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重组结核分枝杆菌16000蛋白抗原(rPA16)豚鼠皮试效果研究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重组结核分枝杆菌16000蛋白抗原(rPA16)豚鼠皮肤试验效果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段惠娟,褚洪迁,孔成成,戴广明,曹廷明,孙照刚[1](2021)在《11种结核分枝杆菌抗原皮肤试验反应效果评价》文中提出目的评估11种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抗原用于MTB致敏后豚鼠皮肤试验反应的效果。方法选取18只无特定病原体(specific pathogen free,SPF)级豚鼠(雌性,体质量250~300g),按接种剂量分为高(5μg)、中(0.5μg)、低(0.1μg)3组,每组6只。采用MTB标准株(H37Rv,ATCC27294)致敏豚鼠,致敏成功后豚鼠背部去毛皮内注射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TB-PPD)、重组结核杆菌融合蛋白(EC)和11种MTB抗原(包括重组抗原Rv3872、MPT64、Rv1985c、Rv0222、Rv3117、Rv3120、Rv2346c、Rv3619c、Rv3425、Rv1738和Rv2626c),各0.1ml。分别于注射24h和48h后观察皮肤试验反应,测量硬结平均直径[(横径+纵径)/2],以硬结平均直径≥5mm为阳性。分析11种MTB抗原皮肤试验反应与TB-PPD和EC的差异。结果抗原注射24h后,剂量为5μg时Rv3120、Rv3619c的皮肤试验反应阳性率分别为9/9和8/9;剂量为0.5μg时EC、MPT64的皮肤试验反应均为阳性。TB-PPD(5IU)及EC(0.5μg剂量)、MPT64(0.5μg剂量)、Rv3120(5μg剂量)和Rv3619c(5μg剂量)皮肤试验反应24h硬结平均直径[中位数(四分位数)]均大于反应48h[硬结平均直径分别为:9.00(7.00,11.00)mm和6.50(5.50,8.25)mm、13.00(12.75,14.25)mm和9.00(8.00,9.75)mm、9.50(8.50,12.50)mm和8.50(5.50,9.50)mm、8.50(6.25,9.25)mm和5.00(0.00,5.50)mm、6.50(5.50,8.25)mm和3.50(1.50,4.75)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2.494、-2.677、-2.207、-2.673、-2.670;P值分别为0.013、0.007、0.027、0.008、0.008)。皮肤试验反应24h时,MPT64(0.5μg剂量)、Rv3120(5μg剂量)和Rv3619c(5μg剂量)与TB-PPD(5IU)硬结平均直径接近,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H值分别为-0.496、0.819和1.714,P值分别为1.000、1.000和0.865);MPT64(0.5μg剂量)与EC(0.5μg剂量)皮肤试验反应情况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2.288,P=0.221);Rv3120(5μg剂量)和Rv3619c(5μg剂量)硬结平均直径均小于EC(0.5μg剂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值分别为3.795和4.690,P值分别为0.001和0.000)。结论MPT64(0.5μg剂量)和Rv3120(5μg剂量)的豚鼠皮肤试验效果相对较好,对于结核病诊断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徐苗,王国治[2](2020)在《重组结核分枝杆菌感染鉴别用变态反应原研究与应用》文中提出自1890年科赫发明用于结核病免疫治疗的结核菌素(tuberculin),1907年奥地利人V.Pirquet将结核菌素作为结核病诊断试剂以来[1],产品也从滤液蛋白粗提物改进为结核分枝杆菌纯蛋白衍生物(purified protein derivative,PPD),在结核菌素用于结核菌素皮肤试验(tuberculin skin test,TST)逾百年后的今天,该类产品依然在结核病辅助诊断、流行病学调查,以及卡介苗接种阳转考核中发挥着巨大作用。随着结核病疫情的变化,早在2002年我国研究者已经发现"靠单纯DOTS的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无法解决已经感染结核分枝杆菌人群发展为

赵爱华,王国治,徐苗[3](2019)在《我国结核病免疫学预防、治疗与诊断用制品发展进程与展望》文中指出结核病的免疫学预防、治疗与诊断是控制结核病的最重要措施之一。作者总结了我国结核病免疫学生物制品的发展进程、研究现状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同时展望了在已构建的结核病免疫预防体系框架下,有机运用各种生物制品,降低我国结核感染率、发病率,改变我国结核病高负担现状的可能性。

叶海青[4](2013)在《抗结核分枝杆菌先导化合物筛选及白花丹素对H37Rv转录组的影响》文中提出结核病(Tuberculosis,TB)是世界上分布最广,且对人类健康危害严重的一种古老传染病。在人类历史上,结核病曾经在全球范围广泛流行,已经有数亿人死于结核病。上世纪50年代后,由于有效的抗结核药物的不断发现,结核病的流行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是,近年来,由于广泛耐药菌株的出现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共同作用,致使无论在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结核病发病率都有所增加。如何积极防御结核病已经成为摆在人类面前的严峻现实。数十年来,世界上针对结核分支杆菌开发出了近二十多种药物,但普遍存在的缺点是副作用大,容易产生耐药性。尤其是近些年耐多药及多重耐药菌株(MDR-TB)的出现,使原有的一、二线抗痨药治疗结核病的方案失去了应有的效用,现实对抗结核药物提出了新的挑战。然而,从化学合成物中寻找抗结核药物的难度却日益增大。自2000多年前,中华就有利用传统中草药治疗结核病的记载。近年来国内外将热点集中到从我国丰富的中草药资源中寻找高效的抗结核药物。与中药粗提物或有效组分相比,中药单体化合物具有结构明确,抗菌效果稳定,作用的靶位固定等优点。因此,选择中药单体化合物进行抗结核分支杆菌新药筛选开发,以及对其药物靶标的筛选和确证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微量稀释药敏试验方法(MABA)对28种具有潜在抗结核活性的中药单体化合物进行了单一药敏实验和协同药敏实验筛选。根据单一药敏试验,以MIC≦64μg/mL为判断标准,有6种天然植物单体成分表现出较强的抗结核分枝杆菌活性。分别为白屈菜红碱(64μg/mL)、白花丹素(64μg/mL)、齐墩果酸(16μg/mL)、蛇麻酮(32μg/mL)、色胺酮(1μg/mL)和胡桐素A (4μg/mL)。通过联合抗菌试验验证了与一线药物有协同抗结核作用的天然单体化合物四种:白花丹素、白屈菜红碱、蛇麻酮和齐墩果酸。MTT试验结果表明,对Vero细胞,天然单体化合物在高浓度时(≧256μg/mL)具有毒性。本文应用定制合成的基因芯片检测了白花丹素对M. tuberculosis H37Rv(ATCC27294)转录组的影响。首次从分子层面探讨了白花丹素抗结核分枝杆菌的分子机制。芯片结果表明:以2倍差异表达作为显着性判断标准,在白花丹素的胁迫下,共有274个基因出现差异表达,其中上调表达基因103个,下调表达基因171个。在这些差异表达的基因中25.9%为未知功能基因,已知的功能基因主要包括:假定蛋白类基因(14.6%)、保守的假定蛋白类(16.1%)、新陈代谢相关基因(5.5%)、编码细胞膜的基因(5.1%)、功能调控类基因(4.4%)。推断的可能机制为:①通过上调GroEL/GroES或DnaK/DnaJ的高表达阻止了结核分枝杆菌新合成蛋白质的聚集;②抑制大量的PE和PPE基因,通过此途径降低了结核分枝杆菌的感染力并通过破坏PE和PPE的蛋白比例来降低其活力;③通过抑制结核菌醇二分支菌酸相关基因(DIM)表达,增加结核分枝杆菌外膜的通透性,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结核分枝杆菌的的抗性减弱、活性降低;④白花丹素具有天然萘醌的化学结构与结核分枝杆菌的甲基萘醌化学结构相似,MenB表达产物是甲基萘醌生物合成中的关键酶, MenB表达被明显抑制,推测可能是在生物学事件中白花丹素与甲基萘醌发生了竞争性抑制;⑤抑制了一些膜蛋白基因和毒力基因,如膜蛋白基因yrbE4B, yrbE1B,毒力基因mce1;⑥抑制了甘油三酯(TG)合成酶基因,降低了结核分支杆菌的应激力。本文数据为进一步研究白花丹素抗结核分枝杆菌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从芯片筛选的差异表达基因中随机抽取了17个,通过实时荧光定量RT-PCR验证,结果表明,表达谱芯片的结果与RT-PCR结果一致。本文成功克隆了menB基因和mce1A基因,构建了表达质粒pET-28a-menB和pET-28a-mce1A,并在大肠杆菌中获得了表达的MenB蛋白和Mce1A蛋白。然后用Mce1A蛋白免疫家兔制备了多克隆抗体,Western-blotting检测了结核分枝杆菌Mce1A蛋白的表达,结果随药物浓度增加,Mce1A蛋白表达量降低。可以推断,白花丹素通过抑制结核分支杆菌Mce1A蛋白表达可减弱病菌进入动物细胞的能力,从而降低了其感染力,间接增强了药物的抗菌能力。

柏文娟[5](2012)在《结核患者血清IgG抗体适体的制备及其检测血清结核抗体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筛选获得结核患者血清IgG抗体的特异性适体,研究结核患者IgG抗体适体组合及适体与抗原组合在结核病血清学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纯化结核患者血清中的IgG抗体,以IgG抗体为靶标,利用SELEX技术进行筛选,筛选得到的ssDNA适体文库,进行克隆测序、亲和性检测、二级构象分析,鉴定单独适体、两适体组合及适体和抗原组合的检测效果,均进行了88份血清标本的分析,然后将适体组合与抗原初步组合进行221份血清标本的分析。结果:纯化获得了IgG抗体,浓度为1.8mg/ml。SELEX筛选12轮后,随机挑选12个适体进行二级结构分析和亲和性检测。二级构象分析揭示,适体与靶分子的结合基础为口袋颈环鼓包结构和分枝的连接角度。SELEX筛选得到4个较高亲和性适体。单适体88份血清学检测结果显示,适体之间存在交叉互补性。适体两两组合88份血清学检测效果显示,N1+N6组合的叠加作用较好且阳性平均值与阴性平均值的比值(P/N)较高。N6适体、16KD抗原以及N6+16KD(1:1比例组合)3种检测方法,88份血清标本检测的特异性均为100%,敏感性分别为:47.92%、56.25%、64.58%,非参数检验显示,3种检测体系的结核病组和健康对照组之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卡方检验三种检测方法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选择适体之间叠加作用较好且P/N值较高的N1+N6与16KD抗原的初步组合,221份血清标本检测结果显示了相同的结果,即卡方检验三种检测方法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ELEX技术筛选获得的特异性IgG抗体适体具有良好的结核病血清学诊断价值,可用于结核病的实验室诊断,虽然适体与抗原检测存在交叉互补性,组合检测敏感性有所提高,说明适体和抗原组合这种检测方法是可行的,但是适体检测、抗原检测及适体和抗原组合检测的检测效果差异不显着。

刘元[6](2011)在《结核分枝杆菌TB15.3与TB16.3蛋白的原核表达与血清学诊断价值研究》文中认为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结核病,是当今世界致死率最高的传染病之一。预防和控制结核病最关键的环节在于及早发现,准确用药,这就给结核病的早期诊断提出了迫切的要求。近年来,血清学诊断的方法越来越多的应用在了结核病的早期实验室诊断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其中一个核心问题就是至今没有找到一个稳定且高效的特异性抗原,或抗原组合。所以,寻找敏感性及特异性都令人满意的抗原及抗原组合成为结核病血清学诊断的研究热点。本实验涉及到的的两种抗原为结核分枝杆菌与卡介苗(BCG)的基因差异区的两种假想蛋白,通过基因工程的方法直接表达出两种抗原,并且进行血清学诊断效果分析,第一可以简化操作,第二可以找到无法在结核分枝杆菌培养滤液中纯化得到的蛋白。本实验研究目的是通过构建结核菌TB15.3与TB16.3的重组多肽表达载体,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进行诱导表达,并对表达产物进行纯化,以获得大量重组抗原,同时对重组多肽免疫反应性进行鉴定评价,为探索重组多肽在结核病血清学诊断的应用奠定前期实验基础。根据结核菌编码TB15.3与TB16.3肽段的基因系列,通过Primer Premier 5.0引物设计软件,分析设计特异引物,通过PCR技术从结核菌H37Rv基因组DNA扩增出目标抗原的基因片段,将目的片段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30a中,成功构建N端带有6个组氨酸标签的表达载体。利用化学转化法将重组表达载体转化E.coli BL21(DE3)菌株中,通过PCR筛选获得阳性的工程菌株;再经IPTG诱导和SDS-PAGE分析,本试验成功获得了能够表达目的重组抗原的工程菌株。经梯度实验确定了工程菌发酵最适温度为28℃,诱导4h后,可达到最大表达量,诱导剂IPTG最适诱导浓度为1 mmol/L。表达方式分析发现该重组多肽在大肠杆菌中主要以可溶性蛋白的形式存在,并利用亲和层析方法对重组抗原进行了纯化。联合使用重组纯化的特异性蛋白抗原可以改善血清学诊断方法检测结核病人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本研究还将重组的TB15.3与TB16.3蛋白组成联合抗原进行ELISA实验,结果显示TB15.3抗原检测结核病人血清抗结核抗体的敏感性为44.6%,检测健康查体者对照血清特异性为99%,TB16.3抗原检测结核病人血清抗结核抗体的敏感性为71.2%,检测健康查体者对照血清特异性为85.8%,两种抗原组成的联合抗原敏感度为65.3%,特异性为96.9%表明联合抗原可用于结核病的免疫学诊断试剂的开发。

李克生[7](2009)在《禽流感H5亚型、结核分支杆菌及弓形虫感染金标快速检测技术研究》文中提出目前,由各种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感染性疾病仍然是危害人类健康、导致人类和动物死亡的重要原因。其中禽流感、结核等病原体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呈爆发流行,引发重大的社会和经济问题。弓形虫病等人兽共患病在严重威胁畜牧业发展的同时,也可引起人口出生健康等问题。研究病原微生物的新型检测技术及试剂盒产品,对感染性疾病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采用单克隆抗体技术、基因工程技术、胶体金标记及免疫层析技术,建立了禽流感H5亚型病毒(AIV-H5)、结核及弓形虫感染金标快速检测技术并研制了试剂盒。用AIV-H5抗原免疫BALB/c小鼠,取小鼠脾脏与SP2/0骨髓瘤细胞融合,筛选AIV-H5单克隆抗体(McAb),测定抗体亚类并分析其抗原结合位点。结果共获得5株单克隆抗体,均具有良好的型特异性。除了一株抗体亚类为IgM外,其余4株均为IgG,腹水抗体效价最高可达1:2.56×105,其中三株单抗具有不同的抗原结合位点,适合“双抗体夹心”免疫反应。用一株胶体金标记的AIV-H5 McAb和另一株未标记AIV-H5 McAb包被硝酸纤维素膜,制备金标检测试剂盒。结果与AIV-H5抗原反应较好,与AIV其它亚型及NDV,IBV,EDSV等禽类病毒不发生交叉反应。检测灵敏度可达到1:22血凝( HA)效价单位,比琼脂扩散试验高10倍,但比荧光免疫组化法低10倍。检测试剂盒的符合率、重复性均达到100%,紧密型性CV值为0,37℃12d破坏实验表明试剂盒质量稳定。除心脏检测为阴性外,试剂盒对人工感染鸡的肝、脾、肺等脏器的检测结果与鸡胚病毒分离培养100%符合。田间试验结果与荧光RT-PCR试剂盒符合率为100%。根据结核分枝杆菌TB16和TB38基因序列设计引物,以结核分枝杆菌(H37Rv)基因组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分别克隆TB16和TB38基因片段。用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后分别与pET-30a质粒连接再转入E. coli DH5α感受态细胞,挑取转化菌落提取质粒进行PCR、酶切及测序鉴定。将构建的重组表达质粒pET30a-TB16和pET30a-TB38转化E. coli BL21(DE3),诱导表达后用SDS-PAGE进行分析。结果PCR扩增分别获得约0.4 kb的TB16基因片段和约1.1 kb的TB38基因片段。成功构建了pET30a-TB16和pET30a-TB38重组表达质粒,测序结果表明插入的TB16和TB38目的基因片段分别为435 bp和1053 bp,与GenBank中的相关基因序列完全相同。pET30a-TB16转化菌经IPTG诱导后,在相对分子量21 kDa处有表达带出现,重组蛋白主要以可溶性形式表达,表达量占菌体总蛋白的40%左右。pET30a-TB38转化菌经IPTG诱导后,在相对分子量41 kD处有表达带出现,重组蛋白主要以包涵体形式表达,表达量占菌体总蛋白的30%左右。应用TB16和TB38重组蛋白作检测抗原包被硝酸纤维素膜,研制了结核抗体金标阵列检测试剂盒。结果对结核抗体阴阳性质控品检测符合率均达到100%,紧密性CV值为0,37℃12d破坏实验表明试剂盒质量稳定。检测活动性肺结核病人血清抗体的灵敏度为78.3%,特异性为93%,其敏感性明显高于抗酸染色(27.96%)和细菌培养(57.99%),差异极显着(P﹤0.01),比单用TB38重组蛋白为检测抗原的结核抗体金标检测卡(72.2%)高6.1%。检测抗酸染色阴性病例,结核抗体阳性率达到77.66%,检出率接近阳性病例(82.32%)。检测结核分枝杆菌培养阴性病例,结核抗体阳性率亦可达到65.5%,但检出率不如阳性病例(85.82%)。应用弓形虫分泌抗原制备了“双抗原夹心”弓形虫抗体金标检测卡。结果对弓形虫抗体阴阳性质控品检测符合率均达到100%,紧密性CV值为3%,37℃12d破坏试验和常温保存18个月,检测卡质量保持不变。对852份健康体检人血清、547份孕、产妇血清以及1206份各种肿瘤病人血清样品检测的阳性率分别为2.87%,4.38%和6.72%,与ELISA符合率达96%。弓形虫在肿瘤患者中的感染情况显示,肿瘤患者弓形虫阳性率高于正常体检人群2.38倍(肿瘤患者6.72%,正常体检人2.82%),两者相比差异显着(P<0.01)。不同临床类型恶性肿瘤患者弓形虫感染率不同,以肾癌患者最高(22.50%),其次为肺癌(15.04%)、皮肤癌(12.05%)和乳腺癌(9.03%)患者,高于正常人的感染率(2.82%)3-8倍,差异极显着(P<0.01);消化道癌患者感染率(5.56%)与正常人相比差异显着(P<0.05);子宫癌(3.70%)和其他恶性肿瘤(3.68%)感染率略高于正常人,但无显着性差异(P﹥0.05),而血液淋巴系统恶性肿瘤(2.27%)、肝癌(1.79%)和甲状腺癌(0)感染率低于正常人。不同临床类型肿瘤患者之间弓形虫感染率差异较大,最高感染者肾癌是其他恶性肿瘤患者平均感染率(6.72%)的3.3倍,两者之间有极显着差异性(P<0.01)。本研究研制的AIV-H5金标检测试剂盒、结核抗体金标阵列检测试剂盒及弓形虫抗体金标检测卡特异性强、敏感性高,可适用于H5亚型禽流感、结核病及弓形虫病的检测、监控和临床诊断,是具有广泛应用价值的快速检测试剂。

周博[8](2009)在《牛结核分枝杆菌Cfp10-Esat6的融合表达及其检测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对牛结核分枝杆菌的细胞外分泌蛋白的序列进行了抗原表位分析,结果显示Cfp10和Esat6具有较为广泛的抗原表位,对Cfp10和Esat6进行了克隆和核苷酸序列分析。利用原核表达质粒pMAL-p2X对Cfp10-Esat6基因进行了融合表达。SDS-PAGE电泳检测结果表明,重组菌株分别表达出了65 kDa左右的目的蛋白MBP-EC,目的蛋白为可溶性蛋白表达,分别约占上清可溶蛋白的30.3%。Western Blotting检测证实该重组蛋白可被豚鼠抗牛结核分枝杆菌多抗所识别。表达的蛋白用Amylose树脂层析柱纯化。以纯化的融合蛋白MBP-EC为抗原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实验感染结核豚鼠血清和健康豚鼠血清中的抗体。建立豚鼠分枝杆菌致敏模型,PPD及重组蛋白皮肤变态反应实验,注射后24h、48h、72h测量DTH反应强度,从而评价了其在结核病血清学诊断和皮试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该重组蛋白具有较高的抗原特异性和免疫反应性,有可能成为结核病免疫学诊断的特异抗原。此研究为牛结核病新型诊断方法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牟巍[9](2009)在《牛结核分枝杆菌cfp10-esat6融合基因的表达及其表达产物在诊断中的初步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牛结核病是一种由牛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牛结核病传统诊断方法为牛结核菌素(PPD)皮内变态反应试验,但PPD存在与其它分支杆菌的抗原交叉反应影响了该方法的特异性。编码CFP10、ESAT6两蛋白的基因仅存在于牛结核分枝杆菌中,禽结核、副结核等分枝杆菌则无这两种基因,两蛋白为良好的牛结核病诊断候选抗原。本研究以牛结核分支杆菌C68001基因组DNA为模板,采用基因拼接(Gene SOEing)技术,经重叠PCR扩增获得cfp10-esat6融合基因,并克隆到pET32a(+)表达载体,构建了重组质粒pET32a(+)-cfp10-esat6,将其转化入大肠杆菌BL21(DE3),经IPTG诱导,得到43KD的可溶性目的蛋白,在最佳表达条件下,表达量可达总蛋白的42%。Western blot试验表明,重组蛋白CFP10-ESAT6可被牛结核阳性血清识别。重组蛋白经Ni-NTA亲和层析纯化,其纯度可达90%。用纯化的重组蛋白对经牛结核分枝杆菌、禽结核分枝杆菌、副结核分枝杆菌致敏的豚鼠进行皮肤变态反应(DTH)试验,结果表明,1μg重组蛋白可以诱导牛结核分枝杆菌致敏的豚鼠产生与10IUPPD相当的DTH(红肿平均直径为1.34cm)。而重组蛋白诱导禽结核分枝杆菌、副结核分枝杆菌致敏豚鼠的DTH较弱(红肿平均直径为0.30cm),能特异地区分牛结核致敏分枝杆菌与禽结核分枝杆菌、副结核分枝杆菌致敏的豚鼠。用纯化的重组蛋白和PPD同时对40头牛进行临床检测,结果表明,16μg重组蛋白可以诱导牛结核感染牛产生强烈的DTH反应,与牛PPD皮试结果符合率达到85%。分别以重组蛋白和PPD作为刺激原进行牛结核病γ干扰素ELISA检测试验,2μg融合蛋白可以刺激全血产生高水平的γ干扰素,与PPD作为刺激原的检测结果相比符合率为90%。结果表明,重组蛋白作为临床牛皮试反应的检测试剂以及IFN-γELISA反应的刺激原均具有很高的敏感性,该重组蛋白作为牛结核诊断试剂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马晓红,张育华[10](2008)在《结核分枝杆菌ESAT6基因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结核分枝杆菌分泌许多蛋白到细胞外,对结核病的发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中6 ku早期分泌抗原靶分子(简称ESAT6)具有主要活性,可以显着活化巨噬细胞,提高巨噬细胞对胞内结核杆菌的生长抑制作用和杀伤能力,同时在保护性细胞免疫中发挥着作用,并介导长期持久的免疫记忆,ESAT6有望成为检测MTB抗体和研究新型疫苗的特异性抗原。本文就ESAT6的特点以及在诊断、疫苗方面得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二、重组结核分枝杆菌16000蛋白抗原(rPA16)豚鼠皮肤试验效果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重组结核分枝杆菌16000蛋白抗原(rPA16)豚鼠皮肤试验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11种结核分枝杆菌抗原皮肤试验反应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和方法
    一、实验菌株
    二、实验动物
    三、皮肤试验抗原
        1.标准品:
        2. MTB特异性抗原:
    四、MTB特异性抗原皮肤试验浓度
    五、豚鼠致敏及皮肤试验
        1.分组:
        2.致敏豚鼠:
        3.皮肤试验:
        4.判断标准:
    六、统计学处理
结果
    一、抗原表达纯化结果
    二、各抗原皮肤试验反应情况
    三、几种优势抗原皮肤试验结果分析
讨论

(2)重组结核分枝杆菌感染鉴别用变态反应原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EC-皮肤试验(EC-ST)用于LTBI检测方法的建立
    一、EC作为LTBI检测试剂的可行性评估
    二、不同人群结核感染程度与EC阳性检出率的关联性验证
        (一)结核免疫学检测高阳性率人群
        (二)结核免疫学检测中阳性率人群
        (三)结核免疫学检测低阳性率人群
EC与PPD诱导的皮肤变态反应异同分析
    一、EC-ST诱导局部DTH反应的判断标准
    二、EC-ST和TST的判读时间
    三、EC-ST与TST对感染早期的应答
    四、EC-ST与TST引起的复强反应
EC的使用
    一、EC单独使用
        (一)用于菌阴肺结核辅助诊断与LTBI高危人群的筛查
        (二)EC-ST与其他诊断方法的优缺点比较
    二、EC与PPD联合使用
结语

(4)抗结核分枝杆菌先导化合物筛选及白花丹素对H37Rv转录组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结核病概述
        1.1 结核病的危害与流行现状
        1.2 结核分枝杆菌的生物学特性
        1.3 结核分枝杆菌致病机制研究进展
    第二章 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2.1 结核分枝杆菌的固有耐药性
        2.2 结核分枝杆菌的获得性耐药
    第三章 基因芯片技术在结核分枝杆菌研究中的应用
        3.1 基因芯片的概念及原理
        3.2 基因芯片技术的应用
    第四章 抗结核分枝杆菌植物活性成分研究进展
        4.1 萜类
        4.2 黄酮类
        4.3 生物碱类
        4.4 香豆素类
        4.5 甾体类和醌类
        4.6 植物粗提物
第二篇 实验部分
    第一章 抗结核分枝杆菌先导化合物的筛选
        1.1 材料与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1.4 小结
    第二章 白花丹素对标准菌株 H37RV(ATCC27294)基因表达谱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靶基因 menB 和 mce1A 的原核表达与纯化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Western blot 验证芯片结果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4.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5)结核患者血清IgG抗体适体的制备及其检测血清结核抗体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综述
材料和方法
    1.材料
        1.1 血清标本来源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
    2.方法
        2.1 结核患者血清 IgG 抗体的获得及浓度测定
        2.2 SELEX 筛选
        2.3 筛选饱和性测定
        2.4 筛选得到的适体文库克隆测序分析
        2.5 适体亲和性检测
        2.6 ELISA 法检测血清标本
        2.7 统计学分析方法
结果
    1. 结核患者血清 IgG 抗体的获得及浓度测定结果
    2.SELEX 筛选结果及筛选饱和性测定结果
    3. 筛选得到的适体文库克隆测序分析及亲和性检测结果
    4. ELISA 法检测血清标本结果
        4.1 单个适体检测血清结果
        4.2 两适体组合检测血清结果
        4.3 适体和 16KD 抗原组合检测血清结果
        4.4 两适体组合和 16KD 抗原组合检测血清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着、论文
中英文缩略语表
致谢

(6)结核分枝杆菌TB15.3与TB16.3蛋白的原核表达与血清学诊断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前言
    1 结核病现状概述
    2 结核病的实验室诊断方法进展
        2.1 传统的细菌学检测结核分枝杆菌
        2.2 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
        2.2.1 多聚酶链式反应(PCR)检测技术
        2.2.2 染色体核酸指纹法
        2.2.3 特异性核酸探针检测法
        2.2.4 基因芯片技术
        2.3 免疫学诊断技术
        2.3.1 结核菌素或纯蛋白衍生物(PPD)皮肤试验
        2.3.2 IFN-γ 检测诊断
        2.3.3 血清学诊断技术
        2.3.4 蛋白质芯片技术
    3 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抗原的研究进展
        3.1 糖脂类抗原
        3.1.1 脂阿拉伯甘露聚糖抗原(lipoarabinomannan,LAM)
        3.1.2 结核菌糖类脂抗原(tuberculous glycolipid,TBGL)
        3.2 Ag-85复合物
        3.3 38KD脂蛋白
        3.4 A-60抗原
        3.5 MPT63抗原(16KD抗原)
        3.6 MPT64抗原
        3.7 早期分泌性抗原靶-6(ESAT-6)
        3.8 CFP-10
        3.9 PPE68
        3.10 MTB8.4
        3.11 MTB48
        3.12 小结
    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5. 试验流程图
第二部分 结核分枝杆菌TB15.3与TB16.3蛋白表达载体构建、表达与纯化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菌株和质粒
        1.1.2 主要生化试剂
        1.1.3 常用培养基、试剂、缓冲液配方
        1.1.3.1 常用培养基配方
        1.1.3.2 常用试剂及缓冲液配方
        1.1.4 主要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TB15.3与TB16.3基因特异性引物设计
        2.2 结核菌H37Rv DNA的提取
        2.3 结核分枝杆菌TB15.3与TB16.3抗原编码基因的克隆
        2.3.1 PCR扩增B15.3与TB16.3抗原基因
        2.3.2 PCR产物的回收
        2.4 克隆载体的构建及鉴定
        2.4.1 PCR回收产物与T-载体连接
        2.4.2 E.coli DH5α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2.4.3 连接产物转化感受态细胞
        2.4.4 重组质粒DNA的小量制备
        2.4.5 重组质粒的酶切鉴定
        2.4.6 重组质粒的序列测定
        2.5 表达载体的构建及鉴定
        2.5.1 带粘性末端TB15.3/16.3编码基因的制备
        2.5.2 表达载体pET-30a的制备
        2.5.3 TB15.3与TB16.3编码基因与表达载体的连接
        2.5.4 连接产物的转化及鉴定
        2.6 基因工程菌pET-30a- TB15.3/16.3/BL21(DE3)的构建与筛选
        2.6.1 pET-30a- TB15.3/TB 16.3质粒的制备
        2.6.2 E.coli BL21(DE3)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及转化
        2.6.3 PCR筛选阳性克隆
        2.7 TB15.3与TB16.3抗原编码基因的诱导表达
        2.7.1 重组肽段SDS-PAGE分析
        2.7.2 最适诱导时间分析
        2.7.3 最佳诱导温度分析
        2.7.4 最适诱导剂浓度分析
        2.7.5 重组TB15.3与TB16.3肽段可溶性分析
        2.8 亲和层析分离纯化重组TB15.3/TB16.3抗原
        2.8.1 重组TB15.3/16.3抗原的扩大发酵
        2.8.2 亲和层析分离纯化目标抗原
        2.8.3 SDS-PAGE分析纯化组分
    3. 结果与分析
        3.1 结核分枝杆菌H37Rv标准菌株的总DNA提取
        3.2 TB15.3/TB16.3抗原的特异性引物序列引物设计
        3.2.1 TB15.3编码基因及氨基酸序列
        3.2.2 TB16.3编码基因及氨基酸序列
        3.2.3 使用Premier Primer 5.0设计合适引物
        3.2.3.1 酶切位点的选择与引物序列的确定
        3.2.3.2 TB15.3/TB16.3抗原氨基酸序列与重组TB15.3,TB16.3抗原序列的同源性比对
        3.3 TB15.3/TB16.3编码基因扩增结果
        3.4 表达载体及克隆载体的构建及酶切鉴定结果
        3.5 TB15.3/TB16.3编码基因的测序鉴定结果
        3.6 TB15.3/TB16.3编码基因的诱导表达结果
        3.7 最适诱导时间分析结果
        3.7.1 重组TB15.3抗原诱导时间梯度表达结果
        3.7.2 重组TB16.3抗原诱导时间梯度表达结果
        3.8 最适诱导温度分析结果
        3.8.1 TB15.3温度梯度诱导分析结果
        3.8.2 TB16.3温度梯度诱导分析结果
        3.9 最适诱导剂浓度分析结果
        3.9.1 TB15.3抗原诱导剂浓度梯度分析结果
        3.9.2 TB16.3抗原诱导剂浓度梯度分析结果
        3.10 重组TB15.3/TB16.3肽段的可溶性分析及分离纯化结果
第三部分 重组TB15.3/TB16.3肽段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与血清学诊断价值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重组蛋白抗原
        1.1.2 血清标本
        1.1.3 主要试剂
        1.1.4 缓冲液配制
        1.2 实验方法
        1.2.1 采用方阵滴定确定抗原最适包被浓度和酶标二抗最适工作浓度
        1.2.1.1 抗原包被
        1.2.1.2 洗涤
        1.2.1.3 封闭
        1.2.1.4 洗涤
        1.2.1.5 一抗反应
        1.2.1.6 洗涤
        1.2.1.7 二抗反应
        1.2.1.8 洗涤
        1.2.1.9 显色
        1.2.1.10 终止反应
        1.2.1.11 读数
        1.2.1.12 根据结果确定抗原的最适包被浓度和最适第二抗体稀释倍数
        1.2.2 ELISA检测临床标本评价3种抗原的血清学诊断价值
    2 结果与分析
        2.1 包被抗原工作浓度的选择
        2.2 临床标本ELISA检测
        2.2.1 TB15.3抗原ELISA检测结果
        2.2.2 TB16,3蛋白抗原ELISA检测结果
        2.2.3 联合抗原ELISA检测结果
第四部分 讨论
    1 结核分枝杆菌TB15.3与TB16.3蛋白表达载体构建 #1蛋白质表达与纯化
        1.1 引物设计与编码基因的扩增、克隆
        1.2 TB15.3与TB16.3抗原表达载体构建与原核表达纯化
    2 重组TB15.3/TB16.3蛋白联合抗原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第五部分 结论
第六部分 项目资助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7)禽流感H5亚型、结核分支杆菌及弓形虫感染金标快速检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病原微生物快速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第二章 胶体金及金标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第三章 禽流感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第四章 结核检测诊断技术研究进展
    第五章 弓形虫感染及其检测的重要性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一章 禽流感H5 亚型病毒金标快速检测技术及试剂盒研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章 结核抗体金标阵列试剂盒的研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三章 弓形虫抗体金标检测卡的研制及应用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导师简介

(8)牛结核分枝杆菌Cfp10-Esat6的融合表达及其检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1章 牛结核分枝杆菌研究进展
        1.1 牛结核病的概述
        1.2 牛结核病的病原学
        1.3 牛结核病的流行病学
        1.4 牛结核病的致病机理
        1.5 结核杆菌的基因组
        1.6 牛结核病的免疫机理
        1.7 牛结核病的诊断
        1.8 结核分枝杆菌主要分泌蛋白的研究进展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1章 CFP10-ESAT6 融合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1.1 材料与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1.4 小结
    第2章 CFP10-ESAT6 融合蛋白表达载体的构建及诱导表达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第3章 CFP10-ESAT6 融合蛋白在检测分枝杆菌感染中的应用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3.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详细摘要
Abstract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9)牛结核分枝杆菌cfp10-esat6融合基因的表达及其表达产物在诊断中的初步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插图及附表清单
缩略词表
第一章 引言
    1.1 结核分枝杆菌概述
    1.2 结核病诊断技术研究进展
    1.3 牛结核病诊断用抗原研究进展
    1.4 ESAT6、CFP10研究进展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牛结核分枝杆菌CFP10-ESAT6融合蛋白的表达及纯化
    2.1 材料
    2.2 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小结
第三章 CFP10-ESAT6融合蛋白的效价测定及特异性鉴定
    3.1 材料
    3.2 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小结
第四章 CFP10-ESAT6融合蛋白在牛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4.1 材料
    4.2 方法
    4.3 结果
    4.4 讨论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第六章 对本研究下一步的设想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图

(10)结核分枝杆菌ESAT6基因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ESAT6蛋白的特点
2 ESAT6蛋白在诊断方面的研究
    2.1 rESAT6纯化蛋白的抗原性
    2.2 重组ESAT6蛋白抗原诱发的迟发型超敏反应
    2.3 重组结核分枝杆菌ESAT6-PPE68融合蛋白的制备
    2.4 结核分枝杆菌差异蛋白MPT64与ESAT6的融合表达与纯化
3 ESAT6蛋白在疫苗方面的研究
    3.1 pVAX-ESAT6 DNA疫苗的免疫作用
    3.2 ESAT6-重组BCG对TB的预防作用
    3.3 融合表达Ag85B与ESAT6的重组BCG免疫学特性
    3.4 CFP10-ESAT6融合基因重组穿梭质粒的构建及其在BCG中的融合与分泌表达
    3.5 结核分枝杆菌MPT64-ESAT6融合蛋白在小鼠体内诱导的免疫应答及其保护力
    3.6 ESAT6蛋白通过激活半胱天冬酶表达致巨噬细胞程序死亡作用

四、重组结核分枝杆菌16000蛋白抗原(rPA16)豚鼠皮肤试验效果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11种结核分枝杆菌抗原皮肤试验反应效果评价[J]. 段惠娟,褚洪迁,孔成成,戴广明,曹廷明,孙照刚. 中国防痨杂志, 2021(03)
  • [2]重组结核分枝杆菌感染鉴别用变态反应原研究与应用[J]. 徐苗,王国治. 中国防痨杂志, 2020(08)
  • [3]我国结核病免疫学预防、治疗与诊断用制品发展进程与展望[J]. 赵爱华,王国治,徐苗. 中国防痨杂志, 2019(11)
  • [4]抗结核分枝杆菌先导化合物筛选及白花丹素对H37Rv转录组的影响[D]. 叶海青. 吉林大学, 2013(08)
  • [5]结核患者血清IgG抗体适体的制备及其检测血清结核抗体的研究[D]. 柏文娟. 苏州大学, 2012(10)
  • [6]结核分枝杆菌TB15.3与TB16.3蛋白的原核表达与血清学诊断价值研究[D]. 刘元. 海南大学, 2011(04)
  • [7]禽流感H5亚型、结核分支杆菌及弓形虫感染金标快速检测技术研究[D]. 李克生. 甘肃农业大学, 2009(01)
  • [8]牛结核分枝杆菌Cfp10-Esat6的融合表达及其检测的研究[D]. 周博. 吉林大学, 2009(08)
  • [9]牛结核分枝杆菌cfp10-esat6融合基因的表达及其表达产物在诊断中的初步应用[D]. 牟巍. 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 2009(11)
  • [10]结核分枝杆菌ESAT6基因的研究进展[J]. 马晓红,张育华.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2008(11)


分枝杆菌论文 抗原抗体反应论文 抗原表位论文 重组蛋白论文 血清蛋白论文

上一篇:知识经济下的高等教育创新
下一篇:胸腰段刚性角后凸对下腰椎的影响及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