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玉艳,马燕霞,宋娟,李雪雪,许圣菊[1](2021)在《短波紫外线照射治疗对剖宫产术后切口愈合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评价短波紫外线照射治疗在剖宫产术后切口愈合过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科2019年5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130例剖宫产产妇,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60例)剖宫产术后按产科护理常规护理,观察组(70例)剖宫产术后在产科护理常规基础上,术后24 h后予短波紫外线治疗仪进行照射,每日一次,连续治疗3 d,比较两组切口愈合情况和干燥时间。结果观察组术后第2、3、4天的切口愈合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刀口干燥时间观察组比对照组短(t=8.095,P<0.05)。结论短波紫外线照射治疗可以促进剖宫产术后切口的愈合,减少感染,达到快速康复。
官海涟,熊智慧[2](2021)在《rhbFGF对瘢痕子宫剖宫产术切口愈合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重组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rhbFGF)对瘢痕子宫剖宫产术切口愈合的影响。方法选择浙江省立同德医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拟行剖宫产术的瘢痕子宫产妇共160例,根据随机分组原则分为rhbFGF组和对照组,每组80例,并选取同时期拟初次行剖宫产术产妇80例作为初次剖宫产组。rhbFGF组皮肤缝合前采用配制好的rhbFGF冲洗创面,缝合后采用rhbFGF喷于创面纱布,连续喷10天;对照组、初次剖宫产组皮肤缝合前采用无菌0.9%氯化钠注射液冲洗创面,缝合后采用无菌纱布覆盖切口,三组均每日换药至第5天。术后观察三组情况,剖宫产切口愈合情况,并检测炎性因子水平变化;随访至术后6个月,比较三组瘢痕情况。结果 rhbFGF组住院时间、切口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切口甲级愈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指标rhbFGF组与初次剖宫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当天及术后第5天,rhbFGF组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6 (IL-6),C反应蛋白(CRP)均低于对照组、初次剖宫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0天,三组上述炎性因子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rhbFGF组瘢痕厚度及长度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初次剖宫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hbFGF组切口疼痛程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初次剖宫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hbFGF可缩短瘢痕子宫产妇住院时间、促进切口愈合、减少切口瘢痕组织增生、减少炎症反应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玄振华,王洪萍,朱坤,贺丽霞,赵芳[3](2021)在《促红细胞生成素对大鼠剖宫产后创面愈合的促进作用》文中认为目的研究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大鼠剖宫产后创面愈合的促进作用及具体机制。方法将14 d成年雌性Spragve-Dawley孕鼠分为对照组(9只),EPO 10 U/kg组(9只),EPO 100 U/kg组(9只),EPO 1 000 U/kg组(9只)。苏木素-伊红(HE)和PAS染色研究大鼠剖宫产后伤口愈合及组织形态变化;压力传感器和放大记录器检测EPO处理后伤口拉伸强度和子宫破裂压的变化;RT-qPCR检测伤口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CD31)mRNA相对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EPO 100 U/kg组和EPO 1 000 U/kg组大鼠剖宫产后皮肤伤口拉伸强度和子宫破裂压显着增加(P<0.01)。HE和PAS染色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EPO 100 U/kg组和EPO 1 000 U/kg组子宫内膜腺体数量和子宫血管密度显着增加(P<0.05),伤口组织中羟脯氨酸的水平显着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EPO 100 U/kg组和EPO 1 000 U/kg组伤口组织中TGF-β1、bFGF和CD31 mRNA表达明显升高(P<0.01)。结论 EPO可通过增加TGF-β1和bFGF表达,减轻炎性反应并促进剖宫产后伤口愈合。
黄瑜[4](2021)在《剖宫产后腹部切口愈合不良危险因素及VSD技术在治疗中的作用》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愈合不良(poor abdominal incision healing,PAIH)的独立危险因素,评价负压封闭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技术在治疗剖宫产后PAIH的临床疗效,并初步探讨其改善PAIH的相关机制。方法:1.回顾性分析2014年01月至2020年09月于福建省立医院产科行剖宫产分娩产妇7630例,统计PAIH发生率;采用回顾性巢式病例对照研究,随机筛选相同例数的对照组,比较PAIH组(腹部切口愈合不良)与对照组(同期行剖宫产,腹部切口甲级愈合)的临床资料,应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法分析剖宫产术后PAIH的影响因素。2.筛选福建省立医院产科2017年09月至2020年09月剖宫产术后PAIH产妇62例,随机分为VSD组及对照组。VSD组20例采用VSD技术治疗,对照组42例采用常规清创换药。比较两组PAIH产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换药次数。对两组PAIH产妇在剖宫产术后第3、7、11天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进行比较,以评价VSD技术的临床疗效。比较VSD组和对照组PAIH产妇剖宫产术后第3、7、11天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β及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tive protein,hs-CRP)水平,以此初步阐释VSD技术改善手术切口愈合机制。结果:1.7630例剖宫产分娩产妇中98例发生术后PAIH,PAIH发生率为1.28%;PAIH多于术后第5天(2~6天)发现;PAIH组住院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629,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剖宫产后瘢痕子宫试产(OR=3.765,P=0.029)、高糖化血红蛋白(OR=2.041,P=0.033)及妊娠期中重度贫血(OR=2.224,P=0.033)是剖宫产术后PAIH的独立危险因素。2.VSD组剖宫产术后住院时间12.10±2.40天,明显少于对照组15.38±3.89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68,P=0.001);VSD组住院费用18399.44±4421.67元明显高于对照组13846.27±4348.31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34,P<0.001);VSD组术后换药5.70±1.34次明显少于对照组12.81±4.01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331,P<0.001)。VSD组和对照组PAIH产妇术后第3天的VAS分别为5.50±1.10分及5.88±1.04分,无统计学差异(P=0.191);VSD组术后第7天的VAS2.70±0.87分显着低于对照组4.50±0.94分,有统计学差异(t=7.028,P<0.001);VSD组术后第11天的VAS 1.45±0.51分显着低于对照组的2.98±0.64分,有统计学差异(t=9.293,P<0.001)。VSD组和对照组PAIH产妇术后第3天血清VEGF、PDGF、IL-1β、hs-CRP水平均无显着差异(P>0.05)。VSD组术后第7天血清VEGF119.09±18.97 ng/L显着高于对照组的108.87±15.40 ng/L(P=0.027);VSD组术后第11天血清VEGF 144.68±15.07 ng/L显着高于对照组的126.33±14.89 ng/L(P<0.001)。VSD组术后第7天血清PDGF 51.49±4.67 ng/L显着高于对照组的47.74±5.30 ng/L(P=0.009);VSD组术后第11天血清PDGF 60.88±6.56 ng/L显着高于对照组的53.87±6.78 ng/L(P<0.001)。VSD组术后第7天血清IL-1β1.86±0.54ng/L显着低于对照组的2.82±1.19 ng/L(P<0.001);VSD组术后第11天血清IL-1β0.74±0.57 ng/L显着低于对照组的1.56±0.87 ng/L(P<0.001)。VSD组术后第7天血清hs-CRP 4.29±0.97 mg/L显着低于对照组的5.73±1.56 mg/L(P<0.001);VSD组术后第11天血清hs-CRP 1.68±1.02 mg/L显着低于对照组的3.66±2.21 mg/L(P<0.001)。结论:1.剖宫产后瘢痕子宫试产、高糖化血红蛋白及妊娠期中重度贫血是剖宫产术后PAIH的独立危险因素。2.VSD技术可能通过提高血清VEGF和PDGF水平及降低血清IL-1β和hs-CRP水平,促进剖宫产术后PAIH患者切口愈合。3.VSD技术治疗剖宫产术后PAIH疗效确切,尤其适用于剖宫产后瘢痕子宫试产、高糖化血红蛋白及妊娠期中重度贫血的剖宫产产妇。
田嫣然[5](2021)在《玄参蜂蜜促进剖宫产术后伤口愈合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通过对比玄参蜂蜜及碘伏换药在剖宫产术后伤口治疗,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为我国探索FDA级医用蜂蜜提供临床指导价值。方法:根据前瞻性单中心对照试验原则,募集我院行剖宫产术的产妇,时间为2020年1月至2020年3月,根据严格的纳入排除标准,随机抽取患者23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使用玄参蜜换药,对照组采用常规碘伏换药。记录干预后创面渗出量,创面愈合面愈合时间、细菌定植数、相关不良事件、住院时间等进行全面分析。结果:观察组创面平均愈合时间及愈合面积相比对照组显着较少,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创面渗出量,细菌定植以及愈合相关并发症分析,对照组均优于观察组,组间对比,差异经过分析后显示具有统计学层面的意义(P<0.05)。结论:玄参蜂蜜可有效促进剖宫产术后创面早期愈合,抑制表面细菌定位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能提供初步的临床指导价值,但本研究未对手术切口的选择做风险分析,可能存在一定的混杂偏倚,且为单中心研究,后期仍需进一步的多中心研究以及体外研究及动物模型进一步探求玄参蜂蜜促进伤口愈合的具体作用机制。
杨知山[6](2021)在《疤痕止痒软化乳膏治疗剖宫产术后增生性瘢痕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增生性瘢痕是临床常见难治性疾病,在烧伤后90%的患者及手术后40%~70%的患者中发生,瘢痕隆起增厚,持续或间断生长数月或数年,通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和疼痛。剖宫产术作为人群最常见的手术之一,其术后切口处产生的增生性瘢痕已经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增生性瘢痕的治疗是目前研究的热点,治疗方法较多,但是治疗周期长,起效慢、不良反应多等等不足依然存在。中医药治疗瘢痕历史悠久,经验丰富,疗效良好。疤痕止痒软化乳膏是临床常用的中药复方制剂,主要用于治疗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目前还缺乏其治疗增生性瘢痕的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目的:本课题以硅凝胶作为对照药物,探究疤痕止痒软化乳膏治疗剖宫产术后增生性瘢痕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旨在客观评价疤痕止痒软化乳膏对增生性瘢痕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为疤痕止痒软化乳膏治疗增生性瘢痕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招募了符合要求的剖宫产术后增生性瘢痕的患者66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33例,予外用疤痕止痒软化乳膏治疗;对照组33例,予硅凝胶治疗,两组用药均为每天2次,每次以指尖单位给药,观察时间3个月。使用国际通用的患者和观察者瘢痕评分量表(POSAS),观察并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患者观察者瘢痕量表评分情况、疗效指数及对药物的满意度。结果:共有62例患者完成了研究,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1例。试验组和对照组在年龄、病程和治疗前患者观察者瘢痕量表各项评分值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前后对比,试验组和对照组均可显着降低患者观察者瘢痕量表中观察者瘢痕评价量表(OSAS)总分、患者瘢痕评价量表(PSAS)总分,观察者总体评分和患者总体评分,P值均小于0.05。其中,试验组可显着降低瘢痕的瘙痒、颜色、疼痛和柔软度评分(P<0.05)而对照组可显着降低瘢痕的瘙痒、颜色、色泽和表面积评分(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在患者瘢痕评价量表总分和瘙痒方面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在观察者瘢痕评价量表总分、观察者总体评分、患者总体评分和颜色评分方面,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临床有效率方面,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0.32%和对照组总有效率83.87%之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对药物的满意度上,试验组平均分为7.94±1.15分,对照组平均分为7.13±1.86分,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安全性方面,试验组和对照组均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疤痕止痒软化乳膏和硅凝胶治疗剖宫产术后新生增生性瘢痕安全有效,与硅凝胶相比,疤痕止痒软化乳膏能有效缓解患者皮损的瘙痒疼痛症状和软化瘢痕,是治疗增生性瘢痕的有效方法。
谢航[7](2021)在《甲状腺术后增生性瘢痕风险评估量表的构建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甲状腺术后增生性瘢痕形成的风险因素;构建甲状腺术后增生性瘢痕风险评估量表;评价甲状腺术后增生性瘢痕风险评估量表的预测价值。方法:第一部分:回顾性分析2018年11月至2019年3月在重庆市某三甲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385例甲状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术后增生性瘢痕发生情况。将发生增生性瘢痕患者作为病例组,未发生增生性瘢痕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病例对照研究。采用单因素分析、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甲状腺术后增生性瘢痕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第二部分:组建研究小组,小组成员通过文献分析法及前期研究成果编写专家咨询问卷。采用目的抽样法在全国范围内选取21名专家进行专家咨询,初步筛选量表指标。根据专家咨询结果,构建初始评分表,对2019年5-7月在重庆市某三甲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75例甲状腺癌患者进行评分,通过频率分析法、临界比率值法再次筛选指标。运用因子分析法确定量表权重,形成二次评分表,并进行量表信效度检验。第三部分:在第一部分研究的患者中筛选出362例患者由研究者用二次评分表评分,采用ROC曲线、Kappa一致性检验评价量表预测能力。在确定量表诊断界值及总分风险程度分级后形成正式量表。结果:第一部分:在385例患者中,121例患者发生增生性瘢痕,发生率为31.4%。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术后感染、创面愈合不良史、病理性瘢痕史、病理性瘢痕家族史、瘢痕预防措施方面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45岁(OR=1.815),有创面愈合不良史(OR=4.247),病理性瘢痕史(OR=9.840),病理性瘢痕家族史(OR=5.708)和无瘢痕预防措施(OR=5.566)是增生性瘢痕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第二部分:共进行2轮专家咨询,专家积极程度均为100%;专家权威程度分别为0.87、0.89;肯德尔和谐系数分别为0.313、0.472。第一轮增加1个指标,删除7个指标,调整5个指标;第二轮删除6个指标。经过频率分析与临界比率值分析,删除6个指标,最终量表保留9个指标(年龄、BMI、过敏体质、创面愈合不良史、病理性瘢痕史、病理性瘢痕家族史、连续使用激素(>2月)、接受I131放疗、术后感染)。因子分析结果显示:KMO=0.560>0.5,df=274.447,P<0.001。根据特征值大于1的标准,一共提取了4个公因子,累计贡献率为62.489%。88.9%(8/9)因素的因子最大载荷系数大于0.4。量表指标归一化权值范围为0.066-0.191。量表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内容效度。重测信度中Spearman相关系数为0.983,P<0.001。第三部分:ROC分析中,AUC为0.886,P<0.001。约登指数最高为0.72时,灵敏度为77%,特异度为95%,确定25分为诊断界值。量表总分风险程度分级为:低风险(25-28分),中风险(29-38分),高风险(39-61分)。Kappa一致性检验中:Kappa值为0.731,P<0.001。结论:本研究明确了甲状腺术后增生性瘢痕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了包含9个指标的甲状腺术后增生性瘢痕风险评估量表。量表信效度及综合预测能力较好,可为临床医护人员识别甲状腺术后增生性瘢痕高风险人群提供快速、可靠的量化评估工具。建议医务人员将量表运用于临床甲状腺手术患者,进行增生性瘢痕高风险人群筛查。
杨鲜,杜娟[8](2021)在《剖宫产术后伤口愈合不良的临床诊治体会》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伤口愈合不良的相关因素及处理方式。方法:2018年1-12月收治行剖宫产手术患者708例,对腹部伤口愈合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包括伤口愈合不良36例(病例组)与伤口甲级愈合672例(对照组)。分析影响伤口愈合的相关因素。结果:伤口愈合不良36例,发生率为5.08%;其中脂肪液化33例,伤口感染3例。病例组体重指数(BMI)≥28 kg/m2、产程中手术、胎膜早破的比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脂肪液化是剖宫产术后伤口愈合不良的主要类型,注意对高危因素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可减少伤口愈合不良的发生。
周英,周志勇,朱利娟[9](2020)在《剖宫产腹部切口皮内缝合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剖宫产腹部切口皮内缝合对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在我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就诊的GDM患者60例分为观察组(采用腹部切口皮内缝合,30例)与对照组(腹部切口皮外缝合技术,30例),比较两组切口愈合效果及临床指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切口愈合效果较高;观察组排气时间、术后24h时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及住院时间均比对照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切口缝合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DM患者采用剖宫产腹部切口皮内缝合的切口愈合效果较好,且可有效缓解疼痛,利于术后康复。
耿昕[10](2020)在《探讨不同腹壁切口对再次剖宫产手术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不同的腹壁切口对再次剖宫产手术的影响。方法选取自2018年3月-2020年3月我院收治的80例再次剖宫产产妇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按照首次剖宫产的腹壁切口方式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取腹壁横切口进行手术,观察组采取腹壁纵切口进行手术,对比两组产妇盆腔粘连程度、切口脂肪液化情况、伤口愈合天数、开腹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胎儿分娩时间以及生活质量等情况。结果对照组盆腹腔粘连发生率62.50%,高于观察组的40.00%,P﹤0.05。对照组切口脂肪液化率17.50%,观察组切口脂肪液化率2.50%,对照组高于观察组,P<0.05;对照组伤口愈合时间长于观察组,P<0.05。观察组产妇开腹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胎儿分娩时间分别为9.17±2.25min、203.47±18.94ml、60.16±4.97min、15.25±2.34min均优于对照组的15.26±2.06min、345.64±19.25ml、73.28±5.04min、20.82±2.47min,差异比较明显P<0.05;产后对照组产妇与观察组产妇的社会功能、心理角色、情绪角色对比P﹥0.05;对照组的躯体角色评分79.25±5.86分低于观察组的82.51±6.37分,P<0.05。结论对再次进行剖宫产手术的产妇实施剖宫手术时,对产妇实施腹部纵切口手术,能够有效减少术后盆腹腔发生粘连的概率,减少手术时间,缩短产妇伤口愈合时间,因此,临床手术时应根据产妇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首次剖宫产手术切口方式,规范首次剖宫产手术指征,如预计有二次剖宫产可能,首次剖宫产时可尽量选择腹部纵行手术切口。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对象与方法 |
| 1.1 研究对象 |
| 1.2 研究方法 |
| 1.3 观察指标 |
| 1.4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两组产妇切口愈合情况比较 |
| 2.2 两组术后切口干燥时间比较 |
| 3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3 观察指标 |
| 1.4 统计学处理 |
| 2 结果 |
| 2.1 手术情况 |
| 2.2 炎症指标 |
| 2.3术后瘢痕情况 |
| 3 讨论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实验动物 |
| 1.2 仪器与试剂 |
| 1.3 方法 |
| 1.3.1 实验动物分组与剖宫产手术 |
| 1.3.2 皮肤伤口拉伸强度和子宫破裂压测定 |
| 1.3.3 羟脯氨酸检测 |
| 1.3.4 组织学分析 |
| 1.3.5 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 |
| 1.4 统计学处理 |
| 2 结 果 |
| 2.1 EPO对大鼠皮肤伤口拉伸强度和子宫破裂压的影响 |
| 2.2 EPO对剖宫产后大鼠伤口组织中羟脯氨酸水平的影响 |
| 2.3 EPO对大鼠剖宫产后子宫组织形态的影响 |
| 2.4 EPO对大鼠剖宫产后伤口组织中TGF-β1、bFGF、CD31表达的影响 |
| 3 讨 论 |
| 英文缩略词表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资料与方法 |
| 1.剖宫产术后PAIH影响因素研究 |
| 2.VSD技术治疗剖宫产术后PAIH的临床应用研究 |
| 结果 |
| 1.剖宫产术后PAIH影响因素 |
| 2.VSD技术治疗剖宫产术后PAIH的临床疗效 |
| 3.VSD技术治疗剖宫产术后PAIH的作用机制 |
| 讨论 |
| 1.剖宫产术后发生PAIH的影响因素探讨 |
| 2.VSD技术治疗剖宫产术后PAIH临床疗效分析 |
| 3.VSD技术治疗剖宫产术后PAIH促进愈合机制探讨 |
| 4.本研究的局限性及展望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剖宫产后腹部切口愈合不良影响因素及负压封闭引流的临床应用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前言 |
| 1 材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文献综述 玄参蜂蜜中苯丙素苷类物质促伤口愈合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符号说明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 综述一 增生性瘢痕的治疗进展 |
| 1. 药物治疗 |
| 2. 物理治疗 |
| 3. 光电治疗 |
| 4. 光动力治疗 |
| 5. 其他新兴治疗方法 |
| 6. 评价方法 |
| 7. 预防 |
| 8.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二 增生性瘢痕的中医治疗 |
| 1. 增生性瘢痕的中医认识 |
| 2. 中药内服 |
| 3. 中药外治 |
| 4. 内外结合 |
| 5. 针灸治疗 |
| 6. 中药提取物 |
| 7.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 前言 |
| 1 研究对象 |
| 1.1 病例来源 |
| 1.2 诊断标准 |
| 1.3 纳入标准 |
| 1.4 排除标准 |
| 1.5 中途退出标准 |
| 2 研究内容及方法 |
| 2.1 研究内容 |
| 2.2 研究方法 |
| 2.3 试验药物及使用方法 |
| 2.4 试验周期 |
| 2.5 临床观察 |
| 2.6 统计方法 |
| 3 结果 |
| 3.1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
| 3.2 观察指标 |
| 3.3 疗效指数 |
| 3.4 不良反应 |
| 3.5 药物满意度 |
| 4 典型病例 |
| 5 讨论 |
| 5.1 研究结果讨论 |
| 5.2 试验药物 |
| 5.3 评价方法 |
| 6 不足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结语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甲状腺术后增生性瘢痕危险因素分析 |
| 1 资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第二部分 甲状腺术后增生性瘢痕风险评估量表的构建 |
| 1 量表指标初步筛选 |
| 2 应用临床数据再次筛选指标 |
| 3 确定量表指标权重 |
| 4 量表信效度评价 |
| 5 讨论 |
| 第三部分 甲状腺术后增生性瘢痕风险评估量表的应用 |
| 1 资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全文总结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文献综述 手术切口瘢痕的影响因素及评估方法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 资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入选标准 |
| 1.3 方法 |
| 1.4 评价指标 |
| 1.5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切口愈合 |
| 2.2 临床指标 |
| 3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3 观察指标 |
| 1.4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两组产妇盆腹腔粘连程度对比 |
| 2.2 两组产妇切口脂肪液化情况、伤口愈合天数对比 |
| 2.3 两组产妇开腹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胎儿分娩时间对比 |
| 2.4 两组产妇产后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
| 3 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