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大直径扩底桩在主楼及裙房无沉降缝及后浇带的应用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大直径扩底桩在主楼与裙房间不设沉降缝及后浇带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陈明菊[1](2016)在《大直径挖孔扩底压浆灌注桩设计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结合工程实例,探讨大直径挖孔扩底压浆灌注桩的设计思想及计算方法。

郗俊玲[2](2008)在《高层建筑结构主体与裙楼非独立布置方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层建筑的发展是商业化、工业化、城市化的需要。由于城市人口集中,用地紧张以及商业竞争的激烈化,促使高层建筑向多功能方向发展。根据使用功能的需要,有不少工程在高层主楼的一侧或两边布置有层数不多的裙房。由于主楼和裙房的荷载、刚度差异很大,通常会引起主楼和裙房基础之间过大的沉降差。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一直是工程界探索解决的难题之一。本文通过有限元计算方法,建立带裙房高层建筑与地基、基础共同作用的计算模型,对不同裙房层数、跨数及不同主楼层数的高层建筑与地基基础的共同作用进行了分析计算,得出了在整体连接的情况下,高层建筑主楼荷载和变形可通过裙房基础向外扩散,扩散范围有限。分析筏板厚度和地基土弹性模量等不同因素,对带裙房高层建筑结构基础沉降、基底反力的影响。列举了几个西安地区带裙房高层建筑的沉降观测实例,分析其结果,为主裙楼整体连接提供更有力的依据。通过大量的数值模拟分析,对高层建筑与裙房在整体连接的情况下上部结构,基础与地基的共同作用问题进行了研究。并结合数值分析,得出了筏基变形和地基反力分布特征,指出大底盘框架结构体系的工程性质同高层建筑与其连接的裙房基础密切相关的,并总结了共同作用的有效范围。

黄子贶[3](2007)在《沉降后浇带在高层建筑大底盘基础中的作用研究》文中提出在大底盘结构的桩筏基础中设置沉降后浇带既可以释放相当部分沉降差产生的不利影响,又可以满足建筑功能的要求,目前已被越来越多的工程应用。本文对沉降后浇带的设置方式及效果作了一定程度上量化的研究。本文假定了桩基沉降与荷载线性相关,用简化的桩土分析方法对桩筏基础分析,并采用荷载的变化来模拟后浇带封闭前后桩筏沉降和内力的变化。采用上述的分析假定可以相当程度上反映真实情况,同时在工程实际应用更为方便、直观。采用上述的分析方法,本文主要针对工程中最关注的后浇带设置位置及后浇带的封闭时间作了计算分析,归纳了随设置位置及封闭时间变化,沉降后浇带作用的变化规律,提出确定后浇带设置位置及后浇带的封闭时间的建议,对今后工程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郭志刚[4](2007)在《拔压共同作用下群桩竖向承载性状的有限元分析》文中提出抗压抗拔桩共同作用的基础形式在各种工程实际中得到广泛应用,抗压抗拔桩共同作用下的荷载性状已成为岩土工程界日益关注的热点课题。尽管已被大量使用,但抗压抗拔桩共同作用的基础形式的荷载传递机理到目前为止还不是很清楚。本文对均质土中抗压抗拔桩的承载性状开展有限元研究,建立桩土三维模型。本模型土体采用Mohr-Coulomb本构模型,用接触面单元模拟桩土的相互作用,采用ABAQUS有限元软件进行分析。模型不仅可以对承受上拔荷载的单桩-土体体系进行分析,还可以对承受下压荷载的单桩-土体体系进行分析,同时还可以将前两者进行对比分析。还研究了影响抗拔桩与抗压桩荷载-位移、桩侧摩阻力的发挥性状、桩身轴力的传递性状曲线的几种因素。分析抗压抗拔桩共同作用时的工作性能,然后在几种不同的群桩工况下,讨论抗拔桩和抗压桩群桩的荷载性能。本文的研究讨论认为,抗压抗拔桩有不同的荷载特性,得到了一些结论,可为实际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姚胜利[5](2006)在《桩端后注浆灌注桩承载力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灌注桩桩端后注浆技术是一种新型的技术,由此理论形成的桩端后注浆桩的应用有着广泛的前景。本文从模型试验、数值模拟、理论分析的角度对其进行较系统的研究,研究桩端后注浆技术在提高该类桩承载力的机理及桩承载性能与注浆技术参数之间的关系。通过模拟实验和现场实验,研究了在厚软土地质条件下的桩端注浆桩的P-S曲线、极限承载力和沉降、桩身轴力和摩擦力、桩端土体和桩侧土体应力分布情况。试验结果证实了注浆参数对桩基承载力有很大影响,并初步研究了注浆参数和承载力之间的关系。通过现场实验研究,初步建立了估算极限承载力的公式。通过数值模拟分析,后注浆使浆液强行挤入桩底渣土及桩底土,使桩端持力层土体压密加固,并形成桩底扩大端,大大提高桩端承载力,从而提高桩体承载力。桩端后注浆属压密灌浆,设计计算时,可按圆柱形扩散渗入灌浆理论确定注浆压力和注浆量。桩端注浆桩荷载曲线-沉降曲线与普通灌注桩比较,曲线呈“缓变型”,桩端注浆桩承载力比普通灌注桩承载力有显着提高。通过球(柱)孔考虑材料应变软化扩张理论问题在桩端注浆的研究,提出了计算端注浆桩的极限承载力的方法,并应用该方法计算的极限承载力和试验结果做了对比,表明了该方法能有效地估算端注浆桩的极限承载力。本文的研究分析为端注浆桩的设计和施工提供了很好的指导和借鉴。

吴世华,罗健雄,阎琳,刘义川[6](2003)在《大直径扩底桩在主楼与裙房间不设沉降缝及后浇带的应用》文中认为由于建筑功能和其他客观因素,往往要求主楼与裙房间不设沉降缝及后浇带.通过一个工程实例,阐述了利用大直径扩底桩解决高层建筑中主楼与裙房间沉降问题的一些条件.设计成果既安全又经济,对于相似工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

杨蓉观,钱世楷[7](2001)在《超高层建筑——南京新华大厦结构及基础工程设计》文中研究说明文章介绍了新华大厦结构体系的选择,超高超限所采取的结构措施,设计中采用的多种新技术。地基基础设计中合理确定桩型、承载力、桩位和底板厚度。长期沉降观测结果表明技术、经济上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钟志纯[8](2000)在《大直径扩底墩设计及主楼与裙房间不设沉降缝的应用》文中认为高层建筑基础方案及持力层的选定在设计中非常重要 .对于大直径扩底墩的设计 ,如何合理地确定墩身直径及扩底端直径是取得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 .对于缝的设置 ,往往因建筑功能的需要 ,希望主楼与裙房间不设缝或少设缝 .本文通过一个工程实例 ,阐述了大直径扩底墩截面尺寸确定方法及主楼与裙房间不设沉降缝的应用条件 ,可供设计人员参考 .

吴金维,王亚东,张利新[9](1999)在《刚性桩复合地基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简述了刚性桩复合地基及其工程特性,提供了将其用于超百米高层建筑的工程实例和设计计算方法,成功地用变厚度褥垫层消除了不均匀沉降。提出了采用复合地基尚需考虑的若干问题。刚性桩复合地基与传统桩基相比,经济、环境、社会效益显着。

张豁然,梁艳杰[10](1998)在《锦州地区高层建筑与裙房基础设计浅析》文中提出锦州地区高层建筑与裙房基础设计浅析张豁然梁艳杰(锦州市民用建筑设计院)在高层建筑的设计中,往往由于功能要求,要在其周围布置层数不多的裙房,用做门厅、餐厅、商店、车库等公共用房。按照国家现行的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及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要求,常常需要用沉降...

二、大直径扩底桩在主楼与裙房间不设沉降缝及后浇带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直径扩底桩在主楼与裙房间不设沉降缝及后浇带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2)高层建筑结构主体与裙楼非独立布置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概述
    1.2 带裙房高层建筑的设计及研究现状
    1.3 问题的提出
    1.4 上部结构、基础与地基的关系
        1.4.1 上部结构与基础关系
        1.4.2 基底反力与沉降关系
    1.5 共同作用理论发展历史及现状
    1.6 高层建筑基础设计中应用共同作用理论的意义
    1.7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 非独立布置方案分析方法及模型参数的确定
    2.1 带裙房高层建筑基础沉降计算方法的研究
        2.1.1 带裙房高层建筑基础沉降计算研究现状
        2.1.2 带裙房的高层建筑桩筏基础承载力机理
    2.2 当前工程中常用的沉降计算方法
    2.3 地基土模型简介
        2.3.1 线弹性模型
        2.3.2 弹性非线性模型
    2.4 地基参数的确定
        2.4.1 基床系数k的确定
        2.4.2 地基土的泊松比μ_0的确定
        2.4.3 地基土弹性模量E的确定
    2.5 满堂群桩基础的等效复合体模型
        2.5.1 群桩荷载传递机理研究现状概述
        2.5.2 满堂群桩基础的等效复合体模型
    2.6 本章小结
3 有限元分析方法简介及本文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3.1 有限元的提出与发展
    3.2 有限元基本过程
        3.2.1 参数化设计语言
        3.2.2 子结构法
    3.3 子结构法在带裙房高层建筑共同作用分析中的应用
        3.3.1 主楼结构刚度的凝聚
        3.3.2 裙房结构刚度的凝聚
    3.4 工程概况
    3.5 计算模型及参数的选取
    3.6 模型的建立
    3.7 共同作用分析
        3.7.1 裙房层数的影响分析
        3.7.2 主楼层数的影响分析
        3.7.3 裙房跨数的影响分析
    3.8 本章小结
4 不同设计参数对基底反力和变形的影响分析
    4.1 筏板厚度的影响分析
    4.2 地基土层弹性模量的影响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西安地区高层建筑与裙房连为整体时的沉降观测实例及分析
    5.1 沉降观测实例
    5.2 沉降变形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的研究成果及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3)沉降后浇带在高层建筑大底盘基础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概论
    1.1 桩筏基础在大底盘结构中的应用及存在的问题
    1.2 沉降后浇带应用的现状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采用简化桩土共同作用分析方法
    2.1 概述
    2.2 考虑桩土共同作用的简化分析方法
    2.3 采用倒楼盖法与简化桩土共同作用法的结果比较
    2.4 小结
第三章 设置沉降后浇带桩筏基础的简化计算理论
    3.1 概述
    3.2 设置沉降后浇带高层建筑沉降的发展规律
    3.3 考虑后浇带时桩筏基础的分析方法
    3.4 小结
第四章 带裙房筏基不同时期设置后浇带时的内力变化分析
    4.1 概述
    4.2 带裙房筏基未设后浇带时的内力分析结果
    4.3 设置沉降后浇带桩筏基础的具体分析方法
    4.4 沉降后浇带封闭的时间对桩筏基础的影响
    4.5 小结
第五章 沉降后浇带的设置位置对筏板内力的影响
    5.1 概述
    5.2 主楼沉降在筏基中的影响范围
    5.3 沉降后浇带设置在不同位置时对筏板内力的影响程度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结论
    6.2 开展进一步研究工作的思考
参考文献
致谢

(4)拔压共同作用下群桩竖向承载性状的有限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研究现状
    1.3 桩土相互作用研究综述
        1.3.1 荷载传递法
        1.3.2 弹性理论法
        1.3.3 剪切位移法
        1.3.4 有限单元法
        1.3.5 混合法
    1.4 桩土体系的荷载传递过程及破坏形态
        1.4.1 抗压桩-土体系的荷载传递过程及破坏形态
        1.4.2 抗拔桩-土体系的荷载传递过程及破坏形态
    1.5 本文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6 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岩土工程有限元分析原理
    2.1 引言
    2.2 有限元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步骤
        2.2.1 有限元的基本原理
        2.2.2 有限元的基本分析步骤
    2.3 三维八节点等参元
        2.3.1 三维八节点等参元的形函数、位移函数
        2.3.2 三维八节点等参元应力和应变的表达式
        2.3.3 三维八节点等参元单元刚度矩阵的构成
    2.4 材料非线性有限元法
        2.4.1 理想弹塑性本构方程的普遍表达式
        2.4.2 Mohr-Coulomb 模型
        2.4.3 非线性有限元分析方法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ABAQUS 程序的应用技术
    3.1 ABAQUS 功能简介
    3.2 ABAQUS 的分析模块和分析过程
        3.2.1 ABAQUS 的分析模块
        3.2.2 ABAQUS 的分析过程
        3.2.3 ABAQUS/CAE 的建模过程
    3.3 ABAQUS 中初始应力场的实现
    3.4 ABAQUS 模型的选取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竖向抗压抗拔单桩的承载性状研究
    4.1 概述
    4.2 计算模型及计算参数
        4.2.1 计算参数
        4.2.2 计算模型
    4.3 单桩的荷载位移曲线特征
        4.3.1 单桩的荷载-位移曲线与桩长的关系
        4.3.2 单桩的荷载-位移曲线与桩径的关系
        4.3.3 单桩的荷载-位移曲线与桩体弹性模量的关系
        4.3.4 单桩的荷载-位移曲线与土体弹性模量的关系
        4.3.5 单桩的荷载-位移曲线与其他因素的关系
    4.4 轴力分布
        4.4.1 单桩的轴力分布曲线与桩长的关系
        4.4.2 单桩的轴力分布曲线与桩径的关系
        4.4.3 单桩的轴力分布曲线与桩侧面摩擦系数的关系
    4.5 桩侧摩阻力分布
        4.5.1 单桩的侧摩阻力分布曲线与桩长的关系
        4.5.2 单桩的侧摩阻力分布曲线与桩径的关系
        4.5.3 单桩的侧摩阻力分布曲线与桩侧面摩擦系数的关系
    4.6 抗压桩和抗拔桩承载力比较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双桩拔压共同作用时的承载性状分析
    5.1 概述
    5.2 计算模型及计算参数
    5.3 桩周土应力场和位移场分析
    5.4 荷载位移曲线特征
        5.4.1 荷载-位移曲线与不同工况的关系
        5.4.2 荷载-位移曲线与桩间距的关系
        5.4.3 荷载-位移曲线与桩长的关系
        5.4.4 荷载-位移曲线与桩数的关系
    5.5 轴力分布曲线特征
        5.5.1 轴力分布曲线与不同工况的关系
        5.5.2 轴力分布曲线与桩间距的关系
        5.5.3 轴力分布曲线与桩长的关系
        5.5.4 轴力分布曲线与桩数的关系
    5.6 桩侧摩阻力分布曲线特征
        5.6.1 桩侧摩阻力分布曲线与不同工况的关系
        5.6.2 桩侧摩阻力分布曲线与桩间距的关系
        5.6.3 桩侧摩阻力分布曲线与桩长的关系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拔压共同作用下群桩的工程应用分析
    6.1 概述
    6.2 抗压抗拔桩在主楼和裙房中的应用
    6.3 单桩静载试验的深入分析
        6.3.1 静载试验的理论概述
        6.3.2 静载试验的有限元模拟计算
        6.3.3 静载试验的工程实例分析
    6.4 偏心荷载作用下的柱下群桩性状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建议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桩端后注浆灌注桩承载力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桩端后注浆技术出现的背景和概念
    1.2 桩端后注浆技术研究的现状
        1.2.1 注浆技术
        1.2.2 桩端后注浆桩施工工艺及工程应用现状
        1.2.3 工程应用现状
    1.3 理论研究现状
        1.3.1 桩土体系的荷载传递与简化模型
        1.3.2 影响荷载传递的因素
        1.3.3 单桩垂直荷载下的计算
    1.4 课题研究
        1.4.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3 课题研究的方法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灌注桩桩端后注浆技术模拟试验研究
    2.1 模拟试验原理
    2.2 相似准则和模化方法
        2.2.1 相似试验的相似准则
        2.2.2 实验原型的选取
        2.2.3 模拟化方法
        2.2.4 模拟试验装置
    2.3 模拟试验设计
        2.3.1 基本条件
        2.3.2 试验方案设计
        2.3.3 测试内容
        2.3.4 测试系统
    2.4 试验过程
        2.4.1 试验材料
        2.4.2 试验过程
    2.5 试验结果的处理和分析
        2.5.1 数据处理方法
        2.5.1.1 初值、零漂、导线电阻影响的修正方法
        2.5.1.2 试验比较
        2.5.2 桩端注浆桩承载性能评价
        2.5.3 桩身轴力分析
        2.5.3.1 不注浆桩轴力分析
        2.5.3.2 桩端注浆桩轴力分析
        2.5.4 土体应力分析
        2.5.4.1 桩端土体应力分析
        2.5.5 综合分析
        2.5.5.1 注浆提高承载力的机理分析
        2.5.5.2 注浆参数与承载力的关系
        2.5.5.3 注浆参数的选择和优化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现场实验研究
    3.1 工程实例
    3.2 计算结果和试桩结果
    3.3 结果对比和原因分析
        3.3.1 结果对比
        3.3.2 原因分析
    3.4 计算公式的建立
    3.5 工程验证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桩端注浆桩承载力性能的数值模拟研究
    4.1 数值模拟的目的
    4.2 数值分析计算模型
        4.2.1 计算模型假定
        4.2.2 桩土接触面性能模拟
        4.2.3 土体的非线形力学性能模拟
    4.3 荷载过程及模拟分析步骤
        4.3.1 桩端注浆桩成桩过程
        4.3.2 模拟分析步骤
    4.4 桩-土体系的平衡方程及求解
    4.5 桩端注浆桩工作性状分析
        4.5.1 荷载沉降曲线
        4.5.2 桩端注浆壮桩端阻力
        4.5.3 注浆压力对承载性能的影响
        4.5.4 浆液渗透性能
    4.6 算例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球(柱)孔扩张理论计算桩端注浆桩
    5.1 概述
    5.2 球孔扩张理论问题的推导
        5.2.1 基本假定
        5.2.2 基本方程
        5.2.3 弹性阶段的解答
        5.2.4 屈服准则
        5.2.5 塑性阶段的解答
        5.2.6 塑性区平均应变Δ的计算
        5.2.7 柱孔扩张理论问题介绍
    5.3 考虑材料损伤得球孔扩张理论问题的推导
    5.4 球(柱)孔扩张用于计算注浆桩
        5.4.1 桩端注浆桩桩端极限端阻力的计算步骤
    5.5 计算实例及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一.在试验部分进行了厚软土地质条件下的模拟试验和现场实验研究
    二.在数值模拟部分模拟研究了竖向荷载作用下桩端后压浆桩承载力特性。本部分主要结论为
    三.对桩端注浆桩的极限承载力进行了理论分析
参考文献

(6)大直径扩底桩在主楼与裙房间不设沉降缝及后浇带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工程概况
2 基础设计
    2.1 工程地质条件
    2.2 基础选型
    2.3 大直径人工扩底桩截面尺寸的确定
        2.3.1 桩身直径的确定
        2.3.2 扩底桩的扩底直径的确定
    2.4 沉降计算
3 不设沉降缝及后浇带的依据
4 结论

(8)大直径扩底墩设计及主楼与裙房间不设沉降缝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2 基础设计
    2.1 工程地质条件简介
    2.2 基础选型
    2.3 墩截面尺寸的确定
        2.3.1 墩身直径的确定
        (1) 应力法计算公式Q≤R, R=A·σ, A=π·d2/4.
        (2) 轴压比法计算公式Q≤R, R=A·u·fcA=π·d2/4
        2.3.2 扩底端直径D的确定
3 主楼与裙房间不设沉降缝的应用
4 结 语

四、大直径扩底桩在主楼与裙房间不设沉降缝及后浇带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大直径挖孔扩底压浆灌注桩设计及应用[J]. 陈明菊.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6(21)
  • [2]高层建筑结构主体与裙楼非独立布置方案研究[D]. 郗俊玲. 西安理工大学, 2008(12)
  • [3]沉降后浇带在高层建筑大底盘基础中的作用研究[D]. 黄子贶. 浙江大学, 2007(08)
  • [4]拔压共同作用下群桩竖向承载性状的有限元分析[D]. 郭志刚. 天津大学, 2007(04)
  • [5]桩端后注浆灌注桩承载力的研究[D]. 姚胜利. 合肥工业大学, 2006(04)
  • [6]大直径扩底桩在主楼与裙房间不设沉降缝及后浇带的应用[J]. 吴世华,罗健雄,阎琳,刘义川.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 2003(04)
  • [7]超高层建筑——南京新华大厦结构及基础工程设计[J]. 杨蓉观,钱世楷. 浙江建筑, 2001(S1)
  • [8]大直径扩底墩设计及主楼与裙房间不设沉降缝的应用[J]. 钟志纯.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S1)
  • [9]刚性桩复合地基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J]. 吴金维,王亚东,张利新. 建筑结构, 1999(07)
  • [10]锦州地区高层建筑与裙房基础设计浅析[J]. 张豁然,梁艳杰. 辽宁工学院学报, 1998(02)


后浇带论文 地基承载力论文 后注浆灌注桩论文 地基沉降论文 阻力系数论文

上一篇:武陵山野生果树种质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下一篇:新生儿高频振荡通气中下呼吸道细菌感染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