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昆钢6号高炉提高空气温度的措施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昆钢6号高炉提高风温的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王维兴[1](2016)在《2015年钢铁企业炼铁生产技术评述》文中研究表明2015年中国生铁产量已过顶峰(2014年中国产铁71614.14万吨),年产量开始下降。目前,我国生铁产能严重过剩(我国生铁产能已超过11亿吨),已影响到钢铁行业的生存和发展。2015年我国高炉炼铁技术处于调整阶段,开始从产能扩张向降消耗、降成本方向发展,从牺牲环境向重视环

邓勇[2](2014)在《云南省某钢厂高炉最佳煤比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炉喷煤是现代高炉进行下部调剂的主要方法之一。所谓高炉喷煤,就是将煤粉颗粒磨细后从风口直接喷吹进入高炉。研究高炉喷煤对于降低炼铁成本、强化冶炼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在高炉生产中,常用单位生铁的喷煤量,即煤比这一指标来衡量喷煤情况。虽然喷煤能给高炉带来经济效益,但煤比提高到一定程度后,煤气利用率变差、煤焦置换比下降,甚至会产生悬料、难行等事故,严重影响高炉冶炼过程。因此,煤比并非越大越好,每个高炉都存在一个煤比平衡点,把平衡点的煤比定义为最佳煤比,在最佳煤比冶炼下的高炉经济效益最大。本文首先建立了高炉喷煤的物理模型,利用物理模型结合高炉中复杂的化学反应,通过公式推导建立了高炉喷煤的数学模型;然后,利用云南省某钢厂1号高炉的现场数据和操作记录,通过计算分析了目前1号高炉喷煤后对各个指标的影响以及各指标对煤比的限制关系。过程及结果如下:结合煤比增加情况,通过计算理论燃烧温度,得到理论燃烧温度随着煤比增加而降低的变化规律;通过计算鼓风动能的数值,得到煤比增加后,鼓风动能增大的结果;利用建立的风口回旋区和死料柱的数学模型,计算了风口回旋区的形状和死料柱的高度;利用喷煤后需要风温进行热量补偿的公式,计算出风温了提高后可以增加的煤比;计算了富氧与煤比的关系;利用1号高炉全焦冶炼时作为基准期,计算了煤比增加后的置换比,并分析了焦比和燃料比的变化情况;通过对炉顶煤气成分的检测,计算出了1号高炉的煤气利用率;分析了未燃煤粉在1号高炉内的行为。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综合效益指数的概念,建立了综合效益指数的计算公式,利用公式计算出了综合效益指数的数值,并结合煤比的变化得到了综合效益指数的变化规律。结合喷煤后各个因素对高炉的影响,综合分析得到结论:在目前工艺条件下,1号高炉的最佳煤比为150kg/t左右。通过系统计算1号高炉的最佳煤比,建立了一个计算高炉最佳煤比的系统方法。结合1号高炉的原料情况,提出了1号高炉提高最佳煤比的具体改进措施。最后,通过建立的煤气流数学模型,利用流体力学软件FLUENT对喷煤后的高炉煤气流分布进行了模拟与分析,模拟结果与结论吻合。

宋文明,谭泽明,周建云,袁辉,杨元鼎[3](2014)在《昆钢2000m3高炉低品位高煤比冶炼实践》文中研究表明对昆钢2000 m3高炉低品位高煤比冶炼实践进行了阐述,认为通过控制低品位、高煤比、钒钛矿冶炼三者在合适的范围,同时解决好炉内透气性,大型高炉仍然能保持长周期稳定顺行

麻德铭[4](2013)在《昆钢新区1号高炉开炉达产实践》文中认为对昆钢新区1号高炉开炉达产实践进行了总结。通过合理调节,保持了高炉的稳定、顺行、低耗,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通过富氧,高炉迅速达产,取得了较好的技术经济指标。

李信平,董瑞章,赵先胜,贺压柱[5](2011)在《采用全国产化耐材的昆钢2000m3高炉长寿实践》文中认为对采用全国产化耐材的昆钢2000m3高炉长寿实践进行了总结。通过生产操作技术进步以及采取炉体维护和上涨治理等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技术经济指标。

李淼[6](2009)在《昆钢2000m3高炉生产技术进步》文中研究指明对昆钢2000m3高炉的技术进步进行了总结。通过分析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从原燃料筛分、煤气流调剂、强化冶炼、高炉长寿维护等各方面提出了改进措施。

董建坤[7](2009)在《昆钢6号高炉降料线操作实践》文中指出对昆钢6号高炉降料面操作经验进行了总结。通过三次空料线降料面到风口,掌握了大型高炉降料面操作要点,使炉墙遥控喷涂造衬顺利实施,保证了高炉长期稳定顺行。

冯一奇[8](2008)在《昆钢6#高炉炉缸炉底侵蚀模型的开发》文中研究说明高炉长寿、高效、低耗是国内外钢铁企业不懈追求的目标。随着现代高炉向炉容大型化、生产高效化方向不断发展,高炉长寿的重要性日益显现。高炉炉衬侵蚀监测是钢铁工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生产安全和生产效率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从企业实际需求入手,综述了高炉长寿的状况和炉缸炉底的侵蚀机理,并对国内外的侵蚀模型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论述了本课题的必要性、重要性和可行性。针对昆钢6#高炉(2000m3)炉缸炉底的情况,从传热学的角度出发,开发了对炉缸炉底侵蚀状况进行监测的二维数学模型。通过对模型的计算,得到了炉缸炉底的温度场分布。从计算所得到的侵蚀图来看,1150℃侵蚀线位于第五层碳砖的位置,无明显的“象脚状”侵蚀,6#高炉炉缸炉底的侵蚀状况基本正常。探求了炉缸炉底侵蚀的原因,认为K、Na、Zn、Pb等有害元素是高炉受到侵蚀的主要原因,这为采取措施延长高炉寿命提供了有益的依据。根据炉缸炉底侵蚀的原因,揭示了含钛物料护炉的机理,提出了实现昆钢高炉长寿的技术措施,指出在炉龄晚期,进行钛矿护炉是延长高炉使用寿命的重要手段。此后作者根据所做的工作,提出了利于侵蚀监测的热电偶的优化布置方案,为高炉长寿提供技术支持。

杨大锦[9](2007)在《2006年云南冶金年评》文中提出据有关云南的冶金资料,概述了2006年云南冶金的生产、科研及技术开发状况。

唐德元,王洁,王旭[10](2006)在《昆钢5号高炉富氧喷煤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昆钢5号高炉通过采取维持适宜的理论燃烧温度、控制一定的氧过剩系数及湿度等技术手段,保持充沛的炉缸热量,配合调整装料制度,冶炼低硅生铁,控制适宜的回旋区大小,维护合理操作炉型,实施均匀喷吹等技术措施,形成一套富氧喷煤的操作技术,高炉强化冶炼水平逐年提高。

二、昆钢6号高炉提高风温的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昆钢6号高炉提高风温的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2015年钢铁企业炼铁生产技术评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2015年全国炼铁生产情况
二、高炉炼铁部分技术经济指标变化情况
    1. 高炉燃料比数据疑问较多
    3. 焦比降低
    4. 喷煤比降低
    5. 热风温度呈下降趋势
    6. 高炉入炉铁品位提高
    7. 高炉休风率降低
三、节能减排取得新进展
    1. 余热回收
    2. 环保治理
四、存在的问题和差距

(2)云南省某钢厂高炉最佳煤比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高炉炼铁过程
    1.2 高炉喷煤
    1.3 高炉喷煤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喷煤技术的出现和发展
        1.3.2 喷煤冶炼特点的研究
        1.3.3 合理煤比的研究
    1.4 论文研究的意义及内容
第二章 高炉喷煤数理模型
    2.1 1号高炉本体
    2.2 数学模型
        2.2.1 高炉喷煤计算模型
        2.2.2 高炉风口回旋区的数学模型
        2.2.3 高炉死料柱的数学模型
        2.2.4 高炉煤气流的数学模型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某钢厂1号高炉喷煤现状及最佳煤比的确定
    3.1 1号高炉的生产现状和喷煤水平
        3.1.1 高炉的装备特点
        3.1.2 高炉的生产现状
        3.1.3 高炉的喷煤水平
    3.2 1号高炉最佳煤比的确定
        3.2.1 喷煤对理论燃烧温度的影响
        3.2.2 喷煤对鼓风动能的影响
        3.2.3 喷煤后风口回旋区及料柱压力的变化
        3.2.4 风温与煤比的关系
        3.2.5 富氧率与煤比的关系
        3.2.6 煤比与焦比燃料比的关系
        3.2.7 煤气利用率与煤比的关系
        3.2.8 对未燃煤粉的研究
        3.2.9 用综合效益分析法计算最佳煤比
        3.2.10 综合分析最佳煤比
    3.3 计算高炉最佳煤比的系统方法
    3.4 达到最佳煤比的措施
        3.4.1 磨煤系统和喷吹系统的能力
        3.4.2 原料的质量
        3.4.3 上下部调剂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喷煤后煤气流的数值模拟
    4.1 喷煤后煤气流分布的重要性
    4.2 计算流体力学软件FLUENT简介
    4.3 计算模拟过程
    4.4 模拟结果及分析
        4.4.1 云图和矢量图分析
        4.4.2 沿着高炉高度方向点线图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4)昆钢新区1号高炉开炉达产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开炉方案的制订
2 开炉前计算工作
    2.1 开炉料的计算
    2.2 布料角度的计算
3 开炉测定工作
4 开炉过程
    4.1 炉况波动及处理
    4.2 稳产操作
    4.3 达产操作
5 结语

(6)昆钢2000m3高炉生产技术进步(论文提纲范文)

1 存在的问题
2 技术进步的主要措施和经验
    2.1 改善原燃料质量
    2.2 优化煤气流分布
    2.3 富氧喷煤和低硅低硫冶炼
    2.4 高炉长寿维护
3 需要突破的技术难点

(7)昆钢6号高炉降料线操作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封炉降料面喷涂情况
    1.1 6号高炉2004年10月降料面喷涂情况
    1.2 降料面操作
2 喷涂及开炉前的准备工作
    2.1 喷涂工作
    2.2 复风前对高炉进行烘炉
    2.3 装料及开炉准备
3 开炉过程
4 喷涂造衬存在的问题及成功开炉复产的经验
    4.1 封炉要求
    4.2 封炉工作注意事项
    4.3 降料线操作
    4.4 降料面操作要点
    4.5 封炉后开炉操作要点
    4.6 开炉前的准备工作
5 开炉
6 结语

(8)昆钢6#高炉炉缸炉底侵蚀模型的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国内外大型高炉长寿现状
        1.1.1 国外大型高炉长寿现状
        1.1.2 我国大型高炉长寿现状
    1.2 影响高炉寿命的因素
        1.2.1 高炉新建或大修时采用的长寿技术
        1.2.2 正确的操作制度
        1.2.3 有效的炉体维护技术
    1.3 炉缸炉底结构
        1.3.1 美国热模压小碳块炉缸结构
        1.3.2 法国陶瓷杯炉缸结构
        1.3.3 我国高炉炉缸炉底结构
    1.4 炉缸炉底的侵蚀机理
    1.5 炉缸炉底侵蚀模型的监测
        1.5.1 侵蚀模型的数值求解方法
        1.5.2 侵蚀模型的研究现状
    1.6 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第二章 昆钢高炉炉缸炉底侵蚀模型的建立
    2.1 昆钢高炉概况
        2.1.1 6~#高炉炉缸炉底结构
        2.1.2 炉缸炉底耐火材料的理化性能
    2.2 模型的理论基础
        2.2.1 导热基本定律
        2.2.2 导热过程中能量守恒要求
    2.3 热传导方程的建立
    2.4 几何尺寸的确定
    2.5 边界条件的确定
    2.6 导热系数的计算
第三章 模型的求解和分析
    3.1 MATLAB计算软件简介
    3.2 偏微分方程数值工具箱概述
    3.3 模型的求解过程
    3.4 模型的计算结果及分析
        3.4.1 2001.8模型计算结果及分析
        3.4.2 2004.8模型计算结果及分析
        3.4.3 2007.6模型计算结果及分析
    3.5 模型存在的不足
    3.6 昆钢高炉的长寿技术
        3.6.1 先进的冷却系统
        3.6.2 陶瓷杯炉缸炉底结构
    3.7 影响6~#高炉长寿原因分析
        3.7.1 原燃料条件对昆钢高炉长寿的影响
        3.7.2 冷却强度对昆钢高炉长寿的影响
        3.7.3 操作及冶炼强度对昆钢高炉长寿的影响
    3.8 高炉长寿应对的措施及改进意见
        3.8.1 改善原燃料条件,降低有害元素的入炉量
        3.8.2 加强冷却制度的管理
        3.8.3 优化操作制度,保证高炉稳定顺行
        3.8.4 炉役后期的有效维护
        3.8.5 下代高炉耐火材料的选取
第四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就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B 昆钢6~#高炉炉缸炉底热电偶温度分布表
附录C 被引用的热电偶数据

(9)2006年云南冶金年评(论文提纲范文)

1 概 述
2 黑色金属冶金
    2.1 钢铁冶金
    2.2 铁合金冶金
    2.3 锰冶金
    2.4 铬冶金
3 有色金属冶金
    3.1 铜镍钴冶金
    3.2 铅锌冶金
    3.3 锡冶金
    3.4 锑镉铋冶金
    3.5 轻金属冶金
    3.6 贵金属冶金
    3.7 稀有金属冶金
    3.8 半金属冶金
    3.9 稀土金属冶金
    3.10 其他冶金相关过程
4 结 论

(10)昆钢5号高炉富氧喷煤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2 生产操作实践
    2.1 调整炉缸热量
        (1)确定合适的VBG×tf。
        (2)调整VBG×tf值具体手段。
    2.2 调整装料制度
    2.3 控制合适的回旋区大小
    2.4 保持“概念渣量”不变
    2.5 采取小高压
    2.6 冶炼低硅生铁
    2.7 维护合理的操作炉型
3结语

四、昆钢6号高炉提高风温的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2015年钢铁企业炼铁生产技术评述[J]. 王维兴. 冶金管理, 2016(02)
  • [2]云南省某钢厂高炉最佳煤比的研究[D]. 邓勇. 昆明理工大学, 2014(05)
  • [3]昆钢2000m3高炉低品位高煤比冶炼实践[J]. 宋文明,谭泽明,周建云,袁辉,杨元鼎. 炼铁, 2014(01)
  • [4]昆钢新区1号高炉开炉达产实践[J]. 麻德铭. 炼铁, 2013(03)
  • [5]采用全国产化耐材的昆钢2000m3高炉长寿实践[J]. 李信平,董瑞章,赵先胜,贺压柱. 炼铁, 2011(05)
  • [6]昆钢2000m3高炉生产技术进步[J]. 李淼. 炼铁, 2009(05)
  • [7]昆钢6号高炉降料线操作实践[J]. 董建坤. 炼铁, 2009(02)
  • [8]昆钢6#高炉炉缸炉底侵蚀模型的开发[D]. 冯一奇. 昆明理工大学, 2008(09)
  • [9]2006年云南冶金年评[J]. 杨大锦. 云南冶金, 2007(02)
  • [10]昆钢5号高炉富氧喷煤实践[J]. 唐德元,王洁,王旭. 炼铁, 2006(05)


昆钢论文 高炉炼铁论文 高炉论文 冶金论文

上一篇:体育人才市场经纪活动分析
下一篇:旅游英语专业人才需求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