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阔涛[1](2021)在《民用型煤配煤燃烧及污染物排放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民用燃煤对大气环境有着严重的影响,型煤技术可以有效降低燃煤污染物排放,配煤作为一种广泛应用于改善燃煤特性和排放的手段在研究民用型煤方面却鲜有见刊。本文通过煤质分析、大量配煤热天平实验以及模拟实际情况下的配煤型煤燃烧实验,研究了配煤对实际型煤燃烧、排放的影响,为实际民用型煤配煤方案提供了指导性意见。实验发现,对昔阳煤、寿阳煤、优混煤进行粒径分级,粒径小于6mm时煤质特性和燃烧特性差别很小。大于6mm粒径占比都在20%以下,小于6mm粒径煤着火温度、燃尽温度平均变化幅度在2%左右。通过对包括昔阳煤、优混煤在内的7种原煤和23种配煤进行了热天平实验,发现配煤的热重燃烧曲线可以通过原煤的热重曲线线性叠加得到,并且热重曲线与计算曲线的相关系数都在0.999以上。选择昔阳煤和优混煤进行掺配,在自主设计搭建的民用型煤实验平台上进行型煤燃烧实验,对配煤型煤的燃烧特性和污染物排放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昔阳煤掺入30%优混煤情况下炉膛出口烟气峰值温度与优混煤相当,相对于纯昔阳煤平均时差降低了15.6%;峰值温度与掺入比例呈线性正相关,升温速率随比例增大而增加,掺入30%优混煤的升温速率提升率为152.7%;在昔阳煤中掺入优混煤有利于提高燃尽率,并且在掺入比例为30%时提升率最高,为31.9%。在污染物排放特性上,昔阳煤SO2排放量远远小于优混煤;掺入30%优混煤气态硫元素转化率升高至16%,掺入50%,转化率升高至36%;优混煤NO排放浓度是昔阳煤排放浓度的4倍以上,随着昔阳煤中掺入优混煤的比例增大,SO2和NO排放质量浓度也呈增大的趋势。颗粒物排放集中在点火阶段,旺火阶段几乎不产生颗粒物。PM1排放因子数值会随着掺入比例而发生突变。当掺入比例为30%时,PM2.5排放峰值和时长与昔阳煤相近;当掺入50%优混煤时,PM2.5排放峰值水平和优混煤相近;PM10超标排放时长与PM2.5几乎一致。
谢良才[2](2021)在《基于BP神经网络的数据挖掘技术探究及其在煤热转化数据规律分析中的应用》文中指出近十几年来,随着人们利用信息技术采集和分析数据能力的大幅提升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极大的推动了数据挖掘技术在各类基础科学研究中的快速兴起,尤其是以人工神经网络智能算法为基础的数据挖掘技术应用更为广泛。鉴于此,本文以非线性映射能力、并行处理能力以及容错性能优异且广泛使用的BP神经网络数据挖掘技术为基础,将数据挖掘的方法和思想引入到煤热转化领域的数据规律挖掘之中,以期在煤质基础数据与其热转化特性之间探寻出有价值的内在规律或关系。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高性能数据挖掘技术的设计和在煤热转化领域实际应用两个方面的研究工作。首先,本文全面阐述了数据挖掘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在了解并分析了多种数据挖掘技术的基础上,重点对基于BP神经网络的数据挖掘技术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阐述。进一步的,本文针对BP神经网络算法中存在的收敛速度慢、网络初值随机性、易陷入局部极小等不足,提出了一种多算法优势集成、联合优化的改进型算法(HA-BP),并在非线性函数仿真中得到了充分论证。此外,本文基于HA-BP算法分别设计了HA-BP-3δ异常数据检测模型、HA-BP-MIV变量因素分析模型,它们的可靠性与实用性同样在非线性函数仿真中得到了充分论证。而后,本文将该数据挖掘技术应用于煤质基础数据(工业分析、元素分析、灰成分分析)对煤燃烧发热量、煤热解特性、煤气化灰流动温度的数据规律挖掘(预测目标)研究中。(1)煤工业分析、元素分析与燃烧发热量之间的数据规律挖掘本节以104组我国不同地域(涵盖了华东、华中、华北、华南以及西北地区)的煤质基础分析数据(工业分析、元素分析)以及发热量(Qnet,ad)数据样本为研究基础。首先,采用HA-BP-3δ模型剔除了6组原始训练数据样本。清洗后的样本(原始数据使用率达到93%),经HA-BP计算的总数据集的平均绝对误差为0.22 MJ/Kg。在此基础上,提取出挖掘到的内在关系,使用HA-BP-MIV对变量因素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显示,FCad、Cad、Had、Nad以及Sad与煤的发热量呈正相关性,Mad、Aad与煤的发热量呈负相关性。此外,7个因素对煤发热量的影响大小为:Cad>Aad>FCad>Mad>Nad>Sad>Had;其中,Aad、Cad、FCad对煤发热量的累计影响值达到了总贡献率的90.31%。进一步的,基于三个主要因素计算的平均绝对误差为0.47 MJ/Kg。此外,鉴于部分企业缺乏煤质元素分析的数据,进而难以使用该算法挖掘到的内在关系,为此,本文进一步的使用煤质工业分析的Mad、Aad、FCad作为输入变量,借助HA-BP模型对发热量进行了研究。计算结果发现,仅通过工业分析数据计算的发热量总样本集的平均绝对误差为0.36MJ/Kg。(2)煤热解失重特性与工业分析、元素分析数据之间的数据规律挖掘本节以10组不同产地的煤为研究样本,借助HA-BP模型考察了煤(加氢)热解失重特性曲线与其工业分析、元素分析之间的内在关联。为了实现对煤热解失重特性曲线“线”预测的目标,本文首先基于煤热解失重的典型特征,有针对性的提取了部分数据点。经HA-BP计算后,发现训练样本、检验样本的计算值与实验值数据点的相关性R2分别为0.9966、0.9943。在此基础上,提取出挖掘到的内在关系,使用HA-BP-MIV对变量因素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显示,T、Ad、Vd、Hd、Sd对煤热解失重呈现正相关性;Cd、Nd对煤热解失重呈现负相关性。此外,7个因素对煤热解失重结果的影响大小为T>Vd>Cd>Hd>Nd>Sd>Ad;其中,T、Vd、Cd、Hd这4个因素对煤热解失重的累计影响达到了总贡献率的98.26%。进一步的,我们发现基于4个主要因素预测的精度与7因素下的预测精度几乎相当。最后,基于简化后的4个主要因素成功的预测出了未知煤样的热解失重特性曲线(精度为每隔1 ℃),且整条失重曲线(200~1100 ℃)的绝对误差不超过2.25%。同样的方式,基于4个主要因素也成功的预测出了未知煤样的加氢热解失重特性曲线。(3)气化环境下的煤灰流动温度(FT)与其灰成分之间的数据规律挖掘本节以321组不同类型的煤灰组成以及FT数据样本作为研究基础。首先,采用HA-BP-3δ模型剔除了27组原始训练数据样本。清洗后的样本(原始数据使用率达到92%),经HA-BP计算的总数据集的平均绝对误差为25 ℃。在此基础上,借助HA-BP-MIV算法分析了各个化学组成对FT的影响。分析结果显示,SiO2、Al2O3、TiO2与FT之间表现出正相关性;CaO、Fe2O3、MgO、K2O+Na2O与FT之间表现出负相关性。此外,7个因素对FT的影响大小为:Al2O3>SiO2>CaO>Fe2O3>K2O+Na2O>TiO2>MgO,进一步的,基于变量因素的分析结果选取了3类典型的煤灰样本,在模拟高温、气化的环境下进行了结渣机理分析,并总结了不同煤灰的结晶特征。基于此,本文将煤灰分为酸性灰、中性灰、碱性灰三个类型,其中酸性灰的FT绝大多数都高于1400 ℃。而后,借助HA-BP-MIV分别对中性灰、碱性灰进行了关键特征参量的分析,并发现探寻到的关键特征参量与FT之间存在着显着的线性相关性。最后,通过实际测试值对基于关键特征参量提出的关系式进行了验证,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为调控FT助剂类型的选择、添加量的确定以及不同煤种的配煤和配煤比例提供了更为直接、有效的指导。本节提出的单因素、易调控的FT计算模型如下:1:酸性灰,A/B≧6.72,FT>1400℃;2:中性灰,0.96≦A/B<6.72,FT=136x1+1143.9;3:碱性灰,A/B<0.96,FT=116.81x2+1122.3.经本文的研究发现,煤质基础数据与其发热量、热解特性、FT之间确实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通过数据挖掘的思想和方法,不仅实现了对煤热转化数据的异常数据诊断以及高效预测,而且实现了基础数据样本的有效增值,更为煤热转化过程中的数理分析、影响因素分析甚至后续的研究主攻方向等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和思路。
吴天才[3](2021)在《太西煤特征与制备活性炭优势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太西煤活性炭是性能优良的吸附产品,其吸附性能与太西煤的质量关系密不可分,研究太西煤活性炭与太西煤煤质之间的关系,对于指导选择活性炭原料煤、生产性能优质的环保工程材料有重要意义。论文利用采集样品测试、资料收集整理、对比分析研究等手段,通过分析以太西煤为原料煤制造活性炭的优势和太西煤煤质主要特征,对比研究了影响太西煤活性炭质量的煤质因素,总结出太西煤活性炭质量与原料煤煤质之间的关系。太西煤活性炭具有微孔发达、比表面积大、吸附性能好、机械强度高等特点,通过数据分析,太西煤活性炭碘吸附值、亚甲蓝吸附值、四氯化碳吸附率都优于同类产品,能够广泛应用于气相及液相物质吸附。煤基活性炭的性能原料煤的种类和质量有很大的相关性。太西煤煤质总体具有低灰、特低硫、低磷,高发热量、高比电阻、高块煤率、高化学活性、高精煤回收率、高机械强度的特点,可用于冶金、化工和动力等诸多方面,是制造煤基活性炭的优质原料。经对比分析,太西煤活性炭的性能与原料煤的质量有关,太西煤生产活性炭优势主要因素有:太西煤碳含量高是太西煤活性炭机械强度高、吸附容量大的直接原因;太西煤显微组分中镜质组和惰质组之和所占比例高,且镜质组占比优于惰质组更大,因此太西煤活性炭微孔发达、比表面积大;太西煤煤灰成分中Fe2O3含量高,对碳化料活化有催化作用,并且对活性炭孔隙的形成有促进作用。
杨青[4](2020)在《1000MW超超临界燃煤机组配煤掺烧价值创新应用研究》文中认为针对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影响下发电企业生产经营的转变,提质增效工作已是发电企业提升自身竞争力和生存的必然选择,电厂成本中占比最大的为燃料成本。本论文提出一种发电企业配煤掺烧与燃料采购的协同优化策略,指导企业深入结合煤炭市场与安全生产,统筹优化生产和经营关系,在降低发电成本的基础上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论文首先介绍了配煤掺烧对火电厂安全经济运行的影响,分析了配煤掺烧带来的安全风险,结合电厂实际总结提炼配煤掺烧风险的运行控制措施,以合理的运行控制确保机组安全、经济、环保、高效运行。论文分析了配煤掺烧对锅炉效率、厂用电率、汽机热耗的影响,定量计算采购的不同煤种对上述运行指标的影响。通过建立计算模型,详细分析各项指标,计算了BRL、800MW、600MW、400MW等四个典型工况下的锅炉效率、厂用电率、汽机热耗的具体影响偏差值。在发电企业成本管控方面,本论文主要研究了配煤掺烧的价值应用。论文在分析了配煤对锅炉效率、厂用电率、汽机热耗的影响基础上,计算出供电煤耗,对配煤带来的其它成本增加进行计算,明确了配煤掺烧为电厂带来收益的条件。最后,建立加权标煤单价最小化的线性规划模型,求出最优的配煤比。将配煤掺烧等成本管控措施与满足现场安全生产进行协同优化。本论文将配煤掺烧应用于燃料采购的优化模型中,建立了相关模型。针对成本管控与安全生产的协同策略,建立配煤掺烧比的选择方法。随着优化过程的不断滚动,发电企业可结合当前煤炭市场和安全生产情况,及时调整其配煤及采购方案,在满足安全生产的前提下,实现配煤掺烧利益最大化。
刘钢枪[5](2020)在《东欢坨选煤厂产品结构多元化加工方案与工艺研究》文中提出东欢坨煤矿选煤厂为矿井型选煤厂,2002年建成投产,入洗煤种为气煤,建设规模为1.50 Mt/a,入洗能力为0.90 Mt/a。采用的选煤工艺为:8 mm干法分级,80-30 mm复合式干法分选、50-8 mm重介旋流器分选、8-0 mm末煤不入洗,煤泥水由旋流器浓缩分级,粗煤泥采用高频筛回收,细煤泥经浓缩,采用沉降过滤离心机和压滤机共同脱水回收。随着多次扩能改造,矿井生产能力已达到4.0 Mt/a,为提高选煤厂洗选能力、配合矿井生产能力的提升,将选煤厂的三产品旋流器改造成了两产品旋流器使用,只能生产动力用煤。东欢坨煤矿有可釆煤层7个,各煤层的原煤均为高挥发分、高粘结指数、低硫-中硫的气煤,但各层原煤的内灰差别较大。矿井生产采用配采工艺,对其中的三个煤层进行配采;原煤经分选后,精煤理论上既可作为炼焦配煤,也可作为动力用煤,但受限于实际入选能力和洗选工艺,大部分的原煤未经洗选直接作为动力煤销售,不仅资源价值大大降低,而且原煤入洗率低、产品结构单一、质量差、市场竞争能力弱。本文深入分析现有选煤厂存在的问题,基于各煤层原煤煤质特点和东欢坨煤矿配采工艺,提出了不同低灰煤层与高灰煤层配采生产炼焦配煤的可行性方案,研究生产炼焦配煤时,原煤全部入洗,采用两产品重介旋流器主再洗+粗煤泥分选+浮选的工艺流程,生产动力煤时,原煤入洗下限为3 mm,原煤预先脱粉,采用两产品重介旋流器分选、粗细煤泥分别回收的洗选工艺,重新进行了产品定位。依托现有选煤厂生产工艺、设备和增加的粗、细煤泥分选系统,通过工业试验,确定了生产炼焦配煤的配采方案和生产动力煤时的配采方案,探讨了原煤分选深度和生产成本之间的关系,制定了合理的分选工艺。分选工艺系统灵活、生产方式转换方便快捷,根据配采煤层、入洗煤质,可灵活调整,改变局部生产环节,生产出市场需求的产品。通过研究,改变了过去单一的产品结构状况、提高了产品质量、优化了产品结构、增加了产品附加值、提高了利润空间,研究出在原煤分选深度和生产成本之间最佳的平衡点。通过选煤厂粗、细分选环节工程的实施,更换一段旋流器,改变了生产方式,原煤入洗率由原来的22.5%提升至30%,开发了11、12级炼焦配煤,增加了高发热量动力煤品种,提升了资源价值,增强了企业应对市场变化的灵活性。选煤系统改造后,当年多创造产值1976.53万元,盈利约265.5万元,扭转了持续多年的亏损局面,获得了显着的资源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该论文有图18幅,表21个,参考文献51篇。
王康[6](2020)在《巴里坤纸房勘查区西山窑组煤质特征及赋存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煤炭资源作为我国发展历程中所需的最可靠能源,它的基础能源地位不可撼动。为了合理开发巴里坤纸房勘查区煤炭资源,本文通过资料搜集、绘制图表等方法研究了纸房勘查区各主要可采煤层的赋存规律、煤质特征和工业用途,分析了各煤质指标间的相关性,主要成果如下:纸房勘查区位于准噶尔盆地东北区域,主要含煤地层为中侏罗统的西山窑组(J2x),其含可采煤层四层(B1、B3、B4、B5)。四个主要煤层对比可靠,赋存深度总体表现为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变深。煤层厚度都有一定的分带性,总体有自西向东变厚的趋势。勘查区西山窑组地层沉积环境主要为辫状河三角洲,三角洲平原是主要的聚煤场所,主要厚煤层发育于湖盆水平面上升期。区内煤类多是长焰煤;煤质特征为以低灰分、高挥发分、特低硫、高热值煤为主,具弱结渣性,煤对CO2的反应性较好,为富油煤,工业用途为动力用煤、气化用煤、炼焦工业的配合煤。主要可采煤层的灰分、挥发分、硫分以及发热量在分布上都有一定的分带性;灰分总体呈现南高北低的趋势,走向上无明显规律;挥发分产率的分布沿走向无明显变化规律,倾向上南部略低于北部;硫分沿着走向和倾向的变化不显着,在个别边界处有升高;发热量的分布大体上中北部高于四周边界。煤的挥发分产率与氢正相关,与碳负相关;干基高位发热量与灰分产率和挥发分产负相关,与碳正相关;B5、B4、B3煤的发热量与氢正相关,B1煤的发热量与氢负相关;煤灰的流动温度随碱性氧化物总和升高而降低。
赵虎[7](2019)在《神华宁煤动力煤选煤厂细粒煤浮选工艺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国家对煤炭资源深加工的重视程度逐步提高,原有的动力煤分选工艺正在从传统的块煤分选末煤不分选逐步向煤炭全级入洗发展,随着环境保护要求的提高,企业对环保的重视程度也在提升,煤泥排放量直接影响企业环保。因此,为最大限度的降低煤泥的排放量,根据动力煤中煤泥可浮性特征,采用有效的分选设备及分选药剂,开展动力煤选煤厂煤泥浮选分选工艺研究已经势在必行。本文首先选取了三个全级洗煤厂进行采样,通过试验结果分析确定了进一步试验的洗煤厂,对原煤进行了物理分析和化学分析,通过分析其矿物组成,明确了原料煤泥化现象严重,给后续分选造成不便。随后对金凤洗煤厂生产煤样的进行采样分析,对煤样做分布释放试验,确定煤样的可浮性,通过对-0.5mm煤样进行不同入料浓度的小浮选试验,确定了浮选入料浓度在80.00g/l时,浮选指标最佳;确定浮选入料浓度后,采用不同浮选药剂进行对比试验,通过不断优化相关药剂制度,得出结论使用昂鑫科级公司提供的捕7#作为捕收剂、仲辛醇作为起泡剂时,浮选效果最佳;得出的结论:动力煤选煤厂煤泥可以通过浮选分选出精煤产品,但可燃体回收率较低,药剂消耗量大,对如何使用合适调整剂进一步降低高灰细泥对浮选的影响仍需进一步研究。选用水玻璃和六偏磷酸钠做为调整剂进行煤泥浮选,通过试验比对,两者均能降低浮选精煤灰分,通过做浮选机和浮选柱的对比试验,确定使用旋流微泡浮选柱作为分选设备,矿浆预处理器作为矿浆准备设备,快开式压滤机作为精煤脱水设备。通过对分选设备进行机理分析选择,对现有厂房进行了设备模拟布置。该论文共有图13幅,表41个,参考文献54篇。
袁晨博[8](2019)在《基于数据驱动的煤化工气化炉配煤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煤炭气化是煤化工领域实现清洁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石油资源替代战略的核心技术。气化生产中配煤技术被广泛应用,在保证配煤质量的前提下,尽量降低配煤成本,科学合理的配煤是当前配煤企业提高竞争力的关键问题之一。鄂尔多斯是内蒙古自治区乃至全国重要的产煤区,煤炭以高活性低阶煤为主,非常适合煤炭气化生产,然而鄂尔多斯地区煤种分布稀疏,给煤化工气化炉用煤及配煤带来成本管理等问题。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以配煤成本为优化目标,气化炉产气量为主要约束,研究鄂尔多斯地区煤化工气化炉多煤种的用煤和配煤优化问题。首先,根据原料煤的物理化学特性,结合专家经验,建立比例配煤模型。结合气化炉对入炉煤质的要求,通过关联规则和聚类分析确定配煤煤质的约束条件及其范围。在满足约束条件的情况下,构建煤种与煤质之间的线性模型。通过遗传优化算法,在气化炉产气量满足约束条件的同时给出了成本最低的多煤种配煤策略。通过对鄂尔多斯部分煤种进行多煤种配煤实验,结果表明,相对于传统的配煤方式,经过优化的配煤成本下降了1.75%。其次,将大数据与神经网络技术结合,根据现场数据构建基于数据驱动的气化炉煤质对产气量影响的非线性过程模型,对配煤模型配出的煤质进行产气量预测,通过产气量评价配煤效果。将非线性过程模型应用于杭锦伊泰2台气化炉,模型预测的产气量满足允许误差,泛化能力较好。最后,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设计基于产气量核算的配煤优化人机交互系统,操作人员不需要接触算法和程序,通过输入煤质参数和配煤要求可以得到较好的配煤比例和产气效果,再结合比例配煤模型进行比例微调,使其在满足约束条件的同时提升产气效率,辅助操作人员给出最佳的配煤方案。本文从配煤优化研究角度出发,分析了企业配煤的现状,完成了配煤优化建模。实验给出了优化配煤的配煤策略,通过对产气量的预测实现了对配煤结果的评估,最终实现了对配煤策略的优化,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马国伟[9](2019)在《宁夏地区电站锅炉混煤燃烧特性研究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混煤技术是洁净煤技术的关键技术之一,通过将不同煤质特性的煤按一定比例进行掺混,以提高混配煤种的各种燃烧特性,同时以适应不同燃煤设备对煤质的要求。作为一种简单的机械掺混,混煤需要考虑不同特性的煤种按照一定比例掺混后的具有不同的燃烧特性。在适当选择煤种并进行一定比例配比的基础上,混煤可以实现各部分煤种的独特性和优势,为锅炉提供优越的燃烧条件;反之,会造成着火困难、燃烧不稳定、效率降低、结焦积灰加剧、污染物排放量增加、燃烧设备运行水平下降等问题,严重时甚至造成停炉事故。因而,为保证电站锅炉的安全、经济运行,有必要对电站锅炉混煤燃烧特性开展研究,以指导电站锅炉的正常运行。锅炉的安全运行是电厂考虑的首要因素,而入炉煤的结焦特性又是影响锅炉安全运行的重要因素。目前整个宁夏地区的动力用煤主要分为两类:以银川作为边界,银北煤指的是银川以北的煤,银南煤指的是银川以南的煤。银南煤储量远高于银北煤,属于动力用煤的主要部分,但所有银南煤种在电站锅炉燃烧过程中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结焦问题;而银北煤种虽然储量远不如银南煤,但其灰熔点高,不存在结焦问题。宁夏地区电厂目前普遍的做法是混烧银南和银北的煤,以避免燃烧过程中的结焦问题的出现,保证电站锅炉的安全运行。但是,由于缺少宁夏地区动力混煤燃烧特性的具体研究,难以将电站锅炉中进行适当、有效的燃用混煤,宁夏各个电厂燃用混煤绝大多数是凭实践经验,缺少科学依据,因而有必要针对宁夏地区动力混煤的燃烧特性开展深入研究,用来引导地区内各电厂科学的燃用混煤,以保证电站锅炉处在安全和经济运行的状况下。本文将对地区内各大电厂合理、有效的燃用混煤提供科学依据,减少锅炉运行过程中结焦问题的出现,从而提高锅炉运行的安全性以及经济性,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和实践应用价值。
颜士娟[10](2019)在《基于煤质软测量技术的燃烧优化模拟研究》文中指出电站锅炉在设计时拥有其对应的设计煤种,但由于运输成本及煤炭资源有限等问题,电厂无法长期地燃用单一的设计煤种。锅炉运行时,一旦煤质发生变化,锅炉处在非最佳运行状态,燃烧热效率降低,甚至会引起燃烧不稳定、燃尽率低、集灰结渣、超温爆管等一系列问题。本文针对锅炉燃用非设计煤种时热经济性及安全性降低的问题,提出基于煤质软测量技术的燃烧优化方案,通过煤质软测量方法,可以获取当下锅炉燃用的煤的关键信息,根据煤中关键成分的变化,针对不同的入炉煤种对锅炉进行合理配风,此时锅炉的运行状况得到优化。首先,探究煤的燃烧原理及煤的工业分析对其燃烧特性的影响,确定出煤中干燥无灰基挥发分及低位发热量是对燃烧影响最大的两个参数,发电厂一般将其作为判别入厂煤质量的指标用于指导锅炉的配风。通过找到烟气成分与煤质信息之间的对应关系,运用煤质元素统计规律和热平衡方程建立煤质软测量模型,求解煤的元素分析及低位发热量,选取电厂常用的煤种,将煤中各元素含量与煤干燥无灰基挥发分含量关系进行拟合,可以得到计算煤的低位发热量及干燥无灰基挥发分的数学模型,基于该模型创建煤质在线测量软件程序,在界面中输入烟气中CO2、H2O、O2、SO2等组分的含量百分比,及其他物理参数如大气密度,空气含湿量等,即可判断出此时锅炉的燃用煤种,且计算出来的煤质信息的数据与实验室所测的数据误差在10%以内。其次,根据锅炉设计说明书建立锅炉的三维物理模型并进行网格划分,选取合适的数学模型及边界条件来描述煤粉气流在炉内的流动及燃烧过程,使用数值模拟软件对锅炉的设计工况进行仿真分析,对比仿真结果与锅炉冷热态试验结果,发现两者吻合程度较高,说明本文中使用的物理及数学模型可以较准确地模拟炉内燃烧情况。最后,对该电厂常用的三种非设计煤种进行燃烧优化,重新组织炉内空气动力场,即进行锅炉配风。将锅炉热效率、煤粉颗粒燃尽度及NOx排放量作为综合指标,来评价采用不同方案时锅炉的燃烧情况。对于贺斯格乌拉煤时,其挥发分及低位发热量较设计煤质稍低,应调低一次风速,二次风配风方式推荐采用缩腰式;对于兴安煤,挥发分及低位发热量较设计煤种稍高,应调高一次风速,对于二次风配风方式,若只考虑热经济性及燃尽率,推荐采用正宝塔配风,若协同考虑NOx排放,则推荐采用缩腰式配风;对于葛铺煤,挥发分含量较低,低位发热量较高,应降低一次风速,二次风配风方式推荐采用倒宝塔式。采用煤质软测量方法,可以获取当下锅炉燃用的煤的关键信息,根据煤质变化及时调整锅炉配风情况,可以使锅炉在更高效、经济、清洁的状况下燃烧。本文为电厂在可以获得煤种的实时信息情况下进行合理地配风优化提供了理论支持。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引言 |
| 1.2 民用型煤燃烧排放研究现状 |
| 1.3 配煤在民用型煤燃烧排放方面研究现状 |
| 1.3.1 实验室中配煤及民用型煤的研究现状 |
| 1.3.2 利用实际民用炉对型煤配煤燃烧排放研现状 |
| 1.4 影响民用型煤配煤的因素分析 |
| 1.5 本文研究内容和方法 |
| 1.5.1 研究内容 |
| 1.5.2 研究方法 |
| 2 粒径分级对煤特性影响及混煤热重研究 |
| 2.1 粒径分级实验装置、方法及煤样 |
| 2.1.1 分级采样质量分布 |
| 2.1.2 粒径对煤质的影响 |
| 2.1.3 粒径对燃烧的影响 |
| 2.2 热天平下配煤燃烧特性变化 |
| 2.2.1 配煤热重实验煤样和实验条件 |
| 2.2.2 配煤燃烧过程叠加特性研究 |
| 2.3 本章小结 |
| 3 民用型煤燃烧实验平台设计及型煤制作 |
| 3.1 平台系统原理设计 |
| 3.2 系统管路设计 |
| 3.2.1 烟气量估算 |
| 3.2.2 水路系统设计 |
| 3.3 排烟温度计算 |
| 3.4 系统设备选型及搭建 |
| 3.5 实验型煤制作 |
| 3.6 实验平台调试 |
| 3.6.1 实验材料和实验步骤 |
| 3.6.2 调试结果 |
| 3.7 本章小结 |
| 4 配煤对型煤燃烧、排放的影响 |
| 4.1 实验步骤 |
| 4.2 不同煤种型煤的燃烧特性与排放特性 |
| 4.2.1 不同煤种型煤的燃烧特性 |
| 4.2.2 不同煤种型煤的气态污染物排放特性 |
| 4.3 配煤对型煤燃烧特性的影响 |
| 4.3.1 对着火特性的影响 |
| 4.3.2 对旺火阶段燃烧特性的影响 |
| 4.3.3 对燃尽特性的影响 |
| 4.4 配煤对型煤污染物排放特性的影响 |
| 4.4.1 配煤对气态污染物排放的影响 |
| 4.4.2 配煤对颗粒物排放的影响 |
| 4.5 本章小结 |
| 5 总结和展望 |
| 5.1 本文总结 |
| 5.2 展望与不足 |
| 参考文献 |
| 作者简介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 1.2 常见的煤热转化方式 |
| 1.3 国内、外数据挖掘的研究及应用现状 |
| 1.4 数据挖掘的由来 |
| 1.5 数据挖掘的任务及基本过程 |
| 1.5.1 数据挖掘的任务 |
| 1.5.2 数据挖掘的基本过程 |
| 1.6 常用的数据挖掘的方法 |
| 1.7 人工神经网络 |
| 1.7.1 主要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 |
| 1.8 本文的组织框架及研究内容 |
| 第二章 BP神经网络的算法理论及其算法优化探究 |
| 2.1 BP神经网络概述 |
| 2.2 BP神经网络的运行机制 |
| 2.2.1 BP神经网络的理论推理过程 |
| 2.3 BP神经网络的优缺点 |
| 2.3.1 BP神经网络的优点 |
| 2.3.2 BP神经网络的缺点 |
| 2.4 BP神经网络算法的优化分析 |
| 2.4.1 自身算法的直接改进 |
| 2.4.2 与其它智能算法的联用 |
| 2.4.3 多算法优势集成的设计与实现(HA-BP) |
| 2.5 BP神经网络算法优化的检验 |
| 2.5.1 建模与分析 |
| 2.5.2 BP神经网络的计算效果分析 |
| 2.5.3 A-BP神经网络的计算效果分析 |
| 2.5.4 GA-BP神经网络的计算效果分析 |
| 2.5.5 PSO-BP神经网络的计算效果分析 |
| 2.5.6 HA-BP神经网络的计算效果分析 |
| 2.5.7 各模型计算效果对比 |
| 2.6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异常数据检测(剔除)及变量因素分析(选择) |
| 3.1 异常数据检测(剔除) |
| 3.1.1 异常数据检测方法 |
| 3.1.2 非线性函数仿真验证 |
| 3.1.3 检测效果分析 |
| 3.2 变量因素的分析与选择 |
| 3.2.1 特征参量的选取方法 |
| 3.2.2 HA-BP-MIV算法的实现过程 |
| 3.2.3 HA-BP-MIV算法的仿真验证 |
| 3.3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煤燃烧发热量的预测探究 |
| 4.1 引言 |
| 4.2 样本情况 |
| 4.3 基于工业分析、元素分析数据预测发热量的建模与探究 |
| 4.3.1 发热量计算的建模与分析 |
| 4.3.2 发热量的预测以及异常数据检测 |
| 4.3.3 影响发热量的变量因素分析 |
| 4.3.4 主要因素提取与计算效果分析 |
| 4.4 基于工业分析数据计算发热量的探究 |
| 4.5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煤(加氢)热解失重特性曲线的预测探究 |
| 5.1 引言 |
| 5.2 煤样情况 |
| 5.3 基于工业分析、元素分析的煤热解失重特性预测模型 |
| 5.3.1 热解失重实验 |
| 5.3.2 特征数据点的选择与模型建立 |
| 5.3.3 变量分析与筛选 |
| 5.3.4 主要因素的计算效果分析 |
| 5.3.5 热解失重曲线的预测 |
| 5.4 基于工业分析、元素分析的煤加氢热解失重特性预测模型 |
| 5.4.1 加氢热解失重实验 |
| 5.4.2 特征数据点的选择与模型建立 |
| 5.4.3 变量分析与筛选 |
| 5.4.4 主要因素的计算效果分析 |
| 5.4.5 加氢热解失重曲线的预测 |
| 5.5 本章小结 |
| 第六章 煤灰流动温度(FT)的预测探究 |
| 6.1 引言 |
| 6.2 样本情况 |
| 6.3 基于煤灰组成数据预测FT的建模与探究 |
| 6.3.1 预测FT的建模与分析 |
| 6.3.2 FT的预测以及异常数据检测 |
| 6.3.3 影响FT的变量因素分析 |
| 6.3.4 主要因素提取与计算效果分析 |
| 6.4 典型灰样的结渣机理探究及结渣晶相的特征总结 |
| 6.4.1 典型灰样的基础数据测试 |
| 6.4.2 AFTs的测试与分析 |
| 6.4.3 典型灰样的XRD分析 |
| 6.4.4 混合样的灰渣XRD分析 |
| 6.4.5 反应机理的热力学分析 |
| 6.4.6 灰渣样的SEM-EDS分析 |
| 6.4.7 灰样的相图分析 |
| 6.4.8 新生成的矿物对共混灰FT的影响 |
| 6.5 煤灰的分类预测研究 |
| 6.5.1 结渣晶相的特征总结与煤灰的分类 |
| 6.5.2 影响FT的关键因素探究 |
| 6.5.3 “关键特征参量”对FT的影响与关系式的提出 |
| 6.5.4 关系式的验证 |
| 6.6 本章小结 |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 7.1 总结 |
| 7.2 特色与创新 |
| 7.3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引言 |
| 1.1 论文选题 |
| 1.1.1 选题依据 |
| 1.1.2 主要研究内容 |
| 1.2 活性炭研究现状 |
| 1.2.1 国内外活性炭研究现状 |
| 1.2.2 太西煤活性炭研究现状 |
| 1.3 研究方法 |
| 1.3.1 资料收集与分析 |
| 1.3.2 样品采集及煤质化验 |
| 1.3.3 活性炭制备及质量测试 |
| 1.3.4 分析研究 |
| 第二章 资料获取 |
| 2.1 研究区选择 |
| 2.2 研究区概况 |
| 2.2.1 地理位置 |
| 2.2.2 地质概况 |
| 2.3 资料收集 |
| 2.4 样品采集与处理 |
| 2.4.1 样品采集 |
| 2.4.2 活性炭制备 |
| 2.4.3 实验测试 |
| 2.5 测试结果分析 |
| 2.5.1 煤质测试结果分析 |
| 2.5.2 活性炭测试结果分析 |
| 第三章 太西煤活性炭质量特征 |
| 3.1 活性炭质量要求 |
| 3.1.1 煤基活性炭质量影响因素 |
| 3.1.2 煤基活性炭质量要求 |
| 3.2 太西煤活性炭的质量特征 |
| 3.3 小结 |
| 第四章 太西煤煤质特征分析 |
| 4.1 煤层特征 |
| 4.1.1 含煤地层及煤层 |
| 4.1.2 沉积环境分析 |
| 4.1.3 煤变质作用 |
| 4.2 太西煤煤质特征 |
| 4.2.1 物理性质 |
| 4.2.2 化学性质 |
| 4.2.3 煤的工艺性能 |
| 4.2.4 煤的可选性 |
| 4.3 煤的工业用途 |
| 4.4 小结 |
| 第五章 太西煤煤质与活性炭优势关系研究 |
| 5.1 太西煤活性炭吸附特征 |
| 5.1.1 活性炭吸附原理 |
| 5.1.2 太西煤活性炭吸附特征 |
| 5.2 活性炭对煤质的一般要求 |
| 5.3 煤质对活性炭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
| 5.3.1 煤质对活性炭成分的影响 |
| 5.3.2 煤质对活性炭结构的影响 |
| 5.3.3 煤质对活性炭吸附性能的影响 |
| 5.3.4 煤质对活性炭生产的影响 |
| 5.4 太西煤煤质与活性炭优势关系研究 |
| 5.4.1 太西煤煤质与活性炭优势关系研究方法 |
| 5.4.2 太西煤煤质与活性炭优势关系对比研究 |
| 5.5 太西煤煤质与活性炭优势关系汇总 |
| 5.6 太西煤活性炭优势机理分析 |
| 5.7 小结 |
| 第六章 结论 |
| 6.1 研究结论 |
| 6.2 研究展望 |
| 参考文献 |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引言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3 本文主要工作 |
| 第二章 某电厂1000MW机组与煤种简介 |
| 2.1 课题工程基础介绍 |
| 2.2 电厂采购煤炭情况 |
| 2.3 配煤对机组性能的影响 |
| 2.3.1 电厂动力煤的特性 |
| 2.3.2 动力煤工业分析的影响 |
| 2.4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经济煤种掺烧风险控制与边界条件 |
| 3.1 配煤掺烧过程中的主要风险 |
| 3.2 保证制粉系统正常运行措施 |
| 3.3 避免锅炉受热面结焦运行措施 |
| 3.4 避免一次风管着火运行措施 |
| 3.5 避免锅炉灭火运行措施 |
| 3.6 保证锅炉稳定燃烧运行措施 |
| 3.7 入炉煤质的边界条件 |
| 3.8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不同煤种对经济指标影响的定量计算 |
| 4.1 经济煤种对锅炉效率的影响 |
| 4.1.1 锅炉效率计算方法 |
| 4.1.2 排烟热损失 |
| 4.1.3 其它各项热损失 |
| 4.1.4 锅炉效率的计算汇总 |
| 4.2 经济煤种对厂用电率的影响 |
| 4.2.1 经济煤种对厂用电率的影响 |
| 4.2.2 厂用电率的计算方法 |
| 4.2.3 厂用电率的计算汇总 |
| 4.3 经济煤种对汽机热耗的影响 |
| 4.3.1 经济煤种对汽机热耗的影响 |
| 4.3.2 汽机热耗的计算汇总 |
| 4.4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约束条件下的入炉煤价值配比优化 |
| 5.1 供电煤耗计算 |
| 5.1.1 发电及供电煤耗的计算方法 |
| 5.1.2 发电及供电煤耗计算汇总 |
| 5.2 边界影响因素 |
| 5.2.1 存储的热值损耗 |
| 5.2.2 脱硫耗料的影响 |
| 5.2.3 制粉系统检修成本 |
| 5.2.4 粉煤灰对外销售收入 |
| 5.2.5 其他费用 |
| 5.3 价值计算 |
| 5.3.1 各煤种价值计算方法 |
| 5.3.2 煤种评价体系的建立 |
| 5.4 约束条件下的入炉煤价值配比最优化 |
| 5.4.1 入炉煤约束条件 |
| 5.4.2 最优化理论 |
| 5.4.3 线性规划求解 |
| 5.4.4 线性规划求解在配煤掺烧上的应用 |
| 5.5 本章小结 |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 6.1 本文总结 |
| 6.2 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作者简介 |
| 攻读硕士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变量注释表 |
| 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 1.1 东欢坨选煤厂概况 |
| 1.2 选煤厂存在的突出问题 |
| 1.3 研究内容和目标 |
| 2 文献综述 |
| 2.1 选煤厂产品结构优化 |
| 2.2 炼焦配煤生产工艺发展现状 |
| 2.3 动力煤生产工艺发展现状 |
| 3 分选方案研究 |
| 3.1 煤层配采特征 |
| 3.2 原煤煤质特征分析 |
| 3.3 原煤密度和粒度分布特征 |
| 3.4 浮选试验 |
| 3.5 分选方案对比分析 |
| 3.6 分选下限研究 |
| 3.7 产品结构研究 |
| 3.8 本章小结 |
| 4 选煤方法研究 |
| 4.1 入洗粒度范围 |
| 4.2 选煤方法研究 |
| 4.3 工艺流程 |
| 5 东欢坨选煤厂工艺系统改造工业试验 |
| 5.1 概述 |
| 5.2 试验研究内容 |
| 5.3 试验系统 |
| 5.4 试验样品 |
| 6 工艺系统工业试验效果评价 |
| 6.1 工业试验和数据分析 |
| 6.2 精煤产品结构 |
| 6.3 洗选工艺评价 |
| 6.4 生产效果对比 |
| 6.5 矿井生产组织管理建议 |
| 6.6 本章小结 |
| 7 结论和展望 |
| 7.1 主要研究工作及结论 |
| 7.2 主要创新点 |
| 7.3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作者简历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变量注释表 |
| 1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 1.3 研究内容、方法、技术路线 |
| 1.4 主要工作量 |
| 2 研究区概况 |
| 2.1 自然地理概况 |
| 2.2 勘查区地质特征 |
| 2.3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与环境地质特征 |
| 3 主要煤层赋存规律分析 |
| 3.1 煤层概况 |
| 3.2 煤层赋存分布特征 |
| 3.3 煤层对比 |
| 3.4 对比可靠性评述 |
| 3.5 聚煤成因分析 |
| 3.6 本章小结 |
| 4 主要煤层煤质特征、煤类及洁净利用分析 |
| 4.1 煤的物理性质及煤岩特征 |
| 4.2 化学组成 |
| 4.3 工艺性质 |
| 4.4 煤类与洁净利用分析 |
| 4.5 本章小结 |
| 5 主要煤层煤质分布规律 |
| 5.1 主要煤层灰分分布规律 |
| 5.2 主要煤层挥发分产率率分布规律 |
| 5.3 主要煤层硫分分布规律 |
| 5.4 主要煤层发热量分布规律 |
| 5.5 本章小结 |
| 6 煤质指标相关性分析 |
| 6.1 挥发分和元素关系 |
| 6.2 发热量和工业分析关系 |
| 6.3 发热量和元素关系 |
| 6.4 煤灰成分和灰熔点的关系 |
| 6.5 本章小结 |
| 7 结论与展望 |
| 7.1 结论 |
| 7.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作者简历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变量注释表 |
| 1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 1.2 课题的提出 |
| 1.3 课题研究内容 |
| 1.4 本章小结 |
| 2 文献综述 |
| 2.1 煤泥浮选选煤厂的确定 |
| 2.2 原料煤矿概况 |
| 2.3 原煤煤质特征 |
| 2.4 金凤洗煤厂现状 |
| 2.5 煤质特性数据分析 |
| 2.6 本章小结 |
| 3 煤泥浮选试验条件的确定 |
| 3.1 试验目的 |
| 3.2 试验样品及试验项目 |
| 3.3 煤泥可浮性及最佳试验条件的确定 |
| 3.4 浮选药剂的确定 |
| 3.5 浮选药剂用量的确定 |
| 3.6 煤泥浮选效益分析 |
| 3.7 本章小结 |
| 4 煤泥分选工艺设备的确定 |
| 4.1 选煤方法的比选 |
| 4.2 主要分选设备的确定 |
| 4.3 辅助分选设备的确定 |
| 4.4 分选工艺的确定 |
| 4.5 本章小结 |
| 5 模拟厂房设备布置 |
| 5.1 主要设备简述 |
| 5.2 工艺系统技术操作 |
| 5.3 厂房设备布置 |
| 5.4 本章小结 |
| 6 结论与展望 |
| 6.1 本研究得出的结论 |
| 6.2 今后工作展望 |
| 参考文献 |
| 作者简历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 1.1.1 水煤浆制备工艺流程 |
| 1.1.2 水煤浆气化工艺 |
| 1.1.3 入炉煤质要求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 1.3 课题研究内容及方案 |
| 2 基于成本核算的多煤种入炉煤质配煤问题研究 |
| 2.1 多煤种配煤模型的构建 |
| 2.2 基于成本最低的多煤种优化配煤模型的构建 |
| 2.3 本章小结 |
| 3 基于数据驱动的气化炉工艺过程模拟 |
| 3.1 数据预处理 |
| 3.2 基于BP神经网络的建模与及优化 |
| 3.3 基于工业数据的仿真实验 |
| 3.4 本章小结 |
| 4 基于产气量核算的配煤优化研究 |
| 4.1 配煤系统架构及模块 |
| 4.2 配煤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
| 4.3 优化配煤模块运行 |
| 4.4 配煤系统运行 |
| 4.5 本章小结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在学研究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2.1 国外混煤燃烧技术发展 |
| 1.2.2 国内混煤燃烧技术发展 |
| 1.3 混煤燃烧技术研究现状与成果 |
| 1.3.1 混煤热解特性研究 |
| 1.3.2 混煤燃烧特性研究 |
| 1.3.3 混煤结焦特性研究 |
| 1.3.4 混煤燃烧NO_x等污染物排放特性研究 |
| 1.3.5 混煤配比优化分析 |
| 1.3.6 混煤燃烧研究的其他方面 |
| 1.4 本文研究工作 |
| 第二章 实验研究系统及主要实验设备 |
| 2.1 实验系统简介 |
| 2.1.1 热重实验系统 |
| 2.1.2 沉降炉实验系统 |
| 2.2 主要实验设备及完成的研究内容 |
| 2.2.1 傅立叶红外烟气分析 |
| 2.2.2 电子天平 |
| 2.2.3 微量给粉系统 |
| 2.2.4 马弗炉 |
| 2.2.5 煤质特性分析 |
| 2.3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混煤煤质特性参数研究 |
| 3.1 混煤元素分析 |
| 3.2 混煤工业分析 |
| 3.3 混煤发热量分析 |
| 3.4 混煤的结焦特性研究 |
| 3.4.1 混煤灰成分分析 |
| 3.4.2 混煤灰熔融特性研究 |
| 3.5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混煤燃烧沉降炉实验研究 |
| 4.1 灵新煤掺烧乾程煤方案 |
| 4.1.1 混煤的燃烬率 |
| 4.1.2 混煤的NO_x排放 |
| 4.2 灵新煤掺烧华鑫煤方案 |
| 4.2.1 混煤的燃烬率 |
| 4.2.2 混煤的NO_x排放 |
| 4.2.3 混煤的SO_2 排放 |
| 4.3 梅花井煤掺烧华鑫煤方案 |
| 4.3.1 混煤的燃烬率 |
| 4.3.2 混煤的NO_x排放 |
| 4.3.3 混煤的SO_2 排放 |
| 4.4 梅花井煤掺烧乾程煤方案 |
| 4.4.1 混煤的燃烬率 |
| 4.4.2 混煤的NO_x排放 |
| 4.4.3 混煤的SO_2 排放 |
| 4.5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宁夏地区混煤优化配比研究及应用 |
| 5.1 约束条件的确定 |
| 5.2 优化目标的选取 |
| 5.3 多目标模糊决策法算法介绍 |
| 5.4 宁夏地区混煤配比优化分析 |
| 5.5 混煤燃烧技术在电厂的应用 |
| 5.5.1 研究的背景及内容 |
| 5.5.2 锅炉主要设计参数 |
| 5.5.3 煤质特性参数 |
| 5.5.4 存在的问题 |
| 5.5.5 掺配方案 |
| 5.5.6 混煤燃烧的结果与分析 |
| 5.5.7 效益分析 |
| 5.6 本章小结 |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录1 混煤煤质特性实验数据 |
| 1.1 灰成分测量结果 |
| 1.2 灰熔融特性测量结果 |
| 作者简介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课题背景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3 研究意义 |
| 1.4 本文主要工作 |
| 第2章 煤质特性对锅炉性能的影响 |
| 2.1 煤的燃烧原理 |
| 2.2 锅炉热效率 |
| 2.3 煤的工业分析对燃烧的影响 |
| 2.3.1 水分的影响 |
| 2.3.2 挥发分的影响 |
| 2.3.3 灰分的影响 |
| 2.3.4 低位发热量的影响 |
| 2.4 煤粉细度对燃烧的影响 |
| 2.5 本章小结 |
| 第3章 煤质在线监测的软测量模型 |
| 3.1 软测量模型概述 |
| 3.2 模型建立 |
| 3.2.1 元素分析模型 |
| 3.2.2 工业分析模型 |
| 3.3 计算流程 |
| 3.4 误差分析 |
| 3.5 本章小结 |
| 第4章 锅炉模型建立与仿真 |
| 4.1 锅炉概述 |
| 4.1.1 结构参数 |
| 4.1.2 燃烧器布置 |
| 4.1.3 煤质信息 |
| 4.2 模型建立与网格划分 |
| 4.3 数学模型的选取与分析 |
| 4.3.1 基本方程 |
| 4.3.2 气相湍流流动模型 |
| 4.3.3 气固两相流模型 |
| 4.3.4 煤粉颗粒燃烧模型 |
| 4.3.5 辐射换热模型 |
| 4.3.6 NO_x生成模型 |
| 4.4 边界条件 |
| 4.4.1 入口边界条件 |
| 4.4.2 出口边界条件 |
| 4.4.3 离散相边界条件 |
| 4.4.4 壁面边界条件 |
| 4.5 仿真结果与试验对比 |
| 4.5.1 冷态试验与模拟验证 |
| 4.5.2 BMCR工况与模拟验证 |
| 4.6 本章小结 |
| 第5章 不同入炉煤质的燃烧模拟优化 |
| 5.1 优化指标 |
| 5.1.1 锅炉热效率 |
| 5.1.2 NO_x排放量 |
| 5.2 配风方案 |
| 5.3 变二次风工况 |
| 5.3.1 贺斯格乌拉煤 |
| 5.3.2 兴安煤 |
| 5.3.3 葛铺煤 |
| 5.4 本章小结 |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 6.1 全文总结 |
| 6.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作者简介 |
|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