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虫草素生物制品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虫草活菌素生物制品(论文文献综述)

齐贺,刘颖,王千慧,黄竹青,郑剑玲,卜桐[1](2020)在《微生物技术“学习情境”项目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卫生行业对高职医学生物技术专业人才需求,对接企业就业岗位群,设置微生物技术"学习领域"课程,开发设计来源于企业生产或服务实践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学习情境"教学单元。强化职业导向,开展理论实践一体化项目教学及云班课互动教学改革。采取多元化考核形式,以产品或项目成果为指引,给学生提供感知和体验工作过程的机会。经过多个学习情境项目教学的长期强化训练,学生积累了适应未来岗位的综合技能和素质。

洪露露[2](2019)在《蝙蝠蛾拟青霉虫草素高产菌株的选育及其培养条件优化》文中研究指明冬虫夏草(Cordyceps sinensis)作为中国传统的中药,其市场前景广阔。蝙蝠蛾拟青霉(Paecilomyces hepiali)是冬虫夏草的共生菌,其活性成分和冬虫夏草高度相似,可以作为野生冬虫夏草的替代品,在保健药品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如根据蝙蝠蛾拟青霉深层发酵得到的菌丝体生产的药品金水宝颗粒,在临床上应用广泛。而虫草素是天然核苷类抗生素,已被证实是冬虫夏草活性成分之一,并且其在多种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虫草素是蝙蝠蛾拟青霉的主要活性成分,虫草素含量的提高有利于增强蝙蝠蛾拟青霉发酵菌粉的市场竞争力。本文从野生冬虫夏草菌虫复合体中分离得到了一株能够产虫草素的蝙蝠蛾拟青霉菌株,并以该菌株作为出发菌株进行诱变选育及发酵条件的优化,提高了菌丝体产量和虫草素含量。主要研究结果如下:首先,从青海玉树采集野生冬虫夏草菌虫复合体进行共生菌的分离鉴定。得到的一株蝙蝠蛾拟青霉菌株(OR-1),对其进行形态学鉴定,包括单菌落观察、光学显微镜观察和扫描电镜(SEM)观察;生理生化鉴定以及18S rDNA分子鉴定,并构建了系统进化树。对蝙蝠蛾拟青霉OR-1的深层发酵进行实时监测,发酵5 d后蝙蝠蛾拟青霉菌丝体干重为11.771 g/L,虫草素含量为0.264 mg/g(菌丝体干重)。对蝙蝠蛾拟青霉OR-1进行诱变育种研究。通过60Co-γ射线诱变、紫外诱变,得到60Co-γ射线诱变的最佳诱变剂量为600 Gy,紫外诱变的最佳照射时长为20 min。并通过60Co-γ射线辐照和紫外照射复合诱变后,得到一株性状优良的诱变菌株,编号为ZJB18001。该菌株发酵5 d后,菌丝体干重达到13.275 g/L,虫草素含量为0.608 mg/g(菌丝体干重)。最后,对突变株ZJB18001发酵培养基进行了优化,考察了发酵培养基的碳源、氮源、金属离子、前体物质添加量和添加种类等对蝙蝠蛾拟青霉ZJB18001的菌丝体干重和虫草素产量的影响。四因素三水平的响应面优化实验结果表明,以21 g/L的花生油作为碳源,10 g/L的酵母提取粉作为氮源,添加1 g/L的KH2PO4,0.5 g/L的MgSO4,4.5 mmol/L金属离子和2.5 g/L的腺苷时,蝙蝠蛾拟青霉ZJB18001发酵5 d后,菌丝体干重达到18.605 g/L,虫草素产量为0.940 mg/g(菌丝体干重)。通过本研究获得的菌株ZJB18001菌丝体干重提高了54.65%,虫草素产量提高了256.1%,经培养基优化可以获得更高的菌丝体收率和活性化合物含量,具有良好的工业化应用前景。

刘莎[3](2017)在《雪峰虫草菌培养条件的优化及抗氧化活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索最适宜雪峰虫草菌液体发酵的培养基及发酵条件;研究雪峰虫草菌液态发酵过程中的代谢产物的动态积累变化;初步研究雪峰虫草菌液态发酵产生的胞内多糖和胞外多糖的抗氧化活性。方法:将雪峰虫草菌分为碳源组、氮源组、维生素组及pH组,液体发酵,摇床培养6天,处理样品,用苯酚-硫酸法测定胞内外多糖、用高碘酸钠比色法测定胞内虫草酸、用香草醛-高氯酸显色法测定胞内总三萜;通过发酵罐放大培养连续取样,测定发酵液pH、生物量、胞内外多糖、胞内虫草酸、胞内总三萜的变化;采用水提醇沉法提取雪峰虫草菌液体发酵产生的多糖,经脱蛋白处理后分别得到胞内多糖和胞外多糖,采用红外光谱对雪峰虫草菌胞内多糖和胞外多糖进行研究;邻苯三酚自氧化法测定胞内多糖和胞外多糖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清除作用;邻二氮菲-F e 2+氧化法测定胞内多糖和胞外多糖对羟基自由基(·OH)的清除能力;DPPH法测定胞内多糖和胞外多糖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结果:(1)碳源比较,蔗糖组的雪峰虫草菌的生物量、虫草酸和胞内三萜含量最高,分别为3.51g/L、314.96mg/g和8.97 mg/g,淀粉组的胞内多糖和胞外多糖含量最高,分别为54.18 mg/g为17.08 g/L;氮源比较,酵母浸粉组胞外多糖、胞内多糖和胞内总三萜量皆是最高,分别为2.20g/L、76.29mg/L、8.76mg/g,酵母浸膏组有最高的生物量和虫草酸,分别为10.83g/L、149.59mg/g;维生素B比较,维生素B1组生物量、胞外多糖、胞内多糖和胞内虫草酸量皆是最高,分别为2.50 g/L、0.87 g/L、30.05 mg/g、424.59 mg/g,复合维生素组胞内三萜含量最高为12.41 mg/g;培养基初始pH比较,在pH为8时可以收获最大的生物量、胞内多糖和虫草酸,分别为3.49 g/L、32.10 mg/L和283.85mg/L,而pH为7时可以收获最高含量的胞内三萜,为20.32mg/g,pH为5时胞外多糖得率最高,为1.05 g/L。(2)连续取样过程中,第93h生物量最高达到12.77g/L,胞内总三萜含量在第105h最高达到21.97mg/g;胞内多糖含量在第93h最高达到81.80 mg/g,胞内虫草酸含量在第81h最高达到453.01 mg/g;胞外多糖含量在第141h最高达到2.91 mg/L;发酵液的pH值在第93h最低达到6.4。(3)雪峰虫草菌胞外多糖的红外图谱在波形3326 cm-1、2939 cm-1处都有吸收峰;雪峰虫草菌胞内多糖的红外图谱在3292 cm-1、2936 cm-1处都有吸收峰。(4)胞内多糖和胞外多糖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分别达到62.70%和57.82%;胞内多糖和胞外多糖对羟基自由基的清除率分别达到64.43%和59.95%;胞内多糖和胞外多糖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清除率分别达到60.56%和52.01%。结论:(1)以生物量、胞内外多糖、胞内虫草酸、胞内总三萜的产量为指标,综合分析,最适宜雪峰虫草菌液体发酵的碳源为蔗糖,最适宜的氮源是酵母浸粉,最适宜的维生素是维生素B1,最适宜的培养基初始pH值为8;(2)随发酵时间的延长,生物量、胞内总三萜含量都是先上升而后下降;胞内多糖、胞内虫草酸含量都是先上升而后下降至一个大致稳定值;胞外多糖先上升而后保持在一个稳定值;发酵液的pH值随发酵时间的延长先下降而后持续上升。相比单因素实验结果,生物量、胞内多糖、胞外多糖、胞内虫草酸及胞内总三萜的产量都有所提高;(3)雪峰虫草菌胞内多糖和胞外多糖的红外图谱结果相似,二者皆具有多糖的特征吸收峰;(4)雪峰虫草菌胞内多糖和胞外多糖都具有抗氧化活性,但胞内多糖和胞外多糖的抗氧化活性存在一定的差异,胞内多糖的抗氧化活性优于胞外多糖。

秦鹏,王龙,路等学,赵玉卉,韩融冰[4](2017)在《不同添加物对蛹虫草液体发酵虫草素的影响》文中认为为探讨8种微量添加物(维生素B1、核黄素、烟酰胺、腺嘌呤、D-泛酸钙、叶酸、钴胺素以及甘氨酸与腺嘌呤混合物)对蛹虫草菌发酵液虫草素产量的影响,筛选提高虫草素产量的最佳方法,将不同质量浓度的微量添加物单独加入蛹虫草液体发酵培养基中,以HPLC法测定发酵液的虫草素产量。结果表明:甘氨酸和腺嘌呤的混合物、腺嘌呤、核黄素、D-泛酸钙均能显着促进虫草素的生物合成,适宜添加质量浓度为:甘氨酸14g/L和腺嘌呤2g/L的混合物、腺嘌呤2g/L、核黄素1g/L、D-泛酸钙2g/L;维生素B1和钴胺素均能促进虫草素的生物合成,适宜添加质量浓度均为2和2g/L;而烟酰胺和叶酸均抑制虫草素的生物合成。其中,添加甘氨酸14g/L和腺嘌呤2g/L的混合物对发酵液虫草素产量的提高作用最显着,比对照提高了103%。当甘氨酸与腺嘌呤的质量浓度比为7∶1时,两者通过协同互补过程促进虫草素合成的作用最为显着;此外,本研究认为甘氨酸和腺嘌呤分别由从头合成和补救合成途径共同促进了虫草素的生物合成。

蒋春号[5](2016)在《蜡质芽胞杆菌AR156诱导植物对丁香假单胞菌及南方根结线虫抗性机理研究》文中认为蜡质芽胞杆菌AR156(缩写为Bc AR156)是本实验室前期从森林树木根围土壤中分离的一株植物根围促生细菌(PGPR),可广谱性防治茄劳尔氏菌引起的蔬菜青枯病、辣椒疫霉引起的疫病、尖孢镰刀菌引起的枯萎病和南方根结线虫引起的根结线虫病。目前该菌株已经获得相关专利,完成全基因组解析,获得防治番茄根结线虫病害的生物农药正式登记证。前期研究发现Bc AR156能够诱导拟南芥产生对丁香假单胞菌番茄致病变种(Pseudomonassyringae pv.tomato,以下简称Pst)DC3000系统抗性;机理研究表明,Bc AR156诱导拟南芥产生的系统抗性是通过同时激活水杨酸以及茉莉酸/乙烯两条信号通路,同时具有NPR1依赖性。为什么Bc AR156能同时激活拟南芥体内这两条信号通路,而其他生防因子如荧光假单胞菌、部分芽胞杆菌只能激活其中的某一条信号途径?Bc AR156如何被植物体识别,从而激活植物体的系统抗性?在Bc AR156诱导抗性过程中植物内源small RNA的调控作用是什么?除了上述广谱抗病机理外,既然根结线虫与其他病原物的致病机理完全不同,Bc AR156又是如何高效特异性地防治蔬菜根结线虫病害的?这些关于Bc AR156的生防机理问题的解决,将能更有效地推广使用生物农药活菌制剂,推动微生物农药产业的发展。本研究以Bc AR156为生防菌,以拟南芥、番茄为模式植物,以Pst DC3000、南方根结线虫为模式病原,进行三者互作研究,探究生防菌防病机理。本研究首先从转录因子角度出发,清楚地解析了 Bc AR156诱导抗病性机理,最终筛选发现Bc AR156分泌的胞外多糖(EPS)能够作为一种微生物相关分子模式(MAMPs),被植物体表面模式识别受体识别,进而激活植物体自身防卫反应;同时发现植物内源miRNA:miR472和miR825/825*也参与调控Bc AR156诱导系统抗性过程。针对根结线虫的特异性生防机理研究发现,Bc AR156一方面能够改变番茄根系结构,促进番茄根系的快速成熟,从而降低根结线虫对番茄根系的侵染概率;另一方面Bc AR156还能抑制根结线虫某些效应因子编码基因的表达,降低其对番茄的致病力,最终达到高效防治番茄根结线虫的效果。1.转录因子WRKY70和WRKY11在调控蜡质芽胞杆菌AR156诱导系统抗性过程中的作用机理研究以拟南芥为模式植物探寻转录因子WRKY70和WRKY11在Bc AR156诱导系统抗性过程中所起作用。结果表明,Bc AR156处理拟南芥后,能够显着提升植物体内转录因子WRKY70的表达量,同时显着抑制WRKY11的表达。研究还发现转录因子WRKY70和WRKY11为Bc AR156诱导细胞防卫反应以及防卫相关基因的表达所必须。过量表达转录因子WRKY70和WRKY11能够影响Bc AR156诱导拟南芥产生对Pst DC3000的抗性。突变体验证结果显示:Bc AR156诱导抗性的能力在转录因子WRKY70和WRKY11单突变体拟南芥植株中能够保留,但抗性能力略微下降,然而在WRKY70和WRKY11双突变体植株中则完全丧失。以上结果表明,转录因子WRKY70和WRKY11是通过两条不同途径调控Bc AR156诱导系统抗性的,并且这两条途径之间具有协调作用。转录因子WRKY70和WRKY11靶标分析结果表明:WRKY70通过水杨酸信号通路,WRKY11通过茉莉酸信号通路来调控Bc AR156诱导的系统抗性,而且这两条调控通路之间具有NPR1的依赖性。综合上述结果,发现转录因子WRKY70和WRKY11在调控Bc AR156诱导系统抗性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也是首次从转录因子角度出发,阐明根围有益微生物如何同时激活水杨酸、茉莉酸/乙烯两条信号通路,来诱导寄主植物对病原菌的抗性。2.蜡质芽胞杆菌AR156胞外多糖作为一类MAMPs激活植物系统免疫在诱导系统抗性过程中,植物体对Bc AR156的早期识别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结果表明,Bc AR156分泌的胞外多糖能够诱导拟南芥产生对Pst DC3000的系统抗性;在此过程中,能够提升防卫相关基因PR1、PR2、PR5以及MAPK激酶MPK6的上调表达;另外,也能够激活植物体细胞防卫反应如活性氧爆发、胼胝质沉积以及防卫相关酶活性的提升。基因上位性分析结果显示,Bc AR156胞外多糖仍能够在信号通路突变体jar1、etr1中诱导对Pst DC3000的系统抗性,与野生型Col-0相比,其在突变体jar1、etr1中诱导抗性能力略有降低;在NahG转基因植物以及npr1突变体中,Bc AR156胞外多糖的诱导抗性能力丧失。以上结果表明,Bc AR156胞外多糖诱导的系统抗性依赖MAMPs信号识别和水杨酸信号通路转导,并且具有NPR1依赖性。综上所述,Bc AR156胞外多糖在Bc AR156诱导系统抗性过程中,作为一类MAMPs,发挥着重要的作用。3.Sma11 RNAs在生防菌诱导植物抗病中的调节作用为研究植物内源small RNA在调控植物诱导抗性的机理,本研究利用deep sequencing以及生物信息学技术,筛选获得一些参与调控植物诱导抗性的miRNA。Northern Blot验证试验结果显示,在Bc AR156诱导拟南芥产生对Pst DC3000的抗性过程中,miR472,miR825和miR825*三种miRNA在Bc AR156处理的拟南芥叶片内被显着下调。对上述miRNA靶标预测结果显示,miR472,miR825和miR825*的靶标主要参与植物基础免疫,其中miR825靶标主要一些泛素蛋白连接酶;miR472和miR825*的靶标主要是一些参与ETI途径的R基因。研究发现上述预测的靶基因的表达受到miRNA负向调控。另外,miRNA缺失突变体表现出对病原细菌Pst DC3000的抗性。与此相反,miRNA过表达转基因植株对病原菌更敏感。综上所述,BcAR156通过抑制miR472、miR825和miR825*三种miRNA的表达,引起其靶标基因的上调,从而激活植物体自身的防卫反应,诱使植物产生系统抗性。4.蜡质芽胞杆菌AR156调控植物根系发育防治根结线虫病害的机理研究本研究发现,Bc AR156处理番茄根系能够诱导其结构变化;加速根系的成熟化(如根毛增多,根毛区比例显着增加),从而降低根结线虫进入植物体内的概率;减少植物根系内根结线虫的虫口数,从而获得防治根结线虫的效果。为探究Bc AR156防治根结线虫的机理,我们从植物根系结构发育角度出发,利用转录组学分析技术,探究Bc AR156改变植物根系结构防治根结线虫的分子机理。转录组结果显示,Bc AR156能够引起植物体内一系列与发育相关基因的表达,其中最为显着的是与脱落酸、乙烯、热激蛋白相关的基因,定量PCR验证结果与预测结果相同。综上所述,Bc AR156能够调控一些与脱落酸、乙烯、热激蛋白相关的基因,来调控植物根系的发育;加速根系的成熟化,进而诱导植物抵抗根结线虫的侵染。5.蜡质芽胞杆菌AR156调控根结线虫效应因子表达防治病害的机理研究研究发现利用Bc AR156预处理植物后接种根结线虫,能够显着降低线虫的侵染,为深入探究其生防机理,本研究利用转录组学分析技术进行研究。结果显示,Bc AR156处理能够抑制根结线虫效应因子编码基因的下调表达;Q-RT-PCR验证发现有11个效应因子的表达受到Bc AR156的抑制。本研究首次发现,生防菌能够通过抑制根结线虫效应因子的表达而降低根结线虫的致病力,以达到防治目的。

王雪[6](2016)在《蛹虫草的磷酸盐低敏感性抗性菌株的筛选及发酵条件的优化》文中认为北冬虫夏草又名蛹虫草(Cordyceps militaris),是具有保健功能的药用真菌,可产生多种活性物质,其中虫草素具有抑菌、抗肿瘤、提高免疫力等多种生物活性。本论文以核酸代谢途径为依据,采用硫酸二乙酯(DES)化学诱变法,筛选出虫草素产量较高且对高浓度磷酸盐耐受性好的蛹虫草抗性突变株,且通过试验确定其最适培养基和最佳培养条件。同时也对蛹虫草发酵液中的抑菌组分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诱变高产虫草素的菌株。以虫草素产量较高的C.militaris FFCC 5111-C为出发菌株,将单孢子悬液稀释至10-2倍,DES诱变25min,采用逐个检出法筛选得到了4株三重营养缺陷型菌株(Xan-+Gua-+L-His-),分别编号为C.militaris FFCC 5111-CI、C.militaris FFCC 5111-CII、C.militaris FFCC 5111-CIII和C.militaris FFCC 5111-CIV。与出发菌株相比较,虫草素增长率分别为113.24%、110.29%、151.47%和134.80%。(2)检验4株三重营养缺陷型菌株对高浓度KH2PO4的耐受性。结果表明,C.militaris FFCC 5111-CII对KH2PO4的耐受性优于其他3种菌株,当KH2PO4浓度为2.5g/L时,HPLC法检测虫草素,最高产量达到0.758g/L。(3)确定最适培养基,优化培养条件。通过单因素试验法,确定C.militaris FFCC5111-CII的最适培养基为葡萄糖40g/L,蛋白胨12g/L,KH2PO4 2.7g/L,MgSO4 0.7g/L,Gua 0.06g/L,Xan 0.08g/L,L-His 0.08g/L,VB1 0.11g/L。通过正交试验,确定C.militaris FFCC 5111-CII最佳培养条件为:培养基初始pH值为6、培养周期16d、装液量100m L、接种量5%。方差分析可知,培养基初始pH值和培养周期的影响显着,装液量和接种量影响不显着。(4)抑菌试验。发酵液不抑制白色念珠菌ATCC 90028,而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25923、ATCC 29213,粪肠球菌ATCC 29212,大肠埃希菌ATCC 25922、ATCC35218,铜绿假单胞菌ATCC 27853,肺炎克雷伯ATCC 700603。鸟嘌呤和发酵液抑制ATCC700603的效果相近,推断发酵液中抑制该菌的成分可能为鸟嘌呤;次黄嘌呤、鸟嘌呤、黄嘌呤、胞苷、腺苷和虫草素对ATCC 27853均抑制,后两者的抑菌强度较弱。

羊悦[7](2015)在《利用啤酒糟发酵产虫草菌素及虫草多糖的研究》文中提出啤酒糟(Brewer’s spent grains,BSG)是啤酒产业的主要副产物,我国作为啤酒产业大国,每年有大量啤酒糟产出。多数的酒糟被用作低值饲料或当做废物排入环境,造成资源的极度浪费。啤酒糟含有大量的营养物质,是一种良好的蛋白质及纤维素来源,也是真菌良好的栽培料。蛹虫草(Cordyceps militaris)作为虫草属的一种,其有效成分与天然虫草相似,有望成为天然虫草的替代品。因多数真菌都能较好的利用高纤维素材料,故利用啤酒糟发酵虫草菌。虫草菌素和虫草多糖是虫草中主要有效成分之一,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在临床及养生保健方面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为了提高发酵代谢产物虫草菌素及虫草多糖的含量、提高啤酒糟的附加值,对发酵条件进行探索。1.将五株不同的虫草菌进行保藏及摇瓶培养。通过对相同条件下液体发酵培养基中菌丝体和发酵液中虫草菌素及虫草多糖含量的测定,确定一株C.M-J菌作为发酵菌株。2.对固态发酵C.M-J菌产虫草菌的培养基组分及培养条件进行单因素、正交及响应面优化,得到最适虫草菌素积累的发酵条件为:含水量70%,淀粉19.18 g/L,蛋白胨10.98 g/L,KH2PO4 0.5 g/L,K2HPO4 0.5 g/L,VB2 0.1 g/L,赖氨酸0.1 g/L,初始pH 7.18,接种量15%,培养温度25℃,培养时间40 d。在此条件下虫草菌素含量可达5772.45μg/g,经验证虫草菌素实际产量为6018.23μg/g。3.对固态发酵C.M-J菌产虫草多糖的培养基组分进行优化。最优条件为淀粉40 g/L,蛋白胨10 g/L,CuSO4 0.5g/L,FeSO4 0.5g/L,CaCl2 0.5g/L,在此条件下虫草多糖产量24.68±0.32 mg/g。并对虫草多糖的提取及纯化工艺进行研究,得到最适提取方式为0.1 g基质粉末加液量20 mL,70℃条件下提取3次,每次提取2 h。在此条件下对100 g基质进行多糖提取,经浓缩、醇沉、洗涤后得粗多糖6.89 g。经脱蛋白、脱色素、透析处理后得虫草多糖2.75 g。4.对利用啤酒糟液体发酵产虫草菌素及虫草多糖的培养条件进行初探,发现啤酒糟对虫草菌素及虫草多糖的产量没有促进作用,其具体原因仍有待进一步分析。本论文对利用啤酒糟发酵产虫草菌素及虫草多糖的条件进行研究,发现固体发酵法能较好的满足虫草菌的生长及代谢产物的分泌,同时具有操作简单、成本低、耗能少等优点,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张建中[8](2014)在《机耕双季稻病虫草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文中指出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双季稻是我国南方水稻的主要种植方式,机械化翻耕是近年推广的稻田主要翻耕方式。本文在调查机耕双季稻病虫草害发生特点的基础上,通过室内和大田试验,研究了几种药剂对机耕双季稻病虫草害防治技术,并开发了一种兼治苗期病虫害的悬浮种衣剂。结果如下:1、为探索不同翻耕栽植方式对双季稻病虫草发生和产量的影响,对旋耕-机插、旋耕+牛耕-机插、牛耕-机插、旋耕-手插等4种翻耕栽植方式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未施药区4种翻耕栽植方式早稻主要病虫草为纹枯病(Rhizoctonia solani)、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鸭舌草(Monochoria vaginalis)和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晚稻主要病虫草为纹枯病、稻纵卷叶螟、稻飞虱(Sogatellafurcifera,Nilaparvata lugens)、鸭舌草和稗草。在肥水管理相同的条件下,早、晚稻纹枯病旋耕-手插方式重于旋耕-机插方式,牛耕-机插方式重于旋耕-机插方式。4种翻耕栽植方式早、晚稻稻纵卷叶螟发生量差异不显着。晚稻稻飞虱前期虫口密度偏低,其中以旋耕-手插处理虫口密度最高,旋耕-机插虫口密度最低。早、晚稻以牛耕-机插处理杂草发生量最大,其次分别为旋耕+牛耕-机插和旋耕-机插处理,旋耕-手插处理杂草发生量最小。测产对比方差分析表明,4个种翻耕栽植方式产量差异不显着。在病虫草发生初期,选用适当的农药可有效控制不同翻耕栽植方式病虫草发生,早、晚稻平均增产10.00%和7.88%。该研究为双季稻区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病虫草防治技术的推广提供参考。2、以稻草不还田为对照,设置稻草还田和稻草烧灰还田处理,通过2年田间定位试验的结果表明,在肥水管理相同的条件下,2012~2013年未施药区稻草还田处理早、晚稻纹枯病发生均与稻草烧灰还田和稻草不还田处理无显着差异。2012年未施药区稻草还田处理早稻2代稻纵卷叶螟发生极显着高于稻草烧灰还田和稻草不还田处理,晚稻5代稻纵卷叶螟发生极显着低于稻草不还田处理;2012年未施药区稻草还田处理晚稻齐穗期稻飞虱发生与稻草不还田处理无显着差异,乳熟期发生极显着高于稻草烧灰还田和稻草不还田处理;2013年晚稻齐穗期稻飞虱发生极显着低于稻草不还田处理,乳熟期发生与稻草不还田处理无显着差异。2012~2013年3个处理早晚稻稻田杂草均以鸭舌草和稗草为优势种群,其中稻草还田处理杂草密度均明显高于稻草不还田处理。测产对比方差分析表明,与稻草不还田比较,2012~2013年稻草还田处理早、晚稻平均增产8.2%和8.6%,稻草烧灰还田处理平均增产5.9%和3.5%。在等养分条件下,稻草还田可显着提高水稻产量;药剂防治可有效控制稻草还田处理水稻病虫草发生,提高水稻产量。3、采用生长速率法和叶面喷雾法分别测定了3种生物农药对水稻纹枯病菌的室内毒力和田间防效。大蒜素和中生菌素对水稻纹枯病菌的室内EC50值分别为29.10、29.03mg/L,枯草芽孢杆菌EC50值为23.90亿活芽孢/L;6%大蒜素EW2001200mga.i./L、3%中生菌素WP50300mg a.i./L和1000亿活芽孢/g枯草芽孢杆菌WP4001500亿活芽孢/L药后7、14d对水稻纹枯病的田间防效均在66%以上。大蒜素、中生菌素和枯草芽孢杆菌适用于水稻纹枯病的防治。4、采用湿式研磨加工工艺对45%吡蚜酮吡唑醚菌酯悬浮种衣剂进行了研究,对润湿分散剂、成膜剂、增稠剂、防冻剂进行了筛选,确定了优化配方。45%吡蚜酮吡唑醚菌酯悬浮种衣剂的最优配方为:吡蚜酮25%,吡唑醚菌酯20%,SP-SC32804%,农乳6022%,聚乙烯醇0.1%,黄原胶0.2%,乙二醇4%,碱性玫瑰精0.5%,正辛醇0.5%,蒸馏水43.7%。该产品的悬浮率在90%以上,脱落率低于5%,成膜合格,热贮、冷贮[(54±1℃)、(0±1℃),14d]分解率均小于5%。产品各项质量指标符合悬浮种衣剂的要求。

高凌飞,王义祥,翁伯琦[9](2014)在《蛹虫草工厂化栽培与系列加工技术研究进展》文中指出蛹虫草可人工驯化栽培,且与冬虫夏草一样含有虫草素、虫草酸、虫草多糖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同时具有提高人体免疫力、抗肿瘤、抗氧化等多种药理作用,可在一定程度上替代日益稀少的冬虫夏草。为了充分研究蛹虫草栽培及加工技术,本研究总结了蛹虫草的成分、药理性质、人工栽培及产品加工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分析阻碍蛹虫草大规模种植的原因,指出蛹虫草加工技术不高、研究较少等问题并对今后蛹虫草研究及产业化开发提出几点建议。

刘栓栓[10](2013)在《冬虫夏草qsun-1菌株的虫草素及其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冬虫夏草它具有多种药理功能,其有效成分包括虫草素、虫草多糖和虫草酸等,是一种特别珍贵的药用性真菌,现在已常用于临床试验。本课题是从冬虫夏草中提取虫草素,并对虫草素的广谱抗菌性进行了初步研究,为天然冬虫夏草替代品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了实验基础和理论依据。本研究首先活化了冬虫夏草qsun-1菌株,并对其进行了扩大发酵培养,接着制备实验中所需的样品冬虫夏草qsun-1菌株干粉,然后利用超声波提取方法从冬虫夏草qsun-1菌株中提取虫草素,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对提取虫草素的方法进行了优化,分别考察超声波功率、提取溶剂、提取时间和料液比对虫草素提取量的影响。接着利用717强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法对虫草素进行了分离纯化,并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对提取的虫草素进行了定性定量的分析。同时以虫草素提取液为受试药物,以革兰氏阳性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革兰氏阴性细菌枯草芽孢杆菌和真菌白色念球菌为受试菌,对冬虫夏草qsun-1菌株的广谱抗菌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利用超声波提取法从冬虫夏草qsun-1菌株中提取虫草素的最佳工艺是:提取料液比为1:100g/mL、提取溶剂为甲醇、超声波功率为300w、提取时间为30min。在最佳工艺条件下,冬虫夏草qsun-1菌株中虫草素提取量为9.275mg/g。通过实验证实用717强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法纯化虫草素的保留率较高,虫草素得率高达80%以上,纯度可达到14.200mg/L,是一种可靠有效的纯化手段;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的准确性也较好,测定结果可信,是一种可靠稳定的测定方法。同时广谱抗菌性试验结果表明:冬虫夏草qsun-1菌株对革兰氏阳性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革兰氏阴性细菌枯草芽孢杆菌和真菌白色念球菌皆有抗性,证实了冬虫夏草qsun-1菌株具有广谱抗菌性。

二、虫草活菌素生物制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虫草活菌素生物制品(论文提纲范文)

(2)蝙蝠蛾拟青霉虫草素高产菌株的选育及其培养条件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蝙蝠蛾拟青霉简介
    1.3 虫草素的研究进展
    1.4 菌株选育
        1.4.1 60Co-γ射线诱变
        1.4.2 紫外诱变
        1.4.3 复合诱变
    1.5 发酵过程的主要影响因素
        1.5.1 碳源
        1.5.2 氮源
        1.5.3 金属离子
        1.5.4 前体物质
    1.6 本课题的选题背景与意义
        1.6.1 立题背景和意义
        1.6.2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蝙蝠蛾拟青霉OR-1的分离、鉴定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野生冬虫夏草的采集
        2.2.2 仪器与设备
        2.2.3 主要药品与试剂
        2.2.4 培养基及溶液的配制
    2.3 实验方法
        2.3.1 单菌落的分离
        2.3.2 培养物的菌种鉴定
        2.3.3 虫草素含量测定
        2.3.4 单菌落的深层发酵
    2.4 结论
        2.4.1 单菌落分离及观察
        2.4.2 虫草素含量的测定
        2.4.3 单菌落的深层发酵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蝙蝠蛾拟青霉OR-1的诱变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出发菌株
        3.2.2 仪器与设备
        3.2.3 主要药品与试剂
        3.2.4 培养基与溶液的配制
    3.3 实验方法
        3.3.1 分析方法
        3.3.2 孢子悬液的制备
        3.3.3 ~(60) Co-γ射线诱变
        3.3.4 紫外诱变
        3.3.5 复合诱变
    3.4 结论
        3.4.1 ~(60) Co-γ辐射诱变
        3.4.2 紫外诱变
        3.4.3 复合诱变
        3.4.4 诱变菌与原始菌对比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蝙蝠蛾拟青霉OR-1 及其突变株ZJB18001 的培养基优化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2.1 实验菌株
        4.2.2 仪器与设备
        4.2.3 主要药品与试剂
        4.2.4 培养基与溶液的配制
    4.3 实验方法
        4.3.1 分析方法
        4.3.2 碳源优化
        4.3.3 氮源优化
        4.3.4 金属离子添加
        4.3.5 前体物质优化
        4.3.6 四因素三水平响应面法优化培养条件
    4.4 结果与讨论
        4.4.1 碳源优化
        4.4.2 氮源优化
        4.4.3 金属离子优化
        4.4.4 前体物质优化
        4.4.5 响应面设计实验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历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 发明专利
学位论文数据集

(3)雪峰虫草菌培养条件的优化及抗氧化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引言
第二部分 液体发酵条件对雪峰虫草菌生长的影响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菌种及其来源
        2.2.2 主要仪器设备与试剂
        2.2.3 主要培养基
        2.2.4 方法
    2.3.结果与分析
        2.3.1 不同碳源对雪峰虫草菌丝生长和代谢产物合成的影响
        2.3.2 不同氮源对雪峰虫草菌丝生长和代谢产物合成的影响
        2.3.3 维生素B对雪峰虫草菌丝生长和代谢产物合成的影响
        2.3.4 初始pH对雪峰虫草菌丝生长和代谢产物合成的影响
    2.4 小结与讨论
第三部分 雪峰虫草菌液体培养的放大
    3.1 引言
    3.2 主要仪器与试剂
        3.2.1 主要试剂
        3.2.2 主要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雪峰虫草菌液体培养的放大及其生长动力学的研究
    3.4 结果与分析
        3.4.1 雪峰虫草菌发酵过程中生物量变化
        3.4.2 雪峰虫草菌发酵过程中pH的变化
        3.4.3 雪峰虫草菌发酵过程中多糖产量的变化
        3.4.4 雪峰虫草菌发酵过程中胞内虫草酸产量的变化
        3.4.5 雪峰虫草菌发酵过程中胞内总三萜含量的变化
    3.5 小结与讨论
第四部分 雪峰虫草菌胞内多糖和胞外多糖的抗氧化活性的研究
    4.1 引言
    4.2 主要仪器与试剂
        4.2.1 主要试剂
        4.2.2 主要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胞内外多糖提取
        4.3.2 多糖的红外光谱扫描
        4.3.3 清除DPPH自由基的测定
        4.3.4 羟基自由基(·OH)清除能力
        4.3.5 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清除能力
    4.4 结果与分析
        4.4.1 多糖的红外光谱扫描
        4.4.2 胞内多糖和胞外多糖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作用
        4.4.3 胞内多糖和胞外多糖对羟基自由基的清除作用
        4.4.4 胞内多糖和胞外多糖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清除作用
    4.5 小结与讨论
第五部分 结论与展望
    5.1 本文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综述
    参考文献

(4)不同添加物对蛹虫草液体发酵虫草素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1.2方法
        1.2.1方法
        1.2.2 HPLC法测虫草素条件
2结果与分析
    2.1腺嘌呤对虫草素产量的影响
    2.2核黄素对虫草素产量的影响
    2.3烟酰胺对虫草素产量的影响
    2.4维生素B1对虫草素产量的影响
    2.5 D-泛酸钙对虫草素产量的影响
    2.6叶酸对虫草素产量的影响
    2.7钴胺素对虫草素产量的影响
    2.8甘氨酸和腺嘌呤混合物对虫草素产量的影响
3讨论
    3.1结论
    3.2微量添加物对虫草素生物代谢的影响

(5)蜡质芽胞杆菌AR156诱导植物对丁香假单胞菌及南方根结线虫抗性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上篇 文献综述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第一章 微生物防治植物病害的机理研究进展
        第一节
        1 国内外芽胞杆菌的研究及其应用现状
        1.1 国内芽胞杆菌的生防研究概况
        1.2 国外芽胞杆菌的生防研究进展
        2 芽胞杆菌生防机理研究
        2.1 抗菌作用
        2.2 溶菌作用
        2.3 竞争作用
        2.4 诱导系统抗病性
        3 芽胞杆菌在农业生产应用中面临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3.1 芽胞杆菌生物农药面临的问题
        3.2 针对芽胞杆菌生物农药问题的解决方法
        3.3 芽胞杆菌生物农药未来发展展望
        第二节 蜡质芽胞杆菌生防机理研究进展
        1 国内外芽胞杆菌的研究及应用现状
        2 蜡质芽胞杆菌生防机理研究
        2.1 竞争作用
        2.2 拮抗作用
        2.3 诱导系统抗病性
        3 问题与展望
        第二章 植物防卫系统与诱导抗性
        第一节 植物防卫系统与诱导抗性概述
        1 根围免疫信号
        2 植物系统获得性抗性(SAR)
        3 诱导系统抗病性(ISR)
        4 关键调控因子
        4.1 NPR1调节因子
        4.2 WRKY转录因子
        4.3 植物诱导抗病过程中的Priming
        第二节 微生物胞外多糖的功能研究概述
        1 多糖的种类
        1.1 按照多糖的来源
        1.2 按照微生物分泌的多糖部位
        2 微生物胞外多糖的生物活性
        2.1 保护作用
        2.2 识别作用
        2.3 储存能量
        2.4 粘合作用
        2.5 提升机体免疫力
        2.6 抑制肿瘤细胞生长
        3 微生物胞外多糖的应用
        3.1 微生物胞外多糖在农业领域内的应用
        4 总结
        第三节 Small RNAs在植物内源免疫中的调控作用
        1. 参与small RNAs合成的基本成分及作用
        1.1 Dicer酶
        1.2 AGO蛋白
        1.3 RNA依赖性RNA聚合酶
        2 Small RNAs的种类及生物合成
        2.1 microRNAs的生物合成
        2.2 siRNAs的生物合成
        3. Small RNAs的作用机制
        4. Small RNAs在植物内源免疫中的抗病作用
        5. 总结
        第三章 蔬菜根结线虫病害综合防治研究进展
        1 根结线虫的分类学地位
        2 根结线虫的发生规律
        3 根结线虫的寄主范围和传播途径
        4 根结线虫的为害特点及症状
        5 根结线虫病害的防治策略
        5.1 农业防治措施
        5.2 物理防治措施
        5.3 化学防治措施
        5.4 生物防治措施
        6 目前根结线虫防治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
        第四章 根结线虫病害的生防机理研究进展
        1 根结线虫病害的生防机理
        1.1 寄生作用
        1.2 捕食作用
        1.3 毒杀作用
        1.4 诱导植物产生系统抗病性
        2 问题和展望
        第五章 植物线虫效应因子在调控病害防治过程中的作用研究
        1 线虫效应因子注入寄主植物细胞的调控
        2 线虫效应因子作为植物细胞生物学的探针
        2.1 细胞周期与骨架
        2.2 细胞壁结构
        2.3 新陈代谢
        3 效应因子的功能性研究
        3.1 基因沉默
        3.2 寄主靶标识别
        4 线虫效应因子分类
        5. 线虫效应因子的识别研究
        6 线虫效应因子在全球范围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下篇 研究内容
    第二部分 研究内容
        第一章 转录因子WRKY70和WRKY11在调控蜡质芽胞杆菌AR156诱导系统抗性过程中的作用机理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植物
        1.2 供试菌株
        1.3 培养基
        1.4 转录因子WRKY11与WRKY70基因克隆及过表达载体构建过程
        1.5 转录因子WRKY11与WRKY70基因过表达拟南芥以及转录因子WRKY11,WRKY70双突变体植株的构建
        1.6 植物内源水杨酸、茉莉酸含量检测
        1.7 引物信息
        1.8 转录因子WRKY11与WRKY70亚细胞定位
        1.9 Bc AR156对拟南芥促生作用表型测定
        1.10 Bc AR156诱导拟南芥对Pst DC3000抗病性表型测定
        1.11 Bc AR156诱导拟南芥对Pst DC3000抗病性的分子水平检测
        1.12 Bc AR156诱导拟南芥对Pst DC3000抗病性的细胞水平检测
        1.13 Western blot
        1.14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转录因子WRKY11和WRKY70参与调控Bc AR156诱导系统抗性
        2.2 转录因子WRKY11和WRKY70都定位于细胞核
        2.3 转录因子WRKY11和WRKY70参与调控Bc AR156诱导拟南芥产生的系统抗性
        2.4 转录因子WRKY11和WRKY70参与调控Bc AR156诱导拟南芥内细胞防卫反应
        2.5 转录因子WRKY11和WRKY70是Bc AR156诱导拟南芥内防卫相关基因的上调表达所必需的
        2.6 转录因子WRKY11和WRKY70靶标基因在Bc AR156诱导拟南芥产生的系统抗性过程中的表达情况
        2.7 水杨酸、茉莉酸/乙烯信号通路,以及NPR1参与转录因子WRKY11和WRKY70调控Bc AR156诱导的系统抗性
        2.8 Bc AR156诱导拟南芥产生的系统抗性并非通过影响植物内源激素的合成
        3 讨论
        第二章 蜡质芽胞杆菌AR156胞外多糖作为一类MAMPS激活植物系统免疫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植物
        1.2 供试菌株
        1.3 培养基
        1.4 Bc AR156胞外多糖的提取与纯化
        1.5 过敏性反应(HR)分析
        1.6 Bc AR156各组分对Pst DC3000的平板拮抗试验
        1.7 蜡质芽胞杆菌胞外多糖诱导抗性表型验证试验
        1.8 Pst DC3000在拟南芥上的定殖量测定
        1.9 Bc AR156胞外多糖诱导拟南芥对Pst DC3000抗病性的细胞水平的检测
        1.10 拟南芥总RNA提取与Q-RT-PCR分析
        1.11 拟南芥叶片总蛋白的提取与Western blotting分析
        1.12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Bc AR156胞外多糖能够诱导植物产生过敏性反应
        2.2 Bc AR156胞外多糖诱导拟南芥产生对Pst DC3000的系统抗性
        2.3 Bc AR156胞外多糖诱导拟南芥防卫相关基因的表达
        2.4 Bc AR156胞外多糖激活植物体免疫诱导活性氧的积累、胼胝质的沉积以及防卫相关酶活性增加
        2.5 AR156胞外多糖在拟南芥中诱导的系统抗性通过SA信号途径,并依赖NPR1
        2.6 Bc AR156胞外多糖在拟南芥中诱使的系统抗性通过MAPK信号途径。
        2.7 Bc AR156胞外多糖的化学分析及结构鉴定
        3 讨论
        第三章 SMALL RNAS在生防菌诱导植物抗病中的调节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植物
        1.2 供试菌株
        1.3 培养基
        1.4 转基因植物的构建
        1.5 Bc AR156诱导拟南芥对Pst DC3000抗病性表型测定
        1.6 miRNA靶基因的预测
        1.7 拟南芥总RNA提取与Q-RT-PCR分析
        1.8 Northern Blot
        1.9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miRNA参与调控Bc AR156诱导拟南芥产生对Pst DC3000系统抗性
        2.2 miR472,miR825/825*参与调控Bc AR156激活的ISR
        2.3 miR472、miR825/825*过表达或者缺失能够影响植物基础免疫
        2.4 miR472、miR825/825* target植物内源R基因,调控植物基础免疫
        3 讨论
        第四章 蜡质芽胞杆菌AR156调控植物根系发育防治根结线虫病害的机理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植物
        1.2 供试菌株
        1.3 培养基
        1.4 根结线虫二龄幼虫(J2)悬浮液的制备
        1.5 蜡质芽胞杆菌引起番茄根系变化观察
        1.6 线虫对番茄根系侵染率检测
        1.7 温室防效实验
        1.8 转录组测序与分析
        1.9 番茄根组织总RNA提取与Q-RT-PCR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Bc AR156高效防治番茄根结线虫病
        2.2 Bc AR156诱导番茄根系结构变化,加速番茄根系得成熟化
        2.3 Bc AR156诱导番茄根系结构变化,降低根结线虫侵染
        2.4 Bc AR156调控番茄根系相关基因的表达
        2.5 转录组学预测相关调控基因Q-RT-PCR验证
        3 讨论
        第五章 蜡质芽胞杆菌AR156调控根结线虫效应因子表达防治病害的机理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植物
        1.2 供试菌株
        1.3 培养基
        1.4 根结线虫二龄幼虫(J2)悬浮液的制备
        1.5 转录组测序与分析
        1.6 效应因子分析和预测
        1.7 番茄根组织总RNA提取与Q-RT-PCR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转录组测序结果分析
        2.2 Q-RT-PCR结果验证
        3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及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专利
致谢

(6)蛹虫草的磷酸盐低敏感性抗性菌株的筛选及发酵条件的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蛹虫草的主要活性成分及药理作用
        1.1.1 核苷类物质
        1.1.2 虫草多糖类
        1.1.3 虫草酸
        1.1.4 氨基酸及多肽类
        1.1.5 其他活性物质
    1.2 蛹虫草生物活性成分的分离纯化及检测
        1.2.1 核苷类成分的提取及检测
        1.2.2 多糖成分的提取及检测
    1.3 蛹虫草菌种选育的研究进展
    1.4 蛹虫草发酵条件优化的研究
    1.5 高浓度磷酸盐对次级代谢产物的影响
    1.6 立题依据及主要研究内容
    1.7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耐高浓度磷酸盐蛹虫草突变株的诱变育种
    2.1 前言
    2.2 试验材料
        2.2.1 菌种
        2.2.2 试验药品
        2.2.3 主要仪器及设备
    2.3 方法
        2.3.1 试剂的配制
        2.3.1.1 DNS溶液的配制
        2.3.1.2 无菌磷酸盐缓冲液(PBS)的配制
        2.3.1.3 培养基的配制
        2.3.2 试验方法
        2.3.2.1 出发菌株的选择
        2.3.2.2 FFCC 5111-C单孢子悬液的制备
        2.3.2.3 测定FFCC 5111-C的回复突变率
        2.3.2.4 选择硫酸二乙酯(DES)诱变的最佳条件
        2.3.2.5 目标营养缺陷型菌株的筛选
        2.3.2.6 营养缺陷型菌株与出发菌株虫草素产量的比较
        2.3.2.7 耐高浓度磷酸盐(KH_2PO_4)抗性菌株的筛选
        2.3.2.8 三重营养缺陷型菌株的最适培养基的选择
        2.3.2.9 目的菌株最适培养条件的确定
        2.3.3 检测方法
        2.3.3.1 蛹虫草菌体生长曲线、发酵液pH值、葡萄糖代谢量的测定
        2.3.3.2 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虫草素含量
        2.3.3.3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发酵液中虫草素的含量
    2.4 结果与讨论
        2.4.1 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虫草素含量
        2.4.2 出发菌株的确定
        2.4.3 FFCC 5111-C的回复突变率
        2.4.4 制备FFCC 5111-C单孢子悬液
        2.4.5 DES诱变最佳条件的确定
        2.4.6 三重营养缺陷型菌株(Xan~-+Gua~-+L-His~-)的筛选
        2.4.7 三重营养缺陷型菌株的虫草素产量
        2.4.8 4 种三重营养缺陷型菌株对高浓度KH_2PO_4耐受性的比较
        2.4.9 FFCC 5111-CII培养基营养物质最适浓度的确定
        2.4.10 确定FFCC 5111-CII的最适培养条件
        2.4.11 FFCC 5111-C与FFCC 5111-CII各生理状态的比较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蛹虫草发酵液中抗菌成分的分析
    3.1 前言
    3.2 试验材料
        3.2.1 试验菌种
        3.2.2 培养基
        3.2.3 主要试剂
        3.2.4 主要仪器设备
    3.3 试验方法
        3.3.1 发酵液醇提成分的制备
        3.3.3 各标准品溶液的配制
        3.3.4 抑菌试验方法
    3.4 结果与分析
        3.4.1 各标准品组分的抗菌效果
        3.4.2 抑菌组分的分析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虫草素合成途径中各物质中英文对照

(7)利用啤酒糟发酵产虫草菌素及虫草多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啤酒糟概述
        1.1.1 啤酒糟的化学组成及物理性状
        1.1.2 啤酒糟应用现状
        1.1.2.1 在食品工业方面的应用
        1.1.2.2 用作食用菌的栽培料
        1.1.2.3 啤酒糟在饲料上的应用
        1.1.2.4 啤酒糟制糖
        1.1.2.5 啤酒糟在产酶方面的应用
    1.2 虫草概述
    1.3 虫草菌素的概述
        1.3.1 虫草菌素的结构及来源
        1.3.2 虫草菌素的生物活性
        1.3.3 虫草菌素来源
        1.3.3.1 化学合成
        1.3.3.2 液体发酵产虫草菌素
        1.3.3.3 固体发酵产虫草菌素
        1.3.4 虫草菌素的分离提取方法
        1.3.5 虫草菌素的检测方法
    1.4 虫草多糖的概述
        1.4.1 虫草多糖的活性
        1.4.1.1 抗肿瘤活性
        1.4.1.2 降血糖作用
        1.4.1.3 对肝脏的保护作用
        1.4.1.4 对肾脏的保护作用
        1.4.1.5 其他作用
        1.4.2 多糖结构
        1.4.3 虫草多糖来源
        1.4.4 虫草多糖的提取技术
        1.4.5 虫草多糖的纯化技术
    1.5 研究内容与意义
第二章 产虫草菌素及虫草多糖的菌种筛选
    2.1 菌种
    2.2 培养基及溶液配制
    2.3 药品与仪器
        2.3.1 主要材料与试剂
        2.3.2 仪器
    2.4 实验方法
        2.4.1 菌种活化
        2.4.1.1 固体培养基的配制
        2.4.1.2 菌种试管斜面的制备
        2.4.1.3 种子培养
        2.4.1.4 发酵培养
        2.4.2 发酵产物中虫草菌素的测定
        2.4.2.1 虫草菌素标准曲线的绘制
        2.4.2.2 样品中虫草菌素含量的测定
        2.4.3 发酵产物中虫草多糖的测定
    2.5 结果与分析
        2.5.1 菌株培养及其形态观察
        2.5.2 虫草菌素含量
        2.5.3 虫草多糖含量
        2.5.4 各菌株氨基酸含量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以啤酒糟为基质固态发酵产虫草菌素的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菌种
        3.1.2 培养基
        3.1.3 实验试剂与仪器
    3.2 方法
        3.2.1 培养方法
        3.2.2 含水量的筛选
        3.2.3 碳源及其浓度的筛选
        3.2.4 氮源及其浓度的筛选
        3.2.5 无机盐的筛选
        3.2.6 维生素及氨基酸的筛选
        3.2.7 发酵培养条件的优化
        3.2.7.1 初始pH对虫草菌素积累的影响
        3.2.7.2 接种量对虫草菌素积累的影响
        3.2.7.3 培养温度对虫草菌素积累的影响
        3.2.7.4 培养时间对虫草菌素积累的影响
        3.2.8 发酵培养基的响应面优化
    3.3 试验样品中虫草菌素含量的检测
    3.4 结果与分析
        3.4.1 不同含水量对虫草菌素积累的影响
        3.4.2 碳源对虫草菌素积累的影响
        3.4.3 氮源对虫草菌素积累的影响
        3.4.4 无机盐对虫草菌素积累的影响
        3.4.5 维生素及氨基酸对虫草菌素积累的影响
        3.4.6 发酵培养条件对虫草菌素积累量的影响
        3.4.6.1 初始pH对虫草菌素积累量的影响
        3.4.6.2 接种量对虫草菌素积累量的影响
        3.4.6.3 培养温度对虫草菌素积累量的影响
        3.4.6.4 培养时间对虫草菌素积累量的影响
        3.4.7 响应面优化实验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固态发酵产虫草多糖及提取工艺的研究
    4.1 实验材料
        4.1.1 菌种
        4.1.2 培养基
        4.1.3 主要试剂与仪器
    4.2 方法
        4.2.1 培养方法
        4.2.2 含水量的筛选
        4.2.3 碳源及其浓度的筛选
        4.2.4 氮源及其浓度的筛选
        4.2.5 无机盐的筛选
    4.3 试验样品中虫草多糖含量的检测
    4.4 虫草多糖提取工艺的优化
    4.5 脱蛋白工艺优化
        4.5.1 蛋白含量的测定
        4.5.2 蛋白标准曲线的绘制
        4.5.3 待测样品中蛋白含量的测定
        4.5.4 多糖含量的测定
    4.6 结果与分析
        4.6.1 培养基含水量对虫草多糖含量的影响
        4.6.2 碳源对虫草多糖含量的影响
        4.6.3 氮源对虫草多糖含量的影响
        4.6.4 无机盐对虫草多糖含量的影响
        4.6.5 虫草多糖提取工艺的优化
        4.6.6 脱蛋白工艺的优化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虫草菌素及虫草多糖液体发酵条件的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菌种
        5.1.2 培养基
        5.1.3 主要仪器与试剂
    5.2 实验方法
        5.2.1 培养方法
        5.2.2 基础培养基的优化
        5.2.3 培养基中碳源的优化
        5.2.4 培养基中氮源的优化
    5.3 结果与分析
        5.3.1 啤酒糟浓度对虫草菌素及虫草多糖含量的影响
        5.3.2 碳源及碳源浓度的筛选
        5.3.3 氮源对虫草菌素及虫草多糖含量的影响
        5.3.4 结果分析及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机耕双季稻病虫草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水稻及其发展概况
        1.1 全球水稻生产现状
        1.1.1 水稻种植面积逐年减小
        1.1.2 水稻单产增幅的力度减弱
        1.1.3 水稻总产萎缩
        1.2 制约我国水稻生产的主要因素
        1.2.1 耕地面积持续减小,耕地质量降低明显
        1.2.2 生产成本加大,影响农户收入
        1.2.3 较低的种植经济效益,农户由种植水稻转向经济作物
        1.2.4 种子质量以次充好,市场混乱
        1.2.5 农田水利设施薄弱,抵抗灾害能力有待提高
        1.2.6 农业组织化程度低,产业化水平低
        1.2.7 现代生物技术对水稻生产产量的提高贡献率降低
    2 水稻生产机械化及其应用
        2.1 水稻生产机械化现状
        2.2 机耕双季稻的生育特点
        2.2.1 机械损伤大,水稻缓苗期长
        2.2.2 成穗的关键蘖位,分蘖多
        2.2.3 分蘖势强,成穗数多
        2.2.4 单穗的颖花分化少,结实率高
        2.3 机耕双季稻的病虫害综合防治
        2.3.1 机插双季稻病虫害发生情况
        2.3.2 机耕双季稻田间杂草发生情况
    3 机耕双季稻稻草还田的概况及作用
    4 种衣剂及其对机耕双季稻的促进作用
        4.1 种衣剂作用机理
        4.1.1 种子消毒与防治土传病害和地下害虫
        4.1.2 内吸传导
        4.1.3 多效性
        4.2 种衣剂的应用推广
        4.2.1 应用现状
        4.2.2 种衣剂的发展趋势
    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第二章 全程机械化生产对双季稻病虫草发生及产量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试验设计
        1.2.2 病虫草防治
        1.2.3 调查方法
        1.2.4 产量考察
    2 结果与分析
        2.1 水稻病虫草发生特点分析
        2.1.1 病害田间发生规律
        2.1.2 害虫田间发生规律
        2.1.3 杂草田间发生规律
        2.2 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3 讨论
        3.1 翻耕方式对水稻病虫草发生的影响
        3.2 栽植方式对水稻病虫草发生的影响
        3.3 翻耕栽植方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4 结论
第三章 稻草还田对机耕双季稻病虫草发生及产量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料
        1.1.1 供试药剂
        1.1.2 病虫草害
        1.2 试验方法
        1.2.1 试验设计
        1.2.2 病虫草防治
        1.2.3 调查方法
        1.2.4 产量考察
    2 结果与分析
        2.1 病虫草发生特点分析
        2.1.1 病害田间发生规律
        2.1.2 虫害田间发生规律
        2.1.3 杂草田间发生规律
        2.2 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3 讨论
        3.1 稻草还田对水稻病虫草发生的影响
        3.2 稻草还田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4 结论
第四章 3 种生物农药对水稻纹枯病菌的室内毒力及田间防效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供试药剂
        1.1.2 供试菌株
        1.1.3 供试培养基
        1.1.4 供试仪器
        1.2 方法
        1.2.1 室内毒力测定
        1.2.2 田间药效试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室内药剂筛选
        2.2 药剂的田间试验效果
    3 讨论与结论
第五章 45%吡蚜酮吡唑醚菌酯悬浮种衣剂的研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主要仪器设备
        1.3 制备方法
        1.4 分散性及稀释稳定性的测定
        1.5 冷热贮稳定性的测定
        1.6 成膜性的测定
        1.7 包衣种子发芽率的测定
        1.8 包衣脱落率的测定
    2 配方筛选
        2.1 润湿分散剂的选择
        2.2 成膜剂的选择
        2.3 增稠剂的选择
        2.4 防冻剂的选择
    3 结果与讨论
        3.1 配方组成
        3.2 45%吡蚜酮·吡唑醚菌酯悬浮种衣剂技术要求
        3.2.1 外观
        3.2.2 各项技术指标的测定
    4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蛹虫草工厂化栽培与系列加工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蛹虫草的成分及药理作用
    1.1 蛹虫草的主要成分
    1.2 蛹虫草的药理作用
2 蛹虫草人工栽培技术研究
    2.1 母种培养
    2.2 菌种选育
    2.3 栽培技术
        2.3.1培养基质
        2.3.2寄主选择
        2.3.3液体培养
    2.4 存在不足
3 蛹虫草加工技术研究进展
4 蛹虫草产业发展若干建议
    4.1 注重蛹虫草市场开发
    4.2 注重蛹虫草优质菌株选育
    4.3 注重蛹虫草规模化生产
    4.4 注重蛹虫草加工技术研究

(10)冬虫夏草qsun-1菌株的虫草素及其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概述
    1.2 冬虫夏草的研究历史
        1.2.1 冬虫夏草的活性成分研究
        1.2.1.1 核苷类生物活性物质
        1.2.1.2 多糖类物质
        1.2.1.3 生物碱类
        1.2.1.4 肽类
        1.2.1.5 多胺类物质
        1.2.1.6 有机酸类
        1.2.1.7 维生素类
        1.2.1.8 无机元素
        1.2.1.9 其他类
        1.2.2 冬虫夏草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1.2.2.1 冬虫夏草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1.2.2.2 冬虫夏草的抗肿瘤作用
        1.2.2.3 冬虫夏草对心脑血管的作用
        1.2.2.4 冬虫夏草对血小板及造血系统的作用
        1.2.2.5 冬虫夏草的广谱抗菌性
        1.2.2.6 冬虫夏草对肺气管的作用
        1.2.2.7 冬虫夏草的镇静作用
        1.2.2.8 冬虫夏草对肾脏的作用
        1.2.2.9 冬虫夏草的抗辐射作用
        1.2.2.10 冬虫夏草的降血糖作用
        1.2.2.11 冬虫夏草延缓衰老及抗应激作用
    1.3 冬虫夏草虫草素的研究概况
        1.3.1 冬虫夏草虫草素的提取技术
        1.3.1.1 超声波提取法提取虫草素
        1.3.1.2 水提法提取虫草素
        1.3.1.3 微波提取法提取虫草素
        1.3.1.4 超临界萃取法提取虫草素
        1.3.2 冬虫夏草虫草素的纯化技术
        1.3.3 冬虫夏草虫草素的结构分析
        1.3.4 冬虫夏草虫草素的药理作用
        1.3.5 冬虫夏草虫草素的研究展望
    1.4 选题依据及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剂
    2.2 主要设备
    2.3 主要材料
        2.3.1 菌株
        2.3.2 培养基成分及配制
    2.4 树脂的预处理
    2.5 实验方法
        2.5.1 培养方法
        2.5.2 虫草菌素样品制备
        2.5.3 超声波提取虫草素的条件优化
        2.5.4 虫草素的分离纯化
        2.5.4.1 离子交换层析法分离虫草素
        2.5.4.2 虫草素提取液样品纯化洗脱得率
        2.5.4.3 测定虫草素提取液样品回收率
        2.5.5 虫草素的含量测定
        2.5.6 虫草素的广谱抗菌性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冬虫夏草菌丝体中虫草素的含量分析
        3.1.1 冬虫夏草菌丝体虫草素定性定量分析
        3.1.2 冬虫夏草菌丝体虫草素提取量的误差分析
    3.2 超声波细胞破碎法提取虫草素条件的确定及优化
        3.2.1 超声波细胞破碎提取虫草素影响因素的分析
        3.2.1.1 提取溶剂对虫草素提取量的影响
        3.2.1.2 超声波功率对虫草素提取量的影响
        3.2.1.3 超声波提取时间对虫草素提取量的影响
        3.2.1.4 菌丝体与甲醇的比例(料液比)对虫草素提取量的影响
        3.2.2 超声波细胞破碎提取虫草素不同条件的正交分析
        3.2.3 超声波细胞破碎提取虫草素最佳工艺条件的验证
        3.2.4 正交结果与单因素实验的对比分析
    3.3 离子交换柱分离纯化
        3.3.1 虫草素提取液样品纯化洗脱得率
        3.3.2 测定虫草素样品回收率
    3.4 虫草素的广谱抗菌性
        3.4.1 虫草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性
        3.4.2 虫草素对枯草芽孢杆菌的抗菌性
        3.4.3 虫草素对白色念球菌的抗菌性
        3.4.4 虫草素对三种受试菌抗性大小的比较
    3.5 讨论
        3.5.1 虫草素的定性定量分析
        3.5.2 超声波法提取虫草素条件的确定及优化
        3.5.3 虫草素的分离纯化
        3.5.4 虫草素的广谱抗菌性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四、虫草活菌素生物制品(论文参考文献)

  • [1]微生物技术“学习情境”项目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 齐贺,刘颖,王千慧,黄竹青,郑剑玲,卜桐. 微生物学通报, 2020(04)
  • [2]蝙蝠蛾拟青霉虫草素高产菌株的选育及其培养条件优化[D]. 洪露露. 浙江工业大学, 2019(02)
  • [3]雪峰虫草菌培养条件的优化及抗氧化活性研究[D]. 刘莎.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7(04)
  • [4]不同添加物对蛹虫草液体发酵虫草素的影响[J]. 秦鹏,王龙,路等学,赵玉卉,韩融冰.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17(01)
  • [5]蜡质芽胞杆菌AR156诱导植物对丁香假单胞菌及南方根结线虫抗性机理研究[D]. 蒋春号. 南京农业大学, 2016(05)
  • [6]蛹虫草的磷酸盐低敏感性抗性菌株的筛选及发酵条件的优化[D]. 王雪. 大连工业大学, 2016(02)
  • [7]利用啤酒糟发酵产虫草菌素及虫草多糖的研究[D]. 羊悦. 浙江工业大学, 2015(07)
  • [8]机耕双季稻病虫草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D]. 张建中. 江西农业大学, 2014(02)
  • [9]蛹虫草工厂化栽培与系列加工技术研究进展[J]. 高凌飞,王义祥,翁伯琦. 中国农学通报, 2014(13)
  • [10]冬虫夏草qsun-1菌株的虫草素及其特性研究[D]. 刘栓栓. 大连工业大学, 2013(07)


冬虫夏草论文 拟南芥论文 多糖论文 虫草素论文 发酵中药论文

上一篇:2004亚太SPE会议在澳大利亚珀斯召开
下一篇:MTA1基因表达与鼻咽癌肿瘤转移及EB病毒感染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