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鑫森,韩苗苗,董元洋,苗志强,张俊珍,杨玉,李慧锋,冯焱,魏清宇,张炳坤,冀飞,李建慧[1](2021)在《新型复合氨基酸络合铁对肉鸡生产性能、血液指标和组织铁含量的影响》文中指出为探究肉鸡日粮中添加以两种氨基酸螯合成的新型复合氨基酸络合铁添加剂对肉鸡生长性能、器官指数、血液指标、组织抗氧化性能和铁含量的影响,选用960只1日龄爱拔益加(AA)肉鸡公雏,随机分为6个处理,每个处理8个重复,每个重复20只雏鸡。试验处理组分别在玉米-豆粕基础日粮中添加0、20、40、80及120mg/kg的新型复合氨基酸络合铁(ZprFe)和80mg/kg硫酸亚铁(FeSO4)。结果表明:1)肉鸡日粮中添加ZprFe对肉鸡平均日采食量、平均日增重、料重比均无显着差异(P>0.05)。2)日粮中添加ZprFe显着提高了肉鸡42日龄肝脏和脾脏指数(P<0.05),且随着日粮中铁水平的添加呈线性和二次增加(P<0.05)。3)添加ZprFe显着提高21日龄和42日龄血清铁含量(P<0.05);显着降低21日龄血清总铁结合力(P<0.05),但对42日龄血清总铁结合力无显着影响(P>0.05)。添加ZprFe显着提高21日龄血清含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n-SOD)活性和42日龄血清含铜与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活性(P<0.05)。4)添加ZprFe对肝脏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无显着影响(P>0.05),但可显着提高胸肌T-SOD活性和T-AOC能力(P<0.05)。添加ZprFe对肝脏铁含量影响显着,随着日粮中铁水平含量的增高,肝脏铁含量呈显着线性增加(P<0.05)。综上,日粮中添加新型复合氨基酸络合铁ZprFe有利于肉鸡器官生长发育,提高肉鸡抗氧化性能和组织铁沉积,推荐在本研究条件下AA肉鸡日粮中添加ZprFe的适宜添加范围为40~80mg/kg,为实际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宋丹[2](2021)在《饲粮铁对肉仔鸡骨骼发育的调控机制》文中指出本试验目的在于通过饲粮铁水平对22~42日龄肉仔鸡生长性能、胴体性能、器官指数、肌肉品质、血液生化指标、组织中矿物元素含量、胫骨生长板发育及骨骼发育相关基因表达等指标的影响,揭示饲粮铁对骨骼发育的调控机制,为进一步完善饲粮中铁营养的现有知识,提高肉鸡养殖效益提供试验依据。试验动物选用240只1日龄Arbor Acres(AA)商品代肉公雏,分为两个阶段进行饲养,1~21日龄期间全部饲喂同种玉米-豆粕型日粮(铁含量为:177.49mg/kg)。22日龄时进行称重选取192只鸡,采用单因子的完全随机设计,随机分为3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含8只鸡,饲养于不锈钢肉仔鸡笼内。以玉米-豆粕型基础饲粮(铁添加量为0 mg/kg)为缺铁组,在基础饲粮中上分别添加100(正常组)和500 mg/kg(高铁组)硫酸亚铁(Fe SO4·7H2O),各组饲粮中铁实测含量分别为60.43、180.96和712.56 mg/kg。试验期为21天。试验结果表明:(1)饲粮铁水平对日增重、日采食量以及耗料增重比都无显着影响(P>0.51)。(2)饲粮铁水平对屠宰率、全净膛率、腹脂率、胸肌率、腿肌率、心脏指数、肝脏指数以及脾脏指数均无显着影响(P>0.13)。但缺铁组表现出提高胰腺指数的趋势(P>0.05)。饲粮铁水平对胰脏指数有显着影响(P<0.07),缺铁组胰脏指数比正常铁组提高26.7%(P<0.07)。(3)饲粮铁水平对胸肌滴水损失、胸肌a*值和腿肌b*值均有显着影响(P<0.04),对其他肉品质相关指标均无显着影响(P>0.15)。缺铁组胸肌滴水损失比正常铁组提高78.8%(P<0.01)。高铁组胸肌a*值提高43.1%(P<0.04),腿肌b*值提高34.2%(P<0.03)。(4)饲粮铁水平对肉仔鸡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浓度、血清碱性磷酸酶、MDA、BGP和BALP均无显着影响(P>0.34)。(5)饲粮铁水平对肉仔鸡胫骨灰分中磷影响显着(P<0.06),缺铁组比正常组降低7%(P<0.06)。饲粮铁水平对胫骨灰分中铁、锰、锌、钙均无显着影响(P>0.20)。缺铁组肝脏中铁含量分别较正常组和高铁组降低48.9%和55.5%(P<0.05)。(6)高铁组胫骨重量、骨密度及胫骨增长区、肥大区厚度较正常组分别降低11.9%、4.5%、4.6%、30.2%(P<0.10),饲粮铁水平对胫骨中ALP活性影响显着(P<0.10),且铁添加水平的提高而ALP活性降低的趋势。饲粮铁对其余肉仔鸡骨骼发育指标无显着影响(P>0.14)。(7)高铁组胫骨COL-1和Cx43 m RNA表达水平较正常组分别提高122.7%和40.4%(P<0.01)。低铁组胫骨BGP的m RNA表达水平较正常组降低55.3%(P<0.01)。饲粮铁水平对胫骨ALP、BMP6、Bcl-1、P21、BMP2、OPG、以及FGF23的m RNA表达水平均无显着影响(P>0.11)。饲粮铁水平对肝脏BMP6与FPN1的m RNA表达水平均无显着影响(P>0.87)。(8)饲粮铁水平对胫骨BMP2、BMP6、COL-1、OPG、P21蛋白表达水平均无显着影响(P>0.27)。以上结果表明,饲粮高铁抑制碱性磷酸酶活性、上调Cx43表达抑制胫骨软骨细胞增殖,缺铁通过降低胫骨BGP m RNA表达,进而对肉仔鸡骨骼发育产生抑制作用。
李军辉[3](2021)在《甘氨酸铁和氨基乙酰丙酸对大鼠和猪铁状况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有研究表明甘氨酸铁(Fe-Gly)和氨基乙酰丙酸(ALA)对改善动物体内铁状况有作用。Fe-Gly作为补铁剂在畜牧业中研究较多,但ALA却在畜牧业中应用较少,尤其是二者搭配使用对动物体内铁状况的改善研究还不够完善。本研究旨在探究饲粮中添加Fe-Gly和ALA是否对母鼠及仔鼠体内铁状况存在协同作用;在此基础上以猪为研究对象,研究Fe-Gly和ALA对母猪及仔猪体内铁状况的影响,为在实际生产中给仔猪补铁提供理论参数。本研究分为以下两部分:1.甘氨酸铁和氨基乙酰丙酸对母鼠和仔鼠铁状况的影响试验选取体况一致、健康状况良好的妊娠SD大鼠54只,随机分为6个处理(每个处理9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大鼠),分别饲喂基础饲粮(Ⅰ组)以及在基础饲粮中添加50 mg/kg ALA(Ⅱ组)、100 mg/kg ALA(Ⅲ组)、100 mg/kg Fe-Gly(Ⅳ组)、100 mg/kg Fe-Gly+50 mg/kg ALA(Ⅴ组)和100 mg/kg Fe-Gly+100 mg/kg ALA(Ⅵ组)的饲粮,直至21天断奶。考察仔鼠生长性能和器官指数、母鼠和仔鼠血液指标、组织器官铁含量以及胎盘和仔鼠肝脏与铁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表明:(1)与Ⅰ组相比,Ⅱ、Ⅲ、Ⅳ和Ⅴ组均显着提高仔鼠初生重(P<0.05),Ⅱ、Ⅲ、Ⅳ、Ⅴ和Ⅵ组均显着提高仔鼠断奶重和平均日增重(P<0.05),且饲粮中添加Fe-Gly和ALA对仔鼠初生重、断奶重及平均日增重存在交互作用(P<0.05)。(2)添加Fe-Gly显着提高断奶仔鼠的心脏和脾脏器官指数(P<0.05),添加100mg/kg ALA组显着提高新生仔鼠心脏器官指数、断奶仔鼠的心脏和脾脏器官指数(P<0.05)。(3)与Ⅰ组相比,Ⅱ、Ⅲ、Ⅳ、Ⅴ和Ⅵ组均可以显着提高妊娠期母鼠红细胞(RBC)数量,泌乳期母鼠的RBC数量、血红蛋白(HGB)浓度,新生仔鼠的RBC数量、红细胞压积(HCT)和断奶仔鼠的HGB浓度、HCT(P<0.05),此外,Ⅲ、Ⅳ、Ⅴ组还显着提高断奶仔鼠RBC数量(P<0.05)。添加Fe-Gly显着提高泌乳期母鼠HCT和新生仔鼠HGB浓度(P<0.05)。添加50 mg/kg ALA组显着提高妊娠期母鼠HGB浓度,ALA组显着提高泌乳期母鼠HCT(P<0.05)。饲粮中添加Fe-Gly和ALA对妊娠期母鼠RBC数量,泌乳期母鼠的RBC数量、HGB浓度,新生仔鼠的RBC数量、HCT和断奶仔鼠的RBC数量、HGB浓度、HCT存在交互作用(P<0.05)。(4)添加Fe-Gly显着降低断奶仔鼠总铁结合力(TIBC)(P<0.05)。添加50 mg/kg ALA显着提高妊娠母鼠和断奶仔鼠血清铁(SI)含量(P<0.05),显着降低断奶仔鼠TIBC(P<0.05);此外,100 mg/kg ALA组显着提高断奶仔鼠SI含量(P<0.05)。(5)添加ALA可以提高断奶鼠肝脏和母鼠乳汁中铁含量,此外,添加50 mg/kg ALA还显着提高母鼠胎盘、断奶鼠肝脏铁含量(P<0.05);而添加100 mg/kg ALA显着提高新生鼠中铁贮含量(P<0.05)。(6)与Ⅰ组相比,Ⅱ、Ⅲ、Ⅳ、Ⅴ和Ⅵ组均可以提高Fn基因的表达量;而Ⅱ组、Ⅴ组还可以显着降低Tf R1基因的表达量(P<0.05);Ⅲ组也显着降低DMT1基因的表达量(P<0.05);此外,饲粮中添加Fe-Gly和ALA对母鼠胎盘中Tf R1、Fn、DMT1基因的表达量存在交互作用(P<0.05)。(7)与Ⅰ组相比,Ⅱ、Ⅲ、Ⅳ、Ⅴ和Ⅵ组均可以提高断奶仔鼠Hepcidin基因的表达量;此外,Ⅱ、Ⅲ、Ⅳ、Ⅴ、Ⅵ组均可以显着降低新生仔鼠Fpn1基因的表达量(P<0.05);Ⅱ组、Ⅵ组显着提高新生仔鼠Hepcidin基因的表达量(P<0.05);饲粮中添加Fe-Gly和ALA对新生仔鼠Fpn1、Hepcidin基因和断奶仔鼠Hepcidin基因的表达量存在交互作用(P<0.05)。2.甘氨酸铁和氨基乙酰丙酸对母猪和仔猪铁状况的影响选取体况相近、遗传背景一致的LY妊娠85 d母猪27头,随机分成3个处理(每个处理9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母猪),即基础饲粮组、基础饲粮+50 mg/kg ALA组、基础饲粮+50 mg/kg ALA+100mg/kg Fe-Gly组。母猪泌乳期与妊娠期饲喂相同饲粮,仔猪28天断奶。考察其对母猪繁殖性能、仔猪生长性能、母猪和仔猪血液指标以及组织器官铁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添加50 mg/kg ALA组对仔猪出生窝重,仔猪28天平均体重及平均日增重,新生仔猪和断奶仔猪红细胞(RBC)数目,妊娠母猪和断奶仔猪血红蛋白(HGB)浓度、新生仔猪红细胞压积(HCT),妊娠母猪及断奶仔猪的血清铁(SI)含量,母猪常乳中的铁含量有显着提高的作用(P<0.05)。与50 mg/kg ALA+100mg/kg FeGly组相比,添加50 mg/kg ALA组可以显着提高仔猪的出生窝重,新生仔猪和断奶仔猪RBC数目,胎盘和常乳中铁含量等(P<0.05)。此外,50 mg/kg ALA组还可以显着降低妊娠母猪、新生仔猪、断奶仔猪的总铁结合力(TIBC)(P<0.05)。(2)与对照组相比,添加50 mg/kg ALA+100 mg/kg Fe-Gly组对仔猪28天平均体重及平均日增重,断奶仔猪RBC数目、新生仔猪和断奶仔猪HGB浓度,断奶仔猪SI含量,母猪的胎盘、初乳及常乳中的铁含量,有显着提高作用(P<0.05);此外其还可以显着降低妊娠母猪及新生仔猪的TIBC(P<0.05)。综上所述,Fe-Gly和ALA对仔鼠的生长发育有促进作用,且二者间存在明显的协同作用。Fe-Gly和ALA可以影响大鼠和猪血液生理的变化,添加ALA可以提高母鼠胎盘、乳汁及仔鼠组织中的铁含量,进而提高机体的铁状况。Fe-Gly和ALA对母猪的繁殖性能产生影响,添加Fe-Gly和ALA可提高仔猪的生长性能、显着改善仔猪机体铁状况水平。综合各项指标在本研究条件下,在猪上添加50 mg/kg ALA为宜。
孙静静,张炳坤[4](2021)在《家禽微量元素敏感指标研究进展》文中提出微量元素作为鸡饲粮中必须添加的一类矿物质元素,与鸡只生长发育及维持其正常生理机能息息相关。关于微量元素的添加量及添加效果,国内外学者已进行了大量研究。本文综述了相关试验研究,对家禽铜、铁、锰、锌的需要量和生物学利用率相关评价指标进行综合比较,以期提供一些全面系统地衡量、监测微量元素状况的生理生化指标。
马雪莲[5](2020)在《不同铁源对原代培养肉鸡鸡胚肝细胞含铁关键酶活性及其基因表达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通过3个试验,研究了不同铁源及铁水平对体外原代培养肉鸡鸡胚肝细胞铁含量、含铁关键酶活性及其基因表达以及铁蛋白基因表达的影响,从细胞及分子水平探讨了不同铁源在肉鸡肝细胞中代谢利用的机制。试验一旨在成功构建稳定、可靠的肉鸡胚肝细胞原代培养模型,为下一步不同水平铁和不同形态铁的试验奠定基础。选用健康的14胚龄爱拔益加(AA)肉鸡鸡胚为本试验的细胞供体,Leibovitz’s L-15培养液为基础培养液进行体外培养。结果表明:分离的肝细胞纯度较高、分化完全、功能健全,细胞活力好;细胞形态学、培养液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活性及MTT细胞持续活力结果基本相一致,即肝细胞原代培养细胞活力保持最佳的时间范围是在细胞培养的第3至6天。本试验成功建立了肉鸡鸡胚肝细胞原代培养模型,可用于后续的试验。试验二是在试验一的基础上,研究探讨了不同水平无机铁在不同孵育时间下对原代培养肉鸡鸡胚肝细胞铁含量、含铁关键酶活性及其基因表达以及铁蛋白基因表达影响,确定了鸡胚肝细胞培养最适的铁添加水平和铁作用时间,为下一步不同形态铁源的试验奠定基础。本试验采用5×3两因子完全随机设计,以硫酸亚铁(FeSO4·7H2O)为无机铁源,设置5个铁添加水平分别为0(对照)、0.25、0.5、0.75、1.00 mmol/L,以及3个细胞孵育时间分别为24、48和72 h,共组成共15个处理组,每个处理6个重复。结果表明:(1)孵育24、48和72 h时,肝细胞铁含量随着添加铁水平的升高而呈线性或二次曲线趋势升高(P<0.05),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活性呈现二次曲线形式升高(P<0.05),细胞色素c氧化酶(cytochrome c oxidase,COX)活性呈现线性变化(P<0.05),琥珀酸脱氢酶(succinate dehydrogenase,SDH)活性则随孵育液中铁添加水平的升高而呈线性或二次曲线形式下降(P<0.01);在铁添加水平为0.25或0.50 mmol/L、孵育时间为24 h时,肝细胞铁含量、CAT、SDH及COX活性均显着高于其他处理组(P<0.05)。(2)随着添加铁水平的升高,肝细胞SDH及FTH1 mRNA表达呈线性升高(P<0.05),而CAT及COX7A2L mRNA表达呈线性或二次曲线形式升高(P<0.05);孵育24、48及72 h时,与不添加铁组相比,添加0.50、0.75及1.00 mmol/L铁显着提高了COX1的mRNA水平(P<0.05)。(3)随着铁添加水平的升高,肝细胞CAT、SDH及COX1的蛋白表达均呈线性升高(P<0.05);孵育24与72 h后的肝细胞SDH蛋白表达显着高于48 h(P<0.05);孵育24、48及72 h,添加铁均显着提高了FTH1的蛋白表达(P<0.05)。综合以上结果,在提高肝细胞铁含量、以上含铁酶活性及其基因表达以及FTH1基因表达方面,较适宜的铁添加水平为0.25或0.5 mmol/L,孵育时间为24 h。试验三是研究不同形态铁源对原代培养肉鸡鸡胚肝细胞的铁含量、含铁关键酶活性及其基因表达以及铁蛋白基因表达的影响,进一步探讨了不同形态铁在鸡胚肝细胞中代谢利用的差异及其机制。本试验采用4?2+1两因子完全随机设计,设置4种铁源,分别为硫酸亚铁(FeSO4·7H2O)、弱络合强度的蛋氨酸铁(Fe-Met W;Qf=1.37)、中等络合强度的蛋白铁(Fe-Prot M;Qf=43.6)和极强螯合强度蛋白铁(Fe-Prot ES;Qf=8.59?103);两个铁添加水平分别为0.25和0.50 mmol/L,另设一个不添加铁的对照组,共组成9个处理组,每个处理6个重复。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添加铁显着提高了肝细胞铁含量(P<0.05);添加FeSO4·7H2O、Fe-Met W及Fe-Prot M组的肝细胞铁含量显着高于Fe-Prot ES组(P<0.05),但FeSO4·7H2O、Fe-Met W及Fe-Prot M组间差异不显着(P>0.05);与添加0.25 mmol/L铁组相比,添加0.5 mmol/L铁显着提高了肝细胞铁含量(P<0.05)。(2)与对照组相比,添加铁对肝细胞SDH、CAT及COX活性无显着影响(P>0.05);添加铁源、铁水平及铁源与水平间的互作也未对肝细胞SDH、CAT及COX活性产生影响(P>0.05)。(3)与对照组相比,添加铁显着提高了肝细胞CAT、SDH及FTH1的mRNA表达水平(P<0.05);添加0.50 mmol/L铁组肝细胞的CAT mRNA水平显着低于添加0.25 mmol/L铁组(P<0.05),但其FTH1mRNA水平却显着高于添加0.25 mmol/L铁组(P<0.05);添加Fe-Prot M和Fe-Met W组肝细胞的SDH mRNA表达水平显着高于添加Fe-Prot ES和FeSO4·7H2O组(P<0.05),而添加Fe-Met W与Fe-Prot M组间及FeSO4·7H2O与Fe-prot ES组间均无显着差异(P>0.05)。(4)与对照组相比,添加铁显着降低了肝细胞CAT和SDH的蛋白表达(P<0.05),显着提高了COX1和FTH1的蛋白表达(P<0.05),且添加0.25 mmol/L铁组的FTH1蛋白表达显着高于添加0.50 mmol/L铁组(P<0.05)。但添加铁源、铁水平及两者的互作对肝细胞CAT、SDH、COX1的蛋白表达均未产生显着影响(P>0.05)。综上所述,添加无机铁可在转录和翻译水平上直接正调控肉鸡鸡胚肝细胞中CAT、COX1和FTH1的基因表达;在提高肝细胞铁含量方面,中等和弱络合强度有机铁及无机硫酸亚铁优于极强螯合强度有机铁,而在提高肝细胞的SDH mRNA水平方面,中等和弱络合强度有机铁优于极强螯合强度有机铁和无机硫酸亚铁,提示极强螯合强度有机铁可能因其螯合键太强而不易释放利用,故其在肉鸡鸡胚肝细胞中的代谢利用性不如弱和中等络合强度有机铁。以上研究新成果可为阐明不同形态铁在肉鸡肝细胞内的代谢利用及其分子机制提供科学试验依据。
李在强[6](2019)在《日粮添加有机锌、有机铁对芦花鸡蛋品质及蛋中锌、铁含量的影响》文中提出本试验首先对湿法消解法进行优化,并利用湿法消解-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对市售3种鸡蛋中的锌、铁含量进行比较分析,为人们在选购鸡蛋中提供理论参考。在此基础上,以芦花鸡为试验动物,在其日粮中分别添加不同浓度的有机锌、有机铁,通过对蛋品质及蛋黄和全蛋中锌、铁含量的检测分析,探讨有机锌、有机铁的适宜添加量,为功能性鸡蛋研发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试验(1)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3种鸡蛋中锌、铁含量研究为了减少消解过程中的损失,提高消解效果,试验分别对消解液混酸比例、消解液用量,消解时间、赶酸温度等前处理条件进行优化,并通过对不同样品进行加标回收试验和计算精密度等指标对该方法的可靠性进行检验。结果显示:1 g蛋黄样品放入锥形瓶用16 mL体积比为3:1浓硝酸与高氯酸的混合液消解,冷消解10小时后,之后进行200℃加热消解为最佳前处理条件。3种鸡蛋的检测结果显示,普通鸡蛋、柴鸡蛋、乌鸡蛋蛋黄中锌的含量分别为37.37 mg·kg-1、33.68 mg·kg-1、30.24 mg·kg-1,铁含量分别为55.91 mg·kg-1、57.78 mg·kg-1、57.43 mg·kg-1;全蛋中锌含量分别为13.67 mg·kg-1、12.95mg·kg-1、12.45 mg·kg-1,铁含量分别为15.87 mg·kg-1、18.01 mg·kg-1、18.56 mg·kg-1。试验(2)日粮添加羟基蛋氨酸锌对芦花鸡蛋品质和蛋中锌含量的影响试验随机选用22周龄、健康的芦花蛋鸡16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对照组饲喂普通日粮,试验组在普通日粮中分别添加60 mg·kg-1(低浓度组)、120 mg·kg-1(中浓度组)和240 mg·kg-1(高浓度组)锌的羟基蛋氨酸锌,连续饲喂30天,在第10、20和30天前后,从每组中随机取出35枚鸡蛋,分别对其蛋品质、蛋黄中锌含量、全蛋中锌含量进行检测分析。结果显示,第10天时,3个试验组与对照组蛋品质的各项指标均无显着差异(p>0.05);第20天,对照组蛋黄颜色显着低于高浓度组(p<0.05),对照组哈氏单位显着低于低浓度组和中浓度组(p<0.05);第30天,对照组的蛋黄重、蛋黄比重显着低于高浓度组(p<0.05),对照组的蛋黄比重显着低于中浓度组(p<0.05),对照组的蛋黄颜色显着低于中浓度组,对照组的蛋清比重显着高于3个试验组(p<0.05)。对照组的蛋黄和全蛋中锌含量在三个时间段都显着低于高浓度组(p<0.05),在第30天中浓度组蛋黄和全蛋中锌含量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且高浓度组显着高于其他3组(p<0.05)。试验(3)日粮添加富锌酵母对芦花鸡蛋品质和蛋中锌含量的影响本试验的试验组分别在普通日粮中添加不同锌含量的富锌酵母,其他试验设计、试验动物及样品采集同试验(2)。结果显示,第10天时,3个试验组与对照组蛋品质的各项指标均无显着差异(p>0.05);第20天时,中浓度组蛋黄颜色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中浓度组蛋壳厚度均显着高于其他3组(p<0.05);第30天时,高浓度组蛋黄比重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低浓度组蛋黄颜色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高浓度组蛋壳厚度均显着低于其他3组(p<0.05)。整个试验期间,中浓度富锌酵母组蛋黄中锌的含量均显着高与对照组(p<0.05),第30天时,高浓度组蛋黄中锌含量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4)日粮添加甘氨酸亚铁对芦花鸡蛋品质和蛋中铁含量的影响本试验随机选用160只36周龄、健康的芦花蛋鸡,随机分为4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以基础日粮饲喂对照组,试验组在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250 mg·kg-1(低浓度组)、500 mg·kg-1(中浓度组)和750 mg·kg-1(高浓度组)铁的甘氨酸亚铁。连续饲喂28天,分别在第7、14、28天前后,从每组中随机取出35枚鸡蛋,分别对其蛋品质、蛋黄中铁含量、全蛋中铁含量进行检测分析。结果显示,第7天时,高浓度组蛋黄重显着高于对照组和低浓度组(p<0.05),低浓度组的蛋黄颜色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高浓度组蛋清重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和低浓度组的蛋壳厚度均显着高于高浓度组(p<0.05);第14天时,对照组的蛋黄颜色显着高于中浓度组和高浓度组(p<0.05),对照组与低浓度组的蛋壳重和蛋壳比重显着高于高浓度组(p<0.05);第28天时,对照组、低浓度组、中浓度组的蛋黄重显着低于高浓度组(p<0.05),对照组蛋黄颜色显着高于中浓度组(p<0.05),对照组蛋形指数显着高于中浓度组(p<0.05)。在第28天时,高浓度组的蛋黄和全蛋中的铁含量显着高于对照组与低、中浓度组。试验(5)日粮添血红素铁对芦花鸡蛋品质和蛋中铁含量的影响本试验的试验组分别在普通日粮中添加不同浓度铁的血红素铁,其他实验设计、试验动物及样品采集同试验(4)。结果显示,第7天时,蛋壳品质、蛋清品质、蛋黄品质的各项指标无显着差异(p>0.05),只有高浓度组的蛋重显着高于中浓度组(p<0.05);第14天时,中浓度组蛋黄重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高浓度组蛋黄颜色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第28天时,低浓度组蛋黄颜色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低浓度组蛋壳厚度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中浓度组和高浓度组的蛋形指数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3种浓度的血红素亚铁对蛋黄和全蛋中铁含量无显着影响(p>0.05)。
周文俊[7](2019)在《有机铁饲喂断奶仔猪的有效性及耐受性评价》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探究了新型氨基酸络合铁用于饲喂断奶仔猪的有效性及耐受性,旨在为开发高效、安全的铁源提供依据。1有效性试验以288头断奶仔猪为研究对象,设6个处理,每个处理8个重复,每个重复6头。6个处理日粮分别为基础日粮加添加0(阴性对照组)、30(试Ⅰ组)、60(试Ⅱ组)、90(试Ⅲ组)和120(试Ⅳ组)mg Fe/kg新型铁源,以及基础日粮添加90 mg Fe/kg硫酸亚铁(阳性对照)。检测分析各组仔猪饲养14或42天后的生产性能、血液生化指标,试Ⅲ组及两组对照的脏器指标、肠道结构、铁代谢指标。试验结果如下:(1)生长性能。试Ⅱ组仔猪0-14(前期)、15-42天(后期)及全期平均日增重最高,料重比最低,但差异不显着(P>0.05)。前期试Ⅲ组,后期及全期所有其他处理组的仔猪腹泻率均显着低于阴性对照组(P<0.05)。(2)皮毛质量评分。试Ⅲ组和试Ⅳ组皮毛质量评分显着高于阴性对照(P<0.05)。(3)血液指标。试验第14天,试Ⅲ组和试Ⅳ组红细胞计数显着高于阴性对照,其中试Ⅲ组还显着高于阳性对照组(P<0.05)。第42天,试Ⅱ组、试Ⅲ组和试Ⅳ组,以及阳性对照红细胞压积显着高于阴性对照组(P<0.05);试Ⅲ组和试Ⅳ组及阳性对照组血红蛋白显着高于阴性对照组(P<0.05);试Ⅳ组及阳性对照组平均血红蛋白含量显着高于阴性对照组(P<0.05);阳性对照组平均红细胞体积显着高于阴性对照组(P<0.05)。仔猪第14天红细胞计数,第42天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平均血红蛋白含量与试验组铁添加量线性相关(P<0.05)。试验第14天,试Ⅳ组血清铁显着高于阴性对照组(P<0.05)。其他血清指标差异不显着(p>0.05)。(4)脏器指标。仔猪心、肝、脾、肾等脏器指数各组差异不显着(P>0.05)。阳性对照组仔猪空肠隐窝显着深于阴性对照组(P<0.05)。试Ⅲ组及阳性对照组肾铁含量显着高于阴性对照组(P<0.05)。仅试Ⅲ组肝铁含量显着高于阴性对照组(P<0.05)。仔猪脾铁含量各组差异不显着(p>0.05),粪便含铁量与试验组铁添加量线性相关(P<0.05)。(5)铁代谢指标。仔猪肝脏铁代谢相关基因mRNA表达水平及肠道铁吸收转运有关蛋白含量各组差异不显着(P>0.05)。2耐受性试验以144头断奶仔猪为试验对象,设3个处理,每个处理8个重复,每个重复头6头仔猪。处理日粮分别为基础日粮添加0(对照组)、90(有效剂量组)、900 mg Fe/kg(多倍剂量组)新型铁源。检测并分析各组仔猪饲养14或42天后生产性能、血液生化指标、脏器指标、肠道结构、铁代谢指标,并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试验结果如下:(1)生产性能。各阶段仔猪的生产性能、死淘率差异不显着(P>0.05)。相对于对照组,高倍及有效剂量组显着提高仔猪皮肤红度,降低腹泻率(P<0.05),仅有效剂量组显着提高被毛评分(P<0.05)。(2)血液指标。相对于对照组,多倍剂量组显着提高试验第14天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压积和血红蛋白(P<0.05),其中血红蛋白显着高于有效剂量组(P<0.05);显着提高第42天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血红蛋白含量(P<0.05),其中平均红细胞体积及平均血红蛋白含量显着高于有效剂量组(P<0.05)。血清指标各组无显着差异(P>0.05)。(3)脏器指标。仔猪肝、心、脾、肺、肾的脏器指数,小肠各段的绒毛高度、隐窝深度及其比值各组差异不显着(P>0.05)。多倍剂量组肾、肝及脾脏铁含量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肝脏、脾脏及粪便铁含量显着高于对照组及有效剂量组(P<0.05);(4)铁代谢指标。仔猪肝脏铁代谢相关基因mRNA水平及肠道铁吸收转运有关蛋白含量各组差异不显着(P>0.05)。多倍剂量组心、肝、脾、肺、肾、胰腺、淋巴结、胃、骨髓、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直肠等各组织未出现病变。3结论新型铁源具有改善断奶仔猪生产表现的趋势,可以显着提升仔猪多个铁营养敏感指标,并在提升红细胞计数上显着优于硫酸亚铁。其对肠道结构无显着影响,是断奶仔猪有效的铁源。900 mg Fe/kg的添加量,可以进一步提升血红蛋白、脏器含铁量等指标,并对仔猪生产性能无显着负面影响。
王长平,杨洪升[8](2017)在《氨基酸络合物在养殖生产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主要介绍了氨基酸络合物在鸡、猪、羊、牛和鱼养殖生产上的应用。在养鸡生产上的应用氨基酸络合物作为添加剂饲料被广泛用于蛋鸡和肉鸡的养殖生产当中。应用较多的矿物元素氨基酸络合物主要是蛋氨酸锰、蛋氨酸锌和赖氨酸锌。例如氨基酸锌就被作为锌源而广泛添加到蛋鸡和肉鸡的饲粮当中,氨基酸锌的生物学效价要显着高于其它形式的锌。矿物元素氨基酸络合物能够促进蛋鸡和肉鸡采食效率的提升,增加蛋鸡和肉鸡的饲料采食量,从而大
张伶燕[9](2016)在《有机铁源的化学特性、对肉仔鸡的相对生物学利用率及其小肠铁吸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共通过五个系列试验,分析了有机铁源的化学特性,研究了不同络(螯)合强度[complex(chelation)strength,quotient of formation(Qf)values,Qf值]有机铁对肉仔鸡的相对生物学利用率,以及其无机铁及不同络(螯)合强度有机铁在肉仔鸡小肠各段的吸收规律和机制。试验一有机铁源的化学特性研究利用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滴定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和极谱法分析了24种有机铁源(包括6种蛋氨酸铁(Fe-Mets 1-6)、10种甘氨酸铁(Fe-Glys 1-10)、1种赖氨酸铁(Fe-Lys)、4种蛋白铁(Fe-Prots 1-4)、3种复合氨基酸铁(Fe-AAs 1-3)以及试剂级硫酸亚铁(FeSO4·7H2O)的总铁含量、三价铁离子(Fe3+)含量、氨基酸组成、在pH 2.0、0.2 M HCl-KCl与pH5.0、0.1 M KH2PO4-K2HPO4的缓冲溶液及去离子水中的溶解度以及各有机铁源的Qf值。结果表明:1)24种有机铁源产品的总铁含量在10.220.1%之间,同时含有不同程度的Fe3+(05.66%);2)所测24种有机铁源产品的总氨基酸与铁的摩尔比为0.80:12.48:1,其中6种(Fe-Met 2、Fe-Gly 1、Fe-Gly 10、Fe-Prot1、Fe-Prot 4和Fe-AA 3)有机铁源的摩尔比小于1:1(氨基酸:铁),1种有机铁源(Fe-Prot 2)的摩尔比大于2:1(氨基酸:铁),其它12种有机铁源的摩尔比介于1:11:2之间;3)有机铁源在不同的溶剂中溶解度差异很大,介于0100%之间,其中在pH 2.0、0.2 M HCl-KCl中的溶解度>在去离子水中的溶解度>在pH5.0、0.1 M的KH2PO4-K2HPO4中的溶解度;4)有19种有机铁源产品(Fe-Mets1-6、Fe-Glys 1-10、Fe-Lys、Fe-Prot 4和Fe-AA 2)的Qf值低于10,属于弱络(螯)合强度有机铁源,有4种有机铁源产品(Fe-Prot 1、Fe-Prot 3、Fe-AA 1和Fe-AA 3)的Qf值介于10100之间,属于中等络(螯)合强度有机铁源,1种有机铁源(Fe-Prot 2)的Qf值为8,590,超过1000,属于极强螯合强度有机铁源。以上研究结果表明,有机铁源间的化学特性变异很大,为评价不同有机铁源对肉仔鸡的相对生物学利用率与其Qf值之间的关系奠定了基础。试验二肉仔鸡对不同络(螯)合强度有机铁源的相对生物学利用率研究由于有机铁源的络(螯)合强度是决定其相对生物学利用率的最重要的化学特性,故综合考虑上述24种有机铁源化学特性,从中选出分别属于不同络(螯)合强度类别的3种有机铁源,即弱络合强度有机铁(Fe-Met 2,标记为Fe-Met W,14.7%Fe,Qf=1.37)、中等络合强度有机铁(Fe-Prot 1,标记为Fe-Prot M,14.2%Fe,Qf=43.6)和极强螯合强度有机铁(Fe-Prot 2,标记为Fe-Prot ES,10.2%Fe,Qf=8,590)。选用1,170只1日龄商品代爱拔益加(Arbor Acres,AA)肉公雏进行动物试验,通过观测在玉米-豆粕常用饲粮下,添加不同铁源及铁水平对肉仔鸡生长性能、血液指标、组织铁含量、组织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和琥珀酸脱氢酶(Succinate Dehydrogenase,SDH)活性及其基因表达的影响,以评价肉仔鸡对不同络(螯)合强度有机铁源的相对生物学利用率。试验鸡按4╳3+1两因子安排的完全随机设计按体重随机分为13个处理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5只鸡),分别饲喂不添加铁的玉米一豆粕型基础饲粮(为对照组,含铁实测为55.8 mg/kg)和在对照组基础饲粮中以无机硫酸亚铁及以上3种弱、中和极强络(螯)合强度的有机铁源的形式分别添加铁20、40和60 mg/kg。试验期为21天,分别于7、14和21日龄采样分析。结果表明:1)随饲粮中铁水平的增加,14日龄鸡血浆铁饱和度、7日龄和14日龄鸡胫骨铁含量、7日龄、14日龄和21日龄鸡肝脏铁含量、14日龄鸡肾脏铁含量、21日龄鸡肝脏以及7和21日龄鸡肾脏SDH酶活、14日龄鸡肝脏和心脏CAT mRNA水平、21日龄鸡肝脏和肾脏SDH mRNA水平均显着线性增加(P<0.05);2)以肉仔鸡的实际铁采食量对上述指标作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以斜率比法计算各铁源的相对生物学利用率时发现,仅以21日龄鸡肝脏和肾脏sdhmrna为评价指标时,各铁源之间差异显着(p<0.05);3)以21日龄鸡肝脏sdhmrna为评价指标时,弱、中等和极强络(螯)合强度有机铁相对于无机硫酸亚铁(100%)的生物学利用率分别为129%(p=0.18)、164%(p<0.003)和174%(p<0.001);以21日龄鸡肾脏sdhmrna水平作为评价指标时,以上三种有机铁源的相对生物学利用率分别为102%(p=0.95)、143%(p=0.09)和174%(p<0.004)。其中,极强螯合强度有机铁源的生物学利用率显着高于弱络合强度有机铁源与无机硫酸亚铁(p<0.05),中等络合强度有机铁与极强螯合强度有机铁之间以及弱络合强度有机铁与无机硫酸亚铁之间的生物学利用率差异不显着(p>0.05)。本次试验研究结果提示,21日龄肉仔鸡肝脏和肾脏sdhmrna水平为评价肉仔鸡对不同铁源生物学利用率的特异敏感功能性指标;并以其为评价指标综合评价获得fe-metw、fe-protm和fe-protes相对于无机硫酸亚铁(100%)的生物学利用率分别为116、154和174%;采用实用饲粮并在肉仔鸡铁需要量上下添加不同水平铁,采用多元线性斜率比法,以特异敏感功能指标评价获得的不同铁源对肉仔鸡的相对生物学利用率结果更科学更具实用性。试验三用原位结扎灌注肠段法研究无机硫酸亚铁在肉仔鸡小肠中的吸收规律及其分子机制本试验包括2个小试验,用原位结扎灌注肠段法研究无机硫酸亚铁在肉仔鸡十二指肠、空肠及回肠的吸收动力学模式及其与二价金属离子转运蛋白1(divalentmetaltransporter1,dmt1)和高铁转运体1(ferroportin,fpn1)基因表达的相关性。试验1通过研究不同灌注时间点时肉仔鸡小肠各段无机硫酸亚铁吸收率的变化规律,以确定研究肉仔鸡结扎小肠各段铁吸收动力学的适宜灌注时间。选用100只28日龄铁缺乏的商品代肉公鸡,按体重随机分为5个处理组(每个处理组10个重复,每个重复2只鸡),灌注25μg/ml(0.45mm)的无机铁(硫酸亚铁),共设0、5、15、30和60min,共5个采样时间点。结果表明,在060min内,无机铁在肉仔鸡结扎十二指肠和空肠的吸收率均呈渐近线变化,而在回肠中呈现二次曲线变化。根据灌注时间变化拟合方程得到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达到最大吸收率的时间分别为60、60和43min。十二指肠铁吸收率在灌注后30、45和60min时显着(p<0.006)高于空肠铁吸收率,并在60min时高于回肠(p<0.03)。在30min时各肠段铁吸收率均达到了最大吸收率的85.0%以上,故在试验2中采用的适宜灌注时间为30min。试验2通过结扎肉仔鸡小肠各段并灌注不同铁浓度0(0mm)、6.25(0.11mm)、12.5(0.22mm)、25(0.45mm)、50(0.89mm)、100(1.78mm)、或200(3.56mm)μg/ml的硫酸亚铁,观测无机铁吸收速率与灌注铁浓度之间的关系,揭示无机铁在肉仔鸡小肠各段的吸收动力学模式,并通过检测小肠各肠段dmt1和fpn1mrna表达水平来研究dmt1和fpn1在铁吸收转运中的作用。试验2选用与试验1相同的28日龄缺铁商品代aa肉公鸡70只,按体重随机分为7个处理组(每个处理组10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鸡)。肉仔鸡小肠各段铁吸收动力学模型表明,十二指肠和空肠的铁吸收符合饱和载体转运模式,回肠铁吸收符合非饱和扩散模式。十二指肠dmt1mrna表达水平都显着(p<0.0001)高于空肠和回肠,空肠显着高于(p<0.009)回肠。以上结果表明,十二指肠和空肠的铁吸收以饱和载体转运模式为主,回肠铁吸收以非饱和扩散模式为主,铁在十二指肠和空肠中的吸收方式可能与其dmt1和fpn1的表达有关。试验四用原位结扎灌注肠段法研究不同形态铁在肉仔鸡小肠中的吸收规律采用2╳8二因子完全随机设计,共16个处理组。设置2个灌注铁浓度,分别为:200μg/ml(3.58mm)和400μg/ml(7.16mm)。灌注8种铁源,分别为:无机硫酸亚铁、无机硫酸亚铁与蛋氨酸混合物、无机硫酸亚铁与甘氨酸混合物、蛋氨酸铁、甘氨酸铁、弱络合强度蛋氨酸铁(fe-metw,qf=1.37)、中等络合强度的蛋白铁(fe-protm,qf=43.6)和极强螯合强度的蛋白铁(fe-protes,qf=8,590)。选用160只28日龄铁缺乏的商品代aa肉公鸡,按体重随机分为16个处理组(每个处理组10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鸡),分别以上述铁源灌注不同浓度的铁,于灌注后30min采样。结果表明:1)灌注液铁浓度为400μg/ml时肉鸡小肠中的铁吸收率高于(p<0.0001)灌注液铁浓度为200μg/ml时肉鸡小肠中的铁吸收率,十二指肠中的铁吸收率显着高于(p<0.003)空肠和回肠,空肠和回肠之间铁吸收率无显着差异(p>0.10),进一步证明十二指肠是肉仔鸡小肠铁吸收的主要部位;2)铁源影响肉仔鸡小肠段中的铁吸收率(p<0.0001),无机硫酸铁与蛋氨酸或甘氨酸混合组铁的吸收率与甘氨酸铁组和蛋氨酸铁组近似(p>0.05),有高于硫酸亚铁的趋势(p=0.10和0.02)。中等和极强络(螯)合强度组的铁吸收显着高于(p<0.01)无机硫酸亚铁组。无机硫酸亚铁与蛋氨酸混合物组、无机硫酸亚铁与甘氨酸混合物组、蛋氨酸铁组、甘氨酸铁组、弱络合强度的蛋氨酸铁组之间铁吸收率差异不显着(p>0.05)。中等络合强度组与极强螯合强度组之间没有差异(p>0.05)。从数值上看,各处理组铁吸收率由高到低为:极强螯合强度的蛋白铁组>中等络合强度的蛋白铁组>蛋氨酸铁组>甘氨酸铁组>无机硫酸亚铁与甘氨酸混合物组>无机硫酸亚铁与蛋氨酸混合物组>弱络合强度的蛋氨酸铁组>无机硫酸亚铁组。以上结果进一步表明,十二指肠是肉仔鸡小肠铁的主要吸收部位;有机铁的吸收优于无机铁,且与其qf值密切相关,其中以极强螯合强度有机铁的吸收最好,中等络合强度有机铁次之,弱络合强度有机铁的最差,与无机硫酸亚铁的近似;将蛋氨酸及甘氨酸分别与硫酸亚铁简单地混合,有促进铁吸收的趋势,其吸收率与蛋氨酸铁、甘氨酸铁以及弱络合强度有机铁的相近。试验五用原位结扎灌注肠段法研究不同形态铁在肉仔鸡小肠中吸收差异的机制本试验在前面试验的基础上,采用原位结扎灌注肠段法,进一步深入研究不同形态铁在肉仔鸡结扎十二指肠中的吸收动力学模式,并探讨其在肉仔鸡小肠中吸收差异的机制。本试验采用4×5两因子完全随机设计,取肉仔鸡十二指肠灌注,灌注液中添加的4种铁源分别为:无机硫酸亚铁、弱络合强度的蛋氨酸铁(fe-metw,qf=1.37)、中等络合强度蛋白铁(fe-protm,qf=43.6)和极强螯合强度蛋白铁(fe-protes,qf=8,590);灌注液中的铁添加水平分别为50(0.89mm)、100(1.78mm)、200(3.56mm)、400(7.12mm)和800(14.33mm)μg/ml。同时设置不添加铁的空白对照组,共21个处理。选用210只28日龄铁缺乏的商品代肉公鸡,按体重随机分为21个处理组(每个处理组10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鸡),分别按上述灌注浓度灌注不同形态铁,于灌注后30min采样。结果表明:1)铁源影响(p<0.0001)肉仔鸡小肠铁吸收速率。中等和极强络(螯)合强度有机铁的吸收速率高于(p<0.05)无机硫酸亚铁,中等络合强度有机铁和极强络螯合强度有机铁有机铁之间,以及弱络合强度有机铁与其他铁源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2)对不同形态铁吸收速率随其添加水平的变化趋势进行非线性回归拟合,发现肉仔鸡十二指肠中不同形态铁的吸收均为饱和载体转运过程。另外,中等络合强度有机铁的jmax值>(p<0.05)极强螯有机铁的jmax值>(p<0.05)弱络(螯)合强度有机铁及无机铁的jmax值。各铁源的km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3)与空白对照组相比,灌注液中添加不同形态铁均抑制了肉仔鸡十二指肠中dmt1mrna表达约50%(p<0.0003),但提高其fpn1mrna表达水平约2-3倍(p<0.001)。但不同铁源间的dmt1和fpn1mrna表达水平之间无显着差异(p>0.14);4)灌注液中添加铁源对十二指肠dmt1和fpn1蛋白表达水平无显着影响(p>0.20)。本试验结果表明,有机铁源络(螯)合强度越大,铁吸收越多,但在肉仔鸡十二指肠中均以饱和载体转运方式吸收,DMT1和FPN1以外的载体可能参与了不同形态铁的吸收。综上所述,24种有机铁源的络(螯)合强度(Qf值)等化学特性变异很大;21日龄肉仔鸡肝脏和肾脏SDH mRNA表达水平是评价肉仔鸡对不同形态铁源生物学利用率的特异功能性敏感指标;十二指肠是肉仔鸡小肠铁吸收主要部位;肉仔鸡十二指肠和空肠铁吸收以饱和载体转运方式为主,回肠的铁吸收以非饱和扩散方式为主;有机铁源对肉仔鸡的相对生物学利用率及其小肠铁吸收均与其Qf值密切相关,Qf值越大,其铁吸收越多,铁相对生物学利用率越高;肉仔鸡十二指肠中除DMT1和FPN1以外的转运载体可能参与了不同形态铁的吸收,尚有待进一步研究。以上研究新成果对于我国肉鸡生产中科学研制开发和应用适宜络(螯)合强度的新型高效有机铁添加剂,以促进肉鸡健康和高效地生长发育,同时减少铁排出对环境的污染,保护生态平衡,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指导意义。
贾淑庚,檀晓萌,郝二英[10](2015)在《微量元素铁在家禽生产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本文综述了铁的生物学功能、吸收代谢以及氨基酸螯合铁在家禽生产中的应用情况。以为家禽生产中合理添加、利用铁制剂提供理论依据。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材料 |
| 1.2 试验设计与日粮组成 |
| 1.3 饲养管理 |
| 1.4 测定指标与方法 |
| 1.4.1 日粮营养成分的测定 |
| 1.4.2 生长性能测定 |
| 1.4.3 器官指数测定 |
| 1.4.4 血常规指标测定 |
| 1.4.5 血清生化指标测定 |
| 1.4.6 组织抗氧化指标和铁含量测定 |
| 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日粮中铁含量测定 |
| 2.2 日粮中添加复合氨基酸络合铁对肉鸡生长性能的影响 |
| 2.3 日粮中添加复合氨基酸络合铁对肉鸡器官指数的影响 |
| 2.4 日粮中添加复合氨基酸络合铁对肉鸡肉鸡血常规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 2.5 复合氨基酸络合铁对肉鸡组织抗氧化指标和铁含量的影响 |
| 3 讨论 |
| 3.1 饲粮中新型复合氨基酸络合铁对肉鸡生长性能的影响 |
| 3.2 饲粮中新型复合氨基酸络合铁对器官指数影响 |
| 3.3 饲粮中新型复合氨基酸络合铁对肉鸡血常规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 3.4 饲粮中新型复合氨基酸络合铁对组织T-SOD活性和组织铁含量的影响 |
| 4 结论 |
| 缩略词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铁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
| 1.2 铁在机体内的分布及存在的不同形式 |
| 1.3 铁在动物体内的吸收与代谢 |
| 1.4 影响动物铁吸收的因素 |
| 1.5 铁在家禽生产中的应用 |
| 1.6 影响胫骨生长板发育调节的生化因子 |
| 1.7 动物体内铁代谢的调控机制 |
| 第二章 饲粮铁对肉仔鸡骨骼发育的调控机制的研究 |
| 2.1 试验目的 |
| 2.2 材料与方法 |
| 2.2.1 试验设计和处理 |
| 2.2.2 试验动物与饲粮 |
| 2.2.3 生长性能观测 |
| 2.2.4 试验样品的采集与制备 |
| 2.2.5 样品分析 |
| 2.2.6 数据统计分析 |
| 2.3 结果与分析 |
| 2.3.1 饲粮铁水平对肉仔鸡生长性能的影响 |
| 2.3.2 饲粮铁水平对肉仔鸡胴体性能及器官指数的影响 |
| 2.3.3 饲粮铁水平对肉仔鸡肌肉品质的影响 |
| 2.3.4 饲粮铁水平对肉仔鸡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 2.3.5 饲粮铁水平对肉仔鸡胫骨和肝脏中矿物元素含量的影响 |
| 2.3.6 饲粮铁水平对肉仔鸡胫骨发育的影响 |
| 2.3.7 饲粮铁水平对肉仔鸡胫骨发育及肝脏铁代谢相关基因转录水平的影响 |
| 2.3.8 饲粮铁水平对肉仔鸡胫骨BMP6、BMP2、COL-1、OPG、P21 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
| 2.4 讨论 |
| 2.4.1 饲粮铁水平对肉仔鸡生长性能的影响 |
| 2.4.2 饲粮铁水平对肉仔鸡胴体性能及器官指数的影响 |
| 2.4.3 饲粮铁水平对肉仔鸡肌肉品质的影响 |
| 2.4.4 饲粮铁水平对肉仔鸡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 2.4.5 饲粮铁水平对肉仔鸡胫骨和肝脏中矿物元素的影响 |
| 2.4.6 饲粮铁水平对肉仔鸡胫骨发育的影响 |
| 2.4.7 饲粮铁水平对肉仔鸡胫骨及肝脏发育基因转录水平的影响 |
| 2.4.8 饲粮铁水平对肉仔鸡胫骨发育相关基因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
| 第三章 全文结论 |
| 参考文献 |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 论文受资助情况 |
| 致谢 |
| 符号说明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1 前言 |
| 1.1 铁的吸收代谢机制 |
| 1.2 铁的营养功能 |
| 1.2.1 铁参与蛋白质合成及物质代谢 |
| 1.2.2 铁参与氧气的运输和储存 |
| 1.2.3 铁与能量代谢 |
| 1.2.4 铁与免疫功能 |
| 1.3 仔猪贫血的原因及补铁方式 |
| 1.3.1 仔猪贫血的原因 |
| 1.3.2 补铁方式 |
| 1.4 氨基酸螯合铁在畜牧业中的应用进展 |
| 1.4.1 氨基酸螯合铁的概述及理化性质 |
| 1.4.2 氨基酸螯合铁的优点 |
| 1.4.3 氨基酸螯合铁在动物方面的应用 |
| 1.5 氨基乙酰丙酸在畜牧业中的应用进展 |
| 1.5.1 氨基乙酰丙酸的简介 |
| 1.5.2 氨基乙酰丙酸在机体内的生成途径 |
| 1.5.3 氨基乙酰丙酸在工业生产中的制备 |
| 1.5.4 氨基乙酰丙酸在动物体内的生理功能 |
| 1.5.5 氨基乙酰丙酸在动物方面的应用 |
| 1.6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甘氨酸铁和氨基乙酰丙酸对母鼠和仔鼠铁状况的影响 |
| 2.1.1 试验材料 |
| 2.1.2 试验动物选择及日粮 |
| 2.1.3 试验设计 |
| 2.1.4 测定指标 |
| 2.1.5 乳汁及组织中铁含量的测定 |
| 2.1.6 肝脏铁染色 |
| 2.1.7 免疫组化法测定Hepcidin基因在肝脏中的分布 |
| 2.2 甘氨酸铁和氨基乙酰丙酸对母猪和仔猪铁状况的影响 |
| 2.2.1 试验动物选择及日粮 |
| 2.2.2 试验设计 |
| 2.2.3 测定指标 |
| 3 数据处理 |
| 4 试验结果 |
| 4.1 甘氨酸铁和氨基乙酰丙酸对母鼠和仔鼠铁状况的影响 |
| 4.1.1 甘氨酸铁和氨基乙酰丙酸对仔鼠生长性能的影响 |
| 4.1.2 甘氨酸铁和氨基乙酰丙酸对仔鼠器官指数的影响 |
| 4.1.3 甘氨酸铁和氨基乙酰丙酸对母鼠血液生理指标的影响 |
| 4.1.4 甘氨酸铁和氨基乙酰丙酸对仔鼠血液生理指标的影响 |
| 4.1.5 甘氨酸铁和氨基乙酰丙酸对母鼠和仔鼠血清中铁指标的影响 |
| 4.1.6 甘氨酸铁和氨基乙酰丙酸对乳汁及组织中铁含量的影响 |
| 4.1.7 甘氨酸铁和氨基乙酰丙酸对仔鼠肝脏铁分布的影响 |
| 4.1.8 甘氨酸铁和氨基乙酰丙酸对仔鼠肝脏Hepcidin分布的影响 |
| 4.1.9 甘氨酸铁和氨基乙酰丙酸对母鼠胎盘基因表达的影响 |
| 4.1.10 甘氨酸铁和氨基乙酰丙酸对仔鼠肝脏Fpn1、Hepcidin基因表达的影响 |
| 4.2 甘氨酸铁和氨基乙酰丙酸对母猪和仔猪铁状况的影响 |
| 4.2.1 甘氨酸铁和氨基乙酰丙酸对母猪繁殖性能和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
| 4.2.2 甘氨酸铁和氨基乙酰丙酸对母猪和仔猪血液生理指标的影响 |
| 4.2.3 甘氨酸铁和氨基乙酰丙酸对母猪和仔猪血清中铁指标的影响 |
| 4.2.4 甘氨酸铁和氨基乙酰丙酸对胎盘和乳汁中铁含量的影响 |
| 5 讨论与分析 |
| 5.1 甘氨酸铁和氨基乙酰丙酸对母鼠和仔鼠铁状况的影响 |
| 5.1.1 甘氨酸铁和氨基乙酰丙酸对仔鼠生长性能的影响 |
| 5.1.2 甘氨酸铁和氨基乙酰丙酸对仔鼠器官指数的影响 |
| 5.1.3 甘氨酸铁和氨基乙酰丙酸对母鼠和仔鼠血液生理指标的影响 |
| 5.1.4 甘氨酸铁和氨基乙酰丙酸对乳汁及组织中铁含量的影响 |
| 5.1.5 甘氨酸铁和氨基乙酰丙酸对母鼠胎盘基因表达的影响 |
| 5.1.6 甘氨酸铁和氨基乙酰丙酸对仔鼠肝脏Fpn1、Hepcidin基因表达的影响 |
| 5.2 甘氨酸铁和氨基乙酰丙酸对母猪和仔猪铁状况的影响 |
| 5.2.1 甘氨酸铁和氨基乙酰丙酸对母猪繁殖性能和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
| 5.2.2 甘氨酸铁和氨基乙酰丙酸对母猪和仔猪血液生理指标的影响 |
| 5.2.3 甘氨酸铁和氨基乙酰丙酸对母猪和仔猪血清中铁指标的影响 |
| 5.2.4 甘氨酸铁和氨基乙酰丙酸对胎盘和乳汁中铁含量的影响 |
| 6 结论、创新点和后续研究及展望 |
| 6.1 结论 |
| 6.2 创新点 |
| 6.3 后续研究及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 1 铜的敏感指标 |
| 1.1 评价家禽铜需要量的敏感指标 |
| 1.1.1 铜蓝蛋白活性 |
| 1.1.2 CuZn-SOD活性 |
| 1.1.3 肝脏铜含量 |
| 1.2 评价家禽铜生物学利用率的敏感指标 |
| 2 铁的敏感指标 |
| 2.1 评价家禽铁需要量的敏感指标 |
| 2.1.1 Hb浓度 |
| 2.1.2 CAT活性 |
| 2.1.3 转铁蛋白含量 |
| 2.2 评价家禽铁生物学利用率的敏感指标 |
| 2.2.1 Hb浓度 |
| 2.2.2 肝脏或血清中铁含量 |
| 3 锰的敏感指标 |
| 3.1 评价家禽锰需要量的敏感指标 |
| 3.1.1 Mn-SOD活性 |
| 3.1.2 蛋壳品质 |
| 3.2 评价家禽锰生物学利用率的敏感指标 |
| 4 锌的敏感指标 |
| 4.1 评价家禽锌需要量的敏感指标 |
| 4.1.1 CA活性 |
| 4.1.2 AKP活性 |
| 4.1.3 MT含量 |
| 4.2 评价家禽锌生物学利用率的敏感指标 |
| 5 小结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铁在动物机体中的贮存和利用 |
| 1.2 铁的生物学功能 |
| 1.2.1 参与载体组成、转运和贮存营养素的功能 |
| 1.2.2 抗氧化功能 |
| 1.2.3 参与机体免疫 |
| 1.2.4 参与电子传递 |
| 1.3 机体中含铁关键酶及功能蛋白 |
| 1.4 有机铁的结构与特性 |
| 1.5 有机铁的生物学活性研究进展 |
| 1.5.1 研究现状 |
| 1.5.2 研究方法 |
| 1.5.2.1 自然饲喂法 |
| 1.5.2.2 静脉注射法 |
| 1.5.2.3 细胞培养法 |
| 1.5.3 评价指标 |
| 1.6 动物肝细胞分离与其体外原代培养研究进展 |
| 1.6.1 肝细胞分离 |
| 1.6.2 肝细胞体外培养 |
| 1.6.3 肝细胞供体的年龄 |
| 1.7 立题依据与试验目的 |
| 1.8 试验内容 |
| 第二章 原代培养肉鸡鸡胚肝细胞模型构建(试验一) |
| 2.1 试验目的 |
| 2.2 材料与方法 |
| 2.2.1 试验设计与处理 |
| 2.2.2 试验仪器与材料 |
| 2.2.3 试剂的配制 |
| 2.2.4 鸡胚肝细胞消化分离 |
| 2.2.5 肝细胞纯化 |
| 2.2.6 细胞计数及细胞活力检测 |
| 2.2.7 肝细胞原代培养 |
| 2.2.8 形态学鉴定 |
| 2.2.9 肝细胞染色鉴定 |
| 2.2.10 样品采集与制备 |
| 2.2.11 样品分析 |
| 2.2.12 数据统计与分析 |
| 2.3 结果 |
| 2.3.1 形态学观察结果 |
| 2.3.2 PAS糖原染色结果 |
| 2.3.3 细胞培养液中LDH活性 |
| 2.3.4 MTT细胞持续活力测定 |
| 2.4 讨论 |
| 2.5 小结 |
| 第三章 不同铁水平及孵育时间对原代培养肉鸡鸡胚肝细胞含铁关键酶活性及其基因表达的影响(试验二) |
| 3.1 试验目的 |
| 3.2 材料与方法 |
| 3.2.1 试验设计与处理 |
| 3.2.2 试验试剂 |
| 3.2.3 试剂配制 |
| 3.2.4 鸡胚肝细胞铁孵育液处理 |
| 3.2.5 样品采集与制备 |
| 3.2.6 样品分析 |
| 3.2.7 数据统计分析 |
| 3.3 结果 |
| 3.3.1 添加铁水平和孵育时间对肉鸡鸡胚肝细胞铁含量的影响 |
| 3.3.2 添加铁水平和孵育时间对肉鸡鸡胚肝细胞含铁关键酶活性的影响 |
| 3.3.3 添加铁水平和孵育时间对肉鸡鸡胚肝细胞中含铁关键酶及铁蛋白的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 |
| 3.3.4 添加铁水平和孵育时间对肉鸡鸡胚肝细胞含铁关键酶及铁蛋白的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
| 3.4 讨论 |
| 3.5 小结 |
| 第四章 不同形态铁源对原代培养肉鸡鸡胚肝细胞含铁关键酶活性及基因表达的影响(试验三) |
| 4.1 试验目的 |
| 4.2 材料与方法 |
| 4.2.1 试验设计与处理 |
| 4.2.2 试验试剂 |
| 4.2.3 试剂配制 |
| 4.2.4 原代鸡胚肝细胞的分离、培养及处理 |
| 4.2.5 样品采集与制备 |
| 4.2.6 样品分析 |
| 4.2.7 数据统计与分析 |
| 4.3 结果 |
| 4.3.1 添加铁源和铁水平对肉鸡鸡胚肝细胞铁含量的影响 |
| 4.3.2 添加铁源和铁水平对肉鸡鸡胚肝细胞含铁酶活性的影响 |
| 4.3.3 添加铁源和铁水平对肉鸡鸡胚肝细胞含铁酶及铁蛋白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 |
| 4.3.4 添加铁源和铁水平对肉鸡鸡胚肝细胞含铁酶及铁蛋白的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
| 4.4 讨论 |
| 4.5 小结 |
| 第五章 全文结论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 5.1 主要结论 |
| 5.2 创新点 |
| 5.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引言 |
| 1.1 锌、铁的生物学功能 |
| 1.1.1 锌的生物学功能 |
| 1.1.2 铁的生物学功能 |
| 1.2 锌在畜牧业的应用 |
| 1.2.1 锌在家禽生产中的应用 |
| 1.2.2 锌在猪生产中的应用 |
| 1.2.3 锌在反刍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
| 1.3 铁在畜牧业的应用 |
| 1.3.1 铁在家禽生产中的应用 |
| 1.3.2 铁在猪生产中的应用 |
|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 第二章 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3种鸡蛋中锌、铁含量研究 |
| 2.1 材料与方法 |
| 2.1.1 仪器与试剂 |
| 2.1.2 试验样品 |
| 2.1.3 仪器工作条件 |
| 2.1.4 样品前处理 |
| 2.1.5 标准曲线的绘制 |
| 2.1.6 样品检测 |
| 2.1.7 数据处理 |
| 2.2 结果与分析 |
| 2.2.1 混合酸比例 |
| 2.2.2 混合酸用量 |
| 2.2.3 加热温度 |
| 2.2.4 消解时间 |
| 2.2.5 标准曲线 |
| 2.2.6 精密度与回收率 |
| 2.2.7 3种鸡蛋样品检测结果 |
| 2.3 讨论 |
| 2.3.1 混合酸比例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
| 2.3.2 消解混合酸用量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
| 2.3.3 加热温度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
| 2.3.4 消解时间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
| 2.3.5 不同种鸡蛋中锌、铁含量差异的原因分析 |
| 2.4 小结 |
| 第三章 日粮添加羟基蛋氨酸锌对芦花鸡蛋品质及蛋中锌含量的影响 |
| 3.1 材料与方法 |
| 3.1.1 试验动物与试剂 |
| 3.1.2 仪器与设备 |
| 3.1.3 方法 |
| 3.2 结果与分析 |
| 3.2.1 羟基蛋氨酸锌对第10 天蛋品质的影响 |
| 3.2.2 羟基蛋氨酸锌对第20 天蛋品质的影响 |
| 3.2.3 羟基蛋氨酸锌对第30 天蛋品质的影响 |
| 3.2.4 羟基蛋氨酸锌对蛋黄锌含量的影响 |
| 3.2.5 羟基蛋氨酸锌对全蛋锌含量的影响 |
| 3.3 讨论 |
| 3.3.1 羟基蛋氨酸锌对蛋品质的影响 |
| 3.3.2 羟基蛋氨酸锌对蛋中锌含量的影响 |
| 3.4 小结 |
| 第四章 日粮添加富锌酵母对芦花鸡蛋品质及蛋中锌含量的影响 |
| 4.1 材料与方法 |
| 4.1.1 试验动物与试剂 |
| 4.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 4.1.3 试验设计 |
| 4.1.4 方法 |
| 4.2 结果与分析 |
| 4.2.1 富锌酵母对第10 天鸡蛋蛋品质的影响 |
| 4.2.2 富锌酵母对第20 天鸡蛋蛋品质的影响 |
| 4.2.3 富锌酵母对第30 天鸡蛋蛋品质的影响 |
| 4.2.4 富锌酵母对蛋黄锌含量的影响 |
| 4.2.5 富锌酵母对全蛋中锌含量的影响 |
| 4.3 讨论 |
| 4.3.1 富锌酵母对蛋品质的影响 |
| 4.3.2 富锌酵母对蛋中锌含量的影响 |
| 4.4 小结 |
| 第五章 日粮添加甘氨酸亚铁对芦花鸡蛋品质及蛋中铁含量的影响 |
| 5.1 材料与方法 |
| 5.1.1 试验动物与材料 |
| 5.1.2 仪器与设备 |
| 5.1.3 方法 |
| 5.2 结果与分析 |
| 5.2.1 甘氨酸亚铁对第7 天蛋品质影响 |
| 5.2.2 甘氨酸亚铁对第14 天蛋品质影响 |
| 5.2.3 甘氨酸亚铁对第28 天蛋品质的影响 |
| 5.2.4 甘氨酸亚铁对蛋黄中铁含量的影响 |
| 5.2.5 甘氨酸亚铁对全蛋中铁含量的影响 |
| 5.3 讨论 |
| 5.3.1 甘氨酸亚铁对蛋品质的影响 |
| 5.3.2 甘氨酸亚铁对蛋中铁含量的影响 |
| 5.4 小结 |
| 第六章 日粮添加血红素铁对芦花鸡蛋品质及蛋中铁含量的影响 |
| 6.1 材料与方法 |
| 6.1.1 试验动物与材料 |
| 6.1.2 仪器与设备 |
| 6.1.3 方法 |
| 6.2 结果与分析 |
| 6.2.1 血红素铁对第7 天鸡蛋蛋品质影响 |
| 6.2.2 血红素铁对第14 天蛋品质影响 |
| 6.2.3 血红素铁对第28 天蛋品质影响 |
| 6.2.4 血红素铁对蛋黄中铁含量的影响 |
| 6.2.5 血红素铁对全蛋中铁含量的影响 |
| 6.3 讨论 |
| 6.3.1 血红素铁对蛋品质的影响 |
| 6.3.2 血红素铁对蛋中铁含量的影响 |
| 6.4 小结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录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符号说明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1 动物体内铁的分布与代谢 |
| 1.1 铁的含量及分布 |
| 1.2 铁的吸收 |
| 1.3 铁的转运 |
| 1.4 铁的稳态 |
| 1.5 影响铁吸收的因素 |
| 2.铁的生理功能 |
| 2.1 转运和贮存氧气 |
| 2.2 催化生化反应 |
| 2.3 生理防卫 |
| 2.4 影响器官发育 |
| 2.5 参与抗氧化过程 |
| 3 铁与畜牧生产 |
| 3.1 动物对铁的需要量 |
| 3.2 动物铁的缺乏症 |
| 3.3 铁过量的危害 |
| 3.4 动物补铁的时机与方式 |
| 4 补铁剂的研究方法技术 |
| 4.1 补铁剂研究相关方法 |
| 4.2 反映动物铁营养状况的指标 |
| 4.3 组织含铁量的测定技术 |
| 5 动物补铁制剂 |
| 5.1 饲用补铁剂的发展 |
| 5.2 氨基酸螯合铁用于畜牧生产的优势 |
| 5.3 氨螯合铁在畜禽养殖中的应用 |
| 6 总结展望 |
| 7 本课题的意义 |
| 第二章 新型铁源有效性试验 |
| 1 试验材料与仪器 |
| 1.1 受试物 |
| 1.2 试验动物 |
| 1.3 主要试验设备 |
| 2 试验方法与步骤 |
| 2.1 试验日粮及加工方法 |
| 2.2 试验设计及分组 |
| 2.3 试验动物的饲养与管理 |
| 2.4 测定项目与方法 |
| 2.5 数据处理与统计方法 |
| 3 结果与分析 |
| 3.1 不同处理日粮中营养成分实测值 |
| 3.2 不同水平新型铁源对仔猪表现、生长性能及腹泻率的影响 |
| 3.3 不同水平新型铁源对仔猪皮肤色泽及被毛质量的影响 |
| 3.4 不同水平新型铁源对仔猪血常规指标的影响 |
| 3.5 不同水平新型铁源对仔猪血清指标的影响 |
| 3.6 不同水平新型铁源对仔猪血清免疫及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
| 3.7 新型铁源对仔猪脏器指数的影响 |
| 3.8 新型铁源对仔猪肠道结构的影响 |
| 3.9 新型铁源对仔猪铁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 3.10 新型铁源对仔猪脏器及粪便含铁量的影响 |
| 4 讨论 |
| 4.1 新型铁源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
| 4.2 新型铁源对断奶仔猪皮肤色泽及被毛质量的影响 |
| 4.3 新型铁源对断奶仔猪血常规指标的影响 |
| 4.4 新型铁源对断奶仔猪腹泻率及血清免疫指标的影响 |
| 4.5 新型铁源对断奶仔猪血清指标的影响 |
| 4.6 新型铁源对断奶仔猪血清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
| 4.7 新型铁源对断奶仔肠道结构及脏器指数的影响 |
| 4.8 新型铁源对断奶仔猪铁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 4.9 新型铁源对断奶仔脏器铁含量及粪便铁含量的影响 |
| 5 结论 |
| 第三章 新型铁源耐受性试验 |
| 1 试验材料与仪器 |
| 1.1 受试物 |
| 1.2 试验动物 |
| 1.3 主要试验设备 |
| 1.4 试验时间和地点 |
| 2 试验材料和方法 |
| 2.1 试验日粮及加工方法 |
| 2.2 试验设计及分组 |
| 2.3 试验动物的饲养与管理 |
| 2.4 测定项目与方法 |
| 2.5 数据处理与统计方法 |
| 3 结果与分析 |
| 3.1 不同处理日粮中营养成分的实测值 |
| 3.2 有效及多倍剂量新型铁源对仔猪表现、生产性能的影响 |
| 3.3 有效及多倍剂量新型铁源对仔猪皮肤色泽及被毛质量的影响 |
| 3.4 有效及多倍剂量新型铁源对仔猪血常规指标的影响 |
| 3.5 有效及多倍剂量新型铁源对仔猪血清指标的影响 |
| 3.6 有效及多倍剂量新型铁源对仔猪脏器指数的影响 |
| 3.7 有效及多倍剂量新型铁源对仔猪肠道结构的影响 |
| 3.8 有效及多倍剂量新型铁源对仔猪铁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 3.9 有效及多倍剂量新型铁源对仔猪脏器及粪便含铁量的影响 |
| 3.10 有效及多倍剂量新型铁源对仔猪组织器官病理学的影响 |
| 4 讨论 |
| 4.1 多倍剂量新型铁源对断奶仔猪生产性能的影响 |
| 4.2 多倍剂量新型铁源对仔猪血常规指标的影响 |
| 4.3 多倍剂量新型铁源对仔猪血清指标的影响 |
| 4.4 多倍剂量新型铁源对仔猪脏器指数、肠道结构影响 |
| 4.5 多倍剂量新型铁源对仔猪铁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 4.6 多倍剂量新型铁源对仔猪脏器及粪便含铁量的影响 |
| 4.7 多倍剂量新型铁源对仔猪脏器病理变化影响 |
| 5 结论 |
| 全文结论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 致谢 |
| link |
| appraisement |
| industry |
| point |
| 在养鸡生产上的应用 |
| 在养猪生产上的应用 |
| 在养羊生产上的应用 |
| 在养牛生产上的应用 |
| 在养鱼生产中的应用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有机铁生物学利用率研究进展 |
| 1.1.1 有机铁生物学利用率的研究方法 |
| 1.1.2 有机铁生物学利用率的研究现状 |
| 1.2 影响有机铁生物学利用率的因素 |
| 1.2.1 有机铁产品的质量 |
| 1.2.2 评价指标 |
| 1.2.3 饲粮组成 |
| 1.2.4 标准参照物 |
| 1.2.5 添加水平 |
| 1.3 铁吸收和代谢 |
| 1.3.1 铁吸收部位 |
| 1.3.2 铁吸收方式 |
| 1.3.3 小肠铁吸收 |
| 1.3.4 机体铁利用 |
| 1.3.5 机体铁循环 |
| 1.3.6 机体铁贮存 |
| 1.3.7 机体铁排泄 |
| 1.4 研究铁吸收的方法 |
| 1.4.1 体外法 |
| 1.4.2 体内法 |
| 1.4.3 同位素示踪技术 |
| 1.5 有机微量元素吸收机制的假说 |
| 1.5.1 完整吸收假说 |
| 1.5.2 竞争吸收假说 |
| 1.6 本研究的立题依据和研究目的 |
| 第二章 有机铁源的化学特性(试验一) |
| 2.1 前言 |
| 2.2 材料与方法 |
| 2.2.1 有机铁源样品的采集 |
| 2.2.2 样品分析 |
| 2.3 结果与讨论 |
| 2.3.1 有机铁中的铁及氨基酸组成 |
| 2.3.2 有机铁在去离子水、pH2.0、0.2M HCL-KCL与pH5.0、0.1M KH_2PO_4-K_2HPO_4缓冲液中的溶解度 |
| 2.3.3 有机铁源产品的络(螯)合强度 |
| 2.4 小结 |
| 第三章 肉仔鸡对不同络(螯)合强度有机铁源的相对生物学利用率研究(试验二) |
| 3.1 前言 |
| 3.2 材料与方法 |
| 3.2.1 试验设计与处理 |
| 3.2.2 动物与饲粮 |
| 3.2.3 样品采集与制备 |
| 3.2.4 样品分析 |
| 3.2.5 数据统计分析 |
| 3.3 结果与讨论 |
| 3.3.1 添加铁源和铁水平对肉仔鸡生长性能的影响 |
| 3.3.2 添加铁源和铁水平对肉仔鸡血液指标的影响 |
| 3.3.3 添加铁源和铁水平对肉仔鸡组织铁含量的影响 |
| 3.3.4 添加铁源和铁水平对肉仔鸡CAT酶活的影响 |
| 3.3.5 添加铁源和铁水平对肉仔鸡SDH酶活的影响 |
| 3.3.6 添加铁源和铁水平对肉仔鸡CAT mRNA水平的影响 |
| 3.3.7 添加铁源和铁水平对肉仔鸡SDH mRNA水平的影响 |
| 3.3.8 线性回归方程及相对生物学利用率 |
| 3.4 小结 |
| 第四章 用原位结扎灌注肠段法研究无机硫酸亚铁在肉仔鸡小肠中的吸收规律及其分子机制(试验三) |
| 4.1 前言 |
| 4.2 材料与方法 |
| 4.2.1 试验设计与处理 |
| 4.2.2 动物与饲粮 |
| 4.2.3 肠灌注液的制备 |
| 4.2.4 原位结扎灌注肠段的操作方法 |
| 4.2.5 样品采集与制备 |
| 4.2.6 样品分析 |
| 4.2.7 数据统计分析 |
| 4.3 结果与讨论 |
| 4.3.1 无机铁在肉仔鸡各结扎小肠段中不同灌注时间点的吸收率变化(试验 1) |
| 4.3.2 无机铁在肉仔鸡各结扎小肠段中的吸收动力学模式(试验 2) |
| 4.3.3 不同灌注液铁水平对肉仔鸡结扎小肠各段中DMT1和FPN1 mRNA表达的影响(试验 2) |
| 4.4 小结 |
| 第五章 用原位结扎灌注肠段法研究不同形态铁在肉仔鸡小肠中的吸收规律(试验四) |
| 5.1 前言 |
| 5.2 材料与方法 |
| 5.2.1 试验设计与处理 |
| 5.2.2 动物与饲粮 |
| 5.2.3 肠灌注液的制备 |
| 5.2.4 原位结扎灌注肠段的操作方法 |
| 5.2.5 样品的采集与制备 |
| 5.2.6 样品分析 |
| 5.2.7 数据统计分析 |
| 5.3 结果与讨论 |
| 5.4 小结 |
| 第六章 用原位结扎灌注肠段法研究不同形态铁在肉仔鸡小肠中吸收差异的机制(试验五) |
| 6.1 前言 |
| 6.2 材料与方法 |
| 6.2.1 试验设计与处理 |
| 6.2.2 动物与饲粮 |
| 6.2.3 肠段灌注液的制备 |
| 6.2.4 原位结扎灌注肠段的操作程序 |
| 6.2.5 样品的采集与制备 |
| 6.2.6 样品分析 |
| 6.2.7 数据统计分析 |
| 6.3 结果与讨论 |
| 6.3.1 不同铁源在肉仔鸡结扎十二指肠中的铁吸收动力学模式 |
| 6.3.2 不同形态铁对肉仔鸡结扎十二指肠DMT1和FPN1 mRNA及其翻译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
| 6.4 小结 |
| 第七章 全文结论、创新点及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 7.1 主要结论 |
| 7.2 创新点 |
| 7.3 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1 铁的生物学功能 |
| 1.1 参与载体组成、转运和贮存营养素 |
| 1.2 参与体内物质代谢 |
| 1.3 生理防卫机能 |
| 2 铁的吸收代谢 |
| 2.1 铁的吸收 |
| 2.2 影响铁吸收的因素 |
| 2.2.1 动物的年龄 |
| 2.2.2 消化道内的情况 |
| 2.2.3 食入的Fe量和Fe的化学形式 |
| 2.2.4 日粮中的元素品种、用量和配合比例之间的颉颃作用 |
| 2.3 铁的代谢 |
| 3 氨基酸螯合铁在家禽生产中的应用 |
| 3.1 高铁日粮的应用 |
| 3.1.1 高铁高碘日粮 |
| 3.1.2 高铁高硒日粮的应用 |
| 3.1.3 高铁高锌日粮的应用 |
| 3.2 铁对产蛋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
| 3.3 不同铁源对仔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
| 3.4 在肉鸡生产中的应用 |
| 4 小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