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3500天

七种青枯病生防菌的初步鉴定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七株抗青枯病菌生防菌的初步鉴定(论文文献综述)

宋芷薇,田志宏[1](2021)在《细菌在烟草土传病生物防治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细菌作为一类生防微生物,具有抗生物胁迫与非生物胁迫的能力,被广泛应用于植物侵染性病害防治中。该文分析了细菌防治烟草土传病的研究报道,发现根际促生菌与植物内生细菌研究最多,试验方式多以温室盆栽或田间烟区为主;阐述了烟草与细菌间互作的抗病机制,包括抗生、竞争、诱导等作用;指出了当前细菌防治烟草土传病中所面临的问题,并对今后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以期为细菌在烟草生物防治领域中的研究应用提供参考。

田红雨[2](2020)在《桉树内生细菌多样性及抗青枯病的微生态调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了揭示桉树内生细菌对桉树青枯病的生防机制,从而为应用微生态调控方法防治桉树青枯病的研究奠定基础,并为该病的防治研究提供新的思路,本研究从微生物组学的角度对桉树内生细菌的多样性进行了研究。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无菌培养的桉树组培苗的内生细菌进行了系统的探究,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环境和时间因素对桉树内生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探讨其可调控性,并采用生防细菌组合及其与黄腐酸复配的方法,对桉树抗青枯病的微生态调控研究进行了初步探索。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桉树组培苗普遍存在内生细菌。利用光学显微镜在1000倍下观察了赤桉(Eucalyptus camaldulensis)、尾叶桉(E.urophylla)、粗皮桉(E.pellita)三种实生组培苗和尾细桉(E.urophylla×E.tereticornis)三个无性系LH1、L22、L39的组培苗样品的内生细菌,发现这些材料中均存在内生细菌,多为球状和椭圆状,大小为1~2 μm;通过观察计数发现,实生组培苗和尾细桉无性系组培苗样品每个视野中可观察到内生细菌的平均数量分别约为9.0个和14.0个。在扫描电镜5000倍下观察发现,三种实生组培苗的根、茎、叶内均有细菌的分布,形状多为杆状和椭圆状,大小为1~2 μm,尾细桉三个无性系组培苗不同器官内也均有内生细菌的分布,多为杆状,大小在2 μm左右;通过观察计数发现,实生组培苗和尾细桉无性系组培苗样品每个视野中可观察到内生细菌的平均数量分别约为2.0个和5.0个。以上结果说明,桉树体内普遍存在内生细菌,尾细桉无性系的内生细菌数量普遍多于实生苗。利用高通量量测序技术,对赤桉、尾叶桉、粗皮桉三种实生组培苗和尾细桉LH1、L22、L39、尾巨桉(E.urophylla× E.grandis)DH32-29 四种无性系组培苗进行了内生细菌的检测和分析。在不同分类水平上的物种组成分析结果都表现为实生组培苗之间的内生细菌菌群结构更相似,尾细桉无性系之间的菌群结构更相似,但尾细桉不同系列的无性系之间也存在一定差异;在属水平上,实生组培苗中的优势菌属为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和鞘脂菌属Sphingbium;尾细桉无性系组培苗中的最具优势菌属为罗丹诺菌属Rhodanobacter,另外两个优势菌属为分枝杆菌属Mycobacterium和藤黄色杆菌属Luteibacter,L39还含有比例为43.8%的玫瑰单胞菌属Roseomonas;尾巨桉无性系组培苗DH32-29中,分枝杆菌属Mycobacterium的比例最高,另外两个优势菌属为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和鞘脂菌属Sphingobium;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显示,不同实生组培苗之间的内生细菌群落结构差异较小,不同尾细桉无性系之间的具有一定差异,实生组培苗和尾细桉无性系组培苗之间的差异很大;Alpha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实生组培苗样品中内生细菌群落的Shannon指数均高于所有无性系组培苗样品,而在丰富度(Chao1)上,未表现出规律性。综合以上分析,桉树种子实生苗的固有内生细菌群落结构较稳定,不同无性系之间的则具有一定差异,实生苗与无性系之间的内生细菌群落结构差异非常大,且实生苗的内生细菌多样性高于无性系。(2)桉树内生细菌群落结构具有可调控性。以尾巨桉无性系DH32-29为研究对象,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其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和不同生长时间的根部材料,分析了其内生细菌在属和种水平上的组成结构及其群落的Alpha多样性和Beta多样性。结果表明,不同环境条件下的2年生桉树根部之间的内生细菌群落结构有一定的差异,但差异不大。炼苗根部样品的OTU数目最高,且其特有OTUs的比例达到了 63.2%,其它样品特有OTUs的比例均在30%及以下;桉树由组培苗到炼苗的时期,根部的内生细菌在属水平上的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阿菲皮亚菌属Afipia的比例骤降,由炼苗到1年生苗的时期,菌属的结构也发生了比较明显的变化,苍白杆菌属Ochrobactrum的比例明显升高,1年生苗木到3年生苗木的时期,菌属结构的变化程度次之。桉树由组培苗到炼苗的时期,根部内生细菌群落的Chao1指数提高了约1.7倍,Shannon指数提高了约2.6倍,且均达到了最高值;基于非度量多维尺度法(non-metric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NMDS)的样本间距离分析结果显示,组培苗样品和炼苗样品的组间距离最大,1年生和3年生桉树样品的组间距离最小。综合以上分析,环境因素对桉树内生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可在炼苗阶段发挥出最显着的作用,且能够显着提高菌群多样性,是调控的最佳时期。所有根部样品中均能检测到3个优势菌属和5个优势菌种的存在,且其中的苍白杆菌属Ochrobactrum、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球形赖氨酸芽孢杆菌Lysinibacillus sphaericus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均为植物病害的生防细菌资源。(3)桉树抗青枯病的微生态调控。荧光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WCS417r与内生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CN181组合、黄腐酸、黄腐酸+WCS417r+CN181,对尾巨桉无性系DH32-29幼苗抗病性的提高均有一定的效果。WCS417r+CN181处理桉树苗的发病率在各记录时间均低于空白对照和WCS417r单一处理;黄腐酸处理桉树苗的发病率在第7 d、10 d、15 d均低于对照组及WCS417r+CN181处理,且在第7 d和10 d均显着低于空白对照及WCS417r处理(P<0.05),发病率分别降低了 30.0%、25.0%(7 d),45.0%、35.0%(10 d);黄腐酸+WCS417r+CN181 处理桉树苗的发病率在各记录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和WCS417r+CN181处理,且在第7 d和10 d均显着低于空白对照及WCS417r处理(P<0.05),发病率分别降低了 30.0%、25.0%(7 d),50.0%、40.0%(10 d);黄腐酸+WCS417r+CN181处理桉树苗的发病率在第5 d和10 d时低于黄腐酸处理,但差异均不显着(P>0.05)。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了生防细菌和黄腐酸的不同组合处理DH32-29桉树苗后第10 d的内生细菌群落结构情况,从微生态角度探究内生细菌的动态变化与桉树抗病能力的关系。OTU数目、PCA分析和物种组成分析结果均表明,组培苗由无菌条件转入外界环境后,其内生细菌群落的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处理组样品中菌群结构的相似度最高;组培苗中可检测到的物种丰度很低,其它样品中可检测到的物种丰度都较高;与组培苗和无菌水处理的样品相比,生防细菌单一处理的阳性对照组和不同组合处理的样品中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和鞘脂菌属Sphingobium的丰度均有较大增长;对提高桉树抗病性效果较好的CN181、WCS417r+CN181、黄腐酸、黄腐酸+WCS417r+CN 181样品中的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的丰度均较高,且随着抗病性的提高,其比例递增(11.1%、12.6%、15.7%、17.9%),且Alpha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这四种处理的样品中内生细菌群落的Chao1指数都高于其它样品,且显着高于组培苗对照和WCS417r处理的样品(P<0.05),其Shannon指数也显着高于组培苗和WCS417r处理的样品(P<0.05)。由此表明,调控后内生细菌的群落结构可增强桉树抗青枯病的能力,提高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在桉树体内的比例可能是微生态调控的关键。

娄海博,王晓冰,陈俊,王伟[3](2019)在《拮抗青枯劳尔氏菌的荧光假单胞菌SN15-2分离鉴定及其生防能力分析》文中提出为了筛选出对番茄青枯病具有较好防效的生防菌,采用皿内测定法从上海地区的番茄青枯病自然衰退土壤中,分离到一株对番茄青枯病有很强抑制作用的菌株SN15-2,并进行了分子鉴定和对荧光假单胞菌SN15-2产抗生素能力和定殖能力测定。结果表明,菌株SN15-2为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其菌株能产生2,4-二乙酰基间苯三酚(2,4-DAPG)、硝吡咯菌素(PRN)、藤黄绿脓菌素(PLT)。同时,可以产生HCN、噬铁素,能够形成生物膜。SN15-2在施入番茄根际后的前20 d定殖数量减少,20 d后基本稳定,60 d时,在干土中的定殖数量可达3.67×105cfu/g。盆栽防效分析表明,荧光假单胞菌SN15-2对番茄青枯病防效达到46.58%。

娄海博[4](2018)在《荧光假单胞菌SN15-2抑制青枯劳尔氏菌的分子基础》文中提出青枯劳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是一种对农作物危害很大的土传性植物病原细菌,目前传统防治方法防效不理想。近年来,生物防治因其具有对环境友好、对人畜安全的特性成为植物病害防治研究的热点。为了筛选出对番茄青枯病具有较好防效的生防菌,我们在上海地区的番茄青枯病自然衰退土壤中采集土样,通过拮抗试验分离筛选到一株对该病原菌有很强抑制能力的菌株SN15-2,我们对菌株SN15-2进行了鉴定,并对其抗生素产生能力、定殖能力进行评估,然后通过盆栽试验,探究了 SN15-2对青枯病害的盆栽防效;再采用透射电镜和RNA-Seq技术,探究该生防菌抑制青枯劳尔氏菌的机制。首先,对分离筛选到的生防菌株SN15-2进行菌种鉴定,通过对其进行形态学、生理生化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该菌株为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荧光假单胞菌SN15-2可以产生噬铁素并具有生物膜形成能力,但不能产生蛋白酶。通过对其抗生素基因进行PCR扩增及目的基因条带测序,发现该菌株还产生2,4-二乙酰基间苯三酚(2,4-DAPG)、硝吡咯菌素(PRN)、藤黄绿脓菌素(PLT)和氢氰酸(HCN)等物质。采用利福平对SN15-2进行抗性标记,然后通过该菌株在番茄根际的定殖试验,发现SN15-2具有良好的根际定殖能力,第60天的时候,在番茄根部的定殖菌数仍然有3.67×105CFU/g(干土)。通过盆栽试验,探究荧光假单胞菌SN15-2对青枯病的防治效果,发现SN15-2的生防效果达到46.58%,对照组的硫酸链霉素的防治效果为32.67%,由此可见,SN15-2的生防效果明显好于硫酸链霉素。其次,我们通过线性拟合法,计算了荧光假单胞菌SN15-2 48h发酵液对青枯劳尔氏菌12h的半抑制浓度,发现其半抑制浓度为23.4%。我们分别通过透射电镜负染法和超薄切片法,研究了在半抑制浓度下,荧光假单胞菌SN15-2代谢产物对青枯劳尔氏菌的影响,发现SN15-2可以破坏该病原菌的细胞壁和细胞膜,并造成其细胞质的溢出。最后,我们采用RNA-Seq技术,探究了荧光假单胞菌SN15-2抑制青枯劳尔氏菌的分子机制。发现在SN15-2的代谢产物的胁迫作用下,青枯劳尔氏菌一共264个基因的表达量发生显着变化。对表达量显着变化的基因进一步分析发现,SN15-2的代谢产物可以通过抑制整合膜蛋白的合成,造成细菌在生长和分裂的时候细胞膜的损伤;通过上调表达胞壁质水解酶和下调表达二氨基庚二酸破坏细菌的细胞壁;通过加强青枯劳尔氏菌核酸分解代谢同时抑制其核酸合成代谢,抑制青枯劳尔氏菌的增殖和代谢;SN15-2的代谢产物中含有噬铁素可以给青枯劳尔氏菌造成铁吸收压力,影响青枯劳尔氏菌的生长和代谢。另一方面,为了抵抗荧光假单胞菌SN15-2的胁迫作用,青枯劳尔氏菌上调表达了热激蛋白、DNA保护蛋白、有机氢过氧化物抗性蛋白和甘氨酸甜菜碱以减轻SN15-2对其细胞膜、蛋白质和DNA造成的损伤;同时,多药物抗性蛋白的上调使得青枯劳尔氏菌有更强的毒性物质外排能力。然而,由于SN15-2代谢产物对青枯劳尔氏菌的毒性作用,青枯劳尔氏菌的广谱抗性蛋白不但没有在胁迫作用下上调表达,反而是受到了抑制,这也暗示了在荧光假单胞菌SN15-2代谢物胁迫作用下,该病原菌的有些抗性机制已经失效。本研究从土壤中分离得到一株防治青枯病的优良菌株荧光假单胞菌SN15-2,丰富了防治青枯病的微生物资源,并探究了荧光假单胞菌SN15-2防治青枯劳尔氏菌的分子基础,为应用生物防治技术防治青枯病害奠定了理论和应用基础。

苏靖芳,于浩,刘俊杰,郭兆奎,孙宏伟,顾刚,王光华[5](2017)在《青枯雷尔氏菌噬菌体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烟草等茄科植物青枯病的防治是世界性难题,传统的化学方法、轮作及种植抗病品种等都不能有效控制该病害。探索一种新型、有效的生物防治方法——"噬菌体疗法"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噬菌体应用于细菌性疾病或病害的防治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初,然而伴随着抗生素的发现和广泛应用,噬菌体疗法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被忽略。近年来,随着耐药性细菌和超级细菌的出现,利用噬菌体防控细菌性疾病和病害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简单阐述了噬菌体的早期研究与复苏的历史,青枯雷尔氏菌噬菌体的获得方法、分类及潜在应用,指出了噬菌体应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以后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谢燕[6](2015)在《对烟草青枯病菌具有抑制作用的植物提取物筛选》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湖南地区常见的12种蔬菜为植物材料,筛选对烟草青枯病菌(Ralstonia solannacearum)具有抑菌效果的植物,并着重研究了荠菜水提取物和乙酸乙酯提取物对烟草青枯病菌的抑制作用和抑菌机理,以期为蔬菜资源防治植物病害提供新的思路,为荠菜提取物开发成为植物源农药的潜力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1.供试烟草青枯病菌致病性测定烟株茎部伤口接种烟草青枯病菌后,观察发现接种的烟株发病迅速,产生典型青枯病症状;从发病组织中分离得到与原病原菌培养性状完全一致的菌株,测序表明供试菌株为烟草青枯病致病菌。2.抑菌植物资源的筛选选择荠菜、苋菜、茼蒿、鱼腥草等12种植物材料,以烟草青枯病菌为指示菌进行抑菌试验,结果表明生菜、荠菜、苋菜等5种提取物具有抑菌倾向。分别用乙酸乙酯和无菌水提取5种植物干粉并进行抑菌试验,结果表明乙酸乙酯提取物中,荠菜和苋菜对烟草青枯病菌的抑菌效果最佳,抑制率分别为56.9%和56.1%;水提取物中,荠菜水提取物抑菌效果最好,抑制率为27.5%,其次是生菜,抑制率为15.4%,红薯叶、上海青和苋菜没有抑菌效果。3.荠菜提取物对烟草青枯病菌的抑制作用研究①利用无菌水、乙酸乙酯、无水乙醇等6种不同溶剂提取荠菜中的活性物,仅乙酸乙酯和无菌水提取物具有抑菌作用,乙酸乙酯提取物抑制率为63.9%,无菌水提取物抑制率为28.9%。②分别用水摇法、水煎法和水煮法提取荠菜中活性物,水摇法提取物的抑菌效果优于水煮法和水煎法,对青枯病菌的抑制率为28.3%。③用无菌水和乙酸乙酯分别提取荠菜根、茎、叶、籽中的活性物,乙酸乙酯提取物中根、叶提取物的抑菌效果最佳,抑制率分别为66.7%和66.9%,茎的抑菌效果最差,为57.4%;荠菜叶的提取率15.2%最高,其次为籽,提取率为14.5%,茎的提取率为13.1%,根的提取率最低10.5%。荠菜水提取物中根、籽提取物抑菌效果最佳,抑制率分别为38.6%和38.4%,其次是茎30.1%,叶没有抑菌效果;荠菜根、茎、籽的提取率均在30%左右。④荠菜根、茎、籽的水提取物的MIC均是80mg/mL, EC50依次是440.05mg/mL、 500.08mg/mL、676.43mg/mL,根、茎、叶、籽乙酸乙酯提取物的MIC分别是2.5mg/mL、 5mg/mL、5mg/mL、5mg/mL,EC50依次是33.96mg/mL、182.02mg/mL、 99.22mg/mL、107.30mg/mL。⑤接种病菌的烟叶在荠菜根水提取物和乙酸乙酯提取物的作用下,发病程度减轻,水提取物和乙酸乙酯提取物具有一定的离体防治效果。⑥荠菜根的水提取物和乙酸乙酯提取物对烟草青枯病菌、柑橘溃疡病菌等5种植物病原细菌具有较好的抑菌效果,对水稻纹枯病菌、辣椒疫霉病菌等5种植物病原真菌没有抑制作用。4.荠菜提取物对烟草青枯病菌的抑菌机理研究经荠菜水提取物和乙酸乙酯提取物处理的琼脂块上随着培养时间延长残留活菌数有所下降;加入荠菜水提取物和乙酸乙酯提取物NA培养液中烟草青枯病菌的生长受到抑制,细菌对数期滞后,糖利用能力降低,蛋白质含量高于正常菌液的蛋白质含量。电镜观察,经荠菜水和乙酸乙酯提取物处理的病菌菌体结构被破坏,细胞膜和细胞壁的结构发生变化,菌体裂解。荠菜提取物不仅能杀死青枯病菌,还抑制病菌的生长。上述研究结果表明蔬菜具有成为抑菌植物资源研究对象的价值,尤其是荠菜对烟草青枯病菌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且抑菌活性成分相对安全可靠,具有开发成植物源杀菌剂的潜力。

张宁[7](2015)在《花生RIL群体抗青枯病鉴定与抗病基因AhqBW3的克隆和功能鉴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花生是我国重要的油用兼食用经济作物,在人民生活和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由青枯雷尔氏菌引起的青枯病是花生最重要的土传性细菌病害,严重影响了花生的生产,目前没有有效的化学防治手段,因此解决青枯病最有效的手段还是培育抗病品种。国内外对花生抗青枯病的分子机理研究甚少,对控制青枯病的抗性基因数目、作用机制、花生-青枯菌互作的机理还不清楚,使培育抗青枯病高产优质品种进程缓慢。因此本研究通过筛选抗性种质资源,分离和鉴定花生抗青枯候选基因,为研究其抗青枯的分子机制,促进花生抗青枯分子育种提供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实验室前期以高抗青枯病的花生品种粤油92和高感青枯病的花生品种新会小粒为亲本,构建了抗青枯重组自交系(Recombinant Inbred Lines,RIL)群体,本研究对F9代RIL群体的300个家系进行了农艺性状考查,通过大田接种青枯菌进行了抗青枯性状鉴定。结果表明主茎高、侧枝长、总分枝数、单株果数、单株饱果数、单株果重等六个农艺性状观察值呈连续分布,属于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遗传。RIL群体对青枯菌的抗性表现差异显着,且存在超亲优势。花生青枯病抗性属于数量性状,且与分枝数、单株果重等性状间连锁关系不紧密。根据病情指数进行筛选,群体中抗青枯病的材料有58份,高感青枯病的材料有125份。通过比较筛选出了 10个高抗青枯病的家系(16,108,130,131,251,261,336,362,475,646)和 10 个高感青枯病的家系(4,13,35,151,161,265,287,317,463,552)。结合实验室前期抗黄曲霉抗性鉴定的结果,从中选出了 3个兼抗青-枯病和黄曲霉的家系(16,251,475);其中2个家系(475,251)是单株产量(单株果重分别为38g,43g),黄曲霉和青枯病抗性都比较高的综合优良材料,可作为优异种质进行研究。2.NBS-LRR类抗病基因是目前已知的在植物抗病防御反应中发挥关键作用的抗病基因最大家族。本研究在对花生抗青枯QTL遗传连锁图谱分析的基础上,发现了一个与抗青枯分子标记SNP79紧密连锁的NBS-LRR类基因AhqBW3,该基因在抗病品种粤油92中受青枯菌诱导下调表达4倍,通过RACE获得了其全长cDNA,该基因全长2,998bp,编码855个氨基酸,具有典型的NBS-LRR类保守结构域,在洋葱表皮细胞瞬间表达其与GFP融合蛋白定位于细胞膜和细胞质中。荧光定量分析AhqBW3受青枯菌侵染后的表达模式显示,在抗青枯花生品种粤油92中下调表达,在感病材料新会小粒中先上调表达后略下调表达。ABA、ET、JA等激素诱导下,AhqBW3在抗青枯花生品种粤油92中下调表达,在感病材料新会小粒中上调表达。该基因在本氏烟草叶片瞬间超表达能引起过敏性反应。超表达AhqBW3感青枯病烟草品种红大对青枯菌的抗性明显增强。深入研究AhqBW3超量表达的转基因烟草在接种青枯菌后一系列防御反应相关基因NtH1N1,NtHSR515,NtPR1b,NtPR2,NtPR4,NtPR1ak,NtNPR1 和 NtAcs6发现,这些基因与非转基因对照相比都能够明显上调表达。推测AhqBW3可能参与花生对青枯菌的防御反应,并且是通过多种信号途径、复杂的调控网络实现的。AhqBW3基因的获得对于研究花生抗青枯病相关基因的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意义,为花生抗青枯病遗传育种奠定了基础。

王玲[8](2014)在《拮抗青枯病菌的茄科植物内生菌筛选鉴定与控病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茄科植物青枯病是由青枯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arum)引起的一种毁灭性土传细菌性病害。为了从茄科植物中筛选对青枯雷尔氏菌具有较好拮抗作用的内生菌,本研究以茄科植物青枯病发病区的不同健康茄科植株茎杆为材料,从中分离出对茄科植物青枯病具有拮抗作用的内生菌,并系统地研究筛选出的内生拮抗菌株对青枯病菌的拮抗活性、主要生物学特性、培养优化以及温室大棚防治番茄青枯病的效果,以期为丰富茄科植物青枯病生防菌资源和防控该病提供基础。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内生拮抗菌的筛选与鉴定从湖南长沙茄科植物青枯病发病区采集了健康的烟草、辣椒、番茄、茄子植株茎干,采用平板稀释分离和划线纯化方法获得351株内生细菌,通过琼脂扩散法进行拮抗作用测定,筛选出28株对青枯病菌拮抗效果较好的菌株。在28个拮抗菌株中,L009和L010菌株的拮抗效果较好,24h培养后抑制圈半径达到7.0mm和6.5mm。采用形态学、培养性状、生理生化特性观察以及16S rDNA测序分析,对L009和L010两菌株进行了系统分类鉴定。结果表明,L009菌株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在GeneBank数据库中的注册序列号为JF698724。L010菌株为粘质沙雷氏菌(Serratia marcescens),其注册序列号为JF698725。(2)2株内生拮抗菌株的生物学特性L009菌株的最佳生长温度为25℃-35℃,最佳pH为7.0-7.5。L009菌株能利用蔗糖、麦芽糖、葡萄糖、D.甘露醇、α.乳糖、D.果糖、D.木糖、玉米淀粉等碳源,不能利用D.阿拉伯糖;能利用胰蛋白胨、蛋白胨、牛肉浸膏、酵母浸膏和豆饼粉、有机氮源和硝酸钾,不能利用氯化铵和干酪素。L010菌株的最适生长温度和最佳生长pH分别是25℃~33℃,7.5-8.0,和L009稍有不同的是,L010菌株能利用蔗糖、麦芽糖、葡萄糖、D.甘露醇、D.阿拉伯糖、D.木糖、玉米淀粉等作为培养基碳源,不能利用D-果糖和α.乳糖;能利用5种有机氮源,不能利用硝酸钾、氯化铵等无机氮源。(3)L009菌株发酵条件优化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对内生拮抗菌株L009拮抗青枯病的发酵培养基和培养条件进行了研究,筛选出最佳发酵培养基配方和发酵培养条件,运用DPS数据分析软件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得到L009的最佳发酵培养配方为:玉米淀粉8%、豆饼粉6%、NaCl0.5%、CaCO30.5%、K2HPO40.08%、pH7.0;最佳发酵培养条件为:60h、28℃、160r/min、装液量100mL。(4)内生拮抗菌株温室防治番茄青枯病试验2013年通过温室大棚实验对内生拮抗菌株防治番茄青枯病进行了初步研究,内生拮抗细菌L009对番茄青枯病的有较好的防治效果,达到了63.4%,高于农用链霉素上述研究结果为丰富茄科植物青枯病的生物防治资源提供了一定实践基础和为生防制剂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了技术依据。

钱益亮[9](2013)在《烟草青枯病抗性遗传分析及QTL定位研究》文中指出烟草青枯病是一种由青枯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引起的细菌性病害,是典型的维管束病害,显着的病状是枯萎,一旦发病即可造成全株死亡,严重影响烟草的产量和质量,是一种毁灭性病害。本论文在对安徽省宣州区的寒亭、文昌、黄渡、杨林,以及芜湖县三元镇的青枯病病菌分离鉴定的基础上,研究了安徽省烟草青枯病病菌对烟草的致病力及与相关生物学性状的关系,开展了抗青枯病基因RRS1的烟草同源性筛选研究,利用15个亲本配置的双列杂交组合进行了烟草青枯病抗性种质的主微位点组效应和配合力分析,利用BSA集团分离分析方法对2个烟草F2随机群体(TI448A×Enshu和TI448A×岩烟97)进行了烟草青枯病抗性的QTL定位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烟草青枯病病原菌的分离检测及致病力分化研究采用组织分离法获得青枯病菌株8个。对其中5个进行了较详细研究,分别为:RS1、RS2、RS06、RS07、RS08。从菌株的致病性来看,RS23、RS07、RS71的致病性较强,对烟株叶片进行注射接种,叶片均有不同程度发病,但发病程度没有灌根法严重;供试菌株用注射和灌根对烟株均有致病性。同时针对烟草青枯菌生化型测定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分离的菌株除RS3不能利用卫茅醇外,其余都能利用三糖三醇;同时也均能利用硝酸盐,发生还原反应。根据青枯雷尔氏菌生化型划分标准,确定了从皖南烟区分离的菌株为生化型Ⅲ型。分析表明,不同菌株利用糖、醇的能力存在部分差异, RS23利用纤维二糖、卫茅醇的能力均较弱,RS22对卫茅醇利用能力也弱,但对其它糖、醇能完全利用,也能使硝酸盐还原,因此也属于生化型Ⅲ;RS3不能利用卫茅醇,但能利用其它双糖、双醇和还原硝酸盐,这个菌株划为生化型Ⅲ-1。2、青枯病抗性基因RRS1的烟草同源性研究研究针对烟草青枯病的田间单棵发病统计,病情等级,大田发病面积,进行重复性,多层次,多样本的人工统计,在拟南芥青枯病抗性基因RRS1的同源性检测试验中共筛选出3个烟草种质(G28,K346,LMAFC34)含有RRS1特异性扩增序列,针对筛选出3个烟草种质(G28、K346、LMAFC34)含有RRS1特异性扩增序列片段进行多重复的特异扩增纯化,增强结果的可靠性和完整性。由于RRS1基因含有有4个内含子,所以在引物设计上需要进一步加密,保证准确的特异性扩增,研究可以选用另外一种分子标记进行辅助和验证检测,能提高试验结果的准确性。3、烟草青枯病抗性的主微位点组遗传分析主-微位点组联合分析研究了青枯病病率和病指在始病期后第5天、第15天和第25天的效应值,主位点组效应均达到显着,而微位点组效应未达到显着。其中J1=13056和J1=13055相邻的2个主位点组在第一次和第二次的联合分析中均检测到,且效应值较大;J1=14080和J1=14079相邻的2个主位点组在第一次和第二次的联合分析中同样被检测到,且效应值较大。15个亲本青枯病病率第5天、第15天和第25天的微位点组加性效应中云烟85、DB101和RG11的效应值均最大,该检测结果和这3个品种的田间抗病指标表现一致,与之相对应的广义遗传率均在20%以上,在品种的青枯病抗性改良中可以重点考虑如何利用云烟85、DB101和RG11品种的遗传抗性。遗传纯合显性位点(++)表现为青枯病病指增加(感病),而纯合隐性位点(––)使青枯病病指减少(抗病),且加性效应值均较大,显性效应值均较小,表明青枯病抗性的遗传规律主要是以加性遗传为主,进而为改良亲本的青枯病抗性能力以创新种质资源提供新策略。4、烟草青枯病抗性的配合力分析研究了烟草青枯病抗性各个调查时期各项指标的一般配合力都达到显着差异水平,而特殊配合力表现不一致,其中2010年7月26日调查数据发病率及病情指数都达显着差异,研究列出了该次调查病情指数的特殊配合力分析结果,并提出了几个效应强的组合。该实验结果并不表明整个试验抗性群体的特殊配合力能够这样应用,只能说明如果在一般配合力组合间决选时差异不大或难以确定时,可以选择参考一些特殊配合力分析结果,例如方差分析显着的调查时期或指标,故该研究主要考虑一般配合力,一般情况下可按烟草青枯病抗性强强组合应用于育种,烟草青枯病抗性配合力的差异可能涉及到加性效应、非加性效应以及遗传率等抗性遗传方面的研究分析。5、烟草青枯病抗性QTL定位研究研究利用TI448A×Enshu群体及TI448A×岩烟97群体在第3染色体及第5染色体上定位到4个烟草青枯病抗性QTLs (qBWR-3a, qBWR-3b, qBWR-5a和qBWR-5b),在LOD极大似然值大于或等于3的筛选条件下,分别解释青枯病抗性表型变异9.00%,19.70%,17.30%和17.40%。初步推断出测定烟草青枯病抗性的特异引物,以及利用该特异引物测定烟草青枯病抗性的的方法;所述特异性引物为两对,其核苷酸序列如下: PT20275:5′GTTCTATTTGATCGCCCC3′;5′AACAGCACCAACAGCATT3′; PT30229:5′GTTGCTCGTGTGCCTGACTA3′;5′AATGTGGAAACAGGA。利用上述特异性引物对待检测的烟草种质的DNA进行PCR扩增,采用PT20275引物能特异性的扩增出380bp大小的特异带,采用PT30229引物能特异性的扩增出200bp大小的特异带,即可判定其为抗性。本研究首次将青枯病抗性基因初步定位于第三染色体19.45cM区域,在国内外前人的研究中均未有报道,且本研究中3个群体(TI448A×岩烟97、TI448A×Enshu及长脖黄×G28)均验证了此连锁标记,为精细定位工作奠定了基础。

刘伟[10](2013)在《抗烟草青枯病菌的芽孢杆菌筛选、鉴定及其抑菌活性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烟草青枯病是由青枯劳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引起的细菌性土传病害,其分布广、危害严重。它不仅危害烟草,而且还危害许多茄科作物,迄今还没有一种有效的药剂防治它。因此发掘有效的生防菌来防治该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寻找植物病害的无公害防治措施,筛选并且研发针对烟草青枯病的新型微生物杀菌剂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旨在从高发病地块烟草健株根际的土壤样品中,分离筛选出对烟草青枯病有较强拮抗作用的微生物,并对其分类学地位、抑菌活性及抑菌机理等作初步研究,以期获得针烟草青枯病防治的新型微生物农药资源。本研究从福建龙岩、四川德昌、陕西汉中等主要烟区的高发病地块烟草健株的根际土壤中采集的30份土样中,采用平板稀释法分离得到780株芽孢杆菌。以烟草青枯病病菌为供试病原菌,采用平板对峙法对分离到的细菌进行拮抗初筛,结果发现有3株芽孢杆菌的抗菌活性较强,其中,LW-6的抑菌效果最好,对烟草青枯菌的抑菌圈直径为21.05mm。结合菌株LW-6菌落培养特征、菌体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及16S rDNA序列分析对菌株进行鉴定。结果表明,LW-6形态学特征与生理生化特征与芽孢杆菌模式菌株基本一致,且耐酸、耐碱、耐盐、耐高温,其序列与NCBI中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亲缘关系最近,相似度为100%。综合以上特征,将菌株LW-6鉴定为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Bacillus methylotrophicus.采用温室盆栽试验测定LW-6的抑菌和促生作用,结果显示该菌处理的烟草植株在接种烟草青枯病菌后防治效果为70.37%;其可定植于烟草根际土壤,具有良好的定植能力;其对烟草有明显促生作用。菌株LW-6在烟草青枯病防治中具有潜在的利用价值。

二、七株抗青枯病菌生防菌的初步鉴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七株抗青枯病菌生防菌的初步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1)细菌在烟草土传病生物防治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烟草土传病生防细菌的多样性及应用
    1.1 根际促生菌PGPR
        1.1.1 芽孢杆菌属及其近缘属
        1.1.2 假单胞杆菌属
        1.1.3其他菌属
    1.2 植物内生菌
    1.3 链霉菌属
2 细菌在防治烟草土传病中的生物学途径
    2.1 改善根际生态环境
    2.2 次级代谢物的抗生
    2.3 胞外酶的溶菌效应
    2.4 诱导防御系统的产生
    2.5 细菌与病原菌的竞争
    2.6 促进植物生长,增强抗病性
3 展望

(2)桉树内生细菌多样性及抗青枯病的微生态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桉树青枯病及其防治研究进展
        1.2.2 植物内生细菌及其病害防治
        1.2.3 微生物组学
        1.2.4 微生态学研究方法
        1.2.5 高通量测序技术
        1.2.6 黄腐酸的应用研究
    1.3 亟待解决的问题与展望
    1.4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桉树内生细菌的检测和多样性分析
        2.2.1 桉树组培苗的培养及繁殖
        2.2.2 桉树内生细菌的显微观察
        2.2.3 桉树内生细菌的高通最测序分析
    2.3 环境和时间因素对桉树内生细菌多样性的影响
        2.3.1 样品的采集及处理
        2.3.2 基因组DNA的提取
        2.3.3 目标区域的PCR扩增
        2.3.4 犷增产物的回收和定量
        2.3.5 文库构建和上机测序
        2.3.6 生物信息学分析
    2.4 桉树抗青枯病的微生态调控初探
        2.4.1 两种生防细菌间的拮抗作用测定
        2.4.2 生防细菌组合及其与黄腐酸复配对桉树抗青枯病能力的影响
        2.4.3 生防细菌组合及其与黄腐酸复配对桉树内生细菌的调控作用
    2.5 数据的统计分析
3 结果与析
    3.1 枝树内生细菌的检测和多样性分析
        3.1.1 桉树内生细菌的光学显微镜观察
        3.1.2 桉树内生细菌的扫描电镜观察
        3.1.3 桉树内生细菌的高通量测序分析
    3.2 环境和时间因素对桉树内生细菌多样的影响
        3.2.1 序列及长度分布
        3.2.2 OTU分析
        3.2.3 物种组成分析
        3.2.4 Alpha多样性分析
        3.2.5 群落结构与环境和时间因素关系的NMDS分析
    3.3 桉树抗青枯病的微生态调控初探
        3.3.1 两种生防细菌间的拮抗作用测定
        3.3.2 生防细菌组合及其与黄腐酸复配对桉树抗青枯病能力的影响
        3.3.3 生防细菌组合及其与黄腐酸复配对桉树内生细菌的调控作用
4 讨论
    4.1 桉树内生细菌的检测和多样性分析
    4.2 环境和时间因素对桉树内生细菌多样性的影响
    4.3 桉树抗青枯病的微生态调控初探
5 结论
    5.1 主要结论
    5.2 主要创新点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3)拮抗青枯劳尔氏菌的荧光假单胞菌SN15-2分离鉴定及其生防能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SN15-2对青枯病病菌的拮抗试验
    1.3 SN15-2鉴定
        1.3.1 形态鉴定
        1.3.2 SN15-2的分子鉴定
    1.4 SN15-2产抗生素能力测定
    1.5 荧光假单胞菌SN15-2产噬铁素能力测定
        1.5.1 铬天青 (CAS) 检测液配制
        1.5.2 蓝色检测平板制作
        1.5.3 接菌
    1.6 荧光假单胞菌SN15-2产蛋白酶能力测定
    1.7 荧光假单胞菌SN15-2生物膜形成能力测定
    1.8 SN15-2定殖能力测定
    1.9 SN15-2对青枯病的盆栽防效试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SN15-2对青枯劳尔氏菌拮抗能力分析
    2.2 培养特性及形态特征
    2.3 生理生化特性
    2.4 分子生物学鉴定
    2.5 SN15-2产抗生素能力分析
    2.6 荧光假单胞菌SN15-2产噬铁素能力测定
    2.7 荧光假单胞菌SN15-2产蛋白酶能力测定
    2.8 荧光假单胞菌SN15-2生物膜形成能力测定
    2.9 SN15-2定殖能力分析
    2.1 0 SN15-2对青枯病的盆栽防效分析
3 讨论

(4)荧光假单胞菌SN15-2抑制青枯劳尔氏菌的分子基础(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青枯病的研究现状
        1.1.1 青枯劳尔氏菌的致病因子
        1.1.2 青枯病的防治途径
    1.2 荧光假单胞菌及其生防机理概述
        1.2.1 荧光假单胞菌概述
        1.2.2 荧光假单胞菌的生防机理
    1.3 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
    1.4 转录组技术
    1.5 荧光定量PCR
    1.6 研究目的和意义
    1.7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7.1 研究内容
        1.7.2 技术路线
第2章 荧光假单胞菌SN15-2对青枯劳尔氏菌的防治能力分析
    2.1 材料和方法
        2.1.1 生防菌和病原细菌
        2.1.2 试剂
        2.1.3 仪器
        2.1.4 培养基
        2.1.5 拮抗试验
        2.1.6 菌株SN15-2形态学鉴定
        2.1.7 菌株SN15-2生理生化鉴定
        2.1.8 SN15-2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2.1.9 荧光假单胞菌SN15-2产噬铁素能力测定
        2.1.10 荧光假单胞菌SN15-2产蛋白酶能力测定
        2.1.11 荧光假单胞菌SN15-2生物膜形成能力测定
        2.1.12 荧光假单胞菌SN15-2产抗生素能力测定
        2.1.13 荧光假单胞菌SN15-2根际定殖能力测定
        2.1.14 荧光假单胞菌SN15-2对青枯病的盆栽防效试验
        2.1.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拮抗试验
        2.2.2 菌株SN15-2的培养特征
        2.2.3 菌株SN15-2形态特征以及生理生化鉴定
        2.2.4 SN15-2分子生物学鉴定
        2.2.5 荧光假单胞菌SN15-2产噬铁素能力测定
        2.2.6 荧光假单胞菌SN15-2产蛋白酶能力测定
        2.2.7 荧光假单胞菌SN15-2生物膜形成能力测定
        2.2.8 荧光假单胞菌SN15-2产抗生素能力测定
        2.2.9 荧光假单胞菌SN15-2根际定殖能力测定
        2.2.10 荧光假单胞菌SN15-2对青枯病的盆栽防效分析
    2.3 讨论
第3章 荧光假单胞菌SN15-2代谢产物对青枯病菌的形态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剂
        3.1.2 仪器
        3.1.3 荧光假单胞菌SN15-2对青枯病菌半抑制浓度的计算
        3.1.4 透射电镜负染法观察荧光假单胞菌SN15-2代谢产物对青枯病菌形态的影响
        3.1.5 透射电镜超薄切片法观察荧光假单胞菌SN15-2代谢产物对青枯病菌形态的影响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半抑制浓度的计算
        3.2.2 透射电镜负染法观察荧光假单胞菌SN15-2代谢产物对青枯病菌形态的影响
        3.2.3 透射电镜超薄切片法观察荧光假单胞菌SN15-2代谢产物对青枯病菌形态的影响
    3.3 讨论
第4章 荧光假单胞菌SN15-2影响青枯病菌相关基因表达的分析
    4.1 材料
        4.1.1 菌株
        4.1.2 试剂
        4.1.3 仪器和耗材
    4.2 方法
        4.2.1 半抑制浓度荧光假单胞菌SN15-2无菌发酵液处理青枯病菌
        4.2.2 RNA提取和测序
        4.2.3 下机数据整理、过滤及质量评估
        4.2.4 参考基因组信息整理及统计
        4.2.5 比对分析
        4.2.6 基因表达量分析
        4.2.7 qRT-PCR验证
    4.3 结果与分析
        4.3.1 RNA质量分析
        4.3.2 下机数据整理、过滤及质量评估
        4.3.3 转录组测序数据比对分析结果
        4.3.4 基因表达水平分析
        4.3.5 RNA-Seq相关性检查
        4.3.6 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4.3.7 qRT-PCR验证
    4.4 讨论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青枯雷尔氏菌噬菌体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噬菌体早期研究与复苏
2 青枯雷尔氏菌噬菌体的获得与分类
3 青枯雷尔氏菌噬菌体的应用
4 噬菌体应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6)对烟草青枯病菌具有抑制作用的植物提取物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文献综述
        1.1.1 烟草青枯病的概况
        1.1.2 抑菌植物资源的研究现状
        1.1.3 荠菜研究的概况
    1.2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供试植物
        2.1.2 供试菌株
        2.1.3 供试培养基
        2.1.4 供试试剂
        2.1.5 主要仪器与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烟草青枯病菌的鉴定
        2.2.2 抑菌植物资源的筛选
        2.2.3 荠菜提取物对烟草青枯病菌的抑制作用研究
        2.2.4 荠菜提取物对烟草青枯病菌的抑菌机理研究
    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烟草青枯病菌的鉴定
        3.1.1 致病性测定
        3.1.2 病原菌的再分离与纯化
        3.1.3 病原菌的分子检测
    3.2 抑菌植物资源的筛选
        3.2.1 抑菌植物初筛
        3.2.2 水摇法提取不同植物的抑菌效果
        3.2.3 水煎法提取植物活性物的抑菌效果
        3.2.4 乙酸乙酯提取植物提取物的抑菌效果
    3.3 荠菜提取物对烟草青枯病菌的抑制作用研究
        3.3.1 不同溶剂提取荠菜提取物的抑菌效果比较
        3.3.2 不同方法提取荠菜抑菌效果比较
        3.3.3 荠菜不同部位的提取物抑菌效果比较
        3.3.4 荠菜不同部位的提取率比较
        3.3.5 荠菜不同部位的提取物MIC测定
        3.3.6 荠菜不同部位的提取物毒力测定
        3.3.7 荠菜提取物离体叶片防治效果
        3.3.8 荠菜提取物抑菌谱测定
    3.4 荠菜提取物对烟草青枯病菌的抑菌机理研究
        3.4.1 荠菜提取物平板未长菌琼脂块再培养法
        3.4.2 荠菜提取物对烟草青枯病菌菌液生长曲线的影响
        3.4.3 荠菜提取物对烟草青枯病菌菌液糖含量的影响
        3.4.4 荠菜提取物对烟草青枯病菌菌液蛋白含量的影响
        3.4.5 荠菜提取物对病原菌细胞形态的影响
4 小结与讨论
    4.1 小结
    4.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7)花生RIL群体抗青枯病鉴定与抗病基因AhqBW3的克隆和功能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青枯病的危害
    2 青枯病病原菌的研究
        2.1 青枯菌的形态、特征
        2.2 青枯菌的分类和鉴定
        2.3 青枯菌的致病机理
        2.4 青枯菌的分泌系统和效应子研究
        2.5 青枯菌基因组的研究
    3 青枯病抗性方面的研究
        3.1 青枯病抗性鉴定
        3.2 青枯病抗性的遗传研究
        3.3 花生青枯病抗性育种研究
    4 青枯病抗性分子机理研究
    5 青枯病的防治
        5.1 农业防治
        5.2 化学防治
        5.3 生物防治
        5.4 培育抗性品种
    6 本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7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花生RIL群体的抗青枯病鉴定与综合优良材料筛选
    1 引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亲本材料
        2.2 RIL群体构建
        2.3 田间实验设计
        2.4 农艺性状考查
        2.5 青枯菌接种和病情调查
        2.6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亲本及RIL群体各性状的变异
        3.2 RIL群体各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
        3.3 RIL群体青枯病抗性的差异性分析
        3.4 RIL群体青枯抗性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3.5 抗青枯综合性状优良材料的获得
    4 讨论
        4.1 建立无偏态的RIL群体
        4.2 建立抗病RIL群体可以获得高抗青枯病的综合优良新材料
    5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花生NBS-LRR类抗青枯病基因AhqBW3的克隆和功能鉴定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种植
        2.2 RNA的提取和cDNA的合成
        2.3 RACE技术克隆基因全长序列
        2.4 生物信息学分析
        2.5 表达载体构建
        2.6 亚细胞定位
        2.7 遗传转化烟草
        2.8 瞬间超表达、离子电导率测定和组织化学染色分析
        2.9 花生和烟草的青枯菌接种处理
        2.10 植物外源激素处理抗感青枯花生品种
        2.11 qRT-PCR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AhpBW3序列全长的获得与分析
        3.2 AhqBW3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3.3 AhqBW3基因在抗、感青枯花生品种中的序列分化
        3.4 AhqBW3基因的亚细胞定位
        3.5 AhqBW3的表达模式分析
        3.6 AhpBW3在本氏烟草叶片中瞬间超表达能引起HR
        3.7 AhpBW3基因超表达转化烟草的鉴定
    4 讨论
        4.1 AhpBW3是定位在细胞膜和细胞质的NBS-LRR类抗病基因
        4.2 AhqBW3参与植物的多种信号转导通路
        4.3 AhpBW3过表达可显着提高烟草对青枯病的抗性
    5 小结
    6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拮抗青枯病菌的茄科植物内生菌筛选鉴定与控病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茄科植物青枯病的研究进展
        1.1.1 青枯雷尔氏菌的分类地位
        1.1.2 青枯雷尔氏菌的传染途径与发病因素
        1.1.3 茄科植物青枯病的防治研究进展
        1.1.4 青枯病微生物防治机理
    1.2 植物内生菌与植物病害防治的研究进展
        1.2.1 植物内生菌的概念
        1.2.2 内生菌对植物病害的生物防治作用
    1.3 研究的目的意义
第二章 青枯雷尔氏菌拮抗内生细菌的筛选与鉴定
    1.1 材料与方法
        1.1.1 材料
        1.1.2 方法
    1.2 结果与分析
        1.2.1 青枯菌的致病性鉴定
        1.2.2 内生菌菌株分离与室内拮抗作用测定
        1.2.3 L009、L010 2株内生菌株形态特征与生理生化性状
        1.2.4 菌株L009、L010的16S rDNA序列扩增
        1.2.5 16S rDNA序列测定及分析
        1.2.6 系统发育分析和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1.3 小结与讨论
        1.3.1 小结
        1.3.2 讨论
第三章 L090和L010菌株生物学特性
    1.1 材料和方法
        1.1.1 材料
        1.1.2 方法
    1.2 结果与分析
        1.2.1 内生菌株生物学特性
    1.3 小结与讨论
        1.3.1 L009、L010内生菌株生物学特性
        1.3.2 L009、L010菌株对碳氮源的利用
第四章 内生拮抗菌L009菌株的发酵优化研究
    1.1 材料与方法
        1.1.1 材料
        1.1.2 方法
    1.2 结果与分析
        1.2.1 培养基配方优化和正交实验结果
        1.2.2 培养条件优化正交实验结果
    1.3 小结与讨论
        1.3.1 小结
        1.3.2 讨论
第五章 内生菌株温室防治番茄青枯病试验
    1.1 材料和方法
        1.1.1 材料
        1.1.2 方法
    1.2 结果与分析
    1.3 小结和讨论
        1.3.1 小结
        1.3.2 讨论
第六章 全文总结、创新点与展望
    1.1 全文总结
    1.2 主要创新点
    1.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9)烟草青枯病抗性遗传分析及QTL定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性状缩写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植物青枯病的研究概述
        1.1 青枯菌的遗传多样性
        1.2 青枯菌的寄主适应性
        1.3 植物青枯菌基因组学研究
    2 烟草青枯病的研究现状
        2.1 烟草青枯病的分布及危害
        2.2 烟草青枯病致病菌及致病性分析
        2.3 抗青枯病种质的筛选鉴定
        2.4 烟草青枯病抗病性遗传机制分析
        2.5 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在烟草中的应用
        2.6 烟草品种的青枯病抗性选育
        2.7 烟草青枯病的防治方法
    3 分子标记在烟草抗病育种中的应用
        3.1 分子标记的发展及分类
        3.2 烟草分子标记技术的应用
引言
第二章 烟草青枯病病原菌的分离检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青枯病病原菌的分离与培养
        1.3 青枯病病原菌致病性试验
        1.4 青枯病病菌生化型试验
        1.5 烟草内生菌
    2 结果与分析
        2.1 烟草青枯菌致病性试验分析
        2.2 烟草青枯菌生化型测定分析
        2.3 烟草内生菌生化测定分析
    3 讨论
第三章 青枯病抗性基因 RRS1 的烟草同源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烟草DNA的提取方法
        1.3 烟草DNA浓度的测定与稀释
        1.4 RRS1 基因的 SSR 引物筛选
        1.5 PCR 特异性扩增反应
        1.6 烟草种质病害指数鉴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烟草 DNA 特异引物 PCR 反应的优化扩增
        2.2 RRS1 基因的烟草同源性检测
    3 讨论
第四章 烟草青枯病抗性的主微位点组遗传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田间试验设计
        1.3 抗性鉴定方式
        1.4 病级调查
        1.5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青枯病病率主-微位点组遗传分析
        2.2 青枯病病指主-微位点组遗传分析
    3 讨论
第五章 烟草青枯病抗性的配合力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田间试验设计
        1.3 抗性鉴定方式
        1.4 病级调查
        1.5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烟草青枯病一般配合力
        2.2 烟草青枯病特殊配合力
    3 讨论
        3.1 烟草青枯病抗性配合力应用的适宜范围
        3.2 烟草青枯病抗性特殊配合力
第六章 烟草青枯病抗性 QTL 定位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病害调查
        1.3 烟草DNA的提取方法
        1.4 抗、感病池连锁标记的筛选
        1.5 数据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表型数据分析
        2.2 特异引物的 PCR 扩增分析
        2.3 抗、感病池连锁标记的筛选分析
        2.4 连锁图谱的构建
        2.5 2个群体3个世代联合QTL定位分析
    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项目资助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抗烟草青枯病菌的芽孢杆菌筛选、鉴定及其抑菌活性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植物病害的生物防治
    1.2 拮抗微生物在植物病害防治中的应用
        1.2.1 竞争作用
        1.2.2 重寄生作用
        1.2.3 诱导抗性
        1.2.4 拮抗作用
    1.3 芽孢杆菌防治植物病害的研究进展
        1.3.1 枯草芽孢杆菌
        1.3.2 侧孢芽孢杆菌
        1.3.3 蜡样芽孢杆菌
        1.3.4 地衣芽孢杆菌
        1.3.5 苏云金芽孢杆菌
        1.3.6 多粘类芽孢杆菌
        1.3.7 其他
        1.3.8 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的研究进展
    1.4 植物细菌性青枯病
        1.4.1 植物细菌性青枯病的危害
        1.4.2 青枯菌致病机理研究
        1.4.3 烟草青枯病防治研究动态
        1.4.4 烟草青枯病的综合防治
    1.5 论文设计思路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拮抗芽孢杆菌 LW-6 的分离与筛选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土壤中芽孢杆菌的分离
        2.2.2 拮抗芽孢杆菌筛选结果
    2.3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LW-6 菌株的鉴定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LW-6 菌落及菌体特征
        3.2.2 LW-6 生理生化特征及生长特性
        3.2.3 16S rDNA 序列分析与系统进化树构建
    3.3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LW-6 对烟草青枯病的抑制作用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LW-6 菌株对病原菌的拮抗活性
        4.2.2 LW-6 对烟草青枯病的盆栽防治效果
        4.2.3 拮抗芽孢杆菌在烟草根围土壤的定植能力研究
        4.2.4 拮抗芽孢杆菌对烟草的促生效应
        4.2.5 菌株 LW-6 抑菌物质的抑菌活性
    4.3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LW-6 对真菌的抑制作用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
        5.1.2 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LW-6 的抑菌活性
    5.3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七株抗青枯病菌生防菌的初步鉴定(论文参考文献)

  • [1]细菌在烟草土传病生物防治中的应用研究[J]. 宋芷薇,田志宏. 安徽农学通报, 2021(08)
  • [2]桉树内生细菌多样性及抗青枯病的微生态调控研究[D]. 田红雨. 河北农业大学, 2020(01)
  • [3]拮抗青枯劳尔氏菌的荧光假单胞菌SN15-2分离鉴定及其生防能力分析[J]. 娄海博,王晓冰,陈俊,王伟. 中国植保导刊, 2019(03)
  • [4]荧光假单胞菌SN15-2抑制青枯劳尔氏菌的分子基础[D]. 娄海博. 华东理工大学, 2018(01)
  • [5]青枯雷尔氏菌噬菌体研究进展[J]. 苏靖芳,于浩,刘俊杰,郭兆奎,孙宏伟,顾刚,王光华. 土壤与作物, 2017(01)
  • [6]对烟草青枯病菌具有抑制作用的植物提取物筛选[D]. 谢燕. 湖南农业大学, 2015(08)
  • [7]花生RIL群体抗青枯病鉴定与抗病基因AhqBW3的克隆和功能鉴定[D]. 张宁. 福建农林大学, 2015(05)
  • [8]拮抗青枯病菌的茄科植物内生菌筛选鉴定与控病研究[D]. 王玲. 湖南农业大学, 2014(09)
  • [9]烟草青枯病抗性遗传分析及QTL定位研究[D]. 钱益亮. 安徽农业大学, 2013(05)
  • [10]抗烟草青枯病菌的芽孢杆菌筛选、鉴定及其抑菌活性初探[D]. 刘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02)


假单胞菌论文 内生菌论文 番茄青枯病论文 基因合成论文 荧光蛋白论文

上一篇:大学图书馆的统计工作
下一篇:SEG211无线局域网传输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