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绿色金属加工油的发展及发展趋势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绿色金属加工用油的开发与发展趋势(论文文献综述)

王鹏飞[1](2021)在《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研究 ——以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为中心》文中指出洗涤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洗涤技术是人类保持健康、维持生存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追求美好生活、展示精神风貌的重要方式。人类洗涤的历史与文明史一样悠久绵长,从4000多年前的两河流域到我国的先秦,无不昭示着洗涤与洗涤技术的古老。但现代意义上的洗涤及其技术,是以表面活性剂的开发利用为标志的,在西方出现于19世纪末,在我国则更是迟至新中国成立以后。前身可追溯至1930年成立的中央工业试验所的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是我国日化工业特别是洗涤工业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专业技术研究机构,是新中国洗涤技术研发的核心和龙头。以之为研究对象和视角,有助于系统梳理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全貌。迄今国内外关于我国洗涤技术发展的研究,仅局限于相关成果的介绍或者是某一时段前沿的综述,且多为专业人员编写,相对缺乏科学社会学如动因、特征与影响等科技与社会的互动讨论;同时,关于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系统学术研究也基本处于空白阶段。基于丰富一手的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院史档案,本文从该院70年洗涤技术研发的发掘、梳理中透视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的历程、动因、特征、影响及其当代启示,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价值。在对档案资料进行初步分类、整理时,笔者提炼出一些问题,如:为何我国50年代末才决定发展此项无任何研发究经验的工业生产技术?在薄弱的基础上技术是如何起步的?各项具体的技术研发经历了怎样的过程?究竟哪些关键技术的突破带动了整体工业生产水平的提升?在技术与社会交互上,哪些因素对技术发展路径产生深刻影响?洗涤技术研发的模式和机制是如何形成和演变的?技术的发展又如何重塑了人们的洗涤、生活习惯?研究主体上,作为核心研究机构的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在我国洗涤技术发展中起了怎样的作用?其体制的不断变化对技术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其曲折发展史对我国今天日用化工的研发与应用走向大国和强国有哪些深刻的启示?……为了回答以上问题,本文以国内外洗涤技术的发展为大背景,分别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其它离子型(非离子、阳离子、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助剂及产品、合成脂肪酸等四大洗涤生产技术入手,以关键生产工艺的突破和关键产品研发为主线,重点分析各项技术研究中的重点难点和突破过程,以及具体技术研发之间的逻辑关系,阐明究竟是哪些关键工艺开发引起了工业生产和产品使用的巨大变化;同时,注重对相关技术的研发缘由、研究背景和社会影响等进行具体探讨,分析不同时期的社会因素如何影响技术的发展。经过案例分析,本文得到若干重要发现,譬如表面活性剂和合成洗涤剂技术是当时社会急切需求的产物,因此开发呈现出研究、运用、生产“倒置”的情形,即在初步完成技术开发后就立刻组织生产,再回头对技术进行规范化和深化研究;又如,改革开放后市场对多元洗涤产品的需求是洗涤技术由单一向多元转型的重要动因。以上两个典型,生动反映出改革开放前后社会因素对技术研发的内在导向。经过“分进合击”式的案例具体研究,本文从历史特征、发展动因和研发机制三个方面对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进行了总结,认为:我国洗涤技术整体上经历了初创期、过渡期、全面发展期和创新发展期四个阶段,而这正契合了我国技术研发从无到有、从有到精、从精到新不断发展演进的历史过程;以技术与社会的视角分析洗涤技术的发展动因,反映出社会需求、政策导向、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环保要素在不同时代、不同侧面和不同程度共塑了技术发展的路径和走向;伴随洗涤领域中市场在研究资源配置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我国洗涤技术的研发机制逐渐由国家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过度和转化。本文仍有一系列问题值得进一步深入挖掘和全面拓展,如全球视野中我国洗涤技术的地位以及中外洗涤技术发展的比较、市场经济环境下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核心力量的潜力发挥等。

教育部[2](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研究说明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刘立春[3](2020)在《长寿命通用型微乳化切削液的研制》文中提出微乳化切削液使用寿命长、废液处理成本较低,环保性好。切削加工设备和被加工金属的多样性,使市场上对通用型微乳化切削液的需求量很大。本文将切削液的开发过程分成基础油筛选、防锈剂筛选、抗菌剂筛选、乳化剂筛选、润滑剂筛选、乳化稳定性调整、原液稳定性调整、消泡剂筛选和切削液性能评价九个片区进行开发。这一筛选路径大大减少了切削液开发过程中的实验数量,将切削液的开发周期缩短为三个月左右。使用混合油降低切削液的基础油的使用成本。使用正交分析的方式确认切削液中的抗菌组分和加剂量。通过有机酸的复合提高防锈效果,最终防锈剂添加10.7%可以达到防锈效果。使用抗菌组分与有机酸防锈剂反应生成的酯作为切削液的主乳化剂,筛选辅助乳化剂改善切削液的抗硬水能力和清洗性能。使用自乳化酯作为切削液的润滑添加剂。通过添加磷系极压剂L2进一步提高切削液的润滑性,使切削液能满足更高润滑要求。建立切削液的乳化体系使稀释液满足稳定性要求。调整切削液的原液稳定性,使切削液满足运输和储存要求。通过消泡剂的复配,使切削液的消泡性能长期稳定,并降低了消泡剂的使用量。最终通过对比实验确认,切削液的性能符合润滑性、清洗性、稳定性、防锈性和消泡性的工艺要求。在100ppm硬水稀释和合理维护的条件下,预期使用寿命大于2年。

徐凯[4](2020)在《微润滑项目商业策划方案》文中指出本文是以一个创业型公司(简称WL)总经理的视角,运用战略管理、整合营销等理论与方法,结合前人的相关研究文献和成果,运用经济学、管理学的工具,如SWOT、PEST等工具,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总结归纳从而形成一个商业策划方案。本文的研究对象WL公司是一家以自主研发微润滑技术和产品的公司。微润滑项目是以微量润滑为主题的项目,是微量润滑切削系统的简称,包括微量润滑剂和微量润滑装置两部分。笔者从国内外金属加工冷却介质的发展历史开始,到当前国际金属加工润滑冷却介质的新要求,更环保、长寿命、和精加工趋势,再到国内当前污染和浪费严重的金属加工润滑冷却介质现状,总结出微润滑项目的研究意义所在:顺应国家顶层设计《中国制造2025》中绿色制造的趋势,为千秋万代绿水青山做出我们一辈人应该的贡献。为此,我们选择一项我们认为可以代表未来十年机加工行业,金属加工冷却润滑方式的微润滑项目,并对此项目制定相应的商业策划方案。文中首先运用PEST模型分析了公司在宏观营销环境变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重点对行业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分析,研究行业市场容量和趋势,采用波特五力确定微润滑的战略。进而使用SWOT分析工具捕捉并分辨出企业的优势、劣势、机会与威胁。经过对微润滑项目产品和技术特点分析,结合参考文献和实证案例的研究,得出多元化的微润滑项目商业策划方案适合使用整合营销的理论。然后,笔者在进行市场细分,确定市场定位的基础上,明确微润滑项目的商业模式,并确定了目标市场:选择先进制造用户为主要目标市场。同时,将京津冀销售额一亿元以上机械制造客户、原始设备制造(OEM)客户作为公司的重点客户,将有计划有渠道想在微润滑项目上发展的贸易公司,确定为重点经销商。并分别对三种客户运用整合营销的理论进行战略和战术上的营销策划,重点研究了竞争策略、技术营销策略、关系营销策略。最后,运用定量定性分析的方法,对一段时期的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进行了预测,报表对公司各个经营要素的相互关系和应用做了探讨。本文得出的结论是:微润滑项目值得推广,并给出了项目推广的理论、方式、方法,以及成本收益预算,整个商业策划方案是工业品整合营销的具体应用,希望研究结果对于其他工业品生产和销售公司、以及高新技术的推广,制定商业策划方案有一些参考价值。

侯铄[5](2019)在《基于超滑原理的新型切削液配制及其减摩抗磨性能研究》文中提出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在制造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环保政策成为大政方针,在《中国制造2025》中明确提出构建绿色制造体系,走生态文明发展道路。在航空工业中,高强度、高耐腐蚀性的的钛合金被广泛应用,但是钛合金的导热性能差、化学活性高等特点导致刀具磨损十分严重,而切削液具有润滑冷却作用成为解决这一难题的重要手段。所以开发绿色环保的切削液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油基切削液润滑能力强,但是资源浪费很严重,而冷却作用好的水基切削液符合绿色制造主题,是切削液发展的主要方向。近年来超滑现象的研究成为摩擦学领域的热点,这为水基切削液的创新研究指出一条新的方向。本文将超滑理论从摩擦学环境过渡到切削工况,基于超滑理论研制了一种性能优异的新型绿色环保水基全合成切削液,并设计了一套切削液磁化处理装置,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切削液的减摩抗磨性能。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首先研究了水基切削液的作用机理,对各种添加剂的作用和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其次描述了超滑现象的研究现状,并针对酸与醇的超滑体系和超动滑动超滑体系展开详细分析,将超滑理论应用于切削加工。(2)在硬质合金与钛合金摩擦副下,对比研究了几种不同的润滑添加剂在不同载荷下的减摩抗磨性能,通过分析摩擦学性能评价参数选出相对最优的润滑添加剂,进而将其配置为不同含量的水溶液,从摩擦学角度分析了其作为水基切削液润滑添加剂的潜力。(3)在铣削钛合金的工况下,研究了基于几种添加剂所配制的切削液的各项性能。保证加工参数不变的情况下,综合分析了力、温度、摩擦系数、表面形貌、粗糙度等表征参数,从试验对象中选出性价比最高的切削液。(4)设计切削液磁化处理试验装置,对前置试验所得的切削液进行磁化处理,将磁化处理前与磁化处理后的切削液用于铣削钛合金试验。分析了磁化参数(磁场强度、磁化时长、切削液温度)对切削液的作用和对磁化效果的影响,将磁化前后切削液的性能进行了对比,确定了磁化参数优化方案,并推断了磁化处理水基切削液的作用机理。(5)基于前置试验所得的切削液与磁化处理方案,将磁化处理后的切削液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加工参数(主轴转速、进给速度、切削深度)对切削液性能的影响,总结了加工参数对切削液效果的影响规律,并最终获得了性价比最高的加工参数方案,为该切削液在实际应用时相应加工参数的选取提供参考。

巩晓明[6](2019)在《金属热处理和热能动力工程的应用》文中指出通过对金属热处理重要组成部分的研究,探讨金属热处理和热能动力工程的关系,介绍金属热处理的发展与热能动力工程的潜在发展方向。

苏文亮[7](2019)在《环保型极压剂的制备及复配性能研究》文中指出硫化异丁烯是一种广泛应用的润滑油含硫极压剂,具有良好的极压抗磨作用,但其传统的生产过程不环保,产生工业三废多,最终产品臭味大,限制了其在润滑油中的应用;目前国内外针对硫化异丁烯的主要研究工作集中于其生产工艺的改进和替代物的研究。本文基于上述背景研究了含硫极压剂的主要合成工艺,以不饱和烯烃与单质硫和硫化氢为原料,采用更为环保的工艺路线,合成了两种环保型含硫极压剂作为硫化异丁烯的替代物,主要研究工作包括以下内容:(1)采用不饱和烯烃与硫化氢和单质硫为原料,在催化剂和高压条件下合成了二叔十二烷基三硫化物和二烷基五硫化物两种含硫极压剂作为硫化异丁烯的替代物,采用傅立叶红外光谱,气相质谱,热重量分析仪,硫元素分析仪等对产物进行表征,验证合成产物为目标产物。(2)在对合成的两种含硫极压剂进行性能研究过程中,首先建立了一套全新的润滑油及添加剂气味测试的方法,发现两种含硫极压剂都具有低气味的特点。进一步对两种含硫极压剂进行了油溶性,活性硫含量,铜腐蚀,四球摩擦等性能的系统评价,根据研究结果显示二叔十二烷基三硫化物四球烧结负荷为250 kg,总硫含量22%,活性硫含量2.5%,为低活性高极压含硫剂,符合齿轮油和润滑脂应用特点;而二烷基五硫化物四球烧结负荷为250 kg,总硫含量达40%,活性硫含量35%,为典型的高活性高极压含硫剂,性能符合金属加工液产品应用特点;两种含硫极压剂可以作为硫化异丁烯的替代物应用于润滑油产品中。(3)将二叔十二烷基三硫化物与含磷抗磨剂复配研究其极压抗磨性能,进一步配合其他功能添加剂得到工业齿轮油全配方,研究结果显示其符合L-CKD级别工业齿轮油各项标准,二叔十二烷基三硫化物适合作为齿轮油的极压剂使用。将二叔十二烷基三硫化物与二烷基二硫代磷酸锌(ZDDP)抗磨剂配合应用于润滑脂中,发现复配后可以使四球极压值提高96-98%,使润滑脂氧化压力降下降68%,其适合在润滑脂中作为极压剂使用。将二烷基五硫化物在金属加工液中进行应用性能研究,发现其与超碱值磺酸钙复配使用,可以使烧结负荷提升275%,磨斑直径下降24%,明显地提高极压承载能力和抗磨性能;与不饱和聚酯复配使用,使烧结负荷提升212%,明显提高了极压承载能力,因此二烷基五硫化物适合作为极压剂应用到金属加工液中。

杨黎丽[8](2018)在《链鑫集团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工业用油领域市场发展日趋成熟,其不仅在工业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在汽车领域也已经有了相当强大的受众群,并且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提升,对工业用油的需求也在逐渐增加。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是目前工业用油企业急需思考的问题。本文以链鑫集团为研究对象,根据链鑫集团的现状、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进行分析诊断,以此为基础设计链鑫集团未来十年总体发展战略。本文主体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绍研究背景、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选择科学的研究方法,厘清写作思路和主要结构安排;第二部分为相关理论分析,重点介绍了企业发展战略中的几种有代表性的战略理论,为文章的撰写确定了方向和方法;第三部分采用PEST环境分析模型、波特五力模型、SWOT分析法等工具和方法为链鑫集团面临的机会、威胁、优势、劣势等进行详细分析,为战略制定打下基础;第四部分论述链鑫集团发展的战略选择与制定,确定了十年发展战略及财务指标;第五部分对链鑫集团发展战略的实施提出了具体的措施和建议,从五个方面进行发力。

牛毓[9](2017)在《环烷基馏分油生产金属切削液的研究》文中认为金属切削液是一种工业用油,主要使用在金属切削、磨加工过程中。切削液由基础油和多种复合添加剂配伍而成,根据使用场合的需要应具备良好的应用性能。环烷基馏分油具有许多独特的性质,是比较好的金属切削液的生产原料。目前,国外各大生产商正在拓展环烷基油在金属加工油液中的应用,并开发高端产品满足快速发展的金属加工要求。本论文以某环烷基原油的常二线馏分油为原料开发油基金属切削液和微乳金属切削液两类金属切削液产品。主要的研发工作及结果如下:根据生产装置实际情况,设计三条工艺路线制备金属切削液基础油:高压全加氢工艺、加氢脱酸-白土组合工艺及加氢脱酸-糠醛萃取-白土精制组合工艺。分别对各路线进行反应条件试验,最终基础油的性能分析结果显示,针对本课题所用原料,高压全加氢工艺是最优基础油制备工艺。根据油基金属切削液和微乳金属切削液产品的性能要求特点,进行极压润滑添加剂与其他功能性添加剂的筛选试验。最终油基金属切削液的产品配方由R5、磺酸盐、异构醇脂肪酸酯、特别合成酯SP四种极压剂复配为主并辅以其他功能性添加剂;微乳型切削液产品配方则选用改性脂肪酸皂作为极压润滑添加剂,并搭配油性添加剂、防锈剂及其他功能添加剂。分别对开发的金属切削液产品与国内外同类型产品进行应用性能测试,对比结果表明,本论文开发的两种产品主要性能指标和使用效果达到了目前国内市场应用广泛具有代表性的进口高端金属加工液的水平。

李谨[10](2015)在《金属加工油液发展趋势和长城产品线策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介绍了金属加工油的产品分类、市场特点和国内主要金属加工油供应商的市场份额;结合工艺发展和环保要求,分析金属加工油发展趋势;重点分类描述了长城切削油液、成型油、防锈油和热处理油系列金属加工油产品线的研发和应用等,并阐述了中国石化未来四大类金属加工油液主要发展方向和具体计划。

二、绿色金属加工用油的开发与发展趋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绿色金属加工用油的开发与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研究 ——以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0.2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0.3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0.4 创新之处与主要不足
第一章 中外洗涤技术发展概述
    1.1 洗涤技术的相关概念
        1.1.1 洗涤、洗涤技术及洗涤剂
        1.1.2 表面活性剂界定、分类及去污原理
        1.1.3 助剂、添加剂、填充剂及其主要作用
        1.1.4 合成脂肪酸及其特殊效用
    1.2 国外洗涤技术的发展概述
        1.2.1 从偶然发现到商品——肥皂生产技术的萌芽与发展
        1.2.2 科学技术的驱动——肥皂工业化生产及其去污原理
        1.2.3 弥补肥皂功能的缺陷——合成洗涤剂的出现与发展
        1.2.4 新影响因素——洗涤技术的转型
        1.2.5 绿色化、多元化和功能化——洗涤技术发展新趋势
    1.3 中国洗涤技术发展概述
        1.3.1 取自天然,施以人工——我国古代洗涤用品及技术
        1.3.2 被动引进,艰难转型——民国时期肥皂工业及技术
        1.3.3 跟跑、并跑到领跑——新中国洗涤技术的发展历程
    1.4 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发展沿革
        1.4.1 民国时期的中央工业试验所
        1.4.2 建国初期组织机构调整
        1.4.3 轻工业部日用化学工业科学研究所的筹建
        1.4.4 轻工业部日用化学工业科学研究所的壮大
        1.4.5 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转制和发展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生产技术的发展
    2.1 我国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生产技术的开端(1957-1959)
        2.2.1 早期技术研究与第一批合成洗涤剂产品的面世
        2.2.2 早期技术发展特征分析
    2.2 以烷基苯磺酸钠为主体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1960-1984)
        2.2.1 生产工艺的连续化研究及石油生产原料的拓展
        2.2.2 烷基苯新生产工艺的初步探索
        2.2.3 长链烷烃脱氢制烷基苯的技术突破及其它生产工艺的改进
        2.2.4 技术发展特征及研究机制分析
    2.3 新型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与研究(1985-1999)
        2.3.1 磺化技术的进步与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盐、α-烯基磺酸盐的开发
        2.3.2 醇(酚)醚衍生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2.3.3 脂肪酸甲酯磺酸盐的研究
        2.3.4 烷基苯磺酸钠生产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2.3.5 技术转型的方式及动力分析
    2.4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技术的全面产业化及升级发展(2000 年后)
        2.4.1 三氧化硫磺化技术的产业化发展
        2.4.2 主要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技术的产业化
        2.4.3 油脂基绿色化、功能性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2.4.4 新世纪技术发展特征及趋势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生产技术的发展
    3.1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技术的初步发展(1958-1980)
    3.2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技术的迅速崛起(1981-2000)
        3.2.1 生产原料的研究
        3.2.2 咪唑啉型两性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3.2.3 叔胺的制备技术的突破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开发
        3.2.4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技术更新及新品种的开发
        3.2.5 技术发展特征及动力分析
    3.3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绿色化品种的开发(2000 年后)
        3.3.1 脂肪酸甲酯乙氧基化物的开发及乙氧基化技术的利用
        3.3.2 糖基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3.3.3 季铵盐型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进一步发展
        3.3.4 技术新发展趋势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助剂及产品生产技术的发展
    4.1 从三聚磷酸钠至4A沸石——助剂生产技术的开发与运用
        4.1.1 三聚磷酸钠的技术开发与运用(1965-2000)
        4.1.2 4 A沸石的技术开发与运用(1980 年后)
        4.1.3 我国助剂转型发展过程及社会因素分析
    4.2 从洗衣粉至多类型产品——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开发
        4.2.1 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初步开发(1957-1980)
        4.2.2 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全面发展(1981-2000)
        4.2.3 新世纪洗涤产品生产技术发展趋势(2000 年后)
        4.2.4 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发展动力与影响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发展
    5.1 合成脂肪酸的生产原理及技术发展
        5.1.1 合成脂肪酸的生产原理
        5.1.2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发展历史
        5.1.3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研发路线的选择性分析
    5.2 我国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初创(1954-1961)
        5.2.1 技术初步试探与生产工艺突破
        5.2.2 工业生产的初步实现
    5.3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工业化(1962-1980)
        5.3.1 为解决实际生产问题开展的技术研究
        5.3.2 为提升生产综合效益开展的技术研究
    5.4 合成脂肪酸生产的困境与衰落(1981-90 年代初期)
    5.5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历史反思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我国洗涤技术历史特征、发展动因、研发机制考察
    6.1 我国洗涤技术的整体发展历程及特征
        6.1.1 洗涤技术内史视野下“发展”的涵义与逻辑
        6.1.2 我国洗涤技术的历史演进
        6.1.3 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特征
    6.2 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动因
        6.2.1 社会需求是技术发展的根本推动力
        6.2.2 政策导向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支撑
        6.2.3 技术引进与自主研发是驱动的双轮
        6.2.4 环保要求是技术发展不可忽视的要素
    6.3 我国洗涤技术研发机制的变迁
        6.3.1 国家主导下的技术研发机制
        6.3.2 国家主导向市场引导转化下的技术研发机制
        6.3.3 市场经济主导下的技术研发机制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3)长寿命通用型微乳化切削液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切削加工技术的发展
    1.2 切削润滑液的分类
    1.3 切削润滑液的作用
        1.3.1 冷却性
        1.3.2 润滑性
        1.3.3 清洗作用
        1.3.4 防锈作用
        1.3.5 泡沫性能
        1.3.6 抗菌性能
        1.3.7 环保性和毒性
    1.4 切削润滑液的发展趋势
        1.4.1 油基和水基切削润滑液
        1.4.2 微乳化切削液使用比例
        1.4.3 优质高效环保的切削润滑液增长迅速
        1.4.4 使用寿命增长
        1.4.5 通用性加强
        1.4.6 特种切削液的发展
    1.5 微乳化切削液的发展状况
        1.5.1 微乳化切削液的开发趋势
        1.5.2 国内微乳化切削液的现状
    1.6 开发方法
    1.7 本课题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
第2章 实验方法
    2.1 冷却性测试方法
        2.1.1 纯油冷却性能
        2.1.2 乳化液冷却性能
    2.2 相溶性实验方法
    2.3 稀释液颗粒度测试
    2.4 抗菌性测试
    2.5 实验用硬水的配制方法
    2.6 防锈性测试方法
        2.6.1 铁屑防锈性测试法
        2.6.2 铝防锈实验
        2.6.3 铜腐蚀实验
        2.6.4 耐腐蚀实验
        2.6.5 铁片腐蚀实验
    2.7 乳化剂筛选实验
        2.7.1 乳化剂抗硬水能力测试方法
        2.7.2 清洗性测试
    2.8 润滑性能测试方法
    2.9 总碱值测试方法
    2.10 稳定性和寿命测试方法
        2.10.1 乳液稳定性定量测试
        2.10.2 快速乳化稳定性快速测试方法
        2.10.3 Turbiscan LAB测试乳化液稳定性
        2.10.4 Turbiscan LAB测试产品的寿命
        2.10.5 快速原液稳定性测试方法
        2.10.6 原液稳定性实验方法
        2.10.7 冻融实验
    2.11 泡沫测试
第3章 实验结果和讨论
    3.1 基础油筛选实验
        3.1.1 基础油的初选
        3.1.2 基础油对冷却性能的影响
        3.1.3 基础油相容性和乳化性实验
        3.1.4 基础油乳化性能对比
    3.2 杀菌剂的筛选
    3.3 防锈剂筛选
        3.3.1 铁防锈剂筛选
        3.3.2 铝防锈剂筛选
        3.3.3 铜防锈剂筛选
    3.4 乳化剂筛选
        3.4.1 抗硬水添加剂选择
        3.4.2 辅助乳化剂筛选
    3.5 润滑剂筛选
        3.5.1 润滑剂的初选
        3.5.2 润滑性能的改进
    3.6 乳液稳定性调整
        3.6.1 切削液中主乳化剂的确认
        3.6.2 辅助乳化剂确认
        3.6.3 乳化体系微调
    3.7 切削液原液稳定性调整
        3.7.1 切削液常温外观调整
        3.7.2 快速原液稳定性实验
        3.7.3 切削液原液稳定性
    3.8 消泡剂筛选
        3.8.1 消泡剂初选
        3.8.2 消泡剂筛选
    3.9 切削液性能评价
        3.9.1 基础数据
        3.9.2 防锈性能对比实验
        3.9.3 切削液稳定性和寿命测试
        3.9.4 切削液润滑性评估
第4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微润滑项目商业策划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微润滑项目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微量润滑项目研究背景
        二、微润滑项目研究意义
    第二节 项目研究相关理论和概念
        一、关于商业策划案撰写
        二、关于整合营销和企业战略
        三、关于项目的经营财务分析
    第三节 项目研究相关理论和内容
        一、项目研究方法
        二、项目研究内容
第二章 微润滑项目市场分析
    第一节 金属加工润滑冷却介质行业市场概况
        一、国内金属加工润滑冷却介质发展史和存在问题
        二、目前我国微润滑的发展现状
    第二节 微润滑行业环境分析
        一、PEST宏观环境分析
        二、微润滑行业竞争分析
    第三节 国内微润滑市场容量预测
        一、市场容量预测理论依据
        二、市场容量预测
第三章 WL公司简介与微润滑项目市场细分
    第一节 WL公司简介
        一、WL公司基本概况
        二、WL公司组织结构和管理团队
    第二节 WL公司微润滑项目产品分析
        一、WL公司微润滑产品概况
        二、WL公司微润滑产品特点
    第三节 WL公司微润滑项目的SWOT分析
    第四节 WL公司市场分析和商业模式
        一、WL公司市场细分
        二、目标市场的选择
        三、WL公司商业模式
第四章 WL公司微润滑项目整合营销策划方案
    第一节 原始设备制造商(OEM)的整合营销方案
        一、原始设备制造商需求分析
        二、赢取OEM客户的整合营销策划方案
    第二节 经销商业务的整合营销策划方案
        一、经销商业务的定义和特点
        二、经销商业务的赢取
        三、制造商与经销商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节 存量机台设备整合营销方案
第五章 WL公司经营分析
    第一节 现状经营描述
        一、WL公司固定资产投资
        二、WL公司原材料采购表
        三、WL 公司资产负债表
    第二节 当前经营费用与盈亏平衡分析
        一、当前经营费用分析
        二、盈亏平衡点分析
    第三节 投资与财务分析报告
        一、WL公司股权结构
        二、WL公司经营预测
        三、WL 公司资金投入计划与资金需求
第六章 WL公司风险分析与对策
    第一节 政策风险分析与对策
    第二节 技术风险分析与对策
    第三节 市场风险分析与对策
    第四节 财务风险分析与对策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研究内容总体概括
        二、研究结论
    第二节 本策划方案不足之处与研究展望
        一、本策划方案不足之处
        二、进一步的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基于超滑原理的新型切削液配制及其减摩抗磨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绿色水基全合成切削液
        1.2.1 水基全合成切削液的作用
        1.2.2 水基全合成切削液的组分
        1.2.3 水基全合成切削液的添加剂研究现状
    1.3 摩擦学超滑原理的分析与应用
        1.3.1 摩擦学超滑现象介绍
        1.3.2 酸与醇超滑体系在切削领域的应用
        1.3.3 超滑分子有序排列在切削领域的应用
    1.4 课题来源与主要研究内容
    1.5 课题研究意义
第2章 基于超滑原理的润滑添加剂摩擦学特性研究
    2.1 引言
    2.2 摩擦学试验研究
        2.2.1 摩擦学试验设备
        2.2.2 摩擦学试验材料
        2.2.3 实验方案
    2.3 摩擦学试验结果
        2.3.1 不同溶液的减摩性能对比研究
        2.3.2 不同溶液的抗磨性能对比研究
        2.3.3 添加剂含量对减摩性能的影响
        2.3.4 添加剂含量对润滑稳定性的影响
        2.3.5 添加剂含量对抗磨性能的影响
        2.3.6 添加剂含量对磨痕形貌的影响
    2.4 分析与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新型润滑添加剂的切削液配制及其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铣削试验研究
        3.2.1 铣削试验设备
        3.2.2 铣削试验材料
        3.2.3 铣削试验方案
    3.3 铣削试验结果
        3.3.1 不同切削液的铣削力
        3.3.2 不同切削液的铣削温度
        3.3.3 不同切削液的表面粗糙度
        3.3.4 不同切削液的铣削比能
        3.3.5 不同切削液的摩擦系数
        3.3.6 不同切削液的频域特性
        3.3.7 不同切削液的表面形貌
    3.4 分析与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面向分子有序排列的新型切削液磁化系统设计及其作用机理研究
    4.1 引言
    4.2 磁化试验研究
        4.2.1 磁化试验设备
        4.2.2 磁化试验材料
        4.2.3 磁化试验方案
    4.3 不同磁场强度下磁化处理对切削液的影响
        4.3.1 不同磁场强度下的铣削力与铣削温度
        4.3.2 不同磁场强度下的铣削比能
        4.3.3 不同磁场强度下的摩擦系数
        4.3.4 不同磁场强度下的粗糙度
        4.3.5 不同磁场强度下的表面形貌
    4.4 不同磁化时长下磁化处理对切削液的影响
        4.4.1 不同磁化时长下的铣削力与铣削温度
        4.4.2 不同磁化时长下的铣削比能
        4.4.3 不同磁化时长下的摩擦系数
        4.4.4 不同磁化时长下的粗糙度
        4.4.5 不同磁化时长下的表面形貌
    4.5 不同切削液温度下磁化处理对切削液的影响
        4.5.1 不同切削液温度下的铣削力与铣削温度
        4.5.2 不同切削液温度下的铣削比能
        4.5.3 不同切削液温度下的摩擦系数
        4.5.4 不同切削液温度下的粗糙度
        4.5.5 不同切削液温度下的表面形貌
    4.6 分析与讨论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新型切削液的铣削过程加工参数优化
    5.1 引言
    5.2 加工参数优化试验研究
        5.2.1 加工参数优化试验设备
        5.2.2 加工参数优化试验材料
        5.2.3 加工参数优化试验方案
    5.3 主轴转速优化实验
        5.3.1 不同主轴转速下的铣削力与铣削温度
        5.3.2 不同主轴转速下的铣削比能
        5.3.3 不同主轴转速下的摩擦系数
        5.3.4 不同主轴转速下的粗糙度
        5.3.5 不同主轴转速下的频域特性
        5.3.6 不同主轴转速下的表面形貌
    5.4 进给速度优化实验
        5.4.1 不同进给速度下的铣削力与铣削温度
        5.4.2 不同进给速度下的铣削比能
        5.4.3 不同进给速度下的摩擦系数
        5.4.4 不同进给速度下的粗糙度
        5.4.5 不同进给速度下的频域特性
        5.4.6 不同进给速度下的表面形貌
    5.5 切削深度优化实验
        5.5.1 不同切削深度下的铣削力与铣削温度
        5.5.2 不同切削深度下的铣削比能
        5.5.3 不同切削深度下的摩擦系数
        5.5.4 不同切削深度下的粗糙度
        5.5.5 不同切削深度下的频域特性
        5.5.6 不同切削深度下的表面形貌
    5.6 分析与讨论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创新点
    6.2 结论
    6.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工作
致谢

(6)金属热处理和热能动力工程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金属热处理的组成
    1.1 退火工艺
    1.2 正火工艺
    1.3 淬火工艺
    1.4 回火工艺
2 金属热处理和热能动力工程的关系
3 金属热处理的发展方向
4 热能动力工程的潜在发展方向
5 结语

(7)环保型极压剂的制备及复配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润滑油及添加剂
    1.2 极压抗磨剂
    1.3 含硫极压剂
    1.4 硫化异丁烯
    1.5 本课题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第二章 环保型含硫极压剂的制备
    2.1 引言
    2.2 试剂与仪器
    2.3 含硫极压剂的制备
        2.3.1 实验原理
        2.3.2 二烷基五硫化物的制备
        2.3.3 二叔十二烷基三硫化物的制备
    2.4 含硫极压剂的表征
        2.4.1 含硫极压剂的硫含量分析
        2.4.2 含硫极压剂的红外光谱分析
        2.4.3 含硫极压剂的气相质谱分析
        2.4.4 含硫极压剂的热重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含硫极压剂性能研究
    3.1 研究思路
    3.2 实验方案
        3.2.1 油溶性测试
        3.2.2 气味测试
        3.2.3 活性硫含量测试
        3.2.4 铜腐蚀性
        3.2.5 四球摩擦磨损实验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油溶性
        3.3.2 气味测试
        3.3.3 活性硫
        3.3.4 铜腐蚀
        3.3.5 四球摩擦磨损实验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含硫极压剂的复配性能研究
    4.1 二叔十二烷基三硫化物在齿轮油中的应用
        4.1.1 齿轮油中极压抗磨剂的复配
        4.1.2 含磷抗磨剂
        4.1.3 二叔十二烷基三硫化物与含磷抗磨剂复配性能研究
        4.1.4 二叔十二烷基三硫化物在齿轮油配方中的应用
    4.2 二叔十二烷基三硫化物在润滑脂中的应用
        4.2.1 二叔十二烷基三硫化物与ZDDP复配的极压抗磨性能研究
        4.2.2 二叔十二烷基三硫化物与ZDDP复配的抗氧化性能研究
    4.3 二烷基五硫化物在金属加工液中的应用
        4.3.1 二烷基五硫化物与高碱值磺酸钙的复配性能研究
        4.3.2 二烷基五硫化物与聚酯的复配性能研究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链鑫集团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企业发展战略管理理论基础
    2.1 战略管理理论概述
        2.1.1 战略管理的概念
        2.1.2 战略管理的意义
    2.2 战略管理研究工具
        2.2.1 PEST环境分析模型
        2.2.2 波特五力模型
        2.2.3 SWOT分析法
        2.2.4 竞争战略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链鑫集团发展现状与环境分析
    3.1 链鑫集团发展概述
        3.1.1 链鑫集团简介
        3.1.2 主营业务现状
    3.2 链鑫集团宏观环境分析
        3.2.1 政治法律环境分析
        3.2.2 经济环境分析
        3.2.3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3.2.4 技术环境分析
    3.3 竞争环境分析
        3.3.1 现有竞争对手分析
        3.3.2 进入威胁分析
        3.3.3 替代威胁分析
        3.3.4 供应商议价能力分析
        3.3.5 买方议价能力分析
        3.3.6 链鑫集团竞争能力分析
    3.4 SWOT分析
        3.4.1 优势分析
        3.4.2 劣势分析
        3.4.3 机会分析
        3.4.4 威胁分析
    3.5 SWOT战略判断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链鑫集团战略选择与制定
    4.1 链鑫集团战略选择
        4.1.1 专业化战略
        4.1.2 差异化战略
    4.2 链鑫集团发展战略制定
        4.2.1 战略发展方向
        4.2.2 战略目标制定
    4.3 战略实现的支撑点
        4.3.1 战略实现途径
        4.3.2 战略的竞争基础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链鑫集团企业战略实施
    5.1 产品战略实施
        5.1.1 稳定核心业务
        5.1.2 深挖潜力业务
        5.1.3 引领创新业务
    5.2 运营管理
        5.2.1 生产成本管理
        5.2.2 财务管理
        5.2.3 人力资源重新布局
        5.2.4 加强信息化建设
    5.3 营销渠道建设
    5.4 战略中心组织建设
        5.4.1 组织建设
        5.4.2 人才培养
    5.5 融资计划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环烷基馏分油生产金属切削液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切削液的概况
        1.2.1 切削液定义
        1.2.2 切削液发展史
        1.2.3 切削液的作用
        1.2.4 切削液作用原理
        1.2.5 切削液的分类与配方
        1.2.6 环烷基切削液基础油的特点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切削液的现状
        1.3.2 传统切削液替代品的开发研究
        1.3.3 现代切削液的发展趋势
        1.3.4 市场情况
    1.4 本课题研究目标及主要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原料性质及指标要求
    2.2 分析仪器
    2.3 中试装置
        2.3.1 加氢中试装置
        2.3.2 糠醛中试装置
第三章 金属切削液基础油的研制
    3.1 环烷基基础油特点
    3.2 基础油制备工艺研究
        3.2.1 全加氢工艺
        3.2.2 加氢脱酸-白土组合工艺
        3.2.3 加氢脱酸-糠醛萃取-白土精制组合工艺
    3.3 环烷基基础油应用性能测试
第四章 金属切削液的研制
    4.1 油基金属切削液的研制
        4.1.1 极压润滑添加剂的选择
        4.1.2 其他添加剂的选择
        4.1.3 配方的确定
    4.2 微乳金属切削液的研制
        4.2.1 基础油的选择
        4.2.2 添加剂的筛选
        4.2.3 微乳切削液配方
    4.3 国内外产品性质对比
        4.3.1 油基切削液
        4.3.2 微乳切削液
    4.4 经济效益及推广前景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10)金属加工油液发展趋势和长城产品线策划(论文提纲范文)

1 金属加工油特点及应用举例
    1.1 金属加工油特点
    1.2 金属加工油工艺应用举例
2“长城”产品发展目标及总体思路
3 金属加工油发展趋势
    3.1 相关标准制定中
    3.2 中国石化已开展的工作
4 各产品线具体规划及措施
    4.1 切削油液的开发
    4.2 成型油液的开发
    4.3 防锈油液的开发
    4.4 热处理油液的开发
5 结论

四、绿色金属加工用油的开发与发展趋势(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研究 ——以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为中心[D]. 王鹏飞. 山西大学, 2021(01)
  • [2]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3]长寿命通用型微乳化切削液的研制[D]. 刘立春. 华东理工大学, 2020(01)
  • [4]微润滑项目商业策划方案[D]. 徐凯.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01)
  • [5]基于超滑原理的新型切削液配制及其减摩抗磨性能研究[D]. 侯铄. 青岛理工大学, 2019(02)
  • [6]金属热处理和热能动力工程的应用[J]. 巩晓明. 黑龙江科学, 2019(10)
  • [7]环保型极压剂的制备及复配性能研究[D]. 苏文亮.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09)
  • [8]链鑫集团发展战略研究[D]. 杨黎丽. 南华大学, 2018(01)
  • [9]环烷基馏分油生产金属切削液的研究[D]. 牛毓.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7(07)
  • [10]金属加工油液发展趋势和长城产品线策划[J]. 李谨. 石油石化节能与减排, 2015(05)


切削液论文 切削速度论文 磁化强度论文

上一篇:中国国有银行的资本之谜
下一篇:利用同时发情技术提高中美羊双胞胎率的试验