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金兑[1](2020)在《清远麻鸡、广西麻鸡冠型生产性能及遗传规律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鸡冠具有丰富表型变异,其不仅是重要的散热器官和作为衡量早熟的性状,也是重要的包装性状,在肉鸡生鲜转型上市中具有天然标识的重要作用。三叉冠是鸡冠的一种特殊冠型,其作为屠体的天然防伪标识,对其报道很少,特别是对其的分类、命名、各亚型的遗传规律以及对生产性能的影响尚未见报道。试验通过在清远麻鸡和广西麻鸡保种群和专门化品系中调研,探究单冠和三叉冠的变异类型及分布比例,初步对其命名,通过8种不同交配类型的杂交试验,初步探究三叉冠性状的遗传规律;同时,试验研究了清远麻鸡单冠群体中不同冠齿群体的生产性能的差异,比较了三叉冠和单冠群体各阶段的生产性能的差异,为清远麻鸡和广西麻鸡丰富的鸡冠变异、三叉冠遗传的分子机制的进一步研究,以及加快组建麻鸡三叉冠新品系提供了理论依据,这对清远麻鸡的遗传改良和品牌建设都有重要的意义。具体结果如下:对清远麻鸡和广西麻鸡单冠和三叉冠性状进行调研表明:清远麻鸡包括保种群和专门化品系,清远麻鸡总群体的单冠和分叉比例分别为94%和6%(其中三叉3.7%、左叉1.4%和右叉0.9%),其中保种群中单冠和分叉比例分别为96.6%和3.4%(其中三叉2.5%、左叉0.7%和0.2%),快羽系中单冠和分叉比例分别为94.5%和5.5%(其中三叉3.6%、左叉1.1%和0.8%),慢羽系中单冠和分叉比例分别为92.4%和7.6%(其中三叉4.4%、左叉2.1%和1.1%)。广西麻鸡单冠和分叉比例分别为94.2%和5.8%(其中三叉2.7%、左叉1.9%和右叉1.2%)。麻鸡中标准三叉冠的群体中三叉I型(48%)和三叉II型(52%)的比例接近1:1。总体看来,专门化品系开发中极好保存了鸡冠遗传多样性,初步认为可以通过群体扩繁,建立标准三叉冠麻鸡羽速自别雌雄配套系。对在不同品种单冠多样性的调研发现,清远麻鸡和广西麻鸡大冠齿数均以5齿为主,总冠齿数均以5、6、7齿为主;清远麻鸡不同冠齿数生产性能分析发现,以大冠齿数进行分组,不同大冠齿数公鸡的生长指标差异不显着(P>0.05),母鸡总体上以大冠齿数≥6的群体生产性能较好;以总冠齿数进行分组,母鸡也以总冠齿数为7群体的生产性能最好;不同冠齿数相关性中,母鸡的大冠齿数与42日龄体重极显着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为0.161。通过各种交配类型的杂交试验进行多种推理和假设,结果发现三叉基因型为Sss1s1、SSs1s1、ss S1S1、ss S1s1和sss1s1,非三叉基因型为SSS1S1、Ss S1S1、SSS1s1和Ss S1s1最能符合交配试验后代的分布比例,但该假设未能很好解析左叉和右叉等冠型的遗传规律,推测三叉冠是多基因遗传控制的性状。通过对清远麻鸡不同冠型间各阶段生产性能的比较研究,发现不同冠型间清远麻鸡的差异主要集中在生长发育前中期的冠高、冠长和肉垂长等指标。总体来看,三叉冠性状对于清远麻鸡的生产性能无明显影响,但还应加强对早熟性状的选育。通过对清远麻鸡不同冠型的体重与早熟性状的相关性分析发现,各冠型各日龄公鸡的冠高、冠长和肉垂长之间均呈较高程度正相关,相关系数在0.498~0.763之间;各冠型各日龄母鸡体重与冠高、冠长和肉垂长之间均呈较高程度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330~0.928之间。
慕莎[2](2018)在《优质鸡不同配套组合的生产性能比较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现代家禽育种工作的基础是品系选育,在商品鸡生产中,主要通过品系杂交来选择最佳配套组合,从而提高群体生产性能和经济效益。本试验对6个纯系及其4个配套组合进行生长发育、屠宰和肉质性能测定,筛选出最佳的配套组合,同时结合市场售价及综合成本分析不同组合的经济效益,对满足多元化市场需求、提高养殖效益具有重要意义。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纯系各世代选育进展结果:TH105:经过两个世代的选育,母鸡体重有所增长,开产日龄提前到了 167d,开产体重和300日龄体重提高到2330g、2870g,300日龄产蛋数量提高到77个。TH201:经过两世代的选育,母鸡的体重呈升高趋势,开产日龄提前到157d,开产体重提高到157d,300日龄体重、300日龄的产蛋量均有明显的提高。HS1:经过选育母鸡的300日龄产蛋数量提高到100.67个。HS2:经过两个世代的选育,开产体重和300日龄的产蛋数均有明显的提高。LH:开产日龄推迟到163 d,300日龄体重增加2.9%。TF03:体型矮小,经4个世代的选育,母鸡体重具有明显生长趋势,开产体重明显高于其他3个世代,300日龄的产蛋量有明显的提高。(2)不同品系配套组合外貌特征的测定结果:PT01体型较大,外型近似方而浑圆,全身羽毛较蓬松。公鸡体羽呈深红色有光泽,母鸡羽色呈麻黄色,尾羽呈黑色。喙、胫青灰色。PT02体驱呈长方形,羽毛紧凑,体型健壮结实,冠色呈鲜红。公鸡除主翼羽、副翼羽全黑外,其余部位都是黄红色,母鸡羽毛多呈黄色。喙、胫青灰色。HN01体驱呈长方形,背平而宽,喙短,喙、胫呈黄色。公鸡羽毛麻黄色,主、副翼羽带黑斑,母鸡除主翼羽、尾羽呈黑色,身体其余部位呈黄色。HN02体型中等,单冠红色、直立,喙、胫青灰色。公鸡羽毛为金黄色,主翼羽和主尾羽为黑色,副翼羽为黑黄色,母鸡羽毛为麻黑色。(3)不同品系配套组合生长发育测定结果:4个组合的种蛋受精率在89%-92.7%之间,孵化率在82.02%-91.01%之间。4个组合的生长都遵循一定的生长规律,基本都呈S型,11周龄前体重快速增长,11—14周龄生长放缓,14周龄后又快速增长。95日龄时,PT01公鸡体重达到2.56 kg,母鸡2.00 kg;PT02公鸡体重达到2.42 kg,母鸡1.91 kg;HN01公鸡体重达到1.78 kg,母鸡1.34 kg;HN02公鸡体重达到1.75 kg,母鸡1.34 kg。120日龄PT01公鸡体重达到2.56 kg,母鸡2.21 kg;PT02公鸡体重达到2.57 kg,母鸡2.11 kg;HN01公鸡体重达到1.86 kg,母鸡1.46 kg;120日龄时HN02公鸡体重达至到 1.87 kg,母鸡 1.45 kg。(4)不同品系配套组合屠宰和肉质性能测定结果:PT01鸡肉用性能良好,肉质、肉品营养较好,内脏器官较发达,对营养物质的利用率高。PT01、PT02组合常规肉质、营养成分较其它鸡种更加优异且组合间差异不显着(P>0.05)。(5)4个三系配套组合经济效益比较分析结果:在目前市场售价下,95日龄公鸡PT01组合经济效益最高(13.31元/只);母鸡HN02组合经济效益最高;120日龄公鸡PT01组合经济效益最高(21.57元/只),母鸡PT01组合经济效益最高(14.63元/只);所有同组合内不同性别间公鸡效益高于母鸡。综上所述,根据4个配套组合之间生产性能和经济效益分析,不同配套组合存在差异,以PT01为最佳配套组合。本研究结果可为优质鸡育种和生产提供参考依据。
安迪[3](2017)在《L公司营销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黄羽鸡是区别于白羽肉鸡的一类相对优质的品类,全世界主要存在于中国和周边少数亚洲国家。中国的黄羽鸡销售90%以上都以活禽销售为主,销售渠道比较单一,即由养殖场到家禽批发市场再到农贸市场,最后零售给终端消费者。2013年H7N9流感的发生改变了黄羽鸡企业竞争格局和销售方式,作为国内黄羽鸡企业排名前几位的L公司,在发展规模和发展区域方面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在公司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面对新的竞争格局和销售方式转变下,如何制定营销策略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4P、STP营销管理理论为基础,通过对L公司面临新的发展阶段的深入分析,对公司以往营销策略的深入分析,找出了L公司面临新发展阶段存在的营销问题,从产品、价格、渠道、促销等方面制定出针对性的营销策略和方法,理论结合实践,并创新出属于自己的理论,增强了L公司的市场竞争力,用科学的营销思维武装了一支营销队伍。本文的研究对L公司在新的阶段下的营销工作起到了较大规范和指导作用,也为相关企业的营销工作提供了参考价值。
李毅[4](2016)在《广西麻鸡(黑羽系)的选育与应用效果观察》文中认为此次的研究是适应我国目前优质鸡市场的需求以及地方品种鸡特别是广西麻鸡的生产现状而展开的,利用广西麻鸡为素材,不导入外来基因,提高原有素材的主要经济性状。并且利用地方品种与其进行配合力测定,筛选出最佳组合,并进行产业化发展。1、制定育种目标,经过6个世代的闭锁选育,体型、外貌特征基本一致,并且遗传稳定。早熟性提高,其它主要经济性状遗传稳定,66周入舍母鸡产蛋数为176个。2、选育的时候加大了选择压,压缩留种率,取得了显着的世代进展。通过6个世代的选育,C系的开产日龄从原来的159天龄提前到了 6世代的154天,提前了 5天。开产蛋重虽然没有提高,但是开产蛋重的变异系数从1世代的8.8%降到了 6世代的4.0%。43周龄的产蛋数以及66周龄的产蛋数从1世代90.8个和166.7个提高到了 6世代的100.0个和176.2个,分别提高了 9.2个和9.5个。其平均世代遗传改进量分别为10.1%和5.6%。3、对C系的主要产蛋性状的遗传参数进行了估测。经过数据的分析估测,C系的开产日龄的遗传力为0.3923,开产蛋重为0.2754,开产体重为0.5220,43周龄产蛋数为0.2120,43周龄蛋重为0.5623,66周产蛋数为0.2529。4、在C系的选育中,在继代繁育时采用了表型同质相配的选育方法,在10周龄体重的选育时,根据个体的体重数据以及家系体重数据,淘汰个体体重差异过大以及变异系数过大的家系,用个体选择与家系选择结合的方法,大大降低了群体中其他复等位基因的频率。品系的均匀度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变异系数稳定在10%以下。5、通过与其他品系的配合力测定,建立了鸿光黑鸡三系配套的模式,商品代公鸡90天上市,体重为1763g,饲料转化比为3.12:1;商品代母鸡115天上市平均体重为1653g,饲料转化比为3.69:1,成活率为95%以上。6、通过综合的推广手段,鸿光黑鸡从中试以来,在广西玉林、南宁、桂林、百色、钦州及北海等地区开展“鸿光黑鸡”新配套系的中试应用,投放商品代肉鸡4600多万只,取得了非常良好的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
李闯[5](2016)在《优质鸡种鸡产蛋数选种方法的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优质鸡产业的快速发展,提高优质鸡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便成为了畜牧企业竞相追逐的目标,而同时育种工作者也期望通过对育种手段进行改进和优化,进一步提高种禽利用率。本试验利用温氏N502品系335只母鸡,根据记录的其产蛋性能,估计其产蛋性能的遗传参数,探讨两阶段选种法在该品系育种过程中的适用性。本试验还选用PRL基因作为候选基因,设计5对引物扩增其5’侧翼区、5’UTR、外显子3及内含子2等区域,探讨SNP位点与产蛋性能的关联性。此外,本试验利用杨宁模型、伍德模型及分室模型等三种数学模型,对产蛋率进行了曲线拟合分析,探讨数学模型的拟合效果,以及对生产实践的指导意义。试验主要结果如下:本试验结果表明EN56W(56周龄产蛋量)的遗传力为0.053,EN46W的遗传力为0.049,均是低遗传力性状。EN40W、EN41W、EN42W、EN43W、EN44W、EN45W、EN46W等7个产蛋量性状与EN56W性状间遗传相关系数都在0.900以上,其中EN40W与EN56W的遗传相关系数达到0.999,而表型相关系数,随着统计时间的推后而呈现增加的趋势,其中EN46W与EN56W的表型相关系数达到0.937。在总留种率30%不变的情况下,当第一阶段留种率固定的时候,随着留种周龄的增加,选种效果越来越好,与全期产蛋量育种值选种结果相关系数也逐渐增加,如:第一阶段40%留种率下,EN40W与EN56W之间育种值相关系数为0.995(p<0.01)。在第一阶段留种周龄不变的情况下,留种率增加,选种效果越来越好,与全期产蛋量育种值选种结果相关系数也逐渐增加,并最终趋于1,其中第一阶段选种时间定为40周龄,当30%留种率时,EN40W与EN56W之间育种值相关系数为0.746(p<0.01)。本试验仅对除T-448C、T-506G及一个插入缺失位点外的T-2411C、T-2201C、G-2170C、G-2143C、G-2071C、A-2049G、A-1953G、A-1893C、A-1766G、A-1655G、A-1249G、T-746G、A245T、A271T、T1783C、T1809C、A1926G、A1975G、T2033C和T1870G共20个SNP位点进行分型统计,在与56周龄产蛋量、43周龄产蛋量和开产日龄等繁殖性状的分析中,并未发现有显着相关的SNP位点(p>0.05)。在产蛋曲线拟合分析中,发现杨宁模型拟合效果最好,拟合度R2=0.992。
邓中勇[6](2016)在《广元灰鸡、旧院黑鸡生产性能的研究分析》文中认为本试验旨在研究四川两个地方鸡种(广元灰鸡和旧院黑鸡)生产性能、屠宰性能、肉品质以及经济效益。为两个地方鸡种的产业化开发,提供数据支撑。本研究选择1日龄健康广元灰鸡、旧院黑鸡各1000只,于2015年5月-11月饲养于四川省广元市朝天区天冠畜牧有限责任公司养殖场,分别于90、120和150日龄进行屠宰试验,测定其生产性能、屠宰性能、肉品质以及经济效益,并与已有报道的优质鸡相关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如下:(1)生产性能:不同日龄、品种间体重呈显着差异,优质鸡初生重41.04g和旧院黑鸡的39.56g显着高于广元灰鸡的33.94g。饲养日龄的增长,优质鸡的体重增长速度显着高于广元灰鸡和旧院黑鸡,120、150日龄广元灰鸡体重与旧院黑鸡差异不显着。料肉比方面,90日龄优质鸡料肉比3.13显着低于旧院黑鸡的3.98和广元灰鸡的4.26,90、120和150日龄旧院黑鸡的料肉比3.98、4.86和5.91显着低于广元灰鸡的4.26、5.34、6.12。(2)屠宰性能:90、120和150日龄广元灰鸡和旧院黑鸡屠宰率均达到了85%以上,且150日龄全净膛率达到了57%以上。随着饲养日龄增长,广元灰鸡母鸡全净膛率从90日龄的59.72%升到150日龄的61.97%,旧院黑鸡母鸡全净膛率从90日龄的58.26%上升到150日龄的60.99%。不同日龄、品种其内脏器官也存在显着差异,内脏器官重量随日龄增长而增重,且公鸡大于母鸡,但皮脂厚与日龄无关。(3)肉品质:广元灰鸡胸肌肉色方面,90日龄母鸡L值(亮度)最大为66.31,120日龄母鸡L值最低为58.81,150日龄L值大于90、120日龄,但差异不显着,广元灰鸡的亮度和黄度随日龄增长而升高,红度与日龄无关。随着日龄增长,旧院黑鸡亮度值、红度值和黄度值有降低趋势。广元灰鸡和旧院黑鸡胸肌、腿肌pH值从90日龄到150日龄均在5.71-6.45之间,胸肌pH值从90日龄的5.86上升到150日龄的6.13,表现出随日龄增加而升高,而腿肌与日龄呈负相关。剪切力随日龄增加而增大,公鸡高于母鸡,腿肌高于胸肌,其150日龄剪切力达到3163.95g和3410.90g。120日龄广元灰鸡胸肌粗水分含量达74.33%,150日龄广元灰鸡腿肌达76.69%,腿肌显着高于胸肌,随日龄增长有上升趋势;90日龄旧院黑鸡胸肌为71.77%,90日龄是旧院黑鸡腿肌为74.80%,腿肌高于胸肌,日龄对其变化无规律。广元灰鸡和旧院黑鸡胸肌、腿肌肌内脂肪含量随日龄增长而升高;而广元灰鸡和旧院黑鸡胸肌、腿肌蛋白质含量随日龄增长而下降,且他们均是母鸡含量高于公鸡,腿肌高于胸肌。广元灰鸡和旧院黑鸡胸肌、腿肌鲜味氨基酸含量和肌苷酸含量均随日龄的增长而升高,而鲜味氨基酸含量为公鸡高于母鸡,胸肌高于腿肌,肌苷酸含量为母鸡显着高于公鸡,腿肌高于胸肌。(4)经济效益:根据本试验数据可知,这两种地方鸡适合较长天龄的饲养,满足活禽市场传统的消费习惯,农户也能有一定的收益。其中,经济效益最高的是120日龄广元灰鸡达到11.10元/只、120日龄旧院黑鸡达到13.31元/只。综上所述,广元灰鸡、旧院黑鸡生产性能、屠宰性能和肉品质均在150日龄时最好,而120日龄广元灰鸡和旧院黑鸡经济效益最佳。综合广元灰鸡、旧院黑鸡生产性能、屠宰性能、肉品质和经济效益,以120日龄做为上市日龄最合适,但生产者需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市场的需求选择合适的上市日龄。
陈忠[7](2011)在《长连产作为地方鸡产蛋量早选指标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由于地方优质鸡蛋的价格持续走高,由此掀起地方优质鸡的选育热潮。尽管取得一定的进展,但在地方鸡选育的过程中对产蛋量没有合适可靠的早选指标,造成世代间隔长、年遗传进展低,育种周期长。本文对我国的优质地方鸡(欣华鸡)两个世代的母鸡进行单笼饲养,对其产蛋性状、生长性状、蛋品质性状进行记录和测定,共得到2908只(其中第一世代1396只,第二世代1512只)有效记录的母鸡。利用这些数据进行遗传参数估计和分析,统计长连产结束时间,重点探究长连产与300天产蛋量和蛋品质性状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在选育过程中的各性状之间的平衡关系。首先研究用长连产作为产蛋量早选指标的可能性。然后利用系谱记录和生产记录,来比较间接选择和直接选择的效果,最终确定利用长连产对地方鸡产蛋量进行早期间接选择的可靠性。本研究结果表明:长连产集中发生在个体产蛋后的2-11周之内,在30周龄左右基本上结束,长连产长度(LCS)的遗传力为0.21(估计的现实遗传力为0.37),属中高遗传力,长连产长度(LCS)与300天产蛋量(300EN)的遗传相关为0.56,与蛋品质、生长性状无突出的不利相关。通过对两代的产蛋数据间接和直接选择效果分析发现,对第一世代和第二世代按长连产和300天产蛋量来选留的种鸡,发现间接和直接选择留下来的群体分别有76.4%和75.5%的个体是相同的;分析不相同的个体产蛋模式,其产蛋模式大多为双长连产模式,如果考虑双长连产蛋模式,间接选择和直接选择的符合率在90%以上长连产长度(LCS)观察周期短,与300天产蛋量强相关、与蛋品质性状无突出的不利相关,间接选择优势效果明显,可以作为我国地方鸡产蛋性状的早选指标加以应用,以缩短优质蛋鸡育种的世代间隔、加快育种进程。
邱莫寒[8](2011)在《鸡SREBF1、SREBF2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其与屠体性状的关联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对正在选育的地方优质鸡新品系二郎山山地鸡进行了不同饲养方式的饲养试验,对其脂肪性状进行了记录和测定,探索不同饲养方式对鸡肉质的影响;同时对其固醇调控元件结合转录因子家族成员SREBF1和SREBF2基因进行了全编码区序列测定和相关生物信息学分析;对不同饲养方式下,不同时间点以及不同组织的SREBF1和SREBF2基因表达模式进行了探索;对SREBF2基因的SNP位点进行了扫描和屠体性状的关联性分析,试验结果如下:性能测定发现,8、10、13周龄的笼养、平养以及散养二郎山山地鸡的部分脂肪性状、血液生化指标和胸肌脂肪酸组成均存在显着或极显着(P<0.05或P<0.01)差异,提示这些性状或指标可能会因饲养方式的不同而受到影响。克隆获得了二郎山山地鸡固醇调控元件结合转录因子家族成员SREBF1和SREBF2基因的全编码区序列,并翻译获得其氨基酸序列(1115aa和952aa)。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SREBP-1和SREBP-2蛋白都不是跨膜蛋白,但存在跨膜区,同时都具有bHLH转录因子家族典型的保守结构功能域,说明了SREBP-1和SREBP-2蛋白均属于核转录因子家族。采用SYBR green I定量PCR分析SREBF1和SREBF2基因表达时发现,同一种饲养方式下SREBF1和SREBF2基因在二郎山山地鸡的肝、腹脂、皮脂、胸肌、腿肌和尾脂腺中都有表达,而且不同基因在不同组织中表达的优势时间点不同。肝、尾脂腺和胸肌为SREBF1和SREBF2基因的优势表达组织。不同饲养方式下肝中的SREBF1基因表达量存在显着差异,散养鸡表现出较低的表达水平;SREBF2基因在腹脂和胸肌中的表达量存在显着差异,腹脂中散养鸡的表达水平较低,胸肌中散养鸡有较高水平的表达。本研究采用测序和PCR-SSCP的技术设计引物,扫描了二郎山山地鸡和四川大恒优质肉鸡共300个个体的SREBF2基因外显子序列和邻近内含子序列。结果显示:10个群体中发现10个单核苷酸突变位点,分别位于r1:51382660、rl:51382391、r1:51381392、r1:51376638、rl:51376226、r1:51375686、rl:51374255、r1:51373368、rl:51372941和r1:51370350,10个突变位点的优势等位基因依次为A、C、A、A、C、C、G、G、G和C。由于SNP6、SNP8、SNP9三个位点的优势等位基因和基因型极其显着,且PIC<0.1,故将其剔除不构建单倍型。其余7个SNP可构成30种单倍型,获得117种复合单倍型,其中单倍型H4(A-C-G-A-T-A-G)、H10(A-C-A-A-C-G-C).H13(A-C-A-A-T-G-C)和H16(A-C-A-G-C-G-C)为优势单倍型。标记-关联分析发现,SREBF2基因SNP1对全净膛重的遗传效应达到极显着水平(TypeⅢSS,F=5.605,P=0.004);SNP2对全净膛重的遗传效应达到显着水平(TypeⅢSS,F=3.418,P=0.034);SNP4对活重的遗传效应达到显着水平(TypeⅢSS,F=3.881,P=0.022),对屠体重、半净膛重、全净膛重、胸肌重和腿肌重的遗传效应达到极显着水平(Type III SS,F=5.805,P=0.003;TypeⅢSS,F.6.303,P=0.0002;TypeⅢSS,F=6.841, P=0.001; TypeⅢSS,F=4.987,P=0.007;TypeⅢSS,F=6.576,P=0.002); SNP3.SNP5.SNP7和SNP10对屠体性状的遗传效应均未达到显着水平(P>0.05)。而单倍型分析发现,单倍型对胸肌重的遗传效应达到极显着水平(TypeⅢSS,F=1.966,P=0.006),对其它屠体性状的遗传效应均没有达到显着水平(P>0.05)。单倍型H21 H21是活重、屠体重、半净膛重、全净膛重和腿肌重的优势单倍型,H13H21是胸肌重的优势单倍型,而H4H21是皮脂厚的劣势单倍型,提示单倍型H21(A-T-G-A-C-G-C)对于提高肉鸡的生产性能有正向作用。
赵河山,竹学军[9](2010)在《我国优质肉鸡和“817”肉鸡生产现状与趋势》文中研究指明到2007年末,全球肉类消费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鸡肉由1992年的24%提高到31%,超过牛肉上升为第一位;牛肉由原来的31%下降为24%,猪肉仍保持在20%左右。
俞亚波[10](2009)在《骨调素和钙调素基因对京海黄鸡重要经济性状遗传效应的研究》文中指出本试验用PCR-SSCP方法检测骨调素(Osteopontin, OPN)和钙调素(Calmodulin, CAM)基因的SNP。系统研究OPN和CAM基因SNP,并与京海黄鸡的生长性状、繁殖性状、300日龄蛋壳质量性状、屠宰性状和肉品质性状进行联合分析,旨在探索京海黄鸡重要经济性状早期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有效的遗传标记。研究结果如下:1.用PCR-SSCP扩增了OPN基因的全序列,在京海黄鸡的OPN基因上发现了20个SNP:A306T,A459C,G1367T,C1389G,G1399A,A1443G,T1463C,A1489G,G2219C, C2225T,G2257C,G2283C,A2288G,G3010A,G3159A,G3770A,C3830T,A3887G,A3918G和3217T的缺失导致的多态。2.在京海黄鸡群体里发现CAM的5个SNP:G56A , A57G和C96T(GenBank NO: M31605);T479C和G480A(GenBank NO: L00101)。3在OPN基因OP2座位上,h1h1型个体蛋形指数最小,显着小于h1h2型个体(P<0.05)。在公鸡群体中,h2h2基因型个体半净膛率和全净膛率显着高于h1h1基因型的个体(P<0.05)。h1h2型的个体胸肌率显着大于h2h2型的个体(P<0.05)。公鸡中h1h1型对腿肌系水力产生显着大的负向遗传贡献率,为-15.41%;h1h2型对腿肌系氺力产生显着大正向遗传贡献率,为11.82%。母鸡中h1h2型对腿肌剪切力产生显着大的正向遗传贡献率,为9.41%;h2h2型对腿肌剪切力产生显着大的负向遗传贡献率,为-22.78%。该基因座对京海黄鸡公鸡的半净膛率、全净膛率、胸肌率和腿肌系水力的MEI都大于10%;对母鸡的腿肌剪切力的MEI为12.46%。4. OPN基因OP5座位对母鸡的屠宰性状如:半净膛率、全净膛率、胸肌重和腿肌重有显着影响。对母鸡胸肌剪切力效应显着:GG和GT型对母鸡的胸肌剪切力产生显着大的遗传贡献率,分别为25.97%和-15.06%。OP5座位上,母鸡半净膛率、全净膛率、胸肌重、腿肌重和胸肌剪切力的MEI分别为13.25,15.54,13.91,18.42和16.03。5. OPN基因OP6座位对开产日龄和300日龄蛋数有显着影响:h2h2基因型对300日龄蛋数产生极显着大的负向遗传贡献率,为-9.26%。OP6座位对公母鸡的胸肌重有显着效应,MEI超过11。6. OPN基因OP9座位h2h5型对蛋壳强度有显着大的负向遗传贡献率,为-8.83%。OP9座位对母鸡的腹脂率、胸肌率、胸肌剪切力、胸肌系氺率和腿肌系水率有显着影响,相应的MEI分别为18.10,19.28,16.37,20.410和29.39。7. OPN基因OP12座位对京海黄鸡的生长性状有显着影响:h1h6是增加体重的劣势基因。OP12座位对公母鸡的活重和腿肌重有显着效应,MEI均超过11。在母鸡群体中,h3h3型个体的腹脂率最低,遗传贡献率为-19.72%。8. OPN基因OP15基因座对京海黄鸡的生长性状有显着影响:h5h5型是增加体重的劣势基因,h1h2型是增加体重的优势基因。但是h1h2型是增加产蛋数的劣势基因。h1h1型对壳钙重和壳钙百分率产生显着大的负向遗传贡献率,分别为-14.61%和-13.67%。OP15座位对母鸡的腹脂率有显着影响:h2h4型个体值显着高于h2h2型的个体,OP15基因座对母鸡腹脂率的MEI为12.44。9. CAM基因CA2座位对300日龄蛋数和66周龄蛋数有显着效应:h2h2型是增加产蛋数的劣势基因。H3h3型个体的蛋壳强度显着低于其他基因型,h3h3型对蛋壳强度产生极显着大的负向遗传贡献率,为-24.69%。CA2座位h1h3型对胸肌剪切力产生显着大的遗传贡献率,在公母鸡群体中的遗传贡献率分别为19.97和45.05;CA2座位对公母鸡胸肌剪切力的MEI分别为:21.35和33.24。10. CAM基因CA5座位不同基因型对的母鸡腹脂重有显着大的遗传贡献率,AA型对母鸡群体产生显着大的正向遗传贡献率,为32.5%; BB型对母鸡群体产生显着大的负向遗传贡献率,为-15.03%。11. OPN基因和CAM基因对京海黄鸡的0周龄体重、8周龄体重、12周龄体重、蛋壳重、蛋壳强度、蛋形指数、蛋壳百分率、成年体重、300日龄蛋数和66周龄蛋数的互作效应显着(P<0.05)或极显着(P<0.01)。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我国黄羽肉鸡的产业概况 |
| 1.2 鸡冠性状的研究进展 |
| 1.2.1 鸡冠的分类 |
| 1.2.2 鸡冠发育和组织学结构 |
| 1.2.3 鸡冠冠型遗传机制的研究进展 |
| 1.2.4 鸡冠与生产性能的关系 |
|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 第二章 麻鸡单冠和三叉冠性状表型多样性 |
| 2.1 材料与方法 |
| 2.1.1 试验材料及饲养管理 |
| 2.1.2 清远麻鸡与广西麻鸡各冠型的鉴定方法与命名 |
| 2.1.3 清远麻鸡与广西麻鸡冠齿的统计方法及性能测定 |
| 2.1.4 数据的统计分析 |
| 2.2 结果 |
| 2.2.1 麻鸡三叉冠形态观察 |
| 2.2.2 清远麻鸡和广西麻鸡三叉冠性状多样性的分类 |
| 2.2.3 清远麻鸡单冠多样性的调研 |
| 2.2.4 清远麻鸡不同冠齿数与生产性能的关系 |
| 2.3 讨论 |
| 2.4 小结 |
| 第三章 麻鸡三叉冠性状遗传规律的研究 |
| 3.1 材料与方法 |
| 3.1.1 试验材料与试验交配设计 |
| 3.1.2 试验日粮 |
| 3.1.3 试验动物的饲养管理 |
| 3.1.4 表型的追踪观察 |
| 3.1.5 数据的统计分析 |
| 3.2 结果 |
| 3.2.1 冠型与性别间的关系 |
| 3.2.2 冠型各交配组合间的关系 |
| 3.2.3 假设三叉冠型由常染色体两对等位基因控制 |
| 3.2.3.1 冠型性状的双显性与双隐性 |
| 3.2.3.2 上位作用 |
| 3.2.3.3 重叠作用 |
| 3.2.3.4 互补作用 |
| 3.2.3.5 假设冠型性状由特定的基因控制 |
| 3.3 讨论 |
| 3.4 小结 |
| 第四章 不同冠型清远麻鸡的生产性能的研究 |
| 4.1 材料与方法 |
| 4.1.1 试验材料与指标测定 |
| 4.1.2 指标的测定及计算方法 |
| 4.1.3 数据的统计分析 |
| 4.2 结果 |
| 4.2.1 不同生长阶段三叉冠与单冠体重及体尺的比较 |
| 4.2.2 不同生长阶段三叉冠与单冠早熟性状的比较 |
| 4.2.3 不同冠型清远麻鸡体重和早熟性状相关性分析 |
| 4.3 讨论 |
| 4.4 小结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文献综述 |
| 1.1 肉鸡产业发展现状 |
| 1.1.1 世界肉鸡产业发展现状 |
| 1.1.2 中国肉鸡产业发展现状 |
| 1.2 优质肉鸡生产发展现状 |
| 1.2.1 世界优质肉鸡生产发展现状 |
| 1.2.2 我国优质肉鸡生产发展现状 |
| 1.3 我国优质肉鸡育种研究进展 |
| 1.3.1 我国优质肉鸡育种历程 |
| 1.3.2 优质肉鸡配套系的育种模式及特点 |
| 1.3.3 优质肉鸡配套系育种成果 |
| 1.4 优质肉鸡评价标准 |
| 1.4.1 优质肉鸡外貌特征的差异需求 |
| 1.4.2 优质肉鸡生长性能的评价标准 |
| 1.4.3 优质肉鸡屠宰性能的评价标准 |
| 1.4.4 优质肉鸡肉质性能的评价标准 |
|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
| 1.5.1 目的意义 |
| 1.5.2 主要内容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试验材料 |
| 2.2 试验鸡群的饲养管理 |
| 2.2.1 饲料营养 |
| 2.2.2 免疫程序 |
| 2.2.3 光照程序 |
| 2.2.4 日常管理 |
| 2.3 生产性能指标测定的内容和方法 |
| 2.3.1 生长性能测定 |
| 2.3.2 屠宰性能测定 |
| 2.3.3 肉品质指标测定 |
| 2.4 试验数据统计分析 |
| 3 结果与分析 |
| 3.1 纯系选育进展 |
| 3.2 不同配套组合的外貌特征 |
| 3.3 不同配套组合的孵化和生长性能测定结果 |
| 3.3.1 不同配套组合的孵化性能 |
| 3.3.2 不同配套组合的生长发育性能 |
| 3.3.3 不同配套组合的饲料报酬 |
| 3.4 不同配套组合的屠宰性能测定结果 |
| 3.4.1 不同配套组合屠宰性能比较分析 |
| 3.4.2 不同性别的屠宰性能差异 |
| 3.5 不同配套组合的肉质性状测定结果 |
| 3.5.1 不同配套组合的肌肉组织理化特性比较分析 |
| 3.5.2 不同性别的肌肉组织理化特性差异 |
| 3.5.3 不同配套组合的氨基酸比较分析 |
| 3.5.4 不同性别的肌肉氨基酸含量差异 |
| 3.6 不同配套组合经济效益的比较分析 |
| 4 讨论 |
| 4.1 优质鸡品系选育方向 |
| 4.2 市场对优质鸡外貌特征的要求 |
| 4.3 生产性能是优质鸡选育的重点 |
| 4.4 屠宰性能是优质鸡选育的重要环节 |
| 4.5 肉质性状是优质鸡选育的核心 |
| 4.6 经济效益体现优质鸡价值 |
| 5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历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 1.2 研究方法 |
| 1.3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
|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 2.1 营销理论简介 |
| 2.1.1 4Ps理论介绍 |
| 2.1.2 STP理论 |
| 2.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 2.2.1 国内农产品营销现状 |
| 2.2.2 国外农产品营销现状 |
| 3 L公司概况及营销现状分析 |
| 3.1 L公司概况 |
| 3.2 L公司营销现状 |
| 3.2.1 基本情况 |
| 3.2.2 组织架构 |
| 3.2.3 业务种类 |
| 3.2.4 业务现状 |
| 3.3 L公司营销部销售市场问卷调查及分析 |
| 3.3.1 终端消费者调查问卷分析 |
| 3.3.2 经销商调查问卷分析 |
| 3.3.3 内部销售人员调查问卷分析 |
| 3.3.4 公司核心区域市场调研分析 |
| 3.4 L公司营销面临的主要问题 |
| 3.4.1 从业人员文化层次偏低 |
| 3.4.2 终端消费者更加追求产品品质和食品安全 |
| 3.4.3 面临的竞争环境更加激烈 |
| 3.4.4 辅助体系不健全 |
| 3.4.5 产品结构与市场匹配度不够 |
| 3.4.6 服务意识不强,产品品牌附加值不高 |
| 4 L公司面临新发展阶段分析 |
| 4.1 产品同质化趋势下新发展阶段 |
| 4.2 市场竞争环境发生较大变化下新发展阶段 |
| 4.3 销售渠道发生较大变化下新发展阶段 |
| 4.4 畜牧行业“供给侧改革”变化下新发展阶段 |
| 4.5 公司跨区域发展变化下新阶段 |
| 4.6 互联网发展变化下新阶段 |
| 5 L公司STP营销战略制定 |
| 5.1 L公司(S)细分市场策略 |
| 5.2 L公司(T)目标市场策略 |
| 5.3 L公司(P)市场定位策略 |
| 5.3.1 华东区市场定位 |
| 5.3.2 华南区域市场定位 |
| 5.3.3 川渝区域市场定位 |
| 6 L公司营销策略制定 |
| 6.1 产品同质化趋势下的产品策略设计 |
| 6.1.1 L公司产品战略 |
| 6.1.2 全面质量管理打造放心产品 |
| 6.2 市场竞争环境下的价格策略设计 |
| 6.2.1 L公司产品分类和一般定价法 |
| 6.2.2 L公司弹性定价策略 |
| 6.3 渠道改变条件下的渠道策略设计 |
| 6.3.1 市场分级管理 |
| 6.3.2 市场管理目标 |
| 6.3.3 市场占有率理论工具应用 |
| 6.3.4 市场管理方案的落地实施 |
| 6.3.5 互联网下营销渠道建立 |
| 6.4 畜牧业面临“供给侧”改革下的促销策略设计 |
| 6.4.1 品牌产品组合促销 |
| 6.4.2 行情周期性促销 |
| 7 L公司营销策略落实的保障措施 |
| 7.1 规范业务人员的市场调研和信息收集 |
| 7.2 总裁办的重视和支持 |
| 7.3 销售部经理管理能力提升计划 |
| 7.4 调研数据的归纳和进系统工作 |
| 7.5 增强技术支持,提高工作效率 |
| 7.6 销售队伍整体素质提高 |
|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1 前言 |
| 1.1 我国优质鸡生产现状与资源优势 |
| 1.1.1 优质鸡生产现状 |
| 1.1.2 地方优质鸡资源优势 |
| 1.2 国内外鸡品种选育的研究进展 |
| 1.2.1 国外鸡品种选育的研究进展 |
| 1.2.2 国内鸡品种选育的研究进展 |
| 1.2.3 当前育种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
| 1.3 广西麻鸡(黑羽系)的选育背景及意义 |
| 1.3.1 广西麻鸡的特点 |
| 1.3.2 广西麻鸡分布与外貌特征 |
| 1.3.3 广西麻鸡(黑羽系)的选育背景 |
| 1.3.4 广西麻鸡(黑羽系)的选育意义 |
| 1.4 广西麻鸡(黑羽系)的选育目标 |
|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
| 2.1 品系选育 |
| 2.1.1 试验素材来源 |
| 2.1.2 选育技术路线 |
| 2.1.2.1 收集整理育种素材 |
| 2.1.2.2 专门化品系的培育 |
| 2.1.2.3 配合力测定,筛选最佳配套系 |
| 2.1.2.4 中试推广与体系的建立 |
| 2.1.3 选育方法 |
| 2.1.4 选择主要性状 |
| 2.1.5 测定指标的计算方法 |
| 2.1.6 主要产蛋性状遗传参数估测 |
| 2.1.6.1 试验素材 |
| 2.1.6.2 试验方法 |
| 2.2 杂交测定 |
| 2.2.1 杂交测试组合 |
| 2.2.2 测定项目 |
| 2.2.3 测定依据 |
| 2.2.4 杂交组合分析与确定配套模式 |
| 2.2.5 重复试验 |
| 2.3 中试推广 |
| 2.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 第三章 试验结果与分析 |
| 3.1 品系选育 |
| 3.1.1 世代选育概况 |
| 3.1.2 主要性状选育进展 |
| 3.1.2.1 C系羽色 |
| 3.1.2.2 C系各世代43周体尺 |
| 3.1.2.3 体重选育结果 |
| 3.1.2.4 C系繁殖性能的选育结果 |
| 3.1.3 C系主要产蛋性状的遗传参数估测 |
| 3.2 杂交组合测定 |
| 3.2.1 各杂交组合的测定结果 |
| 3.2.2 最佳杂交组合的确立 |
| 3.2.3 商品代鸡重复试验的结果 |
| 3.3 中试推广 |
| 3.3.1 中试应用技术标准的制定 |
| 3.3.2 中试推广概况 |
| 第四章 讨论 |
| 4.1 外观形状的选择 |
| 4.2 体重均匀度的选育 |
| 4.3 主要繁殖性状的遗传 |
| 4.4 配套系的建立 |
| 第五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常用缩写词 |
| 1 前言 |
| 1.1 优质鸡选种方法 |
| 1.2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
| 1.3 产蛋曲线 |
|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试验材料 |
| 2.2 主要试剂来源及配制和仪器设备 |
| 2.3 试验方法 |
| 2.4 候选基因扩增及产物检测 |
| 2.5 SNP位点筛选和分型 |
| 2.6 数据统计分析 |
| 3 结果与分析 |
| 3.1 两阶段选种研究结果 |
| 3.2 产蛋性状与候选基因多态性位点关联分析 |
| 3.3 产蛋曲线拟合结果分析 |
| 4 讨论 |
| 4.1 两阶段选种法的适用性 |
| 4.2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适用性 |
| 4.3 产蛋曲线模型的适用性 |
| 4.4 鸡群产蛋数中的不合格蛋 |
| 5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文献综述 |
| 1.1 国内外肉鸡业的发展概况 |
| 1.2 我国肉鸡业未来发展方向 |
| 1.3 优质鸡概况 |
| 1.3.1 优质鸡概念 |
| 1.3.2 广元灰鸡概况 |
| 1.3.3 旧院黑鸡概况 |
| 1.4 家禽肉品质评价标准 |
| 1.5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试验材料 |
| 2.2 饲养管理 |
| 2.3 试验指标测定 |
| 2.3.1 生产性能测定 |
| 2.3.2 屠宰性能测定 |
| 2.3.3 肉品质指标测定 |
| 2.4 饲养成本计算 |
| 2.5 数据处理 |
| 3 结果 |
| 3.1 生产性能测定结果 |
| 3.1.1 体重增长 |
| 3.1.2 料肉比 |
| 3.2 屠宰性能测定结果 |
| 3.2.1 90日龄屠宰性能 |
| 3.2.2 120日龄屠宰性能 |
| 3.2.3 150日龄屠宰性能 |
| 3.3 肉色测定结果 |
| 3.3.1 广元灰鸡肉色 |
| 3.3.2 旧院黑鸡肉色 |
| 3.4 pH值测定结果 |
| 3.4.1 广元灰鸡pH值 |
| 3.4.2 旧院黑鸡pH值 |
| 3.5 粗水分和干物质结果 |
| 3.5.1 粗水分 |
| 3.5.2 干物质 |
| 3.6 肌内脂肪含量 |
| 3.7 粗蛋白 |
| 3.8 剪切力 |
| 3.9 氨基酸 |
| 3.9.1 广元灰鸡氨基酸测定结果 |
| 3.9.2 旧院黑鸡氨基酸测定结果 |
| 3.10 肌苷酸 |
| 3.11 饲养成本分析 |
| 3.11.1 90日龄饲养成本 |
| 3.11.2 120日龄饲养成本 |
| 3.11.3 150日龄饲养成本 |
| 4 分析与讨论 |
| 4.1 生产性能 |
| 4.2 屠宰性能 |
| 4.3 肉质性能 |
| 4.3.1 肉色与肉品质的关系 |
| 4.3.2 pH、剪切力与肉品质的关系 |
| 4.3.3 水分、干物质、肌内脂肪、粗蛋白与肉品质的关系 |
| 4.3.4 风味物质与肉品质的关系 |
| 4.3.5 小结 |
| 4.4 饲养成本 |
| 5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词表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1 我国地方鸡育种现状 |
| 1.1 我国蛋鸡产业发展的趋势 |
| 1.2 我国地方蛋鸡育种的概况及问题 |
| 1.2.1 市场竞争混乱 |
| 1.2.2 育种技术水平低下 |
| 2 优质蛋鸡的育种目标性状 |
| 2.1 产蛋量 |
| 2.2 蛋重 |
| 2.2.1 优质鸡蛋蛋重选育的要求 |
| 2.2.2 蛋重的遗传特点 |
| 2.3 蛋品质 |
| 2.3.1 蛋壳颜色 |
| 2.3.2 蛋黄蛋白品质 |
| 2.4 优质蛋鸡制种中利用的其它性状 |
| 2.4.1 快慢羽性状 |
| 2.4.2 矮小性状 |
| 3. 优质蛋鸡育种的主选指标——产蛋量 |
| 4. 优质蛋鸡的早选指标 |
| 4.1 早选及其意义 |
| 4.2 早先指标的要求 |
| 4.3 优质蛋鸡的早选指标 |
| 4.3.1 早期产蛋量 |
| 4.3.2 连产 |
| 5 本研究的目的 |
| 第二章 长连产作为地方鸡产蛋量早选指标的可能性研究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欣华鸡E系的选育方法 |
| 1.1.1 基础群组建及第一世代繁育 |
| 1.1.2 第一世代的选留方法 |
| 1.1.3 第二世代的留种方法 |
| 1.2 记录和蛋品质性状测定 |
| 1.2.1 记录方法和和要求 |
| 1.2.2 蛋品质测定方法 |
| 1.3 数据处理方法 |
| 1.3.1 产蛋记录的处理 |
| 1.3.2 连产及相关性状的计算方法 |
| 1.3.3 蛋品质数据的整理 |
| 1.4 遗传参数估计 |
| 1.4.1 遗传参数估计模型 |
| 1.4.2 数据整理格式 |
| 1.4.3 长连产现实遗传力的计算 |
| 1.5 长连产分布区间图和产蛋曲线图绘制 |
| 2. 结果与讨论 |
| 2.1. 记录和测定性状的结果及分析 |
| 2.2 连产及其它性状的表型值 |
| 2.2.1 表型值 |
| 2.2.2 长连产结束时间 |
| 2.3 蛋品质性状和其它性状的输入和处理分析 |
| 2.4 长连产与产蛋性状遗传参数的估计 |
| 2.4.1 长连产与产蛋性状表型相关 |
| 2.4.2 各性状遗传相关 |
| 2.4.3 各性状遗传力 |
| 2.4.4 长连产现实遗传力 |
| 2.4.5 长连产与产蛋性状的遗传分析 |
| 2.5 长连产与蛋品质性状遗传参数估计 |
| 2.5.1 长连产与蛋品质性状表型和遗传相关 |
| 2.5.2 蛋品质性状的遗传力 |
| 2.6 第二世代不同长连产长度区间分布统计 |
| 2.7 产蛋曲线 |
| 2.7.1 产蛋曲线图 |
| 2.7.2 长连产长度与产蛋曲线的关系 |
| 3 小结 |
| 3.1 长连产长度现实遗传力与遗传力之间的差异 |
| 3.2 长连产作为产蛋量早选指标是可行的 |
| 第三章 长连产作为早期选择指标的应用效果分析 |
| 1 材料和方法 |
| 1.1 虚拟间接选择和直接选择符合度分析 |
| 1.1.1 第一世代利用长连产来选留 |
| 1.1.2 第二世代采用300天产蛋量来选留 |
| 1.2 以欣华鸡E系为例计算早期选择缩短世代间隔的时间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两个世代间接选择和直接选择符合度和效果分析 |
| 2.1.1 第一世代的符合度 |
| 2.1.2 第二世代的符合度 |
| 2.1.3 第一世代间接和直接选留的效果 |
| 2.2 针对第二世代出现差异的分析—双长连产模式的提出 |
| 2.3 以长连产为间接选择指标产蛋量的改良速度 |
| 3. 小结 |
| 3.1 间接选择的效果 |
| 3.2 长连产模式 |
| 第四章 结论 |
| 1. 优质(土)蛋鸡育种 |
| 1.1 优质(土)鸡蛋的概念 |
| 1.2 重视育种记录 |
| 1.3 优质(土)蛋鸡淘汰时间 |
| 2. 长连产可以作为地方优质蛋鸡产蛋量的早选指标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1. 计算连产程序 |
| 2 计算连产相关性状程序 |
| 3 研究生在读期间取得的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常用词语缩写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1.1 优质鸡的研究现状 |
| 1.1.1 优质鸡的定性研究 |
| 1.1.2 优质鸡与脂肪性状 |
| 1.1.3 优质鸡与饲养方式 |
| 1.2 家禽的脂肪代谢及其调控 |
| 1.2.1 家禽脂肪代谢的基本过程 |
| 1.2.2 家禽脂肪代谢的调控 |
| 1.3 固醇调控元件结合蛋白基因研究进展 |
| 1.3.1 SREBPs的发现、命名及结构 |
| 1.3.2 SREBPs的分类及基因结构 |
| 1.3.3 SREBPs的转运与活化 |
| 1.3.4 SREBPs的生物学功能 |
| 1.3.5 SREBPs在畜牧动物中的研究 |
| 1.3.6 SREBPs与疾病 |
| 1.3.7 SREBPs的研究前景 |
| 1.4 实时荧光定量PCR |
| 1.4.1 实时荧光定量PCR的原理 |
| 1.4.2 实时荧光定量PCR的优点和缺点 |
| 1.4.3 实时荧光定量的应用领域 |
| 1.4.4 实时荧光定量的发展前景 |
| 1.5 基因多态性研究 |
| 1.5.1 单核苷酸多态性 |
| 1.5.2 单核苷酸多态性的分析方法 |
|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 第二章 优质鸡不同饲养方式的脂肪性状比较研究 |
| 2.1 引言 |
| 2.2 材料和方法 |
| 2.2.1 试验群体 |
| 2.2.2 样本采集及性状指标测定 |
| 2.2.3 数据分析 |
| 2.3 结果 |
| 2.3.1 胴体性状测定结果 |
| 2.3.2 IMF测定结果 |
| 2.3.3 血液生化指标测定结果 |
| 2.3.4 胸肌脂肪酸组成测定结果 |
| 2.4 讨论 |
| 2.4.1 不同饲养方式下鸡的脂肪性状差异 |
| 2.4.2 不同饲养方式下鸡的血液生化指标和脂肪酸组成差异 |
| 第三章 SREBF1和SREBF2基因编码区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
| 3.1 引言 |
| 3.2 材料和方法 |
| 3.2.1 试验材料 |
| 3.2.2 试剂与仪器 |
| 3.2.3 试验方法 |
| 3.3 结果 |
| 3.3.1 RNA质量 |
| 3.3.2 SREBF1和SREBF2基因目的片段的扩增和克隆结果 |
| 3.3.3 目的片段的测序结果 |
| 3.3.4 鸡SREBF1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 |
| 3.3.5 鸡SREBF2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 |
| 3.4 讨论 |
| 3.4.1 克隆cDNA序列分析 |
| 3.4.2 SREBP-1和SREBP-2蛋白功能分析 |
| 3.4.3 SREBP-1和SREBP-2蛋白特性分析 |
| 第四章 SREBF1和SREBF2 MRNA在不同饲养方式下鸡组织中的定量表达研究 |
| 4.1 引言 |
| 4.2 材料和方法 |
| 4.2.1 试验材料 |
| 4.2.2 试剂和仪器 |
| 4.2.3 试验方法 |
| 4.2.4 统计分析 |
| 4.3 结果 |
| 4.3.1 常规PCR及测序结果 |
| 4.3.2 目的基因与管家基因的标准曲线及熔解曲线 |
| 4.3.3 荧光定量PCR扩增产物的特异性 |
| 4.3.4 鸡SREBF1和SREBF2基因表达的发育性变化 |
| 4.3.5 鸡SREBF1和SREBF2基因的组织表达差异 |
| 4.3.6 不同饲养方式不同周龄鸡SREBF1和SREBF2基因的表达差异 |
| 4.3.7 SREBF1和SREBF2基因表达量的倍比关系 |
| 4.4 讨论 |
| 4.4.1 SREBF1和SREBF2基因表达的组织差异 |
| 4.4.2 SREBF1和SREBF2基因表达的饲养方式差异 |
| 4.4.3 SREBF1和SREBF2基因表达量的倍比关系 |
| 第五章 鸡SREBF2基因的多态位点筛选及其遗传效应分析 |
| 5.1 引言 |
| 5.2 材料与方法 |
| 5.2.1 试验材料 |
| 5.2.2 试剂和仪器 |
| 5.2.3 主要分子生物学软件 |
| 5.2.4 试验方法 |
| 5.2.5 统计分析 |
| 5.3 结果 |
| 5.3.1 基因组DNA提取结果 |
| 5.3.2 鸡SREBF2基因的多态性及遗传效应 |
| 5.4 讨论 |
| 5.4.1 鸡SREBF2基因变异的鉴定 |
| 5.4.2 鸡SREBF2与屠体性状间的连锁分析 |
| 第六章 结论 |
| 6.1 论文结论 |
| 6.2 论文创新点 |
| 6.3 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专利申请情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 1 世界禽业生产现状 |
| 2 中国禽业生产现状 |
| 3 我国优质鸡的育种现状 |
| 4 分子标记在家禽育种中的研究现状 |
| 4.1 鸡基因组分子标记发展概况 |
| 4.2 影响鸡重要经济性状的主效基因和QTL |
| 4.3 分子遗传标记在鸡育种中的应用 |
| 4.3.1 遗传标记辅助选择 |
| 4.3.2 检测与定位数量性状主基因 |
| 5 OPN |
| 5.1 OPN分子结构 |
| 5.2 OPN基因结构 |
| 5.3 OPN基因表达调控 |
| 5.4 OPN生物学功能 |
| 5.5 OPN基因在畜禽生产上的研究现状 |
| 5.5.1 OPN与繁殖 |
| 5.5.2 OPN与蛋的形成 |
| 6 CAM |
| 6.1 CAM分子结构 |
| 6.2 CAM表达与调控 |
| 6.3 CAM生理功能 |
| 6.4 CAM分子研究现状 |
| 7 京海黄鸡 |
| 8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 第二部分 材料和方法 |
| 1 材料 |
| 1.1 试验样本的收集 |
| 1.2 主要仪器和试剂 |
| 1.3 主要试剂的配置 |
| 2 实验方法 |
| 2.1 京海黄鸡屠宰性能测定 |
| 2.2 蛋壳质量性状测定 |
| 2.3 肉质测定 |
| 2.4 基因组 DNA 提取与检测 |
| 2.5 分析工具 |
| 3 PCR-SSCP 检测 |
| 3.1 引物设计 |
| 3.2 引物的合成与稀释 |
| 3.3 最佳 PCR 反应条件和反应体系的建立 |
| 3.4 扩增产物 SSCP 检测 |
| 3.5 产物测序 |
| 4 数据分析 |
| 4.1 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 |
| 4.2 卡方适合性检验 |
| 4.3 遗传多态性分析 |
| 4.4 统计分析模型与软件 |
| 4.5 基因型对性状贡献率与基因主效应指数 |
| 第三部分 结果和分析 |
| 1 基因组DNA 提取结果 |
| 2 京海黄鸡OPN 基因序列遗传效应分析 |
| 2.1 OPN 基因序列遗传多态性分析 |
| 2.1.1 OPN 基因不同引物的扩增结果 |
| 2.1.2 OPN 基因不同引物所分离基因片段的序列分析与鉴定 |
| 2.1.3 京海黄鸡OPN 基因PCR-SSCP 多态性检测结果与遗传学分析 |
| 2.1.4 京海黄鸡OPN 基因氨基酸序列分析 |
| 2.1.5 京海黄鸡OPN 基因群体遗传学分析 |
| 2.2 京海黄鸡OPN基因各种PCR-SSCP 变异与经济性状的关联分析 |
| 2.2.1 京海黄鸡OPN 基因OP2 座位不同基因型与经济性状的关联分析 |
| 2.2.2 京海黄鸡 OPN 基因 OP5 座位不同基因型与经济性状的关联分析 |
| 2.2.3 京海黄鸡 OPN 基因 OP6 座位不同基因型与经济性状的关联分析 |
| 2.2.4 京海黄鸡 OPN 基因 OP9 座位不同基因型与经济性状的关联分析 |
| 2.2.5 京海黄鸡OPN 基因OP12 座位不同基因型与经济性状的关联分析 |
| 2.2.6 京海黄鸡OPN 基因OP15 座位不同基因型与经济性状的关联分析 |
| 2.3 京海黄鸡OPN 基因6 个基因座不同基因型对经济性状的贡献率和主效应指数分析 |
| 2.3.1 京海黄鸡OPN 基因6 个基因座不同基因型对经济性状的贡献率 |
| 2.3.2 京海黄鸡OPN 基因不同基因座对经济性状的主效应指数分析 |
| 3 京海黄鸡CAM 基因序列遗传效应分析 |
| 3.1 CAM 基因序列遗传多态性分析 |
| 3.1.1 CAM 基因不同引物的扩增结果 |
| 3.1.2 CAM 基因不同引物所分离基因片段的序列分析与鉴定 |
| 3.1.3 京海黄鸡CAM 基因PCR-SSCP 多态性检测结果与遗传学分析 |
| 3.1.4 京海黄鸡 CAM 基因氨基酸序列分析 |
| 3.1.5 京海黄鸡 CAM 基因群体遗传学分析 |
| 3.2 京海黄鸡 CAM 基因各种PCR-SSCP 变异与经济性状的关联分析 |
| 3.2.1 京海黄鸡CAM 基因CA2 不同基因型与经济性状的关联分析 |
| 3.2.2 CAM 基因CA5 座位不同基因型与经济性状的关联分析 |
| 3.3 京海黄鸡 CAM 基因不同基因型对经济性状的贡献率和主效应指数分析 |
| 3.3.1 京海黄鸡CAM 基因不同基因型对经济性状的贡献率 |
| 3.3.2 京海黄鸡CAM 基因不同基因座对经济性状的主效应指数 |
| 4 京海黄鸡 OPN 基因和 CAM 基因对经济性状的互作效应 |
| 4.1 京海黄鸡 OPN 基因与CAM 基因对生长性状的互作效应 |
| 4.2 京海黄鸡 OPN 基因与CAM 基因对繁殖性状的互作效应 |
| 4.3 京海黄鸡 OPN 基因与CAM 基因对蛋壳质量性状的互作效应 |
| 4.4 京海黄鸡 OPN 基因与CAM 基因对屠宰性状和肉质的互作效应 |
| 5 京海黄鸡 OPN 基因和 CAM 基因组合对繁殖性状的效应分析 |
| 5.1 京海黄鸡 OP6 和 CA2 座位组合对繁殖性状的效应 |
| 5.2 京海黄鸡 OP9 和 CA2 座位组合对繁殖性状的效应 |
| 第四部分 讨论 |
| 1 样本含量 |
| 2 京海黄鸡OPN 基因和CAM 基因多态性检测 |
| 2.1 京海黄鸡 OPN 基因多态性检测 |
| 2.2 京海黄鸡CAM 基因多态性检测 |
| 3 京海黄鸡OPN 基因和CAM 基因多态性与经济性状的关联分析 |
| 3.1 京海黄鸡 OPN 基因多态性与经济性状的关联分析 |
| 3.1.1 京海黄鸡 OPN 基因多态性与生长性状的关联分析 |
| 3.1.2 京海黄鸡 OPN 基因多态性与繁殖性状的关联分析 |
| 3.1.3 京海黄鸡OPN 基因多态性与母鸡300 日龄蛋壳质量性状的关联分析 |
| 3.1.4 京海黄鸡 OPN 基因多态性与屠宰性状和肉质性状的关联分析 |
| 3.2 京海黄鸡CAM 基因多态性与经济性状的关联分析 |
| 4 京海黄鸡OPN 基因和CAM 基因的贡献率 |
| 4.1 京海黄鸡 OPN 基因贡献率 |
| 4.2 京海黄鸡 CAM 基因贡献率 |
| 5 京海黄鸡OPN 基因和CAM 基因的主效应指数 |
| 5.1 京海黄鸡 OPN 基因的主效应指数 |
| 5.2 京海黄鸡 CAM 基因的主效应指数 |
| 6 京海黄鸡 OPN 基因和 CAM 基因的互作效应 |
| 7 OPN 基因和 CAM 基因不同基因型间的组合效应分析 |
| 第五部分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