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欣丽[1](2021)在《龙牙楤木总皂苷抗MIRI机制研究及中成药防治MIRI的系统评价》文中提出研究目的1.通过建立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观察龙牙楤木总皂苷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并且探讨其保护作用是否与线粒体功能障碍以及内质网应激有关。2.通过Meta分析方法对中成药治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疗效进行系统评价,为临床使用中成药治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治疗提供循证医学依据。研究方法1.实验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通过结扎左前降支30min后复灌,构建大鼠在体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假手术组、模型组予生理盐水灌胃,龙牙楤木总皂苷剂量组分别按50、100、200mg/(kg·d)灌胃处理。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2,3,5-triphenyltetrazolium chloride,TTC)染色法测定大鼠心肌梗死面积,酶联免疫法检测各组大鼠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T(cTnT)的含量,TUNEL(TdT-mediated dUTP Nick-End Labeling)染色法观察心肌组织细胞凋亡指数;使用透射电镜观察心肌组织中线粒体结构和形态变化,提取各组大鼠心肌组织线粒体,活性氧荧光(DCFH-DA)探针法观察线粒体活性氧簇(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生成变化、JC-1荧光探针法观察线粒体膜电位变化、比色法观察腺嘌呤核苷三磷酸(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的形成及琥珀酸脱氢酶(Succinate dehydrogenase,SDH)活性变化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法、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法检测内质网经典信号通路PERK-eIF2α通路中蛋白激酶R样内质网激酶(proteinkinase R-like ER kinase,PERK)、p-蛋白激酶R 样内质网激酶(p-protein kinase R-like ER kinase,p-PERK)、真核起始因子 2(eukaryotic initiation factor 2,eIF2α)、p-真核起始因子 2(p-eukaryotic initiation factor 2,p-eIF2α)相关蛋白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法检测PERK、eIF2α中mRNA的含量。2.临床研究:通过全面搜索并筛选数据库中自建库到2021年1月1日以来发表的关于中成药治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患者的随机临床对照试验,对相关结局指标利用RevMan5.3软件进行系统评价。评价指标包括心肌损伤标志物: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cTNI)、肌钙蛋白T(cTNT)、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不良事件发生率、左室射血分数(LVEF)、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一氧化氮(NO)、乳酸脱氢酶(LDH)等。研究结果实验研究:实验一:TTC染色结果显示,sham组、I/R组、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心肌梗死面积占总心肌面积百分比分别为:0%、72%、56%、52%、31%。其中,与sham组相比较,I/R组、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组心肌梗死面积所占比例明显增加,I/R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提示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P>0.05);龙牙楤木总皂苷各剂量组和I/R组相比较,从各组心肌梗死面积所占百分比可见,龙牙楤木总皂苷各组梗死面积比值均低于I/R组,并且随着龙牙楤木总皂苷剂量的增加,心肌梗死面积所占比值逐渐降低,统计学分析显示,龙牙楤木总皂苷低剂量组统计结果显示无统计学差异(P>0.05);龙牙楤木总皂苷中剂量组结果显示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龙牙楤木总皂苷高剂量组结果提示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TUNEL染色结果显示,从颜色上看,sham组:大部分心肌细胞的细胞核呈现为蓝色;I/R组:大部分心肌细胞的细胞核呈现为黄褐色;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黄褐色细胞核所占比例介于sham组和I/R组之间,但呈逐渐减少的趋势。sham组细胞凋亡很不明显,可见存在少量散在凋亡细胞;具体的凋亡细胞百分比见下表。与sham组比较,I/R组、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百分比则明显增加,阳性凋亡细胞数明显升高,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I/R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提示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P>0.05);与I/R组相比,龙牙楤木总皂苷低剂量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高剂量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P<0.01)。酶联免疫法结果显示,和sham组进行比较,I/R组、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CK-MB、cTnT含量,均有所显着升高,统计分析结果显示,I/R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P<0.01),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P>0.05;P>0.05,P>0.05,P>0.05);与I/R组相比,龙牙楤木总皂苷低剂量组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P>0.05),龙牙楤木总皂苷中剂量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龙牙楤木总皂苷高剂量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P<0.01)。实验二:透射电镜结果显示:sham组心肌细胞大小及形态基本规则,肌原纤维排列规则;肌细胞内线粒体丰富,线粒体结构完整、形态规则,线粒体内脊排列密集、结构清晰。I/R组心肌细胞大小及形态有较大差异,可见萎缩及坏死肌细胞,肌原纤维排列紊乱;肌细胞内线粒体分布不均,部分聚集,线粒体大小及形态有较大差异,内脊大多模糊。龙牙楤木总皂苷低剂量组心肌细胞形态有一定差异,肌原纤维排列不规则;肌细胞内线粒体丰富,线粒体肿胀,内脊扩张、大多结构模糊;中剂量组心肌细胞大小及形态稍不规则,细胞核呈长梭形,肌原纤维排列稍不规则;肌细胞内线粒体丰富,线粒体结构完整、形态规则,线粒体内脊部分结构清晰、部分模糊;高剂量组心肌细胞大小及形态基本规则,肌原纤维排列规则;肌细胞内线粒体丰富,线粒体结构完整、形态规则,线粒体内脊排列密集、结构清晰。DCFH-DA探针法检测ROS水平结果显示,和sham组进行比较,I/R组、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ROS水平均显着升高,统计分析结果显示,I/R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P>0.05);与I/R组相比,随着龙牙楤木总皂苷剂量的增高,ROS水平呈现出逐步走低的趋势;统计分析结果显示,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差异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P<0.01,P<0.01)。比色法观察ATP水平结果显示,和sham组进行比较,I/R组、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ATP水平均有所降低,统计分析结果显示,I/R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P>0.05);与I/R组相比,随着龙牙楤木总皂苷剂量的增高,ATP水平呈现出逐步增高的趋势;统计分析结果显示,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差异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P<0.01,P<0.01);JC-1荧光探针法观察线粒体膜电位水平结果显示,和sham组进行比较,I/R组、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线粒体膜电位水平水平均有所降低,统计分析结果显示,I/R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P>0.05);与I/R组相比,随着龙牙楤木总皂苷剂量的增高,线粒体膜电位水平水平呈现出逐步增高的趋势;统计分析结果显示,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差异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P<0.01,P<0.01);比色法观察SDH活性水平结果显示,和sham组进行比较,I/R组、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SDH活性水平均有所升高,统计分析结果显示,I/R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P>0.05);与I/R组相比,随着龙牙楤木总皂苷剂量的增高,SDH活性水平呈现出逐步走低的趋势;统计分析结果显示,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差异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P<0.01,P<0.01)。实验三: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心肌组织中PERK、eIF2α的表达。结果显示:与sham组相比,I/R组、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PERK、eIF2α的表达没有明显变化,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P>0.05,P>0.05;P>0.05,P>0.05,P>0.05,P>0.05)。而与I/R组相比较,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PERK的表达也没有明显改变,统计学分析显示,差异也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P>0.05,P>0.05;P>0.05,P>0.05,P>0.05,P>0.05)。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心肌组织中p-PERK、p-eIF2α的表达结果显示,和sham组进行比较,I/R组、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p-PERK、p-eIF2α表达水平均显着升高,统计分析结果显示,I/R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P<0.01),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P>0.05);与I/R组相比,随着龙牙楤木总皂苷剂量的增高,p-PERK、p-eIF2α表达水平呈现出逐步走低的趋势;统计分析结果显示,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差异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P<0.01,P<0.01;P<0.01,P<0.01,P<0.01)。qRT-PCR 方法检测心肌组织中PERK、eIF2αmRNA的表达,结果显示,和sham组进行比较,I/R组、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PERK、eIF2α表达水平均显着升高,统计分析结果显示,I/R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P<0.01),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P>0.05;P>0.05,P>0.05,P>0.05);与I/R组相比,随着龙牙楤木总皂苷剂量的增高,PERK、eIF2α表达水平呈现出逐步走低的趋势;统计分析结果显示,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差异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P<0.01,P<0.01;P<0.01,P<0.01,P<0.0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 sham组相比,I/R组、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PERK、eIF2α的表达没有明显改变,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P>0.05,P>0.05;P>0.05,P>0.05,P>0.05,P>0.05)。而与I/R组相比较,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PERK、eIF2α的表达也没有太大差异,统计学分析显示,差异也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P>0.05;P>0.05,P>0.05,P>0.05)。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心肌组织中p-PERK的表达。结果显示,和sham组进行比较,I/R组、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p-PERK表达水平均显着升高,I/R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P>0.05);与I/R组相比,随着龙牙楤木总皂苷剂量的增高,p-PERK表达水平呈现出逐步走低的趋势;统计分析结果显示,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差异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P<0.01,P<0.01)。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心肌组织中p-eIF2α的表达。结果显示,和sham组进行比较,I/R组、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p-eIF2α表达水平均显着升高,统计分析结果显示,I/R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P>0.05);与I/R组相比,随着龙牙楤木总皂苷剂量的增高,p-eIF2α表达水平呈现出逐步走低的趋势;统计分析结果显示,龙牙楤木总皂苷中、高剂量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龙牙楤木总皂苷低剂量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研究:最终纳入研究96项,中文文献92篇,英文文献4篇。Meta分析结果显示:CK-MB(SMD:-1.86,95%CI:[-2.33,-1.38],I2=95%,P<0.00001);CK(SMD:-102.21,95%CI:[-129.34,-75.09],I2=100%,P<0.00001);cTnI(SMD:-0.80,95%CI:[-0.97,-0.62],I2=99%,P<0.00001),cTnT(SMD:-1.55,95%CI:[-1.8,-1.3],I2=100%,P<0.00001);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MD:-0.42,95%CI:[-0.34,-0.51],I2=45%,P<0.00001);不良事件发生率(MD:-0.28,95%CI:[-0.22,-0.36],I2=12%,P<0.00001);LVEF(SMD:-4.89,95%CI:[-3.9,-5.87],I2=86%,P<0.00001);HsCRP(SMD:-5.04,95%CI:[-6.92,-3.16],I2=99%,P<0.00001);MDA(SMD:-4.25,95%CI:[-5.22,-3.28],I2=99%,P<0.00001);SOD(SMD:-15.26,95%CI:[-10.74,-19.78],I2=99%,P<0.00001);NO(SMD:-15.26,95%CI:[-5.29,-7.51],I2=97%,P<0.00001);LDH(MD:-13.83,95%CI:[-20.31,-7.35],I2=0%,P<0.00001)。研究结论1.龙牙楤木总皂苷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可减少心肌酶漏出,抑制心肌细胞凋亡,改善损伤心肌组织和线粒体结构,抑制SDH活性,同时降低ROS生成,减缓蛋白磷酸化,其机制可能与降低线粒体功能障碍、抑制内质网应激的过度激活有关。龙牙楤木总皂苷的保护作用与剂量呈正相关,发挥大鼠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的最适有效剂量在200mg/(kg·d)左右。2.中成药联合西医常规治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疗效肯定,尤其在降低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和不良事件发生率方面效果显着,但鉴于纳入研究数量偏少、样本量较小、方法学质量偏低,未来需要更多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来证实。
许静[2](2021)在《心梗致心衰潜在预警标志物发现及生脉注射液作用解析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是多种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心梗是引起心衰常见因素之一,虽然心梗的治疗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其患者仍是发生心衰的危险人群。心梗到心衰演变过程是一个动态、复杂、连锁的反应包括心肌细胞丢失、神经体液系统的激活及心脏重塑等,静态的观察心梗与心衰制约了对其疾病演变过程的解析。本研究关注于心梗致心衰演变过程的动态变化,通过对心梗致心衰的疾病表型与分子变化进行分析,有助于对心梗到心衰演变过程进行解析,揭示不同时间、不同环节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为阐释心梗致心衰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心衰一旦发生很难挽回,因此“早发现、早治疗”在心力衰竭的治疗中至关重要。生物标志物有助于心衰患者的临床诊断与预后等,虽然目前对于心衰标志物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由于检测受限、对药物的不明反应、易受到非心源性因素的影响,限制了新型标志物的临床应用;除此之外,目前标志物主要关注于心衰诊断与预后,缺少提供早期预警信息的标志物,因此寻找在心梗致心衰演变过程中发挥早期预警作用的生物标志物具有重大意义。中药复方因疗效好、毒副作用小等特点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但是其成分复杂、又作用于复杂生命体,增加了中药复方作用机制与主要干预环节解析的难度。生脉注射液(SMI)来源于“生脉散”,其组方简单、疗效好,是急性、慢性以及难治性心力衰竭的推荐用药。但是目前对于生脉注射液的研究多集中于临床观察,对于心力衰竭尤其是心梗致心衰的主要作用环节还鲜有报道,因此开展生脉注射液作用机制及主要作用环节的研究是至关重要的。综上所述,针对心梗到心衰动态演变过程病机不明、缺乏早期预警标志物、生脉注射液在心梗致心衰演变过程干预环节不清的问题,本课题首先对心梗致心衰演变过程进行研究,其次对心梗致心衰潜在早期预警标志物进行筛选与验证,最后根据心梗致心衰动态分子特征谱对生脉注射液的主要干预环节进行研究并加以验证,期以服务临床寻找潜在早期预警标志物,阐明生脉注射液主要干预环节,为生脉注射液的临床精准应用提供研究策略。研究内容1.第一部分对心梗致心衰演变过程进行研究,利用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模型,对心梗后早期(心梗后1周)、中期(心梗后2、3周)及后期(心梗后4周)的血生化指标、心功能与病理改变进行分析;其次利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对心梗后早期、中期及后期的大鼠左心室蛋白进行分析,并利用生物信息学进行富集分析,结合疾病表型与分子特征揭示心梗致心衰演变过程。2.第二部分对心梗致心衰潜在早期预警标志物进行分析及验证。首先对心梗后早期、中期及后期的差异表达蛋白进行分析,筛选出具有早期预警作用的候选标志物;其次利用ELISA法对心梗致心衰不同时间大鼠血清中候选标志物表达水平进行检测;最后在细胞水平对筛选出的标志物进行验证,基于Ang Ⅱ诱导H9c2细胞模型,采用免疫荧光法对候选标志物表达进行分析,并利用免疫荧光法对生脉注射液干预后潜在标志物的变化进行分析。3.第三部分对生脉注射液的主要干预环节进行研究。利用网络药理学对生脉注射液主要干预环节进行预测分析,并从动物水平与细胞水平确证生脉注射液的主要干预作用。动物层面采用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模型,从心功能与病理染色对生脉注射液进行药效学评价。利用ELISA法对生脉注射液干预后VCAN、COL1A1与P Ⅰ CP表达水平进行检测。细胞层面基于Ang Ⅱ诱导H9c2细胞模型,评估生脉注射液干预后对LDH、ROS及胞内Ca2+浓度的影响;利用免疫荧光法对ANP与CTGF表达水平进行分析。研究结果第一部分心梗致心衰演变过程研究1.疾病表型变化心梗致心衰演变过程中,心功能最先发生异常。超声心动分析结果表明,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在心梗后第1周射血分数及短轴缩短率显着下降,并且在第2周、第3及第4周持续下降,表明心肌收缩能力受损;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左心重比与心重比在第2周出现显着升高的现象,并且在第3周、第4周持续升高,表明在第2周发生心肌肥大现象并逐步加重;病理染色结果表明,模型组大鼠心肌组织在第3周与第4周出现心肌组织结构异常、并发生心肌纤维化损伤;血生化指标分析结果表明,模型组大鼠血清中的BNP与NT-proBNP在第4周显着性升高,表明心室负荷超载。2.蛋白质组学结果(1)通过蛋白质组学分析共鉴定到6127个蛋白。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在第1周有838个差异表达蛋白,第2周有716个差异表达蛋白,第3周有416个差异表达蛋白,第4周有781个差异表达蛋白,在心梗后第2周、第3周及第4周上调蛋白逐渐增多,表明心梗到心衰演变过程中大量蛋白表达上调。(2)第1周到第4周差异表达蛋白参与钙离子转运、氧化应激以及心脏收缩、心率调节等生物学过程;在第2周差异表达蛋白还与炎症反应、凋亡等生物学过程有关,第3周差异表达蛋白还与与肌原纤维产生相关功能,在第4周差异表达蛋白还与细胞外基质生成有关。第二部分心梗致心衰早期预警标志物的发现与验证1.潜在早期预警标志物的筛选结果基于非监督模式分析共筛选出33个在心梗致心衰演变过程中与疾病分型相关,并且具有早期预警意义的蛋白;利用COX单因素与多因素回归分析最后筛选出候选标志物。2.动物水平验证结果利用ELISA法对大鼠血清中候选标志物的表达水平进行检测,结果表明COL1A1与VCAN表达水平分别在第2周、第3周显着升高(p<0.05),在第4周仍显着性的升高(p<0.05)。3.细胞水平验证结果(1)利用免疫荧光法检测10-3 μM至10-6 μM AngⅡ处理H9c2细胞24 h后目标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VCAN的表达水平在10-3 μM至10-4 μM Ang Ⅱ处理后显着升高(p<0.05),COL1A1在10-4 μM与10-5μM Ang Ⅱ处理后显着升高(p<0.05)。(2)利用生脉注射液进行干预,结果表明1 μL/4 mL到1μL/2 mL SMI干预后COL1A1的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5)。第三部分生脉注射液主要干预环节研究1.SMI主要干预环节预测分析结果共收集到生脉注射液化学成分190个、靶标1612个,构建“成分-靶标”网络,发现生脉注射液主要与钙离子通道调节、炎症反应、心肌收缩、氧化应激、心肌纤维化等生物学过程有关。通过与差异表达蛋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生脉注射液与心梗后第1周、第2周及第3周显着相关,其中与心梗后第二周差异表达蛋白建立相互关系的靶标数量最多,对这些靶标进行富集分析,结果表明缓心肌纤维化损伤可能为生脉注射液在心梗致心衰演变过程中的主要干预环节之一。2.SMI主要干预环节验证结果在动物水平,SMI能够改善心梗后导致的心功能降低的情况、降低心肌纤维化损伤及COL1A1、VCAN与P Ⅰ CP的表达水平;在细胞水平,生脉注射液能够减缓Ang Ⅱ处理后的细胞损伤程度,降低ROS过量积累的损伤及胞内钙离子的浓度,并能够降低AngⅡ处理H9c2细胞引起的ANP与CTGF的表达水平的升高。结论1、通过对心梗致心衰演变过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心梗到心衰演变过程中,心功能逐渐下降,心肌肥大、心肌纤维化及心室机械应力逐步加重;蛋白质组学分析表明心梗致心衰差异表达蛋白主要与细胞外基质生成、炎症等生物学过程有关。2、实验证实VCAN与COL1A1的变化与心梗致心衰有关,可能为心力衰竭的发展、预后提供可供参考的信息。3、利用网络药理学技术对生脉注射液的靶标与心梗致心衰演变过程中动态分子特征谱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生脉注射液在心梗致心衰演变过程中的主要干预环节可能与减轻心肌纤维化损伤有关;动物实验证实生脉注射液能够减缓心梗导致的心肌纤维化损伤,细胞实验证实生脉注射液具有降低Ang Ⅱ引起的心肌细胞损伤的作用。本研究表明基于心梗致心衰的动态分子特征谱解析已上市中成药在心梗到心衰演变过程中主要干预环节分析策略具有可行性。创新点1、心梗致心衰的演变过程包括心肌细胞丢失、神经体液系统的激活等多个生物学过程,静态的观察心梗与心衰制约了对其疾病演变过程的解析。本研究关注于心梗致心衰演变过程的动态变化,通过对心梗致心衰的疾病表型与分子变化进行分析,揭示心梗致心衰的动态演变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更准确地筛选心梗致心衰早期预警标志物;2、对心梗致心衰演变过程进行研究,提出COL1A1与VCAN可能为心梗致心衰潜在早期预警标志物;3、本研究以生脉注射液为范例,采用“动态分子特征谱-主要干预环节-实验验证”的分析策略,对生脉注射液的主要干预环节进行预测分析并加以验证。本研究将为其他已上市中成药在心梗致心衰演变过程中的精准应用提供研究策略。
韩晓玲[3](2021)在《人参协同美托洛尔抗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作用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心血管疾病在中国乃至全球的患病率逐渐增高,心力衰竭是致死率最高的一种疾病。其中,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在各种原因导致的心衰中占有主要地位。β受体阻滞剂是一种临床常用抗慢性心力衰竭药物,可以选择性的与β肾上腺素受体结合,拮抗儿茶酚胺类递质的激动作用,酒石酸美托洛尔(Metoprolol tartrate,Meto)属于β受体阻滞剂,可以减少心肌耗氧量、降低心率从而降低心脏做功、减轻心脏负荷。因此,Meto被广泛应用于高血压、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的临床治疗。但是也因其具有负心力、负心率作用,所以在使用过程中也存在造成患者心动过缓、低血压、心功能暂时恶化等缺点而影响治疗效果,更有甚者不得不停用该药物。中医学认为,心力衰竭属于中医喘症、痰饮、水肿等范畴,其病机实质为本虚标实。以心气不足为本,以淤血、痰浊、水饮为标。临床以益气活血、温阳利水为主要治则。人参入心、脾、肺三经,具有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养血的功效。急可配附子以益气回阳,治疗气虚欲脱,四肢逆冷的危重症候,如心源性休克;缓可配黄芪、五味子等,补益心肺,治疗短气喘促、遇劳加重等心肺气虚之证,因此,人参作为治疗急慢性心力衰竭之要药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实践之中。目前中西药在心力衰竭的治疗中均体现出良好的作用,所以中西药联用治疗心衰在临床中极为普遍,并且日益受到关注。但由于中西医两种不同的医学体系尚不能从根本上相互融合,所以中西药物联用并没有完善的理论及实验依据加以指导。中西药联用更多的依赖临床医生的自身经验,存在着药物配伍不合理、用法用量不科学等情况阻碍临床实践,甚至可能危害患者身体健康。所以将临床上常用的中西药联用药物组合进行相关药物实验,确定其配伍的合理性,寻找科学的配伍比例则具有着十分重要的临床治疗意义。如前所述在目前的心衰临床治疗中,人参及其制剂和Meto同时应用虽然在临床较常见,但是,其联用给心力衰竭患者带来的利弊却不清楚。因此本论文从人参及Meto联用的角度研究人参与Meto联用对心梗后心力衰竭的作用及其机制,为人参及含人参制剂与β受体拮抗剂临床合理使用提供依据。研究目的研究人参与Meto联用对心梗后心衰小鼠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研究方法1、不同剂量Meto对心梗后心衰小鼠的作用:8周龄C57BL/6雄性小鼠,模型组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eft anterior descending,LAD),假手术组(Sham)仅穿线,不结扎。结扎后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Model)、6.25 mg/kg酒石酸美托洛尔组(6.25 mg/kg Meto)、12.5 mg/kg酒石酸美托洛尔组(12.5 mg/kg Meto)、25mg/kg酒石酸美托洛尔组(25 mg/kg Meto)、50 mg/kg酒石酸美托洛尔组(50 mg/kg Meto)、100 mg/kg酒石酸美托洛尔组(100 mg/kg Meto)并开始灌胃给药。给药56天后动物取材并进行相关检测,给药28天和56天分别采用小动物超声检测心功能,为后续实验提供参考。2、人参与Meto联用28天对心梗后小鼠心功能相关指标的影响:动物模型制备同前所述,假手术组亦如前述。模型成功建立后随机分为Model组、6.25 mg/kg Meto、1.3 g/kg人参组(1.3g/kg GS)、2.6 g/kg人参组(2.6 g/kg GS)、1.3 g/kg人参+6.25 mg/kg Meto组(1.3 g/kg GS+6.25 mg/kg Meto)、2.6 g/kg人参+6.25 mg/kg Meto组(2.6 g/kg GS+6.25mg/kg Meto)并开始灌胃给药。给药28天后采用多普勒超声检测小鼠EF%、FS%、IVS,d、IVS,s、LVID,d、LVID,s以评价心脏的收缩功能,采用小动物无创血压测定仪检测小鼠血压及心率,随后取材并进行相关检测。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生化指标CK、CK-MB、LDH的含量,采用ELISA检测血清cTnT的含量,从而评价心脏损伤程度;采用TTC染色法检测心肌梗死面积;采用HE、Masson染色观察心肌组织病理学改变。3、取上述实验中Sham组、Model组、6.25 mg/kg Meto组、1.3 g/kg GS+6.25 mg/kg Meto组、2.6 g/kg GS+6.25 mg/kg Meto组心脏组织,采用WB方法检测心脏中自噬相关蛋白LC3BⅡ/Ⅰ、p62、Beclin1、Atg5的表达水平,考察人参与Meto联合使用对心肌细胞自噬的作用;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ax、Cleaved caspase3、Bcl-2的表达评价心肌细胞凋亡的水平;检测自噬上游信号通路PI3K/Akt/m TOR及其磷酸化的表达水平,研究人参及Meto调控心功能作用的可能分子机制。研究结果1、不同剂量Meto对心梗后小鼠心功能相关指标的影响:Meto连续给药28天后对小动物超声结果显示:与Sham组相比,Model组EF%、FS%显着降低(P<0.05或0.01),LVID,d、LVID,s显着升高(P<0.05),与Model组相比12.5、25、50、100 mg/kg Meto组EF%、FS%显着升高(P<0.05或0.01),LVID,d、LVID,s没有显着变化。Meto连续给药56天后对小动物超声结果显示,与Sham组相比,Model组EF%、FS%显着降低(P<0.05或0.01),LVID,d、LVID,s显着升高(P<0.05),与Model组相比12.5mg/kg Meto组EF%、FS%显着升高(P<0.05),6.25、12.5、25、50、100 mg/kg Meto组LVID,d、LVID,s无显着变化。Meto连续给药56天后,与Sham组相比,Model组心脏指数显着增高(P<0.01),与Model组相比6.25、12.5、25、50、100 mg/kg Meto组心脏指数无统计学差异,而各组小鼠体重、肝脏指数、脾脏指数、肺部指数及肾脏指数均无显着变化。2、人参与Meto联用对心梗后小鼠心功能的影响2.1人参与Meto联用对心梗后小鼠心功能的作用给药28天后小动物超声结果显示Model组小鼠EF%、FS%与Sham组相比显着降低(P<0.01),LVID,d、LVID,s、IVS,d、IVS,s显着升高(P<0.05或0.01);与Model组相比,2.6 g/kg GS组、2.6 g/kg GS+6.25 mg/kg Meto组EF%、FS%显着升高(P<0.05或0.01),2.6 g/kg GS+6.25 mg/kg Meto组LVID,d、LVID,s、IVS,d、IVS,s显着降低(P<0.05或0.01);尤其地,分别与6.25 mg/kg Meto和2.6g/kg GS单用组相比,2.6g/kg GS+6.25 mg/kg Meto组EF%、FS%均显着升高(P<0.05),而LVID,d、LVID,s、IVS,d、IVS,s无显着变化。2.2人参与Meto联用对心梗后小鼠血压、心率的作用采用小动物无创血压测定仪检测小鼠血压及心率,结果显示人参与Meto对心梗后小鼠血压和心率没有显着影响。2.3人参与Meto联用对心梗后小鼠血清生化指标CK、CK-MB、LDH、cTnT的作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及ELISA检测结果显示,Model组中CK、CK-MB、LDH、cTnT的含量显着高于Sham组(P<0.01),与Model组相比2.6 g/kg GS组、2.6 g/kg GS+6.25mg/kg Meto组均能显着降低CK、CK-MB、LDH、cTnT的含量(P<0.01),与6.25 mg/kg Meto相比,2.6 g/kg GS+6.25 mg/kg Meto组CK、LDH的含量显着降低(P<0.01),与2.6 g/kg GS组相比,2.6 g/kg GS+6.25 mg/kg Meto组LDH的含量显着降低(P<0.01)。2.4人参与Meto联用对心梗后心衰小鼠心肌形态学观察结果HE染色结果显示Sham组心肌细胞结构完整、排列整齐有序,Model组心肌细胞排列无序,心肌横纹断裂、消失;给药组可见心肌细胞间质存在少量纤维组织,部分区域心肌溶解且排列不整齐,心肌损伤减轻。Masson染色结果显示Sham组小鼠心肌组织呈红色,无胶原纤维出现,造模后,各组小鼠心肌组织梗死边缘区均发生纤维化改变,室壁明显变薄,心室扩张,残存心肌组织少,结构破坏严重,其中以Model组小鼠最为严重,给药组小鼠残存心肌组织多,室壁梗死面积较小,心室腔缩小,心肌纤维化程度减轻,胶原纤维面积明显减小。3、人参与Meto联用对心梗后小鼠的作用机制研究3.1人参与Meto联用对心梗后小鼠自噬相关蛋白的作用WB结果表明与Sham相比,Model组LC3B-Ⅱ/LC3B-Ⅰ、Atg5、Beclin1表达显着升高(P<0.05或0.01),p62的表达显着降低(P<0.01),与Model组比,2.6 g/kg GS+6.25 mg/kg Meto组LC3B-Ⅱ/LC3B-Ⅰ、Atg5、Beclin1表达显着降低(P<0.05或0.01),p62的表达显着升高(P<0.05),6.25 mg/kg Meto、1.3 g/kg GS+6.25 mg/kg Meto组LC3B-Ⅱ/LC3B-Ⅰ、Atg5、Beclin1表达与Model组比均无统计学差异。与6.25 mg/kg Meto组相比,2.6 g/kg GS+6.25 mg/kg Meto组LC3B-Ⅱ/LC3B-Ⅰ、Atg5、Beclin1表达显着降低(P<0.05或0.01),p62的表达显着升高(P<0.05)。3.2人参与Meto联用对心梗后小鼠凋亡相关蛋白的作用WB结果表明与Sham相比,Model组Cleaved caspase3、Bax表达及Bax/Bcl-2比值显着升高(P<0.05或0.01),Bcl-2的表达显着降低(P<0.01),与Model组比,2.6 g/kg GS+6.25 mg/kg Meto组Bax、Cleaved caspase3表达及Bax/Bcl-2比值显着降低(P<0.05或0.01),Bcl-2的表达显着升高(P<0.01),6.25 mg/kg Meto、1.3 g/kg GS+6.25 mg/kg Meto组Cleaved caspase3、Bax、Bcl-2表达与Model组比均无统计学差异。与6.25 mg/kg Meto组相比,2.6 g/kg GS+6.25 mg/kg Meto组Bax表达显着降低(P<0.05),Bcl-2表达显着升高(P<0.05)。3.3人参与Meto联用对心梗后小鼠自噬上游信号通路PI3K、p-PI3K、Akt、p-Akt、m TOR、p-m TOR的影响WB结果表明与Sham相比Model组p-PI3K/PI3K、p-Akt/Akt、p-m TOR/m TOR比值显着降低(P<0.05或0.01),与Model组比较,2.6 g/kg GS+6.25 mg/kg Meto组的p-PI3K/PI3K、p-Akt/Akt、p-m TOR/m TOR比值显着增高(P<0.05或0.01),6.25 mg/kg Meto和1.3 g/kg GS+6.25 mg/kg Meto组p-PI3K/PI3K、p-Akt T/Akt、p-m TOR/m TOR比值与无显着变化。结论2.6 g/kg人参与6.25 mg/kg Meto预给药改善心梗后心衰小鼠的心功能,并具有协同增效作用。调控PI3K/Akt/m TOR信号通路从而抑制心肌细胞自噬及凋亡可能是其发挥作用的分子机制之一。
李娜[4](2021)在《急性脑梗死并发脑心综合征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从脑心综合征(Cerebrocardiac Syndrome,CCS)狭义的定义出发,利用回顾性分析,总结急性脑梗死并发脑心综合征患者的心电图、心脏生物学指标、超声心动图变化特点,比较年龄、性别、基础疾病、血管狭窄等因素对脑心综合征的影响,进一步探讨CCS的脑心交互机制及预防和治疗措施,早期识别和预防,降低脑梗死的心源性死亡率,改善预后,并为脑心同治指南的制定奠下理论基础和依据。方法:收集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住院就诊的诊断明确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56例。所有患者均已排除有明确的心脏病、以往检查未发现心电图异常史,入院时无电解质紊乱,所有入组患者经其同意后行头颅CT或MRI检查、头颈部CTA、心脏彩超、颈部血管彩超、心电图等检查及电解质、心脏生物学指标等化验,记录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NIHSS评分、颈动脉狭窄)、脑梗死病变部位、脑心综合征患病率、心电图及心脏生物学指标异常、颈动脉狭窄情况,对两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25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并发脑心综合征占67.58%,未并发脑心综合征占32.42%。2.25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92.49%患者CCS在脑梗死后72小时内出现,5.78%患者CCS在脑梗死后72小时~l周内出现;1.73%患者CCS在脑梗死超过1周以后出现。3.脑叶、丘脑基底节区、脑干和小脑各部位脑梗死并发脑心综合征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变部位影响脑心综合征的发生。丘脑基底节区组与脑叶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5),其余两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本研究中丘脑基底节区组较脑叶组更易并发脑心综合征。4.单因素分析:性别、年龄、颈动脉狭窄这三个变量对CCS的发生有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性别(P=0.039)、颈动脉狭窄(P=0.020)这两个变量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性别及颈动脉狭窄是影响急性脑梗死患者并发脑心综合征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1.急性脑梗死患者常并发脑心综合征,CCS常出现在脑梗死后72小时内。2.急性脑梗死的病变部位影响脑心综合征的发生,本研究中丘脑基底节区组较脑叶组更易并发脑心综合征。3.急性脑梗死并发CCS的心电图改变常为复极异常和心律失常,复极异常以T波低平/倒置较多,心律失常以窦缓较多。不同病变部位出现不同的心电图改变。4.急性脑梗死并发CCS的心脏生物学变化常为B型利钠肽升高,不同的病变部位出现不同的心脏生物学指标升高。5.性别、颈动脉狭窄是影响急性脑梗死患者并发脑心综合征的两个独立影响因素。
王朝[5](2021)在《不同部位缺血后适应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氧化应激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原位缺血后适应与远端肢体缺血后适应两种心肌保护方式,分析他们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氧化应激反应、心梗面积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32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组、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组、原位缺血后适应(local ischemic postconditioning,LIPC)组、远端肢体缺血后适应(remote ischemic postconditioning,RIPC)组,恢复再灌注3小时后留取血清标本化验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ine kinase,MB isoenzyme,CK-MB)、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黄嘌呤氧化酶(xanthine oxidase,XOD)、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含量,行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法估测心肌梗死面积,行心脏超声评估大鼠心功能。结果:与Sham组相比,I/R组、LIPC组、RIPC组SOD明显减小,XOD、MPO、TNF-α明显增大(P<0.05);与I/R组相比,LIPC组TNF-α明显减小(P<0.05),其余氧化应激指标无统计学差异;与I/R组相比,RIPC组MPO、TNF-α值明显减小(P<0.05),SOD、XOD无统计学差异;与LIPC组相比,RIPC组MPO明显减小(P<0.05),余各氧化应激指标无统计学差异。与Sham组相比,LIPC组、RIPC组、I/R组心梗面积、CK-MB、LVIDs明显增大,EF明显减小(P<0.05),TTC染色有差异;与I/R组相比,LIPC组、RIPC组心梗面积、CK-MB有减小趋势,LVIDd、LVIDs、EF无统计学差异;LIPC组与RIPC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原位缺血后适应与远端肢体缺血后适应虽然没有明显改善心功能,但有减小心肌损伤的趋势,这种作用可能与它们减少氧化应激反应有一定关系。然而单一的原位缺血后适应与远端肢体缺血后适应作用较弱,这为缺血后适应应用于临床提出更多挑战,未来我们应考虑多靶点多机制联合应用保护心功能。
关曼柯[6](2021)在《基于临床试验原始数据探索中医证据个体化适用性评价方法》文中指出目的:以依托的中医临床试验原始数据为探索,预测新患者应用证据的疗效倾向,构建评价中医临床证据个体适用性的方法,推动进一步准确合理的循证决策、规避用证风险。方法:在深入探讨评价中医证据个体适用性研究意义的基础上,本研究主要分为适用性评价方法的构建与验证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依托一项丹红注射液在PCI围手术期治疗心肌梗死的临床试验原始数据,构建中医临床试验证据的个体化疗效评价方法。首先,分别运用主成分分析模型和系统评价方法,分析依托试验相关指标在试验内个体间的差异程度,以及在试验外不同研究群体间的异质性,形成对数据个体差异情况的认识。在此基础上,综合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专家调查方法,从临床意义出发获得试验样本内患者疗效评价指标、基线特征指标的综合权重,建立含有临床意义的指标体系用于预测。将权重引入灰色关联分析模型,以灰色关联度评价患者个体疗效,将其进行排列,形成预测疗效倾向的个体患者序列。第二部分,验证构建的方法,获得其可靠性参数。分别收集依托试验内新患者数据与回顾性病例数据,运用构建的方法分析验证研究病例与依托试验内不同疗效患者序列的特征相似度,预测新患者疗效倾向,并获得可靠性参数,验证中医证据的个体适用性评价方法。结果:1依托数据的个体化差异情况认知对依托试验内不同时点的各疗效评价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各指标方差贡献率,该值越高则对应指标在试验内个体间离散度越高,体现数据的个性特征越丰富。术后24小时的疗效评价指标方差贡献率,心电图ST段回落程度>cTNI>CK-MB>NT-proBNP>hs-CRP。术后7天的疗效评价指标方差贡献率,心电图ST段回落程度>NT-proBNP>hs-CRP>HAMD-17。术后30天的疗效评价指标方差贡献率,NT-proBNP>hs-CRP>HAMD-17>SF-12。对纳入的16篇文献中选择的疗效评价指标群体间异质性进行分析,异质性越高说明该指标的个体差异性受群体间差异的影响越大。心电图ST段回落率异质性较低(I2=0%),cTNI、CK-MB、NT-proBNP、hs-CRP指标效应在不同研究群体间具有较高异质性,I2分别为98%、99%、68%、95%。2证据适用性评价方法的构建通过电子问卷和纸质问卷结合的形式对27名专家进行了德尔菲法专家调查。对于疗效评价指标:获得依托试验内不同时点各疗效评价指标的临床意义重要性评分,归一形成各指标权重;对于基线特征指标:在专家对基线特征指标与疗效评价的相关性做出评分基础上,通过层次分析法建立判断矩阵,汇总计算各层次下基线特征指标对疗效评价的相对重要性作为权重。将获得的权重引入灰色关联分析模型,应用其计算出依托试验内40例样本患者PCI术后24小时、术后7天、术后30天个体疗效与最优疗效序列间的灰色关联度,按照灰色关联度的大小进行疗效排序。取序列的中位数,将序列划分前后两段,分别代表了优效、非优效的疗效倾向。3验证构建的方法获得依托试验内20例新患者及10例回顾性病例,计算每个病例与两种疗效倾向序列内样本患者基线特征指标的灰色关联度,预测病例的疗效;将预测疗效与实际疗效评价结果相对比,获得构建方法应用在依托试验原始数据上的可靠性参数。构建方法评价依托的临床试验证据个体适用性的可靠性参数为:术后24小时预测准确率:50%,合理用证率:25%,风险规避率:66.67%;术后7天预测准确率:60%,合理用证率:40%,风险规避率:80%;术后30天预测准确率:65%,合理用证率:66.67%,风险规避率:64.71%。构建方法评价依托的真实世界回顾性病例术后24小时证据适用性的可靠性参数为:预测准确率30%,合理用证率25%,风险规避率33.33%。结论:本研究依托一项随机对照试验的原始数据,通过对数据的个体特征情况的认知、指标权重的建立、以及预测模型的建立及其验证,客观地完成了对中医临床试验证据个体适用性评价的方法探索。
高毅洁[7](2021)在《从外泌体角度探讨活血益气方促大鼠心梗后血管新生的作用机制》文中认为治疗性血管新生作为缺血性心脏病血运重建的代偿策略之一,对于恢复缺血区的血流供应和及时挽救受损心肌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外泌体作为细胞间通讯的新型传导介质,为血管新生的“无细胞”策略提供了新的思路。活血益气方可促进大鼠梗死边缘区心肌组织的血管新生,但其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明确。因此,本研究拟以外泌体为切入点,进一步探索活血益气方促心梗后血管新生的作用。目的:观察活血益气方血清外泌体促大鼠心梗后血管新生的作用,及其对缺氧HUVECs增殖、迁移、成管能力和血管新生相关信号通路的影响,进而从外泌体角度揭示活血益气方促心梗后血管新生的作用机制。方法:(1)制备大鼠去离子水血清及活血益气方含药血清,超速离心提取血清外泌体,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外泌体形态变化,NanoSight检测外泌体粒径,Western blot检测外泌体标志蛋白CD9、CD63及TSG101的表达进行鉴定。(2)采用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术制备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模型,随机分为活血益气方血清外泌体组、去离子水血清外泌体组和模型组,冠脉结扎后立即于心梗交界区的四个方向分别注射活血益气方血清外泌体、去离子水血清外泌体和等量的PBS;假手术组只穿线,不结扎和注射,常规饲养四周。HE染色法观察梗死边缘区心肌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内皮特异性CD31和α-SMA表达以观察梗死边缘区心肌组织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增生情况;小动物超声成像系统检测大鼠心功能改善的情况;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大鼠血清心肌酶CK、CK-MB及LDH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梗死边缘区心肌组织HIF-1 α、VEGF及其mRNA的表达。(3)构建HUVECs缺氧细胞模型,分别给予活血益气方血清外泌体、去离子水血清外泌体进行干预,缺氧组给予0.5%无外泌体血清培养;以常氧组为对照,常规换液培养。免疫荧光检测HUVECs与外泌体的融合;CCK-8法、细胞划痕实验、Transwell迁移实验及Matrigel基质胶实验分别检测缺氧HUVECs细胞增殖、迁移和成管能力。实时荧光定量PCR、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缺氧HUVECs HIF-1 α、VEGF、FAK、p38、MAPKAPK、HSP27 及其 mRNA 的表达。结果:(1)透射电镜下可观察到外泌体的特征形态为茶托状;粒径分析验证外泌体的大小集中在30-150nm;Westernblot检测出外泌体标志蛋白CD9、CD63及TSG101的表达,证明本实验所提取纯化的样本为外泌体。(2)光镜下可见,假手术组心肌肌束形态完整,心肌细胞排列致密,胞核轮廓清晰;模型组和去离子水血清外泌体组梗死区心肌横纹消失,心肌肌束断裂且排列紊乱,纤维结缔组织增生;活血益气方血清外泌体组梗死区心肌肌束断裂且排列紊乱,胞核不清晰,但范围和程度较模型组和去离子水血清外泌体组有所减轻。(3)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的LVEF、LVFS降低,LVIDd、LVIDs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去离子水血清外泌体组LVEF、LVFS、LVIDd、LVIDs均有上升趋势,但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活血益气方血清外泌体组LVEF、LVFS均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LVIDd、LVIDs有降低趋势,但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与去离子水血清外泌体组比较,活血益气方血清外泌体组LVEF、LVFS有上升趋势,LVIDd、LVIDs有降低趋势,但均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4)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CK、CK-MB及LDH有升高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模型组相比,去离子水血清外泌体组大鼠血清CK、CK-MB及LDH有降低趋势,但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活血益气方血清外泌体组大鼠血清CK、CK-MB及LDH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去离子水血清外泌体组比较,活血益气方血清外泌体组大鼠血清LDH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K及CK-MB有降低趋势,但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5)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梗死边缘区心肌组织CD31及α-SMA的表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去离子水血清外泌体组梗死边缘区心肌组织CD31及α-SMA的表达有降低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活血益气方血清外泌体组梗死边缘区心肌组织CD31及α-SMA的表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去离子水血清外泌体组比较,活血益气方血清外泌体组梗死边缘区心肌组织CD31及α-SMA的表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6)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梗死边缘区心肌组织HIF-1 α、VEGF及其mRNA的表达水平均上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与模型组比较,去离子水血清外泌体组梗死边缘区心肌组织HIF-1 α、VEGF及其mRNA的表达水平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活血益气方血清外泌体组梗死边缘区心肌组织VEGF mRNA的表达水平有上升趋势,HIF-1 α mRNA的表达水平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活血益气方血清外泌体组梗死边缘区心肌组织HIF-1和VEGF的表达水平上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与去离子水血清外泌体组相比,活血益气方血清外泌体组梗死边缘区心肌组织HIF-1 α和VEGF mRNA的表达水平有上升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活血益气方血清外泌体组梗死边缘区心肌组织HIF-1 α和VEGF的表达水平上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7)与常氧组比较,缺氧组细胞增殖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缺氧组比较,去离子水血清外泌体组细胞增殖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活血益气方血清外泌体组细胞增殖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去离子水血清外泌体组比较,活血益气方血清外泌体组细胞增殖,但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8)与常氧组比较,缺氧组细胞迁移面积百分比及迁移的面积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缺氧组比较,去离子水血清外泌体组和活血益气方血清外泌体组细胞迁移百分比有增多的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缺氧组比较,去离子水血清外泌体组迁移面积有增加的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活血益气方血清外泌体组细胞迁移面积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去离子水血清外泌体组比较,活血益气方血清外泌体组细胞迁移百分比有增多的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细胞迁移面积增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9)与常氧组比较,缺氧组细胞形成新生血管的长度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缺氧组比较,去离子水血清外泌体组和活血益气方血清外泌体组形成新生血管的长度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去离子水血清外泌体组比较,活血益气方血清外泌体组形成新生血管的长度增加,但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10)与常氧组比较,缺氧组细胞HIF-1 α和VEGF mRNA的表达水平上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HIF-1 α表达水平下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VEGF表达下调,但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与缺氧组比较,去离子水血清外泌体组细胞HIF-1 α和VEGF mRNA的表达水平上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HIF-1 α和VEGF的表达水平有下降趋势,但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与缺氧组比较,活血益气方血清外泌体组细胞HIF-1α、VEGF及其mRNA的表达水平均上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与去离子水血清外泌体组相比,活血益气方血清外泌体组细胞HIF-1 α mRNA的表达水平下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VEGF mRNA的表达水平上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HIF-1 α和VEGF的表达水平均上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11)与常氧组比较,缺氧组细胞FAK、p38、MAPKAPK mRNA表达水平均上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HSP27 mRNA表达有上调趋势,但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FAK、p38、MAPKAPK及HSP27蛋白表达水平有下调趋势,但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与缺氧组比较,去离子水血清外泌体组细胞FAK、p38、MAPKAPK、HSP27 mRNA表达均上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FAK、p38蛋白表达水平有下调趋势,但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MAPKAPK、HSP27蛋白表达均下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活血益气方血清外泌体组细胞FAK、p38、MAPKAPK、HSP27 mRNA表达均上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FAK、p38、HSP27蛋白表达均上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MAPKAPK蛋白表达有上调趋势,但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与去离子水血清外泌体组比较,活血益气方血清外泌体组细胞FAK、p38、MAPKAPK、HSP27及其mRNA表达均上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活血益气方血清外泌体可促进大鼠心梗后血管新生,减少心肌损伤,改善心功能,还可促进缺氧内皮细胞增殖、迁移及成管能力,其具体的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HIF-1α、VEGF及FAK/p38/MAPKAPK/HSP27信号通路的表达有关。
张晓红[8](2021)在《低氧诱导因子-1α调控心肌细胞自噬和凋亡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关系及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前的健康状况、发病时的临床特征、治疗策略和方案以及治疗后的生活方式改变、用药依从性等各种因素,对远期预后会产生不同性质和程度的影响。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描述和比较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基本特征、冠脉病变特征、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负担以及患者一年、五年终点事件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旨在探索新的预后指标,为预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指导优化诊疗策略提供客观依据。2、根据第一部分研究发现,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治疗后剩余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负担对远期预后的影响及临床意义。针对动脉粥样硬化负担导致冠心病患者持续存在不同程度的心肌缺氧状态,以剩余Gensini评分量化动脉粥样硬化负担反映心肌缺氧程度,探索持续存在的不同程度心肌缺氧对远期预后的影响。3、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 1,HIF-1α)是细胞适应缺氧的主要转录因子和核心调控器,参与调控能量供给、自噬、凋亡以及其他缺氧适应性反应,对器官组织结构、功能和代谢产生短期和长期的影响。根据前两部分的研究结果,针对AMI患者PCI治疗后心肌细胞仍存在不同程度缺氧,探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中HIF-1α、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以及凋亡相关蛋白Bcl-2水平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远期预后的关系和临床意义。4、通过H9C2大鼠心肌细胞实验,模拟不同临床状态,探索不同缺氧状态下HIF-1α调节心肌细胞自噬与凋亡的内在机制。研究方法:1、第一部分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前瞻性队列研究,以及一年及五年的随访结果及预后研究。连续入选2012年12月至2014年6月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研究通过伦理委员会同意,入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完成基线入组,收集记录人口资料、既往状况、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以及治疗情况。全部病例均接受PCI治疗,出院后进行1个月、1年及5年随访,包括生活状况、生活方式改变、运动情况、用药情况、用药依从性及MACE事件(全因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非计划性冠脉血运重建、心力衰竭、心绞痛以及脑卒中等)。通过单变量分析,利用Kaplan-Meier法描绘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比较生存曲线是否存在差异。采用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根据α=0.10的水准筛选出潜在预后影响因素,筛选出的全部因素纳入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统计学检验水准规定在α=0.05水平。所有统计分析均采用IBM SPSS 25.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2、根据第一部分研究发现,rGS可以量化剩余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负担,是急性心肌梗死PCI治疗后五年MACE的独立预测因子。第二部分以rGS中位数分组,比较高、低rGS两组之间基线特征、死亡率以及MACE发生率。利用Kaplan-Meier法描绘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比较一年和五年的死亡与MACE之间的差异。采用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根据α=0.10的水准筛选出潜在预后影响因素,筛选出的全部因素纳入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统计学检验水准规定在α=0.05水平。所有统计分析均采用IBM SPSS 25.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3、应用ELISA方法检测入组患者血清中HIF-1α、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以及凋亡相关蛋白Bcl-2水平。将HIF-1α、Beclin-1以及Bcl-2作为生物标记物,中位数水平分为高、低浓度组。比较高、低浓度组之间基线特征、死亡率以及MACE发生率。探索它们与AMI患者、远期预后的关系及预测价值。利用Kaplan-Meier法描绘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差异。采用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根据α=0.10的水准筛选出潜在预后影响因素,筛选出的全部因素纳入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统计学检验水准规定在α=0.05水平。所有统计分析均采用IBM SPSS 25.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4、应用H9C2大鼠心肌细胞,通过质粒构建及转染建立过表达HIF-1α的心肌细胞细胞模型。应用RNA沉默技术建立敲减HIF-1α的细胞模型。分别在常氧、低氧、复氧、低复氧等不同缺氧状态下培养,通过Western Blot蛋白印记方法检测细胞蛋白量表达,检测HIF-1α、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LC3、p62)以及凋亡相关蛋白(Bcl-2、Caspase-3、Bax、BNIP3),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研究总共249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组,一个月随访死亡2人(0.8%),MACE事件发生2人(0.8%);一年随访死亡7人(2.8%),MACE事件发生55次(22.1%);五年随访死亡27人(10.8%),MACE事件发生97人(38.9%)。终点事件为一年MACE时,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P<0.001)、EF(P=0.017)、rGS(P<0.001)、delta GS(P=0.005)、完全再血管化(P<0.001)、冠状动脉病变支数(P=0.039)、慢性肾功能不全(P=0.002),可能为一年MACE的独立影响因素。筛选因素纳入Cox多因素回归模型中,年龄(HR=1.031,95%CI:1.004-1.058,P=0.024)、EF(HR=0.969,95%CI:0.940-0.999,P=0.040)、delta GS(HR=0.984,95%CI:0.972-0.997,P=0.013)、完全再血管化(HR=0.381,95%CI:0.162-0.898,P=0.027)是一年MACE的独立影响因素。终点事件为五年MACE时,单因素Cox回归显示,年龄(P<0.001)、EF(P<0.001)、rGS(P<0.001)、完全再血管化(P=0.003)、脑卒中病史(P=0.012)、慢性肾功能不全(P=0.002)、BMI(P=0.043),可能为五年MACE的独立影响因素。筛选因素纳入Cox多因素回归模型中,EF(HR=0.972,95%CI:0.950-0.995,P=0.015)、rGS(HR=1.009,95%CI:1.001-1.018,P=0.025)是五年MACE发生率的独立影响因素。2、按照rGS中位数分为两组。与低rGS组(rGS≤11)组比较,高rGS组(rGS>11)年龄大(62.0 vs.59.0,P<0.001)、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及脑卒中的比例高(16.0%vs.6.2%,P=0.013;18.5%vs.8.5%,P=0.020);单支病变比例低(14.3%vs.67.7%,P<0.001)、完全再血管化的比例低(15.1%vs.81.5%,P<0.001)。分期PCI治疗的比例低(7.6%vs.19.6%,P=0.025)。高rGS组MACE发生高于低rGS组,其中一年MACE、五年MACE、五年死亡率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高rGS组一年死亡率高于低rGS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高rGS组一年累积MACE发生率高于低rGS组,(28.6%vs.16.2%,χ2=6.114,P=0.013);高rGS组五年累积MACE发生率高于低rGS组,(47.9%vs.30.8%,χ2=8.609,P=0.003);高rGS组五年累计死亡率高于低rGS组,(15.1%vs.6.9%,χ2=4.497,P=0.034)。单因素Cox回归分析,rGS、delta GS,为一年MACE事件独立影响因素;rGS为五年MACE和死亡独立影响因素。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年龄(HR=1.031,95%CI:1.004-1.058,P=0.024)、EF(HR=0.969,95%CI:0.940-0.999,P=0.040)、delta GS(HR=0.984,95%CI:0.972-0.997,P=0.013)、完全再血管化(HR=0.381,95%CI:0.162-0.898,P=0.027)是一年MACE的独立影响因素;EF(HR=0.972,95%CI:0.950-0.995,P=0.015)、rGS(HR=1.009,95%CI:1.001-1.018,P=0.025)是五年MACE的独立影响因素;年龄(HR=1.044 95%CI:1.005-1.084,P=0.027)以及EF(HR=0.975,95%CI:0.921-0.994,P=0.027)是五年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3、两组比较,一年MACE组血清HIF-1α、Bcl-2浓度值低,Beclin-1浓度高,(P<0.001)。五年MACE组血清HIF-1α、Bcl-2浓度值低,Beclin-1浓度高,(P<0.001)。五年死亡组血清Bcl-2浓度值低,(P<0.001);HIF-1α、Beclin-1浓度略低,无统计学差异。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高HIF-1α组一年累积MACE发生率低,(5.6%vs.38.4%,χ2=38.032,P<0.001);高Beclin-1组一年累积MACE发生率高,(31.5%vs.12.8%,χ2=13.085,P<0.001);高Bcl-2组一年累积MACE发生率低,(12.9%vs.31.2%,χ2=12.089,P=0.001)。高HIF-1α组五年累积MACE发生率低,(7.3%vs.70.4%,χ2=104.272,P<0.001);高Beclin-1组五年累积MACE发生率高,(50.8%vs.27.2%,χ2=16.227,P<0.001);高Bcl-2组一年累积MACE发生率低,(18.5%vs.59.2%,χ2=41.315,P<0.001)。高HIF-1α组五年累积死亡率低,(3.2%vs.18.4%,χ2=14.596,P<0.001);高Bcl-2组五年累积死亡率低,(4.0%vs.17.6%,χ2=11.51,P=0.001)。单因素Cox回归分析,终点事件为一年、五年MACE时,HIF-1α、Bcl-2、Beclin-1均为MACE的独立影响因素;终点事件为五年死亡时,HIF-1α、Bcl-2为五年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年龄(HR=1.031,95%CI:1.004-1.058,P=0.022)、rGS(HR=1.036,95%CI:1.019-1.054,P<0.001)、HIF-1α(HR=0.019,95%CI:0.005-0.074,P<0.001)、Bcl-2(HR=0.738,95%CI:0.615-0.085,P=0.001)是一年MACE的独立影响因素;年龄(HR=1.029,95%CI:1.008-1.050,P=0.007)、rGS(HR=1.039,95%CI:1.027-1.052,P<0.001)、完全再血管化(HR=0.533,95%CI:0.307-0.927,P=0.026)、HIF-1α(HR=0.010,95%CI:0.004-0.028,P<0.001)、Bcl-2(HR=0.658,95%CI:0.579-0.747,P<0.001)、Beclin-1(HR=1.376,95%CI:1.045-1.790,P=0.023)是五年MACE的独立影响因素;rGS(HR=1.026,95%CI:1.009-1.043,P=0.003)、慢性肾功能不全(HR=3.513,95%CI:1.434-8.609,P=0.006)、HIF-1α(HR=0.177,95%CI:0.046-0.673,P=0.011)、Bcl-2(HR=0.667,95%CI:0.509-0.875,P=0.003)是五年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4、常氧组、低氧组、低氧复氧组、低氧低复氧组过表达HIF-1α和敲减表达HIF-1α,HIF-1α的表达程度有显着差异,(P<0.05)。低氧组、低氧复氧组、低氧低复氧组HIF-1α的表达程度高于常氧组,(P<0.05),差异显着。低氧复氧组、低氧低复氧组HIF-1α的表达程度高于低氧组,(P<0.05),差异显着。低氧复氧组与低氧低复氧组HIF-1α的表达程度无显着差异。常氧组、常氧过表达HIF-1α组、常氧敲减表达HIF-1α组BNIP3的表达程度无差异。低氧低复氧敲减表达HIF-1α组BNIP3的表达程度低于低氧过表达HIF-1α组、低氧复氧过表达HIF-1α组、低氧低复氧过表达HIF-1α组,(P<0.05),有显着差异。低氧、低氧复氧、低氧低复氧条件下,过表达HIF-1α,BNIP3的表达无差异,(P<0.05)。常氧组Beclin-1的表达程度与低氧敲减表达HIF-1α组、低氧复氧敲减表达HIF-1α组以及低氧低复氧敲减表达HIF-1α组的表达程度,无差异。与低氧复氧组、低氧低复氧组的表达程度无差异。常氧组Beclin-1的表达程度低于低氧过表达HIF-1α组、低氧复氧过表达HIF-1α组、低氧低复氧过表达HIF-1α组,(P<0.05),有显着差异。常氧组、常氧过表达HIF-1α组、常氧敲减表达HIF-1α组LC3的表达程度无差异。低氧组、低氧复氧组、低氧低复氧组、低氧过表达HIF-1α组、低氧复氧过表达HIF-1α组、低氧低复氧过表达HIF-1α组、低氧敲减表达HIF-1α组、低氧复氧敲减表达HIF-1α组以及低氧低复氧敲减表达HIF-1α组的表达程度均高于常氧组,(P<0.05),有显着差异。常氧组、低氧组、低氧复氧组、低氧低复氧组p62的表达程度无差异。常氧组p62的表达程度高于常氧过表达HIF-1α组、低氧过表达HIF-1α组、低氧复氧过表达HIF-1α组、低氧低复氧过表达HIF-1α组,(P<0.05),有显着差异。常氧组p62的表达程度高于低氧敲减表达HIF-1α组、低氧复氧敲减表达HIF-1α组、低氧低复氧敲减表达HIF-1α组(P<0.05),有显着差异。常氧组Bcl-2表达程度高于低氧过表达HIF-1α和敲减表达HIF-1α组、低氧复氧敲减表达HIF-1α组、低氧低复氧敲减表达HIF-1α组,(P<0.05),差异有显着性。与其他组无差异。常氧组Bax表达程度低于低氧低复氧组(P=0.0134)、低氧低复氧过表达HIF-1α(P<0.0001)和敲减表达HIF-1α组(P<0.0001),差异有显着性。与其他组无差异。常氧过表达HIF-1α组Bax表达程度高于低氧复氧组(P=0.0115),低于低氧低复氧过表达HIF-1α(P=0.0057)和敲减表达HIF-1α组(0.0185),差异有显着性;与低氧低复氧组无差异(P=0.9568)。常氧组Caspase-3表达程度低于低氧组、低氧复氧敲减表达HIF-1α组、低氧低复氧组、低氧低复氧过表达HIF-1α和敲减表达HIF-1α组,(P<0.05),差异有显着性。与其他组无差异。经Pearson检验相关性,HIF-1α的表达与BNIP3、Beclin-1、LC3、p62相关,(P<0.05);BNIP3的表达与HIF-1α、Beclin-1、LC3、p62相关,(P<0.05);Beclin-1的表达与HIF-1α、BNIP3、p62相关,(P<0.05);LC3表达与BNIP3、Bax、Caspase-3相关,(P<0.05);p62表达与HIF-1α、BNIP3、beclin-1相关,(P<0.05);Bax表达与Caspase-3、LC3相关,(P<0.05);Caspase-3表达与LC3、Bax相关,P<0.05;Bcl-2表达与其他都不相关。结论:1、年龄、EF值、是否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是否为冠脉三支病变等常用的临床指标,在本研究中对一年及五年的MACE事件有预测价值,可为临床决策起到评估和指导作用。是否完全再血管化以及rGS评价了AMI患者PCI治疗后残余动脉粥样硬化负荷,一年及五年的MACE有很好的预测价值。首次发现rGS量化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治疗后动脉粥样硬化的残余负荷,是五年MACE的独立风险因素,rGS可能成为评判心肌缺血缺氧程度的量化标尺,进一步的全面研究将有助于做出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更优化的临床决策。2、针对动脉粥样硬化负担导致冠心病患者持续存在不同程度的心肌缺氧,rGS作为测量AMI患者残余动脉粥样硬化负担的新工具,反映心肌持续缺氧的程度,是预测急性心肌梗死后5年MACE的独立影响因素,对远期的临床转归具有预测价值。3、HIF-1α、Bcl-2、Beclin-1作为生物标记物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远期预后存在内在关系,有潜力成为新的预测急性心肌梗死五年MACE和死亡的独立影响因子。缺氧环境下HIF-1α对自噬和凋亡有内在影响,平衡缺氧下心肌细胞的反应状态和代偿能力,决定心肌细胞是否能够存活。急性缺氧下心肌可能通过增加自噬、抑制凋亡的代偿机制存活。4、HIF-1α、BNIP3、LC3、Bax、Caspase-3对缺氧敏感,Beclin-1、p62、Bcl-2对缺氧不敏感。HIF-1α的表达与BNIP3以及自噬蛋白Beclin-1、LC3、p62相关,Bcl-2表达与其他都不相关。缺氧状态下HIF-1α通过调控BNIP3,进一步调控自噬;缺氧状态下自噬与凋亡有交联,互相影响,决定于缺氧持续时间和缺氧程度,缺氧时间长、程度重,凋亡增量更大,细胞活力下降;缺氧时间短、程度轻,自噬增量更大,细胞活力增高。缺氧时,HIF-1α主导调控BNIP3的激活表达,BNIP3、自噬以及凋亡相关蛋白同时受其他因子调控。心肌细胞适应缺氧是一个多途径调控的平衡结果,HIF-1α/BNIP3调控自噬与凋亡是其中途径之一。
董倩[9](2021)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白细胞计数与心血管病死率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炎症参与心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而白细胞作为炎症反应的重要标志物之一,它在冠心病(CAD)的发病机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既往研究表明白细胞可以预测CAD患者的预后,然而,极少关于它在老年人群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死亡风险预测价值的研究。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老年人群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白细胞参数与心血管病死率的关系。方法:此研究入选了本院收治的1299例年龄≥65岁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时间范围是2012年1月-2018年12月。对所有入选患者均检测基线状态下白细胞总数(WBC)、中性粒细胞(NEU)数量、单核细胞(MON)数量和淋巴细胞(LYM)数量,计算分析得出NEU/LYM比值(NLR)、MON/LYM比值(MLR)和(MON+NEU)/LYM 比值(NMLR),并根据三分位水平将WBC、NEU、LYM、NLR、MLR及NMLR分成三个亚组,即组1(低水平组),组2(中水平组),组3(高水平组)。然后,对所有入选患者进行定期跟踪随访,随访过程中询问心血管事件(CVE)。将随访中因心血管病死亡的307例(29%)为事件组,存活的992例为无事件组。使用Kaplan-Meier和Cox 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白细胞计数与心血管病死亡的相关性。结果:平均随访2.2年,307例(29%)发生心血管病死亡。与无事件组比较,事件组WBC、NEU、NLR、MLR及NMLR水平显着升高(P<0.01)。校正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多因素Cox 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显示,NEU、LYM、NMLR和NLR对老年AMI患者心血管病死亡风险具有独立预测价值(HR=1.65,95%CI:1.17~2.33;HR=0.58,95%CI:0.42~0.80;HR=1.97,95%CI:1.37~2.83;HR=2.05,95%CI:1.40~2.99,P<0.01),并且NMLR和NLR是所有白细胞参数中预测老年AMI患者心血管病死亡最显着的两个因素。结论:本研究发现,大多数白细胞参数(NEU、LYM、NMLR和NLR)可以预测老年AMI患者心血管病死亡风险,并且NMLR和NLR的预测价值可能更大,这提示在老年AMI患者中需要更多的关注这些指标的变化。
丁君[10](2020)在《急性心肌梗死男性与女性患者血液炎症指标与心功能相关性研究的对比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全面分析延边地区男性与女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的血液炎症指标与心功能相关性,并与不同类型的患者相比较,为正确判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术前诊断和术后治疗以及患者长期恢复治疗提供有效理论支撑。方法:1.研究对象:2016年至2018年入住延边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诊断为首发AMI并接受急诊PCI术后的343例患者,比较男性患者214例和女性患者129例两组炎症细胞的差异。2.采用 Pearson’s correlation 统计分析 NLR 与 CK,CK-MB 或 EF和FS的关系。这些结果与前期715例急性心梗左冠与右冠病变患者研究结果进行比较。3.培养心肌细胞(H9C2),分别处理IL-6,男性和女性患者静脉血清,通过免疫印迹法检测iNOS蛋白表达,观测炎症因子与血清的处理对蛋白表达的影响。4.分别收集13例男性和12例女性患者的血液样本,提取血清样本进行Human Cytokine Antibody Array实验测定并比较炎症因子的差别。结果:1.血液指标中,男性患者血红蛋白、中性粒细胞计数和单核细胞计数以及CK值显着高于女性患者,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的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表现增高的趋势。女性患者血小板计数显着高于男性。超声心功能检测指标中FS%、CO、SV和E/A值男性显着高于女性。2.NLR相关性分析结果,在男性患者NLR与EF%、FS%、SV、CO呈负相关性(分别为:r=-0.243,P<0.0001;r=-0.238,P<0.0001;r=-0.163,P=0.017;r=-0.189,P=0.006)。在女性患者 NLR 与 EF%、FS%呈现比较弱的相关性(r=-0.177,P=0.044;r=-0.171,P=0.053)。不同于男性患者,女性患者中E/A与NLR表现呈相关性(r=0.18,P=0.041)。3.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患者心肌损伤指标CK、CK-MB与NLR不呈相关性(男性:r=-0.001,P=0.986,r=-0.011,P=0.898;女性:r=0.004,P=0.959,r=-0.006,P=0.942)。4.男女两组患者静脉血清中细胞因子抗体芯片检测对比中,Man组的IL-1ra、IL-2、IL-11、IL-17 和 MCSF 的浓度表达增加(P<0.05)。5.对H9C2细胞处理男女两组患者静脉血清进行免疫印迹的结果,炎症反应蛋白iNOS表达增加,但是男女两组间无差异(P>0.05)。6.对前期研究的715例急性心梗患者研究对比,在不分组情况下,NLR与EF、FS均有负相关性,分左右冠病变两组后NLR与心功指标无相关性,与CK、CK-MB相关性显着,尤其在左冠病变患者表现明显。结论:1.急性心梗患者中,男性患者血液炎症指标(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明显增高,心肌损伤程度大。NLR在男性患者有增高趋势,而且与心功能指标呈负相关。炎症指标NLR有益于分析男性急性心梗患者。2.急性心梗患者NLR与心肌损伤正相关,男女分组后NLR与心肌损伤无相关性。3.男性和女性患者血液炎症指标有明显不同。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符号说明 |
| 上篇 文献综述 |
| 综述一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与内质网应激 |
| (一) 内质网应激的主要路径 |
| (二) 内质网应激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机制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二 线粒体功能障碍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进展 |
| (一) 线粒体形态动力学异常 |
| (二) 线粒体能量代谢障碍 |
| (三) 活性氧产生过量 |
| (四) 钙稳态异常 |
| (五) 线粒体膜通透性改变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三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 |
| 1.中药复方汤剂 |
| 2.中成药 |
| 3.中药单体及有效成分 |
| 4.结语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下篇 实验研究 |
| 前言 |
| 实验一 龙牙楤木总皂苷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
| 1 实验器材和材料 |
| 2 实验方法 |
| 3 实验结果 |
| 4 小结 |
| 实验二 基于线粒体功能障碍探讨龙牙楤木总皂苷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
| 1 主要仪器和材料 |
| 2 实验方法 |
| 3.结果 |
| 4 小结 |
| 实验三 基于内质网应激探讨龙牙楤木总皂苷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
| 1 主要实验材料和仪器 |
| 2 实验方法 |
| 3 结果 |
| 4 小结 |
| 讨论 |
| 1 研究的临床意义 |
| 2 龙牙楤木总皂苷抗MIRI的研究基础 |
| 3 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选择 |
| 4 研究结果分析 |
| 参考文献 |
| 临床研究 中成药治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系统评价 |
| 1 材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4.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结语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表 |
| 文献综述 |
| 综述一 心衰标志物研究进展 |
| 1 心肌细胞损伤与应激 |
| 1.1 心肌损伤 |
| 1.1.1 心肌肌钙蛋白(Cardiac troponin, cTn) |
| 1.1.2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eart fatty-acid binding protein, H-FABP) |
| 1.1.3 肌球蛋白轻链激酶(Myosin light chain 1,MLCK-Ⅰ) |
| 1.2 心肌压力 |
| 1.2.1 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s, BNPs) |
| 1.2.2 肾上腺髓质素(Adrenomedullin, ADM) |
| 1.2.3 神经调节蛋白(Neuregulin 1,NRG-1) |
| 2 神经激素类 |
| 2.1 内皮素-1(Endothelin-1,ET-1) |
| 2.2 精氨酸加压素(Arginine vasopressin, AVP) |
| 3 炎症与心室重塑 |
| 3.1 半乳糖凝集素-3(Galectin 3,Gal-3) |
| 3.2 生长分化因子15(Growth-differentiation factor 15, GDF-15) |
| 3.3 ST2 (Interleukin-1 receptor-like 1, ST2) |
| 3.4 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 9,MMP-9) |
| 3.5 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 CRP) |
| 4 小结 |
| 综述二 生脉注射液在心血管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
| 1 生脉注射液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
| 1.1 心肌梗死 |
| 1.2 心力衰竭 |
| 1.3 心肌病 |
| 1.4 冠心病及其他 |
| 2 生脉注射液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
| 2.1 调节能量代谢 |
| 2.2 减缓氧化应激损伤 |
| 2.3 抗炎作用 |
| 2.4 保护心肌细胞 |
| 3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心梗致心衰演变过程研究 |
| 第一章 心梗致心衰演变过程疾病表型变化研究 |
| 1 实验材料 |
| 1.1 实验动物 |
| 1.2 实验试剂与耗材 |
| 1.3 实验仪器 |
| 2 实验方法 |
| 2.1 动物分组及心肌梗死模型的建立 |
| 2.2 取材及样本的处理与保存 |
| 2.3 ELISA法检测cTnT、BNP与NT-proBNP的表达水平 |
| 2.4 LDH与CK-MB检测 |
| 2.5 超声心动法检测心功能 |
| 2.6 HE染色与Masson染色 |
| 2.7 统计学分析 |
| 3 结果 |
| 3.1 心肌酶与cTnT表达水平的变化 |
| 3.2 BNP与NT-proBNP表达水平的变化 |
| 3.3 心功能变化 |
| 3.4 HE与Masson染色结果 |
| 4 讨论 |
| 5 小结 |
| 第二章 心梗致心衰演变过程心脏蛋白质组学研究 |
| 1 实验材料 |
| 1.1 实验试剂 |
| 1.2 实验仪器 |
| 2 实验方法 |
| 2.1 大鼠心肌组织蛋白样本的收集与制备 |
| 2.2 蛋白质组学分析 |
| 2.3 生物信息学和统计分析 |
| 3 结果 |
| 3.1 心梗致心衰演变过程分子变化 |
| 3.2 心梗致心衰演变过程GO及通路富集结果 |
| 4 讨论 |
| 5 小结 |
| 第二部分 心梗致心衰潜在早期预警标志物的发现与验证 |
| 第一章 心梗致心衰潜在预警标志物的发现 |
| 1 实验材料 |
| 2 实验方法 |
| 2.1 非监督模式分析 |
| 2.2 早期预警标志物筛选 |
| 2.3 统计学分析 |
| 3 实验结果 |
| 3.1 非监督模式分析结果 |
| 3.2 早期预警标志物筛选结果 |
| 第二章 心梗致心衰潜在预警标志物验证 |
| 1 实验材料 |
| 1.1 实验细胞 |
| 1.2 实验药品与试剂 |
| 1.3 实验仪器 |
| 2 实验方法 |
| 2.1 ELISA法检测候选标志物表达水平 |
| 2.2 H9c2细胞复苏、培养与冻存 |
| 2.3 实验分组与处理 |
| 2.4 免疫荧光法检测BNP、ANP、VCAN与COL1A1表达水平 |
| 2.5 生脉注射液对COL1A1表达水平的影响 |
| 2.6 统计学分析 |
| 3 结果 |
| 3.1 大鼠血清候选标志物验证结果 |
| 3.2 细胞水平BNP与ANP表达水平变化 |
| 3.3 细胞水平VCAN与COL1A1表达水平变化 |
| 3.4 生脉注射液干预后对COL1A1表达水平的影响 |
| 4 讨论 |
| 5 小结 |
| 第三部分 生脉注射液在心梗致心衰演变过程中主要干预环节研究 |
| 第一章 基于网络药理学对生脉注射液主要干预环节预测分析 |
| 1 实验材料 |
| 2 实验方法 |
| 2.1 “成分-靶标”网络构建 |
| 2.2 生脉注射液高关联性靶标谱分析 |
| 2.3 功能与通路富集分析 |
| 2.4 生脉注射液干预环节预测结果 |
| 2.5 统计学分析 |
| 3 结果 |
| 3.1 “成分-靶标”网络的构建 |
| 3.2 生脉注射液调控机制初步探究 |
| 3.3 主要干预环节分析结果 |
| 第二章 生脉注射液主要干预环节体内验证 |
| 1 实验材料 |
| 1.1 实验动物 |
| 1.2 实验药品及试剂 |
| 1.3 实验仪器 |
| 2 实验方法 |
| 2.1 动物与分组 |
| 2.2 取材及样本的处理与保存 |
| 2.3 心功能评价 |
| 2.4 HE染色与Masson染色 |
| 2.5 ELISA法检测PⅠCP、COL1A1、VCAN表达水平 |
| 2.6 统计学分析 |
| 3 结果 |
| 3.1 生脉注射液能够改善心梗致心衰演变过程中心功能下降 |
| 3.2 生脉注射液能够降低心梗导致的心肌纤维化损伤 |
| 3.3 生脉注射液能够降低PⅠCP、VCAN与COL1A1的表达 |
| 第三章 生脉注射液主要干预环节体外验证 |
| 1 实验材料 |
| 1.1 实验细胞 |
| 1.2 实验药品及试剂 |
| 1.3 实验仪器 |
| 2 实验方法 |
| 2.1 实验分组及给药处理 |
| 2.2 化学荧光法检测ROS含量 |
| 2.3 微板法检测LDH浓度 |
| 2.4 微板法检测胞内Ca~(2+)浓度 |
| 2.5 免疫荧光法检测ANP与CTGF表达水平 |
| 2.6 统计学分析 |
| 3 结果 |
| 3.1 生脉注射液能够减缓细胞损伤 |
| 3.2 生脉注射液能够降低ROS的积累 |
| 3.3 生脉注射液能够降低胞内Ca~(2+)浓度 |
| 3.4 生脉注射液能够降低ANP、CTGF的表达水平 |
| 4 讨论 |
| 5 小结 |
| 总结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附件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写词表 |
| 前言 |
| 研究内容一 不同剂量Meto对心梗后心衰小鼠的作用 |
|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 2 实验结果 |
| 3 小结 |
| 研究内容二 人参与Meto联用对心梗后心衰小鼠的作用 |
|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 2 实验结果 |
| 3 小结 |
| 研究内容三 人参与Meto联用对心梗后心衰小鼠的作用机制研究 |
|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 2 实验结果 |
| 3 小结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人参对缺血性心脏病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
| 1 人参的主要有效成分研究现状 |
| 2 人参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机制研究进展 |
| 3 其他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中文术语缩略语对照表 |
| 第1章 引言 |
| 第2章 对象与方法 |
| 2.1 研究对象 |
| 2.1.1 病例来源 |
| 2.1.2 纳入及剔除标准 |
| 2.1.3 脑心综合征诊断标准 |
| 2.1.4 假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 |
| 2.1.5 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 |
| 2.2 资料和研究方法 |
| 2.2.1 一般临床资料的收集 |
| 2.2.2 研究方法 |
| 2.2.2.1 急性脑梗死影像学表现 |
| 2.2.2.2 心电图异常 |
| 2.2.2.3 心脏生物学指标异常 |
| 2.2.3 统计学方法 |
| 第3章 结果 |
| 3.1 急性脑梗死并发脑心综合征的患病率 |
| 3.2 急性脑梗死并发脑心综合征的时间规律 |
| 3.3 急性脑梗死的病变部位与脑心综合征 |
| 3.4 急性脑梗死并发脑心综合征患者的心电图改变 |
| 3.5 急性脑梗死并发脑心综合征的心脏生物学指标分析 |
| 3.6 急性脑梗死并发脑心综合征的影响因素 |
| 第4章 讨论 |
| 4.1 急性脑梗死并发脑心综合征的患病率 |
| 4.2 急性脑梗死并发脑心综合征的时间规律 |
| 4.3 急性脑梗死并发脑心综合征的临床特征 |
| 4.3.1 急性脑梗死的病变部位与脑心综合征 |
| 4.3.2 急性脑梗死并发CCS患者的心电图改变 |
| 4.3.3 急性脑梗死并发CCS的心脏生物学指标分析 |
| 4.4 急性脑梗死并发脑心综合征的影响因素 |
| 4.4.1 急性脑梗死并发CCS与性别的关系 |
| 4.4.2 急性脑梗死并发CCS与颈动脉狭窄的关系 |
| 4.5 局限性和展望 |
| 第5章 结论 |
| 第6章 参考文献 |
| 综述 急性脑血管病并发脑心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 前言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实验材料 |
| 1.2 实验方法 |
| 1.3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心电图变化结果 |
| 2.2 血清氧化应激及炎症因子指标的比较 |
| 2.3 TTC染色 |
| 2.4 心梗面积、CK-MB的比较 |
| 2.5 大鼠心功能结果 |
| 3 讨论 |
| 4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远端肢体缺血适应在心血管疾病中的的临床应用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介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符号说明 |
| 文献综述 |
| 一、中医临床个体疗效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二、疗效预测模型与方法的研究概况 |
| 参考文献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引导中医证据支撑临床决策:理论探讨和研究思路 |
| 一、循证医学实践模式下中医证据与临床理论的连接 |
| 二、支持中医证据向临床决策转化的个体化评价研究思路 |
| 第二部分 依托临床试验数据构建中医证据个体适用性评价方法 |
| 一、依托试验原始数据的指标选择与处理 |
| 二、依托原始数据的个体差异情况分析 |
| (一) 应用主成分分析模型分析试验内个体间特征差异情况 |
| (二) 应用系统评价方法分析试验外群体间特征差异情况 |
| 三、建立依托试验个体疗效评价的综合指标权重 |
| (一) 基于德尔菲法建立个体疗效评价指标权重 |
| (二) 结合层次分析与德尔菲法建立基线特征指标权重 |
| 四、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法构建疗效预测模型 |
| 第三部分 中医证据个体适用性评价方法的应用研究 |
| 一、基于依托试验内新患者数据的验证研究 |
| 二、基于回顾性病例数据的验证研究 |
| 讨论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录 |
| 附录1 依托试验方案简介 |
| 附录2 心电图指标评价表 |
| 附录3 系统评价检索式 |
| 附录4 专家问卷调查表 |
| 附录5 验证研究伦理审核批件 |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符号说明 |
| 文献综述 |
| 综述一 益气活血法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研究进展 |
| 1 益气活血法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中医理论基础 |
| 2 益气活血法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作用机制 |
| 综述二 外泌体治疗心肌梗死后血管新生的研究进展 |
| 1 外泌体的生物学特征 |
| 2 内源性心脏细胞来源的外泌体与血管新生 |
| 3 外源性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与血管新生 |
| 4 循环血液来源的外泌体与血管新生 |
| 5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前言 |
| 实验研究 |
| 第一部分 血清外泌体的提取及鉴定 |
| 实验一 外泌体的提取与鉴定 |
| 1 材料 |
| 2 方法 |
| 3 结果 |
| 4 讨论 |
| 第二部分 活血益气方血清外泌体对大鼠心梗后血管新生的影响 |
| 实验一 大鼠急性心梗模型的建立 |
| 1 材料 |
| 2 方法 |
| 3 结果 |
| 4 讨论 |
| 实验二 活血益气方血清外泌体对心梗后大鼠心肌损伤及心功能的影响 |
| 1 材料 |
| 2 方法 |
| 3 结果 |
| 4 讨论 |
| 实验三 活血益气方血清外泌体对梗死边缘区心肌组织CD31、α-SMA表达的影响 |
| 1 材料 |
| 2 方法 |
| 3 结果 |
| 4 讨论 |
| 实验四 活血益气方血清外泌体对梗死边缘区心肌组织HIF-1α、VEGF及其mRNA的影响 |
| 1 材料 |
| 2 方法 |
| 3 结果 |
| 4 讨论 |
| 第三部分 活血益气方血清外泌体促心梗后血管新生的细胞分子机制 |
| 实验一 活血益气方血清外泌体对缺氧HUVECs增殖的影响 |
| 1 材料 |
| 2 方法 |
| 3 结果 |
| 4 讨论 |
| 实验二 活血益气方血清外泌体对缺氧HUVECs迁移的影响 |
| 1 材料 |
| 2 方法 |
| 3 结果 |
| 4 讨论 |
| 实验三 活血益气方血清外泌体对缺氧HUVECs成管能力的影响 |
| 1 材料 |
| 2 方法 |
| 3 结果 |
| 4 讨论 |
| 实验四 活血益气方血清外泌体对缺氧HUVECs HIF-1α、VEGF及其mRNA的影响 |
| 1 材料 |
| 2 方法 |
| 3 结果 |
| 4 讨论 |
| 实验五 活血益气方血清外泌体对缺氧HUVECs VEGF及其信号通路的影响 |
| 1 材料 |
| 2 方法 |
| 3 结果 |
| 4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结语 |
| 致谢 |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 个人简历 |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语 |
| 第一部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前瞻性队列研究一年及五年预后分析 |
| 1 前言 |
| 2 材料和方法 |
| 2.1 研究流程图 |
| 2.2 研究对象 |
| 2.2.1 研究对象的来源 |
| 2.2.2 病例的纳入及排除标准 |
| 2.3 研究方法 |
| 2.3.1 基线调查方法 |
| 2.3.2 基线观察指标 |
| 2.3.3 随访方法 |
| 2.3.4 终点事件定义 |
| 2.3.5 相关概念定义 |
| 2.4 统计方法 |
| 2.5 主要研究变量的赋值说明 |
| 3 结果 |
| 3.1 基线资料及人口学特征 |
| 3.2 结局事件的发生率及分布情况 |
| 3.2.1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不同时期结局事件的发生率 |
| 3.2.2 按年龄分段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人数及MACE分布 |
| 3.3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以一年MACE为结局事件的生存分析 |
| 3.3.1 一年MACE事件的单因素分析 |
| 3.3.2 一年MACE为结局的Kaplan-Meier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 |
| 3.3.3 一年MACE为结局的Cox单因素分析 |
| 3.3.4 一年MACE为结局的Cox多因素分析 |
| 3.4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以五年MACE为结局事件的生存分析 |
| 3.4.1 五年MACE事件的单因素分析 |
| 3.4.2 五年MACE为结局的Kaplan-Meier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 |
| 3.4.3 五年MACE为结局的Cox单因素分析 |
| 3.4.4 五年MACE为结局的Cox多因素分析 |
| 4 讨论 |
| 5 结论 |
| 第二部分:剩余Gensini评分评价动脉粥样硬化负担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 |
| 1 前言 |
| 2 材料和方法 |
| 2.1 研究对象 |
| 2.1.1 研究对象的来源 |
| 2.1.2 病例的纳入及排除标准 |
| 2.2 研究方法 |
| 2.2.1 基线调查方法 |
| 2.2.2 基线观察指标 |
| 2.2.3 随访方法 |
| 2.2.4 终点事件定义 |
| 2.2.5 相关临床指标定义 |
| 2.3 统计方法 |
| 3 结果 |
| 3.1 高rGS 组和低rGS 组的基线特征及比较 |
| 3.1.1 高rGS 组和低rGS 组的基线特征 |
| 3.1.2 高rGS 组和低rGS 组的基线比较 |
| 3.2 高rGS 组和低rGS 组的结局事件比较 |
| 3.3 一年MACE为结局事件高rGS 组和低rGS 组的比较 |
| 3.3.1 一年是否发生MACE的 Gensini评分比较 |
| 3.3.2 一年MACE为结局的剩余Gensini评分Kaplan-Meier曲线 |
| 3.3.3 一年MACE为结局的Cox单因素分析 |
| 3.3.4 一年MACE为结局的Cox多因素分析 |
| 3.4 一年死亡为结局事件高rGS 组和低rGS 组的比较 |
| 3.4.1 一年是否发生死亡的Gensini评分比较 |
| 3.4.2 一年死亡为结局的剩余Gensini评分Kaplan-Meier曲线 |
| 3.4.3 一年死亡为结局的Cox单因素分析 |
| 3.4.4 一年死亡为结局的Cox多因素分析 |
| 3.5 五年MACE为结局高rGS 组和低rGS 组的比较 |
| 3.5.1 五年是否发生MACE的 Gensini评分比较 |
| 3.5.2 五年MACE为结局的剩余Gensini评分Kaplan-Meier曲线 |
| 3.5.3 五年MACE为结局的Cox单因素分析 |
| 3.5.4 五年MACE为结局的Cox多因素分析 |
| 3.6 五年死亡为结局事件高rGS 组和低rGS 组的比较 |
| 3.6.1 五年是否发生死亡的Gensini评分比较 |
| 3.6.2 五年死亡为结局的剩余Gensini评分Kaplan-Meier曲线 |
| 3.6.3 五年死亡为结局的Cox单因素分析 |
| 3.6.4 五年死亡为结局的Cox多因素分析 |
| 4 讨论 |
| 5 结论 |
| 第三部分:血清HIF-1α、Bcl-2、Beclin-1 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关系 |
| 1 前言 |
| 2 材料和方法 |
| 2.1 研究对象 |
| 2.1.1 研究对象的来源 |
| 2.1.2 病例的纳入及排除标准 |
| 2.2 研究方法 |
| 2.2.1 调查方法 |
| 2.2.2 血样采集 |
| 2.2.3 检测HIF-1α、Beclin-1、Bcl-2 生物标记物 |
| 2.2.4 数据计算 |
| 2.2.5 终点事件定义 |
| 2.3 统计方法 |
| 3 结果 |
| 3.1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基线血清HIF-1α、Beclin-1、Bcl-2 浓度 |
| 3.1.1 基线血清HIF-1α、Beclin-1、Bcl-2 标准曲线 |
| 3.1.2 基线血清HIF-1α、Beclin-1、Bcl-2 浓度 |
| 3.2 一年MACE为结局事件HIF-1α、Beclin-1、Bcl-2 浓度比较 |
| 3.2.1 一年是否发生MACE分组HIF-1α、Beclin-1、Bcl-2 浓度比较 |
| 3.2.2 一年MACE为结局HIF-1α、Beclin-1、Bcl-2 浓度Kaplan-Meier曲线 |
| 3.2.3 一年MACE为结局的Cox单因素分析 |
| 3.2.4 一年MACE为结局的Cox多因素回归分析 |
| 3.3 一年死亡为结局事件HIF-1α、Beclin-1、Bcl-2 浓度比较 |
| 3.3.1 一年是否发生死亡分组HIF-1α、Beclin-1、Bcl-2 浓度比较 |
| 3.3.2 一年死亡为结局的HIF-1α、Beclin-1、Bcl-2 浓度Kaplan-Meier曲线 |
| 3.4 五年MACE为结局事件HIF-1α、Beclin-1、Bcl-2 浓度比较 |
| 3.4.1 五年是否发生MACE分组HIF-1α、Beclin-1、Bcl-2 浓度比较 |
| 3.4.2 五年MACE为结局HIF-1α、Beclin-1、Bcl-2 浓度Kaplan-Meier曲线 |
| 3.4.3 五年MACE为结局的Cox单因素分析 |
| 3.4.4 五年MACE为结局的Cox多因素分析 |
| 3.5 五年死亡为结局事件HIF-1α、Beclin-1、Bcl-2 浓度比较 |
| 3.5.1 五年是否发生死亡分组HIF-1α、Beclin-1、Bcl-2 浓度比较 |
| 3.5.2 五年死亡为结局的HIF-1α、Beclin-1、Bcl-2 浓度Kaplan-Meier曲线 |
| 3.5.3 五年死亡为结局的Cox单因素分析 |
| 3.5.4 五年死亡为结局的Cox多因素分析 |
| 4 讨论 |
| 5 结论 |
| 第四部分:HIF-1α在缺氧状态下调节心肌细胞凋亡与自噬的机制 |
| 1 前言 |
| 2 材料和方法 |
| 2.1 主要试剂与材料 |
| 2.1.1 细胞来源 |
| 2.1.2 主要试剂 |
| 2.1.3 主要仪器 |
| 2.1.4 主要试剂 |
| 2.2 研究方法 |
| 2.2.1 H9C2 心肌细胞培养 |
| 2.2.2 构建关于大鼠HIF-1α沉默H9C2 细胞 |
| 2.2.3 H9C2 细胞过表达模型构建 |
| 2.2.4 心肌细胞缺氧模型的建立 |
| 2.2.5 实验分组 |
| 2.2.6 Western Blot蛋白印记方法检测细胞蛋白量表达 |
| 2.2.7 聚丙烯酰胺凝胶(SDS-PAGE)电泳 |
| 2.3 统计方法 |
| 3 结果 |
| 3.1 H2C9 心肌细胞HIF-1α蛋白表达情况 |
| 3.2 H2C9 心肌细胞BNIP3 蛋白表达情况 |
| 3.3 H2C9 心肌细胞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LC3 以及p62 蛋白表达情况 |
| 3.4 H2C9 心肌细胞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以及Caspase-3 蛋白表达情况 |
| 3.5 HIF-1α表达与BNIP3、自噬、凋亡蛋白表达的相关性。 |
| 4 讨论 |
| 5 结论 |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HIF-1 调控缺氧状态下心肌细胞自噬和凋亡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缩略语表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一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与心血管疾病关系的研究现状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二 血生物标志物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诊断价值 |
| 参考文献 |
| 简历 |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表 |
| 第一章 前言 |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 2.1 研究对象 |
| 2.2 研究方法 |
| 2.3 体外细胞实验和免疫印迹操作步骤 |
| 2.4 QAH-INF-3芯片操作过程 |
| 2.5 统计学分析 |
| 第三章 结果 |
| 3.1 急性心肌梗死男、女患者血液炎症细胞和心脏功能数据比较 |
| 3.2 急性心肌梗死男、女患者NLR、MLR、NEU、MON与心功能指标的相关性比较 |
| 3.3 男女两组患者血清中细胞因子抗体芯片检测 |
| 3.4 急性心梗男性与女患者血清对H9C2心肌细胞iNOS蛋白表达的影响 |
| 3.5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NLR值与心功能指标的相关性比较 |
| 第四章 讨论 |
| 第五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急性心肌梗死与炎症最新进展 |
|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