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学,李国天,金龙男[1](2019)在《儿童外伤性后颅窝血肿23例手术治疗效果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儿童外伤性后颅窝血肿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于我院行手术治疗的23例儿童外伤性后颅窝血肿患儿临床资料,探讨手术治疗对患儿的影响以及手术治疗效果和价值等。结果 CT复查结果发现后颅窝血肿形成20例,包括硬膜下血肿6例和硬膜外血肿14例;手术后死亡1例,死亡率为4.35%,预后GOS分级:2分2例,3分2例,4分6例,5分12例。结论外伤性后颅窝血肿病情危急,早期确诊以及制定正确的手术治疗方案对于提高患儿生存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程杨,梁平,李映良,翟瑄,李禄生,周渝冬,周建军[2](2018)在《儿童后颅窝跨横窦硬膜外血肿51例诊治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儿童后颅窝跨横窦硬膜外血肿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手术指征。方法回顾性收集本院神经外科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51例儿童后颅窝跨横窦硬膜外血肿的临床资料,分析包括年龄、就诊时间、致伤原因、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治疗方式等不同指标的特点及其与疾病的关系。结果本组51例患儿,>3岁48例,30例为跌伤,受伤至就诊时间(30.7±18.9)h,临床表现不典型,主要为恶心呕吐、精神差、头痛,常无意识障碍,头颅CT提示急性期血肿易液化(84.3%)。12例行非手术治疗,39例行手术治疗,其中6例为后颅窝微小血肿(血肿量<5 m L),12例为非手术治疗的中转手术。随访3个月至3年,全部患儿恢复良好,无死亡及致残。结论儿童后颅窝跨横窦硬膜外血肿好发于学龄前期及学龄期的儿童;血肿量>10 m L,血肿厚度>15 mm,血肿存在占位效应,非手术治疗过程中血肿增大的患儿有手术指征;对伴有高颅压表现的静脉窦区域小血肿(<5 m L)应积极手术。
郭子鑫,李建华,陈明伟,刘辉,刘吉祥[3](2017)在《儿童外伤性硬脑膜外血肿术后疗效:附41例报告》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儿童外伤性硬脑膜外血肿影响术后预后的因素。方法分析我院神经外科自20132016年收治的41例硬脑膜外血肿手术患儿(均<14周岁)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及治疗方法,对采取不同手术时机对患儿的预后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41例手术患儿全部采取开颅手术,术后恢复较好34例,轻微残疾3例,死亡患者4例。两组患儿预后不良比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111,P<0.05),624 h组患儿预后不良的比例高于<6 h组(43%vs 12%,P<0.05)。结论儿童外伤后手术时机的选择、颅内损伤的严重程度、硬膜外血肿的部位及手术操作等因素对患儿的预后具有较大影响。
黄弘杰,林晓元,黄捷[4](2016)在《外伤性进展性后颅窝硬膜外血肿的治疗体会》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外伤性进展性后颅窝硬膜外血肿(EDH)临床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对22例外伤性进展性EDH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7例行幕上手术后,发现外伤性进展性后颅窝EDH形成;9例为后颅窝少量EDH的增大;6例为新发后颅窝EDH。15例行手术治疗,7例行保守治疗。结果保守治疗的7例患者均痊愈出院,手术治疗的15例患者无死亡病例。所有患者出院后随访6个月,预后按GOS分级:2分1例,3分3例,4分6例,5分12例。结论结合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有利于早期诊断外伤性进展性后颅窝EDH,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法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
高翔,唐尤佳,梁锐,江文曲[5](2014)在《外伤性迟发性后颅窝硬膜外血肿22例治疗体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外伤性迟发性后颅窝硬膜外血肿的手术治疗。方法对首次头颅CT检查未见后颅窝血肿形成的行CT复查发现的22例外伤性迟发性后颅窝硬膜外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血肿位于单侧后颅窝17例、双侧后颅窝5例,其中血肿骑跨横窦4例。血肿致第四脑室、环池受压6例,环池消失2例,致梗阻性脑积水2例。均行手术治疗,术后死亡1例。21例患者随访6个月,按GOS评估患者预后:2分1例,3分3例,4分7例,5分10例。结论外伤性迟发性后颅窝硬膜外血肿病情隐匿,早期诊断、对有手术指征的患者及时行手术治疗是挽救患者生命、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
梁亮,梁新强,陈慧溪,刘克勤,蒋广元[6](2014)在《外伤性迟发性后颅窝血肿26例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外伤性迟发性后颅窝血肿的临床特点、治疗与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外伤性迟发性后颅窝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伤后至CT检查发现迟发性血肿时间<6 h 6例,624 h 17例,2472 h 2例,>72 h 1例。血肿类型为硬膜外血肿17例(65.4%),硬膜下血肿6例(23.1%),小脑脑内血肿3例(11.5%)。保守治疗9例,其中预后良好8例,死亡1例;手术治疗17例,其中预后良好6例,中度残疾3例,重度残疾3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3例。结论外伤性迟发性后颅窝血肿具有其临床特点;密切观察病情及动态CT复查,可早期明确诊断;根据病情及时采取相应治疗,可改善患者预后,减少死亡率和致残率。
林峻岭,翁超群,刘轶靖[7](2014)在《外伤性后颅窝硬膜下血肿19例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外伤性后颅窝硬膜下血肿(SHPCF)的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对2000年1月至2012年12月19例外伤性SHPCF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首次头颅CT示SHPCF 13例,复查示SHPCF 4例,先行幕上血肿清除的病例,术中探查及术后复查发现SHPCF 2例。7例行保守治疗,12例行手术治疗。结果术后死亡2例。生存的17例患者治疗后随访6个月,预后按GOS分级:植物生存1例,重残2例,中残5例,良好9例。结论外伤性SHPCF病情危重,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挽救患者生命、改善预后的关键。
吴趋,邓其峻,石晓明[8](2014)在《外伤性后颅窝血肿25例临床诊断和治疗》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外伤性后颅窝血肿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对25例外伤性后颅窝血肿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首次头颅CT示后颅窝硬膜外血肿16例,硬膜下血肿4例,小脑挫裂伤并颅内血肿1例,复查发现进展性后颅窝硬膜外血肿4例。血肿位于单侧后颅窝22例,位于双侧后颅窝3例,血肿骑跨横窦2例,合并颅骨骨折10例,人字缝分离3例,合并幕上血肿4例。血肿致梗阻性脑积水形成5例,第四脑室、环池受压变形4例。12例行保守治疗,13例行手术治疗,术后死亡1例。伤后6个月,24例患者预后按GOS分级:2分1例;3分4例;4分10例;5分9例。保守治疗患者与手术患者平均预后分级评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外伤性后颅窝血肿病情危重,早期诊断和治疗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
张志光,陈静[9](2013)在《不同类型外伤后颅窝血肿95例的临床特点及诊疗策略》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外伤性后颅窝血肿的临床特点及救治方法。方法对2001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外伤性后颅窝血肿9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根据外伤性后颅窝血肿的病情变化及出血量的多少而采取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结果 95例患者中,伤后6个月行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分,恢复良好72例,伤残15例,死亡8例。其中保守治疗24例,恢复良好16例,伤残6例,死亡2例。手术治疗71例,恢复良好50例,伤残15例,死亡6例。结论创伤性后颅窝血肿有着不同于幕上颅内血肿的临床特点,颅窝血肿所致的枕骨大孔疝临床表现常缺乏特异性,早期诊断有一定困难,应引起特别警惕以免延误救治。早期严密观察及动态CT检查,抓住手术时机,及时手术,妥善处理,可提高患者的预后,并降低病死率。
杨建军,杨德智,刘浩,蒲祖煜[10](2013)在《儿童外伤性后颅窝血肿的手术治疗》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儿童外伤性后颅窝血肿的临床特点、诊断、手术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行手术治疗的儿童外伤性后颅窝血肿患者的临床诊治资料。结果后颅窝硬膜外血肿14例,其中单侧血肿12例,双侧2例,血肿跨横窦2例;硬膜下血肿3例;小脑血肿1例。合并额颞部硬膜下血肿2例,合并额部硬膜下血肿2例。梗阻性脑积水6例,第四脑室环池受压移位7例,环池消失2例。术后死亡2例。术后6个月,16例患者获得随访,其预后按GOS分级:2分1例,3分3例,4分5例,5分7例。结论外伤性后颅窝硬膜外血肿病情危重,病情发展快,对有手术指征的病例,及时、合理的选择手术治疗是挽救患儿生命,改善预后的关键。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0 引言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临床表现 |
| 1.3 影像学检查 |
| 1.4 手术方法 |
| 1.5 术后处理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病例资料 |
|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
| 1.3 治疗方法 |
| 2 结果 |
| 2.1 患儿一般情况及临床表现 |
| 2.2 CT诊断、评估结果 |
| 2.3 治疗效果及随访结果 |
| 2.4 典型病例 |
| 3 讨论 |
| 1 临床资料 |
| 1.1病例选择标准[2] |
| 1.2一般资料 |
| 1.3影像学资料 |
| 1.4治疗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3.1病理机制 |
| 3.2临床特点 |
| 3.3诊断 |
| 3.4治疗 |
| 3.5预后 |
| 1 临床资料 |
| 2 结 果 |
| 3 讨 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临床资料 |
| 1.2 影像学表现 |
| 1.3 治疗方法 |
| 1.4 疗效评定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3.1 外伤性迟发性后颅窝血肿发生机制 |
| 3.2 外伤性迟发性后颅窝血肿临床特点 |
| 3.3 外伤性迟发性后颅窝血肿的治疗 |
| 3.4 预后 |
| 1 临床资料 |
| 1.1 一般资料 |
| 1.2 临床表现 |
| 1.3 影像学资料 |
| 1.4 治疗方法 |
| 1.5 术后处理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3.1 发病机制 |
| 3.2 诊断 |
| 3.3治疗要点 |
| 3.4 预后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影像学资料 |
| 1.3 治疗方法 |
| 1.4 术后处理 |
| 1.5 随访 |
| 1.6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3.1 发病机制 |
| 3.2 诊断 |
| 3.3 治疗及手术体会 |
| 3.4 预后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临床表现: |
| 1.3 分型及影像学检查: |
| 1.4 治疗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