 4.2 预后风险模型与免疫评分的关系 |
| 4.3 预后风险模型与多发性骨髓瘤亚型的关系 |
| 5 结论 |
| 6 讨论 |
| 第3章 多发性骨髓瘤预后模型7-lncRNA在组织及细胞中的验证 |
| 1 引言 |
| 2.材料 |
| 2.1 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系 |
| 2.2 多发性骨髓瘤标本收集 |
| 2.3 主要试剂 |
| 2.4 主要仪器设备 |
| 3 方法 |
| 3.1 细胞培养 |
| 3.2 细胞转染 |
| 3.3 原代骨髓瘤细胞的分离纯化及培养 |
| 3.4 细胞RNA提取和荧光定量PCR |
| 3.5 软琼脂克隆形成实验 |
| 3.6 CCK-8 实验 |
| 3.7 数据分析及统计方法 |
| 4 结果 |
| 4.1 观察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骨髓浆细胞中7-lncRNA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表达和患者预后之间的相关性 |
| 4.2 在多发性骨髓瘤细胞中改变7-lncRNAs的表达,观察细胞增殖能力的变化 |
| 5 结论 |
| 6 讨论 |
| 全文总结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 综述 长链非编码RNA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摘要 |
| abstract |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 第1章 前言 |
| 第2章 研究内容及方法 |
| 2.1 研究对象 |
| 2.1.1 纳入标准 |
| 2.1.2 排除标准 |
| 2.2 研究方法 |
| 2.2.1 主要观察指标 |
| 2.2.2 分组及分期标准 |
| 2.3 肾脏反应评估标准 |
| 2.4 统计学处理 |
| 第3章 研究结果 |
| 3.1 肾功能正常组与肾功能不全组临床资料比较 |
| 3.1.1 一般资料 |
| 3.1.2 免疫球蛋白电泳结果分析 |
| 3.1.3 DS分期及ISS分期比较 |
| 3.1.4 骨髓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检测结果 |
| 3.1.5 实验室相关指标 |
| 3.1.6 骨髓浆细胞比例 |
| 3.1.7 Logistic回归分析 |
| 3.2 根据化疗后肾脏反应分亚组比较 |
| 第4章 讨论 |
| 第5章 不足与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多发性骨髓瘤肾小管损害的机制及治疗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英文缩写词表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实验研究 |
| 第一节 实验材料 |
| 第二节 实验方法 |
| 1 中药加味金匮肾气汤的制备 |
| 2 细胞培养 |
| 3 CCK8法检测SQT对RPMI8226细胞增殖抑制率的影响 |
| 4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 |
| 第三节 实验结论 |
| 临床研究 |
| 第一节 临床资料 |
| 1 病例资料 |
| 2 研究方法 |
| 3 结果与分析 |
| 讨论 |
| 第一节 现代医学对多发性骨髓瘤的认识 |
| 1 定义及流行病学资料 |
| 2 病因及发病机制 |
| 3 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及分型、临床分期 |
| 4 诊疗进展 |
| 第二节 中医对多发性骨髓瘤的认识 |
| 1 病名 |
| 2 病因病机 |
| 3 辨证分型 |
| 4 治则 |
| 5 加味金匮肾气汤立论依据 |
| 第三节 研究结果分析 |
| 1 加味金匮肾气汤在体外能够抑制RPMI8226胞增殖并诱导其凋亡的作用分析 |
| 2 加味金匮肾气汤对脾肾阳虚型MM患者中医证候疗效改善的作用分析 |
| 3 加味金匮肾气汤对脾肾阳虚型MM患者骨痛评分改善的作用分析 |
| 4 加味金匮肾气汤对脾肾阳虚型MM患者HGB水平改善的作用分析 |
| 5 不足与展望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综述 中医药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历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 第1章 前言 |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 2.1 研究对象 |
| 2.2 研究资料 |
| 第3章 研究结果 |
| 3.1 基本临床资料 |
| 3.2 实验室指标 |
| 3.3 骨髓细胞学指标 |
| 3.4 MM伴RI患者肾功能恢复的多因素分析 |
| 第4章 讨论 |
| 4.1 57 例 MM 伴 RI 患者的基本资料 |
| 4.2 MM伴RI患者肾功能恢复的相关因素 |
| 4.3 不足之处 |
| 第5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血液净化在多发性骨髓瘤肾病中的应用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3 观察指标 |
| 1.4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对比合并淀粉样变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检测指标 |
| 2.2 对比合并淀粉样变患者血清酶检测 |
| 3 讨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中英文略缩词表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在新药时代,国际分期(ISS)系统对我国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适用性研究 |
| 一、资料和方法 |
| 二、实验结果 |
| 三、讨论与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修订的ISS分期(R-ISS)系统对初诊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预后评估的相关研究 |
| 一、资料和方法 |
| 二、实验结果 |
| 三、讨论和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三部分 建立改良的R-ISS分期(MR-ISS)系统并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的应用性研究 |
| 一、资料和方法 |
| 二、实验结果 |
| 三、讨论和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多发性骨髓瘤的预后因素、分层策略与治疗进展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 第1章 绪论 |
| 第2章 文献综述 多发性骨髓瘤治疗的研究进展 |
| 2.1 蛋白酶体抑制剂 |
| 2.1.1 硼替佐米 |
| 2.1.2 卡非佐米 |
| 2.1.3 伊沙佐米 |
| 2.1.4 马日佐米 |
| 2.2 免疫调节剂 |
| 2.2.1 沙利度胺 |
| 2.2.2 来那度胺 |
| 2.2.3 泊马度胺 |
| 2.3 移植 |
| 2.3.1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 |
| 2.3.2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HSCT) |
| 2.4 单克隆抗体 |
| 2.4.1 Daratumumab |
| 2.4.2 Isatuximab |
| 2.4.3 Elotuzumab |
| 2.5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cell,CAR-T)免疫治疗 |
| 2.6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
| 2.7 总结与展望 |
|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
| 3.1 病例资料 |
| 3.1.1 研究对象 |
| 3.1.2 入组标准 |
| 3.1.3 排除标准 |
| 3.2 研究指标 |
| 3.2.1 分期标准 |
| 3.2.2 疗效标准 |
| 3.3 统计学分析 |
| 第4章 结果 |
| 4.1 全组患者基本情况 |
| 4.1.1 一般临床资料 |
| 4.1.2 实验室检查指标 |
| 4.2 细胞遗传学检测结果 |
| 4.2.1 细胞遗传学异常检出率 |
| 4.2.2 细胞遗传学异常与临床指标相关性分析 |
| 4.3 化疗方案及疗效评价 |
| 4.3.1 含硼替佐米药物治疗组和不含硼替佐米药物组疗效比较 |
| 4.3.2 细胞遗传学异常与疗效分析 |
| 第5章 讨论 |
| 第6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符号说明 |
| 1. 前言 |
| 2 病例与方法 |
| 3. 结果 |
| 4. 讨论 |
| 5. 表格与图表 |
| 6. 结论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前言 |
| 1.1 多发性骨髓瘤概述 |
| 1.2 多发性骨髓瘤发病机制研究现状 |
| 1.2.1 多发性骨髓瘤细胞遗传学异常 |
| 1.2.2 多发性骨髓瘤表观遗传学改变 |
| 1.2.3 多发性骨髓瘤免疫微环境紊乱 |
| 1.3 miRNA概述 |
| 1.3.1 miR-146a特点 |
| 1.3.2 miR-146a与炎症免疫 |
| 1.3.3 miR-146a与自身免疫性疾病 |
| 1.3.4 miR-146a与肿瘤 |
| 1.4 Th9 细胞与IL-9 |
| 1.4.1 Th9/IL-9的特点与功能 |
| 1.4.2 Th9/IL-9与肿瘤 |
| 1.5 Th17 细胞与IL-17 |
| 1.5.1 Th17/IL-17的特点与功能 |
| 1.5.2 Th17/IL-17与肿瘤 |
| 1.6 本研究科学假设及依据 |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 2.1 研究对象 |
| 2.1.1 病例选择 |
| 2.1.2 健康对照组 |
| 2.1.3 标本采集 |
| 2.1.4 临床资料收集 |
| 2.2 实验材料 |
| 2.2.1 实验仪器 |
| 2.2.2 实验试剂 |
| 2.3 实验方法 |
| 2.3.1 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h9、Th17细胞比例 |
| 2.3.2 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IL-9、IL-17浓度 |
| 2.3.3 实时定量PCR法检测血清miR-146a相对表达水平 |
| 2.4 统计学分析 |
| 第三章 实验结果 |
| 3.1 MM患者与健康对照组Th9、Th17比例和IL-9、IL-17浓度比较 |
| 3.2 MM患者与健康对照组血清miR-146a相对表达水平比较 |
| 3.3 MM患者miR-146a水平与Th9/IL-9、Th17/IL-17的相关性分析 |
| 3.4 MM患者Th9/IL-9、Th17/IL-17及miR-146a水平与临床参数比较 |
| 3.5 MM患者Th9/IL-9、Th17/IL-17及miR-146a水平与血红蛋白、肌酐、β2微球蛋白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
| 第四章 讨论 |
| 4.1 Th9、Th17细胞及其细胞因子、miR-146a在MM中的作用 |
| 4.1.1 Th9/IL-9、Th17/IL-17及miR-146a在骨髓瘤骨病中的可能作用 |
| 4.1.2 Th9/IL-9、Th17/IL-17及miR-146a在肾功能损害中的可能作用 |
| 4.1.3 Th9/IL-9、Th17/IL-17及miR-146a在贫血中的可能作用 |
| 4.2 miR-146a对Th9、Th17细胞及其细胞因子的调控作用 |
| 4.3 实验不足与展望 |
| 第五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缩略词表 |
| 附录 |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