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锦聪[1](2019)在《碱贮对真姬菇菌糖营养特性影响及山羊TMR配方筛选》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共四个试验,研究分析了福建省常见菌糠营养特性及游离棉酚含量;研究不同水平CaO、Ca(OH)2、CaO+3%尿素及Ca(OH)2+3%尿素等4种碱贮处理对真姬菇菌糠营养特性和游离棉酚的影响;利用体外产气法筛选基于复合碱贮处理菌糠山羊TMR配方;基于复合碱贮菌糠配制的育肥羊TMR饲养试验,旨在为菌糠科学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试验一福建常见菌糠营养成分及营养特性分析。采用CNCPS法评价福建常见11种菌糠营养特性,评定其相对饲喂价值。结果表明,菌糠的NDF、ADF分别为34.23%63.85%、23.04%46.80%,在碳水化合物组分中,菌糠的可利用碳水化合物(CA+CB1+CB2)含量为26.68%61.78%,CC为38.51%73.32%;菌糠的CP含量为9.00%16.17%,在蛋白质组分中,PA为18.42%38.33%,PB为29.56%55.2%,PC为21.16%48.69%;菌糠的RFV为76.40192.81,除杏鲍菇、真姬菇、茶树菇和银耳菌糠的RFV小于100外,其余菌糠均大于100。真姬菇、茶树菇、鸡腿菇和银耳菌糠的游离棉酚在88.96151.82 mg/kg。试验二真姬菇菌糠碱贮效果研究。本试验采用CaO、Ca(OH)2、CaO+3%尿素及Ca(OH)2+3%尿素等4种碱贮处理,每种处理碱[CaO或Ca(OH)2]的添加量设3%、4%、5%及6%4个水平,每个水平设4个重复,空白组为2个,1组空白CK仅为真姬菇菌糠,另1组空白CKU为真姬菇菌糠+3%尿素,室温下碱贮30 d。结果表明:CaO与Ca(OH)2碱贮均可显着降低真姬菇菌糠NDF、ADF、ADL、CC及游离棉酚含量,提高CA、CB1、CB2含量及RFV;CaO+3%尿素复合碱贮较CaO直接碱贮,其CP提高40.11%43.22%,游离棉酚含量下降3.12%9.57%,Ca(OH)2+3%尿素复合碱贮较Ca(OH)2直接碱贮,其CP、RFV可分别提高26.76%34.53%、8.00%16.48%,游离棉酚含量下降2.88%9.50%。CaO与Ca(OH)2碱贮效果差异不显着,添加3%尿素复合碱贮较CaO或Ca(OH)2直接碱贮,效果更佳,且可长期保存,其中以5%CaO+3%尿素复合碱贮效果最优。试验三复合碱贮菌糠山羊TMR配方筛选。本试验选用体重25±2.5 kg川中黑山羊6只,安装瘤胃瘘管,供瘤胃液采集,采用体外产气法筛选复合碱贮真姬菇菌糠山羊日粮配方,育肥羊TMR中碱贮真姬菇菌糠添加比0%(CKY)、20%(YF1)、30%(YF2)、40%(YF3);种公羊TMR中碱贮真姬菇菌糠添加比例0%(CKZ)、25%(ZG1)、35%(ZG2)、45%(ZG3);空怀母羊TMR中碱贮真姬菇菌糠添加比例0%(CKK)、15%(KH1)、25%(KH2)、35%(KH3);怀孕母羊TMR中碱贮真姬菇菌糠添加比例0%(CKH)、15%(HY1)、20%(HY2)、25%(HY3)。结果表明:不同育肥羊TMR配方在GP48h大小排序为YF2>YF1>YF3>CKY;YF2组的NH3-N和MCP显着高于CKY(P<0.05);YF2组IVTD和TVFA极显着高于CKY(P<0.01);综合效果,YF2配方最佳。不同种公羊TMR配方在GP48h大小排序为ZG1>ZG2>CKZ>ZG3;ZG1和ZG2组MCP显着高于CKZ(P<0.01);ZG2组IVTD和TVFA显着高于CKZ和ZG1(P<0.05);综合效果,ZG2配方最佳。不同空怀母羊TMR配方在GP48h大小排序为KH1>KH2>CKK>KH3;KH1和KH2组MCP显着高于CKK(P<0.01);KH2组TVFA显着高于CKK(P<0.01)和KH1(P<0.05);综合效果,KH2配方最佳。不同怀孕母羊TMR配方筛在GP48h大小排序为HY1>CKH>HY2>HY3;HY1组MCP产量显着高于CKH(P<0.01);综合效果,HY1配方最佳。试验四复合碱贮菌糠育肥羊TMR饲养试验。本研究采用30%(DM)复合碱贮真姬菇菌糠配制的TMR进行肉羊育肥饲养试验。试验分2组,每组6只川中黑山羊(25±2.5 kg),试验组饲喂添加30%碱贮真姬菇菌糠,对照组饲喂常规日粮配方,测定其生产性能、血液生化指标和经济效益分析。结果表明,试验组的DMI较对照组提高16.37%(P<0.05),平均日增重较对照组提高了16.56%;试验组羊的胴体重、胴体产肉率、肉骨比、净肉率、背脂厚度等较对照组差异不显着;在血液生化指标方面,试验组的血糖含量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饲料成本较采用常规日粮对照组降低了10.66%,经济效益提高了69.13%。总结:通过本试验表明福建省常见菌糠可作为非常规饲料资源,且经碱贮处理后效果更佳;山羊TMR日粮中添加适宜比例碱贮菌糠体外产气指标优于对照组,30%碱贮菌糠育肥羊饲养试验效果优于常规日粮。
高玉红,于海川,李秋凤,卢春莲,徐敏云,曹玉凤[2](2013)在《2012年国外肉牛营养价值评定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文章从精饲料营养、粗饲料营养和放牧饲养的补料营养三大方面综述了2012年国外肉牛营养评价的研究进展,并对其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分析,以期为我国肉牛饲养提供一些措施。
辛杭书,张永根,孟庆翔,Dirk E A,刘庆平[3](2011)在《包被尿素对活体外瘤胃发酵特性和微生物蛋白合成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选用普通尿素、包被尿素和大豆分离蛋白为氮源,以蒸汽压片玉米为主要碳源,配制等氮日粮,利用人工瘤胃双外流连续培养系统,研究包被尿素在基于蒸汽压片玉米日粮条件下对瘤胃发酵和微生物蛋白合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豆分离蛋白组的干物质(DM)和有机物(OM)消化率最高,普通尿素组最低(P=0.02),包被尿素组居中。普通尿素组的氨态氮NH3-N质量浓度最高(1.99 mg/dL),相比之下,包被尿素组的NH3-N质量浓度降低了30.2%(1.39 mg/dL),但仍然高于大豆分离蛋白组(1.04 mg/dL,P<0.000 1)。各处理间的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浓度无显着性差异(P=0.72),但TVFA中,各挥发酸摩尔比在处理间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相比大豆分离蛋白组日粮,普通尿素和包被尿素组具有较高的乙酸摩尔比例和乙酸/丙酸值(P<0.001),而大豆分离蛋白组的异丁酸摩尔比是其他2种日粮的3.96.8倍;日粮处理间的微生物蛋白合成效率(MOEFF)差异显着(P=0.05),与普通尿素组(真可消化有机物的含氮量为11.27 g/kg)相比,包被尿素组提高了15.6%(真可消化有机物的含氮量为13.03 g/kg),大豆分离蛋白组的微生物蛋白合成效率最高(真可消化有机物的含氮量为14.66 g/kg)。由此可见,与普通尿素相比,日粮中添加包被尿素并未明显改变瘤胃发酵模式,但显着提高了瘤胃微生物蛋白的合成效率。
辛杭书,任丽萍,孙长勉,E.A.Dirk,刘庆平,孟庆翔[4](2007)在《包被尿素与蒸汽压片玉米组合对活体外瘤胃氨氮释放和发酵参数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选用包被尿素、普通尿素(负对照)和大豆分离蛋白(正对照)作为氮源,普通玉米(对照)和蒸汽压片玉米作为碳源,采用2×3因子试验设计,利用活体外人工瘤胃产气法,研究包被尿素与蒸汽压片玉米组合对活体外瘤胃氨氮释放速度和发酵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瘤胃发酵18 h期间,无论基于哪种碳源,包被尿素处理的NH3-N值比普通尿素处理降低11.1%17.1%(P<0.001),也低于大豆分离蛋白处理;蒸汽压片玉米处理的氨氮释放速度比对照组降低3.3%13.7%(P<0.001);并在发酵前4 h中,有显着互作效应(P<0.05)。蒸汽压片玉米处理的产气速度显着高于对照(0.110 4 h-1,0.122 6 h-1,P<0.001),大豆分离蛋白的24 h干物质消化率为73.13%,显着高于其他处理(P<0.05)。普通玉米(对照)组的总挥发酸产量(101.33 mmol/L,96.69 mmol/L)和丁酸摩尔分数(13.58%,12.69%)显着高于蒸汽压片玉米处理组(P<0.05),而处理组的丙酸摩尔分数(22.11%,21.68%)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不同氮源与碳源的总挥发酸产量存在显着的互作效应(P<0.05)。试验结果表明:包被尿素与蒸汽压片玉米组合可以显着减缓瘤胃氨氮释放速度,而对72 h产气量及其他发酵参数没有明显影响。
同文江[5](2006)在《苜蓿叶粉在断奶仔猪日粮中的营养价值评定及应用研究》文中提出断奶仔猪的消化系统发育未成熟,其日粮主要由易消化原料组成,日粮设计的营养指标也主要考虑消化能、粗蛋白、钙、磷和氨基酸等。因为纤维含量高会影响消化性,故一般不考虑纤维含量。易消化日粮会延缓仔猪消化系统的发育,故仔猪日粮中包含一定量的纤维是必要的。然而,由于饲料资源目前的有限性和理想日粮的高成本,从而形成迄今为止,市场还缺乏价廉物美的较理想日粮,而断奶仔猪腹泻率高与此有直接关系。苜蓿叶粉具有粗蛋白含量高、粗纤维含量低和维生素含量丰富的特点,随着我国苜蓿产业化的发展,苜蓿叶粉已逐渐面市,这就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本试验旨在研究苜蓿叶粉在断奶仔猪日粮中的营养价值即在生产中的应用以期为断奶仔猪的日粮设计提供科学依据。与此同时,苜蓿叶粉可以代替断奶仔猪日粮中的部分豆粕,对于缓解蛋白质资源短缺、降低国内养殖业的生产成本、提高畜产品国际竞争力和促进西部退耕还草及我国草业的发展,为苜蓿草产业、养殖业和饲料工业的协调发展探索新的途径均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整个研究包括四个部分,具体如下:一苜蓿叶粉营养物质常规成分分析结果为:粗蛋白18.68%,粗脂肪1.84%,粗纤维20.74%,粗灰分12.22%,水分13.66%,钙2.18%,磷0.177%.;氨基酸测试结果(%)为:天冬氨酸2.253,苏氨酸0.727,丝氨酸0.781,谷氨酸2.271,脯氨酸0.854,甘氨酸0.888,丙氨酸0.885,胱氨酸0.048,缬氨酸0.938,蛋氨酸0.343,异亮氨酸0.773,亮氨酸1.95,酪氨酸0.631,苯丙氨酸0.937,赖氨酸0.801,组氨酸0.27,精氨酸1.293;总含量16.09。二选用32头35日龄断奶纯种大约克健康仔猪,按体重、窝别随机分为4组,分别饲喂玉米-豆粕-鱼粉无苜蓿叶粉基础日粮、5%、7.5%、10%苜蓿叶粉添加日粮。结果显示:各处理之间增重7.5%组54.1kg>5%组53.7kg>0基础日粮46.5kg>10%组43.1kg,增重和腹泻率综合比较5%添加组最好。这表明断奶仔猪日粮中添加苜蓿叶粉是可行的;试验结果还存在着饲料转化率随添加量增高而降低的趋势,但≤7.5%苜蓿叶粉添加量对断奶仔猪的适口性、生长性能影响不大。三选用48头35日龄断奶纯种大约克健康仔猪,按体重、窝别随机分为4组,分别饲喂3.5%、4.5%、5.5%、6.5%苜蓿叶粉添加日粮。结果表明:各组之间增重差异比较显着(F0.1(3,9)<F<F0.05(3,9)),4.5%组>5.5%组>6.5%组>3.5%组;腹泻率4.5%组<5.5%组<3.5%组<6.5%组,4.5%组腹泻次数最少,刚断奶一周内仅一头次,整个试验期仅2头次;饲料转化率3.5%组>6.5%组>4.5%组>5.5%组。添加4.5%苜蓿叶粉效果最好,可明显的提高日增重、饲料转化率和降低腹泻率,但统计结果差异不显着。苜蓿叶粉能够非常有效地减少腹泻,不仅会节省医药费等生产成本,仔猪生产性能也得
丰培金[6](2006)在《肉牛饲喂复合营养舔块的试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张峰[7](2004)在《不同氮源对绵羊生长性能、消化代谢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文中提出选用80只5月龄的杂交绵羊(萨福克×小尾寒羊),随机分为四组,研究了不同氮源对绵羊生长性能、消化代谢及血清部分生化指标的影响。对照组饲喂A常规日粮,试验组分为三个组别,分别为尿素组饲喂B日粮(2%尿素)、包被尿素组饲喂C日粮(2%包被尿素)、组合组饲喂D日粮(2%包被尿素+0.2%益生素)。通过对杂交绵羊的生长性能、消化代谢、血清中的碱性磷酸酶(AKP)、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氨酶(GOT)、尿素氮(BUN)、血清pH值等指标的测定。结果表明:(1)B、C和D日粮与A日粮相比,总增重量和日增重差异不显着(P>0.05),但C、D日粮总增重和日增重要大于其他组,有增加的趋势,其中以B日粮增重最少;(2)C和D日粮可以使绵羊沉积氮与可消化氮的比例提高3.68%~17.56%,且显着减少绵羊尿氮的排出(P<0.05)。和其他日粮相比,D日粮能显着提高绵羊的沉积氮。各组进食干物质、进食氮、粪氮、可消化氮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3)D日粮可以显着提高绵羊的干物质消化率、氮表观消化率、ADF和NDF的消化率以及酸不容灰分的利用率(P<0.05),其他各日粮之间差异不显着;(4)饲喂后两小时B、C、D日粮血清中碱性磷酸酶的活性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与A日粮相比,差异显着(P<0.05),四小时后各日粮间血清碱性磷酸酶活性趋于一致;(5)各日粮血清中谷草转氨酶活性在饲喂后两小时开始升高,其中以B日粮最高,与A日粮相比,差异显着(P<0.05),其他各日粮差异不显着,随着时间的变化,各组血清中谷草转氨酶活性开始下降,其中以B日粮下降较慢,四小时以后各组血清中谷草转氨酶活性又降到正常水平;(6)血清中谷丙转氨酶活性各组都有升高,以B日粮升高最快。与A日粮相比,三个试验日粮差异显着(P<0.05),随后各日粮血清中谷丙转氨酶活性开始下降,四小时后,与A比较,C和D差异不显着(P>0.05);(7)饲喂后两小时,试验日粮血清中的尿素氮水平显着高于A日粮(P<0.05),四个小时后血清中尿素氮水平达到最高值,随着时间的变化,各日粮血清中尿素氮水平接近一致,且差异不显着(P>0.05),但三个试验日粮血清尿素氮要高于A日粮9%~36.4%;(8)饲喂后两小时B日粮血清pH值显着高于其他各日粮(P<0.05),其他日粮之间无显着变化(P>0.05),四小时后A日粮与试验日粮血清pH值差异不显着。本试验结果表明,绵羊日粮添加2%尿素、2%包被尿素、2%包被尿素+0.2%益生素安全可靠,效果明显,试验日粮对绵羊的血清生化指标均在正常范围之内,其中,以C、D日粮对氮利用率效果最好。
张敏,常志强,臧延青,侯艳荣,林美玉[8](2002)在《玉米糖包被尿素在肉牛生产上的应用效果》文中研究说明采用3种不同水平的玉米糖包被尿素颗粒料对24头约17月龄的利木赞和延边黄牛的F1代进行了应用效果试验。结果表明:经60 d的饲养试验,试验各组牛的平均日增重分别为0.82,1.01,0.94 kg,与对照组的平均日增重(0.61 kg)相比较,差异极显着(P<0.01);试验各组平均采食的颗粒料量分别为(191.40±2.28),(174.50±4.23),(167.50±4.60)g/d;试验各组牛的有机物、粗蛋白质、粗纤维的消化率较对照组差异极显着(P<0.01);干物质、粗脂肪消化率差异不显着(P>0.05)。补饲颗粒料,可以提高粗料采食量及血液中的NH3浓度,但血氨浓度较对照组升高速度慢,不会造成中毒。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语表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1 研究背景 |
| 2 菌糠开发利用概况 |
| 2.1 菌糠资源现状 |
| 2.2 菌糠利用方式 |
| 2.2.1 菌糠作为肥料 |
| 2.2.2 菌糠作为重金属吸附剂 |
| 2.2.3 菌糠二次栽培食用菌 |
| 2.2.4 菌糠作为动物饲料 |
| 2.3 菌糠营养价值 |
| 3 菌糠饲料制约因素 |
| 4 菌糠饲料化处理工艺研究进展 |
| 4.1 化学法研究进展 |
| 4.1.1 酸处理法 |
| 4.1.2 碱处理法 |
| 4.1.3 氨化处理法 |
| 4.1.4 复合处理法 |
| 4.2 物理法研究进展 |
| 4.2.1 粉碎和揉搓 |
| 4.2.2 压制和加压 |
| 4.2.3 热喷、膨化和蒸汽爆破 |
| 4.2.4 高能辐射和微波处理 |
| 4.2.5 脱水处理 |
| 4.3 生物学法研究进展 |
| 4.3.1 微贮 |
| 4.3.2 酶解 |
| 4.3.3 青贮 |
| 5 饲料营养价值评定研究进展 |
| 5.1 化学分析法 |
| 5.2 消化试验法 |
| 5.2.1 体内法 |
| 5.2.2 半体内法 |
| 5.2.3 体外法 |
| 6 菌糠在动物生产上的应用 |
| 6.1 菌糠在反刍动物上的应用 |
| 6.2 菌糠在单胃动物上的应用 |
| 6.3 菌糠在禽类上的应用 |
| 6.4 菌糠在水产上的应用 |
| 7 目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
| 7.1 目的意义 |
| 7.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 7.3 预期成果 |
| 第二章 福建常见菌糠营养成分及营养特性分析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材料 |
| 1.2 营养成分分析 |
| 1.3 游离棉酚测定 |
| 1.4 相对饲喂价值(RFV)计算 |
| 1.5 CNCPS成分分析 |
| 1.6 统计分析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福建常见菌糠常规营养成分及RFV分析 |
| 2.2 福建常见菌糠SP、NPN、NDFIP、淀粉及游离棉酚含量分析 |
| 2.3 福建常见菌糠碳水化合物组分分析 |
| 2.4 福建常见菌糠蛋白质组分分析 |
| 3 讨论 |
| 3.1 福建常见菌糠营养价值 |
| 3.2 福建常见菌糠碳水化合物特性 |
| 3.3 福建常见菌糠蛋白质特性 |
| 3.4 福建常见菌糠游离棉酚含量 |
| 4 小结 |
| 第三章 真姬菇菌糠碱贮效果研究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材料 |
| 1.1.1 真姬菇菌糠 |
| 1.1.2 碱贮添加物 |
| 1.2 方法 |
| 1.2.1 试验设计 |
| 1.2.2 碱贮处理 |
| 1.2.3 样品制备 |
| 1.2.4 化学成分分析 |
| 1.2.5 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组分计算 |
| 1.2.6 相对饲喂价值(RFV)计算 |
| 1.2.7 游离棉酚含量测定 |
| 1.3 统计分析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碱贮对真姬菇菌糠pH值和感官评定的影响 |
| 2.2 CaO碱贮对真姬菇菌糠营养成分及游离棉酚含量影响 |
| 2.3 CaO碱贮对真姬菇菌糠碳水化合物及蛋白质组分影响 |
| 2.4 Ca(OH)_2 碱贮对真姬菇菌糠营养成分及游离棉酚含量影响 |
| 2.5 Ca(OH)_2 碱贮对真姬菇菌糠碳水化合物及蛋白质组分影响 |
| 2.6 CaO+尿素复合碱贮对真姬菇菌糠营养成分和游离棉酚含量影响 |
| 2.7 CaO+尿素复合碱贮对真姬菇菌糠碳水化合物及蛋白质组分影响 |
| 2.8 Ca(OH)_2+尿素复合碱贮对真姬菇菌糠营养成分和游离棉酚含量影响.. |
| 2.9 Ca(OH)_2+尿素复合碱贮对真姬菇菌糠碳水化合物及蛋白质组分影响.. |
| 3 讨论 |
| 3.1 碱贮对真姬菇菌糠营养成分的影响 |
| 3.2 碱贮对真姬菇菌糠游离棉酚含量的影响 |
| 3.3 碱贮对真姬菇菌糠营养特性的影响 |
| 4 小结 |
| 第四章 复合碱贮菌糠山羊TMR配方筛选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材料 |
| 1.1.1 试验动物 |
| 1.1.2 试验菌糠 |
| 1.2 试验设计 |
| 1.2.1 复合碱贮菌糠育肥羊TMR配方设计 |
| 1.2.2 复合碱贮菌糠种公羊TMR配方设计 |
| 1.2.3 复合碱贮菌糠空怀母羊TMR配方设计 |
| 1.2.4 复合碱贮菌糠怀孕母羊TMR配方设计 |
| 1.3 体外发酵试验 |
| 1.4 瘤胃发酵参数指标测定 |
| 1.5 统计分析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复合碱贮菌糠育肥羊TMR配方筛选 |
| 2.1.1 产气量 |
| 2.1.2 pH、NH3-N、MCP和 IVTD |
| 2.1.3 VFA |
| 2.2 复合碱贮菌糠种公羊TMR配方筛选 |
| 2.2.1 产气量 |
| 2.2.2 pH、NH3-N、MCP和 IVTD |
| 2.2.3 VFA |
| 2.3 复合碱贮菌糠空怀母羊TMR配方筛选 |
| 2.3.1 产气量 |
| 2.3.2 pH、NH3-N、MCP和 IVTD |
| 2.3.3 VFA |
| 2.4 复合碱贮菌糠怀孕母羊TMR配方筛选 |
| 2.4.1 产气量 |
| 2.4.2 pH、NH3-N、MCP和 IVTD |
| 2.4.3 VFA |
| 3 讨论 |
| 3.1 产气量 |
| 3.2 发酵指标 |
| 3.3 VFA |
| 4 小结 |
| 4.1 复合碱贮菌糠育肥羊TMR配方筛选 |
| 4.2 复合碱贮菌糠种公羊TMR配方筛选 |
| 4.3 复合碱贮菌糠空怀母羊TMR配方筛选 |
| 4.4 复合碱贮菌糠怀孕母羊TMR配方筛选 |
| 第五章 复合碱贮菌糠育肥羊TMR饲养试验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材料和试验地点 |
| 1.2 试验设计及日粮配方 |
| 1.3 饲养管理 |
| 1.4 测定指标 |
| 1.4.1 生长性能 |
| 1.4.2 屠宰性能 |
| 1.4.3 血液生化指标 |
| 1.4.4 经济效益分析 |
| 1.5 统计分析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生长性能 |
| 2.2 屠宰性能 |
| 2.3 血液生化指标 |
| 2.4 经济效益分析 |
| 3 讨论 |
| 3.1 复合碱贮菌糠对肉羊生产性能的影响 |
| 3.2 复合碱贮菌糠对肉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 3.3 复合碱贮菌糠育肥羊经济效益分析 |
| 4 小结 |
| 本研究主要创新点 |
|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期间研究成果 |
| 附录 |
| 1 精饲料营养 |
| 1.1 蛋白质饲料 |
| 1.2 能量饲料 |
| 2 粗饲料营养 |
| 3 放牧饲养的补料营养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样品来源 |
| 1.2 样品准备及试验设计 |
| 1.3 瘤胃液供体动物 |
| 1.4 试验设备及方法 |
| 1.4.1 连续培养 |
| 1.4.2 样品收集及处理 |
| 1.4.3 样品分析方法 |
| 1) 发酵液pH测定。 |
| 2) 氨态氮测定。 |
| 3) VFA测定。 |
| 4) 营养物质消化率。 |
| 5) 微生物合成效率。 |
| 1.5 结果计算与统计分析 |
| 2 结果与讨论 |
| 2.1 包被尿素对体外双外流连续培养日粮营养物质消化率的影响 |
| 2.2 包被尿素对体外双外流连续培养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 |
| 2.3 包被尿素对日粮氮代谢和微生物蛋白合成效率的影响 |
| 3 小 结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样品来源 |
| 1.2 样品准备及试验设计 |
| 1.3 活体外发酵 |
| 1) 活体外人工瘤胃产气量测定。 |
| 2) 主要检测指标及分析方法。 |
| 1.4 统计处理 |
| 2 结果与讨论 |
| 2.1 不同种类氮源和碳源组合对活体外瘤胃氨氮释放动态的影响 |
| 2.2 不同种类氮源和碳源组合对活体外发酵动态产气参数和干物质消化率的影响 |
| 2.3 不同种类氮源和碳源组合对活体外瘤胃pH和VFA的影响 |
| 3 结 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文献综述 |
| 第一章 苜蓿的营养价值及应用研究现状 |
| 1.1 苜蓿的营养价值与加工利用 |
| 1.1.1 苜蓿一般化学营养成分含量 |
| 1.1.2 苜蓿的各类化学成分 |
| 1.1.3 苜蓿草产品加工的意义及生产中的应用 |
| 1.1.4 苜蓿草产品的市场与质量标准 |
| 1.2 苜蓿草产业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
| 1.2.1 苜蓿的形态习性 |
| 1.2.2 苜蓿的适应性与抗逆性 |
| 1.2.3 苜蓿草产业的发展与我国的生态环境建设 |
| 1.3 我国苜蓿产业的发展现状 |
| 1.3.1 我国苜蓿产业化的发展 |
| 1.3.2 苜蓿草产品的国内外市场 |
| 1.4 断奶仔猪的蛋白质营养与蛋白质饲料研究进展 |
| 1.4.1 仔猪营养生理 |
| 1.4.2 早期断奶仔猪的蛋白质消化障碍 |
| 1.4.3 断奶仔猪腹泻的防治及抗生素生长促进剂替代物研究进展 |
| 1.4.4 断奶仔猪蛋白质营养研究进展 |
| 1.5 苜蓿利用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 |
| 1.5.1 大豆的抗营养因子与其消除的技术措施 |
| 1.5.2 断奶仔猪优质蛋白源缺点 |
| 1.5.3 苜蓿叶粉作为畜禽优质蛋白源的可能性 |
| 试验研究 |
| 前言 |
| 第二章 苜蓿叶粉的制备和营养成分分析 |
| 2.1 材料与方法 |
| 2.1.1 苜蓿叶粉制备 |
| 2.1.2 苜蓿叶粉营养成分的化学分析 |
| 2.2 结果与分析 |
| 2.2.1 常规营养成分 |
| 2.2.2 氨基酸组成 |
| 2.3 讨论 |
| 2.4 结论 |
| 第三章 苜蓿叶粉不同比例代替豆粕饲喂断奶仔猪效果试验 |
| 3.1 材料与方法 |
| 3.1.1 苜蓿叶粉 |
| 3.1.2 试验动物与日粮 |
| 3.1.3 饲养管理 |
| 3.1.4 生产性能和腹泻指标测定 |
| 3.1.5 统计分析 |
| 3.2 结果与分析 |
| 3.2.1 添加不同比例苜蓿叶粉对断奶仔猪腹泻的影响 |
| 3.2.2 添加不同比例苜蓿叶粉对断奶仔猪生产性能的影响 |
| 3.2.3 增重统计分析 |
| 3.3 讨论 |
| 3.3.1 苜蓿叶粉与豆粕、棉仁粕、菜籽粕及小麦麸的常规营养成分比较 |
| 3.3.2 苜蓿叶粉与豆粕、棉仁粕、菜籽粕及小麦麸的氨基酸含量比较分析 |
| 3.3.3 苜蓿叶粉用于断奶仔猪日粮的可行性 |
| 3.4 结论 |
| 第四章 不同添加比例苜蓿叶粉对断奶仔猪生产性能的影响 |
| 4.1 材料与方法 |
| 4.1.1 试验动物与日粮 |
| 4.1.2 饲养管理 |
| 4.1.3 生产性能和腹泻指标测定 |
| 4.1.4 统计分析 |
| 4.2 结果与分析 |
| 4.2.1 苜蓿叶粉不同添加比例对断奶仔猪生产性能的影响 |
| 4.2.2 添加不同比例苜蓿叶粉对仔猪腹泻的影响 |
| 4.3 讨论 |
| 4.4 结论 |
| 第五章 苜蓿叶粉饲喂断奶仔猪的消化试验 |
| 5.1 材料与方法 |
| 5.1.1 试验动物 |
| 5.1.2 饲养管理 |
| 5.1.3 粪样处理 |
| 5.1.4 化验分析 |
| 5.1.5 表观消化率 |
| 5.2 结果与分析 |
| 5.3 讨论 |
| 5.4 小结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复合营养舔块配方及营养成分 (见表1) |
| 1.2 供试牛的日粮成分及其营养成分 |
| 1.3 供试牛情况及饲养管理方法 |
| 1.4 试验时间 |
| 1.5 体重测定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复合舔块对牛体重的影响 (见表2) |
| 2.2 复合营养舔块对供试牛体尺的影响 (见表3) |
| 2.3 粗饲料与复合营养舔块的平均采食量 (见表4) |
| 2.4 经济效益分析 (见表5) |
| 3 讨论 |
| 4 结论 |
| 1 引言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试验设计及试验动物 |
| 2.2 样品采集与处理 |
| 2.2.1 粪样的收集 |
| 2.2.2 尿样的收集 |
| 2.2.3 血样的采集 |
| 2.3 测定仪器、指标与方法 |
| 2.3.1 实验仪器 |
| 2.3.2 测定指标 |
| 2.3.3 饲料、粪、尿中指标测定方法 |
| 2.3.4 碱性磷酸酶(AKP)总活性的测定 |
| 2.3.5 谷草转氨酶(GOT)活性的测定 |
| 2.3.6 谷丙转氨酶(GPT)活性的测定 |
| 2.3.7 血清尿素氮(BUN)的测定 |
| 2.3.8 血清pH值的测定 |
| 2.4 实验数据统计处理 |
| 3 结果与分析 |
| 3.1 不同氮源对杂交绵羊(萨福克×小尾寒羊)生长性能的影响 |
| 3.2 不同氮源对杂交绵羊(萨福克×小尾寒羊)消化代谢的影响 |
| 3.2.1 不同氮源对杂交绵羊(萨福克×小尾寒羊)进食干物质、进食氮的影响 |
| 3.2.2 不同氮源对杂交绵羊(萨福克×小尾寒羊)氮沉积、粪氮、尿氮等指标的影响 |
| 3.2.3 不同氮源对杂交绵羊(萨福克×小尾寒羊)消化率的影响 |
| 3.3 不同氮源对杂交绵羊(萨福克×小尾寒羊)血液指标的影响 |
| 3.3.1 不同氮源对杂交绵羊(萨福克×小尾寒羊)血清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
| 3.3.2 不同氮源对杂交绵羊(萨福克×小尾寒羊)血清谷草转氨酶活性的影响 |
| 3.3.3 不同氮源对杂交绵羊(萨福克×小尾寒羊)血清谷丙转氨酶活性的影响 |
| 3.3.4 不同氮源对杂交绵羊(萨福克×小尾寒羊)血清尿素氮的影响 |
| 3.3.5 不同氮源对杂交绵羊(萨福克×小尾寒羊)血液pH值的影响 |
| 4 讨论 |
| 4.1 不同氮源对杂交绵羊(萨福克×小尾寒羊)生长性能的影响 |
| 4.2 不同氮源对杂交绵羊(萨福克×小尾寒羊)进食干物质、进食氮的影响 |
| 4.3 不同氮源对杂交绵羊(萨福克×小尾寒羊)氮沉积、粪氮、尿氮等指标的影响 |
| 4.4 不同氮源对杂交绵羊(萨福克×小尾寒羊)消化率的影响 |
| 4.5 不同氮源对杂交绵羊(萨福克×小尾寒羊)血清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
| 4.6 不同氮源对杂交绵羊(萨福克×小尾寒羊)血清谷草转氨酶活性的影响 |
| 4.7 不同氮源对杂交绵羊(萨福克×小尾寒羊)血清谷丙转氦酶活性的影响 |
| 4.8 不同氮源对杂交绵羊(萨福克×小尾寒羊)血清尿素氮的影响 |
| 4.9 不同氮源对杂交绵羊(萨福克×小尾寒羊)血液pH值的影响 |
| 5 经济效益分析 |
| 6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在读期间已发表学术论文 |
| 作者简历 |
| 致谢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玉米糖包被尿素颗粒料的配方 |
| 1.2 供试牛的日粮配方和颗粒料营养成分 |
| 1.3 供试牛的饲养管理方法 |
| 1.4 预试期与试验期 |
| 1.5 体重测定 |
| 1.6 消化试验 |
| 1.7 测定项目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补饲颗粒料对试验牛体重变化的影响 |
| 2.2 消化试验结果 |
| 2.3 粗饲料与颗粒料的平均采食量 |
| 2.4 饲喂颗粒料对血氨(NH3)含量的影响 |
| 2.5 瘤胃中挥发性脂肪酸的变化 |
| 2.6 饲喂颗粒料对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 3 讨论 |
| 4 小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