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学来,曲新娟,刘向东,刘永博,杨培中,宋振宇,王振国,张黎[1](2021)在《面肌痉挛患者行显微血管减压术后发生严重听力障碍的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原发性面肌痉挛(HFS)患者行显微血管减压术(MVD)后患侧发生严重听力障碍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临沂市中医医院和国家卫健委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外科自2007年10月至2020年8月采用MVD术治疗的3700例HFS患者,按术后是否出现患侧严重听力障碍,将患者分为严重听力障碍组和无严重听力障碍组。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确定患者术后发生患侧严重听力障碍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术后出现患侧严重听力障碍45例(1.2%),随访0.6~11.8年(平均6.3年),无一例恢复。与无严重听力障碍组比较,严重听力障碍组患者的年龄较大,男性、左侧HFS、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者所占比例较高,后颅窝容积狭小、蛛网膜增厚黏连者所占比例较高,责任血管为椎动脉(VA)者所占比例较高,责任血管为小脑前下动脉者所占比例较低,责任动脉硬化、困难减压者所占比例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高血压、责任血管为VA、责任动脉硬化、困难减压是HFS患者行MVD术后发生患侧严重听力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HFS患者行MVD术后患侧严重听力障碍一旦发生很难恢复。术前有高血压、责任血管为VA、责任动脉硬化、困难减压的HFS患者MVD术后易发生患侧严重听力障碍。
贾戈,任鸿翔,张黎,张瑜廉,于炎冰[2](2021)在《面肌痉挛显微血管减压术中不同听力保护策略的疗效:一项随机对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不同听力保护策略在面肌痉挛显微血管减压术(HFS-MVD)中的治疗效果。方法设计一项随机对照试验,前瞻性纳入2015年12月至2018年10月于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外科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s)监测下HFS-MVD患者360例。术前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单纯等待组"、"温盐水灌注组"和"尼莫地平灌注组",每组120例。当术中BAEPs发生听力受损报警(Ⅰ~Ⅴ波潜伏期延迟超过1 ms或Ⅴ波波幅下降超过50%)时,按照术前分组进行干预,并将术中BAEPs的变化分为4型:稳定保持Ⅰ型(未报警,未施加干预),稳定恢复Ⅱ型,部分受损Ⅲ型,完全受损Ⅳ型。所有患者术后行听力检查(纯音测听和言语识别率)明确听力受损情况。比较3种干预措施,3种BAEPs分型(Ⅰ型因未施加干预,不纳入分析)和术后听力受损结果。结果本组146例患者实施了干预措施,单纯等待组47例,温盐水灌注组50例,尼莫地平灌注组49例,3组患者的Ⅱ、Ⅲ、Ⅳ型占干预总数的构成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等待组与温盐水灌注组的分型构成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754,P=0.013)。单纯等待组、温盐水灌注组与尼莫地平灌注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6.119、0.247,P=0.047、0.884)。3组患者术后听力功能占干预总人数的构成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FS-MVD术中联合电生理监测发现听力损害时,立即暂停手术并采用温热生理盐水回填术区,重新建立脑脊液环境,是一种简便而又相对有效的听力挽救手段。
陈聪,王昊,杜垣锋,江力,王鼎,沈永锋,俞文华[3](2021)在《面肌痉挛显微血管减压术后面瘫及听力障碍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 HFS)行显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 MVD)后面听神经并发症的影响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采集2015年2月~2018年11月在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MVD手术的512例HFS患者的资料,观察患者MVD术后面听神经并发症发生情况,分析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在512例HFS患者中,MVD术后56例出现面听神经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10.9%,包括听力障碍24例,面瘫32例。将单因素分析的结果进行二元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病程、手术时间、血管压迫情况、术中出血量、骨窗前缘至颞骨岩部内侧面的距离均为显微血管减压术后面听神经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HFS患者MVD术后面听神经并发症发生率较高,病程、手术时间、血管压迫情况、术中出血量、骨窗前缘至颞骨岩部内侧面的距离为显微血管减压术后面听神经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黄冰,杜鑫丹,黄浩,林慧丹,姚明,张利,费勇,谢可越[4](2020)在《CT引导下茎乳孔穿刺射频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的操作技巧与疗效》文中认为目的总结CT引导下经皮穿刺茎乳孔射频治疗面肌痉挛的操作技巧与疗效。方法前瞻性观察2018年8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嘉兴学院附属医院疼痛科, 确诊为原发性面肌痉挛患者42例, 年龄、性别不限, 行CT引导下经皮穿刺茎乳孔射频热凝治疗:患侧卧位, 以CT对茎乳孔区进行层厚3 mm扫描, 选取最佳穿刺层面并设计穿刺路径, 然后沿所设计穿刺路径将射频穿刺针穿刺至患侧茎乳孔, 用2 Hz低频电流(0.1~0.8 mA)测试出面部抽动后行标准射频治疗。期间连续观察患者鼓腮、闭眼情况, 一旦患者患侧鼓腮稍漏气、闭眼时下睑稍费力即结束治疗。随访观察近、远期疗效与术中术后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均在CT定位引导下将射频穿刺针精准地穿刺至茎乳孔, 其中33例患者用0.1~0.8 mA电流可测试出面肌抽动, 9例患者经调整针尖位置也于0.8 mA以下电流测试出阳性结果。经标准射频治疗, 平均(81.2±6.4)℃, 终止于该周期的第(24.4±4.7)s。治疗后患者面肌痉挛均完全消失, 但均遗留Ⅱ~Ⅲ级面瘫;未见面部血肿, 无颅内出血、感染、听力障碍等并发症及死亡发生。随访1~15个月, 有3例患者分别于治疗后第9、11、12个月时出现面肌痉挛复发。结论 CT引导下经皮穿刺茎乳孔射频法可有效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 但会出现不同程度面瘫, 熟悉茎乳孔解剖, 掌握操作技巧可避免严重面瘫发生。
杨德宝[5](2020)在《运用电生理监测进行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的预后判断和面肌痉挛的发病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异常肌反应在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中的应用价值,术中异常肌反应变化能否对手术效果进行预测;探究异常肌反应的起源和形成机制;以及研究面肌痉挛患者面神经核团的兴奋性是否增高,从而进一步研究面肌痉挛的发病机制,研究面神经运动诱发电位的变化与面肌痉挛患者手术效果的关系。方法:第一部分:选取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苏州九龙医院神经外科自2012年6月~2016年3月利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患者124例,在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中应用异常肌反应监测,记录异常肌反应的变化情况;对手术即刻效果以及远期效果进行评价和随访,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分析异常肌反应与手术效果的关系。第二部分:选取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苏州九龙医院神经外科自2016年4月~2018年3月利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患者60例,在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中进行电生理监测,包括异常肌反应监测和面神经运动诱发电位监测;术中给于中枢抑制的吸入麻醉药物七氟烷,研究七氟烷对异常肌反应的影响,推测异常肌反应的来源;术中对责任血管压迫面神经处进行梳理和复位,同时监测异常肌反应的变化和面神经运动诱发电位的变化,根据电生理的变化分析异常肌反应可能的来源和形成机制。第三部分:选取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苏州九龙医院神经外科自2018年4月~2019年3月利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30例,术中监测患者患侧和健侧面神经运动诱发电位;对比两侧面神经运动诱发电位的波幅和刺激阈值电压,以及监测单波刺激能否诱发出稳定的运动诱发电位;利用作用于中枢神经的吸入麻醉药物七氟烷来验证面神经运动诱发电位来源于面神经运动核团,推测中枢机制是否参与面肌痉挛的发病机制;术中记录运动诱发电位的变化情况,对手术即刻效果以及远期效果进行评价和随访,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分析面神经运动诱发电位与手术效果的关系,评估面神经运动诱发电位对手术效果的指导价值,以及评估术后面神经运动诱发电位下降是否会增加面瘫的发生率。结果:第一部分:在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的过程中,12例在释放脑脊液阶段消失,23例在分离蛛网膜阶段消失,57例在分离垫开责任血管阶段消失,30例患者在术后持续存在;异常肌反应消失的患者术后即刻治愈率要显着高于异常肌反应未消失组,两组在术后并发症以及远期治愈率无显着差异。第二部分:在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中,所有患者均记录到稳定的异常肌反应波形,术中给于吸入麻醉药七氟烷后,患者异常肌反应波形并无显着变化;微血管减压术后有44例患者异常肌反应消失,16例患者在责任血管减压后异常肌反应持续存在,予以患者行面神经根部复位和梳理术,在复位或梳理的过程后,有14例患者AMR消失,2例患者复位或梳理后波形仍未消失;而在复位或梳理的过程中,面神经运动诱发电位波幅并未发生显着变化,术后异常肌反应消失与未消失组手术并发症、即刻效果以及远期效果均无显着差异。第三部分:在HFS患侧有30例记录到稳定面神经运动诱发电位波形,在健侧记录到稳定的波形有29例,选取患侧以及健侧均记录到面神经运动诱发电位患者29例入组;其中患侧有26例用单脉冲可刺激出稳定的面神经运动诱发电位,而健侧则仅有5例,两组有统计学差异;患侧面神经运动诱发电位的刺激阈值电压平均是140.3±26.8V,健侧刺激阈值电压平均是177.0±23.2V,两组刺激阈值电压均有显着差异,而两组的面神经运动诱发电位的波幅则无统计学差异;在给与不同浓度(0.5MAC和1.0MAC)的七氟烷前后患者的运动诱发电位波幅分别为207.2±62.1μV、133.0±36.5μV和70.4±40.2μV,在给与异氟烷前后运动诱发电位发生了显着变化,且给与的七氟烷浓度越高FNMEP波幅下降越显着,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在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的过程中,异常肌反应监测对判断面神经减压是否充分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术后异常肌反应持续存在可能预示着较高的延迟发生率,并不意味着患者远期预后不佳,异常肌反应消失与未消失病例远期治愈率并无显着差异。异常肌反应可能来源于外周神经,责任血管对面神经根部的压迫可能是异常肌反应的起源,责任血管压迫导致面神经根部的脱髓鞘病变,导致神经纤维轴突间的异常信号传递可能是异常肌反应的形成机制;在电生理监测的情况下对面神经根部进行复位和梳理是安全的,可能提高面肌痉挛的治愈率,但操作一定要轻柔。责任血管对面神经REZ区的持续性压迫可能是面肌痉挛的始动因素,责任血管对面神经的持续的搏动性压迫最终导致了面神经核团的兴奋性增高,从而导致了面肌痉挛的发生,中枢机制参与了面肌痉挛的发病机制。面神经运动诱发电位波幅的下降并不代表面神经功能受损,不会增加面瘫的发生率,可能与面神经核团兴奋性下降有关,预示着患者术后面肌痉挛症状的改善。
李珂[6](2020)在《电生理监测LSR与BAEP在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中应用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电生理监测侧方扩散反应(Lateral spread respons,LSR)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rainstem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s,BAEP)在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治疗面肌痉挛的疗效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自2016年4月至2019年6月采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10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中是否行电生理监测分为监测组及观察组,监测组中根据术后LSR是否消失分为LSR消失组及LSR未消失组;LSR消失组中分为LSR提前消失组及减压后LSR消失组。BAEP监测:根据目前大多数研究共识设置V波振幅衰减至50%或绝对潜伏期延长1 ms为重要警告信号。于术后近期(1-7天)、3个月及1年时间节点对比分析监测组与观察组、LSR提前消失组与减压后LSR消失组、LSR消失组与LSR未消失组手术疗效;于术后近期、3周、3个月及1年四个时间节点对监测组与观察组术后面瘫及听力障碍情况进行随访比较。结果:1.监测组与观察组疗效及并发症分析:术后近期、术后3个月及术后1年3个时间节点对比分析监测组与对照组手术疗效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监测组术疗效在各个时间节点均高于对照组;统计分析监测组与观察组术后近期、3周、3个月及1年听力障碍及面瘫并发症发生率显示P均小于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监测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小于对照组。2.LSR监测结果与术后疗效的关系:73例行电生理监测的患者术中有70例(95.9%)患者引出LSR波形。LSR提前消失有15例患;减压后LSR消失有50例患者;有5例患者直至手术结束LSR仍持续存在。同样根据上述时间节点,对比LSR提前消失组与减压后LSR消失组手术疗效P值均大于0.05,两组术后疗效无差别;LSR消失组与LSR未消失组术后近期疗效P=0.002,LSR消失组术后近期的疗效高于LSR未消失组的疗效,术后3个月及术后1年比较两组患者疗效P均大于0.05,两组疗效无差异。结论:1.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中监测LSR及BAEP有助于提高手术疗效,降低术后面瘫及听力障碍并发症的发生。2.LSR提前消失与减压后LSR消失术后疗效无差异;术中LSR消失比LSR未消失患者近期疗效好,其远期疗效无差异,故我们认为术中LSR的消失可能是手术成功的充分而非必要条,不能以术中LSR是否消失作为判断患者预后的绝对标准。
袁召龙[7](2020)在《异常肌电反应在面肌痉挛手术中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显微血管减压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术后的不佳疗效及面神经相关并发症仍然成为患者难以承受的困扰。异常肌电反应(Abnormal Muscle Response,AMR)监测技术的应用,有助于提高手术质量、缩短手术时间,使面肌痉挛显微血管减压手术得到进一步成熟与发展。但目前就AMR技术在HFS术中应用的深入研究及其与临床预后关系相关研究仍相对较少,本研究就上述问题,积极探索影响MVD术后疗效的因素,深入挖掘术中AMR监测的价值,研究MVD术中AMR变化特点对术后HFS消失或者缓解的判定价值,以及AMR与术后即刻面瘫、迟发性面瘫(Delayed Facial Palsy,DFP)的关联程度,以期能为加速手术进程、早期预防术后并发症等提供理论支持。方法:回顾性分析88例患者术中AMR变化与术后疗效的关系,并分别于术后1周、3月、6月进行疗效评估。全程减压操作完成后AMR消失为完全消失组,全程减压操作完成后刺激量≤40m A时AMR波幅消失或者下降≥80%为显着变化组。分别分析两组术后1周、3月、6月的治愈率差异,同时分析AMR变化等因素与术后面瘫、迟发性面瘫等术后并发症的相关性。结果:术后1周、3月、6月痉挛消失率分别为95.5%(84/88)、96.6%(85/88)、97.7%(86/88)。AMR完全消失组的痉挛近期(术后1周)治愈率优于AMR显着变化组(P=0.043<0.05);AMR完全消失组与AMR显着变化组远期(术后6月)有效率无明显差异(P=0.429>0.05),但是AMR完全消失组的远期效果优于AMR显着变化组(98.8%>87.5%)。责任血管数目与术后面瘫的发生有统计学差异(P=0.005<0.05);AMR变化与MVD术后即刻面瘫的发生无统计学差异(P=0.262>0.05);AMR变化与MVD术后迟发性面瘫的发生无统计学差异(P=0.942>0.05)。结论:1、AMR监测有助于术者辨识责任血管并提示神经减压是否充分,我们认为MVD手术结束的前提:确定面神经全程减压完全充分情况下,AMR消失、刺激量≤40m A时AMR波幅消失或下降≥80%时减压有意义。2、当责任血管≥2支时发生面瘫几率较大。3、术中AMR变化不能预测术后面瘫、迟发性面瘫的发生。但是AMR监测能提高责任血管的辨识率并且提高MVD手术效率,减轻对非责任血管的损伤,进一步保护面神经及周围滋养血管;4、术中AMR可作为面肌痉挛手术中鉴别责任血管、预测手术疗效的重要辅助工具,但影响术后疗效和面瘫、迟发性面瘫等并发症的首要因素仍是术者的手术经验和手术技巧。
张杰[8](2020)在《经扩大的小脑绒球下入路行面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文中提出目的对面神经出脑干处及脑池段的全程探查及减压是提高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疗效的关键。当遇到岩静脉阻挡、后颅窝空间狭小等情况时,传统小脑绒球下入路对面神经出脑干处的显露欠佳。本研究总结了采用扩大后的经小脑绒球下入路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中的手术策略及临床疗效。方法在面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中,经扩大的小脑绒球下入路,将手术区域划分为A、B、C、D四区(图1),通过这四个间隙进行手术操作,在充分暴露面神经出脑干处(REZ)的前提下,对面神经全程进行动、静脉非选择性减压。在本研究中,483例面肌痉挛患者接受了经扩大的小脑绒球下入路的MVD治疗,通过回顾性收集这些患者的随访结果及临床资料,进行该手术入路的疗效分析。结果483例患者中,所有患者面神经REZ均有不同程度、种类的血管压迫,所有患者的面神经REZ均在术中得到充分暴露和全程减压。本组研究中无死亡或重残患者,1例术后面瘫,未愈;术后无面瘫,术后3月内迟发面瘫患者7例,最终36个月随访期末均已痊愈;1例术后听力丧失(93分贝,1k),4例术后听力下降(15-25分贝,1k),均为责任血管穿行面神经病例。本组病例最短随访时间2月,最长随访时间36月,平均随访时间33.74月,随访过程中有1例失访,参考面肌痉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1],术后当月临床疗效1级为94.6%,术后1至3月,迟发缓解后疗效上升至96.1%.之后因部分患者不自主抽动症状有所复发,疗效优良比率缓慢下降,最终36个月随访期末,总体疗效稳定在93.2%.结论经扩大的的小脑绒球下入路,并将手术操作间隙分为A、B、C、D四区,能够有效地暴露面神经,并留有充分的安全操作空间,能在面神经充分显露的前提下减少对听神经及后组颅神经的牵拉及损伤,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何冠雄[9](2019)在《面肌痉挛显微血管减压术后听力障碍发生的相关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行显微血管减压(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术后出现听力障碍的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纳入205例自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间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诊断HFS明确并行MVD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有无听力障碍,将研究对象分为听力障碍组和无听力障碍组,比较2组患者临床资料的差异性,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发生术后听力障碍的危险因素。结果:205例研究患者中发生术后听力障碍的患者有24例,发生率为11.7%。通过组间比较得出术中乳突开放、听神经物理性损伤、听神经滋养血管痉挛与术后听力障碍的发生显着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进而得出术中发生乳突开放(OR=5.495;95%CI=1.21724.815;P=0.027)、听神经物理性损伤合并滋养血管痉挛(OR=9.158;95%CI=1.21968.785;P=0.031)是术后发生听力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HFS MVD术中乳突开放、听神经物理性损伤且合并内听动脉或弓形下动脉等听神经滋养血管痉挛是术后发生听力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术中避免打开乳突、避免损伤听神经、防止听神经滋养血管痉挛可以减少术后听力障碍的发生。
马继龙[10](2019)在《神经电生理监测在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中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神经电生理监测在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术中的指导意义和价值及对手术效果评估的价值。[方法]研究通过纳入2016年9月-2018年1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进行MVD手术治疗的原发性面肌痉挛72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32例行术中侧方扩散反应(lateral spread response,LSR)监测,40例术中未行任何LSR监测,所有病例均在术前行3D-TOF-MRA明确责任血管,并排除继发性面肌痉挛,且为同一亚专业手术组医师进行治疗,对术后即刻、6个月及1年的患者进行手术效果随访分析,对患者术后3天、1个月、1年进行面瘫、听力障碍等并发症的随访观察,分析术中行LSR监测时所提示的LSR变化对手术指导意义。[结果]32名行术中LSR监测患者,在麻醉前均引出LSR波,其中22例垫入涤纶垫片后LSR消失,加强刺激均未复现;2例垫入涤纶垫片后LSR再次出现,探查面神经全程发现遗漏责任血管,调整涤纶垫片充分减压未在复现;4例在剪开脑膜分离周围蛛网膜后LSR消失,行减压术后LSR未再复现;2例在关颅前已充分减压,注入生理盐水时LSR复现,探查后发现垫片移位,予调整垫片后异常LSR消失;1例在缝合脑膜关颅后仍能监测到LSR,但波幅较前明显降低(>50%);1例在关颅后仍能监测到持续的典型的LSR。(1)术后即刻效果:试验组中有效率为93.8%(30/32),对照组中有效率为75.0%(30/40)。统计学处理结果P<0.05(P=0.034),说明试验组与对照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即可认为试验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2)术后6个月效果:试验组中有效率为96.6%(31/32),对照组中有效率为85.0%(34/40)。统计学处理结果P>0.05(P=0.091),说明试验组与对照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即不能认为试验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3)术后1年效果:试验组中有效率为96.6%(31/32),对照组中有效率为87.5%(35/40)。统计学处理结果P>0.05(P=0.153),说明试验组与对照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即不能认为试验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4)试验组中并发症发生率为3.1%(1/32),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0%(8/40)。统计学处理结果为P<0.05(P=0.031),说明试验组与对照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即可以认为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论]术中LSR监测LSR消失有助于寻找责任血管和判断MVD是否减压充分,对于近期疗效的预测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对于远期疗效无明显参考价值,且不能作为单纯的唯一指标,因为有延迟治愈的存在而影响预测结果。LSR消失有助于明确责任血管,可避免过度牵拉骚扰面听神经的对,从而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资料与方法 |
| 一、排除与纳入标准 |
| 二、一般资料 |
| 三、手术方法 |
| 四、监测方法 |
| 五、术中干预方法 |
| 六、观察指标与评价方法 |
| 1. 术中BAEPs整体情况的分型: |
| 2. 术后听力功能的评价和分级: |
| 七、统计学分析 |
| 结果 |
| 一、术中BAEPs整体情况的分型结果 |
| 二、各干预组术中BAEPs变化情况的特点 |
| 讨论 |
| 对象与方法 |
| 1.一般资料: |
| 2.纳入及排除标准: |
| 3.手术方法: |
| 4.术后面听神经并发症评估: |
| 5.统计学方法: |
| 结 果 |
| 1.术后并发症情况: |
| 2.面听神经并发症相关因素统计分析: |
| 讨 论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序言 |
| 参考文献 |
| 第一部分 异常肌反应在面肌痉挛显微血管减压术中的应用研究 |
| 1 资料和方法 |
| 1.1 研究对象 |
| 1.2 手术方法 |
| 1.3 AMR监测方法 |
| 1.4 手术效果及随访 |
| 1.5 统计学分析 |
| 2 结果 |
| 2.1 AMR监测以及术中情况 |
| 2.2 手术效果及手术并发症 |
| 2.3 随访结果 |
| 3 讨论 |
| 4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面肌痉挛异常肌反应形成机制及起源的探究 |
| 1 资料和方法 |
| 1.1 研究对象 |
| 1.2 麻醉方法 |
| 1.3 手术方法 |
| 1.4 电生理监测 |
| 1.5 手术效果评价及随访 |
| 1.6 面神经功能评价 |
| 1.7 统计学分析 |
| 2 结果 |
| 2.1 AMR波形的变化情况 |
| 2.2 FNMEP波形的变化情况 |
| 2.3 手术即刻效果、手术并发症以及远期随访 |
| 3 讨论 |
| 4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第三部分 利用面神经运动诱发电位进行面肌痉挛的发病机制研究 |
| 1 资料和方法 |
| 1.1 临床资料 |
| 1.2 麻醉方法 |
| 1.3 手术方法 |
| 1.4 电生理监测方法 |
| 1.5 手术效果评价及随访 |
| 1.6 面神经功能评价 |
| 1.7 统计学分析 |
| 2 结果 |
| 2.1 FNMEP监测以及术中情况 |
| 2.2 手术即刻效果、手术并发症以及远期随访 |
| 3 讨论 |
| 4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文献综述 电生理监测在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中的应用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中英文缩写对照 |
| 前言 |
| 资料与方法 |
| 1.临床资料 |
| 2.方法 |
| 2.1 手术方法 |
| 2.2 电生理监测方法 |
| 3.术后疗效及神经功能评估方法 |
| 3.1 疗效评估 |
| 3.2 听力评估 |
| 3.3 面神经功能评估 |
| 4.随访 |
| 5.统计学方法 |
| 结果 |
| 1.各分组之间临床资料分析结果 |
| 1.1 监测组与观察组临床资料对比结果 |
| 1.2 LSR提前消失组与减压后LSR消失组患者临床资料对比结果 |
| 1.3 LSR消失组与LSR未消失组临床资料对比结果 |
| 2.监测组与观察组术后疗效及听力、面神经功能对比 |
| 2.1 两组术后疗效对比结果 |
| 2.2 监测组与观察组术后听力、面神经功能随访结果 |
| 3.LSR监测结果及LSR消失时机与术后疗效结果 |
| 3.1 LSR监测结果 |
| 3.2 LSR提前消失组与减压后LSR消失组术后疗效结果 |
| 3.3 LSR消失组与LSR未消失组术后疗效结果 |
| 4.术中BAEP监测结果与术后听力结果关系 |
| 讨论 |
| 1.术中电生理监测应用价值 |
| 2.电生理监测结果与术后疗效的关系 |
| 2.1 LSR提前消失与减压后LSR消失术后疗效比较分析 |
| 2.2 术后LSR消失与LSR未消失的疗效比较分析 |
| 3.BAEP监测结果与术后听力障碍关系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中LSR及BAEP监测应用现状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 前言 |
| 研究现状、成果 |
| 研究目的、方法 |
| 异常肌电反应在面肌痉挛手术中的应用研究 |
| 1.1 对象和方法 |
| 1.1.1 研究对象 |
| 1.1.2 手术方法 |
| 1.1.3 监测方法 |
| 1.1.4 疗效评价 |
| 1.1.5 随访 |
| 1.1.6 统计学分析 |
| 1.2 结果 |
| 1.2.1 术中AMR变化特点 |
| 1.2.2 责任血管类型 |
| 1.2.3 面肌痉挛术后结局及并发症 |
| 1.2.4 可能与面瘫、迟发性面瘫的相关因素 |
| 1.2.5 责任血管数目对预后的影响 |
| 1.2.6 AMR变化与MVD术后疗效的关系 |
| 1.3 讨论 |
| 1.3.1 责任血管的判断 |
| 1.3.2 AMR消失的时间与预后分析 |
| 1.3.3 术中AMR变化对术后即刻面瘫与迟发性面瘫的影响 |
| 1.3.4 责任血管数目对术后即刻面瘫与迟发性面瘫的影响 |
| 1.3.5 术中AMR变化与术后疗效的关系 |
| 1.3.6 本研究的局限性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中AMR变化与预后关系进展 |
| 综述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前言 |
| 一、临床资料 |
| (一)研究对象及入组标准 |
| (二)临床基本资料 |
| 二、方法 |
| (一)术前准备 |
| (二)手术地点及设备 |
| (三)麻醉、手术体位及开颅 |
| (四)第一阶段:显露面神经REZ |
| (五)第二阶段:通过分区完成面神经的全程探查及减压 |
| (六)术中监测 |
| (七)疗效评价 |
| (八)统计处理 |
| 三、结果 |
| (一)患者术前一般情况 |
| (二)术中所见 |
| (三)临床疗效与并发症 |
| 四、分析与讨论 |
| (一)面肌痉挛概述、病因及治疗现状 |
| (二)扩大入路的优势及临床应用 |
| 五、结论 |
| 参考文献 |
| 文献综述 面肌痉挛的诊断和治疗 |
|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 攻读学位期间临床轮转科室和参加相关考试情况 |
| 致谢 |
|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前言 |
| 1 材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文献综述: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后效果与并发症的相关因素分析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硕士期间撰写和发表的论文 |
| 缩略词表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