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彩[1](2017)在《华鲁恒升480t/h煤粉炉烟气脱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国家环保部门对锅炉烟气成分中氮氧化物NOx排放要求的不断提高,环保压力进一步加大,华鲁恒升公司1台新建480t/h煤粉锅炉尾气的低氮排放技术开发的实际意义更加突出。本文针对480 t/h煤粉锅炉的技术改造,开展了如下研究工作:1、针对新建480 t/h煤粉炉的使用煤种,经过技术比选确定了锅炉的结构形式,为烟气低NOx排放提供技术配置方向。2、在分析原有260 t/h煤粉锅炉低NOx燃烧技术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针对新建480 t/h煤粉炉的低氮燃烧技术开展研究,尝试等离子无油点火装置取代原燃油点火模式的可能性,以消除开车阶段烟囱冒黑烟现象。3、开展煤粉制备工艺研究,为锅炉低氮燃烧技术的应用创造条件。4、开展480 t/h煤粉炉SCR脱硝技术研究与应用,确保煤粉炉烟气达到排放标准。
季广辉[2](2015)在《ZGM113N型磨煤机增加出力改造研究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国内外对煤粉制备系统的研究非常重视,发达国家在这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获得了良好的结果。我国从八十年代引进中速磨煤机的技术以来,中速磨得到了巨大发展,目前主要关注如何在提高其制粉的效率前提下,满足对不同煤种适应性和增加单台出力满足锅炉负荷要求。某燃煤电厂600MW机组锅炉改为燃用低热值的煤后,原来设计的磨煤机采用的五运—备的运行方式,在机组满负荷时已经无法满足所需要的燃煤量。由于现有燃用煤质的发热量降低,必须对磨煤机进行增加出力改造。本文根据校核计算和设备增容,对磨煤机的磨盘、磨辊、喷嘴环、静环、拉杆连接套等主要磨煤机部件进行了升级改造,通过增大辊套、衬瓦尺寸,加大碾磨面积,修正调整液压变加载力,提高了磨煤机的出力,这些改造通用性较强,改造实施方便。改造部件作为常规的易损件,可以通过备品备件的形式提供,大大降低了改造费用,各项性能指标优于设计值,有力的保障了发电机组的安全稳定运行。经过本次改造,磨煤机的单耗量降低,达到了节能降耗的目的。改造后的磨煤机均可以在61.5t/h出力下运行,达到了同比增加6t/h的设计要求,磨煤机出力提高18%。在其出力为61.5t/h时的通风阻力均为5.2kPa左右,满足最大出力时通风阻力小于6.54 kPa的设计要求。磨煤机改造前平均单耗为10.01kwh/t,改造后平均单耗9.05 kwh/t。磨煤机在增加出力改造后,磨煤机的单耗要显着低于改造前的单耗,收到了显着的效果。
王立芳[3](2013)在《新型MPS中速磨煤机的理论计算及结构有限元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磨煤机是火力发电厂相当重要的辅助设备,其运行状况直接影响机组运行的安全性、稳定性和经济性。老式MPS中速磨煤机可以磨制无烟煤、烟煤,但磨制高水分褐煤有很大的局限性。而新型MPS中速磨煤机磨制无烟煤、烟煤特别是高水分褐煤具有较好的碾磨性和控制性。因此新型MPS中速磨煤机广泛应用在各大型的火力发电厂。我国褐煤资源比较丰富,被作为燃料在各个火力发电站中大量的使用。但已探明使用的褐煤资源中,高水分褐煤居多。因此各个电力设计院和用户都希望采用中速磨煤机来磨制上述褐煤,由此带来了需要解决的中速磨煤机对褐煤的磨制和干燥问题。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新型MPS中速磨煤机技术被引进国内市场,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各个电力设计院及用户的需求。但引进磨煤机在实际运行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本课题力求在新型MPS磨煤机的选型计算、结构计算、结构改进及优化设计等方面进行研究与分析,根据煤质煤量的变化将新型MPS磨煤机在实际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优化设计,进而实现减小振动、降低电耗、减小磨损、降低成本等,使磨煤机的出力和经济性达到最佳。本论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工作:(1)简要的描述了MPS型中速磨煤机的国内外发展现状。(2)简单介绍了新型MPS型中速磨煤机的结构、性能及工作原理等。(3)对新型MPS型中速磨煤机的选型计算、热平衡计算及各个参数的计算。(4)探索研究新型MPS中速磨煤机密封结构设计改进。(5)根据有限元分析对新型MPS型中速磨煤机的主要部件进行了力学分析。本论文通过对磨煤机的计算及分析使其结构更合理,生产工艺更简化,安装、检修更方便,提高了MPS中速磨煤机的使用性能与经济性。
白云峰[4](2008)在《等离子点火技术在灵武电厂600MW机组上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世界性的能源紧张,原油价格不断上涨,节约用油已经成为紧迫和长期的任务。从我国石油供需情况看,工业用油约占石油消费量的一半,其中燃料油占工业用油的35%左右。因此,解决好发电企业燃料油的节约和替代是缓解我国石油短缺的有效途径之一。近年来,火力发电厂中的节油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少油和无油点火技术在燃煤锅炉上陆续应用。本文对比了目前正在研究和使用的少油点火、无油点火技术,对它们的特点和应用情况进行分析,其中等离子点火节油效果明显、适应性强,获得广泛的应用,通过几年的电厂实际应用已经成熟。本文报告了等离子点火技术在灵武发电厂600MW燃煤机组的应用研究工作,主要包括:1)分析了等离子点火系统的工作原理、技术性能、系统构成、控制系统;2)根据灵武发电厂600MW机组炉型、燃烧方式、制送粉系统形式及煤种特点,制定了出该机组等离子点火的技术方案;3)等离子点火技术在灵武发电厂600MW燃煤机组的应用情况,包括:系统及主要设备技术规范;等离子点火系统的系统构成;离子点火系统的安装、调试。通过调试获得系统各项参数,确定启动过程的锅炉燃料量及需要的一次风温度;4)灵武发电厂600MW燃煤机组应用等离子点火取得的经济效益;5)灵武发电厂600MW燃煤机组等离子点火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祖歌[5](2008)在《热电厂环境影响评价共性问题研究 ——以丹东金山热电厂新建工程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人类经济的发展导致了对环境的破坏,为了人类的健康和生物的生存环境,要对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的含量做出限制性的规定,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世界各国意思到环境的重要性,纷纷建立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国2003年也将此项工作法制化。本文通过对热电项目的工程分析,认为热电厂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需要特别把握的共性问题为:与产业政策的相符性;准确预测大气污染物的产生负荷、污染物浓度,确定合理的烟囱高度,提出具体可行的大气污染物污染防治措施;准确预测污水产生负荷、污染物浓度,提出具体可行的污水治理措施,提高水循环利用水平;固体废渣(粉煤灰、炉渣、脱硫石膏等)的综合利用措施;清洁生产评价;风险评价。本文在提出热电厂建设环境影响共性问题的前提下,以丹东金山热电厂新建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为例,对环境影响评价中因子选择、工程污染分析、清洁生产、污染预测与评价、污染防治对策、风险分析等方面问题进行了系统深入的分析评价,提出了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的热电厂污染治理措施,从而使热电厂建设产生的环境问题控制在可以接受的水平上。通过计算确定丹东金山热电厂的烟囱合理高度为190m、出口内径为7m,同时为保证周围空气环境质量,工程用煤应采用低灰分、低硫煤;烟气采用静电除尘器除尘后,采用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设施,静电除尘器除尘效率不低于99.7%。提出了灰渣装卸、输送及贮灰场防治措施。提出了粉煤灰、炉渣及脱硫石膏的综合利用措施和途径。分析了热电厂输变电线路的电磁辐射和无线电干扰等环境问题,提出了降低电磁辐射影响、避免无线电干扰、过电压保护及降低静电感应场强水平的措施。通过对除尘、脱硫设施、废水处理设施等非正常工况排放进行分析,提出事故防范措施;同时对油罐提出了风险防护措施。从生产工艺与装备、污染物产生指标及废物综合利用指标等方面分析了项目的清洁生产水平。
王峰[6](2006)在《衡丰公司300MW机组锅炉制粉系统节能分析与实践》文中指出本文详细介绍了制粉系统的热力计算方法,针对河北衡丰发电有限责任公司300MW燃煤锅炉制粉系统进行了节能分析与实践应用。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制粉系统热力分析根据物质平衡、能量平衡原理计算出制粉系统干燥剂的数量、温度、和组成成分,计算主要管道流量,并校核系统末端干燥剂的露点及一次风速,通过计算了解制粉系统运行的经济性、安全性,发现系统运行中的问题及产生问题的原因,为解决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另一部分是结合衡丰公司实际,具体阐述中间仓储式制粉系统在衡丰公司300MW燃煤锅炉上的应用和治理改造方面的经验。
文开革,魏守武[7](2000)在《35t/h煤粉锅炉风扇式磨煤机节水改造》文中研究指明在满足磨煤机轴承箱和锅炉取样器冷却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冷却水串联改造,并对改造后的冷却器进行了强度校核,运行实践表明,经济效益十分显着。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符号说明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1.1 超低排放的概念 |
| 1.2 低氮燃烧器技术 |
| 1.3 低氮燃烧器配套等离子点火技术 |
| 1.3.1 常规燃油点火技术 |
| 1.3.2 等离子无油点火技术 |
| 1.4 低氮燃烧器配套煤粉制备技术 |
| 1.4.1 制粉系统类型 |
| 1.4.2 制粉系统性能比较 |
| 1.5 烟气还原法脱硝技术 |
| 1.5.1 非选择性催化还原法—SNCR工艺 |
| 1.5.2 选择性催化还原法—SCR工艺 |
| 1.6 论文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
| 1.7 课题研究内容 |
| 第二章 480t/h煤粉炉的选型与工艺配置方案 |
| 2.1 新建锅炉的建设背景 |
| 2.2 新建480t/h煤粉炉的选型、配置 |
| 2.2.1 锅炉基本工作参数 |
| 2.2.2 煤质资料 |
| 2.2.3 炉型热力核算 |
| 2.2.4 锅炉设计特点 |
| 2.3 新建480t/h煤粉炉的低氮燃烧配置方法 |
| 2.3.1 低氮燃烧技术选择 |
| 2.3.2 烟气脱硝工艺选择 |
| 2.3.3 锅炉辅助设备配置 |
| 2.3.4 锅炉配置特点及主要经济技术数据表 |
| 第三章 480t/h煤粉炉低氮燃烧技术研究与设计 |
| 3.1 原260t/h煤粉炉采用的燃烧器技术分析 |
| 3.2 原260t/h煤粉炉低氮技术改造 |
| 3.3 新建480t/h煤粉炉的低氮燃烧技术研究 |
| 3.4 低氮燃烧器的布置及安装 |
| 3.4.1 低氮燃烧器的四角切圆布置 |
| 3.4.2 燃烧器安装 |
| 3.5 配套等离子点火装置 |
| 第四章 480t/h锅炉配套煤粉制备工艺设计 |
| 4.1 煤粉制备系统工艺选择 |
| 4.1.1 制粉系统的选择依据 |
| 4.1.2 中速磨煤机特点 |
| 4.2 原260t/h煤粉炉煤粉制备工艺及存在的问题 |
| 4.2.1 260t/h煤粉炉煤粉制备工艺 |
| 4.2.2 钢球磨煤机的特点 |
| 4.2.3 中间储仓式制粉系统存在的问题 |
| 4.3 新建480t/h煤粉炉制粉系统工艺研究 |
| 第五章 480t/h粉煤锅炉烟气脱硝SCR技术设计 |
| 5.1 480t/h煤粉炉尾部烟气脱硝技术的设计 |
| 5.1.1 480t/h煤粉炉SCR脱硝工艺设计参数 |
| 5.1.2 480t/h煤粉炉SCR脱硝还原剂和催化剂 |
| 5.2 480t/h煤粉炉SCR脱硝布置图 |
| 第六章 燃煤锅炉烟气脱硝技术改造效果分析 |
| 6.1 低氮燃烧器的空气动力场试验 |
| 6.2 试验过程 |
| 6.2.1 试验方法及具体内容 |
| 6.2.2 试验数据分析 |
| 6.3 低氮燃烧器的运行分析 |
| 6.4 低氮燃烧+SCR脱硝实际运行效果监测 |
| 第七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 作者及导师简介 |
| 附表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2.1 磨煤机的引进 |
| 1.2.2 国产磨煤机的设计 |
|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 |
| 第2章 中速磨煤机系统介绍 |
| 2.1 磨煤机的分类 |
| 2.2 中速磨煤机的工作原理 |
| 2.2.1 磨煤机主要技术参数说明 |
| 2.2.2 磨煤机转速与出力 |
| 2.2.3 磨煤机基本一次风量和加载力 |
| 2.2.4 磨煤机的单位功耗和通风阻力 |
| 2.3 中速磨煤机直吹式制粉系统 |
| 2.4 ZGM型磨煤机结构特征 |
| 2.4.1 磨煤机的工作状态 |
| 2.4.2 磨煤机的磨辊结构 |
| 第3章 磨煤机改造技术参数确定 |
| 3.1 参数确定依据 |
| 3.2 出力的计算 |
| 3.3 热平衡计算 |
| 3.4 研磨部件尺寸确定 |
| 3.5 耐磨材质主要指标选定 |
| 3.6 新型拉杆连接套设计 |
| 3.7 旋转喷嘴校核设计 |
| 3.8 新型静环校核设计 |
| 3.9 加载力调整 |
| 3.10 本章小结 |
| 第4章 改造方案实施及实验验证 |
| 4.1 改造方案的实施 |
| 4.2 磨煤机性能测试 |
| 4.2.1 磨煤机主要技术参数 |
| 4.2.2 给煤机主要技术参数 |
| 4.2.3 煤质分析 |
| 4.3 试验条件依据与方法 |
| 4.3.1 试验条件 |
| 4.3.2 试验方法 |
| 4.4 测试结果及分析 |
| 4.5 经济性分析 |
| 4.5.1 磨煤机增加出力改造前后的费用对比 |
| 4.5.2 磨煤机增加出力改造后的经济性分析 |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 5.1 主要研究成果 |
| 5.2 下一步工作展望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 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 1.3 MPS 型磨煤机发展概述 |
| 1.3.1 国外 MPS 型中速磨煤机发展现状 |
| 1.3.2 国内 MPS 型中速磨煤机发展现状 |
| 1.4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 1.5 本章小结 |
| 第2章 MPS 型中速磨煤机的介绍 |
| 2.1 磨煤机的分类 |
| 2.2 MPS 型中速磨煤机及制粉系统的选型原则 |
| 2.2.1 选型原则 |
| 2.2.2 中速磨正压冷一次风机直吹式制粉系统的特点 |
| 2.3 MPS 中速磨煤机工作原理 |
| 2.4 新型 MPS 中速磨煤机技术和性能介绍 |
| 2.4.1 新型 MPS 中速磨煤机技术特点 |
| 2.4.2 新型 MPS 中速磨煤机的技术应用 |
| 2.5 新型 MPS 中速磨煤机的结构 |
| 2.6 新型 MPS 中速磨煤机防振动的技术措施 |
| 2.7 本章小结 |
| 第3章 新型 MPS 中速磨煤机的理论计算 |
| 3.1 工程概况 |
| 3.2 新型 MPS 中速磨煤机选型计算 |
| 3.3 新老式 MPS 中速磨煤机选型对比 |
| 3.4 新型 MPS 中速磨煤机出口温度 tM2计算: |
| 3.5 新型 MPS 中速磨煤机热平衡计算 |
| 3.6 锅炉一次风率的计算 |
| 3.7 新型 MPS 中速磨机电动机的选型 |
| 3.8 新型 MPS 中速磨机分离器的选型 |
| 3.9 新型 MPS 中速磨机的磨辊尺寸计算 |
| 3.10 本章小结 |
| 第4章 新型 MPS 中速磨煤机密封结构设计改进 |
| 4.1 管道阻力 |
| 4.2 密封风量计算 |
| 4.3 风量分析 |
| 4.4 本章小结 |
| 第5章 新型 MPS 中速磨煤机的结构有限元分析 |
| 5.1 有限元分析简介 |
| 5.1.1 有限元分析的概况 |
| 5.1.2 有限元分析的作用 |
| 5.1.3 有限元分析的目的及概念 |
| 5.2 新型中速磨煤机优化后壳体的有限元分析 |
| 5.2.1 设备参数 |
| 5.2.2 计算分析的要求 |
| 5.2.3 计算依据及计算说明 |
| 5.2.4 结构载荷及工况分析 |
| 5.2.5 Pro/Engineer 三维建模 |
| 5.2.6 有限元建模 |
| 5.2.7 分析结果 |
| 5.3 新型中速磨煤机耐磨元件的有限元分析 |
| 5.3.1 加载架有限元分析 |
| 5.3.2 磨盘有限元分析 |
| 5.3.3 磨辊支架 |
| 5.4 计算结论 |
| 5.4.1 静应力及静刚度 |
| 5.4.2 强度应力 |
| 5.4.3 动刚度 |
| 5.4.4 有限元计算分析及最终优化方案 |
| 5.5 有限元分析结果 |
| 5.6 本章小结 |
| 第6章 结论 |
| 6.1 总结 |
| 6.2 展望与探讨 |
| 参考文献 |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煤粉炉点火技术现状 |
| 1.2 煤粉炉点火技术的发展 |
| 1.2.1 少油点火 |
| 1.2.2 几种主要的无油点火技术 |
| 1.3 等离子点火技术主要技术特点和应用情况 |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
| 2 等离子点火系统及主要技术指标 |
| 2.1 等离子点火煤粉燃烧器工作原理 |
| 2.1.1 点火机理 |
| 2.1.2 等离子发生器工作原理 |
| 2.1.3 等离子发生器内流动传热过程分析 |
| 2.1.4 等离子体射流对煤粉的促燃 |
| 2.1.5 燃烧机理 |
| 2.2 技术性能 |
| 2.2.1 环境条件 |
| 2.2.2 可靠性指标 |
| 2.3 系统构成 |
| 2.4 电源柜及控制系统 |
| 3 灵武电厂600MW 机组等离子点火系统技术方案 |
| 3.1 机组主要设备技术规范 |
| 3.1.1 机组系统简介 |
| 3.1.2 制粉系统及燃烧设备简介 |
| 3.2 等离子点火技术方案 |
| 3.3 等离子点火方案系统构成 |
| 3.3.1 等离子燃烧器 |
| 3.3.2 等离子发生器 |
| 3.3.3 隔离变压器 |
| 3.3.4 等离子电源控制柜 |
| 3.3.5 冷炉制粉系统 |
| 3.3.6 载体空气系统 |
| 3.3.7 冷却水系统 |
| 3.3.8 控制系统 |
| 3.3.9 图像火检及冷却风系统 |
| 3.3.10 风速在线监测装置 |
| 3.3.11 壁温测量装置 |
| 3.3.12 等离子逻辑说明 |
| 4 等离子点火系统安装和调试 |
| 4.1 等离子点火系统安装 |
| 4.1.1 等离子点火装置 |
| 4.1.2 等离子点火辅助系统 |
| 4.1.3 隔离变压器、整流柜、控制柜 |
| 4.2 等离子燃烧系统的热态调试 |
| 4.3 启动前辅助系统和控制系统的调试 |
| 4.3.1 一次风系统的调试 |
| 4.3.2 冷却水系统的调试 |
| 4.3.3 载体风系统的调试 |
| 4.3.4 电源供电系统的调试 |
| 4.3.5 等离子监控系统的调试 |
| 4.3.6 等离子点火系统冷态拉弧试验 |
| 4.3.7 等离子点火系统各项联锁、保护的传动试验 |
| 4.4 等离子燃烧器的整套启动试运 |
| 4.4.1 等离子燃烧器的启动试运 |
| 4.4.2 等离子燃烧器的整套启动试运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
| 4.5 火检冷却风系统的调试 |
| 4.6 操作界面介绍 |
| 4.7 运行的控制与调节 |
| 4.8 运行主要参数 |
| 4.9 灵武#2 炉等离子点火系统启动调试情况 |
| 4.9.1 开始等离子点火系统的调试工作 |
| 4.9.2 热工信号检查 |
| 4.9.3 等离子点火系统联锁保护 |
| 4.9.4 等离子拉弧试验 |
| 4.9.5 锅炉点火前采取的相应措施 |
| 4.9.6 等离子点火系统试点火 |
| 4.9.7 等离子点火系统在整套启动情况 |
| 5 等离子点火系统应用效果和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
| 5.1 经济效益分析 |
| 5.1.1 直接经济效益 |
| 5.1.2 间接经济效益 |
| 5.2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
| 5.2.1 做好启动前的准备工作 |
| 5.2.2 磨煤机制粉热风的运行控制 |
| 5.2.3 提高燃尽率,防止炉膛爆破、二次燃烧 |
| 5.2.4 防止锅炉灭火爆破 |
| 5.2.5 防止锅炉尾部发生二次燃烧 |
| 5.2.6 等离子点火必须满足机组启动曲线的要求 |
| 5.2.7 避免等离子燃烧器超温、结焦故障的发生 |
| 5.2.8 等离子断弧 |
| 5.2.9 阴极使用寿命 |
| 5.2.10 等离子点火系统的维护 |
| 6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环境与环境评价 |
| 1.2 环境评价的发展 |
| 1.3 我国环境评价制度的特点 |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 第二章 热电厂环境影响评价主要共性问题 |
| 2.1 热电厂将设的主要环境问题 |
| 2.1.1 废气 |
| 2.1.2 废水 |
| 2.1.3 固体废物 |
| 2.1.4 噪声 |
| 2.2 热电联产问题 |
| 2.3 清洁生产问题 |
| 2.3.1 燃煤电厂清洁生产评价的总体思路 |
| 2.3.2 燃煤电厂清洁生产主要评价指标 |
| 2.3.3 持续的清洁生产 |
| 2.4 环境风险评价问题 |
| 2.4.1 环境风险评价的必要性 |
| 2.4.2 风险和环境风险评价 |
| 第三章 项目建设内容、评价等级与范围 |
| 3.1 项目概述 |
| 3.2 评价等级 |
| 3.2.1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 |
| 3.2.2 地表水评价工作等级 |
| 3.2.3 噪声评价工作等级 |
| 3.2.4 生态环境评价工作等级 |
| 3.3 评价范围、评价标准和评价因子 |
| 3.3.1 环境空气评价范围、评价标准和评价因子 |
| 3.3.2 水环境评价范围、评价标准和评价因子 |
| 3.3.3 声环境评价范围、评价标准和评价因子 |
| 3.3.4 固体废物评价标准 |
| 3.3.5 清洁生产标准 |
| 第四章 受拟建项目影响地区环境状况及建设项目工程污染分析 |
| 4.1 受拟建项目影响地区环境状况 |
| 4.2 污染环节分析 |
| 4.3 污染因素分析 |
| 第五章 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
| 5.1 热电厂环境影响评价 |
| 5.2 环境空气影响预测与评价 |
| 5.2.1 污染气象特征 |
| 5.2.1.1 丹东气候概述 |
| 5.2.1.2 地面风场分析 |
| 5.2.1.3 边界层风场分析 |
| 5.2.1.4 边界层温度场分析 |
| 5.2.1.5 大气稳定度 |
| 5.2.2 环境空气影响预测与评价 |
| 5.2.2.1 预测内容 |
| 5.2.2.2 预测模式 |
| 5.2.2.3 预测内容与预测基础参数 |
| 5.2.3 190m烟囱高度可行性分析 |
| 5.3 地表水环境影响分析 |
| 5.3.1 废水污染源分析 |
| 5.3.2 地表水环境影响定性分析 |
| 5.3.3 地表水水质影响预测 |
| 5.4 噪声环境预测与评价 |
| 5.4.1 本期工程设备噪声源强 |
| 5.4.2 预测模式 |
| 5.4.3 预测结果 |
| 5.4.4 吹管噪声影响评价 |
| 5.4.5 锅炉排汽装置噪声影响评价 |
| 5.5 固体废物环境影响分析 |
| 5.5.1 运输环境影响分析 |
| 5.5.2 贮存环境影响分析 |
| 5.5.2.1 贮灰场二次扬尘影响分析 |
| 5.5.2.2 贮灰场附近地下水影响分析 |
| 5.5.2.3 贮灰场生态影响分析 |
| 5.6 电磁环境影响分析 |
| 5.6.1 本期厂址的电磁场和无线电干扰本底分析 |
| 5.6.2 电厂500kv升压站电磁影响预测和评价 |
| 5.6.3 电厂500kv升压站无线电干扰影响预测和评价 |
| 5.7 铁路专用线环境影响分析 |
| 5.7.1 工程概况 |
| 5.7.2 周边环境概况 |
| 5.7.3 环境影响分析 |
| 5.7.3.1 建设期对环境的影响 |
| 5.7.3.2 运营期环境影响分析 |
| 5.8 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 |
| 5.8.1 对地方社会、经济的影响 |
| 5.8.2 对公共设施和服务的影响 |
| 5.8.3 对土地利用和景观的影响 |
| 5.8.4 施工扬尘的影响 |
| 5.8.5 施工废气的影响 |
| 5.8.6 施工废水的影响 |
| 5.8.7 施工噪声的影响 |
| 5.8.8 施工弃土与回填 |
| 第六章 污染防治对策 |
| 6.1 热电厂采取的主要污染防治措施 |
| 6.2 烟气污染防治及控制措施 |
| 6.2.1 烟气污染控制原则 |
| 6.2.2 烟尘污染控制措施 |
| 6.2.3 烟气污染防治措施的效果分析 |
| 6.3 废水污染防治与控制措施 |
| 6.3.1 废水污染防治与控制原理 |
| 6.3.2 废水治理方案 |
| 6.3.3 废水排放可行性分析 |
| 6.3.4 工程节水措施分析 |
| 6.4 噪声污染防治与控制措施 |
| 6.4.1 噪声治理原则 |
| 6.4.2 具体治理措施 |
| 6.5 固体废物污染防治与控制措施 |
| 6.5.1 灰渣装卸及输送防尘措施 |
| 6.5.2 贮灰场防治措施 |
| 6.6 煤尘污染防治与控制措施 |
| 6.7 电磁污染环境保护措施 |
| 6.8 粉煤灰及脱硫石膏的综合利用 |
| 第七章 事故风险分析及防范措施 |
| 7.1 烟气污染物事故风险分析及防范措施 |
| 7.1.1 电除尘器事故风险分析及防范措施 |
| 7.1.2 脱硫系统事故风险分析及防范措施 |
| 7.1.2.1 SO_2事故排放分析 |
| 7.1.2.2 防范措施 |
| 7.2 废污水事故风险分析及防范措施 |
| 7.2.1 脱硫废水事故排放风险分析及防治措施 |
| 7.2.1.1 风险分析 |
| 7.2.1.2 防范措施 |
| 7.2.2 生产、生活废污水事故排放风险分析及防治措施 |
| 7.2.2.1 风险分析 |
| 7.2.2.2 防范措施 |
| 7.3 油罐风险分析及防范措施 |
| 7.3.1 油罐风险分析 |
| 7.3.2 防范措施 |
| 第八章 清洁生产分析 |
| 8.1 从生产工艺与装备要求方面分析 |
| 8.1.1 烟囱高度 |
| 8.1.2 烟气除尘、二氧化硫控制 |
| 8.1.3 氮氧化物减排 |
| 8.1.4 节水 |
| 8.1.5 噪声控制 |
| 8.1.6 二次扬尘污染控制 |
| 8.1.7 固体废物控制 |
| 8.2 从污染物产生指标方面分析 |
| 8.2.1 烟尘产生情况 |
| 8.2.2 二氧化硫产生情况 |
| 8.2.3 氮氧化物产生情况 |
| 8.3 从综合利用指标分析 |
| 8.3.1 工业废水回收利用率 |
| 8.3.2 水重复利用率 |
| 8.3.3 热电厂灰渣综合利用率 |
| 8.4 清洁生产小结 |
| 第九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着、获奖情况及发明专利等项 |
| 作者从事科学研究和学习经历的简历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 1.2 课题研究的内容与难点 |
| 1.2.1 制粉系统能量分析 |
| 1.2.2 运行优化的手段 |
| 第二章 制粉系统概述 |
| 2.1 磨煤机及制粉系统的类型及特点 |
| 2.1.1 钢球式磨煤机 |
| 2.1.2 中速磨煤机 |
| 2.1.3 直吹式制粉系统 |
| 2.1.4 中间仓储式制粉系统 |
| 2.2 公司概况 |
| 2.2.1 主机简介 |
| 2.2.2 锅炉设备情况 |
| 2.2.3 锅炉性能保证值 |
| 2.3 锅炉主要设计参数、燃煤特性 |
| 2.3.1 锅炉主要设计参数 |
| 2.3.2 燃煤特性 |
| 2.4 制粉系统简介 |
| 2.4.1 系统简介 |
| 2.4.2 制粉系统流程图 |
| 第三章 制粉系统热力计算及分析 |
| 3.1 制粉系统热力计算的目的 |
| 3.2 干燥剂量 G1的计算 |
| 3.2.1 原始数据的选取 |
| 3.2.2 分步计算 |
| 3.3 干燥剂初温t_1的计算 |
| 3.3.1 原始数据选取 |
| 3.3.2 分步计算 |
| 3.4 干燥剂组成成分的计算 |
| 3.4.1 原始数据的选取 |
| 3.4.2 分步计算 |
| 3.5 制粉系统末端干燥剂含湿量及露点的计算 |
| 3.5.1 原始数据的选取 |
| 3.6 煤粉与一次风混合物温度的计算 |
| 3.6.1 原始数据选取 |
| 3.6.2 分步计算 |
| 3.7 制粉系统主要管道流量的计算 |
| 3.7.1 原始数据采取 |
| 3.7.2 分步计算 |
| 3.8 管道风速计算 |
| 3.8.1 磨媒机入口热风管流速 |
| 3.8.2 磨媒机入口再循环管流速 |
| 3.8.3 磨媒机入口管流速 |
| 3.8.4 磨媒机出口管流速 |
| 3.8.5 一次风管混合器前风速 |
| 3.8.6 一次风管混合器后风速 |
| 3.9 计算结果与分析 |
| 第四章 制粉系统的治理改造 |
| 4.1 设备状况 |
| 4.2 排粉机改造 |
| 4.2.1 设备现状 |
| 4.2.2 原因分析 |
| 4.2.3 分析结果 |
| 4.2.5 方案施工 |
| 4.2.6 改造后效果 |
| 4.2.6 改造结果 |
| 4.3 钢球磨煤机的优化 |
| 4.3.1 钢球磨的存煤量试验 |
| 4.3.2 最佳钢球装载量 |
| 4.3.3 钢球球径配比 |
| 4.4 制粉系统设备的综合治理 |
| 4.4.1 设备治漏 |
| 4.4.2 磨煤机大罐螺栓及垫片 |
| 4.4.3 磨出入口管道耐磨损处理 |
| 4.4.4 磨出入口密封 |
| 4.4.5 磨大小齿轮 |
| 4.4.6 衬板选用 |
| 4.4.7 喷油装置 |
| 4.4.8 粗粉分离器改造 |
| 4.4.9 木块分离器改造 |
| 4.4.10 回粉管锁气器改造 |
| 4.4.11 漏风 |
| 4.4.12 给粉机漏油问题 |
| 4.4.13 煤粉细度调整 |
| 第五章 结论及展望 |
| 5.1 结论 |
| 5.2 后续工作及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