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论植物造景的艺术手段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论植物造景的艺术手段(论文文献综述)

于江珊[1](2020)在《罗汉松园植物造景研究与评价 ——以南宁园博园罗汉松园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植物专类园既是保存植物种质资源的基因库,又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有效途径,还是专科、专属和专类植物研究与展示的重要基地。随着园林事业的不断发展,植物专类园也逐步呈现主题多元化的趋势,目前我国已经兴建了许多如梅花、牡丹、杜鹃、桂花等观赏植物专类园,但以罗汉松为主题的植物专类园还比较罕见,相应的研究也较少。南宁园博会罗汉松园是一个集罗汉松植物品种保护、园艺展示、科学研究以及科普教育功能于一体的大型罗汉松专类园,本研究以其植物景观为研究对象,深入调查分析园内罗汉松主题景观与植物群落,并对植物景观美景度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之上探究影响其美景度的景观要素,从宏观角度与微观角度归纳总结出罗汉松专类园在植物造景时应从规划设计、植物生态习性、游憩需求及审美需求四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为我国日后进行罗汉松专类园建设时提供参考依据,具有重要研究意义。本文对罗汉松园的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罗汉松主题景观造景分析:园内景观依据其特色分为六个景观分区,罗汉松植于除次生林带之外的五个景观区域,园中共有罗汉松35种,共计343棵;罗汉松在不同景观分区的配置形式包括孤植、对植、丛植、列植、散植、盆景栽植多种类型;在造景形式上,结合不同的园林要素如山石、建筑、水体、园路、绿化以及主题工艺构成不同的景观类型;运用了欲扬先抑、虚实结合、步移景异、巧借自然的造景手法。(2)植物群落景观调查分析:通过总体普查与样方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展开调查,共记录园内观赏植物68种,隶53科62属;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种类比为1.1:1.3:1,常绿植物与落叶植物种类比为12.6:1;植物群落空间以半开敞式为主;乔木、灌木、草本层的物种丰富度平均值为4.267。(3)景观评价研究:研究采用SBE美景度评价法对园内植物景观进行景观质量评价,并结合SD语义分析法对其各景观因子进一步量化,利用SPSS 24.0软件对美景度及各评价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并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结果表明不同的评价群体具有较为一致的审美取向。模型显示色彩美、天际线、层次感与和谐度是影响罗汉松植物景观美景度的主要因子,这四个方面应该是今后罗汉松专类园植物景观规划设计工作中首要考虑的方向。

张莉[2](2020)在《苏州遗产园林植物造景现状与保护修复研究》文中提出中国传统园林植物造景通常被认为是既雅且美的经典之作,实际上,经过长期的发展变化,许多传统名园中现实的植物造景已经显现颇多问题。文章以苏州遗产园林植物造景历史变迁为研究线索,结合苏州遗产园林植物造景现状,发现并梳理现存问题,继而提出相应保护与优化的策略。文章主要以文献史料与老照片相结合的方法对九个遗产园林植物造景的变迁进行梳理,并以园主或朝代为依据划分为多个阶段,推测各时期的园林植物造景,以知苏州遗产园林植物造景之沧桑变化。同时,文章结合实地勘察的方法,对九个园林现有植物进行统计分析,并与历史上各个时期的植物造景进行比对,按照植物的种类、生境、画境、意境、种植位置、视线以及与其他造园要素的关系进行分类,由此梳理植物造景的现存问题。另外,在研究过程中,文章对国内外园林保护宪章和国内外历史园林植物造景的保护修复策略,进行了解读和分析,以植物造景原则为指导,提出具有“国际标准”与“苏州特色”的园林植物造景保护与优化的策略。

吴灏然[3](2021)在《专类花园类型及其植物景观营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当前“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建设的大背景下,花园植物的应用、专类花园的推广极为迫切。国内对于观赏价值显着的专类花园尚缺少系统研究,故本文研究梳理国内外文献资料中的专类花园起源与发展,明确专类花园的定义并总结归纳其类型范围。通过对国内外专类花园案例相关图文资料搜集和实地踏查,研究专类花园植物造景的设计要点和配置手法,以期为我国专类花园营建提供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系统梳理专类花园历史发展脉络,明确专类花园发展渊源和相关概念为:1)专类花园中西方雏形都源自实用性的专类植物栽培;2)以植物和植物科学知识展示为主的传统专类园受到当代主流审美的影响,以满足人们日益精致的观赏需求和使用需求为首位,拓展为类型多元、主题创新的花园类型,即专类花园;3)专类花园植物景观具有鲜明的主题性、地域性和功能性,对于设计和营建当代中国花园具有借鉴意义。(2)基于国内外文献专类花园相关资料分析,概述专类花园植物造景手法,并以植物学特征、园艺学特征、经济学特征、生态学特征、社会学特征5大主题特征为划分依据,提出体现植物亲缘关系、植物生境条件、植物观赏特性、植物特定使用价值、植物生态功能、针对特定人群、具有特殊社会意义和人文历史内涵的8大专类花园类型。(3)从植物景观的组成元素、植物个体的美学特征、植物空间构成形式、植物景观的意境表达4个方面,系统分析专类花园植物造景手法,提出专类花园植物景观的主题导向,即采取多样造景手法烘托主题,以骨干植物支撑空间结构、主题植物表达空间意境、填充植物丰富空间细节,并运用相关构图原则和植物组团设计手法,创造多样空间体验。(4)对国内外专类花园典型案例进植物景观分析,研究每一类别的专类花园植物造景设计手法,并结合10个专类花园实地调研成果分析国内专类花园建设现状:1)以植物学特征、园艺学特征、经济学特征为主题的专类花园运用最为广泛;2)形成以乔灌木为骨干,多年生草本为主体,一二年生草花为填充的植物造景模式;3)植物品种丰富度不够,植物景观多样性欠缺;4)设计理念重艺术而轻生态;5)建设水平与养护水平参差不齐。(5)通过自闭症儿童康复专类花园实践探索,从患儿心理特点和情感需求出发,探讨康复专类花园的空间构建、植物组合等设计方法,于实践中总结专类花园植物景观规划设计手法,并提出专类花园植物造景手法的重要意义。(6)根据沪杭地区植物的生态适应性和可利用的花卉资源,推荐在沪杭地区营建岩石园、观赏草园、可食花园等不同类型的专类花园植物材料共317种(含品种)。

蔡子良[4](2020)在《园林植物造景艺术及原则研究进展》文中指出指出了园林绿化的水平是一个城市发展的重要表现,良好的绿化环境可以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探讨了园林绿化设计中植物造景的描述,阐明了植物在园林绿化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植物造景的艺术手法,可为城市园林绿化植物造景工作和艺术手法表现提供重要的参考。

韦明娟[5](2019)在《江南传统园林陆生草本植物造景调研与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江南传统园林在中国古代园林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留下了许多传世经典。陆生草本植物是园林中重要造园要素,在江南传统园林早期历史上,就有相关记载,但当代研究甚少。由于富具特色的自然地理与历史文化,使江南地区陆生草本植物造景手法有别于我国其他地区。本论文将江南地区传统园林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资料查阅和实地调研的研究手法,从现存古籍文献记载入手研究,梳理出江南庭园草本各个时代的发展脉络,总结江南传统园林草本植物造景手法,并探究其背后的造景特色与文化韵味,丰富古典园林艺术的研究,探索中国传统园林陆生草本植物景观营造方法,为建设现代园林陆生草本植物景观提供借鉴。论文认真梳理了从先秦到清代时期陆生草本植物在江南传统园林中的应用简史,分析了江南地区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历史文化对江南陆生草本植物园林应用过程中的影响。在对前期古籍资料的基础上,着重整理了《长物志》《广群芳谱》《花镜》中的陆生草本植物名录,并对其中几种最常应用的植物种类进行进一步研究。关于陆生草本植物的诗歌和绘画也进行了搜集和整理。通过具体的调研,结合实际案例分析总结陆生草本植物在江南传统园林中的造景方式,主要有与建筑小品结合、与其他植物搭配种植结合、与山石地形结合和与其他造园因素结合等方式。且不同的植物在相同的造景方式背后也有不同的文化韵味。陆生草本植物和园林中其他要素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这样一座座独特的江南传统园林。在此研究基础上,对网师园中的殿春簃进行陆生草本植物植物景观拟古设计,通过大量的文献研究,分析殿春簃的植物种类和造景方式,重现殿春簃的植物景观,对江南传统园林中陆生草本植物造景手法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张晨玮[6](2019)在《杭州西湖风景区现当代植物景观变迁研究》文中提出西湖风景名胜区历经70年的建设,从建国初的山荒岭秃恢复到今天的湖光山色,植物景观的建设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种绿化先行,植物造景的发展模式,对我国园林事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针对西湖风景名胜区1919年至2019年间植物景观的变迁过程展开具体研究,探索其在时间轴线上的传承与延续。首先,利用“历史照片定点重复摄影”的对比方法,分析建国前后植物景观的差异和变化对西湖景观风貌的影响。随后,通过对学术专着、统计年鉴、政府文件等多角度资料的梳理归纳,根据每个阶段的时代背景、政策导向、发展特征将建国后西湖植物景观的发展历程划分为恢复(1949年-1957年)、开拓(1958年-1965年)、停滞(1966年-1976年)、创作(1977年-1998年)、振兴(1999年-2019年)五个阶段。最后,基于对各阶段园林建设成果和绿化发展导向的归纳梳理,总结出其发展过程中明显的变迁特征,具体有四:以绿化为先导的建设发展模式、因时代背景而变动的植物价值认知、以和谐为取向的植物配置艺术、以文化为索引的特色植物营建。在对其变迁机制的梳理研究中得出:①西湖山林植被因气候和地质的影响,于自然演进中形成了类型丰富的植物群落和差异化的镶嵌特点。而后,又在明显的人工干预下,表现出具有指向性的观赏特征。②西湖因自身固有的社会属性和开放性,极易受到政治和社会的影响。政治意志的变化以及公众对园林绿地使用诉求的变化均会改变西湖公共绿地的建设方向和绿化内容。西湖植物景观及其园林风貌在变迁过程中表现出强烈的时代特征。③在不同阶段,管理体制的变动和管理机构的改革均对西湖园林绿化的发展产生直接影响。研究机构的设立及研究成果的产出也会使一段时期的园林绿化树种发生显着变化,进而影响到风景点的景观建设。④文化驱动力在西湖植物景观的变迁中有明显的体现,一方面是内在传统文化对其建设方向的指引,另一方面则体现在西方风景园林影响下植物造景形式的创新。综上,研究者以时间为索引,纵向地对新时期西湖风景名胜区植物内容的保护提升进行讨论:强化文化内容的输出,保持文化景观的整体性,协调与湖山环境的关系。

康琦[7](2019)在《基于园记文献的两宋私家园林造园风格及其流变研究》文中提出两宋山水画风格发生了嬗变,本文希望通过对两宋私家园林园记文献的解析,对园记中的私园造园风格进行系统研究,解答与绘画关系密切的私家园林造园风格是否也发生了转变。为此本文通过查阅《全宋文》和国图中华基本古籍库,共收集两宋私家园林记400篇,并针对所收集到的园记文献运用科学的拆分比较、归纳总结、统计对比、精选等方法,同时结合其它园林文献和少量的考古资料、园林遗迹作为旁证,总结出两宋私园造园风格概貌,并发现其具有共性,同时也存在明显的流变现象。进而通过综合考察两宋之前私家园林的发展历史、两宋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变迁,尝试性地剖析了两宋私家园林造园风格流变的动因。研究主要成果如下:(1)初步勾勒两宋私家园林造园风格概貌。具体包括:①营建背景:两宋巴蜀地区私园持续兴盛;选址类型与明代计成在《园冶》中所总结出的六种一致;园主身份有五类,其中士人始终是造园主力;造园目的有五类,以寄意林泉为营建初衷者最多。②造园要素理法总结:山石造景理法有筑室见山、因山构室、人工掇山三种;水景利用,或借景自然或人力造设;建筑布局中平舒点缀型始终占主导地位,建筑类型中亭、堂的使用最为普遍,多建台与楼阁也是一大特色;园林观赏植物尤以松竹柏与观花植物为盛,种植方式以品别种列为主。③园林空间组构类型有广水无山、高台(亭)临水、背山面水或临水面山、两山间水、峰间萦涧、以建筑、植物为主六种类型,应用贯穿两宋始末。④园林生活精彩纷呈,主要包含个人栖居、宴宾交游、家族团聚三类;“隐”与“乐”则为两宋私园的核心思想内蕴。(2)研究发现两宋私园造园风格具有共性,同时确实存在明显的流变现象,且认为该流变是一种持续的渐变而非两宋之际的突变。具体表现为:①营建背景流变:造园高峰从北宋末年转为南宋开朝;造园重兴区域由中原转向江南;南宋私园选址城市地的数量明显减少,山林地、村庄地和江湖地明显增加;宗室贵族营园的比例增多;兴教后世、观物明理的私园比例上升。②造园要素理法流变:南宋私园筑室见山理法应用明显增多,更加注重对石头的应用,掇山能主之人也由文人主导变为山匠参与;城市私园造设水景的比例极大地提高,且愈发注重对动态水景的欣赏;因高就下进行建筑布局的私园比例上升,船形建筑与藏书楼阁的应用也在北宋后期逐渐增多;观花植物的应用愈发兴盛,植物象征意义也进一步理性深化,杂艺散植的种植方式应用也略有增多。③“两山间水”成为北宋私园新辟的主流空间组构类型,“峰间萦涧”则在南宋得到极大地发展,并对后世园林影响深远。④南宋私园中妓乐百戏和教习子弟的园林活动增多;隐逸思想始终与社会环境联动变化,“三乐”中的名教之乐上升为两宋社会的普世价值,观物之乐则为宋代新见。(3)结合其他学科知识,尝试性地剖析了两宋私家园林造园风格流变的动因。①两宋以前的园林实践与园林思想均对两宋私园风格产生影响,其中尤以中唐以降所确立的“中隐”思想和“壶中天地”空间指导原则为最。②两宋地理环境资源的嬗变对造园风格的流变产生了直接的影响。③两宋的文官政治国策、士人党争、权相政治、对外军事失利对造园主体士人心态影响甚大,进而影响了整体造园风格的形成;同时理学思想、土地制度、商品经济与城市变革和其他类型的文化艺术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两宋私园造园风格的形成与流变。

胡楠[8](2019)在《北京皇家园林植物种类考证及植物造景研究》文中认为北京作为中国首都拥有着三千余年的建城史以及八百余年的建都史,以历史时期园林发展为基础,在明清时期较为稳定的社会背景之下,皇家园林建设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至清乾隆时期,皇家园林的规模与造园艺术水平均达到了鼎盛,代表了中国古典园林的至高成就。充满了自然生趣的植物是园林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在北京地区自然与人文环境的孕育下,北京皇家园林植物造景独具特征。本文对现有的北京皇家园林植物造景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发现与其他皇家园林要素研究成果相比,时间范畴对历史时期皇家园林植物造景的研究极少,空间范畴对皇家园林整个体系的植物造景研究几乎为空白,研究方法对历史典籍的挖掘略显薄弱,研究成果以图文相结合的有效表现形式尚待尝试。基于此,本文尝试探索植物造景视角下的皇家园林研究体系,通过构建以历史典籍为依托的研究框架,来推进历史园林遗产保护与修复工作的开展。本文以清代北京史志文献资料集《日下旧闻考》中被列入“国朝宫室”、“国朝苑囿”两卷中的15处皇家园林为研究对象。以周维权从园林基址选择和园林营造方式视角将中国传统园林分为人工山水园与天然山水园两类的研究结论为基础,认为皇家园林植物造景与此分类依据联系紧密,但该分类方式并不能概括全部研究对象的基址选择与营造方式特征,通过研究补充“内廷花园”这一类型,最终确立了北京皇家园林内廷花园、人工山水园、天然山水园植物造景研究体系。本文基于文献研究法、田野调查法、内容分析法与比较、归纳、演绎法,以大量的历史典籍资料为依托,首先研究了清代北京皇家园林植物的组织与管理,继而对清代北京皇家园林植物种类进行了完整的考证,并以考证研究为基础再次利用历史典籍对内廷花园、人工山水园、天然山水园的植物造景进行研究,以从内在与表象多个视角对北京皇家园林植物种类及植物造景形成全面的理解。本文共考证得出北京皇家园林植物种类228种次,包含72个科、145个属,并对植物种类考证结果按照研究对象的3种类型进行区分,包括内廷花园18种次,人工山水园99种次,天然山水园48种次。在此基础上,对内廷花园、人工山水园、天然山水园的植物造景方式进行研究,认为建筑格局控制下内廷花园具有“多方景胜,咫尺山林”的植物造景特征,山水结构引导下人工山水园具有“相体势之自然,随基势之高下”的植物造景特征,自然基底承载下天然山水园具有“林薄之华滋,足天成而鲜人力”的植物造景特征。本文结合考据资料对内廷花园建福宫花园、人工山水园畅春园、天然山水园静宜园的历史植物景观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建福宫花园,考证得出乾隆时期、清代末期花园植物种类名录表,推测得出上述2个时期花园植物造景平面图,推测得出乾隆时期花园植物造景想象鸟瞰图。对畅春园,考证得出康熙至乾隆时期园林植物种类名录表,推测得出康熙至乾隆时期园林植物造景空间分布的平面图与鸟瞰图。对静宜园,考证得出乾隆时期应用的园林植物种类,推测得出乾隆时期静宜园二十八景景点建设的植物种类与栽植配置的统计表及鸟瞰图。

石莹[9](2019)在《基于五感理论的田园康养植物研究与造景设计 ——以宁夏森淼庄园半亩田园为例》文中提出在我国,随着近年来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健康产业的兴起,以及家庭消费水平的提高,社会环境污染问题、食品健康和安全问题、人口结构老龄化和亚健康现象正变得越来越普遍。人们对健康和保健的需求已成为继食品和服装需求之后的又一主流趋势和时代热点。作为养生资源和旅游活动的相互渗透,田园康养已经形成了一种新的商业形式,满足了全方位人们身心健康的需求,并受到全球性关注。而在田园康养中,丰富的植物造景设计使人们产生不一样的感触和情绪,可以给人们的精神世界带来极大的满足,还能为体验康养的人们带来不同的感官感知冲击和心理上极强的暗示作用,吸引人们的眼球,通过对凸显植物的质感、颜色、形式等,不但使田园康养内容更加丰富化,而且对于康养人群调养身心具有重大作用。本文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了解到田园康养能够为不同年龄段的康养人群长期提供一个愉快、健康、疗养的氛围,而在其中植物造景对于田园康养的营造非常的重要,视、听、触、嗅、味这五大感官又是人类接受外界信息最直接的方式,因此本篇文章以五感理论为切入点,将五感与田园康养植物研究和造景设计结合,通过相关概念及国内外理论的研究,探究田园康养植物造景对康养人群的五种感官与规划设计的联系点。1、对上海马陆葡萄主题园、洛阳·中国薰衣草庄园、日本阿苏农场、法国伊瓦尔五感公园、弗洛辛诺感官公园的实例研究,深化、补充对理论的学习,将案例理论和半亩田园设计实例相结合,进行植物造景设计。2、基于视、听、触、嗅、味,五种感官对宁夏特色植物调查研究,以植物的形态、叶色、花色、果色、叶型、芳香类型、果实类型、最佳观叶观花观果期、最佳芳香期等调查研究,总结出宁夏地区视觉观赏类特色观叶植物22种、宁夏地区视觉观赏类特色观花植物15种、宁夏地区视觉观赏类特色观果植物22种、宁夏地区嗅觉芳香类特色植物12种、宁夏地区触觉味觉果树类果实可食用植物15种,且宁夏特色观花观果观叶植物、芳香植物、果树类果实可食用植物的不同特点对康养人群的五感体验有不同的好处,并在设计实例中用符合康养人群自身特点的、能够解放舒缓人们高压情绪的多元化植物造景,用植物造景设计促进康养人群回归闲适康养田园、发现获取新的感官感受。3、对“半亩田园”实例进行系统化的设计,分析植物造景的组合如何释放五种感官,为今后田园康养的植物造景设计中考虑到不同年龄段康养人群五感的特殊性,提供一些符合康养人群的田园康养植物造景设计的理论思路,对现阶段宁夏地区康养田园的建设提供具有价值的借鉴和参考,将半亩田园努力建设成为宁夏地区的第一个田园康养五感体验项目乃至样板工程。

赵凌波[10](2019)在《浅析园林植物的配置与造景艺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园林植物造景是园林景观与绿化设计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升园林艺术性、文化性、科学性上具有重要影响。本文从园林植物造景艺术内涵出发,通过分析园林植物造景特征,园林植物配置与造景艺术关系,明确园林造景艺术原则,掌握园林植物配置注意事项,认知园林植物配置在园林景观与绿化设计中的重要性。

二、论植物造景的艺术手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植物造景的艺术手段(论文提纲范文)

(1)罗汉松园植物造景研究与评价 ——以南宁园博园罗汉松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1.3.1 植物专类园
        1.3.2 植物景观
        1.3.3 植物造景
        1.3.4 景观评价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4.1 文献检索说明及领域维度分析
        1.4.2 植物专类园的研究综述
        1.4.3 植物景观评价的研究综述
        1.4.4 研究综述小结
    1.5 罗汉松属植物概述
        1.5.1 资源分布与品种分类
        1.5.2 植物美学与文化
        1.5.3 罗汉松的园林应用
    1.6 研究内容
    1.7 研究方法
    1.8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方法研究
    2.1 植物造景相关理论
    2.2 专类园植物配置原则
    2.3 罗汉松造景研究
        2.3.1 罗汉松种植形式
        2.3.2 罗汉松与园林要素
        2.3.3 罗汉松造景特色
    2.4 植物景观评价方法研究
        2.4.1 植物景观评价方法应用频度分析
        2.4.2 不同方法的应用成果及方法特点比较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罗汉松主题景观调查与分析
    3.1 研究地概况
        3.1.1 地理位置
        3.1.2 气候条件
        3.1.3 植物资源
    3.2 罗汉松园规划设计
        3.2.1 整体布局
        3.2.2 景观分区
        3.2.3 设计解析
    3.3 品种及分布
    3.4 不同分区造景分析
    3.5 与园林要素的配合
    3.6 造景手法分析
    3.7 造景实例分析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罗汉松园植物群落调查分析
    4.1 调查内容与方法
        4.1.1 调查方法
        4.1.2 样地的选择
    4.2 研究方法
    4.3 调查结果分析
        4.3.1 种类构成分析
        4.3.2 生活型构成分析
        4.3.3 季相结构分析
        4.3.4 植物群落空间特征分析
        4.3.5 植物群落数量特征分析
        4.3.6 植物群落多样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罗汉松专类园美景度评价
    5.1 评价对象
    5.2 评价思路
    5.3 样本的选取与解析
        5.3.1 评价样地选取原则
        5.3.2 评价照片采集与筛选
        5.3.3 评价样地解析
    5.4 评价群体选择
    5.5 评价程序
    5.6 数据处理
    5.7 结果分析
        5.7.1 不同测试组景观评价的相关性分析
        5.7.2 不同景观分区评价结果差异性分析
        5.7.3 不同景观类型评价结果差异性分析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SD法景观评价与因子分析
    6.1 评价程序
        6.1.1 评价者和评价方式
        6.1.2 评价因子和评价尺度的确定
    6.2 问卷数据处理
    6.3 SD法景观因子评价结果分析
        6.3.1 景观形象因子分析
        6.3.2 空间感知因子分析
        6.3.3 印象要素因子分析
    6.4 评价模型的建立
        6.4.1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6.4.2 评价模型解释
        6.4.3 评价模型应用
    6.5 典型罗汉松园植物景观样地分析
    6.6 本章小结
结论与讨论
    结论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Ⅰ 罗汉松园植物名录表
    附录Ⅱ 罗汉松园30个植物群落样方图片
    附录Ⅲ 罗汉松园景观美学评价样本照片
    附录Ⅳ 南宁园博园罗汉松园植物景观质量评价问卷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2)苏州遗产园林植物造景现状与保护修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苏州遗产园林植物造景是既美且雅的典范之作
        1.1.2 苏州遗产园林植物造景现存问题较多
        1.1.3 苏州遗产园林植物造景问题亟待解决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历史价值
        1.3.2 理论与文化价值
        1.3.3 实践与应用价值
    1.4 研究现状
        1.4.1 国内研究进展
        1.4.2 国外研究进展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
    1.7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苏州遗产园林植物造景的原则
    2.1 本土原则
    2.2 生态原则
        2.2.1 适地适树
        2.2.2 合理配置
        2.2.3 以少胜多
    2.3 文化意象原则
        2.3.1 情感载体
        2.3.2 诗画意境
        2.3.3 主题思想
    2.4 艺术统一原则
第三章 苏州遗产园林植物造景的现状及现存问题
    3.1 苏州遗产园林植物造景变迁
        3.1.1 拙政园植物造景变迁
        3.1.2 留园植物造景变迁
        3.1.3 沧浪亭植物造境变迁
        3.1.4 狮子林植物造景变迁
        3.1.5 网师园植物造景变迁
        3.1.6 耦园植物造景变迁
        3.1.7 艺圃植物造景变迁
        3.1.8 退思园植物造景变迁
        3.1.9 环秀山庄植物造景变迁
    3.2 苏州遗产园林植物造景的现状分析
        3.2.1 植物优势科、种分析
        3.2.2 植物产地分析
        3.2.3 古树名木分析
        3.2.4 特殊植物分析
    3.3 苏州遗产园林植物造景现存问题
        3.3.1 植物种类与群落
        3.3.2 生境退化
        3.3.3 画境残缺
        3.3.4 意境消减
        3.3.5 形式单一
        3.3.6 视线阻障
        3.3.7 采光不佳
        3.3.8 与其他造园要素的关系
第四章 苏州遗产园林植物造景的保护与优化策略
    4.1 国内外园林保护修复理念解读
        4.1.1 国际历史园林保护修复相关宪章解读
        4.1.2 国内园林保护修复相关法规解读
        4.1.3 国内外保护修复理念的适用性分析
    4.2 国内外园林植物造景保护与修复策略
        4.2.1 法国园林
        4.2.2 日本园林
        4.2.3 中国皇家园林(圆明园九州景区植物景观的恢复)
        4.2.4 国内外园林植物保护对比与适用分析
    4.3 苏州遗产园林植物造景优化提升的策略
        4.3.1 制定长远的更换计划
        4.3.2 增加植物种类
        4.3.3 维护植物群落
        4.3.4 植物造景画境的保护
        4.3.5 植物造景意境的保护与延续
        4.3.6 维护植物与其他要素的和谐关系
        4.3.7 空间的维护
        4.3.8 古树名木的保护与复壮
    4.4 以几处园景为例进行植物造景的优化
        4.4.1 拙政园倚玉轩
        4.4.2 退思园退思草堂
        4.4.3 留园又一村
第五章 结论
    5.1 植物造景变迁
    5.2 植物造景现存问题
    5.3 植物造景的保护与优化
展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成果
致谢
附录

(3)专类花园类型及其植物景观营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框架
2 专类花园相关概念及辨析
    2.1 花园探析
        2.1.1 花园起源与发展
        2.1.2 花园概念
    2.2 专类花园探析
        2.2.1 专类花园起源与发展
        2.2.2 专类花园概念
        2.2.3 专类花园植物元素概念
    2.3 相关概念辨析
        2.3.1 专类园
        2.3.2 专类花园与专类园的比较
    2.4 专类花园植物造景国内外研究分析与提炼
        2.4.1 国内专类花园植物造景研究概述
        2.4.2 国外专类花园植物造景研究概述
    2.5 本章小结
3 专类花园植物景观案例分析
    3.1 调研方法
        3.1.1 调研对象
        3.1.2 调研方法
    3.2 体现植物亲缘关系的专类花园
        3.2.1 景观特征
        3.2.2 案例分析
        3.2.2.1 观赏草园(Grass Garden)
        3.2.2.2 植物造景分析
    3.3 体现植物生境条件的专类花园
        3.3.1 景观特征
        3.3.2 案例分析
        3.3.2.1 岩石花园(Rock Garden)
        3.3.2.2 植物造景分析
    3.4 突出植物观赏特性的专类花园
        3.4.1 景观特征
        3.4.2 案例分析
        3.4.2.1 草花园(Flower Garden)
        3.4.2.2 植物造景分析
    3.5 突出植物使用价值的专类花园
        3.5.1 景观特征
        3.5.2 案例分析
        3.5.2.1 可食花园(Edible Garden)
        3.5.2.2 植物造景分析
    3.6 突出植物生态功能的专类花园
        3.6.1 景观特征
        3.6.2 案例分析
        3.6.2.1 蝴蝶花园(Butterfly Garden)
        3.6.2.2 植物造景分析
    3.7 针对特定人群的专类花园
        3.7.1 景观特征
        3.7.2 案例分析
        3.7.2.1 盲人花园(Garden For The Blind)
        3.7.2.2 植物造景分析
    3.8 体现特殊社会意义的专类花园
        3.8.1 景观特征
        3.8.2 案例分析
        3.8.2.1 纪念花园(Memorial Garden)
        3.8.2.2 植物造景分析
    3.9 彰显人文艺术内涵的专类花园
        3.9.1 景观特征
        3.9.2 案例分析
        3.9.2.1 艺术型花园(Art Garden)
        3.9.2.2 植物造景分析
    3.10 本章小结
4 专类花园植物景观设计与营造手法
    4.1 植物景观的组成元素
        4.1.1 基于生活型的花园植物分类
        4.1.2 基于景观空间结构的花园植物分类
    4.2 植物个体美学特征
        4.2.1 花园植物的视觉特征
        4.2.2 花园植物的其他特征
        4.2.3 视觉构图设计运用要点
        4.2.3.1 构图原则
        4.2.3.2 植物组团的设计手法
    4.3 专类花园植物景观空间构成
        4.3.1 花园植物的空间特征
        4.3.2 空间的组合形式
        4.3.2.1 单体空间的特征
        4.3.2.2 空间布局要点
        4.3.2.3 空间序列排布
    4.4 专类花园植物景观的文化属性
        4.4.1 审美意境的生成
        4.4.2 专类花园植物材料选择
    4.5 小结
5 专类花园植物造景实践探索
    5.1 自闭症儿童康复花园
        5.1.1 前期分析
        5.1.2 规划设想
        5.1.3 概念方案
        5.1.4 分区设计
        5.1.5 植物造景设计
    5.2 浙沪专类花园植物推荐表
6 结语
    6.1 结论
    6.2 创新之处
    6.3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4)园林植物造景艺术及原则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园林绿化设计中植物造景的描述
    2.1 园林绿化设计的概念
    2.2 园林植物造景中加入艺术手段的意义
3 植物造景的艺术手法
    3.1 美学原理
    3.2 因地制宜
    3.3 植物的多样性
    3.4 生态学原理
4 结论与展望

(5)江南传统园林陆生草本植物造景调研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范围和相关概念界定
    1.3 研究现状
        1.3.1 古代文献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2.1 江南陆生草本植物专着
        1.3.2.2 江南陆生草本植物造景研究
        1.3.3 国外研究动态
        1.3.4 小结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选题意义
    1.5 研究内容
        1.5.1 对江南传统园林陆生草本植物种类进行系统梳理
        1.5.2 对江南传统园林陆生草本植物造景实例详细调查分析
        1.5.3 结合植物景观拟古项目,总结现代园林陆生草本植物造景的方式
    1.6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6.1 研究方法
        1.6.1.1 文献归纳与资料分析
        1.6.1.2 实地调研法
        1.6.1.3 归纳总结法
        1.6.2 技术路线
2 江南传统园林陆生草本植物应用概况
    2.1 江南传统园林陆生草本植物应用简史
        2.1.1 先秦至汉—初现萌芽
        2.1.2 魏晋南北朝—逐渐兴起
        2.1.3 隋唐—一路繁花
        2.1.4 宋元明清—持续发展
        2.1.5 小结
    2.2 影响江南传统园林陆生草本植物应用因素
        2.2.1 自然条件因素是前提
        2.2.2 经济文化因素是基础
        2.2.3 宗教文化因素是内源
3 江南传统园林陆生草本植物名录古籍整理及研究
    3.1 古籍所见陆生草本植物专着
        3.1.1 综合性专着
        3.1.1.1 《长物志》介绍及陆生草本植物名录整理
        3.1.1.2 《广群芳谱》介绍及陆生草本植物名录整理
        3.1.1.3 《花镜》介绍及陆生草本植物名录整理
        3.1.2 谱录类专着
        3.1.3 古籍常见陆生草本植物重要性分析
    3.2 江南传统园林重要陆生草本植物应用简史
        3.2.1 芍药
        3.2.1.1 芍药栽植历史概况
        3.2.1.2 芍药品种
        3.2.1.3 芍药在江南传统园林中的应用
        3.2.1.4 芍药的文化价值与影响
        3.2.2 菊
        3.2.2.1 菊栽植历史概况
        3.2.2.2 菊品种
        3.2.2.3 菊在江南传统园林中的应用
        3.2.2.4 菊的文化价值与影响
        3.2.3 兰
        3.2.3.1 兰花的栽植历史概况
        3.2.3.2 兰花品种
        3.2.3.3 兰在江南传统园林中的应用
        3.2.3.4 兰的文化价值与影响
    3.3 小结
4 江南传统园林陆生草本植物造景模式研究
    4.1 陆生草本植物与山石地形的结合
    4.2 陆生草本植物与建构筑物的结合
    4.3 陆生草本植物与其他植物的结合
    4.4 江南传统园林陆生草本植物与其他园林要素的结合
    4.5 小结
5 江南传统园林陆生草本植物应用实例
    5.1 拙政园
    5.2 狮子林
    5.3 环秀山庄
    5.4 网师园
    5.5 影园
    5.6 小结
6 陆生草本植物景观拟古设计—网师园殿春簃
    6.1 项目概况及分析
        6.1.1 项目简介
        6.1.2 基地内部植物现状概况
        6.1.3 基地变迁
        6.1.4 项目愿景
    6.2 拟古设计总体方案
        6.2.1 设计理念
        6.2.2 设计方法
        6.2.3 园内总体布局
        6.2.4 景观节点种植分析
        6.2.4.1 庭院景观节点草本植物种植分析
        6.2.4.2 建筑景观节点草本植物种植分析
        6.2.5 乔木搭配种植分析
        6.2.6 主要所用陆生草本植物种植依据
    6.3 小结
7 江南传统园林陆生草本植物造景的问题与思考
    7.1 问题
        7.1.1 传统园艺品种有所遗失
        7.1.2 中国特色陆生草本植物造景手法消失
        7.1.3 陆生草本植物审美文化断裂
        7.1.4 古园保护与陆生草本植物配置风格相离
    7.2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杭州西湖风景区现当代植物景观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西湖植物景观的建设趋于成熟稳定
        1.1.2 理论背景——文化遗产价值为西湖植物景观发展带来新的视角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1.3.1 风景名胜区相关研究
        1.3.2 西湖风景园林当代建设与发展的相关研究
        1.3.3 西湖风景名胜区植物景观配置与应用的研究进展
        1.3.4 西湖风景名胜区文化景观的相关研究
        1.3.5 西湖风景名胜区植物景观历史文化的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方法和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框架
2 西湖风景名胜区相关背景概述
    2.1 杭州西湖成因概述
    2.2 杭州西湖景观特征
        2.2.1 演替交融的城湖关系
        2.2.2 疏密有致的景观格局
        2.2.3 多元灿烂的人文环境
        2.2.4 杰出卓越的园林艺术
    2.3 古代西湖植物景观发展简史
        2.3.1 方兴未艾:唐宋初创期
        2.3.2 初具雏形:南宋成型期
        2.3.3 日渐式微:元代维系期
        2.3.4 兴废存亡:明代复兴期
        2.3.5 井然昌盛:清代鼎盛期
        2.3.6 破败萧条:近现代衰落期
3 西湖风景名胜区现当代植物风貌的差异对比
    3.1 环湖山林的现当代风貌对比
        3.1.1 西湖北线
        3.1.2 西湖南线
    3.2 环湖景区风景名胜点的现当代风貌对比
        3.2.1 苏白二堤
        3.2.2 平湖秋月
        3.2.3 中山公园
        3.2.4 曲院风荷
        3.2.5 花港观鱼
        3.2.6 三潭印月
        3.2.7 柳浪闻莺
4 建国后西湖风景名胜区植物景观建设历程梳理
    4.1 恢复阶段:探索与整治(1949年-1957年)
        4.1.1 大规模的山林绿化
        4.1.2 公共绿地与生产绿地齐开拓
    4.2 开拓阶段:调整与充实(1958年-1965年)
        4.2.1 西湖山区转向风景建设
        4.2.2 植物景观的面貌显着提高
        4.2.3 植物景观的养护管理得到重视
    4.3 停滞阶段:盲目与混乱(1966年-1976年)
        4.3.1 绿化成果受到破坏
        4.3.2 景区管理对植物风貌产生严重影响
        4.3.3 文化价值逐渐迷失
    4.4 创作阶段:传承与革新(1977年-1998年)
        4.4.1 山林风貌在重点改造中得到了全面提升
        4.4.2 西湖植物景观艺术在继承中得到了新的发展
        4.4.3 开创新时期植物展览的游赏形式
        4.4.4 园林科研水平的全面提高
        4.4.5 园林绿化的保护与管理日趋完善
    4.5 振兴阶段:深化与传扬(1999年-2019年)
        4.5.1 全面塑造西湖植物景观的特色风貌
        4.5.2 园林植物文化的传播更加开放化与多样化
        4.5.3 植物的保护和管理更加的科学化和系统化
5 西湖风景名胜区现当代植物景观变迁特征与机制
    5.1 西湖风景名胜区植物景观的变迁特征
        5.1.1 发展模式——以绿化为先导,从普遍绿化到重点提高
        5.1.2 价值认知——因时代而变动,从直观收益到多元化功能
        5.1.3 植物配置——以和谐为取向,形成多样与统一的对立平衡
        5.1.4 特色植物——以文化为索引,植物配置艺术从传承到创作
    5.2 西湖风景名胜区植物景观的变迁机制
        5.2.1 气候和地貌的影响
        5.2.2 社会和政策的影响
        5.2.3 管理体制的影响
        5.2.4 变迁中的文化驱动力
6 结语
    6.1 研究的创新和局限性
        6.1.1 研究的创新点
        6.1.2 研究的局限性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图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7)基于园记文献的两宋私家园林造园风格及其流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资料
        1.1.1 研究两宋私园造园风格及其流变之缘由
        1.1.2 以园记文献作为主要研究资料之原因
    1.2 研究对象与内容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现状综述
        1.4.1 两宋私家园林的研究现状
        1.4.2 园记作为主要资料的研究
        1.4.3 评述
2、园记中造园风格及其流变的研究方法
    2.1 园记的收集与筛选
        2.1.1 收集来源确定
        2.1.2 收集方法与筛选条件
        2.1.3 收集结果
    2.2 园记中造园风格的研究方法
        2.2.1 园记信息拆分与同类信息整合
        2.2.2 共性归纳总结与个性比较分析
        2.2.3 园记精选,文字解构与重组,提取抽象园林空间结构
    2.3 园记中造园风格流变的研究方法
        2.3.1 统计两宋私园园记各项记述内容与其在相应时期所占比例
        2.3.2 对比两宋私园园记各项记述内容与其在相应时期所占比例
        2.3.3 两宋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对私园营建的影响
    2.4 研究框架
3 、园记中的私园背景述要
    3.1 时代背景
        3.1.1 私园营建时间与作记时间
        3.1.2 两宋私园营建数量的发展脉络
    3.2 地理环境背景
        3.2.1 两宋疆域范围变化
        3.2.2 两宋私园地理位置分布与变迁
        3.2.3 两宋私园相地选址
        3.2.4 两宋私园相地选址的流变
    3.3 人文背景
        3.3.1 两宋私园园主社会身份
        3.3.2 两宋私园园主社会身份的流变
        3.3.3 两宋私园营造园林目的
        3.3.4 两宋私园营造园林目的的流变
        3.3.5 园林记录方式
    3.4 本章小结
4、园记中的私园山石造景
    4.1 宋人对山石的欣赏
    4.2 山石造景理法
        4.2.1 筑室见山,一览可尽
        4.2.2 因山构室,天成自然
        4.2.3 人工掇山,游心寓意
    4.3 山石造景流变
        4.3.1 南宋较之北宋,筑室见山理法应用明显增多
        4.3.2 南宋较之北宋,私园更加注重对石头的应用
        4.3.3 掇山能主之人:从文人主导到山匠参与
    4.4 本章小结
5、园记中的私园水景造设
    5.1 宋人对水景的欣赏
    5.2 水景造设方法
        5.2.1 水景来源处理
        5.2.2 多种形态的水景理法
    5.3 水景造设流变
        5.3.1 南宋较之北宋,城市私园水景造设明显增多
        5.3.2 南宋较之北宋,郊野私园水景造设略有增加
        5.3.3 南宋较之北宋,私园动态理水手法应用增多
    5.4 本章小结
6、园记中的私园建筑营造
    6.1 宋人私园中建筑的功能与作用
    6.2 建筑布局
        6.2.1 建筑空间布局
        6.2.2 建筑平面形式
    6.3 建筑类型
        6.3.1 常见建筑类型及其位置经营
        6.3.2 特殊建筑类型的出现及意义
    6.4 建筑营造流变
        6.4.1 建筑空间布局流变
        6.4.2 建筑类型的变化
        6.4.3 建筑构造与细部的适应调整与深化
    6.5 本章小结
7、园记中的私园植物造景
    7.1 宋人对植物的欣赏
    7.2 植物应用种类
        7.2.1 食用植物
        7.2.2 药用植物
        7.2.3 观赏植物
    7.3 植物种植方式
        7.3.1 品别种列,种植分区
        7.3.2 杂艺散植,复层混交
    7.4 植物种植技术
        7.4.1 植物谱录的大量出现
        7.4.2 植物栽培、引种、嫁接技术
    7.5 植物种植特点
        7.5.1 因地制宜,适地适树
        7.5.2 多样的植物空间塑造
        7.5.3 注重植物色彩与季相搭配
    7.6 植物造景流变
        7.6.1 植物应用种类流变
        7.6.2 植物种植方式变化
    7.7 本章小结
8、园记中的私园空间组构类型
    8.1 空间组构类型
        8.1.1 广水无山
        8.1.2 高台(亭)临水
        8.1.3 背山临水或临水面山
        8.1.4 两山间水
        8.1.5 峰间萦涧
        8.1.6 以建筑、植物为主
    8.2 空间组构类型的流变
        8.2.1 两宋私园空间组构类型的流承
        8.2.2 山石在私园造景中的地位变化与空间组构类型的发展
        8.2.3 空间组构类型流变影响
    8.3 本章小结
9 、园记中的园林生活与思想内蕴
    9.1 园林生活
        9.1.1 个人栖居
        9.1.2 宴宾交游
        9.1.3 家族团聚
    9.2 思想内蕴
        9.2.1 隐——政治抉择
        9.2.2 乐——人生追求
    9.3 本章小结
10、两宋私家园林造园风格流变探因
    10.1 两宋之前私家园林的发展
        10.1.1 先秦园林文化萌芽
        10.1.2 两汉隐逸风尚流转
        10.1.3 魏晋山水风骨浸润
        10.1.4 隋唐壶天中隐开启
        10.1.5 五代江南蜀地幸存
    10.2 两宋地理环境的嬗变
        10.2.1 山水资源变化
        10.2.2 林木资源变迁
        10.2.3 石材资源改变
    10.3 两宋社会变迁与士人心态转变
        10.3.1 杯酒驱将,文官崛起,士得与君共治天下
        10.3.2 改革变法,士人党争,中隐思想继续发展
        10.3.3 北宋灭亡,南宋偏安,心态转向逸豫习玩
        10.3.4 权相遮天,迫害义士,心态转向内敛自适
        10.3.5 理学兴盛,观物究理,心态转向寻微研深
    10.4 两宋经济发展的变迁
        10.4.1 族田义庄的开创与发展
        10.4.2 商品经济发展与城市革命
    10.5 两宋繁荣文化的渗透
        10.5.1 皇家造园艺术对私人营园影响
        10.5.2 山水画与画论对园林营建启示
        10.5.3 山水散文诗词与私园相互成就
        10.5.4 科技发展推动造园技艺的进步
    10.6 本章小结
11、结论与讨论
    11.1 研究总结
        11.1.1 两宋私家园林造园风格具有共性
        11.1.2 两宋私家园林造园风格存在流变
        11.1.3 两宋私家园林造园风格流变评价
    11.2 创新之处
    11.3 研究展望和未尽事宜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附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8)北京皇家园林植物种类考证及植物造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中国皇家园林的综合研究
        1.2.2. 植物景观相关认识与概述的研究
        1.2.3. 有关园林园艺古籍文献的研究
        1.2.4. 皇家园林植物的专项研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探索植物造景视角下的皇家园林研究体系
        1.3.2. 构建以史料为依据的植物种类及造景研究框架
        1.3.3. 推进历史园林遗产保护与修复工作的开展
    1.4. 研究对象及内容
        1.4.1. 北京皇家园林
        1.4.2. 园林植物
        1.4.3. 植物造景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研究法
        1.5.2. 田野调查法
        1.5.3. 内容分析法
        1.5.4. 比较、归纳、演绎法
    1.6. 研究框架
    附:几点说明
2. 北京皇家园林植物的组织与管理
    2.1. 负责机构与人员设置
        2.1.1. 内府衙门
        2.1.2. 内务府及七司三院
        2.1.3. 大臣及官员
        2.1.4. 园头及园户
    2.2. 规划与设计
        2.2.1. 相地选址,因地制宜
        2.2.2. 呈进图样,比对修正
    2.3. 栽植与引种
        2.3.1. 采买进办,上报奏销
        2.3.2. 栽种培植,进御安设
        2.3.3. 他地搜求,拣选移栽
        2.3.4. 异地进贡,养种试看
    2.4. 看管与养护
        2.4.1. 收培树根,浇灌薅草
        2.4.2. 芟锯刨伐,收贮回用
        2.4.3. 看管惩处,回干补栽
3. 北京皇家园林植物种类考证
    3.1. 古树活本类的考证与梳理
        3.1.1. 北京市古树名木普查
        3.1.2. 皇家园林古树活本调查
    3.2. 则例类的考证与梳理
        3.2.1. 花果树木价值则例
        3.2.2. 工程则例与现行则例
    3.3. 图档类的考证与梳理
        3.3.1. 样式雷图档
        3.3.2. 修书处与画院处图档
        3.3.3. 历史图像
    3.4. 文档类的考证与梳理
        3.4.1. 样式雷文档
        3.4.2. 奏折、奏销类文档
        3.4.3. 造办处文档
        3.4.4. 其他类文档
    3.5. 御制诗文类的考证与梳理
        3.5.1. 植物直接咏诵类诗文
        3.5.2. 景点风貌描述类诗文
        3.5.3. 节事活动记叙类诗文
    3.6. 地方志类的考证与梳理
        3.6.1. 历史地理着作
        3.6.2. 赐游见闻记述
    3.7. 园林植物种类考证结果
        3.7.1. 北京皇家园林植物名录表
        3.7.2. 北京皇家园林植物类型
    3.8. 本章小结
        3.8.1. 植物种类的文献名称梳理
        3.8.2. 植物种类的学名考证
4. 北京皇家园林内廷花园的植物造景
    4.1. 北京皇家园林内廷花园
    4.2. 内廷花园植物造景的研究依据
        4.2.1. 古树活本
        4.2.2. 图档
        4.2.3. 御制诗文
    4.3. 内廷花园植物造景的研究层次
    4.4. 内廷花园的植物种类
        4.4.1. 培土栽植的植物种类
        4.4.2. 盆盎安摆的植物种类
    4.5. 内廷花园植物的种植位置
        4.5.1. 庭除槛畔,森绿映庭
        4.5.2. 珍石奇峰,素云扶枝
        4.5.3. 玉砌雕台,嘉木昭苏
    4.6. 内廷花园植物与园林要素的结合
        4.6.1. 植物与建筑
        4.6.2. 植物与道路
        4.6.3. 植物与山石
        4.6.4. 植物与植物
    4.7. 建福宫花园及其植物造景
        4.7.1. 从乾西五所至建福宫花园
        4.7.2. 乾隆时期的植物造景
        4.7.3. 清代末期的植物造景
    4.8. 本章小结——建筑格局控制下的植物造景
        4.8.1. 内廷花园植物造景的研究
        4.8.2. 建福宫花园植物造景的研究
5. 北京皇家园林人工山水园的植物造景
    5.1. 北京皇家园林人工山水园
    5.2. 人工山水园植物造景的研究依据
        5.2.1. 古树活本
        5.2.2. 则例、图档与文档
        5.2.3. 御制诗文
    5.3. 人工山水园植物造景的研究层次
    5.4. 人工山水园的植物种类
        5.4.1. 四序清游的植物种类
        5.4.2. 圃地杂莳的植物种类
    5.5. 人工山水园植物的空间分布
        5.5.1. 翠峦峻峙,杂树参天
        5.5.2. 夹岸夭灼,菰蒲映荷
        5.5.3. 堤柳丛翠,团阴障暑
        5.5.4. 深院松槐,梧竹致清
        5.5.5. 田庐蔬圃,稼穑知艰
    5.6. 畅春园及其植物造景
        5.6.1. 从清华园至畅春园
        5.6.2. 原址清华园的植物造景
        5.6.3. 康熙至乾隆时期的植物造景
    5.7. 本章小结——山水结构引导下的植物造景
        5.7.1. 人工山水园植物造景的研究
        5.7.2. 畅春园植物造景的研究
6. 北京皇家园林天然山水园的植物造景
    6.1. 北京皇家园林天然山水园
    6.2. 天然山水园植物造景的研究依据
        6.2.1. 古树活本
        6.2.2. 则例、图档
        6.2.3. 御制诗文与地方志
        6.2.4. 测绘调查
    6.3. 天然山水园植物造景的研究层次
    6.4. 天然山水园的植物种类
        6.4.1. 自然基底的植物种类
        6.4.2. 景点建设的植物种类
    6.5. 天然山水园植物的内外借资
        6.5.1. 林荫苍蔚,莲映青峰
        6.5.2. 芙藻摇曳,泉引稻畦
    6.6. 静宜园及其植物造景
        6.6.1. 从香山行宫至静宜园
        6.6.2. 乾隆时期的植物造景
    6.7. 本章小结——自然基底承载下的植物造景
        6.7.1. 天然山水园植物造景的研究
        6.7.2. 静宜园植物造景的研究
7. 结语
    7.1. 结论
        7.1.1. 由始而终、严谨完备的组织管理体系
        7.1.2. 随基就势、因地制宜的植物种类选择
        7.1.3. 人工天然、图底相适的植物造景形式
    7.2. 创新点
    7.3. 余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中国传统园林园艺着作及植物造景理论统计
附录B 北京皇家园林植物景观相关的御制诗文统计
附录C 北京皇家园林内廷花园的古树活本统计
图表目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9)基于五感理论的田园康养植物研究与造景设计 ——以宁夏森淼庄园半亩田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 研究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
    2.1 相关概念辨析
    2.2 相关理论及应用
第三章 国内外类似项目案例分析
    3.1 上海马陆葡萄主题园
    3.2 洛阳·中国薰衣草庄园
    3.3 日本阿苏农场
    3.4 法国伊瓦尔五感公园
    3.5 弗洛辛诺感官公园
    3.6 小结
第四章 基于五感理论的田园康养植物研究
    4.1 基于五种感官的宁夏特色植物调查
    4.2 基于五种感官的宁夏特色植物田园康养效果分析
    4.3 小结
第五章 设计实例—宁夏森淼庄园半亩田园景观规划设计
    5.1 园区基本概况
    5.2 基地现状分析
    5.3 SWOT分析
    5.4 规划思路
    5.5 总体规划布局
    5.6 基于五感理论的田园康养植物造景设计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10)浅析园林植物的配置与造景艺术(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对园林植物造景艺术的基本认识
2 园林植物配置与园林植物造景艺术的关系
3 园林植物配置与造景注意事项
    3.1 明确植物生存特征与生长规律
    3.2 注重造景艺术原则的有效遵守
    3.3 创新植物配置方法, 提升造景科学水平
4 结论

四、论植物造景的艺术手段(论文参考文献)

  • [1]罗汉松园植物造景研究与评价 ——以南宁园博园罗汉松园为例[D]. 于江珊.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2]苏州遗产园林植物造景现状与保护修复研究[D]. 张莉. 苏州大学, 2020(02)
  • [3]专类花园类型及其植物景观营造研究[D]. 吴灏然. 浙江大学, 2021(01)
  • [4]园林植物造景艺术及原则研究进展[J]. 蔡子良. 绿色科技, 2020(05)
  • [5]江南传统园林陆生草本植物造景调研与实践[D]. 韦明娟. 浙江农林大学, 2019(01)
  • [6]杭州西湖风景区现当代植物景观变迁研究[D]. 张晨玮. 浙江农林大学, 2019(01)
  • [7]基于园记文献的两宋私家园林造园风格及其流变研究[D]. 康琦.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7)
  • [8]北京皇家园林植物种类考证及植物造景研究[D]. 胡楠.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9]基于五感理论的田园康养植物研究与造景设计 ——以宁夏森淼庄园半亩田园为例[D]. 石莹. 宁夏大学, 2019(02)
  • [10]浅析园林植物的配置与造景艺术[J]. 赵凌波. 四川水泥, 2019(02)


植物论文 罗汉松论文 植物造景论文 日本罗汉松论文 园林植物配置论文

上一篇:并行工程下CAD/CAPP集成关键技术研究
下一篇:返矿对钒钛磁铁精矿烧结过程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