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雷,周星辰,李家洪[1](2021)在《探究预应力管桩在淤泥层断桩原因与处理建议》文中研究说明近几年,建筑工程桩基施工时,其预应力管道立桩一旦产生断桩问题和事故后,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立桩工程的施工质量。其中预应力管桩在淤泥层断桩主要原因包含:地质结构原因、设备原因、建筑材料原因以及工程施工原因等方面。本文首先详细介绍和阐述预应力管桩施工内容,并且结合预应力管桩施工问题,进一步总结出预应力管桩施工策略。
阮小峰[2](2021)在《水下摄像和高强灌浆在预应力管桩承载力不足处理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高强预应力混凝土管桩(PHC)具有质量预可视、高强环保、施工高效灵活等特点,在目前雾霾严重的北方高层建筑施工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通过河南某小区高层住宅楼管桩工程施工实例,介绍了管桩施工过程中由于施工、地层等原因造成的承载力不足问题,在采用低应变等常规检测手段无法准确判定原因的情况下,利用水下摄像技术准确判定问题所在,并采用复压、高强灌浆等方法处理的过程,为类似工程的处理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宋清宇[3](2021)在《双排PHC管桩在深基坑支护中的数值模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预应力高强度混凝土管桩(PHC管桩)具有单桩承载力高、成桩快、运输方便等优点,近些年来被广泛的运用到基坑工程中。PHC管桩大多数是用作桩基础来承担竖向荷载,随着研究的深入,PHC管桩可作为支护结构使用。本文以广东省江门市某一深基坑为例,选用双排PHC管桩作为支护结构体系,探究PHC管桩作为基坑支护结构的受力变形形式,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确定基坑工程的支护方案为双排PHC管桩,通过理正7.0软件对所选方案进行计算,并对基坑的稳定性进行验算,验算结果满足规范要求,证明所选方案的合理性。(2)根据基坑工程的现场相关资料,确定了本构模型和土体参数,运用Midas/GTS NX有限元软件建立了三维模型,模拟了PHC管桩在基坑工程中的应用,得出基坑开挖过程中土体的位移云图、支护结构位移和弯矩云图。经计算,土体最大沉降量为6.68mm,最大隆起为79.91mm;支护桩的水平位移随基坑开挖先增大而后减小,最大水平位移为19.04mm;弯矩最大值为164.87KN·m;(3)将模拟结果同理正计算和现场监测数据得到的桩体深层水平位移、桩体最大水平位移、地表沉降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有限元软件在实际工程中的合理性和准确性,证明了数值模拟更加贴近工程实际;(4)运用Midas/GTS NX软件模拟了排距、前后桩身长度、连梁刚度、被动区土体加固对支护结构体系的影响,得出弯矩和桩体位移变化规律。当排距过大时,双排桩支护结构作用相当于拉锚桩结构,当排距过小时,相当于悬臂支护结构或者单排桩;前排桩长度改变对支护结构的影响较后排桩长度的改变影响大;连梁刚度的改变可减少桩体位移,但是,随着连梁刚度的增加,后排桩的内力增大,不能通过增大连梁刚度减少桩体位移;加固深度和加固宽度的改变可有效减少桩体位移和内力,但增加到一定范围后,作用效果不明显。根据所得结果,对双排PHC管桩给出合理的排距、前后桩长、连梁刚度和被动区土体加固的范围。
杨铖[4](2021)在《不同节点构造下PHC管桩双桩水平承载力数值模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我国建筑业发展迅速,基础部分的强度对整个建筑物的稳定性有很大的影响,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预应力混凝土管桩作为桩基的一种,其不仅承载力高、工期短,而且具有较高的单位承载力,得到了广泛的应用。PHC管桩在作为桩基础时,水平承载力的作用是不可忽略的。早先的设计者着重于桩基的竖向承载力,很少考虑水平荷载的影响,仅在基础中配置斜桩来辅助竖直桩,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也容易带来安全隐患。随着城市的高层建筑越来越多,对风荷载和地震的设防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桩基承受的水平力也越来越大,特别是PHC管桩与承台连接节点处是最薄弱的地方,迫切需要人们对其进行改进。本文在PHC管桩双桩的基础上,考虑土体作用,应用ABAQUS软件对普通填芯型、加强环型和劲性型这三种桩-承台节点构造形式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研究了各自在水平承载力下的受力性能,并进行了参数分析,所得结果可为将来的节点设计提供参考,本文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1)普通填芯型节点可以提高节点处的水平承载力,但是其极限承载力相比于其他两种节点来说比较差。随着桩嵌入承台的深度增加,节点处的承载性能也在增加,建议嵌固深度为300mm时效果最佳;随着桩长增加,桩身承载力也在增加,但是效果不明显;随着桩间距的增加,群桩效应的影响越来越小,桩间距为6倍桩径时,可不考虑群桩效应。(2)加强环型节点由于节点处有加强环混凝土的存在,保护了桩头部位混凝土不至于过早发生被破坏,提高了其承载性能。其中加强环的尺寸决定了改善效果好坏,建议加强环壁厚取200mm、长度取800mm时效果最佳。(3)劲性型节点对节点处承载性能提高效果是最好的,因为节点处有T型钢件的存在,使得节点有很高的承载性能。对T型钢件进行应力分析,发现横肢部位的应力水平相对于竖肢来说较小;并对横肢的数量进行了参数分析。根据施工的难易程度和经济性来说,建议选择横肢数量为一个的T型钢。
林福地[5](2021)在《软土地区基坑开挖对坑内工程桩的影响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云南省昆明市某基坑工程为研究背景,场地内普遍存在较厚的淤泥质黏土,现场土方开挖过程中未进行合理的分层分段,开挖完成后,B25栋位置处工程桩经测量桩顶有倾斜现象。以此研究背景为依托,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MADIS/GTS建立三维开挖模型,探究了基坑开挖过程中,土方分层开挖厚度、分段开挖顺序、分段开挖长度对坑内工程桩桩顶水平位移的影响,及工程桩桩身参数的改变对坑内工程桩桩顶水平位移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研究分层开挖厚度对坑内工程桩桩顶水平位移的影响,设计8种不同分层厚度的开挖方案,对比模拟结果可知:分层开挖可使工程桩的水平位移有效减小,分层开挖厚度与桩顶水平位移成正比。考虑开挖的时效和经济性,对于开挖深度在3m以内的杂填土和软粘土,可采用每次开挖1m的方式进行分层开挖;对于开挖深度在3m至5m的软粘土和淤泥质粘土,可采用每次开挖厚度不大于0.7m的方式进行分层开挖。(2)研究分段开挖长度对坑内工程桩桩顶水平位移的影响,设计4种不同分段长度的开挖方案,对比模拟结果可知:分段开挖可有效减小工程桩的桩顶水平位移,桩顶水平位移与分段开挖长度成正比。随着分段开挖长度的减小,桩顶水平位移减小的幅度也逐渐变小,说明如果继续减小分段开挖的长度,对于控制工程桩的桩顶水平位移意义不大,且影响开挖的的经济性。故分段开挖长度为12m,开挖效果最理想。(3)在相同开挖工况下,研究桩径尺寸对工程桩的水平位移的影响。桩径尺寸与桩顶水平位移成反比,且桩径在以100mm的增量改变过程中,桩顶水平位移减小的幅度逐渐降低。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4)在相同开挖工况下,研究桩长对工程桩的水平位移的影响。桩长与桩顶水平位移成反比,且桩长在以1m的增量改变过程中,桩顶水平位移减小的幅度逐渐降低。增大桩长对于在软土地区进行基坑开挖时,控制坑内工程桩偏移程度有一定效果,但弱于增加桩径。
许华[6](2021)在《深哈产业园科创总部项目桩基比选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以深哈产业园科创总部项目为例,根据地质勘察结果和设计要求对两种桩型进行了造价计算,并从经济性、施工工期、施工质量、环境影响等方面进行了比选研究,确定了C105高强预应力混凝土管桩为该项目的桩基方案,并通过试桩试验验证了其可行性,为整个深哈产业园区的项目建设提供了实践依据。
孙增[7](2021)在《浅谈部分实心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的生产工艺与施工质量控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部分实心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是一种用于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基础的新型工程桩,其特点是采用工厂预先填芯生产工艺,从而形成部分实心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施工时采用预应力钢棒作为连接钢筋,并通过六角头穿芯孔螺丝锁定于端板的预应力张拉孔上,保证桩与桩或基础承台的可靠连接。与一般空心PHC管桩相比,能有效减少现场施工工作量、缩短工期、降低工程造价,而且符合当前的施工环保要求,具有推广价值。
刘雨松[8](2021)在《先张法预应力离心混凝土钢绞线桩抗弯性能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建筑工业化进程的推进,预应力混凝土预制桩凭借较高的承载能力、便捷的生产工艺和可靠的桩身质量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各类基础工程当中,其中又以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的应用最为广泛。然而,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存在抗侧能力不足、变形延性差、抗震性能不佳等问题,限制了其在抗震设防烈度较高地区的应用。本文对普通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的主筋材料及锚固方式进行改善,研发了先张法预应力离心高强混凝土钢绞线桩,以高强度高延性的预应力钢绞线来代替传统的预应力钢棒,并采用夹片式锚具将预应力钢绞线锚固在端板上。在此基础上,为钢绞线桩额外配置非预应力钢筋以提高其极限承载能力,得到了先张法预应力离心高强混凝土复合配筋钢绞线桩。本文对两种新型管桩的抗弯性能开展了系统的研究,主要工作可概述为:(1)对与管桩试件同一批次的混凝土试块、预应力钢筋、非预应力钢筋和螺旋箍筋等材料开展材料性能试验,获得关键的材料性能参数,并据此确定后续有限元分析和理论计算使用的材料本构模型。(2)对普通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和先张法预应力离心高强混凝土钢绞线桩开展足尺度抗弯性能试验,研究预应力钢筋材料对管桩抗弯性能的影响;使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相应的数值模型,对比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验证模型的可靠性;建立管桩截面弯矩计算模型并提出相应的计算方法,对比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验证方法的可行性。(3)对先张法预应力离心高强混凝土复合配筋钢绞线桩开展足尺度抗弯性能试验,与先张法预应力离心高强混凝土钢绞线桩的试验结果进行比较,研究非预应力钢筋配置对管桩抗弯性能的影响;采用建立的有限元模型和理论计算模型对管桩的抗弯性能进行研究,并与试验结果进行比较,验证模型的适用性。(4)对高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开展足尺度抗弯性能试验,与中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的试验结果进行比较,研究混凝土预压应力水平对管桩抗弯性能的影响;采用建立的有限元模型和理论计算模型对管桩的抗弯性能进行研究,并与试验结果进行比较,验证模型的适用性。上述研究工作可为两类新型管桩的设计和应用提供重要依据。
刘伟扬[9](2021)在《弹卡式连接预应力混凝土方桩接头耐久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混凝土预制桩可以在工厂大批量生产,具有承载力高、环境污染小、现场施工方便等优点,在我国已大量推广应用。混凝土预制桩连接接头作为影响桩整体性能的关键部位,其耐久性问题已引起广泛重视。长期以来,混凝土预制桩的连接方式多采用焊接连接,该方法焊缝质量不易保证。同时焊缝和端板间易产生电位差,腐蚀通常发生在端板与焊缝的交界部位或焊缝的缺陷位置,焊缝连接处易成为耐久性薄弱部位。针对以上问题,介绍了一种创新型弹卡式连接预应力混凝土方桩接头,通过对弹卡式连接与传统焊接式连接方桩接头试件进行通电加速锈蚀试验和对劣化后两种方桩接头试件进行受弯、受剪、受拉性能试验来研究弹卡式连接预应力混凝土方桩接头在滨海环境下长期工作的耐久性能。本文主要工作可归纳如下:(1)通过通电加速锈蚀试验对弹卡式连接与传统焊接式连接方桩接头试件进行相同氯盐侵蚀环境下的加速劣化,比较两种方桩接头试件抵御腐蚀电流的能力及通电电流随时间变化情况,并分析两种方桩接头试件在通电结束后接头位置的锈蚀情况。(2)通过劣化后方桩接头试件受弯性能试验,确定劣化后弹卡式连接与传统焊接式连接预应力混凝土方桩接头试件的抗弯承载力、受弯破坏模式以及裂缝分布情况,分析劣化后两种方桩接头试件在受弯性能方面的差异。(3)通过劣化后方桩接头试件受剪性能试验,确定劣化后弹卡式连接与传统焊接式连接预应力混凝土方桩接头试件的抗剪承载力、受剪破坏模式以及裂缝分布情况,分析劣化后两种方桩接头试件在受剪性能方面的差异。(4)通过劣化后方桩接头试件受拉性能试验,确定劣化后弹卡式连接与传统焊接式连接预应力混凝土方桩接头试件的抗拉承载力、受拉破坏模式以及裂缝分布情况,分析劣化后两种方桩接头试件在受拉性能方面的差异。上述研究工作可为该新型弹卡式连接预应力混凝土方桩接头在氯盐侵蚀地区的设计和工程应用提供重要依据。
董志敏[10](2020)在《双静压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沉桩工艺及受力性能研究》文中指出桩基础是高层建筑使用最广泛的一种深基础形式,是建筑结构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工程结构质量和安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实际工程中,为了提高桩基础的竖向承载力和满足沉降要求,往往要求桩端穿过硬夹层到达坚硬持力层,而桩端穿过硬夹层则需要施加更大的压力。为避免压桩过程中较大压力造成断桩等破坏,企业研发了双静压预应力混凝土管桩,采用顶压+内压杆的方式沉桩,即通过复合送桩器使内压杆与桩身共同承担沉桩压力。复合静压沉桩工艺实现了大压力沉桩使桩端到达坚硬持力层,提高了压桩时的终压力,进而提高了高强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的竖向抗压承载力。为了研究该双静压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的沉桩工艺及承载力,本文在熟悉国内外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承载性能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以实际工程中的双静压预应力混凝土管桩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压桩过程的受力分析、桩的抗压及桩靴板受力性能的试验室研究、现场沉桩及静载荷试验研究,并且运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对双静压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沉桩过程、单桩承载性能及桩靴板受力性能进行模拟分析。给出了双静压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沉桩工艺、桩靴板的设计构造要求及单桩承载力。本文主要结论如下:(1)采用内压杆与桩身复合承担沉桩压力的双静压管桩,可以减小沉桩过程中桩身的压力,保证桩身质量,使桩端可以到达坚硬持力层;(2)桩身混凝土采用C80、直径400mm、壁厚95mm的双静压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可以穿越深厚粗砂层,竖向抗压承载力特征值可达到1800~2000k N,满足一般高层建筑工程基础承载力需要;(3)本文所研究的双静压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的桩靴板建议采用与桩同直径的Q235级、25mm厚钢板或Q355级、16mm厚钢板,可以保证双静压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压桩工艺。并建议桩靴在管桩加工制作时一并在工厂完成,避免现场焊接影响施工质量;(4)本文所研究的双静压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沉桩过程采用以终压力控制为主,标高控制为辅。其工艺为:在沉桩压力达到3000k N前采用常规抱压沉桩方法;之后将内压杆插入管桩空心内,采用复合送桩器双静压送桩至沉桩结束,沉桩压力最终可达到4500k N。双静压沉桩过程中能量通过内压杆和管桩共同传递给桩靴,传至桩端土,使其沉桩压力提高了150%。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预应力管桩以及淤泥层概论 |
| 1.1 预应力管桩 |
| 1.2 淤泥层 |
| 2 预应力管桩施工内容 |
| 2.1 预应力管桩施工 |
| 2.2 预应力管桩检测 |
| 3 预应力管桩施工问题 |
| 3.1 地质结构 |
| 3.2 管道立桩材料 |
| 3.3 施工设备 |
| 3.4 施工因素 |
| 4 预应力管桩施工策略 |
| 5 结束语 |
| 0 引言 |
| 1 工程概况 |
| 1.1 设计概况 |
| 1.2 工程地质情况 |
| 2 现场检测情况 |
| 3 原因分析 |
| 3.1 施工原因 |
| 3.2 地质原因 |
| 3.3 其它原因 |
| 4 缺陷桩处理 |
| 4.1 处理方案[13] |
| 4.2 处理过程 |
| 4.2.1 施工准备 |
| 4.2.2 复压施工 |
| 4.2.3 偏心检查 |
| 4.2.4 钢筋笼制作及安放 |
| 4.2.5 灌芯 |
| 4.3 处理结果 |
| 5 结语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 1.2 基坑工程的特点 |
| 1.3 PHC管桩简介 |
| 1.4 PHC管桩的发展简介 |
|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5.1 深基坑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5.2 PHC管桩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6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 第2章 双排桩支护结构基础理论介绍 |
| 2.1 基坑的支护类型 |
| 2.2 双排桩支护结构理论分析 |
| 2.2.1 双排桩支护结构概念 |
| 2.2.2 结构特点 |
| 2.3 双排桩支护结构理论 |
| 2.3.1 经典土压力理论 |
| 2.3.2 基于土拱理论计算方法 |
| 2.3.3 弹性地基梁法 |
| 2.4 数值分析法 |
| 2.5 章节小结 |
| 第3章 基坑支护方案设计及计算 |
| 3.1 工程概况 |
| 3.1.1 基坑概况 |
| 3.1.2 地形地貌 |
| 3.2 工程地质条件 |
| 3.2.1 地质条件 |
| 3.2.2 水文地质条件 |
| 3.2.3 地层 |
| 3.3 基坑支护设计及计算 |
| 3.3.1 基坑支护方案的选择 |
| 3.3.2 支护结构计算 |
| 3.3.3 剖面1-1 双排桩支护设计计算 |
| 3.3.4 稳定性分析 |
| 3.4 基坑监测 |
| 3.5 基坑降水 |
| 3.6 本章小结 |
| 第4章 支护结构数值模拟分析 |
| 4.1 Midas GTS NX简介 |
| 4.1.1 模型的操作流程 |
| 4.1.2 选取本构模型 |
| 4.2 模型建立与网格划分 |
| 4.2.1 模型确定 |
| 4.2.2 参数的选取 |
| 4.2.3 网格的划分 |
| 4.2.4 确定边界条件和荷载 |
| 4.2.5 定义施工工况 |
| 4.3 基坑土体位移模拟分析 |
| 4.3.1 水平位移分析 |
| 4.3.2 竖向位移结果分析 |
| 4.4 支护结构模拟结果分析 |
| 4.4.1 排桩水平位移分析 |
| 4.4.2 弯矩模拟结果分析 |
| 4.5 模拟、计算与监测结果对比分析 |
| 4.5.1 桩体水平位移、弯矩结果对比 |
| 4.5.2 地表沉降对比分析 |
| 4.6 本章小结 |
| 第5章 双排桩支护结构的影响因素分析 |
| 5.1 支护结构参数影响分析 |
| 5.1.1 双排桩不同排距的影响分析 |
| 5.1.2 前排桩桩长对支护结构影响分析 |
| 5.1.3 后排桩桩长对支护结构影响分析 |
| 5.1.4 连梁刚度对支护结构的影响分析 |
| 5.2 被动区土体加固对支护结构的影响分析 |
| 5.2.1 加固宽度对支护结构影响分析 |
| 5.2.2 加固深度对支护结构影响分析 |
| 5.3 本章小结 |
| 结论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 |
| 1.2 预应力高强度混凝土管桩的概述 |
| 1.2.1 预应力高强度混凝土管桩的产生及发展 |
| 1.2.2 PHC管桩的分类和主要材料要求 |
| 1.2.3 PHC管桩的特点和适用条件 |
| 1.3 水平荷载下PHC管桩与承台连接节点的研究 |
| 1.3.1 PHC管桩与承台连接节点的构造形式 |
| 1.3.2 桩-承台节点水平承载力研究现状 |
| 1.4 本文研究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
| 第2章 水平受荷桩的承载机理 |
| 2.1 水平荷载下单桩的工作性能 |
| 2.1.1 荷载-位移关系 |
| 2.1.2 刚性桩和弹性桩 |
| 2.2 水平荷载下单桩的计算方法 |
| 2.2.1 极限地基反力法 |
| 2.2.2 弹性地基反力法 |
| 2.2.3 复合地基反力法(p-y曲线) |
| 2.2.4 弹性理论法 |
| 2.2.5 数值分析法 |
| 2.3 水平荷载下群桩的工作性状和计算 |
| 2.3.1 水平荷载作用下群桩的工作性状 |
| 2.3.2 水平荷载下群桩的计算——群桩效率法 |
| 2.4 提高桩基水平承载力的措施 |
| 2.4.1 工程中常用的措施 |
| 2.4.2 本文拟采用提高PHC管桩水平承载力的方法 |
| 第3章 ABAQUS模型的建立与节点水平承载力分析 |
| 3.1 有限元ABAQUS软件的简介 |
| 3.2 数值模拟方案 |
| 3.2.1 PHC管桩设计参数 |
| 3.2.2 承台设计参数 |
| 3.2.3 节点设计参数 |
| 3.2.4 场地环境及加载方式 |
| 3.3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 3.3.1 单元类型的选择 |
| 3.3.2 材料本构关系 |
| 3.3.3 相互作用的设置 |
| 3.3.4 分析步的设置与荷载的施加 |
| 3.3.5 有限元模型 |
| 3.4 数值模拟结果 |
| 3.4.1 不同节点构造下模型的水平承载力的确定 |
| 3.4.2 不同荷载下各试件弯矩分析 |
| 3.4.3 钢筋(钢材)应力分析 |
| 3.4.4 各关键部位混凝土应力分析 |
| 3.4.5 节点处土体应力分析 |
| 3.5 小结 |
| 第4章 不同节点构造参数下双桩水平承载力分析 |
| 4.1 普通填芯型节点的参数分析 |
| 4.1.1 嵌固深度对双桩水平承载力的影响 |
| 4.1.2 桩长对双桩水平承载力的影响 |
| 4.1.3 桩间距对双桩水平承载力的影响 |
| 4.2 加强环型节点的参数分析 |
| 4.2.1 不同壁厚对双桩水平承载力的影响 |
| 4.2.2 不同加强环长度对双桩水平承载力的影响 |
| 4.3 劲性型节点的参数分析 |
| 4.3.1 加载制度 |
| 4.3.2 不同参数下各模型的建立 |
| 4.3.3 模型结果的分析 |
| 4.4 小结 |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 5.1 结论 |
| 5.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期间参加的项目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 1.2 桩土相互作用的研究现状 |
| 1.3 开挖对桩基影响的研究现状 |
| 1.3.1 开挖对临近桩基影响的研究现状 |
| 1.3.2 开挖对坑内桩基影响的研究现状 |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 1.4.1 研究内容 |
| 1.4.2 技术路线 |
| 第二章 基坑工程相关理论及开挖方式 |
| 2.1 基坑开挖变形机理 |
| 2.1.1 基坑底部隆起 |
| 2.1.2 基坑周围土层移动 |
| 2.1.3 基坑变形破坏现象 |
| 2.2 被动桩与土体相互作用计算分析方法 |
| 2.2.1 被动桩计算模型 |
| 2.2.2 被动桩计算方法 |
| 2.3 土方开挖方式介绍 |
| 2.3.1 时空效应 |
| 2.3.2 开挖原则 |
| 2.3.3 土方分层开挖 |
| 2.3.4 土方分段开挖 |
| 2.3.5 土方分块开挖 |
| 2.3.6 特殊开挖方式 |
| 2.4 本章小节 |
| 第三章 工程案例及数值模拟概述 |
| 3.1 工程概况 |
| 3.2 工程地质及水文条件 |
| 3.2.1 工程地质条件 |
| 3.2.2 地表水 |
| 3.2.3 地下水 |
| 3.3 基坑支护方案选型 |
| 3.3.1 方案比选 |
| 3.3.2 方案确定 |
| 3.4 设计计算模型及参数 |
| 3.5 桩基工程概况 |
| 3.5.1 施工要求 |
| 3.5.2 施工允许误差及质量检查和承载力检测 |
| 3.6 现场施工情况 |
| 3.7 数值模拟有限元软件概述 |
| 3.7.1 MIDAS/GTS软件简介 |
| 3.7.2 模型建立方式 |
| 3.7.3 模型求解原理 |
| 3.8 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 3.8.1 土体本构模型的选取 |
| 3.8.2 模型相关参数 |
| 3.8.3 模型计算结果 |
| 3.8.4 监测数据分析对比 |
| 3.9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土方开挖对坑内工程桩影响的数值模拟 |
| 4.1 不同桩位对工程桩的影响 |
| 4.2 土层分层开挖对工程桩的影响 |
| 4.2.1 不同分层开挖方案 |
| 4.2.2 分层开挖方案结果对比 |
| 4.3 土方分段开挖顺序对工程桩的影响 |
| 4.3.1 不同开挖顺序 |
| 4.3.2 开挖顺序选取 |
| 4.4 土方分段开挖长度对工程桩的影响 |
| 4.4.1 不同分段开挖长度 |
| 4.4.2 分段开挖方案结果对比 |
| 4.5 土方开挖方案 |
| 4.6 不同桩身参数对坑内工程桩的影响 |
| 4.6.1 不同工程桩直径 |
| 4.6.2 不同工程桩长度 |
| 4.7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 5.1 结论 |
| 5.2 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成果 |
| 0 引言 |
| 1 工程概况 |
| 2 地质情况分析 |
| 3 单桩承载力及造价计算 |
| 3.1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计算 |
| 3.2 长螺旋钻孔桩计算 |
| 4 桩型比选分析 |
| 4.1 经济性比较 |
| 4.2 施工工期比较 |
| 4.3 环境影响比较 |
| 4.4 施工质量比较 |
| 4.5 桩型比选决策 |
| 5 试桩验证分析 |
| 6 结语 |
| 0 引言 |
| 1 生产工艺 |
| 1.1 管桩生产工艺控制要点 |
| 1.2 部分实芯预应力管桩产品特点 |
| 2 施工质量控制 |
| 2.1 管桩施工流程 |
| 2.2 部分实芯预应力管桩施工要求 |
| 2.3 施工质量通病与控制措施 |
| 2.3.1 桩身开裂 |
| 2.3.2 沉桩不达标 |
| 2.3.3 桩顶偏移 |
| 3 管桩与承台施工质量控制 |
| 4 结语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 1.2 预应力混凝土预制桩概况 |
| 1.3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研究现状 |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 参考文献 |
| 第2章 材料性能及本构模型 |
| 2.1 材料性能试验 |
| 2.2 材料本构模型 |
| 2.3 ABAQUS混凝土损伤塑性模型 |
| 2.4 本章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3章 先张法预应力离心高强混凝土钢绞线桩抗弯性能 |
| 3.1 抗弯性能试验 |
| 3.2 有限元分析 |
| 3.3 截面抵抗弯矩计算 |
| 3.4 本章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4章 先张法预应力离心高强混凝土复合配筋钢绞线桩抗弯性能 |
| 4.1 抗弯性能试验 |
| 4.2 有限元分析 |
| 4.3 截面抵抗弯矩计算 |
| 4.4 本章小结 |
| 第5章 高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抗弯性能 |
| 5.1 抗弯性能试验 |
| 5.2 有限元分析 |
| 5.3 截面抵抗弯矩计算 |
| 5.4 本章小结 |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 6.1 结论 |
| 6.2 展望 |
| 作者简历 |
| 个人简介 |
|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 硕士在读期间参与项目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 1.2 混凝土预制桩概述 |
| 1.3 混凝土预制桩耐久性研究现状 |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 参考文献 |
| 第2章 弹卡式连接与焊接式连接方桩接头试件通电加速锈蚀试验 |
| 2.1 试验概况 |
| 2.2 通电加速锈蚀试验步骤 |
| 2.3 通电加速锈蚀结果及分析 |
| 2.4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第3章 劣化后弹卡式连接与焊接式连接方桩接头试件受弯性能试验 |
| 3.1 试验概况 |
| 3.2 试验加载装置及加载制度 |
| 3.3 抗弯承载力计算 |
| 3.4 试验结果及分析 |
| 3.5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第4章 劣化后弹卡式连接与焊接式连接方桩接头试件受剪性能试验 |
| 4.1 试验概况 |
| 4.2 试验加载装置及加载制度 |
| 4.3 抗剪承载力计算 |
| 4.4 试验结果及分析 |
| 4.5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第5章 劣化后弹卡式连接与焊接式连接方桩接头试件受拉性能试验 |
| 5.1 试验概况 |
| 5.2 试验加载装置及加载制度 |
| 5.3 抗拉承载力计算 |
| 5.4 试验结果及分析 |
| 5.5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 6.1 结论 |
| 6.2 展望 |
| 作者简历 |
| 个人简介 |
|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 硕士在读期间参与项目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3 已有研究的不足 |
| 1.4 课题来源 |
| 1.5 双静压预应力混凝土管桩试件制作 |
| 1.6 复合压桩器设计 |
| 1.7 本文主要工作 |
| 2 单桩竖向承载力特性 |
| 2.1 竖向荷载传递理论 |
| 2.1.1 弹性理论法 |
| 2.1.2 荷载传递法 |
| 2.1.3 剪切变形传递法 |
| 2.1.4 有限元法 |
| 2.2 单桩竖向承载力确定方法 |
| 2.2.1 静载试验法 |
| 2.2.2 静力触探法 |
| 2.2.3 经验参数法 |
| 2.2.4 动力试桩法 |
| 2.3 双静压管桩承载机理分析 |
| 2.3.1 单桩竖向承载力简介 |
| 2.3.2 单桩承载力影响因素 |
| 3 双静压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竖向抗压试验 |
| 3.1 试验目的 |
| 3.2 试验用桩 |
| 3.3 试验方案 |
| 3.4 试验现象 |
| 3.5 本章小结 |
| 4 双静压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施工工艺 |
| 4.1 桩顶压力确定 |
| 4.2 内杆压力确定 |
| 4.3 沉桩工艺 |
| 4.4 本章小结 |
| 5 双静压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有限元分析 |
| 5.1 工程地质概况 |
| 5.1.1 区域地质背景 |
| 5.1.2 勘测点布置 |
| 5.1.3 场地地形地貌条件 |
| 5.1.4 地层以及地基土的分层 |
| 5.1.5 土层承载力特征值 |
| 5.2 有限元分析概况 |
| 5.3 ABAQUS有限元软件简介 |
| 5.4 本构关系 |
| 5.4.1 混凝土属性和本构关系 |
| 5.4.2 钢筋属性和本构关系 |
| 5.4.3 岩土本构关系 |
| 5.5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 5.5.1 部件的创建 |
| 5.5.2 定义材料属性 |
| 5.5.3 设置分析步 |
| 5.5.4 定义约束及相互作用 |
| 5.5.5 预应力施加及地应力平衡 |
| 5.5.6 荷载工况 |
| 5.5.7 网格划分 |
| 5.6 双静压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沉桩模拟分析 |
| 5.7 双静压预应力混凝土管桩静荷载试验模拟分析 |
| 5.8 桩靴板优化模拟分析 |
| 5.9 本章小结 |
| 6 双静压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竖向静载荷试验 |
| 6.1 试验目的 |
| 6.2 压桩过程 |
| 6.3 试验方案 |
| 6.3.1 试验加载装置及仪器 |
| 6.3.2 试验加载方案 |
| 6.3.3 试验数据的分析与判定 |
| 6.4 现场试验 |
| 6.4.1 ZH1静载试验 |
| 6.4.2 ZH2静载试验 |
| 6.4.3 ZH3静载试验 |
| 6.4.4 ZH4静载试验 |
| 6.4.5 ZH5静载试验 |
| 6.5 数据分析 |
| 6.6 试验结果与有限元分析结果的对比分析 |
| 6.7 本章小结 |
| 7 结论与展望 |
| 7.1 结论 |
| 7.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
| 在学期间参加专业实践及工程项目研究工作 |
|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