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宏韬[1](2021)在《明清祭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祭文是礼仪活动中人与鬼神互动的告祝文本,在历史发展中逐渐以表达情感或思想主张见长,兼具礼仪功能和文学价值。论文以明清时期的祭文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明清祭文的文本整理、分析,深入到礼仪文化与各社会阶层的历史和内涵之中。在传统文学研究基础之上,侧重发掘明清祭文所具备的社会、思想价值。根据祭文的功能与对应的社会领域,划分出国家礼仪祭文、儒家士人祭文、民间祭文等类型,主要探讨明清时期祭文所反映的社会思潮或历史趋势等问题。最后,对明清祭文的总体特征得出一些结论。明清祭文的体例和文风基本继承唐宋,而文学创作水平有所停滞。但与此同时,明清祭文比较突出地展现了一些人文主义关怀和实用主义的价值观,反映出当时人对社会现实以及人类幸福的关注。全文内容如下:第一章对明清之前中国祭文历史作简要回顾。祭文产生于上古“祝”的传统,在先秦和秦汉时期是国家礼文化的组成部分。而在魏晋南北朝后,抒发情感的哀祭文兴起,并在唐宋发展成熟。祭文在礼仪功能和文学形式上的丰富,为此后时代的这类文本创作打下了基础。第二章梳理明清国家礼典中常见的祭文,包括对其功能、种类的分析。国家礼典、礼书保存了多种礼仪文本,其中就包含了各种礼仪场合中使用的祭文。在天地、社稷、宗庙、孔子以及各种神只的祭祀礼仪中,祭文反映了礼制或政治事件的变迁。明朝建国初期、嘉靖时期“大礼议”对祭文制度的建立和改造,乃至清代满人对祭文的利用方式等,均是加强国家祭文与政治联系的重要节点。第三章在国家礼典祭文的基础上,讨论明清皇权与祭文书写之间的关系。明清时期是中国帝制时代一个高峰,专制权力对国家、臣民的生活产生重大作用。祭文作为权力叙事的工具,反映了多种历史事件的走向。清代满人祭文还与多民族事务的处理方式存在关系。通过一系列清代祭文的制度规定和实施手段,清人多民族视域下的政治权威得以展现。祭文在这些国家权力的层面体现出较强的实用、功利性。第四章关注对象为儒家士人阶层,涉及包括哀祭与祷神在内的多种祭文形式和体裁。士人祭文主要含有文学史、思想史等方面的信息。明清士人祭文的文学特征及其与唐宋以来文风的关系,是探索明清祭文之文学价值的核心。明清士人祭文还反映了一些思想史的现象,例如理学、阳明学、乾嘉汉学崛起、三教会通等风潮,以及政治上的“学统”和民族矛盾等问题。与此同时,明清中国文化与欧洲文明发生互动,“礼仪之争”里中国士人围绕祭文的往来争论,使中国文化重视人世、排斥鬼神迷信的价值观得到重新阐释。此外,明清士人的祭文中,具有较多的对个体生死的关怀,这些方面都是展现人文精神价值的重要内容。第五章谈明清祭文在民间社会的下移、传播。祭文在民间社会的传播和发展,是儒家主流的礼文化发生下移的过程。通过考察儒者在民间的礼文实践,以及日用书籍、大众文学等知识载体中的祭文信息等,将有效揭示民间文化在世俗化上的发展方向。民众在祭文中寄托的现世追求,同样是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的体现。
尤梓竹[2](2021)在《甲骨文字考释提要(一)》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甲骨文发现以来,众多甲骨文学者投入於甲骨文字的释读工作中,产生了丰富的成果。这些考释成果发布在各种各样的杂志报刊中,为了通盘了解甲骨文字的考释情况,以及学者对某一字形认识的发展和变化,学界曾多次整理总结甲骨文的考释成果。本论文即是在前(5相关成果的基础上,对以往甲骨文考释所取得的成绩进行的一次全面的汇集,以提要方式,用简洁的话语陈述诸家考释过程及成果。论文搜集的范围主要是1899年至2005年甲骨学在文字考释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参考《甲骨文字诂林》的体例进行编纂,基本按照《甲骨文字诂林》的顺序编排甲骨文字头,重新加以编号,并附以每一字头在《甲骨文字诂林》和《甲骨文字编》相应的编号。在每一字头下按照年代先後阐述各家观点。为便於检索字形,我们编制了甲骨文部首检字表、拼音检字表等索引。本论文为《甲骨文字考释提要》的第一部分,与贝梦娟《甲骨文字考释提要》(二)相配套,主要收录《甲骨文字诂林》中编号为1-1889甲骨文字头的考释成果。
包海波[3](2021)在《蒙古国社会转型中的萨满教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立足宗教人类学萨满教研究的理论视角,对蒙古国社会转型中的萨满教进行了综合性考察。通过对乌兰巴托市蒙古包区萨满教职业群体的社会生活及其信仰观念、领神出道、降神治疗、建立合作组织等信仰实践的立体呈现,探究了蒙古国当代社会转型中传统萨满教信仰的复兴、传承与调适过程。论文是一部关于萨满教当代转型发展的海外民族志研究,对于认识和分析传统信仰文化的当代适应问题具有理论启示。在现实层面,关注邻国包括宗教政策、宗教发展现状和趋势的研究对维护中国的社会稳定、文化安全以及和平崛起均有深远意义。20世纪90年代,蒙古国推行了民主改革。激进式社会转型危机和放任型宗教自由化政策背景下,萨满教信仰在城市环境中得到了迅速复兴。本文在介绍了蒙古国萨满教复兴的社会文化和政策环境的前提下,首先详细梳理了萨满教与藏传佛教的交融历史,交代了变迁中的萨满教世界观及核心神灵信仰体系。其次,笔者结合案例细致描述了城市蒙古区萨满候选人从“患病者”到“萨满治疗师”的出道过程。再次,介绍了萨满教职业群体基于蒙古国民众的疾病认知,试图以“祖先智慧”、“山水神灵性”和“腾格里气力”等信仰观念应对个人、群体及国家面临的全球化与现代化引发的新型社会问题的各类仪式活动。最后,揭示了蒙古国当代萨满教失范化和无序性复兴发展的综合特点,讨论了城市萨满教团体所采取的规范化措施及其相应功能。论文主要观点总结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萨满教信仰在蒙古国的复兴与民主改革后出现的社会危机以及民族主义意识形态有着密切联系。随着改革中传统生计方式遭到彻底改变,牧民不断迁移至乌兰巴托城市边缘的蒙古包区,导致城市中爆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面对城市生存环境中的不确定性、易变性和无序性,产生焦虑和不安感的人们开始将“危机”归咎于被遗忘的祖先和被抛弃的故乡诸神之惩罚。与此同时,与民主和自由思想一齐兴盛起来的民族主义意识形态下,蒙古国不少民众将国力强弱、民族认同感的聚散与萨满教信仰的兴衰相结合,呼吁对原生性信仰给予应有的关注和扶持。另外,面对以基督教为代表的外来宗教在青年人中的迅速传播,一些藏传佛教信徒以及民族主义者因担心蒙古国民特质及文化风貌的西化而强调复兴蒙古传统信仰形态,为萨满教的复兴创造了机遇。第二、经济贫困和身患疾病是萨满领神出道以及民众信仰萨满教的最主要因素。首先,萨满教信仰观念和治疗仪式,使得一部分身患疾病、生活不顺者将自己苦难的现实生活与天命、山水神和祖灵“戏谑”等神圣概念联系在一起。通过成为萨满,他们不仅可以获得“治愈”,更拥有了神圣资本来平衡世俗生活。其次,萨满教治疗仪式结合了超自然信仰、巫术逻辑和蒙医疗法。萨满的治疗实践为信众不明原因的疼痛、久治不愈的疑难杂症、激发矛盾的反常状况提供了较为有效的解释和疏解途径。最后,在社会意识形态层面,广大民众将当代蒙古国的国际地位低下、经济落后以及道德崩塌等社会“病痛”归因于对传统生计方式的抛弃和对祖先信仰习俗的遗忘。在宗教社会实践中,萨满教职业群体宣扬保护生态平衡,强调祖先记忆和民族独立,以应对全球化和社会转型所造成的社会失范。第三、随着萨满人数持续激增、萨满教治疗仪式的不断多样化,蒙古国萨满教的当代复兴和发展呈现出了混乱、无序的征兆。为了应对混乱局面,草根萨满和学者型萨满联合起来,建立萨满教团体,对各类萨满进行教学、考核和认证等工作。众多萨满教团体以萨满师徒的裙带关系为组织基础,缺乏相互协调,故而并未起到规范萨满教发展的社会作用。现阶段,这些萨满教团体逐渐发展成萨满共修和具有商业化运营性质的仪式展演平台。这些现象加剧了当代蒙古国萨满教整体发展的无序性,从而造成其社会文化功用难以提升、局限于服务底层民众的性质。
陈曦[4](2020)在《《三国志演义》与《三国志平话》比较研究》文中提出元至治年间刊行的《三国志平话》和元末明初罗贯中所着《三国志通俗演义》(以下简称为《三国志演义》)为三国题材演化史中最为完整亦是最为成功的两部杰出的文艺作品。前者是后者成书的关键环节,由于创作者和接受者的不同,两部作品在人物塑造、情节设置、文化内涵、美学风格等方面均有较大差异,值得全面细致地进行比较研究。本论文将在学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这两部作品进行整体全面、深入细致地比较研究,同时,重新审视和评价《三国志平话》,对《三国志演义》也会有新的进一步地认识。全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探讨三国故事渊源与分合流变。三国故事的总源头乃是汉末、三国时期的社会生活。其中特殊人物及重大事件被陈寿遴选入《三国志》,成为正史。后经裴松之补注,又大篇幅扩充,最后到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的整合,融裴注入正文,遂成为完整的公认的正史文本。其中,未入史传者,有的经过人们的口耳相传,遂成为了大众传说。此乃同源分流为史传与传说两大层面。在此过程中,裴注补入内容中已有大众传说的三国故事,此乃两个层面的第一次交流。《三国志》等正史成书后,其中的某些内容又被喜好三国故事的知史者作为结构框架,通过其想象、生发、演绎为新的三国故事。此乃两个层面的第二次交流。经过魏晋至宋元的漫长历史过程,文人创作与大众传说的三国故事源远流长,日渐丰富发展,至《三国志平话》的产生,成为大众传说三国故事的集大成者,也是以大众传说为主的两个层面的合流杰作。至《三国志演义》的横空出世,又回归史传,成为以史实为主兼收传说的更高层次的集大成的伟大作品。此乃两个层次的又一次螺旋式上升的交流与合流。第二章,故事情节溯源与异同比较。首先追溯了《三国志平话》的故事情节与《三国志》、裴注的源流关系,并列表加以细致地梳理,比较二者故事情节的前后继承关系,同时比较其许多着名故事的情节设计差异。接着又比较论述了《三国志平话》与史传的不同特征。最后,又以六大着名三国故事为例,个别中见一般地比较了《三国志平话》与《三国志演义》在情节建构层面的同中之异。第三章,人物形象之比较。本章以蜀汉集团的刘、关、张、诸葛亮形象与曹魏集团的主角曹操形象、孙吴集团的主角周瑜形象为例证,管中窥豹,比较《三国志平话》和《三国志演义》在人物形象方面的异同。此前,学界对二者人物形象的比较研究,多立足于《三国志演义》,将其吸纳《三国志平话》中有关人物的内容拿来进行比较,绝大多数观点是褒扬《三国志演义》中的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丰满,而贬低《三国志平话》中的人物形象为简单粗陋。笔者则试图从另一个角度出发,进一步研究两部作品中均有的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的同中之异,同时,也将其相关内容与《三国志》加以比较,重新评价相同人物形象在不同文本中的思想性格特征及艺术得失,以期对《三国志平话》中的重要人物形象做出新的合理的评价。第四章,比较论述了《三国志平话》与《三国志演义》文化意蕴的异同。从民与国关系的层面论之,二者都在弘扬爱国爱民思想。其同中之异在于:《三国志平话》是“爱民第一”,即把爱民置于安国及一切社会内容的前面;《三国志演义》则是报国第一,安民第二。从作品开头管窥二者的文化意蕴:《三国志平话》是以因果报应开篇,表达了一种批判暴君、赞扬明君、惩恶扬善的道德理想;《三国志演义》是以“天人感应”思想为主导,以天意来警戒人世开头,引出黄巾起义,追溯乱世缘由;毛本则是以历史循环论起始,用以解释社会分与合的现象与规律。从作品结尾探讨作品的文化意蕴:《三国志平话》改变了史实,以刘渊兴汉作结,表达了一种复仇的快感与变相兴复汉室的理想愿望;《三国志演义》则遵循史实,通过司马氏一统天下,寄寓了向往统一、君明臣良的理想愿望。第五章,比较论述《三国志平话》与《三国志演义》的美学特征。从美学色彩论之,《三国志平话》以喜剧美为主,是喜中有悲;《三国志演义》是悲剧美为主,悲中有喜。二者都追求以奇为美,其同中之异在于:《三国志演义》是奇中寓真,在情节奇特美的追求中又以真实性与合理性约束之;《三国志平话》是奇上加奇,追求超人之美,神化之美,求奇不已,在奇美中获得快感。从美的性质来说,《三国志平话》占主导地位的是朴质之美,但粗中有细,俗中有雅;《三国志演义》占主导地位的是文雅之美;但亦细中有粗,雅中寓俗。
徐亚男[5](2020)在《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研究》文中指出改革开放四十年期间的藏族题材绘画创作是重建和挖掘中国美术现代性话语和精神品格最好的美学创造和体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出现了由工业、科技、信息等混合而成的前所未有的现代化发展局面,而藏族题材绘画创作正是伴随着社会文化的现代性转型,所体现出的藏族文化、中原文化和受西方文化冲撞融合的当代文化彼此之间的相互交融对话,正历经着不同于任何时期的文化格局、主题内涵、形式语言、审美价值等传统资源的现代形态转换。艺术家不约而同地从“英雄史观”的“集体叙事”方式转向“平民史观”的“个体叙事”,形式语言风格也实现了从“一元”到“多元”的繁荣局面的转变,共同加速着中国美术创作在全球文化格局中的翻天覆地的位置变化。具体呈现出四个方面的本质特征:其一,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形成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政治格局、东西方多元文化、藏族地域文化与相关美术基础设施共同推进的结果;其二,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主题内容是建立在多种文化资源的整合与现代审美方式的转换,进而建构出的具有本土文化内涵和主体性的现代艺术形态;其三,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内在形式语言演变不仅充当了中国美术现实主义美学的思想先锋,也印证着中国社会、中国文化的内在审美需求重新择取养分而进行的现代性探索的结果;其四,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是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与世界民族文化交融背景下形成的具有政治性、民族性、艺术性和当代性共存的代表“民族气派”和“国家形象”的美术现象。因此,对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生发、演进、演变过程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第一章将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分为1978年——1989年的精神重建与技法探索时期、1990年——1999年的文化交流与观念表达时期、2000年——2018年的当代品格与本体建设时期这三个阶段。以中国/西方、传统/现代、内部/外部、民族/世界等多组视角展开论点,对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作品产生的政治体制、文化定位、美术思潮、画家群体、形式语言、展览市场等内在和外在因素进行分析,准确定位出这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明显不同于任何时期的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整体格局、风格面貌、发展形态与价值取向。进一步探索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审美意蕴、艺术语言、绘画观念的现代性话语形态与中国社会、文化的内在转型需求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中国美术创作在新时代的再出发提供丰富的经验和思路借鉴。第二章是对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主题文化内涵进行建构。藏族题材绘画创作是以独特的青藏高原地域文化、藏民族人物精神气质、藏民族传统民族和民间文化区别于其他题材的绘画创作。这种厚重的藏文化内涵再次激活了藏族题材绘画创作在现代性话语探索中的表达属性和涵纳力,并显示出任何时代不曾有的广泛性和内涵深度。一方面,艺术家基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民族想象所衍生出的对“中华民族大团结”、“‘路’的隐喻——藏区新建设新成就”这两方面主题内容的阐述,进而分析藏民族与国家民族身份、民族政策、藏区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另一方面,艺术家通过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时代”这三组视角关系的全新思考,进而探索藏族题材绘画创作所蕴含的多元和谐文化观的表达。具体可细化为:自然环境——“人与自然”关系的解读、高原人形象——民族气质的体现、传统民族节日——民俗文化的深入、信仰与朝圣——宗教文化的解读这四个方面的主题内容,显示出藏族题材绘画不曾有的文化内涵演变。第三章是对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形式语言内在构成的分析,是从改革开放之前艺术本体语言“一元”的“传统形态”向“多元”的“现代形态”局面的转变。通过对藏族题材各画种的现实主义的中国化探索的归类,以及对油画、中国画这两个创作面貌齐全、创作数量庞大的画种形式语言的细化演绎,阐述这四十年的藏族题材绘画在现实主义美学思想和创作观念下所进行的中国美术形态内部语言规律演变,探究这四十年的中国文化需求和艺术家的创作心理、观察方式、审美取向、艺术本体语言形态生发的内在逻辑。第四章是对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价值和意义的研究。这四十年的藏族题材绘画创作是通过民族想象与主题拓展、风格重构与多元图景呈现对中国当代美术史起到了革新价值的建构。在人文性的审美演绎上以对“天人合一”的观念思考和对人类精神世界的重建凸显出藏族题材绘画丰厚的文化含量和精神内涵。更以其作品强烈的民族思想、民族情感和民族审美意蕴,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意志力,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豪感、自信心,重构了具有民族魂魄和时代精神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形象。因此,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不仅是中国现当代美术史不可缺少的里程碑,也是改革开放四十年国家的现代化线性历史景观中重要的视觉文本。
郭文瑞[6](2020)在《《闲中咏古咏史》校注》文中研究说明杨叔珨,为阮朝中后期文人,史书无传,亦未见有族谱、家谱、作家年谱或传记传世,几种越南文学史中亦未提及,遑论研究。其生平主要履历及着述,经翻检《越南汉喃文献目录提要》,参照其咏史诗集两种不同版本序言与三篇碑文的落款及《大南实录正编第五纪》卷四建福元年闰五月条下相关记载,大致可以确定:乂安省琼0)县琼堆社人,建福元年同进士第一名出身,曾任翰林院编修充国史馆承佐、乂安省督学,成泰十一年以鸿胪寺卿致仕归乡,在教授生徒之闲,仿效乡贤前黎进士范阮攸、本朝探花阮德公及梅庵公主等人咏写中国历代名贤义士、奸臣佞人、贤妃烈女及悍妇妖姬,于成泰十四年结集,二卷,有杨叔珨自序。杨叔珨咏史诗集,现存两个版本。其一,《闲中咏古咏史》影抄本,二卷,有杨叔珨自序。收录在一九七一年越南特责文化国务卿府译述委员会出版的《古文丛书》中,《越南汉喃文献目录提要》并未载录,无馆藏编号。其二,《咏史》合集抄本,有杨叔珨自序。现收藏于越南汉喃研究院图书馆,馆藏号为VHv.1785。两种版本,收录除杨叔珨咏史诗歌外,还附录有三位前贤范阮攸、阮德达、梅庵公主数量不等与杨叔珨同题或近题咏史诗歌。两种版本附录三位前贤的诗作数量与咏题几乎相同(前者仅比者少一首《马援》诗),前者共收录三位前贤诗歌三百八十二首,后者收录三位前贤诗歌三百八十一首;但在收录杨叔珨咏史诗作数量、咏题、杨诗与前贤附录的次序、诗歌题注等方面存在一些差别。《闲中咏古咏史》共收录诗歌七百九十首,其中杨叔珨诗歌四百零八首,后者共收录八百三十二首,其中杨叔珨诗歌四百四十二首;后者比前者多出十七题三十四首诗。前者每页纸分上下两部分,上半部分附录三位前贤诗作,下半部分收录杨叔珨同题或近题诗作;后者,则先录杨叔珨诗,三位前贤诗作列在杨叔珨同题或近题诗之后。两者版本的诗歌题注也存在文字差异。杨叔珨的咏史诗集,不仅数量众多,题咏中国历史人物众多,时间跨度大,从中可见越南古代文人对中国史籍的熟悉程度,展现了越南文人对中国古代历史的某些看法,同时折射出阮朝末年文人心态历程,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此外,杨叔珨的咏史诗,还因多用数量词,喜用比较,擅长化用、语含双关与语带讽刺等特征,因而展现出较高的咏史诗艺术技巧,形成了浅俗、晓畅、平淡、质朴的艺术风格,因此具有具有较强的文学色彩。本文在广泛搜集杨叔珨及附录诗人不同别集版本及相关文献基础上,仔细校勘比对注疏,力图完成一部较为完备的杨叔珨咏史诗集校注本子,以期为今后越南汉文咏史诗的研究贡献出自己的微薄之力。
袁耀辉[7](2019)在《《通俗常言疏证》及其所录通俗词语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通俗常言疏证》是近代一部收集资料丰富的民俗语言珍惜文献,按内容分为四十卷,包括重复记录共计5978条,具有重要的语言学研究价值。目前,以《通俗常言疏证》为研究对象的文献并不多见,缺乏具体细致的描写和研究。基于此,本文主要从词汇学和民俗语言学的视角对该书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通俗常言疏证》主要通过列书证的方式以考证当时的“通俗常言”,为我们进行成语、俗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格言等熟语以及俗语词研究留下了珍稀的文本。书中还辑录了在我们今天看来熟语性程度不强的结构成分。论文在行文中采用描写与解释相结合的方法、分类的方法以及列疏证的研究方法,力图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通俗常言”进行直观具体地解读。民俗语言学的基本理论是指导论文研究的基本理论,同时参考词汇学、民俗学、词典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论文由引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构成,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研究现状、选题缘起、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等进行了介绍。正文部分共计七章。第二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进行概述。第一节主要对该书作者孙锦标生平及学术成就进行介绍。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编纂体例进行介绍。第三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训释方式进行介绍。第四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引证文献进行分析。第五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词条特征进行阐述。第六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与明清俗语辞书的关系进行阐述。第三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概貌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从来源上对《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进行考察。第二节主要从内容上对《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进行考察。第三节主要从音节上对《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进行考察。第四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俗语词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对俗语词的概念进行阐述。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的词义类聚进行分析。第三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的构词法进行分析。第四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词源进行考释。第五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熟语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对熟语的来源、品类和特点进行阐述。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成语进行研究。第三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谚语进行研究。第四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惯用语进行研究。第五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俗语进行研究。第六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歇后语进行研究。第七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格言进行研究。第六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特殊词语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特殊词语的结构类型进行分析。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特殊词语的语义进行分析。第七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新词新义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对新词进行研究。第二节主要对新义进行研究。第八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研究价值进行分析。分两节。第一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语言学价值进行阐述。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文化学价值进行阐述。第九章为结语,主要对论文研究的内容、创新之处、研究的不足以及后续继续深入研究的问题进行阐述。
张于坤[8](2019)在《联姻对清代曲阜孔氏家学的影响探究》文中提出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研究联姻对家学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学界有关联姻对家学影响的学术成果较少,缺乏系统性,尤其尚未涉足对曲阜孔氏家学的研究。曲阜孔氏家族作为“天下第一家”,对其进行研究更具典型性。期望本研究理清联姻对曲阜孔氏家学的内在影响机制,补充学界存在的空白。本研究以联姻对清代曲阜孔氏家学的影响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等,通过对文集、档案、年谱、方志、族谱、朱卷等多元化史料的利用,力图揭示孔氏家族与其他望族联姻后,男性学者在学术领域相互提携推动孔氏家学的发展,及嫁入孔氏家族的女性通过施行母教影响到孔氏家学的发展。本研究的基本内容如下:首先,对清代曲阜孔氏家族的联姻与家学传承进行概述,梳理世袭衍圣公爵位、袭封博士爵位、依靠科举致仕的孔氏族人联姻圈及表现的特点,分析清代曲阜孔氏对家学的传承,总结文化世家、政治门第望族姻亲对孔氏家学的促进作用。其次,以孔氏、阮氏、毕氏家族作为个案研究,探究孔氏家族与望族的联姻及学术交往。先理清毕氏家族概况和毕氏家族对女性后裔的教育,及联姻促进了孔氏家族和毕氏家族的学术联合。进一步理清阮氏家族概况和阮氏家族对女学的推重,及联姻促进了孔氏家族和阮氏家族的学术联合。并综合分析孔氏家族、毕氏家族、阮氏家族之间联姻圈和学术圈的建构。最后,总结联姻对曲阜孔氏家学的影响。其中包括联姻后男性学者对孔氏家学的促进,表现在毕家、阮家男性学者,乾嘉学者和其他望族中的男性学者对孔氏家学的促进,及嫁入孔家的女性通过施行母教成为孔氏家学发展的重要力量。
杨舟贤[9](2019)在《庄子意象论》文中指出在中国古典诗学与文论体系中,“意象”是重要的研究对象。作为认知、思维和表达方式,意象广泛应用于文学、历史和哲学等范畴。先秦时代是“意象”概念的发生期和形成期,《周易》“立象以尽意”的理论总结和庄子“以象谋篇”的非凡实践,是古典学术在这一时期取得的重要成果。论文以庄子对“意象”的理解、运用为研究对象,通过文化溯源,探讨了“意象”的形成机制和结构形态。“意象”的形成与两周时代以农耕文明为主的生产生活方式有着直接的关系,对自然规律的深入观察,对历史经验的全面总结,对社会问题的高度关注,对生命感受的诗化表达,是“意象”产生广泛影响的历史和现实原因。重点是通过对庄子思想和《庄子》文本的分析,从表达方式的角度,就以往“意象”研究中的“物象”“语象”“事象”等重要概念,提出了新的定义。“物象”是对人和自然的双重归纳,既包括了对客观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规律的认知把握,也包含了人对历史经验和当下处境的总结概括,是有原型意味和文化内涵的语言形式。“语象”是在民族共同语初步形成的基础上,通过精心的语言组织和主观审美创造,以隐喻、象征等修辞手法,丰富内容,凝聚情感,优化效果,提升了思想表达的艺术水平。“事象”是在语言叙述发展成熟的条件下,综合运用描绘场景、铺陈情节、塑造人物等艺术创造,以动态性、历时性和交互性的方式综合呈现形成“意象”,为叙事文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庄子和同代诸子对“意象”的探索,是对前代文明成果的继承和弘扬,它以顺应时代任务为前提,进一步丰富了文学的表达方式,在“诗”与“史”,抒情与叙事两类文体的基础上,使论说体文学获得充分发展,实现了文学思想的精神超越和文学实践的历史超越。
李明[10](2019)在《孙悟空视觉艺术形象演变考》文中研究指明孙悟空作为一个流传千年、家喻户晓的文学人物形象,其视觉艺术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本文以孙悟空视觉艺术形象及其演变为主要研究对象,是该学术命题的第一次整体性研究的尝试——在“取经故事—西游故事—孙悟空故事”演进脉络的观照下,梳理历代美术作品中的孙悟空视觉艺术形象,进行分期研究,总结造型要素,分析其形成和演变动因。第一章阐释孙悟空视觉艺术形象生成的文化渊源:通过“猴行者原型”命题说明孙悟空的猴性来源,阐释其从猕猴到猿猴再到石猴的演化过程;强调故事系统作为视觉艺术形象的文化渊源,分别介绍取经本事、取经故事、西游故事、孙悟空故事的演化历程;阐述孙悟空视觉艺术形象的演化,并进行历史分期。第二章到第五章对孙悟空在“四个历史阶段”的视觉形象进行具体分析:第二章通过梳理截至2018年最新最全的美术资料,分析唐宋的猴行者形象,是本文的重点;第三章分析元代孙行者的形象;第四章和第五章分别概括分析明清齐天大圣的形象和民国以来美猴王的形象。第六章为价值探讨:第一节论述孙悟空视觉艺术的美术史价值、审美价值;第二节阐述孙悟空视觉艺术对于西游故事演化、孙悟空人物原型等“西游学”命题的实证价值;第三节概述了孙悟空视觉艺术的产业价值。本文梳理孙悟空视觉艺术形象的千年历史,认为孙悟空形象中的两大基本特征的“本体矛盾性”和“主体焦虑性”贯穿着整个视觉艺术形象演变历程,与中国文化变迁中的诸多侧面存在着某种对应关系。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一、祭文的定义和范畴 |
| 二、相关研究综述 |
| 三、选题思路、意义与展望 |
| 四、研究方法 |
| 第一章 明以前的中国祭文历史回顾 |
| 第一节 先秦至秦汉的祭文概况 |
|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至唐代的祭文概况 |
| 第三节 宋元时期的祭文概况 |
| 第四节 明以前祭文史小结 |
| 第二章 明清祭文与国家礼典 |
| 第一节 国家祀典的祭文书写与收录概况 |
| 第二节 吉礼祭文 |
| 一、祭天的祭文 |
| 二、祭地与社稷的祭文 |
| 三、祭祀宗庙先祖的祭文 |
| 四、日月星辰的祭文 |
| 五、内殿节日祭先的祭文 |
| 六、劝农之礼的祭文 |
| 七、岳镇海渎山川的祭文 |
| 八、动物神的祭文 |
| 九、城隍神与祭厉的祭文 |
| 十、历代帝王与三皇的祭文 |
| 十一、关羽神祀祭文 |
| 十二、孔圣的祭文 |
| 十三、祭祀功臣亲信的祭文 |
| 第三节 凶礼祭文 |
| 一、皇室的丧葬祭文 |
| 二、品官士庶的祭文 |
| 第四节 嘉礼祭文 |
| 第五节 满族朝廷礼仪中的祭文 |
| 第三章 明清祭文与专制皇权 |
| 第一节 谕祭文的频繁化和权威化 |
| 第二节 宗教化的祭文:青词、道士与政治权力 |
| 第三节 祭文与封神运动 |
| 第四节 祭文与满人政权的威信 |
| 第四章 明清士人的祭文世界 |
| 第一节 明清士人祭文的文学创作 |
| 一、明清士人祭文的常见书写形式 |
| 二、明清士人祭文的文学史特点 |
| (一)明代祭文的文学史流变 |
| (二)清代祭文的文学史流变 |
| 第二节 思想史视野下的明清士人祭文 |
| 一、明清祭文的学术共同体意识建构 |
| (一)祭文与理学的“学统”“道统”意识 |
| (二)以阳明学为中心的祭文与思想传承情况 |
| (三)清代乾嘉学术氛围中的士人祭文 |
| 二、祭文与儒学面临的挑战:“学禁”和三教会通 |
| 三、明清之际天主教与中国士人的祭文解读 |
| 第三节 士人祭文中的政治生涯图景 |
| 一、明清儒家祭文中的节义现象 |
| 二、祭文中的士人从政生涯 |
| (一)军旅事务 |
| (二)荒政与灾患的祈祷 |
| (三)治河 |
| (四)左迁与流放 |
| 第四节 士人祭文与生死观念 |
| 一、自祭文与士人的生死观 |
| 二、士人祭文与贞烈女性塑造 |
| 第五章 民间祭文与礼制下移 |
| 第一节 士人阶层与民间祭文的关系 |
| 一、民间祭文用典及其内在精神 |
| 二、士人引导下的民间祭文 |
| 三、祭文与士人的负面形象:以“错死人”笑话为例 |
| 第二节 民间日用书籍所见祭文及其礼仪 |
| 一、日用类书所见民间祭文的类型和特点 |
| 二、民间日用祭文的礼仪损益 |
| (一)祭文中祭品称谓的统一简化 |
| (二)祭文与宗族祭祀 |
| (三)世俗趣味的墓祭文 |
| 第三节 祭文与民间俗文化 |
| 一、祭文的社会节庆风俗 |
| 二、礼文学的雅俗分合 |
| 三、祭文与地方社会的信仰 |
| 四、通俗文学中的祭文:从“歌祭文”引发的思考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说明 |
| 字头索引表 |
| 前言 |
| 甲骨文字考释提要 |
| 甲骨文着录文献 |
| 参考书目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导论 |
| 第一节 选题缘由与问题意识 |
| 一、选题缘由 |
| 二、问题意识 |
| 三、选题意义 |
| 第二节 基本概念与先行研究 |
| 一、民族学人类学的萨满教研究 |
| 二、国内萨满教研究历程与特点 |
| 三、聚焦蒙古国的萨满教研究 |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
| 一、民族志的研究方法 |
| 二、田野工作介绍 |
| 三、论文结构与内容 |
| 第二章 社会转型中萨满教复兴的文化政策环境 |
| 第一节 蒙古国社会转型 |
| 一、蒙古国生态人文概况 |
| 二、社会转型与民众生计变迁 |
| 三、从乡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 |
| 第二节 蒙古国城市生境 |
| 一、亦城亦乡的蒙古包区居住环境 |
| 二、蒙古包区的居民及其生活状况 |
| 三、困境中居民对宗教解禁的呼吁 |
| 第三节 蒙古国宗教政策与宗教复兴现状 |
| 一、当代蒙古国宗教政策法规 |
| 二、传统与非传统宗教发展现状 |
| 三、蒙古国的宗教格局与萨满教复兴 |
| 第三章 萨满教观念体系的变迁与调适 |
| 第一节 蒙古萨满教发展史 |
| 一、大蒙古国至元朝时期的萨满分层 |
| 二、明清时期的萨满教衰落与萨满分类 |
| 三、蒙古人民共和国宗教肃清时期的“佛博一体” |
| 四、宗教解禁后蒙古国边区的萨满教遗存 |
| 第二节 萨满教世界观的调适 |
| 一、对三界宇宙观的新型解释 |
| 二、灵性自然观的代际传承 |
| 三、城市居民的灵魂观 |
| 第三节 萨满教核心神灵信仰的传承 |
| 一、不断丰富的腾格里信仰 |
| 二、山神、水神与山水神 |
| 三、驱使萨满领神的翁滚祖灵 |
| 第四章 萨满领神出道的过程及其调适策略 |
| 第一节 作为神圣资本的萨满病 |
| 一、萨满病与加入式梦境 |
| 二、萨满师徒关系的缔结 |
| 三、唤醒萨满特性与入迷的康复治疗 |
| 第二节 体现圣俗身份转换的萨满服饰和法器 |
| 一、萨满神服及其象征意涵 |
| 二、脱魂与附体的工具:口弦琴和单面鼓 |
| 三、进攻与防护的法器:神杖、铜镜及其他 |
| 第三节 确立正统萨满身份的领神出道全过程 |
| 一、确立萨满身份的初次公开领神 |
| 二、获得社会认可的祭祀山水神仪式 |
| 三、巩固萨满身份和强化族人信仰的祭灶仪式 |
| 第五章 萨满教治疗仪式类型及其功能调适 |
| 第一节 地方性疾病认知 |
| 一、大众疾病观 |
| 二、医院条件与治疗缺陷 |
| 三、萨满教的病因论 |
| 第二节 平衡个体身心的祛污净化仪式 |
| 一、亲历净化仪式 |
| 二、治疗躯体性污染的仪式 |
| 三、治疗心性污染的仪式 |
| 第三节 调节个体与他者关系的治疗仪式 |
| 一、缓解家庭矛盾的治疗仪式 |
| 二、了结邻里恩怨的萨满教仪式 |
| 三、破除萨满诅咒的降神仪式 |
| 第四节 重塑人与自然关系的禳灾祈福仪式 |
| 一、向自然神祈福的祭祀圣湖仪式 |
| 二、禳解新冠疫情的血祭大地仪式 |
| 三、为国祈福的不儿罕山祭天仪式 |
| 第六章 应对与调适失范状态的萨满教社团 |
| 第一节 当代萨满教复兴发展的失范状态 |
| 一、萨满教传承的失范性 |
| 二、萨满教仪式与治疗实践的无序性 |
| 三、萨满牵线“病人”的随意性 |
| 第二节 萨满教社团及其创立 |
| 一、萨满教组织的创立流程及发展现状 |
| 二、学者与草根萨满合作创办的“灶火中心” |
| 三、统合萨满教组织的联合会及其创新型社会角色 |
| 第三节 萨满教组织领导人物的互动与博弈 |
| 一、共推的“典型”:国家大萨满边巴道尔吉 |
| 二、萨满之父:奥德格日乐 |
| 三、共谋与博弈的领导关系 |
| 第四节 规范萨满教复兴发展的团体性活动 |
| 一、对萨满的教学、考核与认证 |
| 二、组织恢复萨满教传统祭祀与祈福的习俗 |
| 三、推动多元社会文化活动的萨满教组织 |
| 结论 |
| 一、蒙古国社会转型中的萨满教传承与调适 |
| 二、萨满教当代复兴与若干宗教社会问题 |
| 三、蒙古国萨满教研究的学术启示 |
| 参考文献 |
| 西里尔体及畏兀儿体蒙古文字母的拉丁转写表 |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 后记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三国志演义》与《三国志平话》比较的研究现状 |
| (一)明清研究状况 |
| (二)现代成果评述 |
| (三)当代研究现状 |
| 二、选题依据 |
| 三、论文创新点与研究方法 |
| (一)论文创新点 |
| (二)研究方法 |
| 第一章 三国故事渊源与分合流变 |
| 一、史传与传说的同源分流 |
| (一)“三国”史实经史家遴选写成史传 |
| (二)“三国”史实未入史传者变为传说 |
| (三)由正史记载而衍生的“三国”故事 |
| 二、传说故事的涓涓细流 |
| (一)两晋南北朝的三国故事钩沉 |
| (二)隋唐三国故事的发展与丰富 |
| (三)宋元三国故事的繁荣与汇聚 |
| (四)《三国志平话》:传说之集大成者 |
| 三、《三国志演义》:三国题材之集大成者 |
| (一)《演义》集三国史传之大成 |
| (二)《演义》集三国故事传说之大成 |
| (三)《演义》集三国题材诗词曲之大成 |
| (四)《演义》集三国题材戏剧之大成 |
| 第二章 故事情节溯源与异同比较 |
| 一、《平话》对史传的吸纳及异同关系比较 |
| (一)《平话》与史传之关系溯源 |
| (二)《平话》与史传的不同特征 |
| 二、《演义》与《平话》的故事情节比较举隅 |
| (一)桃园结义 |
| (二)怒鞭督邮 |
| (三)千里独行 |
| (四)三顾茅庐 |
| (五)草船借箭 |
| (六)华容放曹 |
| 第三章 主要人物形象之比较 |
| 一、刘备形象比较论 |
| (一)《平话》与《演义》中刘备形象“义”的比较 |
| (二)《平话》与《演义》中刘备形象“仁”的比较 |
| (三)从《平话》的人物复杂性到《演义》的纯粹化 |
| 二、诸葛亮形象比较论 |
| (一)史传诸葛亮原型 |
| (二)神仙与奇人形象 |
| (三)庄农与隐士形象 |
| 三、关羽形象比较论 |
| (一)关羽出场之比较 |
| (二)关羽形象的平民化 |
| (三)关羽形象的完美化 |
| 四、张飞形象比较论 |
| (一)《平话》多有智慧与《演义》勇于担当 |
| (二)《平话》慷慨任性与《演义》仁爱礼让 |
| (三)平民英雄气质的有意强化与相对弱化 |
| 五、曹操形象比较论 |
| (一)《平话》勇敢的智者与《演义》机智的勇者 |
| (二)“唯才是举”的同中之异 |
| (三)毒辣诡诈的同中之异 |
| 六、周瑜形象比较论 |
| (一)周瑜的历史原型 |
| (二)赤壁大战中周瑜形象之比较 |
| (三)“三气”中周瑜形象之比较 |
| 第四章 文化意蕴比较 |
| 一、救民安国与报国安民 |
| (一)开宗明义,爱民心切 |
| (二)桃园结义,爱民第一 |
| (三)刘备治国,百姓安乐 |
| (四)君明臣良,国泰民安 |
| 二、因果报应、天人感应与历史循环论 |
| (一)《平话》因果报应开头的文化意蕴 |
| (二)《演义》天人感应开头的文化意蕴 |
| (三)毛评本历史循环论开头的文化意蕴 |
| 三、刘渊兴汉与司马一统 |
| (一)《平话》刘渊兴汉结尾的文化意蕴 |
| (二)《演义》司马一统天下的文化内涵 |
| (三)世袭皇权更迭的非正统性文化意味 |
| 四、文化意蕴歧异举隅 |
| (一)王允“连环计”文化意蕴的差异 |
| (二)关羽“约三事”文化意蕴的不同 |
| 第五章 美学特征比较 |
| 一、喜剧美与悲剧美 |
| (一)天下大乱悲剧氛围与惨象淡化苦中求乐 |
| (二)英雄结局悲剧意味与悲剧淡化乐在其中 |
| (三)三国覆亡悲剧结局与因果报应喜剧美感 |
| 二、奇中寓真与奇上加奇 |
| (一)奇美合理与求奇不已 |
| (二)超人之美与奇人之美 |
| (三)神化其事与神化其人 |
| 三、朴质之美与文雅之美 |
| (一)《平话》朴质美与《演义》文雅美探源 |
| (二)听觉艺术美感与文字阅读快感比较 |
| (三)俗中见雅与雅中有俗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选题缘由 |
| 二、选题理论意义 |
| 三、选题实际意义 |
| 四、相关研究综述 |
| 五、研究对象及其相关概念界定 |
| 六、研究方法与手段 |
| 第一章 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分期评述 |
| 第一节 精神重建与技法探索(1978-1989年) |
| 一、“精神家园”的重建 |
| 二、形式语言探索的“试验田” |
| 第二节 文化研究与观念表达(1990-1999年) |
| 一、文化研究的深入 |
| 二、机制转变和观念演化 |
| 第三节 当代品格与本体建设(2000-2018年) |
| 一、当代品格的文化定位 |
| 二、本体建设与视觉革命 |
| 第二章 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主题内涵 |
| 第一节 民族大团结共同体意识的塑造与藏区新成就的歌颂 |
| 一、中华民族大团结——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塑造 |
| 二、“路”的隐喻——藏区新建设新成就 |
| 第二节 民族风情叙事与多元和谐的文化观表达 |
| 一、自然环境——“人与自然”关系的探索 |
| 二、高原人形象——民族气质的凸显 |
| 三、传统民族节日——民族文化的研究 |
| 四、信仰与朝圣——宗教文化的解读 |
| 第三章 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形式语言 |
| 第一节 藏族题材绘画的现实主义内涵的中国化探索 |
| 一、藏族题材绘画的现实主义内涵的演变 |
| 二、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语言特征 |
| 第二节 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油画创作的表现形式 |
| 一、对西方油画传统的研究与中国化转换 |
| 二、“油画民族化”命题的延续 |
| 第三节 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中国画创作的形式语言 |
| 一、藏族题材水墨画的扩展与演化 |
| 二、藏族题材工笔画的复兴与重彩演化 |
| 第四章 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价值意义 |
| 第一节 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对中国美术史的建构 |
| 一、民族想象与主题拓展 |
| 二、风格重构与图景呈现 |
| 第二节 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人文诉求 |
| 一、对“天人合一”观念的思考 |
| 二、人类精神世界的重建 |
| 第三节 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对国家形象的塑造 |
| 一、对民族气派的生动阐述 |
| 二、大国形象的对外塑造 |
| 总结 |
| 参考文献 |
| 附录一 艺术家详情表 |
| 附录二 《美术》杂志中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收录情况(节选) |
| 附录三 相关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调查问卷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一、杨叔珨《闲中咏古咏史》与版本情况 |
| (一) 杨叔珨及其咏史诗集考述 |
| (二) 《闲中咏古咏史》版本及收录情况 |
| 二、附录诗人生平与版本简况 |
| (一) 范阮攸及其诗集版本 |
| (二) 阮德达及其诗集版本 |
| (三) 梅庵公主及其诗集版本 |
| 三、咏史诗与作家的研究现状 |
| (一) 越南咏华史诗研究现状 |
| (二) 杨叔珨咏史诗集及附录诗人的研究现状 |
| (三) 论文选题特色与创新之处 |
| 四、《闲中咏古咏史》的史料价值 |
| (一) 可见越南古代文人对中国史籍的熟悉程度 |
| (二) 展现越南文人对中国古代历史的某些看法 |
| (三) 阮朝末年文人心态史的折射 |
| 五、《闲中咏古咏史》的文学色彩 |
| (一) 展现了较高的咏史诗艺术技巧 |
| (二) 形成了晓畅质朴的艺术风格 |
| 凡例 |
| 《闲中咏古咏史》序 |
| 闲中咏古咏史诗集校注 |
| 咏史甲集(上载附录探花阮公原作、进士范公原作) |
| 五臣 |
| 附录 阮德达:咏帝尧 |
| 五子 |
| 附录 阮德达:咏太康 |
| 龙逢 |
| 附录 范阮攸:龙逢 |
| 伊尹 |
| 附录 阮德达:伊尹 |
| 附录 范阮攸:伊尹 |
| 傅说 |
| 附录 阮德达:傅说 |
| 比干 |
| 附录 范阮攸:比干 |
| 箕子 |
| 附录 范阮攸:箕子 |
| 微子 |
| 附录 范阮攸:微子 |
| 太公 |
| 附录 阮德达:太公 |
| 附录 阮德达:咏商受 |
| 夷齐 |
| 附录 阮德达:夷齐 |
| 武庚 |
| 附录 阮德达:武庚 |
| 管仲 |
| 附录 阮德达:管仲 |
| 季札 |
| 附录 阮德达:季札 |
| 子方 |
| 附录 范阮攸:子方 |
| 老子 |
| 附录 阮德达:老子 |
| 庄子 |
| 附录 阮德达:庄子 |
| 董狐 |
| 附录 阮德达:董狐 |
| 齐太史 |
| 附录 阮德达:齐太史 |
| 程婴杵臼 |
| 附录 阮德达:程婴杵臼 |
| 附录 阮德达:咏吴夫差 |
| 伍员 |
| 附录 范阮攸:伍员 |
| 附录 阮德达:伍员 |
| 申包胥 |
| 附录 范阮攸:申包胥 |
| 附录 阮德达:申包胥 |
| 范蠡 |
| 附录 阮德达:范蠡 |
| 陈文种 |
| 附录 阮德达:陈文种 |
| 豫让 |
| 附录 阮德达:豫让 |
| 附录 范阮攸:豫让 |
| 吴起 |
| 附录 阮德达:吴起 |
| 孙膑 |
| 附录 阮德达:孙膑 |
| 荀卿 |
| 附录 阮德达:荀卿 |
| 商鞅 |
| 附录 阮德达:商鞅 |
| 附录 梅庵公主:商鞅 |
| 鬼谷先生 |
| 张仪苏秦 |
| 附录 范阮攸:苏秦 |
| 附录 阮德达:苏秦 |
| 郭隗 |
| 附录 阮德达:郭隗 |
| 屈原 |
| 附录 阮德达:屈原 |
| 乐毅 |
| 附录 阮德达:乐毅 |
| 王烛 |
| 附录 阮德达:王烛 |
| 蔺相如 |
| 附录 阮德达:蔺相如 |
| 附录 梅庵公主:蔺相如 |
| 孟尝君 |
| 附录 阮德达:孟尝君 |
| 平原君 |
| 附录 阮德达:平原君 |
| 附录 梅庵公主:平原君 |
| 毛遂 |
| 附录 阮德达:毛遂 |
| 附录 范阮攸:毛遂 |
| 范睢 |
| 附录 阮德达:范雎 |
| 附录 范阮攸:范雎 |
| 信陵君 |
| 附录 阮德达:信陵君 |
| 白起 |
| 附录 阮德达:白起 |
| 鲁仲连 |
| 附录 阮德达:鲁仲连 |
| 燕丹 |
| 附录 阮德达:燕丹 |
| 荆轲 |
| 附录 阮德达:荆轲 |
| 附录 阮德达:高渐离 |
| 附录 阮德达:秦始皇 |
| 茅焦 |
| 范增 |
| 附录 范阮攸:范增 |
| 附录 阮德达:范增 |
| 附录 梅庵公主:范增 |
| 萧何 |
| 附录 范阮攸:萧何 |
| 附录 阮德达:萧何 |
| 韩信 |
| 附录 范阮攸:韩信 |
| 附录 阮德达:韩信 |
| 张良 |
| 附录 阮德达:张良 |
| 附录 梅庵公主:张良 |
| 樊哙 |
| 附录 阮德达:樊哙 |
| 田横 |
| 附录 阮德达:田横 |
| 四皓 |
| 附录 范阮攸:四皓 |
| 附录 阮德达:四皓 |
| 曹参 |
| 附录 阮德达:曹参 |
| 周勃 |
| 附录 范阮攸:周勃 |
| 附录 阮德达:周勃 |
| 陈平 |
| 附录 阮德达:陈平 |
| 王陵 |
| 附录 阮德达:王陵 |
| 刘章 |
| 附录 阮德达:刘章 |
| 伏生 |
| 附录 阮德达:伏生 |
| 贾谊 |
| 附录 范阮攸:贾谊 |
| 附录 阮德达:贾谊 |
| 晁错 |
| 附录 阮德达:晁错 |
| 周亚夫 |
| 附录 阮德达:周亚夫 |
| 穆生 |
| 附录 阮德达:穆生 |
| 董子 |
| 附录 范阮攸:董子 |
| 附录 阮德达:董子 |
| 附录 梅庵公主:董子 |
| 汲黯 |
| 附录 范阮攸:汲黯 |
| 附录 阮德达:汲黯 |
| 司马相如 |
| 附录 范阮攸:司马相如 |
| 附录 阮德达:司马相如 |
| 朱买臣 |
| 附录 范阮攸:朱买臣 |
| 附录 阮德达:朱买臣 |
| 公孙弘 |
| 附录 阮德达:公孙弘 |
| 东方朔 |
| 附录 阮德达:东方朔 |
| 司马迁 |
| 附录 阮德达:司马迁 |
| 苏武 |
| 附录 范阮攸:苏武 |
| 附录 阮德达:苏武 |
| 霍光 |
| 附录 范阮攸:霍光 |
| 附录 阮德达:霍光 |
| 魏相 |
| 丙吉 |
| 黄伯 |
| 附录 阮德达:黄伯 |
| 龚遂 |
| 附录 阮德达:龚遂 |
| 赵充国 |
| 萧望之 |
| 附录 阮德达:萧望之 |
| 二疏 |
| 附录 阮德达:二疏 |
| 匡衡 |
| 附录 阮德达:匡衡 |
| 朱云 |
| 附录 阮德达:朱云 |
| 刘向 |
| 附录 阮德达:刘向 |
| 孔光 |
| 附录 阮德达:孔光 |
| 王莽 |
| 附录 阮德达:王莽 |
| 梅福 |
| 附录 阮德达:梅福 |
| 逢萌 |
| 附录 阮德达:逢萌 |
| 龚胜 |
| 附录 阮德达:龚胜 |
| 陈咸 |
| 附录 阮德达:陈咸 |
| 杨雄 |
| 附录 梅庵公主:扬雄 |
| 附录 阮德达:扬雄 |
| 邓禹 |
| 附录 阮德达:邓禹 |
| 冯异 |
| 附录 阮德达:冯异 |
| 补录:卓茂 |
| 严光 |
| 附录 阮德达:严光 |
| 马援 |
| 附录 阮德达:马援 |
| 附录 梅庵公主:马援 |
| 董宣 |
| 附录 阮德达:董宣 |
| 补录:刘昆 |
| 刘晨阮肇 |
| 毛义 |
| 附录 阮德达:毛义 |
| 班超 |
| 附录 阮德达:班超 |
| 班固 |
| 附录 阮德达:班固 |
| 陆绩 |
| 附录 阮德达:陆绩 |
| 黄宪 |
| 附录 阮德达:黄宪 |
| 附录 阮德达:张纲 |
| 李膺 |
| 附录 阮德达:李膺 |
| 五处士 |
| 附录 阮德达:卢翊 |
| 八龙 |
| 附录 阮德达:华歆 |
| 郭泰 |
| 附录 阮德达:郭泰 |
| 袁安 |
| 附录 阮德达:袁安 |
| 杨震 |
| 附录 阮德达:杨震 |
| 仇香 |
| 附录 阮德达:范滂 |
| 刘宽 |
| 附录 阮德达:刘宽 |
| 申屠蟠 |
| 附录 阮德达:申屠蟠 |
| 胡广 |
| 附录 阮德达:胡广 |
| 董卓 |
| 附录 阮德达:董卓 |
| 管宁 |
| 附录 阮德达:管宁 |
| 蔡邕 |
| 附录 阮德达:蔡邕 |
| 曹操 |
| 附录 阮德达:曹操 |
| 荀彧 |
| 附录 阮德达:荀彧 |
| 附录 梅庵公主:荀彧 |
| 孔文举 |
| 附录 阮德达:孔文举 |
| 孔明 |
| 附录 阮德达:孔明 |
| 庞统 |
| 附录 阮德达:庞统 |
| 关公 |
| 附录 阮德达:关公 |
| 张飞 |
| 附录 阮德达:张飞 |
| 赵云 |
| 附录 阮德达:赵云 |
| 严颜 |
| 附录 阮德达:严颜 |
| 周瑜 |
| 附录 阮德达:周瑜 |
| 张昭 |
| 附录 阮德达:张昭 |
| 祢衡 |
| 附录 阮德达:祢衡 |
| 张松 |
| 华陀 |
| 附录 阮德达:华陀 |
| 左慈 |
| 附录 阮德达:管辂 |
| 司马懿 |
| 附录 阮德达:司马懿 |
| 曹植 |
| 附录 阮德达:曹植 |
| 姜维 |
| 附录 阮德达:姜维 |
| 北平王 |
| 附录 阮德达:北平王 |
| 诸葛瞻 |
| 附录 阮德达:诸葛瞻 |
| 桃源渔父 |
| 竹林七贤 |
| 附录 阮德达:魏明帝 |
| 咏晋武帝 |
| 咏怀愍二帝 |
| 咏孝武帝 |
| 羊祜 |
| 附录 阮德达:羊祜 |
| 杜预 |
| 附录 阮德达:杜预 |
| 王浚 |
| 附录 阮德达:王浚 |
| 何晏 |
| 附录 阮德达:何晏 |
| 裴頠 |
| 附录 阮德达:裴頠 |
| 张华 |
| 附录 阮德达:张华 |
| 毕卓 |
| 附录 阮德达:咏陆机 |
| 张翰 |
| 附录 阮德达:张翰 |
| 索靖 |
| 附录 阮德达:索靖 |
| 王导 |
| 附录 阮德达:王导 |
| 庾亮 |
| 附录 阮德达:庾亮 |
| 嵇绍 |
| 附录 阮德达:嵇绍 |
| 祖逖 |
| 附录 阮德达:祖逖 |
| 刘琨 陶侃 |
| 附录 阮德达:陶侃 |
| 温峤 |
| 附录 阮德达:温峤 |
| 卞壸 |
| 附录 阮德达:卞壸 |
| 石勒 |
| 附录 阮德达:咏石崇 |
| 桓温 |
| 附录 阮德达:桓温 |
| 殷浩 |
| 附录 阮德达:殷浩 |
| 褚裒 |
| 附录 阮德达:咏孙盛 |
| 王羲之 |
| 附录 阮德达:王羲之 |
| 王猛 |
| 附录 阮德达:王猛 |
| 谢安 |
| 附录 阮德达:谢安 |
| 附录 梅庵公主:谢安 |
| 谢玄 |
| 陶潜 |
| 附录 阮德达:陶潜 |
| 刘裕 |
| 附录 阮德达:刘裕 |
| 崔浩 |
| 附录 阮德达:崔浩 |
| 高允 |
| 附录 阮德达:高允 |
| 谢灵运 |
| 附录 阮德达:谢灵运 |
| 檀道济 |
| 附录 阮德达:檀道济 |
| 袁粲 |
| 附录 阮德达:袁粲 |
| 褚渊 |
| 附录 阮德达:褚渊 |
| 宗懿 |
| 附录 阮德达:咏沈庆之 |
| 昭明太子 |
| 附录 阮德达:昭明太子 |
| 陶弘景 |
| 附录 阮德达:陶弘景 |
| 陈叔宝 |
| 附录 阮德达:陈叔宝 |
| 附录 阮德达:咏东魏高欢 |
| 萧衍 |
| 附录 阮德达:萧衍 |
| 杨坚 |
| 附录 阮德达:杨坚 |
| 高颎(音景) |
| 附录 阮德达:高颎 |
| 贺若弼 |
| 附录 阮德达:贺若弼 |
| 苏威 |
| 附录 阮德达:苏威 |
| 王通 |
| 附录 阮德达:王通 |
| 薛道衡 |
| 附录 阮德达:薛道衡 |
| 杨素 |
| 尧君素 |
| 附录 阮德达:尧君素 |
| 杨义臣 |
| 补录:王义 |
| 附录 阮德达:咏唐高祖 |
| 裴寂 |
| 附录 阮德达:裴寂 |
| 房、杜 |
| 附录 阮德达:房玄龄 |
| 萧瑀 |
| 附录 阮德达:萧瑀 |
| 魏征 |
| 附录 阮德达:魏征 |
| 李靖 |
| 附录 阮德达:李靖 |
| 薛仁贵 |
| 附录 阮德达:薛仁贵 |
| 褚遂良 |
| 附录 阮德达:褚遂良 |
| 李世绩 |
| 附录 阮德达:李世绩 |
| 狄仁杰 |
| 附录 阮德达:狄仁杰 |
| 五王 |
| 附录 阮德达:五王 |
| 武攸绪 |
| 附录 阮德达:武攸绪 |
| 骆宾王 |
| 附录 阮德达:骆宾王 |
| 王勃 |
| 附录 阮德达:王勃 |
| 韩休 |
| 附录 阮德达:韩休 |
| 姚、宋 |
| 附录 阮德达:宋璟 |
| 张九龄 |
| 附录 阮德达:张九龄 |
| 李太白 |
| 附录 阮德达:李太白 |
| 杜甫 |
| 附录 阮德达:杜甫 |
| 孟浩然 |
| 附录 阮德达:孟浩然 |
| 郭子仪 |
| 附录 范阮攸:郭子仪 |
| 附录 阮德达:郭子仪 |
| 张巡许远 |
| 附录 阮德达:张巡 |
| 南霁云 |
| 附录 阮德达:南霁云 |
| 颜真卿 |
| 附录 阮德达:颜真卿 |
| 颜杲卿 |
| 附录 阮德达:颜杲卿 |
| 段秀实 |
| 附录 阮德达:段秀实 |
| 李泌 |
| 附录 范阮攸:李泌 |
| 附录 阮德达:李泌 |
| 陆贽 |
| 附录 阮德达:陆贽 |
| 裴度 |
| 附录 阮德达:裴度 |
| 韩愈 |
| 附录 阮德达:韩愈 |
| 附录 梅庵公主:韩愈 |
| 白居易 |
| 附录 阮德达:白居易 |
| 附录 阮德达:咏元稹 |
| 李绛 |
| 李德裕 |
| 附录 阮德达:李德裕 |
| 郑綮 |
| 附录 阮德达:郑綮 |
| 司空图 |
| 附录 阮德达:司空图 |
| 孙供奉 |
| 附录 阮德达:孙供奉 |
| 梁震 |
| 附录 阮德达:梁震 |
| 王彦章 |
| 附录 阮德达:王彦章 |
| 李克用 |
| 附录 阮德达:李克用 |
| 李存勖 |
| 附录 阮德达:李存勖 |
| 冯道 |
| 附录 阮德达:冯道 |
| 陈抟 |
| 附录 阮德达:陈抟 |
| 赵普 |
| 附录 阮德达:赵普 |
| 曹彬 |
| 附录 阮德达:曹彬 |
| 张齐贤 |
| 附录 阮德达:张齐贤 |
| 李沆 |
| 附录 阮德达:李沆 |
| 吕蒙正 |
| 附录 阮德达:吕蒙正 |
| 王旦 |
| 附录 阮德达:王旦 |
| 寇准 |
| 附录 阮德达:寇准 |
| 种放 |
| 附录 阮德达:种放 |
| 魏野 |
| 附录 阮德达:魏野 |
| 林逋 |
| 附录 阮德达:林逋 |
| 王钦若 |
| 附录 阮德达:王钦若 |
| 王曾 |
| 附录 阮德达:王曾 |
| 鲁宗道 |
| 附录 阮德达:鲁宗道 |
| 韩、范 |
| 附录 阮德达:韩琦 |
| 附录 阮德达:仲淹 |
| 富弼 |
| 附录 阮德达:富弼 |
| 唐介 |
| 附录 阮德达:唐介 |
| 王德用 |
| 附录 阮德达:王德用 |
| 包拯 |
| 附录 阮德达:包拯 |
| 赵拚 |
| 附录 阮德达:赵拚 |
| 王安石 |
| 附录 阮德达:王安石 |
| 司马光 |
| 附录 阮德达:司马光 |
| 欧阳修 |
| 附录 阮德达:欧阳修 |
| 洛社耆英 |
| 附录 阮德达:文彦博 |
| 苏轼苏辙 |
| 附录 阮德达:苏轼 |
| 三舍人 |
| 附录 阮德达:三舍人 |
| 陈禾 |
| 附录 阮德达:陈禾 |
| 邓肃 |
| 附录 阮德达:范镇 |
| 童贯 |
| 附录 阮德达:童贯 |
| 附录 阮德达:钦宗 |
| 李若水 |
| 附录 阮德达:李若水 |
| 秦桧 |
| 附录 阮德达:秦桧 |
| 李纲 |
| 附录 阮德达:李纲 |
| 宗泽 |
| 附录 阮德达:宗泽 |
| 王彦 |
| 附录 阮德达:王彦 |
| 徐徽言 |
| 附录 阮德达:徐徽言 |
| 赵鼎 |
| 附录 阮德达:赵鼎 |
| 陈东 |
| 附录 阮德达:陈东 |
| 张浚 |
| 附录 阮德达:张浚 |
| 虞允文 |
| 附录 阮德达:虞允文 |
| 胡安国 |
| 附录 阮德达:胡安国 |
| 胡铨 |
| 附录 阮德达:胡铨 |
| 韩世忠(进退格) |
| 附录 阮德达:韩世忠 |
| 岳飞 |
| 附录 阮德达:岳飞 |
| 朱弁 |
| 附录 阮德达:朱弁 |
| 洪浩 |
| 附录 阮德达:洪浩 |
| 附录 阮德达:刘珙 |
| 陈观 |
| 张邵 |
| 附录 阮德达:张邵 |
| 韩侘胄 |
| 附录 阮德达:韩侘胄 |
| 魏了翁 |
| 附录 阮德达:魏了翁 |
| 真德秀 |
| 附录 阮德达:真德秀 |
| 陈寅 |
| 附录 阮德达:咏吴璘 |
| 赵师睾 |
| 附录 阮德达:赵师睾 |
| 黄恺伯 |
| 附录 阮德达:孟珙 |
| 贾似道 |
| 附录 阮德达:贾似道 |
| 张顺张贵 |
| 附录 阮德达:张顺 |
| 附录 阮德达:张贵 |
| 汪立信 |
| 附录 阮德达:汪立信 |
| 赵昂发 |
| 附录 阮德达:赵昂发 |
| 米立 |
| 附录 阮德达:米立 |
| 李芾 |
| 附录 阮德达:李芾 |
| 附录 阮德达:姜才 |
| 李庭芝 |
| 附录 阮德达:李庭芝 |
| 附录 阮德达:陈宜中 |
| 陈文龙 |
| 附录 阮德达:陈文龙 |
| 张世桀 |
| 附录 阮德达:张世桀 |
| 陆秀夫 |
| 附录 阮德达:陆秀夫 |
| 文天祥 |
| 附录 阮德达:文天祥 |
| 谢枋得 |
| 附录 阮德达:谢枋得 |
| 留梦炎 |
| 附录 阮德达:留梦炎 |
| 家铉翁 |
| 附录 阮德达:家铉翁 |
| 许衡 |
| 附录 阮德达:许衡 |
| 吴澄 |
| 附录 阮德达:吴澄 |
| 刘因 |
| 附录 阮德达:刘因 |
| 附录 阮德达:宋理宗 |
| 咏宋恭尊 |
| 咏金哀尊 |
| 咏元顺帝 |
| 唐班 |
| 郑忠 |
| 咏史乙集 |
| 嫫母 |
| 附录 阮德达:嫫母 |
| 女娲 |
| 附录 阮德达:女娲 |
| 湘妃 |
| 附录 阮德达:湘妃 |
| 嫦娥 |
| 附录 阮德达:嫦娥 |
| 妲己 |
| 附录 阮德达:妲己 |
| 姜后 |
| 附录 阮德达:姜后 |
| 褒姒 |
| 附录 阮德达:褒姒 |
| 西施 |
| 附录 阮德达:西施 |
| 附录 梅庵公主:西施 |
| 越女 |
| 附录 阮德达:越女 |
| 卫姬 |
| 补录:齐姜 |
| 补录:庄姜 |
| 补录:共姜 |
| 樊妃 |
| 漂母 |
| 附录 阮德达:漂母 |
| 王陵母 |
| 附录 阮德达:王陵母 |
| 虞姬 |
| 附录 范阮攸:虞姬 |
| 附录 阮德达:虞姬 |
| 附录 梅庵公主:虞姬 |
| 吕后 |
| 附录 阮德达:吕后 |
| 戚姬 |
| 缇萦 |
| 附录 阮德达:缇萦 |
| 卓文君 |
| 附录 阮德达:卓文君 |
| 附录 梅庵公主:卓文君 |
| 昭君 |
| 附录 阮德达:昭君 |
| 附录 梅庵公主:昭君 |
| 赵飞燕 |
| 附录 阮德达:赵飞燕 |
| 补录:湖阳公主 |
| 补录:征侧征贰 |
| 曹大家 |
| 附录 阮德达:曹大家 |
| 曹娥 |
| 附录 阮德达:曹娥 |
| 二女 |
| 貂蝉 |
| 附录 阮德达:貂婵 |
| 蔡琰 |
| 附录 阮德达:蔡琰 |
| 补录:姜叙母 |
| 补录:二乔 |
| 补录:王氏 |
| 夏侯女 |
| 附录 阮德达:夏侯女 |
| 补录:甘夫人 |
| 补录:糜夫人 |
| 孙夫人 |
| 补录:张后 |
| 补录:李氏 |
| 补录:崔夫人 |
| 张夫人 |
| 苏惠 |
| 附录 阮德达:苏惠 |
| 绿珠 |
| 附录 梅庵公主:绿珠 |
| 潘妃 |
| 附录 阮德达:齐王高纬 |
| 冯淑妃 |
| 张丽华 |
| 洗夫人 |
| 萧后 |
| 附录 阮德达:炀帝 |
| 朱贵妃 |
| 十六院夫人 |
| 姜亭亭 |
| 红拂美人 |
| 附录 梅庵公主:红拂美人 |
| 补录:张尹二妃 |
| 平阳公主 |
| 附录 阮德达:平阳公主 |
| 武后 |
| 附录 阮德达:武后 |
| 韦后 |
| 附录 阮德达:中宗 |
| 杨贵妃 |
| 附录 阮德达:杨贵妃 |
| 李氏 |
| 附录 阮德达:李氏 |
| 花蕊 |
| 附录 阮德达:花蕊 |
| 苏小妹 |
| 杜氏 |
| 附录 阮德达:杜氏 |
| 雍氏 |
| 附录 阮德达:雍氏 |
| 杨太后 |
| 周氏妻 |
| 附录:杨叔珨相关材料 |
| 一、碑记 |
| 琼瑠重修祠宇碑记 |
| 东城县东塔社重修神庙碑 |
| 乂安省琼瑠县青圆总苞厚社庙 |
| 二、集序 |
| 《乂安河静山水咏》序 |
| 参考文献 |
| 专着类 |
| 期刊论文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研究现状 |
| 1.2 选题缘起 |
| 1.3 研究意义 |
| 1.4 研究方法 |
| 1.5 相关说明 |
| 第二章 《通俗常言疏证》概述 |
| 2.1 孙锦标生平与学术成就 |
| 2.2 《通俗常言疏证》编纂体例 |
| 2.3 《通俗常言疏证》训释方式 |
| 2.4 《通俗常言疏证》引证文献 |
| 2.5 《通俗常言疏证》词条特征 |
| 2.6 《通俗常言疏证》与明清俗语辞书 |
| 2.7 小结 |
| 第三章 《通俗常言疏证》词语构成概貌 |
| 3.1 从来源上看《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 |
| 3.2 从内容上看《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 |
| 3.3 从音节上看《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 |
| 3.4 小结 |
| 第四章 《通俗常言疏证》词语构成(上)——俗语词 |
| 4.1 俗语词概述 |
| 4.2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词义类聚 |
| 4.3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构词法 |
| 4.4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词源考释 |
| 4.5 小结 |
| 第五章 《通俗常言疏证》词语构成(中)——熟语 |
| 5.1 熟语的来源、品类和特点 |
| 5.2 《通俗常言疏证》成语研究 |
| 5.3 《通俗常言疏证》谚语研究 |
| 5.4 《通俗常言疏证》惯用语研究 |
| 5.5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研究 |
| 5.6 《通俗常言疏证》歇后语研究 |
| 5.7 《通俗常言疏证》格言研究 |
| 5.8 小结 |
| 第六章 《通俗常言疏证》词语构成(下)——特殊词语 |
| 6.1 《通俗常言疏证》特殊词语结构类型 |
| 6.2 《通俗常言疏证》特殊词语语义分析 |
| 6.3 小结 |
| 第七章 《通俗常言疏证》新词新义 |
| 7.1 《通俗常言疏证》中的新词 |
| 7.2 《通俗常言疏证》中的新义 |
| 7.3 小结 |
| 第八章 《通俗常言疏证》研究价值 |
| 8.1 语言学价值 |
| 8.2 文化学价值 |
| 8.3 小结 |
| 第九章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1 《通俗常言疏证》引用文献表 |
| 附录2 《通俗常言疏证》成语表 |
| 附录3 《通俗常言疏证》谚语表表 |
| 附录4 《通俗常言疏证》惯用语表 |
| 附录5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表 |
| 附录6 《通俗常言疏证》歇后语表 |
| 附录7 《通俗常言疏证》特殊词语表 |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第一章 清代曲阜孔氏家族的联姻与家学传承 |
| 一、清代曲阜孔氏族人的联姻圈概述 |
| (一)世袭衍圣公爵位的孔氏族人姻亲 |
| (二)袭封博士爵位的孔氏族人姻亲 |
| (三)依靠科举致仕的孔氏族人姻亲 |
| (四)孔氏族人联姻圈的特点 |
| 二、清代曲阜孔氏家学传承 |
| (一)孔氏家学源流 |
| (二)清代曲阜孔氏家学概述 |
| 三、望族姻亲对孔氏家学的促进 |
| (一)文化世家姻亲对孔氏家学的拓展 |
| (二)政治门第姻亲丰富孔氏家学的内涵 |
| 第二章 孔家与望族的联姻及学术交往:以孔、阮、毕家族为个案 |
| 一、孔氏家族和毕氏家族的联姻及学术交往 |
| (一)毕氏家族概况和对女性后裔的教育 |
| (二)孔氏家族与毕氏家族的学术联合 |
| 二、孔氏家族和阮氏家族的联姻及学术交往 |
| (一)阮氏家族概况和对女学的推重 |
| (二)孔氏家族与阮氏家族的学术联合 |
| 三、孔、阮、毕家族间联姻圈和学术圈的建构 |
| (一)孔、阮、毕家族间联姻圈的建构 |
| (二)孔、阮、毕家族间学术圈的建构 |
| 第三章 联姻对孔氏家学的影响 |
| 一、男性学者对孔氏家学的促进 |
| (一)毕家和阮家男性学者对孔氏家学的影响 |
| (二)乾嘉学者对孔氏家学的影响 |
| (三)其他望族男性学者对孔氏家学的影响 |
| 二、母教成为孔氏家学发展的重要力量 |
| (一)儒家先哲深受母教影响的典范 |
| (二)清代曲阜孔氏后裔的母教化育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天事必象与中国哲学的思维传统(绪言) |
| 第一节 观象授时与中国哲学时空观念的意象化 |
| 一、先于时间的空间认知 |
| 二、源于天文的人文超越 |
| 第二节 绝地天通与中国哲学历史经验的意象化 |
| 一、商周易代与中国哲学对诗性智慧的延续 |
| 二、诸子时代与中国哲学对诗性智慧的转化 |
| 第三节 得意忘象与中国哲学转译表达的意象化 |
| 一、诗性智慧与整体直观的思维方式 |
| 二、诗性智慧与依类象形的表达方式 |
| 第二章 以象谋篇与庄子哲学的意象结构 |
| 第一节 物象是最小的意象结构单位 |
| 第二节 语象是庄子创造的哲学符号 |
| 第三节 事象是意象塑形的诗性置换 |
| 第三章 物象:庄子哲学意象的文化生成 |
| 第一节 “物象”是人文对自然的指认 |
| 第二节 “物象”的抽象意义和原始命名 |
| 第三节 天地自然之象与人心营构之象 |
| 第四章 语象:庄子哲学的语言突破 |
| 第一节 庄子“三言”正义 |
| 一、“寓言”正义 |
| 二、“重言”正义 |
| 三、“巵言”正义 |
| 第二节 寓言以为象 |
| 一、成熟语言形态是庄子寓言的基础 |
| 二、塑造形象说理是庄子寓言的论式 |
| 三、倾心艺术创造是庄子寓言的特征 |
| 第三节 重言以为象 |
| 一、史书记言的文化传统 |
| 二、卿士立言的时代风气 |
| 三、庄子代言的艺术创造 |
| 第四节 卮言以为象 |
| 一、“卮言”的词语本义为饮酒之言 |
| 二、“卮言”的文化引申义为得意忘言 |
| 三、“卮言”的艺术象征义为大美不言 |
| 第五章 事象:庄子哲学的诗性特征 |
| 第一节 叙事成象与叙事传统的形成 |
| 第二节 叙事成象对史传传统的突破 |
| 第三节 庄子形迹与哲学主人公形象 |
| 第六章 庄子与诸子时代文学的历史超越(结论) |
| 第一节 变革之会也:诸子的时代和诸子的文学 |
| 第二节 余岂好辩哉:文学的任务和文学的实践 |
| 一、墨子之辩 |
| 二、孟子之辩 |
| 三、韩非子之辩 |
| 第三节 俄然而觉矣:庄子的哲学和庄子的文学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选题意义 |
| 二、研究范围 |
| 三、研究方法 |
| 四、研究综述 |
| 第一章 孙悟空视觉艺术形象生成的文化背景 |
| 第一节 孙悟空视觉艺术形象的“史前史” |
| 第二节 孙悟空视觉艺术形象生成的文化渊源 |
| 1.2.1 佛教主导的取经故事 |
| 1.2.2 道教主导的西游故事 |
| 1.2.3 独立演化的孙悟空故事 |
| 第三节 孙悟空视觉艺术形象的演化和分期 |
| 1.3.1 孙悟空人物形象演化 |
| 1.3.2 孙悟空视觉艺术形象演化 |
| 1.3.3 孙悟空视觉艺术形象的分期 |
| 第二章 唐宋以猴行者为主体的孙悟空视觉艺术形象 |
| 第一节 第一次命名:《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的猴行者 |
| 第二节 视觉表达的尝试:延安石窟中的猴行者 |
| 第三节 初步稳定的塑形:敦煌壁画中的猴行者 |
| 第四节 交流与开源:泉州开元寺浮雕猴行者 |
| 第五节 整体呼应:取经图花钱中的猴行者 |
| 第六节 猴行者的图像解释学的阐释 |
| 第三章 元代以孙行者为纽带的孙悟空视觉艺术形象 |
| 第一节 转型革命:《西游记》杂剧中的孙行者 |
| 第二节 开路先锋:取经瓷枕中的孙行者 |
| 第三节 白衣秀才:墓道画像石中的孙行者 |
| 第四节 孙行者的图像解释学的阐释 |
| 第四章 明清以齐天大圣为内涵的孙悟空视觉艺术形象 |
| 第一节 全面成型:世德堂本《西游记》小说的“言象”和“图像” |
| 4.1.1 齐天大圣与孙悟空的合流 |
| 4.1.2 矛盾的本体:世德堂本《西游记》小说的“言象” |
| 4.1.3 中空的主体:世德堂本《西游记》小说的“图像” |
| 第二节 图像粉本:李评本《西游记》插图 |
| 第三节 孙悟空的标准像:味潜斋本《西游记》绣像 |
| 第四节 齐天大圣的图像解释学的阐释 |
| 第五章 民国以来以美猴王为表征的孙悟空视觉艺术形象 |
| 第一节 从古典到现代的转变 |
| 第二节 经典美猴王视觉艺术形象的形成 |
| 5.2.1 戏曲脸谱艺术 |
| 5.2.2 从连环画到新年画 |
| 5.2.3 奇妙的捷克绘画 |
| 5.2.4 动画片《大闹天宫》 |
| 第三节 美的巅峰:1986版电视剧《西游记》中的美猴王 |
| 5.3.1 电视剧中的美猴王 |
| 5.3.2 电视剧之后 |
| 第四节 美猴王的图像解释学的阐释 |
| 第六章 孙悟空视觉艺术形象的价值探讨 |
| 第一节 孙悟空视觉艺术的美术史价值 |
| 6.1.1 一段独特的美术史 |
| 6.1.2 一种全新的审美方法论 |
| 第二节 孙悟空视觉艺术的“西游学”价值 |
| 第三节 孙悟空视觉艺术的产业价值 |
| 结语 |
| 后记 |
| 附录1: 本文使用的主要概念和术语 |
| 附录2: 孙悟空视觉艺术形象演变表 |
| 参考文献 |
| 就读期间取得的成果 |
|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