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爱秋,吴广勋,郑浩,杨月策[1](2021)在《不同药剂对“稻渔综合种养”稻田稻纵卷叶螟的防效及评价》文中研究指明采用1.6%狼毒素水乳剂1 500 mL/ha、1%苦皮藤素乳油1 050 mL/ha、20亿PIB/mL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悬浮剂1 200 mL/ha和35%氯虫苯甲酰胺水分散剂90 g/ha 4种农药在第三代稻纵卷叶螟低龄幼虫盛期对三江县"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的稻纵卷叶螟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药后7 d、15 d,1.6%狼毒素1 500 mL/ha的杀虫防效、保叶效果和持效性最好,但性价比中等;1%苦皮藤素1 050 m L/ha的防治效果和持效性次之,防治效果均达到90%以上,但其速杀性、性价比最高,对稻、鱼安全,水稻产量高,在防治水稻稻纵卷叶螟时,可以在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的稻田上大面积推广使用。
关朝阳[2](2021)在《白僵菌与无公害药剂对降香黄檀食叶害虫的协同增效作用》文中研究表明降香黄檀(Dalbergiao odorifera T.Chen),又名海南黄花梨等,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在用材和药用等方面具有重要经济价值。双线卷裙夜蛾为降香黄檀上的主要食叶害虫之一,区域性暴发严重。常采用化学手段对其进行防控,但是易出现抗药性、害虫再猖獗,污染环境等问题。球孢白僵菌能有效防控害虫又对环境影响弱,但会存在速效性差的缺点,利用其与高相容性的杀虫剂进行合理混配,可以提高药效和防治效率,减少化学药品的用量,对生态环境友好。本论文研究利用球孢白僵菌高毒力菌株HB-P-04的孢子粉,研制出球孢白僵菌油悬乳剂,并进行其对降香黄檀食叶害虫的林间防效;测定白僵菌与无公害药剂的相容性及其对降香黄檀食叶害虫的联合毒力;测定白僵菌与低浓度杀虫剂混用对降香黄檀食叶害虫的林间防效,建立以白僵菌杀虫剂与无公害药剂合理混用对降香黄檀食叶害虫高效防治技术。主要结果如下:(1)球孢白僵菌可分散油悬乳剂的研制。通过对白僵菌油悬乳剂的助剂的筛选,得出球孢白僵菌油悬乳剂的配方为3%孢子粉,10%溶剂油葵花籽油,2.5%乳化剂Triton X-100,1%分散剂木质素磺酸钠,0.35%增黏剂黄原胶,0.7%紫外保护剂纳米ZnO,0.1%抗氧化剂维生素C,82.35%蒸馏水。对配制的白僵菌油悬乳剂的质量指标检测后表明,该悬乳剂配方符合各项质量指标为合格品。使用球孢白僵菌油悬乳剂对降香黄檀双线卷裙夜蛾害虫进行室内毒力和林间防效试验。结果显示,在1×107孢子/ml的使用浓度下,白僵菌油悬乳剂对双线卷裙夜蛾幼虫的有效死亡率为75.56%,具有良好的杀虫效果。在林间试验下,白僵菌油悬乳剂对双线卷裙夜蛾幼虫的相对防效在15 d时达到78.26%,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2)白僵菌与无公害药剂相容性筛选及其对降香黄檀食叶害虫的联合毒力。通过测定九种无公害杀虫剂对白僵菌菌株HB-P-04的孢子萌发、产孢量及菌丝生长的影响,筛选出低浓度的高氯氟铃脲、甲维盐、吡虫啉、苦参碱与白僵菌相容性较好,并测定四种杀虫剂处理白僵菌的胞外蛋白酶含量,发现低浓度的苦参碱、吡虫啉对白僵菌胞外蛋白酶产生的抑制能力较弱,相容性良好。测定低浓度的杀虫剂与白僵菌混用的协同增效配比,发现白僵菌与苦参碱的混配剂体积比在1:4时的共毒系数最高,达到223.48,白僵菌与吡虫啉的混配剂体积比在1:1时的共毒系数最高,达到168.44,均显示出了明显增效作用。(3)白僵菌与低浓度杀虫剂混用对降香黄檀食叶害虫的林间防效。通过研究白僵菌与两种杀虫剂使用的先后顺序及间隔时间对降香黄檀食叶害虫协同增效作用,发现先使用白僵菌处理,间隔24 h后苦参碱处理表现出显着的协同增效作用,9 d的校正死亡率为92.86%。苦参碱与白僵菌混用剂处理组的林间试验结果在6 d时相对防效达到50%以上,在15 d时的虫口减退率达到82.10%,相对防效达到86.42%。先使用白僵菌处理,间隔12h后吡虫啉处理均表现出显着的协同增效作用,9d的校正死亡率为91.07%。吡虫啉与白僵菌混用剂处理组的林间试验结果在6 d时相对防效达到60%以上,在15 d时的虫口减退率达到86.78%,相对防效达到89.97%。两个混用剂处理组在各个时间点的阶段防效均高于白僵菌油悬乳剂的阶段防效。且15 d时的相对防效远高于白僵菌油悬乳剂。白僵菌与苦参碱、吡虫啉的混用方案能有效提高白僵菌对降香黄檀食叶害虫的林间防治效果,能够有效的防控降香黄檀双线卷裙夜蛾害虫的虫口密度。
苟玉萍[3](2021)在《异硫氰酸烯丙酯及CO2浓度升高对异迟眼蕈蚊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异迟眼蕈蚊Bradysia impatiens Johannsen食性广,在国外因为害凤仙花Impatiens balsamina而被首次记录,我国最早发现于食用菌和药用菌种植大棚。最近的调查发现,异迟眼蕈蚊对设施蔬菜(韭菜Allium tuberosum、葱Allium fistulosum和蒜A.sativum等),以及设施瓜果和花卉造成严重危害,在高温高湿的温室环境周年发生,世代重叠。农业生产中最常用的防治方法仍然是以化学农药灌根或直接喷药为主,但长期频繁用药,使异迟眼蕈蚊的抗药性显着增强,用药量进一步增加,导致环境污染严重,而且蔬菜、瓜果等产品农药残留量超标,威胁人们身体健康,因此,生产上对新的绿色防控技术需求很大。新近发现的十字花科植物提取物—异硫氰酸烯丙酯(Allyl isothiocyanate,AITC)因绿色、安全、低毒、低残留、易降解,已广泛用于多种仓储害虫的熏蒸防治,对地下害虫、杂草、线虫和病原菌也具有很好的作用活性。二氧化碳(carbon dioxide,CO2)是调节昆虫呼吸作用的重要气体,浓度升高(?10%)会促进昆虫呼吸,使气门保持永久开放。温室大棚设施内生态环境密闭性较好,能为AITC室内熏蒸和土壤熏蒸防控异迟眼蕈蚊提供良好环境。此外,生产中人们常采取措施对设施作物进行CO2富集,以增强光合作用,提高产量和品质。因此,CO2浓度适当升高对设施作物有利,基于高CO2浓度可以使昆虫气孔保持永久开放,我们将AITC与高CO2混用,以期增强异迟眼蕈蚊对AITC的吸收,达到提高防治效果的目的。本论文从毒理学、生态学、转录组学和代谢组学层面研究了异迟眼蕈蚊对AITC的响应机制;测定了AITC熏蒸剂与高CO2联用对异迟眼蕈蚊的作用活性;从生态学和生理学上探讨了异迟眼蕈蚊对CO2浓度升高的响应方式。得出以下主要结果:1.异硫氰酸烯丙酯(AITC)对异迟眼蕈蚊卵、幼虫、蛹、雌虫和雄虫均有良好的熏蒸活性,尤其对雌、雄成虫效果更明显;AITC对3龄幼虫熏蒸法测得的LC50为10.400μL/L,浸叶胃毒法测得的LC50为13.632μL/L;两种生测法亚致死浓度处理异迟眼蕈蚊3龄幼虫后,幼虫期和蛹期延长,化蛹率和羽化率减小,蛹的重量下降,雌虫繁殖力显着受到抑制,且熏蒸亚致死比浸叶胃毒亚致死对繁殖力的抑制作用更显着。2.AITC处理异迟眼蕈蚊转录组测序结果显示,雌虫体内共出现480个差异表达基因,雄虫体内共出现14856个差异表达基因。通过KEGG数据库的通路富集分析发现:(1)异迟眼蕈雌虫差异表达的上调基因在昆虫激素生物合成通路上显着富集,该通路中保幼激素酯酶(hormone esterase,JHE)基因被诱导上调表达;(2)差异表达的上调基因在药物代谢-细胞色素P450通路、细胞色素P450对外源物质代谢通路和谷胱甘肽代谢通路上也显着富集,而且这些通路出现了一个共同上调表达的基因—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GST)基因;(3)通过对JHE基因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 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 PCR)验证,得到的值与转录组数据FPKM值保持一致,证明转录组数据可靠。以上结果表明,AITC引起异迟眼蕈蚊激素、产卵和解毒等多种生物学过程的相关基因表达,其中JHE基因是调控AITC抑制异迟眼蕈蚊产卵的关键基因;GST基因在异迟眼蕈蚊对AITC解毒代谢过程中发挥积极的应答作用。3.AITC处理异迟眼蕈蚊后产生了大量的差异代谢物;采用层次聚类法鉴定共筛选出22种表达量显着上升的代谢物;对这些差异代谢物进行KEGG通路富集分析,有15条通路影响较显着;最终鉴定得到的关键代谢产物主要包括:L-丝氨酸、L-蛋氨酸、L-亮氨酸、L-天冬酰胺、DL-丝氨酸和牛磺酸等氨基酸类物质,这些物质可能与AITC对异迟眼蕈蚊的致病或致死机理具有重要作用,为异迟眼蕈蚊的防控提供新思路。4.增加CO2浓度可以提高AITC对异迟眼蕈蚊的熏蒸毒力,致死率显着提高,且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致死率高达100%;高CO2浓度胁迫后,异迟眼蕈蚊体内三种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活力均被显着诱导;AITC熏蒸处理后,SOD、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和羧酸酯酶(Car E)活力被显着诱导;AITC与高CO2双重胁迫之后,SOD、GST和Car E活力显着提高。5.CO2浓度升高,异迟眼蕈蚊成虫前期和总产卵前期先缩短后延长,在正常CO2浓度(NC=400 ppm)下分别为19.01和20.43 d,中等CO2浓度(MC=600 ppm)条件下最短(分别为14.48和15.59 d),高CO2浓度(HC=800 ppm)条件下最长(分别为19.98和21.41 d);雌成虫寿命随CO2浓度升高而逐渐缩短;产卵量先增加后减少,在NC浓度时为92.50粒,MC浓度增高到99.33粒,但HC浓度时产卵量较低(75.50粒)。异迟眼蕈蚊种群内禀增长率、净增殖率和周限增长率在MC浓度下均最高,而平均世代周期和种群加陪时间均最短;HC浓度时各种群参数值与之相反。6.CO2浓度升高影响寄主植物营养物质含量,进而间接影响异迟眼蕈蚊体内生理生化指标。韭菜叶片中可溶性糖、游离氨基酸含量随CO2浓度升高呈上升趋势,而可溶性蛋白含量则下降,对游离脂肪酸含量无显着影响;异迟眼蕈蚊体内糖原、可溶性糖、游离氨基酸含量均逐渐被诱导增加,可溶性蛋白含量则出现持续下降趋势,海藻糖和总脂肪含量则出现先增高后降低趋势。异迟眼蕈蚊体内生理指标含量与韭菜叶片营养物质含量相关,且这种相关性随CO2浓度升高而发生变化。研究结果为异迟眼蕈蚊的绿色防控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为植物源农药AITC的开发和大规模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也为CO2浓度升高后异迟眼蕈蚊的适生性提供参考依据。
姜文凤[4](2021)在《莱芜生姜害虫种类调查与主要害虫绿色防控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生姜作为济南市莱芜区主要经济作物之一,在农业生产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和耕作方式的改变,生姜主要害虫的种类和发生动态等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为明确姜田主要害虫的发生规律,制定简便有效的害虫防治方法,于2019年对莱芜区生姜主要害虫种类和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基于2019年调查结果在2020年开展生姜主要害虫的绿色防治技术研究。研究结果如下:2019年4月至2019年10月,调查发现害虫6目15科27种,主要为鳞翅目(Lepidoptera)、鞘翅目(Coleoptera)、半翅目(Hemiptera),其中生姜主要害虫多为鳞翅目害虫。按取食特性可分为,咀食叶类害虫4科10种,蛀食性害虫2科3种,刺吸式害虫3科3种,地下害虫6科11种。调查发现天敌3目4科5种。4种绿色防控技术对2种生姜主要害虫玉米螟和甜菜夜蛾防治效果进行比较表明,生物农药平均防效(86.35%,药后14 d)>性诱剂防效(69.16%)>频振式杀虫灯防效(58.59%)>高位棚式遮阳网防治效果(56.06%)。频振式杀虫灯防治区玉米螟和甜菜夜蛾的虫口减退率分别为67.74%和62.5%。性诱剂防治区玉米螟和甜菜夜蛾虫口减退率分别为81.66%和75.76%,性诱剂诱集效果明显好于杀虫灯。4种生物农药施药药后1 d,5%多杀霉素悬浮剂SC 2000倍液和5%虱螨脲乳油EC1000倍液与0.5%苦参碱水剂AS 500倍液和Bt悬浮剂SC(8000 IU/μl)300倍液相比,药效快且防效高。药后7 d,4种生物农药对玉米螟和甜菜夜蛾均有显着性防治效果。药后14 d,对玉米螟、甜菜夜蛾防效均达74%以上,表明这4种生物制剂药效持久且对生姜安全。杀虫灯、性诱剂、生物农药3种绿色防控区,诱杀害虫数量与益虫的益害比分别为1:39.1、1:90.9和1:37。相对于常规化学防治,绿色防控技术能够保护天敌,可以替代常规化学防治,在生姜生产过程中加以利用,提高生姜品质质量,促进提质增效。
田晓曦[5](2021)在《小菜蛾防治药剂筛选及农药减施增效作用研究》文中提出
林雅[6](2021)在《甜菜夜蛾SeNPV对化学杀虫剂的增效作用及增效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是浙北地区特色经济作物芦笋上的主要害虫之一。由于田间甜菜夜蛾抗药性的逐渐增加,大部分化学杀虫剂的药效降低,其防控越来越困难。甜菜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Spodoptera exigua Nucleo Polyhedro Virus,简称SeNPV)是具有应用前景的重要病原微生物,能够在宿主中造成病毒病流行,是甜菜夜蛾种群数量的重要调节因子。目前国内外对SeNPV和杀虫剂协同使用治理抗性甜菜夜蛾的技术尚未见报道。本研究监测了浙北地区芦笋种植园的甜菜夜蛾种群对11种杀虫剂的抗性水平,测定了SeNPV对11种杀虫剂的增效作用,评估了甲维盐和虫螨腈分别与甜菜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协同使用的田间防治效果,并进一步开展了甜菜夜蛾对甲维盐和虫螨腈分别与甜菜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协同作用的代谢机理研究,相关结果可为制定科学合理的甜菜夜蛾防治方法及抗性治理措施打下基础。研究结果如下:1.浙北地区芦笋种植园甜菜夜蛾抗性监测结果表明:甜菜夜蛾平湖种群对甲维盐的抗性最高(43.58倍),其次为乙基多杀菌素(17.88倍),对多杀霉素最敏感(1.21倍);甜菜夜蛾桐乡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抗性最高(22.57倍),其次为茚虫威(16.2倍),对溴氰虫酰胺最敏感(0.86倍)。两地甜菜夜蛾对甲维盐、乙基多杀菌素、茚虫威、虫螨腈和氟啶脲均具有一定程度的抗性,对虱螨脲、溴氰虫酰胺、甲氧虫酰肼、氟铃脲和多杀霉素都处于敏感水平(<5倍),对氯虫苯甲酰胺分别为敏感性下降(4.00倍)和中抗水平(22.57倍)。结合抗性监测区芦笋基地的用药情况来看,两地甜菜夜蛾对近两年用药较多的乙基多杀菌素、茚虫威和虫螨腈都已产生抗药性,之前已产生较高抗药性的甲维盐并没有因为这两年的停用而恢复药剂敏感度。2.SeNPV对化学杀虫剂的增效活性评估结果显示:当试虫对象为室内种群3龄幼虫时,亚致死剂量(LC25)SeNPV对氟啶脲、虱螨脲、氟铃脲、虫螨腈、乙基多杀菌素这5种杀虫剂有增效作用;当试虫对象为平湖种群3龄幼虫时,LC25 SeNPV对甲维盐、虫螨腈、氯虫苯甲酰胺、溴氰虫酰胺、甲氧虫酰肼、氟啶脲、虱螨脲、乙基多杀菌素、氟铃脲、茚虫威、多杀霉素这11种杀虫剂均具有增效作用;当试虫对象为桐乡种群3龄幼虫时,除了虱螨脲和甲氧虫酰肼这两种药剂,LC25 SeNPV对其余9种杀虫剂均具有增效作用。无论试虫是室内种群还是田间种群,亚致死剂量(LC25)甜菜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对虫螨腈、氟啶脲、氟铃脲和乙基多杀菌素均具有增效作用。3.SeNPV与两种化学杀虫剂协同使用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LC50 SeNPV+10%虫螨腈900 m L/hm2(500倍)处理药后6 d、10 d防效分别达75.15%、85.36%,与对照药剂10%虫螨腈1800 m L/hm2(500倍)相比显示出良好的持效性和杀虫效果;LC50 SeNPV(1.9×107 PIB/m L)+虫螨腈(900 m L/hm2)(1000倍)处理,药后3d、6 d、10 d的防效分别为64.49%、71.74%、80.48%,与对照药剂对应的61.50%、58.61%和71.03%的防效相比,虫螨腈使用量减少50%依然保持与对照药剂相当的防效,减药增效效果明显。在SeNPV与甲维盐的混配试验中,LC50 SeNPV+5%甲维盐900 g/hm2(1000倍)处理杀虫活性最高,药后3 d、6 d、10 d的防效分别为64.58%、60.36%、80.64%;LC25 SeNPV(9.9×106 PIB/m L)+甲维盐(900 g/hm2)(1000倍)处理和LC50 SeNPV(1.9×107 PIB/m L)+甲维盐(450 g/hm2)(2000倍)处理的防效也显着高于对照5%甲维盐900 g/hm2(1000倍)处理的防效,SeNPV同样显示优良的减药增效效果。试验也显示,由于田间环境比室内更为复杂,影响因素更多,所以甜菜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对化学杀虫剂的增效作用与其中病毒或杀虫剂的浓度不是线性关系。4.SeNPV与甲维盐、虫螨腈协同使用对幼虫体内解毒酶活性的影响研究显示:增效剂PBO对虫螨腈有明显拮抗作用,DEM对甲维盐有明显增效作用,TPP对虫螨腈有明显拮抗作用,而对甲维盐有明显的增效作用;结合甲维盐和虫螨腈分别单剂处理后幼虫体内酶比活力的变化情况,分析得出平湖种群甜菜夜蛾对甲维盐和虫螨腈的抗性分别与酯酶和多功能氧化酶活性变化相关;推测SeNPV对甲维盐的增效作用可能是由于SeNPV的加入可使部分因酯酶活性较高而无法被甲维盐直接致死的幼虫死亡;推测SeNPV对虫螨腈的增效作用可能是由于SeNPV提高了多功能氧化酶活性,从而促进了虫螨腈的转化作用,提升其致死活性;由于SeNPV与杀虫剂的致死机制不同,解毒代谢机制是不是SeNPV对化学杀虫剂增效作用的主要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林雅[7](2021)在《甜菜夜蛾SeNPV对化学杀虫剂的增效作用及增效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是浙北地区特色经济作物芦笋上的主要害虫之一。由于田间甜菜夜蛾抗药性的逐渐增加,大部分化学杀虫剂的药效降低,其防控越来越困难。甜菜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Spodoptera exigua Nucleo Polyhedro Virus,简称SeNPV)是具有应用前景的重要病原微生物,能够在宿主中造成病毒病流行,是甜菜夜蛾种群数量的重要调节因子。目前国内外对SeNPV和杀虫剂协同使用治理抗性甜菜夜蛾的技术尚未见报道。本研究监测了浙北地区芦笋种植园的甜菜夜蛾种群对11种杀虫剂的抗性水平,测定了SeNPV对11种杀虫剂的增效作用,评估了甲维盐和虫螨腈分别与甜菜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协同使用的田间防治效果,并进一步开展了甜菜夜蛾对甲维盐和虫螨腈分别与甜菜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协同作用的代谢机理研究,相关结果可为制定科学合理的甜菜夜蛾防治方法及抗性治理措施打下基础。研究结果如下:1.浙北地区芦笋种植园甜菜夜蛾抗性监测结果表明:甜菜夜蛾平湖种群对甲维盐的抗性最高(43.58倍),其次为乙基多杀菌素(17.88倍),对多杀霉素最敏感(1.21倍);甜菜夜蛾桐乡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抗性最高(22.57倍),其次为茚虫威(16.2倍),对溴氰虫酰胺最敏感(0.86倍)。两地甜菜夜蛾对甲维盐、乙基多杀菌素、茚虫威、虫螨腈和氟啶脲均具有一定程度的抗性,对虱螨脲、溴氰虫酰胺、甲氧虫酰肼、氟铃脲和多杀霉素都处于敏感水平(<5倍),对氯虫苯甲酰胺分别为敏感性下降(4.00倍)和中抗水平(22.57倍)。结合抗性监测区芦笋基地的用药情况来看,两地甜菜夜蛾对近两年用药较多的乙基多杀菌素、茚虫威和虫螨腈都已产生抗药性,之前已产生较高抗药性的甲维盐并没有因为这两年的停用而恢复药剂敏感度。2.SeNPV对化学杀虫剂的增效活性评估结果显示:当试虫对象为室内种群3龄幼虫时,亚致死剂量(LC25)SeNPV对氟啶脲、虱螨脲、氟铃脲、虫螨腈、乙基多杀菌素这5种杀虫剂有增效作用;当试虫对象为平湖种群3龄幼虫时,LC25 SeNPV对甲维盐、虫螨腈、氯虫苯甲酰胺、溴氰虫酰胺、甲氧虫酰肼、氟啶脲、虱螨脲、乙基多杀菌素、氟铃脲、茚虫威、多杀霉素这11种杀虫剂均具有增效作用;当试虫对象为桐乡种群3龄幼虫时,除了虱螨脲和甲氧虫酰肼这两种药剂,LC25 SeNPV对其余9种杀虫剂均具有增效作用。无论试虫是室内种群还是田间种群,亚致死剂量(LC25)甜菜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对虫螨腈、氟啶脲、氟铃脲和乙基多杀菌素均具有增效作用。3.SeNPV与两种化学杀虫剂协同使用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LC50 SeNPV+10%虫螨腈900 m L/hm2(500倍)处理药后6 d、10 d防效分别达75.15%、85.36%,与对照药剂10%虫螨腈1800 m L/hm2(500倍)相比显示出良好的持效性和杀虫效果;LC50 SeNPV(1.9×107 PIB/m L)+虫螨腈(900 m L/hm2)(1000倍)处理,药后3d、6 d、10 d的防效分别为64.49%、71.74%、80.48%,与对照药剂对应的61.50%、58.61%和71.03%的防效相比,虫螨腈使用量减少50%依然保持与对照药剂相当的防效,减药增效效果明显。在SeNPV与甲维盐的混配试验中,LC50 SeNPV+5%甲维盐900 g/hm2(1000倍)处理杀虫活性最高,药后3 d、6 d、10 d的防效分别为64.58%、60.36%、80.64%;LC25 SeNPV(9.9×106 PIB/m L)+甲维盐(900 g/hm2)(1000倍)处理和LC50 SeNPV(1.9×107 PIB/m L)+甲维盐(450 g/hm2)(2000倍)处理的防效也显着高于对照5%甲维盐900 g/hm2(1000倍)处理的防效,SeNPV同样显示优良的减药增效效果。试验也显示,由于田间环境比室内更为复杂,影响因素更多,所以甜菜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对化学杀虫剂的增效作用与其中病毒或杀虫剂的浓度不是线性关系。4.SeNPV与甲维盐、虫螨腈协同使用对幼虫体内解毒酶活性的影响研究显示:增效剂PBO对虫螨腈有明显拮抗作用,DEM对甲维盐有明显增效作用,TPP对虫螨腈有明显拮抗作用,而对甲维盐有明显的增效作用;结合甲维盐和虫螨腈分别单剂处理后幼虫体内酶比活力的变化情况,分析得出平湖种群甜菜夜蛾对甲维盐和虫螨腈的抗性分别与酯酶和多功能氧化酶活性变化相关;推测SeNPV对甲维盐的增效作用可能是由于SeNPV的加入可使部分因酯酶活性较高而无法被甲维盐直接致死的幼虫死亡;推测SeNPV对虫螨腈的增效作用可能是由于SeNPV提高了多功能氧化酶活性,从而促进了虫螨腈的转化作用,提升其致死活性;由于SeNPV与杀虫剂的致死机制不同,解毒代谢机制是不是SeNPV对化学杀虫剂增效作用的主要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付彩青[8](2020)在《西藏小菜蛾对常用药剂抗药性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小菜蛾(Plutellda xylostella L.)主要危害十字花科蔬菜。小菜蛾繁殖能力强,生活周期短,世代较多,分布于世界各地,是世界性的害虫。在农业上以化学防治为主,由于常年大量使用同种药剂,造成小菜蛾抗性快速发展,防控比较困难。西藏地区十字花科蔬菜的种植量大,小菜蛾发生普遍且严重,但对小菜蛾的抗性程度尚不明确。本次研究采用叶片浸药法对西藏6个地点的小菜蛾田间种群进行常用药剂的抗性测定,并进行了马来酸二乙酯、增效醚、磷酸三苯酯这三种增效剂与阿维菌素混配的室内毒力测定,以便杀虫剂发挥最佳药效。在抗药性测定结果基础上,通过对两种不同药剂混配的试验,筛选出具有增效作用的合理组合。本次研究明确了西藏6个地点对常用药剂的抗性现状,为田间防控小菜蛾制定合理可行策略,从而降低农药的过量使用,使杀虫剂的药效得到更好的发挥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室内采用叶片浸药法测定了西藏地区谢通门县、西藏农牧学院农场实习基地、日喀则市、林芝镇、米林县、拉萨市6个地点小菜蛾种群对阿维菌素、氰戊菊酯、吡虫啉、噻虫胺、高效氯氰菊酯5种药剂的抗药性程度。结果表明:6个地点小菜蛾田间种群对生产实践中常用5种杀虫剂的抗药性程度各不相同。西藏农牧学院农场实习基地、谢通门县、林芝镇、拉萨市、米林县小菜蛾田间种群对氰戊菊酯产生高水平抗性。日喀则市小菜蛾田间种群对氰戊菊酯的抗性达极高水平,抗性倍数达224.872倍;各地小菜蛾种群对噻虫胺抗性最低,谢通门县、米林县种群对噻虫胺抗性水平表现为敏感下降,其余4个地点对噻虫胺的抗性均属于低水平抗性;对吡虫啉的抗性,农场实习基地种群属低水平抗性,为15.178倍,谢通门县、日喀则市、米林县、林芝镇、拉萨市种群处于中等抗性;对高效氯氰菊酯的抗性,日喀则市、谢通门县、米林县种群呈高水平抗性,农场实习基地、林芝镇、拉萨市种群呈中等水平抗性;林芝镇、米林县、谢通门县、日喀则市4个地点小菜蛾田间种群对阿维菌素均处于高水平抗性,拉萨市、农场实习基地种群处于中等抗性水平。(2)测定西藏农牧学院农场实习基地小菜蛾田间种群对马来酸二乙酯(DEM)、增效醚(PBO)、磷酸三苯酯(TPP)3种增效剂与杀虫剂阿维菌素复配后的增效作用,筛选出理想增效剂的最佳复配比例组合。试验结果表明:阿维菌素与马来酸二乙酯(DEM)混配时,有效成分比为1:1时,毒效比最大,为2.08,且具有明显的增效效果,增效倍数可达2.53。阿维菌素分别与磷酸三苯酯(TPP)和增效醚(PBO)混配,有效成分比都为1:5时,毒效比最高,且都为2.00。阿维菌素与PBO有效成分比为1:5混配时,对小菜蛾3龄幼虫的增效效果不太明显,增效比仅为1.01。(3)在6个地点小菜蛾田间种群都处于高水平抗性的氰戊菊酯杀虫剂,与其它3种(噻虫胺、吡虫啉和高效氯氰菊酯)杀虫剂进行混配组合,对西藏农牧学院农场实习基地小菜蛾田间种群进行联合毒力测定,初步选取具有增效作用的配比组合,并且作进一步筛选,找到两种杀虫剂的最佳复配比例组合。试验结果表明:氰戊菊酯与吡虫啉两种杀虫剂混配后各处理组对小菜蛾的毒力均表现为相加作用。氰戊菊酯与高效氯氰菊酯混配,处理组(2)(5)(有效成分含量为1273.324+34.646、848.882+138.584)对小菜蛾3龄幼虫表现为相加作用,剩余9组处理均表现为拮抗作用。而氰戊菊酯与噻虫胺混配时,处理组(4)(6)(9)(10)(有效成分含量为990.363+50.473、707.402+84.122、282.961+134.595、141.480+151.420)这4个处理组对小菜蛾3龄幼虫均表现为增效作用,共毒因子分别为81.69、60.15、67.74、86.89。其中氰戊菊酯+噻虫胺(141.480+151.420)、氰戊菊酯+噻虫胺(282.961+134.595)两种药剂混用对小菜蛾田间种群增效作用较明显,共毒系数分别为126.23、130.25。
刘成[9](2020)在《乙基多杀菌素对4种农业靶标害虫的防治效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临沂是山东省重要的农业大市,其中保护地蔬菜种植面积全省第二,水稻种植面积较大。目前黄瓜上蓟马抗药性严重,瓜绢螟的发生连年加重,已经严重影响了黄瓜的种植管理;生姜上的斜纹夜蛾已经有抗药性,常用药剂难以防治;水稻田稻纵卷叶螟在局部田块发生严重,降低了水稻的产量。乙基多杀菌素具有高效、低毒性,低残留,对天敌、水生生物和环境友好的特点,它的结合位点与其他杀虫剂不同,对抗药性害虫有很好的防效,已经广泛应用于多种农业害虫的防治。本研究通过对比乙基多杀菌素与常用杀虫剂对黄瓜上的棕榈蓟马和瓜绢螟、生姜上的斜纹夜蛾、水稻的稻纵卷叶螟的田间防效,乙基多杀菌素与甲氧虫酰肼混配后对斜纹夜蛾幼虫的室内毒力,为乙基多杀菌素和乙多·甲氧虫在田间的推广应用提供数据支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乙基多杀菌素对棕榈蓟马的虫口减退率和相对防效都较高,显着高于其他3种害虫。推荐使用乙基多杀菌素1000倍,为害严重时使用750倍防治棕榈蓟马。推荐与5.7%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ME 1000倍交替使用,延缓蓟马抗性的上升。2、乙基多杀菌素处理对瓜绢螟的虫口减退率和相对防效随着时间的延长呈显着下降趋势。乙多·甲氧虫相对防效均随着药后时间的增长有所上升,在不同药后天数相对防效均达最高。推荐乙多·甲氧虫1000倍进行防治。3、乙基多杀菌素和乙多·甲氧虫对斜纹夜蛾的虫口减退率和相对防效处理随着药后时间的延长而显着提高。室内毒力测定发现,乙基多杀菌素与甲氧虫酰肼混配对斜纹夜蛾有显着的增效作用,共毒系数可达563.58。推荐乙基多杀菌素1000倍或乙多·甲氧虫1000倍进行防治。4、乙基多杀菌素处理稻纵卷叶螟的虫口减退率随着药后时间的延长呈显着下降趋势。乙多·甲氧虫处理在不同药后天数下均有最高相对防效。推荐使用乙多·甲氧虫1000倍对稻纵卷叶螟进行均匀喷雾防治。
凌汉[10](2019)在《2016-2018年江苏省水稻螟虫与飞虱发生和抗性调查及杀虫剂混配筛选》文中研究说明螟虫和飞虱是水稻生产的主要害虫,也是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近年来,部分种类的水稻螟虫和飞虱在我国一些地区呈加重发生的趋势。目前,化学防控仍是水稻螟虫和飞虱治理的主要手段,但由于其抗性问题日益突出,导致常用杀虫剂的防效下降,亟需开发高效的新型药剂或混配制剂。因此,本文首先对江苏省近三年的水稻螟虫和飞虱的田间及灯诱数据进行分析,并对2017和2018年南京市溧水区的田间越冬代水稻螟虫和飞虱进行了调查,以期明确其发生现状;其次,对水稻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Walker)和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Fallen)的抗性情况进行了测定,以期为田间用药提供指导;最后,针对二化螟和灰飞虱进行了高效混配药剂的筛选,以期延长“老药剂”的使用寿命。一、江苏省水稻螟虫和飞虱发生现状本文于2016年-2018年对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徐州市睢宁县、镇江市扬中市水稻螟虫和稻飞虱的田间普查数据和灯诱数据进行了分析,并对2017、2018年溧水区的田间越冬代水稻螟虫和飞虱进行了田间调查。结果显示:在2016年-2018年间,(1)三种稻飞虱总体轻发生,全省监测点的百穴虫量峰值介于0-397.99头之间(轻到偏轻发生)。(2)二化螟总体轻发生,局部地区大发生。睢宁县亩虫量峰值介于86.8-145头之间(轻发生),但2017年溧水区二化螟越冬代亩虫量达到1040.52头(大发生)。(3)大螟Sesamia inferens Walker总体中等发生,局部地区大发生。吴江区和睢宁县亩虫量峰值介于18-505头之间(轻至大发生),扬中市大螟田间未见。(4)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ee总体轻到偏轻发生。全省五(3)代亩虫卵量峰值介于3600-18000(头·粒)之间(轻至偏轻发生)。(5)三化螟Scirpophaga incertulas Walker全省田间和灯下未见。综上所述,未来水稻螟虫和飞虱应重点防治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ath)和灰飞虱,兼治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al)。重点防治稻纵卷叶螟和大螟,部分地区(如溧水区和睢宁县)要谨防二化螟加重为害。二、江苏省及周边部分地区二化螟和灰飞虱对常用药剂的抗性监测为了明确江苏省及周边地区水稻二化螟和灰飞虱抗性发生现状,为田间用药提供指导。(1)于2017-2018年使用点滴法测定了多个地区二化螟对多种常用药剂(氯虫苯甲酰胺、杀虫单、阿维菌素、氟雷拉纳)的抗性。结果显示,监测地区的二化螟对杀虫单为敏感至低水平抗性[抗性倍数(resistance ratio,RR)介于2.37-6.73倍之间],对阿维菌素为敏感性下降水平(RR介于3.11-3.50倍之间),对氟雷拉纳为敏感水平(RR介于为0.65-1.10倍之间),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抗性水平最高,为低至中等水平抗性(RR介于5.83倍-16.08倍之间)。因此,建议在江苏省减少田间氯虫苯甲酰胺的使用频次。(2)于2018年使用点滴法测定了吴江区灰飞虱对五种药剂(呋虫胺、乙虫腈、噻虫嗪、氟雷拉纳和吡虫啉)的抗性。结果显示,该区灰飞虱对五种杀虫剂均处于敏感水平(RR介于0.76-1.92倍之间),表明所测常用药剂在江苏省依然可作为主打药剂防治灰飞虱。三、防治二化螟和灰飞虱的高效混配杀虫剂的筛选本文通过点滴法和饲料混毒法测定了多种混配杀虫剂对二化螟和灰飞虱的毒力,以期筛选出高效的混配配比。本章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使用点滴法测定了氟雷拉纳与三种杀虫剂混配(毒死蜱、吡虫啉和甲维盐)对灰飞虱雌性成虫的联合作用,氟雷拉纳与毒死蜱混配后,配比为3:2时,其共毒系数(co-toxicity coefficient,CTC)为142.68,具有增效作用;与吡虫啉混配后,配比为1:4时表现出增效作用(CTC为141.52)。(2)通过饲料混毒法测定了溴虫氟苯双酰胺与6种杀虫剂(辛硫磷、乙虫腈、茚虫威、甲维盐、氯虫苯甲酰胺、稻丰散)混配对二化螟4龄幼虫的联合作用,结果表明:与茚虫威混配后,配比为1:1和20:1时具增效作用,CTC分别为152.60和191.15;与乙虫腈混配后,配比为20:1时CTC达到163.34。(3)使用点滴法测定了乙虫腈与4种杀虫剂(阿维菌素、氯虫苯甲酰胺、杀虫单、毒死蜱)混配对二化螟4龄幼虫的联合作用:乙虫腈与阿维菌素混配后,CTC介于84.81-157.54之间,其中配比为3:2时表现出增效作用(CTC为157.54)。因此,未来可以考虑使用氟雷拉纳与毒死蜱(配比为3:2)、氟雷拉纳与吡虫啉(配比为1:4)等混配配比防治灰飞虱;乙虫腈和阿维菌素混配(配比为2:3)时,溴虫氟苯双酰胺与乙虫腈混配时(配比为20:1)、茚虫威混配时(配比为1:1和20:1),对二化螟具有优异的增效作用,CTC均高于150。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田概况 |
| 1.2 供试药剂 |
| 1.3 试验方法 |
| 1.3.1 试验设计 |
| 1.3.2 施药时间及方法 |
| 1.4 栽培管理 |
| 1.5 调查记录方法 |
| 1.5.1 气象资料 |
| 1.5.2 虫口减退率等指标调查方法 |
| 1.5.3 水稻及鱼产量的调查方法 |
| 1.6 数据分析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安全性观察 |
| 2.2 防治效果 |
| 2.3 保叶效果 |
| 2.4 杀虫性价比 |
| 2.5 产量分析 |
| 3 小结与建议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降香黄檀概述 |
| 1.2 降香黄檀食叶害虫发生现状及防治进展 |
| 1.3 白僵菌研究进展 |
| 1.3.1 白僵菌分类及致病机理 |
| 1.3.2 白僵菌致病力影响因素 |
| 1.3.3 白僵菌制剂研究 |
| 1.4 虫生真菌和杀虫剂的联合应用 |
| 1.4.1 虫生真菌与杀虫剂的相容性 |
| 1.4.2 真菌杀虫剂与低用量杀虫剂的田间联合应用 |
| 1.5 本课题来源,目的意义,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 1.5.1 课题来源 |
| 1.5.2 目的意义 |
| 1.5.3 主要研究内容 |
| 1.5.4 技术路线 |
| 2 球孢白僵菌可分散油悬乳剂的研制 |
| 2.1 材料与仪器 |
| 2.1.1 供试菌株 |
| 2.1.2 供试虫源 |
| 2.1.3 供试培养基 |
| 2.1.4 主要试剂及仪器 |
| 2.2 试验方法 |
| 2.2.1 球孢白僵菌HB-P-04孢子粉的制备 |
| 2.2.2 球孢白僵菌油悬乳剂的载体油筛选 |
| 2.2.3 球孢白僵菌油悬乳剂的乳化剂筛选 |
| 2.2.4 球孢白僵菌油悬乳剂的分散剂筛选 |
| 2.2.5 球孢白僵菌油悬乳剂的增黏剂筛选 |
| 2.2.6 球孢白僵菌油悬乳剂的紫外保护剂筛选 |
| 2.2.7 球孢白僵菌油悬乳剂整体质量指标检测 |
| 2.2.8 球孢白僵菌油悬乳剂对降香黄檀食叶害虫的防效评价 |
| 2.2.9 数据处理 |
| 2.3 结果与分析 |
| 2.3.1 球孢白僵菌HB-P-04孢子粉的质量指标 |
| 2.3.2 球孢白僵菌油悬乳剂的载体油筛选 |
| 2.3.3 球孢白僵菌油悬乳剂的乳化剂筛选 |
| 2.3.4 球孢白僵菌油悬乳剂的分散剂筛选 |
| 2.3.5 球孢白僵菌油悬乳剂的增黏剂筛选 |
| 2.3.6 球孢白僵菌油悬乳剂的紫外保护剂筛选 |
| 2.3.7 球孢白僵菌悬乳剂的研制 |
| 2.3.8 球孢白僵菌油悬乳剂质量控制指标检测 |
| 2.3.9 球孢白僵菌油悬乳剂对降香黄檀食叶害虫的防效评价 |
| 2.4 小结与讨论 |
| 3 白僵菌与无公害药剂相容性筛选及其对降香黄檀食叶害虫的联合毒力 |
| 3.1 材料与仪器 |
| 3.1.1 供试菌株 |
| 3.1.2 供试虫源 |
| 3.1.3 供试培养基 |
| 3.1.4 主要试剂及仪器 |
| 3.2 试验方法 |
| 3.2.1 无公害杀虫剂与白僵菌的相容性测定 |
| 3.2.2 白僵菌胞外蛋白酶含量测定 |
| 3.2.3 白僵菌与无公害药剂对降香黄檀食叶害虫的联合毒力 |
| 3.2.4 数据处理 |
| 3.3 结果与分析 |
| 3.3.1 无公害杀虫剂与白僵菌的相容性测定 |
| 3.3.2 白僵菌胞外蛋白酶含量测定 |
| 3.3.3 白僵菌与无公害药剂对降香黄檀食叶害虫的联合毒力 |
| 3.4 小结与讨论 |
| 4 白僵菌与低浓度杀虫剂混用对降香黄檀食叶害虫的林间防效 |
| 4.1 试验材料 |
| 4.1.1 供试菌株 |
| 4.1.2 供试虫源 |
| 4.1.3 主要试剂 |
| 4.2 试验方法 |
| 4.2.1 白僵菌与杀虫剂的使用顺序和时间对双线卷群夜蛾的协同作用的影响 |
| 4.2.2 白僵菌油悬乳剂与无公害药剂混合使用的林间防效 |
| 4.2.3 数据处理 |
| 4.3 结果与分析 |
| 4.3.1 白僵菌与杀虫剂的使用顺序和时间对双线卷群夜蛾的协同作用的影响 |
| 4.3.2 白僵菌油悬乳剂与无公害杀虫剂林间混合使用的防效评价 |
| 4.4 小结与讨论 |
| 5 结论与展望 |
| 5.1 主要结论 |
| 5.2 主要创新点 |
| 5.3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Summary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1.1 异迟眼蕈蚊研究概况 |
| 1.1.1 形态体征、生活习性及为害 |
| 1.1.2 发生规律 |
| 1.1.3 发生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
| 1.1.4 防治策略 |
| 1.2 植物源杀虫剂概况 |
| 1.2.1 植物源杀虫剂简介 |
| 1.2.2 杀虫植物资源及活性成分 |
| 1.3 异硫氰酸烯丙酯概况 |
| 1.3.1 异硫氰酸烯丙酯简介 |
| 1.3.2 异硫氰酸酯类化合物的提炼步骤简介 |
| 1.3.3 异硫氰酸烯丙酯的杀菌活性 |
| 1.3.4 异硫氰酸烯丙酯的除杂草活性 |
| 1.3.5 异硫氰酸烯丙酯的杀虫活性 |
| 1.3.6 异硫氰酸烯丙酯的作用机制概述 |
| 1.4 转录组学概况 |
| 1.4.1 转录组学简介 |
| 1.4.2 转录组学的研究方法 |
| 1.4.3 转录组学在调控昆虫生殖方面的应用 |
| 1.5 代谢组学概况 |
| 1.5.1 代谢组学简介 |
| 1.5.2 非靶向代谢组学在昆虫领域的研究进展 |
| 1.6 设施作物概况 |
| 1.6.1 设施作物简介 |
| 1.6.2 温室大棚环境条件及常见虫害 |
| 1.6.3 防治策略 |
| 1.7 大气CO_2浓度变化趋势及对昆虫的影响 |
| 1.7.1 大气CO_2浓度变化趋势分析 |
| 1.7.2 CO_2浓度升高对昆虫的影响 |
| 1.7.3 CO_2 对熏蒸剂的作用 |
| 1.8 研究背景及意义 |
| 1.8.1 研究背景 |
| 1.8.2 研究意义 |
| 1.9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 1.9.1 研究内容 |
| 1.9.2 技术路线 |
| 第二章 异硫氰酸烯丙酯对异迟眼蕈蚊的作用活性及亚致死效应 |
| 2.1 材料与方法 |
| 2.1.1 供试寄主植物 |
| 2.1.2 供试昆虫 |
| 2.1.3 试剂及仪器 |
| 2.1.4 配药 |
| 2.1.5 熏蒸法 |
| 2.1.6 浸叶法 |
| 2.1.7 AITC亚致死浓度对异迟眼蕈蚊3 龄幼虫后续发育的影响 |
| 2.1.8 数据处理与分析 |
| 2.2 结果 |
| 2.2.1 AITC对异迟眼蕈蚊的生物活性分析 |
| 2.2.2 AITC异迟眼蕈蚊各虫态的存活率分析 |
| 2.2.3 AITC亚致死浓度对异迟眼蕈蚊幼虫发育历期的影响 |
| 2.2.4 AITC亚致死浓度对异迟眼蕈蚊蛹期和蛹重的影响 |
| 2.2.5 AITC亚致死浓度对异迟眼蕈蚊化蛹率和羽化率的影响 |
| 2.2.6 AITC亚致死浓度对异迟眼蕈蚊成虫寿命及繁殖力的影响 |
| 2.3 讨论 |
| 2.4 小结 |
| 第三章 异硫氰酸烯丙酯对异迟眼蕈蚊转录组学的影响 |
| 3.1 材料与方法 |
| 3.1.1 供试寄主植物 |
| 3.1.2 供试昆虫 |
| 3.1.3 试剂及仪器 |
| 3.1.4 测序样品准备 |
| 3.1.5 c DNA文库构建 |
| 3.1.6 转录组测序 |
| 3.1.7 序列拼接和功能注释 |
| 3.1.8 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 |
| 3.1.9 数据处理与分析 |
| 3.2 结果 |
| 3.2.1 测序质量评估 |
| 3.2.2 Unigene功能注释 |
| 3.2.3 GO功能分类 |
| 3.2.4 KEGG功能分类 |
| 3.2.5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
| 3.2.6 差异表达基因GO注释与分类 |
| 3.2.7 差异基因的KEGG通路富集分析 |
| 3.2.8 差异基因的实时荧光定量验证 |
| 3.3 讨论 |
| 3.4 小结 |
| 第四章 异硫氰酸烯丙酯对异迟眼蕈蚊非靶向代谢组学的影响 |
| 4.1 材料与方法 |
| 4.1.1 供试寄主植物 |
| 4.1.2 供试昆虫 |
| 4.1.3 设备及试剂 |
| 4.1.4 样品准备 |
| 4.1.5 样本提取方法 |
| 4.1.6 色谱-质谱分析 |
| 4.1.7 数据分析流程 |
| 4.2 结果 |
| 4.2.1 样本质控分析 |
| 4.2.2 代谢物化学分类归属统计 |
| 4.2.3 组间PLS-DA分析 |
| 4.2.4 组间差异显着的代谢物 |
| 4.2.5 差异代谢物热图分析 |
| 4.2.6 差异代谢物KEGG通路分析 |
| 4.3 讨论 |
| 4.4 小结 |
| 第五章 AITC与高CO_2联用对异迟眼蕈蚊的熏蒸效率及酶活力的影响 |
| 5.1 材料与方法 |
| 5.1.1 供试韭菜 |
| 5.1.2 供试昆虫 |
| 5.1.3 试剂及仪器 |
| 5.1.4 幼虫的高CO2 胁迫 |
| 5.1.5 AITC与高CO_2联用对幼虫的双重胁迫 |
| 5.1.6 抗氧化酶、解毒酶和消化酶活力检测 |
| 5.1.7 数据处理与分析 |
| 5.2 结果 |
| 5.2.1 AITC与高CO_2联用对异迟眼蕈蚊致死率的影响 |
| 5.2.2 AITC熏蒸、CO_2浓度及其交互作用对异迟眼蕈蚊死亡率影响的方差分析 |
| 5.2.3 AITC与高CO_2联用对异迟眼蕈蚊抗氧化酶活力的影响 |
| 5.2.4 AITC与高CO_2联用对异迟眼蕈蚊解毒酶活力的影响 |
| 5.2.5 AITC与高CO_2联用对异迟眼蕈蚊消化酶活力的影响 |
| 5.2.6 AITC熏蒸、CO_2浓度及其交互作用对异迟眼蕈蚊酶活力影响的方差分析 |
| 5.3 讨论 |
| 5.4 小结 |
| 第六章 CO_2浓度升高对异迟眼蕈蚊生长繁殖的影响 |
| 6.1 材料与方法 |
| 6.1.1 供试寄主植物 |
| 6.1.2 供试昆虫 |
| 6.1.3 异迟眼蕈蚊生长发育指标的测定 |
| 6.1.4 异迟眼蕈蚊年龄-阶段两性生命表的建立 |
| 6.1.5 不同CO_2浓度对异迟眼蕈蚊存活率的影响 |
| 6.1.6 不同CO_2浓度对异迟眼蕈蚊繁殖力的影响 |
| 6.1.7 不同CO_2浓度对异迟眼蕈蚊寿命期望的影响 |
| 6.1.8 不同CO_2浓度对异迟眼蕈蚊各虫态繁殖值的影响 |
| 6.1.9 不同CO_2浓度对异迟眼蕈蚊种群参数的影响 |
| 6.1.10 数据分析 |
| 6.2 结果 |
| 6.2.1 不同CO_2浓度对异迟眼蕈蚊生长发育指标的影响 |
| 6.2.2 不同CO_2浓度对异迟眼蕈蚊各虫态存活率的影响 |
| 6.2.3 不同CO_2浓度对异迟眼蕈蚊种群存活率及繁殖力的影响 |
| 6.2.4 不同CO_2浓度对异迟眼蕈蚊各虫态寿命期望值的影响 |
| 6.2.5 不同CO_2浓度对异迟眼蕈蚊各虫态繁殖值的影响 |
| 6.2.6 不同CO_2浓度对异迟眼蕈蚊种群参数的影响 |
| 6.3 讨论 |
| 6.4 小结 |
| 第七章 CO_2浓度升高通过食物链对异迟眼蕈蚊生理特性的影响 |
| 7.1 材料与方法 |
| 7.1.1 供试寄主植物 |
| 7.1.2 供试昆虫 |
| 7.1.3 试剂及仪器 |
| 7.1.4 样品收集 |
| 7.1.5 生理指标测定方法 |
| 7.1.6 数据分析 |
| 7.2 结果 |
| 7.2.1 CO_2浓度升高对韭菜营养物质含量的影响 |
| 7.2.2 CO_2浓度升高对异迟眼蕈蚊生理指标的影响 |
| 7.2.3 韭菜营养物质含量与异迟眼蕈蚊生理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 7.3 讨论 |
| 7.4 小结 |
| 第八章 总体结论与展望 |
| 8.1 总体结论 |
| 8.2 创新点 |
| 8.3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导师简介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1 前言 |
| 1.1 生姜生产概况 |
| 1.1.1 生姜概况 |
| 1.1.2 生姜的营养与药用价值 |
| 1.1.3 生姜的产业发展 |
| 1.2 生姜主要害虫发生规律与为害特点 |
| 1.2.1 生姜害虫发生概况 |
| 1.2.2 玉米螟 |
| 1.2.3 甜菜夜蛾 |
| 1.3 绿色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
| 1.3.1 农业防治 |
| 1.3.2 物理防治 |
| 1.3.3 生物防治 |
| 1.3.3.1 利用天敌防治 |
| 1.3.3.2 性诱剂防治 |
| 1.3.3.3 生物制剂防治 |
|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试验地概况 |
| 2.2 试验材料 |
| 2.3 主要害虫调查 |
| 2.3.1 地上害虫调查 |
| 2.3.2 地下害虫调查 |
| 2.3.3 天敌调查 |
| 2.4 绿色防控技术研究 |
| 2.4.1 试验地点及时间 |
| 2.4.2 试验设计 |
| 2.4.2.1 遮阳网调控技术 |
| 2.4.2.2 频振式杀虫灯防治试验 |
| 2.4.2.3 性诱剂防治试验 |
| 2.4.2.4 生物农药防治试验 |
| 2.5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
| 2.5.1 调查项目与统计 |
| 2.5.2 防治效果分析 |
| 3 结果与分析 |
| 3.1 生姜害虫及天敌种类调查结果 |
| 3.1.1 生姜主要害虫种类 |
| 3.1.2 生姜主要天敌种类 |
| 3.2 生姜主要害虫发生动态 |
| 3.3 绿色防控技术研究结果 |
| 3.3.1 遮阳网调控防治结果 |
| 3.3.2 频振式杀虫灯防治结果 |
| 3.3.2.1 诱捕成虫数量及益害比 |
| 3.3.2.2 频振式杀虫灯防治效果 |
| 3.3.3 性诱剂诱捕器防治结果 |
| 3.3.3.1 诱捕成虫数量 |
| 3.3.3.2 性诱剂诱捕器防治效果 |
| 3.3.4 生物农药防治结果 |
| 3.3.4.1 生物农药防治效果 |
| 3.3.4.1.1 生物农药对玉米螟的防治效果 |
| 3.3.4.1.2 生物农药对甜菜夜蛾的防治效果 |
| 3.3.5 4种绿色防控方法效果比较 |
| 3.3.5.1 防治效果比较 |
| 3.3.5.2 防治区内天敌数量变化 |
| 4 讨论 |
| 4.1 姜田害虫动态 |
| 4.2 绿色防控技术 |
| 4.2.1 高位遮阳网生态调控 |
| 4.2.2 频振式杀虫灯防治 |
| 4.2.3 性诱剂防治 |
| 4.2.4 生物农药防治 |
| 4.3 4种绿色防控技术对姜田天敌的影响 |
| 5 结论 |
| 创新点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文献综述 |
| 1.1 甜菜夜蛾概述 |
| 1.1.1 甜菜夜蛾生物学特性 |
| 1.1.2 甜菜夜蛾为害情况 |
| 1.1.3 甜菜夜蛾抗性现状 |
| 1.1.4 甜菜夜蛾抗药性机理 |
| 1.1.4.1 表皮穿透性的降低 |
| 1.1.4.2 解毒酶活性的增强 |
| 1.1.4.3 神经系统敏感性的下降 |
| 1.1.4.4 抗性遗传 |
| 1.1.5 甜菜夜蛾综合治理 |
| 1.1.5.1 完善预测预报与抗性监测工作 |
| 1.1.5.2 培养科学与传统相结合的新型农民 |
| 1.1.5.3 农业防治 |
| 1.1.5.4 物理防治 |
| 1.1.5.5 生物防治 |
| 1.1.5.6 化学防治 |
| 1.2 核型多角体病毒概述 |
| 1.2.1 杆状病毒杀虫剂 |
| 1.2.2 甜菜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 |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 2 甜菜夜蛾对化学杀虫剂的抗药性监测 |
| 2.1 材料与方法 |
| 2.1.1 试验材料 |
| 2.1.1.1 供试甜菜夜蛾 |
| 2.1.1.2 供试药剂 |
| 2.1.1.3 试验器材 |
| 2.1.2 试验方法 |
| 2.1.2.1 室内毒力测定方法 |
| 2.1.2.2 抗性检测区田间用药调查 |
| 2.1.2.3 数据处理 |
| 2.2 结果与分析 |
| 2.2.1 甜菜夜蛾敏感基线 |
| 2.2.2 甜菜夜蛾抗性监测 |
| 2.2.2.1 平湖监测点 |
| 2.2.2.2 桐乡监测点 |
| 2.2.3 浙北地区芦笋地用药情况 |
| 2.3 讨论 |
| 3 SeNPV对化学杀虫剂的增效活性评估 |
| 3.1 材料与方法 |
| 3.1.1 试验材料 |
| 3.1.1.1 供试昆虫 |
| 3.1.1.2 供试药剂 |
| 3.1.1.3 试验器材 |
| 3.1.2 试验方法 |
| 3.1.2.1 SeNPV室内毒力测定 |
| 3.1.2.2 SeNPV对化学杀虫剂的增效活性测定 |
| 3.1.2.3 数据处理 |
| 3.2 结果与分析 |
| 3.2.1 SeNPV室内毒力测定结果 |
| 3.2.1.1 SeNPV对室内种群致病力测定 |
| 3.2.1.2 SeNPV对平湖种群致病力测定 |
| 3.2.1.3 SeNPV对桐乡种群致病力测定 |
| 3.2.2 SeNPV对化学杀虫剂增效活性评估结果 |
| 3.2.2.1 SeNPV对室内种群增效活性评估 |
| 3.2.2.2 SeNPV对平湖种群增效活性评估 |
| 3.2.2.3 SeNPV对桐乡种群增效活性评估 |
| 3.3 讨论 |
| 4 SeNPV与甲维盐、虫螨腈协同使用的田间防效评估 |
| 4.1 材料与方法 |
| 4.1.1 试验材料 |
| 4.1.1.1 供试场地 |
| 4.1.1.2 供试药剂 |
| 4.1.1.3 试验器材 |
| 4.1.2 试验方法 |
| 4.1.2.1 试验设计 |
| 4.1.2.2 调查方法 |
| 4.1.2.3 数据处理 |
| 4.2 结果与分析 |
| 4.2.1 SeNPV与虫螨腈协同使用的田间防效 |
| 4.2.2 SeNPV与甲维盐协同使用的田间防效 |
| 4.3 讨论 |
| 5 SeNPV对甲维盐、虫螨腈的增效机制研究 |
| 5.1 材料与方法 |
| 5.1.1 试验材料 |
| 5.1.1.1 供试虫源 |
| 5.1.1.2 供试药剂 |
| 5.1.1.3 试验器材 |
| 5.1.2 试验方法 |
| 5.1.2.1 增效剂试验 |
| 5.1.2.2 甜菜夜蛾幼虫解毒酶活性测定 |
| 5.1.2.3 数据处理 |
| 5.2 结果与分析 |
| 5.2.1 增效剂对甲维盐和虫螨腈的增效作用 |
| 5.2.2 SeNPV与甲维盐协同使用对MFO活性影响 |
| 5.2.3 SeNPV与甲维盐协同使用对GSTs活性影响 |
| 5.2.4 SeNPV与甲维盐协同使用对CarE活性影响 |
| 5.2.5 SeNPV与虫螨腈协同使用对MFO活性影响 |
| 5.2.6 SeNPV与虫螨腈协同使用对GSTs活性影响 |
| 5.2.7 SeNPV与虫螨腈协同使用对CarE活性影响 |
| 5.3 讨论 |
| 6 总结与展望 |
| 6.1 总结 |
| 6.2 本文创新和不足之处 |
| 6.3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研究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文献综述 |
| 1.1 甜菜夜蛾概述 |
| 1.1.1 甜菜夜蛾生物学特性 |
| 1.1.2 甜菜夜蛾为害情况 |
| 1.1.3 甜菜夜蛾抗性现状 |
| 1.1.4 甜菜夜蛾抗药性机理 |
| 1.1.4.1 表皮穿透性的降低 |
| 1.1.4.2 解毒酶活性的增强 |
| 1.1.4.3 神经系统敏感性的下降 |
| 1.1.4.4 抗性遗传 |
| 1.1.5 甜菜夜蛾综合治理 |
| 1.1.5.1 完善预测预报与抗性监测工作 |
| 1.1.5.2 培养科学与传统相结合的新型农民 |
| 1.1.5.3 农业防治 |
| 1.1.5.4 物理防治 |
| 1.1.5.5 生物防治 |
| 1.1.5.6 化学防治 |
| 1.2 核型多角体病毒概述 |
| 1.2.1 杆状病毒杀虫剂 |
| 1.2.2 甜菜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 |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 2 甜菜夜蛾对化学杀虫剂的抗药性监测 |
| 2.1 材料与方法 |
| 2.1.1 试验材料 |
| 2.1.1.1 供试甜菜夜蛾 |
| 2.1.1.2 供试药剂 |
| 2.1.1.3 试验器材 |
| 2.1.2 试验方法 |
| 2.1.2.1 室内毒力测定方法 |
| 2.1.2.2 抗性检测区田间用药调查 |
| 2.1.2.3 数据处理 |
| 2.2 结果与分析 |
| 2.2.1 甜菜夜蛾敏感基线 |
| 2.2.2 甜菜夜蛾抗性监测 |
| 2.2.2.1 平湖监测点 |
| 2.2.2.2 桐乡监测点 |
| 2.2.3 浙北地区芦笋地用药情况 |
| 2.3 讨论 |
| 3 SeNPV对化学杀虫剂的增效活性评估 |
| 3.1 材料与方法 |
| 3.1.1 试验材料 |
| 3.1.1.1 供试昆虫 |
| 3.1.1.2 供试药剂 |
| 3.1.1.3 试验器材 |
| 3.1.2 试验方法 |
| 3.1.2.1 SeNPV室内毒力测定 |
| 3.1.2.2 SeNPV对化学杀虫剂的增效活性测定 |
| 3.1.2.3 数据处理 |
| 3.2 结果与分析 |
| 3.2.1 SeNPV室内毒力测定结果 |
| 3.2.1.1 SeNPV对室内种群致病力测定 |
| 3.2.1.2 SeNPV对平湖种群致病力测定 |
| 3.2.1.3 SeNPV对桐乡种群致病力测定 |
| 3.2.2 SeNPV对化学杀虫剂增效活性评估结果 |
| 3.2.2.1 SeNPV对室内种群增效活性评估 |
| 3.2.2.2 SeNPV对平湖种群增效活性评估 |
| 3.2.2.3 SeNPV对桐乡种群增效活性评估 |
| 3.3 讨论 |
| 4 SeNPV与甲维盐、虫螨腈协同使用的田间防效评估 |
| 4.1 材料与方法 |
| 4.1.1 试验材料 |
| 4.1.1.1 供试场地 |
| 4.1.1.2 供试药剂 |
| 4.1.1.3 试验器材 |
| 4.1.2 试验方法 |
| 4.1.2.1 试验设计 |
| 4.1.2.2 调查方法 |
| 4.1.2.3 数据处理 |
| 4.2 结果与分析 |
| 4.2.1 SeNPV与虫螨腈协同使用的田间防效 |
| 4.2.2 SeNPV与甲维盐协同使用的田间防效 |
| 4.3 讨论 |
| 5 SeNPV对甲维盐、虫螨腈的增效机制研究 |
| 5.1 材料与方法 |
| 5.1.1 试验材料 |
| 5.1.1.1 供试虫源 |
| 5.1.1.2 供试药剂 |
| 5.1.1.3 试验器材 |
| 5.1.2 试验方法 |
| 5.1.2.1 增效剂试验 |
| 5.1.2.2 甜菜夜蛾幼虫解毒酶活性测定 |
| 5.1.2.3 数据处理 |
| 5.2 结果与分析 |
| 5.2.1 增效剂对甲维盐和虫螨腈的增效作用 |
| 5.2.2 SeNPV与甲维盐协同使用对MFO活性影响 |
| 5.2.3 SeNPV与甲维盐协同使用对GSTs活性影响 |
| 5.2.4 SeNPV与甲维盐协同使用对CarE活性影响 |
| 5.2.5 SeNPV与虫螨腈协同使用对MFO活性影响 |
| 5.2.6 SeNPV与虫螨腈协同使用对GSTs活性影响 |
| 5.2.7 SeNPV与虫螨腈协同使用对CarE活性影响 |
| 5.3 讨论 |
| 6 总结与展望 |
| 6.1 总结 |
| 6.2 本文创新和不足之处 |
| 6.3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研究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前言 |
| 1.1 小菜蛾的基本概况 |
| 1.2 小菜蛾的饲养 |
| 1.2.1 叶片离体法 |
| 1.2.2 甘蓝苗活株法 |
| 1.2.3 结球甘蓝饲养法 |
| 1.2.4 萝卜苗蛭石法 |
| 1.2.5 人工饲料法 |
| 1.2.6 小菜蛾饲养环境的研究 |
| 1.2.7 寄生天敌对小菜蛾的影响 |
| 1.3 小菜蛾抗药性的研究 |
| 1.3.1 目前小菜蛾的抗药性概况 |
| 1.3.2 小菜蛾对有机磷类药剂的抗药性 |
| 1.3.3 小菜蛾对拟除虫菊酯类药剂的抗药性 |
| 1.3.4 小菜蛾对氨基甲酸酯类药剂的抗药性 |
| 1.3.5 小菜蛾对沙蚕毒素类药剂的抗药性 |
| 1.3.6 小菜蛾对抗生素类药剂的抗药性 |
| 1.3.7 小菜蛾对苏云金杆菌类药剂的抗药性 |
| 1.3.8 小菜蛾对植物源杀虫剂的抗药性 |
| 1.4 农药混配对于防治小菜蛾的应用 |
| 1.4.1 农药混配研究现状 |
| 1.4.2 农药混配的原则 |
| 1.4.3 溴氰菊酯与有机磷农药的混配效果 |
| 1.4.4 阿维菌素和乙酰甲胺磷的混配效果 |
| 1.5 农药增效剂的应用 |
| 1.5.1 农药增效剂的研究进展 |
| 1.5.2 植物油 |
| 1.5.3 生物碱类 |
| 1.6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 1.7 技术路线 |
| 第二章 小菜蛾饲养 |
| 2.1 饲养小菜蛾植物的栽培 |
| 2.2 供试虫源 |
| 2.3 人工饲养条件 |
| 2.4 饲养过程 |
| 2.4.1 幼虫饲养 |
| 2.4.2 成虫饲养 |
| 第三章 西藏地区小菜蛾的抗药性测定 |
| 3.1 供试虫源 |
| 3.1.1 材料与方法 |
| 3.1.2 供试药剂 |
| 3.2 室内毒力测定方法 |
| 3.3 数据计算方法 |
| 3.4 抗药性测定结果与分析 |
| 3.5 小结与讨论 |
| 第四章 增效剂对阿维菌素防治小菜蛾的增效作用 |
| 4.1 材料与方法 |
| 4.1.1 供试虫源 |
| 4.1.2 供试药剂 |
| 4.1.3 毒效比与增效比的测定 |
| 4.1.4 数据计算方法 |
| 4.2 结果与分析 |
| 4.2.1 三种增效剂对阿维菌素的毒效比 |
| 4.2.2 三种增效剂对阿维菌素的增效作用 |
| 4.3 小结与讨论 |
| 第五章 两种杀虫剂复配对小菜蛾增效作用的研究 |
| 5.1 材料与方法 |
| 5.1.1 供试虫源 |
| 5.1.2 供试药剂 |
| 5.2 联合毒力测定方法 |
| 5.2.1 初步筛选两种药剂混配的增效组合 |
| 5.2.2 两种药剂最佳配比筛选 |
| 5.3 结果与分析 |
| 5.3.1 初步筛选2种杀虫剂混配的增效组合 |
| 5.3.2 两种杀虫剂混配最佳配比组合的筛选 |
| 5.4 小结与讨论 |
|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1 引言 |
| 1.1 临沂市主要农作物农业生产现状 |
| 1.2 临沂农作物生产中为害严重的4种靶标害虫 |
| 1.3 乙基多杀菌素概述 |
| 1.4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乙基多杀菌素对棕榈蓟马的田间试验方案 |
| 2.2 乙基多杀菌素对瓜绢螟的田间试验方案 |
| 2.3 乙基多杀菌素对斜纹夜蛾的田间试验方案 |
| 2.4 乙基多杀菌素对稻纵卷叶螟的田间试验方案 |
| 2.5 乙基多杀菌素与甲氧虫酰肼混配对斜纹夜蛾的室内毒力测定 |
| 2.6 数据统计分析 |
| 3 结果与分析 |
| 3.1 乙基多杀菌素对棕榈蓟马杀虫效果评价 |
| 3.2 乙基多杀菌素对瓜绢螟杀虫效果评价 |
| 3.3 乙基多杀菌素对斜纹夜蛾杀虫效果评价 |
| 3.4 乙基多杀菌素对稻纵卷叶螟杀虫效果评价 |
| 3.5 乙基多杀菌素对4种害虫杀虫效果比较 |
| 3.6 乙基多杀菌素与甲氧虫酰肼混配对斜纹夜蛾的室内毒力测定 |
| 4 讨论 |
| 4.1 乙基多杀菌素对4种靶标害虫的防治效果 |
| 4.2 乙基多杀菌素与甲氧虫酰肼的混配增效作用 |
| 5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表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1 水稻的主要害虫 |
| 1.1 水稻螟虫的发生概况 |
| 1.2 水稻飞虱发生概况 |
| 2 水稻螟虫和飞虱抗药性发生概况 |
| 2.1 国内外水稻螟虫和飞虱抗药性的历史 |
| 2.2 水稻螟虫和飞虱抗药性现状 |
| 3 新药剂的研究概况 |
| 4 混配药剂的研究现状 |
| 4.1 农药混配的原则 |
| 4.2 农药混配的应用 |
| 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 6. 技术路线 |
| 第二章 2016-2018年江苏省水稻螟虫和飞虱发生情况调查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虫情资料 |
| 1.2 水稻螟虫和飞虱调查方法 |
| 1.3 分析工具 |
| 1.4 水稻螟虫和飞虱发生程度分级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2016-2018年江苏省监测点水稻飞虱发生情况 |
| 2.2 2016-2018年江苏省监测点水稻螟虫发生概况 |
| 3 讨论 |
| 第三章 江苏省水稻螟虫和飞虱的抗药性监测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供试昆虫 |
| 1.2 供试药剂 |
| 1.3 供试仪器 |
| 1.4 生物活性测定方法 |
| 1.5 统计分析方法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灰飞虱和二化螟敏感品系对常用杀虫剂的敏感基线 |
| 2.2 不同地区灰飞虱和二化螟对常用杀虫剂的抗性 |
| 3 讨论 |
| 第四章 防治二化螟混配药剂的室内筛选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供试药剂 |
| 1.2 供试昆虫 |
| 1.3 供试仪器 |
| 1.4 二化螟毒力测定 |
| 1.5 数据处理 |
| 1.6 联合毒力计算方法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二化螟高效混配药剂的筛选(点滴法) |
| 2.2 二化螟高效混配药剂的筛选(饲喂法) |
| 3. 讨论 |
| 第五章 防治灰飞虱混配药剂的室内筛选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供试药剂 |
| 1.2 供试昆虫 |
| 1.3 实验方法 |
| 1.4 数据处理 |
| 1.5 联合毒力计算方法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单剂对灰飞虱雌成虫的毒力 |
| 2.2 混配剂对灰飞虱雌成虫的联合作用 |
| 3 讨论 |
| 全文总结 |
| 附录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