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毅[1](2020)在《大矢跨比提篮拱桥钢箱拱肋拼装提升施工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拱桥结构的发展,桥型越来越新颖,大矢跨比、提篮拱结构形式被广泛应用到拱桥设计当中,这不仅对设计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且普遍增加施工难度,并对施工工艺提出新的要求。本文依托工程御临河大桥,其大拱施工技术方案从最初的缆索吊装法,到原位支架拼装法,最后采用低位拼装提升法。前后历时一年多,针对这一情况,本文采用理论分析方法和有限元数值分析方法,对御临河大桥主桥大矢跨比提篮拱桥钢箱拱肋拟采用的施工技术方案进行研究,并对最终确定的拼装提升施工方案涉及的施工关键技术进行深入的研究,研究结果可为同似桥梁结构的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通过查阅文献对国内外钢箱拱桥的应用和发展,以及钢结构拱桥的的主要施工方法进行了归纳总结;同时对大矢跨比提篮钢箱拱肋的施工特点和难点进行了分析总结。2根据御临河大桥主桥大拱拱肋结构形式与特点,利用有限元软件SAP2000,对大拱拱肋采用多种施工技术的特点进行研究;对拟采用的两种施工方案选取关键施工阶段进行重点对比分析,另外从两种施工方案的施工难度、施工安全、施工质量、施工进度4个方面进行总结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御临河大桥主桥大矢跨比提篮钢箱拱肋的施工,采用低位拼装后整体提升施工技术方案最优。3对拱肋低位拼装施工的各临时结构组成构件的强度、刚度、稳定性,以及低位拼装各关键施工阶段的拱肋受力和稳定性进行研究;并对栈桥结构进行优化,提出相应的施工建议。结果表明:优化后的栈桥、支架各组成构件在低位拼装施工过程中的强度、刚度、稳定性满足规范要求;低位拼装施工各关键施工阶段在自重和自重加风荷载两种工况下的稳定性均满足施工要求,且结构自重是关键施工阶段稳定性的主控因素。4对整体提升施工阶段的提升支架的稳定安全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设置合理的风缆初张力,将提高提升支架的整体稳定性;在三种典型施工荷载工况下提升支架的各组成构件强度、钢绞线风缆强度以及整体结构稳定性均满足规范要求。5对提升施工过程涉及的关键设计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分析得到各关键设计参数对提升段拱肋结构的应力、变形的影响规律,其中对拱肋结构应力和变形影响最大的是提升吊点位置参数。
段兴龙[2](2020)在《中承式钢拱桥架设工法研究与施工BIM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前,BIM作为一项新技术已逐渐从建筑行业扩展到市政、交通、水利等领域,甚至在大型桥梁设计中的应用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桥梁架设施工中,BIM的实际应用和研究还相对较少。由于中承式钢拱桥施工难度大、异形构件众多、信息庞杂,其安全高效施工和合理的施工进程管理具有桥梁工程的典型性。研究以主跨200m的中承式钢拱桥为工程背景,利用桥梁专业有限元分析软件Midas建立全桥有限元施工模型;从结构受力、环境适应性、经济性及施工难易度等多维度对比研究了钢主梁及拱肋的架设工法。最终,钢主梁采用拖拉法施工,钢箱拱肋采用竖转法架设。结合BIM的基本理论及相关软件的应用,创建了该中承式钢拱桥主梁及拱肋架设中核心构件的BIM族库,并对BIM模型进行了针对性的等级划分。接着,基于BIM的可视化技术对背景工程施工场地进行合理规划,并且借助BIM4D施工进度模拟技术建立钢主梁数字化架设的复杂系统级模型。为使数字模型能够与物理世界交互反馈、实时迭代优化,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实际施工现场,引入了数字孪生理念,利用数字孪生技术对钢主梁拖拉法施工的智能管控进行架构设计。其次,研究了拱肋竖转施工过程中的核心结构——竖转铰,并利用有限元软件Midas/Fea对最不利工况下的竖转铰进行了非线性接触分析。结果表明,竖转铰铰轴的应力值并不控制设计,而应重点考虑上、下摇支承板与铰轴连接位置处的应力集中问题。合理优化竖转铰结构后,对其进行基于BIM的安全信息管理;借助BIM技术对竖转铰完成高精度制作与准确定位安装。最后,研究了基于BIM的施工质量管理方法。在对比文字形式归纳存档的传统施工质量管理方法基础上,本文利用BIM平台共享性、多样性、经济环保等优点实现钢主梁及拱肋制造安装的BIM模型规范化管理。利用逆向建模的方案,通过实体对象点云与BIM模型对象点云对准的方式,检验吊杆质量缺陷。以吊杆质量缺陷检测为案例,利用数字孪生技术对吊杆的施工质量智能化管理进行架构设计。
邵旭东,何广[3](2020)在《800m级钢-UHPC组合桁式拱桥概念设计与可行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提出了一种特大跨径钢-UHPC组合桁式拱桥新体系。新体系拱桥用UHPC箱型拱肋承受巨大的轴力,采用钢腹杆钢横联规避开裂的风险;相比传统混凝土拱桥,新体系拱桥自重大幅度降低;相比钢拱桥,其不存在厚板焊接困难的问题;采用斜拉扣挂分多次悬臂合龙施工法,扣索只需承受单次合龙的主拱自重并多次循环利用,施工临时措施费用大大降低,因而具有良好的经济性。通过对跨径800m的钢-UHPC组合桁式拱桥的试设计,结果表明:主拱分3次合龙时,斜拉扣挂只需承担36%的主拱自重,拱肋最大压应力为64.9 MPa,无拉应力,各施工阶段的稳定性、应力、刚度等均满足要求。平均每平米桥面主拱圈材料用量指标为:钢材380kg,UHPC 0.61m3,自重2.03t。对比研究表明新型钢-UHPC组合桁式拱桥具有显着的技术经济优势,可适用于500~1 000m级跨径的拱桥。
何建中[4](2018)在《钢结构用钢及钢结构产品的发展与应用》文中认为文章介绍了钢结构用钢、钢结构产品类别、钢结构用钢标准及国内钢结构生产发展现状,分析了钢结构及钢结构用钢的发展趋势,提出制钢企业如何在流程、产品、标准以及延伸产业上满足用钢企业的要求,以促进钢结构用钢和钢结构产业的发展。
张娴[5](2018)在《基于波形钢板的钢箱梁正交异性桥面板力学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虽然正交异性钢桥面板具有其独特的优势,但是由于传统正交异性桥面板构造(简称:传统桥面板)复杂、细节繁多,且施工质量不易保证等问题,极易产生疲劳开裂等问题,严重影响和制约了该结构的使用性能。虽然欧洲、美国、日本、中国等国家对此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以期解决正交异性钢桥面板容易产生疲劳开裂的问题,然而疲劳开裂问题并未真正消除。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的疲劳裂纹包括荷载引起的疲劳裂纹和面外变形引起的疲劳裂纹。由荷载引起的疲劳裂纹典型的有纵肋对接焊缝处,由面外变形引起的疲劳裂纹主要有纵肋与横肋连接焊缝处、纵肋与顶板连接焊缝处。因此有必要从应力幅和面外变形两个指标去考察正交异性桥面板的受力情况。本文提出了一种波形钢板加劲肋钢正交异性桥面板(简称:新型桥面板)结构,其桥面板主要由上顶板、波形加劲肋、下顶板等构成,各个组成部分由高强螺栓连接,可以大大减小焊缝数量;由于新型结构的组成特点,其横断面由上顶板、波形钢板和下顶板组成了桁架结构形式,使得结构横向受力成为可能,由此也大大提高截面的横向抗弯刚度,使得截面纵横向受力更加均匀,有望从根本上解决正交异性钢桥面板容易产生疲劳开裂的问题。本文将对新型桥面板结构的受力特性展开研究,并与传统桥面板结构进行对比分析。本文主要研究内容有:(1)本文基于传统结构,提出了新型结构的三大受力体系,并通过有限元模拟的方法,考察了顶板各关键点的横向、纵向应力比,分析表明新型结构桥面板的受力更加均匀合理。(2)本文以应力幅和面外变形幅为指标,通过有限元模拟的方法对两种结构(新型桥面板结构和传统桥面板结构)的疲劳性能进行分析。基于初步有限元分析成果,确立两种结构各自的疲劳易损部位,然后对疲劳易损部位进行加载,得到该部位最大、最小应力和变形,以确定结构的应力幅和变形幅,并对其疲劳性能进行评估。分析表明,新型结构各个疲劳易损部位的受力情况均较优,是一种具有潜力的正交异性桥面板结构。(3)本文通过有限元分析的方法,考察新型结构各个部位参数变化对不同疲劳易损部位应力幅的影响,并确立了新型正交异性结构两组较优参数组合方案;研究表明,不带横肋的新型正交异性桥面板结构将成为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王晓波,刘志东,朱克进[6](2011)在《经典工程高强高性能钢材构件制作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介绍国内外钢结构用钢的基础上,着重阐述经典工程异型复杂构件制作新工艺新技术,并列举高强高性能钢应用须关注研究的问题。
王元清,周晖,石永久,陈宏,李少甫[7](2010)在《钢结构厚板层状撕裂及其防止措施的研究现状》文中研究表明层状撕裂是钢结构厚板中的一种脆性断裂形式,通常发生在十字形接头、T形接头和角接接头中。本文结合正在进行的《钢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7-2003)的修订工作,对钢结构厚板的层状撕裂问题进行专门的研究综述。从钢材材质、接头应力状态及焊接工艺等三方面分析了层状撕裂的产生机理及其影响因素;并从钢材选材、结构接头设计、加工及焊接工艺措施等方面提出了防止钢结构厚板层状撕裂的技术措施。最后,简要介绍了国内外关于钢结构厚板层状撕裂的相关研究进展。本文对厚板钢材的选材及防止钢结构厚板的层状撕裂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常跃峰,赵文忠[8](2009)在《舞钢宽厚钢板发展的新思路》文中研究说明宽厚钢板是支撑一个国家装备制造业和交通运输及基础设施的主要原材料,国内外凡具备一定规模的钢铁企业都特别关注且在积极开发宽厚板产品系列,本文着重对舞钢目前生产量大、应用面广、技术含量高的八类品种进行了分析,总结了与此类钢板发展相关的技术特点,并提出了舞钢的若干发展思路。
赵文忠,常跃峰,刘雅政[9](2005)在《铌微合金化宽厚钢板的开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论述了舞钢当前的铌微合金化宽厚钢板开发生产技术特点,介绍了舞钢在桥梁、炉壳、造船及海洋平台、高层建筑、非调质CF高强钢、油气管线、工程机械、抗氢致裂纹(H IC)容器、厚度≥150 mm的Z向钢板等9个领域铌微合金化技术的应用及品种开发情况。
倪志刚[10](2005)在《卢浦大桥钢结构工程关键技术》文中研究表明上海卢浦大桥为主跨550 m的提篮式钢拱桥,是目前世界上最大跨径的拱桥。施工设计中采用两项关键技术,三维实体建模虚拟建造技术和S355N细晶粒结构钢焊接工艺新技术。利用软件MDT及自编扩展模块将卢浦大桥主桥钢结构中所有构件,全部用三维实体建模的方式建立在一个三维空间模型之中。运用三维实体建模虚拟建造技术,解决结构细部尺寸精确计算和匹配问题,给出三维建模的原则、方法及实例。S355N细晶粒结构钢焊接工艺新技术解决新工艺技术质量与工期的矛盾。桥梁主体刚结构采用S355N细晶粒结构钢,大规模采用FCAW焊接方法,通过焊接试验、焊接工艺参数的选择方法、预热、后热及其他焊接工艺措施保证FCAW焊接方法的实施。大桥于2003年6月建成通车。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 |
| 1.2 钢拱桥的应用和发展 |
| 1.2.1 国外钢拱桥的应用和发展 |
| 1.2.2 国内钢拱桥的应用和发展 |
| 1.3 钢拱肋施工方法概述 |
| 1.3.1 支架拼装法 |
| 1.3.2 缆索吊装法 |
| 1.3.3 转体施工法 |
| 1.3.4 整体提升法 |
| 1.4 大矢跨比提篮钢箱拱肋施工特点 |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 第二章 大矢跨比提篮拱桥钢箱拱肋施工技术研究 |
| 2.1 工程概况 |
| 2.1.1 主拱肋 |
| 2.1.2 风撑、横梁及门架 |
| 2.2 钢箱拱肋施工技术研究 |
| 2.2.1 缆索吊装施工技术 |
| 2.2.2 竖向转体施工技术 |
| 2.2.3 支架拼装施工技术 |
| 2.3 拟采用施工方案 |
| 2.3.1 支架法施工方案 |
| 2.3.2 提升法施工方案 |
| 2.4 施工方案研究 |
| 2.4.1 方案计算模型 |
| 2.4.2 分析结果 |
| 2.4.3 结果对比分析 |
| 2.5 施工方案比选 |
| 2.6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大矢跨比提篮钢箱拱肋低位拼装施工过程分析 |
| 3.1 全桥施工过程 |
| 3.2 大拱施工临时结构 |
| 3.2.1 栈桥结构 |
| 3.2.2 支架结构 |
| 3.3 计算相关参数 |
| 3.3.1 几何参数与材料参数 |
| 3.3.2 荷载参数 |
| 3.4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 3.4.1 模型简介 |
| 3.4.2 拱肋施工阶段划分 |
| 3.4.3 荷载模式 |
| 3.4.4 计算工况 |
| 3.5 关键施工阶段临时结构分析 |
| 3.5.1 结构变形分析 |
| 3.5.2 结构内力分析 |
| 3.6 关键施工阶段拱肋受力分析 |
| 3.7 关键施工阶段稳定性分析 |
| 3.7.1 自重作用下稳定性分析 |
| 3.7.2 自重+风荷载作用下稳定性分析 |
| 3.8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提升支架稳定安全性分析 |
| 4.1 稳定性分析基本原理 |
| 4.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 4.2.1 模型简介 |
| 4.2.2 计算工况 |
| 4.3 风缆初张力对提升支架稳定性影响 |
| 4.3.1 风缆垂度对弹性模量影响 |
| 4.3.2 计算结果分析 |
| 4.4 提升支架安全性验算 |
| 4.4.1 提升架变形计算结果 |
| 4.4.2 提升架强度计算结果 |
| 4.4.3 不同工况下钢绞线最大张力 |
| 4.5 提升支架稳定性分析 |
| 4.5.1 稳定性分析结果 |
| 4.5.2 屈曲模态图 |
| 4.6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提篮拱桥钢箱拱肋施工参数敏感性分析 |
| 5.1 整体提升施工参数敏感性分析 |
| 5.1.1 参数敏感性分析方法 |
| 5.1.2 提升施工计算模型 |
| 5.2 提升点位置参数分析 |
| 5.2.1 拱肋应力敏感性分析 |
| 5.2.2 拱肋变形敏感性分析 |
| 5.3 自重参数分析 |
| 5.3.1 拱肋应力敏感性分析 |
| 5.3.2 拱肋变形敏感性分析 |
| 5.4 风荷载参数分析 |
| 5.4.1 拱肋应力敏感性分析 |
| 5.4.2 拱肋变形敏感性分析 |
| 5.5 温度参数分析 |
| 5.5.1 拱肋应力敏感性分析 |
| 5.5.2 拱肋变形敏感性分析 |
| 5.6 各参数敏感性分析结果 |
| 5.7 本章小结 |
| 第六章 御临河大桥施工技术应用 |
| 6.1 水上栈桥施工 |
| 6.1.1 施工方法 |
| 6.1.2 施工工艺流程 |
| 6.2 拱肋低位拼装施工 |
| 6.2.1 吊机栈桥桥面行走方法 |
| 6.2.2 拱肋施工吊机工况验算 |
| 6.2.3 拱肋吊装节段安装调节过程 |
| 6.2.4 拱肋分段端口焊缝调节措施 |
| 6.3 拱肋提升施工 |
| 6.3.1 提升设备选型 |
| 6.3.2 提升施工要求 |
| 6.3.3 提升施工过程 |
| 6.3.4 提升施工监测内容及监测方法 |
| 6.4 本章小结 |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 7.1 本文主要结论 |
| 7.2 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中承式钢拱桥概述 |
| 1.2 中承式钢拱桥架设工法概述 |
| 1.2.1 钢拱肋施工工法 |
| 1.2.2 钢主梁架设工法 |
| 1.3 BIM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 1.4 数字孪生技术概述 |
| 1.4.1 数字孪生概念的起源和定义 |
| 1.4.2 数字孪生研究现状 |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 第2章 基于BIM的总体施工方案研究 |
| 2.1 中承式钢拱桥BIM模型 |
| 2.1.1 研究案例 |
| 2.1.2 BIM核心构件族库 |
| 2.1.3 施工临时构件族 |
| 2.1.4 BIM模型等级 |
| 2.2 BIM的施工应用研究 |
| 2.2.1 架设顺序 |
| 2.2.2 施工方案 |
| 2.3 钢主梁拖拉法施工 |
| 2.3.1 拖拉法施工流程 |
| 2.3.2 拖拉法施工的临时设施 |
| 2.3.3 拖拉法施工要点 |
| 2.4 拱肋竖转法施工 |
| 2.4.1 拱肋竖转法施工流程 |
| 2.4.2 竖转法施工的临时设施 |
| 2.4.3 竖转法架设要点 |
| 2.5 本章小结 |
| 第3章 钢主梁拖拉工法设计与BIM应用 |
| 3.1 钢主梁施工模拟 |
| 3.1.1 模型单元类型 |
| 3.1.2 模型计算参数 |
| 3.1.3 钢主梁施工阶段 |
| 3.1.4 临时墩设计参数 |
| 3.2 基于BIM的施工模拟 |
| 3.2.1 实施框架 |
| 3.2.2 BIM施工模型 |
| 3.2.3 施工场地规划 |
| 3.2.4 4D施工进度管理 |
| 3.3 钢主梁拖拉施工数字孪生系统 |
| 3.3.1 技术原理 |
| 3.3.2 实施架构 |
| 3.3.3 数字孪生技术应用 |
| 3.4 本章小结 |
| 第4章 钢拱肋竖转工法设计与BIM应用 |
| 4.1 竖转方案设计 |
| 4.1.1 竖转法仿真分析对比 |
| 4.1.2 竖转法综合要素对比 |
| 4.2 4D施工进度模拟 |
| 4.3 拱肋转铰技术设计 |
| 4.3.1 钢箱拱肋转铰设计 |
| 4.3.2 拱铰非线性接触分析 |
| 4.3.3 拱铰优化设计 |
| 4.3.4 拱铰安全信息管理 |
| 4.4 基于BIM的竖转铰制作安装技术 |
| 4.5 本章小结 |
| 第5章 基于BIM的施工质量管理 |
| 5.1 钢拱桥施工质量管理 |
| 5.2 吊杆外观质量缺陷检测 |
| 5.2.1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定义及分类 |
| 5.2.2 三维激光扫描点云数据的特点 |
| 5.2.3 逆向建模的质量检验方案 |
| 5.2.4 吊杆点云数据采集 |
| 5.2.5 实体点云数据去噪 |
| 5.2.6 点云数据配准 |
| 5.2.7 吊杆外观质量缺陷空间定位 |
| 5.3 吊杆质量管理数字孪生系统 |
| 5.3.1 吊杆检测信息管理系统 |
| 5.3.2 吊杆质量健康信息模型系统 |
| 5.4 本章小结 |
|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0 引言 |
| 1 特大跨径钢-UHPC组合桁式拱桥概念设计 |
| 2 800m级钢-UHPC组合桁式拱桥试设计 |
| 2.1 结构设计简介 |
| 2.1.1 总体设计 |
| 2.1.2 拱肋 |
| 2.1.3 腹杆及横桥向连接件 |
| 2.1.4 拱上结构 |
| 2.2 结构受力分析 |
| 2.2.1 有限元模型 |
| 2.2.2 设计参数 |
| 2.2.3 计算结果 |
| 3 800m级钢-UHPC组合桁式拱桥的施工方法及稳定性分析 |
| 3.1 施工步骤 |
| 3.2 斜拉扣挂节段质量分析 |
| 3.3 施工过程的稳定性分析 |
| 3.3.1 合龙内拱的稳定性分析 |
| 3.3.2 合龙中拱的稳定性分析 |
| 3.3.3 合龙外拱的稳定性分析 |
| 3.3.4 成桥状态下的稳定性分析 |
| 4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
| 5 结语 |
| 1 钢结构用钢产品类别 |
| 1.1 钢结构用钢类别 |
| 1.1.1 板材 |
| 1.1.2 管材 |
| 1.1.3 型材 |
| 1.1.4 线棒材 |
| 1.2 钢结构及钢结构用钢标准规范 |
| 2 钢结构产品发展 |
| 2.1 普通建筑结构 |
| 2.2 桥梁结构 |
| 2.3 装配式建筑 |
| 3 钢结构用钢发展 |
| 3.1 高强化 |
| 3.2 专业化 |
| 3.2.1 耐火结构 |
| 3.2.2 低屈强比结构 |
| 3.2.3 耐候结构 |
| 3.2.4 耐低温结构 |
| 4 包钢钢结构用钢及行业发展 |
| 4.1 板材 |
| 4.2 管材 |
| 4.3 型材 |
| 4.4 线材 |
| 5 发展方向 |
| 5.1 钢结构用钢标准化与系列化 |
| 5.2 高性能钢材开发应用 |
| 5.3 信息化促进钢结构产业发展 |
| 5.4 钢铁企业多元化产业的方向选择 |
| 5.5 节能与新技术结合 |
| 5.6 中国标准走出去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论文研究背景 |
| 1.2 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的发展史 |
| 1.2.1 正交异性桥钢面板的构造和连接方式 |
| 1.2.2 正交异性钢桥面板在国内外桥梁中的应用 |
| 1.3 正交异性钢桥面板存在的问题 |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5 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
| 1.6 正交异性钢桥面板-波形钢板加劲肋桥面板结构的提出 |
| 1.7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 第二章 钢桥疲劳基本理论 |
| 2.1 疲劳的基本概念 |
| 2.1.1 疲劳的定义 |
| 2.1.2 S-N曲线 |
| 2.1.3 疲劳研究的基本方法 |
| 2.1.4 疲劳评估理论 |
| 2.2 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的受力体系 |
| 2.2.1 传统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结构体系 |
| 2.2.2 正交异性钢桥面板-波形钢板加劲肋桥面板结构体系 |
| 2.3 传统正交异性钢桥面板不同部位疲劳裂纹及成因分析 |
| 2.3.1 纵肋与盖板连接处 |
| 2.3.2 纵肋与横肋连接处 |
| 2.4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正交异性钢桥面板静力特性有限元分析 |
| 3.1 建立有限元模型 |
| 3.1.1 波形钢板加劲肋桥面板结构整体有限元模型 |
| 3.1.2 传统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结构局部有限元模型 |
| 3.1.3 波形钢板加劲肋桥面板结构局部有限元模型 |
| 3.2 横向加载工况 |
| 3.2.1 两种结构疲劳易损部位 |
| 3.2.2 荷载横向位置 |
| 3.3 计算结果 |
| 3.3.1 应力结果 |
| 3.3.2 变形结果 |
| 3.3.3 正交异性钢桥面板顶板纵横向传力特性对比分析 |
| 3.4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疲劳性能对比分析 |
| 4.1 应力幅 |
| 4.2 变形情况 |
| 4.2.1 顶板变形幅度 |
| 4.2.2 纵肋变形幅度 |
| 4.2.3 横肋变形幅度 |
| 4.3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波形钢板加劲肋桥面板参数组合设计分析 |
| 5.1 设计参数选取 |
| 5.1.1 顶板厚度 |
| 5.1.2 波形加劲肋尺寸 |
| 5.1.3 下顶板厚度 |
| 5.1.4 横肋尺寸 |
| 5.2 设计参数对疲劳易损点的影响 |
| 5.2.1 上顶板厚度变化对各个疲劳易损点的影响 |
| 5.2.2 波形加劲肋厚度变化对各个疲劳易损点的影响 |
| 5.2.3 下顶板厚度变化对各个疲劳易损点的影响 |
| 5.2.4 横肋尺寸变化对各个疲劳易损点的影响 |
| 5.3 波形钢板加劲肋桥面板的参数组合设计方案 |
| 5.3.1 应力幅 |
| 5.3.2 局部挠跨比 |
| 5.4 结构用钢量 |
| 5.5 本章小结 |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介绍 |
| 1 前言 |
| 2 舞钢铌微合金化宽厚钢板的生产技术特点 |
| 3 舞钢铌微合金化宽厚钢板的主要品种 |
| 3.1 桥梁用低合金高强度宽厚钢板 |
| 3.2 高炉炉壳用低合金高强度宽厚钢板 |
| 3.3 造船及海洋平台用低合金高强度宽厚钢板 |
| 3.4 高层建筑结构用低合金高强度宽厚钢板 |
| 3.5 非调质CF高强钢板 |
| 3.6 油气管线用宽厚钢板 |
| 3.7 工程机械用高强度钢板 |
| 3.8 抗氢致裂纹 (HIC) 容器用钢板 |
| 3.9 厚度≥150 mm的Z向钢板 |
| 4 结论 |
| 1 三维实体建模虚拟建造技术 |
| 1.1 建模依据及原则 |
| 1) 建模依据 |
| (1) 坐标系统: |
| (2) 总体布置: |
| (3) 桥梁各部件构造: |
| 2) 建模原则 |
| 1.2 卢浦大桥主桥三维实体模型 |
| 1.3 三维模型所表现的拱肋复杂的内部结构 |
| 1.4 全桥三维实体模型在建造过程中的重大作用 |
| 1) 与设计院蓝图的相互校对及保证结构构造的协调一致 |
| 2) 尽早发现结构中构件相碰现象及无法施工的狭小空间 |
| 3) 为构件安装和立体预拼装打下坚实的基础 |
| 2 S355N细晶粒结构钢焊接工艺新技术 |
| 2.1 扩大了主材为S355N细晶粒结构钢的桥梁的焊接方法 |
| 2.1.1 FCAW在桥梁中的应用现状和扩大FCAW应用范围的理由 |
| 2.1.2 焊接试验 |
| 1) 药芯焊丝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 (FCAW) 焊接材料性能试验 |
| 2) 抗裂性试验 |
| 2.2 焊接工艺参数的确定及保证措施 |
| 1) 线能量的确定 |
| (1) 先确定t8/5的范围 |
| (2) 热传导形式 |
| (3) 按上述公式计算的S355N钢在不同预热温度下的焊接线能量范围列于表3。 |
| 2) 焊接工艺参数的确定 |
| 3) 控制线能量的措施 |
| 2.3 预热温度 |
| 2.4 后热 |
| 2.5 其他要点 |
| 1) 焊接过程中的间断 |
| 2) 埋弧焊焊接电流值的限定 |
| 3 结 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