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强[1](2022)在《胸部CT在肺结核合并真菌感染诊断中的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究胸部CT应用于肺结核合并真菌感染患者诊断价值,为临床疾病早期诊疗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疑似肺结核合并真菌感染患者62例,均接受胸部CT检查,以病理检查及病原学检查为金标准,分析检查结果及诊断准确性。结果 (1)经胸部CT检查,检出60例,检出率为96.77%,漏诊2例,占比3.23%,与病例检查结果相对比,P> 0.05。(2)其中检出左肺15例、右肺19例、双肺26例;检出单个肺叶受累23例、两个肺叶同时受累27例、肺叶受累3个以上10例;检出类型:其多发小斑片型15例、支气管肺炎型16例、大叶肺炎型12例、局灶性5例、栗粒型7例、腐生型5例。(3)对照病理检查及病原学检查结果,胸部CT诊断敏感度为98.31%(58/59)、特异性为66.67%(2/3)、准确性为96.77%(60/62)。结论肺结核合并真菌感染CT表现是在原有肺结核影像学特征的基础上并发双肺的弥漫性病变,主要类型为多发小斑片型、支气管肺炎型、大叶肺炎型,采用胸部CT检查诊断价值较高,具有较高的诊断检出率,同时特异性与敏感性较高,为疾病的诊断、分型鉴别及临床疗效动态观察提供可靠信息。
魏建华,郭涛,高小娜,伍魏,郭蕾[2](2021)在《151例住院学生结核病患者临床特征和治疗转归情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住院学生结核病患者临床特征和治疗转归情况。方法搜集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入住宁夏回族自治区第四人民医院的151例学生结核病患者临床资料,对其性别、年龄、学生类别、既往结核病治疗史、并发疾病、就诊方式、首发症状、胸部影像学检查、结核菌素皮肤试验结果、病原学检查结果、耐药状况、结核病类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51例患者中,大学生、初治结核病、继发性肺结核、因症就诊者分别为91例(60.3%)、146例(96.7%)、145例(96.0%)和85例(56.3%);有临床症状者108例(71.5%),咳嗽和咳痰分别占63.0%(68/108)和50.9%(55/108),就诊延误者和诊断延误者分别为32.4%(35/108)和28.7%(31/108)。结核菌素皮肤试验强阳性为86.1%(124/144),病灶双侧多叶分布和有斑片、渗出、实变影者分别为75.5%(114/151)和94.4%(142/151);结核性胸膜炎患者占30.5%(46/151)。病原学阳性检出率为52.3%(79/151),耐药率为12.6%(19/151)。134例(88.7%)完成疗程,临床治愈率为94.8%(127/134)。结论学生住院结核病患者总体预后良好,其首发症状和胸部病灶表现缺乏特异性,极易延迟就诊、漏诊误诊,延误病情,应将肺结核作为常见肺部疾病进行鉴别,并做好学校结核病筛查与监测,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以避免延误病情、耐药传播和发生聚集性疫情。
刘一典[3](2021)在《复治肺结核病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文中研究指明复治肺结核病是国家结核病控制规划中的重要环节,也是我国结核病控制的难点。复治肺结核病患者的情况较为复杂,原有复治肺结核病的治疗方案目前已不合时宜,应重新审视复治肺结核病分类及诊治。为此,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中国防痨协会和《中国防痨杂志》编辑委员会共同组织国内专家就复治肺结核病的分类、诊断、治疗等内容反复讨论并形成《复治肺结核病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以规范我国复治肺结核病的诊疗,提升复治肺结核病的治疗效果。
李梦杰,李翠萍,李丽,付月强,刘鹏,王彪,周杰[4](2021)在《肺隐球菌病并机化性肺炎1例》文中研究指明隐球菌病是由隐球菌引起的深部真菌感染,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及肺,常发生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免疫功能正常的人群也有发生,肺部隐球菌感染临床与影像表现多样,缺乏特异性,容易误诊。肺隐球菌病并机化性肺炎仅见个案报道[1-2],我们遇到1肺隐球菌病并机化性肺炎患者, 现报道如下。病例介绍患者女性,58岁,农民。主因头晕18天于2021-01-05,08:28入院。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病史3年,血压最高达150/95 mmHg,
国家呼吸医学中心[5](2021)在《儿童常见呼吸道病原免疫预防专家共识》文中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及经济条件的改善, 我国儿童常见呼吸道病原免疫预防水平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儿童呼吸道感染发病率及死亡率在过去十几年中大幅下降, 但与国际领先水平国家相比, 尚存在一定差距, 这与公众对疫苗接种认知不足、接种人员预防接种服务水平参差不齐等诸多因素有关。本共识在综合分析国内外儿童常见呼吸道病原免疫预防临床证据的基础上, 结合我国临床现状及专家临床经验, 就儿童常见呼吸道病原传播特点、临床表现、免疫预防等提出了建议, 为进一步指导儿童常见呼吸道病原免疫预防工作提供参考。
陈建飞,郭丽丽[6](2021)在《肺结核合并糖尿病继发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特征与耐药性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继发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特征与耐药性。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7月浙江金华广福肿瘤医院收治的肺结核合并糖尿病继发肺部真菌感染的109例患者为感染组,同时随机抽取同期住院的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未发生肺部真菌感染的94例患者为对照组。比较分析两组临床特征及真菌感染情况。结果感染组在年龄≥60岁、肺结核复治、ALB≤35 g/L、住院时间≥20 d、病程≥5年、应用糖皮质激素≥14 d、应用广谱抗菌药物≥14 d及合并肺部细菌感染等方面占比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咯血、咳嗽、咳痰、气促、发热、肺部湿啰音等症状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感染组痰培养主要为白假丝酵母菌为71株(65.1%)。4种酵母菌(白假丝酵母菌、热带假丝酵母菌、光滑假丝酵母菌和克柔假丝酵母菌)对5种常用抗真菌药物的耐药率均较低,其中对5-氟胞嘧啶和两性霉素B的耐药率均为0.0%,克柔假丝酵母菌对氟康唑耐药率较高(42.9%)。结论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发生肺部真菌感染与患者的年龄、营养状况、住院时间、病程、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和广谱抗菌药物、合并感染以及肺结核初、复治情况等相关;真菌以白假丝酵母菌为主,对抗真菌药物耐药率较低,临床需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及早进行真菌检查与治疗。
王洪敏,骆利敏,饶桂荣,杨富强[7](2021)在《结核病发病学研究进展及对当前结核病防控的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MTB)感染人体后,有两种不同的发病类型,即原发性结核病和原发后(继发性)结核病。本文重点回顾近几年结核病发病学的重要进展,包括以肺泡巨噬细胞、脂质体、泡沫巨噬细胞、肉芽肿等为结构特点的原发性结核病,在结核发病过程中所起到的保护性免疫作用,以及结核空洞等继发性结核病所造成的组织破坏性免疫反应,导致MTB释放、逃离并播散。局部组织MTB抗原持续存在与宿主高致敏淋巴细胞游走,是形成结核免疫独具特色koch现象的基础,决定潜伏性MTB感染向活动性结核病的转化。当前MTB潜伏感染人群很大,因此加强筛查仍是结核病防控的首要措施。
李百远[8](2021)在《肺结核患者不良生活行为习惯调查及疾病严重程度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调查PTB患者不良生活行为习惯,了解不同年龄段人群生活行为习惯差异。2.探究不良生活行为在内的多种因素对PTB患者疾病严重程度的影响,旨在为早期生活方式干预提供一定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12月延安市第二人民医院行问卷调查的413例PTB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年龄段划分标准[19],分为青年(18~44岁)、中年(45~59岁)、老年(≥60岁)。分析不同年龄段PTB患者生活行为习惯(问卷见附录),以及PSQI、MPAI分值差异。为进一步探究包括多种不良生活行为习惯在内的多种因素对PTB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影响,根据是否合并肺部空洞或EBTB,将413例PTB患者分为轻型组254例,重型组159例,探究影响PTB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危险因素。结果:1.PTB患者不良生活行为习惯调查(1)413例PTB患者不良生活行为习惯:11项不良生活行为习惯的占比由高到低依次为:外出不佩戴口罩,卫生习惯差,饮食结构单一,人员活动聚集,手机使用≥2h/d,日常运动不足,手机依赖,晚睡,吸烟,饮食不规律,过量饮酒。(2)不同年龄段PTB患者不良生活行为习惯:各组间在日常运动不足、人员活动聚集、饮食结构单一、吸烟、手机使用≥2h/d、手机依赖、晚睡方面差异显着(P<0.05)。三组间在外出不佩戴口罩、饮食不规律、过量饮酒、卫生习惯差方面无显着差异(P>0.05)。(3)不同年龄段睡眠障碍PTB患者中手机依赖情况:不同年龄段睡眠障碍的PTB患者中,手机依赖情况存在一定差异(P<0.001)。青年、中年睡眠障碍PTB患者中手机依赖情况更为突出,而老年睡眠障碍PTB患者无手机依赖情况。(4)不同年龄段PTB患者PSQI、MPAI分值比较:青年组MPAI总分值高于中、老年组(P<0.05),三组患者PSQI总分值未见显着差异(P>0.05)。(5)年龄、PSQI、MPAI评分相关性分析:年龄与MPAI评分呈中度负相关(rs=-0.678,P<0.001);年龄与PSQI评分呈弱的正相关(rs=0.135,P=0.006);MPAI评分与PSQI评分呈弱的正相关(rs=0.097,P=0.048)。(6)不同年龄段PTB患者MPAI、PSQI评分相关性分析:根据年龄分组,进一步对不同年龄段PTB患者MPAI与PSQI分值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青年、中年组MPAI与PSQI评分呈弱的正相关(青年组:rs=0.282,P=0.016;中年组:rs=0.273,P<0.001)。老年组MPAI与PSQI评分无明显相关(rs=0.067,P=0.498)。2.PTB患者疾病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分析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将413例PTB患者分为轻型组254例,重型组159例。探究影响PTB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危险因素。(1)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两组间在就诊延迟、合并糖尿病、慢性肺部疾病方面差异显着(P<0.05),其余方面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2)两组患者不良生活行为习惯比较:两组间在吸烟、过量饮酒、手机依赖方面差异显着(P<0.05),其余方面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3)两组患者营养状况、病原学阳性率比较:两组间ALB水平、病原学阳性率比较差异显着(P<0.05),BMI、LYM、HB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4)影响PTB患者疾病严重程度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病情严重程度为因变量,以前述分析的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为自变量,并进行赋值,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就诊延迟、糖尿病、吸烟、手机依赖、低白蛋白、病原学阳性为影响PTB病情严重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PTB患者除存在日常出行不佩戴口罩、吸烟、过量饮酒、卫生习惯差等不良行为习惯,还存在手机使用时间长、手机依赖、晚睡等问题。老年人以吸烟、饮食结构单一等问题突出;中青年患者以晚睡、手机使用时间长、手机依赖等问题突出,因手机使用所致的手机相关性睡眠障碍问题值得临床高度关注。2.就诊延迟、糖尿病、吸烟、手机依赖、低白蛋白、病原学阳性为影响PTB患者疾病严重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手机依赖作为不良行为习惯之一,可增加机体发生重型PTB风险。
周萌,梅春林,曹探赜,杜荣辉,杨澄清[9](2021)在《尘肺并发慢性肺曲霉病误诊为肺结核一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尘肺与肺结核均为常见病,因其影像学具有相似性,临床上容易相互误诊。慢性肺曲霉病(chronic pulmonary aspergillosis,CPA)是一种少见的肺部疾病,常继发于结构性肺病如尘肺、肺结核等,临床易漏诊或误诊。本研究通过报道1例尘肺并发肺曲霉病误诊为肺结核12年且反复抗结核治疗4次的患者,分析其误诊原因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
叶锦欣[10](2021)在《云南省15县区首诊涂阴肺结核“过诊”现况研究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目的]1.通过复核云南省15县区首诊断为涂阴肺结核的患者的诊断,来评估涂阴肺结核患者中的“过诊”情况,同时分析病原学阴性肺结核患者的影像学复核的结果,探索涂阴肺结核患者“过诊”的影响因素,为减少涂阴肺结核患者中的“过诊”情况和正确评估云南省结核病负担提供建议和参考依据。2.通过个人访谈了解县区级临床医生对肺结核诊断原则的掌握情况和应用情况,临床医生在肺结核诊断过程中的难点,以及医院和科室防止涂阴肺结核诊断过程中出现“过诊”的预防措施,为减少出现涂阴肺结的“过诊”提供参考依据。[方法]1.以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云南省15县区(嵩明县、安宁市、红塔区、江川区、澄江市、通海县、华宁县、易门县、峨山县、新平县、元江县、昭阳区、镇雄县、思茅区、隆阳区)首诊断为涂阴肺结核的56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研究对象的个人基本信息、实验室检测结果(痰培养、GeneXpert MTB/RIF检测、菌种鉴定)以及抗结核治疗前和治疗后的胸部影像学资料。由3位省级临床医生组成专家小组对研究对象抗结核治疗前和治疗后的胸部影像学资料进行对比复核并收集复核结果。依据实验室检测结果和影像学结果对研究对象的诊断进行复核,根据《WS288-2017肺结核诊断标准》把痰培养或者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阳性的患者判定为肺结核确诊病例,病原学阴性(痰培养和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均阴性)患者且影像学复核结果为“活动性肺结核”的患者判定为肺结核临床诊断病例,病原学阴性患者且影像学复核结果为“非活动性肺结核”,或菌种鉴定结果为非结核分枝杆菌的患者判定为“过诊”患者。在EpiData 3.1中录入数据,用SPSS20.0进行统计分析,利用卡方检验对涂阴肺结核“过诊”患者在18个变量中的分布差异进行统计学检验,并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用卡方检验、kappa值对病原学阴性肺结核患者抗结核治疗前后影像学复核结果进行分析,用kappa值评价病原学阴性肺结核患者抗结核治疗前后第一阅片者和第二阅片者的阅片结果的一致性。2.选择隆阳区和安宁市的县级结核病定点医院感染科主任1人、主治医师或住院医师2人做为访谈对象。在取得访谈对象的同意后,对访谈过程进行录音,之后将所有录音文件整理成word文档,并与现场记录核对,整理出访谈记录。再根据研究目的、访谈提纲、访谈记录制定主题框架,按照主题框架进行分类汇总,形成整体分析图谱,进行阐述。[结果]1.涂阴肺结核患者的痰培养和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显示,病原学阳性患者有184例(32.74%),说明通过强化病原学检测可提升涂阴肺结核患者中的病原学阳性率。2.涂阴肺结核患者的诊断复核结果显示,513例(91.28%)患者复核结果一致,其中判定为肺结核确诊病例的患者184例(32.74%),判定为临床诊断病例的患者329例(58.54%);8.72%的患者复核结果不一致,为涂阴肺结核“过诊”患者。病原学阴性肺结核患者的诊断复核结果显示,该群体中“过诊”患者有48例,“过诊”率为12.73%。3.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以CT作为抗结核治疗前影像学检查方式(OR=3.82,95%CI=1.14-12.77),以及影像学结果提示病变较小(OR=3.24,95%CI=1.40-7.52)的涂阴肺结核患者中出现“过诊”的风险更高。4.病原学阴性肺结核患者抗结核治疗前后的影像学复核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22.05,P<0.01),说明抗结核治疗对影像学复核产生了修正效应,抗结核治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影像学诊断的准确性。5.在诊断涂阴肺结核患者时,临床医生表示的诊断难点是通过影像学阅片进行鉴别诊断。为防止涂阴肺结核患者中出现“过诊”,部分结核病定点医院组建了肺结核诊断小组对病原学阴性的患者进行病案讨论,意见一致后再定诊。[结论]1.在云南省基层首诊断为涂阴肺结核的患者中,的确存在“过诊”的问题,虽然“过诊”患者占比不高,但是由于云南省肺结核患者基数大,涂阴肺结核患者较多,所以“过诊”的存在是一个不可忽视公共卫生问题。2.通过强化病原学检测,可以提升涂阴肺结核患者中病原学阳性患者比例,从而降低可能出现“过诊”的涂阴肺结核患者数。3.涂阴肺结核患者的诊断主要依赖于影像学检查,但基层临床医生在应用CT诊断涂阴肺结核患者,或是诊断处于病程早期、肺部影像学提示病变较小的患者的过程中可能存在某些不足,易导致“过诊”的出现,此结果提示基层临床医生应提高自身影像学阅片能力,增强对涂阴肺结核患者影像表现的辨别能力和诊断能力。省市级卫生部门应增加关于涂阴肺结核诊断的相关培训,帮助基层临床医生提升诊断涂阴肺结核的综合水平。此外,为降低涂阴肺结核患者中的“过诊”,临床医生也可通过组建合格的肺结核诊断小组,或对疑似病例采取诊断性抗结核治疗。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 1.3 方法 |
| 1.4 观察指标 |
| 1.5 统计学分析 |
| 2 结果 |
| 2.1 检出率评价 |
| 2.2 胸部C T、超声检查与病理检查及病原学检查结果 |
| 3 讨论 |
| 对象和方法 |
| 一、 研究对象 |
| 二、 研究方法 |
| 1.结核病诊断及分类: |
| 2.并发症诊断: |
| 3.结核菌素皮肤试验及结果判读: |
| 4.病原学检查: |
| 5.耐药状况: |
| 6.相关定义: |
| 三、统计学处理 |
| 结 果 |
| 一、基础特征 |
| 1.一般特征: |
| 2.就诊方式: |
| 3.首发症状: |
| 4.延误诊断情况: |
| 二、辅助检查 |
| 1.结核菌素皮肤试验结果: |
| 2.病原学检测情况: |
| 3.耐药情况: |
| 4.胸部CT表现: |
| 三、结核病诊断 |
| 四、 治疗转归及不良反应 |
| 1.治疗及转归: |
| 2.药物不良反应: |
| 讨 论 |
| 复治肺结核病的分类 |
| 一、病变部位 |
| 二、病原学检查结果 |
| 三、 抗结核治疗次数 |
| 四、 耐药状况[1] |
| 五、 既往抗结核治疗转归 |
| 六、 病原菌感染来源 |
| 复治肺结核病的流行病学 |
| 一、流行情况 |
| 二、危险因素 |
| 三、耐药情况 |
| 复治肺结核病的诊断 |
| 一、研究进展 |
| 二、诊断方法 |
| (一)临床表现 |
| (二)胸部影像学检查 |
| (三)实验室检查 |
| (四)其他检查 |
| 三、诊断标准 |
| (一)诊断原则 |
| (二)诊断标准 |
| (三)鉴别诊断 |
| 复治肺结核病的治疗 |
| 一、治疗现状 |
| 二、治疗原则 |
| 三、推荐方案 |
| (一)长程方案 |
| (二)短程方案 |
| (三)个体化方案 |
| 四、其他治疗 |
| (一)营养治疗 |
| (二)免疫治疗 |
| (三)中医药治疗 |
| 复治肺结核病治疗管理和监测 |
| 一、治疗管理 |
| 二、治疗监测 |
| 三、治疗药物浓度监测 |
| 常见药物不良反应与处理[61,68] |
| 一、消化系统反应 |
| 二、皮肤改变 |
| 三、心血管系统反应 |
| 四、神经及精神系统反应 |
| 五、肾毒性 |
| 六、血液系统损伤 |
| 七、运动系统损伤及代谢异常 |
| 复治肺结核病的治疗转归 |
| 一、利福平敏感复治肺结核病化学治疗的转归 |
| 二、利福平耐药复治肺结核病化学治疗的转归 |
| 复治肺结核病的研究方向 |
| 一、内源性复燃与外源性再感染的鉴别 |
| 二、复治肺结核病的分类 |
| 三、病原学阴性复治肺结核病的诊断 |
| 四、探索复治肺结核病的新型治疗方案 |
| (一)复治敏感肺结核的短程化疗方案的探索 |
| (二)复治耐药肺结核化疗新方案的探索 |
| (三)复治肺结核病的宿主导向治疗探索 |
| (四)复治肺结核病的中医药治疗研发 |
| 病例介绍 |
| 讨 论 |
| 对象与方法 |
| 1.一般资料: |
| 2.方法 |
| 3.统计学方法: |
| 结果 |
| 1.临床资料的比较: |
| 2.临床表现的比较: |
| 3.病原性真菌分布: |
| 4.真菌的耐药性: |
| 讨论 |
| 1 原发性结核病和继发性结核病 |
| 2 泡沫巨噬细胞和脂质体 |
| 3 结核肉芽肿 |
| 4 活动性结核病的病理性空洞 |
| 5 LTBI向活动性结核病的转化 |
| 6 全方位合作的强化筛查是防控结核病的首要措施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一、对象与方法 |
| 二、结果 |
| 三、讨论 |
| 四、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 讨论 |
| 缩略词表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1 研究背景 |
| 2 研究目的 |
| 3 定义和名词解释 |
| 材料与方法 |
| 1 研究地区 |
| 2 研究对象 |
| 3 纳入标准 |
| 4 排除标准 |
| 5 研究方法 |
| 6 质量控制 |
| 7 数据录入整理和统计学处理 |
| 结果 |
| 1 基本情况 |
| 2 首诊断为涂阴肺结核患者诊断的复核情况 |
| 3 首诊断为涂阴活动性肺结核的“过诊”影响因素分析 |
| 4 病原学阴性肺结核患者复核情况 |
| 5 定性访谈结果 |
| 讨论 |
| 1 首诊断为涂阴活动性肺结核患者的复核情况 |
| 2 涂阴肺结核“过诊”的影响因素 |
| 3 病原学阴性肺结核患者影像学复核结果 |
| 结论 |
| 创新性和局限性 |
| 参考文献 |
| 附件1 |
| 附件2 涂阴课题影像学检查结果 |
| 附件3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
|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