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军[1](2020)在《乳化重油在1135柴油机上的试验研究》文中认为在21世纪,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是全世界都面临的两大难题。柴油机由于它广泛而且大量地使用,是比较主要的能源消耗工具和环境的污染源,如何降低柴油机的能耗和排放污染物,是众多相关学者面对的首要问题。重油是一种潜力巨大的燃料,相比于轻质燃油,它储量足,价格低,但是雾化效果差,燃烧产生的碳烟多,因此它一直作为大型中低速柴油机的燃料,在小型中高速柴油机上应用较少。乳化油技术能改善燃油雾化,有效降低碳烟,但是乳化油稳定性差。将两者结合,乳化油技术能改善重油的雾化和燃烧,降低碳烟排放,拓宽重油的应用区域,而由于重油自身成分和性质原因,乳化重油相比别的乳化燃油要稳定。研究乳化重油在高速柴油机上的应用,不仅能改善能源结构,推动能源多元化供应,还能降低能耗和污染物排放,对解决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都有重大意义。本文就在1135高速柴油机上针对一款稳定性极好的新型乳化重油展开了试验研究。试验先研究了柴油机喷油系统参数包括喷油嘴参数和供油提前角对燃用乳化重油经济性和排放性的影响,并且根据结果选择合适的参数分别燃用了HW10、HW20、HW30和轻质柴油,对比分析了它们的燃烧和排放情况。研究发现:燃用HW10时,试验所用三种喷油嘴中,4*0.36mm*150°的效果最好,替换原机6*0.3mm*150°的喷油嘴后,柴油机的经济性和排放性都得到了较大改善。供油提前角对乳化重油燃烧效果影响较大,采用原机燃用轻质柴油的15°CA供油提前角时,乳化重油燃烧不充分,爆发压力低,油耗和排放高,而在17°CA和19°CA供油提前角时燃烧正常。三种乳化重油中,HW10由于粘度高而且掺水率低,燃烧效果最差,仅有NOX排放低于轻质柴油。HW20的燃烧效果比HW10好,燃油消耗率、NOX排放和碳烟排放都比HW10更低,但它的燃油消耗率仍高于轻质柴油。HW30由于基础油品质更高,它粘度低而且掺水率高,乳化燃油中水的液珠数量多而且粒径细,燃烧时雾化好,燃油消耗率和NOX排放均最低。与轻质柴油相比,HW30的燃油消耗率在中高负荷的下降超过4.2%,NOX排放在各负荷的下降均超过32%,不过它的碳烟和CO排放均要高于轻质柴油。
王学龙[2](2012)在《高速柴油机燃用乳化柴油的实验及数值模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乳化油技术在节约能源与环境保护方面具有长远的社会意义。为了研究乳化柴油的经济性,排放性及稳定性,本文采用HLB值筛选法和复配乳化剂配制不同掺水量的乳化柴油,并对其稳定性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且对乳化油的节能降污机理进行了分析。在单缸135柴油机上进行了不同掺水量的乳化柴油的燃烧特性与排放特性对比实验。并基于CATIA建立3D发动机模型,运用CFD软件AVL FIRE模拟分析了不同掺水量对柴油机的燃烧及排放特性的影响,重点分析乳化油缸内燃烧及喷雾情况,并对比分析了不同掺水量乳化油燃烧的温度场、浓度场及压力场的分布。实验结果和模拟数据表明:柴油机结构参数不做任何改动即可燃用乳化柴油;燃用乳化柴油时柴油机主要排放物NOx、碳烟排放显着降低;燃油经济性有所改善,最大节油率为6.6%;随着掺水量的增加,点火延迟期增加;缸内燃烧平均温度和平均压力有所降低;添加乳化稳定剂,如羧甲基纤维素钠后,能显着延长乳化油的稳定时间。综合实验和模拟结果,选定适合本机的最佳掺水量为10%。
陈振斌,蒋盛军,何金戈[3](2010)在《W/O型乳化油在柴油机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从W/O乳化油的燃料特性及柴油机的燃烧和放热特性、经济性能、排放特性等方面进行了W/O乳化油在柴油机上的应用研究。结果表明,乳化油的燃料特性、燃烧和放热特性、经济性能接近或略优于柴油,而且乳化油具有更好的排放特性。因此,乳化油是一种很有发展潜力、可以部分替代柴油的内燃机燃料。
刘大海[4](2009)在《燃用乳化重油对船舶柴油机性能影响的实船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世界范围内能源危机的日益加剧和排放法规的日益严格,船舶柴油机的节能和减排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对以重油为主要燃料的船舶柴油机来说,燃用乳化重油是一种节约能源、降低污染、简便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本论文应用最新的重油动态乳化技术,针对G6300ZC18B型船舶柴油机燃烧乳化重油进行了实船研究。通过实船研究表明,利用重油动态乳化系统实船乳化后的重油,其稳定性、粘度和颗粒分布等物性满足船舶柴油机燃烧的需要;柴油机燃烧乳化重油时的平均节油率达9.70%,氮氧化物排放降低19.64%,CO降低20.02%,碳烟排放降低35.50%以上。研究结果验证了船舶柴油机燃烧乳化重油时的节能和降污效果。论文通过实船试验表明,船舶柴油机在不改变任何结构参数的情况下燃烧乳化重油,其最大爆发压力和冷却水出口温度略有变化,但是变化幅度在柴油机的允许变化范围内,不会对柴油机的正常运行造成不利影响。同时,实船燃烧乳化重油还可以适当降低船舶柴油机的排气温度,从而提高了船舶柴油机的热效率。由此可知,船舶在正常航行过程中,船舶柴油机不仅可以安全使用乳化重油,而且还能减少柴油机的燃油消耗和尾气排放。
金鑫[5](2008)在《乳化重油在高速柴油机上的试验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石油燃料的消耗猛增与不断上涨的价格给很多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于是纷纷努力探寻降低石油燃料消耗和节约燃料成本的新途径。据探测,世界上稀油储量为3600亿吨,而稠油储量为9000亿吨。在世界石油资源如此紧张的今天,重稠油的开发利用已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重油(包括渣油)是一种宝贵且非常有特色的石油资源。它与煤相比,燃烧更洁净,热值更高;与天然气相比,它易于储存,且应用安全,不受地域限制;与轻质油相比,它价格便宜。开发和利用重稠油资源对我国石油工业的持续发展,保障我国石油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重油一直广泛应用于大型船用低速柴油机中,但由于重油的粘度很高,雾化质量差,雾粒较大,燃烧持续时间长,且燃烧不完全,故燃烧热效率低,另外重油燃烧后碳烟排放较高,环境污染加剧。近年来大功率中速柴油机中已出现燃用重油的趋势,而由于重油粘度高、蒸发性与着火性差的特性限制了其在高速柴油机上的进一步应用。加水乳化燃油的雾化颗粒更细小,柴油机燃用乳化油可以实现同时降低油耗、NOx和碳烟等污染物的排放的目标。乳化技术对雾化和燃烧状况较差油品的改进效果更加显着,如果将加水乳化技术与重油利用相结合,有望进一步拓宽重油的应用范围。为此本文探索研究了在高速柴油机上燃用重油的方法和效果,以期实现降低燃油成本、改善排放的目的;同时试制出三种重油乳化剂,并对比分析了不同乳化剂所配乳化重油的燃烧与排放特性。试验结果表明:对高速柴油机只需做少许改动后,便可以直接燃用乳化重油;燃用乳化重油与燃用重油相比,柴油机经济性与排放性指标均有所改善,油耗率降低4%以上,NOx排放降低20%以上,烟度排放降低17%以上;不同重油乳化剂虽然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其综合效果相差不大。
刘闯[6](2006)在《柴油机燃用乳化油节油新途径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能源和环境是人类在21世纪面临的严重问题。内燃机——作为主要的石油消耗工具和大气污染源,如何降低其燃油消耗率和污染物排放,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乳化油技术有着良好的降低NOx和碳烟排放的效果,同时还可以实现节油。但实验证实乳化油的节油率并不高,存在着4%的瓶颈,节油不节钱的局面,使乳化油技术的推广面临着尴尬的境遇。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正是在保证乳化油技术良好的降污效果的同时提高其节油效果和经济性。甲醇可由煤制得,在我国是一种理想的石油替代产品。实验发现,甲醇在被加热至400℃后会开始热分解产生氢气,并且随着温度的升高,热分解率及产氢量快速增大。温度在600℃左右时,甲醇热分解率达90%,每摩尔的甲醇可产生1.8摩尔左右的氢气。利用柴油机排烟(温度一般在400~600℃)余热加热甲醇热分解制氢,并在线通入到柴油机进气道入口,有望实现柴油机燃用乳化油时节油率的提高。通过台架实验发现,这种方法能使碳烟排放降低41%,NOx降低21%,同时,还可有效的提高节油效果,最高柴油消耗率降低达17%,节油率12%,节钱率10.9%。实验还考察了甲醇流量、乳化油含水率及柴油机运行功率对节油率的影响。发现,甲醇流量和乳化油含水率各存在一最佳值(甲醇流量5mL/min,乳化油含水率15%)使节油率达到最高;随柴油机运行功率的降低,节油率直线下降,因为低功率下排烟温度过低无法使甲醇热分解产生氢气,此时需引入外源电加热使甲醇热分解,节油效果仍可恢复到10~12%的水平。乳化油技术有着优化燃油雾化效果、减少碳烟排放的特点,而这些正是重油燃烧时存在的问题。本论文通过实验的方法尝试在高速柴油机内燃用工业重油。但由于粘度方面的问题,实验中我们先把重油与柴油按质量比1:1进行调和,再向其中加入水制成乳化油在柴油机内燃烧。实验发现,乳化调和油的油耗和碳烟排放较柴油相当,NOx排放明显低于柴油,CO排放量则略有升高。但重油与柴油相比,价格优势明显,可从中收获巨大的经济效益。
刘闯,张波,傅维标[7](2006)在《柴油机燃用乳化油时提高节油率的试验研究》文中提出柴油机燃用乳化油可有效降低污染物排放水平,但节油效果并不明显,一般仅为2%4%。现有研究表明:加氢可实现柴油机燃油消耗率的降低,但氢的制备和存储较为昂贵且存在较大风险。通过试验发现:甲醇在加热至400℃以上时,会热解产生氢气。因此,在柴油机台架试验中,令甲醇在排烟管内热解后通入气缸,研究柴油机油耗的变化。结果显示,柴油机在标定工况下运行时,在保持乳化油原有降污效果的同时,节油率可提高到10%左右。
张波,傅维标,刘闯[8](2006)在《柴油机燃用乳化油并在进气道喷乙醇的节油研究》文中认为利用柴油机排气能量加热乙醇,将乙醇喷入柴油机进气道,并结合乳化油的燃烧技术,进行了柴油机台架实验,实现了柴油机运行中较大幅度的节油,最大节油率约为10%.单就柴油而言,其消耗可减少约16%.乙醇热解产生氢气和燃用乳化油这两种因素的共同作用是产生良好节油效果的原因.
吴江霞[9](2003)在《乳化柴油的制备及其在单缸柴油机上节能效果与排放特性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能源短缺、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峻,研究开发新型代用燃料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之一。 本文以利用乳化油减少柴油机燃油耗和降低排气污染为主要目标,先从理论上分析了乳化油节能和降低排放的机理,然后利用表面化学的知识筛选出适当的表面活性剂,复配出高效的复合型乳化剂并用其配制出不同掺水率的稳定的乳化柴油,对乳化油的物性(粘度、热值等)及影响乳化油稳定性的因素进行了分析。 为了解柴油机燃用乳化油后的经济性和排放,对S195柴油机上分别燃用纯柴油和不同配比的乳化油的台架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燃用乳化油节油率有所提高,当n=2000r/min,掺水率为20%时最大节油率可达4.1%;燃用乳化油的热效率也高于燃用纯柴油;NOx、颗粒排放比燃用纯柴油时则有大幅度降低,当n=1500r/min掺水率为20%时,NOx排放量下降的最大值可达43.4%;固体颗粒物排放量在整个负荷范围内的平均值比燃用纯柴油时低46%~64%;随着乳化油掺水量的提高,排放效果改善越明显;而THC和CO的排放量则比燃用纯柴油时有所升高。 由试验结果可以看出,燃油乳化技术是一种降低油耗、改善排放的有效手段,因此乳化油是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代用燃料。
刘蔚[10](2003)在《乳化柴油及其实验研究》文中指出能源和环境保护是人类面临的两大问题。乳化柴油作为一种代用燃料,既可以减少燃料消耗又可以控制排放,本文对乳化柴油配制效果和在柴油机上的应用性及其燃烧机理进行了分析。 实验中采用HLB值法筛选,乳化剂采用混合表面活性剂。通过试验对乳化柴油的乳化效果和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并对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 在1135柴油机上进行了乳化柴油的台架试验,通过大量试验数据及图表分析了影响乳化油燃烧效果的因素,包括乳化剂的因素如乳化剂配比、助添加剂、含水量、乳化方法等,以及喷油嘴类型等。并在2135双缸柴油机继续进行了乳化柴油的台架试验,研究乳化柴油的燃烧性能。 通过对大量稳定性试验和台架试验,选定稳定性和节油降污综合效果较好的三种乳化剂。并经反复试验表明实验中的乳化柴油与纯柴油相比平均节油率超过10%,主要排放物NOx降低超过10%、碳烟降低50%以上,同时排温和最高燃烧压力降低。 通过以上试验及已有理论对乳化油的燃烧机理作进一步研究,阐述了水在乳化油燃烧中的作用,分析了乳化油节油降污的原因。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 |
| 1.1.1 能源危机 |
| 1.1.2 内燃机排放和排放法规 |
| 1.2 重油概述 |
| 1.3 缸内掺水燃烧 |
| 1.3.1 进气加湿 |
| 1.3.2 缸内直接喷水 |
| 1.3.3 乳化油 |
| 1.4 乳化油技术 |
| 1.4.1 乳化油分类与制备 |
| 1.4.2 乳化油节油降污机理 |
| 1.4.3 乳化油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5 课题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
| 1.5.1 研究意义 |
| 1.5.2 课题研究内容 |
| 2 乳化重油主要性质及实验装置和方案 |
| 2.1 乳化重油主要性质 |
| 2.1.1 粘度 |
| 2.1.2 密度 |
| 2.1.3 热值 |
| 2.1.4 残炭、灰分和硫含量 |
| 2.1.5 稳定性 |
| 2.2 试验台架 |
| 2.2.1 发动机测控系统 |
| 2.2.2 水温油温控制系统 |
| 2.2.3 缸压数据采集系统 |
| 2.2.4 乳化重油/轻质柴油供油切换系统 |
| 2.3 排放测试设备及原理 |
| 2.3.1 烟气分析仪 |
| 2.3.2 不透光烟度计 |
| 2.4 试验方案与流程 |
| 2.4.1 试验方案 |
| 2.4.2 试验流程 |
| 2.5 本章小结 |
| 3 乳化重油与喷油系统匹配试验 |
| 3.1 乳化重油与喷油嘴匹配研究 |
| 3.1.1 燃油消耗率对比 |
| 3.1.2 NO_X排放对比 |
| 3.1.3 碳烟排放对比 |
| 3.1.4 CO排放对比 |
| 3.1.5 喷油嘴选择 |
| 3.2 乳化重油与供油提前角匹配研究 |
| 3.2.1 缸压曲线对比 |
| 3.2.2 燃油消耗率对比 |
| 3.2.3 NO_X排放对比 |
| 3.2.4 碳烟排放对比 |
| 3.2.5 CO排放对比 |
| 3.2.6 供油提前角的选择 |
| 3.3 本章小结 |
| 4 不同乳化重油与轻质柴油对比试验 |
| 4.1 燃油消耗率对比 |
| 4.2 排气温度 |
| 4.3 排放特性 |
| 4.3.1 NO_X排放对比 |
| 4.3.2 碳烟排放 |
| 4.3.3 CO排放 |
| 4.4 本章小结 |
| 5 总结与展望 |
| 5.1 全文工作总结 |
| 5.2 工作展望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选题背景 |
| 1.1.1 能源形势 |
| 1.1.2 环境问题 |
| 1.2 乳化油简述 |
| 1.3 国内外对乳化油的研究概述 |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 2 乳化油技术的基础理论 |
| 2.1 乳化油技术特点 |
| 2.2 乳化油燃烧的节能降污机理 |
| 2.2.1 物理作用 |
| 2.2.2 化学作用 |
| 2.3 乳化油配制的理论基础 |
| 2.3.1 乳化剂的作用 |
| 2.3.2 乳化剂的选取方法 |
| 2.3.3 乳化油的配制方法 |
| 2.3.4 乳化方法 |
| 2.4 乳化油稳定性因素分析 |
| 2.5 本章小结 |
| 3 乳化柴油的配制及其在柴油机上的实验研究 |
| 3.1 乳化柴油的配制 |
| 3.1.1 实验中采用的乳化剂的组成成分及其性质、用途 |
| 3.1.2 乳化剂的选取—HLB值法 |
| 3.1.3 不同稳定剂对乳化柴油稳定性的影响 |
| 3.1.4 实验用乳化柴油的配制 |
| 3.2 实验方案 |
| 3.3 实验装置与实验步骤 |
| 3.3.1 实验装置 |
| 3.3.2 实验步骤 |
| 3.3.3 实验注意事项 |
| 3.3.4 燃油消耗率的计算 |
| 3.4 柴油机燃用乳化油的实验结果与分析 |
| 3.4.1 乳化油燃烧经济性分析 |
| 3.4.2 乳化油的排放特性分析 |
| 3.5 本章小结 |
| 4 柴油机燃用乳化油的三维数值模拟分析 |
| 4.1 3D CFD建模 |
| 4.1.1 计算模型的建立 |
| 4.1.2 计算初始参数的设定 |
| 4.2 化学流体力学基本控制方程组 |
| 4.3 三维模拟计算数学模型 |
| 4.3.1 内燃机缸内湍流流动模型 |
| 4.3.2 燃油喷雾模型 |
| 4.3.3 燃烧模型 |
| 4.3.4 排放模型 |
| 4.4 模型验证 |
| 4.5 模拟计算结果与分析 |
| 4.5.1 缸内燃烧与排放2D结果分析 |
| 4.5.2 缸内燃烧及排放3D模拟结果分析 |
| 4.6 本章小结 |
| 5 总结与展望 |
| 5.1 工作总结 |
| 5.2 课题展望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学位论文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 致谢 |
| 0 引言 |
| 1 乳化油的燃料特性 |
| 1.1 黏度 |
| 1.2 密度 |
| 1.3 十六烷值 |
| 1.4 热值 |
| 1.5 稳定性 |
| 2 乳化油在柴油机中的应用研究 |
| 2.1 燃烧和放热特性 |
| 2.1.1 放热规律 |
| 2.1.2 着火延迟 |
| 2.2 经济性 |
| 2.3 排放特性 |
| 3 结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乳化重油实船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 1.2 国内外重油乳化技术的研究现状 |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 1.3 重油乳化技术实船应用的发展方向 |
| 1.4 影响柴油机燃烧乳化油质量的原因 |
| 1.5 重油动态乳化技术实船研究方案的提出 |
| 1.6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 2 重油动态乳化装置简介 |
| 2.1 重油动态乳化装置的工作原理 |
| 2.2 重油加压乳化方式 |
| 2.3 乳化装置的掺水方式 |
| 2.4 乳化装置控制系统的硬件部分 |
| 2.5 乳化装置控制系统的软件部分 |
| 3 重油动态乳化实船研究方案 |
| 3.1 重油乳化实船研究的目的 |
| 3.2 实船研究所需设备 |
| 3.2.1 船舶所属设备 |
| 3.2.2 试验仪器及设备 |
| 3.3 实船测试系统 |
| 3.3.1 重油乳化的实船测试系统 |
| 3.3.2 柴油机排放特性的实船测试系统 |
| 3.4 测试过程 |
| 4 重油乳化效果及物性分析 |
| 4.1 乳化效果分析 |
| 4.2 乳化重油的颗粒分布状况 |
| 4.3 乳化重油的物性分析 |
| 4.3.1 粘度特性分析 |
| 4.3.2 稳定性分析 |
| 5 燃烧乳化重油对船舶柴油机的影响 |
| 5.1 燃烧乳化重油对柴油机工作参数的影响及分析 |
| 5.1.1 柴油机的爆发压力 |
| 5.1.2 柴油机的排气温度 |
| 5.1.3 柴油机的冷却水出口温度 |
| 5.2 柴油机燃烧乳化重油对供油系统的影响 |
| 5.3 柴油机燃烧乳化重油对燃烧室的影响 |
| 5.4 其他方面 |
| 6 船舶柴油机燃烧乳化重油的节能与减排效果分析 |
| 6.1 柴油机燃烧乳化油的节能降污机理 |
| 6.2 柴油机节能与排放特性的测试及分析 |
| 6.2.1 节能特性分析 |
| 6.2.2 排放特性分析 |
| 7 实船燃烧乳化重油的安全性和经济性分析 |
| 7.1 安全性分析 |
| 7.2 经济性分析 |
| 8 结论与展望 |
| 8.1 论文工作总结 |
| 8.2 论文的创新点 |
| 8.3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A 重油动态乳化装置实物图 |
| 附录 B 控制系统典型模块编程 |
| 附录 C “宁大6 号”轮及主推进柴油机实物图 |
| 附录 D 试验数据 |
| 在学研究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课题背景 |
| 1.1.1 能源问题 |
| 1.1.2 重油概述 |
| 1.1.3 环境问题 |
| 1.1.4 内燃机的代用燃料 |
| 1.2 乳化油技术简介 |
| 1.2.1 乳化油技术的发展 |
| 1.2.2 乳化油技术的特点 |
| 1.2.3 节油机理分析 |
| 1.2.4 降污机理分析 |
| 1.3 课题的提出 |
| 1.4 课题研究内容 |
| 2 乳化剂的试制 |
| 2.1 乳化油的主要性质 |
| 2.1.1 热值 |
| 2.1.2 勃朗运动 |
| 2.1.3 粘度 |
| 2.1.4 十六烷值 |
| 2.1.5 稳定性 |
| 2.2 制备乳化油的基本要素 |
| 2.3 表面活性剂 |
| 2.4 重油乳化剂的配制 |
| 2.4.1 重油乳化剂的特点 |
| 2.4.2 乳化剂的配制说明 |
| 2.4.3 A剂的配制 |
| 2.4.4 B剂的配制 |
| 2.4.5 C剂的配制 |
| 2.5 本章小结 |
| 3 乳化重油燃烧试验方案设计 |
| 3.1 柴油机对燃料的要求 |
| 3.2 燃用乳化重油对柴油机的影响 |
| 3.2.1 重油粘度的改善 |
| 3.2.2 柴油机的改动 |
| 3.3 试验方案 |
| 3.4 试验装置与试验步骤 |
| 3.4.1 试验装置 |
| 3.4.2 试验步骤 |
| 3.5 注意事项 |
| 3.6 油耗率的计算 |
| 3.7 本章小结 |
| 4 高速柴油机燃用乳化重油的试验与分析 |
| 4.1 A剂试验结果与分析 |
| 4.1.1 燃烧特性分析 |
| 4.1.2 含水率与供油提前角的影响 |
| 4.1.3 最佳乳化重油配比的确定 |
| 4.1.4 双缸柴油机的验证试验 |
| 4.2 B、C两剂的试验结果与分析 |
| 4.2.1 油耗率的比较 |
| 4.2.2 NO_X排放的比较 |
| 4.2.3 烟度排放的比较 |
| 4.2.4 试验结果分析 |
| 4.3 经济性分析 |
| 4.4 本章小结 |
| 5 结论与展望 |
| 5.1 全文结论 |
| 5.2 课题展望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引言 |
| 1.1 能源形势 |
| 1.2 环境问题 |
| 1.3 乳化油的概念及研究历史 |
| 1.4 乳化油的制备 |
| 1.4.1 乳化剂 |
| 1.4.2 乳化方法 |
| 1.4.3 乳化油供给方式 |
| 1.5 乳化油的主要性质 |
| 1.5.1 安定性 |
| 1.5.2 粘度 |
| 1.5.3 热值 |
| 1.5.4 十六烷值 |
| 1.6 乳化油降污节油机理 |
| 1.6.1 乳化油降污原理 |
| 1.6.2 乳化油节油机理 |
| 1.7 乳化油技术的特点 |
| 1.7.1 乳化油技术的优点 |
| 1.7.2 乳化油技术的缺点 |
| 1.8 课题研究内容 |
| 第2章 提高乳化柴油节油效果的途径探索 |
| 2.1 实验系统及设备介绍 |
| 2.2 实验方法及注意事项 |
| 2.2.1 实验步骤 |
| 2.2.2 注意事项 |
| 2.3 甲醇热分解制氢的计算 |
| 2.4 实验结果及分析 |
| 2.5 本章小结 |
| 第3章 柴油机燃用乳化柴油时提高节油率的台架实验 |
| 3.1 实验系统及装置介绍 |
| 3.2 化学试剂及乳化柴油的配制 |
| 3.3 油耗的测量及计算方法 |
| 3.4 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 |
| 3.4.1 实验步骤 |
| 3.4.2 实验中的注意事项 |
| 3.5 实验结果与分析 |
| 3.5.1 甲醇流量对油耗的影响 |
| 3.5.2 乳化油含水率对油耗的影响 |
| 3.5.3 柴油机运行工况对油耗的影响 |
| 3.5.4 典型工况间的比较 |
| 3.6 节油机理分析 |
| 3.7 经济性分析 |
| 3.8 本章小结 |
| 第4章 高速柴油机燃用重油的实验研究 |
| 4.1 柴油机正常工作对燃油的要求 |
| 4.2 实验设备介绍 |
| 4.3 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 |
| 4.3.1 实验步骤 |
| 4.3.2 注意事项 |
| 4.4 实验结果及分析 |
| 4.4.1 氮氧化物排放的比较 |
| 4.4.2 碳烟排放的比较 |
| 4.4.3 油耗的比较 |
| 4.4.4 一氧化碳排放的比较 |
| 4.5 经济性分析 |
| 4.6 本章小结 |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 5.1 全文总结 |
| 5.2 课题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 1 概述 |
| 2 甲醇热解产生氢气的试验 |
| 3 柴油机台架试验 |
| 4 试验原理及节油率的计算 |
| 5 试验结果及分析 |
| 6 结论 |
| 第1章 绪论 |
| 1.1 选题背景 |
| 1.1.1 问题的提出 |
| 1.1.2 内燃机的代用燃料 |
| 1.2 柴油机排放微粒及NO_x的控制标准 |
| 1.2.1 微粒及NO_x对人体的危害 |
| 1.2.2 柴油机排放标准 |
| 1.3 国内外燃油乳化技术的研究现状 |
| 1.4 本文的工作及研究内容 |
| 第2章 燃油乳化技术及其节能与降低排放的机理 |
| 2.1 乳状液基本理论 |
| 2.1.1 概述 |
| 2.1.2 乳化油类型的判别 |
| 2.1.3 乳化油的特性及着火燃烧性能 |
| 2.1.4 影响乳状液稳定性的因素 |
| 2.1.5 乳状液的不稳定性 |
| 2.2 微乳状液介绍 |
| 2.2.1 微乳状液 |
| 2.2.2 微乳状液自发形成的机理 |
| 2.3 乳化油的节能机理 |
| 2.3.1 理论依据 |
| 2.3.2 前人的经验总结 |
| 2.4 乳化油的降污机理 |
| 2.4.1 燃烧物理 |
| 2.4.2 燃烧化学 |
| 2.5 本章小结 |
| 第3章 乳化油的配制 |
| 3.1 乳化油配制一般方法及有关概念 |
| 3.1.1 乳化剂 |
| 3.1.2 乳化剂的选择--HLB法 |
| 3.1.3 掺水率与掺剂率 |
| 3.1.4 乳化方法及设备 |
| 3.2 配制方案分析 |
| 3.2.1 试剂 |
| 3.2.2 柴油乳状液最佳HLB值的确定 |
| 3.2.3 乳化剂的选定 |
| 3.2.4 乳化柴油的制备 |
| 3.3 影响乳化柴油稳定性的因素 |
| 3.4 本章小结 |
| 第4章 发动机台架试验及试验结果分析 |
| 4.1 试验台架 |
| 4.2 乳化燃料的有关评价参数 |
| 4.3 柴油机燃用乳化柴油的经济性分析 |
| 4.3.1 乳化柴油对柴油机的要求 |
| 4.3.2 S195柴油机燃用不同掺水量乳化油的负荷特性 |
| 4.3.3 节油率和热效率 |
| 4.3.4 试验结果分析 |
| 4.4 柴油机燃用乳化柴油的排放分析 |
| 4.4.1 试验结果 |
| 4.4.2 试验结果分析 |
| 4.5 本章小结 |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引言 |
| §1.2 乳化油简述 |
| §1.3 国内外对乳化油的研究概况 |
| §1.4 课题研究内容 |
| 第二章 乳化柴油的制备与稳定性分析 |
| §2.1 表面活性剂的化学物理性质 |
| §2.2 乳化油的制备 |
| §2.3 乳化效果及稳定性分析 |
| §2.4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乳化柴油的实验研究 |
| §3.1 实验装置与方法 |
| §3.2 乳化柴油与纯柴油实验结果对比 |
| §3.3 各种因素对乳化柴油燃烧效果的影响 |
| §3.4 2135型柴油机上乳化柴油燃烧实验 |
| §3.5 乳化柴油放热规律计算及分析 |
| §3.6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乳化油的燃烧机理 |
| §4.1 水在燃烧中的作用 |
| §4.2 乳化油燃烧的节油机理 |
| §4.3 乳化油燃烧的降污机理 |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完成的科研课题 |
|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