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姗姗,齐林,魏静静[1](2021)在《循证护理对颅咽管瘤患儿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对颅咽管瘤患儿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入组2012年1月至2020年6月河南省儿童医院收治的经临床病理证实并行手术治疗的颅咽管瘤患儿67例,其中男43例、女24例,年龄2~16(8.22±4.45)岁,入组后根据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循证护理组(37例)和常规护理组(30例),常规护理组患儿常规接受手术治疗和常规护理措施,循证护理组在常规护理组处理的基础上给予循证护理。比较观察2组患儿术后并发症、护理满意度。结果循证护理组患儿术后发生尿崩17例(45.95%)、垂体功能低下15例(40.54%)、电解质紊乱13例(35.14%)、脑脊液鼻漏5例(13.51%)、高热6例(16.22%)、癫痫5例(13.51%)、精神症状0例(0.00%),对照组分别为尿崩25例(83.33%)、垂体功能低下24例(80.00%)、电解质紊乱22例(73.33%)、脑脊液鼻漏14例(46.67%)、高热15例(50.00%)、癫痫6例(20.00%)、精神症状2例(6.67%),其中循证护理组术后尿崩、垂体功能低下、电解质紊乱、脑脊液鼻漏、高热发生率高于常规护理组,而2组癫痫、精神症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9.901,P=0.002;χ2=10.604,P=0.001;χ2=9.689,P=0.002;χ2=8.963,P=0.003;χ2=8.787,P=0.003;χ2=0.508,P=0.476;χ2=2.543,P=0.111)。循证护理组患儿护理满意度为91.89%(34/37),高于常规护理组的53.33%(16/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008,P<0.001)。结论循证护理能够降低颅咽管瘤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提高护理满意度高,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吕传祥[2](2021)在《颅咽管瘤治疗策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颅咽管瘤不同手术入路的特点,复发因素对于手术全切率的影响以及颅咽管瘤的最佳治疗方案。方法:本研究中,笔者收集了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肿瘤外科2016.01.01-2020.12.31进行手术治疗,并且术后病理结果为颅咽管瘤的144例患者的资料。根据临床分型及肿瘤的生长方式分别采取了不同的手术入路进行手术治疗,对于手术中未能全切的患者,围手术期过后建议患者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伽马刀),并对以上资料进行整理。数据通过SPSS26软件进行处理,分析不同手术入路的特点、复发因素对于手术全切率的影响以及颅咽管瘤的最佳治疗方案。结果:本研究一共收集了144颅咽管瘤患者,所有患者中男性73例,女性例71例。发病年龄从3岁到84岁不等,平均发病年龄45.4岁。其中儿童患者12例,成人患者132例。原发性颅咽管瘤115例,复发性肿瘤29例。手术采用经蝶入路4例,翼点入路81例,额下入路9例,纵裂-终板入路38例,胼胝体-穹窿间入路12例。对主要采用的两种手术入路的全切率进行分析:81例翼点入路的患者肿瘤全切58人,全切率为71.6%。38例纵裂-终板入路的患者肿瘤全切25例,全切率为65.8%。比较两组全切率,统计分析显示(X2=0.415,P>0.05),两种手术入路全切率无明显差异。本研究中其中原发性颅咽管瘤115例,肿瘤全切79例,全切率达68.7%。复发性颅咽管瘤29例,肿瘤全切9例,全切率达31.0%。比较两组全切率,统计分析显示(X2=13.822,P<0.05),复发组肿瘤的全切率明显低于原发组。本研究对于未能全切的患者积极建议患者行伽马刀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肿瘤全切的患者不行放射治疗。将肿瘤全切组定义为A组,肿瘤次全切/大部切除术后辅以伽马刀放射治疗组这定义为B组,将肿瘤次全切/大部切除术后未辅以伽马刀放射治疗组定义为C组。对所有患者进行3-60个月不等的随访,一共有129例患者得到随访。随访结果A组复发率为14.8%,B组复发率为27.6%,C组复发率为63.2%.通过统计分析(X2=19.438,P<0.05),即三组复发率存在差异。进一步两两比较发现A组与B组复发率(X2=2.341,P>0.05)两组不存在差异。A组和C组(X2=19.719,P<0.05),B组和C组(X2=5.976,P<0.05)之间复发率均存在差异。结论:(1)颅咽管瘤的治疗首选显微外科治疗,全切肿瘤可以降低复发率。但追求全切不应以严重的术后并发症为代价。(2)翼点入路和额部-纵裂入路是进行颅咽管瘤手术治疗时使用频率较高的两种手术入路,两者的全切率无明显差异,都可实现对肿瘤的有效切除。(3)对于颅咽管瘤手术治疗未能做到全切者,为控制肿瘤的复发可采取伽马刀放射治疗,疗效显着。(4)复发颅咽管瘤相比于原发颅咽管瘤,手术全切率有所下降。
童志高[3](2021)在《内镜经鼻蝶入路治疗颅咽管瘤的远期随访结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分析内镜经鼻蝶入路(EEA)治疗颅咽管瘤的术后并发症、无进展生存期及远期随访结果。病人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2020年期间本医疗中心连续性实施内镜经鼻蝶入路(EEA)治疗颅咽管瘤113例,评估这些患者的纵向医疗记录并进行长期随访。结果:113例颅咽管瘤患者中,肿瘤全切除(GTR)95例(84.1%),非大部分全切除(NGTR)18例(15.9%),肿瘤性质影响肿瘤的全切率(实性、囊性、囊实性GTR率分别为71.4%、66.7%、88.6%)。在90例术前无尿崩的患者中,66例(75%)患者术后出现新发的尿崩(DI)。77例(68.1%)患者术后出现垂体前叶内分泌功能恶化。在69例术前视力视野损伤的患者中,51例(73.9%)患者术后视力视野不同程度改善。10例(8.8%)患者出现术后脑脊液漏,均再次手术修补脑脊液鼻漏,在随访观察期间无永久性脑脊液鼻漏。6例(5.3%)患者术后脑脊液检查证实颅内感染,经抗炎及腰大池引流等治疗后3例患者痊愈。术后截止最近一次随访,6例(5.3%)患者死亡,7例(6.2%)患者出现肿瘤复发。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FS)分析显示,GTR患者与NGTR患者的PFS有显着差异(p=0.016,<0.05)。远期随访结果显示,下丘脑神经功能中睡眠改变与术前相比存在明显下降(p=0.031,<0.05)。患者生活质量(QOL)术前与远期随访结果无显着差异(p=0.14,<0.05)。结论:经鼻内镜手术可作为大部分(手术适应征内)颅咽管瘤的首选治疗方式,内镜下颅咽管瘤可以肿瘤全切除(GTR)作为首选治疗策略。患者总体无进展生存期是令人满意的。肿瘤全切除可以减少肿瘤的复发,提高患者无进展生存期。
朱宁[4](2021)在《儿童颅咽管瘤术后内分泌管理与生活质量评估》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汇总儿童颅咽管瘤术后内分泌治疗的临床数据,探讨手术后并发症的特点及处理方法,同时进行评估患者术后的生活环境质量,为临床治疗提供数据支持。方法:回顾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新疆不同地区26例确诊为颅咽管瘤并在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儿童的临床资料,通过统计分析,运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肿瘤QST分类、肿瘤大小、钙化情况、肿瘤切除范围、垂体柄保留率、内分泌指标等,分析与颅咽管瘤术后的预后关系。术后对儿童定期进行随访,随访期最长为2年,并使用Karnofsky量表进行术后随访生活质量(KPS)评分,卡诺夫斯基评分(KPS)>70分为生活自理级,60<(KPS)<70分为生活半自理级,(KPS)<60分为社会生活方式帮助级。结果:26例患儿接受了手术治疗。根据南方医科大学漆松涛教授根据肿瘤起源的位置和周围膜结构的分布提出的QST分类,在26个孩子中,Q型(Q型组)12例,S型(S型组)10例,T型(T型组)4例。3组患儿的性别、年龄、肿瘤最大直径、钙化程度和肿瘤切除范围无明显差异(P>0.05),但3组患儿在临床症状、垂体功能方面及手术前后脑积水之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QST分型(OR=3.884,95%CI:1.016-13.973,P=0.031)和切除程度(OR=7.976,95%CI:3.211-29.869,P=0.019)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颅咽管瘤QST分型不仅与颅咽管瘤的临床特征相关,还与术后并发症发生种类及严重程度密切相关,电解质平衡紊乱、垂体功能水平减退、术后尿崩症、术后高热和癫痫发作将严重影响患儿预后。
陈冰心,陈超丽[5](2020)在《针对性护理在神经内镜经鼻入路切除颅咽管瘤术后并发症中的护理效果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究在神经内镜经鼻入路切除颅咽管瘤术后并发症护理中针对性护理方法所取得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便利选取于2018年7月—2019年7月在医院中进行神经内镜经鼻入路切除颅咽管瘤治疗的患者共104例,随机分组法将患者分成两组,每组各52例。对照组给予患者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给予患者针对性护理方法。观察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视力视野下降、血管损伤事件、脑实质损伤、视神经损伤、头痛、短暂电解质紊乱)、术后随访结果(肿瘤全切率、视力视野好转率、永久性尿崩加重率、需干预脑脊液漏率、永久性垂体功能低下率)、护理满意度。结果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为13.46%,对照组为32.69%,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肿瘤全切率为82.69%、视力视野好转率为90.38%、永久性尿崩加重率为3.85%、需干预脑脊液漏率为7.69%、永久性垂体功能低下率为5.77%。对照组肿瘤全切率为63.46%、视力视野好转率为73.08%、永久性尿崩加重率为19.23%、需干预脑脊液漏率为25.00%、永久性垂体功能低下率为21.15%。肿瘤全切率、视力视野好转率对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永久性尿崩加重率、需干预脑脊液漏率、永久性垂体功能低下率对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6.15%,高于对照组的80.77%,护理满意度对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神经内镜经鼻入路切除颅咽管瘤术后并发症护理中应用针对性护理方法,有助于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概率,提升患者术后各项指标恢复效果,患者对医院护理工作有着较高的满意度,应在术后护理中大力推广使用该种护理方法。
林叶,卢桂花,郭明娟,马海清,麦惠[6](2020)在《集束化护理路径在颅咽管瘤术后病人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路径在颅咽管瘤术后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100例颅咽管瘤术后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术后采用优质护理服务,观察组术后实施集束化护理路径管理,比较两种护理模式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护理综合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电解质紊乱、尿崩症发生率显着低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电解质紊乱、尿崩症持续时间显着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在颅咽管瘤术后病人实施集束化护理路径,可提高患者对护士综合满意度,减少颅咽管瘤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持续时间,提高了治疗、护理效果。
刘亚兰,王若龙,吴友洁[7](2019)在《针对性围术期护理在经蝶窦手术入路治疗颅咽管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文中指出目的总结分析经蝶窦手术入路治疗颅咽管瘤患者的围术期护理体会及其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7年6月我院接诊的84例颅咽管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抽签法对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处理,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2例。其中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则在此基础上实施针对性的围术期护理。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与疾病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前的SAS、SD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SAS、SD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1.9%(5/42),对照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30.9%(13/42),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患者进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其中观察组有1例患者复发,复发率为2.3%,对照组有6例患者复发,复发率为14.3%,观察组患者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蝶窦手术入路治疗颅咽管瘤的效果理想,围术期护理的实施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降低后期疾病复发率。本次护理措施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可进行推广。
宋艳红[8](2019)在《综合性护理对颅咽管瘤患儿术后心理状态及并发症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综合性护理对颅咽管瘤患儿术后并发症及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颅咽管瘤患儿80例,根据入院时间先后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综合性护理。比较两组患儿心理状态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护理后的儿童青少年心理状态量表各维度评分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7.50%(3/4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5.00%(10/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综合性护理能有效改善颅咽管瘤患儿的术后心理状态,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王常贞,吴大号,林涛,朱贵东,徐坤,李卓,王瑞英[9](2018)在《颅咽管瘤切除术后并发癫痫的危险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颅咽管瘤切除术后并发癫痫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行颅咽管瘤切除术的169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患者癫痫发生情况将其分为观察组(术后并发癫痫,42例)和对照组(术后未并发癫痫,127例),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手术相关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颅咽管瘤切除术后并发癫痫的危险因素,采用接受者操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分析确定其最佳界定值。结果 169例患者中,合并术后癫痫42例,术后癫痫发生率为24.85%。其中年龄<11岁、病程> 6个月、合并高钠血症、低钠血症、低钙血症及肿瘤直径> 4.65 cm、病变位于鞍内和鞍上、术后血肿均为颅咽管瘤术后并发癫痫的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颅咽管瘤切除术后并发癫痫主要与患者手术时年龄、病程、合并高钠血症、低钠血症、低钙血症、肿瘤直径、病变部位及术后血肿相关,对上述危险因素尽早干预,有助于降低颅咽管瘤切除术后并发癫痫的风险。
时瑗[10](2017)在《31例巨大颅咽管瘤切除术后常见并发症的临床护理》文中认为目的:探讨显微镜下巨大颅咽管瘤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及其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月2017年4月收治的31例巨大颅咽管瘤患者临床资料。结果:31例患者术后出现的并发症按发生频率的高低依次有尿崩症、水电解质平衡紊乱、中枢性高热及癫痫,通过合理制定并实施护理方案,患者并发症均得到有效控制和缓解。结论:经颅巨大颅咽管瘤术后可能各种并发症,熟悉各并发症的特点,给予针对性的、预防性的治疗和护理,可有效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预后。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护理方法 |
| 1.3 观察指标 |
| 1.4 统计学处理 |
| 2 结果 |
| 2.1 2组患儿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
| 2.2 2组患儿护理满意度比较 |
| 3 讨论 |
| 前言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 第1章 绪论 |
| 第2章 综述 |
| 2.1 颅咽管瘤的发生学 |
| 2.1.1 先天剩余学说 |
| 2.1.2 鳞状上皮化生学说 |
| 2.2 颅咽管瘤的病理特点 |
| 2.2.1 造釉细胞型 |
| 2.2.2 乳头型 |
| 2.3 临床特点 |
| 2.3.1 颅咽管瘤的临床分型 |
| 2.3.2 颅咽管瘤的临床表现 |
| 2.3.3 颅咽管瘤的影像学检查 |
| 2.3.4 咽管瘤的实验室检查 |
| 2.4 颅咽管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
| 2.4.1 诊断 |
| 2.4.2 鉴别诊断 |
| 2.5 颅咽管瘤的治疗方式 |
| 2.5.1 颅咽管瘤的显微外科治疗 |
| 2.5.2 其他治疗方式 |
| 2.6 本章小结 |
| 第3章 临床资料和方法 |
| 3.1 研究资料 |
| 3.1.1 一般资料 |
| 3.1.2 临床症状及体征 |
| 3.1.3 病理学特征 |
| 3.1.4 内分泌学检查 |
| 3.1.5 影像学特征 |
| 3.2 研究方法 |
| 3.2.1 手术入路 |
| 3.2.2 手术操作要点 |
| 3.2.3 肿瘤切除程度的评估 |
| 3.2.4 术后处理 |
| 3.2.5 定期随访 |
| 3.2.6 统计学方法 |
| 第4章 结果 |
| 4.1 144例颅咽管瘤患者所采用的手术入路的情况 |
| 4.2 术后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 |
| 4.3 两种主要的手术入路全切率的比较 |
| 4.4 原发性肿瘤和复发性颅咽管瘤全切率的比较 |
| 4.5 肿瘤的切除程度及放射治疗对复发率的影响 |
| 第5章 讨论 |
| 5.1 颅咽管瘤的一般特点 |
| 5.2 颅咽管瘤的治疗 |
| 5.2.1 手术治疗 |
| 5.2.2 放射治疗 |
| 5.2.3 颅咽管瘤的化学治疗 |
| 5.3 原发性颅咽管瘤和复发性颅咽管瘤全切率差异的讨论 |
| 5.4 颅咽管瘤治疗方案的临床思维 |
| 第6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引言 |
| 第2章 材料和方法 |
| 2.1 病人选择 |
| 2.2 手术方法 |
| 2.3 内分泌、尿崩评估 |
| 2.4 生活质量(QOL)及下丘脑功能受累评估 |
| 2.5 影像学评估、视力评估 |
| 2.6 肿瘤复发的评估及无进展生存期 |
| 2.7 统计学分析 |
| 第3章 结果 |
| 3.1 患者特征 |
| 3.2 影像学表现 |
| 3.3 手术结果和肿瘤切除情况 |
| 3.4 术后并发症 |
| 3.5 远期随访结果 |
| 3.6 无进展生存分析(PFS) |
| 第4章 讨论 |
| 4.1 视力视野结局 |
| 4.2 内分泌结局 |
| 4.3 下丘脑功能及生活质量 |
| 4.4 其他并发症 |
| 4.5 肿瘤全切率与手术策略 |
| 4.6 手术入路的选择 |
| 4.7 局限性 |
| 第5章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 综述 颅咽管瘤的手术治疗及远期结果 |
| 参考文献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 1 研究对象 |
| 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小结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颅咽管瘤病因与发病机制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新疆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2.1 对照组 |
| 1.2.2 观察组 |
| 1.3 观察指标 |
| 1.4 统计方法 |
| 2 结果 |
| 2.1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
| 2.2 术后随访结果对比 |
| 2.3 护理满意度对比 |
| 3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2.1 对照组 |
| 1.2.2 观察组 |
| 1.3 观察指标 |
| 1.3.1 护理满意度 |
| 1.3.2 术后并发症 |
| 1.4 统计方法 |
| 2 结果 |
| 2.1 护理满意度 |
| 2.2 术后并发症 |
| 3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
| 1.4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SAS、SDS评分的比较 |
| 2.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的比较 |
| 2.3 两组患者术后复发率的比较 |
| 3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3 观察指标 |
| 1.4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两组护理前后心理状态比较 |
| 2.2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
| 3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手术及研究方法 |
| 1.3 癫痫诊断标准 |
| 1.4 观察指标 |
| 1.5 随访 |
| 1.6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两组患者相关因素比较 |
| 2.2 年龄、病程、肿瘤直径ROC曲线最佳临界值 |
| 2.3 颅咽管瘤术后并发癫痫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 3 讨论 |
| 1 临床资料 |
| 1.1 一般资料 |
| 1.2 临床表现 |
| 1.3 患者临床转归 |
| 2 并发症护理和临床观察 |
| 2.1 尿崩症 |
| 2.2 水电解质平衡紊乱 |
| 2.3 中枢性高热 |
| 2.4 癫痫 |
| 3 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