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闽东地区大黄鱼饲料现状及对策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闽东大黄鱼饲料的现状与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卢欣[1](2020)在《闽东近海水产养殖区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元素分布特征及来源解析》文中研究指明海岸带作为浅海与陆地间的交接过渡地带,生态系统具有独特的敏感性和脆弱性,又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条件,往往面临较高的开发强度,因此成为人类活动影响严重的区域。水产养殖作为典型的海岸带人类活动之一,对养殖环境的依赖性极高,环境中重金属元素含量超标会严重威胁生物质量与食品安全。同时,养殖活动本身也会向环境排放部分重金属元素,这种矛盾的存在使得关于水产养殖区环境重金属富集现状、分布规律及来源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选择福建省最大的海水养殖基地—闽东近海养殖区,采集该区域四个典型水产养殖区(定海-黄岐湾、罗源湾、三都澳、东吾洋)的表层沉积物,通过测定其粒度、重金属元素V、Cr、Co、Ni、Cu、Zn、Cd、Pb含量及非重金属元素Al含量,探讨了闽东近海养殖区沉积物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富集现状评价,并结合GIS空间分析法、富集因子法和多元统计分析法来解析闽东近海养殖区重金属元素来源。得到结论如下:(1)闽东近海养殖区表层沉积物的粒度特征显示,四个养殖区内的沉积物均以较细的粉砂质(4~63μm)和黏粒(<4μm)为主,平均占样品粒度组成的60.80%和29.59%。各养殖区沉积物中的粗粒级(>63μm)占比表现为定海-黄岐湾>三都澳>罗源湾>东吾洋,海湾形态及其与外海连通程度不同导致的区域潮流水动力强弱差异是造成这一分布特征的主要原因。(2)闽东近海养殖区表层沉积物中V、Cr、Co、Ni、Cu、Zn、Cd、Pb平均含量分别为:104.97mg/kg、80.81mg/kg、16.24mg/kg、37.58mg/kg、30.17mg/kg、131.93mg/kg、0.10mg/kg、37.59mg/kg,均超过福建近岸浅海沉积物背景值,达到一定的累积水平。其中Cr、Cu、Ni处于较高富集水平,结合闽东近海地质背景认为这与闽东基性母岩广泛分布导致的区域高背景值有关。对于元素在各养殖区内的分布特征,除Cd以外的其余元素在各养殖区内的分布与细粒径颗粒物呈显着相关,在潮间带区域、湾顶部位等水动力较弱区域呈现较高含量分布,而Cd的分布与其他元素存在明显差异,主要在潮间带等沉积环境多变区域多表现相对低值,据此认为其分布特征主要受沉积环境氧化还原条件或赋存形态影响。在此基础之上,各元素还在沿岸地区工业、居民点、码头、网箱养殖区、水产养殖塘等附近出现重金属元素的明显富集,其中网箱养殖及池塘养殖由于需要人工饲喂饵料、鱼药及使用消毒液等,出现的内源性污染排放明显,并在Cu、Zn上表现突出,而主要采用延绳式养殖自由生长的藻类和贝类养殖区未出现此现象。(3)潜在生态风险评价显示闽东近海水产养殖区表层沉积物中,除Cd总体处于中等生态风险外,其余元素均为轻微生态风险,区域综合潜在生态风险主要由Cd贡献。另外,四个养殖区内除了在沿岸个别点状污染源影响显着的区域表现出较强的综合潜在生态风险外,主体养殖区域均处于中等生态风险,而局部出现的低综合潜在生态风险可以认为是与无明显污染源影响下,沉积环境的复杂多变及沉积物中较粗粒级占比较高有关。(4)基于GIS空间分析并结合富集因子及多元统计方法,判断闽东近海各养殖区沉积物普遍受到了来自岩石及地壳自然风化、工业排污、船舶航运及维修和生活污水排放污染源的影响,另外罗源湾、东吾洋及三都澳还受到了来自水产养殖的内源性污染影响。其中,四个养殖区的V均主要来自于自然源,Cr、Co、Ni在受到自然源普遍影响的基础上,均受到了来自工业排污的影响,但Cu、Zn、Cd、Pb的来源较为复杂多变,在不同养殖区内的主要污染源存在一定差异。

陈洪清[2](2020)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福建闽东海水养殖业绿色发展与对策研究》文中提出本文阐述了海水养殖绿色发展的重要意义,介绍了闽东海水养殖业绿色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提出了加快闽东海水养殖转型升级实现绿色发展的建议,以期为闽东渔业加快绿色发展提供参考。

岳冬冬,李旭君,郭艳宇,赵娜,张明,方海,阮雯,纪炜炜[3](2019)在《基于专利情报分析的中国大黄鱼产业技术创新探析》文中指出大黄鱼是中国海水鱼类养殖的重要品种之一,技术创新在推动大黄鱼产业规模扩大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借助专利情报分析方法,对1997—2018年中国大黄鱼专利申请信息进行分析,探讨大黄鱼技术创新发展特征,具体表现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是大黄鱼专利申请的重要主体;大黄鱼专利申请量与养殖产量在不同省份呈现不协调发展;饲料、加工和养殖技术仍是短期内专利申请的重点领域。通过人工标引方式,对中国大黄鱼专利申请文献信息进行了关键词提取,并从养殖、饲料、加工、质量安全和绿色发展等技术领域绘制了中国大黄鱼专利技术信息的知识图谱。最后,提出鼓励企业加大大黄鱼科技创新力度、推动大黄鱼主产省份的全产业链专利技术布局、开展大黄鱼深远海养殖项目的系统性试验等建议,以促进中国大黄鱼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杨青川[4](2019)在《石首鱼科受γ射线辐射损伤生理响应及对放射性核素富集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近二十年来我国滨海核电的大力发展,沿海生态环境面临的放射性污染风险增加,同时受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和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的影响,国际社会愈加重视核辐射对地球大生态系统中非人类物种可能造成的影响,其中对海洋非人类物种的电离辐射生物效应已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研究表明,一定剂量的电离辐射,可能对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等生物学特征造成影响。相比于国外已开展的研究,我国在水生生物特别是海洋生物的辐射效应研究方面起步较晚,可参考的生物物种基础数据不足,难以进一步开展核辐射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的放射性风险评估研究。本论文针对海洋经济鱼类开展相关的辐射生物效应研究,以闽东某核电站周边海域中主要经济鱼类石首科鱼类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模拟和现场调查的方式开展了大黄鱼(Pseydosciaenaa crocea)受γ射线外照射后产生的生理响应以及黄姑鱼(Nibea albiflora)对放射性核素富集的研究,获得大黄鱼幼鱼在死亡率、摄食率、抗辐射氧化损伤、消化等生理特性方面的辐射损伤情况以及黄姑鱼成鱼的不同组织、器官的富集放射性核素的活度水平。本研究的开展,期望为海洋鱼类的辐射影响研究提供数据支撑,为滨海核电周边海域环境放射性安全评估提供科学依据,为我国开展海洋非人类物种的电离辐射生物学效应研究提供思路。研究结果包括:1.通过对大黄鱼幼鱼使用不同剂量(0、4、8、16、32 Gy)的60Coγ射线外照射,分别从死亡率、体重体长、抗氧化能力和消化能力等指标,观察分析了大黄鱼幼鱼生长的γ射线辐射损伤情况。结果表明大黄鱼幼鱼在不同剂量的Y射线照射条件下:(1)对体重、体长和器官指数等的影响不显着;(2)死亡率随着剂量的增大而升高;(3)摄食率随剂量的增大而下降;(4)对肝脏的抗氧化能力及肠道的消化能力的刺激或抑制作用表现不同,其中,低剂量辐照组在照射后前期有显着促进作用,表现为除丙二醛(Maleic Dialdehyde,MDA)外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总抗氧化能力(Total Antioxidant Capacity,T-AOC)、淀粉酶、胰蛋白酶的活性以及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含量均升高,但随时间增加趋于正常,中、高剂量辐照组在养殖周期内均呈抑制状态,内脏器官相应生理生化指标等呈下降趋势并造成幼鱼不可逆的损伤。2.通过现场采集闽东某核电站周边海域水产养殖基地中的黄姑鱼成鱼,比较分析了其不同组织、器官中富集人工和天然核素的放射性核素活度水平。结果显示:(1)黄姑鱼四种组织器官(肌肉、骨、内脏、鳃)对不同放射性核素的富集能力明显不同,在人工放射性核素富集能力方面,对137Cs由高到低依次为肌肉>内脏>骨和鳃,对90Sr 由高到低依次为肌肉>骨>鳃>内脏;在天然放射性核素富集能力方面,对40K由高到低依次为肌肉>内脏>鳃>骨,对232Th由高到低依次为肌肉>骨>内脏>鳃,对210Po由高到低依次为内脏>鳃>骨>肌,对226Ra的富集规律不明显但鱼骨的累积量最大;(2)由于210Po在生物体内富集系数高且富集量大,对生物体造成的辐射剂量贡献率高,本论文将现场采集的其他8种生物包括大弹涂鱼(Boleophthalmus pectinirostris)、龙头鱼(Harpadon nnehereus)、牡蛎(ostrea gigas tnunb)、藤壶(Balanus)、螠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毛蚶(Scapharca subcrenata)、日本蟳(Charybdis japonica)、虾姑(Oratosquilla oratoria)等可食部分中的210Po 比活度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210Po在不同种类生物体内的平均比活度由高到低依次为贝类>甲壳类>鱼类,黄姑鱼肌肉中210Po 比活度为3.48 Bq·Kg-1 鲜,低于我国现行国标海产品中210Po限制浓度(15 Bq·Kg-1);(3)结合国家标准《放射性核素摄入量及内照射剂量估算规范》(GB/T 16148-2009),估算了沿海居民食入黄姑鱼肌肉所致放射性核素的待积有效剂量为76.63 μSv.a-1,这一结果明显低于我国现行国标中规定的放射性核素年摄入量限值;(4)经估算食入9种海产品所致210Po摄入量,上述单一海产品导致的210Po年摄入总量均低于现行国标中210Po的年摄入量限值(2200 Bq·a-1)。本论文首先基于生物学和毒理学的研究方法,对我国海洋经济物种石首鱼科中大黄鱼电离辐射损伤生理响应进行了研究,可为我国海洋经济鱼类辐射生物效应的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其次,基于生物核素富集的研究方法,对我国闽东某核电附近海域中海洋经济物种石首鱼科中黄姑鱼各组织器官核素富集状况进行了研究,同时评估了同一海区中9种主要海产品富集210Po的活度水平,该部分的研究可为我国沿海海产品食品安全评估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参考。

洪万树,刘家富,郑炜强,韩坤煌,刘招坤[5](2018)在《浅论我国大黄鱼产业转型升级之对策》文中研究说明经过30多年的研究与发展,我国大黄鱼产业已进入转型升级阶段。本文就加快大黄鱼原良种体系建设、规范养殖网箱布局和优化网箱结构、提高养殖经济效益与产品质量、加快全价人工配合饲料研发与推广应用、实施鱼病综合防控技术、提高产品加工率、实施品牌战略、进一步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发掘大黄鱼文化等方面,论述了我国大黄鱼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

林晓煜[6](2018)在《无鱼油饲料对大黄鱼幼鱼生长和HUFA合成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文中提出本试验利用人工配合饲料(不添加鱼粉和鱼油)对大黄鱼幼鱼进行为期70d的养殖试验,实验结束后,测定了不同个体的生长状况和HUFA含量差异,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了HUFA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并通过转录组测序分析无鱼油饲料饲喂下生长快、慢个体的基因表达差异,旨在通过遗传选育,培育可降低对饲料中鱼粉和鱼油消耗量品系大黄鱼的可能性及探讨其遗传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无鱼油饲料饲喂体重1.75g5.75 g的大黄鱼幼鱼(1925尾分为6组重量区间依次为1.75g2.00 g、2.00 g2.25 g、2.25 g2.50 g、4.50 g4.75 g、4.75 g5.25 g和5.25 g5.75g 6组,每组145650尾),经过70 d养殖后,各组间个体生长差异显着(最大个体体重是最小个体的34倍以上)表明大黄鱼不同个体营养需求存在显着差异(p<0.05)。2、对照组(添加鱼油)和无鱼油饲料饲养幼鱼,全鱼脂肪酸含量测定结果显示,无鱼油饲料饲喂幼鱼全鱼HUFA含量低于对照组幼鱼全鱼,在无鱼油饲料组内,生长快个体的EPA含量较高、DHA含量较低(p<0.05),但两者之间HUFA总含量差异不显着。3、利用qRT-PCR技术比较研究了对照组和无鱼油饲料饲喂幼鱼脑、肝、胃、肠和肌肉中几种HUFA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对照组饲喂的大黄鱼幼鱼中的Elovl1、Elovl4、Elovl5、Elovl6和Δ6-Fad 5个基因,表达量最高的组织依次是脑、肝脏,肌肉(表达量最低)。无鱼油饲料饲养条件下,上述基因的表达量乃至表达模式都发生了明显变化,不同基因的变化情况不尽一致。与用对照组饲喂幼鱼相比,在无鱼油饲料饲喂条件下,生长快个体脑中Elovl1和Δ6-Fad、肝中Elovl5、Δ6-Fad和Elovl1、以及胃和肠中Elovl1的表达量均极显着(p<0.01)或显着升高,生长慢个体则以脑、胃和肌肉中Elovl5以及肝脏中的Δ6-Fad表达量升高较显着并高于生长快个体外,其它组织和基因的表达量与对照组差异不大。在无鱼油饲料饲喂条件下,Elovl1、Elovl4和Elovl6基因在生长较快个体各组织中,Elovl5基因在肝(p<0.01)和肠中的表达量均大于生长较慢个体,猜测可能大黄鱼幼鱼在无鱼油饲料饲喂下生长性能可能与这些基因的差异表达有关。4、对初重4.25g4.75 g组大黄鱼幼鱼,通过无鱼油饲料饲喂65 d后挑选32尾生长较快个体和32尾生长较慢个体,采集其肝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Illumina HiSeq X10,150PE模式,每个个体测序6 Gb),经比较,获得差异表达基因共99个,其中在生长快个体组中表达量上调的基因63个,下调的基因有36个。

俞军[7](2016)在《姜黄素对大黄鱼生长及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文中提出姜黄素(Curcumin)属于多酚类化合物,它的分子量较低,源自姜科植物姜黄(Curcuma longa L.)的地下根茎,被认为是姜黄发挥药效最为重要的活性成分。它兼具抗氧化、抗菌、抗炎症等多项生物学功能,且其色泽稳定,几乎无毒。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作为我国重要的海水经济鱼类,近些年,由于人工集约化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其病害问题日益严重。而抗生素及杀虫类化学药物的乱用、滥用引发一系列环境问题。因此,寻求绿色环保、安全高效的免疫增强剂对大黄鱼养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大黄鱼为试验对象,设置3个试验组(姜黄素添加剂量分别为100、150、300 mg/kg)和1个空白对照组,分别研究了姜黄素对大黄鱼生长、肝功能和肠道组织结构、血液和体表黏液生理生化、组织中磷酸酶活力和血清中细胞因子含量等非特异性免疫指标及抗病力的影响。以期为大黄鱼免疫增强剂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本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姜黄素对大黄鱼的生长、肝功能及肠道组织结构的影响以添加姜黄素的饲料喂食45 d后,测定其对大黄鱼生长、肝功能及肠道组织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1)添加姜黄素能显着提高大黄鱼的存活率、特定生长率、增重率、肥满度,降低饲料系数(P<0.05,下同)。(2)各试验组的肝重、肝脏、血清中的AST和ALT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着差异(P>0.05,下同),300 mg/kg姜黄素添加量能显着降低肝体指数。(3)100 mg/kg姜黄素添加量对前肠的肌层厚度、绒毛高度、隐窝深度有显着影响;150 mg/kg姜黄素添加量对前肠的肌层厚度、绒毛高度、隐窝深度、绒毛高度/隐窝深度(V/C)值及中肠的肌层厚度、V/C值有显着影响;300 mg/kg姜黄素添加量对前肠的肌层厚度、绒毛高度、隐窝深度、V/C值,中肠肌层厚度、绒毛高度、V/C值以及后肠肌层厚度有显着影响。综合对比,一定剂量的姜黄素能提高大黄鱼的生长性能,不损伤其肝功能且能促进肠道组织发育,以300 mg/kg姜黄素剂量效果较好。2姜黄素对大黄鱼血液、体表黏液生理生化指标及抗病力的影响于试验第30、45 d分别取样检测血液白细胞吞噬活性、血清和体表黏液溶菌酶(LZM)活力与抗菌活力(Ua)、血清碱性磷酸酶(AKP)活力、酸性磷酸酶(ACP)活力、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及NO含量,并以溶藻弧菌进行攻毒试验。结果显示:(1)与对照组相比,投喂30 d时,姜黄素对大黄鱼体表黏液的LZM活力与抗病力、血清AKP活力、血清NO含量的影响不显着,但能显着提高血液白细胞吞噬活性、血清LZM活力与抗病力、ACP活力及SOD活力;至试验第45 d,投喂姜黄素能显着影响大黄鱼的血液白细胞吞噬活性、黏液和血清LZM活力、血清抗病力、ACP活力、SOD活力及NO含量。(2)攻毒试验结果表明,投喂姜黄素的大黄鱼累积死亡率(66.67%、62.22%和48.89%)显着低于对照组(84.45%)。本试验证实,饲料中添加300 mg/kg姜黄素能有效提高大黄鱼的非特异性免疫力及抗病力,且长期投喂效果更佳。3姜黄素对大黄鱼组织中磷酸酶活力及血清中细胞因子含量的影响在第30 d、45 d取样并测定组织中磷酸酶活力和血清中细胞因子的含量。结果显示:(1)与对照组相比,当姜黄素的添加量为100 mg/kg时,肝脏、前肠中的ACP活力及鳃、胃、肌肉、肝脏中的AKP活力显着提高。添加量为150 mg/kg时,肌肉、肝脏、前肠中的ACP活力显着提高,鳃、胃、肌肉、肝脏及前肠中的AKP活力显着提高。添加量为300 mg/kg时,除后肠中的ACP、AKP活力及中肠中的AKP活力无显着影响外,其余各组织中的磷酸酶活力均显着提高。(2)与对照组相比,姜黄素添加量为100 mg/kg时,仅TNF-α含量显着升高。添加量为150或300 mg/kg时,GM-CSF、IL-2及TNF-α含量均显着提高。3个试验组IFN-γ含量虽与对照组间无显着差异,但两段时间内均呈下降的趋势。综合考虑,以300 mg/kg姜黄素的添加量对大黄鱼各组织中磷酸酶活力及血清中细胞因子的含量的影响效果较好,能有效改善大黄鱼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沈德福,张光英[8](2015)在《闽东滩涂养殖对三都澳环境与资源的影响浅析》文中指出闽东三都澳具有与世界名港鹿特丹相媲美的港口资源,其深水航道国内少有,由于多种因素使其作为备用港口,至今未深度开发。闽东利用其丰富的滩涂资源优势发展规模巨大的水产养殖业,如养殖大黄鱼产量占我国大黄鱼产量的80%,这种养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闽东经济的发展。但这种养殖也给闽东三都澳水环境带来严重的影响,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和沉积速率加大,对该区旅游资源和港口资源的开发使用等影响很大。基于分析,建议该地的滩涂养殖需要重新定位和布局,注重旅游资源和港口资源的今后开发对当地资源与经济的深远影响,对闽东产业转型升级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刘招坤[9](2015)在《闽东地区大黄鱼养殖中饲料的使用现状分析》文中指出经过20多年的发展,大黄鱼网箱养殖现已成为我国规模最大的海水网箱养殖产业。同时,大黄鱼也已成为我国8大优势出口养殖水产品品种之一。但大黄鱼养殖饲料的开发和应用水平仍较低,与其产业化规模不相适应。作者对闽东地区大黄鱼网箱养殖饲料的使用现状进行了调研,对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解决对策,旨在为大黄鱼养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刘招坤[10](2014)在《宁德市大黄鱼养殖饲料现状研究》文中提出以宁德市大黄鱼网箱养殖为调研对象,调查了大黄鱼配合饲料市场营销情况,并对12个大黄鱼养殖渔排1 747个网箱2013年养殖饲料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大黄鱼养殖饲料现状.结果显示,2013年福建省宁德市大黄鱼养殖配合饲料品牌43个,其中年销量1 000t以上有5个占16.3%,6001 000t的有12个占27.9%,600t以下的有26个占55.8%;使用的饲料种类有冰鲜饲料、颗粒配合饲料和软颗粒饲料,分别占饲料总用量的83.41%、16.46%和0.14%;大黄鱼养殖网箱按30万个计,冰鲜饲料、颗粒配合饲料和软颗粒饲料年使用量分别为481.1kt、31.6kt和0.4kt,折算成冰鲜饲料后的年饲料总用量576.8kt;颗粒配合饲料使用量随水温升高而增加,在710月份养殖高温期(28.0℃以上)使用量出现峰值,而冰鲜饲料在56月份和1112月份使用量最大,在710月份养殖高温期使用量出现下降拐点.结果表明,冰鲜饲料仍是大黄鱼养殖的主要饲料来源;颗粒配合饲料使用在养殖高温期占有优势;颗粒配合饲料呈现品牌多而杂的局面,各品牌品质参差不齐,尚无占绝对市场优势的品牌.

二、闽东大黄鱼饲料的现状与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闽东大黄鱼饲料的现状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闽东近海水产养殖区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元素分布特征及来源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养殖区重金属污染研究现状
        1.1 养殖区重金属污染特征及来源
        1.2 福建闽东近海养殖区环境质量研究
        1.3 沉积物重金属来源判别
    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1 研究内容
        2.2 技术路线图
第一章 研究区概况和样品采集与分析
    1.1 研究区概况
    1.2 材料与方法
        1.2.1 样点布设与样品采集
        1.2.2 样品分析测试
        1.2.3 重金属污染评价及来源区分方法
        1.2.4 数据分析处理方法
第二章 沉积物粒度特征
    2.1 表层沉积物粒径组成特征
    2.2 细粒沉积物的空间分布
第三章 沉积物重金属含量及分布特征
    3.1 各养殖区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含量特征
    3.2 不同养殖方式下沉积物重金属含量对比
    3.3 沉积物重金属含量的空间分布
        3.3.1 定海-黄岐湾重金属及细粒沉积物空间分布对比
        3.3.2 罗源湾重金属及细粒沉积物空间分布对比
        3.3.3 三都澳重金属及细粒沉积物空间分布对比
        3.3.4 东吾洋重金属及细粒沉积物空间分布对比
    3.4 沉积物重金属分布的影响因素
第四章 沉积物重金属生态风险评价
    4.1 定海-黄岐湾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4.2 罗源湾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4.3 三都澳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4.4 东吾洋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第五章 沉积物重金属元素来源
    5.1 重金属含量数据标准化
    5.2 定海-黄岐湾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来源
        5.2.1 重金属元素间的相关性分析
        5.2.2 主成分分析
    5.3 罗源湾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来源
        5.3.1 重金属元素间的相关性分析
        5.3.2 主成分分析
    5.4 三都澳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来源
        5.4.1 重金属元素间的相关性分析
        5.4.2 主成分分析
    5.5 东吾洋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来源
        5.5.1 重金属元素间的相关性分析
        5.5.2 主成分分析
    5.6 各养殖区各重金属元素来源对比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2)乡村振兴背景下福建闽东海水养殖业绿色发展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水产养殖绿色发展的重要意义
    1.1 水产养殖绿色发展是新时代要求
    1.2 水产养殖绿色发展是产业升级要求
    1.3 水产养殖绿色发展是可持续发展要求
2 闽东海水养殖发展现状
    2.1 优势品种发展态势较好
    2.2 水产原良种体系逐步完善
    2.3 海上养殖综合整治取得阶段性成效
    2.4 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逐步加强
    2.5 水产养殖新业态发展较快
3 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3.1 产业布局不够规范合理
    3.2 科技带动产业发展能力不足
    3.3 水产品质量安全存在隐患
4 加快水产养殖绿色发展建议
    4.1 规范海上养殖管理
    4.2 推进海水养殖转型升级
    4.3 完善海水养殖原良种体系
    4.4 提升绿色发展水平
    4.5 强化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4.6 促进渔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3)基于专利情报分析的中国大黄鱼产业技术创新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数据来源与分析
    1.1 数据来源
    1.2 专利申请量与专利类型
        1.2.1 专利申请量
        1.2.2 专利类型分析
2 大黄鱼产业科技创新发展现状
    2.1 大黄鱼专利申请的技术领域分布
    2.2 大黄鱼专利申请人
    2.3 发明人与地域分析
    2.4 专利法律状态分析
3 大黄鱼专利技术领域的知识图谱
    3.1 大黄鱼专利技术关键词提取
        3.1.1 养殖领域
        3.1.2 饲料领域
        3.1.3 加工领域
        3.1.4 质量与安全领域
        3.1.5 绿色发展领域
        3.1.6 其他领域
    3.2 大黄鱼专利技术知识图谱
4 结论与对策建议
    4.1 主要结论
        (1)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是大黄鱼专利申请的重要主体。
        (2)大黄鱼专利申请量与养殖产量在不同省份呈现不协调发展。
        (3)饲料、加工和养殖技术仍是短期内专利申请的重点领域。
    4.2 对策建议
        (1)鼓励企业加大大黄鱼科技创新力度。
        (2)推动大黄鱼主产省份的全产业链专利技术布局。
        (3)开展大黄鱼深远海养殖项目的系统性试验。

(4)石首鱼科受γ射线辐射损伤生理响应及对放射性核素富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国内外水生生物电离辐射生物效应研究进展
        1 电离辐射
        2 电离辐射生物效应
        3 水生生物电离辐射生物效应研究
    第三节 海洋生物对放射性核的富集
        1 海洋环境中的放射性核素
        2 海洋环境中放射性核素的迁移
        3 水生生物的放射性核素富集
    第四节 石首鱼科
    第五节 目的意义
        1 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2 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大黄鱼幼鱼对γ射线外照射的生理响应
    第一节 实验材料与方法
        1 实验对象
        2 主要仪器和试剂
        3 实验方法
    第二节 实验结果
        1 ~(60)Coγ射线照射后大黄鱼幼鱼生理指标的变化
        2 ~(60)Coγ射线照射对大黄鱼幼鱼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3 ~(60)Coγ射线照射对大黄鱼幼鱼摄食和消化的影响
        4 剂量和时间对大黄鱼幼鱼抗氧化指标以及消化酶的显着性影响
    第三节 讨论
        1 ~(60)Coγ射线照射对大黄鱼生长和存活的影响
        2 ~(60)Coγ射线照射对大黄鱼幼鱼的氧化损伤
        3 ~(60)Coγ射线照射对大黄鱼幼鱼消化的影响
    第四节 结论
第三章 闽东某核电周边海域黄姑鱼对放射性核素的富集
    第一节 实验材料与方法
        1 实验对象
        2 实验试剂及仪器
    第二节 实验方法
        1 海水、生物样品的放射性核素比活度测量
        2 放射性核素富集系数的计算
        3 居民内照射剂量估算
    第三节 结果
        1 黄姑鱼不同组织的放射性核素累积及其富集系数
        2 闽东某核电站周边海域9种生物中~(210)Po水平
        3 食入闽东某核电站周边海域9种生物对居民内照射剂量的估算
    第三节 讨论
        1 黄姑鱼对不同放射性核素的富集规律
        2 闽东某核电站周边海域9种生物中~(210)Po的富集规律
        3 食入闽东某核电站周边海域9种生物对居民造成的内照射剂量
    第四节 结论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成果
    第二节 创新点
    第三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成果
致谢

(5)浅论我国大黄鱼产业转型升级之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加快大黄鱼原良种体系建设, 严格良种选育
    1.1 加大对原良种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
    1.2 严格管理原良种生产, 确保种质安全
2 进一步规范网箱布局、优化网箱结构, 改善养殖区环境
    2.1 从技术标准层面规范网箱布局
    2.2 从渔业法规层面规范网箱布局
    2.3 继续推行网箱“小改大、浅改深”, 进一步优化其空间结构
3 因地制宜开展多种养殖模式, 提升养殖产品质量
    3.1 因地制宜开展多种养殖模式
    3.2 提升养殖产品质量
4 加大全价人工配合饲料的研发和推广力度, 保护养殖环境和海洋生态
    4.1 配合饲料使用现状
    4.2 使用冰鲜小杂鱼饵料的弊病
    4.3 尽快以全价人工配合饲料完全替代冰鲜小杂鱼虾饵料
5 研发鱼病综合防控技术, 提高养殖成活率
6 综合利用下脚料, 变废为宝
7 继续实施品牌战略, 进一步开拓国内外市场
    7.1 大黄鱼品牌体系已初步形成
    7.2 目前国内外市场面临的问题
    7.3 实施以质量安全优先的品牌战略
8 加强行业协会建设, 协调产业和谐发展
9 发掘大黄鱼历史文化, 提升大黄鱼文化新内涵

(6)无鱼油饲料对大黄鱼幼鱼生长和HUFA合成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大黄鱼养殖及遗传育种研究现状
        1.1.1 大黄鱼养殖概况
        1.1.2 大黄鱼遗传育种研究现状
    1.2 大黄鱼营养需求研究现状
        1.2.1 蛋白质
        1.2.2 脂类
    1.3 鱼类HUFA合成能力及相关基因研究现状
        1.3.1 鱼类高度不饱和脂肪酸合成代谢途径
        1.3.2 鱼类不饱和脂肪酸合成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1.4 转录组学研究
        1.4.1 转录组和转录组学研究
        1.4.2 鱼类转录组研究概况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2章 无鱼油饲料喂养下大黄鱼幼鱼个体间的生长差异
    2.1 材料方法
        2.1.1 无鱼油人工配合饲料的配制
        2.1.2 实验方法
        2.1.3 生化分析
        2.1.4 脂肪酸组成的分析
    2.2 结果
        2.2.1 无鱼油饲料喂养各组幼鱼的生长和存活率情况
        2.2.2 脂肪酸组成与含量分析
    2.3 讨论
第3章 无鱼油饲料喂养下生长速度不同个体HUFA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2 结果
        3.2.1 Δ6-Fad基因
        3.2.2 Elovl5基因
        3.2.3 Elovl4基因
        3.2.4 Elovl6基因
        3.2.5 Elovl1基因
    3.3 讨论
第4章 无鱼油饲料喂养下生长快与生长慢个体的转录组比较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转录组测序材料的制备
        4.1.2 生物信息学分析
    4.2 结果
        4.2.1 RNA提取结果
        4.2.2 生物信息分析结果
    4.3 讨论
第5章 总结和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科研成果及学术会议情况

(7)姜黄素对大黄鱼生长及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大黄鱼的养殖产业现状
    2. 大黄鱼养殖中的病害问题
    3. 姜黄素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在水产动物饲料中的应用前景
        3.1 姜黄素的生物学功能
        3.1.1 抗氧化作用
        3.1.2 抗菌作用
        3.1.3 抗炎作用
        3.2 姜黄素在水产动物饲料中的应用
        3.3 姜黄素在水产动物饲料应用中面临的问题
    4.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一章 姜黄素对大黄鱼的生长、肝功能及肠道结构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试验材料
        1.1.2 试验试剂和仪器
        1.1.3 试验饲料
        1.2 方法
        1.2.1 饲养管理
        1.2.2 试验分组
        1.2.3 样品采集
        1.2.4 组织样品处理
        1.2.5 测定指标及方法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姜黄素对大黄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2.2 姜黄素对大黄鱼肝重、肝体指数及血清、肝脏中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活力的影响
        2.3 姜黄素对大黄鱼肠道的影响
        2.3.1 姜黄素对大黄鱼肠道肌层厚度的影响
        2.3.2 姜黄素对大黄鱼肠道绒毛高度的影响
        2.3.3 姜黄素对大黄鱼肠道隐窝深度的影响
        2.3.4 姜黄素对大黄鱼肠道绒毛高度(V)/隐窝深度(C)值的影响
    3 讨论
        3.1 姜黄素对大黄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3.2 姜黄素对大黄鱼肝脏的影响
        3.3 姜黄素对大黄鱼肠道的影响
    4 结论
第二章 姜黄素对大黄鱼血液、体表黏液非特异性免疫指标及抗病力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试验材料
        1.1.2 试验试剂和仪器
        1.1.3 试验饲料
        1.2 方法
        1.2.1 饲养管理
        1.2.2 试验分组
        1.2.3 免疫指标测定
        1.2.4 攻毒试验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分析
        2.1 姜黄素对大黄鱼血液白细胞吞噬活性的影响
        2.2 姜黄素对大黄鱼血清LZM活力和抗菌活力的影响
        2.3 姜黄素对大黄鱼体表黏液LZM活力和抗菌活力的影响
        2.4 姜黄素对大黄鱼血清AKP和ACP活力的影响
        2.5 姜黄素对大黄鱼血清SOD活力的影响
        2.6 姜黄素对大黄鱼血清NO含量的影响
        2.7 姜黄素对攻毒后大黄鱼累计死亡率的影响
    3 讨论
        3.1 姜黄素对大黄鱼非特异性免疫力的影响
        3.2 姜黄素对大黄鱼抗病力的影响
    4 结论
第三章 姜黄素对大黄鱼组织中磷酸酶活力及血清细胞因子含量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试验材料
        1.1.2 试验试剂和仪器
        1.1.3 试验饲料
        1.2 方法
        1.2.1 饲养管理
        1.2.2 试验分组
        1.2.3 样品采集
        1.2.4 组织样品处理
        1.2.5 免疫指标测定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姜黄素对大黄鱼鳃中磷酸酶活力的影响
        2.2 姜黄素对大黄鱼胃中磷酸酶活力的影响
        2.3 姜黄素对大黄鱼肌肉中磷酸酶活力的影响
        2.4 姜黄素对大黄鱼肝脏中磷酸酶活力的影响
        2.5 姜黄素对大黄鱼肠道中磷酸酶活力的影响
        2.6 姜黄素对大黄鱼血清中细胞因子的影响
    3 讨论
        3.1 饲料中添加姜黄素对大黄鱼各组织中磷酸酶活力的影响
        3.2 饲料中添加姜黄素对大黄鱼血清中细胞因子的影响
    4 结论
全文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闽东滩涂养殖对三都澳环境与资源的影响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滩涂资源养殖概况
2滩涂养殖对水环境影响
3 养殖对地区海洋资源的影响
4 建议与对策

(9)闽东地区大黄鱼养殖中饲料的使用现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大黄鱼养殖饲料应用现状
    1. 1 饲料种类
    1. 2 配合饲料使用比例总体呈上升趋势,冻鲜小杂鱼仍是大黄鱼网箱养殖饲料的主要来源
    1. 3 配合饲料品牌多而杂、品质参差不齐,无绝对优势品牌
    1. 4 与投喂冻鲜小杂鱼相比,投喂配合饲料的大黄鱼生长速度较慢,单位饲料成本较高
    1. 5养殖过程中配合饲料使用比例的变化幅度与养殖季节及冻鲜小杂鱼和商品鱼的价格波动有直接关系
2 存在问题分析
    2. 1使用冻鲜小杂鱼仍占绝对比例,对养殖环境污染压力大,不利于大黄鱼网箱养殖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2. 2配合饲料不能完全满足大黄鱼的营养需求,养殖鱼生长速度慢,养殖成本高,影响养殖经济效益
    2. 3 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大黄鱼配合饲料质量标准,市场监管困难
3 对策
    3. 1 加强对大黄鱼生理和营养需求的研究,尽快研制出价格合适的大黄鱼全价配合饲料
    3. 2强化和提高养殖户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健康养殖理念,加大配合饲料推广力度,减少冻鲜小杂鱼的使用量
    3. 3 制定可实施的饲料行业质量标准,加强行业监管,促进大黄鱼配合饲料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10)宁德市大黄鱼养殖饲料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大黄鱼养殖配合饲料种类、品牌与基本销售情况
    1.2 大黄鱼养殖各种饲料的使用情况
2 结果与分析
    2.1 大黄鱼养殖配合饲料种类、品牌与基本销售情况
        2.1.1 大黄鱼养殖配合饲料种类
        2.1.2 大黄鱼养殖配合饲料品牌及基本销售情况
        2.1.3 大黄鱼养殖各种饲料的使用情况
3 讨论

四、闽东大黄鱼饲料的现状与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闽东近海水产养殖区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元素分布特征及来源解析[D]. 卢欣.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2)
  • [2]乡村振兴背景下福建闽东海水养殖业绿色发展与对策研究[J]. 陈洪清. 河北渔业, 2020(04)
  • [3]基于专利情报分析的中国大黄鱼产业技术创新探析[J]. 岳冬冬,李旭君,郭艳宇,赵娜,张明,方海,阮雯,纪炜炜. 渔业信息与战略, 2019(03)
  • [4]石首鱼科受γ射线辐射损伤生理响应及对放射性核素富集的研究[D]. 杨青川. 厦门大学, 2019(09)
  • [5]浅论我国大黄鱼产业转型升级之对策[J]. 洪万树,刘家富,郑炜强,韩坤煌,刘招坤. 渔业研究, 2018(04)
  • [6]无鱼油饲料对大黄鱼幼鱼生长和HUFA合成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D]. 林晓煜. 集美大学, 2018(01)
  • [7]姜黄素对大黄鱼生长及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D]. 俞军. 上海海洋大学, 2016(02)
  • [8]闽东滩涂养殖对三都澳环境与资源的影响浅析[J]. 沈德福,张光英. 安徽农业科学, 2015(06)
  • [9]闽东地区大黄鱼养殖中饲料的使用现状分析[J]. 刘招坤. 水产科技情报, 2015(01)
  • [10]宁德市大黄鱼养殖饲料现状研究[J]. 刘招坤. 宁德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3)


大黄鱼论文 重金属污染论文 基因合成论文 饲料论文 重金属检测论文

上一篇:阿城区食品行业苍蝇调查分析
下一篇:广西大瑶山-西大明山地区寒武系黄铁矿组成类型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