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江,张国杰,姚江春[1](2022)在《基于逻辑框架法的自然资源用途管制路径与方法研究》文中认为统一用途管制是自然资源管理的宏观核心目标。目前自然资源用途管制中仍存在事权划分不清、管制指标维度不一、管制空间重叠、监督评价不足等问题,需从管制逻辑框架和系统构成的层面进行综合研究。逻辑框架法是一种从问题出发,将宏观目标转换为具体目标和措施的有效方法。借助逻辑框架法思路,在分析自然资源用途管制基本内涵的基础上,建立自然资源用途管制的"宏观目标—具体目标—问题提出—管制措施—评价监管"的逻辑框架关系,同时在自然资源用途管制具体措施和评价监督等方面提出相关建议。
侯正猛,熊鹰,刘建华,曹成,方琰藜,张瑞芹,侯维岩,汤建伟[2](2022)在《河南省碳达峰与碳中和战略、技术路线和行动方案》文中指出河南省是中国重要的人口、农业、工业及能源消费大省,碳中和战略的实施对推动区域经济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促进中国2060年碳中和愿景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但长久以来煤炭主导的较单一能源结构导致河南省面临碳排放基数大、生态治理形势严峻、能源对外依存度持续增长、可再生能源开发程度低等关键问题。为此,详细梳理了河南省当前的能源供需结构、二氧化碳排放与林业碳汇情况,归纳出河南省碳中和目标导向下的七大行动方案,进而分析和预测能源发展多情景构想下的重点行业碳排放,并提出了河南省碳中和的实现路径。研究结果表明:1)河南省碳中和战略的实施主要受制于煤炭丰富但油气缺乏的资源禀赋、高耗能和第二产业占比过大等因素;2)需同时从能源革命和经济结构深化调整两个方面着力:一方面,侧重煤炭的减量替代和清洁化利用,发展风、光、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和储能技术,优化森林结构以提升林业碳汇功能;另一方面,引入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适当迁出部分金属冶炼、非金属矿物制品等传统高耗能高排放行业,提升工业和居民生活用能终端电气化水平。3)按照既定政策(保守情景)、能源转型(参考情景)、激进取代(极端情景)3种情景预测河南省分别在2077、2056、2050年左右实现碳中和。4)中国碳中和愿景的全面实现应鼓励重点省份、行业先行开展改革试点和探索创新,突出地方优势,形成各具特色的地方低碳发展模式。
张茹,楼晨笛,张泽天,黄晓荣,谢晶,郝齐钧,张岚斌,李怡航,刘小玲[3](2022)在《碳中和背景下的水资源利用与保护》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实现水资源高效智慧的利用与保护,是国家推进能源结构调整,促进低碳技术发展和环境保护,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的共性关键基础。为此,本文从水资源科技发展对碳中和的重大促进作用视角出发,回顾总结了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的历史和战略发展趋势,阐明了水资源利用对开拓清洁能源应用潜力、促进国家能源结构低碳化的关键作用,研究了水资源利用与保护对于缩减碳源、提高碳汇的天然优势,并从规划运行智慧化、生态能源一体化、空间利用充分化、设计建造绿色化和改造发展统筹化等五大发展方向,系统凝练了智慧水利信息网络及反馈调控、多源信息监测体系及一体化模式、特殊地下空间利用及地下蓄能设施、生态水利工程及零碳水电站系统、中小型水电站改造并网及离网型水风光互补系统等高效智慧利用与保护水资源的技术方法。研究成果对长江黄河等重要流域保护、推进国家水资源利用重大战略工程实践、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3060"目标均具有重要促进意义。
王晓青,濮励杰[4](2021)在《国内外自然资源分类体系研究综述》文中提出自然资源类型的科学合理划分是实现中国自然资源统一治理的关键。本文通过大量文献资料梳理,深入分析中国自然资源分类体系研究现状,阐明中国自然资源分类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在总结和归纳国外自然资源分类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对构建新分类体系的思路和建议。研究发现:中国现行自然资源分类体系种类繁多、标准不一,多种维度的自然资源分类导致资源类别产生交叉和重复,原分类体系已不能满足实现自然资源统一管理的发展需求。本文提出新分类体系的构建可从"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的理念出发,以实现自然资源统一及现代化治理为目标导向,遵循系统性、统一性、全面性等分类原则构建统一的分类标准。最后,提出了对构建新分类体系的流程和思路框架。本文可为构建面向统一管理的自然资源分类提供参考。
王林亚[5](2021)在《“债务换取自然”与塑造绿色话语霸权:美国对热带森林的保护政策及评析》文中指出西方长期的殖民统治使第三世界的热带森林遭受严重破坏。二战后,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陷入举借国际贷款和不断加强自然资源开发的桎梏。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环境问题日益引起国际社会的重视,美国率先提出针对第三世界"债务换取自然"的环境保护政策。鉴于在国际气候问题上的保守态度引起的反感,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将这一政策付诸实施,先后以美洲倡议和《热带森林保护法案》为基础,试图通过热带森林保护政策以重塑美国政府的环保形象。这对热带森林保护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有较大局限性,其背后附加的经济和政治条件将第三世界与美国捆绑在一起,实质上是美国在国际环境事务中塑造绿色话语霸权和推行生态殖民主义的一种体现。
庞勇,蒙诗栎,史锴源,余涛,王晓慧,牛晓栋,赵旦,刘良云,冯敏,覃先林,王强,佃袁勇[6](2021)在《中国天然林保护工程区森林覆盖遥感监测》文中指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天保工程)自1998年开始实施至2020年底结束,标志着我国林业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进行转变,对天然林资源开展定量监测与评估,有助于全面、及时、科学地评价天保工程对森林资源的保护成效。基于公开发布的土地覆盖产品,利用新的遥感数据合成算法构建了森林类型综合提升方法,生产了一套我国天保工程区的森林覆盖产品,对天保工程区1997年至2020年间的森林覆盖情况开展监测与评估。利用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网络数据(CFERN)、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数据和地面调查数据进行精度检验,森林类型的分类精度优于90%。分析结果显示,自天保工程实施以来,工程区的森林覆盖度总体呈恢复性增长趋势,森林覆盖从1997年的30.15%增长到2020年的31.74%,净增长1.59%,其中,长江上游地区森林增长量最高,占全工程区森林增长面积的50.97%。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天保工程区内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恢复,天保工程实施效果显着。
常铭[7](2021)在《中国森林资源税的制度构想》文中认为
姚欣琪[8](2021)在《安徽省C市林长制改革实践探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于翔[9](2021)在《基于数字水网的河北地下水超采治理效果的过程化评价及业务融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华北平原是我国地下水超采最严重的地区,地下水位的持续下降,形成了冀枣衡、沧州及宁柏隆等七大地下水漏斗区,尤其是河北省,地下水超采量和超采面积占全国的1/3,由此引发了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等一系列问题。国家高度重视,自2014年起在河北省开展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试点工作,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地下水位持续下降趋势得到显着改善。通过对地下水超采治理效果进行客观评价,有助于推进地下水超采治理措施落实,高质量完成地下水超采治理各项工作。本文采用大数据、组件和综合集成等技术,建立了集空间数据水网、逻辑拓扑水网和业务流程水网为一体的数字水网,研发数字水网集成平台,基于平台提供地下水超采治理效果过程化评价及水位考核评估业务应用,为河北省地下水超采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具有重要研究意义。论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构建了河北省一体化数字水网。面向河流水系、地表水地下水等实体水网,将地理信息、遥感影像等数据数字化、可视化,构建空间数据水网;将管理单元的对象实体逻辑和用水对象进行拓扑化、可视化,构建逻辑拓扑水网;采用知识图将业务的相关关系、逻辑关联进行流程化、可视化,构建业务流程水网。研发数字水网综合集成平台,搭建可视化操作的业务集成环境,通过三种可视化水网的集成应用构建一体化的数字水网,为地下水超采治理效果评价和水位考核评估提供技术支撑。(2)提出了基于数字水网的业务融合模式。采用大数据技术对地下水数据资源进行处理与分析,实现多源数据融合;将地下水超采治理效果评价及水位考核评估的数据、方法和模型等进行组件开发提供组件化服务,实现模型方法的融合。采用知识可视化技术描述应用主题、业务流程、关联组件和信息,实现地下水超采治理业务过程融合;将数据、技术及业务进行融合,基于平台、主题、组件、知识图工具组织地下水超采治理业务应用,实现基于数字水网的地下水超采治理业务融合。(3)提供主题化地下水超采治理业务应用。基于数字水网集成平台,按照业务融合应用模式,采用大数据技术对多源数据进行融合,搭建地下水动态特征分析的业务化应用系统,提供信息和计算服务。针对地下水超采治理效果评价目标,采用组件及知识可视化技术将评价方法组件化、过程可视化,搭建过程化评价业务化应用系统,提供在线评价和决策服务。根据地下水采补水量平衡原理,研究河北省超采区的地下水位考核指标制定的方法,基于数字水网搭建水位考核评估业务化应用系统,提供考核和决策服务。
蔡雅文[10](2021)在《阳信县涉林案件办理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自然资源用途管制基本内涵与存在问题 |
| 1.1 自然资源用途管制基本内涵 |
| 1.2 自然资源用途管制现状情况及存在问题 |
| 1.2.1 管制事权划分不清、权责不等 |
| 1.2.2 管制指标维度不一、质量和效率指标不足 |
| 1.2.3 管制空间重叠、界限交织 |
| 1.2.4 管制监督不足、缺乏效益评价协调机制 |
| 2 逻辑框架法在自然资源用途管制中的应用 |
| 2.1 逻辑框架法基本内涵及应用思路 |
| 2.1.1 逻辑框架法基本内涵 |
| 2.1.2 逻辑框架法在自然资源用途管制中的应用思路 |
| (1)分解宏观目标导向形成具体目标 |
| (2)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形成具体管制应对措施 |
| (3)建立监管评价机制,修正管制偏离行为 |
| 2.2 自然资源用途管制的具体措施 |
| 2.2.1 分级管制 |
| 2.2.2 指标管制 |
| (1)数量:自然资源底线保护和总量控制 |
| (2)质量:自然资源质量等级控制 |
| (3)效率:降低自然资源消耗,提高产出效率 |
| (4)价值:实现产品、生态、社会价值增值 |
| 2.2.3 分区管制 |
| 2.3 自然资源用途管制的监督评价机制 |
| 3 结论 |
| 1 引言 |
| 2 国外自然资源分类研究 |
| 2.1 国际组织 |
| 2.2 美国 |
| 2.3 英国 |
| 2.4 日本 |
| 2.5 俄罗斯 |
| 2.6 加拿大 |
| 3 中国自然资源分类体系研究现状 |
| 3.1 中国自然资源分类体系 |
| 3.2 中国自然资源分类现存问题与挑战 |
| 4 构建面向统一管理的自然资源分类建议 |
| 4.1 国外自然资源分类对比与启示 |
| 4.2 对自然资源分类现有问题的思考 |
| 4.3 构建自然资源新分类体系的思路框架 |
| 5 结论 |
| 一、热带森林遭受严重破坏及其后果 |
| 二、美国对热带森林的关注及“债务换取自然”机制的提出 |
| 三、DNS指导下的EAI和TFCA的热带森林保护举措及效果 |
| 四、环境正义的缺失:生态殖民主义与美国保护热带森林的实质 |
| 五、结论 |
| 1 数据与方法 |
| 1.1 研究区概况 |
| 1.2 遥感数据及预处理 |
| 1.3 遥感土地覆盖产品收集及预处理 |
| 1.4 土地覆盖产品生产方法 |
| 1.5 土地覆盖变化分析方法 |
| 1.6 验证数据 |
| 2 结果 |
| 2.1 精度验证 |
| 2.1.1 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网络验证结果 |
| 2.1.2 野外实地踏查点验证结果 |
| 2.1.3 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小班验证结果 |
| 2.2 天保工程区森林覆盖空间分布格局 |
| 2.3 天保工程区森林覆盖变化时空分析 |
| 3 讨论 |
| 3.1 无云影像合成 |
| 3.2 已有土地覆盖产品对新分类产品的影响分析 |
| 3.3 干旱和半干旱区森林识别 |
| 4 结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 |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3.1 地下水超采研究现状 |
| 1.3.2 地下水变化特征研究现状 |
| 1.3.3 治理效果评价研究现状 |
| 1.3.4 数字水网研究现状 |
| 1.3.5 相关文献计量分析 |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 1.4.1 研究内容 |
| 1.4.2 研究方法 |
| 1.4.3 技术路线 |
| 1.4.4 论文创新点 |
| 2 地下水超采形势与治理现状 |
| 2.1 研究区概况 |
| 2.1.1 地理位置 |
| 2.1.2 地形地貌 |
| 2.1.3 水文地质 |
| 2.1.4 河流水系 |
| 2.1.5 社会经济 |
| 2.2 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 |
| 2.2.1 地下水资源量 |
| 2.2.2 地下水开采量 |
| 2.2.3 地下水供水量 |
| 2.3 地下水超采造成影响 |
| 2.3.1 地下水位降落漏斗形成 |
| 2.3.2 对水文地质条件的影响 |
| 2.3.3 地面沉降及地裂缝产生 |
| 2.3.4 海水入侵及其危害程度 |
| 2.4 地下水超采治理现状 |
| 2.4.1 地下水超采形势 |
| 2.4.2 治理任务及范围 |
| 2.4.3 治理的相关措施 |
| 2.4.4 治理措施实施情况 |
| 2.4.5 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
| 2.5 本章小结 |
| 3 数字水网的构建及关键技术 |
| 3.1 数字水网关键技术 |
| 3.1.1 大数据技术 |
| 3.1.2 5S集成技术 |
| 3.1.3 可视化技术 |
| 3.1.4 综合集成研讨厅技术 |
| 3.2 空间数据水网构建 |
| 3.2.1 空间数据处理 |
| 3.2.2 地形地物可视化 |
| 3.2.3 数字水网提取 |
| 3.2.4 空间水网可视化 |
| 3.3 逻辑拓扑水网构建 |
| 3.3.1 拓扑元素概化 |
| 3.3.2 拓扑关系描述 |
| 3.3.3 拓扑关系存储 |
| 3.3.4 拓扑水网可视化 |
| 3.4 业务流程水网构建 |
| 3.4.1 业务主题划分 |
| 3.4.2 业务流程概化 |
| 3.4.3 流程可视化描述 |
| 3.4.4 业务水网可视化 |
| 3.5 一体化数字水网构建 |
| 3.5.1 业务集成环境 |
| 3.5.2 三网集成合一 |
| 3.6 本章小结 |
| 4 基于数字水网的业务融合及实现 |
| 4.1 数字水网与业务融合 |
| 4.1.1 多源数据融合 |
| 4.1.2 模型方法融合 |
| 4.1.3 业务过程融合 |
| 4.2 面向主题的业务应用 |
| 4.2.1 主题服务模式 |
| 4.2.2 主题服务特点 |
| 4.2.3 业务应用过程 |
| 4.3 基于数字水网的业务实现 |
| 4.3.1 基于大数据的信息服务 |
| 4.3.2 基于水网的过程化评价 |
| 4.3.3 基于水网的水位考核 |
| 4.4 本章小结 |
| 5 基于大数据的地下水动态特征分析 |
| 5.1 业务应用实例及数据来源 |
| 5.1.1 业务应用系统 |
| 5.1.2 多源数据来源 |
| 5.1.3 应用分析方法 |
| 5.2 地下水位变化特征分析 |
| 5.2.1 地下水位时间变化 |
| 5.2.2 地下水位空间变化 |
| 5.3 地下水储量变化特征分析 |
| 5.3.1 地下水储量反演方法 |
| 5.3.2 地下水储量时间变化 |
| 5.3.3 地下水储量空间变化 |
| 5.4 地下水动态影响因素分析 |
| 5.4.1 自然因素变化 |
| 5.4.2 人为因素变化 |
| 5.4.3 影响因素分析 |
| 5.5 本章小结 |
| 6 地下水超采治理效果的过程化评价 |
| 6.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 6.1.1 主题化指标库 |
| 6.1.2 评价指标优选 |
| 6.1.3 评价等级划分 |
| 6.2 评价方法选取调用 |
| 6.2.1 评价方法选取 |
| 6.2.2 方法的组件化 |
| 6.2.3 方法组件调用 |
| 6.3 评价结果及应用实例 |
| 6.3.1 指标数据来源 |
| 6.3.2 评价结果分析 |
| 6.3.3 结果的反馈优化 |
| 6.3.4 过程化评价实例 |
| 6.4 本章小结 |
| 7 地下水治理效果水位考核评估服务 |
| 7.1 水位考核指标制定方法 |
| 7.1.1 考核基本原理 |
| 7.1.2 指标计算方法 |
| 7.1.3 水位考核评分 |
| 7.2 水位考核评估计算示例 |
| 7.2.1 监测数据处理 |
| 7.2.2 水位指标确定 |
| 7.2.3 地下水位考核 |
| 7.3 水位考核业应用务系统 |
| 7.3.1 数据管理服务 |
| 7.3.2 基础信息服务 |
| 7.3.3 考核管理服务 |
| 7.4 本章小结 |
| 8 结论与展望 |
| 8.1 结论 |
| 8.2 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A 数字水网开发程序代码 |
| 附录B 博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