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艾利[1](2021)在《辽朝御帐制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辽朝御帐制度是指围绕辽帝,以宿卫、侍从皇帝为核心而运行的具有古代中国北疆游牧民族特色的一种制度,职责主要是保卫皇帝安全,维持皇帝日常生活以及协助皇帝处理事务,是辽朝政治制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以辽朝御帐制度为研究对象,对辽朝御帐制度的渊源与演变、御帐的管理机构、御帐机构的职责和职官群体等进行多维度考察,归纳辽朝御帐制度的特点与作用。本文除绪论和结语外,共分五章:绪论,阐述本文的选题缘起,梳理学界对辽朝御帐制度的研究现状,界定辽朝御帐制度的研究范畴,发掘目前相关研究成果中存在的不足及进一步探讨的空间,阐述文章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以及重点、难点和创新点。第一章,辽朝御帐制度的渊源与演变。辽朝御帐制度是在古代中国北疆游牧民族侍卫亲兵制基础上,结合契丹本民族特点,逐渐设立。尔后,御帐制度的发展演变又受到中原王朝制度的影响。辽朝御帐机构的演变大致分为三个阶段,辽太祖、太宗时期,辽朝御帐机构逐渐设置。辽世宗至景宗时期,皇权博弈持续不断,御帐机构不断发展变化。圣宗朝以降,辽朝御帐机构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宿卫、侍从机构内部的完善。第二章,辽朝御帐的管理机构。辽朝御帐的管理机构按职责侧重可分为两类,即宿卫机构和侍从机构。宿卫机构包括军事宿卫机构和行宫宿卫机构,侍从机构包括近侍机构和祗候机构。宿卫机构和侍从机构的运行状况以圣宗朝为界,圣宗朝之前,由皇帝直接负责这两类机构;圣宗朝以降,宿卫机构由皇帝委以枢密使或宫使负责,侍从机构由宣徽使或仍由皇帝直接负责。且辽朝御帐机构在运行中逐渐出现层次性。第三章,辽朝御帐机构的职责。辽朝御帐机构的主要职责是宿卫、侍从皇帝。随着辽朝政治发展,御帐机构还被委以其他职责,如军事职责、礼仪职责、交聘职责等。宿卫方面,辽朝御帐机构入则居守,出则扈从,保卫皇帝安全。侍从方面,辽朝御帐机构维系皇帝日常生活,协助皇帝处理事务,还存在监修国史等情况。军事方面,辽朝御帐机构职官群体不仅扈从皇帝四处征伐,平叛内乱,还受命独立率兵征战。礼仪方面,辽朝御帐机构人员因伴随辽帝左右,被辽帝委以参加一些礼仪活动。交聘方面,辽朝御帐机构人员不仅以使者身份出使,在接待外使时,也发挥一定的作用。第四章,辽朝御帐机构职官群体的选任、迁转与奖惩。辽朝御帐机构职官群体分为腹心部成员、皮室详稳、殿前都点检司官员、护卫、护卫太保、宿直官员、祗候郎君班详稳、祗候郎君及诸局郎君、小底等,本章着重讨论这些职官群体的出身、选任、迁转与奖惩。辽朝御帐机构职官群体以契丹人为主,多出自皇族、后族,还有少数奚族。其选任主要表现在是否受皇帝恩宠,是否为有功之人,还对身体、文化素质方面有明确要求。在迁转方面,可进身至宰执、担任宫使、地方军政长官等。辽朝统治者对御帐机构职官群体的奖励主要表现在升迁官职、奖赏财物等,惩处方式以降职、罢职或处死为主。第五章,辽朝御帐制度的特点与作用。辽朝御帐制度以宿卫、侍从双重机构并存,在契丹本民族特色基础上,受中原王朝制度的影响不断发展演变,其职官群体民族性较为单一。这一制度在运行过程中对辽朝政局的影响犹如“双刃剑”,或保卫皇帝安全、参与平叛,或弑杀皇帝、参与叛乱。其职官群体还广泛参与军事战争,扈从皇帝四处征伐,战绩卓越,开拓了辽朝疆域。结语。梳理辽朝御帐制度的发展演变,总结辽朝御帐制度的基本概况,阐述御帐制度在辽朝的历史地位与作用,管窥辽朝御帐制度对北疆政权的影响。
刘爽[2](2020)在《《李象先集》整理及李氏交游研究》文中指出李焕章,字象先,号织斋先生,乐安(今山东广饶)人,明代诸生,“青州四杰”之一。出生官宦之家,祖、父均在朝廷任职,兄弟五人都有杰出的文学才华,均有诗集传世,地方志皆有传。明亡后,焕章作《志不二朝》,以明不仕新朝之志,或云游在外,或隐居山寺,或与志同道合者饮酒赋诗,以抒胸臆。其与顾炎武、周亮工、李澄中及诸城遗民集团有密切的交往。李焕章是山东青州一带声名较着的文人,又处在明清鼎革之际,且有一定数量的诗文传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存其目,表明其诗文有一定的研究价值的。但是,其诗文的传存却十分散乱,未经专门系统的整理。目前所见其诗文集有《织斋文集》八卷共91篇与《织水斋集》(不分卷)168篇,这与方志及《提要》中所说“百万余言”显然是不相符。笔者在田野调查中查知民间流传的李焕章诗文213篇,分作“赋”“记”“序”“书”“跋”“传”“说”“墓表、墓铭”“疏”“族谱序”以及“杂着”,又从方志中辑录其佚文15篇,周亮工所辑《赖古堂文选》《藏弃集》《结邻集》中辑录其佚文7篇。此外,笔者又搜得李氏诗作45首。本文即笔者对以上诸篇进行点校及注释的成果。此外,笔者还详细梳理了李焕章的交往。李氏的交往范围极广,不仅有同州郡者,还有当时的名士如顾炎武、李澄中、周亮工等人;侨居诸城时,又与诸城遗民集团来往密切,同时与佛门中人相熟往来。笔者希望通过对其交往活动的梳理来分析明清鼎革之际基层士人们的思想心态,以及他们面对如此之时代巨变时所作的人生选择。全论分为上、下两篇。上篇是研究和整理李焕章诗文集。第一章,笔者主要对李焕章诗文集的流传和刊刻,梳理其存世文献,重点研究笔者在民间所获手抄本。第二章,系统点校里李焕章诗文。下篇是研究李焕章其人。第一章,介绍了明末清初山东的状况及李氏家族。明末清初的山东,战乱频繁,灾难不断,人民生活凄苦。许多望族也在这场动乱中受到冲击,不仅失去财产和家人,更有“夷夏之辨”对原有意识形态的冲击。李氏家族的经历是这一时代的缩影,经过这一变故,李氏家族也由盛转衰,再不复当年。第二章研究李焕章的交往活动,李焕章交往广泛,涉及各个阶层,主要论述其与周亮工、李澄中及诸城遗民集团的交往,兼及其与其他基层士人的来往。
李佩瑜[3](2020)在《《历朝杭郡诗辑》整理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浙江图书馆藏《历朝杭郡诗辑》清稿本四十卷,是丁丙仿吴颢《国朝杭郡诗辑》编纂体例,在《武林耆旧集》残本内容的基础上纂1而成的一部地域性通代诗选集。《诗辑》以“人、传、诗”的形式收録杭郡一地六朝迄明的诗人2625位,诗作5720首,小传2487条。其中,卷一至卷三十二爲南朝至明代科名与闲人;卷三十三爲闺秀艺伎;卷三十四爲名流寄寓;卷三十五至卷三十七爲僧人;卷三十八至卷三十九爲道士;卷四十爲无名氏与仙鬼謡谚。《诗辑》立足於乡邦文献的挖掘和整理,与《国朝杭郡诗辑》前後相续,展现杭郡一地诗歌繁荣昌盛的历史风貌,凸显杭州地区的自然山水、人文景观、地域文化等特色。整理研究此书能爲杭郡文献的存续补遗、诗史的谱系构建、文学的地域特色研究发挥重要作用,是一部从文献、文学、文化等方面对杭郡地区都非常重要的地域诗歌总集。本文主要分研究编和文献编两大部分。研究编包含绪论、正文。绪论部分主要对《历朝杭郡诗辑》的版本作详细介绍并阐明其研究价值及意义。目前学界还未对《历朝杭郡诗辑》有过任何的整理爬梳,更无具体的作品介绍和详细系统性的研究,可借鉴《国朝杭郡诗辑》系列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对《历朝杭郡诗辑》展开深入的研究。正文部分包含四章,从文本、内容及其价值等方面进行介绍和研究。第一章阐述了丁丙编纂《诗辑》的社会背景与个人机缘。其中,论证了《国朝杭郡诗辑》系列和《武林耆旧集》二者对《历朝杭郡诗辑》编纂的重要影响,揭示其内在联系。第二章从内容样貌与收録标准两方面阐释《诗辑》的基本体例。内容样貌包括了内容形式与编排次序;收録标准包括收録范围、收诗标准、收传原则。其中,收诗标准与丁丙的诗学倾向密不可分。第三章从诗歌的来源、题材和小传的来源、内容两大主体部分对《诗辑》着録的内容进行全面详细地展现。第四章揭示了《诗辑》的文献、文学、史料价值及地域文化特色。文献编是对《历朝杭郡诗辑》四十卷的整理点校。附録部分爲《历朝杭郡诗辑》中,人物介绍条目所提及诗集诗稿的名目存録整理。
徐锦庚[4](2017)在《大器晚成》文中提出引子百花园里摘蟠桃2013年盛夏,京西宾馆绿树掩映,花团锦簇。6月15日下午,三楼第一会议室。当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就在这里召开。会议室右侧,垂着一面银幕;左侧,吊着一只花篮;正中,悬挂一条横幅,上面写着:第四届中国传记文学优秀作品(2007.7-2012.6)颁奖典礼。氛围既俭朴又庄重。这个5年一度的奖项,是中国传记文学创作的最高奖。在中国文学的百花园中,传记文
李娇[5](2012)在《贝琼诗集校注》文中提出贝琼是生活于元末明初时期的文人,师事杨维桢。目前学界对贝琼的研究无论是在基础文献整理方面,还是在文学创作研究方面,都尚存不足之处。尤其是在诗文别集的整理、生平事迹的考证方面,还有着很大的研究空间。本文对贝琼诗歌进行校注,在此基础上,对贝琼其人其集及诗歌的创作背景、内容、特色等方面进行考论。本文分上下两编。上编为贝琼诗集研究。第一章,根据有关史料,对贝琼的家世、生平及其文集版本进行了较为完整的考述。第二章,从贝琼所处时代的社会背景及其师友交往入手,分析诗歌的题材内容和艺术风格。下编为贝琼诗集校注。本部分,以《四部丛刊》影印明洪武刊本《清江贝先生诗集》为底本,以清康熙桐乡金檀文瑞楼燕翼堂刻本《清江贝先生诗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清江诗集》为校本,并对贝琼的诗歌进行校勘和注释。
宋媛媛[6](2011)在《《胡应麟诗集》校注》文中研究表明胡应麟(1551-1602),字元瑞,自号少室山人,后更号石羊生,浙江兰溪人。胡应麟一生布衣,横跨明代嘉靖、隆庆、万历三个朝代,专注于学术,具有多方面的成就,是当时着名的文献学家、史学评论家和文学家,也是当时首屈一指的大藏书家。《少室山房集》(又称为《少室山房类稿》)是胡应麟的诗文合集,共有120卷,其中前80卷(卷1-80)为诗歌部分,称为《胡应麟诗集》,目前学术界尚无对胡应麟诗集做过系统的研究。是故,本论文以《胡应麟诗集》为研究对象,并分为两部分进行论述。本论文第一部分是对胡应麟诗集的研究,正文分成四章,从胡应麟所处时代的社会背景及其生平经历入手,探析其文学思想产生的根源,分析其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探讨其诗的不足之处等等,力争对胡应麟诗歌作出客观公允的评价。第二部分是《胡应麟诗集》校注,是为论文的主体。笔者对其中4000多首诗歌施加标点、进行校勘和注释,以期最大限度地恢复作品的原貌,为读者更加准确地解读作品提供了依据。
何宇[7](2010)在《清前期中日贸易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作为东亚两个最为重要的国家,清代中国与日本虽然没有建立起官方关系,没有在海洋时代全面参与世界范围的角逐,但它们在经济上却始终维持一定的贸易往来。虽说这种往来属于私人海外贸易范畴,但其贸易规模之宏大,持续时间之长久,影响之深远,参与范围之广泛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鸦片战争之前的中日贸易对中日两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民俗等社会各个层面,各个领域都产生了相当深刻的影响。但这一颇有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的重要课题却未引起学术界足够的重视。从整体上厘清这一问题,对于研究清代经济发展、中日关系及当时东亚贸易格局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本文的研究断限为1644~1840年,即鸦片战争爆发前的整个清代。史学界对这一时期中日两国经济交往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论述,但仍存在不足。第一,原有的研究成果较为零散,难以就清代中日贸易问题给人们一个清晰完整的印象。笔者则将横向的中日贸易政策制度研究和纵向的中日贸易进程演变研究结合起来,动态地呈现清代中日贸易的总体面貌。第二,以往的研究过分集中于康雍时期,对乾隆以后尤其是嘉庆、道光时期的中日贸易研究较少,笔者将研究的下限延续到1840年,对从顺治入关至鸦片战争爆发前夕中日贸易的演变轨迹进行全面的分析论述,厘清清前期中日贸易的整体脉络。第三,以往研究对日本贸易政策的论述略显粗糙,尤其是对政策的具体执行领域涉猎较少,本文将对此做深入探讨。第四,在以往清代中日贸易研究过程中,书籍通常是以贸易附带品的形式出现,但实际上,清代中日之间的书籍贸易不仅贸易程序特殊,利润率高,而且对中日双方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故本文对清代中日之间书籍贸易进行了详细论述。第五,以往研究成果在谈及中日贸易对日本的影响时,多从由经济交往带动的思想文化交流入手,对于最为直接的经济方面的影响却论述甚少。笔者则要对中日贸易对当时日本社会经济所产生的影响加以全面论述。第六,鸦片战争前的清前期日本官方对进入长崎港贸易的中国商人是如何管理的,这些中国商人在滞留日本时期生活情况又是如何?对于这一问题我国学者多是在论述中日贸易的文章中只言片语地提及,缺乏深入细致地探讨。笔者在广泛搜集中日双方,尤其是日方资料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较为细致全面的梳理。总之,笔者将从贸易背景、贸易政策、贸易参与者、贸易品及利润率、贸易影响五方面对鸦片战争之前的清代中日贸易进行全面系统和深入的研究。第一部分介绍清代中日贸易的背景。首先,当时国内商品经济日益发展,为中日贸易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其次,航海、造船技术的进步有效地降低了远涉重洋的风险,为中日贸易提供了必要的安全保障。第三,幕府锁国政策造成的日本贸易渠道单一化则客观上加大了中日双方对彼此的贸易诉求。第二部分介绍清廷对日贸易政策的制订和调整。清廷入主中原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后,顺治帝随即开始调整对日贸易政策,一改明中后期以来对日本的排斥和对抗,换之以怀柔政策;在两国朝贡贸易未能建立的情况下,特许中日私人贸易的存在。康熙帝收复台湾以后,大开洋禁,私人出海贸易得到国家的许可,中日贸易随之获得飞速发展。雍正皇帝为解决中日贸易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在继承以往政策的基础上创立了商总制度。乾隆以后,由于中日贸易在整个国家经济生活中的比重日渐降低,清廷的对日贸易政策基本趋于稳定,没有再出现大的政策变化。第三部分主要对日方对华贸易政策进行论述。日方的贸易政策可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宏观方面指的是日本政府制订的总体的贸易政策,它先后经历了丝割符制度、相对商卖法、市法制度、“贞享令”、“长崎贸易改正令”、“正德新令”六次调整,总体上呈现出一个由松至紧,由宽渐严的演变过程。微观方面是指贸易政策的具体实施办法,主要包括贸易的具体程序、贸易税的征收与分配、官吏的委派、力役的雇佣、入港商人的管理五方面内容,是宏观贸易政策在具体执行层面的细则。无论从宏观角度还是微观角度分析,都可以清晰地看出,日方对华贸易政策经历了一个由幼稚到成熟的发展过程,其在制订和执行贸易政策时经济利益至上的指导原则更是值得清政府学习。第四部分是对中日贸易参与者的考察。由于清代我国各地对日贸易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故笔者采取区域划分的方法分别进行研究。广东地区自明末以来便是中日贸易的主要区域。入清以后,它已经失去原有的优势地位并走向衰落,但仍不失为对日贸易的重镇之一。福建地区在郑氏海商集团势力的佑护下,趁其它省份受困于清廷的海禁政策,于清初占据了对日贸易的核心地位。江浙地区则是凭借其发达的手工业生产,优势的地理位置和清廷的政策扶持,在康熙开海后一枝独秀,迅速取代福建成为新的对日贸易中心区域。另外,除了上述三个对日贸易的主要区域外,当时全国至少还有十二个省份都参与到了对日贸易过程中,中日贸易辐射面积之广可见一斑。第五部分对清代中日贸易的主要贸易品及其利润率进行介绍。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中国输日的物品,主要包括生丝、糖类、书籍、中药、瓷器、动植物等。另一类是日本输华的物品,以铜和海产品为主,兼有工艺品、兵器等少量其它物品。清代中日贸易属于私人海外贸易范畴,追逐利润是海商们从事贸易的唯一目标,但由于中日贸易过程中涉及到的贸易品种类繁多,难以对其利润率进行一一考证,尤其是一些贸易量较小的物品,因史料缺乏,难以计量分析。故笔者只对中日贸易中的大宗物品的利润率进行了准确的数据统计,从计算得出的数据可以明确一点,中日贸易过程中各类大宗物品除铜以外利润率都相当高。第六部分主要对中日贸易的影响进行阐述。分为两部分,一是对中国产生的影响。首先,蓬勃发展的对日贸易拉动了我国手工业生产的发展。其次,它推进了我国的市场一体化进程。第三,大量输入的日铜对我国的货币市场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第四,日本的文学作品及歌舞绘画等艺术形式进入我国,丰富了民众的日常生活。二是对日本社会产生的影响。首先,大量中国物品的输入丰富了日本的商品市场。其次,中日贸易推进了生丝、海产品等与日本进出口替代密切相关的行业的发展。第三,经济交往的加强带动了思想文化交流的强化,在汉籍东传的过程中实现了儒学的东渐,大量僧侣的东渡又推动了日本佛教的发展。第四,在东渡日本的众多商人、僧侣中,有许多在日本居住数十年,甚至加入日籍成为“住宅唐人”,他们将中国的风俗习惯带到日本,并逐渐融入日本民众的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一直保持到今天。
张坛茹[8](2010)在《魏裔介散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魏裔介是清顺治、康熙间名臣,对于稳定清初的政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又是清初文坛上十分活跃的重要人物。他的散文创作,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水平上,都在清初散文发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魏公秉鸿俊魁杰之才”,“理学、文章。政事,公殆兼而得之”。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只是注意到了魏裔介的政治影响和地位,忽视了他文学家的一面。鉴于此,本文选取魏裔介的散文作为研究对象,在对魏裔介的生平事迹、着述暨版本进行梳理之后,对其代表性的散文文体进行分析,探究其散文的思想价值和艺术成就。本文第一章为魏裔介生平着述考略。第一节,介绍了魏裔介的生平事迹,将其一生划分为四个阶段:读书乡间与考取功名、立身谏垣与纵论国策、位列阁臣与辅佐朝政、辞官归乡与林下着书。意欲在对其生平事迹进行梳理之际,能够全面了解其一生,并从中得出他为人为官的思想和准则以及此种思想和准则的来源。第二节,通考了魏裔介的着述和版本,试图将其作品的全貌呈现在人们面前。第二章为魏裔介所撰奏疏辨析。第一节,将其奏疏按内容分为六类,并对每一类作品进行具体分析。在作品的具体分析中明确其奏疏对于稳定和巩固清初统治的重要意义和思想价值,以及魏裔介“谈论康济”、“敢言第一”的个性和为国为民的思想。第二节,总结其奏疏的艺术成就,分析作品了解其特色和成就。第三章为魏裔介所撰序文探析。第一节,将其序文按内容分为六类,并对每一类作品进行具体分析。在作品的具体分析中明确其序文对于清初文坛的影响和魏裔介在清初文坛的地位,并以此来界定魏裔介序文的思想价值,以及魏裔介对于为人、为学的认识和看法。且这种认识和看法与其正统思想和观念的关系。第二节,归纳其序文的艺术成就,分析作品了解其特色和成就。第四章为魏裔介所撰论体文解读。第一节,将其论体文按内容分为六类,并对每一类作品进行具体分析。在作品的具体分析中明确魏裔介论体文的思想价值,以及魏裔介对于历史人物和历史事实的别样看法。以及这种看法的思想来源。第二节,归结其论体文的艺术成就,分析作品了解其特色和成就。
步蕾英[9](2005)在《《空青水碧斋文集》校注》文中认为清中后期的文坛,在经历了鸦片战争失败所带来的发自心底的挫伤后,末世文人们更多地思考经世致用,发挥传统“文以载道”的精神,希冀以文来挽救时风日下的社会,改变落后挨打的局面,以图救国救民。蒋琦龄就是这一时代,广西散文创作的代表。 受性灵思潮的影响,蒋琦龄在为文上强调“抒写性真”,“绝去浮艳”。这种文艺思想付诸在行文上,就形成“以情缀文”的特点。而师从传统儒者的为学经历和名门望族的出身,使得其延续“程朱之学”的使命也体现在为文上:“孝友忠信”是文之“根本”。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我希望通过对蒋琦龄的生平、政治活动等的考查,能结合时代,揭示其创作特征,冀能对探寻处于封建社会末期的清中后期的传统文学创作,提供少许帮助。
王先岳[10](2004)在《《退遂斋诗钞》校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倪鸿(1828—?),字延年,号云癯、耘劬,广西桂林人,为“岭南三大家”中张维屏、黄培芳的入室弟子,诗名颇盛。他长年游宦广东,早年为巡检,后去粤适闽,襄办台湾军务,官至七品。 本论文以倪鸿《退遂斋诗钞》光绪七年泉州本为底本,以《曼陀罗庵集》梁昌汉抄本为校本,对《退遂斋诗钞》进行校注整理;并以历史和逻辑统一的方法,对其创作展开一番知人论世的探讨。倪鸿受儒、道、释三家思想影响,仰慕玄、远、清、虚的生命精神,彰显了中国文化的诗化性格。其诗学最重要的有性情说和尚奇说两方面,前者体现了晚清诗学的一种价值取向,后者体现了他的创新精神;另外,他还主张脱化论、教化论等。倪鸿转益多师,诗宗仲则、樊榭,参以渔洋、梅村,并能融铸唐宋风韵,早年诗风清新俊逸,绵丽明秀;晚年诗风凄清萧瑟,奇崛苍凉。其诗中恒有一种“清”的因子,这与其生命精神是相通的。倪鸿诗歌意境营造主要有意象迭加、诗禅合一等手法,其最大特点是善于经营意象。但其某些作品,也有浅俗的缺点。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选题缘起 |
| 二、研究现状 |
| 三、研究范畴 |
|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 五、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 第一章 辽朝御帐制度的渊源与演变 |
| 第一节 辽朝御帐制度的渊源 |
| 一、古代中国北疆游牧民族亲兵制的沿袭 |
| 二、唐五代禁军、内侍制度的影响 |
| 三、契丹部落联盟亲兵组织的基奠 |
| 第二节 辽朝御帐机构的设置与演变 |
| 一、辽朝御帐机构的设置 |
| 二、辽朝御帐机构的发展 |
| 三、辽朝御帐机构的完善 |
| 小结 |
| 第二章 辽朝御帐的管理机构 |
| 第一节 辽朝御帐的宿卫机构 |
| 一、军事宿卫机构 |
| 二、行宫宿卫机构 |
| 三、辽朝御帐宿卫机构的运行 |
| 第二节 辽朝御帐的侍从机构 |
| 一、近侍机构 |
| 二、祗候机构 |
| 三、辽朝御帐侍从机构的运行 |
| 小结 |
| 第三章 辽朝御帐机构的职责 |
| 第一节 宿卫职责 |
| 第二节 侍从职责 |
| 第三节 军事职责 |
| 第四节 礼仪职责 |
| 第五节 交聘职责 |
| 小结 |
| 第四章 辽朝御帐机构职官群体的选任、迁转与奖惩 |
| 第一节 辽朝御帐机构职官群体的出身 |
| 第二节 辽朝御帐机构职官群体的选任 |
| 第三节 辽朝御帐机构职官群体的迁转 |
| 第四节 辽朝对御帐机构职官群体的奖惩 |
| 小结 |
| 第五章 辽朝御帐制度的特点与作用 |
| 第一节 辽朝御帐制度的特点 |
| 一、宿卫、侍从双重机构并存 |
| 二、“二元制”相结合 |
| 三、职官群体民族性相对单一 |
| 第二节 辽朝御帐制度的作用 |
| 一、御帐制度对辽朝政局的作用 |
| 二、御帐制度对辽朝军事的作用 |
| 小结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表 辽朝御帐机构职官群体表 |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附图 |
| 引言 |
| 一、选题缘由 |
| 二、学术史回顾 |
| (一)遗民研究 |
| (二)明遗民研究 |
| (三)明清时期山东士人研究 |
| (四)李焕章研究 |
| 三、资料与研究方法 |
| (一)资料 |
| (二)研究方法 |
| 上篇 《李象先集》整理 |
| 第一章 李焕章诗文的刊刻与流传 |
| 第一节 李焕章存世文献概述 |
| 一、李焕章存世文献梳理 |
| 二、李焕章诗文总数考辨 |
| 第二节 李焕章诗文的刊刻 |
| 第二章 《李象先集》整理 |
| 前言 |
| 李象先集 |
| 卷一 赋 |
| 卷二 记 |
| 卷三 序 |
| 卷四 书 |
| 卷五 跋 |
| 卷六 传 |
| 卷七 说 |
| 卷八 墓表墓铭 |
| 卷九 疏 |
| 卷十 杂着 |
| 象先文拾遗 |
| 象先遗诗 |
| 附录 |
| 一、李焕章家人诗作 |
| 二、《织斋文集》序及目录 |
| 三、《织水斋集》序及目录 |
| 四、李焕章生平资料 |
| 五、诸城友人所藏李焕章着述目录 |
| 六、友人赠诗 |
| 下篇 李焕章其人及其交游考 |
| 第一章 李焕章生活之时代 |
| 第一节 明末山东的社会状况 |
| 第二节 清军南下侵扰及抗清斗争 |
| 第二章 乐安李氏与李焕章其人 |
| 第一节 乐安李氏家族 |
| 一、明初徙居,渐成显族 |
| 二、父祖贤德,称闻乡里 |
| 三、兄弟五人,皆有所成 |
| 四、朝代鼎革,家族衰落 |
| 第二节 李焕章其人 |
| 一、绝意仕进 |
| 二、外出游历 |
| 三、结社隐居 |
| 四、编修方志 |
| 第三节 李氏生卒年考证 |
| 一、李氏生年 |
| 二、李氏卒年 |
| 第三章 李焕章交游考 |
| 第一节 与周亮工及“真意亭四君子”之交 |
| 一、与周亮工之交 |
| 二、与李澄中之交 |
| 三、与安致远、张贞之交 |
| 第二节 与其他士人之交 |
| 一、与诸城遗民团体之交 |
| 二、与青州等地其他士人之交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 摘要 |
| abstract |
| 研究编 |
| 绪论 |
|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意义 |
| 第二节 研究方法及价值 |
| 第一章 《历朝杭郡诗辑》编纂缘起 |
| 第一节 杭郡的社会文化环境 |
| 一、官方政策对民间的影响 |
| 二、地域意识日渐凸显 |
| 三、乡邦文献的需要 |
| 第二节 丁丙的编纂机缘 |
| 一、不忍文献纸毁帙散 |
| 二、藏书、刊刻、编者的身份优势 |
| 三、契机出现:《武林耆旧集》 |
| 小结 |
| 第二章 《历朝杭郡诗辑》基本体例 |
| 第一节 文本体例 |
| 一、文本形式 |
| 二、编排次序 |
| 第二节 收録体例 |
| 一、诗人收録范围 |
| 二、诗歌收録标准 |
| 三、小传遴选原则 |
| 小结 |
| 第三章 《历朝杭郡诗辑》内容概述 |
| 第一节 《诗辑》收诗情况 |
| 一、诗作来源 |
| 二、内容题材 |
| 第二节 《诗辑》选传情况 |
| 一、小传来源 |
| 二、小传内容 |
| 小结 |
| 第四章 《历朝杭郡诗辑》价值 |
| 第一节 《诗辑》的文献与校勘价值 |
| 第二节 《诗辑》的文学价值 |
| 第三节 《诗辑》的史料价值 |
| 第四节 《诗辑》的地域文化特色 |
| 小结 |
| 结语 |
| 文献编 |
| 《历朝杭郡诗辑》点校凡例 |
| 《历朝杭郡诗辑》 |
| 附録 《历朝杭郡诗辑》存録诗集诗稿 |
| 徵引文献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第1章 贝琼其人其集 |
| 1.1 贝琼其人 |
| 1.1.1 家世考 |
| 1.1.2 生平考 |
| 1.2 贝琼其集 |
| 第2章 贝琼诗歌研究 |
| 2.1 创作背景 |
| 2.1.1 时代背景 |
| 2.1.2 师友交往 |
| 2.2 诗歌创作——以题画诗为例 |
| 2.2.1 所题画家 |
| 2.2.2 题咏内容 |
| 2.3 艺术风格 |
| 2.3.1 温和 |
| 2.3.2 厚重 |
| 结语 |
| 凡例 |
| 清江贝先生诗集卷之一 |
| 清江贝先生诗集卷之二 |
| 清江贝先生诗集卷之三 |
| 清江贝先生诗集卷之四 |
| 清江贝先生诗集卷之五 |
| 清江贝先生诗集卷之六 |
| 清江贝先生诗集卷之七 |
| 清江贝先生诗集卷之八 |
| 清江贝先生诗集卷之九 |
| 补遗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部分《胡应麟诗集》研究 |
| 引言 |
| 一、胡应麟诗集研究现状 |
| 二、本文研究内容和方法 |
| 第一章 胡应麟的生平概况及其诗歌创作背景 |
| 第一节 胡应麟的生平概况 |
| 一、酷爱读书年少成名 |
| 二、结交文人深受启发 |
| 三、一生布衣无缘功名 |
| 第二节 诗歌的创作背景 |
| 一、政治方面 |
| 二、经济方面 |
| 三、文化方面 |
| 四、社会风气方面 |
| 五、自身方面 |
| 第二章 胡应麟诗集概述 |
| 第一节 诗集介绍 |
| 第二节 主题探讨 |
| 一、崇仙慕道 |
| 二、酬赠唱和 |
| 三、隐逸闲适 |
| 四、治学传世 |
| 第三节 诗歌创作 |
| 一、乐府诗 |
| 二、古体诗 |
| 三、近体诗 |
| 第三章 诗集的艺术特色 |
| 第一节 写景细致,情景交融 |
| 第二节 用典 |
| 第三节 多用叠音词 |
| 第四节 动物意象 |
| 第四章 余论 |
| 一、思想内容上的局限性 |
| 二、艺术上的不足 |
| 三、《胡应麟诗集》的价值 |
| 结语 |
| 第二部分《胡应麟诗集》校注 |
| 凡例 |
| 正文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录A 个人简历 |
| 附录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第一节 清前期中日贸易的学术史回顾及研究意义 |
| 一、学术史回顾 |
| 二、概念界定及研究的意义和方法 |
| 第二节 清代以前中日贸易的简单回顾 |
| 一、明代之前的中日贸易 |
| 二、明代的中日贸易 |
| 第一章 清前期中日贸易的背景 |
| 第一节 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 |
| 一、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 |
| 二、民营手工业的繁盛 |
| 三、国内商业的兴盛 |
| 第二节 航海、造船技术的进步 |
| 一、先进的航海技术和丰富的航海经验 |
| 二、发达的造船技术 |
| 第三节 中日贸易发展的时代背景 |
| 一、西方世界对于海外贸易的充分利用 |
| 二、中日两国对贸易环境的营造 |
| 第二章 清前期中国对日贸易政策的演变 |
| 第一节 顺治时期的对日贸易政策 |
| 一、建立两国朝贡贸易的努力 |
| 二、海禁政策实行前的中日贸易 |
| 三、海禁政策的实行 |
| 第二节 康熙时期对日贸易政策的调整 |
| 一、大开洋禁,设立海关 |
| 二、遣使赴日与对日贸易的维护 |
| 三、信牌事件的处理 |
| 第三节 雍正以后的对日政策 |
| 一、南洋禁航令的废除 |
| 二、商总制度的创立 |
| 第三章 日本幕府对华贸易政策的变迁 |
| 第一节 正德新令以前的贸易政策 |
| 一、丝割符制度与相对商卖法的更迭 |
| 二、市法的颁布与实施 |
| 三、贞享令和长崎贸易改正令的实施 |
| 第二节 正德新令及以后的政策调整 |
| 一、正德新令的实施 |
| 二、享保以后贸易政策的成熟 |
| 第三节 日本对中日贸易的微观管理 |
| 一、贸易管理官吏的设置 |
| 二、清商的入港、贸易及返航的具体程序 |
| 三、贸易税的征收与分配 |
| 四、对入港清商生活的管理 |
| 第四章 粤、闽、江、浙等地的对日贸易 |
| 第一节 广东地区对日贸易的衰落 |
| 一、余温尚存的广东对日贸易 |
| 二、广东地区赴日贸易的船只、航线和主要贸易品 |
| 第二节 福建地区对日贸易的崛起 |
| 一、福建对日贸易条件概述 |
| 二、开海前福建地区的对日贸易 |
| 三、开海后福建地区的对日贸易 |
| 第三节 江浙地区对日贸易的繁盛 |
| 一、江浙地区对日贸易航线、船只及贸易品 |
| 二、乍浦港的兴起 |
| 三、江浙地区对日贸易兴盛的成因及思考 |
| 第五章 中日贸易的贸易品、贸易额和利润率 |
| 第一节 对日输出的贸易品 |
| 一、生丝及丝织品 |
| 二、书籍 |
| 三、其它贸易品 |
| 第二节 从日本进口的贸易品 |
| 一、铜料贸易 |
| 二、其它贸易品 |
| 第六章 清代中日贸易的影响 |
| 第一节 对中国的影响 |
| 一、对手工业生产的拉动 |
| 二、对市场一体化进程的推进 |
| 三、日铜输入对我国货币市场的影响 |
| 第二节 中日贸易对日本社会的影响 |
| 一、对日本社会经济的影响 |
| 二、儒学的东渐 |
| 三、僧侣的东渡及中日佛教交流的加强 |
| 四、文化艺术交流的繁盛 |
| 结语 |
| 附表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绪论 |
| 第一章 魏裔介生平着述考略 |
| 第一节 魏裔介生平事迹探析 |
| 一、读书乡间与考取功名 |
| 二、立身谏垣与纵论国策 |
| 三、位列阁臣与辅佐朝政 |
| 四、辞官归乡与林下着书 |
| 第二节 魏裔介着述暨版本综录 |
| 第二章 魏裔介所撰奏疏辨析 |
| 第一节 魏裔介奏疏的思想价值 |
| 一、事关立法建制者剀切敷陈 |
| 二、事关统一大业者预为筹划 |
| 三、事关吏治良窳者直言不讳 |
| 四、事关舒解民瘼者痛切申说 |
| 五、事关文教士风者指陈匡救 |
| 六、事关消弭灾异者考虑周详 |
| 第二节 魏裔介奏疏的艺术成就 |
| 一、层次清晰,鞭辟入里 |
| 二、言语和缓,情词恳切 |
| 三、引史为证,博赡雅正 |
| 第三章 魏裔介所撰序文探析 |
| 第一节 魏裔介序文的思想价值 |
| 一、以经世致用为旨归的解经论学序文 |
| 二、以鉴戒资治为中心的述史评史序文 |
| 三、以施政裨化为主导的推重英才序文 |
| 四、以醇正独创为标尺的品文评诗序文 |
| 五、以福庆吉祥为落点的人情往来序文 |
| 六、以地域文化为基托的乡邦文献序文 |
| 第二节 魏裔介序文的艺术成就 |
| 一、广征博引,自出胸臆 |
| 二、节节展开,娓娓道来 |
| 三、感情真挚,文风质朴 |
| 第四章 魏裔介所撰论体文解读 |
| 第一节 魏裔介论体文的思想价值 |
| 一、人物论破除传统观念 |
| 二、史事论究明根由症结 |
| 三、政务论揭示要领定律 |
| 四、理学论张扬主旨所在 |
| 五、举业论凸显佐治用世 |
| 六、文献论强调传世正义 |
| 第二节 魏裔介论体文的艺术成就 |
| 一、视域宽阔,气势恢宏 |
| 二、缜密推阐,切中要害 |
| 三、破竹剥笋,纵贯而下 |
| 四、要言不烦,掷地有声 |
| 结语 |
| 附录 |
| 凡例 |
| 正文目录 |
| 选注正文 |
| 参考文献 |
| 后记 |
| 第一部分:前言 |
| 引论 |
| 一、蒋琦龄所处的时代背景、思想文化及文学状况综述 |
| (一) 社会政治经济环境 |
| (二) 思想文化概况 |
| (三) 文学状况 |
| 二、蒋琦龄的家世与其生平 |
| (一) 官宦世家,名门望族 |
| 1.祖父 |
| 2.父亲 |
| 3.子孙 |
| (二) 蒋琦龄的生平 |
| 三、蒋琦龄创作概况和版本情况 |
| 四、《空青水碧斋文集》研究 |
| (一) 《空青水碧斋文集》的作品类型 |
| (二) 《空青水碧斋文集》的内容意旨 |
| 1.载道言理 |
| 2.上疏直谏 |
| 3.摹写人物 |
| (三) 《空青水碧斋文集》的思想寓寄 |
| 1.“崇正学,兴教化,致太平” |
| 2.“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
| 3.经世济世之思 |
| 4.抒写性真,以文载道 |
| (四) 《空青水碧斋文集》的艺术特色 |
| 1.论证严密,行文严谨 |
| 2.以情缀文,富有才气 |
| 3.借典抒怀,精练凝重 |
| 4.穷经皓首,据实考证 |
| 五、结语 |
| 附录 |
| 第二部分:凡例 |
| 第三部分:《空青水碧斋文集》校注(页码另编号) |
| 卷一 奏议 |
| 奏请捐办北运河小杨各庄戗堤折子 |
| 复奏直隶州县承办道差尚无冒销并拟章程折子 |
| 又查明李朝仪等片奏 |
| 奏参蓟州知州庇役殃民请即革讯折子 |
| 明蠹役诈赃毙命奏请交部结案折子 |
| 进《克己》、《复礼》二箴折子 |
| 卷二 奏议 |
| 请幸太原疏 |
| 陈情乞养疏 |
| 乞养得请谢恩疏 |
| 进中兴十二策疏 |
| 再求终养疏 |
| 仍允终养谢恩疏 |
| 请停缓圆明园工程疏 |
| 请整饬武备吏治以除盗贼疏 |
| 卷三 论辨考议传 |
| 本生祖服论 |
| 高曾祖服论 |
| 狄仁杰论 |
| 伯夷叔齐叩马采薇辨 |
| 唐介坟辨 |
| 远祖安阳侯夫人墓碑辨 |
| 碗子城考 |
| 粤西风土议 |
| 谢孝子传 |
| 李孝子传 |
| 李烈女传 |
| 唐烈妇传 |
| 陈先生家传 |
| 卷四 序记 |
| 《况少吴先生诗集》序 |
| 《石经考文提要》序 |
| 《河南乡试进呈录》序 |
| 《乡守辑要》序 |
| 《大冈蒋氏族谱》序 |
| 《集古印存》序 |
| 《俟园集》序 |
| 《简要格言》序 |
| 《治疫要诀》序 |
| 《万石山馆吟稿》序 |
| 《卓宽甫诗文集》序 |
| 《龙水蒋氏族谱》序 |
| 《少麓遗稿》序 |
| 《彰甲村蒋氏族谱》序 |
| 重修禾嘉铺官道记 |
| 周急仓记 |
| 捐置始祖徵君、光瑞公祭田记 |
| 永州府厘局储谷记 |
| 获交贾长珍记 |
| 覆釜山堂记 |
| 增修太行碗子城记 |
| 游岘山记 |
| 卷五 与人书 |
| 与用之舅父书 |
| 与是庵书 |
| 与家霞舫侍御兄书 |
| 与家霞舫府丞书 |
| 与霞舫书 |
| 太原与霞舫书 |
| 上祁太保相国书 |
| 与曾涤生节相书 |
| 上王雁汀先生书 |
| 与王子恒世兄书 |
| 与王子寿书 |
| 与浙江运使朱石翘书 |
| 与王少鹤农部书 |
| 与郑小谷农部书 |
| 与张生湘之书 |
| 与王紫臣邑侯书 |
| 与龚谱香书 |
| 与五弟信甫书 |
| 与王子寿书 |
| 与莫生向臣书 |
| 与赵子厚书 |
| 与全州黎仙舟炳森刺史书 |
| 卷六 答人书 墓碑 墓表 |
| 复河南郑松峰抚军元善书 |
| 答何镜海观察书 |
| 答孙琴西廉访书 |
| 答黄用侯刺史书 |
| 答劳翊清书 |
| 答王雁汀先生书 |
| 谢钟西耘祝太夫人寿书 |
| 答袁午桥甲三同年书 |
| 再答廷太守芳宇书 |
| 梅潭蒋氏远祖妣胡夫人墓碑 |
| 伯母时恭人墓表 |
| 叔母唐夫人墓表 |
| 庐陵资政彭公夫人赠夫人曾氏墓表 |
| 蒋公丹林墓表 |
| 例赠孺人蒋母谢孺人墓表 |
| 卷七 墓志铭 寿序 祭文 题跋 |
| 奉政大夫同知衔林君召其墓志铭 |
| 小谷郑先生墓志铭 |
| 莫母张恭人寿序 |
| 六品顶戴承德郎年丈何汇川先生暨德配陆安人六旬寿序 |
| 祭沆侄文 |
| 祭西堂外兄文 |
| 祭霞舫文 |
| 祭同坡文 |
| 祭平甫文 |
| 祭座主王文勤公文 |
| 悼孔姬文 |
| 跋自书鼎山先生《俟园诗》后 |
| 跋陈白沙诗草真迹 |
| 跋胡晚晴钟太守摹仲圭《石田》山水横 |
| 《十室遗语》跋 |
| 《双桂轩》跋 |
| 虞山知味亭额跋 |
| 跋大观帖残本 |
| 元次山溪园石刻跋 |
| 跋朱伯韩遗墨 |
| 跋杨忠愍公两疏稿遗迹后 |
| 跋自书《汉中纪闻》后 |
| 六一亭额跋 |
| 跋大司马陈公所藏《香光写经》 |
| 跋徐韵坡明府所藏宋思陵真迹 |
| 跋徐柳臣廉访小楷 |
| 跋座主制府王公所藏王霞九林少穆两先生手札 |
| 自跋所书《储谷记》后 |
| 卷八 书后 题后 杂着 |
| 书《尺牍》后 |
| 谨书先大父《告病旋里日记》后 |
| 书《旋里日记》后 |
| 书《甲午试录》后 |
| 书《湘山志》后 |
| 题李西沤前辈所书奉节邓君赈饥事后 |
| 题百寿字 |
| 上九郎神楹联记 |
| 为州城蒋氏宗祠员弁霸住合族绅士控张中丞呈 |
| 寿略 |
| 石霜出世始末考 |
| 邓耀廷先生像赞 |
| 募重修石脚村石坝各工程引 |
| 募修青龙庵引 |
| 募修醴陵县城隍庙引 |
| 砚铭 |
| 募建慈明禅师庵院引 |
| 本宗世系考 |
| 第四部分:参考文献 |
| 第五部分:后记 |
| 第六部分: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一、 倪鸿的生平和思想 |
| (一) 生平 |
| 1 寓宦广东 |
| 2 从戎闽台 |
| 3 游历江浙 |
| (二) 思想 |
| 1 人生哲学 |
| (1) 曾点之乐 |
| (2) 高蹈之念 |
| (3) 逃禅之缘 |
| 2 诗学思想 |
| (1) 诗见性情 |
| (2) 诗因人奇 |
| (3) 诗精脱化 |
| (4) 意在离即 |
| (5) 诗有迭法 |
| (6) 诗尚蕴藉 |
| (7) 诗见风趣 |
| (8) 诗关教化 |
| 二、 倪鸿《退遂斋诗钞》的版本情况和思想内容 |
| (一) 版本情况 |
| (二) 思想内容 |
| 1 山川田园 |
| 2 交游酬答 |
| 3 风土人情 |
| 4 抒怀述志 |
| 5 家庭生活 |
| 三、 倪鸿诗歌艺术散论 |
| (一) 倪诗艺术风格论 |
| 1 绵丽明秀,清新俊逸--倪鸿前期诗风的基本倾向与特征 |
| ① 摹来花样悉精工,宋杼唐机织寸衷 |
| ② 风神雅与渔洋近,体格偏如独漉新 |
| 2 凄清萧瑟,奇崛苍凉--倪鸿后期诗风的基本倾向与特征 |
| ① 江湖北月笙歌夜,兵火关山涕泪秋 |
| ② 鲸呿鳌掷沧溟外,百怪新从笔底收 |
| 3 倪鸿诗风之“清”的文化内涵阐释 |
| (二) 倪诗意境营造论 |
| 1 对“意境”一词中“境”的外延的界定 |
| 2 倪诗意境营造论 |
| (1) 从内容上看 |
| ① 融情于景 |
| ② 寓怀于事 |
| ③ 抒情用思 |
| ④ 寄慨于典 |
| ⑤ 诗禅合一 |
| (2) 从形式上看 |
| ① 逆象曲衬 |
| ② 意象迭加 |
| 四、 倪鸿的文化意义及其诗歌的得失与地位 |
| (一) 倪鸿的文化意义 |
| (二) 倪鸿诗歌的地位与得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